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认识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一年级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动手操作等活动来直观地认识角。
教材首先展示了一幅街景图,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并让学生初步认识角。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图中找角,让学生说一说看到的角。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说一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角。
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让他们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角、了解角,教材又设计了折一折练一练做一做比一比等几个小活动。其中,折一折这个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对角的整体把握,在头脑中形成角的直观形象;练一练,让学生标出图形中的角,帮助学生加深对角的认识;做一做,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比一比这个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对角的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电教室、语音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学生来自城市,从小接触的新事物多,见多识广,勤于观察、乐于合作探究,善于思考、质疑,同时经常参加校内外的科技类活动,对放大镜等工具使用比较得心应手;家长重视对孩子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一起来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课堂实录〗
(一)活动导入,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数学王国的朋友们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他们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道有趣的题目。(多媒体课件出示:长方形、圆、三角形、椭圆、正方形这五个图形小精灵依次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走出来。课件配音:同学们,我们都藏在你们小组中的信封里,小组合作,先找到我们,再把我们分成2组。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师:谁来说说你们组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一组,它们都有尖尖的角;圆和椭圆一组,它们都没有尖尖的角。
师: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摇头)同意第一小组的分法。
师:点击相应的图形,把课件中的图形小精灵分成两组。
(课件配音:同学们,角也是我们数学王国中的一名重要成员,你们愿意来认识它吗)
生:(异口同声)愿意。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认识角。)
(二)学习探究,加深理解
1.感知角
师:同学们,从你学具袋里的图形中找到一个角,你来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生1:这儿是尖尖的,这两边滑滑的、平平的。
生2:这儿有些刺手,这两边直直的。
师:(边演示角,边说)噢,原来角给我们的感觉是这样的:尖尖的,直直的。
2.找生活中的角
师:在我们上学的路上有没有角呢(多媒体课件出示:书64页的情境图。)谁愿意来指一指
(生纷纷上台,指主题图中的角。)
师: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到处存在着角,你还能从教室中找到角吗
生:(异口同声)能。
师:谁来说一说
生1:黑板的四周有四个角。
生2:桌子的四周都有角。
师:把你们找到的角说给同桌听。
3.创造角
师:同学们真是太棒了,找到了这么多角。现在看桌子上的圆形纸片,它上面有角吗
生:(摇头)没有。
师:你能想办法利用这张纸片来创造一些角吗
生:能。
师:那就快快开始吧!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创造的角
(学生纷纷在实物投影机上边展示边说。)
生1:这是我折出来的角。
生2:我画了3个角。
生3:这是我剪出来的角。
师:同学们很了不起,都能创造角了!下面,老师也要来创造角了,仔细看。
师:老师是用什么方法创造的
生:画的。
4.介绍顶点和边
师:大家看!这尖尖的一点叫作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作角的边。
5.游戏
师:同学们的表现可真棒呀!现在让我们继续擦亮自己的慧眼,来辨一辨真假孙悟空。(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加相应的配音。)
师:先看这个,是真是假(师点击其中的一个孙悟空图形,出现相应的图形。)
生:假。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个图形上没有角。
师:擦亮慧眼,看一看,这个孙悟空是谁变的呢(师点击该图形,出现猪八戒。)
生:(欢呼)猪八戒!
师:再看这个,真还是假
生:真。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点击该图,出现一个摇头晃脑的孙悟空图。)
师:继续看,这个是真还是假一起说。
生:真。
(师点击该图,出现一个摇头晃脑的孙悟空图。)
师:接着看,是真是假
生:假。
师:谁变的呢请看。(师点击该图形,出现二郎神。)
生:(欢呼)二郎神!
师:一起看这一个。
生:真。
(师点击该图,出现一个摇头晃脑的孙悟空图。)
师:仔细看,真还是假
生:假。
师:谁变的
生:(欢呼)白骨精!
师:祝贺你们,每人都有一双慧眼!
6.角的标记
师:同学们,为了更清楚地表示各个角,我们还可以给角标上标记,怎样做呢听智慧老人来告诉大家。(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加配音。)闪动角的相关部分,出示角的标记,智慧老人讲解:小朋友,仔细看!这是表示角的符号。同时,为了区分不同的角,我们通常在这个符号的后面注明一个数字或字母。例如,我们在这个角符号的后面再加注数字1,我们就可以把它记作1,就读作角1;如果还有一个角,我们就可以记作2,读作角2。你们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7.标出图形中的角
师:小组中的答题纸上有不同的`图形,选择你喜欢的一张,用智慧老人告诉我们的方法,把这个图形中的角标出来。
(生动手做。)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做的
生1:我选择的图形是五角星,找到了10个角。
生2:我选择的是第二个图形,找到了8个角。
生3:我在第三个图形中找到18个角。
(三)实践操作,巩固知识
1.做活动角
师:同学们刚才的表现可真出色呀!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下面我们动手来做一个角。每人从学具袋里拿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用它们来做一个角。用图钉时要小心,不要扎破手指。开始!
(学生动手做角。)
师:把你做的角举起来展示一下。
师:下面我们要来动脑筋了。看老师的这个角,你能调整手中的角,使它比这个角大吗
生:能。
师:做好后举起来。
师:来,我们俩来比一比。(和一个学生合作)
师:想一想你是怎样使角变大变小的。
师:我们再来比一比。(与一个学生合作)
师:想一想你是怎样使角变大变小的。
生1:把两根纸条往外拉,角就大;往里推,角就小。
生2:把两条边向外拉,角就大:向里推,角就小。
师:对,把角的两边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把角的两边合拢得越小,角就越小。
2.小实验
师:同学们,既然角有大有小,下面同桌合作,找出三角尺中最小的角。
师:你来指一指你们找到的角。
师:小组合作,把每把三角尺上这个最小的角放在一起比较一下,你们会发现什么
(小组交流、讨论。)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
生:每把三角尺上的这个角都一样大。
师:大家都同意吗
生:同意。
师:你上来展示一下你们是怎样比较的。
生:把它们的顶点先对齐,让它们的一条边重合,我们发现另一条边也重合了。
师:小组继续合作,用放大镜看三角尺上这个最小的角,你们又会发现什么把你们的发现填写在这张实验记录单上。
变不变
角两边的长短□角两边的长短□
角的大小□角的大小□
师:谁来汇报你们组的成果
生1:角两边的长短变了,角的大小变了。
生2:角两边的长短变了,角的大小没变。
师:我们都同意角两边的长短发生了变化,那角的大小到底变没变想一想可以怎样来验证。
生1:可以折一个一样大小的角,放在放大镜上面量一量。
生2:我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直接用另一把三角尺上的这个角放在放大镜上面量就可以了。
师:刚才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验证的好方法,下面请小组再来合作,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来验证一下。
师:我们刚才验证的结果是角的大小变没变
生:没变。
师:下面请小组把这张实验报告单订正好。
师:同学们,再来看这张实验报告单,通过刚才的实验,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原先以为用放大镜来看角,角肯定变大了,现在知道角的大小不变。
生2:角两边的长短变了,角的大小没有变。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这个实验,你们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生1:角两边的长短变了,角的大小没有变。
生2:角两边的长短和角的大小并没有关系。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认识了角。
生2:我会创造角了。
生3:我知道了角各部分的名称。
生3:我知道角两边的长短和角的大小并没有关系。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入新课时,多媒体课件播放了数学王国的朋友们来到了课堂上这一段动画,马上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了更好地巩固和运用知识,我设计了小游戏――真假孙悟空,在进行这个环节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巩固知识既高兴又轻松。
同时,我在教学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做活动角这个环节,在引导学生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应让他们充分比较角的大小,使每个人都亲身经历比较的过程,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案例点评〗
《标准》反复强调学习空间与图形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本案例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和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观察、操作和实验探究。其中,有两点处理得比较恰当。一是利用多种资源,在激发学生兴趣上下功夫,课堂一开始,利用动画课件――图形小精灵激情导入,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课堂上有关角的新知识顶点边角的标记等,教师适时地让智慧老人来讲解;尤其是设计的真假孙悟空游戏,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得常规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效果极佳。二是教师在扎扎实实地组织学生探究学习。关于角的大小与角的长短无关内容的学习是比较难的,处理不好往往会使学生处于一时明白,过时遗忘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本案例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已有技能,引入了用放大镜探究角的实验,引导学生经历了一次探究活动,虽然本次探究实验还不是很充分,结论得出的还有些困难,但这种思路和做法是十分值得提倡的,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出能力,必将终生受益。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材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本册教材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和上一册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每一格代表2个单位或者多个单位。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应该比较感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身心可塑性强。由于年龄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多组织活动,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将所学到了理论进一步在生活中应用,从而达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 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 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和良好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设情景问题置疑,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三、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学习内容:二年级下册第30页练习六。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特点,会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
预习作业:
1、花儿后面藏着几?
6÷2 12÷3 20÷4 10÷2 18÷6
18÷6 20÷5 24÷6 25÷5 12÷2
2、 有9个■,每3为一堆,可以摆几堆?
有24个★,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 几个?
有12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 3 个。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1、说一说你用的是哪句口诀
2、列式:
9÷3=3 24÷6=4 12÷4=3
二、解决问题练习
1、第29页“做一做”。(课件出示)
①请学生观察情景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②从图中收集解决问题的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一部题。
③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小刺猬要运走12个苹果,每次运3个,要运几次?12÷3=4(次)
2、当小刺猬把水果运回家时,发现家里来了3个客人,它们送了很多萝卜给小刺猬。
小刺猬想: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3只小兔,每人得几个?12÷3=4(个)
3、小兔对刺猬说:“30根萝卜,每筐装5个。”小刺猬想:“要几个筐啊?”
30 根萝卜,每筐装5根,需要几个筐?30÷ 5 = 6 (个)
4、小刺猬拿出家里的筐一看,只有5个筐,不够怎么办?
我只有5个筐,怎么装?30÷ 5 = 6 (根)
5、小猴送来了24只桃子,小刺猬想把桃子分给客人。
小猴带来24只桃子,每个客人5只桃子,够分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0页的练习六的`的1题
口头编题,学生独立完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列式;30÷ 5=6(个)
2、完成第30页的练习六的的2题
学生观察图后,口头编一道应用题。学生独立完成
列式:18÷ 6=3
3、完成第30页的练习六的的3题
学生观察图后,编一道用除法计算的应用题。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受除法问题,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的分”和“平均分成几份” 引出可以用除法计算;由于对除法算式的理解不够,个别学生将除数与商错位。
四、完成《随堂练习》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材分析
分苹果是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是这一册的开篇。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安排了第一次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介绍用竖式计算除法的方法。接着,教材又安排了第二次分苹果活动,通过操作使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一些物品平均分之后还有余数的情况,认识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并和操作过程联系起来,以使学生了解每一步的含义,并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行验算。
教材随后安排了试一试及练一练,进一步使学生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进一步巩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市直属机关小学,硬件设备好,每个班级都有计算机和投影机,属于实验区的实验校,并在20xx年就开始使用新教材。学校地处商业区,流动人口比较多。
学生由于家庭背景不同,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有很大差异。从这两年的新教材实施中可以看出,学生成为新课程的受益者,他们在课堂上思维活跃,能够大胆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极少几个孩子,因为生活体验少、个性较强,不主动与人合作,缺乏探究和发现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学具中的苹果卡片。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经验,建构数学模型
(出示课件)小熊家里来客人了,好客的小熊拿出了20个苹果来招待小伙伴们,每人分到了5个苹果。但小熊忘记了究竟来了几位客人,你能帮帮他吗?(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原有经验,提出解决办法。)
下面是学生可能的方法:
1. 四五二十,分给了4人;
2.5+5+5+5=20(个),分给了4人;
3.20-5-5-5-5=0(个),分给了4人;
4.204=5(个),分给了4人;
5.205=4(人),分给了4人;
6.205=4也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4
_____
5) 20
20
__
这一步可由教师介绍,也可由已经掌握的同学来介绍,注意说清各部分的意义,并结合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来说一说。
(二)实践应用
1. 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第2页试一试。
2.小组交流各自算法,并说一说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
(这里需要强调商的位置,要和被除数里的个位对齐,剩下的0也要和个位对齐。)
(三)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 如果小熊家今天来了6位客人,(再次演示课件)应该怎么样平均分呢?
2.用你手中的学具来分一分,可以小组合作。
3.小组汇报。(我们组给每个客人分了3个苹果,还剩下2个。)
4.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物品平均分之后有余数的情况,谁能给大家举个例子?(可以找两个同学说一说)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怎么来解决呢?(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
5.那么我们能不能知道有余数除法的竖式怎么写呢?(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写一写,然后小组之内交流。)
6.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每一步的意义是什么?(在这里要介绍余数和商的位置。)
7.有了这样的书写格式,我们怎么样来验算刚才的计算结果呢?
(每人分3个,6人共分到了18个,再加上剩下的2个,正好是20个,算对了。)
(四)积极思考,探究规律
(出示课件中淘气和笑笑的`故事,让每个学生自己先想一想故事中有了什么矛盾。)
1. 在小组内说一说这个故事,为什么淘气错了、笑笑对了?
2.你发现了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3.计算第3页试一试中(2),你发现了什么?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注意检查学生的书写格式。)
(五)回顾小结,赞美激励
这节课快要结束了,同学们说一说你们的收获吧。
老师认为你们表现得真不错,大家都积极地帮助小熊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一天,当我们能和动物真正和平相处时,相信小熊也会走到我们的身边,和我们成为好朋友。现在和小熊说再见吧。(大屏幕演示小熊告别的画面)
〖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本节课力求为学生创设充分发现和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教师介绍了除法竖式之后,让他们去探究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写法,当他们在尝试之后,经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在他们的内心真正地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课堂气氛一直非常活跃,学生始终在学习的情境中思考、讨论。特别是对淘气和笑笑的矛盾,表现得特别的兴奋,因为他们在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之后,能够找到淘气的错误之处。在讨论过程中,他们发现余数不能比除数大,并且为自己的发现而骄傲。
〖案例点评
课堂教学时间是短暂而有限的,教师创设了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充分发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
这节课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创设了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对于第一个环节:20个苹果,每人分5个,来了几位客人?有一个学生就提出猜测的方法:7个行不行?6个行不行?5个行不行?4个呢?猜测的结果是,4个可以!尊重学生的想法,既保护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全班学生初步体验除法中的试商。
另外,我认为本节课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促进者。在整节课中,教师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想,随时掌握学生的情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自己去操作、思考、探究、发现。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会编2、3、4的乘法口诀,理解每句口诀意义。
2.熟记2、3、4的乘法口诀,灵活运用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学会编2、3、4的乘法口诀,理解每句口诀意义。
一、预习导学
(一)课前热身
1.快速口答
3+3=(?)×( )???4+4+4=(? )?×(? )????2+2=(? )?×(? )
2.口算
5×2=5×5=5×1=3×5=5×4=
3.把口诀补充完整。
五五()三五()()得五
()二十()一十
二、问题探究
阅读教材第54页-55页的例2-4,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一:2的乘法口诀。
探究二:3的乘法口诀
三、课堂导学
(一)编写2的乘法口诀
1.课件出示一副乒乓球拍:一副乒乓球拍有几个?
出示相应的点子图,引导学生写出乘法算式,编口诀:一二得二
2.出示两副乒乓球拍:两副乒乓球拍有多少个?
出示相应的点子图,引导学生写出乘法算式,编口诀:二二得四
3.读、背2的乘法口诀。
4.思考:“一二得二”、 “二二得四”这句口诀是什么意思?
(二)编写3的乘法口诀
1.课件出示一束气球:一束气球有多少个?
指出一束气球我们也可以用点子图来表示。
这是几个3?1个3怎样用算式来表示?
2.出示两束、三束气球:两束气球有多少个?表示几个3相加?用点子图怎么表示?三束呢?
3.?你能看着点子图列算式和编口诀吗?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一一()二三()四四()
三()十二()三得九()()十六
()()得四一二()二四()
2.计算并写出口诀。
3×2= 2×2=
口诀:口诀:
3.看图列出乘法算式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体验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通过观察各种物体,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小象的玩具模型,图涂有不同颜色的长方形盒子,杯子,三张抽象的杯子图片
学生自备一个小玩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家在暑假的时候有没有去旅游呢,说一说你去过哪些地方吧。
暑假的时候,我们的三位小朋友,毛毛,淘气,奇奇也去旅行了。他们来到了印度。印度最有名的动物呢,是大象。这一天他们也看到了一头大象。(出示大象玩具)
毛毛说:“我看到一扇门上挂着一条尾巴。”
淘气说:“我发现一堵墙上有一只耳朵。”
奇奇高兴的说:“我看到了一头可爱的.大象两只呼扇唿扇的耳朵,还有长长的鼻子。”
为什么同样一头大象,三个小朋友看到的确是完全不同的画面呢?
生答: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他们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大象。
我们要全面了解一个物体,必须全面观察这个物体,学会观察物体。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物体吧。(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索新知
1、(出示长方形盒子)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盒子,它是什么形状的呢?
生答:长方体
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它的每个面的颜色是一样的吗?(转动长方体)它有哪几种颜色呢?
(板书:黄、红、白、绿、蓝、黑)
老师手拿盒子,分别提问距离相差很远的小朋友,在你的位置上你一次能看到几种颜色?
(板书几个小朋友的答案,并按种类多少将其归类)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答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看到的是三种颜色,而有的小朋友看到的却是两种甚至只有一种呢?
生答:观察角度不同
那大家仔细想想:我们一次最多可以看到几种颜色呢?
生答;3种
那只看到一种颜色或者两种颜色的小朋友要怎样才能看到三种颜色呢?
生答:转动长方体,或改变观察角度
3、现在拿出你自己的玩具,自己来亲身体验观察的乐趣吧。
要求:四人一组,分别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玩具,告诉同伴你看到了玩具的那一部分,并且思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部分相同吗?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物体)
刚才我们已经观察了自己的玩具,谁能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对集体发问,在观察的过程中,你有没有转动自己的玩具观察呢?通过转动玩具,你又发现了什么?
老师总结,板书: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结果不同(齐读)
小游戏: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猜猜它是什么 自由讨论30秒,对于这四幅图,你的谜底是什么呢?
其实,这四幅图是同一个物体。有的同学可能就疑惑了,同一个物体怎么会有四幅不一样的图呢?(观察角度不同)
那把四幅图片合在一起向想,这个谜底是什么呢?
生答:杯子
真的是杯子吗?(出示杯子)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不是杯子吧!
你在哪个角度看到的第一幅图呢?第二幅第三幅还有第四幅呢 ?
三、练习巩固(课本67页)
1、军事博物馆举行恐龙展,小亮、小明、小红都来看恐龙 。那你知道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老师巡视,然后集体纠正)
2、现在不把书垒起来,你会做第2题吗?试一试吧。
四、总结
通过观察长方体,自己的玩具,还有猜谜游戏 ,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一、背景设计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作了比较具体的要求,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等。而“角”的认识是苏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的内容。但对于刚进入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对“角”的知识比较抽象。虽然生活中对角已积累一些经验。但对角的几何图形还是第一次认识。教学起来比较困难,教学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经历活动增加学生对角的感性认识,创设认识和理解数学角的情境。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生活中的具体感知,逐步过渡到数学中的抽象概括,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学情分析(学习需要的分析)。
1、实际是什么?(认知起点能力)
学生在认知上已经认识了平面图形,能够识记平面图形中的角及实物中的角。
2、应该是什么?(认知上达到——使能目标)。
知道角是如何形成的识记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不同方法做角,知道角有大小,会比较的大小,学会画角并能实际理解应用。
<二>学生分析:本班学生基础性知识掌握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在撑握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会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的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够识记和理解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能识别角有大小,学画、能识记理解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感知—表象—抽象概括”的过程,初步体验空间与图形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二、教学策略分析
<一>教学重点:经历活动,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经历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关系。
<三>突破方法:设法为学生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其次借助直观动演示,使抽象为具体降低学习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教与学的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运用动手操作法、直观演示法、互动交流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并借助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从而“变教为诱、变诱为思、以诱达思”。
三、教具学具的准备:课件、活动角、剪刀、水彩笔、木棒、纸。
四、教学媒体的选用
1、设计思想: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的角,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教学时必需通过直观形象来帮助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先认识实物中的角,指一指、摸一摸等初步感知,然后经态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链接生活引入新知
1、板书角,师:你认 识吗?读一读,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或者说生活中你在那里看到角)
师:是呀!这些角生活中处处可见,而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角是数学意义的角,数学中的角是怎么样的呢?老师想听听大家的看法,好吗?
2 出示实物图:(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正方形等)
指角:指一指你认为的角在哪里?
画角:看来大家对角的认识有些不同,能画出你心目中的角吗?
3 谈话引入:大家心目中的角有所不同,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数学意义的角具有仕么样的特点呢? 1、说生活中的角
2、指角 (选择自己喜欢 的图形)
3 画角:在纸上试画,说说画的角是怎样的)
为学生学习数学角创设具体情境打开思路,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生活中的具体感知逐步过渡到数学中的抽象根据
二、操作感知、自主构建
(一)抽象角—建立表象
1、演示观察,正确感知:
1课件演示—角的形成过程(从房子剪刀、扇子中抽象出角)
提问:你又发现了什么?
2、画角、课件演示(从一点出发,引出两条直的线)。
3、师:动动小手也画一个角,好吗?
4、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画的。
5、学习角的各部分名称(自学教材)。
6、练习内化、丰富表象、课件演示。
①判断,深化表象(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②回归生活,深化认识。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数学意义中的角,所具有的特点,那么生活中的角是否都是数学意义中的角。
课件演示(实物图:五角星、扇子、山羊等) 1、观察交流、初步理解角的形成过程
2、学生画角
3、汇报你是怎样画的
4、汇报角各部分名称
5、学生练习、评价 通过从实物中抽象出不同的角的过程让学生感知角的特点,然后通过看、画、找等多种感官活动初步建立角的表象,进一步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其次借助于媒体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二)做角—操作内化、实践体验
1、谈话:想不想做角呢?比比看谁的手最巧?
2、师巡视
3、师:通过展示你们发现了什么?
1、做角:用毛线、吸管、小棒等学具做角。
2、交流做法
3、展示、相互评价
4、议一议 做、比、议、评,体会解决问题策略性的多样化,这一过程即巩固对角的认识,又为学习角的大小架起了桥梁。
(三)感知大小—实践活动、感悟体验 1、引导观察,比较大小。
师:谁来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2、创设冲突,引发争论。
师:你能画一个很大的角吗?
3、在视频仪上展示,提问:你认为哪个角大?为什么?
4、直观演示:
①课件演示:有两边重合,向左旋转;②拉活动角
5、师:根据观察和活动,上面的角到底谁大,它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观察、说一说哪一个角大?
2、学生画角,小组讨论。
3、学生仔细观察,感知它的变化
4、学生拉活动角、体验(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距离有关) 让孩子经历实践活动沟通了学生经验与知识的联系,获得感性知识并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交叉开的程度有关,从而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总结欣赏延
伸
1、师:这节课,每位小朋友都开动脑筋,经历指、画、做、摸、想等活动,获得了许多新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自豪,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师完成板书,认识角。
3、欣赏—发现美。
师:同学们,角不仅不数学中被应用,而生活也被广泛应用,古今中外许多建筑都利用了角的特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它们的奇妙和美丽。
(课件演示: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欣赏古建筑物)
4、“小小设计师”用角或者有角的图形拼出你喜欢的图案。
1、生谈收获
2、带着音乐,感受角在生活中的价值 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及数学的魅力,体验数学的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使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油然而生。
五、教学流程
六、自我评价
1、以生动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贯穿与教学活动中,借助于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深入浅出的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使学生进的大小,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成功的快乐。
2、《课标》指出:“数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为此,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在练习中升华,从中学到了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产生了数学学,用数学的需要。
3、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回归生活。在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时,发现数学知识的价值,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了一个悠扬动听的音乐和一幅幅美的图片和建筑物,这样一个情境,不仅让学生看到了角的广泛应用,并感受到了数学的魁力,从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说课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九册第三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中的第二节。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及意义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及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同时加深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3.教学目标的确定:
(1)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
(2)学会动手实验操作,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归纳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使学生初步懂得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观察事物;
4、教材编排的特点:
教材的编排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首先,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过渡到运用学具实验操作观察探索总结规律,再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为下节课学习梯形的面积具有正迁移的作用。
5、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教学难点: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关键:通过实验操作和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达成目标。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有关特点及学生的学习习惯、认知基础和接受能力;充分发挥学具和教具的作用;遵循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本节课特采用了讲解法、谈话法、实验法和激趣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体现“精讲、善导、激趣、引思”的课堂教学“八字”要求;达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指导思想。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习能力,本节课准备指导学生学会以下两种学习方法:(1)学会在动手操作中,实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的学习方法;(2)学会正确使用学具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程序的设计为实现教学目标,优化课堂结构,落实素质教育;根据以上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复习旧知,作好铺垫(1)口答(投影显示)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分别有什么特征?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教育心理学表明:教学就是根据学生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为此,这三道复习题都是选取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能为学习新知识起铺垫作用。
2.谈话设疑,引入新课学生解答复习题后,根据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谈话设疑,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问:如果把复习题中第3题的三个图形从对角线剪开得出三个三角形,那么三角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板书揭示课题。板书后再运用语言激励学生提出:看谁学得又快又好。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创设了最佳的学习情境。
3.动手动脑,指导探索第一:数方格求面积首先,发挥教材的作用,指导学生看教科书75页,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同桌对答案。接着,教师放投影显示方格图,指名回答。最后小结,点拨引导,质疑引思。师导:刚才大家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既费时又费力,并不容易求得准确,我们能不能象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一样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求面积呢?
第二:指导实验,观察、归纳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首先,从直角三角形推导。根据学生准备的学具,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表象;要求学生拿出其中的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老师逐步提出问题,(幻灯显示)先提出:①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再提出:②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③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带着问题逐个动手操作实验观察总结。
其次,要求学生按照以上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分别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进行拼摆。其中,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摆实验之后,教师投影显示拼摆过程边讲边演示(图):首先把两个锐角三角形重叠位置,接着旋转、平移,就出现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教学环节更加生动、具体形象,感染力强,帮助学生加深对公式来源的理解。
再次,归纳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带着问题通过主动的动手操作,实验观察总结,使学生非常容易掌握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为初步检验实验的效果,教师再放投影显示题目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 );②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③三角形的面积=( ); ④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教学重点: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字母公式:s=ah÷2,学生齐读。 4运用公式,解决问题。教学例题。先板书例题,用不同颜色表示数量关系以突出重点。接着要求学生读题、看图、解题。然后指名回答,集体纠正,教师板演解题过程。最后,质疑问题,提出:为什么要除以2?突出重点,深化理解。
5.巩固训练,深化理解
(1)基本性练习:指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计算出它们的面积。回应复习题3中的设疑,老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求它们的面积吗?(2)趣味性练习:2判断题,用手势表示对的打“√”错的打“×”。①两个完全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
②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
③三角形的底边为6厘米,高为3厘米,它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 )
④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3)对比性练习:
2.下表中给出的是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算出每个图形的面积,填在空格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底(厘米)86.29.612.5高(厘米)3.54.86.316面积(平方厘米) (4)发展性练习,课本79页第7题。以上四类形式不同的练习题为检查教学效果,根据教学目标,题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坡度;既突出重点,又分散难点,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既巩固所获得的知识,又深化了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既加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既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体现了能力的培养。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
6、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本课的总结采用了引导回忆归纳的方法,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和你学会了什么?这样总结,既突出教学重点,又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进一步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
7、家庭作业:
练习十八第6、9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4页例3及课堂活动第2,4题,练习十八第2~5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倍的概念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进一步加强对倍的认识。
2、能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实物投影仪,乒乓球、羽毛球若干,卡片。
学具:小三角形纸片、小圆片、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二(1)班小朋友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请看屏幕:(实物投影仪出示例3图)
教师: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一小组和二小组一共植树多少棵、
教师: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能)真行!
学生:……
学生:第二小组植树的棵数是第一小组的几倍、
教师:说得真棒!谁能解答吗、
学生:用14÷7=2。
教师:这是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二、自主探索
屏幕出示:第三个小组植了多少棵树、
教师:你能解答吗、请小朋友以4人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时可以借助你的学具,代替树苗。
学生活动,教师在教室巡回检查、指导。学生可能用学具来摆:先摆7根小棒,再以7根小棒为1份,摆3份来表示第三个小组植树棵树。也可以用画竖线的方式来表示:7根、7根、7根;也可能凭借前面对“倍”的理解直接说出“第三组植树棵数是3个7棵那么多。”
教师:刚才老师看到小朋友都用自己的办法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理解了这幅图的意思,谁愿意代表你们小组向同学汇报你们讨论的`结果、
学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讨论的,先在一个圈里画7根竖线代表7棵树苗,再在右边一个更大的圆圈画3个7根竖线,因为3个7是21,所以第三小组植了21棵。
教师:你们小组能用画图的方法帮助理解题意,真行!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学生2:我们小组用小棒代替树苗,第一排先摆7根,第二排摆7根、7根、7根,数一数,3个7根一共是21根。
教师:太棒了!你们小组同学很善于动手操作,值得大家学习。
学生3:因为第一小组植了7棵树,把7棵看成1份,第三小组植的棵数是第一小组的3倍,就有3份,也就是3个7。
教师:你们现在知道“第一小组的3倍”应怎样计算吗、
学生1:求3个7是多少就是7×3=21(棵)。
学生2:也可以写成3×7=21(棵)。
教师:你们说得都对,求3个7是多少应该用乘法计算,请学生完成书上例3的方格填数。
三、课堂活动
1、第3题学生分小组,一人出示卡片(小组每人准备4张卡片),另外3人回答。比比看谁说得最准确。一人出完题后交换。
2、第4题学生完成第4题,独立完成后请学生用投影仪展示,并向同学们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1:因为△有4个,○是△的3倍,我就画了4个○表示1份,再画了这样的2份,就有3个4,○就是△的3倍,所以○有12个。
学生2:因为△有4个,○的个数是△的3倍,就是4的3倍,就是3个4是12个,我就画了12个○。
3、练习十八第2~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八的第2,3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这两题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讲评,结合题说一说算式的意义。
四、反思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引导学生小结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五、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设计说明
教育心理学指出:知识的保持需要以识记为前提,识记的知识必须通过复习才能保持。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运算能力的要求,本节复习课重视学生对算理和计算方法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准确计算,并学会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的基础上,能比较熟练地进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结合习题复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笔算方法。
(1)课件出示:
(2)笔算并汇报笔算过程及结果。
(3)复习笔算加、减法的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计算加法时,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当10,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2.结合练习题复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1)课件出示:
29+35+9= 97-25-47=
75-46+31= 53-(9+37)=
(2)笔算并汇报笔算过程及结果。
(3)复习笔算方法。
(笔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也可以根据两个竖式的关系采用简便写法。注意: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因为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所以只能列两个竖式,没有简便写法)
设计意图:结合练习题复习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算理,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
3.复习用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问题。
(1)复习“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
①课件出示: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
2.能读懂统计图表,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能做出简单的预测。
3.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接触过简易统计表、象形统计图等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做出一些简单的预测;学生要参加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并在方格纸上画出条形统计图。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认为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在组织学生参与统计活动时,教师应该精心创设情境,鼓励每个学生都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体验到统计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2.能看懂生活中常见的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重要的数学素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统计图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培养学生进行简单预测的能力。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展开讨论,做出分析,进行交流。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最早参与课改的学校之一,几年的课改实验,使我们对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再加上学校领导对课改非常重视,能及时掌握课改的新理念,所以我校在课改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班的学生多数来自城市,部分家长对学生比较娇惯,替学生做的事情过多,使学生很少有参与实践的机会。但这些学生自入学之日起,就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学习知识、增长本领,虽时间不是很长,但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动手操作能力较强,对数学有了较浓厚的兴趣。
〖课堂实录〗
(播放《闪闪的星星》歌曲和动画课件:星空中,笑笑坐在月亮船上摘星星。)
师:看到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感觉?
这么漂亮的画面配上这么优美的音乐真是太美了,给我们每个人都带来了快乐,愿快乐和幸福永远伴随着我们学习,希望大家也像笑笑那样争得智慧星。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录像片,想看吗?(播放录像。)
师:谁来告诉老师,这些同学在干什么呢?
生:同学们在评价得星。
师:对,这就是我们开展的“星级队员”评价活动。谁能告诉老师你被评为几星队员?
生1:我是五星队员。
生2:我是三星队员。
生3:我是四星队员。
(二)体验统计的过程
师:老师想知道我们班得五颗星、四颗星、三颗星等等的队员各有多少人?你们能帮老师想个办法统计一下吗?小组同学互相商量一下,你们想怎样统计?
(生小组研究。)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方法?
生1:我们小组用的是数一数的方法:先让五星的队员站起来,数数一共有多少人,记下来,让他们坐下;再让四星队员站起来数数一共有多少人。这样依次往下数。
师:方法不错,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2:我们打算给每个小组发一张纸,请每个小组的小组长记下他们组每个星级各有几个队员,再交给我们,我们再把各个小组的情况合起来计算一下,就知道了。
师:大家觉得他们的方法怎样?你喜欢哪种方法?
生:我觉得他们的方法不错。
……
师:下面各个小组就用你们喜欢的方法来统计,统计好后把数据整理在老师发给你们的统计表中,并在方格纸上画出统计图。
(课前教师给每个小组发1张统计表和1张方格纸。)
(学生进行统计,整理绘制统计图。)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统计的情况展示给大家看看?
生1:我们是用第一种方法统计的,我们班五星队员共有16人,四星队员有18人,三星队员有5人,二星级队员有2人,这是我们画的统计图,1个小格表示有1人。(在投影上演示)
师:谁来当一下裁判?说说他们组的统计工作做得怎样?
生:我觉得他们的统计图画得好,画得很清楚。
……
师:还有哪个小组想汇报?
生2:我们组用的是第2种统计的方法。(展示)一组五星队员2人,四星队员3人,三星队员1人;二组五星队员3人,四星队员3人,三星队员1人;三组有五星队员2人,四星队员3人,三星队员1人,二星队员1人;4组有五星队员3人,四星队员3人,三星队员1人;5组有五星队员3人,四星队员3人,三星队员1人;6组有五星队员2人,四星队员3人,二星队员1人。合计全班有五星队员16人,四星队员18人,三星队员5人,二星队员2人。与他们组统计的一样,这是我们的统计图。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们小组?
生:他们组统计得很详细,挺好的。
师:刚才同学们做得很好,老师画了一个统计图,(课件出示完整的竖向统计图,再出示学生所做的统计图),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两个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哪种更好一些?为什么?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小组交流。)
师:谁能说一下?
生1:老师画的统计图好,老师的统计图上把每一项都标得很清楚。
生2:老师画的统计图上标的数能一下看出哪个星级的队员多。
师:那大家也能根据你们的统计表画出一个完整的统计图吗?
生:能。
(生画统计图。)
师:从这个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我们班五星队员有16人,四星队员有18人,三星队员有5人,二星队员有2人。
生2:我知道四星队员比五星队员多2人。
生3:我知道二星队员的人数最少,只有2人。
生4:我知道四星队员人数最多。
生5:我知道我们班共有41人。
……
师:看到这些数据,你们会想到什么?
生1:我上次被评为四星队员,看到有这么多五星队员,这学期我要加倍努力,争取评上五星队员。
生2:我虽然是五星队员,我还要帮助同学一起进步,让我们班的同学得到更多的星。
……
师:同学们答得真好。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三)巩固练习
1.老师这儿还有一张统计图
(课件出示: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图(横向的)。)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和前面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生:这个统计图是横着画的,前面的统计图是竖着画的。
师:这幅图中横着的表示什么?竖着的表示什么?
生:横着的表示喜欢每项体育项目的人数,竖着的表示都有哪些体育项目。
师: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从图上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小组交流。)
师:哪个同学能说一下?
生1:我知道喜欢跳绳的人最多,有12人。
生2:我知道喜欢跑步的人最少,只有6人。
生3:我知道二(2)班共有38人。
……
师:那如果班上要组织一次体育比赛,你认为组织哪项比赛会最受欢迎?为什么?
生:我认为组织跳绳最受欢迎,因为喜欢跳绳的人最多。
师:希望同学们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强健体魄,才能得到健美星。
2.请同学们看这张统计表
(课件出示:课本88页“某地安装电话情况统计表”。)
师:这个统计表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生:这张统计表主要告诉我们某地1985~20xx年安装电话的数量。
师:从统计表中你都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1:我知道这张表是每隔5年统计一次。
生2:我知道1985年安装电话最少,只有18部。
生3:我知道了1985~1990年增加电话142部。
师:大家说得很准确。那么请大家估计一下,现在可能有多少部电话?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为什么。
生1:有20xx多部。从表中看出电话增长的数量越来越多,20xx年比1995年多了将近1000部,20xx年比20xx年要多更多。
……
师:很好!社会已进入高科技时代,通信工具越来越发达,祖国的明天靠你们去建设,同学们,努力吧!
师:今天这节课,你高兴吗?为什么?
生1:我知道一张完整的统计图该怎样画。
生2:从统计图中我可以得到很多信息。
生3:我可以根据统计图做一些估计(推测)。
师:这节课大家学得这么快乐,老师也很高兴。
〖教学反思〗
《标准》指出:学生应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对数据的统计过程要有所体验,要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星级队员评比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其次,让学生参与统计的全过程,在自己的体验过程中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掌握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培养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猜测推理的能力。
〖案例点评〗
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上课伊始,设计学生非常熟悉的评价得星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引入到学习活动中。
2.突出学生的主体活动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形式中展开学习。教学过程始终突出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探究的问题情境,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3.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教学效果
本节课根据知识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在静态和动态结合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是课前动画的播放,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调整学生的精神状态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备教材内容
1、本课时学习的是教材88~89页的内容。
2、这是一节“综合与实践”的活动课。活动分为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选择合适的标准测量身边熟悉物体的长度或高度。第二个层次是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第三个层次是让学生自主进行操作和实践,利用身边熟悉的“单位”表示未知物体的长度和高度。
3、本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测量经验,并将直接经验与某些间接经验相结合,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备已学知识
1、认识测量长度的工具:米尺、软尺、卷尺。
2、能够感知1米和1厘米的长度。
3、1米=100厘米。
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高度的方法。
2、能选择合适的标准(单位),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表示物体的'长度或高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测量自己的身高以及身边物体的长度、高度等实践操作,进一步发展长度观念。
2、体会测量的实质,初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活动中通过合作、交流感受表达方式的多样化,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备重点难点
重点:巩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高度的方法。
难点: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长度观念。
备范例展示
重点提示
“一庹”指的是两臂伸直,一只手的中指尖到另一只手的中指尖的长度。
1、选择物体量一量
选择物体进行测量,教室的长、讲台的长、同学的肩宽以及一庹(tuǒ)的长度。
2、用表格记录数据
教室的长
约长10米
讲台的长
约长1米
肩宽
约长30厘米
一庹长
约长1米40厘米
3.明确选择描述标准的方法
选择哪种标准要与描述的事物贴近,便于表达。
4、选择合适的长度描述动物的身高或身长
(1)所选动物:身长6米的鳄(è)鱼。测量标准:
①约长30厘米的肩宽;
②约长1米40厘米的一庹长。
测量结果:
①20个人并排站着和鳄鱼差不多长;
②5名同学手拉手,和鳄鱼差不多长。
(2)所选动物:身高2米50厘米的鸵鸟。
测量标准:
①约长1米40厘米的一庹长;
②约长1米的讲台。
测量结果:
①2名同学手拉手,和鸵鸟的身高差不多;
②2个半讲台的长和鸵鸟的身高差不多。
(3)所选动物:鲸身长26米。
测量标准:
①约10米长的教室;
②约长1米的讲台。
测量结果:
①3个教室的长和鲸的身长差不多;
②26个讲台的长和鲸的身长差不多。
活动总结
所选的测量标准不同,描述的结果也不相同。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节新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应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特点,我特做如下设计:
1、为新知做好知识铺垫。
复习能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分散难点,从而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适时、适度地安排复习,在“短、精、新”上下功夫,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使后面的“好戏”顺理成章。在课前复习环节,我精心设计了两道复习题目,旨在唤起学生对前面知识的回忆,为新知的学习打下知识基础。我首先出示一组加法与乘法的对比练习,让学生感受到加法与乘法的意义有所不同;然后设计一道与新课密切相关的题目,既能复习乘法和加法的意义,又能为新课中画图解决问题做好知识铺垫。
2、在自主探究中经历学习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与获得数学结论同样重要。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思考、操作等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找出两道例题的异同,并动笔尝试计算。然后设计了“两道题目中都有4和5,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分组讨论、设计摆学具的方法,将两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使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接着让学生说出两幅图的意思,突出理解乘法和加法的意义,使学生有理有据地选择计算方法。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 正方形纸板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直接写得数。
5+4= 6+6+6= 3+4=
5×4= 6×3= 3×4=
(引导学生说出每组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看图列式计算。
■■■■■■■■■■■■
■■■■■■■■■
■■■■■■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关于乘法和加法的一些实际问题,请同学们认真读题、审题,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复习乘法和加法计算题,为本节课做好知识上的铺垫,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本节课的知识。
⊙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读题,对比两道题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例7
比较下面两道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
(1)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
(2)有2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
预设
生1:两道题目的数量相同,所求的问题相同。
生2:(1)题中的4表示4排,5表示每排有5张桌子;(2)题中的4和5都表示桌子的张数。
2、自主解题。
(1)提问:根据刚才分析的数量关系,同学们打算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预设
生1:(1)题是把4个5加起来,可以列乘法算式。
5×4=20(张)
生2:(2)题是把4和5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5+4=9(张)
(3)讨论:两道题目中都有4和5,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呢?
(学生分组讨论,利用学具摆一摆,表示出两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明确原因)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学习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32页34页练习七的第4—10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问题的特点,能正确解决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巩固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解答乘除法的应用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关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习重难点:比较熟练地解答乘除法的应用题。
预习作业:第33页练习七的第7题。
一、预习反馈
课件出示第33页练习七的第7题,复习口诀求商及计算的方法
二、指导练习
导语:“六一”儿童节快到,我们要把校园打扮一下。你们愿意帮助老师一起做吗?
1、第33页练习七的第2题
1)2张纸可以做8朵花。做16朵花,需要几张纸呢? 8÷2=4 (朵) 4×5=20(朵)
2)做16朵花,需要几张纸呢?
8÷2=4 (朵)16÷4=4(张) 16÷8=2 (朵) 2×2=4(张)
2、第32页练习七的第3题。(课件出示)
1)平均分给4人,每人几个气球?8×3=24(个) 24÷4=6(个)
2)平均分给6人,每人几个气球?8×3=24(个) 24÷4=6(个)
3)每人6个气球,够分吗?
3、出示依据教科书第31页“做一做”制成的课件。
请学生看题,提醒学生想一想,要解决“用这些花可以摆多少个图案”这个问题已经有什么数据(小朋友设计的“每6盆花可以摆一个图案”和“两组盆花,每组有9盆花”),还缺少什么信息数据(一共有多少盆花?)。应怎样解决?可先让学生自已尝试解决。学生完成后,请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促使学生弄清楚解决用乘法和除法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步骤。
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注意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和除法计算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2页练习七的第5题
看图理解题意,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2、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好。(完成第32页练习七的第7题)
3、完成第32页练习七的第8题。
看图口头编题,在说以说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问什么?
4、完成第32页练习七的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疑
5、完成第32页练习七的第10题
看图口头编题,在说以说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小猴的只数是小兔的3倍。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四、完成《课堂作业本》
7整理和复习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和特点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第2节课(第18、19页)。继上一节课“有多少块糖”对连加算式有了一定体验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提出并解决其中需要列连加算式进行计算的数学问题,并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体会到乘法的简便性。为后面有“有多少点子”的学习做准备。
2、教学目标1)结合“儿童乐园”这一现实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掌握它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3)结合具体情境,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3、教学重、难点重点: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能正确的读写乘号以及各部分的名称。难点:准确地读写乘法算式;正确说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属于小学低段,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不稳定,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悬念和小组讨论的环节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集中学生注意力。经过一年对新教材的接触,学生已初步学会观察生活、发现信息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可以在小组内有序合作、与人交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以教师为主导,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二)学法分析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方法的引导上,我力求体现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于创意的练习及时反馈巩固,通过联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三个环节:一、创设生活情境,体会乘法必要性;二、结合问题情境,体会乘法的意义;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第一个环节:创设“排队去儿童公园”的情境,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通过用加法解决“每排有5个同学,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同学们体会到连加这种方法的烦琐。这时,我引导学生:象这样每个加数都一样的加法算式,有没有更简便的算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第二个环节:结合“儿童乐园”的问题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突出重点和难点的重点环节。我准备用以下四个步骤来解决问题。把主题图以课件的形式展现在大屏幕上。
1、请同学们自己在情境图上寻找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进行问题交流,并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把学生的问题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2、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些问题,为后面抽象乘法算式做准备。可以请几个同学在黑板上板演,并共同核对答案。
3、结合上述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出乘法算式。我以其中一个做例题,对学生进行乘法算式及其各部分名称的讲解。如以2+2+2+2=8为例,它可以用乘法表示,写做2×4=8,或者4×2=8,读作2乘4和4乘2。其中,中间的叉号叫做乘号,这是一个乘法算式,2和4在这个乘法算式中都叫做乘数。
4、请学生把其他几个算式也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形式,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在这四个步骤中,我还会提醒学生注意: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一个是相同加数(显性的),一个是相同加数的`个数(隐性的),要让学生明确它们的由来。经过第二个环节四个步骤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乘法的意义及算式改写及各部分的名称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也就自然而然可以到过度到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
第三个环节: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这个环节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进行教学,首先,小组内交流,寻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在全班进行交流;然后,把本课引入的“排队”的问题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有用的数学,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寻找到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也就说明他们对乘法的意义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已经真正掌握了乘法的意义。
六、说板书设计
相同加数的连加的算式和抽象出来的乘法算式对应着写,这样让加法到乘法的转化过程更直观的展现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05-23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19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6-20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3-12
(合集)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05-25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热】05-25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03-11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11-19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彩11-20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找规律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