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六年级数学教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7-20 09:04:46 六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优选】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选】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百分率,理解这些百分率的含义,并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求百分率的一般方法,会正确地求生活中常见的百分率,依据分数与百分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过程,自主建构知识,归纳出求百分率的方法。

  3、数学思考: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认识世界,逐步形成“数学的思维”习惯。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百分率的用处及必要性,感受百分率来源于生活,体验百分率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率的含义,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百分率的含义。

  教学用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8分)

  1、出示口算题,限时1分钟,并校正题目。

  2、小结学生所提问题,并指名口头列式。

  3、将问题中的“几分之几”改为“百分之几”,引学生分析、解答。

  4、小结:算法相同,但计算结果的表示方法不同。

  5、说明:我们把做对题目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叫做正确率;那么做错的题目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叫做错误率。这些统称为百分率。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6、口算比赛:(1分钟)(见课件)

  7、根据口算情况,提出数学问题。

  (做对的.题目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做错的题目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

  8、尝试解答修改后的问题。

  9、比较:“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在解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0、举一些生活中的百分率,明确目标,进入新课的学习:(1)知道达标率、发芽率、合格率等百分率的含义。(2)学习求百分率的方法,会解决求百分率的问题。

  二、设问导读(9分)

  1、说明达标率的含义。

  2、板书达标率的计算公式,并说明除法为什么写成分数的形式?

  3、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讨论。

  4、巡回指导书写格式。阅读例题,思考下面的问题

  (1)什么叫做达标率?

  (2)怎样计算达标率?

  (3)思考:公式中为什么要“×100%”呢?

  (4)尝试计算例1的达标率。

  三、质疑探究(5分)

  1、在展示台上展示学生写出的百分率计算公式。

  2、要求学生认真计算,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1、生活中还有哪些百分率?它们的含义是什么?怎样求这些百分率?

  2、求例1(2)中的发芽率。

  四、巩固练习(14分)

  1、指名口答,组织集体评议,再次引学生巩固百分率的含义。

  2、对每一道题都要让学生分析、理解透彻,并找出错误原因。

  3、出示问题,指导学生书写格式,并强调

  4、解决问题要注意:看清求什么率?找出对应的量。

  5、引学生比较、发现:这些百分率和100%比较,大小怎样?哪些百分率可能超过100%?

  6、引学生观察、发现:出勤率+缺勤率=1.

  五、加强巩固

  1、说说下面百分率各表示什么意思。(1颗星)

  (1)学校栽了200棵树苗,成活率是90%。

  (2)六(1)班同学的近视率达14%。

  (3)海水的出盐率是20%。

  2、判断。(2颗星)

  (1)学校上学期种的105棵树苗现在全部成活,这批树苗的成活率为105%。( )

  (2)六年级共有54名学生,今天全部到校,今天六年级学生的出勤率为54%。( )

  (3)把25克盐放入100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为25%。

  (4)一批零件的合格率为85%,那么这批零件的不合格率一定是15%。 5、工厂加工了105个零件,合格率达100%,则这批零件有100个合格。

  3、解决问题(3颗星)

  (1)我班有27名同学,上学期期末测试中,有24人优秀,那么我们班成绩的优秀率是多少?27名同学全部合格,合格率是多少?

  (2)六(1)班今天有48人到校,有2人缺席,求出勤率。

  (3)要求,以2人小组互查,每人练习一道题,口头列式。1、王大爷在荒山上植树,一共植了125棵,有115棵成活。这批树的成活率约是多少?

  (4)王师傅加工的300个零件中有298个合格,合格率是多少?

  课堂总结:

  (1分)突出“关键点”。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内容:

  P7“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逐步掌握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养成对所学知识分阶段进行整理的习惯。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体会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激发学生进一步信息方程、应用方程的兴趣。

  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有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将这些知识进行整理一下。

  二、回顾与整理

  1、出示小组讨论题:

  (1)像3.4x+1.8=8.6、5x-x=24这样的方程各应怎样解?

  (2)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怎样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举例说明。

  2、让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独立思考。

  3、把各自思考的情况在小小组内进行交流。

  4、全班交流。

  讨论题(1) 可以让学生说说首先要将这样的方程作怎样的变形,并提醒学生解方程时要养成检验的习惯。

  讨论题(2)可以引导学生举例说说本单元学会了用方程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并结合所举例子说明解决每一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三、练习与应用

  1、解方程

  180+6x=330 27x+31x=145 x-0.8x=10

  2.2x-1=10 15x÷2=60 4x+x=3.15

  (1)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集体交流时要关注学生解这些方程的准确率,并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解每一类方程的基本方法,反思解这些方程时可能遇到的问题。

  2、解决实际问题

  (1)南京长江大桥的铁路桥长6772米,公路桥长4589米。它的铁路桥比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的5倍多197米,公路桥比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的3倍少421米。

  ① 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长多少米?

  ② 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长多少米?

  xx 让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后找出相关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说一说。师随机板书:

  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5+197=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

  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3-421=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

  xx 问:在列方程时应该怎样表示题中的'两个未知数量?

  (2)练习与应用第3题

  xx 先让学生看图后说说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xx 问:这棵树苗从80厘米长到104厘米,经过了几个月?你怎么知道的?

  xx 问:你能说说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学生如有困难,教师可以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

  随机板书:

  小树原有的高度+6个月长的高度=小树现在的高度

  (3)学校印制画册一共用去1740元,其中制版费300元,其余的是印刷费。每本画册的印刷费是3.6元,学校印制了多少本画册?

  xx 学生读题后,教师先结合图书的印刷过程向学生介绍“制版费”和“每册印刷费”的含义,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印制画册用去的总钱数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制版费,另一部分是印刷费,也就是每本印刷费与本数的乘积。

  xx 再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xx 交流时让学生结合所列的方程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整理与练习,你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四、作业:

  P7“练习与应用”第2、3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一)》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适用于中等学生

  3.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第2—4 页

  4.教学目标

  1、掌握圆各部分名称以及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2、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的思想。

  5.教学难点分析 掌握圆各部分名称以及圆的特征,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教学课时 一课时

  7.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谈话引入: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研究一个数学问题。我们以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圆,你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形状是圆的吗? 师(检查课前准备):看来大家平时非常留心观察。课前请同学们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并把它们剪下来,你们准备好了吗? 师:把它们举起来,大家互相看一看。回想自己画圆、剪圆的过程,你能说说圆是什么样子的吗?(师一手拿一个圆)(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时间)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圆的边是弯曲的,跟以前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边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平面上的曲线图形。(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师引导:圆里究竟藏有什么秘密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把你的圆对折,再对折,多折几次,把折痕画出来,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并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汇报。最后看看谁的收获多。(留时1 分钟)

  2、师:你们组观察得真仔细!大家的发现可真不少,现在我们就把刚才的发现整理一下。

  3、展示探究结果。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完整认识圆的特征 师问:谁来告诉老师,你有哪些新发现?你怎样发现的?(大约 8 分钟) 结合学生交流、汇报探究结果,及时引导梳理。主要从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等方面来认识。这里特别要注意通过板书帮助学生进行新知的有目的的整理。

  4、学习画圆(5 分钟)。 师问:你是如何画圆的?(指名回答) 课件展示如何画圆,然后学生动手练习,并强调画圆时应该注意些什么。——揭示圆的大小位置的确定: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出示:学校要修建一个直径是20 米的花坛,你能帮学校画出这个圆吗?生演示操作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基本练习(4 分钟)

  〈1〉投影出示:找出下列圆的半径、直径 〈2〉半径、直径的相关计算 〈3〉概念的判断和识别

  2、应用练习。(10 分钟)

  〈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轴应安装在哪?如果车轮制成方形的、三角形的,我们坐上去会是什么感觉呢?结合课件演示 〈2〉你能用今天学习的圆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吗? a:举行篝火晚会时,人们总是不知不觉会围成一个圆形,为什么? b:平静的湖面扔一小石子,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c:月饼为一般都做成圆形的,为什么? 小结:看来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蕴含着丰富的道理,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来认识它,解释它、运用它。

  3、游戏(猜谜语):

  师:同学们学到现在,已经很累了,我们来轻松一下吧。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有一个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钉了一根木桩,用一根绳子拴了一只羊在那里。(利用电脑配上画面) 问题一:羊吃草的情况与今天学的知识有关吗?我们来看一看羊吃草的最大范围有多大好吗?(用电脑演示羊拉紧绳子旋转一周的情况,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原来羊能吃到的草的最大范围是一个圆。) 问题二:拴羊的绳子与这个圆有什么关系吗?(是这个圆的半径) 问题三:钉在那儿的木桩是这个圆的什么呢?(是这个圆的圆心) 问题四:如果要让这个羊吃草的范围更大一点可以怎么办?(把绳子放长一点,也就是把半径扩大) 问题五:如果要让羊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吃草,可怎么办?(可以把木桩移动一个地方,也就是移动圆心的位置), 问题六:这说明圆的半径与圆心与圆有什么关系呢?(圆的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而圆的圆心可以决定圆的位置。)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质疑 (篮球是圆形吗?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字母可以随意改变吗?)

  2、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不管怎么说,老师觉得同学们的学习表现是不错的,所以我提议:我们一起伸出手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句号是圆形的)

  3、延伸:

  1、用圆作画。

  2、谈谈你眼中的圆。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平面曲线图形 圆心(o) 圆中心一点 确定圆的位置 半径(r)线段 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 确定圆的大小 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 直径(d)线段 通过圆心 两端都在圆上 长度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 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d=2rr=d/2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圆周长的概念和圆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实验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自学自知圆周率,从而总结探究出求圆的周长的公式。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圆周率的探索过程,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长的公式,能运用圆周长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理解圆周率的含义,熟记圆周率的近似值,结合圆周率的教学,感受数学文化,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数学活动推导圆的周长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教学难点:

  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的探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线、尺、塑胶板上剪下的直径大小不一的圆、实验报告单、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把准认知冲突,激发学习愿望。

  1.谈话:同学们,知道大家都喜欢看《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动画片,今天,老师把它俩带到了我们的课堂。听:(课件播放故事: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喜羊羊和灰太狼举行跑步比赛,喜羊羊沿正方形路线跑,灰太狼沿圆形路线跑,一圈过后,它们又同时回到了起点。此时,它俩正为谁走的路程长而争论不休。同学们,你们认为呢?)(学生进行猜测)

  2.要想确定它俩究竟谁跑的路程长,可怎么做?(生:先求出正方形和圆形的周长,再进行比较。)

  3.指名一生说说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生:边长×4=周长)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揭示课题:圆的周长)

  二、经历探究全程,验证猜想发现。

  (一)认识圆周长的含义并初步感知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1.谈话:那什么是圆的周长呢?(课件出示3个车轮)

  2.师:上面的3个数据是表示什么的?(生:圆的直径)“英寸”是什么意思?(学生看书回答)

  3.将3个车轮各滚动一圈,猜一猜,谁滚动的路程最长?从中你们有什么发现?(生:车轮滚动一周的长度是车轮的周长;直径越长,周长越长,直径越短,周长越短)

  (二)交流测量圆周长的方法

  1.学生拿出课前剪的圆,互相指一指它们的周长。

  2.用什么办法测量它们的周长?(同桌交流方法)

  3.指名到前面投影上展示测量周长的方法

  ①滚动法。明确注意点:做好记号,从零刻度开始滚,滚动到这个记号再次指向这里,圆滚动一周的长就是这个圆的周长。

  ②绕圈法。明确:线贴紧圆周,把多余的部分剪掉,把线拉直,这两点之间线的长就是这个圆的周长。

  ③用软尺测量。明确:用软尺上有厘米刻度的一面测量。从零刻度开始量,绕圆周一圈,然后看看对齐哪个刻度。

  4.小结: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生:将一条弯曲的线变成一条直的线)这就是数学上所讲的“化曲为直”的方法。

  5.(课件出示摩天轮图片)问:它的周长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吗?(生:不能,很不方便)问:那怎么办?引发学生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三)认识圆周率。

  1.谈话:接下来同学们分4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出身边这些圆的`周长与直径,完成表格。(学生分组活动,完成书上表格)(课件出示表格)

  2.各小组组长汇报测量结果。(学生说结果,教师在课件上完善)

  3.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说说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一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4.(课件出示)介绍《周髀算经》这本书及“周三径一”的意思。(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倍)

  5.介绍祖冲之在求圆周率中做出的贡献,让学生想象祖冲之探索圆周率的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艰辛、不易。(课件播放资料,学生自学)

  6.学生说说从资料的介绍中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

  7.师小结:祖冲之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与自豪,正因为他杰出

  的成就,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就被命名为祖冲之山,宇宙中第1888号小行星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能像他那样刻苦钻研,将来也做一个不平凡的人。

  (四)推导公式

  1.当学生弄清了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后,让学生说说圆的周长怎么计算?(生: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

  2.谈话:如果圆的周长用大写字母C表示,那么这个公式用字母怎么表示?

  3.谈话:还可已知什么条件求周长?(生:半径)为什么?(生:在同一个圆中,圆的直径是半径的两倍)那这个公式还可怎么变换?

  4.齐读公式,加深印象。

  三、刷新应用能力,总结巩固新知。

  1.(课件出示第1题)学生口答两个圆的周长。

  2.计算例4中三个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大约各是多少英寸?(课件出示3个车轮)通过计算,比一比谁的周长最长?这再一次说明了什么?(生: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

  3.(课件出示一个喷水池)一个圆形喷水池的周长是12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学生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投影仪展示答案)

  4.(课件出示摩天轮图)它的半径是10米,坐着它转动一周,大约在空中转过多少米?(学生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后在全班交流)

  四、交流学习收获,课后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研究圆的周长,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全班交流)

  2.谈话:现在如果老师问喜羊羊和灰太狼谁走的路程长一些?同学们可怎么做?(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有没有其它方法?(学生可通过计算解决,也可直接观察两个图比较)

  3.师:种种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来确定谁走的路程长,所以当喜羊羊得知这一结果后,直喊比赛不公平,于是老村长为它们又重新设计了一种新的赛跑路线:问:如果喜羊羊和灰太狼沿这样的路线赛跑,谁走的路程长一些呢?(学生课后思考,下节课交流。)

  教学反思:

  一、“情境”与“知识”两条主线相互交融。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抓住“情境”与“知识”这两条主线。在教学情境上,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和谐的学习氛围。我们知道,《喜羊羊与灰太狼》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也有一定的了解,以此为学习的背景,作为学习圆周长的切入点,使“情境主线”与本节课的“知识主线”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和开放的操作空间,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亲身经历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的操作活动有目的、有思考、有选择、有创造,使学生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过程中增长智力,提高动手实践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数学阅读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厚实的文化。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适当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发现与数学史的认识,能够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对后续学习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向学生介绍了圆周率的有关认识。这里的介绍从《周髀算经》中的“周三径一”、祖冲之的“算筹”到圆周率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用电子计算机来计算圆周率,使学生对圆周率的历史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感受到我们祖先的智慧,体会数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的密切关系。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

  课本第38页练习六第10-15题。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计算分数乘法的熟练程度,能够正确的计算分数乘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正确的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忆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二、基本练习

  1.计算。

  15/16 ×20/21 ×1/5 9/10 ×2/3 ×5/6 5/33 ×22×1/2 3/16 ×3/4 ×8/27

  2、一台织布机平均每小时织布1/100千米,某织布厂有800台这样的织布机,1分钟能织布多少千米?

  3、一筐苹果,第一次卖掉一半,第二次卖掉的是第一次的`一半,剩下的苹果是这筐苹果的几分之几?

  4、一个长方形正好可以平均分割成六个边长是3/4米的正方形,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三、重点练习

  1、练习六第10题。

  引导学生复习方法之后,学生独立做,然后订正。

  2、练习六第11题。

  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后观察每组数的结果的什么特点。

  概括:一个数与比1小的数相乘,积小于原数。

  一个数与比1大的数相乘,积大于原数。

  3、练习六第12、13题。

  独立完成后订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练习六第14、15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材简析]

  分数连乘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学完了“求几个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之后进行教学的。例题6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分数连乘解决,既为学生提供练习分数乘法计算的机会,又为学生学习分数连除以及乘除混合运算作些准备。

  例题6在呈现实际问题之后,先通过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分步解答之后,再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教学三个数连乘。然后通过具体的示范,再告诉学生:计算分数连乘时,要先约分,再把约分的结果相乘。

  “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6题都是分数连乘的计算练习,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连乘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第7~9题是用分数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解答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及其计算方法。

  2、让学生在“用数学”活动中,学会收集、选择和加工信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共同探讨中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应用题中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媒体播放动画

  10月1日是国庆节,校园里到处充满欢乐的气氛,同学们有的做彩旗,有的做绸花……,其中六年级的同学为国庆节晚会在做绸花。一班做了135朵,二班做的朵数是一班的8/9。(这些绸花按班级分别装在不同的花篮中,并在篮子上标出相应的数量及字样,题目是采用画面、配音和文字叙述等形式出现)

  2、根据画面中提供的信息,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怎么列式?你能说出8/9这个分数的意义吗?(学生口述)

  师:为了早些完成任务,学校又派了三班的同学去做花,你们想知道三班的同学做了多少朵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三班做的朵数是二班的3/4)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根据上面这些数据算出三班做的朵数?(出示:三班做了多少朵?)这道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例题6。这个例题,老师还没有教,同学们敢试一试,自己来解决?

  [评:新课伊始,教师首先由学生身边“国庆做花”的生活图景开头创设数学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道理。]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学习例6。

  找一名学生把屏幕上的例题6完整地读一遍,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1)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是如何理解“二班做的朵数是一班的8/9”和“三班做的朵数是二班的3/4”这两句话的?

  学生自由发言,统一认识。

  (2)明确要求,分组学习。

  每组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表示出题目中所描述的等量关系。

  列出算式并讲出道理。

  分组活动,教师巡视,看学生是否需要帮忙。

  [评:学生各抒己见,在小组里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与同伴的讨论中,开阔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别人质疑,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参与到小组中去,给予个别学生以适当点拨,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与促进者。]

  (3)小组汇报,评价订正(让学生板演)

  订正线段图(或其他图示)。

  注意让学生说清三班做花朵数的线段的画法及依据。

  分析题意,解释算式。

  关键看学生能否说清“三班做的朵数是二班的3/4”的意义;要引导学生说清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的算式。

  方法一:135×8/9=120(朵)

  120×3/4=90(朵)

  方法二:135÷9×8=120(朵)

  120÷4×3=90(朵)

  (4)比较归纳,揭示规律。

  讨论:这三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看看能发现什么?着重比较方法一和方法三。

  [评:使学生明确用综合算式解答,分析的思路和分步解答的是一样的。]

  师:135×8/9求的是什么?是把谁看作单位‘1’的?第一步乘得的数再乘3/4求的是什么?第二步是以谁作单位‘1’的?

  教师小结:今后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题意,想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既可以用分步算式计算,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计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分数连乘。(板书课题:分数连乘)

  [评:对于例6,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采取了“放”的形式,让学生对例题中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团结协作,尝试解决,较好地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师:分数连乘除了刚才同学介绍的方法外,还有一种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同学们想知道吗?

  同学们自学课本P47页,再比较课本上介绍的方法和刚才板演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小结:教师边说,边在大屏幕上显示:计算分数连乘时,要先约分,再把约分的结果相乘。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练一练”以及练习九的第6题。同学们能用刚才学习的计算方法算一算吗?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让学生说说怎样算更简便,最后学生板演。此题重点讲解,尤其对此式中的8是作分子呢还是作分母?为什么?

  2、练习九第7题。

  让学生读题后,可以适当启发:要求四年级去了多少人,先要算什么?为什么要先算五年级去了多少人?(可以说明既可以分步列式解答,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校对。校对时要让学生再分析一下题里的数量关系,每步算的是什么,以谁作单位“1”。

  3、练习九第8、9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路,弄清解决每一个问题时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四、质疑问难,全课总结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总评]

  本节课教师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带学生进入熟悉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学会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然后放手: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获得。课堂上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获得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生活情景的理解,生活信息的提取、加工,培养学生观察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2.会画线段图分析分数乘法两步问题的数量关系。

  3.通过学生灵活选择乘法运算定律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操作,培养学生完整的数学思维和清晰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分数乘法两步问题的数量关系。

  2.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学生回答。

  1.下面各题分别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量?谁是几分之几相对应的量?

  (1)一块布做衣服用去3÷5。

  (2)一条公路,已修了4÷7。

  (3)小明有一些零花钱,用去一部分后,还剩下3÷4。

  (4)水结成冰,体积膨胀1÷11。

  2.口头列式

  (1)32的3÷8是多少?

  (2)120页的1÷6是多少?

  3、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简单的分数问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稍复杂的分数乘法问题。

  二、自主探究 掌握新知

  1.世界文化遗产秦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目前已发现3个兵马俑。

  2.课件出示兵马俑资料

  (1)1号坑内有6000尊陶俑、陶马,已清理出它的1÷6。

  (2)1号坑面积最大,比2号坑大5÷9,2号坑占地面积约9000平方米。

  (3)2号坑内的陶俑、陶马数比1好少3÷4。

  (4)3号坑最小,内有陶俑66尊。

  3.让学生认真阅读资料并思考: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结论1:1号坑还剩下多少尊陶俑、陶马没有处理?

  生2:1号坑占地面积约有多少平方米?

  生3: 2号坑有多少尊陶俑、陶马?

  ……

  4.同学们的提问都很好,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生1的问题。课件出示:1号坑还剩下多少尊陶俑、陶马没有处理?

  5.学生选择有关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为了帮助理解,我们可以借助画线段图的方式。

  6.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呢?师和学生一起边画图。(图略)

  7.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师巡视)

  8.汇报展示,交流评价。

  结论1:先求出清理出多少尊,再用总尊数—已清理出的尊数=剩下的尊数。

  6000—6000×1÷6

  =6000—1000

  =5000(尊)

  生2:先求出未清理的尊数占总尊数的几分之几。

  6000×(1—1÷6)

  =6000×5÷6

  =5000(尊)

  要求汇报时,让学生说出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要求的,哪一个单位是表示单位“1”的.量。

  刚才我们一起解决了生1的问题,现在我们再来解决生2的问题。

  1.课件出示:1号坑占地面积约多少平方米?

  2.让学生根据有关信息,自己画线段图,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示。(图略)

  3.师生检查线段图画的对不对。

  4.尝试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解答。

  强调:谁是单位“1”?

  5.汇报展示,交流评价。

  结论1:先求1号坑比2号坑大多少平方米,再用2号坑的面积+大出的面积=1号坑的面积。

  9000+9000×5÷9

  =9000+5000

  =14000(平方米)

  生2:先求1号坑占地是2号坑的几倍。

  9000×(1+5÷9)

  =9000×14÷9

  =14000(平方米)

  6.对比两种解法,你更喜欢哪种解法?为什么?

  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你们学会了吗?下面,你们能自己解决问题了吗?

  课件出示:2号坑有多少尊陶俑、陶马?

  说明:要求学生认真审题,画好线段图,分析数量、列式解答,师生订正。

  (1)6000-6000×3÷4 (2)6000×(1-3÷4)

  =6000-4500 =6000×1÷4

  =1500(尊) =1500(尊)

  二、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解决稍复杂的分数问题,为了使数量关系更加清楚,我们可以借助什么方法?解决问题要注意方法多样性,有时可以选择更加简便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81页第1题,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师生订正。

  板书设计

  两步分数乘法问题和简便运算

  1.1号坑还剩多少尊陶俑、陶马没有清理?

  6000-6000×1÷6 6000×(1-1÷6)

  =6000-1000 =6000×1÷6

  =5000(尊) =5000(尊)

  2.1号坑占地约多少平方米?

  9000+9000×5÷9 9000×(1+5÷9)

  =9000+5000 =9000×14÷9

  =14000(平方米) =14000(平方米)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学习目标:

  1、知道倒数的意义。

  2、经历倒数的意义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

  3、会求一个数的倒数。教学重点:倒数的意义与求法

  数学难点:理解“互为”的意义,明确倒数只表示两个数间的关系,而不能单独地说某个数是倒数。

  教学方法:自学法、讨论法、谈话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师:当你们看到“倒数的认识”这一课题时你们想知道有关倒数的哪些知识呢?(出示幻灯片)

  生:

  1、什么是倒数?

  2、怎样求倒数?

  师: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我们的学习探究。

  (设计意图)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学生探究的起点和动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1、探究倒数的意义

  让学生解答课本的例1的算式,然后让学生找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当学生找出乘法算式等于1的时候,根据结果是1的特点引出倒数的意义。

  师生共同归纳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屏幕显示)生齐读

  师:你认为在倒数的意义这句话中哪些词是最关键的

  生:乘积原因:不是加、减,也不是商

  生:1原因:不是0、2

  生:互为原因:相互依存举例:我们两个互为同桌。

  师:再观察例1:说出3/8、8/3的倒数关系。

  生:3/8、与8/3互为倒数。

  师:还可以怎么说?3/8的倒数是8/3,8/3的倒数是3/8。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3/8是8/3的倒数,8/3是3/8的倒数。

  让学生说其他三组。

  练习巩固:判断(出示幻灯片)

  1、因为3/4+1/4=1,所以3/4是1/4的倒数。()

  2、因为1/2×4/3×3/2=1,所以1/2 4/3 3/2互为倒数。()

  3、3/8×8/3=1,所以3/8是倒数,8/3是倒数。()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互为”两个字的理解比较难,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自然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有一种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知道什么是“互为同桌”,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互为”的含义,分散了教学的难点。

  2、探究求倒数的方法。

  让学生观察图形的位置和汉字上下的位置变化,再观察例1,从而找到规律。(学生演示)(出示幻灯片)

  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颠倒了

  师生共同分析例1四组数

  师:5和1/5老师怎么没看出分子和分母的位置交换

  生:5可以看做分母是1的分数

  学生完成课本的例2

  完成例2后总结方法(出示幻灯片)

  生:看两个分数的乘积是不是1

  生: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是否颠倒

  (设计意图):通过对第一组数的再次观察,使学生发现一个分数的倒数就是把它的分子与分母的位置颠倒,进而使学生体会到“倒数”这一概念中“倒”的含义,很自然的得出求一个分数的倒数的方法。

  师:在例2中哪些数还没找到倒数

  生:1 0

  师:1和0有没有倒数呢?如果有,是多少?

  生:1有倒数,因为1×1=1

  生:还可以把1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分子、分母的位置交换后还是1

  教师板书:1的倒数是1

  教师引导质疑: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

  生:0乘任何数都得0,不是1所以0没有倒数

  生:可以把0看成0/1,分子和分母的位置交换后成了1/0,0做分母无意义,所以0没有倒数教师板书:0没有倒数1。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轻松、顺利地解决求“1”和“0”这个特殊数的倒数。既分散了教学难点,又让学生享受到了思维的快乐。

  师:0.7的倒数是多少?

  同桌讨论:把小数化为分数

  师:2又3/4的倒数又是多少呢?分组讨论

  小组展示: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

  小结:如果是求一个带分数的倒数要先化成假分数;如果是求一个小数的倒数要先化成分数(教师补充:是一个最简分数);如果是求一个整数的倒数,可以把这个整数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数,然后再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互相交换位置就行了。

  (设计意图)有目的的帮助学生把不同的数组进行了合理的分类,这样就为学生有条理的求不同数的倒数做好了铺垫。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中探究知,理解并掌握倒数的意义和求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三、巩固练习

  游戏:规则:同桌两人完成,一名学生说出一个数,另一名同学说出它的倒数,看谁说的又快又准。(出示幻灯片)

  师:同学们都说的非常好,会不会写呢?请写出7/8的倒数两名学生板演

  生:7/8=8/7

  生:7/8的倒数是8/7学生改错,教师强调:不能用等号连接

  完成课本24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伴随着学生情感参与的游戏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激起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四、总结

  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帮助学生梳理本课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并体会教学重点--倒数和要求倒数的方法。

  五、达标(出示幻灯片)

  判断:

  (1)求2/5的倒数:2/5=5/2 ( )

  (2)得数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

  (3)9的倒数是9/1 ( )

  (4)一个数的倒数一定比这个数小( )

  填空

  (1)3/8的倒数是()

  (2)7的倒数是()

  (3)1/9的倒数是()

  (4)的倒数是()

  (5)0.3的倒数是()

  (6)2.25的倒数是()

  (设计意图):通过达标题检测学生本节课掌握的情况,有利于下一节课的学习。

  拓展7×()=15/2×()=()×3又2/3=0.17×()=1

  (设计意图):新课程提出,通过学习,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一开始通过问题引入新课,通过师生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互为”的含义,从而为构建新知扫清语言理解障碍。并在课中多次强调表达的准确性,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运用数学语言清晰地、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讨论与质疑。

  本节课我采用了问题式教学法。教师通过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材料,给学生提供放手的思维空间,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在探索新知中犯错误,并在修正错误中体会成功。特别是在探究倒数的意义与求倒数的方法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观察,去归纳,去总结。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细心体会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关系,从而发现求倒数的方法。设计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一切知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发现”。

  “倒数”的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比较、交流、归纳等教学活动。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我还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到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同桌交流、小组交流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逐步完成对“倒数”的认识。并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中探究知识,理解并掌握倒数的意义和求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在课后的巩固练习中,我设计了“我能行”、“填空”、“游戏”等题型,通过这些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伴随着学生情感参与的游戏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激起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最后在课堂总结中再次提出问题,总结反思,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圆面积的含义;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实验操作,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快乐,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相应课件;圆的面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个问题,要给学校的圆形花坛铺草坪,每平方米8元,很显然要求出这个圆形花坛的面积,那么怎样计算一个圆的面积呢?我们能不能和以前学过的图形联系起来呢?如果知道了圆的半径或者直径,可以计算出图中圆的面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圆的'面积)前面我们学习了圆的有关概念。针尖所在的点叫做圆心;

  圆心与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就是圆的周长。周长公式c=πd或c=2πr同学们可知什么为图形的面积,比如此长方形,长方形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长方形的面积。那么圆呢?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板书)如何求圆的面积呢?同学们还记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怎么去求的,去推导的吗?

  二、探究合作,推导圆面积公式

  1、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师:圆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计算公式又是什么?你们想知道吗?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

  生: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切割成两部分,把这两部分拼成长方形师:哦,请看是这样吗?(教师演示)。

  生:是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师:同学们对原来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刚才我们是把一个图形先切,然后拼,就转化成别的图形。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就把一个不懂的问题转化成我们可以解决的问题。

  师:对,这是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师:那圆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你们想知道吗?(想)

  2、演示揭疑。

  师:(边说明边演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16份,沿着直径来切,变成两个半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师:如果老师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那又会拼成一个什么图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师课件演示)。

  师: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老师再继续分下去,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什么图形?(长方形)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那就是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并借助电脑课件的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化曲为直的剪拼过程。]3、学生合作探究,推导公式。

  (1)讨论探究,出示提示语。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给的三个问题,请你们四人一组,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拼一拼,观察、讨论完成这三个问题:

  ①转化的过程中它们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它们的(面积)不变?

  ②转化后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③你能从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计算圆的面积的公式吗?尝试用“因为……所以……”类似的关联词语。

  师:你们明白要求了吗?(明白)好,开始吧。

  学生汇报结果,师随机板书。

  同学们经过观察,讨论,寻找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真了不起。

  (2)师:如果圆的半径用r表示,那么圆周长的一半用字母怎么表示?

  (3)揭示字母公式。

  师: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S=πr2

  (4)齐读公式,强调r2=r×r(表示两个r相乘)。

  从公式上看,计算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在计算过程中应先算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拼成的长方形与圆之间的对应关系,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师:同学们,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要求圆的面积,必须先知道什么?(出示例1)知道圆的半径,让学生根据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预设:

  教师应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提醒学生注意公式、单位使用是否正确。

  2.如果我们知道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我们该怎样求它的面积呢?请大家动笔算一算这个圆形花坛的面积吧!3.求下面各圆的面积。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从而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作业。

  1、教材P68页“做一做”第1小题。

  2、判断题让学生先判断,并讲一讲错误的原因。

  3、填空题复习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面积之间的相互关系。

  4、教材P71页练习十五第3、4小题。

  5、完成课件练习(知道圆的周长求面积)老师强调学生认真审题,并引导学生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一个条件(半径),知道圆的周长就如何求出圆的面积,老师注意辅导中下学生。

  五、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圆的面积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rr=r2S=r2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六年级数学上册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的周长,推导圆的周长公式,并能正确利用公式计算圆的周长。

  2、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3、了解圆周率的历史,体会它的文化价值,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4、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经历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及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1、师课件出示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的内切圆问学生:这个图形由哪些图形组成?圆的直径是多少米?

  2、师边出示课件边述说故事:一天,小黄狗和小黑狗出去游玩,看到了一个这样的图形,小黄狗说:"小黑,我绕着圆形跑,你绕着正方形跑,咱们进行跑步比赛,看谁先跑完一圈谁就赢。"小黑狗认为它的速度稍微比小黄狗快些,肯定能赢,于是满口答应了。但是比赛的结果是小黄狗赢了。这时,小黑狗很不服气地说:"这样比赛不公平!"

  3、师问: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认为这场比赛公平吗?(指名几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4、小黑狗绕正方形跑一圈的路程是正方形的什么?正方形的周长怎样求?正方形周长是它边长的几倍?你能算出小黑狗跑的路程是多少米吗?

  5、小黄狗绕圆跑一圈的路程实际上是圆的什么?(学生回答后师相机板书课题)圆是曲线图形,那么圆的周长怎样求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有关圆的周长的知识 。

  二、动手操作,感知周长

  1、摸周长:学生拿出圆形物体,触摸圆的周长,师观察学生的摸法是否正确并加以引导正确的摸法,通过不同的摸法理解圆的周长的意义。(师板书:绕圆一周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2、量周长:学生拿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形物体,动手把圆的周长化曲为直,并初步感知圆大直径就大,它的周长也就越长。

  (1)师问:你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一个圆的周长是多少?

  (2)学生各抒己见,分别说出自己的方法:

  ①用一根线,绕圆一周,剪去多余的部分,再拉直量出它的长度,即可得出

  圆的周长。

  ②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直接量出圆的周长。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并填在表内。

  过渡语:用滚动,绳测的方法可以测量出圆的周长,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很大的圆或很软的圆测量起来很不方便。现在我们来探讨一种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

  三、动手操作,探究公式

  1、动手实践,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1)分组测量圆形物体,把量得的直径、周长、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利用计算器计算出来)分别填入表内。

  (2)引生看表,问:你们看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几倍?

  (3)指名回答后师板书: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点。

  (4)课件介绍祖冲之,引出圆周率。学生朗读课本P63介绍圆周率的文字,从中掌握圆周率的有关知识。师小结并板书:π= 3、1415926535…   π≈3、14

  (5)拓宽知识:默读"你知道吗"的内容,感受祖国历史文化的灿烂。

  2、引导学生推导公式:圆的周长C,直径d,圆周率π,根据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三者之间的关系:C÷d=π,得出公式:C=πd ,根据d=2r,得出C=2πr。(师板书公式:C=πd C=2πr)

  3、判断正误,深化理解

  ①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 ( )

  ②圆的周长大约是它直径的3、14倍。( )

  ③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π倍。( )

  ④在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周长是半径的6、28倍。 ( )

  ⑤在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周长约是半径的6、28倍 ( )

  ⑥C =2πr =πd ( )

  ⑦π=3、14    ( )

  四、利用公式,解决问题

  1、解决开课时的比赛是否公平:

  (1)小黄狗绕圆跑一圈的路程是多少米?

  (2)引导学生利用公式计算出结果:C =πd =3、14×10=31、4(m)

  (3)40米>31、4米

  (3)两只狗所跑的路程不一样长,得出比赛不公平的结论。

  2、教学例1:

  (1)学生读题,了解题意。

  (2)小组讨论解题思路,并尝试计算。

  (3)指名学生汇报师相机板书:

  C =πd =3、14×20=62、8(m)

  C =πd =3、14×0、5=1、57(m)

  62、8÷1、57=40(周)

  答:它的周长是62、8米,车轮大约转动40周。

  五、直接利用公式的巩固题

  1、书本 "做一做"的第1题(学生板演,教师巡视,集体评议。)

  2、书本练习十五的第1题(学生讲出图中的条件,再计算。)

  六、变式应用公式的巩固题

  1)学生讲出已知的条件和问题。

  2)提问:知道周长怎样求直径呢?(板书:d=C÷π)

  3)利用变式公式列式计算:3、77÷3、14≈

  2、小结

  七、课堂总结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谈收获。

  (1)今天,我学习了圆周长的知识,知道了圆周率是( )和( )的比值,它用字母( )表示,π≈( ),它是我国古代数学家( )发现的。

  (2)我还知道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 )倍,已知圆的直径就可以用公式( )求出周长,已知圆的半径就可以用公式( )求出周长,已知圆的周长就可以用公式( )求出直径。

  3、师:(结束语)同学们,今天,我们的收获真大呀!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积极探究,将来我们也有可能成为像祖冲之那样在数学领域上有所成就的数学家。

  提醒:

  小学数学试题、知识点、学习方法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一、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中的教学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掌握用圆规画圆。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对周围事物的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圆是一种常见的、简单的曲线图形,在学习《圆的认识》以前,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小学生很难将圆的认识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联系起来,对圆的理性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在上课时,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折、量、画的手段,在动手做中获得知识的体验,增强学习兴趣,达到顺利完成本节内容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圆,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2、理解同圆中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会使用工具正确规范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2、教学难点: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五、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好圆规、直尺、圆纸片

  2、自带一个轮廓为圆的物体学生自带一两个轮廓为圆的小物品。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让学生观察课本第57页的主题图,提问:同学们,现在请大家认真观察主题图看谁在这幅图上找到的圆多?学生汇报,(车轮、花坛、水池??)

  圆与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谁还能举一些外形是圆的物体?学生汇报(钟面,??),老师也找了一些圆,我们一起来分享。

  3、引出课题,圆在我们的生活中密切联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圆的认识”。

  4、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出示圆片图形:

  (二)、探索新知,动手发现

  1、“我能画”环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圆(不限定用圆规)(学生用圆柱、三角板中的小圆、直尺中小圆、茶杯盖??)

  (1)先自己在纸上画圆,再和组内的同学说一说你画圆的方法。

  (2)小组交流:比较你组内的画法,你觉得哪种更好?

  2、自学课本第58页,找出有关的关健词,并把重点的或要注意的地方做上记号。

  3、动手折一折。

  (1)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两折痕的交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4、认识直径和半径。

  (1)将折痕用铅笔画出来,比一比是否相等?

  (2)观察这些线段的特征。(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3)小结: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4)出示“圆上、圆内、圆外”让学生理解。

  (三)、认识圆的特征

  1、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议一议,在小组里讨论:

  (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3)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2、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学生用尺子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

  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方式,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自主去探究。这样设

  计更突出了对学的过程的.重视。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议一议,相互交流、得到圆的特征,不仅使学生的认识从具体上升到抽象,而且使学生感悟了研究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发现、总结圆的特征。]

  (四)、教学用圆规画圆

  1、引导学生自学用圆规画圆,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1)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即定半径);

  (2)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一点(即圆心)上;

  (3)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2、请同学们用圆规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观察对比所画的两个圆,有什么不同?哪些地方不同(大小、位置)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两个圆会不相同呢?是什么决定圆的大小?(半径小,则圆小;半径大,则圆大。)

  圆的位置不一样,是因为固定点的位置不同,造成圆心的位置不一样,因此圆的位置不一样。

  小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3、练习:用圆规画一个半径是2cm的圆,并用字母o、r、d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五)巩固练习

  1、练习中深化认识圆

  2、判断是非

  (1)、在同一个圆内只可以画100条直径。()

  (2)、所有的圆的直径都相等。()

  (3)、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4)、直径3厘米的圆比半径2厘米的圆要大些。()

  (六)、课堂小结,回顾知识

  1、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书本P60第1-4题。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1、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2、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3、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用字母表示:d=2rr=d/2

  ㈡、圆的特征:

  1、在同一个圆中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2、在同一个圆中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长度都相等。

  3、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或直径)决定圆的大小。研训小结: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观察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材分析

  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经常应用百分数,如用百分数表示一个数量比另一个数量多或少的关系,又如利息与纳税的计算、折扣的设计与计算等。应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方程解答。这些都是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全单元的教学内容比较多,编排6道例题、四个练习以及全单元的整理与练习,大致分成五段教学。

  学生分析

  在此学习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百分数的定义和读写、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百分数的'简单应用、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百分数的应用。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25-26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解决“比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数”或“比一个

  数减少百分之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 入

  1. 我国有一个非常的科学家-----袁隆平,大家知道吗?(如果有学生知道,可以让学生说一说)

  2. 他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科学家,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 因为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的产量要高很多,所以我国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一年比一年增加。

  二、百分数的应用

  1.生活中的百分数问题

  20xx年某地在教水稻的种植面积为20万公顷,20xx年的种植面积比20xx年增加25%,20xx年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是多少公顷?

  2.线段图

  教师提出要求: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20xx年和20xx年之间的数量关系吗?

  学生独立画图

  展示学生的成果

  教师评价

  25% = 1/4

  20公顷

  20xx年

  25%

  20xx年

  3.学生自主解答问题

  4.班内交流

  办法一: 20 × 25% = 5(公顷)

  20 + 5 = 25(公顷)

  办法二: 1 + 25 % = 125%

  20 × 125% = 25(公顷)

  三、试一试

  1.生活中的折扣

  游乐场的套票原来每套30元,六一期间八折优惠,购买一套这样的套票能省多少元?

  2. 思考:八折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评价

  八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80%

  3. 学生自主解答然后交流

  办法一: 30 × 80% = 24(元)

  30 - 24 = 6(元)

  办法二: 30 × ( 1 - 80%)

  = 30 × 20 %

  = 6(元)

  四、练一练

  1.教科书P26练一练第1题

  2.教科书P26练一练第2题

  3.教科书P26练一练第3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内容】教材第38页例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会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2、使学生能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找数量关系。

  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导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根据题意,看图写出代数式。

  (1)苹果有akg,西瓜的'质量比苹果轻。

  西瓜比苹果轻()kg,西瓜重()kg。

  (2)鸡有b只,鸭的只数比鸡少。

  鸭比鸡少()只,鸭有()只。

  指名汇报,并让其他的学生指出应把什么看作单位“1”。

  2、根据题意先写出数量关系式,再列出方程。

  (1)六(1)班有15人参加了合唱队,占全班人数的。六(1)班有多少人?

  (2)小明的体重是35kg,是爸爸体重的,爸爸体重多少千克?

  二、自主探究

  1、创设情境,引出例5。(将上题中第(2)题第二个条件变为“他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其他不变,即为例5)

  2、审题。

  (1)看例题的插图,获取信息。独立填写“阅读与理解”,复述题意,说说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2)分析题意,说说你对“小明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的理解。

  (3)理解数量关系,让学生自己试着画图表示父子两人体重的数量关系。

  3、分析、解答。

  (1)出示线段图。

  (2)说说数量关系。

  (3)学生根据得到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4)交流各自的解法。

  (5)阅读课本例5的“分析与解答”过程。

  4、改变例5。

  “回顾与反思”:看看小明的体重是否比爸爸轻,怎样检验?

  课件出示,爸爸体重75千克,小明的体重比爸爸轻,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根据题意改变线段图。

  (2)根据图意解答。

  (3)启发学生与例5进行比较,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4)教师小结:上面用方程解答例5的思路与分数乘法问题的思路是统一的,我们应该好好理解、运用它。

  三、实践应用

  1、看图口头编实际问题。

  组织学生观察分析线段图,然后独立做,最后指名尝试编,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练习八第10题(先尝试解答,后反馈并比较(1)、(2)和(3)、(4)的对比分析:为什么它的解法不同?有什么共同点?)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在解题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解题关键是什么?

  五、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八第7、8、9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内容: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

  如果你是赛手,你将从大本营向什么方向行进?你是怎样确定方向的?

  小组讨论: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到大致方向。

  1、训练加方向标的意识:加个方向标有什么好处?

  2、突出以大本营为观测点:为什么把方向标画在大本营?

  探究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质疑:

  1、知道吐鲁番在大本营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了吗?

  2、如果这时就出发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小组讨论:

  沿什么方向走就能保证赛手更准确、更快的找到目的地。

  研究时,可以用上你手头的工具。

  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度

  练一练:你说我摆,为小动物安家。

  (课前剪好小图片,课上动手操作。)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偏,的方向上。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西偏北30度的方向上,熊猫摆在哪?讨论:为什么猴子的家在西偏南30度,而小兔家在南偏西30度的方向?

  解决问题,寻找得出距离的方法。

  如果你的赛车每小时行进200千米,你要走几小时能到达考察地?

  图上没有直接标距离,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它呢?

  仔细观察地图,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试一试解决。

  二、练习:

  1、以雷达站为观测点,填一填。

  护卫舰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巡洋舰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鱼雷艇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

  2、以电视塔为观测点,按要求填空。

  文化广场在电视塔西偏南45度的方向;体育场在电视塔东偏南30度的方向;博物馆在电视塔东偏南60度的方向;动物园在电视塔北偏西40度的方向。

  三、课后延伸:

  游乐场要新建两个游乐项目:一个在观览车西偏北40o方向

  上,约200米处新添一个“登月舱”,另一个“天外来客”在观览车南偏东20o方向上,约150米处。请你在平面图上标出这个新项目的位置。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第6课时 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

  教学内容:

  课本第50页例6、“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第10-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具体的情景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解答分数连除或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式题。

  教学重点:

  正确进行分数连除或分数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这节课我们学习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揭示课题)

  二、教学例6

  1、出示例6中的条件,引导理解题意。

  (1)读题,理解题意。

  (2)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这些信息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信息的组合,我们又可以获得什么新的信息?

  2、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

  (1)出示要解决的问题:3盒果汁可以倒多少杯?

  (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自己先想一想,看能不能把结果算出来。

  (3)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先算的.是什么?

  ①如果先求3盒一共有多少升,怎么想?怎么算?

  板书:4/5×3=12/5(升) 12/5÷3/10=8(杯)

  ②如果先求一盒能装几杯呢?

  板书: 4/5÷3/10 =8/3(杯) 8/3×3=8(杯)

  3、这题如果列综合算式怎么列?

  (1)各自尝试列式。

  (2)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4/5×3÷3/10 4/5÷3/10×3

  让学生在书上完成计算,并指名板演。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 5/8÷3/4÷5/7 ,这题是分数连除,怎么算?

  (2)学生在书上独立计算后讨论算法,师板书计算过程。

  5/8÷3/4÷5/7=( )×( )×( )=( )

  5、讨论:分数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可以怎么计算?

  (1)在小组中说一说。

  (2)全班交流。

  明确:计算分数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时,先要把其中的除法转化为乘法,再按照分数连乘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然后评议矫正。

  出示题目,比一比,看谁解得又对又快。

  2、讨论练习八第11、12题中的数量关系。

  (1)画出各题中的关键句。

  (2)说说每题中关键句中的分数是什么意思,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3)完成练习八第13题。

  各自练习后,将计算的结果填在书上。

  交流:你是分别根据什么计算出各个洲的面积的?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八第10题。

  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09-28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1-17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1-18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06-30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精选)06-30

数学六年级上册《利率》教案08-22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01-08

数学上册教案01-15

六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01-08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