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14 08:54:53 二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热)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热)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和辨别三角形、四边形及多边形。

  2、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四边形及多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图形王国,愿意吗?

  (播放多媒体课件)图形博士说:“欢迎小朋友们来到图形王国,我是图形博士。”

  二、合作探究:

  1、认识三角形、四边形和多边形的特征。

  播放:“请跟随图形小精灵进入第一宫:辨别图形宫”出示各种各样的图形

  提问:这些图形你认识吗?说说他们的名称。

  学生回答:6、14是正方形。1、3、13是长方形。4、8、11、12是三角形。2、5、7、9、10都见过,但不清楚他们叫什么。你知道吗?

  师:不知道的名称我们先放在一边,过一会儿再来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播放:“送你们一张笑脸。请跟随图形小精灵进入第二宫:定义图形宫”

  2、了解三角形、四边形及多边形的概念。

  师:请小朋友们为我们的图形朋友找找他们的家?

  (1)那些图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4、8、11、12

  问: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些是什么图形呢?三角形

  师:那也就是说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板书)这也是三角形的定义。

  (2)那些图型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

  1、2、3、5、6、9、10、13、14

  师:这些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我们通常叫他们四边形。

  小组讨论:四边形的定义

  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四边形。(板书)

  师:找一找这些四边形中有没有我们非常熟悉的图形?是哪一些?6、14是正方形,1、3、13是长方形

  师:正方形和长方形石是在四边形中找到的也就是说正方形和长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板书)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探讨的是三角形与四边形。(出示课题)

  谁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的定义,什么是四边形的定义?

  (3)还有图形7你知道他叫什么吗?(五边形)

  问:为什么叫做五边形?由五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五边形。

  师: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五边形是由五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那么这六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六条线段)七边形呢?八边形呢?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几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3、师:图形小精灵说同学们真聪明,回答的太好了,夸夸自己。

  三、动手操作:

  师:下面我们进入第三宫:动手宫

  1、学生动手拼搭三角形和四边形,抽生介绍自己拼搭的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学生作品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自己介绍自己的作品。

  2、除了能拼搭三角形和四边形之外,你还能拼搭其他的图形吗?

  学生自由拼搭,介绍。

  3、你能写出它们各自的名称吗?完成书P55题1

  4、第四宫:游戏宫,完成书P55题2。

  四、总结下课:

  1、今天学习了什么本领?你有什么收获?

  2、我们的生活中哪里有三角形和四边形?

  课堂练习:练习册P41—42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册数:二年级下册

  教师姓名:

  任教班级:

  二年级数学教学进度

  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7、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

  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四、情感态度

  1、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4、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家的信心。5、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6、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学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措施

  1、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看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有的内容,都不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不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思考过程。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6、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情境活动,让学生建立一分钟和一秒钟的概念,掌握分与秒的关系,知道1分=60秒。

  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生体验1分钟的长短,并感受时间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同时,教育学生从小要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分与秒的关系,体验1分时间的长短,建立一分钟的概念,知道分与秒的关系。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钟表的歌曲,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听了刚才的歌曲有什么感受?老师也有同样的感受,那你知道这段音乐有多长吗?一分钟!一分钟有多长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时间王国一起去体验吧!教师板书:一分有多长。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秒

  1、在钟表上除了有时针和分针外,还有一位成员你们知道是谁吗?

  2、出示课件。提问:哪个是秒针呢?

  3、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秒针是怎样走的?

  (出示课件钟表--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的全过程)

  生1:是一格一格走的,走一小格是一秒。并且有滴嗒滴嗒响。 (板书:秒针走1小格是1秒)

  师:是啊,秒针嘀嗒一声走过一小格就是一秒。下面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一次。“嘀嗒!”

  4、那我们还可以用别的什么方式来记住一秒钟吗?(小组讨论)

  生:我们还可以用拍一次手、跺一下脚、甩一下头等等记住一秒。

  5、秒针走一小格是几秒,走5小格呢?15小格呢?30小格呢?走一圈呢?

  6、刚才我们认识了钟面上的.一个重要成员秒针。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可别小看了秒这个时间单位。请看大屏幕:陆地短跑冠军猎豹。它奔跑时1秒就可跑出30米。世界上飞得最快的鸟尖尾雨燕。它5秒就可飞行230米。5秒是多长,我们来看计时器,大家一起感受一下。请大家随着秒针的转动拍手,5秒停。时间过了5秒,雨燕已经飞行了230米。真是令人惊叹啊!还有更让我们兴奋不已的,请同学读:高铁列车10秒可运行1300米。咱们这次用敲桌子的方式,随着秒针的转动来敲,感受10秒有多长。你们能想象到高铁列车在我们身边过去时是什么样子?(一阵风一样)你们知道吗?火箭的速度更为惊人:指名读:火箭把卫星或航天器从地面成功射向太空进入轨道,30秒运行237000米。知道30秒多长吗?这次咱们跟着计时器边跺脚边来感受30秒有多长。(数30秒)人类多么伟大,能把许多不可能变为奇迹发生。同学们,希望你们将来也能为我们祖国创造新的奇迹。

  (二)发现1分=60秒

  1、孩子们,你们认为1秒钟过得快吗?那60秒呢?让我们一起随着秒针运动的节奏去体验吧!在这里老师有一个要求:请大家仔细观察,秒针走一圈60秒的时间,分针走了几小格?

  2、分针走1小格是几分呢?那么,秒针走一圈60秒的时间就是?(板书:1分=60秒)

  3、所以我们说1分=60秒

  (三)体验一分钟

  1、组织1分钟的集体体验活动:数心跳。

  一分钟我们能干些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来体验一下。

  教师指导学生数心跳的方法:请同学们举起你的左手,用右手的三根手指按住这个地方,你感觉到它在动吗?(师走到学生中间边说边示范)

  生:感觉到了。

  师;跳动的地方就是脉搏,都找到了吗?没找到的同学可以请老师帮忙。(师帮助个别没找到的学生)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请你数一数脉搏一分钟跳动多少次,准备好了吗?好,开始!(师用秒表计时。)

  师:谁来告诉大家一分钟他的脉膊跳动多少次?(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这个年龄脉膊一分钟跳动一般在70--90左右,如果心情紧张或者是剧烈运动之后脉搏跳动会加快。请同学们回家后让爸爸妈妈帮你看时间,自己再算一算。

  2、一分钟还可以做些什么,接下来,我们来进行一次一分钟游戏活动,谁来读读?老师帮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活动,快来读一读,选出你最喜欢的一种活动。

  3、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选择,一项活动只允许两个小组选择,谁先来选?

  4、准备好了吗?1分钟计时开始!

  5、同学们都非常认真地体验了1分钟能做的事情,先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刚才的完成情况。下面谁来说一说?

  师:一项活动,为什么你们完成的情况不一样呢?

  6、听了大家的汇报,你们有什么感受呢?一分钟能产生的价值可真大呀!所以我们要珍惜生活中的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估计1分有多长

  1、同学们刚刚用自己的方法感受到了1分到底有多长。而且有了自己的参照依据。你的参照依据是什么?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参照依据来估一估一分钟的长短,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同学们转过身去用自己的方法估测一分钟,觉得时间到了,你就转过身来,看看谁估测的准。

  2、请问你是怎么感觉这1分的?(找估计比较准的学生)。

  3、他们的经验很好,你想不想试一试他们的方法?

  三、拓展、巩固练习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身边,一分钟也会有许多事情可以发生。一个忘记关闭的水龙头1分钟可以流失20000毫升水,就是相当于100瓶矿泉水。

  一个城市熄灯1分钟大约节电20xx度,大概相当于2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听了这段介绍,你有什么感受?虽然短短的一分钟,也能造成很大的浪费。

  2、1分钟能干这么多事,那你能不能根据1分钟的长短来估计一下完成下面的事情需要几分钟?

  四、总结

  说说本节课你的收获吧!

  总结: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我们充分认识了一分有多长,感受到时间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可贵的,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名名言,齐读: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亲自动手分一分,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同学们正在准备食物,把这些食物分给同学们,你有什么分东西的经验?

  课件播放动画,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引出对此知识点的学习。

  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他们是怎样分这些食品的?哪种分法才合理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分食物的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 课件出示例1。

  师:如果把分成3份,按不同的方法分一分,你有多少种分法。看谁最聪明,分得办法最多!

  动手操作:用圆片代表6块糖果,自己动手分一分。

  师:都有哪些分法呢?谁能说一说。

  生:分成1、1和4三份、1、2和3三份、2、2和2三份。

  师:大家把所有的情况都考虑了,想的真全面,一共有三种不同的分法。

  设计意图:通过分糖果,对比分得结果,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 引入平均分。

  师:大家就这三种方法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前两种方法分的不均匀,第三种方法分的三份一样多。

  师:大家的想法很对,假如把这六块糖分给三个小朋友,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最适合?

  生:第三种方法最适合,比较公平合理。

  师:我也同意大家的说法,把6块糖分成每份相同的三份,我们也可以说每份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课件出示动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3. 加深平均分的认识。

  师:那把6块糖还可以怎样平均分呢?大家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想平均分成几份就分成几份,同桌相互之间可以讨论,然后用圆片摆出你们的分法。

  交流汇报:可以分成2份,每份3个;还可以分6份,每份1个。

  不同的分法,分的份数不同,每份的个数也不相同。

  师:为什么这两种分法也是平均分?

  生:因为每份分得同样多。

  总结:把一些物体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课件出示微课:

  设计意图:通过延伸问题,使学生学会应用平均分。在交流各种分法的过程中,提升对“平均分”的认识。

  4. 平均分的应用。

  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课件出示动画: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学会应用平均分,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1.

  一共有( )片枫叶,每( )片一份,平均分成了( )份。

  答案:16,4,4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 把8根火腿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哪种方法对,对的在括号里画“√”。

  答案:第二种。

  设计意图:本题通过分火腿,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

  3. 把8只龙猫平均分成4组。

  哪种分法对?对的在括号里面画“√”。

  答案:第二种。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哪种是平均分,巩固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4. 把10个平均贴在2条线上,每条线上应贴( )个。

  答案:5。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我们知道,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我们还一起进行了把一些物品按指定份数进行平均分,无论怎么分,最后分得的结果都是每份同样多。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帮助学生厘清本节课的知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理解除法的意义,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3、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具准备:例题4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景设问,揭示目标。

  1、师:今天大熊猫“笨笨”要请客,它到竹林里去采竹笋,大家看图,说说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信息?

  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2、出示目标:

  (1)理解除法的意义,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2)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要求学生先自己动手用卡片摆一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所得。

  2、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先把竹笋每盘放1个,每次分完,再把剩下的竹笋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直到分完为止。分的结果是每盘放3个。(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支竹笋。)

  三、展研结合,师生互动

  1、教师: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

  同样多,是平均分吗?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板书课题:除法)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2、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④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⑤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四、巩固练习,分层提高

  1、练习三第1题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练习三第2题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练习三第3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五、课堂总结。这一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目标:

  1、知道除法的含义,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通过教学活动,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景设问,揭示目标。

  1、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

  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教师分的时候要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位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位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位同学。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位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2个小圆片,可以分给4个同学。

  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2、出示目标。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大熊猫“笨笨”请客,它到竹林里去采竹笋,看到那么多它喜欢的竹笋,就禁不住多采了些。大家看图,说说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信息?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2、大熊猫“笨笨”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用卡片摆一摆,然后同一小组里交流所得。(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三、展研结合,师生互动

  1、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

  2、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叫以用除法来计算。

  3、指导算式的'写法。

  ①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板书,20÷4=5

  ②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

  ③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0 ÷ 4 = 5

  被除数除数商

  ④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4、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四、巩固练习,分层提高

  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堆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堆?(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怎样列除法算式?(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每堆6个,除号后面写6;可以分成2堆,等号后面写2。)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2除以6等于3)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2份)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2、挑战园地:

  (1)练习三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三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五、课堂总结。这一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看钟表的方法,认识时间单位“小时、分”及其进率,培养初步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钟面模型)和阅读课本的能力。

  3、使学生知道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听录音。

  师:新课前,请大家听一段录音(播放音频:时间的脚步)。谁能听出这是什么声音?

  生:这是钟声。

  师:对。这是时钟行走时发出的声音。我们要学习时间单位,就要认识钟面。

  2、师:下面介绍三好学生小芳姐姐每天主要的学习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分别出示图片"起床图"、"上课图"、"活动图")

  请大家仔细观察,按顺序说出每幅画中小芳姐姐在做什么?她是在几点钟开始的?(教师在学生每回答完一幅图后,作出必要的补充和更正。)

  (1)小芳姐姐每天上午6时半起床,一分钟也不拖拉。

  (2)小芳姐姐上午8时正准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学习。

  (3)小芳姐姐每天下午4时参加课外锻炼,增强体质。

  师:大家要向小芳姐姐学习,更好地安排和掌握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做时间的小主人。

  二、学习新课

  1、师:人们为了掌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发明了时钟。

  2、观察时钟。教师在黑板上挂出一个时钟(或演示动画"认识钟面"),用投影仪出示放大了的钟面投影图,要求学生结合自制的钟面模型,观察、了解钟面上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请学生自由发言,要求知道:钟面上有1~12共十二个数,以及它们各自的'位置。每个数之间有5格,一共有60格。钟面上有两根指针,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

  3、观察、思考和讨论。

  (1)钟面上这两根指针是怎样走动的?

  教师演示,得出分针和时针在钟面上是同时、同方向、不同速度地行走。

  (2)分针与时针是怎样表示时间的?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1页末段。理解“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一小时,分针走一格是一分钟”的结论。

  (3)两针行走时它们的关系怎样?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在授课的过程中,适时的演示课件“角的初步认识”】

  1.师问: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一年级学习过哪些图形,还可以说说除此之外,你知道的几何图形?

  2.等同学做出回答后,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图形

  3.教师质疑: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三种图形与圆有什么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圆没有角)

  4.指角。教师出示数学书,请学生指出这本书封面上的角。(学生一般会指四个顶点为角)

  5.教师指出:这个同学指出的并不是一个角,究竟哪儿是角呢,该怎样来指出一个角才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新授。

  1.初步感知角。

  (1)教师演示指角的全过程:

  师一边指角一边口述:从数学书封面的一个点出发,从这个点向直直的两边摸,这两边所夹的部分,就是角。

  (2)一边看电脑演示,一边随着电脑的演示在自己的数学书上摸角【演示课件“指角的方法”】

  (3)指名一学生到前面来指一指哪儿是角。

  (4)全员操作。边说边摸,指出一个角。

  (5)同桌的同学共同操作,指出自己三角板上任意的一个角。

  (6)小结摸角后的体会。(我们摸到的点是尖尖的.,我们摸到的两条线是直直的。)

  2.折角。

  (1)教师取一张不规则的纸,经过两次对折,折出一个小于180度的角。问:老师折出的这个图形是角吗?为什么?

  (2)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形状不限),也经过两次对折(任意的去折),教师从中挑出几个有代表性的角贴在黑板上(尽可能的包含直角、锐角、钝角、平角)。

  (3)问:观察,黑板上贴出的这些图形,大家说都叫角,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每个图形中都有尖的点和直的线)

  (4)教师讲解角各部分的名称【演示课件“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从众多的角中,任选一个角,把角的两条边延长,指名一名学生板书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5)教师指黑板上任意一个角的部分,要求学生们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6)讨论。说一说身边的角。

  3.演示活动角。

  (1)问:再观察黑板上贴的这些角,有什么不同呢?(有大有小)

  (2)问:通过观察,谁能说说,哪个角大些,哪个角小些?再说说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

  (3)问:角确实是有大有小的,究竟该怎样比较角的大小呢?

  (4)教师让每个同学拿出自己的学具——活动角,把它张开制成一个角,并边指边说哪是角的顶点,哪是角的两条边。相邻的同学比一比,谁的角大,谁的角小。

  (5)师:以自己刚才做的角为标准,再做一个比它大的角。再以新角为标准,做一个比它小的角。

  (6)提问:通过你们自己操作活动角,你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谁有关系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得大小有关)【演示课件“角的大小”】

  (7)教学画角的方法。

  ①【演示课件“画角的方法”】全体观察画角的过程,然后请同学总结画角的方法。

  ②教师再次与学生一起回忆画角的方法:先画顶点,从这一个点起,用直尺画一条直直的线,再从这一个点起,向不同方向画一条直直的线。(板贴: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出发,画出角的两条边)

  ③让学生按照上面的步骤画一个角。教师巡视画角的过程是否正确。

  三、归纳提高。

  1.问:通过刚才的研究,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图形——角;一个角有1个尖尖的顶点,还有两条直直的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我们还学会了画角的方法。)

  2.练习。

  四。质疑交流。

  1.问:除去老师向大家介绍的这些内容,谁来说说,你还知道些什么老师没有讲到的内容?或者还想知道些什么内容?(根据学生说和问的情况,酌情补充下面的内容)

  (1)角的种类(详见扩展资料):锐角、直角、钝角、平角、优角、周角……

  (2)趣味知识:放大镜能够放大字的大小,但是却不能放大角的度数。(详见扩展资料“放大镜不能放大角”)

  (3)角在生活中的用途:装修时,巧妙的利用角,可以拼摆出很多美丽多变的图案,有效的利用角,还可以节约装修修的材料,降低装修的成本。 2.自由交流。

  五、布置作业(略)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教案是关于“角的认识”这部分内容的一个教学设计。

  教学新课前,通过演示动画达到提高学生兴趣、导入新课的双重功效。

  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动画,动态地模拟了指角、画角等数学活动,将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能够用一种欣赏动画的、轻松的心情进行学习。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下教材第48页中的例2及相关内容,参考苏教版和北师大版相关教材。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对比、总结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体会数学语言表达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

  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理解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课件、课堂练习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混合运算吗?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口算。

  像这样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我们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从左往右)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周末,小军和小红来到了书店,瞧,它们正在买学习用品。

  (一)提取信息、揭示问题

  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问题:小军买1个文件夹和3本作业本,一共用去多少钱?

  (二)解决问题(1),学习含有加、乘法综合算式的脱式计算。

  1.想一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和同桌交流想法。

  3.请生板演,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①分步计算???4×3=12(元)

  12+5=22(元)

  ②不含括号的综合算式

  4×3+5

  5+4×3

  =12+5

  =5+12

  =17(元)

  =17(元)

  4.汇报交流:

  ①请分步计算的学生说说想法。

  ②重点突出:为什么要先算3本作业本的钱?买3本作业本用多少元?为什么用4×3计算?

  ③请列4×3+5?的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第一次对比:两位同学都认为要先算4×3,他们列式方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④请列5+4×3的学生说想法。

  这个算式如果先算5+4,算的什么和什么的钱?再乘3呢?(结合课件演示)

  所以在这道题中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二次对比:看看这两个综合算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在计算时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3+5

  5+4×3

  =12+5

  =5+12

  =17(元)

  =17(元)

  5.

  学习4×3+5和5+4×3的脱式计算。

  哇,你们学会了用脱式计算帮小军算出买学习用品的钱,真了不起!我们来看看小红想买什么?

  (三)解决问题(2),学习含有减、除法综合算式的脱式计算。

  哦,小红可能想买钢笔,出示问题,你能帮她解决吗?

  1.明确问题:1个订书机比1支钢笔贵多少元?

  2.初步梳理:你觉得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1支钢笔的钱有直接告诉我们吗?得动动脑筋了。

  3.区分对比,明确运算顺序。

  小精灵为我们送来了3个同学列的算式,哪个算式能正确解决这个问题?

  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对错都要能说出理由哦。

  8÷2-10

  10-8÷2

  10-8÷2

  =4-10

  =10-4

  =2÷2

  =6(元)

  =6(元)

  =1(元)

  第一个算式错在哪里呀?哦,那就是要改成10-4,10是谁的钱,解决这个问题就是用1个订书机的钱减去1支钢笔的钱等于多出来的`钱。

  小结:像这样问谁比谁贵多少就要用较多的钱减较少的钱等于多出来的钱。

  第二、三个算式对比:你们都认为第2个算式是对的,可老师看第3个算式列的不是和第2个一样吗?

  所以减法和除法在一起要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第2个算式是怎么算的,你们看懂了吗?我们一起把这个算式请到黑板上。

  三、观察对比,总结运算顺序

  1.初步梳理

  一起来看一下今天认识的3位新朋友,当有乘法和加法时,我们先算?(乘法),有减法和除法时,我们先算?(除法)

  2.和同级运算对比

  我们把这3个新朋友请到课件上来,和前面认识的这两位老朋友对比一下,它们在计算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3.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什么加、减法。

  4.提炼

  综合算式在进行脱式计算的时候,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要做到一看,看什么?对,看清楚运算顺序。二算,然后再进行脱式计算。

  四、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下面我们就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来挑战几道题。

  ★

  圈一圈:下面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把它圈出来。

  15-2×5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9÷3

  2+9÷3

  两题中都有除法,为什么这题要先算除法,而这题要先算乘法呢?

  真不错!能把新旧知识进行区别,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辨一辨:下面的计算对吗?对的在(

  )里打√,错的打×。

  6×4-2

  6+4÷2

  =24

  =10÷2

  =22

  =5

  (

  )

  (

  )

  ★★★算一算:用脱式计算完成下面各题。

  10+8×2

  18-8÷2

  =

  =

  =

  =

  ★★★★连一连:把算式和正确答案连起来。

  4+4+4

  20

  4×4+4

  5

  4+4÷4

  12

  观察这三个算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哇!这些运算符号可真神奇呀!

  再给你两组算式,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吗?

  想一想:在○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①

  4○4○4

  =4

  ②

  4○4○4

  =3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想知道老师的收获吗?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主题:

  三位数加法—竖式计算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三位数的竖式加法算理,能正确进行计算。

  2.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3.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三位数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两位数竖式计算迁移到三位数竖式计算。

  教学内容: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情景引入。

  前几天,小巧他们和老师进行了一场师生跳绳比赛,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比赛成绩。

  轮小巧小亚朱老师1866418623738167

  问:从图上你看懂了什么? 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二、 独立尝试,合作探究

  (一)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1、呈现例题。

  我们先来研究 “小巧在两轮比赛中共得多少分?”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怎样列式? 86+37 你能猜测一下86+37究竟等于多少呢? 你能想办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吗?

  (1)横式计算

  86+37  或  86+37

  =86+30+7  =86+7+30

  =116+7    =93+30

  =123     =123

  (2)推算: 因为 86+40=126  所以  86+37=123

  (3)竖式计算:

  8 6

  +37

  123

  竖式计算应从哪里算起? 为什么?

  会用横式计算、推算的方法算出了小巧在两轮比赛中的得分,还会用竖式来计算。竖式是我们 学习数学的好帮手,今天我们就请竖式来帮助我们计算好吗?

  86+37的竖式计算方法

  8 6

  +37

  123

  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6+7=13 个位上写3,向十位进1。再算十位:8+3+1=12 十位上写2,向百位进1,百位上写1。

  2、试一试

  你能用竖式计算78+84吗?

  (二)学习三位数竖式计算方法。

  1、探究算法。

  ( 1)我们再来算算“朱老师在两轮比赛中共得多少分?”

  186+167=

  (2)计算方法

  1 8 6

  + 1 6 7

  3 5 3

  (3)小结方法。

  不管哪一位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多位数加法也一样。

  (三)总结计算方法。

  用竖式计算加法怎样计算? 你觉得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三、 多层练习,巩固新知

  1、练一练

  7 2  8 6  1 8 9

  +45  +6 7  +442

  2、列竖式计算

  66+358=  789+8=  503+609=

  3、请你当参谋:小丁丁的爸爸有1000元超市购物券,他想买2件小家电,可以怎样买?需要多少钱? 把算式写下来并计算。

  吹风机  电熨斗  饮水机  电饭煲  电水壶

  257元  189元  745元  438元  88元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课本第5页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算线,并会在算线上做加、减法。

  2、在算线的帮助下,通过补充和减去求差。

  3、 利用算线解决实际相差问题。

  4、学会在1个情境中用不同形式表述相差多少。

  5、培养学生的算法多样性。

  教学重点:

  1、通过图示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2、理解有关“相差多少”、“比多”、“比少”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相差多少”、“比多”、“比少”的问题,并能正确列式求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师:寒假中小丁丁发明了一条算线。

  出示:

  师:它其实就是从数射线演变而来的,变得更简化,只需标出数的大致位置,但数与数之间的位置不能出错,观察一下,这些数怎样排列?(小的数在左,大的数在右)

  2、师:下面我们也来尝试画画算线,并在上面标出数的位置。

  ⑴29 36生独立画后展示评讲。(如没有下列几种情况不必再讲)

  ①没有标出数所在位置的记号

  ②小数在左,大数在右

  ⑵34 57 19

  (3)师:我们可以将解题的思路借助算线更清晰地表示出来。

  (箭头向右表示加)

  师:加法中借助算线表示计算方法时常用的方法是

  (1)第一步加第二加数十位上的数,第二步加第二加数个位上的`数。

  (2)第一步加第二加数个位上的数,第二步加第二加数十位上的数。

  (3)先将第一加数加几凑成下一个整十数,再加上第二加数中去掉已加的数后剩余的数。

  2、减法:

  (1)要求:借助算线表示计算过程: 71-28=

  尝试将计算方法用算线表示出来(箭头向左表示减),独立练习后汇报,纠正错误。

  3、求相差问题

  (一) 观察图意,理解“相差”

  1、观察主题图:说说你看懂了什么?

  2、编一个数学问题:

  东东身高100厘米,丽丽身高78厘米,东东比丽丽高几厘米?

  4、小结:通过比较,丽丽比冬冬矮,可以说冬冬比丽丽高或丽丽和冬冬相差多少。

  (二) 在算线上计算

  1、思考:如何计算100和78相差多少呢?

  生1:100-78

  生2:78+( )=100 板书

  2、学习计算过程用算线来表示。

  3、请你在算线上尝试着自己算一算。

  试一试:小丁丁有68个玩具小人,小胖有84个玩具小人,他们之间相差多少个小人呢?

  三、总结:

  算线是一种计算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计算。

  四、检测目标达成练习:P5/练一练

  它们相差多少?用你喜欢的方法画一画、算一算:

  28和57 24和63 36和54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课本第24页

  教学目标:

  1、巩固对时间单位的认识。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巩固对时间单位的认识。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在( )中,填写合适的数

  1分钟=( )秒 1小时=( )分

  1天=( )小时 3分钟=( )秒

  二、创设情境,丰富学生对时间观念的体验

  1、教师:同学们,时间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时间单位?时、分、秒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2、小明和这些时间单位交上朋友后很高兴。他为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时间做了一个安排,大家看看他是怎样安排的?

  (1)出示:

  穿衣图5小时 刷牙图3秒 吃早饭图2秒 收拾书包图5小时

  (2)教师:你对小明的'安排有什么想说的吗?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小声说一说。

  (3)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再估计一下,做好每件事情自己要用多少时间。(完成第24页练习2 在( )中,填写合适的时间单位)

  (4)教师强调指出:我们一定要选用合适的时间单位,不要像小明一样闹笑话。

  三、联系实际

  四、综合练习,巩固有关时间的计算

  1、连线

  小明每天上午在校 3秒

  妈妈每天工作 3小时

  爷爷早上锻炼身体 8小时

  呼吸一次用 30分钟

  2、在○里填上“>”“<”“﹦”。

  120分○2时 3分○180秒 500分○5时

  4分○240秒 100秒○2分 4时○200分

  3、完成练习4、5

  五、实践应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教师:供电局为保障居民用电安全,定期会对线路进行停电检修。下面是新华小区某天的停电告示。(出示课件)

  停电告示早上7:40-8:00 新华一路

  早上7:40-8:00 新华一路

  中午12:00-下午1:10 光明街

  中午12:30-下午2:00 新丰街

  (1)从表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2)你知道新华二路要停电多长时间吗?

  (3)小明家在新丰街,他想在下午1:00的时候看电影,能行吗?

  (4)小明妈妈在下午1:20下班回家,这时离来电还差多长时间?

  2、完成练习6 填空

  六、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练习册P17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巩固对长度单位分米、厘米、毫米和质量单位克的认识,熟记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2、让学生巩固对直线和线段的认识,会量、画线段。

  教学重点:复习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和直线、线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

  说说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1米=()分米=()厘米

  1分米=()厘米

  1厘米=()毫米

  二、复习质量单位

  说说我们学过哪些质量单位?(千克、克)

  1千克=()克

  完成第12、13题

  三、复习直线、线段

  什么叫直线?什么叫线段?直线和线段有什么区别?

  完成14、15题。

  四、应用题第16、17、18学生独立完成。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与推理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最喜欢做游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

  生:好。

  1、

  师:听老师口令,同学们做动作。

  拍拍你的肩,不是左肩,那是哪个肩?摸摸你的耳,不是右耳,那是哪只耳?捂住你的眼,不是右眼,那是哪只眼?伸伸你的手,不是左手,那是哪只手?

  师:同学们很聪明,刚才在游戏中我们顺利的做出正确的动作。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对的?

  生:不是......就是......

  2、老师今天带来了《经典故事书》和《科学世界》中的一本书,你能一下就猜准是哪本书吗?

  不能。

  是《科学世界》。

  可能是《经典故事书》。

  师:这位同学总结的非常好,当出现两种情况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不是......就是......可能是.....的方法来判断。通过刚才的游戏,我们根据已知条件,推出结论的`过程,在数学上称为推理。这种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简单的推理。

  教师板书课题:数学广角--推理

  二、合作探究,经历体验推理过程

  同学们,老师遇到了问题你们愿意帮帮老师吗?

  1、动态,呈现问题。教师利用课件动态呈现例1。

  (1)先出示例1的前半部分:有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三本书,下面三人各拿一本。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小丽拿的是什么书?小刚拿的是什么书?猜的出来吗?

  生:猜不出来。

  (2)再出示小红和小丽说的话,再出示问题。

  引导孩子梳理信息:

  “仔细读题,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自主,探究问题。

  提问“到底他们三个人分别拿着什么书呢?”

  (1)请同学们独立思考,把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2)把你的想法和同桌同学交流一下,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汇报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合作,交流提升。

  4、交流后,孩子们有的阅读思考后用语言描述直接得出结论,有的用连线的方法,有的用列表法。

  强化,推理过程

  小红拿的是()书。

  小丽拿的不是()书,就是()书。

  只剩下()书,所以小刚拿的一定是()书。

  5、质疑,求同引思。

  连线法和列表法可以让我们的推理过程更加直观。“几位小朋友在汇报自己的推理过程时为什么都要从小红说的话开始思考呢?”

  6、教师小结:通过分析同学说的话,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就叫做简单的推理,推理是依据所给条件通过分析、推理、判断出正确的答案。师如果我们只分析小刚说的话,而不看小红说的话,能得正确的答案吗?

  7、小结:在简单推理时,一定要全面地分析,进行判断,才能得到正确答案。

  8、做一做。

  (1)欢欢、乐乐和笑笑是三只可爱的小狗。体重分别是7千克、5千克、9千克。乐乐比欢欢重,笑笑最轻。你能写出他们的名字吗?

  (2)游戏--猜图形。

  信封里有一个圆,一个三角形,一个长方形。露出一部分,你能猜猜它们是谁吗?

  (3)连一连

  第1台电脑最便宜。

  三、巩固练习。

  1、游戏--帮小动物找家。森林里的小鹿、熊猫、小羊、猫和小兔分到了新房子。小鹿说:猫在我的左边。

  小羊说:我家的左边是熊猫家,右边是小兔家。

  小兔说:右数第3家就是我家。

  你能帮他们找到各自的新家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猜一猜下面小动物各住几号房间。

  公鸡、小羊、熊猫、梅花鹿和松鼠去旅游,它们住在宾馆里的1-5号房间,服务员告诉他们:熊猫住的不是1、3、5号,梅花鹿住的号码比熊猫多一倍,小羊住在梅花鹿的右边,公鸡住的离熊猫最近,熊猫住在公鸡的右边。

  猜一猜,这几只动物各住几号房间。

  四、动笔练习。

  让学生自己说出已知的信息,然后解答。

  思考题:甲、乙、丙三位老师分别教语文、数学和英语。

  已知:

  1、每个老师只教一门课。

  2、甲上课全用普通话。

  3、外语老师是一个学生的哥哥。

  4、丙是一位女教师,她比数学老师年轻。请问三位老师各教什么课?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设计

  推理

  例1小刚拿的是(数学)书熊猫、羊、兔、猫、鹿

  小丽拿的是(英语)书

  教后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的: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数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体会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

  3、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等活动,增强对大数的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认识新的记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难点: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教学准备:

  1、ppt和相对应的图片

  2、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二次设计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你能很快的把下面的数数出来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大正方体)

  ⑴师:老师有一个大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很多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出示小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是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呢?这么多,怎么数呀?你们愿不愿意数一数?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要求:不仅数出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还要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数的?(学生数。)

  师:汇报要求“先说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再说你们小组是怎样数的”,哪个小组愿意汇报。

  组1:我们组数有6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先横着数有10个,再竖着数有10个,10×10=100,这个正方体一共有6个面,所以是600个。

  组2:我们组数有10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先横着数有10个,再竖着数有10个,10×10=100,100×10=1000。

  组3:我们组数有10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一个面有100,这个正方体一共有10个层,就是1000个。

  师:一共有两种意见,一种数的结果是600个,另一种数的结果是1000个,同一个正方体怎么会出现两种意见呢?究竟谁的是正确的?

  生1:我们数的方法不同,所以数的结果也不同。

  生2:他们数的是6个面,我们数的是10层。

  生3:他们没数正方体的芯。

  师:结果是600个的同学只数了6个表面,忽略了正方体里面的小正方体。下面我们看看数的结果是1000个的同学是怎样数的。

  ⑵计算机演示:

  第一步: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

  第二步:十个十个地数,数到100;

  第三步:一百个一百个地数,一百、二百、三百……九百,数到一千。(同学跟着计算机数)

  师:谁能把同学们说的进行整理,先怎么数,再怎么数,最后怎么数。

  生:先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再十个十个地数,数到100;最后一百个一百个地数,数到一千。),数到10个;再十个十个地数(出示),数到100;最后一百个一百个数(出示),2个一百是多少?3个一百呢?5个一百?9个一百?数到10个一百就是多少?(出示)。10个一百是一千。(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2、师:接下来可以怎样数?

  生:一千一千地数。

  计算机演示:一千一千地数,一千、二千、三千……九千,数到一万。(学生一起数)

  师:一千一千地数,有几个一千就是几千,数到10个一千就是多少?

  生:10个一千就是一万。(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

  师:以前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数或十个十个地数,今天我们又可以怎样数?

  生: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地数和一万一万地数。

  3、师:老师有几幅图,你能不能很快说出图中有多少个小木块?

  ①师:介绍一下你怎么数地这么快?

  生1:第一幅图有100个小木块,第二幅图有20个小木块,第三幅图有5个小木块,一共是125个小木块。

  生2:先看1个一百,再看2个十,最后有5个一,一共是125个小木块。

  ②师:我只看到3个十?

  生:最后的12个小木块里有1个十,就是4个十,所以是142个小木块。

  ③师:一百在哪了?

  生:10个十就是100,所以是105个小木块。

  ④(三)应用新知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几幅图都是按照千、百、十、个摆好的,所以同学们很快就知道有多少个小木块。你们每个小组都有一盆豆子,你能不能很快说出有多少粒豆子?

  生:不能。

  师:你们数一数,再摆一摆,不仅你们知道有多少个,还要让大家也能很快看出一共有多少粒豆子。活动要求: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两种塑料袋,大一些的你看看装多少粒豆子比较适合,小一些的你看看装多少粒豆子比较适合;发挥两种塑料袋的作用数一数、摆一摆。

  小组活动(略)

  小组汇报

  师:汇报你们小组一共有多少个豆子,怎么摆的?

  组1:我们组有963个豆子。有9个百,6个十,3个一。

  组2:我们组有972个豆子。有9个百,7个十,2个一。

  组3:我们组有954个豆子。有9个百,5个十,4个一。

  组4:我们组有990个豆子。有9个百,9个十。

  组5:我们组有1012个豆子。有10个百,1个十,2个一。

  组6:我们组有988个豆子。有9个百,6个十,8个一。

  组7:我们组有995个豆子。有9个百,9个十,6个一。

  组8:我们组有933个豆子。有9个百,3个十,3个一。

  组9:我们组有910个豆子。有9个百,1个十。

  组10:我们组有989个豆子。有9个百,8个十,9个一。

  师:哪个组比一千多,请把多的送到前面;哪个组比一千少,差几个就到前面拿几个。

  师:请小组代表进行汇报。

  组1:我们组有963个,还差37个,我们拿了3个十,7个一。

  组2:我们组有972个,还差28个,我们拿了2个十,8个一。

  组3:我们组有954个,还差46个,我们拿了4个十,6个一。

  组4:我们组有990个,还差10个,我们拿了1个十。

  组5:我们组有1012个,多了12个,拿走1个十,2个一。

  组6:我们组有988个,还差12个,我们拿了1个十,2个一。

  组7:我们组有995个,还差5个,我们拿了5个一。

  组8:我们组有933个,还差67个,我们拿了6个十,7个一。

  组9:我们组有910个,还差90个,我们拿了9个十。

  组10:我们组有989个,还差11个,我们拿了1个十,1个一。

  师:老师这有几个数,请你看数摆豆子。

  ①一百二十三

  ②五百四十六

  ③八百七十

  ④九百零七

  师:我们班一共有10个组,如果把10个组的塑料袋凑在一起就是多少了?

  生:一万

  师:请组长带着你们组的豆子站到前面来。

  师生惊叹:哇!一万粒豆子是这么多呀!

  师: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会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地数和一万一万地数数了。

  生2:我会用好办法数豆子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能够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知道角的大小只与它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而与所画的它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判断出锐角、钝角。

  教学难点:

  理解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合程度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自主找角

  1、 观察滑滑梯上的角

  (1)出示媒体:滑滑梯场景

  师:学生观察图画:你们从画面上看到了什么?仔细观察滑滑梯,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课题:角

  (3)引导学生找角。

  (4)媒体演示,抽象出角。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一)分类--初步了解新知。

  1、方法: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2、操作要求:

  (1)请小组合作,组长负责。

  (2)想一想,这些角可以分成几类?

  (3)分好后,小组里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2、 交流。

  师:请学生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分的?

  交流时请你讲清:

  (1)你们小组将这些角分了几类?

  (2)是按什么分的?

  师:……我们分的标准不同,分出来的结果也不同。

  3、再次分类

  师:抓住分三类的小组,引导全班学生再次分类,同时请一人在黑板上分类。

  4、归纳

  (二)认角--理解锐角、钝角的含义。

  (1)引导学生给锐角、钝角起名。

  (2)验证锐角、钝角的方法。

  (三)构建锐角、直角、钝角的表象。

  (1)指名认角

  (2)建立表象

  方法: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三种角的形状,再用手势比划一下。

  (3)选择。(手势表示序号)

  (4)比较:给锐角、钝角、直角排队。

  板书:钝角 > 直角 > 锐角 或 锐角 < 直角 < 钝角

  (5)归纳。

  3、角的大小

  (1)设疑

  a、媒体出示:

  b、观察猜测

  师:请你猜一猜,这里两个角,哪个比较大?为什么?

  C、媒体演示:一样大小

  (2)解疑

  a、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b、实践:小组合作,寻找结论

  师:请大家一边思考,一边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c、看书:熊猫乐乐是怎么说的?

  (3)师生归纳: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要看角两边的开合情况,叉开越大,角越大。

  三、体验收获,总结评价。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3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20

数学教案二年级下册优秀06-18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7

二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02-23

【热】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17

【推荐】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13

[经典]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7-01

(优选)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7-12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必备】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