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13 07:01:03 四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优选】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优选】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理解商不变的运算性质。

  2.能运用商不变运算性质,使计算简便。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理性的思考

  2.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观察、推理、概括的能力。

  3.经历比较标准的方法,猜想、验证的过程,培养合理的思维。

  情感态度 价值观: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 索的过程。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1.能理解商不变的`运算性质。

  2.能运用商不变运算性质,使计算简便。

  教学难点:

  1.能理解商不变的运算性质。

  2.能运用商不变运算性质,使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1. 请你写几个商是2的算式。

  根据乘法口诀写商是2的算式:

  2÷1=2 4÷2=2

  6÷3=2 8÷4=2

  10÷5=2

  根据学生回答,有序板书。

  学生口答

  同桌讨论有什么发现。

  用口诀写

  2. 用推算的方法写商是2的算式

  2÷1=2

  20÷10=2

  200÷100=2

  20xx÷1000=2

  全班交流。

  观察板书

  用推算的方法写

  从上往下看,观察算式什么数变化了?什么数没有变化?

  从下往上看呢?观察算式什么数变化了?什么数没有变化?

  独立思考:什么数变化了,什么数没有变化?

  二、探究新知

  小组讨论,填写表格

  1、小组讨论,并做好记录表格

  观察的算式被除数的变化除数的变化商的变化2÷1=2

  4÷2=2×2×2不变4÷2=2

  20÷10=2×5×5不变20÷10=2

  2÷1=2

  四人小组 讨论,完成表格

  全班交流。

  三、运用商不变性质填空

  1. 引导学生通 过自己的举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2.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被除数、除数以及商之间的关系。

  1.练一练

  100÷20=5

  (100×5)÷(20×□)=5

  (100○□)÷(20÷□)= 5

  (100×□)÷(20○7)=5

  (100○□)÷(20○□)=5

  2. 讨论:0可以填吗?

  3. 这个规律怎样填才完整?

  1.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它们的商不变。

  2.字母表示:

  a÷b=(a÷c) ÷×(b÷c)(c≠0)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零除外)它们的商不变。

  四、判断正误

  1.板书课题:商不变的性质。

  2.试一试

  6÷2=□÷4=36÷□=60÷□

  □ ÷170=119÷17=11900÷□=238÷□

  1.540÷60=(540÷10)÷(60÷10 )

  2.80÷20=(80+10)÷(20+10 )

  3.72÷9=(72×100)÷(9×10 )

  4.75÷25=(75÷5)÷(25×5 )

  6.因为a÷b= 5,所以a÷c=(a×c) ÷(b×c)=5

  独立思考 交流想法

  板书设计

  商不变性质

  2÷1=2

  4÷2=2

  6÷3=2

  8÷4=2

  10÷5=2 a÷b=(a÷c) ÷(b÷c)(c≠0)

  × ×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它们的商不变。

  反思与重建

  对于“商不变性质”的归纳与总结,要建立在学生充分的观察感知上,所以在观察算式时,教师要指导孩子进行有序的观察“从上往下,任选两个算式对比,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自由选择并发现知识规律,这样学生就学得主动、有效了。

  作业布置

  基础练习(A套、B套)

  A套:练习册P2

  B套:每日精练P8

  每日一题

  20÷4=(20×2)÷(4○□)=□÷2= 60÷□ = □÷□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第114页的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几百乘几十、几百几十乘几十(不进位)和几十几乘几百(不进位)的口算以及接近整百数的数乘接近整十的数的估算,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并能应用这些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加深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进一步提高用字母表示实际问题里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能力,会求出字母式子的值,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在计算中的应用,能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在计算中的应用,以及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在计算中的应用,以及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转眼又到了期末,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你们的知识一定丰富了不少吧!你们能回顾一下本学期学习的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情况吗?

  2、请同学们先独立填写书上113页上的表格,填好后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学习情况。

  3、小组交流。

  4、班内交流:你学得最好的内容是什么?

  你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

  你觉得有困难的内容是什么?

  对老师有什么建议吗?

  5、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先来复习“乘法和除法”的计算及“用字母表示数”。

  二、复习乘法和除法的计算

  1、整理与复习第1题。

  (1)学生任选一组题独立进行计算,并在计算后组织比较;

  (2)整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以及有关乘除法的简便笔算方法,巩固对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的理解。

  2、整理与复习第2题。

  让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乘法估算的意义和方法,并沟通估算方法与笔算方法的联系,提高计算能力。

  3、整理与复习第3题。

  (1)让学生仔细观察每道题的特征,说说分别打算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

  (2)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3)集体核对,纠错并说明原因。

  三、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整理与复习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再交流各自的思考过程。其中,第(1)题要鼓励学生列出不同的式子,第(2)题要提示求字母式子值的书写规范。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困难吗?

  教学内容:第115页5—8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乘法分配律,能正确计算三步混合运算式题,能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进一步提高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三步混合运算式题,能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这一节课,我们来复习混合运算和运算律,以及简单的三步计算实际问题。

  小组交流:在这几个单元中学会了什么?

  班内介绍┄┄

  提问:在这些单元中,哪些内容你们觉得有困难呢?(自由发言)

  引入:希望大家认真复习,大胆提问,克服所遇到的困难。

  二、复习混合运算

  整理与复习第5题:

  1、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集体核对

  4、小结:计算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的注意点。

  三、复习乘法分配律

  整理与复习第6题:

  (1)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指名板演;

  (2)集体核对,指名学生说说计算时的思考过程;

  (3)小结:乘法分配律及其字母表示规律的方法(a+b)×c=a×c+b×c。

  四、复习简单的三步计算实际问题

  1、整理与复习第7题

  (1)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指名板演;

  (2)集体核对,说说列式的想法;

  2、整理与复习第8题:

  (1)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指名扳演;

  (2)集体核对。

  3、小结。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在复习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吗?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2.使学生初步了解小数性质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小数的性质实质上是说明小数在什么情况下是相等的,它是小数运算的基础,因此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是教学重点。应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个数化简或需要在小数末尾添0时,学生容易出错,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创设情境

  我们已经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当你们在商场中看到每件商品的标签这样写,你知道这是多少钱吗?为什么可以这样写呢?

  二、学习新课

  今天继续研究小数的性质。(板书课题:小数的性质)

  1.理解小数的性质。

  (1)例1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启发提问:

  ①0.1米是几个几分之一米?可以用哪个比较小的单位来表示?(1个十分之一米,1分米)

  ②0.10米是几个几分之一米?可以用哪个比较小的单位来表示?(10个百分之一米,10厘米)

  ③0.100米是几个几分之一米?可以用哪个比较小的单位来表示?(100个千分之一米,是100毫米)

  ④观察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它们的长度怎样?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它们的长度是一样的)可以得出: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板书)]

  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3个小数。

  ①小数的末尾有什么变化?

  ②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③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2)例2比较0.30和0.3的大小。

  出示投影片:

  启发提问:

  ①0.30表示几个几分之一?左图应平均分成多少份?用多少份来表示?

  ③两个图形所占面积大小怎样?(移动投影片,学生易看出0.30=0.3)

  ④为什么这两个数相等?

  启发学生归纳出:在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引导学生归纳、概括。

  通过对例1、例2的研究,你能把上面的两个结论归纳成为一句话吗?

  启发学生概括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教师板书)

  理解小数性质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要在小数的末尾添“0”或去“0”,小数中间的0不能去掉)。

  (4)加深理解概念。

  提问:

  ①如果在整数5后面添上一个“0”或者在50的后面去掉一个“0”,原数大小变了吗?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通过讨论使学生懂得:在整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这个数就扩大10倍......:去掉一个“0”就缩小10倍......因为数字所在的数位发生了变化,所以原数大小也就变了。

  ②如果在0.6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后面添上一个“0”,原数大小发生变化了吗?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同样通过学生实践,讨论后明确:在小数点后面点上“0”,小数中的数字所在的数位发生了变化,所以小数大小才发生了变化。因此,只有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才能使小数的大小不变。

  2.小数性质的应用。(板书:将课题补充完整)

  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1)教学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启发学生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得出:

  0.70=0.7105.0900=105.09

  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

  例如2.5元可改写成2.50元。3元改写成3.00元。

  (2)教学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学生独立改写,集体订正。

  0.2=0.20xx.08=4.0803=3.000

  反馈:第92页“做一做”。

  3.小结。

  启发性提问:

  (1)什么叫小数的性质?

  (2)学习了小数的性质怎样应用?

  (3)运用小数性质时应注意什么?

  三、巩固反馈

  1.做练习二十一第1题,第2题。

  2.判断下面几种说法对不对?

  (1)在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在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4)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它的计数单位就发生了变化。()

  四、作业

  练习二十一第3-6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复习课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教学完五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后,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教学设计是以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来安排教学内容的。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改革要以反映未来社会公民所必须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因为数学的思想与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学生一旦拥有它,将终身受益。为此,我在这节课上,首先以学过的五个多边形的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为载体,让学生回忆整理其中所应用的数学思想与方法。然后,我设计了四道实际应用的题目:(1)实际操作题;(2)观察发现题;(3)先估后验题;(4)解决“买地”题。我不以得出答案为满足,而以学生能否应用各种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目标,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自我评价等过程,提高学习的能力,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情感性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方法和思想的重要性及其应用的广泛性。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热爱。

  2、探索性目标:通过操作、讨论、合作等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探索灵活应用各种数学思想方法的技巧。培养学生探索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

  3、知识性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已学图形各面积公式,能灵活地应用多种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有关组合图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第一阶段:回忆整理所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导入新课: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个单元,你们说说学了这个单元

  有什么用呢?(可以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并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实践活动课?(电脑了出示课题。)

  1、逐个出示各种图形学生用字母公式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出示图形和面积公式。)

  2、逐个梳理推导过程。

  (1)小组活动:他们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每一组选一种图形,利用桌面上的

  学具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2)汇报:在师生共同口述推导时电脑出示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从三个方面来回答:①推导什么图形,②用什么方法③它的面积公式是。例:我推导的是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用数方格的方法推导出来的,它的面积公式是s=ab。)

  3、整理完善知识结构。

  (1) 你们推导这些面积公式最初是从哪一个图形开始的(长方形)它可以推出哪些图

  形的面积公式,接着又从哪个图形继续推导。(电脑出示网络图如下:)

  (2)引导观察,体会:现在老师把这幅图转过来看就象一棵大树,而长方形就是这棵大树的 “根”(电脑出示网络图)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这些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我们都运用了哪些数学方法?{(割补法、平移法)比如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拼合法、旋转法)比如三角形到平行四边形。}(迁移法:如: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转化思想:如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课件出示以上所归纳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学生齐读思想与方法。运用刚才所学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二阶段: 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结合情景,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大家观察一下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上

  有我们学过的图形?(黑板、书画等。)以小组为单位,请你们在教室里找到一种物体它的面上有我们学过的'图形,测量出它的必备条件,求出它的面积。(注意测量时只要取整数)

  汇报:①测量什么图形?②测量什么条件?③面积多少(读算式)(学具:卷尺、计算器)

  2、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知道了:长、宽、底和高,以及它们的面积。发现了:①相同点:②不同点)

  小结:刚才这些同学发现了这么多,是因为同学们运用了观察对比的方法找这些图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先估后算:

  (1)、在图中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48平方厘米。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小平

  行四边形的底是大平行四边形的一半,高相等。你怎么知道它是等底等高的呢?)

  中点

  (2)(如图1)梯形的面积是72平方厘米。涂色部分面积是多少?(汇报: 怎样求的?

  其实这道题我们用观察法也可以算出来的。电脑演示:)

  三、发散思维:(开放性作业设计)

  某村有一块荒地,(如上图2)准备以每平方米200元的价格出售,如果买方有1.2万元你认为够不够买?

  问:(1)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求什么?

  (2) 你能想出多少种求这个图形面积的解决方法?(注意只要求计算其中最简单的一

  种图形的面积,其它方法只要画出来。)(所用的方法附后)

  让学生根据分割的块数进行汇报。

  ①先汇报分割中分割成两块的有哪几种?

  ②有没有分成三块的?分成两块就能解决问题,你分成三块必须有特殊的作用。老师出示分割成三块的图形,你们观察一下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两个半的长方形,这样就能使计算简便,这就叫找等量的方法,)想想看,这题除了按长方形去找等量外,你们不可以按什么图形去找等量?

  ③有没有用补足法的?补成什么图形?

  ④刚才你们所用的方法至少都出现了两块,能不能运用你们所学的办法把它转化成一种图形,如果能的话不是更简便了吗?想想看,有没有办法。

  小结:你们做的方法肯定不止这些,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分割法、找等量的方法、补足法、移位法。)

  你们刚才已经选出最简便的一种,算出它的面积了吗?假如用这种方法算(找等量的方法)怎么算呢?如果用(移位法)怎么算?(渗透优化思想)

  2、现在你们能回答这个问题吗?如果买方有1.2万元够不够呢?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有意义吗?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主要围绕以下三方面回答)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奥运信息,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通过解决体育赛场上的有关问题,体会数学与体育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奥运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2016年第31届奥运会在里约举行,同学们知道我国运动员一共获得了多少枚金牌?其中有些项目还打破了世界记录,尤其是中国女排,顶着巨大的压力,通过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终于获得冠军。那么同学们对奥运会有哪些了解呢?

  师出示课件教材第79页情景图。

  引导学生观查表格,从表格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奥运中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问题

  1.师出示课件教材第79页问题一。

  (1)学生观察表格,交流汇报:可以知道三名运动员各自的成绩分别是多少秒。

  (2)出示问题: 前三名运动员的成绩分别相差多少?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说说是怎么做的,互相交流订正。

  (3)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两幅冲刺情况图,并提问:根据刚才的`数据,你能判断哪幅图能描述当时决赛的冲刺情况吗?

  学生观察图片,交流汇报。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归纳:根据刚才计算出来的结果,可以知道,第二名和第三名相差很少,他们之间的距离应该很近,而他们和刘翔的时间相差很多,所以距离应该相对远一些。

  因此第二幅图能更好的描述当时的冲刺情况。

  (4)当时男子110米栏的奥运会记录是12.95 秒,刘翔用的时间少了多少秒?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再全班汇报。

  2.师出示教材第80页问题二

  (1)引导学生阅读短文,你能获取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阅读后,指名汇报交流:在最后一跳之前,何冲比第二名多32.45分,秦凯比第二名少7.65 分,是第三名……

  (2)课件出示问题1。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说说是怎么想的。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3)课件出示问题2。

  ①让学生观察“最后一跳的得分情况表”。

  ②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师归纳:何冲最后一跳得分最高,是第一名;最后一跳前,秦凯落后德斯帕蒂耶斯7.65分,而最后一跳,秦凯得分比德斯帕蒂耶斯多98.00-96.90=1.1(分),所以第二名是德斯帕蒂耶斯,第三名是秦凯。

  3.师出示教材第80页问题三。

  (1)引导学生阅读短文,并从中获取数学信息。

  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小组讨论交流。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2)出示课件射击比赛场景图。

  同学们先观察图片,再独立通过想象判断,并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小组内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讨论验证。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和同学们说一说。

  四、课后练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会口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较熟练的计算小数加减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小数加减法运算方法。

  难点:会正确熟练运算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上小数加减法的练习课。出示课题(小数加减法的练习)

  1. 视算:

  0.29+0.1 0.6+0.13 0.65+0.35 4+5.6 10-0.7 1-0.57 0.26+0.14 7.2+8 0.11+9.9 1.8+8.2 0.86-0.15 10-0.09

  2.板演:(用竖式计算、用计算器检验)

  4.178+12.5 12.5-3.18 7-0.956 14.36+17.24

  3.判断并加以改正

  18.3 改正 25.61 改正

  - 7.52 - 2.72

  10.82 22.99

  二、列式计算下列各题

  (1)0.84与9.16的和是多少?

  (2)从80中减去40.68的差是多少?

  (3)比8.44多6的数是多少?

  (4)0.95比9.5与5.9的差少多少?(9.5-5.9)-0.95

  (5)3个0.05的和是多少? 0.05x3

  三、应用题:

  1.甲班捐款100元,比乙班多捐10.8元,乙班捐多少钱?甲、乙班共捐多少钱?

  2.测量水池蓄水的深度把6M的竹竿直插入水中,在泥中部分是0.7M,露出水面2.15M,水池蓄水的深度是多少?

  3.三张相同的纸贴在一起,粘贴处为0.04CM,每张纸长0.8M 求粘贴后的全长?

  四、作业:

  1、口算

  4.75+4.2 0.8-0.6 5-0.58

  8-0.91 5.4-2.7 10-0.9

  5+6.5 10+2.3 0.36+0.64

  2、简便计算

  9.8+8.37+4.63 3.25+6.487-2.487 56.7-3.85-2.15

  80-17.23-28.77 18.07+7.91+11.93+52.09

  58.72+17.6-58.72+17.6 98.43-(54.43-15.6)

  3、文字题

  1、54.11减去32.42的差,再加上15.23,结果是多少?

  2 从50里减去2.33与18.67的和,差是多少?

  3、10个2.31的和比15.7大多少?

  4、4.82与24.18的和比他们的'差多多少?

  五、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板书设计

  小数减法

  (1)计算小数的减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相同的数位也就对齐了。

  (2)然后按照整数减法的法则做,不够减向前一位数借一作十继续减。

  (3)得数中的小数点要与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小数加法

  (1)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

  (2)按照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从低位算起,满十进一)

  (3)点上小数点。

  (4) 化简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材分析:

  学生在之前学过求整数的近似数,已形成基本的学习经验。

  学情分析:

  在学习前唤起学生的经验回忆四舍五入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正确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难点:

  怎样准确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一)、创设情境,复习较大数的近似数

  (二)、认定目标,导入新课

  (三)、互动交流

  (四)、全课总结

  师:豆豆的身高0.984米。0.984是一个精确值,那我们可以说豆豆身高大约多少米呢?

  师:如果保留两位小数,就要第三位数省略。 0.984的第三位小数是“3”,小于5,舍去,所以0.984≈0.98。

  师: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数是精确到哪一位的?

  师:你们还可以求出这个小数在别的不同情况下的近似数吗?

  师:如果保留整数,就要把小数部分省略。小数第一位,也就是十分位是9,大于5,向前一位进一,所以0.984≈1。

  师:保留整数的近似数是精确到哪一位的?

  师:尽管两个数的大小相等,但表示的`精确程度不同。求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零不能去掉。

  师:求近似数时,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生:精确到小数第二位,也就是百分位

  生:精确到个位生:①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取近似值,如果保留整数,就看十分位是几。要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百分位是几。……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还是入。②取近似值时,在保留的小数位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0应当保留,不能丢掉,为了实现学生已有知识的正迁移,通过联系生活中的事例,复习四舍五入法取较大数的近似数,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

  作业填空:

  (1)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要根据()法来保留小数的数位,保留整数时,表示精确到()位,保留一位小数时,精确到()位,保留两位小数时,精确到()位......

  (2)近似数的结果一般的说6.0比6精确,因为6.0精确到了(),6精确到了()位,所以6.0的末尾中的”0”不能去掉。

  2、按要求写出表中小数的近似数。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

  4.808

  20.256

  1.995

  板书设计:

  小数的近似数:

  0.984≈0.98

  0.984≈1.0

  想一想:0.984≈1

  在表示近似数的时候,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1、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二、练习练习

  1、完成P18做一做2。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 里填上适当的数。

  287+129+118=287+( +118) (32+47)+65=32+( + )

  3、教材练习五

  三、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104+96 )

  =288 =88+200

  =288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探索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被减数减小数需要补0的计算方法,应用小数的性质可将计算结果简化(去0)。

  教具准备:课件,作业纸,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1)385+48=()(说说方法)。

  (2)0.79的计数单位是(),“9”在()位上,表示9个();0.4的计数单位是(),“4”在()位上,表示4个()。

  (3)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板书:小数加减法)

  3、情景: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请看大屏。(课件显示买东西的情景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三、学习小数的加法、减法

  1、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

  ①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我们选一题来计算一下,课件显示:一双运动鞋的价格是38.5元,一根跳绳的价格是4.8元,这两样东西一共多少钱?(生说师板书:38.5+4.8=)

  ②这就是小数加法。该得几呢?请每个同学拿出一张纸来试着列竖式算算看。(生独自演算,请一生板演竖式,教师巡视。)

  ③交流。像这样一位对着一位加你们感觉陌生吗?(引导与整数加减法比较异同)哪儿一样?哪儿不一样?

  ④同学们真是善于带着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发现了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板书:从低位算起。)小数加减法除了上面的的情况以外,还会有哪些不同的新情况呢?

  2、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

  ①师生合作报数:请你说出你想的数写在纸上(师板书一个如:0.79)老师也想了一个数(如:0.4),这两个数你想加还是相减?(预设板书:0.79-0.4=一起读一读)请一名学生试板演,其他学生在纸上笔算,可也交流。适当用展台展示学生的作业纸。

  ②引导学生总结。板书: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强调“相同”。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板书:计数单位)可让学生讲道理、举例子,教师用小棒演示。

  ③用相同的教学法探索。如:1.3-0.47= 3.76+1.24=(学生板书,适当用展台展示学生的作业纸。)

  设计目的:A、数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后再进行计算;(根据什么?)B、得数中小数部分末尾有“0”时,一般要去掉“0”,化简。(板书:添“0”、去“0”。)

  3、总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应注意什么(课件)

  4、游戏强化“小数点对齐”

  ①开卡车:5.23+0.7=(课件演示)

  ②开卡车:12+0.43=(课件演示)

  ③比一比(读题,说结果)3.33+0.02= 3.33+0.2= 3.33+2=(课件呈现)

  这三道题挺像的,都有3和2,怎么结果不一样呢?(随着学生回答,2和对应的3变成红色),CAI呈现竖式,难怪结果不一样。同样都是2,但2所在的数位不同。

  三、巩固

  1、错例辨析。

  2、计算并验算(课件出示P97“做一做”第1题,由学生任选1题即可)

  方法;

  ①课件出示,学生选题。

  ②一生板书,集体练习,提示验算方法。

  ③订正板演的计算过程,学生互相检查。

  3、P97“做一做”第2题第二问。(与开头照应)

  四、总结

  今天学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小数点对齐;从最低位算起。添“0”;去“0”。

  (相同数位对齐)(以下为预设)

  38.5+4.8=43.3(元)0.79-0.4=0.39  1.3-0.47=0.83  3.76+1.24=5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探索并归纳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能正确应用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0.1.2.3和小数点,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出主题。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三分钟老师先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妇女节这天,丈夫给当教师的妻子发38.00元红包,祝妻子妇女节快乐!妻子收到后——

  妻子:“谢谢老公,多了点!”

  丈夫想既然嫌多,就给妻子发红包3.80元。

  妻子:“我是说多了点!(意思是取掉小数点)。”

  丈夫心想还嫌多就又给妻子发红包0.38元。

  妻子:“我是说多了一点!”

  师:不知道大家听懂这个故事吗?谁来说说?

  师:看来大家听懂了这个故事。妻子在这里说的“多了点”,意思让丈夫把小数点去掉(发成3800元),而丈夫理解的却是发的多了。这里的“多了点”,在语文修辞中叫“一语双关”,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表意丰富,值得我们去学习。没想到小数点就在我们生活中作用这么大,而且引出这么有趣的故事。

  故事讲到这里,老师的问题也就出来,老师也把问题装在红包里,让我们一起拆开红包。

  红包问题:丈夫发红包从38.00元、3.80元、0.38元,钱数是多了还是少了?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

  生:钱数少了,小数点左移动了。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索(出示课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大家一起读课题

  师:(教师板书课题的同时问)同学们,我们先做个猜想:大家猜一猜小数点会向哪个方移动(左右),向哪方移动会变大,哪方移动会变小?好,让我们一起寻找规律,验证猜想。

  二:复习旧知讲授新课

  1、故事引出新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师:大家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吗?喜欢吗?(喜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大话西游》的故事: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途径庆阳,听说庆阳的香包文化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也分别看中标价为80.00元、8.00元、0.08元和0.80元的.四款香包,但他们遇到些问题,请大家帮忙解决以下问题:

  1.化简下列小数。

  80.00元= 8.00元= 0.80元=

  2.说出下列各数中每个8所表示的意义。

  80 8 0.08 0.8

  3.将下列小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80 8 0.08 0.80

  (0.08

  小组讨论:

  观察下列一组小数,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小数点每移动一位,数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师生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右大)

  2、独立思考,总结规律。

  (过渡句,大家总结的特别好,刚才大家将从左到右观察,如果让大家从右到左观察,你又能发现什么样的规律呢?)

  独立思考:

  观察下列一组小数,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小数点每移动一位,数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0.08

  生: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十分之一,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百分之一)。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0),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千)分之一(左小)

  树立模型思想:右大左小。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同学们能不能用几个字概括一下呢?(右大左小。)

  同学们,问一问你们喜欢左还是喜欢右,生,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师喜欢左还是右?老师喜欢右,因为小时候左手写字,妈妈就批评,所以我喜欢右,而且如果将这38.00元的小数点向右移动,是不是更喜欢了。

  (同学们表现真棒,看看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什么礼物——砸金蛋,同学们,和平常一样,我们把学生分成三组,谁答对问题加一分,获胜组将的到老师送的意外惊喜哦)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掌握单位之间的换算。

  2、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制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实验操作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测量活动:

  让学生分组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和桌椅或其它物品的长度,然后讨论这些长度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

  在讨论把几分米或几厘米写成以米作单位时,(可以先写成分母是10或100的分数,再写成小数)。当学生知道了36厘米=36/100米=0.36米后,可进一步问学生如果门的高度是1米60厘米怎样用米为单位表示呢?

  二、填一填:

  将几克改写成以千克为单位,其方法是一样的。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交流,这样改写的原因。

  三、试一试:

  强调米、分米、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1米=10分米=100厘米

  1厘米=0.1分米=0.01米

  学生在由米换算到厘米的过程中,可以先将米换算成分米今儿换算成厘米。

  四、作业:

  第5页练一练2、3、4、5

  五、板书设计

  1米=1 0分米=100厘米

  1厘米=0.1分米=0.01米

  1千克=1000克

  课后反思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教材24~2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猜想、验证”等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2.技能目标:能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主动探究数学规律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教学难点:掌握探究方法,学会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

  学具准备

  各种 三 角形、剪刀、量角 器、课件。

  教学 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播放课件,提问: 这些三角形在争论什么?

  教师:是在争论关于自己内角和的大小。

  2.教师: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板书:内角和)

  讲解:三角形内两条边所夹的角就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内角。每个三角形都有三个内角,这三个内角的度数加起来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提出问题。

  1.你认为谁说得对?你是怎么想的?

  2.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一下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和呢?

  学生可能会说:用量角器量一量三个内角各是多少度,把它们加起来,再比较。

  (二)探索与发现。

  1.初步探索。

  (1)量一量。

  了解活动要求:

  A.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三角形,量一量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标注。(测量时要认真,力求准确。)

  B.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表 格中,并计算三角形内角和。

  C.讨论:从刚才的测量和计算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每个三角形 的三个内角和都在180°左右。)

  (2)提出猜想。

  刚才我们通过测量和计算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都在180°度左右,那你能不能大胆的猜测一下:三角形内角和是否相等?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呢?

  2.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教师:这个猜想是否成立呢?我们要想办法来验证一下。

  教师引导:180°,跟我们学过的什么角有关?我们课前准备了各种三角形纸片,你能不能利用这些三角形纸片,想办法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换成一个平角呢?

  (1)小组合作,讨论验证方法。

  (2)分组汇报,讨论质疑。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方法:

  ①撕拼的方法。

  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3个角拼成了一个平角,所以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

  教师: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是否都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呢?

  ②折一折的方法。

  把三角形的角1折向它的对边,使顶点落在对边上,然后另外两个角相向对折,使它们的顶点与

  角1的顶点互相重合,证明了各种三角形内角和都等于180°。

  3.课件演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1)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孩子们,三角形内角和到底等于多少度呢?“

  学生一定会高兴地喊:“180°!”

  (2)总结方法,齐读结论。

  教 师:我们通过动作操作,折一折,拼一拼,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换成了一个平角,成功的得到了这个结论,让我们为自己的成功鼓掌!

  (3)解释测量误差。

  教师:为什么我们刚才通过测量,计算出来的.三角形内角和不是正好180°呢?

  那是因为我们在测量时,由于测量工具、测量操作等各方面的原因,使我们的测量结果存在一的误差。实际上,三角形内角和就等于180°。

  三、探究结果汇报。

  教师:现在你知道这些三角形谁说得对了吗?(都不对!)

  学生:因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 80°。 (齐读)

  教师小结: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虽然不同,但 是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四、课堂应用,巩固加深。

  1.试一试。

  数学课本25页。

  2.练一练。

  (1)数学书25页第一题。(生独立解决。)

  (2)数学书25页第二题。(动手量一量。)

  拼成的四边形的内角和是( )。

  拼成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

  五、课堂作业设计。

  教材26页4、5、6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计算的意识与能力,提高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课堂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难点

  理解运算定律,并能进行简便计算。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凑数游戏。

  师:我先说一个数,你们再说一个数,你们说的数与我说的数的和或差是整百数。

  师生游戏(举例略)

  同学们玩得真棒!凑整是简便计算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简便计算。

  板书课题:连减的简便计算。

  (二)探索发现

  1、课件出示教材例题中的情境图。

  提问: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想一想:怎样计算还剩多少页没有看?(用减法)

  2、列式计算。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

  3、汇报展示。

  指名汇报,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汇报预设:

  方法一:先用总页数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168-34

  =134(页)

  方法二: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然后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234-(66+34)

  =234-100

  =134(页)

  方法三:先用总页数减去今天看的34页,再减去昨天看的66页,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234-34-66

  =200-66

  =134(页)

  4、拓展提高。

  提出问题: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为什么?234-66-34与234- (66+34)哪种计算方法更简便?

  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理由。

  师:如果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这个时候选择哪一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

  5、发现、总结规律。

  (1)发现规律。

  师:你能像上面这样举出连减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如:251-30-70=251-(30+70)或154-68-54=154-54-68。

  (2)总结规律。

  ①讨论:通过刚才这道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在计算连减时怎样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②总结: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要根据数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③用字母该如何表示呢? a-b-c=a-(b+c)。

  6、即时练习。

  (1)528-32-68

  (2)470-49-131

  (3)345-67-145

  (4)639-39-47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进行简便计算的。

  (三)检测评价

  1、在○里和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或数字。

  148-55-45=148○(45○45)

  656-133-367= ○( ○ )

  a-b-c=a○( ○ )

  213- - = ○(168○32)

  2、下面各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3、这位同学计算的对吗?

  325-175-25

  =325-(175-25)

  =325-150

  =175

  4、想一想,不改变运算顺序,谁会计算得快一些?

  (1)126-48-52 126-(48+52)

  (2)364-(153+47) 364-153-47

  (3)685-(228+272) 685-228-272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收获?

  教师或学生总结:学习了减法的简便计算,知道了在减法里,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五)板书设计

  连减的简便计算

  例1: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 234-66-34

  =168-34 =234-(66+34) =234-34-66

  =134(页) =234-100 =200-66

  =134(页) =134(页)

  【规律】在减法里: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第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统计在数学中的意义,理解条 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掌握条形统计图中横、纵坐标及单位的意义,能看懂统计图中的数量关系;学会用统计的方法分析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根据统计 的结果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

  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统计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细心运算,学习数学研究的一般性方法,体会由数字规律得到相关结论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判断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会数字的分布规律,体现数学 的美感和对于实际问题的探 究型研究方法,体会数学的魅力和奥妙,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的研究方法。

  教具

  坐标纸。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组织小同学们集中注意力,开始学习,进入到学习状态。

  二、导入新课。

  1.师生互动:请每一位小同学把自己的生日写在一张小纸条上,在黑板上列出春、夏、秋、冬的图表,请每一位小同学在坐标纸上画出与黑板上一样的图表,请班干部在讲台前统计各个季节生日的同学人数,老师在黑板上、同学们在坐标纸上同时完成生日的条形统计图。

  2.教师讲解:做统计图时的注意事项,第一步,认真纪录每一个数据;第二步,统计每一个范围内的数据个数;第三步,在方格纸上认真画出条形图;第四步,由统计图对数据进 行分析。明确横坐标、纵坐标分别代表的数学涵义及单位量的大小。

  重点:细心、准确、无误、美观。

  难点:对于数据的分析,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理解最大值与最小值。

  三、例题讲解。

  本例题通过师生互动完成班级内同学们的生日分布条形统计图,旨在要同学们在缜密的数学思维背景下理解统计的涵义,基于一组相关 数据的数理分析过程,了解通过统计的方法掌握某一数据的变化规律和内涵, 进行科学的分析。 掌握条形统计图当中横坐标、纵坐标的数学意义与单位量与数据量的大小关系及单位。

  四、习题巩固。

  习题一: 四年级举行的特色运动会,调查并统计同学们最喜欢哪些特色体育项目。

  习题二:班级要设立图书角,调查并统计同学们最喜欢哪类图书。

  习题三:调查并统计班级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情况。

  五、拓展及小结。

  1.基于某一类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进 行数据的表示,本节课仅利用条形统计图作例,说明对于数据的合理表示可以得到对于数据的更有效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结论,采 取相应措施,体现数学与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性。

  2.有关条形统计图的优势:体现 每组中的具体数据;易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

  3.统计图有很多种,后续课堂还会学习到: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先有一个印象。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学习内容:P61页例5

  学习目标:通过合作探究,总结出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习重难点: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一、【知识链接】

  1、小数的性质是什么?

  2、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3、比较下列每组数的大小。

  0.54○0.540 2.8○2.800 3.26○32.6 6.19○61.9

  小结:一个小数在它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没有变,是因为没有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二、【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第61页例5,回答问题:

  ① 0.009米=( )毫米

  ② 0.09米=( )毫米

  ③ 0.9米=( )毫米

  ④ 9米=( )毫米

  三、【合作探究】

  1、从上往下观察,从0.009米变成0.09米,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即长度由 毫米变成了 毫米,长度 到原数的 倍。因此,小数点向 移动一位,小数就 到原数的 倍。同理,比较 ①和③ ,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即长度由 毫米变成了 毫米,长度 到原数的 倍。比较 ①和④ ,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即长度由 毫米变成了 毫米,长度 到原数的 倍。

  从下往上观察,小数点的位置依次向 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 到原数的 、 、 。

  2、练习:4.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是( ),向右移动两位是( )

  0.30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 )是3.05,向左移动( )是0.0305,向( )移动( )是305,向( )移动( )是30.5。

  3、小结:小数点移动要牢记:右移 ,左移 。移动一(二、三……)位是扩大(或缩小)10(100、1000……)倍,位数不够用 补位。

  四、【拓展延伸】

  原数扩大还是缩小由什么决定? 移动的位数决定什么?

  五、【课堂小结】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 到原数的 、 、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 到原数的 、 、 ……。

  六、【课堂检测】

  1、填空

  (1)把6.2扩大( )倍是62。

  (2)把59缩小到它的`( )是0.59。

  (3)0.28去掉小数点得( ),原数扩大了( )倍。

  (4)73.21变为0.7321,原数就( )。

  2、判断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到了它的1/1000( )

  (2)、3.69扩大1000倍是36.9。 ( )

  (3)、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就要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05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6-24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7-25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6

【热门】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15

【推荐】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04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门】02-20

【热】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16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01-08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