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16 18:21:59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运用所学的识字方法继续认识6个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诗歌内容,体会春雨之美。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欣赏歌曲《小雨沙沙》

  下面,咱们一起先来欣赏一首好听的歌曲,你们听听这首歌唱的是什么?(播放:小雨沙沙)(春雨)

  2.课件出示书上插图,板书课题

  春雨沙沙地下着,细细的、密密的雨丝,轻轻地洒在房檐上,积成了滴滴水珠。金波爷爷给它起了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雨铃铛”。

  3.板书课题,指导读题

  (1)注意看“铃铛”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都有“钅”)评价:观察的可真仔细。

  (2)出示铃铛:你们看这就是“铃铛”,它是什么做的?(铜做的)它们都属于金属类,所以“铃铛”这两个字用—(钅)

  (3)谁想读读课题?评价:谁能读得比他更好听?自己读读。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读课文,解决读音。

  金波爷爷看到这可爱的小雨滴,听到雨滴落地的声音,就写了一首非常好听的小诗,你们打开书57页,快来读读这首小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就从以前学过的方法中选择其中一种来认识它。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读读,如果他读得好,你就夸夸她,读不好的地方就帮帮他。

  教师巡视,了解生字认读情况。

  3.指名读全文,要求读正确。

  谁愿意站起来给大家读读?其他同学注意看你的语文书,看他读正确了没有。

  评价:这个同学刚才在听同学读的时候,他指着书,听得特别认真。还谁能像他一样?

  谁还愿意读读?

  评价:你读得也非常准确。

  3.集体认读生字词

  (1)课件出示词语:“沙沙响、房檐、串串、铃铛、盖新房、招呼”

  A、自由读。

  看,房檐上挂着串串小水珠,老师把雨点小宝贝请来了,你们听(播放录音)谁能认出他们来?自己读读。

  B、小老师带读。

  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读。评价:认真,声音洪亮

  (2)利用认读卡片认读生字。

  A.自己读卡片上的生字。

  词语都会读了,拿出认字小卡片,把他们整齐的'摆在桌上读读。

  B、听老师读生字,学生找生字卡片。

  下面咱们来做个游戏,我念一个生字,你们找到后举起来读一读,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评价:你们可真棒,找得快读得准。

  4.读全文

  (1)自由读全文

  刚才我们认识得这些雨点小宝贝,又回到小诗中了。再读这首诗的的时候一定会读得特别好的,自己试着读读。

  (2)指名读

  咱们比比谁读的正确,流利。评读。

  三、赏读课文,感悟理解

  1.赏读第一、二句,理解:“房檐”、“串串”。

  (1)自由读一二句,想想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读第一二句,说说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下雨声音,看到雨滴都滴落在房檐上了,像一串串的小铃铛)

  生:听到了雨声

  你听到了怎样的雨声?(沙沙响)这就是轻轻的,柔柔的春雨的声音。怎么读?(指名读)评价:这雨像牛毛,像雨丝,自己再试着读读

  看到了什么?(房檐上有许多水珠)

  房檐:课下有同学问哪是房檐?你们看看书上这幅图,指指,找找哪是房檐?

  实物投影书上插图:伸出房子屋顶以外的地方就是房檐。

  (出示:视频)想不想看看挂在房檐上的小水珠?

  这一串串小水珠多像一个个晶莹剔透的小铃铛,难怪金波爷爷给它起的名字叫——雨铃铛。

  谁愿意把你看到的读给大家听?评价:多美的雨铃铛阿!还谁想读?真美,更美了。

  2.赏读第三、四句

  (1)指名读。

  这雨铃铛落在地上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谁找到了,读读。

  (2)是不是就这两声,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这就是一串串雨铃铛发出的声音,他不停的在我们的耳旁响着响着。

  (4)感受串串雨铃铛发出的声音。

  现在,你们当雨铃铛,我们每一个同学就是这一串雨铃铛。这一组就是4串雨铃铛,你们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丁零当啷)就这几声吗?这雨可是一直在下啊,这声音也要连续不断,怎么读?)

  咱们就以组为单位,每个同学都来感受一下雨铃铛发出的声音吧,好开始。

  3.赏读第五句,

  可爱的雨铃铛们,快做好吧,看,谁来了?(出示:燕子)当你们看到飞来的小燕子,你们会怎么招呼他们呢?想一想,嗨,小燕子……

  嗨,小燕子快回来盖新房。看他多着急啊。

  嗨,小燕子您好,快回来看看你的老朋友吧。真是只有礼貌的小燕子。

  我发现你们在招呼小燕子的时候都举起了小手,在呼喊着小燕子,所以招呼的“招”是——扌,“呼”是口子旁。

  出示第五句话。咱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这里的“它”指的不就是在坐的一个个美丽的雨铃铛嘛。

  四、指导书写

  1.用什么方法记字形?

  2.范写。

  3.第一遍把字写正确。

  4.第二遍看清位置写端正。

  5.写完2遍后,拿出作业纸和书上字对照一下,那儿写得好,那还有欠缺就改改。第三遍就要写得漂亮。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我们一起和金波爷爷赏雨,看到了大自然中的春雨是那么得可爱。也有许多同学这节课表现得非常好,得到了小奖片,请你们把它拿起来,和你的同桌读读背后的内容。

  谁的卡片上的词语是描写雨声的,请你把它贴到黑板上。

  【课堂练习】

  练习说话:春雨在招呼______,快快______。

  这雨铃铛指的就是春雨,除了小燕子,你还会招呼谁,快快干什么呢?

  (错,你可是春天的雨铃铛阿,)

  .它在招呼大柳树,快快发新芽。

  .它在招呼小种子,快快出来看世界。

  .它在招呼小花伞,快快出来洗个澡。

  .它在招呼小蚂蚁,快快出来搬东西。

  经过雨水的滋润,小草才会钻出水面,花儿张开了小脸,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生机勃勃。

  这么美的小诗,我特别想把他背下来,谁愿意和老师一起背?

  (3)“丁零当啷”是雨铃铛发出的声音,像招呼小燕子盖新房。这首小诗中还有一种雨声呢,谁找到了?像什么?

  (小蚂蚁爬)

  你还听到过什么样的雨声,像什么?

  【作业设计】

  1.把这首好听得诗歌背诵给家人。

  2.用彩笔画出自己心中的春雨美景。

  3.搜集有关雨的小诗,歌曲或图片。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生字生词,丰富语言词库;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2、能力目标:了解香菱这个人物,感知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教学方法、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比较法,以及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我们学习的是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从《智取生辰纲》中,我们领略了英雄与英雄之间智力大比拼时的风采;在《杨修之死》中,我们知道了人有聪明才智很重要,但如何运用聪明才智来保护自己更重要;从《范进中举》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中无数知识分子的辛酸与眼泪。今天,我们又能从《香菱学诗》中尝到什么呢?

  二、学习准备内容

  1、作者介绍: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祖籍今辽宁省辽阳市。曹雪芹约于乾隆九年(1744年)前后开始写作《石头记》,后来雪芹贫病交迫,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又殇子,禁不起丧子之痛,此年除夕(1763年2月12日)雪芹病逝,终年虚岁48岁。曹雪芹生于荣华,中经巨变,历尽沧桑,于世态体味甚深,而又博学多识,才华横溢,胸中多波澜,笔下无滞碍,于是成此绝世之作。

  2、《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后40回则为高鹗所续。80回以后他已写出一部分回目及初稿,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

  《红楼梦》有《风月宝鉴》、《石头记》和《金陵十二钗》三个异名。

  《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最优秀的古典小说,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的腐败、互相倾轧,“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暴露出他们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恶,歌颂地主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仆的反抗行为,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对封建礼教等地主阶级传统思想进行了批判。《红楼梦》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凤、袭人、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文化常识,如官制、礼仪、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现实主义作品的巅峰之作。

  曹雪芹在写这部书时,用了“谐音寓意”的手法,他把贾家四姐妹命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是谐“原应叹息”的音;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让他饮的.茶叫“千红一窟”,是“千红一哭”的谐音;又让他饮“万艳同杯”的酒,这是“万艳同悲”的谐音。这样的手法几乎贯穿了全书,我们应该慢慢去品味。

  3、导入课文所学内容:

  (1)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大家知道这首判词说的是谁吗?(香菱)

  (2)简单介绍香菱的身世、经历。(被拐卖,被欺凌,最后病重而死。)

  (3)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故事情节:香菱被人贩子卖与呆霸王薛蟠为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国府的梨香院。平日里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环境的变化激发了香菱学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是“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黛玉。课文就是从这里(在小说回目中题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开始的。

  4、积累生字生词

  仄(zè)声应玚(yáng)庾(yǔ)信蘅(héng)芜(wú)苑(yuàn)

  三昧(mèi)暧暧(ài)胡诌(zhōu)

  颦(pín)怔怔(zhèng)暖香坞(wù)

  画缯(zēng)鳏鳏(guān)

  起承转合以词害意地灵人杰诲人不倦挖心搜胆

  精血诚聚穿凿揣摩

  5、熟读课文

  三、分析讨论课文内容

  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2、提取关键语句:

  找出课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3、细读课文:

  边看课文,边仔细分析香菱学诗、黛玉教诗的过程(香菱拜师,初作,再作,三作的过程;黛玉指点,评价,鼓励的话语。均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语句来分析)。

  4、思考、讨论:香菱在学诗的过程中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专心致志、废寝忘食)

  5、比较阅读:分析香菱所作的三首诗

  香菱作的第一首诗:(原诗略)

  分析: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习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合成篇。最大的问题是,全诗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诗中所用“月桂”“玉镜”“冰盘”等,词藻陈腐,所以黛玉说“被他缚住了”,即不能从前人的套子中跳出来。

  分析:香菱作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渐渐放开了手脚。但“玉盘”“玉栏”等词语仍有陈旧的气息,而且全诗在咏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题,所以黛玉说“这一首过于穿凿了”。分析: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这首诗是成功的。除首联外,句句都非似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尤其是颔联,对仗工整,言浅意深,堪称精妙。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这样,诗就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了。如果说离愁,思绪这种深沉的感情,在第一首是肤泛的,在第二首是游离的,到第三首就变成实在的,意趣真切,余韵悠长。

  要有自信,树立学习的信心;多读书,读好书,提高学习兴趣;要勤学好问、不耻下问;勤于实践,大胆创作。)

  3、课外拓展:互相交流自己所了解的《红楼梦》中其他人物的故事。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课文内容,感受不同天气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趣,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2、理解第二、三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描写了在晴天里看到的海上日出和在有云天气里看到的海上日出。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巴金的一篇著名写景散文《海上日出》,一起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

  二、朗读课文,畅谈感受。

  1、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力求读正确、流利。

  2、这篇文章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谁来说下自己的感受?(生自由发言:我觉得课文写的非常美;我觉得巴金的文章语言很生动;这篇文章用了很多的动词,把太阳怎么升起来写得栩栩如生,像亲眼看到一样……。)

  3、把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好吗?

  三、精读课文,感受壮观

  1、对于一篇课文来说,我们不仅需要尽情朗读,同时也需要用心思考。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具体描绘海上日出景象的是哪几个自然段?(2-5)

  3、作者观察到几种情况下的海上日出的景色?

  4、天气晴朗时的日出和有云的情况下的日出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把你有感受的词句画下来。

  5、汇报学习的情况,要求尽量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来说。

  (一)天气晴朗时的日出

  ①太阳快升起来的情景,“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转眼间”写出了太阳升起时的速度很快,“慢慢地”“加强”写出了太阳升起时的变化。

  ②“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这句话写出了太阳特别可爱。引导读出太阳的可爱。(学生读句子。评议。)

  ③重点理解: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与“太阳慢慢向上升”进行比较,体会书上的句子好在哪儿。(“负着重荷”“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冲破了”“跳出了”这些词语很形象,把太阳拟人化了,写出了太阳的一种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如何读好太阳升起来的这段话呢?试着读一读。(同桌互相读)指导读。

  ④“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这句话写太阳升起来了,同时也写出了作者的欣喜。

  四、拓展、作业

  1、观察日出或日落,把观察到的景象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二、三自然段写了什么?

  二、学习四五自然段。(有云的情况下的日出)

  听老师读课文,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描述) “透过云缝直射”“镶”“透出重围”“染成” 体会太阳的顽强、光亮的美和作者用词的准确。

  用什么语气朗读这一段呢?每一位同学都小声朗读一遍,找同学谈朗读的感受。

  (这一段应该以振奋、轻松的语调朗读。)

  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7、师读巴金的一句话:我的`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

  从这篇文章当中,你读出他的什么感情呢?朗读、背诵喜欢的段落。

  最后作者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齐读。

  三、总结全文

  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在西边落下,似乎是很平常的事,我们好像都没有去特意地注意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那一刹那间的景象,而巴金为什么能将日出的过程写得这样精彩呢?你能从课文当中找到一些原因吗?(开头的“常常”“我知道”“目不转睛”“果然”等词可以看出巴金坚持仔细观察、用心揣摩)正如他说的那样,巴金是在用他的感情在写作。

  我们也要多观察生活,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好作品。同时我们都应该学习文中所赞叹的太阳这种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用这种精神去对待我们学习中、生活中的一切困难。

  四、作业

  背诵课文。

语文教案 篇4

  【预设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暖烘烘、讨厌、讥笑、欺负”等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知道丑小鸭名字的由来,了解丑小鸭与其他鸭子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故事,引出课题,了解作者

  1.出示卡通人物形象图,猜童话故事书名。

  2.《丑小鸭》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童话故事,哪些同学读过?知道故事的作者是谁吗?

  (学生介绍安徒生,课件出示相关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这个故事很有意思,读起来会更感人。让我们一起认真地来读一读吧!

  出示初读要求:

  (1)读准生字,想办法记住字形。

  (2)正确朗读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2.交流。

  (1)认读生字,记字形。

  (2)理解词语。

  暖烘烘:换词理解──暖洋洋。

  归类理解词语,注意他们的异同。

  芦苇

  篱笆讨厌

  讥笑

  欺负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 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雨霖铃》MTV;朗读flash。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生: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 (板书)

  二、关于柳永 :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三、整体感知:

  1 、范读《雨霖铃》。

  (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生:能。哀婉、悲伤、凄清。 (板书)

  2 、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带领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3、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

  应是:即便是。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搜集柳永的诗歌进一步赏析。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鉴赏:

  学生自读,思考: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明确:别前、别时、别后。(板书)

  师: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板书)

  鉴赏时注意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 哪些是情景和说?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上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师: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生:写景。

  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师: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

  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师:这写什么?(写情) 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问:为什么?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关于这样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古人有很多。

  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这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属含蓄之作。可是柳永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迂,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见留恋之情浓。

  于是后面便迸出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

  (提示: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这样一句唱词:“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语出于此,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词人“竟无语凝噎。”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师:这句写什么?

  生:写景。

  这里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念”字是上声还是去声?(是去声。)“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非去则激不起。”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提示学生想象这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生: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下片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师:“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

  生:起首一句“寒蝉凄切”

  师: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词中有画,景中含情。(提示学生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感受画面色调。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结合全诗旨趣。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师:整个画面的基调如何?

  生: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师: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

  师:“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

  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师: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

  再就是虚实相济。哪些写虚?别后想象。写实?别时情景。

  再想想词中的三副画,给人的感觉都是:哀婉、无奈、凄清。这是这首词的特点,也是婉约词共同的特点。

  二、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学生齐背《雨霖铃》。

  三、作业

  1、诵读

  2、选一句诗,做幅画,再现诗中意境,体味作者感情。

  板书设计:

  雨 霖 铃

  上片,离别中悲痛:

  饯别景----饯别宴 ---饯别情 ----饯别景

  寒蝉、长亭、骤雨---帐饮---泪眼、凝噎-- 烟波、暮霭

  下片,离别后悲愁:

  虚写离情-----实写离景------虚写离思

  伤、那堪---杨柳、晓风、残月--- 虚设、与何人说

  教学反思:

  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简介:

  《巨人的花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英国作家王尔德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巨人筑起高墙把到花园来玩的孩子们拒之墙外,从此,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拆除了围墙,花园里又迎来了美好的春天,巨人也感到无比幸福。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揭示了“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的道理。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学生个性朗读,想象画面,心理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思想启迪,领悟深刻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溢、添”等8个生字,会写“墙、牌”等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感受。

  教学重点:

  想象画面,体会人物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教学难点:

  体会童话采用对比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的突出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粗知课文内容。

  1、板书课题。

  2、检查学生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分两组出示词语。分组对比读,读准字音。

  鲜花盛开 绿树成阴 鲜果飘香 草翠花开

  狂风大作 雪花飞舞 冰雪覆盖 鲜花凋谢

  3、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设计意图:童话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课前检查生字预习时,教师也将两组词语对比出示,给学生感觉上以直观的暗示,为下一步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对比读文,充分想象,强化体验。

  1、(演示):花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画面。

  教师相机板书:鲜花盛开 绿树成阴 鲜果飘香

  引导学生想象:在这样美丽的.花园里,你会做些什么?心情如何?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在花园里捉蝴蝶,看蜜蜂采蜜,听小鸟鸣叫等。心情无比舒畅。

  带着自己无比欢乐的心情朗读课文1、2自然段。

  2、巨人回来了,但是花园却完全变了样,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此时的花园用什么词来形容最恰当?

  板书:狂风大作 雪花飞舞

  (演示):花园周围砌起了高大的围墙,上面竖起一块写有“禁止如内”四个大字的告示牌。指导“牌”字的写法。

  同学们,看到这个告示牌,你有什么想法?从高高大大的围墙边走过,你又是什么样的心情?

  (设计意图:本文教学的难点就在于体会对比的表达方法,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组织学生进行第一次对比学习,把鲜花盛开、绿树成阴的花园与狂风大作、雪花飞舞的花园相对比,把孩子们前后截然不同的心情相对比,让学生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感受文本。)

  3、过渡:巨人在孤独与寒冷中不知过去了多久,一天,他突然看到一缕阳光从窗外射进来,他的花园又一次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

  引导学生自由读第7自然段,找出对比描写的语句练习朗读。

  板书:草翠花开

  冰雪覆盖 鲜花凋谢

  4、站在树下的小男孩再一次创造了奇迹。仔细默读8-11自然段,画一画,小男孩创造了哪些奇迹?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会找出这样几点:

  小男孩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使巨人心里感到火辣辣的;

  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小男孩使巨人明白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小男孩在巨人宽大的脸颊上亲了一下,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

  巨人拆除了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

  5、想象:小男孩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他可能会对巨人说些什么?巨人从小男孩的眼里读懂了什么?

  6、小组合作,讨论理解句子:

  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换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设计意图:本环节紧紧围绕课文,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书中了解课文内容,对比人物态度和感觉;在读书中合作交流,训练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在读书中拓展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在读书中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一起分享的道理。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和谐的统一。)

  三、看图想象,续编故事,编排课本剧。

  1、指导看图,用学习本课积累的词语,生动地描绘画面的内容。

  2、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想象他们之间的对话,把故事继续编下去。

  3、小组分工合作,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

  板书设计:

  巨人的花园

  鲜花盛开 绿树成阴 鲜果飘香 草翠花开

  狂风大作 雪花飞舞 鲜花凋谢 冰雪覆盖

  分享快乐 无比幸福

语文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目的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2.分段、.总结段意。

  3.学习课文一、二段。

  重点:

  1.分段、.总结段意。

  2.学习课文一、二段。

  难点:

  了解地球有关知识,受到初步的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理解题意。

  1.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了《太阳》,知道太阳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也是讲和我们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地球。

  2.理解题意。

  一.本文为什么以“只有一个地球”为题?

  二.默读课文,找出生字新词,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解释。

  三.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四.学习第一段。

  1.理解词语。

  宇航员(图片)、遨游、遥望、晶莹透亮、水蓝、和蔼可亲、半径、一叶扁舟、很小很小。

  2.理解句子。

  (1)为什么作者把地球比作“母子”和“摇篮”?在量词的使用上有什么不同?

  (2)课文从哪些方面说明了人类活动的范围小?

  3.总结。

  这一段从三个方面介绍地球:一是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二是地球的大小。三是人类生活的陆地在地球中的'比例。这一段主要是强调它的小,说明我们要更加爱护它。

  五.学习第二段。

  1.理解词语。

  上帝的恩赐、甚至、再生、生态、基地、火星(图片)、月球(图片)。

  2.理解句子。

  (1)请找出第四自然段的关联词语,理解句与句之间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2)比较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a.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了吗?

  b.再说,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问题4: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

  问题5:矿产资源为什么不能不加节制地开采?

  问题6:人们毁坏自然资源,滥用化学药品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3.小结:这一段从两个方面介绍地球的资源情况,一是地球的自然资源形成困难,如果对矿产资源不加节制开采,资源必将越来越少。二是人类生活需要的某些资源本来可以不断再生,因为人类滥用化学药品,破坏生态,给人类带来威胁。这就要求我们应该保护自然资源。

  六.课题练习。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第三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目的要求:

  1.通过了解地球和人类的关系,懂得应该精心保护它。

  2.学习这一课怎样围绕中心把意思说清楚。

  重点:通过了解地球和人类的关系,懂得应该精心保护它。

  难点:学习这一课怎样围绕中心把意思说清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文一、二段讲了什么?

  2.思考回答课后第一题。

  二.学习第三段。

  1.理解词语。

  破碎、目睹。

  2.理解句子

  问题7:课文哪些方面说明人类不要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3.小结:除地球外,人类没有其它星球可住。

  三.学习最后一段.

  (1)地球真的会“破碎”吗?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为什么用“破碎”这个词?

  (2)“别无去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如果地球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3)为什么要精心保护地球?

  (4)小结:这一段说明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

  四.总结课文内容和写法。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课文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3.填空,理解课文各段和中心的关系.

  (1)因为地球美丽壮观、很小,所以()。

  (2)因为地球资源有限,所以()。

  (3)因为地球资源可以不断再生,所以()。

  (4)没有别的星球可以供人类居住,所以()。

  五.漫谈体会。

  学到这里,我们对地球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地球、资源和人类的关系也有了一定的理解,大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说说你看到或听到哪些是破坏地球的行为,为什么?哪些是保护地球的行为?

  六.课堂练习。

  七.总结。

  1.学习了这一课,理解了地球和人类的关系,懂得了应该精心保护它。

  2.学习这一课怎样围绕中心把意思说清楚。

  八.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8

  一、复习导入。(4分钟)

  1.揭题:请大家把今天所学的课题齐读一遍。齐读、评价。

  2.复习词语:孩子们,昨天回家认真完成作业的请举手。(师评:嗯,我们要养成每天课后认真复习的好习惯。)余老师得检查一下,你们能够把大屏幕的词语都读正确吗?

  3.回顾课文第一部分

  师生接读课文

  请打开课本87页。昨天我们一块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一起认识了课文里两位主要人物,他们是(板书:台风和卫星),在波浪滔滔的海面上它们初次在相遇。台风脾气可不太好,刚睡醒就大声嚷道,一二组读(你是谁……),可小卫星却镇定得很,他笑了笑说,三、四组读(我是……)

  二、精读感悟3-7段。

  过度:同学们,小卫星这一笑可惹来麻烦了!狂暴的台风能绕过他吗?(不会)你怎么知道的?那台风紧接下来要说些什么?干些什么?卫星被欺负了吗?

  1.默读体验。请同学们轻声默读课文3-7自然段,拿起笔用横线画出描写台风的有关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卫星的有关句子。想想你从这些句子里你知道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2.自主默读,师训堂指导。

  3.指名汇报,相机解词品句。个人指导—小组指导——全班指导

  【a.指名汇报】

  【b.树典型,教有感情朗读。】

  (_如果学生朗读很出色,可请其到讲台前,示范:语气、动作、神情等。)

  (预设1:他读书很流畅,声音也很响亮,还很有感情。——师: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啊,你瞧他在读书的时候,很会抓住“狂怒”这个词语读,语气上用重音强调,表情也十分丰富。这就有是有感情的朗读。你也想学学吗?)相机套上头饰

  小结:看吧,朗读是十分有趣的。你们可得要把这两招牢记于心,熟能生巧啊。

  【C.巩固内化,自由朗读。】

  【d.全班交流,指导读第六段,解词:谈笑风生】

  三、略读8段。

  经过一番较量,台风最后(泄气逃跑)齐读第八段。

  四、课堂升华,总结。

  同学们,在课外收集资料的时候,你还知道卫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地方有密切的联系吗?(卫星电视,手机通讯,卫星定位,)

  是啊,本领超群的卫星,你想用句什么话来夸一夸它呢?

  余老师也作了首小诗:

  台风狂暴危害大,多亏卫星报告早。跟踪监视甩不掉,科学防备灾难少。

  只要你对科学不管的探索和追求,不久你也能够设计出为人类造福的卫星。下课。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8-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天地》教案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