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地理教案

时间:2024-07-16 10:43:35 八年级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初二地理教案(实用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二地理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二地理教案(实用15篇)

初二地理教案1

  一、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

  (2)记住我国的重要的铁路干线,了解铁路线命名的方法,能够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交通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学会使用列车时刻表。

  (3)了解我国重要的交通枢钮,并能够分析交通枢钮应该具备的特点,能够设计合理、经济的旅游线路计划。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联系实际设计教学,有亲和力、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2)铁路线教学设计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性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节省时间。

  (3)小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头脑”,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在中华大地上有许多令人心驰神往的名山秀水、

  涌泉飞瀑、雪山险峰,我们先来欣赏一段美丽的`自然风光。

  播放课件(湖南张家界风光)

  教师:风景如此优美,如同仙境一般,想不想身临其境,到此一游呢?

  学生:回答

  教师:那湖南离朝阳那么远,我们怎么去呢?出出主意吧。

  学生:畅谈

  教师:同学们出的这些主意都和交通运输有关,那这节课我们就学学交通运输。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达到目的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交通运输,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一谈人们都利用不同的交通工具做些什么。

  学生:畅谈

  教师:从同学们谈论的内容可以知道,交通运输是把人或物从一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播放课件)飞机、汽车、火车、轮船、自行车等都是运输工具。

  板书:1、交通运输

  教师:交通运输自古有之,(播放课件、六幅图片),最初时人们是手提肩扛,后来是牲畜驮运,发展到现在是:天上有飞机,地上有火车、汽车,水中有轮船,地下还有地铁和管道。由此可见,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包括: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

  板书:2、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教师:播放课件(两段新闻)

  教师:两段新闻给了你什么信息?

  学生:说明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师:交通运输不仅与人们生活信息息相关,还对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们把交通运输运输形象地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板书标题:一、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教师:各种交通运输线就象人体中的血管一样,遍布祖国母亲的肌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命线,这些运输线相互交织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从全国总体情况看,分布有什么特点?

  播放课件(我国的交通运输网)

  板书:二、交通运输线

  学生:回答

  教师:从全国总体分布看是东密西疏。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的交通面貌将发生重大变化。

  教师:从各种交通运输线中,目前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三、铁路干线

  教师:纵横交错的铁路线遍布祖国各地,通向四面八方,联系了城市、工厂和矿山,并与其它交通运输方式相互衔接,构成了全国交通运输网的骨架。

  播放课件(我国铁路干线分布图)

  按自东向西顺序找出五条南北向铁路干线名称:

  京沪线、京哈—京广线、京九线、同蒲—太焦—焦柳线、宝成—成昆线。

  板书:五纵

  教师:播放课件(五纵)自东向西依次点击“五纵”铁路线起止点城市和名称。

  教师:播放课件(成昆铁路三幅图片),并简介成昆铁路,

  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地势险峻,唐代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曾有描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成昆铁路通车后,改善了西南地区的交通状况,使天堑变成了通途。

  教师:播放课件(我国铁路干线分布图)

  按自北向南顺序找出: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北彊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板书:三横

  教师:播放课件(三横)按自北向南顺序依次点击“三横”铁路线起止点城市和名称。

  教师:在东西向铁路干线中最长的是陇海-兰新-北彊线。它东起中国的连云港,西至荷兰的鹿特丹港。联接了太平洋和大西洋,全长11000千米左右,被称为“第二欧亚大陆桥”,与西伯利亚大陆桥相比,有明显的优势。(1)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优越,避开了高寒地区,可常年作业。(2)运输距离短。(3)辐射面广,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4)对亚太地区吸引力大。

  教师:从铁路线命名上看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遵循以下原则:(1)以起止点城市来命名,如京广线,起点是北京,终点是广州。(2)以起止点所在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来命名,如湘黔线,起点是湖南省的株洲市,终点是贵州省的贵阳市。(3)以起点省级行政单位简称和终点城市命名,如兰新线,起点是兰州,终点是新疆的乌鲁木齐。(4)以铁路线所在位置来命名,如北彊线。(5)从北京出发的把京放在前面,南北向的先说北面的城市或省区,东西向的铁路先说东面的城市或省区。

  学生活动要求:(1)分组,每组由15人参加,每个人代表一条铁路线起止点城市(偑带城市标签)

  北京(1人)、哈尔滨(1人)、杭州(1人)、九龙(1人)、广州(1人)、大同、包头(1人)、太原、焦作(1人)、柳州(1人)、连云港(1人)、宝鸡、兰州(1人)、乌鲁木齐、阿拉山口(1人)、贵阳、株洲(1人)、昆明、成都(1人)

  (2)每组准备八条绳子(两种颜色)

  (3)1人依次说出铁路干线名称,其他同学依次拉直绳子。

  教师:选出一组进行表演

  教师:其他同学观察北京、株洲、成都、兰州分别有哪些铁路线经过。

  学生:回答

  教师:把有两条或两条以上铁路线通过的城市称为铁路枢钮。

  板书:2、铁路枢钮

  教师:铁路运输有自己的系统,火车行驶有规定的车次和时间。

  播放课件(2005年北京—南京—上海铁路客运部分简明时刻表)介绍火车运行的车次和时刻表。

  教师:学习了铁路运输,我们应该会安排合理经济的旅游线路。

  播放课件(从哈尔滨出发,设计一条经济合理的旅游线路)

  秋枫旅行社六景点游

  北京故宫、上海浦东开发区、杭州西湖

  春城昆明、成都都江堰、西安秦陵兵马俑

  学生活动要求:(1)分组,每组13人。(2)7个人偑带站牌站好。(3)推举1名司机,1名列车长,一名列车员、一名导游员、2名游客、均挂牌上岗。(4)司机:掌握方向。列车员:报站名。导游员:报铁路线名称和起止点城市。列车长:维持秩序。

  游客:谈感受。

  教师:推荐一组表演,播放课件(我国铁路干线分布图)

  活动过程:

  1.列车员:旅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乘坐从哈尔滨出发的18次特快列车,本次列车将经过北京站、上海站、杭州站、昆明站、成都站、西安站、最后回到哈尔滨站,祝愿大家旅途愉快。

  导游员: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是秋枫旅行社的导游员,这次将由我带领大家一起参观游览,我们将从哈尔滨车站出发,沿途将观赏:北京故宫、上海浦东开发区、杭州西湖、春城昆明、成都都江堰、西安兵马俑、六个景点,祝愿大家玩的开心。

  2.列车员:列车已经启动,前方车站是北京车站(排队向前走)

  导游员:从哈尔滨到北京,我们走的是京哈线。

  列车员:北京车站到了,下车旅客请做好准备。

  导游员:下车参观北京故宫(围站点绕一周,导游员和游客)

  游客:皇家真气派!

  3.列车员:列车继续前行,前方车站是上海站。

  导游员:从北京到上海,我们走的是京沪线。

  列车员:上海站到

  导游员:下车参观浦东开发区

  游客:经济真发达!

  4.列车员:列车继续前进,前方车站是杭州站

  导游员:从上海到杭州我们走的是沪杭线

  列车员:杭州车站到

  导游员:下车参观杭州西湖

  游客:西湖比西子真美!

  5.列车员:列车继续前行,前方车站是昆明站

  导游员:这次旅程较长,我们将沿途经过浙赣线、湘黔线和贵昆线。

  列车员:昆明车站到

  导游员:下车游览春城昆明

  游客:真是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啊!

  6.列车员:列车继续前行,前方车站是成都站

  导游员:这次我们走的是成昆线

  列车员:成都车站到

  导游员:下车参观成都的都江堰

  游客:李冰父子真了不起!

  7.列车员:列车继续前行,前方车站是西安站

  导游员:这次我们走的是宝成线和陇海线

  列车员:西安车站到

  导游员:下车参观秦陵兵马俑

  游客:真是气势不凡,王者霸气啊!

  导游员:到此为止,我们旅行社为游客设计的旅游景点已全部游览完毕,踏上归途,返回哈尔滨。

  列车员:列车继续前行,前方终点站是哈尔滨站

  导游员:我们继续沿陇海线东行至郑州,然后沿京广线北上到北京,再沿京哈线回到哈尔滨。

  列车员:终点站哈尔滨车站到,所有旅客朋友请下车,欢迎再次乘坐本次列车。

  教师:学习应该劳逸结合,现在我们一起舒缓一下紧张情绪,享受音乐的魅力。

  播放课件(钢琴曲《梁祝》)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你建议同学们应该知道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一、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1、交通运输

  2、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二、交通运输线

  三、铁路干线

  1、“五纵三横”

  2、铁路枢纽

初二地理教案2

  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这一标题的主要内容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成就、面临的挑战、发展对策以及农业建设方向的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统计图、数据转化成统计图的方法和收集的资料直观了解农业的发展成就;运用收集到的图片,说明我国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运用地图、图片,探究我国农业发展的对策;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和因地制宜的原则,理解我国东中西部农业的建设方向。通过采取这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让学生获得有用的地理知识和终身受益的地理情感,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挑战、发展对策及发展方向;将数据转化成统计图的技能,从地理图表上获取信息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将数据转化成统计图的方法;三江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等商品粮基地,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粮食生产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的观念,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及发展对策。

  教学难点

  理解农业发展对策: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生态农业。

  教学方法

  讨论法指导探究法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收集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的图片。

  学生:调查长辈小的时候食物的种类、供给量的情况。收集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需。我国农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结合P106活动1,说说我国农业的发展成就。

  (培养学生将数据转化成统计图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农业迅速发展的状况的认识。)

  [学生回答]主要农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了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教师承转]我国农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哪些方面的挑战?农业将怎样发展?朝什么方向发展?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出示板书]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四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农业发展成就

  [教师承转]我国农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哪些方面的挑战?请同学们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收集到的资料。

  (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不仅对本节知识有了初步了解,而且培养了收集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出示课件]补充资料展示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圈地运动);旱涝灾害;我国人口增长图;水污染对渔业的影响;酸雨的破坏;退耕还林、退耕还湖、退耕还牧;国土资源部关于耕地减少的公告;超载放牧;滥垦滥伐等。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说明地理问题的能力。)

  [出示板书]2.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

  挑战有人口增加、耕地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

  [教师承转]面对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发展对策是什么?为什么?你有更好的办法吗?

  [学生讨论]

  [出示板书]3.对策

  (1)建立商品粮基地

  [教师承转]根据大屏幕展示的课件我国的主要商品粮基地,你能说出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的名称吗?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它们?

  [学生讨论交流]东北: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长江流域:江淮地区、太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成都平原

  珠江流域:珠江三角洲

  (记忆方法形成。)

  [教师提问]你能分析一下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成为商品粮基地而华北平原没有成为商品粮基地的原因吗?

  [学生讨论交流]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人少地多;华北平原:人口稠密。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申、师生讨论]粮食生产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三江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发展粮食生产的潜力巨大,为什么三江平原地区禁止开垦、鄱阳湖平原与洞庭湖平原地区实行退耕还湖,你如何解释呢?

  (关注地理热点,加强环境保护,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充分体现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教师承转]图片:无土栽培、现代化养牛场

  材料:加入WTO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刚才我们学习了建立商品粮基地是解决农业问题的途径之一,从上述图片、材料可以看出,解决农业问题的途径是什么?

  [学生讨论、板书]

  (2)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教师承转]发展生态农业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一个例证,而基塘生产是生态农业的典型例证,你能据图描述桑基鱼塘的生产过程吗?你能够画出流程图吗?

  [学生讨论]

  变废为宝,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物,对环境没有污染。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景观图转化成流程图的能力。)

  [教师承转]请同学们阅读材料;P103活动3,说出我国东中西部农业建设的方向并思考(1)(2)两个问题。

  [学生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农业发展因地制宜的理解,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感想。

  (知识巩固,方法形成。)

  板书设计

  评价建议

  注重评价学生在地理知识的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的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评价学生在收集我国农业面临的严峻问题的多少、深度,在表述这些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学生尝试提出面对挑战的对策。评价学生在学习九大商品粮基地的知识时关注三江平原的湿地保护,以及对洞庭湖、鄱阳湖平原地区的退耕还湖的认识和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后记

  记忆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基本现象,开发记忆力也是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整理记忆法是指通过归纳知识进行分类整理,把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知识结构,并使知识具有系统性的方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节内容较复杂,头绪众多,恰如其分地运用整理记忆方法,能使学生记忆效率大大提高。本节四个标题的内容整理详见板书设计。

初二地理教案3

  教学要求

  1.学会搜集并运用地图与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

  2.通过地图、图片及统计资料的分析,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能够初步提出长江各河段开发利用的方向与措施。

  3.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结构分析

  选编本节内容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以黄河的治理和长江的开发为例,运用相关资料探究河流治理与开发的方向和方案,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树立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河湖知识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概括归纳黄河与长江水文基本特征的地理思维能力。(3)以图像系统为依托,了解和掌握有关河湖的基础知识,为迁移应用这些知识,形成能力和价值观念打下扎实的基础。(4)从知识方面分析,既照顾了中国河湖概况的面,又突出了黄河治理和长江开发的点,做到了点面结合。(5)注重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基于上述的设计思路,本节呈现了下面的结构特点。第一,外部结构特点为纵向递进关系──源流概况、影响因素、水文特征及水利水害。第二,内部结构特点为横向平行关系。

  内容点析

  1.众多的河湖

  本部分教材是围绕着河湖的基础知识、我国不同类型河湖的特点,以及各自然地理要素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而展开的。

  第一,关于河湖的基础知识,教材采取了以地图叠加文字说明和主图叠加附图的形式,淡化了内外流域的界线,突出了内流河和外流河这一基本概念、内外流域面积的差异及我国的河流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外流区等内容。第二,教材提供了我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统计曲线图,可分析得出结论:(1)东部地区河流的汛期多出现在夏季;(2)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的河流冬季出现结冰现象(松花江冬季的流量为零),枯水期时甚至出现断流。并结合初二学生的能力水平,教材配以胡杨林和罗布泊的景观图片,来说明西北内陆河流的基本特点──因降水稀少,河流水量不丰,蒸发与渗漏严重,出现了许多季节性河道。第三,本节活动式课文的设计力图达到以下目的。(1)巩固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图像知识,通过中国政区图的阅读,为学习黄河的治理和长江的开发奠定了基础。(2)通过统计图表的分析及学过的地形知识,了解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决定了大江东去的趋势。(3)通过统计图表的分析及学过的气候知识,了解我国从北到南雨季的长短决定了河流汛期长短的规律。(4)通过对图2.29中黄河花园口站与西江梧州站的流量年内变化的比较,了解不同河流的汛期长短对灌溉、航运、发电量及洪涝灾害的影响。第四,教材还穿插了京杭运河的阅读材料,目的是介绍它沟通五大水系、航运价值以及服务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巨大功能。

  本部分教材的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着重体现在对地图及图表信息的认定、提取、加工及分析的过程之中。

  2.黄河的治理

  本部分教材主要围绕着对黄河的整体评价、黄河各河段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方案的研讨而展开的。

  第一,虽然本部分教材的重点是在黄河的环境问题与治理上,但从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功能考虑,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介绍了黄河为中华民族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及其带来的灾难,极具震撼力,这在教材的分析中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1)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及其开发──龙羊峡图;(2)黄河水资源的灌溉作用──宁夏平原图;(3)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的黄河起源地──黄河源头图;(4)流域内所蕴藏的旅游资源──壶口瀑布图。上述内容的呈现又是建立在知识(上、中、下游的划分和水资源利用类型)、能力(获取图例信息)和价值观念有机融合的基础之上的。

  教材的另一个亮点是对黄河上、中、下游划分的呈现方式。教材没有直接在正文里描述,而是在地图上以设问的形式提出,为下面的教材展开留下了一个伏笔。其目的是暗示教材不过分强化地理界线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这一基础知识将在后面黄河中下游的环境问题及治理部分得到巩固练习,这样就使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由死记硬背的机械识记层面,上升到在应用过程中巩固提高的应用能力层面。

  第二,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问题及其产生的环境问题(包括对下游的影响),是本部分教材的重点内容。关于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问题,教材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1)读图2.23“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可知,由河口至孟津的中游河段,年平均含沙量与年平均输沙量都比上下游河段大,并由此引出成因的思考。(2)关于成因,教材简明地介绍了中游干支流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流域面积较大;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本区植被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等因素。(3)为了给师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教材没有就地形、气候及植被等影响因素进行详尽地分析,目的是让学生迁移已有知识与能力,自主展开学习过程。

  有关下游产生的环境问题,教材通过叙述性课文与活动性课文结合,以及因果推理递进的方式加以体现,并强调以下几个方面。(1)平原区的`地形对河道宽度、河道坡度、河流流速的影响。(2)受地形影响,泥沙在下游沉积并逐步抬高河床,形成“地上河”。(3)河床不断升高,人们被迫筑堤束水。(4)暴雨来临,随时随地都有决口的危险。(5)历史上的黄河水患灾害。(6)由图2.34中黄河下游狭窄的汇水面积、没有支流汇入等信息,也可推断“地上河”的形态与隐患。此外,基于复习巩固和内容拓展的考虑,教材还提供了图2.35,全面地展示了黄河整个流域的环境问题──上游的荒漠化与凌汛问题;中游的水土流失问题;下游的“地上河”隐患与凌汛问题。

  第三,关于黄河各河段环境问题的治理,教材首先提出了形成原因的划分──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其次以黄河断流为例,提出了治理方案。并以此诱发学生探讨治理黄河流域其他环境问题的动机,并尝试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本部分教材的能力培养重在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推理分析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3.长江的开发

  本部分教材主要是围绕长江的源流概况、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洪涝灾害的治理等问题来展开的。第一,教材结合图2.36介绍了长江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流域面积、长度、水量等情况;点明了“水能宝库”“黄金水道”的作用;结合图2.37 “长江干流地形剖面”,让学生理解性地记忆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

  第二,关于长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教材详尽地提供了长江流域水系图、干流地形剖面图、长江航运图及图2.39等项信息,为学生推理分析长江的水能资源优势、现实和潜在的航运价值及当前航运中存在的问题创设了情景,以展示开发长江水能潜力、克服航运阻力的信心和思维过程。其中,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开放性地介绍了荆江裁弯取直的工程原理及意义,通过阅读图中废弃河道信息,加强学生理解该工程对改善长江中游航运效益的意义,以及提高地理推理分析能力的水准;通过分析影响长江通航的障碍因素、设计解决方案,树立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第三,在介绍长江开发的同时,教材在活动式教材中利用较多的篇幅,提出了长江洪涝灾害的问题。其目的是使学生逐步树立兴利除弊的环境意识──防治洪涝灾害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长江的水资源,挖掘其航运价值与水能潜力。从以上分析可知,本段内容的选取对学生扩展有关长江洪涝灾害的知识、提高成因分析能力,以及树立防灾减灾、变害为利、人地协调等价值观念意义重大。

  教材呈现长江洪涝灾害内容的方式包括两个方面。(1)在阅读材料中,介绍了因为人与水争地的矛盾,筑堤圈地,使湖泊失去了调蓄江湖水资源的能力,导致历史上长江洪涝灾害频繁发生。(2)以思考练习的方式介绍了近年来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频度不断加大,让学生从降雨、植被、湖泊及人为等因素入手分析,归纳洪涝灾害的成因。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可运用下列方式:教师出示挂图“中国水系”或自行绘制的投影片“青藏地区河流和湖泊分布图”“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流和湖泊分布图”,提出问题:看到地图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么?

  这样导入新课,直接进入主题,增强学生对我国河流、湖泊分布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我国河流、湖泊众多这一特点一目了然。

  【众多的河湖】

  学习内、外流河的概念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图2.28“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图”,找出长江、黄河、塔里木河,提出一系列问题:这几条河流最终流向何处?有哪些河流与长江、黄河一样最终流入海洋?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有哪些河流与塔里木河相类似,不能注入海洋?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运用地图观察实例,概括总结内、外流河及内、外流区的概念,这样比较适合初中学生掌握地理概念。在此基础上,运用同样的教学方法,结合书中图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学习内、外流湖的概念,了解内、外流区的分布及面积的差异等知识并完成活动题1。

  对于河流水文特征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我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图,提出以下思考问题:四条河流分别分布在我国的什么地区?四条河流什么季节流量最大,什么季节流量最小,为什么?黄河、松花江为什么在冬季出现枯水期甚至断流?学生通过读图、思考及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了解我国外流区河流水文特征的共性,通过完成活动题3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区水文特征的差异性,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不同地区河流水文特征有明显差异?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完成活动题2加以了解。解答此题时,教师应提醒学生阅读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在图中找出这些河流,说明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及气候区。在此基础上,了解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找出其内在的联系。当学生明确了地形、气候与河流之间的关系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塔里木河和罗布泊的图,讨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并与东部外流区河流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差异性。

  【黄河的治理】

  本部分教材的教学,建议教师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使学生对黄河的认识能够较为客观。这部分教材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念的最好实例。首先从正面入手,引导学生阅读黄河流域水系图及景观图片,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对应上、中、下游不同河段的景观图片,了解黄河流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第二步,结合活动题1,使学生了解黄河的忧患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不同河段产生的环境问题各是什么?在学生对黄河不同河段的问题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分不同河段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产生环境问题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分别是什么?

  了解中游河段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含量大的特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通过阅读图中的数据,可以使学生对黄河中游地区泥沙含量非常多有一个感性认识。分析成因时,教师应提醒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图、相关的气候类型图、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及教材中提供的黄土高原地区地表景观图,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反映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地表植被等状况的录像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分析,明确造成黄河中游泥沙含量大的人为因素是什么,自然因素是什么。由中游地区的泥沙含量大,联系不同河段水流速度的变化,结合教材提供的地上河示意图、历史上黄河下游泛滥范围图,说明中游地区的环境问题对下游地区产生什么影响?造成的隐患是什么?

  对于上游地区的荒漠化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这个地区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及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可以收集一些上游地区植被破坏的录像带或景观图片、幻灯片等,依次说明这里荒漠化严重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解释凌汛的成因,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生凌汛的河段,其河流流向与不产生凌汛的河段河流流向有什么不同?由此说明引起凌汛发生的自然因素是什么?通过分析应使学生明确产生凌汛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

  第三步,在学生了解黄河不同河段的忧患后,指导学生阅读关于“根治黄河”的阅读材料,完成活动题2,通过阅读和解题,使学生明确针对不同问题应该采取不同措施,鼓励学生充分开展发散思维,为解决黄河的问题献计献策。

  【长江的开发】

  了解长江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应该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因此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长江流域水系图及景观图片,以及中国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明确长江的发源地,上、中、下游的划分,以及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及主要气候区,在此基础上,分析长江的哪些河段水能资源比较丰富,哪些河段有利于航行。在分析水能资源丰富的河段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长江干流剖面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可以指导学生观察长江流域水系图,分析水电站的分布与地形地势之间的关系。

  了解长江水运状况,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长江航运图,说明哪些河段航运能力比较强,结合地形地势、气候、河道等因素,分析航运能力强的原因。结合荆江河道治理工程示意图,说明哪些河段航运受到限制,限制的因素是什么。指导学生完成活动题2,讨论解答此题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给与学生讨论的时间,特别应该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想。

  分析长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可以从阅读材料、洞庭湖面积和容积变化示意图入手,通过学生阅读“平垸行洪导长江”的资料和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导致洪涝灾害出现的原因之一就是围湖造田,减弱了湖泊对河流水量的调蓄能力。对于发生洪涝灾害的其他原因,可以通过讨论、解答活动题2加以了解。在解答此题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气候特征对洪涝的影响,上、中游地区植被的破坏为什么容易形成洪涝灾害,长江水系干支流的分布特点对洪涝灾害出现的影响等,通过分析,应使学生对于河流发生洪涝灾害的因素有一定了解,并能够初步明确其中的因果关系。“长江流域三次特大洪水比较”的资料,应该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使学生对于洪涝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和意识。

初二地理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

  2。使学生熟悉我国主要的煤矿、油田、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的分布地。

  3。使学生了解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4。通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合理开发、节约、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寻求替代品的必要性与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建议

  关于“矿产资源”的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四部分,首先介绍了矿产资源总的分布特征,并且分析了分布相对集中带来的有利和不利方面;第二部分介绍了能源矿产,包括它们的分布、储量、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我国能源资源的短缺形势;第三部分介绍了金属矿产,这部分是分类介绍的。与铁矿相比,有色金属矿对于初中生来说,可能不太熟悉,因此教材中举了许多实例,以使学生认识到有色金属的重要性。前面三部分都是以关于煤矿、铁矿、有色金属矿和油气田的分布的四幅图为基础的,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在最后一部分里,教材通过大量实例介绍了我国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对策。

  关于“矿产资源”的教法建议

  关于矿产资源的分布,建议指导学生读4幅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从宏观上分析煤矿、油田、铁矿和有色金属矿分布的特点是广泛且相对集中。关于矿点名称,教师要具体指导学生利用省区、江河、山脉等参照物,寻找矿点与它们之间的方位上的联系,并通过读图、填表、图表对照、看图连线等方法巩固地名的记忆,进一步培养读图技能。教学中要用资料、数据说明能源矿产丰富,同时联系生产实际说明煤和石油的生产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教师要结合实例说明矿产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要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实际的解决办法。在这节内容的讲授中,有三个点老师应该特别注意:一个是金属矿产的作用,很多学生对于煤、石油、天然气和铁矿的作用非常熟悉,但是容易忽视金属矿产,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因为这会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矿产资源与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的'密切关系;第二是对新能源的开发,在谈到对矿产资源问题的对策时,学生往往容易把目光集中在问题的治理上,其实治理是一方面,同时还应当引导学生开阔思路,想办法找出更多的新能源,但是要使学生认识到,开发新能源是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前提的;第三,矿产资源与前面介绍的两种资源以及后面的海洋资源相比,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它是非可再生的,在教学中,要对我国矿产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开发利用中的问题讲得适度,避免出现盲目的乐观和悲观情绪,教育学生要以客观、实际的态度看待我国矿产资源问题。

  关于“矿产资源”的教学设计示例1

  [导入]大家知道,土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那么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什么呢?(矿产资源)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国的矿产资源。

  [板书]第四节矿产资源

  [活动]读教材中四幅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分析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对不同矿产资源分别回答。

  [教师小结]煤矿、石油、天然气、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的分布都具有既广泛又相对集中的特点;其中,煤、石油、铁矿北方居多,有色金属南方居多。

  [提问]这样的分布特点,对于矿产资源的开采、运输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集中分布,有利于矿产资源大规模集中开采,形成全国性矿产基地;但是不同地区需要进行矿产资源的流通交换,加重了对运输的负担。

  [转折]结合“做一做”第一题,我们一起找一找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石油基地。

  [补充]矿产资源按照用途可以分为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煤、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能源矿产。我国虽然是一个能源大国,但是人均量比较少,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能源已经渐渐不能满足需要了。

初二地理教案5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世界的气候类型》是中国地图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2章《多样的世界气候》中的重要内容。本节内容理论性强,难度较大,但是对生活和生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今后学习世界地理的基础,在全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2.了解热带的气候类型特征及其典型自然景观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世界气候类型图及景观图,认识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2.通过阅读和分析某一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描述气候特征,判别气候类型。

  3.通过活动、图片等各种方式了解某一气候类型地区的自然景观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例分析,体会自己家乡的气候特点,初步培养运用地理知识指导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及典型景观特征。

  (2)教学难点:依据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描述气候类型的特征,判断其所属的气候类型。尤其是区别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的特征差异。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依赖到自主的过渡期,理性思维还很差,已经初步具备分析图片信息的能力,但在整理信息室缺乏一些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教师主要引导学生能够利用各种方式,如:图片、图表、文字材料、景观……,总结出世界气候类型的'一般规律。

  五、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通过读图培养获取并整合加工地理信息的途径和方法。

  (2)问题探究法:在读图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层层深入,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采用小组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形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相互合作的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程序的设计与安排

  六、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视频《世界气候类型景观》

  学生观察:感知不同的自然景观差异,说说属于哪个气候类型?

  教师提问:不同景观的差异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回答:降水和温度。

  七、阅读课本:

  找出世界气候类型的分类?

  小组合作:分别讨论热带、温带、寒带、独特的气候类型的种类由那些?

  小组展示:略

  活动一:1.展示四种热带气候类型的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2.介绍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读出每月的气温度数大约是多少,然后再看每月的降水大约是多少毫米,并且加出每年的降水有多少毫米?

  活动二:依次展示热带草原、热带季风、热带荒漠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

  学生迁移:以热带雨林的方式来总结以下三个气候类型的特征。

  3.提问:.找出四种热带气候类型的共同点?

  4提问:热带季风和热带草原气候的区别子哪里?

  八、教师引导

  它们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哪呢?如何区分呢?(突破难点:热带季风和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后类型的分布。

  九、课堂小结

  提问:根据所学内容,联系自身实际情况谈谈感受。

  学习了世界气候类型的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吗?

初二地理教案6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气温的观测方法,了解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日较差、年较差的概念。

  2.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3.学会使用资料,绘画和分析气温变化曲线图。

  能力目标

  1.通过绘画气温变化曲线图,提高学生的绘图、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的例子,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2.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绘画、分析气温变化曲线图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准备

  PPT课件

  五、板书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比较,然后经过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结论:

  1.图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教师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分析出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时刻,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日变化,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月份,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年变化情况)

  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数值约为31℃,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数值约为24.5℃。

  3.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约为24℃,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约为-6℃。

  4.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时,可趁势引导他们得出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这是判读气温曲线图的要领之一)

  5.可以间接得出的结论是:通过计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就是日较差,约为6.5℃;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年较差,约30℃。

  (学生在经过这样的自己分析读图,讨论整理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这种用曲线的弯曲变化来反映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情况的图就是气温曲线图,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气温在一天或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好的,下面我想问问大家,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些什么知识?

初二地理教案7

  导学目标

  1、明确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范围和自然地理特征

  2、明确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主要的牧区特征

  重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难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的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主备人曹明月审核人程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步骤

  时间安排教学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及对策

  3分钟通过复习使学生能

  够熟练掌握上节课的基本知识多媒体出示复习问题。督促群体落实知识,注重互考实效。抽测学困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互助。结对互考,落实知识。个别学困生代表小组进行组间交流。对学生遗漏的知识进行补充导入新课由复习问题引出新课。

  了解学习

  目标引导

  学生解读

  学习目标齐读、解读学习目标

  17分钟通过预习使学生掌握本节的基本地理知识巡视、观察、指导、点拨。关注学困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用双色笔做好标记。掌握南北方地区的地理概况。

  学会用读图分析法解决地理问题。结对互考,群体落实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20分钟展示课件,指导学生说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概况。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1、西北地区的地形是以什么地形为主?主要的地形区有哪些?

  2、完成P12活动题1、

  二、高寒的青藏地区

  1、青藏地区的地形是以什么地形为主?主要的地形区有哪些?

  2、完成P12活动题1

  3、青藏高原是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你知道哪几条河?

  4、青藏高原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拉萨有日光城之称,教师讲解原因?

  三、以牧业为主的地区

  1、西北和青藏地区主要的牧场各是什么?

  2、西北和青藏地区主要的畜种各有哪些?

  3、西北和青藏地区的农业类型及主要的农业区?

  4、完成P10活动题1

  【展示】四大地理区域图

  【展示】西北地区地形图及干旱的图片

  【展示】青藏地区的地形图及“三江源”的图片

  【展示】日光城拉萨的图片及丰富的太阳能。

  【展示】西北、青藏地区主要农牧业的分布图

  结合课文和多媒体展

  示,用读图分析的方

  法解决学案问题1、2题。

  (学生上黑板板演)

  结合学法指导,解决学案问题。

  展现问题的小组代表,不仅要说结论,还要说解决问题的操作、思维过程

  学案问题解决后,结对互考,群体落实知识.

  如时间充裕,学生总结;

  时间不充裕,则倾听老师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查漏补缺,扫清盲点。

  1、学生在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以牧业为主很好理解,但是在理解这些地区为什么还会有农业可能会出现问题,给学生及时点拨。

  2、西北地区气候及成因、西北地区自然景观差异及成因、青藏地区太阳能丰富原因、分析内蒙古草原和青藏地区草场不同及成因需要教师精讲完成。

  反馈

  5分钟知识梳理巡视、观察、指导、点拨。关注学困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梳理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强化线索意识。解决监测与运用问题,结对互考,群体落实知识。学生条理意识不强,教师要注重指导。

初二地理教案8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1)教学大纲和课标要求

  本节课在学生上完大洲和大洋后进行,前一节为本节课的部分内容做了基础。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说,重点在于学生通过阅读板块分布图,了解六大板块的分布,并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通过阅读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能够说出.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通过学生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2)学生在以往同样的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海陆变迁中地壳运动是学生在这部分学习的一个难点,六大板块的分布,各大洲在六大板块中的位置,以及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比较难掌握。

  (3)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

  教学要符合“感知操作——建立表象——形成概念”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根据“逐渐分化”的原则,学生首先应该学习最一般的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它们逐渐加以分化。这种呈现教学内容的顺序,不仅与人类认知内容的自然顺序相一致,而且也是与人类认知结构中表征、组织和贮存知识的方式相吻合。适合学生认知结构的组织特点,有效保证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已经进行了一年的地理学习,对地理知识有了一个认识,海陆变迁有部分知识学生了解,但并不系统,学生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基本都是一知半解,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学生分析起来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部分知识必须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原有的认知能力出发,因为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学生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在自己头脑里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系统,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对某一知识内容的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

  1.学生情况

  本节内容抽象,初二学生空间想象力不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较为困难,学生希望探索山脉起源等因素,因此学生比较喜欢学习这部分内容,初二学生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可以为学生分析问题提供一定的依据,但知识面不广成为分析问题的限制因素,为了解决这个限制因素,我给学生引发了分析材料,学生从所给材料中分析此问题是否是海陆变迁,以及原因。

  2.教学方式

  启发式教学

  3.教学手段

  本节课主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其中大陆漂移示意图、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示意图、以及火山地震带分布与板块构造分布图对比分析等,能比较鲜明的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能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基本的概念。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使课堂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可以给学生感性的认识,通过演示使学生实现感性到理性的转化,达到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可以提供一些模似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

  4.技术准备

  本节课主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1.通过学生列举海陆变迁的事例,以及对海陆变迁原因的分析,了解海陆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学生讲述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故事,记忆聆听教师补充大陆漂移说的基本内容,学生观看计算机然见模拟“大陆漂移”,使学生对大陆漂移说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使学生认识到获得成功是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

  3.通过阅读板块分布图,了解六大板块的分布,并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通过阅读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能够说出.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通过学生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初二地理教案9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2.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3.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㈡过程与方法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

  ㈢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教学难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教学媒体:多媒体。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从而引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学习。

  1.屏幕显示投影图自然差异:图5.9:《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

  ①在图中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提问: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范围、位置

  北方地区;面积占全国的20%,人口占全国的40%,包括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陕、晋、豫、冀、鲁、京、津)、东北三省、安徽北部等。

  南方地区:面积占全国的25%,人口占全国的55%,

  一、北方和南方的自然差异

  自然差异主要是地形、气候、河流和植被类型等均有明显差异;

  2、屏幕显示投影图自然差异:《南方和北方地形图》

  ②请同学们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分别是什么?

  北方地区:高原、平原、山地。

  南方地区:高原、盆地、平原、丘陵。③在图中找出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等地,分别说出其位于南方地区或北方地区。二、屏幕显示投影图:

  (哈尔滨、北京——北方地区;上海、广州一一南方地区。

  ④读图填表

  区域最热月均温最冷月均温年降水量

  (较多/较少)季节分配

  南方地区7月接近30℃1月O℃以上较多较均匀

  北方地区7月25℃左右1月O℃以下较少主要集中在7~8月

  季节变化明显

  北方:温带季风气候

  南方: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活动2:由学生自己完成,找学生讲解:

  ①南北方河流在径流量和结冰期方面的差别和原因

  ②比较南、北方地区植被类型的差异及原因。

  3、区域内部也有差异

  ①图5.9:哈尔滨与北京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是否相同?

  ②图5.10:东北林海雪原森林景观与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是否相同?

  [课堂小结]略

  ●板书设计

  地理区域地形降水最冷月均温河流流量典型植被类型

  北方地区高原、平原、山地较少低于0℃小温带落叶阔叶林

  南方地区高原、平原、盆地、丘陵较多高于0℃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活动与探究观察学校所在地的植被,了解其与当地气候的联系。

  设问导入: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是否也有很大差异呢?

  板书:二、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教师: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呢?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图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和南方农村生活景观

  小组讨论完成下列表格的前两栏“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主要形成原因

  农耕制度土地利用类型

  主要农作物

  作物熟制

  传统运输方式

  传统民居

  其他不同

  学生回答所填内容

  教师:除了书中的举例,你还能说出北方人和南方人有哪些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特征?也就是表格中“其他不同”一栏你是怎么填的?

  学生:生活主食方面,北方吃面,南方吃米;运动项目;重要经济林木;……

  教师给予高度表扬

  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文化差异”

  教师:应该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南北方人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已经逐渐趋同。过去人们常用“南船北马”来形容南北方主要交通工具的差异,但现在这种差别越来越小,城市生活尤其如此。

  教师:观察教材图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和南方农村生活景观,北方和南方农村生活景观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完成表格“主要形成原因”一栏,教师纠正、引导。

  教师总结:北方和南方人文地理特征的差异主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例如就土地利用类型来说北方是旱地,而南方是水田,这是因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地区降水量较少,河流流量也小,水资源相对较为短缺,所以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主要以旱地为主;相反,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主要以水田为主。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看来不同区域的人文活动与当地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思想的极好体现。

初二地理教案10

  [热点考点精讲]

  1.我国四大区域的地理分界线是怎样确定的?

  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界线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大致与400mm等降水量线一致——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很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少、干燥。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多,降水较多,属于湿润、半湿润区。北方地区,即东部季风区中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地区,南方地区,即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秦岭—淮河.大致与1月0℃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大致与800 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它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气候因素。青藏地区与其它三个地区的分界线与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基本吻合,它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有哪些?

  秦岭-淮河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800mm等降水量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1月0℃等温线通过,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黄河流域与淮河流域分界线,水稻产区与小麦产区分界线,水田与旱田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一月均温<0℃>0℃

  温度带 暖温带 亚热带

  年降水量<800毫米>800毫米

  干湿状况 半湿润地区 湿润地区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 亚热带季风

  河流水文 汛期短,有冰期流量小,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 汛期长,不结冰流量大,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小

  河流补给 雨水、积雪融水、 雨水

  耕地类型 旱地为主 水田为主

  耕作制度 两年三熟、一年两熟 一年两到三熟

  粮食作物 小麦 水稻

  经济作物 棉花 棉花、蚕桑

  森林植被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主要果木 苹果、梨、板栗、核桃 茶树

  土壤 棕壤 红壤

  3.北主地区和南地区的人文差异有哪些,为什么?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主要原因

  农耕制度 旱地,种小麦,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水田,种水稻,一年二至三熟 北方降水少,热量较少;南方降水充沛,热量充足。

  传统运输方式 陆路运输为主,马车等 水运,船 北方平原广阔,河流少,南方河流多,不结冰,水运发达。

  传统民居 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屋顶坡度较大,墙体高 北方冬季寒冷,降水少,民居注重防寒保暖;南方夏季炎热,降水多,便于通风散热,屋顶陡利于排水。

  生活习惯、爱好 以面食为主,爱好溜冰,骑马等运动。 以大米为主,爱好游泳、划龙舟。 北方盛产小麦,冬季气候寒冷,河流结冰,有利于溜冰,平原辽阔有利于骑马;南方盛产水稻,河流多,水量大,利于游泳、划船等水上运动。

  4.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有哪些?

  地理区域 地形 降水 最冷月均温 河流流量 典型植被类型

  北方地区 高原、平原、山地 较少 低于0℃ 小 温带落叶阔叶林

  南方地区 高原、平原、盆地、丘陵 较多 高于0℃ 大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5.简述西北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西北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特征是干旱,这是由西北地区的海陆位置所决定的。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难以受到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稀少。特别是西部地形以盆地为主,山脉的阻挡使得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加剧了干旱的程度,于是形成了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环境。

  6.你知道西北地区、青藏地区自然地理差异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吗?

  以“干旱”为主要自然特征的西北地区 以“高寒”为主要自然特征的青藏地区

  高原盆地为主,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 雪峰连绵、冰川广布、大河源地

  由东向西植被变化: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藏北高原波状起状,高原东部山高谷深

  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湖泊星罗棋布

  农田、村镇、城市的分布多呈带状或点状 农田、村镇、城市多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两岸

  灌溉农业(河西走廊、河套地区、宁夏平原) 河谷农业(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温带草原牧场和山地牧场 高寒牧场

  内蒙古的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细毛羊 牦牛、藏绵羊

  [解读经典名题]

  [例1]:(20xx恩施)西部大开发中,国家投入巨资鼓励农民退耕还林还草的根本目的是

  A、大力发展林业、畜牧业 B、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C、改善、保护西部的生态环境 D、美化旅游环境

  [解析] 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在我国最脆弱,干旱是其自然特征。本区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草地退化,土地沙化。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根本目的是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答案] C

  [例2](20xx上海)读我国四大农业区图,回答:

  ⑴我国幅员辽阔,农畜产品丰富。现要大量采购表中所列农畜产品,请在表中填入这些农畜产品集中产地所属的农业区名称及其在图中的数码代号。

  农畜产品 集中产地所属农业区名称 农业区在图中的数码代号

  小麦 ①

  哈密瓜 西北干旱农业区

  甘蔗

  藏绵羊毛

  ⑵图中数码①和②表示的农业区大致以 为界。

  ⑶西北干旱农业区和青藏高原农业区的相似之处是( )

  A都盛产优质棉花 B都盛产亚热带水果C都以畜牧业为主 D都大量种植耐寒喜凉的作物

  [解析]本题联系实际考查我国农业区分布,我国北方地区为旱地农业,南方地区为水田农业,西北地区为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青藏地区主要为河谷农业。其中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秦岭和淮河一线。西北干旱农业区和青藏高原农业区是我国四大牧区的分布地区,主要以畜牧业为主。

  [答案]

  农畜产品 集中产地所属农业区名称 农业区在图中的数码代号

  小麦 北方旱地农业区

  哈密瓜 ③

  甘蔗 南方水田农业区 ②

  藏绵羊毛 青藏高原农业区 ④

  ⑵.秦岭-淮河 ⑶.C

  [例3](20xx大兴安岭地区)下图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分布示意图,请回答

  ⑴A是_____地区,B是___

  地区。

  ⑵C区与D区的地理分界线E是__

  _________。

  ⑶请你任选一地区,说说该地区人们

  的生活特点为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考查四大地理区域分界线

  及主要特点。A为西北地区、B为青藏

  地区、C为北方地区、D为南方地区,

  其中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

  秦岭和淮河一线。各地区人们的生活

  特点,可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说。

  如北方以面食为主,传统交通工具是马车,住房注意防寒保温。

  [答案] ⑴西北地区、青藏地区⑵秦岭和淮河一线⑶如北方以面食为主,传统交通工具是马车,住房注意防寒保温。

  [例4](20xx上海)西部开发是我国为振兴中西部地区经济而实施的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读有关图表回答:

  西部地区土地类型构成表

  草地 38.23%

  林地 17.7%

  耕地 7.1%

  其它 36.97%

  ⑴.内蒙古自治区从西向东干湿地区的变化依次是干旱区、 区和半湿润区,这表明该地区的年降水量自西向东逐渐 。

  ⑵.西部地区各土地类型中,占比重最大的是 。该土地类型有利于发展( )

  A.畜牧业 B.林业 C.渔业 D.种植业

  ⑶.西部地区分布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右面邮票所示的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在 自治区。

  [解析]该题主要考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及经济状况。第1小题

  从图上观察可知西向东干湿地区的变化依次是干旱区、半干旱区

  和半湿润区。第2小题从西部地区土地类型构成表可以看出,占

  比重最大的是草地,适合发展畜牧业。第3小题从邮票上可知该

  民族为回族,集中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

  [答案] ⑴、半干旱 增加 ⑵、草地 A ⑶、宁夏回族

  [直击重点考题]

  1.下列地理区域划分属行政区域的是

  A.环渤海经济带 B,沪宁杭工业基地 C.山东省 D.长江经济带

  2.山东省所在的地理区域是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3.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界线确定,主导因素是

  A.纬度 B.地形 C.温度 D.季风

  4.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不和下列地理现象一致的是

  A.地势一、二级阶梯界线 B.一月份0cC等温线

  C.秦岭一淮河一线 D.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5.我国东北的亚寒带针叶林景观与华北的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差异反映了

  A.南方与北方的植被差异 B.南方与青藏地区植被差异

  C.北方与西北地区植被差异 D.北方地区的内部植被差异

  6.青藏地区主要自然特征为

  A.高寒 B.干旱 c.湿润多雨 D.植被繁茂

  7.下列农业、畜牧业种类与地区连线正确的是

  A.山地牧场一内蒙古 B.高寒牧场一青藏地区

  C.河谷农业一宁夏平原 D.温带草原牧场一新疆

  8.下列环境问题产生与人们行为连线正确的是

  A.西北土地荒漠化——砍伐森林

  B.东北平原水土流失——广种薄收

  c.长江中上游山地滑坡——过度放牧

  D.华北平原土地盐碱化——大量使用农药

  9.山东的平原区,建设农田林网的目的是

  A.防止土地荒漠化 B.防止水土流失 C.保护农田生态D.防止海风危害.

  10.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主要农作物是

  A.春小麦、大豆、甜菜 B.冬小麦、棉花、花生

  C.大麦、青稞、豌豆 D.水稻、棉花、油菜

  11.(20xx淄博)关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气东送”工程的起点位于准噶尔盆地

  B.地表植被由西向东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C.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位于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

  D.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

  12.我国的某山,山北冬季河流结冰,山南相反;山北是枣木成林,桃李芬芳,以南是稻田处处,桔园飘香,则这条山脉是( )

  A.天山 B.阴山C.秦岭 D.南岭

  13. 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确切地说位于( )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四川盆地 D、长江中下游平原

  14.下列位于北方地区的一组平原是 ( )

  A.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B.成都平原、华北平原

  C.东北平原、成都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

  15.有关太行山东西两侧的地形区,正确的组合是 ( )

  ①华北平原 ②东北平原 ③黄土高原 ④内蒙古高原 ⑤塔里木盆地

  A.①③B.①④C.②④ D.②⑤

  16.下列城市中,一月平均气温高于0℃的城市是: ( )

  A 武汉 B 北京 C 哈尔滨 D 兰州

  17.对于西北地区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本区有全国最长的内流河 B 以灌溉农业为主

  C 本区有我国最大的盆地 D “塞外江南”不属于本区

  18.我国四个地理区域中没有大盆地分布的是 ( )

  A 北方地区 B 南方地区 C 西北地区 D 青藏地区

  19.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是( )

  A、东北漠河附近 B、青藏地区 C、新疆 D、沿海地区

  20.夏日沿着京广铁路线旅游可以看到的农事活动是( )

  A.农民喜收花生、苹果 B.姑娘在树上采摘桑叶

  C.茁壮生长的棉花和水稻 D.小伙子在海上撒网捕鱼

  21.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四个地理区域的名称:

  A B

  C D

  (2)图中A、B两个区域的分界线E,

  该分界线的东段是 (河流),西

  段是 (山脉)。这一线大致与我国

  的 毫米等降水量线相吻合,与一

  月份 等温线相当。

  (3)填下表,比较A、B两个地区的差异:

  区 域 耕地类型 主要粮食作物 主要经济作物

  C

  D

  22.读我国三级阶梯图,完成要求

  ⑴.在图上划出我国四大地理分区的界线

  并把字母A(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C(西北地

  区) D(青藏地区)填入图

  中相应区域

  ⑵.AB两区界线与

  _____________(山)

  ____________河分布大体一致

  BC两区界线大体与__________毫米年降

  水量线一致D区主要位于我国

  第__________级阶梯

  ⑶.从ABCD四地区中,选1个说出:

  ①位置和范围_______________

  ②对该区地理位置作简要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读西北地区的位置及地形图,完成问题

  ⑴.该区主要的地形类型是________和________。

  ⑵.在西北地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地形组合表现为________。

  ⑶.该区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人们利用________和

  ________,发展了灌溉农业。

  ⑷.该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尤以________地区最容易发生,古代新疆的绿洲

  居民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成功作法是建设________引水工程。

  ⑸.国家开发西部的能源战略中,在新疆开发的能源主要是________和________。

  ⑹.西北地区的城市、人口及农业分布呈现_____状和_____状特点。

  24读我国四城市气温与降水量图

  ⑴.四市中属北方地区的是___,____ 属南方地区的是_____,______

  ⑵.比较后填下表

  最冷月气温(高或低于0cC) 年降水量(多或少)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⑶.归纳南方地区气候特征夏季________冬季______

  ⑷.气候对南北方农村景观影响较大,写出影响下列现象的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①民居:南方屋顶坡度大、北方坡度小。______

  ②作物熟制:南方一年二至三熟,北方一年一熟或二年三熟______

  25.(20xx聊城)读中国略图和某月广州至乌鲁木齐一线平均气温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1)山脉A西侧的地形区是____。

  (2)①②③④为四条等降水量线,其中②是___毫米等降水量线。

  (3)从广州到乌鲁木齐年降水量变化的趋势是__________

  (4)广州至乌鲁木齐一线平均气温变化图,反映的是:____(1月、7月)气温分布状况,标出地区气温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第十五单元 中国的地理差异

  1C 2A 3D 4A 5D 6A 7B 8B 9D 10D 11D 12C 13D 14A 15A 16A 17D 18A 19B 20C

  21、(1)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2)淮河 秦岭 800 0℃

  区 域 耕地类型 主要粮食作物 主要经济作物

  C 旱地 小麦、玉米 花生等

  D 水田 水稻 油菜等

  22.⑴.略 ⑵.秦岭 淮河400 一 ⑶①大兴安岭以东,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黄海 ②能从海陆位置、气候等方面说明即可

  23 ⑴.高原、盆地⑵.三山夹两盆⑶.水源(水).河水高山冰雪融水

  ⑷.土地沙漠化绿洲边缘坎尔井⑸.石油天然气6.点、带

  24.⑴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⑵.北方地区低于O℃,少;南方地区高于0℃多⑶.高温多雨,温和湿润⑷.①降水②气温

  25.⑴黄土高原⑵400⑶逐渐减少⑷7月,该地区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海拔高气温低

初二地理教案11

  一、说教材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四课主要介绍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运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课是在前四课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第四单元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等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

  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记住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提高学生阅读识图能力。

  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说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初二地理教案12

  初二国土地理教案

  ①中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三级。民族自治地方也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级。国家在必要时,还可设立______区。我国一级行政单位共有______个(包括______个省,_____个自治区,____个直辖市和个特别行政区。)。②香港,澳门回归的日期是哪一天?③读图题:按课本第七页的方位牢记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和省会,并能在图上找出位置来。中国行政区七子歌:(大多取首字)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青陕甘;云贵西四北上天,重蒙台海福吉安。香港澳门喜回归。祖国一片好河山。

  简称三字歌:京津沪,黑吉辽,内蒙古,晋陕甘;青新宁,冀鲁豫,苏浙皖,湘鄂赣,川黔滇,贵粤闽,藏琼渝,台港澳;我祖国,好河山,当珍惜,共发展。

  ④北回归线穿过的省区有自西向东有、、、

  ⑤跨纬度最广的省区是跨经度最广的是面积最大的是邻国最多的'是⑥山西、陕西大致以为界,四川、西藏大致以为界,福建、江西大致以为界,山西、河北大致以为界。

  三、众多的人口1、说说人口过多给环境与经济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

  2、目前,我国人口特点是、。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

  我国的人口的分布:黑河—腾冲一线为界,界线以东人口稠密,以西人口稀疏。

  原因:东部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形平坦,湿润多雨,交通便利,经济发达。西部多高原、山地,地形崎岖,干旱少雨,交通不便,生产力低下。

  四、和睦的民族大家庭1、众多的民族:数量:56个,少数民族55个

  2、人口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3、民族文化:彝族的铜鼓舞火把节,蒙古族的摔跤骑马,傣族的泼水节,毛南族的马革球。

  4、民族的分布:汉族遍及全国,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少数民族分布很广,集中在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特点:大杂居,小聚居。好处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是。

  5、少数民族政策:①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②民族区域自治政策,③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④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课内巩固练习】1在西双版纳聚居的。少数民族主要是A、高山族B、傣族C、壮族D、满族2从海陆位置看,以下国家同我国相似,都是海陆兼备的是()

  A、蒙古B、日本C、英国D印度

  3、读“中华民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中国少数民族中分布最广泛的民族是。主要信仰教,该宗教发源于,其教徒被称为。(2)蒙古族不论男女老少都爱唱歌,他们尊崇唱歌和善于唱歌的人,从图上可以看出,蒙古族主要分布在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北部、省以及东北部的省,省和黑龙江省。(3)西藏自治区主要是族聚居区,湘西北是族和族集中分布区。

  课型复习授课时间年月日总课时序号1—3—4

  授课教师年级主任签字

  教学目标1、说出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掌握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名称、位置、简称和行政中心

  3、掌握我国的人口分布概况

  4、掌握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征

初二地理教案13

  教学目的

  1.了解山脉的概念,掌握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及其分布。

  2.通过上述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了解和分析山脉特征的能力。

  3.通过介绍我国登山健儿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动人事迹,激励学生向登山运动员学习,树立爱我中华,热爱科学,勇攀科学高峰的思想。

  教学重点

  我国山脉的分布。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练习法相结合。

  教具“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空白图投影片、“中国政区空白图”(每位同学一张)

  课时1课时。

  教学提纲

  一、山脉的概念

  1.山脉的概念

  2.山脉的走向

  二、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

  1.东西走向的山脉

  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武夷山;

  台湾山脉。

  3.南北走向的山脉

  贺兰山、横断山。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阿尔泰山、祁连山。

  5.喜马拉雅山脉和珠穆朗玛峰

  三、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占全国的2/3。众多的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格局的主要骨架,而且形成地理上重要的分界线,所以学习我国山脉的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什么叫山脉呢?我国山脉又有哪些特点呢?现在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学习新教材

  第二节主要山脉[板书]

  一、山脉的概念[板书]

  1.山脉:山地绵延很长、有一定走向,好像脉络似的,叫做山脉。[板书]

  [展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看“山脉走向示意图”,说明山脉走向的种类。(见图2)

  图2山脉走向示意图

  2.走向:山脉的延伸方向称山脉的走向。我国山脉的走向大致有四种:南北走向、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

  例如:贺兰山脉是南北走向的山脉;天山山脉是东西走向的山脉;大兴安岭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阿尔泰山脉是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提问]读“我国山脉分布示意图”说出我国山脉的主要走向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我国山脉很多,从走向看,大致以东西走向的`山脉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为主,这两类主要走向的山脉互相交织,大体构成了网格状排列。

  [教师讲解]我们学习山脉,不仅要记住主要山脉的名称,还要掌握它的走向和准确的分布位置。下面我们就介绍主要的山脉。

  二、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板书]

  1.东西走向的山脉[板书]

  [读图]读“我国山脉分布示意图”说出东西走向的山脉的名称。

  [教师讲解]教师在空白投影片上边画边讲,并且提示学生注意山脉的走向和分布位置。

  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

  天山—阴山[板书]

  昆仑山—秦岭[板书]

  南岭[板书]

  [填图练习]指导学生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画出上述三列山脉并注出山脉的名称。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板书]

  [读图]读“我国山脉分布示意图”,说出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名称。

  [教师讲解]在空白投影片上边画边讲。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有以下三列: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板书]

  长白山—武夷山[板书]

  台湾山脉[板书]

  [填图练习]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填出这三列山脉及其名称。

  前面我们介绍了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主要山脉。除此以外,还有南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下面我们就继续学习这些山脉。

  3.南北走向的山脉[板书]

  贺兰山脉[板书]

  横断山脉[板书]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板书]

  阿尔泰山[板书]

  祁连山脉[板书]

  [填图练习]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填出这些山脉,并注出名称。

  [指导练习]利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示意图”(没有山脉名称的空白图),帮助学生复习主要山脉的位置和名称。

  5.喜马拉雅山脉和珠穆朗玛峰[板书]

  指导学生在图上找出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并将其填在空白图上。

  [读课文]指定学生朗读课本第14页“读一读”中的短文“珠穆朗玛峰探险”。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有关珠穆朗玛峰探险的彩色图片。(如条件允许,可放映幻灯或录相片)看完之后,可让学生简短发言,谈谈感想体会。

  [小结]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就像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梁,它们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主要骨架。

  三、山脉构成了地形的骨架[板书]

  [练习]完成课文16页“做一做”中的填表练习。

  复习巩固

  [课堂练习]在课堂上教师指投影片上所画的主要山脉,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走向和分布位置。(如果时间允许可反复进行巩固练习)

初二地理教案14

  教学要求

  1.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正确区分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差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2.了解我国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3.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树立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4.读图并总结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课时安排】1~2课时。

  【总体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内容涉及到我国民族的各个方面,内容全面广泛,但是不要求讲得太深。同时,这部分内容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因此是进行国情教育和实践活动课的最佳内容。这样就将课内教学和课外地理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又激发了兴趣、培养了情感。教师可以将本节课分成两个部分:(1)拓展辅助活动部分,(2)课堂教学部分。

  【拓展辅助教学设计】

  拓展辅助活动部分。教师可以尝试多种多样的活动模式。

  设计1: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中华民族园、民族风俗展览、民族文艺演出。

  设计2: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通过各种媒体(报纸、电视、网络、书籍)收集一些有关各民族生产和生活的景观图片、文字资料、录像带、生产生活实物等,搞一次成果展览交流会。

  设计3:设计一张民族基本情况调查表,让学生在同学、家长、亲戚、朋友等范围内进行相关内容调查,了解我们身边的民族情况。

  设计4:组织学生举办一场少数民族文艺演出联欢会,让学生亲身感受少数民族的灿烂文化。

  【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部分。主要进行理论学习、把握思路、总结提高。

  【56个民族】

  1.首先让学生观察课本第15页的景观图片:图1.14“多民族的大家庭”。并请学生用语言描述图片中的情景,引导学生认识在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共同生活着的人民属于不同的民族,各民族的服饰是不同的。接着,教师可以总结出我国的民族构成:我国有56个民族。

  2.让学生拿出一张人民币(纸币),提出一个问题:你可知道人民币上有哪些民族的文字?可以提示学生观察课本第16页的图1.15“几种民族文字”作为参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又使学生了解到有些民族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字。老师在这里要强调一个问题:并不是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有些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

  3.让学生完成第17页活动2和活动3。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参照教师用书中的参考资料作一些补充,使学生了解到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信仰。同时开拓学生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意识到我们祖国丰富璀璨的文化是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

  4.完成了以上几项活动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不同民族间的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样自然而然地使学生理解了民族的概念,并且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区分不同的民族(不同民族的居民具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文化、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

  5.讲解少数民族的概念。首先列出汉族的人口数和全国人口总数,其次让学生计算出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比。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9页的少数民族数据表,找出人口超过1 500万和400万的少数民族有哪些?计算出55个民族的人口之和以及它们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最后教师总结:相对于汉族而言,其他的55个民族在人口数量上处于少数,因此称除汉族以外的这55个民族为少数民族。

  【民族的分布】

  1.读课本图1.17“我国民族的分布”。学习该图的出发点有两个:一是总结出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二是学会阅读专题地图的步骤和方法。

  2.指导学生使用图例、注记来识别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

  3.请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去阅读分布图:(1)汉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2)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是否存在没有汉族人分布的省、市、自治区?

  4.请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全国没有一个省、市、自治区是单一民族的。相对来说少数民族分布在东北、西南、西北。进一步总结出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5.指导学生开展课本第20页活动3。讨论: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对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带来的好处。

  【民族政策】

  1.先思考有关问题,例如:(1)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分布在内地还是边疆?(2)因汉族的人口多,是否可以要求其他55个少数民族必须放弃本民族的文化信仰而遵从汉族?

  2.教师最后总结出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并针对上述问题讲解相关的民族政策。

  (1)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的安定统一,尊重人权,各民族一律平等)

  (2)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

  (3)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上面就是为大家准备的初二地理教案:多民族的大家庭,希望同学们认真浏览,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初二地理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感受并说出在地形、气候(气温和降水)、植被等自然差异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等人文差异,感悟“区域差异”,体味“秦岭—淮河”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举例和读图说出我国自然和人文地理差异,提高语言表达和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养成尊重差异的意识,树立人地和谐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差异。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生活实例导入。通过提问学生端午节的习俗,学生描述不同地区过端午节的差异,总结出我国地域辽阔,除了风俗习惯,还有许多方面也存在差异。从而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自然地理差异

  【活动】说感受

  呈现不同地区的景观图片,学生说感受。

  【过渡】我国的地理差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请同学们阅读图5.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等方面呈现的规律。

  出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

  提问:我国在地势、气温和降水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呈现什么规律?

  【学生讨论回答】

  ①地势:三级阶梯,西高东低;

  ②气温:由南向北,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③降水:由东南沿海向内陆,降水越来越少。

  【总结过渡】植被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的作用。按照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变化规律,我国自然植被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

  我国自南向北植被呈现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的有规律变化;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

  2.人文地理差异

  【过渡】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请你说出我国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经济发展的分布特点。

  【学生回答】

  ①农业:北方旱地为主,南方是水田;

  ②人口:我国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从东南向西北人口密度逐渐减小;

  ③城市:东部城市多,西部城市少;

  ④交通:我国东部地区铁路线稠密,交通便利,西部地区交通不便;

  ⑤经济发展: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发达,西部地区工业欠发达。

  【过渡】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既反映在自然环境方面,也体现在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有些自然事物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

  3.秦岭—淮河

  请同学们对比图5.3和图5.4,结合教材P5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总结该线以南地区和以北地区的差异,理解“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区划方面的重要意义。

  【学生总结回答】

  ①“秦岭—淮河”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②大致相当于我国冬季0℃等温线;

  ③是我国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区;

  ④是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⑤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环节三: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预习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初二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初二地理教案10-01

初二地理教案模板02-18

初二地理教案(合集)04-23

地理教案-初二物理 升华和凝华 教案08-17

初二地理教案(精选20篇)07-13

初二地理教案精选15篇11-06

初二地理教案15篇06-18

初二地理教案(15篇)11-05

初二地理教案设计优秀07-16

初二地理教案:河流和湖泊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