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地理教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时间:2024-07-16 13:00:14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集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集合)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

  1、“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素描图,

  2、世界地形图

  学生大多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演示

  教学效果

  (三)

  师生互动 突出重点

  20分钟

  1、师:在地球的广大的海洋和陆地我们可以用六个字含盖全部。

  (七大洲四大洋)

  2、教师指导并和学生一起找七大洲四大洋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太大印北”

  3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各大洲的轮廓及分布特征

  4、引导学生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线(大多数学生可以完成,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向组长和老师求助)

  1、请一位黄同学带领全班学生认识七大洲、四大洋

  2、让全体同学根据世界地图,说出主要大洲的分界线。

  3、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各大洲的轮廓以及和四大洋相对位置

  4、各小组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线

  1、大洲、大洋的分布图

  2、各大洲大小比较示意图

  3、亚洲与欧洲、非洲分界图

  4、北美洲与南美洲、亚洲分界图

  5、各大洋大小比较示意图

  6、“一笔绘五洲”

  学生深入的自主学习,培养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亲自的绘图加深了学生的空间印象,也提高了绘图技能。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平等、 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一起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使学生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 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四)

  竞赛活动 巩固练习

  6分钟

  1、设置抢答题:

  ⑴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排序如何?

  ⑵亚洲和欧洲的界线是什么?

  ⑶哪些大洲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那南半球呢?

  ……

  2、把各组的得分写入表格,对各组的表现作点评

  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竞赛活动,以抢答形式为主(各组任一成员都可抢答,答对的为本组得分)

  1、所提的问题和图片

  2、世界地形图竞赛版(对答对的同学会给予掌声鼓励)

  中学生好胜心强,用竞赛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又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五)

  小结本课 布置作业

  3分钟

  1、师:“本节课你学习了那些?”引导学生总结,并以板书将重、难点内容用彩笔表示出来,巩固本节知识。

  2、布置作业:

  地理填充图册P12-13

  1、学生总结并记录重点难点

  2、记录作业内容并做作业

  板书和作业内容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通过书面作业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学得较为轻松,课堂教学效果很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在整个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为指导思想,在对教材处理中,创设教学情景,化抽象为具体,并提出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以化解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同时通过讨论、课堂练习竞赛活动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动口动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和分析探究能力,品尝自主学习的`乐趣。本节读图较多,难度并不大,我特别注意在提问时问题的目的性明确,尽量避免重复、罗嗦,把能由学生完成的尽量让他们来做。注意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不足之处在于有些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部分学生缺少自己的创见。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一、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二、世界海陆分布不均

  三、七大洲和四大洋

  1、四大洋

  ⑴洋、海和海峡

  ⑵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七大洲:

  ⑴大陆、半岛、岛屿

  ⑵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⑶各大洲的分界线:

  ①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

  和土耳其海峡

  ②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③南、北美州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④亚、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2

  一、xx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地区的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一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运用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

  课标解读:

  1、运用地图说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首都。记住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

  2、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并记住澳大利亚气候特征及其分布特点。

  3、知道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并运用资料说明澳大利亚生物的独特性及其成因。

  4、记住澳大利亚地形的主要特点、主要地形区和河流。

  5、了解澳大利亚的经济特点,记住其主要出口的农矿产品。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对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

  6、运用地图,记住澳大利亚主要城市和人口、城市、交通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重点:

(1)澳大利亚特有的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特点;

(3)xx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难点:xx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与农牧业、工矿业发展的关系。

  二、xx过程与方法

  学习主题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1、看以下图片,回答问题:

  (1)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被称为活化石的有xxxx等。

  (2)登上澳大利亚国徽的是:xxx和xxx。

  2、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xx(国家)、

  Bxx(国家)、

  Cxx岛、

  Dxx洲、

  Exx洋、

  Fxx洋。

  (2)图中红色粗线为xx纬线,这说明A国位于xx半球。

  (3)从图中可以看出澳大利亚大陆上有xx个国家,国名是xx。

  (4)A国领土包括xx大陆、xx阿xx岛及附近的一些小岛。

  3、阅读下面的资料,回答问题:

  据统计,澳大利亚有植物12000种,其中有9000种是其他大洲所没有的,占植物总数的75%;有鸟类650种,450种是特有的,占鸟类总数的.69%。全球有袋类动物150种,南美洲只有几种,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特有生物,是在地球演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古老生物种类。在今天看来,他们虽然显得有些原始,但是却成为人类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活化石。澳大利亚也因此被誉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1)这段文字说明,澳大利亚的特有生物数量和种类xx。

  (2)澳大利亚被誉为xx。

  (3)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亚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

  ①位置(联系大陆漂移学说);

  ②自然条件(对比南极大陆)xx。

  学习主题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1、阅读下面的资料,回答问题:

  澳大利亚的养羊业

  在200多年前,澳大利亚没有羊。18世纪后期,欧洲的殖民者随船带到澳大利亚29只绵羊。由于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适于绵羊的生长和繁殖,绵羊的数量迅速增加。欧洲殖民者看到了养羊业的大好前景,随后又从西班牙引进了美利奴羊。经过不断选种改良,培育成产毛量高、毛质细长柔软的美利奴新种细毛羊。现在,澳大利亚的绵羊大部分是这种羊。

  (1)这段文字说明,澳大利亚养羊业发达,羊的数量多的原因是xx自然xx条件和人为因素:xx挑选优良品种xx等,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没有大型的食肉动物。

  (2)自然条件一般包括xx地形、气候、水文、xx等因素。

  2、读澳大利亚地形图,回答:

  (1)澳大利亚大陆地势xx,地形大致可分为西部xx、

  中部xx、东部xx。

  (2)中部地势最低处有湖面海拔为—16米的xx湖。还有地下水丰富的xx盆地,在低处凿井,地下水可以自动流出地面,成为xx井,但井水盐度高,不宜作灌溉用水,可作牲畜饮水。

  (3)东部有自北向南纵贯的xx(山脉)。

  (4)全国最大的河流xx河,从大分水岭西侧发源,向xx注入xx洋。

  (5)在东北部沿海有全世界最大的珊瑚礁群xx。

  (6)对照课本P74图8。37,回答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①西部、北部和中部地区,是低矮xx的和大面积的xx(地形),xx丰富,有优良的牧草,没有大型野生食肉动物,因此适合露天围栏放牧,所以这些农牧业区为xx带和xx带;

  ②东南部和西南部沿海xx(地形)地区,既适合牧羊,又适合发展耕作业,而且二者在时间上不会发生冲突,所以发展混合农业——xx带和xx带。

  3、关于澳大利亚,读下图回答:

  (1)判断下列各图所表示的气候类型,写在图下横线上,并将其代表字母填到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图的相应位置

  (2)这里气候具有xx半环状xx分布特点。

  (3)xx纬线横穿澳大利亚中部,澳大利亚大部分位于xx带和xx带,南部一小部分位于xx带(填温度带)

  澳大利亚气候分布

  (4)对照课本P74图8。37,回答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与气候的关系:

  ①中、北、西部地区为广大的热带沙漠气候区和热带草原气候区,气候xx干燥xx,适宜牲畜过冬和繁殖,农牧业生产方式为__粗放_式畜牧业;

  ②东南部为夏季xx高温多雨xx,冬季xx温和湿润xx的xx温带海洋性xx气候和xx亚热带湿润xx气候,南部和西南部是冬季xx温和湿润xx,夏季xx高温干燥xx的xx地中海xx气候,既适宜发展畜牧业,也适宜耕作业,农业生产方式为xx混合xx式农牧业。

  (5)澳大利亚70%以上的羊只,集中在东南部和西南部沿海的混合经营地带,其他广大地区放养的羊只相对较少,养羊业地区差异大的自然原因是:

  东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地形较平坦。而南部地区,气候适宜,降水相对于其他地区较为丰富,东南部地区虽然只处于大分水岭的雨影区,但引水灌溉可以满足其小麦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利用,因此这个地区发展混合农业比较有利,澳大利亚70%以上的羊只集中在这里。其他地区大多属于半干旱区,实行的是利用天然草场实行粗放的放牧饲养,低投入低产出。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对比世界不同年代的人口总数,说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

  2、学会通过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资料,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

  3、学会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并能简单分析其成因。

  4、运用资料和地图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讨论、探究,获取新知。

  5、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合作的能力。

  6、初步形成科学的人口观,感受自然条件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2、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

  一、新课导入

  由二孩政策的新闻视频导入。

  活动2【活动】

  二、探究学习一:

  世界人口的增长

  1、看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了解世界人口增长情况。

  (1)指导学生根据数据变化了解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的特点。

  (2)根据人口每增加10亿所经历的时间长短,分析人口增长的速度。

  (学生看图分析数据后归纳总结)

  过渡: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增长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2、看课本P70图4.1,并结合文字叙述分析世界人口增长所经历的阶段。

  (1)指导学生读图步骤。

  (2)学生图文结合试着分析。

  (3)全班交流,请生看图分析。教师引导。

  (4)提出疑问,试着分析每阶段人口变化的原因。

  【明确:l800年前,人类适应自然环境能力差,因战争、自然灾害和疾病等原因使人的寿命很短,每年死亡的人数多。在这之后医疗条件改善,人的寿命逐渐增长,死亡人数减少;特别是1950年之后,人口基数不断增大,增加单位人口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世界人口总数增长也越来越快。】

  过渡: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又用什么来衡量呢?

  3、结合具体例子探讨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明确: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自然增长率>0时,人口增加,数值越大,表示增加越多,人口增长快;自然增长率=0时,人口既不增长,也不减少,人口停止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人口减少,数值越大,表示减少越多,人口减少快。】

  小结:人口自然增长率越高,人口增长的速度越快。

  4、读P71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数(20xx年)及平均自然增长率(20xx-2010)图,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起来,能从中发现什么问题?

  (1)提醒学生学会读图。

  (2)找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析原因。

  【明确:非洲增长最快,欧洲增长最慢。原因:生产水平、生育观念制约人口增长。】

  (3)归纳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和较低的大洲或地区。

  (学会合作: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小组内相互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积极完善他人的见解。)

  (4)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地区,人口数量就一定多吗?

  活动3【活动】

  三、探究学习二:

  世界人口的分布

  1、70多亿人是均匀分布在地球上的吗?若不均匀,哪些地区人口稠密、哪些地区人口稀少呢?

  (1)、怎样来衡量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呢?

  【明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疏密状况用人口密度表示。】

  (2)计算某地的人口密度,理解人口密度的含义。

  【明确:人口密度=该地区的人口总数/该地区的总面积。一般是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数。】

  (3)、探讨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原因。

  合作探究:①观察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找出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

  ②讨论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①认真看图例,找出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千米100人以上和1人以下的地区。

  ②结合P65图3.28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和课本最后附页的世界地形图从位置、地形气候等方面分析原因。

  a、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

  b、交流,补充。

  C、师展示课件,加深理解。

  【明确: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东部的沿海和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原因:①自然条件优越,四地都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气候适宜;地势平坦,多在平原地区;位于临海地带,交通便利。②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亚洲的东、南部是人类发祥地之一,农业发展较早,养育众多的人口;欧洲和北美洲东部的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

  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人口稀少。这些地方自然条件恶劣。】

  d、以中国人口分布为例,进一步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小结: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稠密;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人口稀疏。可见,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存有着重要影响。

  2、拓展:想一想,能不能用人口迁移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活动4【活动】

  四、课堂小结

  课后习题

  1、目前,世界人口已超过( )

  A、40亿 B、50亿 C、60亿 D、70亿

  2、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是( )

  A.非洲、欧洲 B.亚洲、大洋洲 C.亚洲、北美洲 D.非洲、南极洲

  3、衡量人口疏密程度的指标是( )

  A、人口出生率 B、人口自然增长率 C、人口密度 D、人口总数

  4、关于世界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因此人口总量最多

  B.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因此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C.人口稠密的国家,经济都欠发达

  D.人口稠密的国家,人口总量不一定大

  5、欧洲人口稠密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较早 B、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

  C、地势低平,气候温暖少雨 D、河湖众多,常泛滥成灾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4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

  3.理解掌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能力目标

  1.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观察地球仪,认别经纬线、经纬度、东西半球、南北半球。

  3.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德育目标

  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教学重点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3.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4.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

  2.东西半球的划分。

  3.借助经纬度及经纬网知识,使学生对空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归纳等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地球仪、经纬仪。

  2.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第二课时纬线和经线

  第三课时利用经纬网定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和生产。那么,学习地理从哪开始呢?(学生议论)对,从认识人类的家园——“地球”开始。

  多媒体画面1浩瀚的太空,星光灿烂。配上音乐,推出旋转的地球和课题。

  [讲授新课]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提出问题晴空万里,我们能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十五的夜晚,我们能看到月亮像一个明亮的银盘;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个什么形状呢?

  学生回答球体(球形)。

  设问过渡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是无法看到地球整体面貌的。那么,古代人是如何逐步认识了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呢?

  多媒体画面2图略(课本P2图1.1“天圆地方”)

  读图思考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点拨。

  设问引导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产生了疑问,很多现象说明大地不是直觉的那么方方的、平平的,大地又变成了个什么样呢?

  多媒体画面3图略(课本P2图1.1“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请同学们说说当时人们臆想中的大地是个什么样,并举例说明“大地不是平面的”。

  组织活动1.学生描述、举例。教师评价。

  2.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进行以下几项活动:

  列举事例:

  模拟观船①模拟“海边看船”。让学生参照课本P4图1.3,边模拟,边记录体验,如有到过海边亲身体验过的同学,可以交流印证。

  实验行船②实验“桌上行船”。让学生做一个对比小实验:把纸船在桌子上推移,平视纸船,看到船的部位有没有变化?

  观察照片③观察“月食照片”。让学生观察课本P4图1.4,指出地球的影子是哪一部分?(古铜色的部分)说明古铜色影子的边缘呈什么形状?(弧形)弧形就能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吗?(不能,如果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看到的影子边缘也是弧形)

  引导思考④思考“高站远瞩”。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站在广阔平坦的田野上,瞭望四周,最多能看到约4000米的地方。若站得高一些,就能看得远一些。同理,飞机飞得越高,俯视的范围就越大,这也说明地球不是平面的。

  提出问题通过以上实例,证明了大地确实不是平的,是不是就能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结论呢?(不能)这是人们的猜测和推理,还有什么办法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呢?

  多媒体画面4图略(课本P2图1.1“麦哲伦环球航行线路图”)

  请同学们沿着当年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结合课本P3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的介绍,进行一次图上旅游,看看证明一个什么事实。

  评价过渡学生发言,教师评价后指出:1519年9月至1522年9月,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用事实证明了过去人们的猜测和推理,地球确实是一个球体。但是最科学的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依据是什么呢?

  多媒体画面5图略(课本P2图1.1“地球卫星照片”)

  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小结过渡教师边小结,边点击在多媒体画面6上依次出现的图片和问题。

  多媒体画面6

  同学们,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从一开始人们的直觉感知(点击“天圆地方”)、到后来的猜测推理(点击“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到用事实论证(点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最后的`科学证明(点击“地球卫星照片”),从这一认识过程中(点击箭头依次连接以上四图),你感悟到些什么呢(点击讨论问题)?请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大家谈的很好,我们应该学习前人认识自然,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破除迷信,抵制邪教,实事求是,崇尚科学的观念和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

  提出问题人们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请大家在笔记本上画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画示意图。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承转过渡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飞机飞行30个小时的航程,时速100千米的汽车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绕赤道一圈,大约要一年多才能走完。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难了。如何才能便于我们学习、研究呢?(教师出示地球仪,有条件的学校可每个学习小组发一个地球仪,配合学生学习)

  多媒体画面8

  地球仪略图

  同学们请看课本P4中间自然段,观察地球仪,以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以下各题:

  1.什么是地球仪?

  2.画略图,并指出地轴、北极、南极是怎样确定的?

  3.转动地球仪应向哪个方向转?

  4.地球仪有什么作用?

  5.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总结地球仪的特点。

  教师点拨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利用地球仪,边演示,边补充点拨,并渗透在地球仪上确定方向的知识:指向北极方向为北,指向南极方向为南。在确定南北方向的基础上,定出东、西方向,提示学生“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因而演示地球仪转动也应自西向东转,并指导学生演示。

  教师要对第5个问题作必要的总结,地球仪与地球实体的不同表现在:①地球仪是地球大大缩小了的模型;②地球仪上的能使之绕着转动的地轴,以及绘制的经纬网和经纬度,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③地球仪上是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地球上不同的地理事物。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是我们“认识地球”的第一节课,同学们不仅明确了人类的家园是一个球体,而且对它的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同学们还认识了“地球仪”这样一位“新朋友”,它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学习地理。

  根据板书设计师生共同复述本节知识要点,并概括为“一球三数”“一轴二极”。

  ※板书设计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活动与探究

  1.随着人类科技手段的进步,目前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利用生活体验、其他学科知识或上网等渠道,找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一些证据。

  3.美国的孟席斯经过14年悉心考证,得出一个惊世结论:发现美洲大陆的人不是哥伦布,最早环球航行的也不是麦哲伦,而是早在1421年至1423年间,中国明朝的郑和用了两年的时间完成了环球航行的壮举,将世界环球航行的历史又往前推进100多年。请收集这一新观点的有关资料。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同学们,生活离不开地理。比如我们要了解某个国家的首都在哪里?某两个风景区的位置是什么关系?某个地区的范围有多大?如何才能从地球仪或地图上查找表述这些地理信息呢?这就离不开经纬线、经纬度的知识。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了。

  方法2出示地球仪,让学生指出一轴两极。然后设问:地球仪表面还有这些弧线及其标注的度数,它们分别叫什么名称呢?作用是什么呢?

  [讲授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认识它们。

  投影展示投影展示自学或研讨表格(见板书设计)。能保证每4~5名学生有一个地球仪,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的学校,可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对于多数学生没有地球仪做保证的班级,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利用地球仪、经纬仪,结合多媒体画面,组织学生边提问启发,边引导观察,边讨论填表,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多媒体画面11图略(课本P5图1.7只要纬线的说明文字“简化地球仪”,课本P6图1.11“地球仪上的纬线”,课本P6图1.9“基多赤道纪念碑”)

  低、中、高纬的划分

  读图分析,并结合观察地球仪讨论下列问题,把答案填入表中。

  启发研讨

  1.什么叫纬线?纬线是圆还是半圆?

  2.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最长的纬线是哪一条?(说明基多赤道纪念碑)纬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4.地球仪上能画多少条纬线?

  5.什么叫纬度?

  6.零度纬线是哪一条?

  7.纬度从赤道开始,分别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围是多少?有什么规律?(指导学生做填图练习)

  8.纬度相同的纬线有几条?怎样区分它们?各用什么符号表示?有没有不做标注的纬线?

  9.纬度最大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最大值出现在哪个地区?(让学生在图中标出南北极点和纬度值)

  10.请按图说出低、中、高纬度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并根据自己学校所在地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带。(也可以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多媒体画面12图略(课本P7图1.12“南北半球的划分”)

  读图分析读图分析,并结合观察地球仪思考下列问题:

  1.赤道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学生观察回答后,并指导学生描画此纬线,填写南北半球的名称)

  2.指出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让一位学生上来指图说明)

  3.在地球仪上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看看这几条纬线所经之处,有没有自己听说过的地名。(强调这是几条重要纬线,让学生记住)

  承转过渡通过研讨大家知道纬线和纬度的知识,但要确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还需要学习经线和经度的知识。

  多媒体画面13图略(课本P5图1.7只要经线的说明文字“简化地球仪”,课本P6图1.10“地球仪上的经线”,课本P6图1.8“格林尼治0°经线”)

  读图思考,并结合观察地球仪,自学完成下列问题,把答案填入表中。

  1.什么叫经线?

  2.经线的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3.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此题较难,以教师回答为主,并引导学生看图,说明本初子午线及其标志)

  4.经度从本初子午线开始分别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围是多少?有什么规律?(教师要做必要的提示)

  5.同一度数的经线有几条?如何区分它们?各用什么符号表示?有没有不做标注的经线?

  6.在地球仪上找出160°E和20°W以及0°和180°组成的经线圈,比较哪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少?(提示学生组成经线圈必须是相对应的两条经线,即两条经线的度数和是180°)

  学生自学教师及时巡视,引导学生与纬线和纬度的特点进行比较学习,组织学生边自学,边将答案填入表格中。

  多媒体画面14图略(课本P7图1.13“东西半球的划分”)

  读图思考下列问题:

  1.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2.全部和大部分位于东半球的有哪几个大洲?位于西半球的呢?(让一位学生上来指图说明)

  讨论评价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评价点拨后强调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然后转入下面的课堂练习。

  多媒体画面15想一想:

  1.在地球上任意一点,沿纬线方向一直前进,最后能回到出发地吗?为什么?(能,纬线成圆)沿经线呢?(不能,经线是半圆)

  2.在地球上能否找到一处其前后左右都朝南的地方?(能,北极)

  3.根据图甲和图乙所示,说说经纬度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评价点拨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相互问答交流,教师评价后重点点拨第3题,在学生对图理解的基础上,为便于学生记住其变化规律,可以概括为“北大北纬,南大南纬,东大东经,西大西经”。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5

  地球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重点)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经线、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经度、纬度的确定方法(难点),记住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重点)

  ○教学方法:

  观察法、读图分析和启发式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时间:

  约分钟。

  ○教具:

  地球仪、经纬仪、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若干(学生每人或两人一个)

  ○教学过程

  第一章地球(板书)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导入语:宋代文学家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板书)

  1、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看地球卫星照片和图1、2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后回答)

  地球形状是:球体。

  2、地球的球心、极半径、赤道半径和周长在哪里?

  答:[结合经纬仪回答]地球的球心叫地心,从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叫作地球半径。其中,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半径,叫极半径;从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点的半径,叫赤道半径。地球的周长叫赤道。赤道正好处在北极和南极的中间。

  3、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相差多少千米?[看课本图中注释的具体数字回答]

  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两者相差21千米。可见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

  4、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分别是多少?

  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5、课堂练习:现在请大家在笔记本上把表示地心、两极、赤道和极半径、赤道半径的图画出来。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板书)

  1、什么是地球仪?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模型,叫做地球仪。

  2、[出示地球仪]这是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体、地轴组成的

  3、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

  4、地球仪是围绕什么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到南极和北极,并指示给旁边的同学,大家相互看看是否正确。)

  (1)教师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让地球仪自西向东(即自左向右)作逆时针转动。告诉学生面对地球仪如何识别东、西、南、北4个方向。

  (2)(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3)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

  5、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没有,是假想的)

  6、课堂练习:

  (1)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三、纬线和纬度(板书)

  [引入]地球仪上有许多纵横交织的线,你知道哪些是经线,哪些是纬线吗?现在我们来识别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1、什么是纬线?(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出纬线的定义,并读出来。)

  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与经线垂直相交,并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出纬线指示给同学,请对方判断正确与否。)

  2、纬线是什么形状?是半圆,还是圆圈?圆圈。

  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是东西方向,还是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4、所有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不相等。

  5、赤道在什么地方?赤道的作用(意义)是什么?(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在两极的中间,它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它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6、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纬线长度逐渐缩短,到两极缩成一个点。

  7、纬线有哪些特点?(展示经纬仪,学生观察回答)

  纬线的特点:圆圈、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8、在地球仪上大家可以画出多少条纬线?人们是怎样区别每一条纬线的?

  [边指示边讲解]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纬度。(这就好像给每条纬线都起了名字,我们就能区别它们了。)

  [多媒体展示图片]“纬线与纬度示意图”。

  9、哪条纬线是零度纬线?南北半球是如何划分的?

  人们把赤道定为零度纬线,它把地球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10、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是90°。位于南、北极点。

  11、赤道南北两侧的纬线在名称上有什么不同?他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来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字母“S”来表示。

  [板书] 北纬——N,南纬——S

  12、如果用字母表示,北纬20度和南纬20度可分别表示为:20°N,20°S 。

  13、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排列,它们的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北纬度越向北度数越大;南纬度越向南度数越大。(多媒体图示变化规律)

  14、人们通常把不同的纬度地带分成低纬、中纬和高纬三部分。其中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板书:低纬、中纬和高纬] [多媒体展示] “低、中、高纬度示意图”。

  课堂练习:让学生将课本、练习册或教师给出的练习纸(多媒体课件更好)中的纬线纬度指读或标注出来。

  [示例题]请问北京(40°N)处于什么纬度带?中纬度。

  [示例题] 中国和南极洲分别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中国在北半球;南极洲在南半球。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教学重难点

  1.使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前播放《爱在文登》歌曲,创设情境,活跃气氛,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刚才听的那首歌叫什么名字吗?(爱在文登)对,爱在文登,那么,请同学们看这组图片,你们能说出这是我们文登的哪些地方吗?对,非常好!这是青龙生态旅游度假村、这是文登学公园、这幅是新建的南海公园、最后一幅是昆嵛山风景区。

  这些都是我们文登的旅游胜地,它们有的坐落在城市里,有的则建在乡村。(导入部分加上了一首我们文登人自己的歌《爱在文登》,出示了文登的一些旅游景点的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我们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我们统称为聚落。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相关聚落方面的知识。

  二、新授知识:

  第一部分:聚落与环境

  (一)出示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请大家看课本87页图文内容,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自主学习。(板书: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类型有哪两种呢?谁来说说?(板书:乡村与城市)大家对城市和乡村了解多少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相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图片,进一步了解它们间的差异。这是一组相关乡村聚落的图片:图片中有什么?谁来说说?

  正如以上两位同学所说,乡村中有农田、果树、池塘、有通往小镇的小路。乡村聚落中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相对应他们所从事的是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这是一组相关城市聚落的图片,在图中你能够看到什么?(我们能够看到城市里高楼林立、有很多商店、学校、医院,道路纵横,车辆很多)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业、商业、服务业)(添加了更多的图片,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这是一组相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差异的表格。谁来说说?(师出示表格内容)……

  (二)小组合作

  同学们,前面我们了解了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那么你知道聚落是怎样形成的吗?什么样的地区聚落密集、什么样的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聚落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形态是怎样的?(板书:形成、分布、形态)热

  (三)交流展示,师总结

  (一)承接:请同学们看屏幕,这里有四幅图片:沙漠、极地、高山、平原。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你是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你会带领你的子民选择把家安在哪里呢?(D)大家都选择把家安在D这里,也就是平原地区。哪个小组起来说一下理由?(A是干旱的沙漠地区,B是寒冷的北极,C是地势高峻的山地,D是近海的平原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在比较中我们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出示图片协助学生分析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小结:哪位同学能够总结一下: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多媒体展示: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什么样的地区聚落密集、什么样的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生答)聚落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形态是怎样的?(出示图片,生答)

  1、承接:同学们,我们知道,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在世界各地就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当地特色的一些建筑。下面我们就以西亚的民居和东南亚的民居为例,学习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1页内容,完成导学提纲内容。(板书:民居与环境) 2、小组内交流答案。请同学们看屏幕,西亚的.民居、东南亚的民居,他们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点?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这位同学,你起来说一下,好,谁还有补充?这位同学,你说!很好!最后老师来总结一下,请看屏幕!……(师看屏幕讲解)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

  三、拓展延伸:除此之外,你还了解哪些世界上有特色的民居呢?它们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威海这里有没有与我们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合的有特色的民居呢?(海草房)谁来说说海草房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点?我们威海的气候特点是什么?(生答)

  世界上其他地区有没有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合的有特色的民居呢?请大家再看一组图片。(出示江南水乡、蒙古包、泰国高架屋、日本的轻木质房屋、云南丽江古城等图片并讲解)。云南丽江古城是我国的传统聚落,我们国家还有一些有代表性的传统聚落,对于这些聚落,我们是应该保护还是拆除呢?请同学们读课本90页,思考这个问题。(保护or拆除)(保护,并且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改建,更利于人类的生活)

  出示四合院旅馆和窑洞旅馆图片加以讲解(拓展延伸到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观察其建筑外貌,分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学生对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的更为深刻)

  四、巩固: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记忆一下课本上的重点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了解了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差别;了解了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五、课堂总结。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道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

  2、在地图上正确辨别方向;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并能根据比例尺,量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能够根据地图的图幅大小、所示范围大小,正确选取比例尺。

  3、了解地图的制作原理和地图的分类;实例引导读图尝试,学会判定生活中地图上的方向。

  4、体验演示判定方向的快乐;领略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方向的判定,熟知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大小、内容详略的关系。

  教学方法

  以学案为载体,实行小组教学形式,实施零距离课堂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四四方方一张纸,世界各地都容纳,有山不能爬,有水它不流。”—引出“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最重要工具”,学会看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之一。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绘制地图的一般方法

  1、自主学习:

  读图1—7和图1—8,思考:

  (1)、是不是图中那所学校象图中的那样小?画我们学校的校园平面图,要用一张象校园那么大的白纸来画吗?

  (2)、把校园中的事物象画美术作品那样真实地画在纸上吗?

  (3)、如何让人看明白哪里是教学楼?哪里是运动场?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

  3、合作探究:

  地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把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比例缩小(比例尺),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不

  同的地物(图例),并用文字、数字标明(注记)。

  地理事物按一定的________缩小,并用_______画在平面上,注上必要的_______,就成为一幅地图。

  鸟瞰图—平面图—地图

  学习任务(二)地图的分类

  1、自主学习:读第7页第一段,思考:地图都有哪些种类?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

  3、合作探究:

  《肥城市各年龄段人口统计图》、《山东省河流分布图》各属于哪一类

  地图?

  :一般来讲,阅读地图时,应先看图名,知道地图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接下来是看图例,了解地图内容的表达方式怎样;阅读地图内容时,应该是先整体,后局部,先综合,后要素。尽量多地发掘地图内容,达到“图”尽其用的目的。

  尽管地图的种类多种多样,内容不一,但每幅地图的制作均是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地理事物后,用符号、文字来表达地理事物的,所以地图必须具备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学习任务(三)方向判定

  1、自主学习:读课本第7页,思考下列问题

  (1)地平面上的方向如何判定?

  (2)判定地图上的方向:

  ①普通地图的方向如何判定?在右侧“米”字形示意图中标出。

  ②指向标地图中如何判定方向?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A·

  B·

  右图中A点在B点的_______方向。

  指向标地图中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箭头前方为北,后方为南;箭头左方为西,右方为东。

  正北方

  通过实践明确方法:

  1、扭身子不如扭图

  2、指向标太小可放大

  3、为求精确可平移指向标

  学习任务(四)比例尺

  1、自主学习:请大家自主学习第8、9页,完成下列问题

  (1)比例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例尺可以用、和三种形式表示。三种表示方式的转换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______________

  (3)如何比较比例尺的大小?(由分式大小的比较规则,得出比例尺的大小的比较规则)分母愈小,比例尺愈;分母愈大,比例尺愈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比例尺的大小与范围、内容的关系:

  北京市地图

  中国地图

  比例尺大小

  表示范围大小

  表示内容详略

  (1)两幅图的比例尺哪个大?哪个小?

  (2)两幅图表示的范围哪个大?哪个小?

  (3)两幅图所表示的北京的地理事物,哪幅图详细?哪幅图简单?

  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表示的内容越。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表示的内容就越

  分母

  比例尺

  表示实际范围

  内容

  越大

  越小

  越大

  越简略

  越小

  越大

  越小

  越详细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医院在学校的______方向。

  (2)小明从水电站步行到学校,速度为每分钟50米,则大约分钟可以到达。

  解析:(1)首先要看地图上有无指向标。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根据指向标所指的

  北方确定方向,把指向标平移到学校,可判定医院在学校的东南方。

  (2)先量得水电站到学校的图上距离为2cm,代入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实地距离=2/1﹕20000=40000cm),即400m,用距离/速度(400/50=8)即得出时间。

  答案:(1)东南方(2)8分钟

  2、下列四幅图中,按比例尺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④①③②B.②④③①

  C.②③①④D.③①④②

  解析:一般说来,在地图图幅大小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地图所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的地图所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故D符合题意。

  3、完成教材10页活动题1、2、3、4、5。

  充分用好图中的比例尺数据,并可提供没有比例尺但图幅大小相同但范围明显不同的两幅地图来对比,以深化认识。

  通过减0后明确1厘米代表的实地范围,以乘法口算即可。

  四、总结梳理归纳方法: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学会看地图,其中方向判定和比例尺是本节课的重点,我们要学会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记住并应用比例尺定义、公式表示形式及其转化、大小等,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工具”的观念,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

  五、巩固练习,达标检测:

  能力训练P7基础巩固:2、3、4、5综合运用1、2、4、5

  六、附板书设计:

  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

  一、学会看地图

  (一)地图的制作与分类

  1、制作2、分类

  (二)地图的三要素:

  1、方向:一般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

  2、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1)表示方法: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2)比例尺大小与内容简略的关系

  这节课重点在比例尺,与数学知识联系密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稍一粗心就会做错,所以这节课重在理解,让学生自己动脑得出结论。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8

  教学目标:

  1、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掌握东南亚地形、气候的一般特点,及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在地形、气候方面的差异;

  2、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

  3、通过使用地图,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4、通过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难点:

  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气候和地形特点

  学习方法指导:

  1.学会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资源等方面描述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证。

  2.学会分析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在地里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总结出一个区域的突出的人文地理特征。

  3.学会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区域之间的差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旅游情景方式引入)你知道的狮城是那座城市吗

  你知道的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在哪个国家吗

  让我们一起到东南亚去旅游,你就会得到答案!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9

  学习目标:

  1、准确说出地球的形状,学会运用有关地球的基本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2、认识地球仪,能在地球仪上准确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3、了解赤道、纬线、纬度的定义。

  4、分析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明确南北纬度、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5、根据所给出的纬线图准确说出某一点的纬度位置、南北半球位置及所在的纬度区位置。

  学习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南北半球的划分。

  学习难点:

  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并能准确说出某一点的纬度位置、所在的南北半球位置及纬度区。

  学生自学

  学习任务(一)自学课本14—16页地球的形状部分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说出地球的形状。

  2、利用图中有关地球的基本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认识,比较出不同之处,提出疑问并记录。

  组间:以各组代表为代表交换各组记录,作出汇总。并互相解答。

  学习任务(二) 自学课文第16—17页地球仪部分思考回答:

  1、什么是地球仪?

  2、在地球仪上准确指出地轴、南北两极、赤道、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经线及纬线。

  3、说出赤道、纬线、纬度的概念,南北纬度的是如何划分的,南北纬度各用那个字母表示。

  4、观察“纬线与纬度”图分析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填下表。

  纬线(圈)

  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特点

  纬度的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相同度数的区分

  零度线的确定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0

  一﹑自学质疑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国土辽阔,完成以下问题:

  1、在亚欧大陆的北部,有一个国土辽阔的国家,这就是世界上面积的国家——俄罗斯。俄罗斯东西长1万多千米,南北宽约4000千米,面积超过1700万平方千米。大部分地区地形比较平坦,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2、找出俄罗斯的陆上邻国:芬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朝鲜。

  二、交流展示

  1、读图7.45,找出俄罗斯的纬度范围和经度范围,并找出俄罗斯周围的大洋有哪些?

  答:纬度范围:50°N—70°N;经度范围:20°E—180°E。

  周围的海洋:北临北冰洋、西邻大西洋、东临太平洋。

  2、再读图7.45“俄罗斯的地形图”,完成以下几个小题:

  (1)找出俄罗斯地势倾向及主要地形区。

  答:俄罗斯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地势走向,自西向东有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2)有哪些河流,其流向如何?注入哪里?

  答: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注入北冰洋;伏尔加河,全长3600km,是俄罗斯最长的内流河,注入里海。阿穆河即黑龙__,注入太平洋。

  3、读图7.46“俄罗斯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完成以下问题:

  (1)看等温线分布图,分析俄罗斯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

  (2)看降水分布情况,你又能总结出俄罗斯的降水有什么规律?

  (3)俄罗斯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

  (4)描述雅库茨克的气候特征。

  三、互动探究

  根据以下材料,联系所学的有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xx年8月13日,俄罗斯海军的中坚舰艇“库尔斯克”号多功能核潜艇在巴伦支海失事沉没,全世界为之震惊,一年后的9月,俄罗斯开始了“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打捞工作。

  材料二:亚欧分界的趣闻

  第一个以乌拉尔山脉来划分欧洲和亚洲的是俄国彼得大帝时期的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瓦里塔季谢夫。乌拉尔山脉,北起喀拉海,南至哈萨克斯坦草原,海拔20xx米左右,是欧亚大陆上纵贯20xx多千米的一道天然界标。塔季谢夫对乌拉尔山脉进行了长期的考察,发现乌拉尔山脉东西两个地区的动植物有许多显著区别。考察发现,发源于乌拉尔山脉的河流往两个方向:一面流向西方,注入伯朝拉河和卡马河,另一面流向东方,注入鄂毕河,而且向西面和东面的河流流域的植物群和动物群有着极其明显的区别,在西面河流域里的鱼,体呈红色,如娃鱼、茴鱼。在东面河流中虽然他们的外表同西面河流中的一样,如折乐鱼、聂利玛鱼,但鱼体是白色的,而且味道也不同。根据乌拉尔山脉的位置和特点以及它的`东西两部分地区所在的各种不同特点,塔季谢夫提出,将乌拉尔山脉作为欧洲和亚洲的分界线是比较合适的。他的这个看法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1)俄罗斯东隔白令海峡与美国的阿拉斯加洲相望。俄罗斯有14个陆上邻国,其中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的内陆国,中国 是面积的邻国。

  (2)俄罗斯的国土面积有3/4位于乌拉尔山脉以东的亚洲部分,但俄罗斯传统上是个欧洲国家。请说明其原因。

  答:俄罗斯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核心部分均在欧洲,全国的工业和城市也多集中在欧洲。

  (3)俄罗斯的地形以叶尼塞河为界,以东的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以西的地形以平原为主。西部的平原主要是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它们以乌拉尔山脉为界。

  四、精讲点拨

  1、俄罗斯由于纬度较高,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又由于东西距离长,出现了东西方向上的差异。东欧平原受大西洋的影响,气候比较温和。西伯利亚地区受极地寒冷气流影响,冬季非常寒冷,而且时间很长,北冰洋沿岸是终年严寒的极地气候。

  2、地形: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气候: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北部地区为寒带气候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1

  学生:观察动画,思考问题。

  点评:学生的说法等。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观看动画,注意其中的说明。

  学生:积极发言、说明等

  归纳:电影院里的座位表能帮我们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座位,如果我们能把这样的座位表绘制在地球仪的表面,那么,我们就能象在电影院找座位一样,轻松地找到地球仪上的任何一点的位置。

  过渡提问:那么,怎样才能在地球仪上绘制出这样的“座位表”呢?

  归纳:其实,地球仪上的经纬线的分布,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这个“座位表”,人们称其为“经纬”。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地球仪上的经纬是如何来准确地给地球表面的任一地点定位的。

  环节一:利用经纬在地球仪上定位

  讲述:首先,请同学们在地球仪上,找出标注出的经纬线,找到这些经纬线所对应的经纬度数字,如:20°N、0°纬线、40°S、30°E、150°W、0°经线和180°经线等等。

  活动: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课堂活动来学会如何在地球仪上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活动要求:

  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派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

  2.按老师要求共同观察地球仪,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3.在地球仪上,按下列表中的经纬度,找出该经纬度附近的一座大城市的名称,或按表中的地名,找出该点的大致经纬度。

  环节二:坐标中识别点

  过渡: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在局部的地图上来判断地理位置,如:给出了局部的经纬地图(如下图),请同学们在简图中给这些点定位(读出其经纬度)。

  归纳:这样的练习,由于没有直接标出纬度的南北和经度的东西,我们在判读时,先要确定哪些是南北纬度,哪些是东西经度,然后才能读出各点的经纬度,具体的方法可以概括如下:

  1.面对地球仪的0°纬线,上方是北纬、下方是南纬;

  2.面对地球仪的0°经线,左边是西经、右边是东经。

  学生:听教师讲述,思考、体会。

  学生:思考、回答。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运用前面学过的有关地球仪的知识,设想什么东西可以成为地球仪上的“座位表”。

  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

  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这些对应的经纬线和经纬度。

  师生互动:教师提醒学生地球仪上经纬度标注在什么位置?(赤道和180°经线上)

  学生:小组合作,利用地球仪完成课堂练习,准备回答问题。

  师生互动:在学生的活动中巡视,指点,观察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好的做法和不足的地方,做好点评工作。

  学生:回答,说明自己的看法等。

  学生:分组练习。

  师生互动:在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问题和不足,指导学生等等。

  学生:回答练习结论,介绍自己小组的学习体会等。

  学生:听讲,归纳、笔记等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新技术都要用到经纬知识。地球表面各点的经度、纬度是现代GPS、GIS、RS技术的基础数据,今后地球的数字化管理也需要经纬的基础数据来支持。因此,每位同学都要学会使用经纬。师生互动:启发学生谈自己了解的有关生活中利用经纬定位的实例等。

  学生:交流、自由讨论等。

  课堂:依据板书,、构建本课时的知识结构,提及下一课时的。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2

  知识目标:

  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及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

  能力目标:

  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

  [教学重点]

  (1)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3)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3)人口问题及对策。

  (4)三大人种的地区分布。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推理、比较、讨论法、谈话法、小品表演等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搜集有关人口问题的资料。

  [教具准备]: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讲授新课

  [教师提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地球上有多少人吗?地球上的人口总数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活动1] 让学生结合课本65页活动1,并根据平时的了解展开讨论。并出示幻灯片(资料:地球上第50亿位和第60亿位居民)

  [过 渡] 同学们都讲的很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世界人口是怎样增长的?

  一、世界人口增长

  [活动2] 读图分析问题。投影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从该曲线图的变化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曲线图中,曲线的倾斜程度越大,说明人口增长的越快,然后引导学生分时段,边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边分析人口增长速度的特点。(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1998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国家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尼日利亚高高高巴西英国德国

  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其他3个国家有什么不同,这意味着什么?

  [学 生] 学生讨论回答

  [练一练2]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速度是不同的。而从大洲来看,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最大的,下面我们依据非洲人口统计数据,完成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画。

  [教师投影演示] 在学生绘制完柱状图后,教师再用投影图给学生演示绘制过程,使学生真正掌握。

  [过 渡] 通过以上一系列活动,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人口在不断增长,而且增长速度在不断地加快。但各国由于国情的不同,人口的增长速度不一,从而导致世界人口的分布极不均衡。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活动4] 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67页活动题1,想想人口密度是怎样来计算的呢?

  [师生小结] 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数,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人口密度=该地区的人口总数/该地区的总面积

  [活动5]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世界人口分布图”,找出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地区和稀疏地区?那么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投影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

  [师生总结归纳]

  世界人口密集区:(1)亚洲东部和南部——自然条件好,农业发展早。

  (2)欧洲、北美洲东部——工业发展早,经济发达。

  世界人口稀疏区:(1)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2)极端干旱的沙漠地

  (3)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4)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主要是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历史等的综合影响形成的,其中与经济条件的关系最为密切。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就密。自然条件恶劣的干、湿、冷、高的地区,不适合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口就稀少。

  第二课 时 人口问题

  [教师提问] 有人称人类进入了“人口、爆炸”的时代,现在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万人,请你按一年365.25天,计算一下每天、每小时、每秒各增加多少人?一节课45分钟时间内世界增加了多少人?引导学生说出对这组数据的想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求知欲)

  [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比赛,看谁算得快、算得准。附表:

  每 年每 天每小 时每 分 钟每秒8000万人219028人9126人152人2.5人[结 论] 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很快。

  [过 渡] 那么人口增长过快会产生什么问题呢?

  [小 品](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编小品,内容是反映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启发: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适当的补充有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方面的图片资料,启发学生从世界粮食问题、自然资源和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等方面去展开讨论。

  [学生表演、教师评价] [小组讨论、交流]: 各小组成员把课前搜集到的有关人口增长过快所带来的问题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 ,以扩展认识。(学生小组讨论,一方面可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互相竞争的精神)

  [师生共同探讨、归纳总结] 略

  [质 疑] 人口增长过快、过多带来了以上一系列的问题,那么人口增长是不是越慢越好呢?请你说说对与不对的理由。

  [讨 论] 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生共同探讨、归纳总结] 人口增长过慢或停止增长或不断的减少都不好,也会带来不少问题。例如: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等等。

  [过渡提问] 人口增长过快与过慢都不利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请大家想想办法,看看人口问题应该如何合理解决?(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客观评价并加以鼓励,维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讨 论]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9页阅读材料)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引导、补充,让学生明确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及目标

  [拓 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1、2、[过 渡] 在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的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还出现了乡村人口不断向城市大规模迁移的现象。那么为什么城市对农村人口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

  [活动2] 把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进行辩论,辩题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正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对城市发展不利 反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对城市发展有利

  [学生辩论] (略)

  [师生归纳] 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一方面为城市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城市商业活动,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农村人口大量涌人城市,也会使城市交通、环境卫生、社会治安带来一定的压力。

  [过 渡]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东部沿海是世界上的人口稠密地区之一。随着改革开放,到我国访问、经商、投资、留学、定居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他们抱着共同的心愿来到中国,但他们的皮肤、头发、面部特征却是不同的。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世界上主要的几大人种。

  四、不同的人种

  [活动3] 投影展示黑种人、黄种人和白种人生活地区的景观及生活场面的图片。小组讨论、交流对世界三大人种的认识。(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易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出来,学生在交谈中掌握新知,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读图鉴别,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学生自由发言] (略)

  [活动4] 投影展示世界三大人种的图片和 “世界人种分布图”,完成下列表格以认识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貌特征和分布情况。

  肤 色头 发面 部体 毛主要分布地区白种人浅波 状鼻高、唇薄多欧洲、北美洲、大洋洲、西亚黄种人黄 色

  棕 色黑 直扁平中 等东 亚黑种人黑 色卷 曲嘴唇厚少非洲、大洋洲、

  [师生归纳总结] 世界上的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一些有种族偏见的人,把某个人种说成是“高等”或“优等”的,并对“低等种族”的人加以歧视和压迫,都是应该遭到反对并且谴责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本节探讨的四个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解决人口增长过快的措施、策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及主要分布地区。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3

  教材分析

  本课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首先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述、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教材接着介绍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给出了常见的天气符号,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图,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最后教材提供的大气环境监测的阅读资料,既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又是具有前瞻性的内容。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关注,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将会像天气变化一样受到重视和关注。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从实践出发,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能够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够体会到天气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4.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能根据污染指数评价不同城市的空气污染状况,理解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多媒体设备,使学生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和联系。

  2.通过组织游戏、小组讨论等活动,了解天气预报,认识卫星云图,熟悉常用的天气符号,从环保的角度让学生理解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通过让学生记录天气预报及空气质量预报的有关数据,使学生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收听、收看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和全市空气质量预报的节目,了解家乡的天气及大气环境,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4.通过让学生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的活动,增强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应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1.从日常生活入手,着重区别“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

  2.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看天气预报。

  3.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理解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解决措施:借助多媒体设备,通过组织游戏、小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六部分:

  1.突破教材安排的顺序,将天气和气候安排在两个板块进行学习,最后进行比较,得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第1小组描述天气及有关的成语,第2小组描述与气候和气候有关的成语。

  3.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各种天气现象,师生运用“三板”绘制天气符号简图。

  4.学生模拟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播报城市天气状况。

  5.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了解空气质量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6.做一做:课堂小结,完成相关作业。

  设计依据

  采用多媒体及地理“三板”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计算机所特有的优势和自身教学条件,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图像等多种媒体综合,它在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通过角色扮演,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导入】天气对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教师提问:

  1.每天坚持收看天气预报的同学有哪些,为什么?,你是怎样收看天气预报的?

  2.介绍你说看到的在6月20日期间安阳形成的11级大风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有哪些?学生活动: (举例说明)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天气对于上学、参加活动、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天气对户外活动、交通、农业生产、航海、军事等的影响)(举例说明)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讲授】天气的概念和特点

  1.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什么是天气?天气的概念是什么?

  2.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天气的特点(短暂性,易变)。

  3.将学生分组,开展第一轮竞赛活动。

  学生分成2个小组,要求各组同学通过讨论,1组的同学写出有关天气的成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认识有关天气内涵是什么) ,第二组同学判断下列词语和诗句反映的是否是天气,并说明理由(加深理解和应用,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活动】认识天气符号

  教师活动:

  1.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天气状况呢?

  2.(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视频)

  3.展示:常用天气符号图,引导学生通过分类、形象记忆并熟悉天气符号。

  4.展示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

  学生活动:

  1.学生回答:看云识天气、农谚、广播、报纸、电话(121)、上网、电视等。

  2.仔细观察并议一议,在卫星云图上,蓝色表示_____,绿色表示_____,白色表示______区。白色越浓,云层越____,降水量越____。

  3.学生根据展示的天气现象,绘出天气符号。

  (图文结合。可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其有意注意的时间延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易于理解、识记。)

  4、展示世界各大城市的天气情况图,由学生模拟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播报课件显示出的城市天气状况。

  【讲授】气候的概念和特点提出问题:

  1.今年我国南方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的成因是什么?播放视频并介绍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

  2.展示并介绍我国北方的气候景观,学生也可以自行总结归纳。

  通过以上对天气的学习,采用对比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总结我们安阳地区的气候特点从而掌握气候和天气的异同。

  【活动】环境质量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提出问题并思考

  1.安阳地区去年冬天的严重污染,排名倒数第一的现实状况以及今年的重视环境治理后的蓝天白云,说明了什么

  2.你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吗?出示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3.你将采取哪些措施来改善我们城市的大气环境?

  讨论:

  1.环境对生活的影响是什么?

  2.了解空气污染指数的含义。,判断出各城市空气质量优劣。

  3.角色扮演:以市民、环保局的政府官员、工厂老板、农民等角色来说说怎样保护大气环境。

  (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感受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练习】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

  1.卫星云图是由( )拍摄的地球大气运动状况图像。在此图上,蓝色代表( ),( )代表陆地,白色代表( )。蓝色、绿色代表的天气状况是( )。

  2.一天中,气温最高出现在( )约( )时,最低气温出现在( ).一年中,北半球陆地月均温最高出现在( )月,最低出现在( )月。南半球海洋月均温最高出现在( )月陆地月均温最高出现在( )月。

  3.无论一月还是七月,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是( )是受( )因素影响造成的。

  二.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不是描述天气的是( )

  ①济宁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雨热同期

  ②台风“龙王”在福建省登录,滞留时间长达10个小时

  ③欧洲西部地区受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全年温和多雨

  ④未来的24小时内,将有6-7级偏北风,气温下降6-8度

  A.①、②、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2、下列关于卫星云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A.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林地

  B.在卫星云图上,蓝色表示陆地

  C.白色表示云雨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

  D.降水的多少与卫星云图上的白色深浅无关

  【作业】布置作业

  地理读本:基础梳理部分填写;并进行课外调查,调查红水河的污染状况,并写出调查报告。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4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2.通过“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教学,使学生体会、感悟“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地域观念、灾害意识。

  [知识和能力]

  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2.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候的分布图,建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空间概念。

  5.培养学生初步学会通过读图,分析某一地区气候特征的能力。

  教学重点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教学难点1.纬度位置等主要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1.在热带、温带、寒带分别有哪些气候类型?

  2.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是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是影响气温和降水出现地区差异的主要因素。而不同的气温和降水的组合又形成了世界各地气候的差异,因此,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也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板书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对于本段教学内容,要围绕课本P59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读图、讨论、运用旧知,分析归纳,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1.投影展示课本P60图3.24“两地气温、降水量的月份分配”。教师先指图说明其是“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的组合,图的下端表示一年的12个月,图的左侧是气温刻度,右侧是年降水量刻度。阅读时以“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的方法和要领进行分析判读。然后把学生分成两大组,每组讨论分析一地的气温是什么特点?降水是什么特点?组合成什么样的气候特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属于何种气候类型?并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2.各组的代表发言交流、大家评判补充、教师评价点拨,并画黑板简图或投影展示甲图。使学生认识和体会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A地的气温各月均在20℃以上,降水各月都很多,年降水量超过20xx毫米。因而该地的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该地位于赤道地区,纬度位置低,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甲图

  3.把教室比成是亚欧大陆的温带地区。学生分成三部分,两边的学生分别位于大陆的东岸和西岸,中间的学生位于大陆内部。各组由于所处的海陆位置不同,分别讨论本组形成了哪些气候类型?并结合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的特点,说说各气候类型的特征。

  4.各组代表发言、大家评判补充、教师评价点拨,并画黑板简图或投影展示乙图。使学生认识和体会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由于地处同纬度的温带地区,气温夏季陆高海低,冬季海高陆低。但是所处的海陆位置不同,东西两岸地区距海洋近而且能受到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而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降水就少,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气候。

  位于亚欧大陆温带地区沿海的大陆东岸,形成的是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以及温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一年之中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气温冬季在0℃以上,年降水量要比温带季风多。

  乙图

  位于亚欧大陆温带地区沿海的大陆西岸,形成的是湿润的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前者的气候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后者的气候特征是全年温和多雨,气温和降水的年变化比较小。

  位于温带的亚欧大陆内陆地区形成的是冬冷夏热,气温变化大,降水较少(集中在夏季)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5.让学生观察课本P60图3.25,指出A坡属于(迎风坡),B坡属于(背风坡),降水多的是哪个坡?(A坡)。教师画黑板简图或投影展示丙图,加深学生认识和体会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丙图

  6.组织学生先独立完成课本P10活动4,然后让3名学生说说自己的答案和做题思路,大家评判补充。

  (1)青藏高原纬度较高,但是气候寒冷。(地形因素,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2)海南岛终年如夏,降水较多;黑龙江省

  北部冬季漫长,多冰雪。(纬度位置:海南岛纬度低,气温高;而黑龙江省北部,纬度较高,气温低)

  (3)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同纬度的北京气候较湿润。(海陆位置:二者虽同处亚欧大陆的温带地区,但新疆塔里木盆地位于大陆内部,距海较远,降水少;而北京位于大陆东岸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板书

  三、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候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这里的教学,通过从学生的自身体验出发,实例讨论分析,让学生认识体会不同地域,由于气候条件不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也不一样。

  1.学生从自身体验出发,结合当地的实际,列举一年内的不同季节,人们在衣、食、住、行以及农业生产方面有什么不同。学生相互交流、补充,教师引导评价。

  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61活动1,分成学习小组,谈谈这是气候对人类活动哪方面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正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等,互相交流感想。并推选一个代表概括大家的发言,在全班进行交流,如果能选用当地的实例或让学生结合自己家里的`变化等,学生的感受会更深。通过讨论交流,教师的引导点拨,使学生认识气候对人类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但是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生活受气候的限制越来越小。

  3.让学生阅读课本P61“水稻种植与气候”。结合自己对当地气候条件的了解,结合水稻的生长习性,看看当地适合不适合种植水稻,使学生认识气候对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4.用两个学生扮演小强和小明进行对话,让学生进行讨论,看看他俩的愿望能不能实现,为什么?通过讨论交流,教师评价点拨,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不同,不能简单地把甲地区的树、农作物移到乙地区,不能凭主观愿望做事,人类的活动必须要符合自然规律。

  5.组织学生阅读活动3,然后把学生分成两组,并结合当地发生过什么样的自然灾害,造成哪些损失或危害,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根据双方辩论的情况,教师要适时启发引导,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是对人类危害而言的。否则只是自然现象,成不了灾害。沙漠地区,荒无人烟,长时间不下雨,对人类来说造不成危害,所以这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就不同了,这里人口稠密,城市集中,经济发达,又是我国的主要农业区,一个月不下雨,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就要受到影响,造成损失。同理,就是同样等级的灾害,在人口密集或经济发达区造成的损失,要比人口稀疏或经济落后的地区大得多。

  通过对实例的辩论、分析,使学生自己去体会气候异常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培养学生的灾害意识。

  6.投影展示漫画欣赏:“地球出汗了”。地球为什么出汗了?

  让学生阅读课本P62“气候变暖”。然后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讨论:地球为什么出汗了?面对全球变暖的趋势,人类应该怎么做,我们应该怎么做。

  让学生自由发挥,不要作过多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所以,人类应该理性地控制对气候有负面影响的活动。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和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这些实例的分析,一方面要认识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一方面要体会、感悟“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特别是气候变暖已成为人类普遍关心的环境问题,要保护好大气环境,这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作为新世纪未来的青年,同学们也要积极投入行动行列。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阅读下列材料,结合课堂的讨论,以及通过调查、查找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地理小论文。一星期后,组织一次论文交谈评比活动。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有960万km2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下面我们看一段电视片断(播放黄土高原的电视片)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板书:一、世界的黄土堆积区

  承转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其证据是: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板书: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来源——“风成说”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们从电视片和课本插图“黄土高原景观”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教师可把三种地貌给学生简要介绍)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学习:

  板书: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书)

  首先让学生读图“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黄土丘陵区,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有的达30°,坡长一般100米~200米甚至更长。每年每公顷流失25吨~100吨,甚至225吨以上。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某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为了使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更清,可让学生阅读图“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在读图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三点:①三个实验中植被状况差异;②烧杯内水量多少;③烧杯内沙土的情况。从而得出: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

  2.人为因素

  让学生阅读图的对话,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这段对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因为男孩的意思是“千沟万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却认为“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实际上这两个孩子的话都有道理,只是所处的时间平面不同,女孩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则是针对目前状况来讲的,同时这也说明了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这也同时说明人类在这个循环当中始终起到了“引发”和“加剧”作用。具体有哪些让学生回答,教师帮助他们总结。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米。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同学们阅读图,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首先,引导学生确定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外,还包括哪些地区,请学生描述。

  第二,让学生从地形、地势着手,看一看这类地区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

  第三,让学生看等降水量线,观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其降水量分布情况。

  最后归纳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较大。

  [课堂小结]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的黄土堆积区,黄土物质的来源有很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支持。因黄土多为风积物,遇水侵润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反馈练习]

  1.填空

  (1)黄土高原东起、西至、南连、北抵。跨越、 、 、等省区。

  (2)黄土高原黄土物质是由作用形成的。

  2.选择题

  (1)关于黄土高原叙述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形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B.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C.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D.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有许多山间小盆地

  (2)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有( )

  A.黄土坡B.黄土塬C.黄土峁D.黄土梁

  3.简答题

  简述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1)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山西、陕西、宁夏、甘肃。(2)风力

  2.(1)BC (2)BCD

  3.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

  人为因素:毁林开荒破坏了植被,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

  板书设计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一、世界的黄土堆积区

  1.位置和范围: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区。

  2.黄土物质成因:“风成说”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2.人为因素

  ①毁林、毁草开荒破坏了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

  活动与探究

  结合本节所学内容,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是否有水土流失现象,并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方法。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2-22

【经典】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07-15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02-02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1-03

【优选】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06-09

[集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06-09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优]06-09

[精]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07-15

(优选)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07-16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