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案常用(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生物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生物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结构和功能观认识有丝分裂的过程。
2.基于有丝分裂的事实,能够运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进行总结。
3.在学习有丝分裂的过程中,能够动手画出分裂期各个时期的图像。
4.感受生命的奥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丝分裂四个时期的特征。
难点:区分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大象和老鼠的图片。提问:象与鼠个体大小差距悬殊的原因是什么?
(有的说是细胞大小,有的说是细胞数量的`多少。)
教师讲解:动物个体的大小大多取决于细胞个数的多少。细胞分裂可以产生新细胞。细胞分裂有三种形式包括: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有丝分裂有怎样的特征呢?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细胞周期
展示有丝分裂细胞周期图和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表,提问:细胞周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细胞周期的概念?
(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又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四个时期。)
(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2.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展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显微照片,提问:四幅图片显著的不同之处?
(有的细胞的染色质绕成一团,有的染色体已经开始分离,有的则快要形成两个细胞。)
展示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图解,提问:各时期特点?小组讨论。
(前期:染色质变成染色体,核膜逐渐消失,核仁逐渐解体,细胞两极出现纺锤丝构成纺锤体,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纺锤体中央。)
(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纺锤丝连接在着丝点的两侧,此时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
(后期:染色体着丝点一分为二,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开始向两极运动,使细胞中两极中各有一套染色体,两套染色体相同,且和亲代染色体也相同。)
(末期:子染色体到达两极,染色体变成染色质,核膜出现,核仁重建,赤道板中央出现细胞板,将细胞一分为二。)
教师总结口诀:膜仁消失现两体,形定数晰赤道齐,点裂数增均两极,两消两现重开始。
(三)巩固提高
有丝分裂哪个时期,染色体数目开始加倍?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两级。)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作业:课后尝试自己动手画出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示。
四、板书设计
初中生物教案2
1.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十六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第三节,是学生初步了解了生命的诞生和生物进化历程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延伸,又是生物进化的核心内容,在本章和本册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形成科学的进化论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有重要意义。
2.学情分析
自然选择学说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等特点,这对以形象化思维为主的八年级学生来说仍具有相当大的困难。通过七年级对生物特征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遗传和变异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并能影响环境。并且他们对自然界中弱肉强食的现象也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还没有将不同的现象、事实联系起来,对“生物进化的原因”尚未形成科学概念。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模拟“动物体色与环境的关系”,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认同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能力目标:
(1)通过资料分析,初步形成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总结概括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
(3)学会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有关实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养成运用生物知识分析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角色扮演,结合白居易的诗,体会母亲哺育新生命的不易,学会去尊重生命。
(2)分析桦尺蛾的体色变化,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3)通过对达尔文的认识,认同科学探索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4.重点和难点
(1)模拟“生物体色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并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有关实例。
5.课前准备
PPT、镊子、秒表、大彩纸、小彩纸、一次性纸杯等。
6.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课开始,教室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质疑:这位穿越者要寻找的灰白色蛾子呢?
设计意图: 通过小品的方式导入新课,增添课堂教学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
环节二:自主学习,完成可知
出示穿越者所提到的桦尺蛾的对照图片,呈现1850年和1950年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蛾体色变化的实例,了解在100年间深浅桦尺蛾的比例发生了反转的事实。各抒己见,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呈现第二部分资料——环境,补充工业革命导致了当地树木上地衣死亡、树干熏黑。帮助学生将环境变化与体色变化建立联系。提问:你们能够具体描述一下为什么树干颜色变化会影响桦尺蛾体色发生变化呢?
学生可推导出体色与环境色彩接近的桦尺蛾能更好的隐蔽自己,从而提高生存机率。
进一步质疑:不同时期桦尺蛾体色的的变化是突然发生的吗?怎样发生的,是否是一种适应性的表现?
设计意图:将实例以图文资料的形式呈现给学生,锻炼资料信息提取能力。并且将资料不是完全出示,而是分为了两个阶段进行出示,锻炼其观察与推测能力,体现了科学本质具有暂时性的特点。
环节三:合作探究,解决未知
(一)探究活动:模拟动物体色的成因。
设置“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的游戏情景,通过PPT展示探究活动步骤及要求。学生确定角色职责,按要求完成任务并填充实验报告相关内容。
(二)分析结果
各小组发言人汇报数据。
思考:
1.从统计数据来看,你能发现存活的蛾子体色有什么规律吗?
2.你能据此推测深浅体色桦尺蛾比例变化的形成过程吗?
在学生的回答中,引导梳理出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并板书下来。
设计意图: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探究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在主动参与过程中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体验实验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学会科学研究所需的技能方法,提升实践技和探究能力,培养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精神。帮助学生对生物进化过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上升为理性认识,为分析进化原因作出铺垫。
环节四:交流反馈,展示新知
引导学生根据活动分析,概述生物进化的原因,填写在实验记录上。
确定自然选择的概念:进化过程中,生物普遍存在着过度繁殖的现象,个体间存在着不同的变异类型。但由于资源和环境等限制,要想生存下去,就要进行生存斗争。在斗争的过程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质疑:如果要使曼彻斯特地区的浅色桦尺蛾又重新恢复为常见类型,你认为该怎样做?
设计意图:经过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总结活动结果之后,再呈现完整的自然选择学说内容,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之后对恢复浅色桦尺蛾方案的思考使学生正确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环保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
环节五:巩固提升,追求真知
结合教材,认识自然选择学说的开创者——达尔文。交流达尔文追求科学真相的故事。
生物的进化是在环境变化的.推动下不断适应环境的结果,各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丰富多样的。尝试利用今天所学对生活现象进行解释,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达尔文地雀的进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尝试利用生物进化的原因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深化对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突破重难点。
7.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常规作业:完成学习检测上相关内容,对课上所学加以巩固。
拓展作业:查阅资料了解“超级细菌”,依据自然选择学说,推测其耐药性的形成。
9.板书设计
10.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在苏教版初中生物的四本教材中是比较难上的一节,生物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自然选择学说是一种纯理论话的学说,基本内容读起来简单,但真的将其掌握并应用于对生物进化现象的解释时是有一定难度的,并且这种理论课上起来极容易枯燥无味。本次课程设计参照了人教版教材上对保护色的研究,是一次尝试,一次突破,从滑稽的穿越者到模拟鸟类捕食的探究,直到最后总结自然选择的内容,都让学生参与其中,突出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新授课中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步步提升,满足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学习需求。
初中生物教案3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
2、初步学会确认和控制实验变量。
3、初步学会设计对照实验。
4、学会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观点。
2、如实记录实验数据。
3、取放鼠妇时动作轻柔,实验结束后能将鼠妇放到自然环境中。
二、学习难点和重点
1、学习重点:
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2、学习难点:
(1)设计对照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2)组织好“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的探究活动。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和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课前准备:
1、准备相关的图片
大熊猫、鱼、麦田、蚂蚁群、蜜蜂群、打斗的狮子、争斗的秃鹫等图片
阔叶林和针叶林的分布图,沙漠、草原和森林的分布图,仙人掌、竹节虫(拟态)、变色龙(保护色)、箭毒蛙(警戒色)、人类排放废水等图片。
2、准备实验材料
湿土,干土,解剖盘,纸板(教师准备),鼠妇20只,计时表(学生准备)。
3、课前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四人一组)。每组在课前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捕捉鼠妇20只,并记录捕捉地点的环境该地点鼠妇的数量,注意不要破坏学校、社区草坪或花坛,不伤害鼠妇。
六、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调查,我们知道,生物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的。我们把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环境的总和叫做生物圈。第二章的学习就要带领我们去了解生物圈。要想了解生物圈,首先要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二)讲授新课
1、环境的概念
教师提问:
①野外生活的`大熊猫组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②鱼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鱼能离开这种环境吗?即使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鱼一定能正常生长吗?还会受到哪些影响呢?
③环境仅仅是指生物生活的地点吗?什么是环境?
分析后学生自己归纳出环境的概念: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2、生态因素
教师提问:看图1-12小麦田示意图在这片麦田中,对小麦的正常生长有影响的因素有哪些学生思考找出阳关、温度、水土壤、老鼠、蚯蚓、七星瓢虫、麦蚜、杂草等因素。
教师讲述:我们把这些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
教师提问:你能将这些生态因素进行分类吗?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利用第一章所学制定分类依据,即依据有无生命将生态因素分为两类,分别是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教师概括:阳关、温度、水、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是无生命的,称为非生物因素;老鼠、蚯蚓、七星瓢虫、麦蚜、杂草是有生命的,称为生物因素。
3、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教师提问:阳光、温度、水、土壤对小麦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学生展开讨论,回答问题:没有阳光,小麦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温度过低,小麦种子不能萌发、麦苗生长缓慢。水分过少,小麦易枯萎;水分过多,小麦易烂根。土壤肥沃,小麦生长好;土壤贫瘠小麦生长差。
教师提问:其他植物的生长会不会受到阳关、温度、水和土壤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请举例。学生举例,达成共识。
教师归纳:植物的生长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教师提问:非生物因素是否影响植物的分布?教师展示阔叶林和针叶林的分布图,沙漠、草原和森林的分布图,植物的分布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学生分析图片,找到原因,得出结论:温度和水分对植物的分布有影响。
教师讲述:非生物因素对动物有没有影响?下节课,我们将通过实验来了解。
4、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教师提问:刚才分析了图中非生物因素对小麦生长的影响,那么图中老鼠、蛇等生物因素对小麦的生长又有什么影响?这些生物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回答:老鼠破坏麦田,蛇吃老鼠;麦蚜吃小麦茎叶,七星瓢虫捕食麦蚜;杂草与小麦争夺阳关、养料和水分;蚯蚓松土肥土,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并归纳出生物之间存在捕食
和竞争的关系。
教师提问:与小麦一样,每种生物都会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除了捕食、竞争和寄生以外,还有其他关系吗?请举例。
学生举例,并通过观看图片,了解生物因素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并能进一步将它们分为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和不同中之间的关系。
教师提问:你能进一步将这些关系进行分类吗?
学生概括出: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互助、竞争;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竞争、寄生。
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教师提问: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都作用于生物,那么生物怎样生存呢?
学生认识到生物必须要适应环境。
教师提问:请看教材“资料分析”,思考:骆驼和骆驼刺是怎样适应缺水的环境的?海豹是怎样适应寒冷环境的?仙人掌是怎样适应沙漠的生活的?
教师提问:你还能举出哪些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举例并总结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教师展示:竹节虫(拟态)、变色龙(保护色)、箭毒蛙(警戒色)等图片。
教师小结:这样看来,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生存。
6、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教师提问:环境影响生物,生物会不会影响环境呢?观察蚯蚓的图片,思考蚯蚓是怎样影响和改变土壤环境的?
学生说出蚯蚓一土壤中的动植物碎屑为食,经常在底下钻洞,把土壤翻得疏松,使水分和肥料易于进入而提高土壤的肥力,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蚓粪也是很好的有机肥料。
教师提问:你还能说出那些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
教师讲述“蜣螂出国救澳大利亚草原”的故事。
小结: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分为两方面:有利影响和有害影响。
学生认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包括有害影响和有利影响。
(三)巩固练习
学生讨论课后练习题。
(四)归纳小结
生物受环境的影响,生物又能适应环境并能影响、改变环境,它们是一个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五)板书设计
初中生物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说出输血的原则,以及成分输血的意义。
2.通过混合墨水探究输血关系,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3.运用不同血型之间凝集的规律鉴别迷信和伪科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输血原则。
【难点】输血原则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法国人丹尼斯把羊血输给病人最终导致病人死亡的资料,提问:这则资料说明了什么问题?(不能随意输血,输血与血型有关。)教师追问:如何输血才能真正救人性命?安全输血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输血原则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A型血和B型血混合以及A型血与A型血混合的视频,提问: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会怎样?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人体内会造成怎样的后果?结合这两个视频,你认为输血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不同血型混合会发生凝集现象;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人体内会堵塞血管,导致血液循环不能正常进行,而输入同型血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因此输血应该遵循输同型血的原则。)
进一步追问:不同血型混合一定都会发生凝集吗?
教师给每个小组分发不同颜色的墨水和清水,红色的墨水代表A型血,黄色的墨水代表B型血,橙色的墨水代表AB型血,清水代表O型血。接着教师说明:当墨水的颜色种类发生改变的时候代表血液凝集。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操作并记录结果:
(1)将代表O型血的清水分别少量加入其他血型的墨水瓶中,你会发现什么变化?由此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猜测?
(加入少量清水时颜色无明显变化,从而得出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缓慢地输入少量的O型血。)
(2)将少量代表A型血和B型血的墨水加入代表AB型血的墨水瓶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如果将大量代表A型血的墨水倒入代表AB型血的墨水瓶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少量加入时仍为橙色,大量加入后颜色变化明显,因此AB型血除可输入少量O型血外,也可缓慢地少量输入A型血或B型血,但需要大量输血时,仍需实行同型输血。)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混合墨水,探究输血关系,并填写下面表格。
教师追问:有人说“O型血的人是万能输血者”,你认为有道理吗?
(有道理,O型血可以少量的输给任何血型的人。)
教师总结:安全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在没有同型血可输而且情况紧急时,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缓慢地输入少量的O型血;AB型血的人,除可输入少量O型血外,也可缓慢地输入少量的A型或B型血。大量输血时,仍需实行同型输血。
2.成分输血
教师带领大家回忆血液的'组成成分有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追问:若某位病人只缺乏血小板,还需要输入全血吗?
(可只输入血小板。)
教师发放成分输血资料卡片,提问:什么是成分输血?有什么好处?
(成分输血就是病人血液中缺少什么成分就输入什么成分,能够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
教师总结:在临床上,某些病人只是因为血液中缺乏某些成分而需要输血,而不需要输入全血,这就是成分输血,成分输血可以大大提高病人输血治疗的效果,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避免了大量的血液浪费。
3.倡导无偿献血
组织学生畅谈上次课程让学生去采访无偿献血工作人员的经历,说说:叔叔阿姨们会让大家献血么?为什么?通过这次活动你知道了献血的哪些作用?
(不让,因为叔叔阿姨们说要满18周岁且身体健康才可以献血;如果我们献血量正常的话对我们的身体不会有害处,但是可以帮助很多人,甚至还可能挽救他人的生命。)
教师追问:那同学们等大家满18周岁了,大家会去无偿献血吗?
(会!)
教师总结:献血可以挽救某些病人的生命,我国倡导的是18~55周岁的公民自愿献血,对于健康成年人来说,一次性献血200~300毫升对身体是不会有危害的,也希望同学们成年之后积极献血。
(三)巩固提升
进行课堂情境小话剧:选一位同学作为小医生,其他同学作为病人,小医生要根据病人的血型以及医院血库的情况判断给病人输哪种血型的血。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通过师生互动总结,激发学生成年后参与无偿献血的决心和愿望,并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五)布置作业
1.查阅资料人类的血型除了ABO血型外,是否还有其他血型?
2.设计宣传无偿献血的板报或宣传标语。
初中生物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概述人类起源于古猿。
2.概述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知道人、猿同祖,并说出人与猿的相似点。
2.概述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
教学难点:
说出人与猿的相似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猜谜语:什么动物小时候用四条腿走路,后来用两条腿走路,老了用三条腿走路?“人是从哪里来的?”人类对自身的产生一直是十分好奇的。人类究竟是怎样产生,又是怎样进化的?从这一节课开始,让我们共同解答这个孩提时代的困惑,一起追随科学家的足迹来探究人类起源的奥秘吧!
二、新课教学
(一)人猿同祖
自主阅读课本第69页,完成下列填空题:
1.瑞典著名科学家首先把人类归入纲
目,认为人是目中最高等的动物。
2.英国科学家通过等方法第一次提出了的观点。
【讨论】人与猿的关系
1、学生小组合作。阅读和分析教材中的表格16-1。
2、教师展示学生课前搜集的几种现代类人猿的图片,请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及所收集的资料回答:
(1)人与类人猿有哪些异同点?
(2)人类与类人猿的相似说明了什么?
(3)人猿同祖,共同的祖先是谁?
(4)有没有人猿同祖的其他证据呢?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并结合图16-14,分析比较现代猿与现代人以及古猿的牙齿,进一步得出人猿同祖,来自森林古猿。
观看森林古猿的`生活图片及视频资料
师: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在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生活在茂密的森林里,主要过着树上生活,以群居生活为主,以树上的果实等为食物。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森林古猿的一部分逐渐进化成为人类的呢?
生:由于环境的剧烈变化,森林面积的大量减少,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下肢用来支撑体重和行走,逐渐变得粗壮有力;而前肢则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也逐渐变得灵巧。
师:由此可见,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现在被称为“生物圈的主宰者”,改变环境的能力远远超过其他的生物,人类是否应与自然界和谐发展呢?
生: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适应环境的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被淘汰掉。人类虽然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但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生态规律,人类应与自然界和谐发展。
(二)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
1、学生小组合作阅读、讨论,用表格形式完成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表。
进化阶段生活年代脑容量/mL工具
南方古猿500万~400万年间500使用天然工具
能人300万~100万年间550~750能制造使用工具
直立人200万~30万年间1000能用火和工具
智人30万~4万年间1300~1500能进行农业和艺术活动
2、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什么是最显著的变化之一?
(三)联系社会
当今,为什么人类的数量在急剧增加,而类人猿的数量却在日益减少呢?请谈一下你们的观点。
生1:人类具有发明和创造各种技术和工具的本领,使得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改善生存条件以及利用医药卫生加强自身保健的能力不断加强,这些都使人口数量急剧增加。相反,现代类人猿不具备这些能力。
生2:人类不断开发现代类人猿赖以生存的森林,人类对现代类人猿的乱捕乱杀和环境的严重污染等,都使现代类人猿的数量减少。
师:现代类人猿还能进化成人吗?
生:不能。现代类人猿已经适应了现在的环境,不能再进化成人类了。
师:人猿同祖,现代类人猿是人类的近亲,也是生物圈中的成员,同样享有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的权利,因此,我们应……
生:人类应加大对现代类人猿等各种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如加强宣传的力度,贯彻执行野生动物保护法……学生猜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思考人类起源的问题。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完成填空:
1.林奈哺乳灵长灵长
2.赫胥黎比较解剖人猿同祖
学生积极讨论,解决相关问题:
1.共同点是无尾,牙齿都是32枚,有共患的疾病。不同点是孕期、染色体、平均寿命不同。
2.说明了人猿同祖。
3.共同的祖先是古猿
4.埃及古猿头骨化石
学生观察图片等相关资料,小组之间积极讨论。
学生认真阅读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这部分内容,然后小组展开热烈的讨论,解决相关的问题。
小组自主学习并讨论
四、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四、板书设计
初中生物教案6
1、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亲自实践,从而使书本知识迁移深化为一定的能力、素养,同时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情感价值观。
①知识目标:正确说明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
②能力目标:能独立、规范地使用显微镜,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在认识、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③情感目标: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养成爱护显微镜的习惯,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①教学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②教学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
2、教学策略
作为本册教材中第一个技能性的操作实验,该课内容寓理论与实际于一体,是非常基础和重要的一节内容。但由于显微镜较昂贵,学生之前又没接触过显微镜。过去教师在教学微镜使用时总是把显微镜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步骤、注意事项讲的十分详细,然后才让学生动手,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也不符合新课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理念。结合本校学生生源较好和好奇心强的特点,我试着把本节课设计成自学+讲授+探究课,给学生创设情境,将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为中心,整个学习过程以此为出发点,及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因难在课堂中解决。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和部分探究,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与合作在教师引导下,获得新知与能力的提高,同时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3、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三种标本(写有“上”字的玻片;写有数字的透明纸;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擦镜纸,纱布,显微镜的使用录像带或课件;课前每班培训几名学生,以便课上帮助教师辅导其他学生。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4、教学程序
4、1走进新单元指导学生阅读二单元开语,观察书上细胞彩图,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细胞。
4、2导入新课(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细胞非常小(提示图中物象之所以看的很清楚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而且形状各异。提问,引出观察细胞的工具──显微镜。
巩固练习
1.写有“上”字的玻片标本,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字。
2.显微镜的目镜5×,物镜10×,放大倍数是( );目镜10×,物镜10×,放大倍数是();目镜10×,物镜40×,放大倍数是()。
3.如果物像偏左,你应将标本向()移,才能使物像居中。
课后反思
上好本节课的关键是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和操作,教师最好课前培训几位学生作助手,这样看似麻烦,实际在上课时解决了不少问题,以后的学习中还会用到显微镜,所以在开始就要强调规范操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初中生物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细菌、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蘑菇)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方式,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对细菌、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的对比,增强比较分析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细菌、真菌与人类有着紧密联系,树立一分为二看待事物的辨证观点,养成预防疾病的良好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细菌、真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细菌、真菌的营养方式和繁殖方式;细菌、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细菌、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细菌、真菌的营养方式和繁殖方式的对比。
教法与学法
通过设计模拟法庭环节,让几个学生从细菌、真菌的角度出发,阐述这两种微生物的主要特征以及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加深对两种生物的理解。在自我小结环节中,让全体学生自我总结,老师到台下个别辅导,保证了全体学生能掌握相关知识。以小试身手环节对以总结的知识点加以巩固和联系,通过抢答题和必答题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即照顾到班级的活跃分子,也考虑到了其他的同学。
老师的准备
制作PPT、准备白纸、跟踪模拟法庭的进展
学生的.准备
进行模拟法庭演练
教学过程
1.教具导入:
老师:用酸奶和腐乳当教具,问学生知道纯牛奶是怎么变成酸酸甜甜的酸牛奶,白豆腐是怎么变成这么美味的腐乳的吗?问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在起着重要作用吗?
学生:细菌、真菌。
老师:对啦,就是它们。可这些日子,微生物界可不太平了。这些细菌、真菌之间发生了矛盾,可作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它们选择了在法庭上解决这些矛盾。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最高生物圈法院又是如何裁决的?接下来,我们拭目以待。
2.模拟法院
学生:几个学生通过模拟法庭,站在细菌、真菌的角度上,阐述这些微生物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官司:
原告:细菌(一名)被告:真菌(一名)审判长:一名陪审团:4人观众:若干事件:细菌和真菌由于在
3.自我小结
课前老师在每个学生桌面上放好白纸。在自我小结中,让学生根据模拟法庭中细菌和真菌的自我介绍,并结合已学知识,对这两种生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总结。总结内容包括:
(1)细菌和真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细菌只由一个细胞构成,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有些细菌还有鞭毛和荚膜,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个体微小,但是有很多的形态,比如杆状的杆菌、螺旋状的螺旋菌以及球状的球菌,通过分裂进行生殖,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营养方式是异养。
(2)真菌:大多数是多细胞的,只有少量是单细胞的,比如酵母菌,真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成形的细胞核,通过孢子进行生殖,营养方式是异养。在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作为生产者,参与物质循环,还能与动植物共生;在人类社会,人类利用细菌和真菌为人类生产所需要的物质,比如利用酵母菌制酒和发酵面包、利用乳酸菌制酸奶等。另外,细菌和真菌年也有对人类不利的一面,如会引起食物腐败。
4.小试身手:抢答题和必答题
老师在公布抢答题和必答题规矩之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出相关题目,让学生作答。老师要对典型的题目进行详细地讲解,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我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计教学。采用新课堂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加入学生的表演。这次教学有新的突破,即以学生为主体,把讲台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
首先,在新授课中加入模拟法庭的学生表演活动,让学生站在细菌、真菌的角度上进行自我阐述,在阐述中落实重点,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灵活性。模拟法庭结束后,我又全体安排学生对相关重点,进行自我总结,并且发表自己的总结,再由老师做点评,从而突破课的难点,并且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准确掌握。
最后,我设计小试身手环节,让学生通过抢答和必答的方式,对知识点进一步巩固和加深理解。在整堂课中,环环相扣,基本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但其中也有不足之处:
第一,学生表演环节中,由于表演者比较紧张,有些知识点讲得不顺畅,结束之后,我没有做出相关的点评。
第二,对学生各种表现的评语比较单一。针对以上不足,我会在今后教学中不断改进,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初中生物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不同的单细胞生物的图片,能概括出单细胞生物的概念,训练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观察草履虫的实验,能够说出单细胞生物的是如何运动的,并能辨识各个结构以及功能,提升动手操作能力,认同结构与功能观。
3.通过资料卡片的学习,能够描述出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训练辩证思维,并能够结合所学尝试为环境保护提出有意义的建议。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草履虫的结构与功能、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草履虫的结构与功能。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上展示显微镜下眼虫的结构示意图,并提问学生这种生物与人、动植物等多细胞生物在细胞数量上有何不同?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人体的细胞离开人体就很难存活,眼虫只有一个细胞,它是如何生活的?引发思考,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单细胞生物的概念
多媒体展示几种单细胞生物(图2-19),提问学生这些生物有什么共同特征?
(都是只由一个细胞构成。)
结合学生回答,归纳概括出单细胞生物的概念。并补充这些生物大多生活在水域或潮湿的'环境中,有些是寄生在其他生物体上。接着简单介绍这些不同的单细胞生物,在学生了解后逐一展示图片并提问,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对常见单细胞生物的认识。
2.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
引导学生利用放大镜先观察草履虫,然后让他们盖上盖玻片,用低倍镜进行观察草履虫的外形及运动,在此过程强调显微镜使用的注意事项,并提问草履虫运动过快,如何才能更好的观察到?引导学生利用棉花纤维解决问题。并让学生尝试在观察的同时画出草履虫的结构简图。接着多媒体上呈现草履虫的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认真观看,并识记各个结构的名称,之后组织学生思考这些结构分别具有怎样的功能?结合观察过程以及已有的知识进行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草履虫的结构以及功能。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单细胞生物对人类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在学生回答过后,分发草履虫净化污水,赤潮等资料卡片,让学生了解单细胞生物除了对人类有益,也会有害,渗透辩证思维。之后提出问题,能否结合所学为环境保护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各抒己见。
(三)巩固提升
让学生完善自己所画的草履虫结构示意图,并同桌之间互相提问描述各个结构的名称及作用。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所学,在此过程渗透生物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习生物的兴趣。
(五)布置作业
回家利用简易材料制作草履虫模型,学有余力的同学查阅资料,了解其他单细胞生物的结构与功能。
四、板书设计
初中生物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对三个实验的对比分析,能描述呼吸作用的过程与意义。
3.认同绿色植物发挥的作用,认同低碳生活的重要价值。
二、教学重点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三个实验的分析,呼吸作用的.实质。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回忆光合作用的过程,设疑: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除了构建生物体,还有其他作用的作用,引出本课。
(二)新课讲授
实验一:种子呼吸时放出二氧化碳
1.明确问题:
(1)邀请一名学生向装有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观察现象并提问:说明了什么?
(2)展示装置,并提出问题,两个装置有什么不同?
(3)联系吹气实验,思考这个实验验证的是什么?
2.实验操作:
视频演示实验,学生观察。
3.得出结论:
提问:(1)通过刚才视频的实验演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2)再次提问:为什么煮熟的种子也会有一点浑浊的现象?
(3)引导学生总结出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最后补充有机物在彻底分解时不仅产生二氧化碳,还产生水。
在呼吸作用过程中需要哪些物质的参与呢?
实验二:种子呼吸消耗氧气
1.明确问题:
观察装置和实验步骤,思考瓶内装有煮熟的黄豆种子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把种子放到温暖的地方呢?
2.实验操作:
播放演示实验。
3.得出结论:
追问现象:看到了什么变化?又能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呢?
(3)教师提问:能不能用刚才的装置得出“种子呼吸释放二氧化碳”的结论?
提问:根据这两个实验,说一说呼吸作用除了分解有机物之外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师生共同总结呼吸作用的过程及实质。
(三)巩固练习
列表对比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四)小结作业
小结:对本节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完成本节知识的构建和升华。
作业:学习呼吸作用知识后,仔细观察生活中哪些物质会进行呼吸作用,通过说出呼吸作用是在什么地方发生的?。
初中生物教案10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什么是食物链。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分析、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并能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3、使学生体会到动植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应该要注意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能正确地画出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课前准备]:
水稻、稻螟虫、青蛙、蛇、老鹰图片;多媒件课件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动植物的生活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来探讨各种动植物之间的联系。
二、探究新知
1、故事激趣
①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课件出示螳螂、蝉、黄雀的图片。
②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螳螂、蝉、黄雀之间有什么食物关系?
明确是“谁”被“谁”吃、“谁”吃“谁”。
③谁知道蝉吃什么?课件相机展示蝉吸树叶的汁液的图片。
④过渡:像叶子、蝉、螳螂、黄雀这种食物联系在自然界中非常多,请大家仔细看下面的图:出示书上水稻、稻螟虫、青蛙、蛇、老鹰图片。
2、收集事实材料,认识食物链
A、材料一:
①看图,你发现几种动物和植物?介绍稻螟虫。
②你能说出这几种动物和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吗?
③整理:按“谁”被“谁”吃的关系,课件出示相应的箭头“→”。
④学生根据图填空:稻子→稻螟虫→青蛙→蛇→老鹰,教师板书。
B、材料二:
①课件出示有关青草、非洲水牛、狮子的影片。
②你能用箭头“→”表示出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吗?
学生练习并汇报,教师板书:青草→(非洲)水牛→狮子。
C、材料三:
①再次出示树叶、螳螂、蝉、黄雀的'图片。
②你能用箭头“→”表示出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吗?想想黄雀会成为谁的食物?
③汇报、教师板书:树叶→螳螂→蝉→黄雀→老鹰。
D、研究
①同学们根据食物关系用“→”将这些动植物连接在一起,这种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像什么?你能给起个形象的名字吗?
教师板书:食物链
②提问:什么是食物链?
③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思考:
这几条食物链从什么开始的?
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自己食物)
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
讨论、汇报,教师板书:绿色植物凶猛的肉食动物
3、指导学习“食物网”,认识人与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A、自行探究:
①出示书上第页的图,观察:
图中有哪些动植物?看图你能写出几条食物链吗?注意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②学生练习,汇报。
③讨论交流:
你画的食物链是否合理?这些食物链之间有什么关系?
B、小结:不同的动物可能有相同的食物,同一种动物可能有几种食物。
看书:第12页关于食物网的内容。
C、思考:如果把“人”加入食物链、食物网应该放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①教师示范画一条食物链。学生试画。
②学生试画包括人在内的食物网。
③交流。
4、生态平衡教育
A、以一条食物链(稻子→稻螟虫→青蛙→蛇→老鹰)为例:如果食物链中有一种生物(青蛙)死光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学生讨论、交流。
B、教师讲述维护生态平衡的意义。
C、人在所画的食物网中处在最顶层,作为食物网中的重要部分,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汇报。
三、巩固小结
1、提问:什么叫食物链?学了有关食物链、食物网的知识,你有什么感受、想法?
2、质疑。
四、下课。
[教学后记]: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食物链”部分,教学这部分时注意让学生在充分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概念的抽象,这部分理解透彻了,“食物网”等部分的教学就水道渠成了,由于学生通过故事、动画电影等积累了丰富的事实材料,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较为成功,像这样的动画电影如能再多一点就更好了,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结用食物链和食物网描述生物间的食物关系。
2、能把食物链中的生物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
3、能够分析生物间的食物关系。
4、能够分析缺少分解者的后果。
能力目标:
1、能够寻找、分析表达食物关系的成语。
2、知道什么是食物链、什么是食物网。
3、知道食物链的组成。
4、知道食物链的营养来自于绿色植物。
5、认识食物链上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意识到食物链中每一种生物的重要性。
2、体会到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引导学生研究同一环境内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建立起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难点是能分析食物链中各个角色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准备]:
不同种类分解者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媒体出示三种生物:今天,有三位大自然中的朋友来到我们的课堂,请大家来会一会它们!
2.学生指认动植物:猫头鹰、田鼠、玉米
3.说一说:这三种生物之间有什么联系或关系?(能说到“吃”或“被吃”的关系即可)(二)学习新课
1.认识食物链:
(1)出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图片:这你能给这幅图片取个名字吗?
(2)提问:你能用箭头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3)学生画图表示,并说出箭头所表示的意思。(蝉→螳螂→黄雀)
(4)讲述:生物之间以“谁吃谁”或“谁被谁吃”的一种食物关系连接起来,形成了链状的联系,生物学家把它称为食物链。
(5)分组游戏体验食物链:
①小组每人写一种动物或植物(至少有一种植物)
②请小组同学根据“吃与被吃”的关系用一根绳子将所写出的生物连起来。(要求:从最弱的传给最强的)
③请学生谈对食物链的看法或想法。
(6)讲解食物链的规范画法。(统一用“→”表示“谁被谁吃”的关系)
(7)练习:两个食物链的画法。
①稻谷蝗虫鸟老鹰蛇
②老鼠猫鬣狗坚果
(8)比较:食物链有什么共同之处?(从植物开始,到动物结束)再说一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吗?
2.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食物链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
(1)讲述:生物学家给食物链上的生物起了不同的名字,你知道吗?
(2)讲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概念。(结合视频、图片,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
(3)学生判断生物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哪些是分解者。
(4)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划分理由。
(5)提问:你认为在食物链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各自起了什么作用?假如没有了分解者,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3.引导学生分析错综复杂的食物链,建立食物网的概念。
(1)谈话:自然界中存在着丰富多样的生物,它们之间有没有这种食物链关系呢?
(2)看图,上面有哪些动植物?你能不能用我们刚才学的画食物链的方法画一条食物链?
(3)提问:还有没有其它食物链了?多不多?那怎么才能一个不漏的将所有的食物链画出来呢?请大家比一比,试一试
(4)画出上面所有的食物链,数数看有多少条?(学生之间相互判断与评价:画出的每条食物链是否完整与正确)
(5)提问:你们数过图上有多少条食物链?从图上看这些错综复杂的食物链组合在一起,让你感觉像什么呢?你还发现了什么呢?
(6)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7)讲解食物网的概念。
(三)巩固应用
1.出示问题:如今,一些饭店很流行将青蛙作为一道美味佳肴进行食用,学了今天的知识,你有什么自己的想法?
2.学生讨论,交流。
初中生物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鸟类适应飞行的结构特征,理解鸟类进行双重呼吸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互助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制作类比模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汇报发言环节增强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看鸟类被迫害的视频短片,唤起学生保护鸟类保护环境的决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鸟类适应飞行的结构特征。
难点:鸟类适应飞行的结构特征。
三、教学用具
纸飞机、多媒体软件、羽毛、鸟类骨骼标本等
四、教学过程
引入:播放鸟叫声音频。吸引学生注意。
师:我们经常会听到各种鸟发出婉转的叫声,不禁为我们的校园增添了一番姿色。今天就让我们来一同学习这些空中的精灵——鸟类。老师想考考你们,你们认识这些鸟类吗?(一个人回答)
生:回答教师问题。
师:同学们确实很博学,那么你们知道这些鸟类都是以什么为食的,生活方式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回答教师问题。(喙和脚——食性和活动方式)
师:同学们不难发现,生物体经过长时间的进化,结构与功能往往是相互适应的。那么作为鸟类最重要的结构特点就是他们的翅膀。
师:那么是不是有了翅膀就一定能飞呢?
生:举例。(教师进行补充教学)
师:那么是不是没有翅膀就不会飞了呢?
师:同学们,请看这几张图片,他们都是鸟类,也有翅膀,但是很可惜他们却不能展翅飞翔。可见,若想飞行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做个小实验,探究飞行需要哪些条件。
师:演示实验1.纸片和飞机——体型
演示实验2.轻掷和用力投掷——动力
同学们觉得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飞行呢?
生:重量。
演示实验3.质量大和小的飞机哪个飞的远——质量
师:除了这三点,你们觉得还有什么条件可以帮助鸟类飞行吗?比如一张纸片和一个纸团,哪个更容易下落呢?
演示实验4.借助空气
生:回答探究结果即可。
师:那么鸟类作为飞行健将又是如何满足这些条件的呢?老师希望同学们能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所给出的问题。
活动要求:根据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阅读锦囊后,挑选一点特征进行分析,并整理发言稿。尽量利用所给材料,自制模型增加讲解的直观性。注意控制实验变量。最后整理关键词写在黑板贴上。
(一共分6个小组,每个组有任务卡和知识锦囊。通过小组合作回答任务卡中的问题,组织语言进行表达交流。)
师:通过小组学习,我们了解到鸟类为了适应飞行生活,具有很多适应飞行的结构。从古自今我们一直在向鸟类学习着(展示人类研制飞行器的图片),无论从鸟类给予人类飞向蓝天的灵感,还是增加了物种多样性方面亦或是消灭病虫害方面,鸟类都可谓使我们的好朋友。但是,这些空中精灵的种类和数量却在锐减,并且遭受着来自各个方面威胁。播放视频
师:相信看了这个视频后同学们一定会有很多感想,你们想如何保护鸟类呢?
生:发言。
师:通过学习完这节课后大家都能认识到保护鸟类已经迫在眉睫,而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能将保护鸟类付诸于实际行动,就从不乱丢垃圾,随手拾起一片纸屑做起。
初中生物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生物命名的重要性,阐明生物的学名代表的含义。
(2)能说出俗名和学名的由来,知道俗名和学名的差异。
(3)能说出学名在使用上的优点,知道学名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阐明生物的学名代表的含义
难点:认同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
(一)生物的俗名
师:今天老师带了一个“朋友”来,不知你们是否认识它,能否说出它的名字。(出示土豆)
生:土豆、洋山芋、马铃薯、potato……
师:那这位朋友呢?(出示甘薯)
生:山芋、甘薯、番薯……
师:原来它有这么多不同的名字,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同物异名(板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的还有哪些生物也有同物异名的现象呢?你能举例吗?
生:积极发言。
师:说得很好。那为什么同种生物会有这么多不同的叫法呢?
生:因为地区的差异,语言的差异,习惯的叫法,……
师:对。这些人们习惯使用的名称通常叫做俗名。(板书)
我们已经发现同种生物往往会有不同的俗名,那请大家想一想,不同种的生物会不会有相同的俗名呢?
生:会。刚才说的马铃薯和红薯都有俗名地瓜。
师:对。这位同学反应很快哦。有没有了?
生:略。
师:请看视频,有谁知道这是什么鸟?
生:杜鹃
师:对。但是这种花又有谁知道?
生:杜鹃。
师:不同种生物却有着相同的俗名即异物同名,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还有吗?(板书)
生:略。
师:俗名除了有同物异名、异物同名的现象,是否还会造成其他的现象呢?下面,请你来猜一猜,这些俗名都带鱼字的动物是不是都是鱼呢?
生:不是。……
师:对。它们俗名都带鱼字,但都不是鱼,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俗名不能告诉我们生物的类别,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板书)
请你来讨论一下,生物俗名的同物异名、同名异物、读音误解等现象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交流有没有影响?影响大不大?
生:略。
师:但是,在生物学术界这却是一个大问题,为什么?
生:……
师:会造成生物名称的混乱,科学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事,而且还会造成学术研究交流的困难。其实,千百年前的生物学家已经感受到了这样的困扰了。请你来试一试,如果你是生物学家,面对这样的生物命名混乱和交流的困难,你觉得该怎么办呢?
生:略
师:对。创立世界通用的生物命名法这是生物学家在千百年前就有的愿望。请你再像生物学家一样思考一下,怎样的名称才能世界通用呢?
生:统一 唯一 科学的
师:对,这样的名称我们就叫生物的学名。(板书)
(二)生物的学名
千百年来许多科学家都为此不懈努力,也曾提出了很多命名法,但都是因为不太科学,而没有被广泛采用。直到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提出了一种科学的生物命名法,被广泛使用。想不想了解这种命名法?
生:想。
师:不过,在这之前我们非常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这位伟大的学者林奈。请你读一读林奈的故事,并思考林奈为什么被称为18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生:朗读。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林奈能成功跟他自身的哪些品质有关?
生:热爱科学、好学、勤奋、坚持不懈、不怕困难……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其实,他最杰出的成就是对生物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和命名。他在1768年撰写的《自然系统》是植物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书中林奈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动植物分类系统,并制定了统一的科学的生物命名法——双名法。双名法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2个生物的学名。
生:观察
师:你看出来了吗?双名法是怎样来规定生物的学名的?
生1:由两个部分组成:属名 + 种名
生2:用拉丁文命名
师:还有发现吗?
生:在书写上,学名都是斜体,属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小写。
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下面来考考大家,请说出以下哪个是土豆的学名?为什么?
生:略
师:请你说出下列哪个是玉米的学名?
生:略
师:很不错。虽然我们不懂拉丁文,但是从书写的规则上我们就能很快分辨生物的学名和俗名,那是否我们也能知道这个学名的含义呢?请你来比较这2种生物的学名
生:仔细观察
师:有何发现?
生:它们的属名一样
师:对它们属于同一类别的,都是猫属,它们具有很多相似的特征。因此,通过属名我们可以知道生物的类别。在词性上,属名是名词。那种名能告诉我们什么呢?能将同一属中的不同种动物区分开来吗?
生:思考
师:请看家猫的种名的意思是住家的,黑足猫的种名的意思是脚底黑的,是不是叫两种不同的生物区分开来了。
生:是的。
师:所以种名往往表示该种生物区别于同属中的其他生物的某一特征或产地等。下面我们再来看个学名。你能说说这个学名的含义吗?
生:略
师: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样的命名不仅告诉我们生物的类别,而且也使人们对这种生物的特征有了一致的认可。下面我们来试一试像科学家一样来给生物命名,你觉得老师应该提供给你什么呢?
生:生物图片
师:对。还有生物的属名和种名的拉丁文。谁愿意来挑战呢?
生:积极兴奋。
师:(依次出示红狼、东方香蒲、白头海雕、橡胶树、白腹海雕。)
生:略
师:同学们学的很好啊。那生物的学名是否让你想起你的姓名呢?你的姓名是怎样表示的?生物学名的哪一部分相当于你的姓?哪一部分相当于你的名?两者有没有区别呢?
生:略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学名更统一、唯一、更科学,由此,我们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解决了生物的名称混乱和世界范围内的学术交流和研究的困难,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师:那既然有了这样统一的生物学名,人们平时还是喜欢用俗名呢?
生:俗名形象、生动、简洁,使用方便;学名是拉丁文,懂得人不多。
师:对。那生活中我们在哪能看到学名的踪影呢?
生:动物园、植物园
师:对。甚至在我们的校园里,请看……
生:发现问题
师:请你们课后用双名法为校园里未命名的植物命名;对已命名的植物中有错误的地方纠错。
初中生物教案13
探究问题:手皮肤各个部位的触压觉相同吗?
探究假设:手皮肤各个部位的触压觉不相同
实验步骤:用笔的尖端刺激手的各个部位,看看各个部位的反应快慢情况
探究结论:手皮肤各个部位的触压觉不相同
上面对生物实验中手皮肤的'触压觉知识的内容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哦。
初中生物教案14
步骤:1)将两个相同的水槽编成甲乙两组。两组均放入20xxml河水,并各培养10只同种、同一批的小蝌蚪。
2)甲组每隔一天加甲状腺激素5mg,持续5次;作为对照,乙组不加甲状腺激素,其他培养条件相同。每两天换1000ml水,每天喂几粒饭或少许熟蛋黄粉和少许切碎的菜叶3)结果如下
后肢长出的平均时间/d 前肢长出的.平均时间/d 尾脱落的平均时间/d 尾脱落时的平均体长/cm
甲组 4 7 26 0.7
乙组 5 9 37 1.3
希望上面对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实验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上面的内容,相信同学们会学习的很好的吧。
初中生物教案15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能力方面
1、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2、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认同小肠的形态结构是与它承担的功能相适应的。
2、认同消化系统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
3、积极参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及时相互交流经验,体验与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学情分析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教学难点
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举例说出消化系统与其消化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描述小肠的`结构特点,说明为什么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展示一消瘦患肠胃病人和一胖子的对话)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胖和瘦与消化和吸收有关
二、探究活动——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教师活动:播放口腔内部结构示意图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明了口腔结构和唾液怎样流入口腔
教师活动:布置学生读课本内容,制定探究计划与探究步骤。屏幕展示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制定探究方案(完成《同步学习》自主探究(1)(2)(3)部分)。
教师活动:参入讨论,点拨指导。选取两小组的探究方案,引导学生进行评析。对共性问题予以强调,指导各小组对方案不妥之处加以纠正
学生活动:各小组对方案不妥之处加以纠正,完善实验方案。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活动:巡视指导
教师活动:学生实验操作完毕后,师屏幕展示
根据下表列出的实验方法步骤,填写实验现象,再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原因。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初中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生物的教案11-11
初中生物教案03-07
初中生物教案06-13
《细菌》初中生物教案08-23
初中生物教案模板11-10
初中生物教案【精】12-19
【荐】初中生物教案12-18
【推荐】初中生物教案02-01
初中生物教案【热门】12-11
初中生物教案【荐】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