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时间:2024-07-20 10:30:29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通用15篇】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3、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事情呢?

  生:有的去书城看书、有的看电视、有的去公园玩

  师:大家的答案有很多,老师调查了同学们星期日的活动,你们想知道大家主要都在干什么事情吗?

  生:非常想知道。

  二、创设探索环境,探究学习过程

  1、读题审题,感知需要解决的问题。

  老师出示题目(星期日的安排的情景图)

  师:请大家观察图片,找一找条件问题。

  生:3/8的同学外出游玩,1/6的同学参加少年宫活动,其余的'同学留在家中。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

  2、引导思考,探究怎么样列出计算算式。

  师:同学们,我们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的几分之几,怎么列出算式呢?现在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吧。

  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探究。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合作。

  师:谁能说说你们的探索结果呢?

  生:1-3/8-1/6 1-(3/8+1/6) 1-1/6-3/8 1-(1/6+3/8)等。

  全班探讨,围绕着总数 1 的问题老师归纳,明确算式的算理。

  师:我们把全班学生人数看作整体1, 减去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就能求出剩下几分之几。xKb 1 . Com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3、 自主探究运算的过程

  师:我们以前已经学习了整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大家看看这些题目和以前我们学习的内容有什么是一样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算式一样,有加法也有减法,里面的数不一样,以前是整数或者小数,现在是分数。

  师:那么你们能不能运用以前学习的计算方法,自己选择一道算一算怎么样?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自我探索。

  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小组交流合作探讨。

  师:请哪位同学来说说你自己的计算过程?

  生

  1-3/8-1/6 = 5/8-1/6 = 11/24

  1-3/8-1/6 = 24/24-9/24-4/24 = 15/24-4/24 = 11/24

  1-3/8-1/6 =1-(9/24+4/24)= 24/24 13/24 =11/24

  1-(3/8+1/6) = 1-13/24 = 11/24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说出了自己的计算过程,我们通过计算可以知道,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有小括号的必须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运算,没有小括号的必须从左往右依次运算。

  学生小组进一步探讨,全班交流。进一步明确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算理。

  三、实践运用,练习巩固。

  1、看图列式计算。

  请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全班交流,在计算过程中要强调运算顺序。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独立完成6页第2题,可引导学生画图分析解答,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灵活解决其他的题目。(具体看自己学生状态而定)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通过学习掌握了那些知识呢?

  五、作业

  教材第6页第3题。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能表达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过程和结果,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数感,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获取、提炼信息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重点:

  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总结并熟练掌握和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名山大川更是让世人心驰神往。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一边领略美丽风光,一边学数学知识,好吗?(出示情景图)。

  〖资料:黄山素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称,徐霞客曾两次游黄山,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

  香山是北京著名的森林公园,香山红叶最为著名。

  恒山,人称北岳,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岳、紫岳、大茂山”,海拔20xx米,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为五岳,扬名国内外。

  华山,自古以来就有"华山天下险"、"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正因为如此,华山多少年以来吸引了无数勇敢者。〗

  师:哪座山比较高?这样可以比吗?必须知道什么?(每座山的高度),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回答:

  黄山1873米,香山575米,恒山20xx米,华山2160米。

  华山最高,香山最低

  ……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一开始,我就出示四幅生活中的图片——黄山、香山、恒山和华山,并给出了相应的海拔高度,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出生活中的大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会、理解并掌握知识,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二、实践活动,探索新知

  1.位数不同直接比。

  黄山和香山哪座山高?, 你是怎样比较的?

  学生回答:黄山高。黄山1873米是四位数,香山575米是三位数,四位数比三位数大,所以1873>575(板书)。

  师:这个同学分析很有道理,四位数确实比三位数大。根据这个道理,从图中,你还可以知道哪些山也一定比香山高?

  2160>575

  师:你还知道哪些位数不同的数可以直接比?

  [五位数一定大于(四位数、三位数、两位数、一位数……)]

  师:从刚才的比较中,我们知道:(板书:位数不同直接比)。

  生提问:位数相同怎么办?

  师:这个问题问得真好,这就是我们接下去要研究的问题。

  2.位数相同,比首位。

  师:黄山和恒山比较,哪座山高呢?为什么?

  生:恒山和黄山都是四位数,先看千位,千位上1比2少,所以1873<201(板书)。

  师:真聪明。比较两个数,位数相同的数,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那个就大(板书:位数相同,比首位)。

  师:你能举个例子来说一说吗?

  3.位数相同,首位也相同,依次比

  恒山和华山比较,那座山比较高呢?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华山。恒山和华山都是四位数。从最高位比起,它们的最高位千位相同,就比较百位,在百位上,0比1要少,所以20xx<2160。

  师:这个学生的思路很清晰,语言概括很具体。同学们,比较两个数,如果位数相同的数,最高位也相同的数,就比下一位,这样一位一位比下去。(板书:首位相同,依次比)

  师:出一个这类的题目,考考你的同桌。

  4.总结万以内的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一种学生能够探索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通过“比一比”的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利用讨论等方法,在合作中,不断主动探索比较数大小的.方法,四位数比三位数大;如果都是四位数,就要先看最高位,最高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相等,就依次比较下一位……从而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三、巩固练习 应用新知

  1.练一练。

  师:欣赏完了名山,下一站是参观动物园,进动物园需要门票,只要你做36页中的练一练,你就可以得到门票,顺利进入动物园,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故意设置障碍,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自己想要的,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

  2.试一试。

  师:动物园到了,咦,这里怎么这么热闹呀?让我们来一探究竟:原来呀,这六只小动物是非常好的朋友,它们决定以兄弟姐妹相称,可比来比去,比了半天,也没弄清楚谁大谁小?小朋友,你们愿意帮他们按年龄的大小排好顺序吗?

  (课件展示,学生在教材上自主完成)

  师:你为什么这么快就能把这么多数排列出来呢?

  生:先按位数多少分一分,分出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就很容易排列了。

  生:……(点击课件检验并给予鼓励)(设计意图:小学生最喜欢乐于助人了,通过帮助小动物们确定身份这一载体,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同时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3.想一想:

  最小的三位数是多少(100)?最大的三位数是多少(999)?

  最小的四位数是多少(1000)?最大的四位数是多少(9999)?

  指名回答,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你还知道什么?

  (最小的一位数是1,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两位数是10,最大的两位数是99。)

  四、考验能力,树立自信

  1.考眼力: 估计杯子中的豆子多少粒。(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生说思路课件用红色虚线演示比一比)

  2.考智力: 确定数的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考眼力和考智力,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发展学生的数感,感受大数的意义。)

  3.数学游戏:

  两人一组,一人想数,一人猜。想数的人只能说“是”或“不是”,猜数的人按照题中提示的方法提问,直到把数猜中,猜的次数尽可能少。

  (设计意图:通过互动游戏,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三位数和四位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并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五、课堂评价,总结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2.课件出示比较方法:

  位数不同,直接比;位数相同,比首位;首位相同,依次比。

  六、板书设计

  比一比

  1873 >575 位数不同,直接比

  四位数 三位数

  1873 < 20xx 位数相同,比首位

  四位数 四位数

  20xx <2160 首位相同,依次比

  四位数 四位数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大小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对万以内的大数有进一步的认识,掌握万以内的数的比较方法,并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提倡所学数学内容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本单元的主题是生活中的大数,因此,教材一开始就出示四幅生活中的图片——黄山、香山、恒山和华山,并给出了相应的海拔高度,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出生活中的大数,让学生比较大小,并概括总结出比较万以内大数的方法。接着,教材又通过“比一比”“想一想”“猜一猜”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比较大数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感。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接近生活,具有操作性、开放性和挑战性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本节课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几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能紧扣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生活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了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3

  一.小数乘法

  教学内容:

  1.小数乘整数

  3.小数乘小数的验算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二、小数除法

  单元要点分析

  1.小数除以整数

  2.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二)

  第三课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验算

  2.一个数除以小数

  2.练习课

  3.求商的近似值

  5.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利用计算器独立探索,发现规律,再用观察来完成各题的商。

  2.过程与方法:用先独立发现后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发现规律,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运用计算器计算,发现算式的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规律直接写出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循环小数?请举3个例子。

  2.小数分为几类?(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二、新授课

  1.教学教科书第29页的例题10.

  (1)出示例题10: 1÷11

  2÷11

  3÷11

  4÷11

  5÷11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1÷11,则计算器上显示0.090909091.由于1÷11的结果是一个循环小数,所以0.090909091是一个近似数,而这道题采用的.是符号,所以我们要把近似数还原为循环小数:0.0909。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2)观察: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这五道题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分析:

  1÷11的循环节是09

  2÷11的循环节是18

  3÷11的循环节是27

  4÷11的循环节是36

  发现: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2倍,循环节也扩大2倍,被除数扩大3倍,循环节也扩大3倍

  (3)根据上面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

  6÷11=0.5454

  7÷11=0.6363

  8÷11=0.7272

  9÷11=0.8181

  2.完成教科书第29页的“做一做”。

  (1)学生先用计算器算出前4题的结果。

  3×7=21

  3.3×7=22.11

  3.33×7=222.111

  3.333×7=2222.1111

  (2)观察:第一个式子中,两个因数的位数和是多少?积的位数是多少?积是由那两个数字组成的?积的小数在哪里?

  再用同样的方法观察第三式和第四式。

  (3)根据前几题的规律,得出后两题的结果。

  3.3333×6666.7=22222.111111

  3.33333×66666.7=222222.1111111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P24例2和练习十六1、2、6题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启发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三位数减法(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能提高计算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口算练习

  2、指名板演

  3、用任意三个数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学生列式,指名板演

  展示算法多样化

  估算,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最后集体完成

  指导竖式计算,说计算方法,板书竖式计算的过程,同时引导学生认识:

  十位是0就要先从百位上退1作10,再从这个退下的.10中借1给个位当10再减

  最后集体交流

  3、小结

  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效果测评

  1、练习六1、2题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 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初步学会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正确确定竖线间隔。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平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 谈话导入

  师:你们回想近3个月深圳的下雨情况。

  生:9月只下过一、两场雨雨量不大。

  生:7、8月雨量较多,还有台风。

  师:同学们很注意观察事物。深圳的雨季集中在7、8月份,降水量也最大。

  2、 回顾旧知

  出示20xx年的甲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

  师问: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这些原始数据?

  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师:选用那种方法最好?

  生:折线统计图。师:制成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好处?生:易于看清气温的变化情况。师:怎样制作? 生:先描点,还应标数,数不会标错。 生:画线要用尺子。 3、 引出新知

  老师又提供了20xx年的乙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这时你们又会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两个城市的月平均降雨量呢?

  好,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思考,现在到小组里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形成共识。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二。全班交流,形成方法

  1、学生交流:

  (1)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2)这种统计方式有什么好处

  (3)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想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将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从中说明两者的关系与功能。

  2、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制作成条形或折线统计图,并由两位学生板演并进行分析。

  3、教师对学生在黑板上的统计图进行讲解。

  (1)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主要要解决图例问题。为了能清晰的表示两个量,我们可以用实线与虚线来表示。也可以用两种不同颜色来表示。

  (2)教师引导学生对统计图进行分析。从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在这里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想一想进一步分析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的观察角度。)

  4、通过比较,形成共识。通过比较大家都认为选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更能反应这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 三、联系实际 激发兴趣

  师:想想,生活中还从那儿见过这种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前出示生活中的实物复式折线统计图。生: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四、巩固练习,复习小结:

  1、完成课本第62页的试一试。

  2、小结: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复式折线统计图,它帮助我们便于看出事物发展的变化趋势。而且单式和复式两种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是一样的,只是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折线表示。

  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通过自主交流与探索,比较,逐步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发现最佳的统计方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6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揭题

  1.谈话。

  (1)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你知道它们的周长、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预设

  生1:我们学过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和环形等平面图形。

  生2: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2”。

  ……

  (2)你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你们知道它们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吗?

  预设

  生1:我们学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

  生2:长方体的表面积……

  2.揭题。

  我们曾经学过的这些图形,一般称为基本图形或规则图形,这节课我们来复习组合图形、不规则图形的相关知识。

  ⊙回顾与整理

  1.提问:如何求组合图形、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或面积?

  (一般通过“割补”“平移”“旋转”等方法,将它们转化成求基本图形周长或面积的和、差等)

  2.提问:如何计算立体组合图形的表面积或体积?

  (1)学生分组讨论。

  (2)指名汇报。(学生自由回答,合理即可)

  (3)教师小结。

  在计算立体组合图形的表面积时,可以把每个面的面积进行累加,也可以借助视图来求表面积。

  在计算立体组合图形的体积时,有的要把几个物体的体积相加来求体积,有的要从一个物体的体积里减去另一个物体的体积,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无论是分割还是添补,都是把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简单的图形。

  ⊙典型例题解析

  1.课件出示典型例题1。

  (1)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cm)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能力。

  因为阴影部分是不规则图形,所以可以采用阴影部分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大三角形的面积-小三角形的面积的方法来求面积。

  解答 20×16-12×20÷2-8×16÷2=136(cm2)

  (2)下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其中一部分重叠在一起,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cm)

  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阴影部分是一个梯形,但梯形的上、下底和高都不知道,所以无法直接求出它的面积。

  观察图形可以看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加上三角形EFC的面积等于大三角形DEG的面积,而梯形ABEF的面积加上三角形EFC的面积等于大三角形ABC的面积,且两个大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与梯形ABEF的面积相等,只要求出梯形ABEF的面积就可以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答 (8-3+8)×6÷2=39(cm2)

  2.课件出示典型例题2。

  将高都是1 m,底面半径分别是5 m、3 m和1 m的三个圆柱组成一个物体,求这个物体的表面积。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求立体组合图形表面积的能力。

  如图,这个物体由三个圆柱组成,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向上的露在外面的三个面的面积之和(两个圆环和一个圆)正好等于大圆柱一个底面的面积(或者说相当于大圆柱上底面的面积)。

  物体的表面积=大圆柱的表面积+中圆柱的侧面积+小圆柱的侧面积

  解答 2×3.14×52+2×3.14×5×1+2×3.14×3×1+2×3.14×1×1

  =157+31.4+18.84+6.28

  =213.52(m2)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7

  教学内容:

  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

  图片、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

  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

  练一练: 184= 243= 252= 146=

  2)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怎么列式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练习:1305= 2380= 1506= 713= 4602=

  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板书课题:口算乘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六第1题。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

  2、练习六第1题和第2题。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六第4题和第5题 口算练习(略)

  四、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第48页6--9。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8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书676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的加减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连续退位的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连续进位与退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等。

  一、回顾旧知。

  昨天我们学习了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退位加减法的笔算方法。我们来复习一下。出示

  592+109=答案

  615-457=答案

  让学生同位互相说一说计算方法。而后指名起来说算法。

  二、自主练习

  1.第3题:计算并验算。

  2.第4题

  (1)说题意,你做这道题时是怎么想的?

  (2)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3.第5题。

  (1)先说一说题中告诉我们的数学信息和要求的问题,然后再解决。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完成。

  4.第6题:找规则,填一填。

  5.第7题:数学游戏。

  6.第8题:谁摘的松果?连一连

  让学生独立去完成,汇报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7.第9题

  要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入口到珍禽馆共有几条路?分别是哪几条?

  8.第10题

  做题时先让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然后再根据信息解决问题,并提出问题。

  三、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你觉得对你有什么帮助呢?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建议: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2、把握好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

  3、放手让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

  课时安排:

  5课时。

  第4课时

  笔算小数的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比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相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小数减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的减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小数加法

  0.37 + 0.58 10.9 + 7.8

  2、重点复习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二、新课

  1、组织学生自学P96页例4。从例4中你学到了什么?从1.2-0.6=0.6的竖式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它与小数加法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能说一说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吗?(留时间让学生议论。)

  2、结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略)

  3、设计情景,提出问题,巩固小数减法的计算。

  出数据信息

  尺子 铅笔 作文本 图画本 笔盒 彩色笔

  0.80元 0.50元 1.20元 0.60元 9.67元 12.40元

  师:根据以上的商品价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它。

  4、回顾对比

  小数减法计算与整数减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小数减法计算与小数加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什么不同点?

  三、小组活动,巩固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说明:1、两人一组。每人说出一个小数。两人同时写竖式计算,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在规定的时间内,计算题目多者为胜。

  四、练习作业。

  1、完成课本P97页第1、2题

  2、课后实践作业:P97页第3题。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丈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厘米、分米、米等面积单位。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丈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体会厘米、分米、米等面积单位。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每组一个信封,信封里有三张正方形,边长分别是9厘米、4.5厘米和1厘米,还有三张面积大约是4厘米,形状分别是三角形、长方形和圆的纸片。

  公开课教案: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借具体实例,来学习面积单位。

  二、引导探索

  1、每组发给一个信封。

  2、今天我们要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有多大。请同学们动手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感觉一下它有多大?

  3、小组长取出信封里的纸片,这些纸片是干什么的'?

  4、动手丈量前,先小组讨论:要选择什么样的图形作为丈量单位(每组只能选两种),说明理由,再用它来丈量。

  5、互相说一说丈量的结果,由小组长把这些结果记录下来。

  6、现在我们做格统计。在统计前可以猜猜什么图形可能被多数小组选为丈量单位,最后再看统计结果。(由各组组长报告被本组选择作为丈量单位的图形,教师再黑板上做统计,完成统计表。)

  7、小组议一议,这张统计表传达给我们哪些由意义的信息?或者根据它能提出哪下数学问题?然后向全班汇报、交流。

  8、(小结)看来选正方形作为丈量单位主要由两点原因:(1)正方形能密铺;(2)操作简单方便。

  9、现在请用正方形作为丈量单位的小组,再报告一下丈量记过。大家一起来看看,对这些丈量结果,能提出什么问题?

  10、丈量同一个图形,要量出一致的数值结果,惟有统一丈量单位。(拿起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 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厘米。它是今天我们认识的第一个世界通用的面积单位。

  11、每人都剪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并说出身边一个面积大约是1厘米的东西,在小组内交流。

  12、用面积是1厘米的正方形再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厘米。

  13、用面积是1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课桌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厘米。

  14、度量稍微大图形的面积,一般以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做面积单位。用面积是1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课桌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分米。

  15、小组讨论实际操作:1米有多大?

  三、拓展应用。

  1、用适当的面积单位(cm,dm或m)填空。

  (1)一间房屋地面的面积约50。

  (2)一张邮票的面积约6。

  (3)练习本的面积约212。

  (4)单人床的面积约2。

  (5)游泳池的面积约1250。

  2、写出下面各图形的面积。(每格1cm)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1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和估算的范围。例1教学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用解决邮递员10天、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等实际问题的活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探讨口算方法。接着,通过“做一做”,让学生经历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过程,掌握口算方法。新教材把口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的范围,相信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出新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通过学生活动,体验数学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

  口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并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它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其次,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良好的口算能力不仅是学习任何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我在备课前想过,既要让学生牢牢的掌握这堂课的内容,又要尝试让他们自己去学习。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一个个井井有条的步骤:注意口算联系经常化,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逐步提高口算速度,培养口算能力。

  依据的理论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情景中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使等式”,会用等式的这个性质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念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对等式的性质进一步的理解,解含有乘、除法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1)我们已经学会了根据“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解方程的知识。

  (2)出示例5第一组图。

  根据左边的图,你能列出等式吗?(x=20)

  右边的图与左边的图比较,有什么变化?

  你认为天平还会平衡吗?

  你能根据右边图物体的质量相等关系再列出一个等式吗?(2x=20×2)

  这个等式又告诉我们什么呢?在小组中说说你的发现。

  小组中互相说想法,汇报。

  (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想像一下,如果20=20的左右两边同时乘3,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吗?

  用等式如何表示呢 ?(20×3=20×3)

  如果左右两边同时乘0呢?可以吗?

  (3)出示第二组图。

  左边的图能看懂吗?用等式怎样表示?(3x=20×3),也就是3x=60。左边的图与右边的相比,物体的质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天平还会平衡吗?

  你能根据质量的变化情况列出等式吗?

  这又说明了什么?

  (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你能自己写一个等式,并把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看看结果还是等式吗?

  尝试练习,汇报。

  有什么发现?两边同时除以0呢?为什么?

  指出: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4)归纳。

  通过对两组图的观察,你认为等式又有什么性质呢?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指出: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完成练一练第1题。

  独立完成填写。

  X÷6×6和0.7x÷0.7化简后应是多少?

  2、教学例6。

  (1)出示例6。

  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你能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40x=960)

  40、x、960各表示什么?

  应该怎样解这个方程呢?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你怎样想到方程两边都除以40的呢?

  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在书上完成,展示学生解题过程。

  40x=960

  解:40x÷40=960÷40

  X=24

  检验:40×24=960

  答:试验田的宽是24米。

  如何检验?

  谁能说一说解这个方程,最关键是什么?

  (2)完成试一试。

  要使左边只剩下x,应该怎么办?

  独立完成解答,集体核对。

  (3)完成练一练第2题。

  说说每题应该怎样解,独立解答。

  汇报解题过程,集体核对。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1题。

  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2、完成练习二第2题。

  每题中解方程时分别省略了什么?

  指出:我们在解答时,也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

  3、完成练习二第3题。

  独立完成,展示作业,集体核对。

  4、完成练习二第4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什么数量关系?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独立完成。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得到的知识?

  在解方程时,关键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

  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40x=960

  解:40x÷40=960÷40

  X=24

  检验:40×24=960

  答:试验田的宽是24米。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3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2、在观察、猜想、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题中的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

  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先说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12× ×

  2、列式计算。

  (1)20的是多少? (2)6的是多少?

  3、学生得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

  二、新知探究

  (一)课件出示自学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

  题方法并会分析数量关系。

  2、知道解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3、知道如何找单位“1”。

  (二)、教学例1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正确理解关键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

  (2)、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找到解题思路。

  (3)、如何来理解单位“1”?(小组讨论,理解这句话是把“我们人均耕地面积”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相比较,其中“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表示单位“1”的量,知道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

  (4)、在分析题意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学生根据提示自学

  全班交流汇报:

  2500×=1000(平方米)

  3、结合计算结果,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进行国情教育。

  4、巩固练习:“做一做”,让学生画线段图表示题意,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依据是什么?然后独立解答。

  三、当堂测评

  练习四第2题、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照顾差生。

  小组内订正后

  四、课堂总结

  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是什么?(找出关键句、确定单位“1”,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最后再列式解答)

  设计意图:

  本堂课是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教学中,我紧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复习,并事先复习如“20的是多少?”的文字题,为解决与此相似的应用题做好准备。

  由于本节课是分数应用题学习的初始,因而教学中,我除了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题意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教给学生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特别是在如何找单位“1”这个关键点上,更是花了较多的时间,但我认为这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练习课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4

  二年级(上册)教学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学生已经能够在生活空间里辨认这些方向,初步知道了这四个方向在平面图上的习惯表示。本单元继续教学确定位置,有两个内容:一是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作为已有方向知识的延伸补充,便于学生在生活中更具体、细致地了解物体所在的位置。二是会看简单平面图中的路线,作为方向知识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方向感。全单元分三部分编排。

  第45~47页教学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

  第47~49页简单的路线图。

  第50~51页在校园里开展测定方向的实践活动。

  1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对方向的认识。

  教学方向知识如果不和现实情境联系起来将是无意义的,如果不和学生的自觉体验和主体活动结合起来将是低效的。因此,教材十分注重学生主动构建数学知识。

  (1) 第45页例题呈现了一幅有九个场所(建筑)的平面图,教学活动分四个层次进行。首先通过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是什么地方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然后告诉学生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公园在学校的西南面引出新教学的四个方向中的两个。接着通过体育场和人民桥各在学校的哪一面这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另两个新教学的方向。最后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应用学到的八个方向描述平面图中任意两个场所间的位置关系。这四个层次的教学活动中,第一个层次确定了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如果说东、南、西、北是四个相对独立的方向,那么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是有规律的,是与东、南、西、北密不可分的,不能辨认东、南、西、北是不可能学习其他方向的。第二个层次是学生体会东北面介于东面和北面之间、西南面介于西面和南面之间。只有体会了东北西南的含义,才是真正接受了新的方向知识。第三个层次是认知迁移,也是学生创造知识。这里讲迁移,意思是让学生类推出西面和北面之间是西北面、东面和南面之间是东南面,他们进行类推的认识基础是上一层次中对东北、西南含义的体验。这里讲创造知识,意思是东北和西南不是教材也不是他人告诉的,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尽管创造的空间不大,创造成果的新颖性不明显,但能使学生对自己认出来的方向体会深切,记忆牢固。第四个层次是开放的,可以在平面图上提出并回答许多问题,包括原有方向的问题和新学方向的问题。学生可以从中消化、巩固方向知识,锻炼看平面图的能力。

  (2) 第45页试一试在指南针的周围把八个方向填写完整,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整理学到的八个方向,进一步弄清这些方向间的位置关系和排列顺序。填写要让学生独立进行,不要给予太多的提示。填写以后要组织学生交流,说说在填写时是怎样想的。有些学生可能按顺时针方向逐个填写,也会有人先填出东、南、西、北,再填另外四个方向。两种填写都是可以的,要鼓励后一种填法,并让更多学生体会这样填写的好处。

  教学方向知识绝不能纸上谈兵,不能单纯地在教室里讲方向,在黑板上画方向,要到现实生活的空间里去,在学生喜欢的、常去的地方认方向。第47页想想做做第3题自制方向板,为学生辨认方向提供简易的工具。这道题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照书上的'样子折正方形纸,并在纸上填出八个方向,再一次整理方向之间的位置关系。第二步用方向板在教室里测定方向。教室的北面应该是已知的,可以是教师告诉学生,也可以是学生在课前就知道的。把方向板上的北正对着教室的北面,教室的其他七个方向就清晰可见。这一步的活动落实了《标准》的要求:在东、南、西、北中任意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方向。要鼓励学生到校门口、家里、公园、田野和其他空旷的地方照这样测定方向。

  第46页想想做做第1题是巩固新教学的方向知识。第2题综合应用原有的和新教学的知识,用方向词描述果园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2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学习简单的路线图。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是《标准》里明确提出的教学要求,也是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行走路线经常变换方向是描述路线时的困难所在。

  (1) 第47页例题和试一试选择的情境是游览公园,这是学生喜欢的题材。想想做做第1题说上学路线,是学生熟悉的题材。第2题小兔到小狗家的路线是有趣的题材,也是开放的题材。教材希望这些题材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投入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2) 第47页例题的编排是有层次的。在呈现南山公园平面图后,首先讲述了小明从南大门进公园,依次游览四个景点,以及最后从西门出公园。接着提出要求,看图说出小明游览的路线,并就游览的前两个景点示意了描述路线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试着描述小明游览的整个路线。

  根据例题的编写线索,教学活动可以分四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熟悉公园平面图。看着图辨辨八个方向,找找公园的门,有哪些景点,指一指各在哪里。学生熟悉平面图里景点的位置,能减少描述路线时的困难。第二步让学生根据小明游览的景点和先后次序,从南大门起到西门结束,在平面图上用铅笔轻轻画出行走的路线,为语言叙述行走路线多做些准备。第三步让学生看看萝卜卡通是怎样说的,明确要说清楚从哪里向哪面走到哪里,再向哪面走到哪里第四步才是学生自己叙述。在学生叙述发生困难时,不要急于帮助或纠正,要留给他们自己修正错误、克服困难的时间。可以先让少数学生对全班同学说,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和听,再让学生在全班说,争取越说越好。

  (3) 初步认识公共汽车的行驶路线图。城市(包括许多县城)里都有公共交通,学生都有乘公交车的机会,学会看公共汽车的路线图也是生活需要。第49页想想做做第3题里的三个问题是认识公交路线的基本要求,其中第(1)个问题是基础,是回答后两个问题的前提。在让学生回答第(1)个问题前,要先带领学生在图中找到火车站,弄明白从火车站开出两路公共汽车,其中紫色路线是1路公交车的行驶路线,绿色路线是2路公交车的行驶路线。这样,他们回答三个问题的困难会小得多。

  3安排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在校园里测定方向,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先在校园里选定一个测量地点,然后在这个点上用指南针辨认八个方向,看看这些方向各有什么景物,并填入表格。

  教材的主题图是这次实践活动的示意图,它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看着图中的指南针说说其中的八个方向和景物,但不要填到表格里去。

  学生自己在校园里测定方向,如果没有指南针,可以用方向板代替。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页例2和“做一做”,第17页练习三的第5~8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脱离直观直接用“想加算减”的方法计算十几减6的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复习用口算卡片,把教科书第15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制成一组练习卡片,把练习五的第2题制成卡片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教师出示下列口算卡片,学生举卡片回答。

  6+5=13-7=6+6=9+6=

  7+6= 8+6=17-8=14-8=

  6+8=6+9=6+7=15-9=

  2.准备题。

  看卡片,说出( )里应填出的数。

  6+( )=126+( )=146+( )=13

  6+( )=11 6+( )=156+( )=10

  二、新课:

  1.教学例1。

  教师将例1写在黑板上。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十几减9、十几减8和十几减7的题,都是想加算减,那么“11-6”怎么想?得多少?学生说出得数后再指名一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教师出示“13-6=□。”

  提问:计算13-6怎样想?

  让学生翻开书,在例1中的括号和□中填上适当的'数,再指名中下生说一遍想的过程。

  2.教学例2。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例题。

  提问:请同学们看这三道题(手指三道例题),想一想,每道题得数是多少?

  教师逐个订正完以后,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十几减6的题怎样算。算十几减6的题目,先想6加几得到这个被减数(可手指例题示范),那么想出来的这个数(用例题示范)就是要求的得数。

  三、练习:

  1.做“做一做”中的第l~3题。

  (1)做第1题。

  提问:请同学们先看左边这幅图,有多少个小号?圈上6个是什么意思?怎样列式?右边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怎样列式?然后让学生把算式和得数写在书上。

  集体订正,可以了解一下(通过举手)全班全对的有多少,有错误的有几个,以便差生及时得到辅导。

  (2)做第2题。让学生做在书上,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辅导。集体订正时,引导学生把上、下两道题对应起来看。

  (3)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行间巡视,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也要引导学生观察上、下两题,看有什么联系。

  课间活动。

  2.做练习四的第1题。

  教师板书出第1题。随便指一个数,学生说得数,反复练习后,让学生把算式列在写字格内。

  3.做练习四的第2题。

  教师将第2题中的表格贴在黑板上,手拿6的数字卡片,随便放在一个数字的下方让学生说减法的得数。

  说完一遍后,可以再指名让两个学生说,教师指后,看谁说得快,训练学生的口算速度。

  4.做练习四的第3题、第4题。

  这两题可让学生做在书上,教师行间巡视,发现问题给予个别指导。然后集体订正。

  5.做练习四的第5题。

  指定两名学生读题。

  提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算出得数。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要求学生读出算式和得数,并口述答案。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十几减6)板书:十几减6。然后指着具体的题目(如11-6和13-6)让学生说出想的过程。最后总结;做十几减6的题,要想什么?(要想6加几得被减数。)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05-18

[精选]小学数学优秀教案07-01

【优秀】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03-11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07-09

【实用】小学数学优秀教案07-01

(优秀)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07-05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优选】07-19

小学数学复习教案优秀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