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物理教案>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时间:2024-07-16 07:43:03 物理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物理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物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物理教案(集合15篇)

初中物理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及三者间的关系;

  (2)能区别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知道机械效率的定义;

  (4)机械效率的表达式.理解机械效率总小于1;

  (5)会用公式计算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6)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主要方法;

  2、能力目标

  (l)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包括组装滑轮组,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刻度尺等能力,提高机械的效率。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加深理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相交流的素养。

  二、实验器材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一大一小)轮组成的滑轮组,长1米的细绳2根。

  三、教学方式

  引导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教学目标

  活动1

  复习提问

  一、回顾-----各种简单机械

  1、 省力费距离的机械;

  2、 费力省距离的机械;

  3、等臂杠杆。

  1、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常用的机械;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机械的结构;3、为导出“机械效率”作准备。

  活动2

  猜想

  二、猜想----比较直接对钩码做功和使用机械对钩码做功的大小?

  1、教师演示两种做功形式并提出问题;

  2、学生猜想,比较二者做功大小。

  1、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活动3

  制订计划进行实验

  三、探究-----W总和W有的大小

  1、学生动手做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2、教师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学会收集证据和计算;

  3、学生陈述自己的猜想和证据是否一致,物理教案《提高机械的效率》。

  1、会动手实验;

  2、会收集数据并进行计算;

  3、

  活动4

  分析论证

  四、分析-----W总〉W有的原因

  1、 机械本身有重力;

  2、 摩擦阻力;

  结论:1、有用功(W有用):利用机械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W有用=G·h

  2、额外功(W额外):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功;W额外=W总-W有用

  3、总功(W总):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叫总功;W总=F·s W总=W有用+W额外

  4、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公式:

  5、机械效率没有单位,永远小于1。

  1、能对自己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论证。

  2、理解各概念的含义。

  活动5

  应用

  五、观察----一些机械的机械效率

  加深理解

  活动6

  猜想

  六、猜想----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1、小组讨论;

  2、学生各抒己见;

  3、老师进行提示和小结。

  1、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

  活动7

  设计与评估

  七、探究----设计改变机械效率的方案?

  1、每组设计一个提高或降低机械效率的方案;

  2、老师对学生设计的方案进行分类;

  3、学生陈述能提高或降低机械效率的理由;

  4、教师总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1、会设计一种或几种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案;

  2、能理解机械效率中改变机械效率的原理。

  活动8

  交流与提高

  八、交流----

初中物理教案2

  第——怎样认识和测量电流

  【教学目标】

  (1)通过类比的方法理解电流的概念,

  (2)掌握电流方向的规定

  (3)掌握电流单位及换算

  (4)认识电流表,知道电流表的图形符号。

  (5)会正确选择量程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和正确读数

  【教材分析】

  电流的概念比较抽象,为了让学生更轻松的理解和接受电流,老师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水流”、“人流”、“车流”的形成,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流动的物质如水、人、车,二是朝某一方向。与“水流”、“人流”、“车流”类似,电流的形成也要有两个条件,就是电荷和向一定方向,把电流的概念引出。电流方向的问题是物理学的规定,要求学生记住通过P15图11-27的演示看到灯泡的亮度不同,说明电流有强弱和水流有急缓类似,公式I=Q/t可补充,同时电流的单位的内容也随机说明介绍。认识电流表借助实物和挂图讲解,用电流表测量电流通过实验器材操作演示给同学们看,有时间和条件的让学生动手练习,达到增强记忆加深印象和提高兴趣的的效果。

  【学情分析】

  学生对电流的概念比较难理解,用类比的方法讲解让学生通俗易懂。电流表的读数一定要看清量程和分度值,写法上不要忘了单位。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避免出现错误的操作动作。

  【教学理念】

  本节的教学重点:电流的方向的规定

  正确选择量程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和正确读数

  本节的教学难点:电流的概念

  正确选择量程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闭合开关,电灯会亮,风扇会转,各用电器会工作,说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了电灯、风扇和各用电器。通过用电器是否工作来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那么电流是什么呢?物理学中常用电流与水流、人流、车流来类比,引入电流的概念。

  一、认识电流

  1、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或者说向一定方向移动)形成了电流。

  2、电流方向:物理学中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由于正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也可以说电流的方向与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用电器接入电路闭合开关时,电源外部电流沿着电源正极→开关→用电器→电源的负极的方向流动,电源的内部电流从电源的负极→电源的正极的方向流动。

  如图11-3-1所示串联、并联电路电流方向。会标电流的方向

  3、电流的定义:用每秒电荷通过导体任意横截面的电荷量表示电流的强弱叫电流。用字母I表示。表达式I=Q/t,其中Q表示电荷的多少,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C。t表示时间单位秒符号、电流的单位:国际单位安培,简称安,符号=1C/s 常用单位:毫安(mA),微安(μA)换算式:1A =1000 mA 1 mA=1000μA 1A =106μA 台灯工作时的'电流为的含义:表示每秒通过台灯的电荷量为

  二、怎样测量电流

  1、认识电流表

  ①作用:测量电路中电流的大小

  ②电路符号 圆圈内的A表示所测的电流用安培作单位。

  ③有三个接线柱,标了“—”或“+”表示公共的接线柱,另二个标数字的表示量程的接线柱。二个量程:“0~”“0~3A”对应的分度值分别为,

  2、电流表的使用

  为了方便学生记忆,将书P16电流表使用说明书详解后归纳为以下几个字。

  ①校零:使红色指针对准“0”刻度线。

  ②串联:只串不并,并则短路,因电流表电阻很小,相当于导线。

  ③正进负出:使电流从电流表“+”接线柱进,从“—”接线柱出。

  ④量程:估测或试触(从大量程先试,如偏角小则试小量程。)

  ⑤禁止:不允许把电流表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的两极。

  3、电流表的读数方法

  ①看量程

  ②看分度值

  ③看指针向右偏了多少小格,用分度值乘以小格数就是电流表的示数。但记住一定要把单位读出来。练习读出下图11-3-2电流表的读数,若改用“0~3A”的量程结果又怎样?

  4、用电流表测电流

  在活动3中目的是使学生能正确接入电流表,用不同的量程正确读出读数;比较读数的不同,知道用哪个量程测量会使结果更准确。注意:在电路电流不超过的情况下使用“0~”的量程,读数会更准确。因为“0~”的分度值,“0~3A”分度值,测量工具的分度值越小,测得的结果越准确。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自我评价与作业

初中物理教案3

  课前准备:

  一、教学设计:

  升华和凝华是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变的过程,但我们的同学们,对这种转变的过程和转变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并不非常熟悉,而且也很难直接观察到,因此要掌握好这一节内容,我们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

  二、具体步骤:

  (1) 布置同学们课前复习归纳。

  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三态是固态、液态、气态,固体和液体之间的转化、液体和气体之间的转化都已学过,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让同学们自觉体会和产生固态与气态之间是否会转变的疑问,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布置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图书,收集有关人工降雨的资料,弄清人工降雨的常用方法、使用材料和原理等。通过对课外知识的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3)观察生活中的现象。

  在学习了前面关于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物态变化之后,观察日常的生活中有没有固态与气态之间直接转化的过程,并做好记录、与同学进行交流和探讨,培养同学们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最后在课堂上引导同学通过小组活动完成课本中设计的实验,并通过实验归纳课本中的重点知识。同时,再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一些前面讨论的现象和问题。然后,对学生收集的知识进行讨论和交流,并给予一定的评价和指导。

  三、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

  2、 知道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3、 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4、 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收集材料和对日常现象实验的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探求知识的欲望。

  5、通过小组活动、课外和课堂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教具、学具、实验仪器:

  1、学具: 收集的文字资料、实物、图片。

  2、教具: 实物投影仪、照片、铁架台、烧瓶、酒精灯、细线、碘

  五、教学重点、难点:

  1、 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

  2、 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3、 了解升华、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课前学习的内容:

  1、 归纳前面所学的物态变化并了解其吸放热的情况。

  2、 查阅有关人工降雨的资料,了解其中的原理和涉及的物态变化情况。

  3、 观察生活中的物态变化,了解那些发生在固体和气体之间的。

  4、 与同学交流观察学习的情况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并做适当的记录整理。

  教学过程:(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教学指导、学生活动)

  一、 复习引入 (3分钟)

  前面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

  1、 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2、 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3、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熔化?哪些属于凝固?

  4、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5、 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6、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

  学生1答:固态、液态、气态。

  学生2答: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是一个放热过程。

  学生3答:如冰化成水、铁变成铁水等是熔化;水结成冰、油变成固态油脂、蜡烛油变硬等是凝固。

  学生4答: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是一个放热过程。

  学生5答:蒸发和沸腾 它们的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不同点:温度条件不同; 发生地点不同; 剧烈程度不同。

  学生6答:能; 如:衣柜中的卫生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干了;冬天的雪人变小了;雪花的形成等。复习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老师要帮助学生整理纠正一些不正确的答案。

  二、教学过程 (35分钟)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观察物质在固态与气态之间的变化:

  1、 先装置好实验仪器

  2、观察瓶中碘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3、移去酒精灯,然后观察瓶中的变化。

  4、棉线上析出的碘像什么?

  5、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活动中发现的一些现象。

  (1)碘是怎样变成气体的?

  (2)什么是升华?

  (3)升华时我们必须给碘加热,这说明这是一个什么过程?

  (4)什么叫凝华?它吸热还是放热?

  6、课前同学们收集的物态变化中,哪些是升华?哪些是凝华?

  学生活动:在锥型瓶中放入少量的碘粒,在靠近碘粒的上方悬挂一段棉线,用酒精灯微微加热。学生观察:瓶底有紫色的碘蒸汽冒出,但没有看到液态的碘。学生观察:瓶中紫色的碘蒸汽消失,瓶中细线上出现针状碘固体,非常漂亮。

  学生1答:像雪(人造雪)

  学生2答: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学生3答: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学生4答:吸热学生答: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它是一个放热过程。

  (说明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小结 (7分钟)

  四、作业布置、教师引导:

  1、同学们在课前收集了有关人工降雨的一些资料和图片。下面请同学们分别交流。

  (1)在这种方法中涉及哪些物理原理和现象?

  (2)人工降雨的第二种方法是什么?涉及哪些学过的知识?

  (3)人工降雨的第三种方法是什么?又涉及哪些学过的知识?

  2、除了人工降雨外,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升华、凝华,它们帮助人们解决了哪些问题?

  1、 学生归纳总结本课内容。

  2、归纳出物态变化的网络图或循环图。

  (1)食物保鲜(2)舞台制造白雾(3)利用卫生球除虫

  (说明活动鼓励同学们质疑、提问、补充,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多向思维。老师提一些问题让学生解决或有的同学不太清楚的问题请学生帮助解决,使学生体会成功和帮助人的喜悦。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另外,通过对日常现象的观察和比较,使同学们体会到生活、物理、社会的关系,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服务的欲)

  板书设计:

  升华和凝华

  一 、活动:

  1、过程

  2、观察、记录现象

  3、结论

  二 、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凝华是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三 、升华吸热 凝华放热

  四 、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及应用。

初中物理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

  2、了解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重、难点】

  滑动变阻器的正确连接方法。

  【实验器材】

  电流表、电阻丝、电珠、电源、开关、导线、滑动变阻器、木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展示课件“舞台灯光”视频,在展示过程中也不断调节音量。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灯光的变化和音量的变化。展示调光台灯的应用,灯光的亮度同样发生了变化。

  让学生思考:调光台灯为什么能够调节灯的亮度?是什么因素改变了灯的亮度呢?(让学生各抒已见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新课教学

  1、自制调光台灯电路实验

  学生根据看到的调光台灯实物,利用手边的器材,连接一个调光台灯的电路。器材:电源、电珠、开关、电流表、电阻丝、导线若干。

  要求:电路必须串联电流表,并且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和灯的亮度的变化情况。学生动手实验接电路,教师对学生进行部分指导。

  实验成功的学生讲述自己的实验电路,以及如何操作使得电灯的亮度发生改变,教师提问:根据你的观察什么因素改变了灯的亮度?在你的操作中你改变了什么从而使灯的亮度发生了改变。

  答:灯的亮度是随电流的大小而变化的,在操作中我改变了电阻而实现电流的变化,从而实现了灯的亮度的变化。

  教师提问:在操作中是如何改变电阻的?

  答:用导线一端固定,导线另一端在电阻丝上滑动改变电阻丝的长度从而改变电阻的大小。教师讲述:像这种能够通过改变长度从而改变电阻值的电学元件叫做滑动变阻器。提问:结合刚才的实验观察,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什么?

  答:控制电路中的电流。

  教师讲述: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靠改变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演示幻灯片):

  (1)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控制电路中的电流。

  (2)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

  2、认识滑动变阻器

  教师提问:在刚才的实验电路中,对于灯的亮度的改变还不够多,是因为电阻线太长了不方便,如果还要进一步改变电阻值的大小比较多,那么滑动变阻器该做成什么形状?答:将电阻线密绕成螺旋状。

  各组分发滑动变阻器,学生仔细观察滑动变阻器的结构,试说出各个构成部件的作用。提问:根据对实验器材使用的熟练程度,猜测滑片顶端所标规格的含义?答:变阻器上所标规格的含义:最大电阻值;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

  3、滑动变阻器接法的探究

  学生实验探究滑动变阻器的接法。

  器材:电源、电珠、开关、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要求:电路必须串联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并且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和灯的亮度的变化情况。滑动变阻器在连接时只能用两个接线柱。实验同样要达到调光的效果。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接法,教师对学生进行部分指导。(在指导、巡视的同时,将某些接法对于改变电流无效的进行全班探讨)

  提问:如何接滑动变阻器才能有效地改变电流,让灯的亮度变化明显。

  学生总结出“一上一下”的接法,以及两种不能改变电流的接法。滑键位于远离下接线柱的位置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的阻值最大。

  三、为滑动变阻器编写一份说明书(包括结构及接法)

  四、教学反思: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要求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亲身体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物理现象,揭示物理的本质和规律;突出强调认知过程对学生发展的必要性和形成科技素质的重要作用;注重科学探究,提倡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花,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根据这种教学理念在教授“变阻器”这个内容时,我就充分注意到应该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开展实验探究,从自身的实验探究中寻找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方法。滑动变阻器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基本电学元件,重点在于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熟悉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应该按照人的认知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由浅入深的一步步认识。教学的手段&方法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学生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能力培养方面,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让学生自己想、自己说;在演示实验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下面列举教学中具有意义的几点:

  1、在教学的引入中,新的物理课程却是要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所以引入的视频是一位歌星的演唱会片断,这样的引入对学生来讲是非常具有兴趣的,再联系到生活中天天都能看到的调光台灯,所以更加激发学生想了解调光台灯的原理的热情度,同时拉近了课程与生活的距离。在教学中先充分调动血色和那个的学习热情,是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这是每一位教师教学的义务和责任。

  2、在引导学生探究变阻器原理的实验中,教师本人给每一小组的学生准备了一块自制钉有电阻丝的木板,学生可以根据这块木板上的电阻丝自己独立思考在把电源、电灯、开关接入电路的同时,如何运用电阻丝改变灯的亮度。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电阻与长度有关,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学生能体验自身实验探究成功的快乐的同时确实理解了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在课堂的实验探究中应该充分让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教师的包办代替,学生自己享受成功的快乐是教师所包办不出来的。

  3、在教学的最后,教师提出两个学生能自己评价自己的问题

  (1)今天这堂课你最有兴趣研究的问题的是什么?

  (2)在今天的实验探究中你最得意的表现是什么?

  学生在本节课的引入以及两个实验探究中留有深刻的印象,所以提出这两个问题能够体现善于欣赏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励自己在学习中的不断进步,总之,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积极性,扩展学生的兴趣&自主学习的责任感。

  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发现问题,列举缺点,营造一个活跃合作的课堂气氛,给学生的主动探究,创造性的学习,自主提高留有充足的空间,帮助学生尝试自己探究感受成功的喜悦,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初中物理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道家庭电路的组成,安装顺序以及各部分电路元件的作用。

  2.知道家庭电路的火线和零线,它们之间的电压是220V。

  3.通过学习熔丝的作用,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学习,本节内容分为两大部分

  (一)家庭电路的组成

  (二)熔丝的作用,下面采用自主学习方式来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

  自主学习

  1.家庭电路各元件的安装顺序,各部分的作用。

  2.家庭电路中的两根电线,一根叫 线,另一根叫 线。

  3.知道电能表作用是什么?知道电能表的读数方法?根据电能表的参数“220V 10(40)A”。计算该能表的.最大电功率是多少?

  4.每一盏电灯一般都由一个开关控制。开关 在火线与电灯之间,为什么?

  学生展示

  1.家庭电路的组成:

  2.进户线及电压

  3.电能表作用、读数、计算最大电功率,并与智能电能表进行比较。

  4.总开关作用。

  5.保护设备,空气开关和漏电保护器。

  补充强调

  1.开关为什么要串联在火线与电灯之间?

  2.两孔插座与三孔插座区别?P128阅读材料

  小结:

  1.家庭电路由进户线、电能表、总开关、保护设备、用电器、导线等组成。

  2.进户线分为火线和零线,电能表用来测量家庭消耗的电能,总开关的控制家庭电路的通断。保护装置保护家庭用电安全。

  3.开关要和电灯串联,开关要连在火线和电灯之间。

  自主学习

  1.造成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有哪些?电流过大会造成什么危害?

  2.保险丝在电路中的作用是什么?

  3.如何选用保险丝?

  实验一、探究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原因?学生总结得出结论。

  实验二、探究如何选择熔丝。额定电流等于或稍大于电路最大的正常工作电流。

  小结:

  1.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原因有总功率过大或短路。

  2.熔丝作用:当电路中电流过大时自动熔断,起保护作用。

  3.熔丝有不同规格。选择熔丝时应该使它的额定电流等于或略大于电路最大的正常工作电流。

初中物理教案6

  1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小组合作实验认识磁体有吸引铁(钴、镍)的性质和指向性。

  2、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归纳总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通过动手操作使起子具有磁性认识磁化现象。

  2教学准备:

  条形磁体、蹄形磁体,订书针,铁粉,铜线,铝线,塑料,小磁针,细线,铁架台等。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观看影片

  观看“郑和下西洋”片段说明过去的中国人靠自己的智慧开辟航道向世界传递文明,现在的中学生更应该努力学习、勇于创新使我们国家较快的建成小康社会,尽早的实现中国梦。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司南是如何工作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磁现

  活动2【活动】学习活动一

  学习活动一:

  学生小组合作用磁体靠近订书针,铜线,铝线,塑料以及身边的其他物品,观察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 观察什么现象?

  (2)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活动3【活动】学习活动二

  (问题:磁体上各部分吸引铁的能力一样吗?)

  学生小组合作把一些铁粉撒放在一张白纸上,然后分别将条形磁体、蹄形磁体平放在铁粉上,然后用手轻轻将磁体拿起并轻轻抖动后观察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3)什么叫磁极?

  (4)磁极位于磁体的什么位置?

  学生板书:磁体上各部分磁性强弱不同,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它位于磁体的两端,磁体有两个磁极。

  活动4【练习】当堂训练

  甲乙是两根外形完全相同的钢棒,按如图所示的位置放置,发现甲棒能吸引乙棒的中间,由此可知( )

  A、甲、乙一定都有磁性。

  乙

  B、甲、乙一定都没有磁性。

  C、乙一定都没有磁性,甲一定有磁性。

  D、甲一定有磁性,乙可能有磁性,也可能没有磁性。

  活动5【活动】学习活动三

  (问题:磁体有两个磁极,如何表示这两个磁极?)

  学生小组合作用细线将条形磁体拴好正中间悬挂起来,让它自由转动。支起小磁针,让它在水平面上自由转动,静止后观察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什么叫南极?

  (3)什么叫北极?

  学生板书:磁体有两个磁极,一个叫南极(S极),一个叫北极(N极)。磁体自由转动后,静止时指南的一端叫南极(S极)指北的一端叫北极(N极)

  活动6【活动】学以致用:

  世界上最早的.辨别方向的工具是什么?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活动7【活动】学习活动四

  (问题:磁体两端的磁性最强,如果把两磁极相互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小组合作用细线将条形磁体拴好正中间悬挂起来,让它自由转动,用另外一根条形磁铁的N极先慢慢靠近悬挂起来的条形磁体的N极,然后再慢慢靠近悬挂起来的条形磁体的S极。观察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板书: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活动8【练习】当堂训练

  1、用条形磁铁的N极去靠近某物体的A端,发现

  能把A端吸引过来,则物体的A端( )

  A、一定的S极 B、可能是N极

  C、可能是S极 D、一定是N极

  2、某物体的一端靠近静止的一根小磁针,当靠近

  小磁针的N极和S极时都能吸引,则这物体的这端( )

  A、可能是无磁性的 B、可能是N极

  C、可能是S极 D、一定有磁性

  我们已经研究了磁体的磁现象,磁体分为天然磁体和人造磁体,我们刚才使用的是人造磁体,它们的磁性能够长期保持,成为永磁体。它们是如何制作的呢?请同学们继续完成实验。

  活动9【活动】学习活动五

  学生小组合作先用起子靠近订书针,观察现象,然后用磁体慢慢从上部接触起子,又观察现象,最后拿走磁体,最后又观察现象,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什么叫磁化现象?

  (3)哪些物质可以被磁化?

  学生板书:使没有磁性的物体活动磁性叫磁化。铁、钢都能被磁化。

  活动10【讲授】课堂小结:

  1、学到了什么?

  2、评价一下你们小组的学习情况并为你们小组提点建议或希望

初中物理教案7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

  (2)知道凸的会聚作用和凹的发散作用;

  (3)知道凸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4)知道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各种,观察凸和凹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通过对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的讨论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对准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凹、薄、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成像的准备。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单,仅使学生认识就行了。本节重点是讲述凸对光的会聚作用,凸的焦点、焦距。对凹也讲得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凹对光的发散作用。关于凹的`虚焦点,可略讲。

  教法建议

  本节教法应以实验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法。应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教学设计示例

  一、难点分析

  1、凸和凹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和凹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对光会起聚作用。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如下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学生活动设计

  1、观察凸和凹。

  让学生观察凸和凹,观察各种形状的凸和凹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

  2、通过实验,观察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

  3、观察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

  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课题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

  2、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察凸和凹,观察各种形状的凸和凹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类别的有什么不同特征。

  用投影仪打出如下六个的截面图,

  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哪些是凹。

  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图,具体讲解薄薄的含义。

  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

  (2)让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发生折射的现象。

  (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平行光经过前后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对光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进行对比分析。

  3、总结

  研究两种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探究活动

  【课题】调查近视镜和老花镜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实验分析近视镜和老花镜属于何种,分析其对光线的作用。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初中物理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电阻.

  2.知道电阻的各种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3.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四个因素.

  能力目标

  1.能认识到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

  2.能进行电阻不同单位之间的变换.

  3.能根据决定电阻大小因素,判断比较不同导体电阻的大小.

  4.初步体会“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思路.

  5.培养学生依据物理事实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刻苦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首先提出一个学生能常见的问题来吸引学生,让学生思考不同的金属都可以导电,而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选材却不同.

  本节所有的结论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实验引入导体虽然可以导电,但同时对电流有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然后通过“控制变量法”把影响电阻的因素一一导出.

  教法建议

  本节宜采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本节的所有结论都是由实验推导而来,应该增加学生动手机会,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使学生初步领悟“控制变量”的物理研究方法,演示验证分组实验,学生信服,培养思维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能力.

  导体能够导电,但同时对电流又有阻碍作用,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在物理学中用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电阻是导体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与其两端的电压及其中的电流无关、导体的电阻只有通电的时候才表现出来.

  由于决定电阻大小因素很多,在实验研究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即每一次只让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然后再观察相应的电阻的变化.

  为了表示导体的电阻跟材料的关系,可用电阻率表示.某种材料制成长 ,横截面积为 的导线在20℃的电阻值叫做这种材料的电阻率.

  电阻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一是让学生知道电阻是表征导体对点流阻碍作用的物理量以及电阻的单位;二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物体的导电能力和绝缘能力;三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知道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本节教材以电阻概念的定义、电阻的大小和单位、常见的电阻器为核心展开,直接给出了电阻单位的名称、简称、符号。在讲授新课时,我采用导学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法逐步掌握以上各知识点。

  首先,我通过知识链接环节,回顾导体和绝缘体、电流和电压以及电流表的使用,以备课堂新授所用。然后在学习新课环节,我采用学校所倡导的“问题导学、交流合作、展示提高、当堂达标”四个教学环节展开。问题导学部分,我提出问题:导线多用铜、铝制成,铁也是导体又多又便宜,为什么不用它来做导线呢?随后通过演示实验:将甲、乙两段导体分别连入电路,闭合开关,观察灯的亮度,引入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再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电阻部分的基础知识点。通过对常温下导体和绝缘体的排列顺序表引入不同材料的导电或绝缘性能不同,进而引导学生展开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探究。学生通过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评价得出结论。最后再通过当堂达标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到了一种研究物理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深刻地理会了方法的实质,在探究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依据问题设计电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涵创造了条件,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搭建了舞台。但纵观整节课的实施,我仍感到很是失败。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没有放开手,而是让学生在一个老师有所限定的范围内,根据老师的意愿来猜想;在进行实验环节,因事先未做好充分指导,学生对导学案的使用有些脱节,只是盲目的去连接电路,而对于为什么连?怎样连?都有些盲目。由于在探究实验环节花费时间较长,最后的当堂达标未来得及完成。

  在评课环节,各位老师给我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1.问题导学环节设想不够全面,致使学生对电阻的概念的理解有些生硬。学生为什么要学电阻?电阻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可以从输电线、电炉、电灯等对电阻的不同要求,如果有3伏的电源,而所连接的小灯泡只需2伏的电压,那应怎么解决呢?2.猜想环节可让学生对着导线猜想,交流设计方案,并且为学生解释为什么要用镍铬合金线做实验?3.在总结实验结论环节,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得出,增大学生活动时间,增大练习量。怎样在探究的过程中加强同学间的协作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也反映出在新的课堂模式下教师的驾驭课堂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初中物理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4.通过使用天平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助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质量的单位以及换算;

  2.学习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用具】

  大水泥钉、小水泥钉各一枚,订书针一锭,天平。

  【教学过程】

  引导讨论:

  (1) 一根大水泥钉与一根小水泥比较有何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都是钢造的,用途相同;大小不同;重量不同;所用的钢的量不同)

  (2) 一根订书针和一锭订书针比较有何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都是相同材料构成,含有的材料多少多少不同)

  (3) 物理课本与课桌在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外?

  (都由物质构成,但它们是不同物质构成的,物理书是纸等材料构成,桌子是木头等材料构成,物理书要的材料的量没有课桌要的材料的量多)

  小结:所有物体都由物质构成,一种物质能构成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物体,由于物体的形状和用途不同组成它们的物质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

  1.质量的概念

  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2.质量的单位

  (1) 讲解:

  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Kg 常用的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

  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补充:生活中斤、两也是质量的单位,它在我国民间使用,不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2)引导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 及小资料的讲解。

  一只苹果的质量 、你身体的质量 、

  一袋方便面的质量、一只鸡蛋的质量

初中物理教案10

  《比热容》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本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基本信息作者

  2、教学内容

  1)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2)年级或模块:九年级

  3)所属的章节:第十六章第三节4)教学时间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内容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应把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学情分析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4、设计思路

  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等方法开展本节教学,探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给比

  热容下定义时,用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探究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寻找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对课本提供的探究方案进行大胆的改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体验成功的愉悦。为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努力使本节的教学活动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帮助学生构建“身边的物理”,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设计此课时,从老百姓极为关心的天气预报入手,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着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两个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纵观本节课的.设计,不难发现每个环节都由提出问题入手开展教学的,这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组成一个步步攀升的台阶,带领学生走向科学的殿堂。

  3.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方案的设计等等。这些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教案11

祝福青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 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与参照物而言的。

  3. 知道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类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参照物的选取与判断问题。

  教学难点:

  运动相对性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飞机、鸟儿在空中飞翔,船只在江河湖海里航行,车辆行驶,行人再陆地上行走 ...... 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运动,宇宙万物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世界。我们要怎么判断汽车、轮船、飞机等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运动与静止的知识。

  二、新课学习

  1. 参照物

  观察书上的图片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景,提出问题:火车窗外的树木等景物真的向后退了吗?江两岸的青山真的向后移了吗?这些现象怎样解释呢?怎样来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标准又是什么?我们要怎么样准确地描述这些运动呢?现在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播放视频:参照物

  通过观看此视频和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明白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首先要选一个地面上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看一看要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参照物体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位置发生变化,说明是运动的,反之是静止的。

  ①以公路边的树或楼房为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改变的汽车是运动的,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变的汽车时静止的。

  ②相对于岸边的码头位置改变的轮船是运动的,相对于岸边位置不变的轮船时静止的。

  ③相对于飞机场的候机大厅位置改变的飞机是运动的,相对于飞机场的候机大厅位置不变的飞机是静止的`。

  通过观看此录像和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理解,当选择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时,“静止的物体”就会运动起来。

  ①乘客座在行驶的列车上,通过窗口看到窗外的树木风驰电掣般的向后运动,是相对于行驶的列车窗口而言的。

  ②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巍巍青山两岸走势相对于漂流的竹排而言的。

  ③看到张开的伞带着运动员是漂浮的,是相对于随着张开伞的运动员下落的摄像机而言的。

  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叫做机械运动,通常简称为运动。选择的另一个物体为假定不动的物体,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播放动画:相对运动与参照物

  总结归纳机械运动及参照物概念,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与我们所选的参照物有关。选不同的参照物,对物体运动的描述就有可能不同。所以,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2. 机械运动分类

  物体的运动按照经过的路径可以分成哪几类?物体从一个位置运动到另一个位置,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汽车的直线行驶、拐弯行驶;轮船的直线航行、拐弯航行;飞机的直线飞行、空中俯冲表演等。

  3. 布置实践活动

  通过观看电影、电视剧或观看有关机械运动的录像片,记录有关机械运动的现象,用机械运动的相对性进行解释。说明分别选择什么物体为参照物,摄像师怎样操作才出现这样的效果。

  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机械运动相对性的资料,并作解释,整理一篇小报告。

  三、小结

  ①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必须选择参照物,假定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

  ②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③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有直线运动、曲线运动。

  四、板书设计

  第一节 运动与静止

  一、 参照物

  在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假定不动的物体。

  二、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三、运动的分类

  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曲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

初中物理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密度,密度的国际单位以及单位间的换算.

  2.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3.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能力目标

  1.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1)在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概括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体积不同.

  (2)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不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对于不同的物质来说,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3)通过以上分析,概括出密度的定义.

  2.培养运用 物理 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利用密度公式求解某种物质密度.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问题,积极主动进行探究的良好品质.

  通过密度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均衡美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密度的概念,密度的公式,密度的单位.

  密度是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重要 物理 量.从上节实验中学生已经看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等.

  本节通过实验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且单位体积的同种物质的质量是一个定值,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因此可以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表征物质的这种特性.

  学生在 数学 中虽然学过比例的知识,但是用到 物理 中来,理解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含义,仍是有困难的,所以课文中对此作了解释: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表示体积增大几倍,质量也增大几倍,即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帮助学生把 数学 知识用到 物理 中来,理解比值的 物理 含义.考虑到用比值定义 物理 量比较抽象,教材在说明比值的含义之后,仍用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定义密度,以便于学生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给出计算密度的公式.然后通过例题说明利用公式求密度的方法.并且在例题计算的基础上讲述密度的单位,使学生对密度的单位不致感到抽象,便于 学习。

  教法建议

  建议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探究得出密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一、重点、难点分析

  密度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 物理 概念,也是今后 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是本节的 教学难点 .现行教材一般都是通过实验引入密度的概念,再介绍密度的公式和单位.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1.密度的概念

  密度是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 物理 量,它表征的是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大小的差别,在一定条件下,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上节实验学生已测量出体积相等的铁块、铝块、木块的质量,利用测量的结果可引导学生认识铁块、铝块、木块在体积相同时质量上的差别,即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相等.还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体积不相等.对每种物质来说,质量与体积的比值都是一定的,跟体积的大小没有关系,只跟物质的种类有关系,因此它反映了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比值的 物理 意义,可通过具体数字使学生认识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

  2.密度的公式

  为了加深认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只跟物质的种类有关.在正确理解密度公式的基础上,讨论公式的 物理 意义,明确三个 物理 量间的关系.

  通过课本上的例题,教给学生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骤进行计算,特别是对单位的运算要加以强调.

  对于公式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大的质量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和体积的比是一个定值(即密度不变).因此,不能认为物质的密度跟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反比.即当 一定时, .

  (2)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密度大的`质量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密度成正比.即当 V 一定时, .

  (3)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密度大的体积反而小,物体的体积跟它的密度成反比.即当 m 一定时, .

  3.密度的单位

  可引导学生认识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和体积单位组成的.应使学生懂得密度单位的意义和读法.

  二、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

  实验引入,设疑导学模式.

  2.模式结构: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托盘天平、砝码盒、烧杯、水、量筒、铁块、铝块、铜块、投影仪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实验.

  2.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结论,得出密度的定义.

  3.师生由密度公式讨论导出密度的单位.

  六、 教学过程

  设计示例

  (一)新课引入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

  教师展示酒精、煤油、清水、木块、铁块、铜块实物,分别让学生进行区分辨别.指出: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

  教师拿出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颜色都是白色,问学生:你们怎么能鉴别出哪种是铁块,哪种是铝块?引导: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不好区分,最简单的方法是用手感觉一下轻重.提示:拿出一个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分别把两金属块放在两盘中,让学生说出哪个是铁块,从而引入新课.

  学生实验一:用天平测量具有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铁块、铜块、铝块)的质量.

  学生实验二:测量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铁块)的质量.

  教师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表格,指导学生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分析实验数据,概括结论.

  表一

  质量(g)

  体积( )

  质量/体积( )

  铁块

  铜块

  铝块

  表二

  质量(g)

  体积( )

  质量/体积( )

  铁块1

  铁块2

  铁块3

  实验一结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实验二结论:同种物质,不同体积质量不同.即: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不同的.相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相同的.(投影显示)

  设疑:以上两个实验,客观事物不同,有没有共性的东西?

  很自然顺势提出为表述这样的客观现象有必要引入一个新的 物理 概念—密度.

  (二)新课教学

  1.密度概念的建立

  学生实验三:测三个铝块的质量.最大的铝块体积是最小的铝块的三倍.较大的铝块的体积是小铝块的两倍.同样测出体积成倍数关系的三个铁块的质量.(也可以不是整数倍)

  教师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表格表三

  质量(g)

  体积( )

  质量/体积( )

  铝块1

  铝块2

  铝块3

  表四

  质量(g)

  体积( )

  质量/体积( )

  铁块1

  铁块2

  铁块3

  实验三结论:铝块体积增大2倍,质量也增大2倍.铝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铁块体积增大2倍,铁块的质量也增大2倍,铁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归纳推理:

  (1)同种类的物质,它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

  (2)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明确: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不同种类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物质这种特性的 物理 量.

  2.密度的概念教学

  (1)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表示符号:ρ

  (2)密度的公式:

  这个公式的得出实际上是利用了密度的概念和相应的运算法则,也就是要求出单位体积的质量应当用除法,所以同学们对 物理 知识的 学习,尤其是一些 物理 公式,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运用 数学 方法研究 物理 问题.

  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 物理 量,物质的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区别的一种性质.密度描述的是:各种物质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所含的质量不相等的特性.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状态无关.由于物体在温度发生变化时,体积会发生变化(即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质量不变,则物体的密度要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在物质发 生物 态变化时(例如水结成冰)密度一般有变化.

  例如一块铁,它的温度升高了,体积会膨胀,但是质量没变,这样根据 ,公式中分子不变,分母变大,分数值应当变小,所以密度会变小.

  上边这些变化有时比较小,比如铁块温度升高.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情况下,可以不考虑密度的变化.,但有些变化较大就必须强调条件,比如气体的密度,在密度表中就限定了条件,是0℃及1个标准大气压下.正是由于这样,我们说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并不是说物质的密度是永远不变的,它还是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要发生变化的.前两节我们讲的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属性是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质量与形状、状态、位置无关.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和状态下.今后我们讨论的问题,大多是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可以把密度视为定值.

  3.密度的定义及公式教学说明:

  (1)通过设计实验尽量使 物理 概念形象化,使学生顺利地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2)密度是用比值描述物性的概念,不能不管具体条件,单纯用 数学 公式讨论问题.

  (3)建立正确的 物理 模型,明确同种物质密度跟质量不成正比,跟体积不成反比的结论.

  4.用投影打出下面的例题

  一块铝,它的质量是 0.675t,体积是 25 ,求铝的密度.

  请同学们完成这道计算题,解题也要按要求写出已知、求、解、答.单位一律采用国际单位.

  学生练习,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发现同学在解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练习后用投影打出下面解题过程:

  已知:

  求:铝的密度

  解

  答:铝的密度是

  教师边讲解要求及过程,边分析巡视中发现的学生计算中的问题,提醒同学今后注意.

  由例题的讲解进入密度单位的介绍.

  5.密度的单位

  通过计算我们可以看到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与体积单位复合而成,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单位是“kg”、体积单位是“xx”,则密度的单位是“xx”,常用单位还有“xx”.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比如

  (三)总结、扩展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密度是一个常数.密度表示的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例如铝的密度是 ,它的意义是1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 .可见物质的密度是用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质量的多少或它体积的大小所决定的.因此不能说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跟它的体积成反比.例如一块铝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密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呢?没有,因为当这块铝切去一半时,体积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质量也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 m V 的值即 并没有发生变化.

  探究活动

  【课题】实验分析金属的一些属性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通过实验,探究几种金属和塑料弹性、密度、硬度,说明生活中是怎样应用物质的这些属性的.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初中物理教案13

  复习目标

  1.能说出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会画力的示意图。

  2.能阐明弹力的概念,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知道其原理。

  3.知道重力概念、方向,能说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记住G=mg。

  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基础巩固

  1.自学指导:阅读本章教材,完成“中考新突破”54、55页“考点解读”部分。(15分钟)

  2.学生自学

  3.教师精讲与点拨:(5分钟)

  二、典型事例,抽取规律(25分钟)

  考点一:力及其作用效果

  例1:用手拍桌子,手会感觉到疼,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的。用力捏一下空易拉罐,易拉罐扁了,这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

  练习1:在湖水中划船时,使船前进的动力是:()

  A.桨对水的推力B.水直接对船的推力

  C.人对船的推力D.水对桨的推力

  考点二:弹力和弹簧测力计

  例2:一个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下列关于物体和地面受力情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

  B.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物体发生了形变

  C.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

  D.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物体发生了形变

  练习1:关于弹簧测力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弹簧测力计是常见的测力计

  B.弹簧测力计的`最大刻度就是它的量程

  C.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D.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根据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

  考点三:重力:

  例3:物体所受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__比.公式G=mg中g表示物体受到重力与___之比,约等于___N/kg.在要求不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甲、乙两同学的质量之比是10:9,甲同学重为540N,乙同学重为_____N.

  练习1:重垂线是根据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瓦工常用它来检查墙壁________,木工常用它来检查工作台_______。

  练习2:如果没有重力,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河水不再流动,再也看不见大瀑布B.人一跳起来就离开地球,再也回不来

  C.物体将失去质量D.杯子里的水倒不进口里面

  三、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教案14

  教学目标

  了解内能的实际利用,知道内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的学习,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情感目标

  联系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关系,感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建立发展的观念

  教学建议

  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和社会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和社会实践.

  在内能的利用的发展上,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学习.

  环境保护的学习,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信息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课题】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重难点分析】利用内能造成的环境污染的主要危害、保护环境的措施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和内能利用及环保有关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可以有: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大气污染的危害是什么;解决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我国利用内能的发展历程是什么;各种内能的利用方式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是什么.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

  实验探究:调查附近的工厂在利用内能进行生产上是如何进行的,对于环境的危害有哪些,如何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的.结论等.

  实验探究(另一例):调查社区中是如何利用内能的,调查本地区近三十年中利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咨询和分析现在的取暖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样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分析并得出调查报告和结论.

  信息学习:网上查阅有关内能的利用,环境保护,及内能利用对环保的影响等方面的资料,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小组讨论.这种学习是为了形成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板书设计】

  第六节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1.内能的利用

  2.环境保护的问题

  探究活动

  利用信息学习: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课题】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流程】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参考方案】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注意在收集足够材料的基础上分析。

  【备注】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

  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初中物理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会用伏安法测电阻,加深对电阻概念的理解。

  (2)能正确画出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并按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

  (3)学会正确选择电压表量程,并用试触法确定电流表的量程。

  (4)理解小电灯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过程与方法:

  设计实验电路图,并且比较各个电路图的优缺点,从而确定本实验用哪个电路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热情,产生探测未知电阻阻值的欲望,积极动手操作,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做好实验的科学态度,感受用物理知识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

  二、设计思路

  用伏安法测电阻属于欧姆定律变换式的具体应用,对于加深学生欧姆定律和电阻概念的理解有重要作用,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了综合使用初中常用电学器材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如何测量一个定值电阻的阻值”问题后,由学生设计实验,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应该用有滑动变阻器的电路图进行实验,好处是可以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并设计出实验表格;第二部分准备需要哪些器材,了解实连接图如何连接,并根据实物图说出实验中的注意点,为下面的实验做好准备;第三部分开展实验,先进行定值电阻阻值的测量,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为什么电阻两端的电压变了,通过它的电流也变了,电阻几乎没变?第四部分,仿一仿,开展实验测量小电灯的电阻的测量,讨论为什么小灯泡阻值变化比较大?从而分析出小电灯不需要求平均值。两个实验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电阻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能够设计电路和表格。

  2、难点:分析出灯丝电阻受温度的影响。

  四、实验器材:

  每组配备干电池两节,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各1件,待测电阻一只(5欧或10欧,其电阻值用不透明白胶布粘封,并标以Rx字样。要求学生暂不揭开。),导线若干条,小灯泡(2、5V)。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忆一忆”)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电学中的一条什么重要规律?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如何写?(学生回答略)

  (“想一想”)

  师:怎样利用欧姆定律测量导体的电阻?引出本节。 板书:(第四节 欧姆定律的应用 测电阻)

  (二)进行新课

  (“动一动”)

  1、设计实验

  (1)测量电阻的方法

  师:同学们说说看,你准备如何测量电阻的阻值?板书:(一)测未知电阻Rx

  答:用电压表测电阻两端的电压,用电流表测通过它的电流。

  (2)问: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板书:实验原理

  答: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计算出它的电阻。 板书:R=u/I

  (3)问:根据同学所说的方法,你们能否设计出实验电路图? 板书:实验电路

  学生设计,教师巡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几张电路图实物投影,师生共同评价。

  师:这是同学们设计的电路图,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哪幅电路图更好一些,好在哪里。(提醒:实验中总是有误差的,为了减小误差,我们应该怎么办?联系前面学的一个重要的器材,如何改进?) 投影正确的实验电路图

  (“考一考”)

  师:滑动变阻器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投影:①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多次测量取平均植,减小误差。②保护电路

  (“探一探”)

  2、实验准备

  (1)需要哪些实验器材?板书:实验器材

  电源(干电池2节)、电流表、待测电阻R 、滑动变阻器、开关、电压表、导线若干 (投影)

  检查和认识自己小组的实验器材。注意认清哪个元件是待测定值电阻Rx。

  (2)设计表格 板书:设计表格

  提醒:要测哪些物理量?计算什么?表格需要几列几行?

  学生设计,教师巡视,实物投影并作出评价,强调表格的规范,并让学生完善自己设计的表格。

  问:三次测量的平均值放哪里?

  引导学生在表格后加一列平均值,为了计算方便,可以调节电路中的电流为整

  数值(投影完整的实验表格)

  实验次数 电压

  U/ V 电流

  I/ A 电阻

  R/ Ω 电阻平均值

  R/ Ω

  (3)连接实物图(根据所设计的电路图连接)

  师:请一位同学到屏幕上将电路图连成实物图,其他同学在下面观察是否正确,若有错误的地方,请同学们纠正。

  (4)实验注意点 板书:实验注意点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实验中要注意哪些方面?

  学生要进行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实验的注意事项:(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该断开(2)滑动变阻器应该一上一下接,实验前将阻值调到最大处(3)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选择 (投影)

  (5)这个实验需要哪些步骤? 板书:实验步骤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①按电路图连接电路。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是断开状态。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放在最大电阻值位置。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要连

  接正确。电压表使用0~3伏量程,电流表用试触法确定量程。

  ②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电路中的电流,观察电流的示数为0、1A,0、2A,0、25A时电压表的示数记录在表格中。

  ③根据记录的三组实验数据分别算出未知电阻的三个值。为了减小误差,算出电阻的平均值,作为被测电阻的阻值。

  ④实验要求:积极动手,按要求操作,记录数据、计算结果要实事求是。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

  以上内容,边讲边投影

  (“做一做”)

  3、实验探究(伏安法测电阻)

  教师巡视,指出学生在操作中有问题的地方

  (“比一比”)

  哪个小组的实验规范 准确 迅速

  4、分析与讨论

  实物投影学生的测量结果。揭开定值电阻Rx上的封条,核对自己测试结果的正确性。

  思考:你测量的电阻值为什么和定值电阻上标出的数值不完全相同?

  答:由于实验电路和仪表造成的误差。

  (“议一议”)

  分析:1、为什么电阻两端的电压变了,通过它的电流也变了,电阻几乎没变?

  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不随电压和电流的变化而变化。

  (“仿一仿”)

  小电灯也有电阻,将待测电阻R换成小电灯,仿照刚才的实验测小电灯的电阻。

  注意:加在小电灯两端的电压不要超过小电灯上所标注的电压

  实验时,观察小电灯的亮度并用手摸一摸它的温度

  板书:(二)测小电灯的电阻

  汇报测小电灯的'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然后带领学生进行分析:

  2、为什么小灯泡阻值变化比较大?

  这似乎与刚才的实验结论优点矛盾,谁来分析一下这是什么原因呢?

  小电灯的灯丝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进行工作的,电灯越亮,灯丝的温度就越高,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有的材料受温度影响较大,有的几乎部首影响)

  问:对于小电灯的灯丝,他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那么求出小电灯阻值的平均值是否有意义?表格中还有必要写平均值吗?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检查仪器是否收拾好,按要求摆放。

  (三)课堂小结

  (“谈一谈”)

  师: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懂得了如何去测量一个未知电阻的阻值和小电灯的电阻,并且根据所测出的实验数据机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了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四)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实验报告。

  (五)说明:本节实验要引导学生按实验的目的,完成电路设计、器材选用、实验步骤、设计表格等项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六)板书设计

  四、欧姆定律的应用

  (一)测未知电阻Rx

  1、原理:欧姆定律的变形式:R=u/I

  2、电路图

  3、实验器材

  4、设计表格

  5、实验注意点

  6、实验步骤

  (二)测小电灯的电阻

  方法:伏安法测电阻

【初中物理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教案03-09

初中物理教案03-22

初中物理教案优秀09-01

初中物理教案:功率11-18

初中物理教案:电压11-23

初中物理教案(精)07-03

初中物理教案(热门)05-25

初中物理教案【优选】05-25

【优秀】初中物理教案05-23

(实用)初中物理教案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