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教案15篇(优)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美术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美术教案1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古代大型雕塑的遗存。
2、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内容:地上纪念性雕塑、墓室内随葬的俑和明器,其代表一年级数学试卷doc性作品与艺术成就;从中体会纪念性大型雕塑与小型架上雕塑之间不同的艺术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对典型作品的艺术分析,启发学生理解大型广场雕塑与室内小型雕塑的不同特点;理解不同材质的作品对雕塑语言的不同运用。
2、古代随葬的俑和明器所反映的灵魂观念对后世仍有影响,现在社会上仍有以纸人、冥币等随葬的封建迷信活动,启发学生对此有批判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三彩属于什么?兵马俑你了解多少?
二、新课
1.20世纪下半叶,中国古代雕塑有什么样的重大高中化学试卷网发现?
欣赏视频:三星堆
2、讨论: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包括几部分?兵马俑有什么样的特点?
3、引导学生比较霍去病墓石刻群,指名鉴赏。
简介:唐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陕西省乾县北的梁山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墓石刻唐18陵石刻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重要宝库之一,其题材和雕刻手法均大大超过了以前的陵墓石刻,既有圆雕,也有浮雕和线雕。有唐太宗生前所乘的6匹战马的浮雕──昭陵六骏。自乾陵以后,石刻群的组合基本固定,按性质不同,可分6类: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图片导入
同学们看老师上图的三张图片,大家能说一说这上面的三张图片是什么呀(看生活中的陶器,放三张图片,例如绘画写生时候的陶罐,博物馆中的人面鱼纹盆,生活中烧制中药材的'陶罐,让同学们熟悉陶器)陶罐,陶盆总称为陶器(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陶器盆和陶罐,是什么呢?对就是陶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器)
2.讲授新课:
(一)陶器常识:(讲道陶器,首先老师又一个问题了,陶器使用什么做的呢?泥土和水)今天我们来重点讲授陶器中的彩陶
(二)彩陶(从纹样,构图,色彩,用笔技法讲授)图片展示
(1)欣赏《人面鱼纹盆》(让同学们通过从纹饰,色彩观察)
造型:结实敦厚作画地点:盆内壁
色彩:红、黑色
纹饰:人纹和鱼纹相结合了,产生了一种新的纹样,人面鱼纹。
用笔技法:简洁
绘画内容:人面之间有两条鱼在游动两条小鱼相互追逐,如果盛水的话,是不是像小鱼在水中嬉戏呢?
(2)欣赏《彩陶瓮》(同学们说说看)通过老师上面带领同学们欣赏的人面鱼纹盆的方法,现在同学们欣赏下这个陶器。造型:圆浑,饱满
作画地点:瓶身上半部分
色彩:红、黑色
纹饰:几何纹样,外侧为锯齿形装饰,肩部为菱形连续纹样,犹如一个华丽的大披肩,正面俯视是以瓶口为中心向四周放射的适合纹样
用笔技法:简洁,大胆
总结:不管以什么造型呈现出的陶器,都反映出当时劳动人们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热情。
3.巩固提高:
对陶器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同学们看上图)观赏从彩陶的地点时大家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同桌)
作画地点:大部分内壁和罐子的上部分(提问:为什么只在这些地方有画?)
4.小结作业:去网上找些你喜欢的陶器上的纹饰,下节课带过来和大家一起欣赏。
高中美术教案2
神话,历史画
鲁本斯;十七世纪佛兰德斯著名画家。擅长宗教,历史,神化,风俗,肖像,风景画。他吸收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的成就,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气势宏伟,色彩丰富,运动感强,形象夸张,效果强烈。属'巴洛克'风格。
作品;[画家和他的妻子] [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 [玛丽,美第奇的生平]
取材于西腊神话中宙斯的孪生子劫夺迈王锡尼国王的孪生姊妹的故事.色彩在这一作品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两匹烈马浓重的棕黑,青灰色,与女子白皙的皮肤的明亮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人体的健壮,肌肉建壮,体力充沛,动作粗犷,洋溢着勃勃生机,极富浪漫情怀。
达维特;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杰出画家,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1766年从皇家绘画雕刻学院历史画家维恩学画,1774年去意大利深造,深受古典主义影响。1784年再次去罗马并创作了历史画[荷拉斯兄弟的誓言]。达维特因雅各宾派两次入狱,1799年成为拿破仑的首席宫廷画师,1814年3月,拿破仑失败,1816年;被流放比利时,1825年客死异乡。
作品;[马拉之死],[处决了自己儿子的布鲁图],[加冕式],[授旗式]。
[荷拉斯兄弟的誓言];内容讲述是古罗马时期罗马城与阿尔贝城交战,双方各派三兄弟格斗,以定胜负。而双方有着姻亲关系。但是,代表罗马的荷拉斯三兄弟毅然挺身而出,大义灭亲。中心位置上的荷拉斯三兄弟在出征前,从父亲手中接过武器并庄严宣誓;而三兄弟的母亲,妻儿,姐妹则陷入个人的情感而感到悲哀,整个画面构图严谨,均衡对称,造型结实,体现了新古典主义风格的重要特征。
哥雅;18-19世纪西班牙杰出画家。擅长油画,版画。对19世纪浪漫主义及现实主义有重要影响。
作品;[查理四世的一家],[1808年5月3日的屠杀]
[1808年5月3日的屠杀];表现的是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人民反抗拿破仑入侵,与入侵者短兵相接,不幸失败。被枪杀的有市民,农民,僧侣等。作品突出了事件的悲壮气氛。茫茫夜空体现了黑暗中的马德里,地上的灯光蜇则代表了西班牙正处于黎明前的黑暗。
肖像画
描写特定人物的绘画。根据创作要求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分为头像,胸像,全身像等等。
本时期的肖像画家,荷兰的伦勃朗,哈尔斯,西班牙的委拉斯凯兹,哥雅,佛兰得斯的鲁本斯等等。
伦勃朗;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他受过良好的教育,21岁时掌握了绘画基本功,1631年成为阿姆斯特丹著名的肖像画家。1634年与富商小姐结婚,1642年妻子病逝,与女仆结婚,引起亲戚不满,并霸占了他的财产,使他陷入困境。但他在艺术上并没有停止,而是使他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后妻和儿子相继去世,1669年这位坎坷一生的杰出画家也与世长辞。但他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财产。[600幅油画,1300幅版画,20xx幅素描及速写,60-100幅自画像]。
伦勃朗的绘画风格突出体现用光线塑造形体,表现空间,突出重点,画面明暗对比强烈,虚实结合,层次丰富。
[夜巡]是他创作盛期的代表作。是阿姆斯特丹民兵总部订制的一幅群像画,这导致伦勃朗后半生的贫困。此画的定做者看到作品时很不满意,因为画中只突出了几个主要人物不少人被画在不显眼的位置,并向法院提出控告,使他成为不受欢迎的画家。就作品本身来讲,是富有创造性的。画家采用了接近舞台效果的表现手法,一群民兵正在集合准备出发去执行任务,原画是白天,由于保存不当,使画面变暗,象夜景,此画由此而得名。
委拉斯凯兹;17世纪西班牙著名画家。24岁为国王画像,一举成名。1649年为教皇画像。他终身在宫廷工作,任宫廷首席画师,宫廷总管。最后在繁杂的事物中劳累而死。
作品;[教皇英诺森十世像],[宫女],[纺织女]。
[宫女];是委晚年杰作。画家本人也在画面之中,表现他正在给国王,王后画像,小公主,宫女突然闯入。委利用了镜子扩大画面空间的手法,画面笔触奔放,色彩准确,给后来的油画以重要影响
风景画,静物画
雷斯达尔;17世纪荷兰风景画家。一生创作了500多幅风景画,一生贫困,默默无闻,最后死于救济医院。
[埃克河边的磨房];荷兰流行的风力磨房象巨人一样屹立在河边,船只和大面积的云层,使画面保持了力的平衡。但对色彩还没有重视,这是古典主义的特点。
卡拉瓦乔;17世纪初意大利画家,富于革新精神,忠实的描绘现实,但只活了37岁。作品[水果蓝]已经达到了乱真的程度。
夏尔丹;18世纪法国画家,擅长风景及静物,造型生动,风格质朴,强调艺术的真实性和教育作用,对法国现实主义有重要影响。
名词
巴洛克艺术'不合常规'十七世纪欧洲最流行的艺术风格。具有生动,豪华,气势雄伟,注重光的效果。代表人物雕塑家贝而尼尼,鲁本斯。
新古典主义美术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流行与欧美,基础源于庞贝遗址及启蒙运动。重视理性,题材的崇高性,均衡严谨的构图,完美的造型。
总结本课主要介绍了十七十八世纪欧洲绘画的主要成就,主要人物及代表作。共分三个部分,神话,历史画,肖像画,风景及景物画。通过介绍使学生增进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高中美术教案3
教学目的:
通过古代希腊、罗马雕刻与建筑艺术的欣赏,使学生了解古希腊、罗马的美术概况及表现形式。了解艺术随时代而控变,及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重点:
l、古希腊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2、古希腊、罗马艺术的风格的与内涵
难点:
学生审美感受的体验,欣赏能力的提高
教具准备:
石膏像、图片资料、地图、实物投影仪、背景音乐
学具准备:
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 :
一、引人新课
观赏石膏像《米罗岛的维纳斯》,阅读诗歌,讲述相关
神话,谈论雕塑的审美感受。引入话题,马克思说是“高不可及的范本”,恩格斯说在希腊罗马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失了”。
二、新课讲授
1、古希腊艺术产生的条件
贸易与航海造就了坚强的意志,机智勇敢和勇于探索的性格;城邦国家的奴隶主民主政体要求公民有健壮的体格与完美的心灵;温和的气候使运动员裸体竟放为艺术家对人体美有较早的领悟;“神人同形同往”的神话是艺术的土壤。
2、古希腊雕刻一神性的崇高
雕刻艺术特点。担造完美的、理想化的人,追求一种和谐的理想美。
重点作品:《米洛的阿芙罗蒂特》、《炼铁饼者》《三女神》、《刮汗污的运动员》、《里切亚战士》、(古典时期) 《拉奥孔》《尼开神像》(希腊化时期) 3、古希腊的建筑
石柱围成长方形,形成围廊、拄、梁访和两面的山墙共同构成建筑的主要立面。
4、古罗马雕刻——人欲的膨胀:
罗马人很早就有为死者雕像的风俗,征服希腊后,雕刻走向成熟,注重理想美。帝国时期出现了强烈个性和复杂的内心世界描写的肖像。
重点作品:《奥古斯都像》、《卡拉·卡拉像》。《奥里略骑马像》
5、古罗马的建筑
券拱加希腊柱式,混凝土使用广泛
重点作品:《君士坦丁凯旋门》、《斗兽场》、《万神庙》
三、小结与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古希腊雕刻的主要特点及古罗马的建筑艺术的主要成就。
2、教师谈古希腊、罗马艺术对后世欧洲艺术的伟大意义
(文艺复兴 古典主义)。
3、思考希腊、罗马艺术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异同。
4、应学生写短文波最喜欢的一件作品,忌空谈,多联系实际。建议阅读希腊罗马的神话。
后记:这是我多年前的一节对全省的公开课,标志着我美术欣赏课风格的形成。就是文化性、情感性和知识性的统一,以及把美术课本身作为“美的课”来上的教学手段。 附:优秀学生作业文明与野蛮
学生作业
帕特农神庙和大角斗场是欧洲古代艺术的杰作,把它们并在一起思考,我觉得很有意思。
一开始我觉得它们一样,一样辉煌,一样伟大,一样地证明了古代人的智慧,一样地体现了人类的自豪。
帕触神庙在古希腊雅典,是公元前五年世纪战胜波斯侵略后,雅典人为他们的保护神,智慧女神雅典娜而建的。它采用长方形平列柱围廊式,列柱是雄浑有力的多立克式,屋顶是两坡顶,顶的两端形成三角形的山墙,上有精美的高浮雕。整个神庙比例匀称,饱满,是古典大师菲狄亚斯的杰作。
大斗角场则是六百年后罗马帝国时期,这时希腊已被罗马灭亡,但罗马继承了希腊的柱式艺术,把它和券拱结合,结合新的建筑材雕成的。它分成四层,观众的座席和通道等都经过精心的安排和设计。这样型制直到今天,体育馆还没有原则上的变化。
就这样,从雅典到罗马,欧洲文明走出最辉煌的一步。 但把问题往深处想,又发现它们有太多的'不一样。
一个方,一个圆,一个神界单纯静穆伟大,一个人间繁复嘈杂,一个献给神—一人有神性的崇高,一个留给野兽—一人残存着动物的本能,一个从文明中透出野蛮,一个在野蛮上面建造文明。
当年在帕特农神庙,敬献花环、水果、吟诵着,哲学、几何学,赞颂着艺术家的杰作……
而后来大角斗场是另一番情景,将军,贵族们喝着美酒,搂着美人,在这里享受着人与人,人与兽,兽与兽血肉横飞地撕咬。将军们喜欢血,这唤起了他们残酷的动物本性,因为人本来就是动物。
(想到这些我真恨不得炸掉这个玩意,背一个破坏文物的罪名。)
野蛮造就了文明,文明也装怖了野蛮,谁能把它们分得清清楚楚。
有个疯子想千古留名(这个想法有点文明),于是就烧了帕特农庙。
这个行为真野蛮,不过,话要说回来,雅典娜用大蛇咬死拉奥孔诚也很野蛮
角斗土斯巴达克思想,什么文明奇迹,大斗角场就是一个法西斯的奥斯维辛杀人的集中营,于他拿起剑教训野蛮。
不知道,他是不是也烧了大角斗场,反正帕特农神庙和大角斗场都成了今天这个破败的样子。又一样了,帕特农神庙和大角斗场。一样造出崇高、悲怆、苍凉的美感,一样收票参观。这些买票的人,也有当年波斯人的后代,也有斗角场中幸存者的后代,人们又能在一起用不同的语言赞叹古代腰文明的杰作。
又一样了,不同地方的人们一样地按照它们的样子建宫殿、建教堂、建银行、建体育场、建剧院。在这些地方少了一些神的空幻、兽的残忍,充满的是真正的人的自豪。
人类创造奇迹,创造美,这一点我不否认。但我想提醒大家,我们经历过野蛮、文明正在战胜野蛮,文明必将取代野蛮。
【教师评语】
人人都赞美古代文明,而刘若飞同学却能以独特的思维,另辟建径,从它们文明智慧的背后嗅出血腥,并进一步层层揭示文明与野蛮的关系,使我们对古代美术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高中美术教案4
教学目的
1、 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样式之一的壁画在体现社会功能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 了解古代壁画发展盛期汉唐时代壁画作品的特点、代表性作品的题材、艺术成就。
3、 了解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作用、制作特点及艺术价值。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与俑类随葬品在性质、内容上的相互联系。
4、唐代章怀太子等墓壁画对当时政治生活的表现。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讲清中国画在其历史发展中,适应社会生活需要产生过的多种绘画样式,建立大中国画的观念。
2、墓室壁画与同时期宗教壁画具有同步发展的特点相互参照、比较。
3、 中国现代壁画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制作方法上有很大发展,可以作为教学的参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新课
教师提问:什么是壁画?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中国壁画的地位。
2、汉代墓室壁画:
(1)分布:
(2)内容:
(3)欣赏代表性墓室壁画。
3、南北朝时期墓室壁画:
(1)概述:
(2)具体赏析墓壁画。
(3)学生讨论比较墓壁画与汉代墓室壁画在画法和表现技巧的异同。
4、鉴赏区别画像石画像砖
画像石:中国汉代的石刻画。主要用于墓室、墓前祠堂、石阙等墓葬建筑的建造与装饰。它产生于西汉,盛于东汉故又称汉画像石。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江苏、陕西。内容 画像石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6类:
1、庄园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
2、体现墓主人仕宦身份、经历的礼仪与象征物。有数量众多的车骑出行、射猎、谒见、属吏、武库、收租、讲学、建筑等画面。
3、墓主生活。有以人、物数量多为特点的燕居、宴饮、宾客、庖厨、乐舞、百戏、博弈等画面。
4、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像。
5、神话故事、祥瑞物象与天象图。
6、各种以植物为母题的花纹和图案
画像石内容因地而异。如山东为历史故事、战争、刑徒,河南为天象、杂技、斗兽、收租,陕西为农作、祥瑞物象、云气蔓草,江苏为纺织、犁耕,四川为宴饮、伏羲、女娲等。
艺术风格 画像石艺术风格是构图方式、造型特点、雕刻技法统一的体现。主要的构图方式遵从了传统法则,即以平面的散点和分层方式布局,形象按上下层次、左右关系获得在空间中的位置,没有提供向纵深延伸的暗示。另一部分作品──典型的如庄园、收租、宴饮、乐舞等有了依据直观感受构成画面的迹象,描绘了高视点俯瞰下的'景物,形象有序地向上方发展,上下间距表示了远近关系。建筑和坐榻、等用具的透视造型,也辅助性地制造出空间深度。
画像砖
中国古代用于墓室建筑的砖刻绘画。画像砖作为一种具有装饰意义的建筑构件,一般认为始于战国晚期,盛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行,且取得很高的成就。题材与内容 作为一种艺术体裁,画像砖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其题材内容广泛地表现了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俗、民情及生产劳动等。画像砖与画像石在题材内容方面具有共同性,反映了同一时代艺术在题材上的一致性。
教师归纳总结。师引导学生交流,在指名说说
画像石是汉代厚葬习俗的产物。统治阶级提倡孝廉,使厚葬成为与仕途升浮相关的社会行为。与此同时,死后灵魂升天的希冀在战国木椁墓向汉代砖石墓演变之后,更多赋予墓室以象征意义,即墓室是墓主生前环境的缩影。功利目的与“死即再生”的观念吻合,不仅导致画像石在墓中的数量渐多,而且规定了画像石的功能通过它们在墓中的位置体现出来。
四、学生观看课件,欣赏代表作品。
五、分组讨论:
欣赏古代壁画有何感受和体会?
六、课堂小结: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与俑类随葬品在性质、内容上的相互联系。
七、布置课外思考:
墓壁画怎么表现当时政治生活的
高中美术教案5
第1课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教学目标:
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语言有一个简单而完整的了解,这是美术鉴赏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在使用艺术语言上的不同方式,美术作品也由此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形式特征和审美意韵。
重点: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概念、内容、形态分类。
难点:美术语言既是具体的、可分类的,又是包含在整体美术作品之中的,学生理解会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必须结合具体的美术作品并调动学生既往的美术知识来认识和理解。
教学手段:课件展示、讲授、练习、
教学过程
探究导入课题
教师活动:创设情景,导入探究课题
设置情景:由苏轼的名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说明这些事物传递的信息是代表春天的语言符号,同时伴随展示相关图片,并巧妙的引出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然后,提出问题:A、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B、在美术作品中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
(2)学生活动:A、感受名句及图片信息,领会本课的'意图,轻松的接受课题。
B、思考老师设置的问题,进入求知准备状态。
2、投放目标:教师活动:立足学生实际,投放学习目标。
学生活动:了解学习目标,以良好的状态投入新课的学习。
3、新知探究
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概念:美术所专美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其特征就是具体性和形象性。
教师活动:大屏幕展示美术语言的概念
学生活动:一同朗读
(2)美术语言的内容:基本语言元素(点、线、面、色)
语言表现手段:
教师活动:A、展示中国工笔画《捣练图》、中国写意画《泼墨仙人图》及油画《1954》三幅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作品。
B、提出问题:分析三件作品在形象塑造上运用了那些类型的艺术语言形式
学生活动:A、欣赏绘画作品,并用一分钟的时间思考讨论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B、踊跃回答问题,总结出三件作品都运用了点、线、面、色。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美术语言的内容。
(3)美术语言的形态分类:具象艺术、意想艺术和抽象艺术
教师活动:A、再次展示中国工笔画《捣练图》、中国写意画《泼墨仙人图》及油画《1954》三幅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作品。B、提出问题:从作品写实的程度的角度去对比分析三件绘画作品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
学生活动:A、欣赏作品,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踊跃回答问题,《捣练图》中的人物、环境、道具真实具体,《泼墨仙人图》看上去似一个人,但又不是十分的具体准确,只是大笔概括。《1954》让人看不出什么具体的现实形象。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美术语言的形态分类。
(二)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1)、具象艺术:目的在于真实的再现现实
教师活动:A、展示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并以一幅工笔花卉为例演示其绘画技法。
B、提出问题:结合工笔画的绘画技法,总结《韩熙载夜宴图》图中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学生活动:A、结合图示分析工笔画的绘画技法。B、根据工笔画的技法,总结出《韩熙载夜宴图》运用了线条勾勒、随类赋彩的语言表现方式。
教师活动:A、展示达维特的《赫拉斯兄弟宣誓》
高中美术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借助现代教育媒体,从“审美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欣赏能力提高”几方面制定教学目标,制作教学课件,努力使视、听、练有机地组成一个既能传授知识提高美术欣赏水平,又能获取审美感受得到情感陶冶的动态功能系统。
2、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内涵,分析欣赏中国古代人物画在表现人物动态、人物表情、色彩、线条等诸多绘画因素的同时是如何处理好形与情这一矛盾的。
3、深入了解我国古代人物画的几副杰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突出人物内心世界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主要特点,也是重点。
2、以点带面,通过本章中国古代人物画某一点切入课题,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绘画。
三、课的类型:
讲授课
四、主要授课方法:
讲授、问答、讨论、欣赏
五、电教设计
1、所需文件,范围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做成课件。
2、映示文字介绍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简略介绍山水画,花鸟画种的表现技法。
3、选用《韩熙载夜宴图》长卷慢放一遍。再分成五个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画面,配乐详细讲解,每段根据需要进行人物局部处理放大,最后全卷配乐以录像形式再次放映一遍,加深理解。
4、为启迪学生思维,布置练习,欣赏几幅唐代人物画,电脑媒体映示。
《虢国夫人游春图》 《捣练图》《龙凤人物图》《簮花仕女图》
5、小结
六、电教软件
光盘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媒体映示课题,介绍中国古代绘画的悠久历史,独特的艺术传统,发展过程和正式形成的时期。
提示:由于以描写人物活动为主的人物画成熟的最早所以先上古代人物画,而山水画,花鸟画是后来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今天的独立画科。
Δ按画科分:人物、山水、花鸟
按技法分:工笔、写意
媒体映示作品,工笔画《张卿子像》,写意画《李白行吟图》,配以文字解释什么是工笔画,什么是写意画。
(二) 中国画的特点
1、映示标题文字说明: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满足于外形的肖似,而更重要的是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传神。
2、映示图片投影:五代画家顾闳中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慢速播放长卷,并配文字介绍作品中作者和主人公。
Δ顾闳中南唐画家,善画人物,据记载,他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夜至韩熙载家中,窥视其夜宴情景,凭现场目识心记,创作了此画。
Δ韩熙载,南唐大臣,出身北方贵族,避难来到南唐,初有恢复中原宏图大志,但李煜对他猜忌,他为免遭不测便沉缅于声色之中,以放荡颓废的生活来表示自己的政治上的'无所作为。
3、再把《韩熙载夜宴图》分成五个独立画面。
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每个画面放大,主要人物局部再次放大,配音乐。
(1) 第一段听乐:(映示画面)
作者紧抓一个“听”字,把握不同听众的情绪反应,不论转身注视着弹琵琶歌伎的宾客,还是半掩在屏风后面探头倾听的女子,都统一到听乐这个中心,在场的每个人都被迷人的音乐陶醉。
提示:局部放大镜头,看到韩熙载神情忧郁,眉宇 间含着沉思与隐忧,这种出色的心理描写达到极其传神的境界。
(2) 第二段,观舞(映示画面)
画面局部放大韩熙载为助兴站起亲自击鼓,舞伎翩翩起舞,众人也站立,击掌,打板,合着节拍。
提示:韩熙载虽击鼓助兴,但脸上没有笑意,流露出闷闷不乐。提问学生为什么。
另外画面放大映示,后排穿黄色袈裟的和尚,处在观舞宾客中,并不正视舞女,而是眼看击鼓的韩熙载,人物表情内心活动,画得很出色。
(3) 第三段,歇息
夜宴中休息的场面,此段情节轻松,使《夜宴图》有张有弛,富有节奏变化,是整个宴会情节上的一个间歇。
4、第四段:清吹
描写韩熙载欣赏乐伎演奏的场面,休息后的韩熙载更换了衣服,袒胸露腹,盘腿而坐,右手挥扇欣赏管乐。故作不拘小节,疏狂自放的姿态。
五个乐伎虽并排一起吹奏,但表情姿态不同,有合有分,丝毫没有呆板之感,使人仿佛听到高亢丰富的管乐和声。画家用的线描,有粗细、轻重、疾缓之分,充分显示了衣衫的质感。五个乐伎服装主色调是浅色,由红绿两色相互穿插,有对比又有呼应,显得丰富而统一,画的极其工细。
5、第五段,散宴
这段收尾用一对男女隔着屏风对话的情节,自然过渡到最后一段送别(映示对话图)
韩熙载的其它宾客都在与歌舞伎调笑言欢(映示画面并放大)
唯独韩熙载一人在独立深思,挥手与客人道别,为什么?
提示:联系前四段的形象,反映了他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下,强颜欢笑的矛盾心理和内心苦闷。
6、最后再次用录像配乐形式完整放映一遍长卷图,加深体会
会《韩熙载夜宴图》在刻划人物心理状态,用笔没色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八、作品欣赏
1、《虢国夫人游春图》
2、《捣练图》
3、《簮花仕女图》
4、观后交流,讨论,请学生根据《虢国夫人游春图》中人物动态、表情服饰等因素判断谁是虢国夫人?
九、课总结
1、中国古代绘画的形成和发展
2、中国古代绘画的分类和表现技法
3、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特点
高中美术教案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抽象艺术的特点及“冷抽象”和“热抽象”两种类型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学会运用美术语言评述不同形式的抽象艺术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抽象艺术作品的欣赏、描述、分析,掌握抽象艺术的类型及其特点,提高美术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尊重多元化艺术的意识,提高美术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抽象艺术的类型及其特点。
难点:正确区分并掌握“冷抽象”和“热抽象”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课前准备两个分别带有“兴奋”与“低沉”字样的纸条,并随机邀请两名同学上台来抽取纸条,两名同学在不公布纸条内容的情况下运用笔墨在画纸上进行泼洒创作,创作完成后邀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两张作品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觉?(开心、高兴、伤心、暴躁……)
教师总结:即使画面未表现具体形象的情况下也能传达情感,这就是抽象艺术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和情绪体验。进而揭示课题《抽象画》。
活动二:描述分析
1.抽象艺术的概念
展示两幅抽象艺术的代表性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和《即兴之31》并提问:
①看到这两幅作品你能想到什么?(霓虹灯、冰场)
②这两幅作品分别是用什么图形来进行表现的?(《百老汇的爵士乐》:不同颜色的几何形色块组成;《即兴之31》:不同形态的线条以及没有固定形态的色块。)
③根据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尝试总结抽象艺术的概念。
学生发言,教师补充:抽象主义是指那些远离现实生活,不去表现自然物体的表面形象,是运用抽象的色彩、点线、块面去构成无具体客观形象的'美术的总称。
2.冷抽象
(1)教师播放爵士乐《蓝色狂想曲》,同时展示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并提问:
①《百老汇的爵士乐》是否像《蓝色狂想曲》一样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
②画家是如何来表现节奏感的?(不同的矩形色块)
③画面中不同的色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冷静、知性、秩序)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百老汇的爵士乐》通过水平和垂直的线条分割红、黄、蓝色块,营造出爵士乐特有的节奏感。
(2)教师讲解冷抽象的概念并明确蒙德里安是冷抽象的代表人物。(以几何块面构成的作品,我们称之为“冷抽象”或“几何抽象”。)
3.热抽象
(1)教师继续展示康定斯基的作品《即兴之31》,提出问题:
①这幅作品运用了哪些艺术语言?(不同的弧线、不同的色块)
②这幅作品带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感性、神秘、浪漫)
(2)尝试总结热抽象的概念。
学生大胆发言,教师总结:完全或主要用色彩和有变化的线条来创作的作品我们称之为“热抽象”或“抒情抽象”。
活动三:总结解释
活动四:鉴赏评价
1.教师展示《构图九,第626号》作品,安排学生以前后四人为一组共同学习,从艺术语言和风格特点两个方面来赏析作品。
2.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探讨完成后回答问题,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构图九,第626号》是康定斯基的艺术,属于热抽象;作品借助两个相同的三角形分割画面,整体用色鲜明,画面和谐。
活动五:小结作业
1.请学生主动汇报本堂课都有什么收获和体会,教师总结升华:抽象绘画是西方艺术文化中的一块璀璨的瑰宝,对现代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和工艺设计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它能带给我们丰富的情感朕想。
2.课后请同学们再去搜集一些抽象艺术画家的代表性作品进行比较欣赏。
四、板书设计
高中美术教案8
一、教学内容分析:
版本:湘美版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模块:《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4课《人间生活》(中国部分)
教材内容:
结合上节美术课《心灵的慰藉》的教学使得学生懂得了佛教艺术在中国真正的盛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阶段盛行的原因是因为战乱—“五胡乱华”。人在面临巨大的灾难面前非常容易信仰宗教,因为佛教所提出的“无常”观念去领悟人生中“苦”的真谛。
追根溯源,本课《人间生活》中大量美术作品对现实生活描绘自然是大时代大环境中的人们生活的安定所导致。生活中的“乐”的场景描绘相较于佛教教义对“苦”的领悟在现今高中生的生活经验中更为容易让他们理解和把握。
本课教学内容通过地下艺术的画像砖、画像石亦或是陶俑对生活场景的描绘,让学生体会到汉朝墓葬艺术中人们希望把生活中的“乐”继续带入到另一个世界;作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的描绘,在绘画文本上将生活的“乐”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典型为侍女画题材的盛行,代表作《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五代顾闳中描绘韩熙载夜半歌舞狂欢之景的《韩熙载夜宴图》;另有风俗画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等。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高二学生基于前几节课对美术作品政治、宗教功能性的了解,从美术作品文化宣化功能的强调到这堂课进入“人间生活”这一主题,单就绘画内容而言,因其接近生活常态学生能够更有体会性;但是对于绘画的形式感而言,本节课中所涉及的多幅叙事性的绘画文本,多采用长卷形式。学生对于中国所独有的长卷绘画形式的陌生;对于古代文人与学生现今阅读习惯的不同;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从长卷形式的陌生感着手去看世俗的绘画内容,去品古代世俗生活的意趣,去悟长卷的形式构图同绘画内容的散点透视设置的统一。试图一改学生用惯用的西方的焦点透视去地辨认绘画人物的叙事性。我认为后者情况---学生习惯性“看图说话”的方式去“鉴赏”美术作品具有极大的普遍性。这样的习惯使得学生在鉴赏形式感很强的绘画作品时带有极大的困惑乃至存在“失语”的现象。
三、教学准备:PPT课件;尺幅相仿的白纸长卷等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仕女画及风俗画的代表作及代表画家;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观察、模拟、交流诸多方法,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形式与内容结合创作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世俗内容的绘画作品文化感的认同及理解;在积极参与的心态中去体验和深刻地理解美术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喜爱;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世俗题材长卷构图形式
难点:绘画作品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展示《五百强盗成佛》图片及东汉《笑俑》图片
让学生以一个字概括他们的表情分别是什么?(哭和笑)
这两种表情说明了什么样的心理呢?一个字概括(苦和乐)
教师总结:我们在佛教艺术中去体味苦的真谛,在世俗题材中去回味乐的滋味,同学们有苦有乐才是人间真实的生活。你们每天快乐吗?你们想不想知道东汉的人为什么笑的这么乐吗?我们来根据画面内容来找一下有哪些原因。
板书:乐
学习新课:PPT《弋射、收获画像砖拓本》
请同学找寻一下东汉时期人们吃什么?(看图故有思维: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种的)
板书:吃
教师问:米不仅可以吃PPT《庖厨》还能用来干什么呢?
板书:喝
PPT《酿酒场景》
教师问:除了吃喝之外,还有什么能让东汉的人这么快乐吗?
板书:玩
PPT《盘鼓、叠案、跳丸》
PPT《画像砖和拓本》
教师总结:我们看到的这些画叫做“拓本”,我们比较一下原来的画像砖和拓本,就像图章一样,同一个图章,可以在纸上印出好几个一样的图案。这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版画”的来源。
除了这些以刀为工具创作的画像砖展示世俗内容外,在画家的画笔下有没有展现世俗内容的作品呢?我们来看看
PPT《虢国夫人游春图》张萱—游玩
PPT《捣练图》张萱—工作
PPT《清明上河图》张择端—节庆
一开始分别展示,第二部一块展示(全景展示)
教师问:你们看得清楚吗?
故意的,你们发觉这三张画都有一个什么特征—很长。
这么长的画,你们觉得古人平常会怎么收藏呢?
板书:“长”-“卷”
教师总结:长卷是中国画独有的构图形式,也是古代达官文人拿在手中把“玩”的绘画形制。
这是一卷尺幅等同于一般长卷的卷纸,你们谁有兴趣把它拿在手上去品读它呢,去体验一把古人的如何去把玩手卷的心情。
两种状况,从左到右,教师引导--古人阅读习惯。从右到左,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讲述先看到的应该是哪一片断?
再次学生回答:什么东西点出了夜宴的主题。
教师总结: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点明主题。(以屏风为间隔的分割作用,屏风及床的隐私性象征)
我们今天就以《捣练图》为例看看长卷的构图中画家是如何安排人物来突出宫中贵妇工作场景的。
板书:画一展开长卷
左手打开它,我们先看到的是什么?(以古人阅读习惯来书写板书)
板书“张萱-宋徽宗-金章宗”—偶像问题—让学生打开书本,阅读《捣练图》下方的句子,设问:“今天在美国波斯顿博物馆的这张《捣练图》是宋画还是唐画?”
我们看得出这是唐画还是宋画吗?看不出,那就先看画面内容是什么,是宫中贵妇捣练的工作流程图。
画面按照工作流程分为几段呢?--3段
板书:将长卷分为三段。
第一段我们先看到的是哪一位女子呢?
这四位女子在干什么呢?给我一个字概括
板书:捣
她们在捣的这个东西叫什么呢?--练
“练、绢、缎”共性是“丝字旁”,“练”就是用“捣”这一动作将生丝捣成熟丝的第一步工序。
四个女子围着木槽手握木杵捣练的场景,是一个独立的画面,很像我们看西方画中的'一个完整的画。那是因为画家张萱在长卷的形制中有两个视线,一个是浏览的视线还在继续向左前进(中国)。还有一个就是四个女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图形(西方)?结合旁边的思考题思考,你能看出来吗?
教师演示并总结。
PPT第二个画面,出现两个半人物?
这个画面告诉我们第二个工作流程是什么呢?
一女子坐在毯子上,一女子坐在凳子上,她们在干什么呢?
毯子上的女子在绞丝,红色的披帛和绿色的毯子告诉了我们中国的配色主调是什么呢?
这样的配色方式一直都贯穿于整个画面,第二个女子也是如此。
大家注意,她头上的梳子—玳瑁。这样的器物描绘有别于我们对传统中国画绘画题材—梅兰竹菊。因为这是后人所认为的院画体系—工笔重彩。后者是文人画体系—水墨。
板书—绞,缝
还有半个人物—丫环。
板书—丫环的形象来源。
丫鬟的角色设置在构图中的作用—承上启下(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还记得这是一张宋画么?我们看不出线条的羸弱来体现时代性,只能在内容上辨认。
丫环手中的扇子:细微展现—指甲盖大小的宋画(形式扇面,文人气质;宋内容萧瑟,唐内容富贵)
我们顺着丫环的指向,将视线转到了第三段。构图巧妙,烧炉子中的炭告诉我们第三段的工作流程是什么呢?
板书:熨
找撞色—桃红配柳绿,万绿丛中一点红。
在紧张的工作场景中,画家设置了一个极为幽默的角色,她在干什么呢?
幽默体现在哪里?
板书:几个圆的形象设计
动作模拟—打招呼。
绘画内容的结束,问:长卷就这么结束了吗?-没有,还有跋尾。专门记录后人收藏的心情及品评言辞。还可以不断的添加,教师最后点出长卷形式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时间性在画面中的展现。
本课总结:PPT-最后,让我们以这个生活在唐朝可爱的小孩子打招呼的动作来结束这堂课。希望同学们也能在严肃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以一份天真、幽默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本身。
教学反思:
凡是美术类绘画作品,均离不开内容和形式的问题。在《人间生活》这一课中,我发现绝大部分课文中所举例的世俗题材的绘画作品都采用了“长卷”的形式(形制)。所以在课堂展示中我用白纸制作了尺幅相仿的长卷,内容是空白的。我原本设想学生能够根据古人的阅读习惯(从右往左)来展开“长卷”白纸。但是在现实课堂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先前我用言语提示的思考思路没有用心,抑或是没有意识到,倒显得后来的体验程序有点来得突如起来的“尴尬”。我想倘若将这一环节,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流程(起床,吃饭,上学,放学……)以简单的图案画在长卷的形制上,让学生展开的时候,能够以绘画的内容(时间性程序)让学生自己判断展开的方式到底正确与否,我反思到这样的流程设计恐怕在内容上更与学生的生活常态接近,也能在构图顺序上判断出长卷形式作为中国画传统和独有的构图方式,在形式中内含了“时间”这一因素,也带动这一体验去正确的方式“打开”传统世俗题材中中的长卷代表作《捣练图》。
待我欣赏了袁老师的《新实验》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体验环节,想法创新,和教学内容相合,我想这样的体验环节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达到既有趣味性又有实效性?品味古画需要心境的安宁,则不适宜多人参与。一个学生抑或逐个体验为佳,趣味性的体验,画面形象的夸张化、儿童画,让学生自己在长卷的形式中去构图,去创作。以一整面教室的白墙为“长卷”画纸的模拟,让学生按照从右往左的一般构图方向去模仿绘画中人物的位置、动作及言语乃至人物之间的互动,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
老师们的点评:
课堂是不是无需示范
课堂是不是无需老师示范?老师如何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地引导和提升?很多课堂老师不知道怎样进行演示示范或必要的引导,胡老师通过自己体验拉动长卷这样的形式,这样一件较为灵活的办法让学生获得一些要素性的东西,即古人的阅读习惯。胡老师把与学生的交流方式教学语言变为了“如果我来做我想这样做?从而引导学生为什么这样做?”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
当然,这堂课似乎还是老师讲得太多了,学生参与的东西还是少了点,在师生互动方面还有待于思考。
老师有效示范作品的构图
课堂条理清晰。老师通过人间生活和的吃喝玩乐来串连整节课内容,分析原先学生不易理解的大量古代绘画拉近了学习距离,让学生觉得原来这些绘画也就描绘了平常不过的生活而已。
注重细节。老师在分析绘画作品时不忘提示学生理解的知识点,如《捣练图》中的凳子引出由唐朝引进的胡凳;让学生尝试打开古代长卷来理解古人阅读的习惯;找仕女服饰的颜色来说明中国传统的压色法,等等,让学生在欣赏中国古代绘画时懂得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语言幽默。能让学生在长时间集中精力来欣赏作品,气氛轻松而活跃。
教学示范的有效性
老师示范能促进课堂有效性,能使学生极快地掌握美术技巧、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绘画、制作水平。但老师示范必须是有效的,胡老师的课是一节欣赏课,其中的几个教学示范给我印象很深。关于长卷怎样展开的示范,我觉得,胡老师用一张自制的白纸作为长卷,通过先请学生亲手体验展开方式,再自己演示长卷这一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讲解了中国古代画卷的特色,整个环节流畅自然,示范到位。老师在讲解《捣练图》的构图时,特意提到了两个人物(丫鬟和小姑娘)的动态为画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及时做了两个示范,画了这两个人物的发髻,个人觉得,如果胡老师能示范两者的动态,对讲解这幅画卷的构图这一教学内容会更有效。
美术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不仅会促进学生对绘画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其教学的功效也更为直接和深刻,良好而准确的示范,不仅直观和显形,同时,在技能技巧的训练方面,也能起到催化作用。教师的示范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学习美术的习惯培养均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所以我个人认为:美术教师有效的示范是解决目前美术欣赏课有效教学的有效方式。
总之,胡老师在这一节欣赏课中,教学思路清晰,讲解到位,语言较为幽默,当然如果多注重师生间的互动,关注学生学习状态,课堂效果会更好。
美术鉴赏《人间生活》教学赏析
第一次聆听高中老师执教的美术鉴赏课〈〈人间生活〉〉就题目来看就是一节非常值得赏析和探究的内容,我们知道绘画艺术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他改造着生活,美化着生活,也记录着人类辉煌的历史,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精神的愉悦。但是到底怎样个反映生活、描绘生活,人们怎么个精神追求法,尤其在古代,唐宋时期,绘画艺术究竟怎么个反映记录生活,对于在坐学生来讲自然是想深得其中三味,迫切想知道个所以然。对这节课自然充满向往。
带着这样一种向往,胡老师的整个教学设计,也基本不失所望,以一条暗线,主要通过世俗的绘画内容和长卷的形式,结合唐宋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和学生一起解读古代绘画艺术是这样来记录优雅和闲适的人间生活。整体把握,细节玩味,重点难点基本落实。
下面对几个教学行为的细节部分作具体观察分析:
一、关于导入
胡老师选用了两张具有代表性的图片,《五百强盗成佛》图及,《笑俑》图来分析推导苦乐相伴才是生活的真谛,我们在佛教艺术中体味苦的真谛,在世俗生活中回味乐的滋味,在教学内容上承上启下,两张图片完成一个知识的衔接和转换,导入自然流畅。
二、关于课堂中出现的两次示范
其一是讲到长卷形式时,教师准备了一个模拟长卷,让学生表演试着怎么打开,打开的顺序,教师再亲自打开,这一看似蛮不经意,但这具体的把玩过程中,学生到是体味了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打开动作,确能反映出一个人对古代绘画艺术的精神和形式的领悟。一卷在手,不知究竟往左打还是往右打开,方向来一个颠倒,视线不知从何展开,全无秩序,不是告诉别人我是外行一个吗。双手握卷,右手拖住,左手徐徐打开,视线自上而下,自左而右的顺序,随着长卷徐徐打开而慢慢移动,无形中到不失优雅和庄重。简单处见真味,如果教师能准备一幅真实的绘画长卷,学生个中体味还会深刻。其二的示范,教师对图中丫环的发型造型,采用了线描的示范,流畅而准确的线条,不仅帮助解读了绘画文本,也向学生解释了丫环一词的由来,通过这一示范,也使课堂充满美术味起来,给予学生的也是在朴实中而有真获得。如果这样的示范能再见一二处,则还要生动不少。
三、关于长卷如何欣赏
教师就《捣练图》从开卷题字,到人物出场安排,构图的承前启后,人物的服饰特点,色彩的搭配,细节的穿插等相关知识,都有涉及,几处细节也分析的魄为生动细腻。但如果对怎么欣赏作一个整体的梳理,提纲挈领的加以点破,教会学生欣赏的方法,学生更能自觉领悟作为古代绘画艺术他怎么个生动传神的将历史回方,将时间定格,让美得以永恒,让我们在这些美的视觉符号里探寻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高尚的审美情操而回味无穷。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关于语言组织
观察胡老师的整节课,内容和细节处都是可以的,语言也有风格,只是在点题上略感不足,人间生活一词从开始、中途、结尾都应首尾呼应起来,任何时候都能让人感受到老师牵着这四个字的魂再向我们讲述,这样整节课就能在内容、形式精神上达到形神兼备。
教研员的点评:
美术课堂的教学示范主要是指作品赏析的示范与技能演示,是我们美术课堂极其平常的教学手段,可以说是我们美术老师信手拈来的一种教学行为,可是,由于当下计算机多媒体的广泛使用,其图、文、声于一体的教学信息与生动、友好、多样化的交互作用吸引了我们美术老师,走进了我们美术课堂,让我们乐此不疲。久而久之,我们的赏析示范开始机械化了,作品被大量堆积在电脑屏幕上,泛而平,不管是绘画类还是设计类与雕塑类统统归结集于电脑,现场展示的作品少而又少;我们的技能演示被电脑鼠标替代,神奇而茫然。就这样,美术课堂的美味越来越淡了。这种怪异现象随着学段的升级而升级,在高中美术课堂上尤为严重,课堂上已很难看到我们美术老师的一笔一画,如果我们老师不想动手了,学生还有动手的兴趣吗?难怪,我们学生的学习兴致会大大下降,关于审美理解与审美创意就更不用说了,课堂上出现的死气沉沉,或者课堂上频频出现的你讲课我说话、你点鼠标我做作业的现象也就习以为常了。
根据这个教学现状,我确定了“示范与欣赏”课例研讨系列活动,组织了市属高中主题研修,定在市稽山中学举行,来自市属高中全体美术老师与市属美术学科基地的部分成员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展示了两个高中美术欣赏课例,分别是绍兴一中胡红燕老师的《人间生活》与稽山中学袁终斐老师的《新的实验》,带着观察任务与研究问题我和老师们走进课堂、观察课堂、反思课堂。
绍兴一中胡红燕老师的课堂导入采用了作品示范,她引导学生直观、形象地意会佛教艺术作品《五百强盗成佛》中的“苦”与世俗题材作品《笑俑》中的“乐”,从中揭示出课题《人间生活》。二幅作品对比鲜明,形象生动,语言简洁,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从学生们那会意的的一笑与专注的眼光,可知,作品示范取得实效,为课的成功开设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胡老师的作品示范导入无疑是成功的,那么接下来,她的教学会如何展开?呈现的作品示范能否如导入那般生动形象?能否让学生的审美思维活起来?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继续观察。
《人间生活》展开的作品赏析分为二个环节,第一环节是赏析东汉画像石《弋射、收获画像砖拓本》、《庖厨》、《酿酒场景》、《盘鼓、叠案、跳丸》,从“吃、喝、玩、乐”体会人间生活。内容直观,画面形象,四字板书简洁明了,课堂时间也化了不到5分钟,学生们已心领神会;第二环节是赏析绘画作品《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清明上河图》,以《捣练图》为重。先让学生观察与发现三幅画的相同之处——“长卷”,接着,胡老师出示用白纸制作的尺幅相仿的长卷,让学生试着怎么打开,一卷在手,学生们不假思索按惯例从右往左打,错了?再思考,从左往右打,对了?看!老师双手握卷,右手拖住,左手徐徐打开,视线自上而下,自左而右的顺序,随着长卷徐徐打开而慢慢移动,无形中到不失优雅和庄重。在这具体的师生把玩过程中,学生们品味到了达官文人的品读雅俗,领悟到了古代书画艺术独有的鉴赏形式感。我们再看胡老师的三处示范:一是板画《捣练图》中丫环的发型,流畅而准确的线条,形象而生动的画面,不仅帮助学生解读了绘画文本,也向学生解释了丫环一词的形象来源;二是肢体示范画中4位女子围槽握杵捣练的场景应不同面向所构成的一个独立的圆形图(西方),结合“从左往右”的品读浏览视线(中国),帮助学生形象地思考中画绘画的不同透视;三是肢体示范画中玩耍的小姑娘的表情体态,引发学生领会这个女孩是画家在画面中所要展现的时间性(长卷形式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时间性在画面中的展现),课堂也就在这个可爱小姑娘的打招呼动作中结束,意喻同学们能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以一份天真、快乐、健康、幽默的心态去面对。这三处示范,使课堂更充满美术味、生活味,给予学生的也是在朴实中而有真获得。
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对某个问题的探讨的结束,而应当是新思考的开始。这堂课留给我们
思考之一:板书示范如何更加有效,如板书的排列、文字的设计、色彩的搭配等等。
思考之二:老师准备的绘画长卷示范是否可以更加有效,如果准备一幅真实的绘画长卷,绘制内容来自于学生身边、生活中的日常情景,可能学生个中体味还会深刻;
思考之三:师生的互动与学生的参与,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对(文本)作品的深度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如《新的实验》一样可以为学生设计体验环节,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
思考之四:《人间生活》主题是否可以更加突显,除了作品还可以在语言上给予适当地、反复地提示,有效于学生的生活情感体会。
希望老师们关注我们美术课堂的教学示范,让教学示范有效于学生的审美理解与审美创意,让美术课堂真正地美起来。
高中美术教案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哥特式建筑外观、布局、结构、装饰的特点,掌握欣赏建筑的角度并运用专业的美术术语评述一件建筑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描述、分析,了解哥特式建筑的艺术特色,提高欣赏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哥特式建筑的形式美感,提高多元化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哥特式建筑的外观、布局、结构、装饰特点。
难点:体会哥特式建筑所反映的文化观念。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展示中世纪不同风格的基督教建筑图片,提出问题:
(1)这些教堂分别叫什么名字?(圣彼得堡教堂、圣索菲亚教堂、比萨大教堂和巴黎圣母院)
(2)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哪位同学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建筑样式?(圣彼得大教堂——巴西利卡式;圣索菲亚大教堂——拜占庭式;比萨大教堂和巴黎圣母院——哥特式)
教师总结:宗教建筑艺术有非常多的风格形式,其中哥特式建筑又被称为离上帝最近的艺术,哥特式建筑长什么样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哥特式建筑艺术。
(二)描述分析
1.哥特式建筑的外观
PPT播放哥特式的.代表建筑《夏特尔大教堂》《科隆教堂》《巴黎圣母院》,提出问题:
(1)这些建筑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外观很漂亮,很高,直冲云霄)
(2)它们的屋顶和塔楼在造型上有什么特点?(顶端很尖)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哥特式建筑往往给人华丽、高耸挺拔、灵巧的感受。高、直、尖是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征。
2.哥特式建筑的布局
出示《巴黎圣母院》平面布局图,提出问题:
(1)教堂的平面布局为什么形状?(十字架形)
(2)该形状有什么意义?(象征基督教)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哥特式教堂的平面布局为十字架形,具有基督教的象征意义。
3.哥特式建筑的结构
教师展示巴黎圣母院内景图,提出问题:
(1)内部空间给你什么感受?(空旷、高大)
(2)大家能看出这座教堂是由什么材料建造的吗?(石头)
(3)巴黎圣母院被雨果喻为“石头的交响乐”,它全部由石材建成。石头本身就很重,建筑师是如何将其内部空间建得如此高大空旷?内部天顶和教堂外部的墙壁分别采用了什么结构承受屋顶的重量?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四人为一个小组可以讨论一下。(内部天顶——尖形拱肋交叉的拱顶,教堂外部的墙壁——飞扶壁)
教师展示哥特式教堂肋架券、尖券、飞券示意图,并总结:尖券、尖拱、飞券是哥特式建筑最有特点的建筑构件,很大程度上承受了屋顶的重量,所以才能建造得如此高大宽敞。
4.哥特式建筑的装饰
教师展示巴黎圣母院3D实景图,继续追问学生:
(1)置身其中,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神秘)
(2)为什么给你这种感受?(阳光透过花窗,光线非常神秘)
(3)利用斑斓而神秘的光线营造一种怎样的情境?(天堂)
(4)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光线,是因为建筑本身什么比较大?与我们之前讲过的罗马式建筑有什么区别?(哥特式建筑窗户较大,罗马式窗户小)
(5)墙壁为什么能装饰这么多窗户?(同样是因为尖券、尖拱和飞扶壁支撑的作用)
教师总结:正是有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建筑的承重明显减少,才使得壁面上装饰着很多大型的玻璃花窗,华美的光线让人身临其境宛如在天国一般,这也是哥特建筑一大特色。
(三)总结解释
教师总结哥特式建筑的特点以及宗教寓意:哥特式建筑有线条轻快的尖拱券、轻盈通透的飞券,镶嵌着色彩丰富的玻璃花窗,花窗好像天国开的窗户,造成一种向上升华、天国无限的神秘幻觉。无论是十字架形的布局还是花窗,都具有强烈的宗教寓意,当信徒们走进这座建筑时,都会经受一次脱胎换骨的净化过程以达到内心的解脱,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基督教最杰出的文化成就之一。
(四)欣赏评价
教师展示拜占庭式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图片和资料,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比分析哥特式建筑与拜占庭建筑的不同。小组代表主动分享讨论成果。
(哥特式建筑:尖券、尖拱和飞券,用彩色玻璃花窗进行装饰;拜占庭建筑:拱券,穹顶,用彩色琉璃砖做装饰,内部有金色镶嵌画。)
(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哥特式建筑作品的艺术特色,并进行情感升华:在漫长的中世纪时期,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不同宗教、不同用途的建筑的风格均有很大差异,却又互相影响,哥特式建筑源于罗马式建筑,它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它的出现,像是一缕阳光透进了黑暗的中世纪。希望同学们认真体会不同建筑艺术的美感,尊重并理解世界多元文化。
2.利用网络、图书馆等途径结合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搜集一座中国宗教类的建筑,并从其布局、结构、装饰等特点入手,整理成一个图文结合的导游简介,下节课一起分享。
高中美术教案10
第一课学些美术鉴赏知识
一、教材分析:《学些美术鉴赏知识》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的第一课。作为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美术鉴赏课程要重在帮助学生学会欣赏、鉴别与评价中外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其艺术鉴赏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热爱中华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立场。
(1)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美术的范围、性质,美术各门类的特点和中外美术发展的大体脉络。
(2)帮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典型分析,以点带面,触类旁通,尽量做到每课教学能使学生了解相关的美术观点、美术规律。重在理解、贯通,养成独立分析能力,而不在于记住个别结论。
(3)学生利用当地文化资源、美术现象,结合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包括作著录、绘示意图、做统计、调查报告等),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第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概略地了解美术是什么,包括哪些主要的门类,懂得进行美术鉴赏应具备哪些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受到审美教育。
二、学生分析:大部分同学初中根本没上过美术课,对美术课早已麻木,失去兴趣。不了解其对健康心理的塑造和个人素质的完善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一幅经典绘画直观的形象和蕴涵的丰富哲理会影响人的一生。
三、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美术范畴,建立“大美术”观念。
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并能初步应用该方法进行鉴赏练习。情感目标: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培养学习美术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培养学习兴趣,掌握鉴赏方法
五、教学难点:应用该方法进行练习。
六、教学方法:激趣法、多媒体教学法、讲解法、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课件展示)
1、导入
生活中,美术无处不在,影响中方方面面。请欣赏广告片《K-BOXING》和《夜宴》预告片提问:片中出现了几幅艺术品,有什么作用?
2、新授
美术的范畴
板书绘画工艺
美术雕塑书法
建筑篆刻
各种类型课件出示一作品,请学生辨析。
3、了解美术史、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
小组讨论:
学生简单表述,结合图例
美术鉴赏的方法
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板书)
4、学生自学过程,进行简单练习。
选择一插图作品进行鉴赏,强调个性。(教学难点,对学生任何浅显观点教师都应以鼓励为主)
小结
美术鉴赏的过程是能提高个人审美能力,在鉴赏中陶冶情操,提升素质,为了更好鉴赏必须掌握美术史、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它的方法一般为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5、布置作业
书后练习
《高中美术鉴赏》反思1
在现实美术鉴赏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现象,这其中一部分学生对老师所讲内容非常了解,甚至有比老师还熟悉的感觉;也有一些学生就不行了,老师讲得非常辛苦,可学生却似乎没什么反应,这其中重要原因是因为我们老师对自己授课的学生还不够了解。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组合体,他们在美术方面的知识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分类教学的必要性,教学对象的复杂性体现在各不同学校的情况不同上,而美术鉴赏课教学只有适应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教学对象,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同地域的人,不同中小学校毕业的学生,其美术的基础往往表现出惊人的差异,所以,不同地区,面对着不同学校的毕业生,采用分类教学,将极大地增进授课的针对性。
我们老师首先要从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下功夫,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老师要利用目标指导教学过程中各种技术的选择与应用,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指引学生学习。分类分层次教学应结合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大纲的要求与学生差异,不同的地区设定不同的目标。
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分类教学能否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能否切实提高>美术教学课堂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数量充足、业务精通、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抓好师资>培训工作,稳定和扩大美术专业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学生资源,如请优秀的学生带动较差的学生;另外,集体备课的普及,也将大大缓解师资紧张这一矛盾。新的教学模式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教师面对同一班级教学对象的压力大大缓解了,但不同区域层次、不同班级的学生出现也要求老师改变过去那种同教学目的、同一重点难点、同一评判标准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在因材施教上狠下功夫,导学要做到精讲、对路、有启发、尽量把“教”的活动变为学生“学”的活动。
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高中美术教材是根据不同线索编写的,它不可能体现地方特色,它只是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却不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只有经过我们教师的结合自己所处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再加工,才能保证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能做到这些,因材施教就是一句空话。因此,美术教师要不官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作大量具体而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要调查当地学生美术课是否正常授课等现状,建立各中小学的美术教学实际情况调查档案,编写出符合地方特色的美术鉴赏校本教材,这才是美术鉴赏课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总之,分教学,分层达标的美术鉴赏教学新模式,从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上,从教学目标层次定位上,全面贯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使美术鉴赏教学实现了教与学、个性
秘共性、阶段性与发展性的统一,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体现了“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学宗旨。
《高中美术鉴赏》反思2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身受益。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随之步入课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资源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标准。新的课程标准和以往的教学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这不仅表现在课本内容的编排上,更多的体现在教学的形式将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创新教学将粉墨登场。
高中美术鉴赏课是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因为优秀的美术作品是时代精神的文化结晶,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关系到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所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真正起到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美术鉴赏意义深远。美术鉴赏是用运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模块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语言和鉴赏方法,了解美术学科各科的各个门类,通过鉴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作为面向全体学生,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审美能力的培养和人文修养的提高是其问题所在,因此,美术鉴赏的模块教学是高中美术整套教材的基础和重心。
高中美术教案11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瓷器是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在世界制瓷领域中高超的工艺制造水平,是中国伟大的发明之一。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制瓷工艺、造型、装饰及不同窑场产品的艺术特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瓷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
教学重点:
1、中国瓷器的生产和发展,瓷器与陶器的区别。
2、瓷器的造型、装饰、色彩及艺术特色。特点。
3、主要名窑的产品特征。
教学难点:
主要是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除了在教学内容资料作些简要介绍外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准备:
教材、多媒体课件、录象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导入:
提问:
1、什么是陶器?什么是彩陶?
2、中国古代陶器的造型特征是什么?
放映幻灯(贯耳瓶)
提问:这是陶器吗?应是什么器物?
三、讲授新课:(出示课题)
我国是瓷器的故乡和原生地,瓷器是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其工艺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1、瓷器与陶器的关系
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陶器和瓷器有下列区别。
(1)烧制的原材料不同;
(2)烧制的温度不同;
(3)陶器质地疏松有一定吸水性,瓷器质地密实不透水。
2、瓷器的发展
商代出现原始瓷,东汉至三国是我国瓷器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三国以后到南北朝,瓷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南方有青釉瓷,北方有青瓷。隋唐时期是我国瓷器的一个重要的成长时期,这时瓷器普遍用较高的火候烧成,胎质较硬。瓷器在社会生活中日渐受到重视。唐代开始有了“窑”的专称,它象征着瓷器产量的增长。宋代瓷器产量高且质量好,为明清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我国瓷器大批量行销海外。明清是我国制瓷业的鼎盛时期,造瓷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胎釉细腻,色泽鲜明移植珐琅彩和创造粉彩是当时杰出的成就。
3、我国瓷器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的特色
从东汉到南北朝,我国青瓷逐步成熟起来,但这一时期的瓷器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与青铜器有联系,这时瓷器的造型特征是清秀挺拔,与当时人们的审美爱好相一致。
隋代瓷器造型有以下特征:
(1)胎体的可塑性和耐火性能加强,显得秀气。
(2)罐类器形一般为短颈、直口、圆腹。
(3)器物为小平底,底下有圆饼状实足。
隋代瓷器的纹饰常见的有几何纹、花卉纹、动物纹、人物纹,色彩也比较丰富。(重点介绍《白釉象首龙柄壶》)
唐代烧制瓷器的地域扩大,产品增多,青瓷、白瓷、三彩陶代表了唐代陶器工艺的水平。唐代瓷器作为商品广泛流传的海外,瓷器“自唐代始而有窑名”,这种传统习惯一直沿用的现代。唐代瓷器造型繁多,装饰更加丰富,采用手法有绘画、刻花、印花、捏塑等,内容包括日月、花草、树木、动物、人物、建筑等。五代时期继承了唐代的制瓷风格并有所发展,其中密色瓷为当时瓷器的最上品。五代时期一些重要的`瓷窑体系基本形成,如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
宋代制瓷业比唐代规模更大,名窑众多,工艺水平超越前代,达到繁荣的新阶段。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它的主要标志是全国已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瓷窑体系。影响的是被后世称为五大名窑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
“汝窑”的窑址在今河南省临汝,宋代属汝州,故称汝窑。
“官窑”一般指官方办的窑厂。
“哥窑”是因相传南宋时有兄弟二人均在今浙江省龙泉烧制瓷器,各有特色,兄所烧制的瓷器称“哥窑”弟所烧制的瓷器则称“弟窑”。
“钧窑”的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古代属钧州,因而得名。
“定窑”的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古代属定州,故称“定窑”。
宋代的瓷器不仅创造了许多优美的造型,而且在釉色的运用上,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
元、明、清三代,中国的瓷器仍不断有所发展。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始于元代,成熟于明代,并成为明、清两代瓷器生产的主流。
四、放映录象
五、本课小结。
高中美术教案12
一、引人新课
观赏石膏像《米罗岛的维纳斯》,阅读诗歌,讲述相关神话,谈论雕塑的审美感受。引入话题,马克思说是“高不可及的范本”,恩格斯说在希腊罗马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失了”。
二、新课讲授
1、古希腊艺术产生的条件
贸易与航海造就了坚强的意志,机智勇敢和勇于探索的性格;城邦国家的奴隶主民主政体要求公民有健壮的体格与完美的心灵;温和的气候使运动员裸体竟放为艺术家对人体美有较早的领悟;“神人同形同往”的神话是艺术的土壤。
2、古希腊雕刻一神性的.崇高雕刻艺术特点。担造完美的、理想化的人,追求一种和谐的理想美。
重点作品:《米洛的阿芙罗蒂特》、《炼铁饼者》《三女神》、《刮汗污的运动员》、《里切亚战士》、(古典时期)
《拉奥孔》《尼开神像》(希腊化时期)
3、古希腊的建筑石柱围成长方形,形成围廊、拄、梁访和两面的山墙共同构成建筑的主要立面。
4、古罗马雕刻——人欲的膨胀:罗马人很早就有为死者雕像的风俗,征服希腊后,雕刻走向成熟,注重理想美。帝国时期出现了强烈个性和复杂的内心世界描写的肖像。
重点作品:《奥古斯都像》、《卡拉·卡拉像》、《奥里略骑马像》
5、古罗马的建筑券拱加希腊柱式,混凝土使用广泛。
重点作品:《君士坦丁凯旋门》、《斗兽场》、《万神庙》
三、小结与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古希腊雕刻的主要特点及古罗马的建筑艺术的主要成就。
2、教师谈古希腊、罗马艺术对后世欧洲艺术的伟大意义(文艺复兴古典主义)。
3、思考希腊、罗马艺术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异同。
4、应学生写短文波最喜欢的一件作品,忌空谈,多联系实际。建议阅读希腊罗马的神话。后记:这是我多年前的一节对全省的公开课,标志着我美术欣赏课风格的形成。就是文化性、情感性和知识性的统一,以及把美术课本身作为“美的课”来上的教学手段。
附:优秀学生作业
高中美术教案13
教学目标
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来艺术发展的新动向,特别是艺术家在对艺术的看法、艺术作品的创作方法、材料、技巧等方面的变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现代艺术实验的探索角度与方法;
2、现代艺术实验的价值。
教具与学具
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教师提问,传统的艺术观念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分小组讨论并回答。
3、教师总结:从最早的原始美术,到用于“礼仪与教化”的美术作品,以及宗教美术、表现世俗生活的美术乃至中国的.文人画等等,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的,这说明美术的观念与形式在不断拓展。也就是说,传统的美术观念也是出现于某一个历史时期。
4、展示作品:教师展示教材中的一些现代美术作品,请同学们欣赏,问同学们能否接受?如果接受,为什么?如果不能接受,为什么?
5、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思考并回答。
6、教师继续提问:这些我们觉得不能接受的作品,有没有它独特的价值?
7、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思考并回答。
8、教师总结:现代主义艺术也被称之为“实验艺术”,也就是说艺术家尝试着突破传统的美术观念,不断实验新的观念与技巧。既然是实验,那么就意味着创新,就意味着改变。这实际上大大拓展了我们的经验。如果美术艺术家不去实验这些因素,那么我们可能也看不到这些有趣的变化。
9、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50、51、52页,并且将内容填写在作业纸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
①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充满了各种明星、广告等题材,美术可不可以把这些内容纳入到它表现的范围之内?为什么?
②美术作品的创作方法上可不可以有所变化?为什么?
③现代艺术家对形体的认识有哪些变化?举例说明。
④现代艺术家对空间的认识有哪些变化?举例说明。
⑤可不可以将新的技术和材料用于美术创作。(在我们今天,照相机、影像技术、电脑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应不应该把这些技术纳入到美术创作中。)
⑥你对教材第51页“思考与交流”中所列举的说法怎么看?
10、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鼓励发表不同意见。
11、教师进行总结,指出20世纪的“艺术实验”试图将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到美术领域中。它们的出现都是有一定原因的。同学们能不能够结合自己的阅读,按照某一位艺术家的方法来创作一幅作品(只谈作品构想即可),你在思考这个作品的时候,体会到了什么?
12、教师进行总结,对一些观念进行具体分析。例如,大地艺术将艺术创作与展示的空间置于广阔的自然之中,改变了过去美术作品只能在美术馆中展示的状况。也有人把中国的长城也称之为一个伟大的大地艺术。(在这一部分,教师对每一类型的作品尽量分析得细致一些,特别是作品对传统观念的突破方面。)
13、请同学们分小组准备并完成“活动建议二”。教师要积极引导。
14、教师总结。
高中美术教案14
教学目标:
1、了解希腊和罗马雕塑、建筑的突出成就、重要地位及对西方美术的影响。
2、初步掌握欣赏西方雕塑、古建筑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3、初步了解西方古典美术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传统。
教学重难点:
掌握古希腊人物雕塑的写实与理想化的结合,追求和谐的理想美。难点:古希腊的历史背景和审美取向。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20xx年希腊雅典奥运视频材料引出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学生讨论:
①、希腊的地理环境。
②、希腊的气候。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A、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寻找并发现问题。
B、引导学生分组展开讨论。
教师肯定学生的观点,并讲授希腊的地理环境。
知识要点:
①、三面环海,一面临山。温和的气候条件。为希腊人们进行体育锻炼提供了条件。
②、大理石的盛产,为希腊雕塑提供了材料的保证。
课件:播放舒缓的背景音乐。学生展开讨论。
(二)历史背景:
1、了解古希腊的历史史实、神话传说。
2、阐述自己的观点。
(1)引导学生了解有关希腊的历史实。
(2)知识点:
古希腊人:实行奴隶制民主政治;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从事体育运动。
播放课件:展示有关的图片。
播放背景音乐。
(三)感知作品:
1、学生观察分析代表作品:
2、学生讨论作品的特点和造型特色,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理解雕塑的造型美、原始意义,理想与现实结合。
(1)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雕塑作品:《拳击者像》、《掷铁饼者》、《胜利女神》、《维纳斯》。
(2)形成对作品的感知。
知识要点:建筑与雕塑的融合;理想与写实的结合;美学观念:“和谐的理想美”。
展示图片:《三女神》、《掷铁饼者》、《胜利女神》、《维纳斯》。
(四)分析作品:
1、雕塑作品分析:
(1)学生观察分析作品:《拳击者像》、《掷铁饼者》、《维纳斯》。
(2)学生分析讨论作品,比较雕塑作品间有何艺术特色。
(3)学生发表交流自己的观点。分析古希腊人的审美取向。
(4)掌握雕塑人神合一、现实与理想的结合。感悟作品的健美、庄重、和谐。
A、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古典时期的雕塑作品:《拳击者像》、《掷铁饼者》等。
《拳击者像》:造型生动,赋予了内在人体的生命。
《掷铁饼者》:体育运动在艺术上的体现。迅速变化的运动感。
《维纳斯》:感受自然与理想的优美与崇高。
B、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对作品间进行比较。
知识点:
①、古典时期是造型艺术全盛时期。
②、美术成就主要是:建筑、雕塑。
③、艺术风格特点:现实与理想化的结合。纯真而高尚的人体美。建筑与雕塑的融合。
展示图片:《拳击者像》《掷铁饼者》《维纳斯》
2、建筑作品分析:
学生分析作品,感受古希腊人对建筑的严格比例,追求庄重和谐统一的效果。
1、引导学生分析《帕特农神庙》
知识点:多立克柱式,比例匀称,饱满挺拔。
展示作品:《帕特农神庙》
(五)体验作品: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体验活动。
2、学生谈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以各种形式体验作品。
体验要求:形式不限,重在感受雕塑作品的艺术美,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展示作品,播放背景音乐。
(六)知识延伸:
学生认识身边的`艺术,发现身边的美。
1、让学生感受身边的雕塑作品。理解身边雕塑的艺术美。引导学生多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2、展示学生身边的雕塑作品。
3、播放课件了解古罗马的建筑的伟大成就。
三、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本课的小结。
2、谈自己对古希腊雕塑作品的整体感受。
教师总结:
四、课外延伸:
进一步搜寻希腊雕塑的资料,了解希腊雕塑的发展过程。
理解雕塑兴盛的原因。
高中美术教案15
目标:
使学生对欧洲17|18世纪绘画的主要成就及主要画家、作品有所了解、认识,主要了解伦勃朗、鲁本斯、委拉斯凯兹等画家及作品。开阔眼界、提高认识、增进知识,培养健康的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
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绘画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17世纪三大油画家介绍。
难点:
学生分析作品、理解作品的能力培养。
准备:
课件制作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和教师活动
组织:
导入:
学生有关伦勃朗的资料介绍。
(问题)伦勃朗是什么时期的人物?或作品出现引出课题
展开:
1、《夜巡》又名《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群像》(1642)(画布油画)
(内容)作者画的是什么?
(教师介绍)
幻灯比较:集体肖像画形式
思考:《夜巡》的画面构成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什么伦勃朗这样画,你觉得好不好?
讨论——表达
得出伦勃朗作品的特点。
《杜普教授的解剖课》(1632)(画布油画)
请学生欣赏
(分析)伦勃朗的成名作
2、《宫女》(1656)(油画)肖像画
欣赏作品(教师介绍作者)
作品特点分析画风写实,运用强烈的明暗对比。
其它作品欣赏
3、《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1617)
神话故事画
介绍鲁本斯(教师)
欣赏作品(内容)
分析作品的特点(学生)
总结特点(师生)
提示:是巴洛克艺术华丽恢弘的特点。
鲁本斯其它作品欣赏。
4、《荷拉斯兄弟之誓》(1784)
达维特(历史画)
题材介绍
分析作品人物、神态、动作
学生小结主题
5、《1808年5月3日的屠杀》(1814)哥雅(历史画)
小结:
知识性内容
组织:
导入:
伦勃朗(1606~1669)出生于莱顿一个磨坊主的小康人家,曾入过大学,不久缀学当了画家,干上了专画肖像的热门职业,1631年定居阿姆斯特丹,并娶了一个富家小姐(莎斯基亚)。妻子富裕的家庭为伦勃朗事业成功的基础。直到1642年妻子去世前,伦勃朗一直是上流社会的肖像画家。此后,他的事业开始衰落,伦勃朗开始陷于债务之中。当伦勃朗1669年去世时,他除了几件旧衣服和画具外,没有留下任何财产。人世沧桑,人情冷暖,给伦勃朗的绘画打上了强烈的生活烙印。
展开:
1、《夜巡》(1642)(画布油画)
(内容)是当时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一种保安武装)请伦勃朗绘制的一幅生活群像画。伦勃朗把它处理成以队长班宁·柯克为中心,射击手连执行一件紧急任务即将出发的场景。
伦勃朗作品特点:利用光线来塑造形体、表现空间和突出重点。画面明暗对比强烈,虚实结合,层次丰富,气韵生动,后人称之为伦勃朗式的明暗画法。
2、《宫女》(1656)(油画)
委拉斯凯兹(1599-1660)是17世纪西班牙最杰出的画家。出生于西班牙南部塞维拉。12岁学画。1623年应召到首都马德里为国王菲利普四世画像,一举成名,被任命为宫廷画师。1649年第二次去意大利画了《教皇英诺森十世像》。终身在宫廷工作。最后在繁杂的事物中劳累而死。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肖像画、神化故事、风俗画。早期作品《煎鸡蛋的老妇》(1618)、《塞维尔的卖水者》(1619)。
《宫女》是晚年挤时间完成的'本人一幅特殊形式的肖像画。作品特点:画风写实,运用强烈的明暗对比。
3、《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1617)鲁本斯(1577-1640)是17世纪佛兰德斯(比利时)最著名的画家。擅宗教、神话、历史、风俗、肖像、和风景画。宗教信仰上,他是保守派。但绘画上,努力吸收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加上他极富想象力和创造性,形成了一种气势宏伟、色彩丰富、运动感强的鲜明画风。
作品取材于希腊神话中宙斯的孪生子劫夺迈锡尼国王的孪生姊妹的故事。鲁本斯的兴趣不在于情节本身,而在于通过劫夺和反劫夺的戏剧性激烈斗争构成的强烈动势的构图。热烈明快的色彩和富于肉感的人体,是鲁本斯绘画的特点。这是对人的生命力的积极肯定和歌颂。
4、《荷拉斯兄弟之誓》(1784)历史画
题材:罗马城和邻城阿尔巴交战,双方各派三兄弟格斗,以定胜负。而双方之间又有姻亲关系。但是,罗马城三兄弟毅然挺身而出,大义灭亲。
主题:个人情感要服从国家利益。
5、《1808年5月3日的屠杀》(1814)哥雅(历史画)
小结:
后记:9班:今天上课教学效果较好,原因多方面。1、学生查找的资料是一个网页,学生较有兴趣,且图片较多。学生的图片给同学有一种吸引力。2、导入的方法较合适。顺着学生的讲解,从伦勃朗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年代1642年入手,提出设问:为什么说1642年对伦勃朗一生来说有转折性的意义。然后讲解欣赏《夜巡》,采用与《杜普教授的解剖课》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夜巡》受冷遇的原因。3、主次较为分明。伦勃朗、委拉斯凯兹、达维特作为重点。
【高中美术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高中美术教案05-24
高中美术教案10-17
高中美术教案07-26
【精选】高中美术教案07-02
(精选)高中美术教案06-09
高中美术教案(经典)06-21
高中美术教案(必备)05-21
高中美术教案[热]05-21
高中美术教案(精品)05-21
[必备]高中美术教案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