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7-19 09:12:00 二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合集)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合集)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时、分的知识,初步养成遵守时间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2、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时、分,初步体会时、分的实际意义。

  3、结合生活实际认识钟表,能准确地读出、写出钟面上的时刻。

  教学重点:

  认识钟表,准确读写钟面上的时刻。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钟面,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出示主题图:我们赢了。

  引导学生描述这一情境,并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

  师:你会认这个时间吗?“你知道有关时间和钟表的哪些知识?

  二、问题探究

  1、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边总结,边引导学生观察钟面,认识时针、分针、秒针,及12个大格、60个小格。

  2、播放课件。让学生了解1时、1分的时间概念。以及时分间的联系。

  3、借助钟面拨一拨,说一说,初步了解时、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体验感悟

  认读钟面上的时刻

  ①认读整时。通过几组整时的`图片的认读,引导学生总结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向数字几就是几时整。

  ②、认读几时几分。(播放课件)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区分时针、分针。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分针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合起来是几时几分。

  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指导。

  ③、两种记时方法

  师先把学生认出的时间用汉字记时法写在黑板上,再问:你还有不同的记时方法吗?

  注意:几个较难的时刻记录

  9:05、10:00、8:12等。

  四、实践应用

  巩固,并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应用意识。

  1、CAI出示:P65—1、

  先让学生观察图意,认读时间,并说出小朋友在做什么。

  渗透按时作息的教育。

  2、P65—2、找朋友游戏。

  教师讲清游戏规则,并指导学生怎样表达,宣布游戏开始。

  指导学生小组活动

  小组同学一人拨钟面,其他人说时间,或写时间,再轮换角色。

  教师设疑

  有几种情况,如

  分针指向6,时针指向8;

  分针指向12,时针指在两数之间。……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P44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摆筷子的真实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存在于生活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使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学习编、记、用2的乘法口诀,理解2的乘法口诀相邻两句之间的关系,掌握并能够熟练地运用。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概括、记忆等方面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情境图。

  你们在家里帮妈妈做家务吗?小明和大家一样,也是个勤快的孩子,今天小明家来了许多客人,他帮妈妈做什么家务呢?

  学生观察回答后,借机教育学生要体会长辈的辛苦,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培养学生爱劳动的意识。

  二、探究新知。

  1、摆一摆,填一填。

  小组合作:用小棒代替筷子摆一摆,并完成书上的表格。

  2、编2的乘法口诀。

  让学生借助筷子图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然后借助编5的乘法口诀的经验编出2的乘法口诀。

  3、探究乘法口诀的规律。

  小组活动:观察2的乘法口诀,和同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请几名学生汇报他们发现的规律,其他学生认真听,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就举手补充。

  三、巩固与提高。

  1、游戏:找朋友。

  教师出示乘法口诀,由桌子上有乘法算式的同学将算式将相应的算式举起来,其他同学判断。

  2、游戏:摘苹果。

  课件出示苹果树:秋天到了,树上的苹果就快熟了,你想把它摘下来吗?仔细看看哪个苹果长大了,你能解决它身上的问题吗?

  学生回答苹果上面算式的得数,并说说用哪句乘法口诀计算。

  3、小组比赛:有几只手?

  课件示范规则。

  4个小组比赛,看看哪个小组说得又快又好。

  4、思考题。

  课件出示题目。

  同桌谈论、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材分析

  分苹果是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是这一册的开篇。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安排了第一次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介绍用竖式计算除法的方法。接着,教材又安排了第二次分苹果活动,通过操作使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一些物品平均分之后还有余数的情况,认识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并和操作过程联系起来,以使学生了解每一步的含义,并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行验算。

  教材随后安排了试一试及练一练,进一步使学生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进一步巩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市直属机关小学,硬件设备好,每个班级都有计算机和投影机,属于实验区的实验校,并在20xx年就开始使用新教材。学校地处商业区,流动人口比较多。

  学生由于家庭背景不同,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有很大差异。从这两年的新教材实施中可以看出,学生成为新课程的受益者,他们在课堂上思维活跃,能够大胆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极少几个孩子,因为生活体验少、个性较强,不主动与人合作,缺乏探究和发现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学具中的苹果卡片。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经验,建构数学模型

  (出示课件)小熊家里来客人了,好客的小熊拿出了20个苹果来招待小伙伴们,每人分到了5个苹果。但小熊忘记了究竟来了几位客人,你能帮帮他吗?(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原有经验,提出解决办法。)

  下面是学生可能的方法:

  1. 四五二十,分给了4人;

  2.5+5+5+5=20(个),分给了4人;

  3.20-5-5-5-5=0(个),分给了4人;

  4.204=5(个),分给了4人;

  5.205=4(人),分给了4人;

  6.205=4也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4

  _____

  5) 20

  20

  __

  这一步可由教师介绍,也可由已经掌握的同学来介绍,注意说清各部分的意义,并结合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来说一说。

  (二)实践应用

  1. 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第2页试一试。

  2.小组交流各自算法,并说一说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

  (这里需要强调商的位置,要和被除数里的个位对齐,剩下的0也要和个位对齐。)

  (三)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 如果小熊家今天来了6位客人,(再次演示课件)应该怎么样平均分呢?

  2.用你手中的学具来分一分,可以小组合作。

  3.小组汇报。(我们组给每个客人分了3个苹果,还剩下2个。)

  4.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物品平均分之后有余数的情况,谁能给大家举个例子?(可以找两个同学说一说)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怎么来解决呢?(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

  5.那么我们能不能知道有余数除法的竖式怎么写呢?(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写一写,然后小组之内交流。)

  6.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每一步的意义是什么?(在这里要介绍余数和商的位置。)

  7.有了这样的书写格式,我们怎么样来验算刚才的.计算结果呢?

  (每人分3个,6人共分到了18个,再加上剩下的2个,正好是20个,算对了。)

  (四)积极思考,探究规律

  (出示课件中淘气和笑笑的故事,让每个学生自己先想一想故事中有了什么矛盾。)

  1. 在小组内说一说这个故事,为什么淘气错了、笑笑对了?

  2.你发现了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3.计算第3页试一试中(2),你发现了什么?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注意检查学生的书写格式。)

  (五)回顾小结,赞美激励

  这节课快要结束了,同学们说一说你们的收获吧。

  老师认为你们表现得真不错,大家都积极地帮助小熊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一天,当我们能和动物真正和平相处时,相信小熊也会走到我们的身边,和我们成为好朋友。现在和小熊说再见吧。(大屏幕演示小熊告别的画面)

  〖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本节课力求为学生创设充分发现和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教师介绍了除法竖式之后,让他们去探究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写法,当他们在尝试之后,经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在他们的内心真正地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课堂气氛一直非常活跃,学生始终在学习的情境中思考、讨论。特别是对淘气和笑笑的矛盾,表现得特别的兴奋,因为他们在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之后,能够找到淘气的错误之处。在讨论过程中,他们发现余数不能比除数大,并且为自己的发现而骄傲。

  〖案例点评

  课堂教学时间是短暂而有限的,教师创设了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充分发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

  这节课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创设了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对于第一个环节:20个苹果,每人分5个,来了几位客人?有一个学生就提出猜测的方法:7个行不行?6个行不行?5个行不行?4个呢?猜测的结果是,4个可以!尊重学生的想法,既保护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全班学生初步体验除法中的试商。

  另外,我认为本节课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促进者。在整节课中,教师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想,随时掌握学生的情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自己去操作、思考、探究、发现。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

  教科书106~107页整理与复习及练习二十一5~13题。

  【教学目标】

  1、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和倍概念的理解,进一步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决有关“倍”的`问题

  1、完成第107页第3题

  教师:一个饲养场有56只鸭,8只鹅。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鸭的只数是鹅的几倍、

  教师:那能解决自己提的问题吗、学生:用56÷8=7。

  教师:怎么想的、

  学生:我想求鸭的只数是鹅的几倍,就是求56里面有几个8,所以用56÷8,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里面有7个8,鸭的只数就是鹅的7倍。

  2、练习二十一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明白算式的意义。

  学生:求篮球个数是足球的几倍,就是求40里面有几个8,用40÷8=5,五八四十,所以商5。

  二、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完成第107页第4题

  教师:咱们班进行大扫除时分组吗、怎么分的、

  (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现有资源进行教学,也可利用书上的数据教学)

  教师:现在我们班有36人,

  (1)如果只分成4组,平均每组几人、

  (2)如果每组6人,可以分成几组、你能独立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2、练习二十一第5题

  教师:“乖娃娃”童装店新进了一批商品。小朋友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袜子每双3元,棉鞋每双24元,棉衣每件36元,手套每双6元。

  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1)买7副手套,要多少钱、

  (2)1双鞋的价钱是1双袜子的多少倍、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一第6,7题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8,9题

  教师:谁来说说你们的方法、

  学生1:40÷5=8,40颗扣子,每5颗为一份,可以分成8份,所以可以钉8件衣服。

  学生2:每5颗扣子为一份,9件衣服就有9个5颗,所以用5×9=45(颗)。

  四、拓展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3题

  教师:要过新年了,同学们布置“迎新年”会场,需要搬8套桌椅。

  教师:观察图,你还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我发现一套桌椅有一张桌子、两把椅子。

  教师:那要一次搬完,要多少名同学呢、

  小组内商量一下。

  学生:两个人搬一张桌子,一个人搬两把椅子,所以搬一套桌椅需要3个人,8套桌椅就需要8个3人,所以8×3=24(人)。

  2、练习二十一思考题

  教师:二(1)班小朋友排队到医务室检查视力,每批进去6人,小华排在第32位,他第几批才能进去、分小组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学生:5个6人是30人,6个6人就是36人,小华排在第32位,所以应该第6批进去。

  五、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2.通过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多种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数感。

  〖教材分析

  本课是生活中的大数的第一课。首先,教材呈现了四幅图片,图片中的数据都是几百、几千的数目,学生发现这些数都比过去学过的大,在生活中存在很多像这样的大数,从而感受到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然后,教材借助几何模型,使学生对千万的计数单位有直观的感受,并学习这两个计数单位。教材还安排了说一说的活动,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对一千、一万的实际意义有具体感受。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设备、坐标纸卡片若干、练习题卡片、晚报一张。

  〖教学设计

  (一)收集信息,进行交流

  1. 课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大数,将百以上、万以内的数整理出来,万以上的数留待以后学习。

  2.新课开始之前组织学生分组交流,然后问:听了这么多生活中的大数,你有什么感想?除了我们学过的计数单位一、十、百以外,你在大数中发现新的计数单位了吗?一千、一万有多大?它们与我们学过的计数单位又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来进行研究。

  (二)自主探究,认识大数

  1. 引导学生观察小正方形卡片(1010格),问共有多少小格,是怎么知道的。小结: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引导学生在卡片后面写百。

  2.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卡片(10100格),它与一百格的卡片有什么关系?你知道这张卡片共有多少格吗?小结:10个一百是一千。引导学生在卡片后面写千。

  师:请大家想一想我校上早操时的情境,操场上师生的总人数约为一千人。你还知道哪些事物的数量约是一千或几千的吗?

  3.引导观察大正方形卡片(100100格),它与一千格的卡片有什么关系?你知道这张卡片上共有多少小格吗?小结:10个一千是一万,引导学生在卡片后面写万。

  师:请看这张报纸,这样的一版报纸大约有一万字。你还知道哪些事物的数量约是一万的吗?

  (三)引导填写数位顺序表

  (四)练习

  1. 每本数学书约有多少页纸?想想几本书合起来约有一千页纸,一万页纸垒起来约有多厚。

  2.有多少小格?

  出示915格(9个百、1个十、5个一)、9300格(9个千、3个百),引导学生数小格,并说明我校现有915名学生、我校占地面积约为9300米2。

  (五)总结

  1. 你喜欢大数吗?为什么?

  2.大家收集了这么多有意义的大数,课后请你选一个最喜欢的大数,在一万格的卡片中涂出相同数量的小格,最后请家人或同伴数一数小格数,再给他们讲一讲这个数量的意义。

  〖教学反思

  二年级学生对于万以内数了解较少,体验不够,教学时难度较大。我注重让学生实际感受,使学生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1. 收集信息,进行交流

  课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大数的例子,除了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大数、理解学习大数的意义外,还大大丰富了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1)学生初步感受大数,把大数同很高的山很长的河很多的星等事物相联系,感受其大。

  (2)学生在找、看、说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大数的读、写,发现大数中有新的计数单位千万。

  2.学具操作,自主探究

  我用坐标纸为学生制作了百千万的'学具卡片,学生通过观察、比较3张卡片,自主探究出3张卡片的联系: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并通过直观感受建立一十百千万的数学模型。

  3.联系实际,感受大数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我注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具体情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千万的具体感受。

  如,教学千时,引导学生观察学校上操时的情境,说明操场上师生的总人数约为一千人。教学万时,引导学生观察报纸,说明一版报纸约有一万字。

  4.以少见多

  要使学生理解不易直观感受的大数,就要帮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在本课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进行了以少见多的想像。

  以少见多是指从较少数量的积累去想像较多数量。如,每本数学书约有多少页纸?想想多少本书合起来约有一千页纸,一万页纸垒起来约有多厚。

  培养学生掌握这些学习方法,对学生现在理解万以内数和以后理解更大的数都有很大帮助。

  〖编者点评

  本节课设计了多个活动促进学生对大数意义的理解,收集并交流生活中有关大数的数据,使学生不仅体会到学习大数的必要性,而且借助生活经验初步积累对大数的感性知识。观察、操作几何模型,帮助学生认识了千万计数单位,并对这些单位及其之间的关系有了直观感受。以小见大的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大数实际意义的理解,而且渗透了一种比较事物的具体方法。本节课设计的活动目标明确、层次清晰、内涵丰富。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课 题: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 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 复习引入

  (1) 提问:

  ①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 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 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 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 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 铅笔长15米。( )

  ② 课桌高70米。( )

  ③ 一棵树高16厘米。( )

  (2) 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 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1米=100厘米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编制4的乘法口诀,记住4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其进行计算、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想像、记忆、思考、推理方面的能力。

  3、通过“说一说”的活动体验数学知识与周围事物的密切联系;通过“数学游戏”培养学生积极探求规律和不怕困难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记忆和运用。

  难点:“数学游戏”找规律,走迷宫。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小熊真能干,今年它种的`红果又丰收了。这一天,小熊要用红果做成冰糖葫芦招待客人呢!并且把它用竹棒串成串。

  出示“小熊请客”主题图,引导学生发现:每4个红果做成一串糖葫芦。

  师:小熊在串红果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问题?哪个小朋友来说一说?

  指名回答。让学生读一读书上小熊的问题:“9串需要多少个红果呢?”师:聪明的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帮助小熊解决一下它的问题。

  二、操作活动。

  1、摆一摆,数一数。

  (1)学生取出学具袋中的实物红果(或圆片、花朵、小棒等)边摆边数。

  (2)学生介绍自己摆的过程和结果。

  (3)对照着9串红果图,轮流让学生用上面的方法加一加。

  学生如果还有其他方法,也让他说一说。比如说列出加法算式计算等等。反复数过几次后,再完成“填一填”。

  2、想一想,填一填。

  师:刚才同学们数得真不错。现在这里有一张统计表(出示统计图),你能填一填吗?

  (1)观察统计表。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张表格里的各个数表示什么?谁知道1表示什么?2、3、……9串。

  师:也就是说,第一行的数字表示“红果有几串”,对吗?

  师:那下面的4又表示什么呢?

  它表示几串红果4个?请完整的说一说。

  那么2串红果几个填在哪里呢?

  (2)让学生填统计表。

  师:你能根据刚才数红果的结果,独立把这张表格填完整吗?

  (3)交流结果。

  指名表格中的4提问:这是几个4?

  师:那8个里面有几个4呢?

  你能接着往下说吗?

  让学生依次说一说,从而加深印象。

  三、写乘法算式,编口诀。

  1写出乘法算式。

  (1)问:1个4可以写成哪两个乘法算式?

  (2)那你能根据刚才讲的几个几,依次写出乘法算式来吗?

  (3)教师激励并引导学生写出所有的乘法算式。

  2、启发学生独立编写口诀。

  (1)师:你能自己独立编写出4的乘法口诀吗?

  (2)学生独立编写,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编写好的口诀。

  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编写的口诀,教师加以归纳、总结。全班齐声朗读,初步熟悉4的乘法口诀。

  四、记忆口诀。

  1、自由记忆口诀。

  师:大家已经编写出了4的乘法口诀。现在你能当堂把它背诵下来吗?

  2、让学生按顺序背诵4的乘法口诀。

  3、倒着背。

  4、开火车。(倒着背,顺着背)

  5、对口令。

  6、引导学生思考:有时忘记了某句乘法口诀,在计算时该怎么办?

  7、说一说。

  师:学了4的乘法口诀,请你利用它们来说一说。(引导观察书上的“说一说”,使学生弄清题目要求。)

  弄清“说一说”的要求后,小组内由组长组织同学说一说。

  “一张桌子4条腿,2张桌子8条腿,3张桌子12条腿……9张桌子36条腿。”

  8、全班交流。用对口令的形式。对口令时,还可交顺序打乱来说。范例如下:

  师:2张桌子,

  生:8条腿。

  师:4张桌子,

  生:16条腿。

  五、综合练习。

  1、连一连。

  引导学生看清图意。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题目的要求是连一连,你知道连什么吗?

  学生观察画面后回答:每只动物的身上都有数字,气球上的算式等于哪个数,那只气球就是哪个动物的。

  学生独立完成连线。

  完成后全班交流,并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2、完成第2题。

  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说一说你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3、第3题。

  学生独立思考,填算式。

  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列出算式来的。

  表扬积极发言的学生,可以再请个别学生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六、数学游戏

  1、读题:找规律,走迷宫。

  2、分析题意:

  观察图,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要做什么,怎么做。

  师:请小朋友观察一下图。图上有谁?它准备做什么?

  再引导学生指出入口与出口(两个箭头分别所指的)。

  师:你能帮助小鸟寻找走出迷宫的路线吗?

  激发学生的兴趣后再找规律,从而寻找走出迷宫的路线。

  3、独立计算,小组合作找规律,画出路线。

  4、集体交流。说一说小鸟该怎样走出迷宫。请个别小组报告一下本小组的结果。

  七、小结。

  热心而聪明的小朋友们,今天你们成功地为小熊和小鸟解决了它的问题,并且学会了4的乘法口诀。回家再把4的口诀背给家长听听。

  八、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会口述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学难点:

  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具学具:

  教具:小红花、正方形、小圆片等实物图。

  学具:学具袋中上述实物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两组题(要求读出算式,说出得数)。

  第一组 第二组

  7+8 3+3

  6+4+3 5+5+5

  7+2+6+1 4+4+4+4

  1+3+4+5+2 2+2+2+2+2

  学生按要求口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

  1、这两组题都是加法,但是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一组每道题的加数不相同,第二组的每道题的加数都相同)

  2、像第二组这样,加数都相同的加法,我们叫它求相同加数的和

  第1题3+3,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相加,这就是2个3

  第2题5+5+5,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5相加,这就是3个5

  第3题4+4+4+4,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4相加,由学生说出4个4

  第4题2+2+2+2+2,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2相加,由学生说出5个2

  (二)学习新课

  1、启发性谈话。

  像上面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一种简便方法,这种简便方法是什么呢?这正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2、出示例1摆一摆,算一算。

  教师边演示边提问

  (1)教师是怎样摆的?

  (教师先摆2朵,再摆2朵,最后又摆2朵)摆了几个2,(3个2)教师板书:3个2。

  (2)要求一共摆了多少朵?用加法算式怎样表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用加法算:2+2+2=6 。

  (3)你写出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相同加数是几,几个2连加。

  教师叙述: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有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叫做乘法。

  介绍乘号及算式写法和读法

  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乘号,乘号的.写法是左斜右斜。教师同时板书,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乘号像什么(像汉语拼音中的)。

  怎样写乘法算式呢?先看一看相同加数是几,相同加数是2,就写在乘号的前面,再数一数是几个2连加,把相同加数的个数3写在乘号的后面,23表示3个2连加,3个2得6,因此算式是23=6,读作2乘以3等于6.

  3、由学生摆正方形。

  教师指导学生操作

  拿出3个正方形,摆成一竖行,这是1个3;第二竖行再摆3个正方形,这是几个3;第三竖行再摆3个正方形,这是几个3,第四竖行再摆3个正方形,这是几个3?(4个3)

  教师启发提问

  (1)求4个3是多少.用加法算式怎样表示?(3+3+3+3=12)

  (2)这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34=12)

  (3)这个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读?

  4、学生独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提出要求

  (1)每堆摆4个圆片,摆5堆,这是几个几?

  (2)在小组内讨论,怎样用加法算式表示,怎样列乘法算式,这个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读?

  归纳小结

  (1)上面这几道题用加法算的时候,这些加法算式都有什么特点?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算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法算?

  (3)两种方法比较,哪种简便?同学们想象一下,上面这道题,如果每堆摆4个圆片,摆10堆,100堆,求一共有多少个,如果列加法算式,这个算式一定很长很长,那么列乘法算式呢?只要410,4100.因此,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出示复习准备中的两组题,哪组题能改写成乘法算式,怎样改写?说出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几连加。

  3+3 32;5+5+5 53;4+4+4+4 44;2+2+2+2+2 25 2。游戏

  (1)拍手游戏.老师每次拍4下,拍3次。(由学生说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2)拍臂游戏.老师每次拍5下,拍4次。(由学生说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3)找朋友(把意思相同的题用线连起来)。

  7+7+7 6+6+6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学习内容:二年级下册31页例4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

  教具、学具准备:依据教科书第31页的例4情景图制成的课件。

  预习作业:

  1、把24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2、自学例4,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步骤。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1、24÷4=6

  2、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商店吗?今天小明和小芳来到了小小商店,同学们猜一猜他们要买什么东西呢?(出示依据例4制成的课件)

  让学生观察画面,说一说观察到的`情况。并汇报小组解决的步骤。

  二、探究新知

  1、发现问题,讨论解决方法。

  师:小明和小芳到底要买什么呢?他们在说什么?(出示售货员和小朋友的对话)

  学生读出现的对话。在这个基础上,呈现出要解决的问题。

  师:小明说要买5辆小汽车,小芳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生:小明应付多少钱?

  师:怎样才能求出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呢?要求出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应先知道什么?怎样才能求出。现在小组讨论一下。

  各小组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适时给各组适当点拨。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知道要解决提出的问题,需要先解决“买一辆汽车用多少钱”的问题。

  师:要求出“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就要先求出“买一辆小汽车用多少钱”,同学们看看从哪里我们可以知道买一辆小汽车用多少钱?

  生:从售货员阿姨说的“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可以知道一辆小汽车的价钱。

  师:一辆小汽车多少钱?怎样列式?

  生:12÷3=4(元),买一辆小汽车需要4元。

  师:知道了一辆小汽车4元,那么5辆小汽车需要多少钱?怎样列式?

  生:4×5=20(元),买5辆小汽车需要20元。

  2、总结方法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都很好,那么谁能通过刚才我们解决的这个问题,说一说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学生发言,共同总结出: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数据,缺少什么信息数据,就把它当作为先要解决的问题,并解决这个问题,获得需要的信息数据,才能解决所提出的实际问题。

  三、巩固练习。

  数学活动:学生说要买商品,提供条件。要求学生想付多少钱,要先求什么。

  条件:(1) 3元可以买10本练习本。

  (2) 5只小熊猫15元。

  (3)10元可以买1个小娃娃。

  (4)18元可以买3个篮球。

  (5)买10支铅笔只需5元。

  (6)12元可以买4个铅笔盒。买7个地球仪要付56元。 28元可以买, 两副羽毛球拍。

  (7)买6个闹钟需要36元。

  四、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怎样去解决问题,学会了要解决一个问题,必须找出所需要的信息,如果缺少了什么数据信息,就把它作为先解决的问题,最后解决提出的实际问题。

  五、完成《课堂作业本》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学习内容:二年级下册第30页练习六。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特点,会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

  预习作业:

  1、花儿后面藏着几?

  6÷2 12÷3 20÷4 10÷2 18÷6

  18÷6 20÷5 24÷6 25÷5 12÷2

  2、 有9个■,每3为一堆,可以摆几堆?

  有24个★,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 几个?

  有12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 3 个。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1、说一说你用的是哪句口诀

  2、列式:

  9÷3=3 24÷6=4 12÷4=3

  二、解决问题练习

  1、第29页“做一做”。(课件出示)

  ①请学生观察情景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②从图中收集解决问题的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一部题。

  ③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小刺猬要运走12个苹果,每次运3个,要运几次?12÷3=4(次)

  2、当小刺猬把水果运回家时,发现家里来了3个客人,它们送了很多萝卜给小刺猬。

  小刺猬想: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3只小兔,每人得几个?12÷3=4(个)

  3、小兔对刺猬说:“30根萝卜,每筐装5个。”小刺猬想:“要几个筐啊?”

  30 根萝卜,每筐装5根,需要几个筐?30÷ 5 = 6 (个)

  4、小刺猬拿出家里的筐一看,只有5个筐,不够怎么办?

  我只有5个筐,怎么装?30÷ 5 = 6 (根)

  5、小猴送来了24只桃子,小刺猬想把桃子分给客人。

  小猴带来24只桃子,每个客人5只桃子,够分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0页的练习六的的1题

  口头编题,学生独立完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列式;30÷ 5=6(个)

  2、完成第30页的练习六的的2题

  学生观察图后,口头编一道应用题。学生独立完成

  列式:18÷ 6=3

  3、完成第30页的练习六的的3题

  学生观察图后,编一道用除法计算的应用题。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受除法问题,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的分”和“平均分成几份” 引出可以用除法计算;由于对除法算式的理解不够,个别学生将除数与商错位。

  四、完成《随堂练习》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69页及第71页练习第4、5题及补充习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的特点。

  2、通过对平面镜的观察,发现、假想、实验等活动探索镜面对称的性质:上下、前后位置不变,左右位置相反。

  3、领略镜面对称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数学美。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

  探索镜面对称的性质:上下、前后位置不变,左右位置相反。教学准备

  每位学生准备一面小镜子。教师准备一些镜面对称的图片和一面大镜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1、教师一边讲述"猴子捞月亮"的故事,一边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形象,引出问题:猴子能捞到月亮吗?为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看法。

  3、教师小结:是啊,平静的水面就象镜子一样,猴子捞的是天上月亮的倒影,当然捞不到月亮。水面这个大镜子真是太奇妙了,现在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来欣赏美丽的风景。

  (二)欣赏图片,初步感知镜面对称。

  1、教师谈话: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见过这种现象吗?出示例3第一幅主题图。从这幅图里,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主题图中的倒影。)

  2、课件出示多幅水中倒影图片,学生继续观察,并思考:水中的倒影和岸上事物的形状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认识到它们的大小形状一样)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看到的也是对称现象,它们是一种上下对称。

  3、导入镜面对称

  师:除了水面以外,你还见过能照出人或其他事物的东西吗?(学生发言)

  师:同学们,我们天天都要照镜子。当你站在镜子前,镜子中的你和镜子外的你一样吗?有不同的地方吗?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交流后,教师出示例3第二幅主题图。仔细观察镜子里的情景和镜外的情景一样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镜面有关的数学知识。(板书:镜子里的数学)

  (三)游戏互动,探究镜面对称的特征

  1、照一照。

  师:我们天天都照镜子,镜子内外的我们都一样吗?有不同的地方吗?下面我们亲自照一照,体验体验。

  教师指名让学生上台面对大镜子,做指定的动作,其他学生观察镜子内外同学的样子。

  (1)站在镜子前,你向前走一步,镜子中的你怎么样呢?你后退一步呢?

  (2)站在镜子前,如果你蹲下,镜子中的你怎样?你再站起来呢

  (3)你的左手拿一本书,站在镜子前,观察镜子中的你,哪只手拿着书?如果换成右手呢?

  三项观察,可以让学生先猜一猜,再照镜子观察验证。

  小结:照镜子时"我们"和""镜子中的我们"大小一样,上下、前后的位置没有变化,左右的位置发生对换。

  2、同桌合作,一人拿镜子,一人照镜子,摆摆自己喜欢的动作照一照,并把自己看到的情形说一说,做完之后交换。(验证上个环节的.结论。)

  3、游戏互动:《让我做你的镜子》。教师做镜外人动作,学生做镜中人动作。(要求做一些简单的动作,如:蹲下、起立、左手拍拍左脸、右手拍拍右脸、左手摸右耳朵。)

  教师可以先指名请个别学生与教师合作,其他学生判断这名学生做得对不对,然后再集体做练习。

  (四)积累运用

  1、教材第71页第5题。哪个是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圈出来。学生思考后,指名回答,要求学生说出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2、利用镜子找另一半。教材71页第4题。让学生想办法利用镜面对称判断出是什么,并指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3、拓展题:给每个小组发一张反写有1—9的数字的卡片,同伴间用小镜子照一照,看看它们是哪些数?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游戏活动,了解了一些关于镜面对称的现象。生活中还有很多镜面对称现象,只要我们多留心身边的事物,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其中的奥秘!请同学们回家再找找看,看谁能找到更多的类似现象。

  (六)板书设计

  镜子中的数学镜面对称大小

  前后不变左右―相反上下互相对称

  (七)教学反思:

  李吉林老师提出以“形”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的新型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本节课我的设计理念也是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知识。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理解100以内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用竖式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探索活动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运用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口算大赛

  6+30= 60+8=

  40+3= 50+7=

  3+90= 20+5=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棒,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1.课件展示教材第11页情境图。

  (1)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后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师选择性地板书例1的问题。

  2.学习例1。

  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1)学生列出算式:35+2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的学生数和本班带队老师数合起来”就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怎样计算35+2=?借助手中的小棒和计数器分别试一试。

  学生独立尝试。

  组织汇报: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我先算5+2=7,再算30+7=37。

  生2:我是通过摆小棒算出来的,先摆3捆和5根,再摆2根,5根和2根合起来是7根,7根与原来的'3捆合起来也就是37根。

  生3:我是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算出来的。

  ……

  师:拨计数器的过程可以用一种形式展示出来,那就是竖式。

  3.学习竖式。

  师生拿出计数器,一边操作一边提问:

  算35+2时,先在十位上拨几个珠子,个位上拨几个珠子?加2时应在哪一位上拨几个珠子?

  师讲解竖式的写法:先写第一个加数35,再在35的下面左侧写上“+”,右侧写2。你们认为“2”应对着35的3还是5呢?(通过计数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应该不困难)最后在加数下面画上一根横线,表示等号。

  师:你认为应该从什么数位开始计算?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议一议。

  学生说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小结:为了以后计算进位加法的方便,我们在竖式计算时都从个位开始计算。个位上5+2=7,7应对齐个位,十位上的3要写在横线下面,对齐十位。

  小组讨论加法竖式计算时,应怎样对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明确: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4.变式训练。

  (1)二(2)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2)二(3)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三、巩固新知

  1.第12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先独立尝试,再说说是怎样对位的。

  六、教后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的活动体验1dm和1mm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动手能力;

  2、初步理解1dm、1mm、1cm、1m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量的活动,发展估测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分米

  (一)估一估,量一量

  1、今天学习一个新的单元测量。图上这支铅笔,你有什么办法,说说这支铅笔有多长?

  2、你估计它有多长呢?把你估计的填在表格里。你怎么估计的?

  3、量量看吧,把你量的结果也填在表格里。

  4、量得铅笔有多长呢?

  5、10厘米还有个名称是什么?

  对!10厘米就是1分米。也可以反过来说,1分米等于10厘米。用字母表示就是:1dm=10cm

  (二)找一找

  1、在尺子上找找10厘米,用手比划一下,看看有多长?这么长就是1分米。

  2、在尺子上找其它的1分米。

  3、画一条一分米长的线段。

  4、量量看你的手掌,大约有多长呢?

  5、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有1分米?

  (三)想一想

  1、1米里面有多少个1分米呢?说想法,在尺子上数一数。

  2、分米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3、当量比较长的物体时,我们就可以用分米做单位来测量了。

  4、估计一下,数学课本大约有多少分米呢?

  5、量量看吧

  活动二:认识毫米

  我们认识了1分米的长度和用字母表示,知道分米与厘米和米的关系。现在来看第二支铅笔,自学第二支铅笔这一部分的内容,然后告诉大家你知道些什么?(字母表示、长度、与厘米的关系等)教师梳理:

  1、毫米的作用。

  2、1毫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你有什么感觉?;拿出你的一分硬币,你发现什么了?象这样的长度就大约有1毫米。

  3、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有1毫米。

  4、估计数学课本的厚度有多少毫米呢?量量看。

  5、画一条长二十毫米的线段。

  6、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毫米呢?1分米里呢?1米呢?(小组里讨论一下)

  7、到现在为止,一共学习了哪几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的区别吗?

  活动三:练一练(第一题),小组互助。

  《铅笔在多长》教学反思

  一、开展体验性的学习方式,激活学生思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铅笔有多长》一课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认识分米、毫米,体验并建构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它们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在体验长度单位的意义活动中,学生的回答极其精彩。分米可以用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毫米太小了,可以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在体验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时,学生讨论出 10厘米就是1分米,10分米就是1米,1米里面有1000个1毫米。

  这样教学,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深化相关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好的掌握数学有效的学习途径,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愉悦。

  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

  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因而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过程。

  在《铅笔有多长》教学时,认识1分米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分米吗?学生有的说从10到20、20到30、30到40等等,还有的学生发现不一定是整十数的,还可以1到11、2到12、5到15等,最后还有学生总结出起点到终点的个位都是相同的,这样刚好就是10厘米。至此,教师再进行一个定论:也就是说,只要够10厘米就是1分米。

  再如,体验1毫米的长,伸出你的手,比划1毫米的感觉,学生说太小了,比蚂蚁还小呢,蚂蚁都有几毫米呢 ,这些感觉就说明了学生在脑中已经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了。同时,他们也体验到毫米的作用,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度,还有当不是整厘米时,认识毫米就知道多几小格就是几毫米了,教师理解了,适时进行点拨:也就是能帮助我们测量更精确,对吗?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随时会闪现与众不同的想法,耐心听取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从中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这样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本节课的不足

  《铅笔有多长》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并能进行估计、测量。除了让学生说和想以外,更重要的是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加深他们的感受。本节课就在这方面忽视了,没有进行针对性的操作训练,以致学生建立的观念不够扎实,两个单位的作用只停留在理论上,不会学以致用。

  四、困惑

  本节课没有能够加强针对性的练习,最主要因为让学生探索和交流需要有足够的时间,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于是练习的时间就无法达到充分。那么,如何处理好探索交流与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呢?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4、发展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学习第二册时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这节课是有关长度的第二阶段的学习,通过教学使学生再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教材通过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使其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动手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在操作学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此外,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估测活动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位于市中心,学校的教学条件较好,班级配备有电脑、电视及投影等电教设施,便于日常教学工作的使用。此外,学生对数学有着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

  〖教学设计〗

  (一)认识分米

  1、设置情境,质疑导入

  (1)请同学们猜测老师的年龄、体重及身高。(表示身高时用到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

  (2)动手操作:用“米”或“厘米”作单位量自己课桌的宽。(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量得很麻烦。)

  2、独立探索,发现新知

  (1)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像: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2)小组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可以写成1 dm。

  (3)在尺子上找到1分米(不一定从0刻度开始)。你的尺上一共有几个1分米?同桌互量从手腕到指尖有多长;量一量,估一估,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用手势分别表示出1分米、2分米的长度。

  (4)讨论米、厘米、分米之间的关系。(板书:1分米=10厘米,1 dm=10 cm,1 m=100 cm,1 m=10 dm。)

  (二)认识毫米

  1、设置情境,质疑导入

  (1)猜一猜老师手中的铅笔有多长,你有什么好办法?

  (2)学生动手操作,测量铅笔的长度。(课件演示测量结果的放大图――6厘米3毫米。)

  (3)看到这个测量的'结果,你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引导学生质疑:格尺上的1小格表示什么。)

  2、自主探索,发现新知

  (1)教师或学生讲解:格尺上的1小格表示1毫米。

  让学生拿出手中的尺子找到1毫米。(使学生了解:尺子上任意1小格都是1毫米。)用一个字概括出1毫米的特点。(小、细、短……)

  (2)在学具袋中找到长度、宽度或厚度是1毫米的物体。(如:1分硬币的厚度,IC卡的厚度,3张扑克牌的厚度,1分硬币上表示年份的小数字“1992”中“1”下面的“”长,扑克牌中“K”一竖的宽度,胶带的厚度……)

  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怎样验证手势是否准确?(用拇指与食指轻轻捏住厚度是1毫米的物体,再用另一只手将其取走,拇指与食指之间的空隙大约是1毫米。)

  (3)生活中你在哪儿听说过“毫米”这个词?(课件演示:11月份上旬全国降水量分布图、蜂鸟图、35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图、世界上最薄的手机图、眼睑及脚底皮肤的厚度图、手指甲及脚趾甲生长速度图等。)

  (4)知道1厘米=10毫米。

  (课件演示)淘气和笑笑为了“1厘米长,还是10毫米长”这个问题而争吵。数学博士认为:1厘米与10毫米同样长。

  为什么数学博士要这样说呢?听了他的话,你明白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1厘米=10毫米;进行长度比较时,不仅要看数字,还要看长度单位。)

  自己在尺子上数出10毫米。

  (三)复习巩固,应用提高

  1、手指游戏

  (1)教师边说边演示:“手指兄弟亲又亲,大哥挂帅高高站,二哥是首我是尾,我是小弟表毫米,米到毫米记得牢,手指叉开表进率,相等空间代表10,大哥二哥有秘密,等待我们去揭密。”(用“快板”的形式说出来。)

  (2)学生互相动手表演。

  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大哥二哥到底有什么秘密呢?明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密。”

  2、看图说出回形针和课本的长度。

  3、自己测量树叶标本的长度和宽度。

  4、剪出长度为30 mm,2 cm,5 mm,1dm的彩带。

  5、先估测各种实物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再进行实际测量。

  6、淘气的日记

  (1)20xx年9月11日星期四天气:小雨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厘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

  改正用错的长度单位。淘气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2)20xx年10月14日星期二天气:晴

  下课了,我发现教室里的一块玻璃坏了,于是,我赶紧量好玻璃的尺寸记下来,让爸爸帮我们重新安好。可是,爸爸拿着玻璃来到学校时,却安不了,这是为什么?我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忘记加上窗框的宽度。)

  (3)20xx年10月29日星期三天气:晴

  今天,老师给我们出了几道题,可是,我怎么想也做不出来。我想,老师大概出错题了吧?请大家帮我看一看。(思考题,不作全班要求。)

  1()—9()=1()

  1()—59()=1()

  1()—99()=1()

  1()—999()=1()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想了解哪些数学知识?

  〖教学反思〗

  1、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教学中,我将两个简单的问题“测量桌子的宽度”与“测量铅笔的长度”让学生观察讨论,由此激起学生探寻除米和厘米以外其他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胶带、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3、鼓励学生质疑,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课堂上,一名学生在测量实物时发现1元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多一点、2毫米不到。于是,我对学生说:“那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怎么办呢?”学生感觉应该有一个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我又告诉他们:“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出了新问题,教师也让学生在允许范围内加以讨论,这些看似对教学不利的“突发事件”,实际上把它利用起来,让学生再一次产生探寻课本以外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无止境,也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课外创造了机会。

  4、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5、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在使用多媒体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时,没有向学生强调说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学生对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产生误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尽量做到合理准确。

  〖案例点评〗

  刘老师设计的“铅笔有多长”一课,对“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导入部分“以疑引学”,新授部分“以探引学”,练习部分“以趣引学”,努力引导学生完成对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探索、认知和应用过程。

  1、展示知识,关注过程

  本节课的新授部分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探索的机会。由于在教授本节课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教师没有枯燥地讲授1毫米有多长,而是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找1毫米的实际长度,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扩大学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发现、讨论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

  2、创设情境,贴近生活

  在本设计中,教师创设多种富有实效性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设计的导入部分,教师安排“动手操作情境”――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由此激起学生探寻米、厘米以外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新授部分设计“故事情境”――淘气与笑笑的争执,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此外,设计的其他部分,也创设了多种情境。如,活动情境――让学生找长度是1分米、1毫米的物体;交流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淘气的爸爸为什么安不上玻璃;生活情境――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与毫米有关的信息;问题情境――猜一猜老师的年龄、身高、体重……

  以上这些教学设计,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感受数学,让他们体验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数学”的心理。

  3、立足教材,活用教材

  《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数学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数学实践,培养数学能力,促进主动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以教材为本,活用教材,积极开发教材以外的资源。

  本课的教学设计,教师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了恰当的加工。例如,在教学分米的认识时,教师活用教材,将教材中的量铅笔变为量课桌,避免了形式上的重复。再如,教材中练一练的第2题是画线段,而教师将其改为剪彩带,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4、营造氛围,体验情感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还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情感和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真是其乐无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在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中,不仅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好学,数学真有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 通过测量钢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具:米尺、1分硬币

  学具:格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谜语引入。

  身穿花衣裳,

  个子细又长。

  写出漂亮字,

  需要它帮忙。

  同学们开动小脑瓜,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

  对了,这节数学课我们一起量一量一起量一量铅笔有多长.(板书课题)

  2、提问引入。

  看看谁有超强的记忆力,想一想,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大家一起拿出格尺,看看除了厘米外,还有发现什么?

  学生:我发现尺子上还有1小格1小格,仅有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是显然不够的,在测量或表示物体长度的时候,有时还需要比厘米还小的单位,有时也需要更大的单位,你们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吗?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

  二、动手实践,小组合作。

  1、估一估。

  (1)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课前老师都让每个小组准备了一枝铅笔,快把它找出来,放在桌面

  上,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结合已有的测量经验估测一下,这枝铅笔有多长?填在书中表格里。

  (设计意图:教师课前富有神秘感的设计安排,学生会感到新奇有趣,估算的热情空前高涨,教师给予学生独立观察估计的时间和空间.)

  (2)交流、汇报。

  师:说说你是怎么估出来?

  生:我的手从拇指到中指大约是10厘米,我的铅笔有两个这样子的

  长,所以我估计这根铅笔20厘米长。

  生:我估计这根铅笔的一半是10厘米,所以我估计我根铅笔有20

  厘米长。

  生:老师,我是用中指估计的,我的中指大约有6厘米,这根铅笔大

  约有3个这样的长还多一点,所以我觉得这根铅笔有19厘米长。

  生:老师,我看了看,这么长(他用手比了比),我就觉得铅笔大约是

  20厘米。

  生:1厘米是这么长,我看这根铅笔这么长,应该有18个这样的1

  厘米,我也觉得这根铅笔大约有18厘米长。

  (设计意图:学生意见可能会不统一,要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意见,只要说的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教师还要指导学生会针对别人的发言补充自己的意见。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

  2、量一量。

  (1)看来同学们估的长度都不一样,要想知道这枝铅笔到底有多长,你能想出好办法吗?这们大家就不会再有争论了。(用尺子量)

  (2)动手实践。大家都把尺子拿出来,量一量,并把结果填在书中

  的表格里。

  (3)汇报结果。

  (4)说一说你估计的跟你量出来的`数据相差多少,以后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实测来看看估测验结果,让学生感受测量的过程、思想和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3、说一说。

  (1)、你们知道10厘米是多长吗?用手比给老师看一下。

  老师告诉大家,你们用手比出来的10厘米就是1分米。(板书:10厘米就是1分米。)

  (2)认识分米。

  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长度单位,在国际上可以用什么字母表示,你知道吗?

  (学生质疑。)

  生:我知道,我看书本的,是dm。

  生:老师,分米是什么呢?

  生:分米要怎么量呢?

  师介绍。

  师: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你们知道怎么表示吗?

  生:1分米=10厘米。(还有的的学生举起了手)

  生:我还知道3分米是30厘米。

  生:我也知道70厘米是7分米。

  生:我想1米=100厘米,那1米=10分米,老师你说对吗?

  生:老师,我看到10厘米是1分米,10分米是1米,我想厘米满10向分米进1,要是分米满10就向米进1。那米满10要向什么进1?

  师:你们能把这些长度单位从大到小排排队吗?

  板书:米 分米 厘米

  10 10

  全班齐读公式。

  (3)实践活动。

  A、再拿出格尺,快速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之间的距离也是1分米。

  生:从1-10。

  生:我有意见,应该是从1-11,这样才是10厘米。

  生:我是从3数到13的。

  B、让我们用分米作单位量一量教室里物体的长度。

  D、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在学生观察、讨论归纳出分米和厘米间进率关系的基础上,又让学生结合测量具体物体的实践,体验出1分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从而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

  三、认识毫米。

  1、量一量。

  师:你们有橡皮吗,请你用尺子量一量橡皮有多长?

  生汇报。

  生:我量出来,比2厘米还多一点点。

  生:我也是,我量出来不是刚好4厘米,还多一些。

  师小结:用厘米作单位量比较小的物体,有时不是整厘米数,这样子量出来就得不到准确的结果了。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物体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办法?那么谁知道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是多少?

  2、 一议。

  i.1毫米到底有多长?它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们一起在观察和操作中获得这些知识吧。(出示表格)

  观察刻度 厘米数 中间小格个数 每小格长度 共有几毫米

  0-1

  4-5

  9-8

  ii. 观察直尺,完成表格,然后讨论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师生共同完成1组,再让学生自己实践。

  生:我发现,从4-5也是1厘米,所以就跟第一行一样了。

  生:我也发现了,从0-1、4-5、9-8相减一下,就全都是1

  厘米了,也就全部一样了。

  3、说一说。

  师请大家继续观察直尺,1毫米到底有多长?用手比一比。

  生:就像两个手指的那条缝。

  师:估计一下桌面上的学具,哪一个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动手量一

  量,检验一下你的判断准确吗?

  b)量一量。

  大家已经认识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现在我们以毫米为单位再量一下橡皮的长度。

  学生汇报。

  这次量的结果与开始比,哪一个数据更准确呢?

  c)想一想。

  师:再想一想生活中,什么东西也是1毫米。

  生:扣子的厚度。本子的厚度。鸡蛋的厚度。铅笔中间那根铅。指

  甲的厚度。衣服的厚度。玻璃

  (设计意图:认识毫米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操作,针对操作中的存疑,而进行巧妙的设颖,不断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产生动力,向未知领域探索、冲击。)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05-23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19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6-20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3-12

(合集)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05-25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热】05-25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03-11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11-19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彩11-20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找规律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