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17 09:30:19 二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备]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课本第 6-8 页。

  教学目标:

  1、学习借助直观图解决把两种不一样多的物品变成“同样多”。

  2、是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欲望,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不一样多变成“同样多”的解题策略。

  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及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班要拔河比赛,愿意参加吗?一队 10 人,二队6 人,行吗?为什么?怎么样就公平了?

  你们喜欢玩串珠吗?今天就来研究关于串珠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 3。

  提问: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图中说的是什么)?

  要解决什么问题?(让两串彩珠同样多,有什么办法?)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先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三种方法。

  第一种:小军再穿 4 个彩珠。

  第二种:把芳芳穿的 2 个彩珠拿走 4 个。

  第三种:拿出芳芳穿彩珠给小军 2 个。

  总结,加强对比:你有什么体会?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只要抓住两串相差 4 个,就能找到解决的方法了。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 1 题。

  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填空。组织交流时着重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2、想想做做第 2 题。

  先出示直条图,让学生说一说如果让同时多,要先知道什么,但要引导比较,认识到应选择比较简单的方法。

  3、想想做做第 3 题。

  引导学生在头脑里把两个数量排一排,学生独立做,集体讲评订正。

  4、想想做做第 4 题。

  学生独立解题,集体讲评。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学反思:

  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和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及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引导学生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46人,学生思维活跃,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索能力和合作意识。加之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生动教学情境的创设,他们将会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经历体验中产生需求,探究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7的乘法口诀是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表内乘法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1――6的乘法口诀,知道了乘法口诀是怎样来的,掌握了一些编制乘法口诀的策略和方法。乘法口诀是小学数学最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本节课是口诀教学的延续。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编出7的乘法口诀,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2、引导学生探究找出7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并能用规律记忆口诀。

  3、能用口诀正确计算7的乘法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4、在编写口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掌握并应用7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尝试编写出7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屏幕动画先后出示白雪公主、七个小矮人。

  请看屏幕——森林里,有一位漂亮的公主,是谁呢?她有几位好朋友,又是谁呢?

  2、数一数,七个小矮人都来了吗?

  随着学生数数,屏幕出示1至7。再在气球中出现7、14、21三个数。

  师:七个小矮人他们每人手拿一只气球。你能看出气球上的数是怎样排列的吗?

  3、接着往下写,是哪些数呢?

  学生回答28、35、42、49,屏幕中出示各数,教师追问是怎样想的。

  学生读7、14、21、28、35、42、49。 这些数都与几有关系呢? ( 板书:7 )

  师:从这一列数中,我们能看出:1个7是多少?2个7呢?“21”是几个7?几个7相加得28?……

  学生回答后教师组织学生看着屏幕中的数说一说:1个7是7,2个7是14……

  师:今天这节课如果我们学习乘法口诀,将学习

  随着学生回答完成课题板书:7的乘法口诀。

  ( 设计理念:七个小矮人的故事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学生们更是对它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才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去参与。)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大家能编7的乘法口诀吗?相信大家!我们每位小朋友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每个小组请一位同学把大家编的乘法口诀写下来。能编几句就编几句。如果有困难,可以看一看屏幕上的这一列数,再编口诀。

  2、学生小组活动。

  师:现在请各小组先汇报你们编写了几句乘法口诀。

  视频展示其中一个小组所编的口诀。其余学生辨析:所编的口诀是否正确?并检查本小组编写的口诀是否正确。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口诀卡片。

  师:小朋友真不简单,自己编出了“7的乘法口诀”,大家自豪地读一读七的乘法口诀,发现一些规律了吗?

  3、学生读、记七的乘法口诀。

  在背的时候,感觉“7的乘法口诀”哪几句容易记?哪几句难记一些?

  我们小朋友对《西游记》,一定不陌生。 屏幕出示《西游记》图片和相关文字

  师:这段文字中有两句乘法口诀,你发现了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上段文字中的“七七四十九”、“三七二十一”闪烁后由黑色变为红色。

  大家刚才交流的记口诀的方法很多,我们多读读、多动脑筋,一定能记熟口诀。

  (〖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在合作探索中得出七的乘法口诀,在记忆口诀时教师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情况,从学生中来,回到学生中去,使口诀的记忆充满挑战和快乐。)

  三、游戏巩固,主体发展

  1、大家看着气球上的数,一起说口诀。

  教师随机指屏幕上气球中的数,学生根据得数说口诀。接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对口令。学生填写课本例题中的口诀。

  2、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用呢?根据口诀能算出哪些乘法算式的积?我们做一个游戏——送算式“回家”。

  教师将1×7、2×7……7×7、7×1、7×2……7×6等13张算式卡片分发给各小组,学生把它们贴到相应的乘法口诀后面。

  3、接下来我们一起再参加一则游戏——转转盘。算对了,转盘才能转动。我们用抢答的方式。算式出示后,算好了就站,站起来就说。

  转盘出示7×3、7×4、7×6……学生抢答。

  (〖设计理念〗练习中先设计了师生对口令的游戏,主要是对7的乘法口诀进行巩固,然后设计了“转盘”的游戏,对7的乘法口诀和算式进行综合练习,使练习有坡度,难度适宜。)

  四、巩固总结,大胆延伸

  1、“7”,是个奇特的数。我国古代与7结下难解之缘。

  屏幕出示唐诗《枫桥夜泊》。

  大家看到的这是唐代张继写的一首诗,我们三年级即将学习。你能用哪一句口诀算出这首诗共多少字?

  师小结:每句七个字,这样的诗,又称七言诗。

  2、课件出示:我国古代医学上认为7与女性的成长有关的内容。

  3、屏幕出示由五副七巧板拼成的图。

  师:小朋友继续看,这是用——七巧板拼成的图,这5副七巧板一共有多少块?

  4、课件出示:7只七星瓢虫图让学生用口诀算出一共有几个黑点?

  5、医生提示:人每天要喝6杯水,一个星期要喝几杯水?

  6、课件出示:一架电子琴,问:白键一共有多少个?师:还记得七个小矮人吗?

  (〖设计理念〗 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 拓展练习环节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实效性及学科之间的整合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都隐藏着乘法口诀。)

  五、课后延伸

  屏幕出示七个小矮人画面(与课始准备题的的画面相同),并以游动字幕形式出示儿歌,同期配音:1个矮人1张床,7个矮人7张床;1个矮人2只碗,7个矮人14只碗……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3的每一句乘法口诀的含义,较熟练记住3的乘法口诀。

  过程与方法:结合“需要几个轮子”的具体情境,经历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乘法问题。

  重点:知道口诀的意义,并正确熟练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口诀的意义,并正确熟练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课堂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创设情景。

  1、复习2、5的乘法口诀。

  2、出示三轮车图:观察一下一辆三轮车有几个轮子?

  1、辆汽车有3个轮子。

  2、辆三轮车呢?3辆…9…分别需要几个?

  我们今天要来比比看谁有好办法能很快数出有多少个轮子?

  (二)、探索口诀,解决问题。

  1、摆一摆:用小棒代替轮子,摆三角形,摆一个三角形,列一个算式。

  (1)、出示△,摆一个三角形用三根小棒,试一试摆2个△用几根小棒?

  (2)、边摆遍数,3个△,4个△,5个△,6个△......呢?

  (3)、能用算式解答吗?板书乘法算式。

  2、数一数:请同学独立数出分别有几个轮子,填在16页的表格内。

  汇报:说说是怎么数的?表格里的数各代表什么?

  3.探索3的乘法口诀

  (黑板上竖放着三角形图,对应着9道整齐的乘法算式.)

  师:刚才,我们根据数车轮子、摆三角形活动,整理出了这9个乘法算式.看着这些算式。

  (1)说一说:表示几个3?

  怎么编出3的.算法公式?

  (2)观察:3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3)讨论;怎么记住3的乘法口诀?

  (4)同桌交流,你有什么好的记忆方法?

  4、记一记:选出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记记。师生,生生对口诀

  (三)、练习巩固

  1.对口令

  (1)、我说二三谁跟我对得数,生:得六

  (2)、三四十二谁跟我对乘法算式:3×4=12或4×3=12

  (3)、练习形式:师生对练、同伴对练、小组选代表对练、男女生对练。

  2.找朋友(17页练习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与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连?

  用到了哪句乘法口诀?

  评价:对的同学奖励自己一颗星.

  全班评价.获胜的小组教师给一颗星星.

  3、找规律。(17页练习2题)

  (1)、独立填空。

  (2)、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填,你是怎样思考的?

  4、过河。(17页练习3题)

  分小组比赛计算。

  评讲:用到了哪句乘法口诀?

  评价,获胜的小组教师给一颗星星.

  3.数学游戏:开火车

  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进行开火车游戏进一步熟练3的乘法口诀,并学会用口诀进行口算。

  (四)、拓展性学习

  (1)、出示书P17数学故事,引导学生认真看图,小组内说说故事。

  (2)、想想:小淘气买书用了多少钱?

  6X3=18(元)或3X6=18(元)

  售货员阿姨找了他多少钱?

  5元

  淘气还应给阿姨多少钱?

  20—5=15(元) 18—15=3(元)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都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3的乘法口诀

  1个3 1×3=3一三得三

  2个3 2×3=6二三得六

  3个3 3×3=9三三得九

  4个3 3×4=12三四得十二

  5个3 3×5=15三五十五

  6个3 3×6=18三六十八

  7个3 3×7=21三七二十一

  8个3 3×8=24三八二十四

  9个3 3×9=27三九二十七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课本40-41页复习8-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乘法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教学重点:

  让学生熟记1-6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发现并提出身边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出示口算卡片,齐说得数并说说用了哪一句口诀?

  2、口答。

  4个5是多少?

  二、综合复习。

  1、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第9题。

  (1)出示第8题图,学生独立观察。

  (2)小组讨论计算方法,集体汇报。

  3、第10题。

  A、出示第11题,读题。提问: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

  B、小组交流,说说该怎么算?注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4、第12题。

  出示第12题,根据图意,学生小组间自由提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并进行解答,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5、指导学生完成思考题。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一二得二 二二得四

  一三得三  二三得六 三三得九

  一四得四 二四得八 三四十二 四四十六

  一五得五 二五得十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五五二十五

  一六得六 二六十二 三六十八 四六二十四 五六三十 六六三十六

  教学反思: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乘法的含义,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口诀表的排列规律。熟记1-6的乘法口诀,并且能运用口诀熟练计算。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课本P7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简单的乘法应用题,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会提出乘法计算的问题,能用乘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对口诀

  教师与全班学生进行对口诀的练习。

  2.口算:

  6×4 5×3 2×7 5×4

  3×4 2×8 4×2 7×4

  5×7 5×8 2×8 2×1

  二、新授

  1.教学例3

  出示第78页主题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用简单的`话把图上的意思表达出来呢?

  生:一个文具盒8元,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

  让学生完成填空:

  每个玩具盒( )元,买( )个,这里有( )个( )

  师:你能列什么算式?

  学生口答:8+8+8=24 8×3=24

  让学生把算式写在草稿本上,指名板书。

  解答正确吗?

  请学生思考检查的方法。

  2. 能力迁移

  如果买7块橡皮,一共多少钱?

  师:你是怎么想的?请你和四人小组的伙伴们说一说。

  派代表汇报,一起评改。

  问:你们还能提出其他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学生说,教师板书。

  A、买5支铅笔多少钱?

  B、买8本日记本多少钱?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九第3题。

  学生根据图意找出有几个几,再列式解答。

  独立完成,指名板书,集体订正。

  2.练习十九第4题。

  学生完成书上的填空后,集体讲评。

  问:你还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让学生把问题和算式写在草稿本上,教师巡视指导,若有时间则集体讲评。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课本第39-40页复习1~7。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乘法的含义,了解乘法口诀排列的一些规律。

  2、使学生熟记1~6的乘法口诀,并且能运用口诀熟练计算。

  教学重点:

  让学生熟记1-6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发现并提出身边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1~6的乘法口诀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复习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要求小朋友能熟练地背出这些乘法口诀,还要能用这些口诀很快地进行乘法口算。

  二、复习。

  1、复习第1题

  出示题图,学生独立观察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复习第2题。

  (1)出示1~6的乘法口诀表:这是我们学过的1~6的乘法口诀,你能在空格里填上合适的口诀吗?(独立填写,集体订正)

  (2)学生对照口诀放大表,横着看,你发现什么规律?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横着看,口诀的排列与我们学习时的顺序一样,第1行是1的乘法口诀,第2行是2的乘法口诀,第3行是3的乘法口诀,……一行一行排到6的乘法口诀。

  请小朋友一行一行背一遍。

  (3)竖着看,你发现什么规律?

  小结:竖着看,每一行中口诀的第一个数相同,第二个数从小到大排列,也就1个几1行、2个几1行……这样排列的。例如第一行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三得三、……第二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二四得八。

  请小朋友竖着一行一行背一遍。

  (4)拐弯看(要说明先横后竖地读),每一组口诀间有什么联系?

  小结:拐弯看,先横后竖,如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都是与2有关的口诀,也就是2和1、2和2、2和3……相乘的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都是与3有关的口诀,也就是3和1、3和2、3和3、3和4……相乘的口诀。

  请小朋友齐着拐弯试背一遍

  (5)师生共同对口令。

  3、复习第3题。

  竞赛的形式同桌同学两人一组,比比谁先过河;比两次,使每个同学都能练习到两组题。

  4、复习第5题。

  在写出得数的算式里填写运算符号,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之后组织交流,讲讲是怎样想的?

  5、复习第6题。

  填方框里的乘数,由于只学到6的乘法口诀,所以方框里暂时填1~6个数,要求学生说出所填乘数,所得的积并说说用了哪句口诀?(第一题可按横着背的6的口诀的顺序想,后面两小题可以按拐弯背的顺序想。)

  6、复习7。

  引导学生弄清图意,交流后独立解答,集体汇报订正。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呢?与同学一起分享一下吧。

  乘法口诀

  板书设计:

  1×2=2 一二得二 2×2=4 二二得四

  1×3=3  一三得三  2×3=6 二三得六

  3×3=9 三三得九 1×4=4 一四得四

  2×4=8 二四得八 3×4=12 三四十二

  4×4=16 四四十六 5×1=5 一五得五

  5×2=10 二五得十 3×5=15 三五十五

  4×5=20 四五二十 5×5=25 五五二十五

  1×6=6 一六得六 2×6=12 二六十二

  3×6=18 三六十八 4×6=24 四六二十四

  5×6=30 五六三十 6×6=36 六六三十六

  教学反思:

  学习完本单元,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节课进行回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构建知识网络。注意检查学生对乘法的含义是否都清楚,乘法口诀是否记熟,有效督促学生进行阶段性复习巩固。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1、教学内容:

  课本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页不退位减(例一)

  2、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可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他们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体,对于直观的事物较易接受。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更好地学习,教学设计时还应注重知识之间的衔接,由旧知导入新知、由浅入深,逐步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为了以后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3、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运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

  4、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后才能计算的道理。

  5、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小组讨论等方式理解竖式中数位要对齐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7、教学准备:

  课件,不同颜色圆形纸。

  8、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加复习式导入

  出示课件复习题,并观察奥运图片以及讲解。

  (观察图)你们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提出问题:(只要符合逻辑的问题都允许提出,教师重点抓住不退位减法的问题做例子)

  (1)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应怎样列式呢?引导学生列出。

  (36-23=?)教师:有同学会用竖式在黑板上计算吗?让举手的同学到黑板上列出。对学生的.做题方法给予正确评价。

  (2)德国比美国少几枚?应怎样列式呢?引导学生列出。

  (36-16=?)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100以内的减法

  《100以内的减法--不退位减》

  二、主动探索,获取新知

  例1 :

  36 - 23=?

  师:提问可有几种方法?竖式,计算器等等。

  列出竖式,引用圆形纸张演示在黑板上,并做详细讲解。

  从个位的6个中去掉3个,从十位的3个中去掉2个。写出得数。

  (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生答: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

  师:对了,数位对齐后我们才能去减。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课件出示做一做。(第一题第二题)

  学生自主完成,全班集体订正。

  2、找出数学小诊所中的错误并改正。

  四、拓展延伸,应用新知

  课件出示课件:小组讨论蝴蝶遮住的部分,分别给表现好的组奖励。给主动讨论回答积极的小组奖励小红花印章。在讨论当中主要是培养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知识的欲望,对有争议问题做讨论。

  五、小结

  提问学生本节课的收获?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开始减起。

  六、布置作业

  课本第18页(做一做)的第二题,要求学生自主完成,起到复习的作用。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的:

  1、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会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

  2、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

  3、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问:大家知道三峡吗?我们的三峡大坝呀,全长2300米,他长吗?

  我们北碚有一条高速公路叫什么?谁知道?

  其中有一条隧道,长6公里

  你门说,大坝和隧道谁长?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

  2、练习

  (1)对口令,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8()公路长800()飞机飞行高度8000()火车每小时开60()

  (2)说说大约几千米

  引导学估计

  1675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作业

  练习十二1-4

  2题,学生看题目要求和图,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在做

  学生独立作业

  四、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9页例4,80页课堂活动,81-82页练习十二5-9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毫米的实际长度

  2、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选择正确的`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千米有多长,生活中的1千米呢?

  2、千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3、3657米大约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课

  1、教学例4

  学生拿出直尺,请观察,直尺上长度单位都有哪些?

  学生逐渐观察得出许多小格,这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说是1mm,学生读

  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几份?

  学生观察数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学生读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2、感知1毫米

  请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

  学生自己比划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体吗?

  拿出2分硬币,量一量有多厚,大约是毫米

  还有吗?

  学生在量

  3、整理长度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

  你可以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吗?

  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三、练习

  1、80页1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2、80页2、3

  学生测量

  3、完成81页5-9

  四、课后记

  五、时分秒

  1、能认识,写钟表的具体时刻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能进行时分面的简单换算

  4、能计算经过时间,知道珍惜时间,会合理安排时间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书本第54、55页的例2、例3、例4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2、3、4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

  2、初步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教学重难点】:

  1、是使学生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2、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沟通与加法的联系。

  【教学准备】:小棒16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组织复习5的'乘法口诀。

  1、开火车,对口令

  一五…三五…五五…四五…二五……

  2、组织学生之间进行对口令活动。

  [设计意图]组织复习,进一步熟悉口诀,为下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2、3、4、的乘法口诀

  1、教学例2

  引导学生写出乘法算式编制口诀。1副球拍有2个球拍,根据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2×l=2 1×2=2。教师指着黑板上的算式问:“1个2得数是2,我们可以说成‘一二得二’。”并板书:“一二得二”

  接着教师又让学生看2副球拍,问;“这是几个2?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怎样写?”教师指着乘法算式,说:“2个2的得数是4。我们可以说成‘二二得四’。”并板书:“二二得四”。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起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从而顺利地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同时对学生进行爱护植物的教育。

  2、教学例3

  出示例3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每束有多少个气球?可以说成几个3?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如何用乘法算式表示呢?可以编制一句什么样的口诀?

  板书:一三得三。如果有2束你会列出乘法算式吗?口诀是什么?如果有3束呢?引导学生对2和3的乘法口诀进行记忆。引导学生归纳出口诀;“二三得六”。

  教师让学生再摆一个三角形,引导学生自己想,自己写,最后归纳出口诀:“三三得九”。

  [设计意图]对学生半扶半放,让学生主动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教学例4。

  4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方法跟3的乘法口诀类似。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得到相应的乘法算式和结果。

  板书:1×4=4 4×1=4 2×4=8 4×2=8 3×4=12 4×3=12 4×4=16

  2)引导学生编制乘法口诀。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3)想一想:1×1=?同桌交流板书:一一得一

  教师引导学生想:“1个2是2,1个3是3,1个4是4,那么1个1应该是1。相应的乘法口诀是:一二得二,一三得三,一四得四;那么,1乘以1得1,口诀应该是—一得一。”

  [设计意图]在学习过乘程中,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体现了教学的一般规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三、巩固练习

  1.做教科书第54页、55页做一做中的练习。

  2.做练习六第1题。

  教学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能背出1—4的乘法口诀。如果某个学生乘法口诀不熟,或者某个学生某句口诀不够熟练,教师都要及时给予帮助。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新知识,使学生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四、小结作业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要求学生回家背诵2、3、4的乘法口诀。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混合运算的意义。

  2.能正确计算混合运算题。

  3.引导学生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5.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创设小熊购物这个问题情境,通过学生帮助小熊计算买食品花了多少钱,引出混合运算的教学,其中包括乘加与乘减的运算。

  教学时,教师应注意要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千万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出来。另外,在计算过程中要让学生之间进行不同算法的交流,以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辽源市第一实验小学教学条件、师资条件比较先进,学生的素质相对来说也比较高。特别是,我们班的学生经历了近两年的课改实验,由于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现在数学课上已形成了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提问、敢于创新的局面。但由于学生年龄偏小,缺少生活经验,所以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创设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课堂实录

  为了吸引学生学习,我将教材中虚拟的小熊购物情境设计为真实的买水果情境,课前布置学生去水果超市调查各种水果的价格。结合学生的调查,我在课上出示有代表性的水果及其价格,然后,师生间进行真实的购买。通过买水果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而且还增长了实践经验。

  教学中,我设计了猜一猜活动。先出示购买水果所列的混合算式,让学生根据该算式猜出是怎么买的水果。让学生经历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混合运算知识的理解。

  最后,我还设计了一道让学生设计春游购物预算方案的综合实践的课外延伸题,以加强学生应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整节课,我都竭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可参与、可探究,贴近生活,富有童趣的数学活动空间。

  (一)为水果贴价格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带来了一些水果,大家看,都是什么?

  生:香蕉、苹果、金橘

  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到超市对各种水果的价格做了一次调查,现在我就要根据同学们的调查为水果贴价格。

  (师在一个货架上为水果贴价格,单位按每千克计算。)

  苹果2元 香蕉3元 金橘4元 橙子5元 香瓜7元 草莓8元

  (二)买水果

  1. 教学乘加混合题

  师:价格标好了,同学们,下面我们要玩一个买水果的游戏。

  (生很高兴。)

  师:现在你就是一名顾客,我就是水果店的老板。我的小顾客们,你们想买点什么?

  生:3千克苹果;4千克金橘

  师:如果你要买两种水果的话,你想怎么买?

  生:我想买3千克苹果,1千克香瓜。

  师:他应付给我多少钱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生动笔计算。)

  师:现在我们进行小组交流,说说你刚才是怎么算出来的。

  (小组交流。)

  师: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全班同学进行汇报。

  生1:我是这么算的:23=6(元),6+7=13(元)。我先算出了3千克苹果的价钱是6元,再用6元加上7元,就是苹果和香瓜一共的价钱。

  生2:我列的算式是23+7。我把生1的两个算式合起来成为一个算式来计算,这样简单些,结果也是13元。

  师:大家观察23+7这个算式,这是把刚才那个同学的两个算式合起来的,叫综合算式。这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应该先算谁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观察思考。)

  生3:应该先算乘法,因为这样是先算出了3千克苹果的价钱,然后再加1千克香瓜的价钱,就是它们一共的价钱了。要先算加法就讲不出道理了。

  生4:老师,我知道没有括号的算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所以这道题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师:他们俩说得都对,这道题我们只有先算3千克苹果的价钱才能知道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所以像这样有乘又有加的题,我们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要求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5:我的计算方法是7+23,我把香瓜的价钱放前面,也可以算出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

  生6:老师,我是口算的,两种水果一共是13元。

  师:大家用的方法真多,都可以算出两种水果的价钱。

  2.教学乘减混合式题

  师:我们继续来玩买水果的游戏,假如你有20元钱,买了4千克香蕉,我应该找给你多少钱呢?这个问题请同桌合作解决,并把算式列在练习本上。

  (同桌间讨论并解决此问题。)

  师:哪一桌想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1:我们先计算出4千克香蕉的价钱,列式是34=12元,然后用20减12等于8元,你应该找回8元钱。

  生2:我们列的是综合算式20-34,你要找给我们8元。

  师:我们在计算20-34这个算式时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你能说明原因吗?

  生3:我们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减法,因为,先算出4千克香蕉要用多少钱,才能算出找回多少钱。

  生4: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减法,算出香蕉的价钱,再用一共的20元钱减去香蕉的价钱,剩下的就是找回的价钱了。

  3.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混合运算。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有没有发现混合运算时,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呢?

  生:(齐答)先算乘法、后算加减。

  4.提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能提出混合运算的问题吗?

  生1:我买2千克草莓、1千克香瓜,需要多少钱?

  (生在练习本上做,并作答:28+7=23(元)。)

  生2:妈妈买了4千克橙子、1千克金橘,要花多少钱?

  生3:我是这样算的:45+4=24(元)。

  生4:老师有30元钱,买了3斤香瓜,还剩多少钱?

  生5:我列的算式是30-37还剩9元。

  (三)猜一猜

  师:现在我们换个玩法。我当顾客,我来买东西,但是我先不告诉大家我是怎么买的。我要请大家看我列的算式,猜猜我买了哪些水果。我列的算式是:23+8,25-27。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我是怎么买的水果。讨论的时候小组里的每个人都要积极地参与,踊跃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且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23+8这个算式。)

  生1:我们小组认为,老师买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

  生2:我们小组认为,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和1千克草莓。

  生3:我们小组还有一个猜法,就是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

  (观察25-27。)

  生4:我们猜老师拿25元钱买了2千克香瓜,还剩11元钱或者用25元钱买了7千克苹果,我们猜的对吗?

  师:从算式上看同学们猜的答案都可以算对,现在我宣布我实际购买的答案。我买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我还用25元钱买了2千克香瓜,你们谁猜对了?

  (一部分学生因猜中而欢呼。)

  四)指导学生看书、质疑

  师:我们这节课学的买水果就是课本中小熊购物的内容,大家看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五)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

  生1:我学会了买水果。

  生2:我知道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六)布置作业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运用今天我们所学的混合运算,做一份你们小组春游时的购物预算,填好下表。

  预计 花费 剩余(或补上)

  ()元 ()元 ()元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买水果游戏。教学实践证明,由于我将教材提供的虚拟小熊购物转变为真实的买水果,学生更乐于投入到学习中来,而让学生在课前对各种水果的价格做市场调查,则更有助于买水果的学习,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实践的机会。

  在探究运算顺序的过程中,我先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梳理自己的思路,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在不同算法的汇报中,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说明先算乘、后算加的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而不是直接告诉给学生先算乘、后算加。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方式获得了知识,对此印象会更为深刻。

  爱迪生说过: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学中,我转变以往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互相解答。只要学生能够答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课堂中,学生积极性很高,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的场面令我欣慰。因为,他们活跃的思维及表现源于我平时课上的训练。我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使学生展开自由的羽翼,在猜一猜和多种算法解决问题的环节中,学生机敏的反应、多种算法和出人意料的猜法(即23+8的猜法: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都令我感到吃惊,也令我感到了教学的成功之处。

  课后的延伸作业是为学生设计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这要发挥小组的团队作用。学生既可运用所学的混合运算知识帮助解决问题,又增加了社会实践经验。因为,这其中包括购买哪些食品、轻重如何、携带是否方便、价钱是否合理等问题。

  案例点评

  本节课的设计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编原教材的情境,使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变以往让学生死记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律为促使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究出混合运算的规律,特别是课前让学生亲自去市场调查各种水果的价格,更为课上的计算买水果的价钱做了铺垫。这是这篇教学设计的特色之处,因为它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

  教师所设计的猜一猜活动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一个算式,学生可以猜出买的不同数量的水果。答案的不唯一性,使学生在探索性学习方式上得到培养,并且发展了创新意识。同时,这一活动也有利于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

  最后,教师还在课外延伸教学方面下了功夫,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第三册第65~6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认识直角,能用纸折出直角,并能用已知的直角去验证直角。

  3、让学生逐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建立角的概念,能够正确判断角与直角。

  教学准备:一幅三角尺,不规则手工纸一张,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动手操作,引出课题

  1、老师这里有个礼物袋,请同学来摸一摸,能摸出有角的图形吗?板书:角

  请大家摸摸学具袋里的学具,摸出有角的图形?

  2、你摸的时候怎么知道这是角?(头上尖尖的,两边直直的)

  3、你能用2根小棒摆出一个角吗?(学生操作)

  【白板:拖拽小棒搭出角,小棒可无限克隆】

  4、 “角”藏在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地方。找一找,图片中有角吗?

  交通标志牌剪刀钟面

  【白板:使用画粗红直线,描画出角】

  5、出示:扇面打开扇面形成不同的角。(白板演示flsh)

  二、动手实践,探究“角”的特征

  1、我们看过了那么多的角,你能画一个角吗?(学生在练习纸上画角)

  【使用快拍仪抓图,结合展示学生所画各种角】

  2、我们找到那么多角,仔细观察,角有什么共同点?

  ⑴教师边说边画角:

  我这一点叫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这部分就是角,用弧线表示。

  ⑵请给自己画的角,标上各部分的名称。

  3、辨析与阶段小结

  ⑴辨析——选一选

  刚才小朋友认识了角,也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下面请大家判断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书P66第5题图)

  ①下列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白板:使用判断对错,用突出错误原因】

  ②交流

  4、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角”的概念

  一个角必须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的边,无论它的位置、方向、大小,只要满足这两个条件就是角。

  ⑴摸一摸:三角尺中的'角

  请小朋友们拿出一把三角尺,摸一摸三角尺上的角。

  ⑵找一找:角的顶点和边

  你能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吗?

  【白板:使用无限克隆,将“顶点”“边”放在合适的位置】

  三、观察比较,认识“直角”

  1、认识直角

  ⑴这把三角尺上的这个角,我们就把它叫做直角。(板书:直角)直角是一个特殊的角,请给它贴上一个五角星。

  ⑵另一把三角尺上有直角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白板:出示45°三角尺,移动、旋转与直角重合】

  这2个角的2条直边重合,顶点对齐,大小一样,都是直角。

  ⑶认识直角符号

  教师边说边画角:和角一样,直角也有(预设:一个顶点)和从这一顶点引出的(预设:两条边)。

  ⑷师:直角的表示方法也很特殊,不再是弧线,而是画一个小直角。请小朋友伸出手,和老师一起书空一遍。(师生:横折)

  2、指一指:

  ⑴旋转三角尺,画出不同方向的直角,让学生找“直角”。

  【白板:旋转三角尺,移动、使用画粗红直线,描画出直角】

  ⑵找到自己三角尺上的另一个直角并贴上标签。

  3、动手试一试:

  ⑴刚才大家画的角里有没有直角?有什么方法验证?

  【使用快拍仪抓图展示学生所画的直角,用三角尺验证】

  ⑵下列角是直角吗?有什么方法来验证?

  【白板:使用三角尺工具,旋转移动、测量直角】

  4、折一折:

  这里有一张不规则的纸,你能只折2次就折出一个直角吗?。我们折的是直角吗?让我们一起用三角尺来检验一下!

  5、找一找

  用你三角尺上的直角或折出的直角在自己周围找一找,哪些是直角?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预设:角与直角)。

  板书设计: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第4课时 有趣的七巧板

  教学内容:

  课本第18-1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拼图形,体会填写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3、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展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拼图形,让学生体会图形有变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难点:用七巧板创造性地拼图形。

  教学准备:

  课件、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七巧板

  1、出示一副七巧板。

  提问:在这样一副七巧板中共有几块图形?你知道每块图形的名称吗?(同桌互说)

  提问:七巧板中有几种不同的图形?哪几种?哪些三角形的大小完全一样?你是怎样知道的?

  2、请学生试着用两块拼成一个正方形。

  (1)学生们拼,指名板演

  (2)说说自己是怎样拼的。

  (3)动手操作:试试用七巧板中的两块,拼成一个三角形、再拼成应该平行四边形。

  二、动手操作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图形?

  2、分小组活动:用七巧板中的三块,拼出一个已经认识的图形

  (1)学生分小组活动。

  (2)指名板演、讲解。

  (3)指名分组汇报时,应多鼓励、表扬有多种结果的同学。

  3、分小组活动:用七巧板中的四块、五块、六块。是否也能拼成我们认识的图形?

  4、出示第 19 页的几幅图。

  5、说明:用七巧板不光可以拼出我们认识的图形,还能拼出有意思的图形。

  请学生分别说说这几幅图是什么?

  再让学生分组动手拼出美丽的图案。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有趣的七巧板

  三角板、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摆出不同的图形,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对七巧板的操作,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巧板的作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己想象、尝试拼图,然后在交流中互评。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经历了图形的变换过程,空间观念得到了培养。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数与算的过程,体会乘法产生的必要性以及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乘法计算的简捷性,初步有符号感。

  3.体验乘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个性化学习及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合作意识。

  4.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使学生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加法和乘法间的转化。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教具:

  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刘谦的魔术表演吗?魔术表演不仅非常神奇,在魔术表演的过程中还隐藏着很多数学知识呢,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研究隐藏在魔术表演中的数学问题。

  2.学生观察信息窗,搜集有关信息。

  师:从舞台上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3.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师:看魔术师的表演,你能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根据信息提出的数学问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

  1.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如:6+6+6+6=24,4+4+4=12,5+5+5+5+5+5=30

  2.初步感知加法算式的繁琐:魔术师变出了这么多宝葫芦,在列式计算时你有什么感觉?

  初步思考:魔术师如果变得串数更多呢?比如8串呢?

  3.明确探究问题。

  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在板书时,老师故意写成9个5相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课本第 39-40 页

  【教学目标】

  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的情景,体会用正确的方法收集数据很重要。

  2、初步学习收集数据,会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数据记录。

  3、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统计数据。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类计数、描述和分析等统计过程。

  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体会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统计是有趣的和有用的。

  培养初步统计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会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记录,整理数据并填写统计表。

  【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小调查: [小轿车、公交车和卡车]

  师:今天要学习的本领,在生活中十分有用处。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 见,请用自己的方法记录这三种车分别出现了几辆。(媒体播放)

  交流汇报记录的方法及数据。

  小结:像我们刚才这样将出现的物品分类进行记录、整理数量的过程,就叫做统计。

  二、感悟统计 学习新知

  1、介绍“正”字记录法。

  2、介绍竖杠记录法。

  比较看一看这两种方法的相同点。

  2、学习“正字记录法”

  小丁丁他们班正好在统计女生最喜欢的水果,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观看视频教学)

  3、尝试记录

  第一个小调查用正字记录法再来统计一次。

  交流反馈。引出统计表格。(出示表格)

  车辆出现的情况统计表

  种 类

  辆数(辆)

  小轿车

  10

  公交车

  8

  卡车

  11

  师:像这样把记录的结果用数来表示,整理在一张表中,就叫统计表。出示课题:统计表初步。

  4、尝试填写统计表

  师:小朋友们已经会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了。小丁丁的班级也完成了一项小调查(出示记录)。请你们帮他把数据整理填在统计表中。(学生独立完成书本P40/2。)

  最喜欢的水果情况统计表

  师:知道哪种水果最受小朋友欢迎?

  师: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不能再提些数学相关的问题?

  示范:喜欢草莓的人数是喜欢橘子人数的几倍?

  前后两个学生进行一问一答。交流反馈。

  师:通过统计可以了解许多需要的信息。

  三、经历过程 巩固新知

  统计最爱吃的食物。

  开小火车进行汇报,整理数据,将结果填入统计表中。(学习单)

  反馈交流。

  师: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四、课堂总结

  师:除了统计表可以反映出一些信息外,还有一种图也可以反映出同样的信息,我们一起来看看。利用excel生成最喜欢的食物统计图。(机动)

  师:这样的统计图看上去比统计表怎么样?(更直观、数据更明显)想不想一起学习怎么画?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讨论事物组合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简单事物的组合规律。

  难点:理解排列和组合的不同。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复习“排列”。

  用数字卡片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学生汇报:能摆出两个不同的两位数,是12和21。

  (2)引出“组合”。

  讨论:如果说把这两张卡片上的数字相加,和会有几种?

  学生讨论汇报。

  小结:因为是求两张卡片的数字的和,调换位置和都要是3,得数只有一种。

  这种不爱位置影响的方式叫“组合”。(板书:组合)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三个数的组合:5、7、9

  出示教材例题2。

  有3个数5、7、9,任意取其中两个求和,得数有几种?

  ①同桌进行合作,一人摆卡,一人记录。

  ②汇报自己的方法和结果预设。

  ③评议方法。

  看哪种方法。

  (2)比较“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摆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字可以摆出6个两位数,求和时3个数却只能求出3和,这是怎么回事?

  小结:摆数与顺序有关,摆数交换位置,就变成另一个数了,求和与顺序无关,位置换一下求的和还是这两个数,只能算一次。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打乒乓球。

  ①想一想:每两个人打一场比赛,那么三个人至少要打几场呢?分别是谁与谁比的?

  ②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课件演示比赛方法。

  小结: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组合。

  (2)搭配衣服。

  翻开课本第99页,用连线的方式帮他们搭配衣服。(课件演示)

  小结:我们只要做到有序搭配,就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3)回家乘车付钱。

  (4)教材98页“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大家都委愉快,同学们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好不好?你知道排列和组合的区别吗?

  板书设计

  组合

  排列:1221相同:不重复、不遗漏,有序的思考方法

  组合:1+2=3 2+1=3不同:排列要考虑顺序

  组合不要考虑顺序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24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7-03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经典]05-26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经典)07-08

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02-14

【荐】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2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02-15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品)05-24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6-20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热门)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