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物理教案>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时间:2024-07-17 12:39:13 物理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初中物理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物理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选)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电阻.

  2.知道电阻的各种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3.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四个因素.

  能力目标

  1.能认识到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

  2.能进行电阻不同单位之间的变换.

  3.能根据决定电阻大小因素,判断比较不同导体电阻的大小.

  4.初步体会“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思路.

  5.培养学生依据物理事实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刻苦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首先提出一个学生能常见的问题来吸引学生,让学生思考不同的金属都可以导电,而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选材却不同.

  本节所有的结论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实验引入导体虽然可以导电,但同时对电流有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然后通过“控制变量法”把影响电阻的因素一一导出.

  教法建议

  本节宜采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本节的所有结论都是由实验推导而来,应该增加学生动手机会,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使学生初步领悟“控制变量”的物理研究方法,演示验证分组实验,学生信服,培养思维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能力.

  导体能够导电,但同时对电流又有阻碍作用,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在物理学中用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电阻是导体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与其两端的电压及其中的电流无关、导体的电阻只有通电的时候才表现出来.

  由于决定电阻大小因素很多,在实验研究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即每一次只让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然后再观察相应的电阻的变化.

  为了表示导体的电阻跟材料的关系,可用电阻率表示.某种材料制成长 ,横截面积为 的导线在20℃的电阻值叫做这种材料的电阻率.

  电阻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一是让学生知道电阻是表征导体对点流阻碍作用的物理量以及电阻的单位;二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物体的导电能力和绝缘能力;三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知道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本节教材以电阻概念的定义、电阻的大小和单位、常见的电阻器为核心展开,直接给出了电阻单位的名称、简称、符号。在讲授新课时,我采用导学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法逐步掌握以上各知识点。

  首先,我通过知识链接环节,回顾导体和绝缘体、电流和电压以及电流表的使用,以备课堂新授所用。然后在学习新课环节,我采用学校所倡导的“问题导学、交流合作、展示提高、当堂达标”四个教学环节展开。问题导学部分,我提出问题:导线多用铜、铝制成,铁也是导体又多又便宜,为什么不用它来做导线呢?随后通过演示实验:将甲、乙两段导体分别连入电路,闭合开关,观察灯的亮度,引入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再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电阻部分的基础知识点。通过对常温下导体和绝缘体的排列顺序表引入不同材料的导电或绝缘性能不同,进而引导学生展开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探究。学生通过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评价得出结论。最后再通过当堂达标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到了一种研究物理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深刻地理会了方法的实质,在探究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依据问题设计电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涵创造了条件,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搭建了舞台。但纵观整节课的实施,我仍感到很是失败。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没有放开手,而是让学生在一个老师有所限定的范围内,根据老师的意愿来猜想;在进行实验环节,因事先未做好充分指导,学生对导学案的使用有些脱节,只是盲目的去连接电路,而对于为什么连?怎样连?都有些盲目。由于在探究实验环节花费时间较长,最后的当堂达标未来得及完成。

  在评课环节,各位老师给我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1.问题导学环节设想不够全面,致使学生对电阻的概念的理解有些生硬。学生为什么要学电阻?电阻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可以从输电线、电炉、电灯等对电阻的不同要求,如果有3伏的电源,而所连接的小灯泡只需2伏的电压,那应怎么解决呢?2.猜想环节可让学生对着导线猜想,交流设计方案,并且为学生解释为什么要用镍铬合金线做实验?3.在总结实验结论环节,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得出,增大学生活动时间,增大练习量。怎样在探究的过程中加强同学间的协作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也反映出在新的课堂模式下教师的驾驭课堂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初中物理教案2

  第三节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

  教材分析: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

  基础知识,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设计思想: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在第2课时,着重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密度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初中物理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现象.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与实际的联系,了解摩擦现象存在普遍性,并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能力和猜想假设能力.

  (2)通过实验设计与操作,掌握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3)通过对摩擦现象、因素猜想、方案设计等的讨论,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摩擦现象以及其运用的学习使学生关注周围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

  (2)通过体会本节内容中探究的各个环节,培养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探究滑动摩擦力与什么有关,猜想过程与设计方案过程

  教学难点 掌握控制变量的方法;摩擦力的测量

  仪器材料一斜面,一木块;木块、木板、弹簧测力计、毛巾、小铁块、厚海绵、圆铅笔(多组)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讨论汇报,实践活动,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2

  板书设计 第四节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一、滑动摩擦力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时受到阻碍的现象,称为滑动摩擦现象.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3)物体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可画在物体重心上.

  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各种猜想:

  (2)制定计划与实验表格:

  (3)数据分析:

  (4)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接触面越粗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三、静摩擦和滚动摩擦现象

  四、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办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播放视频:冰球比赛中,推出的冰球在冰面上慢慢停下来;滑冰运动员到终点时停止用力后慢慢停下来,骑自行车不蹬后滑行一段停下来.

  (或者演示:一木块从一斜面上滑下,在水平桌面上滑行一段后停下.)

  师:为什么最终都停了下来?

  (2)布置小活动.

  (3)师: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时受到阻碍的现象,称为滑动摩擦现象.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4)师:滑动摩擦力是物体受到的阻碍物体运动的'力,那么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有什么规律吗?

  (5)师:你是否感受过滑动摩擦的存在?(鼓励各种想法)

  (6)展示图片:看似光滑的金属表面,用显微镜看时的模样.

  (7)对滑动摩擦力这个力我们已知道了大小和作用点,现在你还想知道什么? 观看视频,思考现象共同点和原因.

  生:由于有摩擦.

  小活动:用橡皮擦去书上的字或用抹布擦桌子,并体会其中的力,感觉阻碍作用.

  知道滑动摩擦和滑动摩擦力概念.体会“相对滑动”情景.

  生:与运动(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生:滑滑梯时裤子会磨破;摔跤时皮被蹭破;……

  生:简单了解滑动摩擦产生原因.

  生: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2.设置实践小活动,进行猜想

  (1)布置小活动.

  (2)师:请大家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尽量说出你的猜想依据.(鼓励学生的各种猜想,发掘其中合理的因素给予表扬;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猜想,比如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或越小).)

  在黑板上列出各种猜想和猜想依据.(有些猜想不合理或猜想正确但依据有偏差的,可以在探究出结论后再解释探讨.)

  小活动:用手掌在桌面上滑动,用手掌在衣服上滑动,用脚在地上蹭动,轻轻的试试,再用力试试,体会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生: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粗糙程度)有关,地面越光滑拖物体越容易.

  生:与压力有关,因为物体越重越难拖.

  生:与接触面的材料情况有关,旱冰在水泥地上好溜,在地毯上难溜起来.

  生: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因为接触面越大,受到阻碍的面就越大.

  生: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滑动摩擦是相对运动引起的,应该和速度有关.滑滑梯时滑得越快屁股越热.……

  3.小组讨论,制定计划和设计方案

  (1)演示:滑动摩擦力如何测量.

  师: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木块匀速滑动,指针不要颤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反映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强调要“匀速”,可不作解释,但要留给学生这样一个疑问,使他们清楚有这样的要求.)

  (2)师:请各小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分别来验证各个猜想.要求至少对两种猜想进行方案设计.(或者直接与学生说明首先对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这两因素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后再研究其它因素.)

  参加一些小组的讨论,指导学生研究各个猜想因素与摩擦力的关系时,只能一个一个的单独研究,而且在研究某一个因素的变化怎样影响摩擦力时,必须保持其它因素不变,否则不能确定摩擦力的变化是由哪个因素引起的.指出这就是在研究多因素问题时常用的“控制变量法”.

  (3)请各小组汇报设计方案.

  在和学生一起讨论各个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时注意渗透“控制变量法”.最后交流制定出研究各个因素的最佳方案,制定出实验表格,举例如下:

  实验 操作(简单表述) 滑动摩擦力大小

  1 木块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木块在毛巾上匀速运动

  2 木块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木块加上重物后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3 木块在毛巾上匀速运动

  木块在海绵上匀速运动

  4 木块平放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木块横放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5 木块以较慢速度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木块以较快速度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掌握用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来反映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小组讨论,包括器材和实验步骤,并且对实验的可行性进行考虑.

  生:研究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块平放在毛巾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与压力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第二步再在木块上加一重物,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与接触面材料性质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平放在薄毛巾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块平放在表面平整的厚海绵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与接触面积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品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块横放(或竖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与运动速度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以较慢的速度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块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以较快的速度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4.进行实验,记录收集数据

  师:请大家根据以上的讨论,修正自己的探究计划后进行实验,并作好记录. 进行实验,如实记录收集数据.

  5.分析交流,得出结论

  师:请各小组分析所得数据,得出结论,描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关系如何?

  (给学生解释,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材料性质有关,但我们不作深入研究,只作为了解层面,一般不用考虑).

  分析所得数据,把结论表述出来.

  进行小组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材料性质有关.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大小无关.

  6.总结与评估

  师:在实验过程中是否有新的发现?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还会和其它的因素有关?对我们所得的结论你还能做更深入的研究吗? 能激发兴趣,对自己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或其他学生和老师提出的问题作更深入思考.

  7.设计实验,介绍静摩擦和滚动摩擦

  (1)演示实验:筷子提米

  (2)师:其实摩擦有三兄弟,除了滑动摩擦外,还有静摩擦和滚动摩擦.两个有相对运动趋势但保持相对静止的物体间产生的摩擦叫静摩擦,比如用手握起饮料瓶.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叫滚动摩擦,比如旱冰鞋与地面间的摩擦.你能举出生活中这两种摩擦的现象吗? 思考杯子和米的受力可能.

  了解静摩擦和滚动摩擦概念,进行举例.

  生:推桌子但桌子没动时,与地面有静摩擦;人走路时靠的是鞋与地面的静摩擦;司机转动方向盘时手与方向盘间有静摩擦;各种绳结.……

  生:带轮子的行李箱拖动时与地面间有滚动摩擦;用圆珠笔写字时笔尖的滚珠发生滚动,笔与纸间有滚动摩擦.……

  8.实例说明,有害摩擦和有益摩擦

  (1)播放视频:磁悬浮列车.

  播放气垫船图片

  (2)布置小活动,要求学生找出几根圆铅笔.

  总结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可以减小摩擦力的大小.

  (3)展示图片,请大家说出图中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有害摩擦和增大有益摩擦的.图片有:有花纹的鞋底;用力刹车;光滑平整的雪橇;给车轮的轴加润滑油;轴承中的滚珠.

  (4)总结:增大有益摩擦的办法有: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压力.

  减小有害摩擦的办法有: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压力;给接触面处加润滑油;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使摩擦面脱离接触. 思考设计意图,知道目的是为了减小摩擦力.

  小活动:用手掌在桌面上移动,体会受到的阻碍;在手掌下垫上几根圆铅笔再在桌面上移动,体会体会受到的阻碍.对比发现,摩擦力变小了.

  生:鞋底的花纹是为了通过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与地面的有益摩擦;刹车时通过增加刹车皮和轮间的压力来增大有益摩擦.

  生:雪橇是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有害摩擦;通过加润滑油来减小轴间的有害摩擦;轴承用滚珠是利用滚动摩擦来减小有害摩擦.

  能举出生活中更多的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事例.

  课后作业 相应练习册;小论文: 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教学反馈 (1)学生对一些摩擦现象虽然较熟悉,但有时意识不到摩擦的存在,所以教学一开始意识不到摩擦的重要意义.

  (2)科学探究中猜想阶段发现凭学生的感觉不合理的猜想还是较多的.

  (3)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匀速时读数容易把握不准.

  (4)对于摩擦的一些现象和运用学生兴趣很大.

  备注 根据教学情况可把这些内容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为探究滑动摩擦力和什么因素有关,第二课时接着介绍静摩擦和滚动摩擦,以及讨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办法.

  说明:需要视频目录:(1)冰球比赛中,推出的冰球在冰面上慢慢停下来的情景(一小段) (2)滑冰运动员到终点时停止用力后慢慢停下来的情景(一小段) (3)骑自行车不蹬后滑行一段后停下来的情景(一小段)

初中物理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

  2、了解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重、难点】

  滑动变阻器的正确连接方法。

  【实验器材】

  电流表、电阻丝、电珠、电源、开关、导线、滑动变阻器、木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展示课件“舞台灯光”视频,在展示过程中也不断调节音量。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灯光的变化和音量的变化。展示调光台灯的应用,灯光的亮度同样发生了变化。

  让学生思考:调光台灯为什么能够调节灯的亮度?是什么因素改变了灯的亮度呢?(让学生各抒已见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新课教学

  1、自制调光台灯电路实验

  学生根据看到的调光台灯实物,利用手边的器材,连接一个调光台灯的电路。器材:电源、电珠、开关、电流表、电阻丝、导线若干。

  要求:电路必须串联电流表,并且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和灯的亮度的变化情况。学生动手实验接电路,教师对学生进行部分指导。

  实验成功的学生讲述自己的实验电路,以及如何操作使得电灯的亮度发生改变,教师提问:根据你的观察什么因素改变了灯的亮度?在你的操作中你改变了什么从而使灯的亮度发生了改变。

  答:灯的亮度是随电流的大小而变化的,在操作中我改变了电阻而实现电流的变化,从而实现了灯的亮度的变化。

  教师提问:在操作中是如何改变电阻的?

  答:用导线一端固定,导线另一端在电阻丝上滑动改变电阻丝的长度从而改变电阻的大小。教师讲述:像这种能够通过改变长度从而改变电阻值的电学元件叫做滑动变阻器。提问:结合刚才的实验观察,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什么?

  答:控制电路中的电流。

  教师讲述: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靠改变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演示幻灯片):

  (1)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控制电路中的电流。

  (2)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

  2、认识滑动变阻器

  教师提问:在刚才的实验电路中,对于灯的亮度的改变还不够多,是因为电阻线太长了不方便,如果还要进一步改变电阻值的大小比较多,那么滑动变阻器该做成什么形状?答:将电阻线密绕成螺旋状。

  各组分发滑动变阻器,学生仔细观察滑动变阻器的结构,试说出各个构成部件的作用。提问:根据对实验器材使用的熟练程度,猜测滑片顶端所标规格的含义?答:变阻器上所标规格的含义:最大电阻值;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

  3、滑动变阻器接法的探究

  学生实验探究滑动变阻器的接法。

  器材:电源、电珠、开关、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要求:电路必须串联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并且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和灯的亮度的变化情况。滑动变阻器在连接时只能用两个接线柱。实验同样要达到调光的效果。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接法,教师对学生进行部分指导。(在指导、巡视的同时,将某些接法对于改变电流无效的进行全班探讨)

  提问:如何接滑动变阻器才能有效地改变电流,让灯的亮度变化明显。

  学生总结出“一上一下”的接法,以及两种不能改变电流的接法。滑键位于远离下接线柱的位置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的阻值最大。

  三、为滑动变阻器编写一份说明书(包括结构及接法)

  四、教学反思: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要求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亲身体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物理现象,揭示物理的本质和规律;突出强调认知过程对学生发展的必要性和形成科技素质的重要作用;注重科学探究,提倡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花,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根据这种教学理念在教授“变阻器”这个内容时,我就充分注意到应该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开展实验探究,从自身的实验探究中寻找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方法。滑动变阻器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基本电学元件,重点在于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熟悉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应该按照人的认知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由浅入深的一步步认识。教学的手段&方法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学生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能力培养方面,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让学生自己想、自己说;在演示实验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下面列举教学中具有意义的几点:

  1、在教学的引入中,新的物理课程却是要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所以引入的视频是一位歌星的演唱会片断,这样的引入对学生来讲是非常具有兴趣的,再联系到生活中天天都能看到的调光台灯,所以更加激发学生想了解调光台灯的原理的热情度,同时拉近了课程与生活的距离。在教学中先充分调动血色和那个的学习热情,是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这是每一位教师教学的义务和责任。

  2、在引导学生探究变阻器原理的实验中,教师本人给每一小组的学生准备了一块自制钉有电阻丝的木板,学生可以根据这块木板上的电阻丝自己独立思考在把电源、电灯、开关接入电路的同时,如何运用电阻丝改变灯的亮度。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电阻与长度有关,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学生能体验自身实验探究成功的快乐的同时确实理解了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在课堂的实验探究中应该充分让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教师的包办代替,学生自己享受成功的快乐是教师所包办不出来的。

  3、在教学的最后,教师提出两个学生能自己评价自己的问题

  (1)今天这堂课你最有兴趣研究的问题的是什么?

  (2)在今天的实验探究中你最得意的表现是什么?

  学生在本节课的引入以及两个实验探究中留有深刻的印象,所以提出这两个问题能够体现善于欣赏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励自己在学习中的不断进步,总之,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积极性,扩展学生的兴趣&自主学习的责任感。

  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发现问题,列举缺点,营造一个活跃合作的课堂气氛,给学生的主动探究,创造性的学习,自主提高留有充足的空间,帮助学生尝试自己探究感受成功的喜悦,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初中物理教案5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电压表的使用,电压表的使用包括电压表的读数和电压表的连接。在电压表连接时,首先要选择量程,其次是把电压表并联在被测电路中,让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

  本节的难点是根据电压表不同的`量程去读数。应当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掌握。

  教学过程分析

  1.通过比较电流表和电压表,加深对电压表的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前面学完电流表使用的基础上,学习电压表有类似之处。因此在教学时,首先提出测电压的必要,其次指出测电压的仪表叫电压表。在介绍了电压表之后,要把电压表与学过的电流表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方法是每两个学生位一组,课桌上摆放一块电流表和一块电压表,看一看表头的标记有什么区别?表盘的标度有什么区别?表盘的接线柱标记有什么区别?

  2.介绍与量程对应的表头读数。在使用电压表测电压前,要先估计被测电压值,再确定量程。确定量程后,介绍读数方法。照上图做表头试教板,移动指针练习读数。

  3.教师示范连接电压表,侧小灯泡两端电压。在连接教材图6—8电路用电压表测灯泡两端电压过程中,向学生介绍电压表的使用规则(教材中的三条)。

  4.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练习连接电压表测小灯泡两端电压。在实验室每两个学生为一组进行练习。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

  电压表的种类、原理、构造。

  【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

  【活动方式】

  制订分类课题:

  1、种类

  2、原理

  3、构造

  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

  查阅有关文档资料

  2浏览网上有关站点

  3小组讨论、交流

初中物理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三、教学方法:探究实验法,对比法。

  四、教学仪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

  (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状。

  (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3、弹性限度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

  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2、让学生自己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使用测力计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

  (3)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4)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

  5、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四)课堂小结:1、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塑性?什么是弹力?

  2、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五)巩固练习:

  1、乒乓球掉在地上马上会弹起来,使乒乓球自下而上运动的力是 ,它是由于乒乓球发生了 而产生的。

  2、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 。它有一个前提条件,该条件是 , 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制作的。

  3、关于弹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只有弹簧、橡皮筋等这类物体才可能产生弹力

  B、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会产生弹力

  C、任何物体的弹性都有一定的限度,因而弹力不可能无限大

  D、弹力的大小只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

  4、下列哪个力不属于弹力( )

  A、绳子对重物的拉力 B、万有引力 C、地面对人的支持力 D、人对墙的推力

  5、两个同学同时用4.2N的力,向两边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和提纽,此时弹簧测力计显示的示数是 。

  (六)布置作业:

  六、课后反思:

  1、成功的地方:

  2、不足的地方:

  3、改进措施:

  附:板书设计: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弹性限度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2、使用方法:(1)认清量程、分度值

  (2)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

初中物理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串联电路电压的计算规律,掌握实验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得出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增加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锻炼和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2)难点:实验探究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演示实验:先用一只小灯泡组成一个简单电路,同学们观察它的亮度。然后再串联进去一个相同的灯泡,观察第一只小灯泡的亮度是否变化。

  问题:为什么两只灯泡串联在一起亮度会变暗呢?

  导出课题: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环节二:科学探究

  问题1:回忆关于电压的知识。

  回答1:电压符号“U”,单位是伏特,简称伏(V),还有千伏、毫伏等单位。

  问题2:还记得电压表怎样使用?

  回答2:(1)电压表要与被测电阻并联。(2)电流从正接线柱进入,从负接线柱流出。(3)注意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量程。

  教师引导:为什么串联之后小灯泡变暗了呢?这其实和串联电路电压特点有关,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串联电路电压有什么特点。

  实验探究: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1.猜想:串联电路中,每个灯泡电压小于总电压。

  5.交流讨论:实验中哪些数据不符合结论,为什么?操作是否正确?小组分工是否明确?

  6.总结: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电压之和。

  问题3:我们已经通过实验得出了结论,谁能解释一下课前老师演示的小实验呢?

  回答3:当电路中只有一只小灯泡时,它的电压等于总电压。而两只小灯泡的电压之和才等于总电压,所以此时没个小灯泡电压减小,亮度变暗。

  环节三:巩固提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浅谈本节课收获。

  作业:填写实验报告,整理实验流程。

初中物理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重力是如何产生的,能列举生活中的重力现象,感知重力;

  (2)了解并描述重力的方向,会用重力方向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了解重力的重心。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方法;

  (2)通过体验和观察,感知重力方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的能力;

  (3)通过创设物理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观察、实验、设问释疑,营造师生情感交流、相互启迪、轻松和谐氛围;

  (2)通过体会“物理就在身边”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生经历自主建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的过程,认识重力;

  (2)通过观察、讨论及实验,让学生了解重力方向、重力的作用点。

  教学难点:

  (1)通过创设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描述“重力方向”过程的教学

  三、教学准备

  学生:弹簧测力计、质量已知的钩码、重垂线、铁架台、细线、简易水平仪

  教师: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自制“重力方向”演示器、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下面老师要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请同学们判断是什么原因?

  搬不动讲桌 学生向上跳跳不来 小球下落

  生: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力

  生活还有那些事实可以支持你的观点呢?

  师:我们就把这种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师: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物品创设不同情境,体验重力的存在。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小结学生感受,引导探究方向

  2、重力方向教学

  师: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同学们观看课件中苹果下落?

  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物品分组探究并讨论。

  师:巡视、指导。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

  师:你发现了什么?

  师:什么样的方向是竖直向下呢?请看实验:

  师:竖直向下的含义是什么?

  生:垂直于水平面

  3、重力大小教学

  师: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请猜想!依据什么?

  师:引导学生讨论、验证猜想,选择有价值的猜想进一步探究。

  师:巡视、指导

  师: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质量有什么关系?依据什么?

  师:引导学生讨论重力与质量数学表达式中各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多媒体展示

  4、重力作用点的教学:

  师:用手指托住直尺;若手指移向两边,还能托住直尺吗?直尺所受重力的大小并没有发生改变呀,为什么托不住了呢?

  师:你知道了什么?

  师:还想了解什么?

  四、小结:

  重力: 由于地球地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G=m g g=9.8N/Kg 表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

初中物理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合力、分力,理解力的合成概念;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或解直角三角形法计算合力。

  2、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学习平行四边形定则;认识力的合成是一种等效替代方法;感受矢量求和与标量求和的不同运算方法。

  3、通过有关力的合成的实际事例分析,感悟力的合成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重点

  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及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教学难点

  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究及运用该定则解题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作用于物体上同一点,或者__________ _可以相交于同一点得力叫_____________力。

  2、求_______个力的______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合成,这是一种______ ____的科学方法。

  3、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果用表示两个共点力F1和F2的线段为邻边作___________,则合力F的______和__________就可以用F1、F2所夹的____ __来表示。合力F的方向可用与某个分力的.___ ___来表示。

  4、互成角度得力的合力可以通过______ __法和_____ ___法求得。

  二、问题探究:

  1、阅读课本58页,说出力的合成概念。

  用等效替代的思想举例说明什么是合力。

  2、完成课本59页“自主活动”栏目中相关问题。

  已知F1=3N,F2=4N,它们是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共点力。求它们的合力。

  (1)若两力同方向,则F合=_________。

  (2)若两力反方向,则F合=_____________。

  猜想:若两个力互成90°角,合力是多大?

  3、探索研究:互成一定夹角的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大小与分力的关系

  实验步骤:

  上述实验中是怎样做到等效替代的?________________ __。

  实验结论:。

  三、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例】已知共点力F1=4N,F2=3N,用作图法求出θ=30°,90°,120°时合力F的大小.归纳当两个分力夹角变大时,合力大小的变化情况

  四、课后练习:

  1、水平地面上放一物体,同时受到向南的60N和向东80N的推力,求推力的合力。

  2、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大小均为5N的拉力,合力有没有可能等于5N,如果有,须满足什么条件。

  4、一个物体受到3N和4N的两个力,其合力的范围是什么?

  本课重点小结:

  作业:

  必做:练习册A组

  选作:练习册B组

初中物理教案10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电源的发明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2.记住电流的产生条件和定义式,知道电流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

  3.了解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记住电动势的概念和单位。了解常用电池电动势的大小。

  二、自主学习过程

  任务1:阅读──通往科学真理的艰辛过程

  1780年,当时,伽伐尼的妻子遵照医嘱,需要食用青蛙腿做的菜肴。伽伐尼将剥去皮的青蛙放在实验桌上的金属板上,金属板在起电机(这是当时大多数实验室都有的时髦装置)的旁边。他的妻子在取一把解剖刀时偶然触及了青蛙的腿神经。这时起电机刚好打出一个火花,同时,青蛙的腿猛烈地抽搐了一下。他发现两手分别拿着不同的金属器械,碰在青蛙的大腿上,能使其腿部的肌肉抽搐,仿佛受到电流的刺激,而只用一种金属器械去触动青蛙,却并无

  此种反应。针对这些现象,伽伐尼猜想,在动物体内存在着某种电,如果使神经和肌肉同两种不同的金属相接触,再使这两种金属相连接,这种电就会被激发出来,所以这很可能是从神经传到肌肉的特殊的“电流质”引起的“动物电”现代已证明,伽伐尼的假设是错误的。但是他的发现却使电学的研究开始从静电转向动电。所以人们没有忘记伽伐尼的贡献,直到今天英文还把电疗叫galvanism(伽伐尼电)。

  伏打注意到伽伐尼的实验中使用了不同的金属,而实验中的青蛙腿可以看作一种潮湿的物质,所以就使用能够导电的盐水液体代替动物组织试验之,终于因此发现了电池的原理,做出了著名的伏打电堆与伏打电池。1800年伏打用锌片与铜片夹以盐水浸湿的纸片叠成电堆产生了电流,这个装置后来称为伏打电堆。

  思考:意大利医学教授伽伐尼和意大利化学物理学家伏打对用相连的两种金属分别接触青蛙肌肉的两个位置,会引起肌肉的收缩实验分别有什么样的认识?伏打为静电转入电流的研究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任务2:认识电流的概念

  请你阅读教材16页“电流”:

  1.电流是怎样形成的?答:。

  2.电流的产生条件是:和。

  3.电流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在金属导体中,能够移动的是电子。所以,金属中电流的方向与相反;电解质溶液中有可以自由移动的正、负离子。电流是量。

  4.电流──描述电流强弱的物理量。

  定义:通过导线某横截面的与所用的比值。

  定义式:。

  单位:;简称,符号,常用单位和。

  单位换算关系:1A= mA= μA

  合作学习:

  1.关于电流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因为电流有方向,所以电流是矢量

  B.通过导线截面的电量越多,电流越大

  C.通电时间越短,电流越大;

  D.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越多,导体中的电流越大。

  2.下列关于电流方向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电流的方向就是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

  B.电流的方向就是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

  C.在金属导体中,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D.在电解液中,电流的方向与正离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同

  3.在示波管中,电子枪2秒内发射了6×1013个电子,则示波管中电流强度的大小为多少?

  任务3:认识电源和电动势

  阅读教材17页“电源和电动势”

  1.电源两极间电压的大小是决定的,这种特性,物理学中用来描述。

  2.如何测出电源的电动势:。

  3.电动势的符号:。电动势的单位:。

  4.列举出几种常见电源的电动势大小:

  5.从能量的角度看,电源就是把的装置,电动势反映了电源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的物理量。

  合作学习

  1.关于电源电动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源两极间的电压一定等于电源电动势

  B.电源在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电压等于电源电动势

  C.所有电源的电动势都是相同的

  D.2号电池比5号电池的电动势大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导线把开关、电灯等用电器连接起来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B.电源是使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装置;

  C.干电池、蓄电池、发电机、电动机都是电源;

  D.手电筒照明时,电流方向是由电池的负极经灯泡到正极的。

  3.下图是一块手机电池的标签。你从这个标签中可以了解关于电池的哪些信息?

  4.某金属导体两端的电压为24V,30s内有36C的电荷量通过导体的`横截面,则:

  每秒钟内有多少个自由电子通过该导体的横截面?导体中的电流有多大?该导体的电阻多大?

  任务4:小节本节课的内容

  三、课后练习

  “问题与联系”1,2,4。

  四、课外阅读

  蓄电池将不再污染环境

  《中国青年报》20xx年9月6日电(记者周欣宇)一种全新的无酸蓄电池──铅氧蓄电池日前通过国家权威机构检测,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这意味着有150年历史的蓄电池技术获得了革命性的突破,使得铅蓄电池这一传统污染行业转变为零污染的环境友好型行业成为可能。

  发明铅氧蓄电池的是兄弟俩──张西琮、张西玟,他们所领导的陕西中和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经历了长达6年的研究之后,终于在蓄电池电解液反应机理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并配制出一种复合盐类水溶液替代传统的稀硫酸水溶液。

  承担此次检测的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化学物理电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被公认为行业内的权威检测机构。

  据介绍,此次送检的三种电池均为工业化生产条件下的产品(非实验室产品)。它们分别是汽车启动电池、电动自行车动力电池和电动汽车专用电池,应用领域及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据专家介绍,目前使用的电池产品大致可分一次干电池(普通干电池)、二次干电池(可充电电池,主要用于移动电话、计算机)、铅酸蓄电池(主要用于汽车、电动车)三大类。关于电池污染,群众最关心、报道最多的是普通干电池。而事实上,如今普通干电池生产过程中不需添加镉、铅、砷等物质,已不再成为严重的污染源。相反,大量汽车电瓶、电动车使用的铅酸蓄电池因为包含铅和硫酸,反倒是垃圾场里最危险的物品之一。

  据了解,铅酸电池腐蚀后溢出的含铅重金属和酸性物质不但严重污染土壤和水源,对空气环境、生态平衡也会造成破坏,还会引发人体代谢、生殖及神经等方面的疾病,人体铅含量一旦超标,就会导致智力下降,还易诱发儿童恶性肿瘤,甚至导致死亡。

  与传统的铅酸蓄电池相比,铅氧蓄电池对环境的污染大为降低。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周启星说,铅酸蓄电池的固态、气态污染可以消除,但无法避免水溶性铅重金属离子的污染。铅氧蓄电池的生产工艺虽与铅酸蓄电池的生产工艺相同,但由于采用盐的水溶液代替稀硫酸,铅离子浓度很低,近乎无任何污染排放,极大地减少了铅污染的危险性。此外,铅氧蓄电池用以替代硫酸的复合盐类及添加剂可利用钢铁煤焦化企业排放废物经简单化学合成获得,解决了许多钢铁企业无法处理或需花费大量成本处理的污染排放问题。

  张氏兄弟已获得铅氧蓄电池方面的3项中国国家发明专利。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提出的(科技查新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尚无同类技术。

  周启星认为,当今世界面临能源和环境危机,铅氧蓄电池的问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初中物理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道磁感应强度的定义,知道其方向、大小、定义式和单位。

  2、会用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重点】

  磁感应强度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

  磁感应强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复习回顾】问:磁场和磁现象之间是否有内在的因果关系?

  生:因为有磁场所以产生了磁现象

  问:上节课见到了哪些磁现象?

  生:磁场对通电导线有力的作用,磁场对磁体有力的作用……

  师:正是由于磁场有某种性质才使我们观察到了丰富多彩的磁现象,刚刚所有的现象都离不开磁场力的作用,因此我们说磁场具有“力”的性质

  问:是不是任何磁场对其他物体的作用力都是一样大的呢?

  【小实验】蹄形磁铁、条形磁铁、环形磁铁……它们谁能将这把凳子提起来?哪个产生的磁场最强?

  【学生实验】

  师:力的性质与磁铁的外观没有关系,“磁”不可貌相。我们今天要专门学习一个物理量来描述磁场“力”的性质——磁感应强度。【教师板书】

  问:磁感应强度反映的是磁场“力”的性质,既然力是矢量,那么磁感应强度是矢量还是标量呢?

  生:矢量

  问:所以要讨论这个物理量需要从哪些方面来讨论呢?

  生:大小、方向

  二、【磁感应强度】

  问:之前有没有学习过哪个类似的物理量,它的研究方法可以拿来借鉴的呢?

  生:电场强度

  【回顾电场强度】引入试探电荷,试探电荷所受的作用力与它自身电荷量的比值表示电场强度,即E=F/q;正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定义为电场强度的方向。

  问:如何得到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我们也需要派一个“侦察兵”,派谁呢?

  生:小磁针

  1、【磁感应强度的方向】

  【演示实验】小磁针放在蹄形磁铁的磁场中

  师:放在磁场中的'小磁针的指向呈一种特定的分布。问:为什么会呈特定的分布?

  生:因为受到了蹄形磁铁产生的磁场的力的作用

  师:从实验中可以看出,小磁针静止时N极和S极的指向总是相反的,因此我们在这里可以做一个规定,规定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或小磁针N极的受力方向)即为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教师板书】

  2、【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问:能否继续用小磁针这个“侦察兵”来研究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生:不能,因为小磁针受力的大小无法确定。

  问:如果力的大小可以测量呢?

  师:再次类比电场强度大小的得出,需要用F除以试探电荷的电荷量。而我们迄今为止没有发现磁单极子,无法用“磁荷”来描述磁体所含磁性物质的多少。因此我们需要再换一个“侦察兵”,还可以派谁呢?

  生:通电导线

  师:如果需要研究某个位置处的磁感应强度,能否用一根很长的导线?

  生:不行,不能明确知道导线某处受力的大小。

  师:因此,我们需要再次引进一个理想化模型“电流元”——IL。它的大小不足以影响原来此处的磁场。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电流元放在磁场中所受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讨论并猜想】与电流大小I,导线长度L、磁场强弱、导线放置的位置……

  【教师根据学生的各种猜想来点评】

  【半定量实验】

  在半定量实验之前,进一步讨论刚才所有提到的会影响力的作用的的物理量。

  (1)【磁场强弱】因为电流元并不真实存在,所以我们只能让一小段导线各个位置所受作用力处处相等——匀强磁场。

  (2)【导线长度】演示蹄形磁铁的匀强磁场范围,可以看出处在蹄形磁铁N、S极之间导线即使改变它的长度,它处在磁场中的有效长度并没有改变,因此我们通过增加蹄形磁铁的个数来改变导线的有效长度。

  (3)【导线放置的位置】学生观察上一节课安培力演示实验中磁场方向和导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得出:该实验时两者互相垂直。

  【视频演示实验:磁场与导线平行时不受力的作用】

  总结:导线与磁场方向的夹角影响了磁场的作用力。大量的实验表明,垂直放置时导线受力最大,平行放置时不受力的作用。我们选择垂直放置时的受力。

  问:如何研究F与I、L、磁场强弱之间的关系?

  生:控制变量法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总结:F随着L、I的增大而增大。

  【逻辑推理】:

  结论:F∝IL若写成等式:F=kIL

  问:若用F/IL是否会随着I、L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若将该电流元放在磁场的其他位置时k值又会发生变化,因此这个比例系数恰恰就能反映磁场的强弱,且与IL都无关。我们将它称为磁感应强度,用B来表示【教师板书】

  即:B=F/IL,单位为特斯拉(T)

  回顾实验观察:通电导线受力的方向与磁感应强度方向是否一致?

  学生观察:不一致。

  因此,我们用小磁针N极的受力方向来代表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更为简便。

  三、【课堂总结】

  磁感应强度:描述磁场“力”的性质

  方向:小磁针N极的受力方向(小磁针N极静止时的指向)

  大小:B=F/IL(注意:导线与磁场垂直放置时才成立。

  【课后反思】

  1、新课引入的时候,语言还需要再精炼一些,可以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讨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上。

  2、演示小磁针指向受磁场影响时可以使用实物投影仪,便于学生观察。

  3、某些问题提的不够明确,学生不易回答。

初中物理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3、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3、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二、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过程

  讲授:质量守恒定律

  引入:展示图片: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请你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以上的`化学反应。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不但看到了现象,而且看到了现象背后的本质,知道了什么物质参加反应,又生成了什么物质。但是,如果我们转换一下角度,是否会有同学从量的角度对这些反应提出问题?

  讲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注重化学实验中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的化学史料。

  提出可能的假设。

  倾听学生的见解。对每一种意见都要表现出一种理解。

  提问:你的观点动摇了吗?

  设问:如果你们按学案(见附件)上的实验设计方案再进行实验,情况又会怎样呢?

  教师可以参与几组的实验与讨论。

  每组获得的结论相同吗?哪种结论是正确的?

  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教师在课上画龙点睛。

  例如:提示它们塞子崩开后,天平还平衡吗?是什么原因?等等。

  你认为值得注意的问题还有哪些?

初中物理教案13

  教学要求:

  1知道浮力的概念.

  2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3掌握浮力的实质、方向.

  4能正确运用浮力的实质、物体浮沉条件求浮力.

  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浮力的概念及其实质.

  (2)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正确运用“压力差”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求浮力.

  教学模式:

  实验、设问、讲解、练习

  教学时间:1课时.

  实物及实验器材:

  (1)投影仪一台,透明胶片数张.要求把板书、练习题课前写在胶片上,以减小课堂上书写时间.

  (2)演示弹簧秤一把.

  (3)500毫升烧杯三个,分别装400毫升的清水、饱和食盐水、酒精.

  (4)乒乓球2个,其中一个装细砂,用作悬浮演示.

  (5)边长为5cm的立方体红砖一块.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为什么船、木块能浮在水面上?

  生:船、木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师:沉在水底的石块有没有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生:部分回答有,部分回答没有.

  教师演示课本图8—27实验,回答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本节课所讲的浮力.

  二、讲授新课

  1.什么叫浮力?(板书)

  (1)先演示石块放在清水中,让学生知道石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2)然后把石块放在饱和的食盐水溶液里,说明石块也受到盐水向上托的力.

  (3)最后把石块放在酒精里,让学生进一步知道,石块放在酒精中时,同样也受到酒精向上托的力.

  师:从上述的实验,请同学们说出什么是浮力?

  生: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师:物体在空气里有没有受到向上托的力?氢气球脱手后为何会上升?

  生:物体在空气里同样受到向上托的力,所以氢气球脱手后会上升.

  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板书)

  2、用实验引动学生

  第一、用弹簧秤和细线系着体积相同的规则的铁块,不规则的石块,干木块等,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的示数减小;在水中游泳时感觉水有向上的托力等感性认识出发,逐个进行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浸在水中物体要受到水对它的浮力,从而纠正“轻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上浮的,所以受到浮力的作用;重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下沉的,因此不受浮力作用”的错误观点.

  第二、通过演示规则铁块和不规则的石块随着浸入水中体积的增大,弹簧秤的增数减小──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当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后,深度增加时弹簧秤示数不变──说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在任何深度的.浮力都相等”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成正比”的错误认识.

  第三、通过观察铁块和石块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示数减小相同这一现象,使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相同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相同”这一本质联系,摒弃那种“浸没入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质量、密度、形状等有关”的错误认识.

  第四、通过观察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弹簧秤的示数为零的现象,使学生了解:漂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

  第五、在以上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教材P144“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体,浸没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上表面在液体下面h1米处,如图正方体上表面和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是多大?方向怎样?”再加上“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是多少?”的计算分析,初步认识浮力等于“液体作用在物体上下表面压力差,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只有物质在液体中上浮时才有浮力的错误认识.

  第六、通过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和上述计算所得到的浮力:F浮=水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pg(h1+L)L2-pgh1L2=pgL3=pgV=pgV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V排=V).从实验和推导两方面进一步认识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这一本质联系,摒弃了那种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的模糊认识.

  由于气体具有同液体相同的性质,而气体的密度很小,气体对于体积不大的物体作用的浮力,通常小到难以觉察的程度,但热气球能载几吨重的物体上天,说明气体对浸没在它里面的物体也能产生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同样适用于气体.

  把上述由个别现象所得出的知识加以综合并进行抽象和概括就能得到“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

  在物理教学中,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时,必须有意识地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这是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

初中物理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及杠杆的要素,能画出杠杆的示意图。

  (2)从生活用具中识别杠杆。

  (3)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杠杆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通过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

  (3)经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中杠杆的使用。

  (2)乐于分析生活中各种杠杆,形成使用杠杆便于工作的意识

  (3)通过探究培养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杠杆的概念,杠杆的五要素。

  (2)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

  (1)画杠杆的示意图。

  (2)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分组讨论观察法

  四、渗透法制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规定:使用不合格的计量器具或者破坏计量器具准确度,给国家和消费者造成损失的属违法行为。

  五、教学用具

  杠杆、钩码、铁架台等

  六、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故事:夏华有一天去买西瓜,秤的时候有10斤,在回家的路上总感觉不对劲——没有那么重,在其他的摊位上一秤,结果只有8斤。夏华想:“算了,自认倒霉吧!

  提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渗透法制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规定:使用不合格的计量器具或者破坏计量器具准确度,给国家和消费者造成损失的属违法行为。

  引入课题:生活中常用的杆秤、羊角锤、火钳钢丝钳等都属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杠杆。

  图片展示:杆秤羊角锤火钳钢丝钳等

  讲授新课:

  1、杠杆

  (1)定义

  图片展示:羊角锤拔钉子,剪刀,撬杠撬石头等。

  学生观察图片后讨论回答问题:使用的这些器物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不足并归纳:

  ①都有一定的硬度——硬棒。

  ②有转轴——固定点。

  ③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点转动——能绕固定点转动。

  归纳: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请学生例举生活中杠杆的实例——图片展示

  扳手镊子钓鱼竿跷跷板等。

  提问:杠杆有哪些要素呢?

  (2)杠杆的几个概念——图片展示

  ①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②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③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④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⑤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例题1:在下图中画出动力臂,阻力臂。

  强调:力臂是支点到垂足的距离,不是支点到作用点的距离;力臂。力的作用线用虚线表示,力臂长度用大括号标记,垂直的.应有垂足。

  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共同作用下处于静止或绕支点匀速转动时,我们就说杠杆达到平衡了。那么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具备什么条件杠杆才会平衡呢?

  2、杠杆的平衡条件——图片展示

  设计实验:仪器、猜想、步骤、数据表格、等

  注意事项:

  (1)实验前和读数时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便于在杠杆上直接读出力臂的大小。

  (2)实验过程中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

  进行实验:

  (1)调节杠杆两端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目钩码,调节钩码位置,使杠杆重新平衡,并记录:F1、L1、F2、L2。

  (3)改变钩码数量或位置重复(1)(2)步骤并记录。

  数据表格:

  次数F/N L/m F/N L/m F1·L1/N·m F2·L2/N·m

  1

  2

  3

  数据处理: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总结杠杆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 = F2·L2或F1 / F2 = L2 / L1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只有知道其中任意的三个物理量,就可以计算出第四个物理量。

  例题2:如右图(5)所示,轻质杠杆OA可绕O点转动;OA长0.3m,OB长0.2m,A点处挂一质量为2kg的物体m,则在B点处施加一竖直向上的力F多大时杠杆平衡?

  解:设OB为L1,OA为L2,物体所受重力为:G=mg=2kg×10N/kg=20N

  则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L1 = G·L2可得:

  F= G·L2// L1

  带入数据得:F=20N×0.3m/0.2m=30N

  例题3:如下图(6)所示的杠杆中最省力的是。

  解析: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有F1·L1 = G·L

  F2·L2 = G·L F3·L3 = G·L

  如图(7)所示有L2 > L1> L3,所以有F3 > F1 > F2,即F2最小

  最省力。

  3、生和中的杠杆——图片展示

  (1)省力杠杆:L1 > L2,由于F1·L1 = F2·L2则F1 < F2省力费距离

  (2)费力杠杆:L1 < L2,由于F1·L1 = F2·L2则F 1 > F2,费力省距离。

  (3)等臂杠杆:L1 = L2,由于F1·L1 = F2·L2则F 1 = F2,不省力不费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思考:什么时候选省力杠杆?什么时候选费力杠杆?

  阻力小时选费力杠杆,费力杠杆省距离;阻力大时选省力杠杆,省力杠杆省力。

  巩固复习:复习本节知识,完成p80动手动脑学物理。

  七、板书设计

  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杠杆平衡条件:F1·L1 = F2·L2

  省力杠杆

  生活中的杠杆等臂杠杆

  费力杠杆

  八、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能说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并能写出功率的定义式及其单位。

  2.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功率的含义。

  3.能应用功率的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设计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人体的输出功率的过程,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2.通过资料认识常见运动物体的功率大小,了解功率在实际应用的重要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测量活动的组织安排,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2.进一步形成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习惯,增强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在学习机械功之后,从做功快慢的角度认识功这个物理量。功率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后续学习电功率等知识的基础。

  教科书通过对生活、生产实例的分析,采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要求学生明确功率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对功率概念的认识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功率与功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与距离的关系相似,学生在学习速度概念的基础上容易进行知识的正迁移,所以,可以结合实例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认识与记忆,也可以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功率的概念和利用公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对功率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

  与速度、密度和压强的定义方法相同,功率也是采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教学中通过人上楼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做相同的功,用时不同,引出做功快慢的问题,为功率概念的提出做铺垫。类比速度是表征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做功的快慢取决于相同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因此新概念的引入需要用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来完成,它的大小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磅秤、秒表、刻度尺等。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问题:小明的教室在五楼,通常上楼需要1.5min,一次他跑步上楼只用了40s,请问:(1)小明在两种情况下,做的功是否相同?

  (2)你认为这两种上楼做功方法,从物理的角度思考有什么不同?

  人们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机械来做功,这与人力直接做功或畜力做功,在完成的快慢方面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

  为了描述做功的快慢,需要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功率。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所举事例可能有:

  人上高楼(如16层楼)时,乘电梯比走路要快得多;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得多;挖土机与人,要完成相同的挖土任务,人花的时间要长得多;从水井里提水,使用抽水机比人工要快得多。

  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增强了生活与物理的联系。

  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新课教学(30分钟)

  一、功率概念的引入

  回忆以前我们是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启发同学们思考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

  用速度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来类比,讲述功率的定义:

  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功率,功率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做的功。

  公式:功率=功/时间

  如果用W表示功,t表示时间,P表示功率,则可以把上式写成P=W/t(板书)

  思考:类比速度的单位,功率的单位应该是什么?

  J/s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瓦特,简称瓦,用字母w表示,是为了纪念英国的物理学家瓦特而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1W=1J/s

  在工程技术中,功率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瓦(kW)、兆瓦(MW),它们与瓦之间的换算关系是什么?

  换算关系:1kW=103W 1MW=106W

  练习:结合速度的定义、计算和单位,完成下列表格

  物理意义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

  定义

  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路程

  计算公式

  单位

  m/s km/h

  介绍一些常见物体的功率,记住人平时骑自行车的功率约为60~80W。

  例题:下列关于功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B.物体做功时间越短,功率越大

  C.物体做功越快,功率越大

  D.物体做功时间越长,功率越大

  速度单位是距离单位与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是m/s。功率的单位应该是功的单位与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应该是J/s。

  学生积极思考,完成表格。

  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功和功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做的功,物体做的功多,但做功用的时间较长,功率不一定大,A错。物体做功时间短,但做的功太小,功率也不一定大,B错。物体做功越快,其含义是做相等的功用的时间短,或相等时间内做的功多,所以功率越大,C正确。物体做功时间长,而做的功如果太少,功率反而越小。

  运用类比,从科学方法角度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对类比法和比值定义法有更深刻的认识,为今后研究类似问题提供方法上的帮助。

  让学生区别做功快慢与做功多少,明白功和功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功率的`测量

  上课铃响了,你和你的同伴都从一楼爬到了四楼,你们俩的功率谁的大?如何测量你们爬楼的功率?

  思考:(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才能测出人的功率?(在学校里,人爬楼的高度通常可以利用一阶台阶的高度×台阶数进行测量)。

  (2)所需要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3)计算功率的表达式是怎样的?

  (4)设计出记录表格

  实验次数

  重力G/N

  台阶数n

  一级台阶高度h/m

  时间t/s

  功率P/W

  与同学合作,测量在不同情况下人的功率。

  想一想:还有哪些简便的方法可以测出人的功率?(如跳绳、俯卧撑等)。

  指导学生推导计算功率的另一公式:

  由 和 可得

  指出 对解决车、船的速度、功率、牵引力的问题较为方便。

  计算时注意“F”的单位是N,“v”的单位是m/s,此时“P”的单位才是W。

  公式 说明,当发动机的功率一定时,牵引力与运动速度成反比。当需要较大的牵引力时,要减小其行进的速度。汽车爬坡时,司机采取的换挡减速的办法,以获得较大的牵引力。

  例题:一辆小轿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一隧道,若该小轿车发动机的牵引力为6000N,求:(1)小轿车发动机的功率为多少?

  (2)5秒内发动机所做的功为多少?

  练习:一辆功率为45kW的汽车,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30km,求汽车受到的阻力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需要测量人的重力或质量G、一级台阶的高度h、跳过的台阶数n、所用的时间t。需要的测量工具是磅秤、秒表、刻度尺。计算功率的表达式是

  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并将数据记录于表格中。

  学生听讲并练习。

  通过估测人体登楼的功率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会用公式 解决简单的问题。

  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初中物理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教案03-09

初中物理教案03-22

初中物理教案优秀09-01

初中物理教案:功率11-18

初中物理教案:电压11-23

初中物理教案(精)07-03

初中物理教案(热门)05-25

初中物理教案【优选】05-25

【优秀】初中物理教案05-23

(实用)初中物理教案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