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地理教案>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时间:2024-07-17 11:06:31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地理教案(精品)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地理教案(精品)

初中地理教案 1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材料和图片,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通过让学生上台阐述,培养学生正确表述事物现象和阐述本质规律的能力主;

  通过读图,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思想意识

  【重点难点】

  1.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2.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

  2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东西横跨5200多千米,南北纵贯5500余千米,涵盖了从沿海到内陆、从寒温带到热带的各种自然景观,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地理差异。中国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让我们来认识祖国各地的面貌,畅游神州大好的河山吧!

  秦岭—淮河线

  1.秦岭—淮河线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等有着明显的差异。

  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秦岭—淮河线以北

  秦岭—淮河线以南

  1月平均气温

  <0℃

  >0℃

  河流封冻状况

  封冻

  不封冻

  年降水量

  <800毫米

  >800毫米

  植被类型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耕地类型

  旱地为主

  水田为主

  主要粮食作物

  小麦、玉米

  水稻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

  一年两熟到三熟

  主要经济林木

  苹果、柿、枣

  柑橘、茶叶、油桐

  主要运输方式

  公路、铁路

  公路、铁路、水运

  2.阅读P3秦岭和淮河的阅读材料

  3.活动

  (1)读图5—1,完成下列任务。

  找出秦岭和淮河,看一看,秦岭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有什么特点?

  找出秦岭和淮河所在或流经的主要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2)1955年1月发生强寒潮时,秦岭北侧的西安最低气温为-20.6℃,而秦岭南侧的安康最低气温为-7.6℃。读图5-6、5-7,请解释造成两地气温差异的原因。

  四大地理区域

  1.在中国地图上,按照秦岭—淮河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这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的调整,把中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2.阅读: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3.活动:

  (1)结合“秦岭—淮河线”的学习,说一说中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有哪些显著的地理差异,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2)议一议,确定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界线的主导因素是什么?确定青藏地区与其他三大地理区域界线的主导因素又是什么?

初中地理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图片说明澳大利亚特有生物的生存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说明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的分布特点,并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澳大利亚的首都和主要城市。

  3.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

  4.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对其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比较和综合的方法,概括总结某种地理事物规律的能力,判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通过知识迁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

  1.澳大利亚特有的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特点。

  3.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澳大利亚工矿业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比较综合、解说等方法。

  ●教具准备

  1.有关澳大利亚录像资料。

  2.实例图片。

  3.自制电脑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歌曲《浪迹地球》引入,展示澳大利亚人文和景观的特色图片。教师出示《悉尼歌剧院》图,创设情境,引出澳大利亚之行。

  板书:澳大利亚

  [讲授新课]

  过渡语:今天我们要去澳大利亚旅行,开始行程之前,首先要了解它在世界中的位置。

  电脑展示:课本73页图8.35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

  学生活动:

  ①学生在图上找出澳大利亚。

  ②以它为中心,找出与澳大利亚相邻的大洲和大洋。

  提问学生:在我们开始澳大利亚之行之前,请你谈一谈,我们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学生回答:服装、饮食、语言、货币等方面做准备。

  过渡语:第一站我们到悉尼去参观野生动物园。

  教师提问:你知道澳大利亚有哪些特有生物吗?

  学生:袋鼠、鸭嘴兽、考拉等。

  教师:这些动物长什么样,他们是如何生活的?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动物园。

  电脑展示:动物的图片。老师做简单介绍。

  袋鼠:是澳大利亚的标志,是澳大利亚人生活中的一道重要风景。你们看,前面 那只袋鼠正拖着美丽的长尾巴,怀藏可爱的“小宝贝”,跳跃着前进在澳大利亚广袤的牧场上,整洁的城市里。

  鸸鹋: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不过它比鸵鸟更高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之一。不过翅膀和尾巴已退化,所以不会飞翔,但善于奔跑,有“飞毛腿”之称,并能连续长跑,因此赢得了“长跑运动员”的声誉。

  鸭嘴兽:它是哺乳类却会下蛋,它最主要的奇特之处在于它亦兽亦鱼,而又非兽非鱼。它是水陆两栖动物,它通过下蛋繁殖后代,但它所孵出的小鸭嘴兽又是哺乳的,因此,生物学家经过多年的争论,才将鸭嘴兽列为世上稀有的“卵生哺乳动物”。

  树袋熊:与我国大熊猫相媲美。它长着一张胖乎乎的孩儿脸,一个黑黝黝的大鼻子,一双黑豆似的圆眼睛,两只毛茸茸的短耳朵,一身又厚又密的灰色毛,滑稽可爱、憨态可掬。它们虽然属于走兽,但几乎从不下地行走,它们吃在树上,睡在树上,以树为家。

  老师提问:澳大利亚的特有生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回答:很古老。

  教师提问: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亚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试着用大陆漂移说的观点解释一下。

  电脑展示:大陆漂移的图片。

  分段提问:

  1.澳大利亚大陆约在什么时候与其他大陆分离的?

  2.澳大利亚大陆长期孤独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这对生物的进化会产生什么影响?

  3. 引申思考:实际上,长期处于孤立状态的大陆,不仅仅是澳大利亚大陆,还有南极大陆,为什么澳大利亚大陆有那么多特有动物,而南极大陆却很少呢?

  学生活动:讨论。

  学生回答:

  1、6500万年前。

  2、会减缓生物进化的速度。如果这些动物又没有生存的.天敌,就能够生存至今。

  3、南极洲位于地球最南端,气候寒冷环境恶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老师补充小结:由于澳大利亚远离其他大陆,海洋阻碍了各大陆间的动物迁徙与交流,使旧大陆上的高级食肉猛兽,如狮、豹、虎、狼等无法自己远涉重洋来到这里,也使这些古老动物得以保存至今。所以独特位置是澳大利亚古老生物得以保存的一个重要原因。

  板书:位置——孤立于南半球海洋上

  总结过渡:澳大利亚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四面环海,面积768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几千万年以前,澳大利亚大陆就同其他大陆分离,孤居一方,独立发展。长期以来,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动物演化缓慢,又没有大型食肉天敌的侵扰,许多珍奇的原始动物生生不息,一直繁衍至今。现在,我们一起来体会“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真实含义。

  学生活动:一名学生模拟播音员给大家朗诵课本74页资料。

  师生互动:老师提问,学生齐答来帮助学生抓住资料当中的关键词语。

  老师提问:澳大利亚有多少种其他大洲没有的植物?

  学生齐答:9000种。

  老师提问:澳大利亚有多少种其他大洲没有的鸟类?

  学生齐答:450种。

  老师提问:全球有多少有袋类动物分布在这里?

  学生齐答:全球150种除了南美洲有几种外,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亚。

  板书:种类繁多

  过渡:参观完悉尼动物园,下面我们去墨尔本,参观牧羊场。

  电脑展示:墨尔本《牧羊场》的图片和视频。

  教师讲述:这是澳大利亚墨尔本附近的牧羊场,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

  设置悬念:澳大利亚盛产羊和羊毛,这是世人皆知的事实。然而①澳大利亚是从何时开始发展养羊业?②又是谁最先把羊这种澳大利亚大陆原本没有的动物引入这块乐土的?

  学生回答:18世纪后期,欧洲的殖民者随船带到澳大利亚29只绵羊。

  教师提问:为什么澳大利亚非常适合绵羊的生长和繁殖呢?

  学生:气候、地形适宜。草多,没有大型食肉动物。

  电脑展示:展示《澳大利亚地形》空白图。

  老师提问:澳大利亚的地形东部、中部西部有什么差异?

  学生回答:东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原。

  电脑展示:视频,补充大自流盆地相关知识。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一位澳大利亚牧场主的话,如果仅从地形的角度来考虑的话,你准备把你的牧羊场建在何处?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中部是大面积的平原,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大型野生食肉动物,可以一年四季露天围栏放牧。

  电脑展示:《澳大利亚的气候》图片。

  教师提问:说出澳大利亚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回答: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气候。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一位澳大利亚的牧场主的话,如果仅从气候的角度来分析的话,你又准备把你的牧场分布在哪里呢?如果综合地形和气候因素,你又有什么打算?

  学生自由讨论。

  学生回答:分布在中部、西部的热带草原气候区,东南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西南部的地中海气候区。

  电脑展示:《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图。教师提问:澳大利亚的养羊业有几种方式?

  学生:两种。一种粗放牧羊带,一种是绵羊与小麦混合经营带。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澳大利亚对外贸易总公司的经理的话,如果你们公司主要出口羊毛和小麦的话,你觉得这些工业原料应来自于澳大利亚的哪些地区?

  学生回答:东南部和西南部。因为那里是羊毛和小麦混合经营带。

  过渡:同学们,我国的平均人口密度是多少呢?(120人/平方千米)你们知道澳大利亚的人口密度是多少吗?(学生看书了解2.5人/平方千米)是我国的1/45。澳大利亚国土面积是多少?(768万平方千米)由此,可以看出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澳大利亚的农场规模很大,一般可以达到几千公顷。这么少的人要管理这么大的农场,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呢?

  学生结论:农牧业生产高度机械化。

  老师:时间差不多,旅行快结束,请学生总结这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

  思维拓展:澳大利亚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学生回答:

  1.发展特色农业。

  2.农牧业机械化,提高粮食产量。

初中地理教案 3

  [教学目的]

  1、 能读图说明欧洲西部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特点,并能在图上指出主要的岛屿、半岛、海湾、海峡和内海

  2、 读图熟悉欧洲西部的主要国家的名称和位置

  3、 了解欧洲西部实际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

  4、 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最繁荣的地区并分析原因,熟悉本区主要旅游景点的分布

  [教学重难点]

  各国经济发展概况、特点;繁荣的旅游业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

  欧洲西部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我们地球上有这么一个地区,它的面积只比我国的陆地面积稍大,却分布着30多个国家,这个地区是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区,也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大家猜一猜,这是哪个地理区域呢?

  一、 位置和范围、国家

  1、 展示“世界地图”,指出欧洲西部的范围:即欧洲的西半部。

  2、 学生观察‘世界地图“,从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说明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按如下步骤进行:

  (1) 欧洲西部的北、南、西分别濒临什么海或洋?

  (2) 欧洲西部的东面与什么大陆相连?这种三面临海,一面连陆的的分布可称作什么?

  (3) 欧洲西部最南端的纬度大约是多少?最北端的纬度大约是多少?在五带中大部分处于什么温度带?

  (4) 学生小结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特点

  3、 观察“欧洲西部图“,思考:欧洲西部的海岸线有什么特点?这对欧洲西部的气候和经济有什么影响?(讨论)

  4、 引导学生在“欧洲西部地形图”上找出欧洲西部的主要岛屿、半岛、海峡和海湾及欧洲西部的主要国家

  5、 设问:欧洲西部各国,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大多属于何种性质的国家?

  二、雄厚的经济实力

  1、 引导学生阅读P54图2-26,设问: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欧洲西部的经济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

  (过渡)欧洲西部作为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地区,主要可以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

  2、 学生阅读P54文字,思考回答,教师小结:发达的经济可以从工业、农业、发达的交通业等方面说明

  3、 一学生朗读P55“阅读”,了解欧洲部分国家的特色产业,教师结合有关资料适当补充说明。(见教参P77)

  (过渡)欧洲西部发达的经济还可以从其繁荣的旅游业表现出来

  三、繁荣的旅游业

  学生自读,思考:

  1、 欧洲西部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上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有哪些丰富的旅游资源?

  2、 引导学生在地图册上熟悉欧洲西部主要的旅游资源

  3、 讨论:欧洲西部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借鉴意义?

  4、 学生自读P56“阅读”,了解瑞士的自然风光和德国的啤酒节

  5、 完成P56活动

  [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见基训、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通过运用地图及图表对青藏地区的学习,掌握学习区分地理的方法和步骤,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山脉、河流等基本情况,掌握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根据青藏高原农牧业的特点,培养学生具体分析和掌握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阅读等活动,使学生能在地图上找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训练学生学会用分析与归纳的方法学习中国区域地理。

  2)通过读图、阅读等活动方式,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读图、阅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因地制宜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2)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感受青藏地区的美丽、神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对青藏高原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的.讲述,使学生了解青藏高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资源宝库,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雄心壮志。

  二、.重点难点

  1.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海拔平均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地高”、“天寒”是本区主要的自然特征,是引起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主导因素、抓住了“高”和“寒”对地理各要素的影响,也就抓住了各自然景观形成的根本原因。

  2.“高原农牧业”,青藏高原独有的农牧业生产特点是受其气候影响而气候又是受其地形地势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要层层分析,使学生掌握形成高原农牧业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三、.课时要求:1课时

  四、教具:多媒体展示平台

  五、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

  1、歌曲激趣、营造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青藏地区吗?你想领略世界屋脊的美丽,探究“雪域高原“的神奇吗?让我们在歌声中一起走进美丽、神奇的青藏地区。PPT1播放歌曲《青藏高原》片断,然后显示雪山画面。)

  2、读图求知,提升兴趣。

  1.由PPT2和3展示;由雪山引出青藏地区图、所含的省级行政单位及行政中心;

  PPT4展示青藏地区的山脉、面积、人口等。

  2.请学生在“青藏地区”图上(PPT4)找出各大山脉、青海湖、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等地理事物。

  3.再由雪面引导学生得出青藏地区自然环境主要特征:高、寒。PPT5显示(陆高海深)并完成课本P26的活动。

  4、独特的自然环境

  过程1.由PPT6展示:青藏地区图、青藏地热资源图、雅鲁藏布大峡谷图、柴达木盆地盐场图、青藏铁路图。(P27)

  (要求学生阅读地图,并分析: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独特性的表现是什么?PPT7展示)

  小结:

  1.青藏地区水资源丰富,是我国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初中地理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能根据地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入海口、长度、年径流量、流经省区、地形区、主要支流及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2)能分析黄河的主要贡献。

  二、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三、教学过程

 一、黄河概况首先让我们了解黄河概况。

  活动一(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P92文字和黄河流域图,结合《中国行政区划图》、《中国地形图》,找出地理事物并尝试动手画一画:(详见导学案)

  1.黄河干流的长度和形状

  (学生上讲台画黄河的干流图,并说出形状特点)

  2.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明确黄河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500多千米;

  指导学生在老师给出的资料中找出黄河长度、流域面积,得出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结论,并思考:黄河为什么是我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黄河虽然长度比珠江长,流域面积比珠江大,但主要流经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水量小;而珠江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富,珠江的年平均径流量远大于黄河,所以黄江只能是我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

  3.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9省区

  (学生上讲台填注省区并按照顺序说出)

  教师给出谐音记忆法帮助学生记忆:“小青穿(川)过干(甘)涸宁静的内蒙古,进(晋)入陕西遇(豫)见了鲁智深”。

  4.黄河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

  (学生回答并上讲台并将地形区拖动到相应的位置)

  5.在图上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学生上讲台圈出划分界点并说出所在省,并用不同颜色的笔把河段区分出来)

  6.找到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思考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黄河的哪一个河段。(学生上讲台描画主要支流并说出那个河段支流较多)

二、黄河的贡献

  教师给出甘肃省兰州市黄河南岸的“黄河母亲”雕像图片,学生观察后说说雕像象征的意义。

  (古诗欣赏)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写诗来赞美黄河,请同学们分享。

  (学生将教师提前布置的诗句的搜集成果分享给大家)

  转折:为什么我们把黄河深情的比作母亲,她对我们做出了那些贡献呢?

  活动二(自主学习)

  结合P95-96页图文,看图说话:为什么提到黄河,炎黄子孙总是满怀深情地称之为“母亲河”?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1.孕育了中华文明

  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上建都最多的区域

  2. 提供水源

  黄河流域地区为半湿润半干旱区,当地人民引黄河水灌溉,使得宁夏平原成为我国著名商品粮基地,塑造了塞上江南,我们也是喝着黄河水长大

  3.水能资源

  读图p95N,找出流域内主要水电站,观察水电站集中的河段,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黄河中上游流经地势一二级界线,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利于建水电站。

  4.矿产资源(煤,铝土,稀土等)

  5.旅游资源(壶口瀑布等)

  课堂总结: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作为黄河岸边的中学生,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保护黄河,使得黄河这条母亲河继续造福人类。

初中地理教案 6

  教学目标:

  1.认识海洋中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开发海洋资源的重要性。

  2.了解我国发展海洋水产业的有利条件、知道我国主要渔场及海盐场的分布状况。

  3.树立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海洋资源的观念,树立海洋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记住我国四大盐场和四大渔场的分布。

  教学难点:

  了解发展海洋产业的有利条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什么叫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

  2、出示实物:海带

  问:这是自然资源吗?(是)它产自哪里?(海洋)它属于哪一类自然资源?(海洋资源)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中国的海洋资源。(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阅读课本第79页

  问:文中是从哪两大方面写了中国的海洋资源?

  (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海洋资源的保护)

  (二)丰富的海洋资源

  1. 中国陆地东临辽阔的海洋,你知道中国陆地边缘有哪些海洋吗?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2. 中国管辖的海域面积有多大?

  (300万平方千米)

  3.师:中国有18000多千米的海岸线,30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域面积,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这四大海域中,蕴藏着许许多多能为我们提供福利的自然资源。请欣赏视频:《海底世界》。

  知识点一:多样的生物资源

  自读课本第79页,完成下列问题:

  1、形成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多样的有利条件有哪些呢?

  (我国海域跨多个温度带,大陆架面积宽广,海水温度适中,大江、大河带来丰富的饵料等。)

  2、说出文中介绍海洋资源的类型。

  (生物资源、石油资源、矿产资源、化学资源)

  3 、我国四大著名的海产是什么?

  (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是中国著名的四大海产。)

  4 、我国有哪四大渔场?各分布在哪里?

  (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沿岸渔场和北部湾渔场是中国的四大渔场,其中舟山渔场最大。)

  5.海水养殖产量占世界产量的多少?主要的品种有什么?

  (占1/3以上。主要品种有海带、紫菜、虾、扇贝、牡蛎、鲍鱼等。)

  知识点二:丰富的石油资源

  中国近海蕴藏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而且有新的油气田被发现。

  知识点三:丰富的矿产

  问:海洋有哪些矿产资源?

  (我国滨海砂矿储量十分丰富,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海洋矿产资源还有锆石、钛铁矿、金红石、石英砂等。)

  知识点四:巨量的化学资源

  阅读课本P80页,完成下列问题:

  1、目前我国开发利用的海洋化学资源有哪些?

  (海盐和钾、镁、溴、碘等化学元素)

  2、活动:课件出示地图:

  ①请在图上找出四大盐场。()

  ②说一说这些地点成为盐场的有利条件。

  (三)海洋资源的保护

  1.播放歌曲:《走向海洋》

  问:为什么要保护海洋资源?

  (海洋灾害频繁,局部海域环境,污染加剧,近海渔业资源衰竭等。)

  2.介绍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破坏

  3.活动:近些年来,舟山渔场的大黄鱼、小黄鱼、乌贼已难以形成渔汛,带鱼的捕捞前景也不容乐观。对此,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改善措施呢?

  三、课堂小结

  丰富多样的海洋资源,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保护!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保护海洋资源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作业

  完成基础训练

初中地理教案 7

  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

  2.本节核心内容是区别天气和气候;功能和价值:学习了本节课后能阅读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

  学情分析

  天气是七年级学生认识较深刻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要让学生进一步总结和归纳出天气特点,天气和我们之间的关系,掌握未来天气的信息,更好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建立起对大气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看图讨论培养分析和比较的能力,区分出天气与气候的不同。天气是描述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2、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知道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在认识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学会收看天气预报,看懂简单的城市天气预报图。

  3、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和卫星云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看图联系实际培养比较、分析、概括能力。并通过学生播报天气预报,让学生体验做天气预报员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发现问题、师生探究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通过记录天气预报(课后观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师生互动,构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区别“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

  2、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收看天气预报。

  难点:

  1、区别“天气”与“气候”。

  2、 记住常用的天气符号

  教学过程

  一、天气与气候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这些是什么自然现象

  学生活动:说出图片中几种天气的概况

  引出天气的概念:天气是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风雨等的大气状况。是指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可以用阴、晴、冷、热,风力大、小等来描述。

  教师活动:举出身边的例子,提问天气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说出天气是多变的,不稳定的。

  教师活动:什么是气候,举出实例让学生总结

  学生活动:说出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教师活动: 小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列表总结:区别: 天气——短时间、多变;(概念略)

  气候——长时间、稳定性(概念略)

  联系:两者都是指大气的状况,气候是对长时间天气的综合

  学生活动:练习:下列词语中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是气候?

  (风和日丽——天气;四季如春——气候;清明时节雨纷纷——气候; 东边日出西边雨——天气。)

  引入:我有个问题想要请教同学们,这个元旦我要到海南去出差,可我为带什么服装犯了愁,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给我参谋一下?(生答略)。你去过海南吗?(生答略)。那你怎么知道我需要带单衣去呢?(生答略)。恩,是热带,气候四季炎热。我打算1月1日出发去海南,在去之前,我买好了车票,准备好了必需品,还要关注一下什么?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生答略)。好,我知道了,还要关注天气预报。那么,天气是怎样预测出来的呢?

  二、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

  教师活动:展示卫星云图。

  讲解:气象卫星从太空不同的位置对地球表面进行拍摄,大量的观测数据通过卫星传回地面工作站,通过计算机处理,再合成精美的云图照片。

  1、一道风尾为 2 级

  2、一个风旗为 8 级

  学生活动:判断出图片中的符号分别代表风的方向和级数。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让学生一天气预报员的身份来预报天气。

  (可先给学生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屏)

  生活动:讲解全国各大城市的天气预报。(注意在预报过程中要按纬度从高到低的顺序以及天气变化怎样表达等)

  教师活动: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一谈学习的收获。

  提问:卫星云图照片中,我们看到有些地方呈白色,有些地方呈绿色,而另一些地方却呈蓝色等等。那么这些颜色都有些什么含义呢?

  学生活动:试回答出卫星云图上不同颜色的含义。

  小结:白色:代表云雨区,白色程度越浓,代表降水量越大。

  绿色:代表陆地,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晴。

  蓝色:代表的是海洋。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让学生知道气象站是怎样分析和预测天气的

  引入:我们在收看天气预报时常常看到天气预报图上有很多的符号,这些符号代表什么意思?出示图片,请学生速记常用的天气符号。

  学生活动:把全班分为四组以竞赛形式回答出常用天气符号的意义。并能把天气中的变化用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活动:表示风的符号比较特殊,不仅有大小,还有方位。讲解风的表示方法。

  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

  画有风尾或者风旗的一方即为风向

  提问:卫星云图照片中,我们看到有些地方呈白色,有些地方呈绿色,而另一些地方却呈蓝色等等。那么这些颜色都有些什么含义呢?

  学生活动:试回答出卫星云图上不同颜色的含义。

  小结:白色:代表云雨区,白色程度越浓,代表降水量越大。

  绿色:代表陆地,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晴。

  蓝色:代表的是海洋。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让学生知道气象站是怎样分析和预测天气的

  引入:我们在收看天气预报时常常看到天气预报图上有很多的符号,这些符号代表什么意思?出示图片,请学生速记常用的天气符号。

  学生活动:把全班分为四组以竞赛形式回答出常用天气符号的意义。并能把天气中的变化用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活动:表示风的符号比较特殊,不仅有大小,还有方位。讲解风的表示方法。

  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

  画有风尾或者风旗的一方即为风向

  风级的表示方法:

  1、一道风尾为 2 级

  2、一个风旗为 8 级

  学生活动:判断出图片中的符号分别代表风的方向和级数。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让学生一天气预报员的身份来预报天气。

  (可先给学生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屏)

  生活动:讲解全国各大城市的天气预报。(注意在预报过程中要按纬度从高到低的顺序以及天气变化怎样表达等)

  教师活动:

  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一谈学习的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一谈学习的收获。

初中地理教案 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图发展史,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地图(卫星图象)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2)学会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

  (3)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用地图的习惯。

  教学重点:

  1.会用地图辨别方向。

  2.会利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距离。

  3.学会选用地图及查找地理信息。

  教学难点:

  1.利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距离。

  2.比较地图比例尺的大小。

  3.学校平面图的绘制。

  教法建议:

  1.本章内容的实践性较强,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参与性,而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好通过各种活动来体现。

  2.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展示教学内容和资料,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介绍电子地图、遥感图像及GPS 的功能、作用及其广泛的应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境设置】假设你准备自己开车去广州旅游,但你从来没去过广州,不认识路,也不太了解广州有哪些好玩的地方。那你会想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呢?

  (生答:看地图)所以我们先要学会读地图和用地图。

  讲授新课:

  [学生自学]阅读课本。

  师生归纳:地图发展历史。

  古代:陶片上的地图—丝织地图—羊皮地图—纸制地图。

  现代:电子地图、卫星图象。

  【导入】在现代的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可不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呢。当然传统的纸质地图也可以帮助我们,但作为新时代的人,我们就要学会使用新的东西。把地图搬到计算机上,它能给我们更多的地理信息,更方便的操作,更智能化的服务。今天我们来学用电子地图。

  【操作】在电脑上展示中国电子地图,以北京市网络地图为例,向学生介绍网络地图的基本界面,介绍地图显示、操作工具、操作功能、操作结果、即时帮助和鹰眼显示等区域。

  【小结】什么是电子地图呢?电子地图是建立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呈现出一套完整的地理信息。电子地图除地图和地理信息以外,一般还包含有关的照片、图表等信息。

  【操作】电子地图有什么特点呢?向学生介绍查询方法。自己先做一下示范,查询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并查询从北京大学到中国人民大学的公交车换乘路线。让学生亲自操作查询北京西站和故宫东门。并查询从北京西站到故宫东门的公交车换乘路线,可以个别指导一些有困难的学生。最后亲自操作一遍,让学生看一下。

  【小结】电子地图有什么特点呢?电子地图信息量大、检索方便、展示方式灵活多样,而且可以附加多种只智能化服务功能。电子地图还可以与互联网和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不仅可以及时更新内容,而且还极大地拓展了应用领域。

  【小结】什么是卫星图象呢?卫星图象是对地观测卫星推测到的地球表面信息所形成的影像。

  【操作】呈现三幅卫星图象,判别它的.作用。

  【小结】卫星图象可应用于天气预报、洪水及火灾的监测等方面。

  【提问】“GPS ”是什么意思,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活动】学生分组分角色自我介绍。教师鼓励性评价。

  【活动】用电子地图查询从广州火车站到天河城的公交路线,与同学交流你的查询方法和过程。

  教学总结:

  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掌握电子地图的使用方法,因此需要老师讲解的并不多,关键是演示操作的步骤,最后让学生自己来操作,所以建议有条件的学校这节课选择在网络教室里上,不然几乎没有效果。学生通过亲自操作会从内心领会电子地图的优越性。

初中地理教案 9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运用地图,描述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特征,并分析其对农业的影响。

  3.举例说出南方地区的主要城市、农作物、工业的分布,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思想。

  4.运用景观图,比较南方地区不同地形区的地理差异与区域发展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描述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并分析其对农业的影响。

  难点:比较南方地区不同地形区的地理差异与区域发展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以白居易的《忆江南》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关于南方地区,你还知道些什么?

  新课讲授:

  一、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教师展示“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分区图”,请同学们找出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以提高学生读图的能力。

  得出结论: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临黄海和东海,南临南海。

  活动1:展示“南方地区范围图”,请同学们读图,找出主要的省级行政区域,以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得出南方地区的范围大致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六省一市(鄂、湘、皖、赣、苏、浙、沪);南部沿海地区五省二区(闽、台、粤、桂、琼、港、澳);西南地区三省一市(川、滇、黔、渝);其中,川、皖、苏的大部及陕、甘、豫的部分地区。

  活动2:展示“南方地区范围图”,请同学们读图,找出主要的城市,并说说哪些沿江分布,哪些沿海分布,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同时提高小组合作精神。

  得出结论:沿江城市有成都、重庆、长沙、武汉、南京等城市;沿海城市有上海、广州、澳门杭州等城市。简单了解南方地区城市的分布。

  二、山青水碧,物产富饶

  活动3:读“南方地区地形图”,找出四大地形区,总结南方地区的地形特点:以山地、丘陵为主。

  活动4:读“南方地区河流分布图”,找出南方地区的大江大河,总结出南方地区河流特点:河湖众多,水源充足。展示“中国气候分布图”,同学们从图中找出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以热带和亚热带气候为主,气候湿热。教师讲解农作物熟制为一年两熟或三熟。

  活动5:读“南方地区农作物分布图”,找出南方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得出结论。南方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经济作物有油菜、棉花、甘蔗和茶叶等,除此之外,南方地区还盛产柑橘、香蕉、荔枝和波罗等水果,物产丰富。

  承转:南方地区物产丰富,但不同地形区的农业又存在一定的差异,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考察四大地形单元,找出不同区域的农产品并分析其生产条件。

  第一小组:长江中下游平原;第二组:东南丘陵;第三组:四川盆地;第四组:云贵高原。小组通过阅读教材、读“农作物分布图”、结合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得出结论,分享成果。老师最后做总结,并进行知识补充和讲解,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地形区、区域差异:

  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湖众多,淡水渔业发达,长期种植水稻,形成肥沃的水稻土,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

  东南丘陵:贫瘠的红壤,当地人民因地制宜,改良土壤,种植了茶树、杉树、毛竹等经济林木。

  四川盆地:气候湿润,土壤为肥沃的紫色土,物产丰富,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典型,风光独特,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旅游资源丰富。

  三、通江达海,经济发达

  承转:咱们都知道南方地区工业和经济都很发达,试从地理的角度分析其发展工业有哪些优势条件呢?

  读“南方地区位置图”,完成填空,找到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濒临黄海,东海和和南海,海岸线延绵漫长,多良港;长江、珠江、澜沧江等大河连通海洋,使得江海湖融为一体,有利于对外开放。得知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优越,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读“南方地区主要矿产资源和工业分布图”,得出南方地区矿产能源种类多,有色金属在全国占重要地位,这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此外,南方地区人口众多、城市密集、制造业发达,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工业城市和工业基地,对本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强劲的带动作用。

  最后,请同学们学以致用,完成教材41-43页活动。学生讨论后积极发言,老师总结丰富答案。完成本节课教学活动。

  ①说一说,贵州省发展旅游业有什么优势条件。

  (地形复杂多样,山清水秀,石奇洞美,动植物资源丰富;茅台酒、中草药、传统手工艺品富有特色;布依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独具特色;革命战斗遗址、会议地址等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等。)

  ②议一议,怎样治理水土流失,搞好贵州省山区的生态环境建设。

  (退耕还林还草,保护自然植被;营造水土保持林和农田防护林;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如修建排水沟;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措施,如少耕深松,秸秆还田等;加强宣传和监督等。)

  课堂练习:

  见课件。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南方区域的区域特征。首先我们学习了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特征和南方地区主要的农作物,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接着逐一分析了不同地形区的区域差异,使我们意识到因地制宜的重要性,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最后我们认识了南方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初步探究了南方地区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作业布置:

  完成本节课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7.1 区域特征

  (分布) (特点)

初中地理教案 10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2.使学生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和人民生活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我国工业发达地带和主要的工业地区、工业城市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4.使学生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

  结构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工业与我们”“工业的空间分布”和“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个标题内容。这三部分内容是前后联系的,形成一个整体。教材内容贯穿的一条主线是:发展工业的重要性,我国工业的分布现状,工业未来发展方向。

  教材第一个标题下,讲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以钢铁工业和汽车工业为例,利用景观图片结合文字说明,形象地介绍了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和类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对工业生产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其次,强调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第三,强调了工业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每天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工业品,享受工业带给我们的幸福和快乐。并且,教材通过活动练习“观察我们的家……”,使学生加深对工业生产过程的认识,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第一个标题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要实现国强民富,必须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充分认识到发展工业的重要性。

  教材在第二个标题下,内容安排上采取了“由面到点”的呈现方法。首先是概括地介绍了我国工业的分布大势,使学生对我国工业的空间分布现状有一个总体了解。然后,在活动练习中,以“辽中南工业区”和“沪宁杭工业区”为例,分析其工业分布的类型及特点,分析影响工业的形成和分布的各自条件,从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材在第三个标题下,首先介绍了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和特点;第二,介绍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第三,讲述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发展差异和不同的产业开发重点。教材在最后安排了活动练习。通过活动练习内容可以使学生明确,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代表了我国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内容点析

  1.教材在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什么是工业,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和类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的相互联系性。教材运用图4.24直观地进行了说明。处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将出现不同的'工业部门和类型。例如开采矿产,采伐森林等,是“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源”的工业;冶炼钢铁,制造水泥等,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的工业;生产汽车,制造机器,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后再加工”的工业。工业生产过程中上一个生产阶段的产品,是下一个生产阶段的原料,体现了工业生产具有阶段性、相互联系性和计划性的特点。

  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教材利用插图表现了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科学研究、国防现代化与工业的关系。通过几个侧面,使学生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工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每天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工业品,享受工业带给我们的快乐和便利。教材在活动练习1中,设计了“仔细观察我们的家……”的内容,让学生由某一件家具找出人们生活与各工业部门的联系,同时找出在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各工业部门的相互联系。通过活动练习,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工业生产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4.了解我国工业的分布大势。我国的工业分布,有沿海、沿河、沿交通线分布的特点。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集中在沿海地区,包括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教材运用图4.26(“我国工业的分布”)突出了上述重点内容。

  5.合理分布工业是工业建设中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需要综合考虑。首先,要考虑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第二,要考虑发挥地区条件的优势,扬长避短;第三,要考虑城乡结合,带动乡镇经济的发展;第四,要考虑带动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第五,要考虑当地的工业基础和劳动力构成;第六,要考虑国防安全等。教材在活动练习1中,以资源配置较好的辽中南工业区为例,提出了本地资源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的问题;在活动练习2中,以资源配置不好的沪宁杭工业区为例,提出了如何发挥本区市场条件和交通运输条件优势的问题。通过这些练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分析工业分布问题的方法。在活动练习3中,安排了由学生选取一些例子,分析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这使学生又一次获得锻炼其分析能力的机会。在活动练习4中,涉及到工业的分布与乡镇企业发展的关系,这在我国当今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6.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和特点。高新技术产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现代高新技术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具有“高、精、尖”的特点,科技投入的含量很大,产品更新换代很快。

  7.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教材运用图4.31(“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展示了我国沿海开发区、内陆和沿边开发区的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除青藏地区外,各省区多在条件较好的中心城市建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8.关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沿海地区科技力量雄厚,经济发达,形成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沿边地区利用其地理优势,依靠国家的开发政策,发展了以组装、加工为主的贸易导向型产业;内地地区依靠资源优势和工业基础,形成了以有色冶金、机械制造、电子、航空航天等工业为主的与国防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

  9.教材在最后的活动练习中,安排了材料阅读内容。三则短文中,第一个短文介绍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对上海这个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所起的作用;第二个短文介绍的是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对北京市的经济发展所起到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第三个短文介绍的是国际互联网这一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应用于工业企业的供、产、销中,将会改变企业的传统生产方式,带来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三则短文共同明确了一点,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

  【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观察:①图4.25“张梦的家”,②我们的教室,找出工业产品,并说出相关的工业部门,使学生认识到工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习工业生产的兴趣。

  2.播放有关工业生产过程的录像,增加学生对工业生产过程的感性认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工业与我们】

  1.关于工业生产过程的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读图4.24“什么是工业”,并分析得出工业生产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源阶段,对原材料进行加工阶段,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后再加工阶段。然后,可以汽车的轮胎为例,“追根寻源”上个生产阶段,即合成橡胶工业和石油工业。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汽车工业和轮胎制造业相互的按比例发展关系。由上述内容可让学生归纳出工业生产过程的阶段性、相互联系性和计划性的特点。

  2.关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的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阅读农民、建筑师、科学家、军人对工业重要性的评述,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之一。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扮演多种角色,例如医生、记者、电视节目主持人、售货员等,从各自行业角度寻找与工业生产的联系,体会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3.完成活动练习1、2两题内容。

  由于电视机内部零件复杂,学生绘制生产联系图的难度较大,故只要求学生绘出灯具、餐桌、食品的生产联系图。在此基础上,再找出分属于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各个部门。

  【工业的空间分布】

  1.引导学生读图4.26“我国工业的分布”,分析我国工业的分布大势。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京广线、京沪线、哈大线等铁路沿线的工业城市;黄河、长江沿线的工业城市;沿海四个工业区的位置和范围,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的工业区是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应作为重点内容。

  2.完成活动练习1内容。引导学生读图4.27“辽中南地区”,识别矿产符号,了解辽中南地区有哪些主要的资源;识别表示各种工业部门的图例符号,了解辽中南地区的工业分布。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①辽中南工业区资源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②辽中南工业区各工业部门的相互联系。

  3.完成活动练习2、3内容。引导学生读图4.28“沪宁杭地区”,组织学生讨论:①上海有哪些主要工业,对比辽中南地区的工业有什么不同?(上海的轻、重工业都很发达,辽中南的工业则以重工业为主)。②上海附近煤、铁资源匮乏,从市场的角度,分析上海发展钢铁工业的原因。③读图分析沪宁杭地区有哪几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条件对其工业分布的影响。

  4.完成活动练习4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使工业的分布和农业的分布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工业,促进农业的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增加农民收入,整体脱贫致富。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介绍乡镇企业的典型事例,例如江苏的华西村、北京的韩村河等,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针对活动练习4内容,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的资料(报纸、杂志、因特网),组织学生课堂讨论。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教师引导学生读图4.30“高新技术产业结硕果”,帮助学生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内涵: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很高。

  2.教师引导学生读图4.29“北京高新技术园区”,找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位置。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中关村科技园区或其他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录像,引导学生分析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

  3.教师引导学生读图4.31“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析得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布特点: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除青海和西藏外,其他省区的中心城市都建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地理位置不同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具有不同的产业开发重点。针对这一内容,教师可以举出我国沿海、沿边和内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实例,向学生介绍。

  5.完成活动练习1、2、3内容。教师可让学生阅读三则短文,然后重点针对练习2内容,进行分组讨论,最后班级交流。

初中地理教案 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知道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及相应的解决途径,了解南水北调工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各类图表,逐步培养和提高读图、用图和析图的能力。

  (2)通过学习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原因及解决途径,培养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节水意识,教育学生树立十分珍惜、倡导节约的资源观。

  二、教学重难点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应的解决途径。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视频《我国东部地区今夏南涝北旱》,引出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匀。

  2、空间分布:

  【情景一】住在南方的农民伯伯,搬到北方种粮食,由于他对北方的水土情况不太熟悉,在种植的过程当中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同学们为他分析情况,并出谋划策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1)他应该种植的是什么粮食作物呢?

  (2)为什么要种植这种粮食作物?你可以图文并茂告诉农民伯伯吗?

  【情景二】当农民伯伯种植小麦的时候,他发现这里的地形平坦有很多耕地可以利用,可惜的是水资源不足,干旱严重的时候,农作物甚至无法生长。

  【小组讨论】(1)1、请结合右图为农民伯伯分析我国南北方水土配置的`情况?并分析这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2)请为农民伯伯想想对策,解决问题。

  【思维拓展】为什么要把水主要调到华北地区而不是西北地区?

  3、时间分布:

  【情景三】春天来了,当地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春雨贵如油”,农民伯伯准备播种的时候,刚好遇上了干旱,小麦迟迟不能发芽。

  【小组讨论】

  (1)为什么春季会遇上干旱呢?(通过看图指出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的特点)

  (2)这种分布特点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有利和不利方面)

  (3)请为农民伯伯想想办法,并且说说你是怎样操作的?

  4、结束:“节水比调水更重要”(为后面“保护水资源”作铺垫)

  四、板书设计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跨流域调水

  时间:夏秋多,冬春少兴建水库

初中地理教案 1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东南亚地形、气候的一般特点,及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在地形、气候方面的差异。

  2.通过指导学生使用地图,分析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3.通过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点

  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东南亚的地形、气候特点。

  教学用具

  《东西半球图》、《东南亚地形图》、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

  教学方法

  讲述法与谈话法相结合。

  教学提纲

  第一节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一、范围、地理位置及国家

  1.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联系两大洲、沟通两大洋的“十字路口”

  3.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

  二、自然条件

  1.地形: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

  2.气候:①热带雨林气候②热带季风气候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我们在学习东亚区域地理时,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东亚的?(范围、地理位置、居民及自然条件和经济特点。)

  引入新课我们今天学习东南亚的区域地理,仍然是从这几个方面分析,找出它与东亚的差异,/Article/Index.html>总结出东南亚区域地理特征。

  学习新教材

  一、范围、地理位置及国家(板书)

  [读图]读《东西半球图》,教师指图明确范围,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教师做简单介绍。

  [提问]从图上看东南亚位于哪两个大陆和哪两个大洋之间?(从海陆位置看,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濒临太平洋和印度洋,正处于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从古至今一直是海上交通要道,马来半岛南面的马六甲海峡,是通过这个路口的咽喉,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1.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联系两大洲、沟通二大洋的“十字路口”

  [读图]读“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图。教师介绍马六甲海峡。

  [提问]日本把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这是为什么?提示学生可参看“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回答。(日本的工业原料依赖于进口,需从亚洲、非洲等地进口石油、铁矿石等,而马六甲海峡是它必经之地。日本向亚洲、非洲等地大量出口工业产品,同样需经马六甲海峡,它直接关系到日本经济的发展。)

  [读图]读《东南亚政区图》引导学生思考,东南亚地区和东亚地区所占纬度有什么不同?哪些国家位于赤道两旁?(东亚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北,东南亚则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绝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位于赤道两侧。)指导学生从图上找出东南亚包括的国家和地区,参看课本附表,东南亚国家概况,做/Article/Index.html>总结归纳。

  3.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

  东南亚的这种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其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呢?

  二、自然条件(板书)

  1.地形

  [读图]读《东南亚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总的看地形有什么特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略)教师指图介绍主要地形的分布。

  [教师归纳]总的看东南亚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从中南半岛看,(教师边讲边绘中南半岛山河示意图,要求学生从图上找出主要山脉及河流名称)与我国西南部山水相连,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

  [提问]这种山河大势给当地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什么影响呢?(上游流经山区,地势险峻,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动力。下游水流缓慢,两岸形成冲积平原,土质肥沃,灌溉便利,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提问]在图上找出中南半岛上五个国家的首都,它们所在位置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都在河流沿岸。这一带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做一做]填写课本第114页表格。

  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板书)

  [提问]指导学生读《东南亚地形图》后问马来群岛与中南半岛相比较,地形有什么区别?(同样多山,但大河很少,一般河流短小,平原少,地形崎岖,而且多火山。如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看景观图]指导学生看课本“坦博腊火山大爆发”图。

  [读一读]指定学生朗读课本第115页的`“读一读”。

  [提问]为什么马来群岛多火山?提示学生参看《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并注意与日本比较。

  [教师归纳]马来群岛与日本群岛一样,也是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所不同的是,马来群岛处于印度洋、太平洋两大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提问]火山爆发会给当地带来什么影响?(一方面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另一方面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富多种元素,也会使当地的土壤肥沃。)

  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板书)

  总的看东南亚的多山地形与其所在位置是分不开的。它不仅影响了东南亚的地形,也影响了东南亚的气候,我们来分析一下本区气候特征。

  [提问]东南亚属于哪个气候带?提示学生参看“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图。(属热带多雨地带。)

  [提问]这里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指导学生看《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这里年均温可达20℃以上,年降水量大部分在2000毫米以上。因此是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

  [教师讲述]但由于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所在位置不同,它们之间的气候也存在差异,尤其在降水上,可以分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2.气候

  ①热带雨林气候(板书)

  [读图]指图,明确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地区——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

  [提问]这一带纬度位置特点是什么?(赤道附近。)

  [提问]这一带每天的天气变化过程怎样?指导学生读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请一学生按图分析一天的天气变化情况。(日出以后,气温逐渐升高,地面上的空气受热上升,天空云量逐渐增多;午后两三点钟,天空浓云密布,雷电交加,降下大量雨水;到傍晚云量减少,天气转晴。)

  [提问]这里为什么会经常产生这样的天气变化叱?提示学生可参考“降水的分布和变化”一节的内容。(马来群岛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气温高,气压低,同时四周为广阔的海洋,水汽来源充足。日出后,地面空气受热上升,上升过程中温度不断下降,空气中的水汽容易达到饱和而凝结成水滴,产生对流雨。)讲课过程中,绘制上升气流降水示意图。

  正是由于这里有充足的热量和降水,所以可以生长终年常绿茂盛的森林,我们叫这种植物类型为热带雨林。并且这里的农作物全年可以播种,都能收获。

  ②热带季风气候(板书)

  [读图]指图,明确热带季风的分布地区——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

  [提问]什么是季风气候?中南半岛的风向有什么变化?指导学生参看“亚洲东部一、七月的气压和风向”图。(季风气候是指在一年之内,随季节不同,风向有规律的变。这里一月为东北风,七月为西南风。)

  [教师讲授]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每年11月到第二年5月吹东北风,是来自亚欧内陆的风,所以较干燥,降水少,形成旱季。6月到10月吹西南风,它来自湿热的印度洋,所以降水很多,形成雨季。

  [提问]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而热带季风气候有旱季和雨季之分。)

  [教师补充]由于热带季风气候一年有雨季、旱季之分,所以这里的农作物多在雨季播种,在旱季收获。

  复习巩固按照板书,引导学生回忆本课所学的重点知识。

  布置作业填写课本第116页[做一做]中表格;阅读第116页“读一读”。

初中地理教案 13

  课题:

  8.6巴西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巴西自然条件特点,了解发展经济的状况;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巴西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语言)城市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巴西的经济发展状况

  难点:巴西城市分布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导入:你知道世界上的“金砖五国”吗?你知道其中“金砖”的含义吗?

  教师讲解:金砖五国指的是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引出巴西经济

  新课讲授:发展迅速的经济

  资源:读图8-56,说出巴西主要的矿产资源

  学生:主要矿产资源是铁矿

  教师:巴西铁矿储量巨大,且大部分是富铁矿(含铁量至少在50%),铁矿石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

  工业:读图8-56,归纳巴西的工业特征和工业分布特点。

  教师:巴西是南美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已形成较完整的工业体系;钢铁、机械、化学、食品、纺织等工业部门地位突出。

  学生:巴西工业区集中在巴西的东南部

  东南部的有利条件:①铁矿资源丰富②海上交通便利③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读图8-51,找出伊泰普水电站的位置,说一说伊泰普水电站和巴西能源的特点。

  教师:伊泰普水电站位于巴拉那河上,由巴西和巴拉圭两国合建。发电量第二大水电站,仅次于我国三峡水电站。巴西水力资源丰富,水电在全国发电量中所占比例较大。

  过渡:中国司机是“禁酒上路”,而巴西的汽车是“先喝酒,后上路”。这是为什么?

  教师:巴西煤、石油等能源矿产较少,汽车用的是乙醇或乙醇汽油,就是从大片的甘蔗中提取的,特别环保!引出巴西农业的学习。

  读地理图册46页:巴西农业分布图,回答问题。(学生讨论)(1)巴西的主要农作物有哪些?(2)巴西的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哪里?(3)这些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学生:农作物:咖啡、香蕉、可可、玉米、甘蔗、棉花、大豆;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这些地区水热条件好,地形和缓,人口城市集中,对外联系便利。

  教师:巴西确定“以农立国”的战略,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之一,以生产和出口热带经济作物闻名,如咖啡、甘蔗、柑橘等产量均居世界前列。巴西是世界最大的咖啡和蔗糖生产国,素有“咖啡王国”之称,大豆的产量仅次于美国,占世界总产量的五分之一,大豆及其加工品的出口成为巴西重要的外汇来源。

  畜牧业:巴西畜牧业发展迅速,牛的饲养量和牛肉的出口居世界第二位,猪的存栏量居世界第三位。

  人口与城市

  1、人口数量:巴西总人口2.1亿(20xx年),居世界第五位,是南美洲人口最多的国家。

  2、人种构成:人种复杂,白色人种约占一半,混血人种占1/3,其余为黑色人种和黄色人种,还有部分土著居民印第安人。

  3、语言:葡萄牙语;宗教:基督教

  4、读图8-59和材料,归纳巴西人口和城市分布的特点。

  材料:目前巴西的城市总人口超过1.6亿人。圣保罗是巴西人口最多的城市,达1100万;里约热内卢、萨尔瓦多、巴西利亚、福塔莱萨的.人口分别为746万、642万、279万、255万

  学生:巴西人口主要居住在东部沿海地带,其中东南部人口最为稠密。巴西人口主要居住在城市,城市化水平很高。

  5、人口分布原因:为什么巴西的人口和城市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可结合地形地势、气候、资源、经济等因素分析)为什么巴西的北部人口稀少?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得出:东南部:①地形平坦;②气候温和湿润;③资源丰富;④交通便利;⑤开发历史悠久;⑥经济条件好。北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气候过于湿热。

  6、主要城市:读图8-59,找出以下城市巴西利亚、圣保罗、里约热内卢

  教师:巴西的首都,政治中心是巴西利亚,第一大城市是圣保罗。最大的海港,全国第二大城市是里约热内卢。

  7、拓展:巴西的城市集中在东南沿海,大城市出现了哪些问题?引出巴西迁都并阅读课文材料。

  学生: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

  明确迁都的意义:①为了加快内地的开发建设;②缓解东南沿海大城市的环境压力;③巴西利亚位于热带的高原,气候温和,环境优美。

  巴西国旗的含义:

  绿色表示森林资源、黄色表示:铁矿资源;主体部分表示巴西的26个州和1个联邦和地理位置。

  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巴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巴西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约占南美大陆总面积的一半

  B.巴西东临太平洋

  C.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

  D.巴西高原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2.巴西的人口和城市集中分布在()

  A.巴西高原B.东南沿海C.亚马孙平原D.西部内陆

  3.巴西矿产资源丰富,其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的矿产是( )

  A.铁矿石B.煤炭C.石油D.铅锌矿

  课堂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了巴西经济发展、人口与城市。巴西是世界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之一,咖啡、可可、蔗糖、柑橘、大豆、牛肉等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巴西的铁矿储量巨大,且大部分是富铁矿,铁矿石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巴西9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东部沿海地带,其中,以东南部人口最为稠密。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助学读本P148验收测评4、6、7、8、9、12题;作业本总结知识点

  知识清单:

  1、矿产:巴西的_____储量巨大。

  2、农产品:_____、_____、_____、_____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巴西是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之一)

  3、巴西水力资源丰富,_____在全国发电量中所占比例较大。_______水电站位于巴拉那河上,由巴西和_______两国合建。

  4、巴西以_____人种为主,官方语言为_________。人口和城市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巴西首都__________巴西第一大城市________(被南回归线穿过)

  巴西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海港____________

  6、巴西迁都到巴西利亚的原因是:_________

  7、巴西工业区、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

初中地理教案 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比例,海洋和陆地的分布特点;

  (2)理解大陆、岛屿、半岛、大洲的概念;

  (3)通过读图掌握七大洲的名称及分布。

  2.过程与方法

  阅读大陆、岛屿、半岛、大洲地图及各大洲轮廓记忆图,来识记海陆分布及大洲的分布,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全球海陆面积比例、海洋和陆地的分布特点;

  (2)七大洲的名称及分布。

  【教学难点】

  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明确:a表示大陆;b表示半岛;c表示岛屿;d表示群岛。

  出示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

  提问:全球分哪几个大洲?(学生回答)

  明确:全球分为七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 提问:七大洲的面积从大到小如何排列?(学生回答)

  明确:

  七大洲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列: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记忆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介绍七大洲的轮廓形象记忆:

  介绍重要的经纬线辅助记忆:

  小结:七大洲识记方法:形象记忆、重要的经纬线辅助记忆

  提问:关于七大洲的轮廓识记你有哪些更好的方法?(学生发言)

  熟练掌握七大洲的位置分布

  展示七大洲分布图

  提问:

  1.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是?(南极洲)

  2.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欧洲和北美洲)

  3.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北美洲和南美洲)

  4.被赤道穿过的大洲有?(南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

  5.纬度最高的大洲是?(南极洲)

  (学生读图回答)

  介绍各大洲的名称由来:

  欧洲是欧罗巴洲的简称,意为“西方日落处”。

  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简称,“阿非利加”一词源于希腊文,是“阳光灼热”的意思。

  美洲是亚美利加洲的简称,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最早提出“新大陆”的概念,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块大陆称为亚美利加大陆。

  大洋洲因处于大洋的包围之中,远离其他大洲而得名。

  南极洲地处地球最南端而得名。

  过渡:大洲与大洲之间的.界线是人为划定的。有的以山脉、河流、湖泊和海峡等为界线,还有的以运河为界线。下面我们首先来看看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

  展示亚洲和欧洲的分界图

  提问:谁能说说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

  亚洲和欧洲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提问:土耳其海峡沟通了哪两个海?(学生回答)

  明确:土耳其海峡沟通了黑海和地中海,它是亚洲和欧洲之间的一道天然界线。

  展示亚洲和非洲分界图

  提问: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什么?(学生回答)

  明确: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

  播放视频:世界咽喉——苏伊士运河

  展示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图

  提问: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是什么?(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拓展延伸:

  除了上述分界线外,我们在世界地图上还能发现下列大洲的分界线:

  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初中地理教案 15

  一、教学目标

  1.能解释巴西的多元人种文化得成因

  2.能通过读图分析得方式,正确评价巴西的农业发展、工业发展。

  3.通过小组讨论,认识到巴西的热带雨林需要保护性开发,保护热带雨林是全世界共同的责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巴西人种多元化的特点,掌握巴西工农业发展的优势。

  教学难点:认识到巴西的热带雨林需要保护性开发。

  三、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此环节,采用视频导入。在上课之初,给学生展示巴西的全民舞蹈-桑巴舞蹈,顺势引出今天的课题《巴西》。

  (二)新授

  1.首先邀请学生告诉老师,刚才看视频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其他不一样的呢?

  学生发现里面的人肤色各不相同,有黑人,有白人,也有黄种人。

  教师予以肯定,巴西确实有很多不同肤色的人,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奇特的社会环境呢?请学生带着问题,打开课本,自行阅读。

  教师邀请学生来说一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并邀请举手最快的同学来回答。

  学生回答到从15世纪末期开始,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进入巴西,随着巴西种植业的发展,大批非洲的黑人奴隶被贩卖到这里,随着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与黑种人以及当地土著人通婚现象普遍,他们的后代便成为混血种人。

  老师予以鼓励:这位同学总结了巴西目前人种的成因。大家鼓掌。

  接着老师继续提问人种的多元化,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巴西文化谁来说一下多元文化对巴西都有那些影响?邀请学生作答。

  生1说到我喜欢巴西足球,我就是通过足球队认识巴西的。

  生2说到:巴西的狂欢节太有趣了,我想世界各地的游客都愿意前往观赏。不同文化相互学习,一定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

  教师表扬并接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很好,这几位同学说的很全面,说了这么多巴西的人种特色,那么巴西的工农业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接着看。【发展中的工农业】

  并邀请学生看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的一组图片,说一下巴西的地形特点和巴西的气候类型。限时5分钟!

  在固定时间结束后邀请学生回答,得出答案:巴西大部分领土位于热带,气候湿热,地形平坦,具有种植热带作物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同时邀请学生课代表进行总结:巴西盛产木材,甘蔗,咖啡,天然橡胶黄金和金刚石等农矿产品,其中一些产品的.出口,给巴西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外汇,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金。

  教师表扬并提出总结:看来这位同学阅读的很认真,总的来说就是巴西由于自身的优势,巴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下面教师在多媒体上播放一段关于巴西的视频,引导学生们结合课本上的知识,四个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读图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邀请学生回答: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巴西大规模的开发亚马逊地区,在热带雨林中修建公路,开辟大型的农场和牧场,采矿和办工厂,亚马逊的自然环境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不仅对巴西本土的环境造成影响,如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而且影响全球的气候。

  生1回答:亚马逊的雨林覆盖率每年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降低。

  生2回答:设立生态保护区和森林公园。

  生3回答:采取新的手段控制亚马逊热带雨林的乱砍乱伐行为,如利用卫星遥感系统,对有关地区和城镇实行监控,提供实时高质量的信息。

  师:看来大家都总结的很好,保护环境,其实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身。

  (三)巩固练习

  教师邀请学生们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雨林到底应该开发还是保护?

  学生1回答:因为人口的增长,导致对粮食和木材需求的增加,我们必须开发热带雨林。

  学生2回答:热带雨林已经比原来缩小了好几倍,造成了那么多的环境问题,现在应该停止一切开发活动。

  (四)小结

  老师邀请学生来回忆一下今天都讲述了什么新知识?

  学生回答到主要讲述了巴西大部分领土位于热带,气候湿热,地形平坦,具有种植热带作物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并且是个人种多元化的社会。

  教师提出总结并表扬同学们总结的都很好,老师也希望你们学完本课,对这个地球多彩的文化更感兴趣。

  (五)作业

  学生找寻一下巴西有什么名胜古迹。下节课一同分享。

  五、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教案 】相关文章:

地理初中教案01-08

初中地理教案12-25

初中地理教案11-07

初中地理教案【热】12-31

初中地理教案【热门】01-06

【热】初中地理教案01-05

【荐】初中地理教案01-10

【推荐】初中地理教案01-07

有关初中地理教案11-08

初中地理教案【精】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