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班会教案>心理健康>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时间:2024-07-18 10:14:50 心理健康 我要投稿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1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基础教育逐渐打破了单一的知识传递、能力训练与文化渗透的模式, 并给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更高的关注, 尤其是在当前信息爆炸、社会发展多元的背景下, 小学生在心理环境塑造中会受到社会、家庭、网络、校园暴力等多方面的冲击, 这对其未来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 深厚的人文价值使得其与心理教育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应积极面对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并结合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做好心理辅导, 以帮助小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关键词:小学; 心理健康; 语文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极有必要, 对于有效应对当前小学生所存在的以自我为中心、共情能力不足等心理问题不可或缺。教师应根据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转变教育理念, 创造心理健康教育条件;明确教育目的, 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抓住教育要领, 满足学生心理发展需要。

  一、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自卑、焦虑、抑郁、耐挫力差、以自我为中心, 共情能力不足等种种心理问题使得一些小学生在外在行为上表现出孤僻、语言表达能力不足、暴躁、偷窃、逃学、甚至校园暴力等行为, 这些学生在学校教育中通常会被打上“差生”的标签, 但是“贴标签”并不能帮助教育工作者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 从心理角度出发, 对小学生的诸多不良行为进行分析, 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当代小学生的心理状况, 并针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这样不仅能够为学生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更能够在心理健康发展上给予其支持。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语文是一门蕴含着丰富人文情感的学科, 诸多文学作品中对人的情感刻画为我们探索心理问题提供了路径。在小学阶段, 基于课程目标, 许多教师都将语文课程作为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基本学科, 而忽略了其中包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能够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 让学生在文字的带领下认识并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其次, 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让学生在文化氛围的熏陶中, 学会总结、反思, 强化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最后, 能够丰富语文教学内涵, 让语文学科突破文化知识的限制, 从人文角度实现情感挖掘, 进而拓宽学生的语文视角。那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如何实现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呢?接下来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简要探析。

  (一) 转变教育理念, 创造心理健康教育条件

  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理念, 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条件。首先, 教师应注重师生关系的改善, 传统教育模式中, 师生关系的隔阂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教师的心理求助, 更是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心理障碍,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 用公平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 并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 在与家长的沟通中给予帮助;其次, 树立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 从时间上对教育进行重新定义, 明确当前某些不当的教育行为会对学生造成的心理阴影, 并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 构建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最后, 教师应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 在基本的语文教学素养前提下广泛涉猎心理学知识, 从而为语文教学与心理教育的融合做好准备。

  (二) 明确教育目的, 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

  心理健康问题与个体的思维发展与意志品质塑造密切相关。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深入挖掘语文学科中的情感资源, 为学生的思维培养与意志品质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一方面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锻炼小学生坚强的意志, 结合文学阅读引导学生正确定位自我价值, 避免因为一时的失败否定自我, 提高其抗击挫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 思维是心理活动中的重点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和转折期,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以促进学生对自我心理问题的思考、分析与解决。

  (三) 抓住教育要领, 满足学生心理发展需要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对心理问题进行全面分析, 了解其心理健康教育需求, 并在语文教学中加以体现。首先, 教师应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整合语文教学目标, 这其中不仅包括学生智力的发展、文化素养的提升, 更包括心理、情感体验;其次, 构建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 及时反思自我, 并获得有效的心理指导, 如在《窗前的气球》《假如》等课文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通过情境构建,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并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品质;最后, 打破单纯的语言讲解, 将学生带领到实践中来, 让学生在亲自动手、认真观察、合作互动的过程中改善心理环境, 并提高对自我、他人、社会的认识。

  总之, 从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来看, 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峻。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不应该将学生的培养局限在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训练上, 而是应该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 挖掘学科中的教育资源, 在小学生心理环境构建的初级阶段, 引导学生逐渐突破心理困境, 更加从容地面对社会、面对他人、面对自己, 为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杨亚文.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学周刊, 20xx (7) .

  [2]任耀春.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华夏教师, 20xx (5) .

  [3]韩玉双.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20xx (S2) .

  [4]邹紫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小学科学 (教师版) , 20xx (7) .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2

  摘要:研究了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问题。首先从小学体育有助于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三个方面分析了小学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并在此基础之上,针对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提出了如下三点策略,即:重视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全面了解和掌握、重视课堂教学活动的科学组织、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后延伸中的渗透。

  关键词: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功能;实施策略

  学校体育教学不仅具有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同时还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特别是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这一点更是广泛地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认可。《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中指出:“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而进一步肯定了学校体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使得在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中长期得不到重视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了一个新的定位。而针对小学生来说,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不但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同时,也正是心理素质逐渐成熟和心理习惯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任课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如果能够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鉴于此,为了加深对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认识,促进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本文就针对小学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及实施策略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一、小学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1.有助于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健康、稳定的情绪是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的前提,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保障。小学体育教学中所开展的各种体育活动,能够为学生消极的、负面的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有助于消除学生轻微的情绪障碍,减缓和预防某些心理问题的出现。例如,小学生在与其他同学出现矛盾或者是不和时,受自身阅历和能力的'局限,无法做出正确的处理,常常出现情绪低落或是气愤难平等情况。在出现这种情况时,体育任课教师如果能够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一个集体性的体育活动或是体育小游戏,在参与活动或是游戏的过程中,学生的这种消极的、负面的情绪很快就会得到缓解,并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积极地让矛盾化的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这种成效是简单的说教难以取得的。

  2.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绝大多数体育运动项目都具有对抗性和竞争性强的特征,从而也会因此而呈现出艰苦、疲劳、紧张以及激烈的特点。因此,学生在参与所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时,往往就会伴随着激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借此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养成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思想作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等优良的意志品质,进而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十分关键的影响。对于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来说,具有宽容、友爱、合群等特点,并能妥善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必不可少的。由于体育运动具有明显的集体性和公开性,且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群体关系中进行的,因此,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学生和集体进行联系和交往,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在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1.重视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全面了解和掌握

  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特殊,如果不经过细心的观察和深入的探究是很难把握的,而在没有掌握学生目前心理健康状况的情况下,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更无从谈起了。因此,体育任课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只有通过细心的观察和深入的探究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了一个全面具体的了解和掌握,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

  2.重视课堂教学活动的科学组织

  体育课堂教学活动是影响小学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能否得以充分发挥的关键。要想在开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体育任课教师就必须要重视课堂教学活动的科学实施。概括来说,要想确保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1)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组织和筛选教学内容是教育的载体,在利用小学体育教学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教学内容的组织和筛选非常重要。体育任课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但要考虑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研究和分析小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的体育需要,还要适当地扩大教学内容的组织筛选范围,以此来调动学生的体育积极性,提高利用体育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例如,传统武术、跆拳道等均可以合理地穿插在体育教学之中,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还有助于缓解学生焦虑、胆怯等不良的情绪,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2)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和优化创新对于小学生来说,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更有助于激发他们进行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也就能够让贯穿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得以更有效的渗透和实施。例如,游戏是小学生非常喜爱的一种活动方式,体育任课教师就可以将其引入体育教学活动之中,利用游戏教学法来开展教学,让学生通过各种体育小游戏的开展,在体质、意志、智力以及心理等多个方面得到共同提高。特别是针对那些性格较为自我或是较为孤僻的学生,任课教师更应该有针对性地设计与集体合作相关的小游戏,让他们通过游戏学会与人沟通、团结合作,从而克服学生不良的个性品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3.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后延伸中的渗透

  要利用学校体育来进行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但要充分利用体育课内的教学活动,还要注意利用体育课外活动。体育课外活动与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相比较而言往往具有更强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更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所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参与兴趣比较高,在其中贯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时学生也更容易接受。综上所述,小学体育教学对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不但能缓解学生的负面情绪,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开展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重视小学体育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不断探索和研究利用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途径,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刘谦.谈学校体育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1).

  [2]王华叶,林岭.学校体育对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剖析:北师大附中学校体育案例的启示与思考[J].安徽体育科技,20xx(4).

  [3]付晓蒙.成都市中学初中《体育与健康》课改中“体育游戏”运用的分析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xx.

  [4]孙玲玲,夏小平.浅析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关系[A].创新教育国际学术会议[C],20xx.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3

  一、当代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根据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可将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简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⑴乐于学习、工作;

  ⑵情绪乐观、稳定;

  ⑶人际关系和谐、融洽;

  ⑷能面对现实,适应环境;

  ⑸能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⑹智力正常;

  ⑺人格完整;

  ⑻心理和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根据这个标准,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和有关资料,本人发现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

  1、自我中心主义,缺乏合作精神。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相当一部分小学生、特别是作为独生子女的小学生在家中都有一种独特的优越感,致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得到强化,“自我中心主义”逐渐形成,“一切为我”,从而持有过度的“自尊感”。但同时他们也承载着父母更多的期望,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与之相应的就是缺乏与家长的沟通,缺乏和同伴的交流。

  2、关怀品质下降,缺乏感恩精神和责任意识。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小学生不懂得感激,认为父母、教师对自己的爱是理所当然的。同时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缺乏责任意识,认为社会的不良风气、环境的恶化、他人的不幸是别人的事情,根本没有认识到“我”的发展和他人、社会、自然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3、自私狭隘,虚荣心强。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书,造成小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封闭与狭隘。一些小学生,虚荣心强,只能听恭维,不能听批评,只能比别人强,不能让别人超过自己,对强于自己的人,常常犯红眼病。

  4、自卑。部分小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家庭经济条件差等原因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低人一等,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二、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⑴家庭教育的误区。

  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许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成绩,却忽视了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个性培养等。家长的期望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使孩子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小学生相关论文例文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⑵学校教育的误区。

  一些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追求升学率、打造名牌效应,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学生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心理障碍;

  ⑶社会方面的原因。

  社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一些成年人不健康的行为,不健康的书刊和影视作品对少年儿童的不良影响。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思考

  1、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从自身心理健康做起。教师的工作是雕塑学生心灵的工作。雕塑师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响着孩子,教师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作用,因此新时期的教师要注意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努力使自己总是处于一种良好的心态下开展工作,从而对学生心理产生最佳的影响。情感丰富的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还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2、构建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可见,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构建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小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殊心理,他们的心理要比成人敏感、脆弱。所以课堂上要创设宽松、民主的气氛,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对老师提出批评。

  3、注意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力作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实现这一项重要的使命,必须要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密切配合才能完成。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家长的理解、配合和支持是不可缺少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就教育而言,它具有启蒙性、长期性、感染性、情感性等特点。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少年儿童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素质,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管理。

  总之,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以建设和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为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指导,尊重与理解学生,力求学生人格的整体性发展。在教育手段上,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以人为本,强调学生心理能力的提高。通过开展训练活动和课内外文体活动,指导学生“以人为镜”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使他们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等心理品质。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4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进步,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严重, 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要深入分析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科学引领农村小学围绕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多层次采取针对性措施, 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促使小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 促进他们个性化成长。

  关键词:农村; 小学生; 心理健康; 状况; 措施;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始终是心理学者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在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 我国要高度重视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对比、分析获取的调查数据, 明确各地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点, 大力支持地区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农村小学要根据各年龄段学生心理特征, 从不同方面入手科学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促使小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身心健康发展。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近年来, 小学生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上升到新的高度,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成为社会大众谈论的火热话题。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围绕《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 对展开了系统化的调查工作。在调查分析过程中, 工作人员发现农村小学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但也存在一些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学习障碍是各年龄段小学生面临的关键性心理健康问题,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缺乏学习动力, 甚至产生辍学念头, 对学生后续各阶段学习乃至成年之后的日常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年龄角度来说, 7~13年龄段的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明显的差异, 但该年龄段学生“生理、心理”并不成熟, 知识与社会经验不足, 需要来自父母和教师各方面的关怀。他们大都不具有较高的自控能力, 纪律意识、道德意识不强, 极易出现违反班级纪律等情况。从性别角度来说, 该年龄段女生生理和心理都比男生成熟, 语言能力大都比男生强。和女生相比, 该年龄段男生更加冲动、大胆, 品德缺陷也稍加严重。总的来说, 在农村小学教育教学中,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是培养农村小学生健康的个性化心理, 拥有健康心理品质, 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措施

  1。 家庭方面

  在新形势下, 我国要根据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结合存在的各类问题, 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入手,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促使农村地区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父母是孩子成长中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形成、能力发展等都有着较大的影响。父母要正确认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将其放在核心位置, 根据孩子个性特征、心理特点等, 采取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由于小学阶段的孩子都会经历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阶段, 父母要多留意孩子行为表现、思想动态等, 多和孩子沟通、交流, 深入了解孩子在各年龄段的想法, 随时了解他们日常生活学习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从思想上科学引领孩子, 掌握正确做事的方法技巧, 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 如何处理身边的人际关系等。同时, 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进行建立在“和谐、温馨”家庭环境氛围基础上。父母要注重和谐家庭科学氛围的营建, 要抓住小学生喜欢模仿这一特征, 以身作则, 规范自身行为, 科学培养自身综合素养, 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借助榜样力量, 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日渐他们的道德意识、责任意识等,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2。 学校方面

  在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 农村小学肩负的责任不可忽视。在日常教学管理中, 农村小学要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对各年级各层次学生进行系统化心理健康教育, 及时解决他们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由于班主任在各年级学生各班级学生中扮演着多重角色, 日常言行举止、心理状态等都会在无形中影响班级学生。农村小学要从实际出发, 对各年级班主任进行针对性培训, 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技能, 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 要随时关注班级每位学生成长, 随时主动和各层次学生交流, 了解他们思想动态, 及时发现他们出现的心理问题, 客观分析出现的具体原因。

  随后, 班主任要找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的突破口, 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 对学生进行合理地心理疏导, 解答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 并向其提出针对性建议、意见, 将育人理念真正意义上落到实处。班主任要根据各阶段学科教学内容, 将心理健康知识技能融入到日常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中, 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应用课程知识, 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技能, 科学培养并提升多方面能力。此外, 农村小学要深入了解各年级各班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况, 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组织学生阅读心理图书资料,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趣味游戏活动等, 便于学生深入了解并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 日渐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 不断规范他们日常行为, 塑造健全人格, 更好地成长成才。

  3。 社会方面

  在新形势下, 社会也要多关注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我国要根据农村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出台针对性政策, 采取多样化手段, 大力支持农村地区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国要充分发挥相关部门职能作用, 使其积极参与到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 大力整顿街头书刊、成人用品、低下的影视镜头等下的社会环境,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 避免学生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影响, 出现各类心理健康问题。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是一项高难度工作, 要借助家庭、社会二者力量, 优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科学致力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此, 促使每位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理, 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 具备更多优秀的品质, 成为新时期和谐社会构建中重要的建设者、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董玉娟。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及应对策略[J]。科教导刊, 20xx, (10) :189—190。

  [2]陈海鱼。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途径探索[J]。现代阅读, 20xx, (01) :74。

  [3]陈华。浅议影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及解决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 20xx, (10) :8。

  [4]卫萍, 许成武, 刘燕, 郭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教育策略[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xx, (02) :91—96。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5

  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为此,国内的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

  1.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积极和谐的心理状态,即是一种高效、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包括认知、情感和人格等内在的心理活动与外部行为的和谐、协调状态。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1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层次

  心理问题是指个体在适应和发展中产生的个体意识到或意识不到的主观困惑或不良状态。根据学生心理生活的实际状况,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分为心理偏差、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三个层次。

  (1)心理偏差

  心理偏差是比较轻微而又极其普遍的心理问题,主要与一个人的不良态度、不良习惯、不良行为倾向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自卑、骄傲、虚荣、多疑、自我中心、说谎、怯场、懒散、逆反、烦躁、任性、厌学、畏难、多愁善感等。心理偏差,习惯上可称为心理品质的缺点或缺陷,每个人都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存在,它在总人口中的比率为100%。有心理偏差的学生一般能正常地学习和生活。

  (2)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是心理偏差与心理疾病的过渡阶段,是在诸多心理偏差的基础上积累起来,出现了心理要素的结构性失衡,即认知、情感、意志、欲望、需求等心理要素严重失调、失衡而形成的。如焦虑、恐惧、孤独、苦闷、冷漠、嫉妒、狂妄、情绪冲动、心境压抑等。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往往内在心理冲突、心理矛盾比较激烈,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出现许多不适应、不协调、不理智甚至错误的行为反应。

  (3)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严重的心理问题,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受到了较严重的创伤,出现了诸多有违常理、常情、常规的言论和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常表现出许多不可理喻的异态反应。学生中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有精神焦虑症、神经官能症、抑郁性精神病、躁狂性精神病、幻觉、社交恐惧、感知缺损、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病态人格等。据有关资料预测,学生中心理疾病的比率由增长的趋势。

  这三种心理问题的层次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他们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内在连续性,在心理危机的程度、心理冲突的广度和深度上均存在着层层加重的趋向。

  1.2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分类

  每个人所遭遇的困难包罗万象,在某人看来不是问题而在另一个人看来就成了问题。所以在严格意义上讲,心理问题无法分类,只能按照心理问题在哪些方面出现而有个大概的轮廓和分类。国内的学者俞国良倾向于将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分为四类:

  (1)学习方面的问题

  我国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时期。由于学校和社会只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注重学生心理及性格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之大。由此而引发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学生厌学、逃学、恐惧学校、考试焦虑,并由此导致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紧张,导致学生在性格、行为上的问题。

  (2)自我方面的问题

  伴随着青春期的来临,生理的改变激起中小学生的自我形象不断的变动,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不够清晰,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不能悦纳自我,不能正确面对成败得失,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等。

  (3)人际关系方面问题

  中小学阶段的人际关系的重心是与同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竞争与合作,克服自己性格上的缺陷,都会影响与同学、朋友的关系;同时,教师和家长等成年人于中小学生的关系的调整也是一连串的人际关系问题,中小学生的许多心理困惑也与此有关。

  (4)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

  随着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提高,不仅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还会受到思维、价值观和风气、流行的直接影响。能不能适应变化多端的社会和文化,使他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如果适应不当,这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

  1.3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影响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十分复杂,主要概括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1)主观原因

  主观原因方面最主要的是因为中小学生的心理正处在一个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依赖性和独立性错综复杂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生理迅速成熟,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容易造成中小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2)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方面,一是社会的影响。社会变革在带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人们心理的震荡和行为失范。而这些消极因素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小学生。二是学校的影响。目前,应试教育仍颇有市场,学生课业负担沉重,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所必需的时间和空间。三是家庭的影响。家庭是中小学生生活、生存的`最主要的场所。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当、家庭气氛的不好、家庭结构的不良,使中小学生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

  1.4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如何确定心理健康的标准,目前在心理学界尚无统一的标准。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针对上面提到的学习、人际关系、自我、社会适应等方面学生的心理问题,制定了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可大体概括为:一是敬业,二是乐群,三是自我修养。

  具体地说,学生学习的心理健康,表现在以下6点;成为学习的主体;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在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在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忧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心理健康表现为如下6点: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能客观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要求;诚心的赞美和善意的批评;积极地沟通;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自我方面表现在如下6点: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及时而正确地归因并能够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具有自制力。

  林崇德等坚持着三个方面18点编制了心理健康测查量表,在全国范围内测试和使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2.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在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具体表现为以下六种倾向:

  (1)医学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内容的单一化,将心理咨询的内容简单归于生理问题的检查治疗;其次是在操作中人员与场所设置不合理,类似于医疗环境。

  (2)学科化倾向。把心理健康教育误解为心理学的科普教育,一味地搞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

  (3)片面化倾向。过分推崇心理测验,用单纯心理测验手段代替心理健康教育,甚至违反心理测验的道德标准,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4)形式化倾向。有些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心理健康教育徒有虚名。

  (5)德育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混为一谈,没有分清二者的界限;二是学校在具体操作中简单以行政干部或德育教师代替心理咨询人员。

  (6)孤立化倾向。把心理健康问题理解为学生一个一个的问题,忽视了教师心理水平的提高和对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

  2.2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可分为三大类型,即发展型、预防型和治疗型。

  发展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主要采用心理辅导和激励学生自我修养、自我调节的方式。

  预防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针对部分在学习、自我、人际关系、社会适应上潜在的或刚冒出问题苗头的学生。一旦发现学生有不良倾向,立即采取措施,各个击破,把问题消除在萌芽和起始状态。

  治疗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向的是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非常严重的学生。心理障碍的学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在师长的指导性训练和长期自我训练中,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状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逐步淡化和消除心理障碍。属于心理疾病层次的,则重在采取心理诊断、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办法帮助学生解除心理病痛。

  以上三种类型具有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三者必须有机结合,以发展型为主,预防型和治疗型为辅,既要考虑到全体,又要考虑到个别。

  2.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徐美贞通过对全国东部、中部、西部28个省280个区县的中小学校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心理健康课的开课情况

  “未开设”健康教育课的学校占总数的10.5%“开而不足”的比例为31.4%;“开但经常被挤占”的比例为10.6%;“开足”的比例为47.3%。

  (2)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使用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没有教材”的学校占总数的32.8%。中部(41.7%)西部(34.6%)地区、县镇(36.0%)、农村(41.2%)和初中学段(38.3%)没有教材的现象比较严重;在有教材的学校中,使用省编教材的现象比较普遍。高中学段使用自编教材的学校占三分之一左右。

  (3)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总的来看,“开课”(55.6%)、“办板报”(45.8%)和“举办活动讲座”(43.7%)是全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种最主要的途径。

  (4)心理咨询室设置和开放情况

  调查发现,没有心理咨询室的学校占总数的47.3%;在开有心理咨询课的学校中,每周开放时间在三小时以下的学校占总数的68.1%。

  (5)学校举行心理健康教育课教研活动的次数

  “从未举行过”的学校占总数的20.4%;“每学期一次”的学校,占总数的32.0%。。

  3.简评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得不到充分保障,并且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有待于进一步的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途径,尽最大可能在各校建立和利用心理咨询室,并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各中小学真正得到落实,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6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

  一、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构建了系统的培养体系,明确了如何培养学生的习惯,培养学生哪些良好习惯等等。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教会学生懂得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处理,自己做自己会做的事是光荣的,自己学会自己不会做的事更是值得称道的。又如《爱护我们的鼻子》《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教会他们懂得爱护鼻子眼睛,保护鼻子、科学合理用眼等良好习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在编排中也融入了大量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内容。如《脑筋急转弯》一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力和遇到问题要周密思考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体会到集中注意力、周密思考带来的成功喜悦,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

  正确认识自己是每个人一生的难题。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在不同的年级分别出现了认识自己、了解真正的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等不同目标的教学内容,而认识自己的方式方法也从自我认识到与他人的看法相结合等等。小学三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镜子里的我》一课明确提出人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阶段,而这个阶段中最重要的就是逐渐认识自己。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自己,有多高、多重,是胖是瘦,有哪些特长、爱好,有哪些优点、缺点等等。四年级教材中《老师眼里的我》《我是什么样的人》更进一步提出了认识自己的目标,从别人眼中审视自己,从活动中观察自己,从与他人的交往中了解自己,知道自己高矮胖瘦的变化,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兴趣、爱好和特长。在五、六年级教材中《了解真实的自己》《我是独一无二的》《正确认识自己》等内容,进一步加深了学生认识自己的程度,提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的自我意识目标要求。

  三、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意志品质和较强的行为能力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编排中,构建了一个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心理意志品质和行为能力的教学目标,从自己事情自己做到小困难的自我克服解决,从好习惯的.养成到好方法的培养锻炼,从控制情绪到超越嫉妒,从情绪控制到烦恼释放、情绪正确表达等等,既体现了应有的健康心理要求,更体现了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与行为能力培养的要求。在一年级的教材中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三年级教材中有《相信自己一定行》,四、五、六年级教材中有《超越嫉妒》《我不生气》《放飞烦恼》《正确表达情绪》《欣赏自己》《做情绪的主人》等一系列教学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学会控制情绪,恰当表达情绪就会发挥情绪的人际交流积极作用,形成健康的心理特性;正确处理嫉妒,也会给自己带来不尽的好处,会大大提升自己的学习热情与效率,最后超越对手,走向胜利。一系列的循序渐进的心理意志品质训练,让学生的心理意志品质得以形成、巩固和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表现出来的作用远不止上述讲到的几个方面,但究其重点来讲,科学地、系统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准确地认识自己,形成健康的心理特性,锻炼出强大的意志品质,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是其精髓所在,贯穿于一至六年级的教育教学始终。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7

  摘要: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有效利用实现家校合作,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成为相关教育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文章立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主要分析了家校合作策略。以期通过笔者努力,找到促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可靠途径,从而为相关人士提供部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现状;家校合作;教学策略

  在小学教学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心理形成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这时,教师就需要重点了解学生的生长环境和心理特点,同时,教师还需要加强家校合作次数,有助于教师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真正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现状

  1.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缺乏。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时,大部分家长虽然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其参与意识却严重缺乏,认为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是教师应尽的责任,与自己关系不大,更有甚者很多家长将自己参与到心理教育活动中来是学校推卸责任的一种表现。家长这些参与意识不高的现象比比皆是,对孩子的关注点在于分数和成绩,长期追求升学率,这种思想觉悟严重阻碍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进行,不利于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频繁出现,给家庭和学校带来极大的困扰。

  1.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误区。

  在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时,常会出现一些误区,使得整个合作过程的效率和效果并不明显,例如在开展活动时,活动目标不明确,活动内容过于简单化,活动取得的效果甚微。又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学校是活动的主要参与方,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与家长的交流特别少,没有更好的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也没有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这些误区的存在严重会造成学生心理扭曲,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1.3心理健康教师水平有待提高。

  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下,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相当匮乏,或者教学经验不足,没有及时准确的察觉出学生的心理异常。随着专业教育知识的不断更新变化,心理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心理问题时,没有从专业的角度去讲授心理知识,更没有通过开展活动去带领学生体验知识,使得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此外,部分教师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不自信,担心学生的心理教育受到影响。可想而知,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极其缺乏,需要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加大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投入,为家校合作奠定人才基础,促进家校合作活动的有序开展。

  2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策略

  2.1强化合作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个问题,家长总是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就可以不管不问了,认为教导孩子是学校应尽的义务,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和孩子的教育问题都应该由学校来负责。此外还有很多家长过度的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略学生的情感问题和思想教育问题,使得学生在家庭的教育环境下,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时就需要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机会,让家长从思想上认识到教育孩子不只是学校的责任,家庭环境也很重要,需要家长和教师共同合作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告诉家长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重要阶段,对许多事物都有很强的求知欲,这时家长和教师的正确引导很重要。同时,学校还需要定期做家访工作,将学生在学校的主要表现及时告知家长,并与家长多沟通交流,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进而促进家校之间的合作。

  2.2构建组织结构。

  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大力支持,经实践表明,学校在发现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时,单单依靠学校的力量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真正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同时,有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心理活动完全不了解,甚至不关心,加上没有掌握正确的心理教育方法,使得在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时依旧采取暴力方式解决问题,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重大影响,留下心理阴影,因此,为了巩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学校必须建立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促进家长和教师可以及时沟通起来,从而促进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建立。这个机构需要定期给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普及,教会家长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采取有效的'办法帮助孩子建立健全心理素质。

  2.3加强专业指导。

  首先,学校需要做的是及时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告诉家长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学习成绩一样重要,务必意识到身心的共同健康发展才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然而,在实践中却发生的偏差,家长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当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时,家长就会采取严厉的方式对待学生,使得学生遇到成绩不好的时候就会惧怕家长。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出现严重问题,严重者会将抹杀孩子的天性,将孩子变为一个只会读书的书呆子。因此,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的当务之急,学校要给家长灌输好正确的教育理念,促使家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采取正确的理性的教育措施。同时,给家长在灌输教育理论时,需要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来正确指导,真正教会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特别是遇到孩子在心理上出现问题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结束语:

  总之,要想更好的开展家校合作工作,就需要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正确教育方法,针对孩子的心理问题采取恰当的方式,真正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健全人才。同时,学校还需要定期开展家访活动,及时将学生的心理发展动向告之家长,让家长在私下里与学生融洽交流和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进而真正发挥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优势和作用,改善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参考文献

  [1]李亚君.小学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4(26)

  [2]张信勇.论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之路[J].教育教学论坛.2014(26)

  [3]肖新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状况调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22)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8

  摘要:小学教育中的教学风格、内容,校园风气、氛围,教师,以及同师长与同学的互动在各方面对儿童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更加重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从学校、教师及学生本身等层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元性与可行性,使之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儿童心理发展

  一、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基础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儿童进入小学后,逐渐成为独立的个体,并以学校为媒介开始了社会化的进程。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影响着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与走向,更影响着儿童身体与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更加重视小学心理教育,使之在儿童心理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

  二、儿童心理及其发展

  童年被视为人生一段非常关键和特殊的时期,在成长的奠基阶段,个体的生理与心理逐渐发育,进而不断完善。其心理健康水平涉关个体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准、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心理素质、思想品德、自我意识与交往能力等,生理与心理因素相互影响,构成了每一个体极为复杂的成长过程。儿童心理在各个具体的年龄段呈现为不同的表现形式,总体而言,儿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可塑性、阶段性以及差异性等特征。

  首先,儿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儿童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对成人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心智发育尚不成熟,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知识与行为的能力,因而心理发展十分迅速。倘若忽略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则会错失促进其心理发展的最佳时期,使其心理健康出现障碍或问题。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其出现的时机与持续的时间都可能有所不同,需对每一个体酌情对待。通过了解儿童心理的敏感性,能够更好地观察他们的行为,了解他们的需求,为其发展提供适时适当的条件。

  其次,儿童心理具有可塑性。这种可塑性由最初的情感认知逐渐发展为日趋成熟的思维体系,无尽的好奇心与极强的探索精神。儿童具有十分丰富的情绪,感受力极强,推动着其智力的发展与进步。当儿童的感知与情绪有所成长,才能促进其心理的成长,进而实现认知力的提升,逐渐实现身心的整体成长。因此,要尊重儿童的情绪与情感需求,尊重儿童的好奇心,同时要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认知力,使其在心理健康的各个层面都有所长进。

  再次,儿童心理具有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是渐进的过程,其发展过程具有显著的阶段性。不同发展阶段之间既存在各自特征的不同,也存在各个阶段间的衔接性与渐进性。每个阶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每个阶段的前后次序不能颠倒或超越。通过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具体特征,掌握它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利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儿童的智力水平与个性特征,适当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进程。

  最后,儿童心理具有差异性。每个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其心理发展的特征都是不同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尽管儿童在各个年龄段普遍表现出相似的成长特征,但究其身心发展水平,依然存在个体的差异性。同时,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每个儿童都面临着不同的心理发展条件,这意味着既存在心理健康发展的助力,也存在心理问题出现的契机。因此,要尊重儿童心理的差异性,根据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教育,既保证其心理发展的自由度,也要保证其成长环境的积极性。

  三、校园生活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在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中,由许多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包括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学校教育因素。儿童进入校园后,校园便成为其主要的社会活动场所。校园是儿童最初接受社会化影响的理想场所,在这一环境中,儿童在接受系统教育的同时,也在直接或间接地接受有计划、有步骤的成长教育。因此,在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相对于其他环境因素而言,起着主导作用。

  首先,学校教育中的教学风格、内容等影响儿童的学习兴趣与认知水准。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使其长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因此,要不断更新课堂教学手段,引入丰富新颖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好奇与热情,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为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次,校园风气与氛围等影响儿童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学校是儿童心理形成的早期环境,儿童在校园获得最初的生活经验,养成最初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良好的校园风气与氛围是一股无形的教育力量,激励全体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共同努力。校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心理社会环境,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不可忽视。学校环境结构的特征会影响到儿童人格的发展,如学校规则、校园气氛、规模大小、教室大小、座位安排、墙壁颜色以及通风条件等,都会影响到儿童心理发展。

  再次,教师这一角色对儿童的.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就像花草树木趋向阳光那样趋向教师。学生具有模仿教师的天性,仿效教师是学生学习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途径。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以师生相互了解和理解为基础,因此,教师施教的前提便是了解并理解学生。事实证明,对学生的全面认知是教师与学生发展良好关系的基点。而学生对教师的认知则是其对教师施教信任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品质,能够很好地理解并尊重儿童,能够通过语言与动作适当对儿童进行情感的表达,真正关爱并包容儿童,才能够获得儿童的充分信任,以积极的态度融入校园生活;同时,在儿童所处的班级、年级以至校园环境中,要形成民主且平等的氛围,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满足儿童的内在需求。

  最后,与师长及同学的互动影响儿童的自我意识与交往能力。进入校园后,儿童离开了熟悉的家庭,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接触对象增加、生活范围扩大,所处的外界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外部因素的推动下,其心理发展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开始适应新的生活,调节自己因陌生带来的不安,自觉维持与老师和同学的人际关系。在这一时期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儿童的心理状态开始相对稳定,情绪波动变少,部分性格发生改变,产生了自内向外的心理变化。尽管儿童的人际关系较为单纯,但对其心理健康发展影响巨大。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儿童的心理健康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在校园生活中,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同他人的交往能够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积极发展,从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友好共处,培养合作心理,为今后适应更大范围的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四、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小学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但由于这一环节常与道德教育相混淆,或多集中于课堂教育而疏于日常教学的贯通,使其缺乏科学教育的多元性与可行性。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不仅限于对心理问题的疏导与解决,更应从学校、教师以及学生本身出发,对儿童心理的多个方面进行系统而细化的指导,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使其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

  第一,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使之超越书本、课堂,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教育应该承认的教育权力的程度,以是否有助于学生的成“人”,即体现人的本性的自由个性养成和充分的精神生长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包括日常教学、活动以及各项校园事务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形成由校长、教导处、辅导员、班主任及所有教师共同组织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既要开设心理健康课、开展心理问题咨询,做到对学生心理问题有所掌握、有所准备,也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当中,引入专业的心理教育专家作为队伍的理论支撑。既可以将原有的思想品德课与青春期教育等相关课程有机结合,也可以有效利用活动课及各项校园活动,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第二,应重视教师心理健康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重视教学中的尊重、理解、关爱与平等。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决定着他们具有极强的自尊心,对来自外界和他人的尊重、理解、关爱及所处环境的平等具有敏感的触觉,易受其影响,产生心理上的反应与波动。公平和优秀的价值冲突反映的是“个人权益与公共福利之间长久以来的紧张状态”:学校要为全体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则共同福利要先于个体学生的发展考虑;相反,学校如要彰显才干,个体发展的目标则要优先于学生群体的考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因此,应注重加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不仅要重视培养辅导员、班主任等与学生接触较多的教师,也要加强专科教师及其他教师的培训,使教师整体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有所提升。通过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与技能,在教育模式与方法上进行改进,以合理适当的途径加强师生联系与了解,充分理解、关心、爱护学生,才能进一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三,应重视个体的年龄、性别、性格等特征,使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小学阶段涉及儿童早期、中期及后期直至青春期的开始,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我们将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人际关系的紧张;二是学习所造成的压力;三是在“自我”方面出现问题。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具体特征,强化学校常规教育,对其进行积极且正面的引导。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预防,应着重于学生心理的训练与引导,避免走向学科化和医疗化。同时,对有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学生应及时予以咨询指导,同家长一同对其进行矫正训练,增进其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提高其认知水平和人际关系技巧。根据各个年龄段的具体需求,应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行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立性,强化其自理能力、学习能力、抗压能力以及集体意识。

  第四,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只有可以陶冶品格的教育才是真正完全的教育,品格教育包括通性与个性的辨识,明与恕两个标准的重申与确立,以及个人的修养,特别要注意到意志力与裁节能力的培植。全面了解学生的各个方面,加强学生沟通渠道的多样性,鼓励学生随时与教师、家长、同学进行沟通,使学生有意愿、有机会进行倾诉,改善以往忽视日常教学生活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使其由文件、口号真正落实到具体行为上,并保证其行之有效。学校应同家长合作,在保证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氛围有利的情况下,发挥家长在学生心理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融合,共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9

  小学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起着榜样性和领导性的作用。班主任应当在充分剖析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卫生方面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发现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加以引导和教育。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关键

  (一)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小学生正处于认知能力发展的初级水平,对周围事物的认知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只有了解和掌握小学生的心理境遇,及时通过其生活的圈子以及周围的亲朋好友进行了解,尽量与学生打成一片,与其建立起超越师生的朋友情谊,加强深入的交流,才能有针对性地把握学生的心理诉求,加强心理教育的时效性。

  (二)树立平等的教育观念。班主任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领导者,树立起正确和有价值的教育理念是开展心理教育的关键。传统的教育观念往往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有上下等级的模式,其在保障教育教学秩序和提高知识传授效率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但当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时,则不利于对小学生心理的剖析和引导,往往起不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小学班主任须要树立平等观念,通过友善和蔼的动作和表情,拉近彼此距离,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础。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一)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心理辅导。孩子们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和处理方式千差万别,因此有必要开展贴合小学生成长环境的心理健康辅导,选取使其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具体带入的实例,帮助学生人格的成长。例如在正式进入课堂知识学习之前,采用分组的形式,分别用不同的情景假设,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探讨的问题既涉及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又事关班上部分同学在近期所遇到的心理问题,这样便充分地将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完美融合在一起,有益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二)充实和完善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水平是决定其能否很好地开展具有科学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能从学生身上汲取到部分积极因素,此时便是教师进行自我完善的契机。在此过程中,将班主任这一特殊的角色融入到心理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反攻为主,进行身份角色的替换,锻炼学生对于相似问题的评价和处理能力。但在现实教育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只是被动地等待学校分配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只有学校分配了任务,才会开展所谓的心理健康辅导。因此,必须打破这些固守的传统的观念,真正把握和改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环节,从根本上充实和完善班主任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储存。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要注意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保证在接下来的心理辅导活动中有效地针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科学处理和引导。班主任学习的过程不仅可以丰富相关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在此过程中与学生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机制。

  (三)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强调课堂的交往性是现代教育正在逐步重视的内容。班主任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中去,指的是班主任利用愉快的课堂氛围,逐步引导出希望学生了解并引发思考的心理教育问题。例如加强趣味性课堂教学的比重,可以利用绘画作品、实物模型、青少年题材影片等穿插到课堂中去,激发学生对绘画和影片观后感的踊跃探讨,进而引导学生从中学习到如何对待身边的人和如何处理身边的事。班主任还要对有新的不良心理倾向的学生进行持续的关注,在交流谈话中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制定相关的引导措施。

  (四)开展集体活动,提高学生认知水平。集体活动在小学课外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部分,不管是在知识教学方面,还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具有极强的`实用性。选取当前环境下在社会中引起广泛影响的话题作为集体心理健康活动的讨论课题,营造出一种积极健康的品格形象。例如某山村小学的支教教师不顾自己身体疾病的困扰,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坚守岗位,体现了神圣而又光辉的教师形象。选取这样的讨论话题,不仅向小学生们传达了正确的价值观念,而且拓宽了他们的认知范围,提高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比一切知识性的教育内容更具有现实意义。如果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能很好地解决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定会给其学习和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因此,班主任要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和解决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X

  一、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小学是孩子人生一个小小的转折点,在这个转折点,他们了解了勤奋、第一、落后、嘲笑等这些字的含义,于是,他们的心理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他们有时也很矛盾,是勤奋感和自卑感的矛盾。这些由学习原因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他们面临的最大困惑。因为他们希望通过学习、集体活动、团体生活等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自我形象和自我价值。但家长的期望,老师的期盼,使他们的生活变的忙碌,在学校和补习班之间来回穿梭,生活也变成了单一的学习生活,因此,小学生出现了厌学、焦躁不安、上课紧张等等情绪,更甚至出现逃学、上课睡觉等严重行为,这个时候,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骂等扑面而来,是小学生在压力下,产生了自卑、厌学、不爱交际等心理问题,幸福感降低,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的健康发展,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因此,对小学生的教育中加入心理健康的教育就显的非常重要了。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

  (1)情感教育。2011年颁布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中提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融为一体,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人物”。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受到了老师的充分重视,因为情感教育关注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态度、情绪、情感和信念的发展,促进了小学生心理积极健康的发展。(2)意志的培养和品格的塑造。意志在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他能促进小学生努力克服困难和障碍。而意志的培养是让小学生有意识的确定目标,然后根据目标调节和支配行为,克服种种困难和挫折并达到目标。在小学里,有一部分的小学生意志力比较薄弱,这使得他们上课注意力不能长期集中,遇到学习中的难题就退缩,做事情心不在焉。这就需要语文教师重视小学生意志力的培养把课文中的典型人物事迹和生活中的励志故事运用到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中,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耐心的引导和启发,锻炼他们坚强的意志力,树立执着的信心。当今社会对语文教学的要求,除了单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外,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塑造学生的人格,以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塑造良好的品格是小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就需要教师利用语文教材的人文性和思想性感染学生,得到学生的信任,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其正确的道德观念。作文也是培养学生品格,树立其正确价值观的阵地,高年级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作文发现他们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扰,并加以分析和引导。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1)体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心理关怀。在新修改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表明了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关怀的重视。其中人文性体现语文学科对学生的心理关怀。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老师注重学生潜能的发掘,使小学生成为一个真正健康幸福的人。语文教学对学生心理关怀的具体表现形式和要求就是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2)提高语文教师教学质量。201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必须涵盖“心理健康与道德”学习领域,这要求教师掌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能力,而且教师的心理状况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这要求教师自身的心理必须积极健康。教学质量的好坏是师生之间共同努力的结果。教师在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情感时,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教学中适时、适度地把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就成为主要的手段。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状态。师生的良好互动,轻松的学习环境,使教学质量迅速提高。(3)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会常常发现许多上课讲话、看课外书、开小差,甚至睡觉等等行为。这是学生缺乏学习语文兴趣的现象。这些问题都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教材为依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动力。

  三、结论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和深化素质教育对小学现行教学体系提出的新要求。但是现在很多小学因为对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使得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和解决,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全面提高十分不利。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加大社会和学校对着一点的认识,加大小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部分,让小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孙桂香.浅谈小学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学策略[J].中国科技信息,2010(05).

  [2]梁丽丽.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实践[J].绥化学院学报,2007(05).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10

  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小学时期是学生形成良好品质和个性的关键时期。为此,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变得非常迫切。而语文教学担负着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为此,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后作业;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但是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也是小学生进步和发展的一种趋势。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但能够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进行,而且能够大大地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下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实践,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进行了简要探讨。

  一、通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学研究明确提出,学生学习的强大内驱力是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态度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应当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具体来讲,教师对待学生应当和蔼可亲,进而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实时地排除学生的不良情绪,实现学生课业和学习的减负,肯定学生的长处,特别是学困生,应实时地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在适当的时候给予赞赏。例如,教师在阅读教学《蓝树叶》这篇课文的时候,应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启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相似现象进行回忆:当时的你或者是他人是如何做的呢?你或者是他人会是一种怎样的体会呢?将来碰到这样的事情你会如何去处理呢?等等。在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过程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懂得宽容他人。最后应让学生明确只有跟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进行正常的交流和沟通,才会不断增强自信心、归属感以及安全感。

  二、通过讲解课文的`主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知识分为五大方面,即爱自己、爱人民、爱自然、爱祖国、爱科学,教师应当有效地挖掘这种爱的主题,通过教材当中关于爱的要素激发学生的内心世界,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与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教师在讲解《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的时候,应着重启发学生体会课文当中聋哑青年专注、勤奋、执著、认真的良好品质,并且,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演示聋哑青年看鱼和画鱼的情景,让学生不但可以感受到作者观察能力的敏锐,而且还可以感受到聋哑青年热爱生活的情感、做事的认真,及执著勤奋的良好品质。如此一来,不但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而且也能够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聋哑青年身残志坚的意志,从而实现学生心灵的升华,激发学生的情趣。

  三、通过布置课后作业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业不但是对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情况进行验证的一种手段,而且也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方式。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不少教师仅仅视作业为教学的一个补充,布置大量的作业,这不但使学生的大量课余时间被占据,而且难以提升作业的效率与质量,最终往往适得其反。近些年,尽管社会要求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学改革也要求实现学生课业减负,可是实际上常常难以实现减负的效果。繁重的课业负担不但不利于对小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能力,最终难以让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趣味性和体现自己的长处。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适当地安排课后作业,从而有利于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且,应注重在减负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应当实施差异性的方式,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做类型不同的作业,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所有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完成作业,提高完成作业的质量。二是教师在安排作业的时候,应当实施精选精练的策略,针对一种类型的题目,选择有价值和代表意义的练习内容,以使学生在高效的练习过程中学会有关的内容,并且,教师在设计课外作业的时候,还应当增加实践的内容。例如,让学生在写作文时选用贴近生活实际的题目,以使学生写出自身的真实体会。只有如此,才可以实现学生学习负担的减轻,才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非常多的方式,语文教学课堂就好比一块肥沃的土地,只要教师能够开发和耕耘,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洗涤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等,最终让学生变成生活和学习中的强者。

  作者:浩瑞禄 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柏林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梁钟钦.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xx(1).

  [2]王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策略[J].新西部(理论版),20xx(11).

  [3]胡荣裕.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艺术素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20xx(3).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11

  1.中小学儿童适于做团体辅导的因素

  1.1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相似性

  由于生活环境的单纯,大部分中小学生产生的心理困扰都是相似的,家庭方面主要是与父母间的沟通问题,学校方面主要是人际交往与学习压力等问题。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被这些类似的问题困扰,把学生普遍具有的心理困扰通过团体辅导加以疏导既可以降低学生单独参与辅导的精神压力也可以高效的对团体成员具有的心理困扰进行解决,能更有效率的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1.2中小学生思维的简单性

  中小学生相比于成年人思维更简单、单纯,并且乐于参加团体活动,这也使团体辅导的有效实施有了更多可能。在团体辅导开始后大部分儿童便能全身心投入到团体辅导中,并能积极踊跃参与其中,不带有过多的戒备之心,这也是中小学生适宜做团体辅导的原因之一。

  2.团体辅导的重要作用

  中小学生生活在学校这样一个环境中,不可必免的存在于团体生活中,而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有重要影响的。开展团体辅导不仅使学生间相互交流了解的机会增加,而且同伴的正向积极地感染力也能通过有效的团体辅导传递给彼此,使正能量在团体中得到关注。除此之外,团体辅导过程使学生产生共性,找到被人接纳的感觉。在无人交流、或单独与教师的交流过程中,有问题困扰的学生本人会认为自己是怪异的与其他人不同的,因而情绪低落,自卑情绪很强烈。但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大家会发现每个人都存在类似或完全相同的困扰因素,这样就消除了学生的低落情绪,并能接受自己遇到的生活困扰,而积极面对并解决问题,避免了因不理解这些困扰只是正常现象而自暴自弃的情况。在中小学生间同伴效应是很明显的,同龄人间的交流更容易,提出的意见也更易于被接受,因此开展团体辅导增加了同龄人间的纠正与支持的可能性。让完全受教师、家长教导的学生有机会接受更多同龄人的建议,并做出最正确的决定。

  3.团体辅导时的注意事项

  中小学生的团体辅导是很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开展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对以下问题加以注意。

  3.1团体心理辅导应围绕相应的主题展开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把握好活动的主旨,并紧紧围绕主题展开活动。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活动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活动能否给学生启示,使团体辅导真正发挥作用的一个关键点。

  3.2指导教师在团体辅导中角色的界定要清晰

  指导教师在团体辅导过程中不是一个老师更不是一个心理治疗师,要做一个倾听者、指引者。倾听同学们的困惑,然后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亲自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3.3要做好时间的分配

  不可把前半程的活动堆积的很饱满,而由于课程时间的限制后期活动戛然而止,同学们的看法与意见均未表达清晰团体辅导便结束了。团体辅导中最重要的环节便是学生的自我发现与醒悟过程,如果因为课程安排的不合理而达不到,那么辅导就是无意义的,也会使学生误解团体辅导的真正目的。

  4.总结

  就目前我国心理健康现状来说团体辅导确实是一种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开展以预防为主,面向全体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注重心理训练和能力提高的团体训练是很有价值的。需要不断探究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来完善团体心理辅导、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没有终点的。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12

  摘要: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与综合素质。本文就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德育教学的融合策略展开探讨进行经验分享。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小学德育教学

  1、教学中渗透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思想与知识传播的重要场所之一,课堂教学中应以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出发点展开。在小学课堂上,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人格塑造。教师应善于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2],发现其中蕴藏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知识。并将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更具针对性。例如,在“我和规则交朋友”单元教学中,教师可由以下几方面对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进行说明,如游戏规则、学习规则、交通规则等。同时应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列举并总结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规则,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规则。教师由学生的讨论结果引出保护公共设施、遵守交通规则、尊敬师长、尊老爱幼等德育知识。下一步,教师可从课堂规则与《学生守则》出发,与学生共同分析常见的违反规则的现象,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规则所具有的规范作用及约束力。例如学生在课堂上高声喧哗会对教学秩序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教学活动无法顺利进行等事例,进而得出课堂规则对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具有保障作用这一结论。通过课堂教学,将生活常见事例引入教学中,使学生更易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并帮助其形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达到心理教育与德育的目的.。

  2、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德育实践中

  检验德育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即为德育实践。自素质教育理念提出以来,教育界对教学实践的关注度也随着上升,从而使人们在重视品德教育的前提下,对教学实践工作的投入性也日益增强。通常而言,开展德育主题班会、共青团活动是小学德育实践的主要手酸。通过德育活动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德育工作中使用较为广泛。教师可以把握校园活动的契机在班级开展相应的活动,从而使学生在校园文化与班级文化的共同影响下,提升道德水平与心理素质。如学校开展了“你我共建文明校园”教育活动,教师则可以借此机会在班级开展“礼仪伴我左右”的实践活动,并鼓励、动员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提高学生对活动的热情。此外,教师可以采用歌曲创编的形式,让学生将文明礼仪以歌唱的形式进行演绎,另外也可以宣传手册的形式向学生宣传文明礼仪知识,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礼仪指导。强化情感、人格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其更加注重礼仪,并树立积极阳光的心态。

  3、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作为社会文化之一,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同样承载着精神文化。良好的校风有助于德育教学效果的优化。校园文化涵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能够使全体师生形成奋发向上的内驱力;精神文化建设能够增强师生的凝聚力;物质文化建设可使校园人文气息更为浓厚[3]。先进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综合素质、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够起到促进学生人格健全、陶冶学生情操的效果,对学校、师生的和谐发展起到积极地推进作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可从升旗仪式、校歌、校训、办学理念、先进代表评选等方面入手,从而强化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弘扬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目标与远大的理想。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实施德育教学,方式较为丰富,如在小学生目光所及之处,如道路、花圃、餐厅、校门等位置设置有教育功能的物质设施(警示语、宣传画等),将德育知识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从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校园环境的熏陶下,学生的思想品德与心理素质将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校园基础设施的完善与物质设施布局的优化,使校园环境更和谐宜人,从而增强师生开拓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

  4、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多数时间都是在校园内度过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也体现在良好班级环境的建立上。但现阶段我国在积极的学习环境的构建上尚存在较多的缺陷[4],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为达到纪律性与规范性的目的,教师设置了较多的规定,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从而使其抵触、叛逆情绪增加。二是在管理方面,低年级与高年级没有明显的区分,使用高年级的标准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管理,使低年级产生了较大的学习压力。为了更好地创建班级环境,教师应从日常生活与教学入手,加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注重完善自身人格,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师生间的平等交流。对于学困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鼓励,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给予学生建设性建议,防止事态恶化。为了创造良好和谐的班级风貌,教师可定期开展“吾日三省吾身”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上台讲述自己从事件中学习到的道理。从而使学生善于反思,且更为全面地认识自我,提升自我认知,使其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从而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更好地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

  5、结语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德育教育相融合能够促进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及形成与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方法的应用与创新,以实现两者更好地融合,进而完善学生性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更好地提升。

  参考文献:

  [1]曾如红.小学德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启迪与智慧(教育),20xx(08):93.

  [2]华琳智.融心理健康教育于小学德育教学中[J].辅导员,20xx(06):43.

  [3]高霞.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J].新课程学习(上),20xx,(12):14.

  [4]吴湘红.小学德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xx(01):78-79.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13

  积极心理学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激发青少年的内在激情,帮助他们发展综合技能,承担起社会责任,成为富有同情心、心理健康的成年人。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引下,株洲市教育局扎实推进“幸福校园”行动,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中小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中小学生心理潜能,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一、定位:由“解决个体问题”向“服务群体成长”升级

  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和群体的自我积极面,主张培养个体积极的个性特征,如爱、勇气、给予、创造和持之以恒,更关注群体的创造力,关注群体生活的快乐与幸福。20xx年3月,株洲市教育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为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升级版,20xx年,株洲市教育局再次出台了《株洲市心理健康教育行动计划(20xx~2018)》,明确要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从打造和谐社会出发,着眼于青少年学生身心持续健康发展,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培养青少年尊重生命、热爱生活、自信乐观、和谐向上的良好心理品质,以及对美好人生的健康追求与应对挫折的坚强意志,建立生命个体与自我、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促进我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在上述两个文件精神的指引下,株洲市八中列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目标:基础目标是“防治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基本目标是“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终极目标是“开发心理潜能,达到自我实现”。株洲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走出了“治病”思维,关注中小学生心理潜能开发,做出了建设“幸福校园”,让中小学生生活更快乐,更具幸福感的制度安排和顶层设计。

  二、教师:由“消防员”向“成长导师”转型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成长的个体,老师也需要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以积极的心理看待发展中的学生,重视学生个体的自我成长,流畅的思维和情感,给学生传递正能量。为培育专业心理健康教师,打造幸福教师队伍,从20xx年开始,株洲市教育局每年投入50万元,在学科教师中培训100名国家心理咨询师。目前,已有近600名学科教师系统学习了心理学,取得国家三级以上心理咨询师证,基本实现“每一所学校有1名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目标。此外,株洲市教育局每年投入20万元,引进“轻松教与学”项目,在学科教师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培训,提升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实现“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目标。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增强,教育水平也大大提高。经过了心理学系统学习和“轻松教与学”项目培训,回到课堂之后,老师们自主地围绕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在课堂上不自觉地创造一种不让学生感到压抑和低自尊的小环境,积极干预学生心理。通过认知和行为鼓励,学生幸福感不断发展,学生学习效率大大提升。20xx年8月,株洲市石峰区先锋小学彭小英校长一直在苦苦思索:“如何让教师更轻松地教出好成绩,如何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更轻松地考出好成绩?”直到接触“轻松教与学”项目,她才豁然开朗,果断引进这个项目,在全体教师中开展培训。通过培训,先锋小学老师们的心态变化了,他们看待问题更通透了,也能够在课堂中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更好地掌控自己的课堂了。老师的变化,带动了学生的变化,带动了家属、家长的变化,学校成长的生态环境整体发生变化。彭小英校长说:“‘轻松教与学’就如一股清新的春风,以一股神奇的力量改变着我们的教师,推动着学校的发展。”株洲市十八中运用“心理资本”理论,组织“做幸福教师”阳光心理沙龙,围绕“自我效能”“进取心”两个因子设计活动,开展学生和班级系列、家庭教育系列、个人心灵成长系列、咨询案例分析系列、读书分享系列等活动。引导教师潜心教学,实现生命的转向,转变工作方式,提升班级管理效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14

  当下,农村中小学的心理问题复杂严重,亟待实施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教育主管部门及教师关注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建立专门的机构,配备专业的师资,以期有效地改变农村心理健康薄弱甚至空白的落后现状。

  一、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现状

  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我”意识。这方面有个性上的问题,如内向、孤僻、任性、自私;有来自意志品质上的问题,如懒惰、意志薄弱、依赖性强;也有来自情绪方面的,如暴躁、厌学、冷漠等等。

  2.交往意识。这方面的心理问题有来自家庭的,如叛逆、依赖心强、不独立、蛮横;有来自学校的,如刻薄、嫉妒;也有来自社会的,如打架斗殴、上网成瘾等等。

  3.学习意识。这方面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厌学、逃学、旷课、上课无精神、注意力不集中等等。

  二、积极探索有益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途径

  1.意识先行。要有实际作为,先改头脑,要实施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先得让相关人员改变意识,从观念上加以转变,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育行政领导要有意识。教育行政领导要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是教育应有的内涵之一,从而纳入整个教育体系,并且从物质、师资等软硬件上加以配备及完善。第二、强化学校相关负责人的意识。学校相关负责人要提高其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让教育回归人的本质,也让心理健康教育回归课堂,而不仅仅是课程表上欺上瞒下的一个象征性的文字符号。第三、教育者要有意识。教育者要能够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使自己走向专业化的心理教育的道路,丰富完善自己的教育理论,注重心理训练的实践以及案例的反思总结,这也是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最坚实而有效的一步。第四、家长要有意识。在这一点上,学校是家长产生意识的助推者。学校应适时组织家长学习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尤其对于留守学生的监管人而言,无论定期举行家长会或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家庭背景,还是有关训练心理发展的活动、方法都要与家长进行讨论,进而制定方案。

  2.行动跟进。第一、做好专业教师的培训。学校要加大培训力度,加大投资,在本校培养至少一名专业的心理教师。第二、做好各学科教师的延伸培训工作,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掌握基本的心理疏导及训练的方法,有效地控制好自己的'教育行为。第三、做好教师的心理健康工作。教师要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愉悦的心境,和稳定平和的情绪投入到教育中去,优化教育教学环境。第四、做好评价工作。学校要建立包括各学科教学成果、师生的情感体验、健康水平测试等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体系。第五、做好各学科的渗透性教育。各学科教师要打破学科概念,发掘本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适时适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第六、做好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角色,他既是管理者,又是陪伴其成长的朋友,与学生的交往最为密切。因此,班主任的工作一定要勤、细、实、巧,要深入了解学生心理,根据不同学生地不同心理问题,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对学生实施教育。

  3.文化陶冶。开展丰富多彩,健康高尚地各种文体活动,演讲比赛,团队活动,给学生心理发展以积极健康向上的影响。并可通过橱窗、板报、专栏、手抄报等方式营造健康和谐的的校园文化环境,以陶冶学生的性情、促进其活动能力,集体生活与人际交往能力。

  4.爱的滋养。“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出发点,把爱当做心理教育的催化剂、灵丹妙药,你会发现走进学生心灵是多么的幸福。所以,教师要善于发掘社会、学校、家庭的爱的教育资源,实施爱的教育,营造爱的氛围,让感受爱与奉献爱成为每个教师的工作方式和每个学生的生活方式。总之,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急需我们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做好从无到有的工作,之后不断的健全与完善,使之在农村中小学加以推广与普及,这样才能给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份关注,一份希望,也才能给无数农村学生以一份关爱,让他们健康成长。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15

  面对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和日益增加的学业压力,学生只有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的适应校园环境,在保证自身健康成长的前提下,提高学习成绩。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虽然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远未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分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其解决措施,成为当前小学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

  1现阶段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对从业教师的理论知识储备和实际教学经验有着严格要求。心理辅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决定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质量。例如,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不仅要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取得相关的教学资格证书,而且必须具备3-5年及以上的教学经验;从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更是需要取得本专业的博士学位以及参加一年的专业培训。而我国虽然也开办了各种形式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活动,但是其辅导和培训质量参差不齐,教师往往很难学习到可借鉴的教学经验。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心理辅导教师往往只具备理论教学知识,在实际开展心理健康问题辅导时,也就不能给学生提出实质性的帮助,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得不到明显体现。

  1.2学校重视不足,教学形式化严重:部分学校的管理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以实际行动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环境。首先,在任职教师的安排上,多由兼职教师担任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例如班主任、思想政治教师、校医等。这些教职工虽然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知识,也就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不仅起不到正向的帮助,甚至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其次,形式化严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贯彻落实。部分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纯粹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大搞“面子工程”。在当地教育部门检查之前,临时“抱佛脚”,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而一旦检查工作结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被搁置起来。

  1.3过分推崇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种常用手段,无论是采用问卷测验还是对话测验,都能够帮助心理辅导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但是心理测验只能从一个方面展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测验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情绪波动、配合程度等因素,都会对最终的测验结果产生影响。如果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完全以心理测验作为参考依据,那么其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也会偏离方向,难以起到纠正和辅导作用。除此之外,即便是开展心理测验,也对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提出了极高要求,部分教师对心理测验的流程不熟悉,测验过程中的问题设置不合理,测试现场环境不规范等,对导致了测验结果的不准确。

  2解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可行性对策

  2.1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我国早在20xx年就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的指导和规范作用。在20xx年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中,明确提出了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中,关注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因此,学校管理人员和广大教职工应当主动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首先,针对小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认知不足的问题,可以在校内通过海报宣传或集中教育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见表现形式,并讲述心理健康问题的危害,让学生对此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其次,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办公室,一来能够为教师提供稳定的工作场所,二来也能保证学生的个人隐私。

  2.2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丰富实践教学经验: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直接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质量。面对不断变化的教学形势,心理辅导教师必须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专业教学能力,适应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需求。心理辅导教师既可以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自我学习,也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通过聆听专家讲座或是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学习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内容合理、执行到位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保证学术心理健康问题得到解决。学校还可以建立一套与培训活动相对应的激励机制,例如要求受训教师参加专业考核,并根据考核成绩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以此来调动心理辅导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2.3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学校的心理健康不能像传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那样,只是等待问题的发生,然后再去补救,而是应该主动地预防问题的发生,有目标、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行全面的培养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协助所有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教学服务”。所有学生不分性别、年龄和年级,不分问题类型,均在“教学服务”之列。因此,每一个学生在校期间都必须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应该是越早越好。同时,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之上,还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逐个解决他们成长中的问题。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02-20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05-17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06-20

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02-21

【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06-25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推荐)06-23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5篇)02-20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5篇02-20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