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同学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2.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3.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二)能力训练点
1.能熟练地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2.初步培养同学的判断、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同学认真仔细的习惯。
教学重点: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算盘等。
教学过程
一、辅垫孕伏
(一)口答:(投影出示)
1.10个十是( )。10个百是( )。10个千是( )。
2.读出下面各数,并说说这些数分别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463
9528
4000
20xx
9030
8006
3507
2800
3.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并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61○56 45○47 100○98
(二)写出下面各数。(小黑板出示)
四千零五十
四千五百
四千零五
五千四百
五千零四十
二、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同学们观察:4050、4500、4005、5400、5040,这些数有什么相同点?这些数虽然都是四位数,并且都是由2个0、一个4、一个5这些数字组成的,那么它们的大小一样吗?谁大谁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1.位数不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出示例11(1)比较1230和965的`大小。(板书:1230、965),师生在算盘上拨出1230和965两个数。
(1)提问:1230是几位数?965是几位数?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同学知道:1230是四位数,965是三位数,位数不同。(板书:位数不同)1230的最高位是千位,965的最高位是百位。1230超越了1千,965不够1千,四位数比三位数多一位数,所以1230和965比较,1230比965大,也就是,1350>965。(板书:>)
(2)师生一起小结:1230是四位数,超越了1千,965是三位数不够1千,所以1230>965。
(3)反馈练习:在○里填上>或<,并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卡片出示)。
635○1001 2527○934
练习后,同学们考虑:我们刚才比较了三组数的大小,那么位数不同的数你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引导同学说出:四位数比三位数大。
2.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1)出示例11(2)比较5640和8790的大小。(板书:5640 8790)
①在算盘上拨出5640和8790两个数,观察两个数,发现了什么?
②两个数的位数相同,(板书、位数相同)5640的最高位是千位,有5个千,8790的最高位是千位,有8个千。
③引导同学得出:5640和8790都是四位数,最高位是千位,比较它们的最高位,5个千比8个千小,所以5640<8790。板书:5640<8790。
④反馈练习:比较大小。
8006○9528 4000○3507
通过例11(2)的教学和练习,使同学明确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时,比较它们的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第一辆汽车载了多少瓶汽水?(板书:3864)
第二辆汽车载了多少瓶汽水?(板书:3529)
哪辆汽车载的汽水多?
引导:
①同学们在自身的算盘上拨出这两个数。
②观察这两个数都是四位数,最高位有什么特点?
(同学答后,教师在板书中3864、3529这两个数中3的下面加“.”)
③3864和3529这两个数都是四位数,最高位也相同,这样的数怎样比较呢?同学们自身试试看。教师巡回指导,指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的?针对同学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
④师生一起小结:比较两个四位数的大小时,也是从最高位比起,千位相同,看百位。3864的百位是8,3529的百位是5,8个百比5个百大,所以,3864>3529。(板书:8个百>5个百和3864与3529之间的“>”)。
⑤假如把3864改成3564,又如何比较3564和3529的大小呢?3524与3529呢?
(3)提问:通过以上学习,谁来说一说位数相同的数怎样比较大小?
使同学认识到:比较两个四位数的大小,从最高位比起,千位相同,看百位,百位上哪个数大,那个数就大;假如百位也相同,看十位……
(二)师生一起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指板书),谁来说一说位数不同的数是怎样比较大小的?位数相同的数又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三)看书质疑
看书第33页内容,并把书中空白填好,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三、巩固发展
1.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398○402 3940○5230 1020○999
同学自身独立练习,然后集体订正,指名同学说说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2.比较下面各组数的大小,用手势表示“>”或“<”。教师注意观察,发现问题和时解决。
744○447
1000○999
3458○7005
2600○2599
499○20xx
9437○9432
重点让同学说一说:3458○7005 9437○9432是怎样进行比较的。
3.填空:
(1)三位数中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
(2)四位数中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
(3)三位数中最大的数比四位数中的最小的数少( )。
4.找出下面一组数中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
463
9528
4000
20xx
9030
8006
3507
2800
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
同学独立练习,同桌互相订正,指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找到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的。
5.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排列的对吗?(投影出示)
(1)1001>941>914>893( )
(2)3050>3005>3049>3500( )
手势判断对错,并指名同学说出错误的原因,通过此题练习,教育同学做题要认真仔细,看清楚题目要求。
6.现在你会比较4050、4500、4005、5400、5040的大小了吗?把它们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此题是课始的复习题,注意有两种排列方法,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都可以)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同学们想一想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有几种情况?你是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
五、安排作业:课本第34页练习九第5题。
六、板书设计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
10根小棒,8个圆片,11个三角形,例题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出示102。
(1)请学生们口算,板书=5。
提问:如果这里的10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2)学生们动手分一分,并完整地说一说10除以2等于5的含义。
2.分组操作,进行记录。
(1)如果把这里的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可以怎样分?
学生各自动手操作,指名说说自己分小棒的过程,结果。
(2)出示表格将表格填完整。
(3)提问:如果每人分3根,最后把这10根都分完了吗?(没有)
剩下的1根,为什么不再继续分下去呢?(剩下的1根不够分)比一比:同样是10根小棒,如果每个人分得2根或者每个人分得3根,分得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分的人数不同,如果每个人分得2根正好分完,如果每个人分得3根,还剩1根没分掉)
(4)如果还是这10根小棒,每人分4枝,5枝、6枝,分得的情况又会怎样呢?两人一小组动手分一分,再将表格填写完整。
学生们分组活动。
3.(1)汇报操作的情况,把相应的课件演示,同时将表格依次填写完整。
(2)提问;通过刚才的动手分一分,你觉得根据最后得到的结果的不同,可以分成几种情况?哪几种?(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正好分完了,另一种情况是分了之后还有剩余)
提问:这些有剩余的情况出现时。你们为什么不再继续分下去呢?
4.(1)提问:根据分得的结果,可以分为正好分完的,以及分后有剩余的两种情况。像这种正好分完的,你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呢?(学生列式,独立完成。)
(2)说明;像这几种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仍然可以用除法
如:把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分给了几个人,还剩几根?(学生完整回答。)
提问:按要求,列式:(板书:103)
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就是求10里有几个3。)算式中的`10和3分别表示什么?
提问;最多可以分给几个人?也就是说明10里面最多有几个3?有没有全部分完?还剩多少?(板书:......1(根)
说明:没有分完的,在商的后面写上6个点,再把剩下的数写上,这个数叫余数。
(板书:这道算式就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
(3)请学生齐读算式,井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这题为什么要写余数?这道算式是什么意思?
5.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
6.(1)通过刚的刚学习,如果每人分4根、6根,你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呢?
(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填写情况,并板书。
(3)说说各个算式的意思。
7.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在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小结:在平均分时,如果分到一定程度,剩下的已经不够再分为一份时,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
二、巩固练习,进一步深入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第(1)题,请学生按要求分一分,再将括号填写完整。
指名口述分的过程。
提问:为什么剩下的2个圆片不再分5份?
填写算式,指名板演,说说算式中的各个数的意思。
(2)出示第(2)题,学生先分一分,再将算式补充完整。
指名说说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及算式的含义。
提问:为什么会有余数?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花图,请学生说说图意,相应的再出示第(1)、(2)题。
(2)请学生根据不同的描述,完成填空.
(3)比一比:144=3(瓶)......2(朵)与143=4(朵)......2(朵),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4人一小组讨论.)
师小结。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余数?
四、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板书: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102=5
103=3......1
[教学后记]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课本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想想、画画,运用形象思维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教学,渗透“假设”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展示台,5个,6个(背面贴4张5元、2张10元);每小组一只信封(内装2分、5分硬币7个);一只相框。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听着,我出题了--鸡和兔关在同一个笼里,数它们的头共有5个,数它们的腿共有14条,有几只鸡?有几只兔?”小朋友们,你们愿意自己动手、动脑,想想、画画,解决“鸡兔同笼”这个难题吗?(板书课题--鸡兔同笼)
二、教学例题
1、分析题意。
(1)“鸡和兔关在同一个笼里”是什么意思?
(2)“数它们的头共有5个”是什么意思?
(3)“数它们的腿共有14条”是什么意思?
(4)要问我们什么问题?
(5)我们知道,一般每只动物一个头,而腿的条数有些不一样。每只鸡几条腿?每只兔几条腿?
2、指导画图。
师:笼里到底有几只鸡,几只兔呢?我们可以画一些简单的图形来帮助思考。(依次出示5个)把5个椭圆看作笼中鸡和兔的头,(让学生也照样子画5个椭圆)有了头,只要在它的`下面添上腿,就能知道有几只鸡,几只兔。请大家动手画一画,用椭圆表示头,用竖线表示腿,看笼中到底有几只鸡,几只兔。(用表示鸡,用表示兔)
生在纸上画图(师巡视)。
3、讨论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用电脑进行演示:(图1)
师介绍先画14条腿,再用头去套腿的方法。(图2)
4、验证小结。
师:小朋友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得到的结果都是3只鸡,2只兔,与笼中的结果是不是一样呢?(电脑显示笼中的鸡和兔)
师:小朋友们的本领真大,一下子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而且结果完全正确。以后碰到这类题目时,我们可以用想想、画画的方法帮助思考。怎样画更快呢?比如刚才这道题,可以先假设全部是鸡,数一数腿,还少4条,再添上腿(电脑演示图3:两条两条的添上);也可以先假设全部是兔,数一数腿,多了6条,再擦去(电脑演示图4:两条两条的擦去)。
三、解决问题
师:用这种想想、画画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
1、(电脑显示自行车和三轮车)自行车和三轮车共有7辆,共有18个轮子。自行车有几辆?三轮车有几辆?
师:可以用什么样的简单图形表示自行车和三轮车?(师提供一种,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表示法。)大家画图时,可以先假设全部是自行车,也可以先假设全部是三轮车,再数一数轮子的个数,少了要添上,多了要擦去。
指名汇报。(投影展示学生画法,电脑演示假设思路)
2、师:老师这儿有6张长方形纸,它们的背面各有一张5元或10元的人民币,合起来是40元。你能知道5元的有几张?10元的有几张?
指导:我们可以先在脑中画图,也可以在纸上画图,把画图与口算结合起来。
汇报(投影展示学生画法)。
验证(揭去盖纸)。
四、小组活动(猜硬币游戏)
“每个小组桌上信封里都有2分和5分的硬币共7枚,共有的钱数写在信封上。请大家猜一猜,有几枚2分的,有几枚5分的。比一比,看哪一组最先猜出来。猜出结果后请组长打开信封,看猜的结果对不对。
选1--2组说一说结果。(电脑演示)
五、总结全课
学生努力学习,长大做真正的科学家。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够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知道角的大小只与它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而与所画的它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判断出锐角、钝角。
教学难点:
理解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合程度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自主找角
1、 观察滑滑梯上的角
(1)出示媒体:滑滑梯场景
师:学生观察图画:你们从画面上看到了什么?仔细观察滑滑梯,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课题:角
(3)引导学生找角。
(4)媒体演示,抽象出角。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一)分类--初步了解新知。
1、方法: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2、操作要求:
(1)请小组合作,组长负责。
(2)想一想,这些角可以分成几类?
(3)分好后,小组里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2、 交流。
师:请学生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分的`?
交流时请你讲清:
(1)你们小组将这些角分了几类?
(2)是按什么分的?
师:……我们分的标准不同,分出来的结果也不同。
3、再次分类
师:抓住分三类的小组,引导全班学生再次分类,同时请一人在黑板上分类。
4、归纳
(二)认角--理解锐角、钝角的含义。
(1)引导学生给锐角、钝角起名。
(2)验证锐角、钝角的方法。
(三)构建锐角、直角、钝角的表象。
(1)指名认角
(2)建立表象
方法: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三种角的形状,再用手势比划一下。
(3)选择。(手势表示序号)
(4)比较:给锐角、钝角、直角排队。
板书:钝角 > 直角 > 锐角 或 锐角 < 直角 < 钝角
(5)归纳。
3、角的大小
(1)设疑
a、媒体出示:
b、观察猜测
师:请你猜一猜,这里两个角,哪个比较大?为什么?
C、媒体演示:一样大小
(2)解疑
a、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b、实践:小组合作,寻找结论
师:请大家一边思考,一边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c、看书:熊猫乐乐是怎么说的?
(3)师生归纳: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要看角两边的开合情况,叉开越大,角越大。
三、体验收获,总结评价。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材分析:
整理与复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热处理思。它由四部分组成:
一是我学到了什么,这是对所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总与反思。
二是我的成足迹,这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情感的总结与反思。
三是我提出的问题,将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提出来,师生或同学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解决问题。
四是巩固与应用,通过练习,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学情分析:
这一整理与复习是在学生学完四个单元后的一个整体复习,由于二年级学和较小,前面所学内容又多,所以让学生看书回顾知识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课题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课本P38~P4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经历对前四个单元知识及方法、学习过程等进行反思和梳理的过程,发展初步的整理知识的意识,并逐步形成整理的习惯。
能力目标:
1.结合所学内容尝试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巩固运用所学内容,加深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发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和小伙伴合作回顾所学知识,增强参与数学操作和调研活动 的兴趣和自信心,感受克服困难、尝试探索和获得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1.巩固所学知识,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
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的掌握有关的知识
教学难点:
1.用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通过展示与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PPT课件。计数器。
学具准备:小棒或小圆片。
教学方法:观察法、谈话法、讨论法、合作探索、自主学习。
口算天天练
18÷5= 27÷6= 36÷7= 35÷8=
9÷8= 42÷5= 49÷6= 56÷9=
18÷7= 7×8= 12÷5= 49÷7=
57-8= 58÷8= 6×9= 18÷3=
35÷5= 25÷5= 63÷7= 4×8=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四个单元学完了,你一定受益匪浅吧。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你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梳理这四个单元的学习内容,你将变得更聪明、更有才智。先看我们今天要完成的学习目标: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板书:整理与复习)
二、探究新知。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自己先复习了,跟大家说说,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
前面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有余数的除法,方向与位置,万以内数的认识及比较,分米、毫米和千米的认识。
师:现在我们一起结合课本第38页的情境图中的具体问题来整理复习所学的知识。
1.出示:“买玩具”情境图。
(1)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除法问题?学生提出问题:(预设)
①每个足球7元,50元最多买几个足球?
②每个魔方6元,50元最多买几个魔方?
③每盒乒乓球9元,50元最多买几盒?
④每副跳棋8元,50元最多买几副?
(3)分工解答,全班反馈,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意思。每个小组解答其中一道题,全班反馈。
(解答时,耍提示学生把计算和分物的过程结合起来,并结合分物的过程说说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如果有学生用减法竖式也是可以的,但老师要引导学生把减法竖式和除法竖式联系起来。)
(4)说一说,这部分解决问题中,需要注意什么?自己在解决问题中有什么经验?学生讨论,汇报。师小结。
①注意余数要比除数小。
②解决实际问题中注意商的余数的单位名称。
③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联系实际灵活、正确的使用“进一法”或“去尾法”。
2.出示:“动物家园”情境图。
(1)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回顾都学过哪些方向?
(3)说一说图中的方向标志是什么意思,说出没有注明的其他方向。
(4)仔细看图,说一说池塘的八个方向,分别住着哪种动物?看图,你还能提出其它问题吗?同桌交流,采取你问我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游戏式的对答练习,如一个学生说“猴山”,要求另一个学生把与猴山有直接方向关系的动物馆和方向关系说出来,即鹿馆在猴山的西面,斑马馆在猴山的南面,池塘在猴山的西南方向,或说猴山在鹿馆的东面,在斑马馆的北面,在池塘的东北方向。
(5)想一想,并举例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辨认这些方向的。
3、出示“学校人数”,“做值日生”。
看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交流:你能根据图中的条件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看谁提出的问题多,更有价值。
全班交流,学生讨论评价。
讨论解疑:
1、我的成长足迹:与同伴说一说。
(1)组内展示个人的学习资料。
(2)说一说。
请同学们勇敢地展示最满意的数学作业展示给同学看。请你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展示内容。
2、你还有什么疑问?请大胆的提出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巩固应用”第2题。比一比,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28÷3= 40÷6= 52÷7= 80÷9=
(1)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教师巡回,适时指导。
(2)强调准确性,在计算的速度上要提高。全班订正。
2.想一个可以用“45÷6=7……3”解决的问题,和同伴说一说。
(1)同桌互议,说一说,你编了一道什么问题?
(2)同桌相互分别共同完成自己编的问题。
(3)指名个别汇报,全班订正。算式中没有写单位,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境添加单位。(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不同的是,它鼓励学生逆向地由算式出发,举出需要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的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3.想一想,填一填。
(1)小河的南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花圃在果园的,_______________小刚家在小树林的,_______________水池在菜园的。_______________
(3)照第(2)题样子说一说。学生继续巩固方向和位置知识。
四、发展练习。
1.完成“巩固应用”第3题。出示情境图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思考:我排在第15个,第几次才能进去?同桌互议,说说自己的算法。
(3)学生解答,汇报。
(4)照样子自己再提一个问题,并解答。
2.完成“巩固应用”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列出算式,算出得数。师订正结果。(展示学生结果)
3.完成“巩固应用”第5题。
4.完成“巩固应用”第6~13题。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一、教材分析:
《买电器》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五单元加 与减中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口算,并能正确地计算。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体会算法多样化,提高口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掌握整百、整十数加减的口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
引导分析法、谈话法
五、学习方法:
自主探 究、合作交流
六、教具:
图片、计数器
设计意图 :
数学源于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 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七、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金老师最近买了新房,想要去买一些电器,谁愿意做小参谋陪老师去?那好,我们就到苏宁电器去看看吧.
板书课题:买电器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出示《买电器》主题图,学生认真观察
1.猜价钱
“这里的电器可真不少呢,我们边看边做猜数游戏吧,老师周末已经向售货员打听过这几种电器的价格,请你们来猜猜。”
师:电扇的价钱是由二个百组成,你能猜出它的价钱吗?
(学生回答:200元)“就是200元.”出示200元。
师:你真了不起,再来一个,听好了,冰箱的价钱是一个三位数,(赶快猜)快接近了,有九个百,六个十组成。
(学生纷纷举 手,指名回答:960元)
师:你们可真聪明,(出示960元)来一个难点的,电视机的价格在500元--1000元之间(学生热情很高)
生:我猜是600元。
师摇摇头说 :“你这个价钱有点低了。”
生:我猜是900元。
师:高了一个百。
生:我知道800 元。
师:恭喜你答对了。出示800元
师:洗 衣机的价钱是一个整百数(700元)比700元少2个百(500元)你们可真能干。
2.提问:看着这些家用电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生回答:买一台冰箱和一台电视机,一共需要多少钱?
(教师出示学生的问题。)
师:我们来看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一起读两遍,这个问题 该如何解决?学生回答列式:500+800= (老师板书)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呢?请大家想一想,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小组合作,探究算法(给三分钟时间学生交流讨论)
“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向全班同学介绍 一下?”
指名汇报,老师板书出各种算法。
(1)5个百加8个百是13个百,13个百就是1300,所以500+800=1300,(好,我们用计数器来演示一下看是不是这样)出示计数器
师:看来,你 认真思考了.好,谁还愿意来说
(2)5+8=13,所以500+800=1300(你也很会动脑筋)
(3)800+200=1000,1000+300=1300(你结合了我们一年级学的凑十法)
……
3.体会算法最优化
我们研究出了这么多的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呢?同桌交流一下。
4.小结:刚才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计算出了整百数的加法,你还能提出什 么数学问题呢?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课本第24页
教学目标:
1、巩固对时间单位的认识。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巩固对时间单位的'认识。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在( )中,填写合适的数
1分钟=( )秒 1小时=( )分
1天=( )小时 3分钟=( )秒
二、创设情境,丰富学生对时间观念的体验
1、教师:同学们,时间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时间单位?时、分、秒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2、小明和这些时间单位交上朋友后很高兴。他为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时间做了一个安排,大家看看他是怎样安排的?
(1)出示:
穿衣图5小时 刷牙图3秒 吃早饭图2秒 收拾书包图5小时
(2)教师:你对小明的安排有什么想说的吗?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小声说一说。
(3)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再估计一下,做好每件事情自己要用多少时间。(完成第24页练习2 在( )中,填写合适的时间单位)
(4)教师强调指出:我们一定要选用合适的时间单位,不要像小明一样闹笑话。
三、联系实际
四、综合练习,巩固有关时间的计算
1、连线
小明每天上午在校 3秒
妈妈每天工作 3小时
爷爷早上锻炼身体 8小时
呼吸一次用 30分钟
2、在○里填上“>”“<”“﹦”。
120分○2时 3分○180秒 500分○5时
4分○240秒 100秒○2分 4时○200分
3、完成练习4、5
五、实践应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教师:供电局为保障居民用电安全,定期会对线路进行停电检修。下面是新华小区某天的停电告示。(出示课件)
停电告示早上7:40-8:00 新华一路
早上7:40-8:00 新华一路
中午12:00-下午1:10 光明街
中午12:30-下午2:00 新丰街
(1)从表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2)你知道新华二路要停电多长时间吗?
(3)小明家在新丰街,他想在下午1:00的时候看电影,能行吗?
(4)小明妈妈在下午1:20下班回家,这时离来电还差多长时间?
2、完成练习6 填空
六、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练习册P17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页例2,第50页练习十一第4、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级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过程与方法: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4+8 32-6 3×6 18÷9 47-10 37+5 28÷7 4×6 47-2 54÷9
2、计算。
24+8-6 3×6÷9 47-21+5 28÷7×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2。
(1)观察例2图,说说图意
(2)列式
4×3=12 12+7=19
4×3+7=19 7+(4×3)=19 7+4×3=19
引导学生明白:第一行是分步算式,第二行是综合算式。
(3)脱式计算
4×3+7 7+4×3
(4)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因此算式7+(4×3)和算式7+4×3是一样的'。
(5)脱式计算54÷6-7 7+54÷6
(6)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不管除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除法。
2、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48页做一做
强调:计算两步式题时,必须首先观察,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第50页练习十一第5题。
先计算算出结果,再进行比较。
四、总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五、布置作业
第50页练习十一第4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
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熟悉比较角的大小。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大小的比较。
新课的导入。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思想。在运用板书画一画,学生读一读的方法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
实践练习,注重学生知识的的形成过程,从判断推理、寻找发现、到小组合作的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练习,在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快乐数学。
教学重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三角尺,纸张
学具准备:学生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入课,复习旧知。
1、复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角的知识。
出示角。根据图例回答这是一个( 角 )
角是怎么组成?请你在图上填出“边”“顶点”“边”
出示直角。这是一个什么?(直角)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两组:一组是移动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组是移动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组可请学生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注意,此处不揭示出两个角的概念,只当作两个普通的角出现)。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对角的回忆,调动学生发挥认知能力,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本课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导入新知的学习。
1、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
①、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板书“锐角”和“钝角”)
②、说一说锐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锐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小”);在回忆钝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钝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大”)
③、按照学过的'方法请学生分别在“锐角”和“钝角”字样上方板演两个直角。
④、根据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笔在一个直角上画出锐角,在另一个直角上画出钝角。以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
⑤、读一读,加深记忆。并在练习本上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教师巡视。
⑥、抢答。教师根据锐角和钝角概念的不同说法进行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例:A、锐角比直角( ) B、比直角大的是( )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更清晰地把握锐角和钝角的本质属性,在合作中解决问题,正是新课标倡导的全新学习方式。
三、巩固实践阶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实行小组活动教学,在合作中完成。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请大家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折出一个直角。
请在大家再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请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2、自由活动:找一找!
老师带我你们去小海龟的家。瞧!小海龟的家都是由我们学习过的图形组成的,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钝角?并说出原因。
3、出示两道判断题:(课件板演比较的方法)
A、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锐角? B、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钝角?
②、写有“最”的方形宝盒。
出示两部分的内容。(课件板演)
A、用角描述图形。如:红领巾是有2个( )和1个( )组成的。
B、用同样的方法描述教室里的物品。如:黑板是有4个直角组成的。(小组自由发言,限制发言的时间为1分钟)
4、小组合作完成三部分内容,限制时间。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A、拼一拼。把小组内所有小朋友的三角尺集中在一起,拼出大小不相等的锐角和大小不等的钝角。
B、画一画。以固定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
C、折一折。用纸张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巩固强化,使学生能比较牢固地建立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同时感受角的分类以及三种角之之间的变化联系。
四、总结,深化阶段。
①、小组内讲解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角是钝角?
②、体会,在我们做早操时,经常有两臂的运动,想一想,两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时是锐角,什么程度时是钝角,什么时候又是直角。
五、课堂练习作业p39第1、2、3题,小组校对
教后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课本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学习先估算再精确计算。
2、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估算是用整十数、整百数进行近似计算;
3、通过学习,了解精确计算与估算的异同点,并能熟练掌握精确计算与估算的技巧,在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估算与精确计算的异同点,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估算的技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旧迎新--巧算
1、计算:
56+37= 28+43=
师:怎样算才能又快又正确?
2、容易的'题与难的题
300+200= 463+329= 285+169=
298+183= 458+333= 276+195=
308+213= 460+330= 280+200=
(1)比较:
师:①你认为哪些题比较容易做?为什么?
②怎样来完成那些比较难的题?难的题与容易的题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2)学生动手探究
(3)小结:先做容易的,然后通过容易的推出难的。
3、巧算,由容易的题推出结果:
237+98= 743+99=
237+99= 743+100=
237+100= 743+98=
185+100= 901+99=
185+98= 901+98=
185+97= 901+100=
4、思考题:
498+506=
师:你能用最快的速度来完成这道题目吗?
二、以新带新
1、创设情景:
这一学期,方泰中心校有男生462名,女生229名,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462+229=
(2)质疑:你能用刚才学的本领来做这一题吗?在完成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得到了什么启示?
(3)多媒体演示: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小巧、小胖、小丁丁这三位小朋友是怎样计算这一题的。
①观察;
②各抒己见:我看懂了……
③小结。
(引出“估算”)
④比较:
师:为什么小巧的估算结果比精确计算的结果小?为什么小胖的估算结果比精确计算的结果大?为什么小丁丁的估算结果很接近精确计算的结果?
(4)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小结。
2、练一练(先用整十数估算,再精确计算)
637+107 122+122 121+180
估:640+110=
精:637+107=
341+341 811+189
216+216 682+129
3、选一选
①292+184=( )中最接近的答案是( )
A、500 B、470 C、450
②538+198,下面( )不是它估算的结果。
A、740 B、730 C、650
检测练习:比较计算结果
精确计算 用整十或整百数估算
468+439= 470+440=
677+280= + =
856+95= + =
578+207= + =
235+498= + =
三、总结:在今天的学习活动中,你学到了什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量感。
2、认识质量的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量感。
3、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1 kg = 1000 g 。
4、能够正确地读秤的刻度、正确地测量物体的轻重。
5、理解质量的加法性,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1 kg = 1000 g,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量感。
教学难点:
理解质量的加法性,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前几节课我们一直在围绕物体的轻重来学习,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多好朋友,让我们认识一下?(各种各样的秤)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们早就发明了用“秤”来计量物品的重量。不再向我们上节课中用双色片或其他的物品。
出示媒体,介绍各种秤和各种秤的用途。
师:生活中人们都用克和千克来表示物品有多重。
师:你们有没有仔细观察过这些称,这些称上都有什么?
生:刻度和数字。
师:这些刻度和数字表示什么?
生:称上的这些刻度和数字都表示克和千克。
2、感觉1克的重量:
师:我们现在知道了物品的重量可以用克和千克来表示。
师:那么1克有多重呢?
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个2分硬币,请每个小朋友都用手掂一掂,你估计它的质量大约是多少?
师:其实一个2分硬币重约1克。1克可以写成1g。
板书:一个2分硬币重约1克。1克可以写成1g。
师:每个同学可以再掂一掂2分硬币的质量,这就是1克,你觉得1克怎么样?
生:很轻。
小结:生活中1克的物品是很轻的。
3、小练习:
师:测一测下面的文具大约重多少克?
老师用秤来测一测文具:铅笔、固体胶、剪刀、橡皮、直尺。
学生读秤。
小组合作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千克的认识:
师:我们刚才都估测了一下,现在让我们用盘秤来秤一秤,看看到底有多重呢?
出示课件。
师:老师的字典是0g吗?不是
请你说一说?为什么不是0克?
师:1000g与0g刻度重合,这本书应该是1000g。
师:这里1000g我们还可以表示成1kg。
板书:1千克可以表示成1kg
1000g=1kg
生齐读
让学生掂一掂字典的重量,让学生感知一下1000g重量的量感。
口答:那两本字典就是多少千克呢?就是多少克呢?
2、秤重:
师:我们现在知道了物品的重量可以用克和千克来表示。
师:但是有时在生活中,并不是多正好是正千克数,那怎么办呢?
师:现在我们来秤学生甲的书包。
课件出示。书包有多重呢?
师:你们仔细看,这个指针这样的'指向,我们该怎么读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书包的重量是2千克900克。读作二千克九百克
师:这个时候我们还可以用g来表示。
2kg900g=2900g
师:我们在进行换算的时候应该怎么想呢?
生:先把前面的2千克换算成20xx克,再加上后面的900克就是2900克了。
4、小练习:
师:现在我们有这两样物品,已经秤好了,请你读一下,并用两种方法表示:?书上第42页的第3题
三、拓展新知:
1、克和千克的计算:
师:现在让我们看图片?出示课件。
师:请你们能根据图片说一说吗?
生:把600克橘子放在重320克的篮子梨,合起来共有多重?计算并在秤面上画出指针。
小组学生两两和组完成。
教师巡视检查指导。
小结:
⑴ 320g+600g=920g
⑵在秤面的9的数字再往上两小格就是920g了。
2、填写合适的单位:
师:我们认识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我们到底该怎样使用呢?
出示题目:
(1)圆规重35()
(2)书桌重10()
(3)足球重350()
(4)鸡蛋重65()
教师巡视检查指导。
学生反馈结果。
小结:
四、巩固练习:
1、填空:
5000g=()kg 8kg=()g
6kg800g=()g 5kg200g=()g
450g+320g=()g 980g-450g=()g
2、在()中填入适合的单位
一本数学书重250()
一只鸡蛋重100()
小巧的体重是38()
一头牛的重量是526()
3、他们的重量各是多少?
出示图片,上面都是盘秤或者是弹簧秤,请学生写出具体的重量。
4、画指针
在盘秤和弹簧秤的刻度上,根据所给的重量画出刻度。
5、完成书上第42页的第6题。
先估计每样东西的轻重,把估计的值填入表中,再实际测量。
被测物品估计的轻重实际的轻重数学课本铅笔盒数学练习册新华字典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六、课堂练习:P35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
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人。
你最喜欢去(),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人。
我喜欢()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人。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板书设计:
数据收集整理(一)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红黄蓝白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引导中探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过程与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定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
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生: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
师: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去调查一下。
生:全校学生有那么多,怎样调查呢?
生:我觉得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生:还可以现在组内进行调查。
师:你们真聪明,你们刚才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过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
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
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如果选一种以上就重复了,而不选又遗漏了。
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调查,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定制校服的领导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出示统计表】
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人数
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
师:喜欢红色的请举手,请一个学生数出人数,老师记录在统计表中。其余三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统计。
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将统计后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仔细观察统计表。
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人数96158
师:你看懂什么?
生:
4、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师:是的,这张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的是同学们最喜欢的颜色,第二行表示的是最喜欢的每种颜色的人数。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下面大家就请你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解决下面的问题。
(1)全班共有()人。
生: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应该把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即
9+6+15+8=38(人)所以全班共有38人。
师:你真聪明,谁能解决第二个问题?
(2)喜欢()色的人数最多。
生:比较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19>9>8>6,通过对比得出: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
师: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那你能解决最后这个问题吗?
(3)如果这个班定做校服,选择()色合适。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生:因为全班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所以如果这个班定做校服,选择蓝色合适。
生:但是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蓝色的最多,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比较全校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学生做哪种颜色的校服。
师:你们真的很厉害,会帮助领导分析并解决问题,相信学校的领导一定会采纳你们的意见。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下面老师请你们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数学书第4页练习一的相关问题,你们敢挑战吗?
1、完成练习一的第1小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并解决问题。
生: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
2、完成练习一的第2小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哪一个季节,把结果填入下表。
生: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
四、归纳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知道在统计时要先收集数据,而收集数据有举手、起立、画记号等很多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还知道收集完数据后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将数据进行整理记录填入的表格叫做统计表。统计表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并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后习题
4页3、4、5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材解读:
首先是对表内除法(一)单元除法意义的巩固,其次是为三年级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做好知识储备。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善于模仿。但注意力较弱,解决问题能力欠缺,对应用题不能很好地去分析。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主要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体验,玩中创造。在游戏中让学生理解教材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同时将所学课本知识生活化。在平日的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的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例题和相关的练习,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求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正确运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3、情感与态度: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根据除法算式想出合适的口诀)。
教学过程:
一、读儿歌,导入新课
1、教师课件出示儿歌“小矮人儿歌”
小矮人儿歌
1个小矮人1张床,7个小矮人(7)张床。
1个小矮人2只耳,7个小矮人( )只耳。
1个小矮人3双鞋,7个小矮人( )双鞋。
1个小矮人4件衣,7个小矮人( )件衣。
1个小矮人5条裤,7个小矮人( )条裤。
1个小矮人6本书,7个小矮人( )本书。
1个小矮人7支笔,7个小矮人( )支笔。
教师读唱儿歌第一句(边拍手边读唱)。
学生开火车形式边填边读唱。
2、教师课件出示儿歌“螃蟹之歌”
螃蟹之歌
1只螃蟹8条腿,
2只螃蟹(16)条腿;
3只螃蟹( )条腿,
( )只螃蟹32条腿;
( )只螃蟹40条腿,
6只螃蟹( )条腿;
7只螃蟹( )条腿,
( )只螃蟹56条腿。
学生齐唱“螃蟹之歌”。
教师提问:小矮人儿歌和螃蟹之歌所用几的乘法口诀?
学生回答:小矮人儿歌所用的是7的乘法口诀,螃蟹之歌所用的8的乘法口诀。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板题课题: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探究求商方法:
1、教师谈话:自己喜欢的节日,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说自己喜欢的节日,并说明理由。
师:同学们,六月一日是什么节日?
生:“六一”儿童节。
师:瞧,二(1)班的同学为准备这个节日正忙着呢?(课件出示P48情境图)教师播放“庆祝六一”之歌。
2、探究体验:
师::请你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三个小组的同学分别在干什么?
生:他们有的在做彩旗,有的在做五角星,还有的在准备爱心气球。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这几个小组,看他们准备得怎么样了!
3、教学例1:课件出示:做彩旗
(1)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课件出示)
(2)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平均每行挂几面?)
(3)读题,谁来解决这个问题?(指名独立解答)(引导学生列式并板书:56÷8=7
(4)商7,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商是7)你为什么会想到用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求它的商呢?引导得出:要知道56÷8等于几,就要想到几乘8等于56,所以可用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求商。那八是除法算式中的什么数?五十六呢?七呢?算式中缺了7,所以商就是七。
小结:当你选择了正确的乘法口诀后,观察除法算式中缺几,那么商就是几。
齐说算理。
(5)如果挂成7行呢?该怎么计算?(指名解答)
交流:56÷7=8
你是怎样想的?(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商是8)
(6)观察这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它们的被除数相同,但除数和商的位置交换了。并且它们使用了同一句乘法口诀求商。)
4、尝试练习: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三组小朋友完成的情况
从第二组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小朋友做了49颗星星,分给了7个小组)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①平均每组做了几颗?)
(2)从第三组中,你又能知道什么信息?提出什么问题?(第三组小朋友带来了28个汽球,每7个摆成一行)(②可以摆成几行)
选择你喜欢的问题进行解答。(生练习)
(4)交流汇报:你解决了几号问题?
生:(49÷7=7)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再(男生齐说算理)
生:(28÷7=4)怎么算的?再(女生齐说算理)
归纳小结求商的方法:在计算除法时,可用什么方法求商?(“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在以后的除法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了。你有信心能又快又对的求商了吗?
三、实践应用
1、算一算:
48÷8想:()八四十八
42÷7
想:
35÷7
想:
40÷8
想:
学生上练习本独立完成后订正。
2、做一做:
反馈:
a、指名汇报答案,全班订正。
b、观察每组式题,你有什么发现?(乘法里的积是除法算式的被除数;乘法里的两个因数,一个是除法里的商,另一个是除法里的除数。)
c、小结发现:所以根据一个乘法算式,能求出两个除法算式的商,除法和乘法关系密切,它是乘法的逆运算。
其实,森林里的动物宝宝们也喜欢过六一呢,现在就有几只动物宝宝正积极准备呢,不过遇到了一些困难,想请大家帮帮忙?行吗?
3、“小鸟回家”的游戏
师:瞧,小鸟正在练习回家的节目呢,你算对了,就能让小鸟高高兴兴地回家哟!
学生抢答,并说说是怎样求出商的。最后一题全班用手势选择后再订正。
4、“小白兔采蘑菇”的游戏
师:大家齐了协力让小鸟高高兴兴地回家,小白兔可急坏了:原来小白兔想采蘑菇过节,可是河太宽了,需要踩着树叶过河,可是树叶上有除法算式,算对了才能过,小白兔却没学过除法,你愿意帮他吗?(P50页第1题)
让学生扮演小白兔说答案,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订正。
5、“拔河比赛”的比赛。
师:看到同学们如此厉害,让我们一起参加拔河比赛吧!
四、全课总结:
师:谈谈今天我们收获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千克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低年级己经认识了克的纂础上进一步认识和学习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学要从学生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能力。培养他们的估测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对“千克”这个重量单位并不陌生,对这方面的知识也容易掌握。只是由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的重录单位一般用斤”表示。因此课上如果出现这个问题。应首先向学生说明。
在活动过程中,要让学生分组活动。小组内的成员要分工合作。
密切配合。最终达到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会知识。掌握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为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概念,可采用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多种方式来理解掌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经历由实际问题变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认识质录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建立起1千克的质录概念。
2.在实际运用中掌握称物体的各种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物体重量的过程。掌握称物体的方法。并能估计物体的重量。
2.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提高应用意识。
3.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
发展合情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1.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激发起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活动过程中能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养成善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4.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分享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电脑课件。
2.学生准备:
(1)课前布置同学们到商店里看一看有哪些重录单位。到菜市场亲自体验一下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小组准备各种秤、物品若干(苹果、梨、熟鸡蛋等等)。
(3)小组准备1克、10克、100克、1000克的大豆四袋。
(4)每人都称一下自己的体重。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引入新知识
让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知识,知道比较轻的物品重录用“克”作单位来计量,然后检查老师布置的任务。并让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重。
有的同学在报体重时可能会说自己多少斤。这时。教师就告诉学生,“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重量单位。“千克”才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为了便于和国际交流。我们国家也把千克作为法定的计最单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千克”这个重录单位。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
(一)感知1千克有多重1.“掂一掂”。初步感知1千克食盐的质量。
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先掂一掂1千克的食盐。彼此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称一称”,通过称录具体感知1千克表示的质录。
如何知道某种物品是1千克。需要用秤称一称。秤有很多种。教师首先在电脑上出示各种秤。让学生说出名称。其次。让学生观察。认识台秤的使用方法。教师用课件演示称出1千克苹果,2千克苹果的方法。第三步是分组实验操作。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物品随便称出 1千克,然后每个同学都掂一掂。看看有多少(苹果、梨、鸡蛋、大豆……)。
3.“看一肴,比一比”,同样1千克的物品个数有什么不同。
4.“试一试,拿一拿”,让学生试着拿出接近1千克的`物品。
要求:每个小组试着拿出1千克物品,最后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拿的物品最接近1千克。并评选出感觉最好的小组。
5.自由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任意称录不同质录的物品。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充分感知一亲历亲为~自主发展~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的过程。体验建立重量单位“千克”的观念。】
(二)探索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每个桌上放有4袋不同的大豆。分别重1克、10克、100克、1000克。让同学分别掂一掂。感觉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
然后。让每个小组报告1千克重的人豆是由多少个1克重的大豆合起来的。或者说多少个I克大豆合在一起就是1千克大豆。
板书:1千克二1000克【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推断等数学活动,得出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三、巩固练习。拓宽视野
(一)基本练习教科书第44页第5题、第6题。
(二)游戏1.比一比。谁是我班的‘。铁杆秤”?
教师准备不同的水果放在一个箱子里。推选4个学生代表到前边来。让他们每人搭配一个2千克的兜。谁最接近2千克谁就获胜。
2.猜体重(看谁估计的最准)。
在班里找一个同学上来。再选几个人上来分别背一背这个同学。感觉一下他的重录。然后让学生把估计的重录记录下来。最后验证。看谁估计的最准。
(三)动脑筋1.电脑出示:想一想。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比较。哪个重?
2.电脑出示:
1只鹅=2只鸭2只鸭=3只鸡1只鹅=6千克1只鸭=?千克一只鸡=?千克(四)实践活动1.学校里为了大家的身体健康。安装了饮水机。并每人发了一个折叠杯子,让学生思考如何称出一杯水的重录(方法越多越好)。
教师告诉大家。水是我们身体不可缺少的东西。科学证明,我们每人每天大约需要喝8杯水。才能保证身体的正常运行。因此。建议大家每天多喝水(一杯水大约210克)。
2.学生知道了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又知道1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让他们估计一下。1千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练习题的设计。满足学生不同学习要求。让不同的学生都获得不同的体验和发展。充分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使我体会到对于低年级比较抽象的内容的教学。必须依靠丰富的课堂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快乐中掌握知识。在亲身经历的实践中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20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3
数学教案二年级下册优秀06-18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7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02-02
【热】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17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热】03-18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推荐】03-10
【荐】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16
二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