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探索、勇于尝试的勇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
1.小明的家离学校大约十分钟的路程,学校组织活动,要求8点钟集合,小明几点钟从家出发合适?
(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应该明确:他至少7点50分从家出发,实际上,为了不迟到,他应该提前几分钟,7点45从家出发比较合适.)
2.这个时间你是怎样得到的?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估算?
(在估计的基础上进行推算,这就是估算.)
3.请你举例说明,你在生活中见到过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到过估算?
二、尝试讨论
1.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下面题目:
a.一所学校的阶梯教室有22排,每排有18个座位.这个阶梯教室大约能坐多少人?
b.一份稿件,平均每行有29个字,共有31行,这份稿件大约有多少个字?
c.小明和奶奶在健身区散步,小明每分钟大约走39米,他绕健身区一周走了12分钟,这个健身区一周长大约有多少米?
2.读题,你有什么发现?(解决这些问题,都要用到估算)
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3.同学之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归纳: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并说出你们是怎样想的?
a 22≈20,18≈20,20×20=400(人)
b 29≈30,31≈30,30×30=900(个)
c 39≈40,12≈10,40×10=400(米)
2.观察这几道题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乘数是两位数,都是用乘法.)
3.根据自己解答过程中的体会和同学的汇报,试着说一说怎样进行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根据学生的发言,对估算的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分别取近似数,再用两个近似数相乘.)
四、巩固练习
1.一本书有50页,每页排23行,每行26个字.这本书大约有多少万字?
2.小丽每分钟步行52米,1小时大约走多少千米?
3.一个粮店平均每天大约卖切面790千克,一个月大约卖切面多少千克?
4.一个苗圃有育苗地4块,每块地有91行,每行种89棵树苗.这个苗圃大约培育多少棵树苗?
5.一块长方形地,长98米,正好是宽的2倍.这块地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6.说出下面哪些内容是估算?
(1)全世界的人口有52亿.
(2)在跳绳比赛中,东东跳了98个.
(3)这辆公共汽车上大概有40人.
(4)我们班有45名同学.
(5)小红三分钟能写85个字.
7.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下面各题算得对吗?
47×52=3414
69×51=2992
8.估算:
(1)10分钟你的脉搏大约跳动多少下?
(2)全校大约有多少学生?
五、质疑提高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2.怎样进行两位数乘法的估算?请你举例说明、
3.还有什么问题?学生质疑并解疑、
六、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估一估
活动目的
1.让学生经历估算的全过程,学会估算的方法;
2.让学生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估算意识。
活动准备
天平、尺子、黄豆、纸
活动过程
1.学生每6人为一组,每组发给一袋黄豆和一打纸。
2.教师提问:每组有500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这一打纸大约有多少张?请大家估算一下。
3.讨论出估算步骤再操作,需要工具可以来领取。
4.动手操作时合理分工协作。
5.填写估算报告表,检查计算是否正确,并做好汇报的准备。
参考1:
黄豆粒数估算报告
估算步骤
先数出10克的黄豆有56粒,再算整袋黄豆500克有50个10克,也就是有50个56。
所用工具
天平
估算结果
共有50×56=2800(粒)
参考2:
纸的张数估算报告
估算步骤
先量出1毫米有10张纸,再量出整打纸有4厘米1毫米,也就是有41个10。
所用工具
尺子
估算结果
共有41×10=410(张)
拼摆算式
活动目的
1.使学生能熟练进行加、减、乘、除的口算.
2.增强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写有数字3、+、—、×、÷、( )等符号的纸牌。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题目:
下面有5个算式,请你在这5个算式中,添上适当的+、—、×、÷、( )等符号,使它们的得数都等于100.其中,每一个算式中的3,可以任意分组,例如3,33,33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 3 3 3=100
2.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给一组纸牌进行拼摆。
活动目的
训练学生进一步熟悉乘法口算.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题目:开学初,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每套服装是300元。
2.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分年级调查各班的学生人数。
3.口算各班应收的服装钱数。
4.口算各年级应收的服装钱数。
5.口算学校应收的服装钱数。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1、用联系的、发展的思想指导教学,借助多媒体课件突出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发展。让学生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中,充分感知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发展中,从而形成知识的建构,知识链就非常清晰。
2、细化操作,把发现、归纳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看一看、议一议、画一画等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概念的形成,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顺理成章的由他们自己得出定义。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射线,能正确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理解角的概念,认识表示角的符号;理解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长无关。会直接比较角的大小。
2、正确画射线,会用角的符号记角。
3、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猜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空间观念;通过小组讨论等学习形式,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评价。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建立射线的概念;理解角的概念;会直接比较角的大小。 难点:使学生理解角的边是两条射线,角的大小跟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关键: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建立正确表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直线和线段,你还记得它们的特点吗?
1、电脑动态显示直线,电脑显示在直线上选两点,并呈现
2、生回答。
3、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直线它是直的,没有端点,可以向两边无限延长线段也是直的,有两个端点,不能无限延长,有限长
4、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出色,请你们继续努力。
二、认识射线
1、在我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又得到这样的一条线,它叫什么?(有的同学可能知道是射线,因此没有直接给出。)(板书射线)(电脑动态演示)
2、师:把线段的另一端也无限延长,就又得到一条什么?
生:射线
3、师: 那么,射线是怎么得到的呢?
生: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电脑出示: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4、 师:射线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也是直的生: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
生:它的长度也是无限长的。
5、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射线,直的,一个端点,无限长
6、 画一画
师:先画一个点,在从这个点出发,你能画射线吗?能画几条?
生画后师:说一说是你是怎么画的?
生:先画一个点,再从这个点开始往随便哪个方向画
师:从一点出发能画几条射线?
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
7、课件演示: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
8、师: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可以看作射线呢?
生:太阳射出的光
生:电筒射出的光
生:X光
……
9、师:观察比较直线、线段、射线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借助多媒体演示,从直线到线段再到射线,由已知到未知,形象鲜明,感受充分,从动态的角度认识射线并归纳三者的联系与区别,学生水到渠成,印象深刻。)
三、认识角。
1、继续看“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课件”
2、问:在这里你发现了什么新的图形?
3、小组讨论交流
4、学生到课件前边指边回答。(学生能够指出来角)先画一个点,再从这个点出发画两条射线,看一看你们画出来的是什么图形?(角)
5、师在黑板上画上一个角
观察老师画的角:怎样的图形是角?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是角(课件展示角的概念)
6、 师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课件展示记法)(板书:顶点、边)
生指出黑板上角的顶点与边
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7、介绍角的符号,给角标号 1 、2
8、举例,日常生活中,你能找到角吗?
9、你自己能画吗?
10、判断那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在画一画、议一议的基础上,自己归纳出角的定义,并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寻找角,更深刻的认识角的特征,再根据特征进行辨析判断,操作细腻、到位。)
11、角的.大小
(1)、师出示活动角,通过演示让学生感受角的大小。
(2)、 角1、角 2 角3哪个角大,哪个角小?你是怎么知道的?(用眼睛看)
(3)、屏幕出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角,哪个大哪个小呢?
议:在眼睛不能直接看出大小时,有没有更好的比较办法呢?
生说后电脑演示叠得比较的过程
指明生说一说如何比较
生说后电脑演示比较
12、 议一议:角的大小究竟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小结: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板书)
(围绕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设计了直观感知角的大小,用眼睛判断角的大小,用重叠法比较角的大小几个层次,层层深入。并借助多媒体技术清楚地显示比较的过程,让学生较好地掌握重叠法比较的方法)
四、综合实践练习(见课件)
数角时:从联系的观点从点到射线到一个角再到更多的角,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几个概念间的联系,巩固角的概念。
五、课堂总结
1、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 还有什么疑惑吗?
3、 学生如果有,解疑。本节课采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让学生充分感受各个概念间联系与区别,效果颇好,主要有以下特点:
1、 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揭示各概念之间的联系。直线、线段、射线三个概念是互相联系与发展的,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通过动态的演示,生动、直观,学生理解。
2、 巧妙运用对比法进行教学,揭示各概念之间的区别。在揭示直线、线段、射线三个概念的联系时,引导学生进行比教;在教学角的大小时,不光揭示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而且揭示了角的大小与什么没关,形成对比,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更加清晰、明了。
3、 为学生自主得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比一比、议一议等手段,充分感受概念的形成,从而自己概括出概念的规范定义。
小学数学教案3
设计说明
1.让学生通过写一写、画一画、连一连等活动,进一步获得对抽象的数学方法的体会和理解。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写一写、画一画、连一连,一方面帮助学生回顾用更简洁的方式表达思考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理解抽象的数学方法。另一方面,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全面、有序思考的分类讨论方法,进而培养学生全面、有序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2.重视习题的生活性。
排列与组合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本节课通过设计生活化的习题,如组两位数、衣服搭配、打电话、求比赛场次、照相、取硬币、选图书等,使学生感受排列与组合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看待事物的`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知识回顾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在数学广角这一单元中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排列与组合)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数学广角。(板书课题)
2.学生自主整理。
先看一看教材中这部分的内容,回顾已经学过的知识点。
把重要的知识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出来。
3.汇报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对作品进行评价。
数学广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数学广角的知识,整理归纳所学知识,构建知识结构,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个系统地了解,又为下面的练习做好了准备。
二、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用7、3、9一共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用什么方法记录既清楚明了又不重复、不遗漏?
(1)组织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思考过程。
2.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
(1)组织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来完成。
(2)汇报交流。
组织学生说一说如何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3.每两个球队踢一场,一共要踢多少场?
组织学生完成后汇报。
方法一
方法二
4.比较,深化认识。
质疑:上面三道题有什么不同?
(1题属于排列问题,2题和3题都属于组合问题,排列与事物的顺序有关,而组合与事物的顺序无关)
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题的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结合现实情境体验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能正确说出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根据实际问题列出正确的算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利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提出问题。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位新朋友(播放视频)他的名字是——胡图图,今天的任务是“摘水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果园参观吧!
二、探究新知
1、请看大屏幕:出示信息窗3中的情境图片一。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同学说一说。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收集到的信息也很全面。那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鼓励多种问题)
师:下面我们主要来探究这个问题:3篮苹果一共多少个?
已知:一筐苹果60个,一篮苹果比一筐苹果少38个,有三篮苹果。问题是:三篮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要求:三篮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该怎样列式呢?请同学们想一想、画一画、并列出算式。(指名同学上黑板展示做法,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师:如果用一个算式,该怎样列式呢?指名学生上黑板列式,教师评价并指正。(如果用一个算式,算式里应该有小括号,把要先算的60-38括起来,否则就要先算乘法,这样就与我们的题意不符,在这里小括号起到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师:思考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什么?板书: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解答正确吗?(出示微课)
师:同学们做对了吗?做错的同学改正过来,做对的同学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谁再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2、出示信息窗3中的情境图片二。
同学们,我们刚才参观了苹果园,下面我们一起去梨园看一看吧!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同学说一说。
师:同学们观察很仔细,收集到的信息也很全面。那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鼓励多种问题)
师:下面我们主要来探究这个问题:爸爸摘的.梨能装多少盒?
师:要求爸爸摘的梨能装几盒,该怎样列式,请同学们想一想、画一画、并列出算式。(指名同学上黑板板书,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集体评价指正。)
三、巩固练习
师:刚才同学们参观了梨园和苹果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动手实践吧!
1、摘苹果。
果园里有一棵智慧树,智慧树上结满了智慧果,需要同学们开动脑筋才能获得,一起来看要求吧!(视频出示要求:读一读,说一说先算什么?)
(1)(86-56)×8(2)(82-79)×13(3)130×(90-83)
(4)(45+36)×5(5)9×(260+40)(6)374-74×2
2、用脱式计算下面各题。
56÷(5+3)84÷(28-24)
师:同学们表现真棒,这么快就可以学以致用。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小结。(语音播放)请同学们快速记忆这三条。
四、拓展提高
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有两个更大的智慧果,同学们想挑战吗?一起来看要求。出示课本31页第2题。(指名学生上黑板展示成果,并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集体订正。)
五、课后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游园活动就要到此告一段落了,通过本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指名学生回答)
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啊,我们一起来看图图都有哪些收获呢?(视频出示)
教师寄语: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的生活里,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不铺张,不浪费,争作新时代好学生!
六、作业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2、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具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一、故事导入
安排老猴子分桃子的故事
1、8个桃子分2天吃完,16个桃子分4天吃完,32个桃子分8天吃完,64个桃子分16天吃完。(将数字板书在黑板上)
2、提问:老猴子运用了什么知识教育了小猴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1、提问:观察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说方法,教师板书。
8÷2=4
16÷4=4
32÷8=4
64÷16=4
2、我们分别用第2、3、4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扩大)
3、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比较。
4、提问: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讨论,并发现: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教师板书)
6、提问: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
7、我们分别用第1、2、3式与第4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缩小)
8、通过观察,谁能再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三、总结:
提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除法里有商的变化规律,那么谁能说说你觉得这个规律需要我们注意的有哪些?
你们看我这样写对吗?为什么?
48÷12=(48×0)÷(12×0)
让学生判断。
四、巩固练习:书P87“做一做”
五、总结
在运用商的变化规律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同时”,“相同”。)
六、作业:练习十七第6题、9题。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折纸活动,探索并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理解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2、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圆的对称性。
3、在折纸找圆心验证圆是轴对称图形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重点
理解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并体会圆的对称性。
难点
在折纸的过程中体会圆的特征
教具
教学圆规
电化教具
课件
一、 创设情境:
亮亮借助光盘画了一个圆,剪出了一个圆纸片,这个圆的圆心在哪里呢?他很快找出来了。你有办法找出来吗?
二、探索活动:
1、引导学生开展折纸活动,找到圆心。
(1)自己动手找到圆心。
(2)汇报交流找圆心的过程,并说出这样做的想法。
2、通过折纸你发现了什么?理解圆的对称性。
(1)欣赏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2)再折纸,体会圆的轴对称性,画出圆的'对称轴。
(3)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3、通过折纸你还发现了什么?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1)边折纸边观察思考同一个圆里的半径有什么特点?
(2)边折纸边观察思考,同一圆里的直径与半径有什么关系?
(3)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一个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三、课堂练习。
1、让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做完后交流汇报。
2、完成练一练进一步巩固圆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3、完成填一填
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并试着填一填,有困难的向老师或同桌请教。
汇报交流,说答题根据。
4、完成书后第3题。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本节内容。
学生利用经验很容易找到圆心,如果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对折再对折就可以找到圆心学生很难说清楚。教学中通过折纸观察思考,找到答案。交流汇报,从中进一步理解圆的轴对称,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
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引导学生对以学过的轴对称图形进行整理,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对比中发现这些轴对称图形的不同特点,从而突出圆具有很好的轴对称性。
多次折纸的过程中探索,发现,验证。操作中体会交流,体会圆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个别学生做试一试的题目会有困难,注意个别指导。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二)
我们的发现
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同一个圆里d=2r或r=1/2d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学生利用经验很容易找到圆心,如果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对折再对折就可以找到圆心学生很难说清楚。教学中通过折纸观察思考,找到答案。交流汇报,从中进一步理解圆的轴对称,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
小学数学教案7
教材简析:正值春天来临,此次实践活动可以引发学生树立春化太仓,美化自然的意识。教材以三个班中小朋友参加植树的情境,通过出发时的交谈以及植树时的互相提问,呈现数学问题,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答。由于提出的问题难易不同,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从中也可以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仔细观察的'习惯。教学重点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教学难点是解决二班的植树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学生认真细致观察场景图,认真收集图片呈现的有关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运用乘除和有余数的处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力,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准备:多媒体、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春天,万物复苏,大自然多美啊!(出示图片)
小朋友们去干什么?原来是3月12日植树节,他们一起去植树。太仓近两年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就绿化美化太仓。有没有发现太仓的树木多起来了,太仓的绿地多起来了?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我们去植树)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收集信息
1、学生仔细观察场景图,说一说看到了些什么?
2、学生先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你准备先解决哪些问题?
【通过整体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自主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
三、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解决班级种树棵数
a、收集信息:三个小朋友一边走一边说,他们在说些什么呢?
学生读一读,说一说。
一班学生说:我们班领了4捆树苗,每捆8棵。
二班学生说:我们班准备每7人一组,每组栽6棵。
三班学生说:我们班准备把树苗栽成5行,每行6棵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例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新知探究】
明确算理,探究算法
出示例3情境图,说说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个问题并请学生先看第一个问题)
(一)探究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的算理算法
1.求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我们可以怎么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从上节课的整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类推)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我们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3.学生进行尝试(可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想法)。
4.进行交流反馈
重点反馈描画涂色的想法,并在学生讲解后,教师再利用课件进行讲解巩固:
5.得出结果
6.猜想计算方法
观察这几个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可以怎样计算?这个方法可以推广到所有分数乘分数的计算中吗?
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5-16页“确定位置”。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数对的含义,以及用数对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了类似“第几”“第几排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方向或平面上的位置,初步获得了用自然数表示位置的经验。本课主要对这种经验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数对能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二维空间的表象,架起数与形间的桥梁,初步渗透数形结合及坐标思想,这也是学生以后学-面直角坐标系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物体的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知道数对与方格图上点的对应,逐步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感受数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体会数学文化的价值,拓宽知识视野,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理解并掌握数对的含义,理解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用自己的方法确定位置
1.谈话:仔细观察这一张座位图,你知道小红的位置在哪里吗?
2.交流: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确定小红的位置。
3.设疑:为什么同一个位置,说法却不一样呢?引发学生对已有的确定位置的方法进行质疑。
4.揭题:怎样才能统一、正确、简明地确定小红的位置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小红的位置,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学生的描述可能比较简练但不够准确,可能比较准确但不够简练,通过学生之间互动交流,使他们认识到这些表示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产生用统一、简明的方式来确定位置的需求。】
二、用列与行的方法确定位置
1.认识列和行的概念。
谈话:像这样排列时,一般用“列”和“行”来确定位置。什么是“列”,什么是“行”呢?
交流:哪儿是第一列,哪儿是第一行呢?
讲授:一般确定第几列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从前往后数。
2.用列和行确定位置。
表示:小红的位置,你能用第几列第几行确定吗?让学生尝试用第几列第几行进行描述。
简化:为了研究方便,还可以把这张座位图简化成点子图,小红位置所在的点,我们用A表示。
运用:这儿还有两个点,B、C,也能用第几列第几行说出它们的位置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建立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确定位置的规则,并观察从座位图到点子图的变化过程,感受到用“列与行的方法”确定位置的统一性和准确性。这一板块也是学习在方格图上确定一个点位置的必要过渡环节。】
三、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
1.初步认识数对。
谈话:第几列第几行,让我们确定位置有了统一的说法。不过数学还追求简明,像第4列第2行,能否写得再简明些呢?
比较:比较一下,这些方法中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交流:学生在交流想法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用数对表示位置方法的基本含义。
讲授:介绍数对的写法。
运用:这两个位置,用数对来表示,你能试着写一写吗?并交流写法。
2.及时练习。
谈话:学会了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那根据数对,你能找到对应的点吗?
交流:生介绍找到两个点的过程。
感悟:在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数对的含义和思想,掌握数对的写法。
【设计意图:根据数学的简明性特点和符号化特点,自主探索更简捷的表示方法,让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尽情释放。在此基础上提升到“数对”的方法上,使学生更加充分感受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简明性,同时也体验到数对的`意义。】
四、用数对的方法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
1.根据方格图上的点说出数对。
谈话:刚刚我们在点子图上研究了数对,如果在我们熟悉的方格纸上,你能用数对表示出这个点的位置吗?
交流:如果这就是学校的平面图,你还能用数对说出其他景点的位置吗?
感悟: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首先要确定什么?
2.根据数对在方格图上找到对应点。
谈话:在方格图上,你还能根据数对找到对应的点吗?这儿有三个数对,请找到对应的点并标上数对,边找边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交流:在你描点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延伸:根据这一个发现,想一想,同一列上的数对又有怎样的特点?
总结:看来数对不仅能表示出点的位置,还能反映出点和点之间的位置关系。
3.根据图形特点在方格图上选择数对。
谈话:如果顺次连结这些点,就围成了一个三角形。如果再确定一个D点,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D点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多少呢?
交流:学生介绍选择数对的过程。
感悟:看得出,同学们对数对又有了新的认识。图形的特征可以反映在数对中,数对的特点也能通过图形来体现。
【设计意图:本课有两大主线贯穿始终,一是图例的抽象和演变,二是是确定位置的方法。两大主线的层层递进与发展,充分展现了本课的数学知识和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不仅关注了数对方法的运用,还关注了在方格图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背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图形与数对的联系,最重要的是学生真正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了最基本的数学思想。】
五、用数对的思想确定位置
谈话:其实类似这样的现象生活中非常多见,比如下棋时确定棋子的位置。(向学生介绍国际象棋的走法。)
延伸:用经纬线描述地球上各点的位置(介绍北京的位置等)。
总结:同学们,数对真是简单而又神奇,这数对究竟是谁发明的呢?介绍数对发明的背景。
【设计意图:学生掌握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数对的思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对思想(国际象棋)”和介绍“地球上经纬线知识”两个环节,让学生感悟了“数对思想”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再向学生介绍数对产生的背景,促发学生学会思考,做一个“思想者”。】
小学数学教案10
单元学习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验数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数感。
3、结合生活实际,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在次基础上,初步体会基数,序数和位值制度。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把认数范围从20以内扩展到100以内。对数的认识,教科书首先强调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设计了”数花生”等活动,帮助学生从中抽象出100以内的数。教科书还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安排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意义及相对大小关系、理解位值制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等活动。
单元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在次基础上,初步体会基数,序数和位值制度。
单元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在次基础上,初步体会基数,序数和位值制度。
单元学习课时:7课时
数花生(100以内数的数法)1课时
数一数(100以内数的数法)1课时
数豆子(100以内数的读写)1课时
谁的'红果多(比较数的大小)1课时
小小养殖场(数的相对大小关系)1课时
做个百表数(100以内数的顺序)1课时
练习二 1课时
教学内容数花生(100以内数的数法)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
2.会用不同的方法来数数。
3.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在表达和交流中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数感。
4.在数数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认10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数数方法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帅带来了一样东西(出示装有花生的盒子),知道里面是什么吗?引导学生猜一猜,使学生明确盒子里装的是花生。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盒子里到底有多少个花生呢?(板书课题:数花生)
二、数花生
(1)想一想,一把花生有多少个呢?学生猜测,小组交流。
(2)数一数问:一把花生有多少个呢?指名回答。你是怎么知道的?先抓一把花生,再数一数。
刚才你是怎样数的?学生汇报:一个一个的数。
(3)一把花生可以一个一个地数出来,那三把花生有多少个?谁能快速的数出来呢?
学生尝试数一数。
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其它同学呢?
组织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回答板书几种数法并标上序号。
①两个两个的数。
②五个五个的数。
③十个十个的数。
教师补充:当我们不能确定是否数对的时候,就可以换一种方法数一数。
三、应用拓展
(1)7接龙:老师说一个数,你们说出后面连续的五个数,看谁说的又快又对。
①师生互动。②生生互动。
(2)接力赛。你们能根据给出的数填写后面三个数吗?34,36,38,(),(),()。
45,50,55,(),(),()。
(3)排顺序。
学校的运动会快到了,今天老师特地选出了几位运动员,请看——6名学生上台。每人胸前写有一个数,分别是13,11,15,14,16,12。现在请问同学们根据运动员胸前的数将他们排排队,看谁排的又快又好!
学生活动。
(4)拓展: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数,在平时生活中,你在哪儿看到过或听到过呢?
四、小结:这节课你收获到了什么?还有问题要请教吗?补评
板书设计: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 十五 二十 二十五 三十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学P42例3。
(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水的高度是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的?
C、表中两个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各是多少?一定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学生讨论交流。
B、引导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面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6)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五、课堂练习
P45~46练习七第6~11题。
教学目的: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十一册第一单元《圆的面积》中的第一节课,数学-圆的面积。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建立圆面积的概念,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能正确地应用圆面积计算公式进行圆面积的计算,并能解答有关圆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演示)用一根绳子把羊栓在木桩上,演示羊边吃草边走的情景。(生看完提问题)
生:1羊走一圈有多长?
2羊最多能吃到多少草?
3羊能吃到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
二、引导探究,构建模型
A:启发猜想
师:羊吃到草的最大面积最大是圆形:
1、这个圆的面积有多大猜猜看;
2、试想圆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
3、怎样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生试说)
B:分组实验,发现模型
学生分小组将平均分成16等分、32等分的圆放在桌上自由拼摆,拼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摆好后想一想:
1、你摆的是什么图形?
2、你摆的图形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图形各部分相当于圆的什么?
4、你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
请小组长汇报拼摆的情况,鼓励学生拼摆成不同的平面图形(师课件展示动画效果)可以拼摆成长方形、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四种情况。
三、应用知识,拓展思维
1、师: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
2、运用公式计算面积
A完成羊吃草的面积
B完成课后“做一做”
C一个圆的直径是1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D找出身边的圆,同桌合作量一量半径,算一算面积(完成实验报告单)
测量物直径(厘米)半径(厘米)面积(平方厘米)
3、应用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知识应用)
下面是一个体育场的平面图,请你算一算跑道的周长是多少米?长方形体育场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校要请师傅给体育场铺草皮,已知每平方米的草皮是2.4元,学校一共要付多少钱才能完成?
四、归纳总结,完善认知
今天学了什么,这些知识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来的,你懂得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13
一、情景导入:
1、请看,这是什么呢?
2、可别小看这硬币哦,它能告诉我们有趣的数学知识呢!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硬币,一元的硬币现在有两种版本的。一种是新版的:正面是一大朵菊花反面有一个大大的1元字样;另一种是老版的:正面有朵小牡丹花和一个小1元的字样而反面是国徽。淘气和笑笑送来的就是老版的一元的硬币。硬币要和我们做个游戏呢。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3、好!请小组长来领硬币,每两人一组。每组抛五次,听口令开始。一个同学抛,另一同学猜测并作好记录。注意抛的时候用力不要太大,以免落在地上不好找。准备好了吗?请开始!
4、请各小组汇报情况。(小组汇报)
5、从刚才同学们抛硬币的结果来看,硬币落地时一定是正面朝上吗?
6、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数学问题―――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活动探究:
1、请5个男同学代表淘气,5个女同学代表笑笑。比赛内容是:摸球大赛。这儿有两个淘宝盒,里面装有乒乓球。比赛规则是摸到一个黄球加二十分,白球不加分,底分一百分。有请淘气组和笑笑组。
2、当盒子里全部是黄球时,则一定能摸出黄球。板书(一定)没有黄球时,则不可能摸出黄球。板书。(不可能)
3、请翻到课本93页,请你动手连一连。你会做吗?
4、那还等什么呢?快快动笔吧。(学生独自做后,集体交流)
三、实践应用
1、播放课件:(食物、水、游泳圈、羽绒服、雨伞、洗浴用品),这些东西中哪些一定要带,哪些可能要用,哪些不可能用呢?
2、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老师可以放心地出发了。刚才你们设想的事情中有些可能发生有些不可能发生,也有的一定会发生,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
3、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改变。同学们说得都对,这是你们积极思考得出的结果。
4、今天同学们和老师共同探讨了可能性的问题,能说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这堂课什么地方最让你难忘?
5、生活中像这样确定的或不确定的事情有很多,及时地了解,认真地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这些事件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14
单元内容:教材第2-8页的内容。
单元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2、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单元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第一课时时、分、秒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
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
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课本第6页第2题。
2.课本第6页第1题。
3.课本第6页第3题。
4.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除法知识经验,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学生理解并掌握该方法。
2、把2种方法加以比较,从而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个比较清晰的整体把握,提高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百位不够除,要把前两位合起来再除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光盘或者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我们来估计一下这几题的商应该是几百多,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如:984÷2984÷3984÷4984÷5
问:是不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都会是几百多呢?说一说理由。
结合学生回答指出: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百位够除的,那商就是三位数;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另一种情况,也就是百位不够除该怎么办?
板书课题: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百位不够除)
二、出示例题:
1、光盘演示例题。问:把你看到的信息读一读,说一说。
要求“卖了多少千克鸡蛋?”要怎么列式?为什么?
板书:312÷4(学生说,教师写)
2、估算:
它的`得数大约是多少?和同桌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老师注意及时肯定一些好的估算法。特别是要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百位上的3不够除,要看前两位即要用31个十去除以4,得到的是几个十。
3、竖式计算:
写完后问:这第一步计算就有挑战,你说应该怎么办?为什么?
老师随学生的回答适当板书。强调:7要写在十位上
多问几个学生:为什么这个7要写在十位上?
接下去的你会算了吗?请大家继续算,写在书上。
4、验算。
学生自己验算,完成一开始的横式。
指出:这才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解题过程。
小结:这也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但它的得数就是一个两位数。请大家和同桌简单交流一下,同样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什么时候商还是三位数?什么时候商就是两位数了?
三、练习:
1、学生自己完成书上第3页的第1题。
完成后请同桌互相交流:算对了吗?写得规范吗?
全班交流: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想提醒大家?
四、作业:p.4第2题。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11-04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27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2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