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

时间:2024-07-18 12:25:22 三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锦集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锦集15篇)

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六册(修订本)第85~88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知道它们的实际大小。

  2. 培养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独立思考、乐于交流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1平方米桌布一块,米尺,镜框,长方形纸若干张。

  学具:边长1厘米、1分米的正方形纸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个木条钉成的长方形镜框,提问: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做这个镜框需要多长的木条?学生回答后紧接着问:如果配一块玻璃,要多大呢?引出课题前半部分。(板书:面积)

  [评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亲切自然。渗透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思想,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愿望。]

  二、引导探索,讨论研究

  1.认识面积的含义。

  (1)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

  先举几个生活中物体表面的例子,然后让学生亲手摸一摸课本封面、文具盒盖的表面,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谈话:我们把课本封面的大小叫做课本封面的面积。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文具盒盖的面积?你还能说出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请比较它们的大小。

  (2)认识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

  让学生想像把课本面的形状画下来是什么形状,引出并板书:平面图形。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后出示以下图形。

  提问;在屏幕上呈现的6个图形中,你能指出哪些图形的面积?学生回答后追问:为什么不能指出角的面积?

  出示下面3个图形:

  提问:谁能比较这3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标准中提出“结合实例认识积的含义”,按照这一要求,这里不再概括面积的定义,而是让学生具体地感知面积的含义。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感知比较充分。]

  2.教学面积单位。

  (1)引入面积单位。

  (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长方形纸,同桌的两张纸宽度相同,长度略有差别。)让学生拿出长方形纸和老师手中的纸比较面积大小,学生一眼就能看出大小。再让同桌之间比较纸的面积的大小,学生发现一眼不能看出来,可能想到用重叠法或量长和宽的.办法比较。

  多媒体出示长方形(15个单位)和正方形(16个单位),让学生说说如何比较其大小。演示用重叠的方法无法比较(一个较宽,一个较长)。

  多媒体演示把长方形、正方形分成如图(1)、图(2)的方格。

  学生用数格子的方法说出正方形的面积大。

  多媒体出示图(3)。

  提问:图(3)也画成16个格子,和图(2)的面积一样大吗?为什么?

  讲述:如果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要统一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面积单位。(板书课题的后半部分:面积单位)

  [评析:在操作和比较中引出积单位,过渡自然,环环相扣,学生始终处于最佳思维状态,每个学生都感觉“这是我自己发现的知识”,有积极的学习体验。]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① 认识1平方厘米。

  学生观察1平方厘米纸片的形状、大小,量边长。引出: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板书:平方厘米)

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掌握24时计时的方法及其与普通计时法相互转化的规律,学会推算经过时间.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用24时计时的方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时间与时刻,并能计算一日内经过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有线1台的儿童动画片晚上几点开播吗?(晚上6时)

  晚上6时又可以说是几时?(18时)

  你们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计时法?(电视中、报纸上、商店营业牌上……)

  像18时这样的计时方法,在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24时计时法”.(板书课题:24时计时法)

  二、探索新知.

  教学24时计时法.

  (1)教师讲解:交通、邮电、广播等部门在工作中需要很强的时间观念.为了计算简便,不容易出错,都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的计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

  教师: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呢?现在我们看钟表.(给学生演示教具)

  教师:春节是我们每个小朋友最喜爱的节日之一.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除夕夜晚新年的钟声在什么时间敲响?(夜间十二点)

  教师:把时针调到12时.对,夜间12点,是旧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我们把这一时刻称为0时.

  教师提问: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在一日也就是一天的时间里,钟面上的时针正好走几圈?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钟面上的时针是怎样走的.(给学生演示教具)同学们,除夕之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到第12下时,新的一年开始了.此时此刻,钟面上 的时针和分钟都指向数字12——夜里12时.就是0时,24时计时法也就是从此时此刻开始计算一天的时间.接下去是凌晨1时、凌晨2时……(老师边拨边讲)上午8时、9时……直到中午12时.(再接着拨)下午1时、2时……晚上8时、9时……直到午夜12时.也就是第二天的.0时.刚才我们从中午12时拨到夜里12时,时针又走了一圈,又是12小时.

  教师提问:你们想一想刚才钟面上的时针正好走几圈?一共是几小时?(正好走两圈,一共是24小时)

  启发学生:举例说说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也采用了24时计时法.

  (2)让学生拿出“24时钟表盘”,自己拨拨.

  分组讨论: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明确:24时计时法中,时针走第一圈时,钟面上的时数与普通计时法相同;而时针走第二圈时,就等于用钟面上的数分别加上12,也就是比普通计时法的下午时刻多12小时.这样,下午1时就是13时,下午2时就是14时……最后到夜里12时,就是24时,也就是第二天的0时.

  (3)口答.

  ①下午 3时是几时?(15时)

  ②早上7时是几时?(7时)

  ③中午1时是几时?(13时)

  ④晚上8时是几时?(20时)

  请你在钟面上拨出16时、22时30分.(动手操作,集体订正.)

  (4)学习24时计时法

  教师讲解:用24时计时法,就是把时针走第二圈时,时针所指的时刻(钟面上的数)分别加上12.

  师生互动:教师拨第二圈,下午1时、2时……学生依次回答:13时、14时、……23时、24时或0时.

  教师说明:为了区分某一时刻,一般用“凌晨”、“早晨”、“上午”等来描述一天从0时起到中午12时止这段时间里的时刻;用“下午”、“晚上”、“夜里”等来描述一天从中午12时起到晚上12时止这一段时间里的时刻.

  (5)学生分组对练.

  A.一组把下午和晚上的时刻报出来,另一组用24时计时法说出相应的时刻.(如下午4时 答:16时)

  B.一组把24时计时法的时刻报出来,另一组用普通计时法说出相应的时刻.(如:20时 答:晚上8时)

  2.教学例1.

  出示例1:一列客车18时20分从北京开车,22时40分到达石家庄.路上用了多少时间?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18时20分是时间还是时刻?(时刻)22时40分呢?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例:

  教师提问:从图中看到列车从18时20分到22时40分中间所经过的这一段表示的是什么呢?

  教师补充说明:表示的是这列客车在路上行驶的时间,一般用“几小时几分”表示.

  分组讨论:路上用了多长时间?

  学生汇报: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

  教师总结概括:可以将18时20分到22时40分分成两段,看上图:

  从18时20分到22时20分,中间相差4小时.

  从22时20分到22时40分,中间相差20分.

  两段合起来说是4小时20分.

  反馈练习:从上午8时到11时50分经过( )小时.

  出示例2:一个商店门口挂着这样的牌子(如下图).这表示全天营业多少时间?

  出示图片“24时计时法(例2图1)”

  观察并思考:右图牌子上用的什么计时法?

  同桌讨论:怎样来计算今天的营业时间?

  (教师可提示:分上午、下午各多少小时,合起来就是全天的营业时间)

  教师订正:从上午8时到中午12时是4小时.下午时间从中午12时到下午7时是7小时,全天营业时间是4+7等于11小时.

  (教师板书)上午营业时间:12-8=4(时)

  下午营业时间:7时

  全天营业时间:4+7=11(时)答:全天营业时间是11小时.

  分组讨论:为什么算式中单位名称是“时”,而答题中是“小时”呢?(教师讲解)

  教师提问:谁能给这个商店换块新牌子表示的营业时间不变,但更简洁吗?

  教师出示图片“24时计时法(例2图2)”

  学生思考:这块新牌子是什么计时法?该怎样计算开业的时间?

  (全班同学动笔列式,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板演.)

  板书:营业时间:19-8=11(时)

  集体评价新牌子和旧牌子,请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使学生明确:换牌子后营业时间没有变,还是11时;但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更简明方便.

  三、巩固练习.

  (1)口答.

  ①17时是下午几时?23时是晚上几时?

  ②从早上6时到下午4时,有几个小时?

  ③小华每天早上7时半到校,11时50分放学.他上午在校多长时间?

  ④北京开往某地的火车,早上5时54分开车,19时55分到达.路上用了多少时间?

  订正:

  ①17时是下午 5时,23时是晚上 11时.

  ②有10个小时.

  ③他上午在校4小时20分.

  ④路上共用了14小时1分.

  (2)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在括号里画“×”.

  ①一节课的时间是40分.早晨8时10分上课,上一节课后应该在8时50分下课.( )

  ②15时就是下午5时.( )

  ③计算上午8时到下午5时是多长时间,可以用8—5+12来计算,对吗?( )

  订正:①(√) ②(×) ③(×)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1.用24时计时法表示出下面的时刻.

  下午3时 上午10时 晚上9时

  下午6时 晚上10时 下午2时

  2.用普通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6时 12时 5时30分 24时 16时 18时45分

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3

  教学内容:书P41-42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3,进一步培养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独立思考,乐于交流的习惯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小朋友们你们经常去逛书店吗 那知不知道我们学校对面是什么书店 你去买过书没有 最近书店生意不好,老板为了拉生意,特别推出了优惠活动.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凡购买满50元,就可以送15元,还有机会红梅公园的游艺活动.我们进去看看好吗

  十万个为什么 猫和老鼠 儿童百科全书

  28元 16元 43元

  好多书啊.你想买什么书呢 为什么 根据这两个小朋友买的书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来呢

  28-16=12

  A,20-10=10 8-6=2 10+2=12 竖式的方法

  B,28-10=18 18-6=12 先减整十数,再减一位数

  C,28-6=22 22-10=12 先减一位数,再减整十数

  D,28-20=8 8+4=12 凑整法

  这么多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为什么 用喜欢的方法自己说一说.——指名一两名说一说

  有没有买其他书的.小朋友 你又是怎么算的呢

  43-28=15

  A,43-20=23 23-8=15 先减整十数,再减一位数

  B,43-8=35 35-20=15 先减一位数,再减整十数

  C,13-8=5 30-20=10 10+5=15 竖式方法 (突出点上退位点)

  D,43-30=13 13+2=15 凑整法

  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听

  除了你喜欢的方法,再找一种方法说给同桌听听——指名说说

  刚才通过口算你觉得这两个减法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揭出课题)

  巩固深化

  联合书店是个少年书店.为了吸引更多的小朋友,他们和红梅公园联合举办了游艺活动.凡是在书店买书的小朋友就可以免费到红梅公园参加游艺活动.想不想去玩

  摘蘑菇

  57-32 76-64 40-27

  57-39 76-68 40-23

  红梅公园的大草坪上有三个很神气的会变色的蘑菇.可要使这么蘑菇变色可真不容易,只有做对了蘑菇上的题目经过了它的考验它才会变色.想试试吗

  选一组跟同桌说说算法

  在计算每组的两题时你有没有发现什么

  打气球

  48-5 52-7 80-4 61-6

  48-15 52-27 80-34 61-46

  48-25 52-47 80-64 61-56

  变色的蘑菇可真神奇.看,空中飘着五颜六色的气球呢!谁是今天的神枪手能一口气打中这些气球

  算第一组.你在计算这3题时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其他3个气球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

  钓鱼

  你们个个眼睛厉害,枪法如神.不知道你们的钓鱼水平如何

  (算第一组)你们怎么会算得这么快的

  摸奖

  74-25 65-13 72-26

  68-9 80-34 43+17

  最激动人心的抽奖时间到了.谁会抽到今天的大奖呢 奖品都藏在得数小于50的算式下面.不计算你能很快找到吗

  给大家说说你的想法好吗

  总结

  今天你们玩得开心吗 我们不仅学会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而且还用学到的知识在游艺活动中好好露了一手.

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4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周长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测量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建立周长的概念,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测量计算以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主的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并拓展研究不规则平面图形的周长的测量计算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建立周长的概念,能指出各种平面图形的周长并会测量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是教学重点;正确、深刻地理解周长的含义是教学难点。注意设计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小组讨论等学习形式来强化对周长的理解,让难点在不经意中获得突破。

  三、教学意图和教学思路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体现做数学、玩数学的活动性和趣味性,感知先行,凸现探究过程。具体做到两个拓宽:拓宽周长概念的外延,拓宽周长的测量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中尽力把绣球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争、去辩,在悟中得法。教学思路:从生活情境中引出周长概念+通过指和描理解周长概念十通过测量计算三角形和一般四边形的周长巩固周长概念并铺垫测量计算周长的一般方法+探究测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一般方法+探究测量计算不规则平面图形周长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师生沿着操场的边线绕操场跑步一圈。

  1.体验中引出周长。沿着操场的边线绕操场跑步一圈(板书一圈、边线)、让学生比划路线,描述多少是一圈、什么是边线、贴平面图,让学生用粉笔画跑步的路线,强调起点、终点、操场一圈边线的总长度、操场的周长。(板书周长)

  [评析: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赋予《周长这一知识点以现实意义。这样学生的学习得到了感性材料的支撑,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也很容易进入角色。此外,本节课把《周长》描述为一圈边线的总长度,简明易懂,充分体现了周长这一数学问题的现实性。》

  2.操作中理解周长。

  (1)指导学生找出身边物体的周长、指出课本封面的周长。(电脑显示给予确认)

  (2)让学生指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多媒体随后显示)

  〔评析:采用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或感兴趣的材料作为研究素材,增强学习的亲切感。通过指、描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操作中理解周长,而多媒体的效果使周长是什么更加清晰明朗。〕

  3.测量计算中深化对周长的认识。

  (1)(多媒体显示老鼠和兔子分别绕三角形、四边形的草坪跑步一圈)

  提问:谁跑得多?比什么?怎么能知道它们各自的周长呢?(板书:测量计算)

  [评析:多媒体的动态显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上的数学问题很快变成学生自觉探索的问题。]

  (2)在作业纸上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的周长,再组织小组汇报。(强调:所有边长的总和)

  [评析:通过练习获得测量计算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为探索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奠定基础。]

  (3)测量更多边形的周长,总结强调周长即一周边线的总长度。

  4.引导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1)出示方格纸上的正方形、长方形,要求测量计算并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

  (2)巩固练习。正方形的边长为2分米,计算一个正方形的周长和由这两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强调:计算的应是有关图形一周的总长度。

  [评析:通过这一变式练习,使周长即一周的总长度得以巩固,进一步强化了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3)测量并计算周长。(出示下面的图形)

  5.合作解决问题。测量计算出硬币和树叶的周长。

  [评析:对周长的理解不局限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等规则平面图形中,避免了学生生搬硬套,产生思维定势。把周长拓展到不规则平面图形中,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更加深刻,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5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1—3题,教材42页例1

  教学目标:

  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知道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

  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平均数

  教具准备:

  课件,小黑板,统计表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拿8枝铅笔,指4名同学,要平均分怎样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样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们四人怎样分才能一样多?

  (3)平均分后是多少个?

  2、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1)指名展示

  (2)这种方法叫什么?

  点拨:移多补少

  3、要求平均数,还可以怎样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平均分成4份,怎么办?

  52÷4=

  4、归纳

  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 )数,再平均分几份

  5、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6、算出各小组的平均体重,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说清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达标测评

  1、练习十一第2题

  (1)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写统计表:本周温度记录

  (4)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测量小组跳远成绩,求平均数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6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1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1吨的概念,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了解自己的体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体重?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做单位?(板书:千克?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千克=1000克)

  你估计老师的体重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的?

  2、创设情景

  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水果市场逛一逛。看,这里到处可见一箱箱的水果,真热闹啊!让我们拿一个大苹果看看能有多重吧![出示:一个苹果重200(克)]

  那一箱苹果呢?[出示:一箱苹果重10(千克)]

  [出示:一卡车苹果重3()]一卡车苹果的重量是3克,还是3千克?都不恰当,是吧?因此,人们就又规定了一个新的,比克和千克都大的重量单位——吨。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吨”。吨也是一个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吨与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二、讲授新知,解决问题

  1、1吨有多重

  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让学生相互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1个同学的体重约是25千克,4个这样的同学约重多少千克?(约100千克)

  40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约10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联系班中40个体重约是25千克的同学,让学生感悟1吨的重量。

  2、哪些东西大约有1吨

  (1)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几袋大米重1吨?

  (2)一头牛约重500千克,几头牛约重1吨?

  (3)你能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吗?请在小组内相互说说。

  (4)你认为什么样的物体要用吨作单位呢?

  小结:我们在计量较重物品或大件物品的质量时,常用吨作单位。

  (5)你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用吨作单位的吗?

  (货车的载重量、电梯的载重量、桥的载重量等)

  (6)完成32页的做一做,集体订正。

  3、单位换算

  刚才我们认识了吨,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哪些质量单位?请大家把这些学过的质量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理一理。

  反馈后,提问:“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千克和克呢?”

  通过刚才的整理,哪个单位最重?最轻的是?

  4吨=____千克

  3000千克=____吨

  学生尝试完成,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课件演示)

  4吨=4000千克,因为1吨=1000千克,4吨就是4个1000千克,就是4000千克。?3000千克=3吨,因为1000千克就是1吨,3000千克有3个1000千克,也就是3个1吨,就是3吨。

  完成32页做一做,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1、估一估,连一连

  大象 鲸 山羊

  50吨 60千克 4吨

  2、在一辆载重是2吨的货车上,装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为什么?

  3、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1)卡车载重4()。

  (2)小明体重35()。

  (3)一块橡皮的质量是8()。

  (4)码头停泊的货轮能载货10()。

  4、13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介绍方法

  四、课外延伸,加深理解

  1、日记一则。

  大家好!我叫小马虎。星期日旱晨我从2分米的床上起来,洗刷完毕,就去吃旱饭。我吃了一个50吨重的肉包,喝了一杯牛奶,然后开始做作业。我做的几道题是这样的:

  5吨=(5000)千克

  4020千克=(4)吨(200)千克

  3吨400千克=3400(克)

  下午我去逛公园,看见公园里有一只大象重7千克,晚上8小时30分我睡觉了。

  2、你知道吗?讲曹冲称象的故事,学生谈谈感受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反思:

  在学习吨这个质量单位前,学生已经对克和千克有了感性的认识。知道了1千克=1000克。较轻物体的质量常用可作单位,而一般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这样一来学生就知道了测量较重的物体或者是大型物体时常用吨作单位。但是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没有直观的认识。也不可能像认识克和千克那样让学生通过掂一掂一个2分硬币或者是两袋盐的重量来建立感性的认识。所以,对于吨这个质量单位要想建立吨的观念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我是先让学生用所学吨的知识解决小动物的.过桥问题、货车、电梯的载重量、多少物体的重量约1吨、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估计一些大动物的质量等,使学生体验到吨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吨的知识能解决许多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首先课堂上利用10袋100千克大米的质量就是1吨,让学生感受1吨到底有多重。再利用班上孩子们的体重,从数量上体会。

  我找了班上体重正好是25千克的一个同学,这样学生可以想象大约四十个学生的体重就是1吨。然后告诉孩子们,我的体重是50千克。20个老师的体重就是1吨,同时课本上也提供了两头牛的体重也大约是1吨。让学生在对比的数字中感受1吨之大。

  但在教学时发现三年级的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较差,让学生推算多少个物体重约1吨比较难算;是否有更大、更直接的物体能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表现;虽让学生进行较充分的体验,但毕竟是三年级的学生,吨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太远,有的学生对千克、克的质量的表象还不清晰,对以吨为单位的物体质量的估计就有些离谱。有一位学生说一幢教学楼一棵树的重约1吨。教学时要让学生在估计时与1吨重的表象,如2头牛、40位同学进行比较。由于吨是用来计量较大的物体质量,所以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很少出错。但实际上学生对于这个单位的掌握还不是很好。

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7

  设计说明

  本节课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重点解决“不够商1时商0”的问题。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这部分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色:

  1.关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在教学中,当学生计算到被除数的十位发现不够商1时,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并加以恰当地引导,从分物的角度和除法本身的计算规则分别进行理解,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合适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节 约(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

  师:我们国家现在提倡勤俭节约,谁能说说哪些做法是节约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见闻进行列举。

  2.导入:有3个班的同学用实际行动来倡导节约,他们积攒了许多旧报纸和矿泉水瓶,送到废品收购站回收利用,我们来看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是否能帮助他们解决。

  设计意图:在学习新课之前与学生进行谈话,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探究新知

  1.了解情境图。

  课件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找到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并完整表达。

  (3个班积攒的报纸和矿泉水瓶一共卖了912元)

  2.尝试计算。

  (1)请学生根据上面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问题:平均每个班卖了多少元?算式:912÷3)

  (2)请学生口算出结果并写出口算过程。

  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学生能写出算式:900÷3=300,12÷3=4,300+4=304。

  (3)请学生尝试进行竖式计算。

  3.解决“不够商1时商0”的问题。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师:你们在计算时遇到了什么问题?除到十位不够商1时怎么办?(同时出示不完整的竖式如下)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口算过程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不够商1时商0”的道理,并板书完整的竖式计算过程。

  ①从分物的角度理解:先分走900元,912─900=12,余下的不够30元,每个班分不到10元,所以在十位商0占位。

  ②从除法本身计算的规则去理解:用被除数十位上的1除以3时,不够商1,需要将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用12再除以3,结果等于4,在个位上商4。

  (2)结合口算,说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师:现在我们完整地写出了912÷3的竖式计算过程,请大家结合口算的过程,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如下: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环节,学生能够透彻地了解为什么要在十位上商0,并牢固地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竖式计算过程,对学生进行正确熟练地计算有很大的帮助。

  4.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

  (1)出示教材10页的第三个例题,提问:我们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读题,根据题意列出算式:522÷4。

  (2)引导学生独立进行竖式计算。

  (3)组织交流。

  师:这个算式是在哪一位上不够商1?应该怎样处理,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明确:在竖式计算中,当除到个位不够商1时,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余数是2。

  5.总结算法。

  师:在计算一位数除三位数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引导学生总结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的一般步骤:从被除数的高位算起,除到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写商,遇到不够商1的情况要商0占位。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11页1题。

  理解题意,在图中圈出答案后进行竖式计算。

  2.完成教材12页4题。

  先说一说竖式计算的步骤,再观察题目中的计算过程,找出错误的原因并改正。

  ⊙课堂总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计算中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

  ⊙布置作业

  教材11页2、3题

  板书设计

  节 约(一)

  912÷3=304(元) 522÷4=130(支)……2(支)

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8

  教材分析

  这是本单元要专门认识的第三种小动物。蚂蚁是昆虫的代表,它有头、胸、腹三部分和六只脚。在这个世界上,昆虫是一个最大的类别,也是动物多样性表现得最充分的一类。

  观察蚂蚁的身体特点有两条途径,一是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另一种是在课堂中的观察。教科书设计了这两种观察的方法,提倡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因为这样的观察更接近科学观察。

  蚂蚁作为一种生命体的代表,我们应该了解它的哪些生命特征呢?教科书安排了在自然状态下蚂蚁的寻食、搬运、积极活动和信息传递,这些内容与生命体的环境适应、新陈代谢有关。

  教科书安排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蚂蚁的生活环境;第二个活动是观察蚂蚁、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并画一画蚂蚁的身体;第三个活动是交流发现,进一步观察蚂蚁。

  学情分析

  1.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学生在前两课观察蜗牛和蚯蚓的基础上,知道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小动物,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因为这样的观察更接近科学观察,更好地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并画一画蚂蚁的身体。

  2.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对蚂蚁的熟悉程度是很高的,对蚂蚁的喜爱程度也是很高的。但是,蚂蚁的个体不大,学生对它们的身体构造和生活习性不是很清楚。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长有触角,胸部长有6只脚。

  过程与方法

  ●用图画尽可能准确地画出蚂蚁的身体。

  ●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观察蚂蚁过程中不干扰蚂蚁,室外观察蚂蚁的安全性。

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学生每天学习的内容对他们而言,未必都是全新的知识,因为有些数学知识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作基础的。

  人教版三年级(下)数学,安排了《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我从读教参和教材的理解中,感知到这部分内容是通过借助“元、米”为单位的小数作平台,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小数。对第一次接触小数的学生,相对来讲就会有一定的难度和学习的负担。为了能缓解降低难度,我努力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心理为基础,营造和谐课堂,活化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较好的完成了这一节的教学活动。课后又做如下反思:

  首先,我个人认为在以下几方面把握的比较好。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小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创设较为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逛超市)中,感悟小数的含义,体会数学回归生活,让每一个知识点都充满生活的气息。又如找身边的小数,得出要研究的素材,导入下一环节的教学,教学反思《《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2.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认知、感知小数

  在本课教学中,有意识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获得直接的感观,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以米作单位的小数对学生来说是较抽象的知识,在教学用米作单位表示几分米的小数,我设计有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用1米长的白纸条测量两条彩带,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更深入感知分数与小数的联系。让生用小数表示自己的身高,多方面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整节课我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设计试读小数、量彩带、找身边的小数、猜谜语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

  其次,整个教学中我感到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整合教材,促进有效教学

  整节课容量较大,大致分为三个知识点:小数的读法、以元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以米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在教学中我总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有点“赶”教学的感觉,特别在教学学生较难理解以米作单位的小数表示几厘米的含义环节中,学生没有经过充分的思考内化知识过程,便匆忙收场。

  2.调整板书,运用多种感官,弥补教学不足

  板书的目的是为促进更有效的教学,在板书上再进行一些修改,,并在教学时注重教师语言与板书同步进行,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的'板书,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3.巧用生成资源,促进有效教学

  这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是小数的读法,。我原先想通过学生试读把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读法区别开来,使这两部分的读法有了不同,但教学时有两个学生有错误的读法,因没有及时的利用生成资源来纠正读法,所以干扰一部分没有深刻了解小数读法的学生,在后面的课堂中经常出现错误的读法。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仍会努力建构和谐氛围,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创设合理情景,巧妙设计问题进行引导,把重点、难点运用合理的方法有效处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获得新知。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利用已学的24时记时法和生活中对经过时间的感受,探索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2、在运用不同方法计算时间的过程中,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 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进一步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过星期天吗?老师相信我们的星期天都过得很快乐!明明也有一个愉快的星期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明的一天,好吗?

  2、小黑板出示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

  7:10-7:30 起床、刷牙、洗脸;

  7:40-8:20 早锻炼;

  8:30-9:00 吃早饭;

  9:00-11:00 看书、做作业

  3、看了刚才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究,寻找方法

  1、谈话:小明在星期天做了不少的事,那你知道小明做每件事情用了多少时间吗?每个小组从中选出2件事情计算一下各用了多少时间。

  (1)分组学习。

  (2) 集体交流。

  2、根据学生的提问顺序学习时间的计算。 从整时到整时经过时间的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9:00-11:00明明看书、做作业所用的时间。

  (2)交流计算方法:11时-9时=2小时。

  3、经过时间是几十分钟的时间计算。

  (1)明明从7:40到8:20进行早锻炼用了多少时间呢? 出示线段图。

  师:7:00-8:00、8:00-9:00中间各分6格,每格表示10分钟,两个线段下边的`箭头分别指早锻炼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线段图涂色部分表示早锻炼的时间。 谈话:从图上看一看,从7时40分到8时经过了多少分钟?(20分)从8时到8时20分又经过了多少时间?所以一共经过了多少分钟。(20+20=40分)小朋友们,如果你每天都坚持锻炼几十分钟,那你的身体一定会棒棒的。

  (2)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计算出明明早锻炼的时间吗?(7:40-8:40用了一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或者7:20-8:20用了1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

  (3)练习: 找出明明的一天中做哪些事情也用了几十分钟?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明明做这几件事情用了几十分钟吗?你是怎么算的?

  三、综合练习,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1:图书室的借书时间。 你知道图书室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吗? 学生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交流计算方法。

  (2)教师板书。

  2、想想做做2。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练习,全班交流。

  4、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5、想想做做5。

  (1)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

  (3)小结归纳时间计算的一般方法。

  四、知识延伸,课外实践

  1、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

  2、看来我们已经了解了许多有关时间的知识,学会了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体会到了时间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你还想知道有关时间的其他知识吗? 让学生阅读书上第55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师:那你知道其他有关时间的知识吗?(学生提问) 其实这些有关时间的知识很多很多,小朋友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从课外书、电视上和网络中去搜集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3、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时间的知识。

  (2)用24时记时法为自己设计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4、出示本课上课时间和下课时间,请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计算出这节课的时间。

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在具体情境中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在与他人的讨论交流中,培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乘法这一单元里,我们已经学习了

  (1)口算。哪类题目可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2)笔算。哪类题目要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这里的两位数我们指的是一般的情况,不包括整十数

  (3)估算。估算的时候我们一般把两位数看成是很接近它的整十数来估算的。估算允许存在一定的误差。

  2、关于乘法,我们这一课要学什么,有谁知道吗?

  板书课题:末尾有0的乘法

  二、学习探究:

  1、其实末尾有0的乘法也就是我们前面口算中出现的那类题,所不同的是,以前是口算,今天要笔算。

  (1)、谈话:今天我们仍然到奶牛场去参观,看看奶牛场一天能生产多少牛奶。(出示主题图)

  (2)、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3)、在交流中提出问题:今天挤的牛奶有多少千克?

  让学生说出算式后板书:2530=

  2、学生用已有的笔算知识列出竖式计算

  交流:板书: 3 0 或 2 5

  观察两个竖式,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3、注意看老师的竖式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板书:

  问:这个竖式和刚才的'竖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0没有和什么数位对齐)

  猜: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在算的时候先不要考虑它)

  遮去0,现在的竖式变成几乘几?(25乘3)

  一起来算一算:75。

  好了吗?(没有,还要添上0,得数是750)

  把这个竖式和刚才的竖式比一比,你更喜欢哪个竖式?为什么?

  说说这种简便竖式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指出:它其实和口算差不多,先不看0,最后添0。

  4、即时训练。

  想想做做1。

  独立计算,指名板演,学生计算时,注意提醒学生积的末尾0的处理。

  说说做这样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怎样算简便?

  5、学这个简便写法有什么用呢?

  大家来看这道题:3804500

  这是一道三位数乘四位数,你能不能用新学的办法来计算?

  随学生回答并板书,结合板书指出:先不看0,所以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

  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这样就会了,不过最后还要加上3个0。

  看来学了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我们可以用它来解决一些更难的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3

  问:题目要的是什么?你怎样比较第一组中的两道题?你能想到什么?

  在小组里说说怎样比较第二组、第三组的两道题。

  2、想想做做4

  看图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说说是怎样列式的,又该怎样进行估算。提

  醒学生用约等号连接估算结果。

  3、想想做做5

  出示场景图,让学生说说收集到哪些信息,独立计算后,再指名说说算

  式,如果学生独立计算有困难,教师重点提问:20人正好租4条船能推

  算出什么?

  4、想想做做6

  学生独立阅读题目后,先观察平面图,找到方向标,确定图中的方向,再

  明确题目要求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何收获?

  五、作业:想想做做2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笔算方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和估算以及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基础上教学的.

  例题先让学生按照竖式的一般算法以及口算方法算出结果,然后介绍简便的笔算方法,这样安排可以减少计算的错误,并使学生产生学习笔算简便方法的需求.

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课本40-4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掌握利用连乘、连除列出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2. 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列式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分步列式或是利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并说出算列算式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口算

  41×20=答案61×30=答案11×80=答案12×40=答案50×20=答案640÷8=答案140÷7=答案280÷7=答案350÷7=答案120÷6=答案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我们来到了美丽的生态园,在这里,到处是五颜六色的花,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板书学生梳理出的数学信息)

  教师适时评价。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1、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

  2、每个花架摆了多少盆花?

  <<<12>>>

  3、平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盆花?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你说我讲

  1.教学“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

  (1)师:要解决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啊?怎样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教师适时出示课件5×8=40(盆)、3×40=120(盆),追问:你能说一下你所列的两个算式的含义吗?

  学生回答,教师提升:通过分步列式,先求出1组花有多少盆,再求出3组花一共有多少盆。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分布计算的过程,并引导学生两个算式所表达的含义。

  师:你能不能列出一个综合算式?

  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操作的信息。

  组内交流,讨论综合算式的列法,并讲解出该综合算式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展示合作交流的成果,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然后教师利用课件演示综合算式的含义,加深学生的理解。

  2,教学“平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盆花?”

  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再看情境图,重新梳理信息,先引导学生列出分布算式。

  在学生自主学习、列式的基础上,师: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展示一下自己所列的分布算式?

  学生板演自主学习成果:96÷2=48(盆),48÷4=12(盆)。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96除以2表示什么?48为什么要除以4?

  学生:96÷2=48(盆),表示每个花架有多少盆花。48÷4=12(盆)表示一个花架有四层,每层有12盆。

  学生回答,教师提升:对,先算每个花架有多少盆花,再算每层花架有多少盆花。然后教师利用课件进行演示讲解。

  师:谁能列出一个综合算式?小组内可以进行合作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板演展示。

  学生板演:96÷2÷4。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96除以2表示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提升:对,96除以2表示96盆花放在2个花架上,每个花架上有多少盆花;再除以4,表示一个花架上的花分放在4层,每层有多少盆花。教师利用课件演示,讲解。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第1、2题,

  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画面,找到已知信息和问题,明确数量间的关系,并独立解决。

  教师提示:做一张这样的画需要多少个贝壳?

  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画面,找到已知信息和问题,明确数量间的关系,并独立解决。

  教师提示:每箱8个什么?每盒6个什么?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获?(课件出示教材丰收园图)

  学生可能回答:我会积极学习了。教师适时追问:你哪个环节最积极?学生可能说:摆一摆,操作方面。

  学生也可能回答:我学会提问了。教师适时追问:你都问什么问题了?(课件“会问”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同时出示问题:你都问什么问题了?)

  ……

  师:让我们满载着收获,下课休息一下吧。

  学生回答

  学生小组合作回答

  学生选择学具,利用摆一摆,想一想,再列式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独立操作,利用小纸板摆一摆,

  学生组内讨论交流,小组内列出综合算式。

  学生合作,解决问题

  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并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2、正确认识和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3、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4、会直观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

  难点:知道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会直观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同样大小的圆形纸、长方形纸,绳子,水彩笔。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情景导入

  二、研究二分之一

  三、导入其它的几分之一

  四、练习

  五、比较大小

  六、拓展

  1、(课件动画展示)星期天,小红和小明去郊外野餐,看看他们准备了什么好吃的?(课件出示4个苹果、2瓶矿泉水、1个蛋糕)如果你是他俩,你打算怎么分这些食品呢?(结合学生口答,老师出示:2个苹果

  1瓶矿泉水

  半个蛋糕)

  这三个结果中哪个结果比较特别?

  “半个”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像这样的数,它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分数。(板书:分数)

  1、那么什么是分数呢?

  (边说边课件动画演示切蛋糕)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这一份就是它的(老师指着左半个蛋糕,在蛋糕上出示分数)。老师指着另一半蛋糕问:那这一份呢?(学生回答后,动画出示分数)也就是每份是它的。就是分数。

  说说是怎么得来的?(指名说,老师小结,并课件出示文字,再互相说说,并结合口答板书)

  2、在我们桌上有一些纸片和绳子,你能找到它们的吗?

  你是怎么得到的?

  归纳:不管怎样,只要把一样物体平均分成2份分,每份就是它的。

  3、刚才小朋友们找到了,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能用来表示。

  最后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你觉得是几分之一?你怎么想的?

  你觉得还可有哪些分数?(指名学生口答并板书出分数)

  今天所学的分数有共同的地方,谁发现了?小组里讨论。(指名说)

  1表示什么?横线下的数又表示什么呢?

  像、、......这些分数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请大家自学P100。

  交流,结合回答板书:......分子

  ......分数线

  ......分母

  我们认识了分数,那下面的图形你能用分数表示吗?(书本P101第1题)

  最后一幅变为

  同样涂色部分,为什么分数变了?

  1、刚才我们折出了圆的,你还能折出圆形纸的几分之一?

  和你的同桌折的要不一样,并把一份涂上颜色,说说你是是折的。

  2、同桌比较涂色部分谁大谁小?分数谁大谁小?

  (师选二分之一和十六分之一比)

  3、看这张圆形纸(师出示八分之一),你认为贴在哪里好?为什么?

  4、(师选四分之一,不给学生看到)四分之一你认为放在哪里好?为什么?

  拿出圆形纸,验证。

  (课件)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中吃吃西瓜的故事,思考:四分之一与六分之一到底谁吃的更多?

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说明

  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本单元分三段编排。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第二段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计算。第三段主要讲一些物体长度的估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具体安排如下页表。

  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

  标题

  具体内容及要求

  主题图

  校园场景图。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

  四边形

  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平行四边形

  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以及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并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周长

  利用实物和一些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估计

  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教学建议

  长期以来,关于“几何”的课程内容和目标,在小学阶段主要侧重于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较少涉及三维空间的内容,使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象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标准》将以往的“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是对我国传统数学课程内容的一次重大变革,符合数学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为此,小学阶段的教材削弱了单纯的平面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的过程。这样,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因此,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如上所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教材选择了许多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如把校园体育运动场景作为单元的主题图,用一个小朋友移推拉门的情境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导入材料,等等。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究过程。

  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因为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教材在提供大量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采用了许多活动化的呈现方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教学时,教师就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因此,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能力,采用了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结构,把“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均衡地安排在不同的学段中,每一学段都有相应的目标。这样,既突出每个年级的学习重点,又注意前后连贯。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材就分两段编写。本单元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第二次将在第二学段出现,要求学生理解:两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见,同一内容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另一方面,教材在不同的年段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就拿常见的数学概念来说,在小学阶段,尽管描述式和定义式是最主要的两种表示方式(定义式是用简明而完整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方法,描述式是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对概念进行描述),但低年级采用描述式较多,中年级逐步采用定义式。在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也是如此,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周长等都没有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如周长,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的物体或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即可。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材也没有分别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长+宽)×2和边长×4。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计算的方法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避免死套公式的现象。

  因此,具体教学时,要认真研读《标准》,仔细分析教材,恰当把握教学要求。防止任意拔高要求,或者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概念、公式等。

  4.本单元可用6课时完成。

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15

  教学内容:位置与方向的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2.使学生熟悉的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重难点:

  认识8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关键:理解方位,能描

【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教案02-01

数学三年级教学教案11-08

幼儿数学教学教案02-25

数学教学设计教案02-15

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07-15

三年级数学教案:《“除法”的教学》教学07-15

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集合】07-17

[热]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07-17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与反思08-17

初中数学教学优质教案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