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1
第1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内容:数据收集整理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 )人。
你最喜欢去( ),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 )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 )人。
我喜欢( )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 )人。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板书设计: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红 黄 蓝 白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57页.
教学目的
1.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自制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仪,小棒;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铺垫
1.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唐老鸭博士(电脑演示).唐老鸭博士自我介绍:我是唐老鸭博士,你们看,这里是数学王国,你们想不想跟我一起去数学王国呢?但是要打开这扇门,需要一把金钥匙,只要你们能闯过三关,就能得到这把金钥匙.怎么样,小朋友们,有信心闯过三关吗?那就开始吧!
2.复习铺垫.(进入第一关.)
(1)54=50+()68=8+()
小结:这两道题都是把一个两位数分成了一个整十数和一位数.
(2)30+(7-2)=70-40+5=
要求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唐老鸭):真不错,你们这么快就闯过了第一关,继续努力吧!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进入第二关.)
1.揭示课题.
(1)板书:36+2和36+20,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并算出结果.
(2)师:以上两道题是我们上节课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现在,老师把这两道题改一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改了什么?(把加号改为减号)
(3)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36-2和36-20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被减数都是36,不同的是第一道题减数是2,第2道题减数是20.)
(4)师:这两道题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谁来给今天要学的内容起一个题目.(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
2.教学36-2.
(1)通过摆小棒,理解算理.
①同桌两人一边商量一边摆,并说一说先摆多少根小棒,接下来怎么做,最后还有多少根小棒.
②学生讨论后回答(电脑演示摆小棒的.过程):是从3捆里去掉2根,还是从6根里去掉2根?为什么?
③学生独立摆小棒,要求一边说一边摆.
(2)如果不摆小棒,怎样想36-2得多少呢?
①课件演示摆小棒的过程,让学生边看边口述计算方法.
②让学生口述计算方法.
③师小结这道题的计算方法.(把36分成30和6,先算6-2=4,再算30+4=34.)
④学生互相说.
(3)练一练:(说出计算过程.)
28-6=__66-5=__
/\↑/\
20□─┘□□□
3.教学36-20=.
(1)让学生自己用小棒摆一摆.
①想一想:这回摆小棒的方法跟刚才一样吗?
②让学生到讲台上摆一摆,说一说,提问:为什么不从6根里拿走2根呢?(因为要减2个十而不是2个一.)
(2)不摆小棒,怎样想36-20=?
①请同学们打开书第56页,填上方框里的数,并同桌讨论: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②指名说说这道题的计算方法.
(3)练一练:
48-30=__77-50=__
/\↑/\
40□│□□
└────┘□
4.比较两道题的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是先把36分成30和6;不同点:减2,要从个位数里减;减20,要从十位数里减.)
(唐老鸭):你们真了不起,第二关也顺利通过了,就剩下最后一关了,加油呀!
三、多层练习,巩固深化(进入第三关.)
1.教科书第57页做一做第1题.
45-()=()
问:括号里填多少?为什么?(因为去掉的是3个一),45-3等于多少?(说出计算方法.)
②出示图(2).(方法同上.)
2.下面我们进行一次开火车比赛,看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火车就开得快.
①54-2=__②54-20=__
/\↑/\
50□─┘□□□
直接说得数
③76-60=____④88-5=____
⑤47-6=____
3.第57页“做一做”第2、3题.(做在书上,集体订正.)
4.判断对错.(错误的要改正.)
小朋友们,下面老师带你们去动物学校看一看,动物学校里有小羊、小猫、小猴、小狗.它们每个都做了一道题.小朋友们,你们也当一回小老师,看看它们都做对了吗?
56-3=5399-80=19
47-2=2786-50=30
你们说它们中间谁最聪明,学得好!我们就向他们学习,做题时要细心.
5.开锁游戏(电脑演示).
这里有5把钥匙,每把钥匙都能打开一把锁,只要你细心计算,就能成功.试试看.
6.翻板游戏.
20+11=
64-3=
76-40=
25+2=
38-7=
87-40=
45+3=
81-50=
17+40=
你们看,这里有9块板,可以拼成一幅非常漂亮的图画,你们想拼出这幅画吗?只要你做对每块板后面的每一道题,就能把这幅图拼出来,怎么样,有信心吗?开始吧!
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终于把这幅画拼出来了,漂亮吗?大家看,图上的小朋友在天安门前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你看,他们多高兴呀!你们想带红领巾吗?只要你们好好学习,上课认真听讲,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就能带上红领巾,最后老师祝你们早日带上红领巾.
四、课堂小结,完善新知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五、发展性训练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你能自己编一道两位数减整十数吗?试试看.谁还能编一道两位数减一位数的?(77-5、68-7)当出现33-6时,问:你能很快说出得多少吗?小结:当个位够减时,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不退位减(板书:不退位),当个位不够减时,就是我们以后要学习的退位减.你们回去可以想一想33-6怎样算?
六、闯过三关,进入数学王国(课件演示.)
同学们,你们看,数学王国里多有意思呀,我们以后在这里还能学到很多知识,你们愿意学吗?
教学设计说明
进行创新意识的教育,首先应善于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接触和掌握的知识、学习方法都比较少,在每节课上逐渐引导和培养他们学习的技能是相当重要的.本节课的内容是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学生也掌握了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相加.
在全课设计中注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力图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复习过程中,从知识和思路上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进行铺垫,特别选择36+2和36+20,为学习36-2和36-20时的迁移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新课的过程中,还是让学生自己通过摆小棒理解算理,主动获取新知,在分组摆小棒的过程中,老师提出2个问题,为什么从6根里拿出2根?为什么从3捆里拿出2捆?突破教学难点,最后通过对比36-2和36-20两道题的算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来让学生自己总结口算方法,并让学生明确记忆的重点.同时强化了对新知的理解和巩固.
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为保证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最好的学习状态,充分发挥CAI课件的作用,使整堂课的教学贯穿在美妙的图画、动听的音乐、引人入胜的故事之中.巩固练习更是设计了多个游戏,从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达到优化课堂结构,节约教学时间,保证学生最佳学习状态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改善同学的学习方式,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2、让同学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感受分数的意义并体会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自我评价,引起同学对本单元学习的反思,激励同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同时也为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供依据。
教学重点:让同学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今年的年历;同学准备今年的年历和一个小正方体、课前收集一些用分数表达的信息。
教学预设:
一、揭示课题:
分数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这几天,同学们已经从报纸、杂志或网络上收集了一些用分数表达的信息。这节课上,让我们一起来交流、研讨有关分数的知识。
二、探索与实践
1、出示第54页第14题。
谈话:还有两个多星期就是“五一”国际劳动节了。请同学们打开今年的年历,观察五月份的月历,考虑以下问题:
(1)五月份的法定休息日占这个月天数的()/()。
(2)五月份上学的天数占这个月天数的()/()。
教师向同学解释一下:五月份的法定休息日是3天,假如这3天与双休日重叠,应把本次双休日顺延。
同学观察年历卡并独立考虑,然后解决这两个问题。
组织同学交流,重点交流第2小题,指导同学弄清楚五月份去掉劳动节的休息日和其他双休日后剩下多少天,那就是同学上学的天数。
提问:观察年历卡,你还能提出用分数表示的问题吗?
教师鼓励同学仔细观察年历卡并试着用分数来表达其他信息,如:4月12日和4月13日两天我们学校召开运动会,开运动会的日子占了整个四月份的几分之几?今年暑假从7月1日开始到8月31日结束,暑假占了今年天数的几分之几?等。
同学积极交流自身分析得出的有关信息,教师和时评价同学交流情况。
2、出示第54页第15题。
(1)谈话: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每人做了一个小正方体。男生的'小正方体上两面涂了红色,四面涂了绿色;女生的小正方体上两面涂了绿色,四面涂了红色。假如分别把这两个正方体任意向上抛30次,落下后这两种颜色朝上的次数谁会多一些呢?(先请同学根据以前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
(2)谈话:刚才几位同学的想法是否正确呢?请男生、女生们一起动手抛一抛并作好记录,最后算一算这两种颜色朝上的次数分别占总次数的几分之几?
(3)同学互相合作,一人抛,另一人记录,再用分数表示活动的结果。
(4)组织同学交流活动情况和记录的结果并适当解释。
3、出示第54页第16题。
组织同学交流课前收集的一些用分数表达的信息,交流时让同学联系分数所表达的具体信息解释分数的意义。如:据国际劳工部最近公布的一份报告称,印度现在有5到14岁之间的童工1260万人,在采石场的工人中,儿童占1/5。
这里的分数“1/5”是指把采石场的工人总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5份,童工人数占了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1/5。
先让同学四人一组进行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同学课前收集信息的情况(可了解同学的学习态度),再请几位同学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和时评价。
三、评价与反思
(1)出示评价指标,教师适当解释每项评价指标的含义。
(2)同学围绕评价指标回忆相关的学习过程,再给自身评价。
授后小记:
这局部练习主要是让同学将分数的意义有关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练习起来,在让同学巩固这局部知识的基础上,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数学教案4
一、复习预习
一、导入:
1、回顾策略:昨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回想一下,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哪些策略来解决问题?
总结归纳:画图、列表、倒推、替换
2、提出课题:利用这些策略可以方便地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知识讲解
考点: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分为以下5种情况:
1、已知总头数和总脚数,求鸡兔各多少只?
(总脚数—每只鸡的脚数×总头数)÷(每只兔的脚数—每只鸡的脚数)=兔数总数—兔数=鸡数
或者(总脚数—每只兔的脚数×总头数)÷(每只兔的脚数—每只鸡的脚数)=鸡数总数—鸡数=兔数
2、已知总头数和鸡兔脚数的差数,当鸡的总脚数比兔的总脚数少
(每只鸡脚数×总头数+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兔的脚数)=兔数总数—兔数=鸡数
(每只兔脚数×总头数—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兔的脚数)=鸡数总数—鸡数=兔数
3、已知总头数和鸡兔脚数的差数,当鸡的总脚数比兔的总脚数多时
个性化教案
(每只鸡脚数×总头数—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兔的脚数)=兔数总数—兔数=鸡数
(每只兔脚数×总头数+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兔的`脚数)=鸡数总数—鸡数=兔数4、得失问题
(1只合格品得分数×产品总数—实得总分数)÷(每只合格品得分数+每只不合格品扣分数)=不合格品数。
或者是总产品数—(每只不合格品扣分数×总产品数+实得总分数)÷(每只合格品得分数+每只不合格品扣分数)=不合格品数
5、鸡兔互换问题(已知总脚数及鸡兔互换后总脚数,求鸡兔各多少的问题)
〔(两次总脚数之和)÷(每只鸡兔脚数和)+(两次总脚数之差)÷(每只鸡兔脚数之差)〕÷2=鸡数
〔(两次总脚数之和)÷(每只鸡兔脚数和)—(两次总脚数之差)÷(每只鸡兔脚数之差)〕÷2=鸡数
三、例题精析
【例题1】鸡兔同笼共有32只,共有腿100条,有几只鸡?几只兔?
【题干】鸡+兔=32只腿一共100条
【答案】鸡:18只兔:14只
【解析】假设32只全部是兔子,这样就应该有腿4×32=128(条),这比题目已知的100条腿多了128—100=28(条)。为什么会多出28条腿呢?显然是把其中的鸡当作兔子计算了,把一只鸡当兔子计算就多出两条腿,把两只鸡当兔子计算便会多出2个两条腿,推而广之:把几只鸡当兔子计算,便会多出几个两条腿,因此鸡的只数一定是:28÷2=14(只);兔子的只数自然是32—14= 18(只)。综合列式:(4×32)—100)÷(4—2)=28÷2 =14(只)
32—14=18(只)
答:有鸡14只,兔18只。
变式训练:今有鸡兔共居一笼,已知鸡头和兔头共35个,鸡脚和兔脚共94只,问鸡兔各多少只?
解析:假设全是鸡﹙94—35×2﹚÷﹙4-2﹚=24÷2=12(只)兔35—12=23(只)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例题2】鸡与兔共有200只,鸡的脚比兔的脚少56只,问鸡与兔各多少只?
【题干】总头数=200只,兔的脚—鸡的脚=56只【答案】鸡有124只,兔有76只。
【解析】假设全是鸡
(200×2+56﹚÷﹙2+4﹚=456÷6
=76(只)兔的只数200—76=124(只)鸡的只数答:鸡有124只,兔有76只。
变式训练:现有大、小油瓶共50个,每个大瓶可装油4千克,每个小瓶可装油2千克,大瓶比小瓶共多装20千克。问:大、小瓶各有多少个?解析:假设去拿书大瓶(50×4—20﹚÷﹙4+2﹚=30(个)小瓶50—30=20(个)大瓶答:大瓶有20个,小瓶有30个、
【例题3】鸡与兔共有100只,鸡的脚比兔的脚多80只,问鸡与兔各多少只?
【题干】鸡+兔=100只鸡的脚—兔的脚=80只
【答案】鸡有80只,兔有20只
【解析】假设100只全是鸡,那么脚的总数是2×100=200(只)这时兔的脚数为0,鸡脚
比兔脚多200只,而实际上鸡脚比兔脚多80只、因此,鸡脚与兔脚的差数比已知多了(200—80)=120(只),这是因为把其中的兔换成了鸡、每把一只兔换成鸡,鸡的脚数将增加2只,兔的脚数减少4只、那么,鸡脚与兔脚的差数增加(2+4)=6(只),所以换成鸡的兔子有120÷6=20(只)、有鸡(100—20)=80(只)。
列示为:(2×100—80)÷(2+4)=20(只)。
100—20=80(只)。
答:鸡有80只,兔20只。
变式训练:
现有大、小油瓶共72个,每个大瓶可装油5千克,每个小瓶可装油3千克,大瓶比小瓶少装40千克。问:大、小瓶各有多少个?解析:假设全是小瓶(72×3-40)÷﹙5+3﹚=176÷8=22(个)大瓶72—22=50(个)
答:大瓶有22个,小瓶有50个、
【例题4】“灯泡厂生产灯泡的工人,按得分的多少给工资。每生产一个合格品记4分,每生产一个不合格品不仅不记分,还要扣除15分。某工人生产了1000只灯泡,共得3525分,问其中有多少个灯泡不合格?
【题干】合格的得4分,不合格的不记分,还要扣除15分,一共生产1000只,得3525分,求不合格数?
【答案】25个
【解析】假设全是合格的,应该得到1000×4=4000分,与实际相差4000—3525=475分,这里面有一部分不合格的,因为一个不合格在总分上会少15+4=19分,所以475÷19=25(个)列式为:﹙1000×4-3525﹚÷﹙15+4﹚=475÷19 =25(个)答:不合格的有25个。
变式训练:
某次数学竞赛共20道题,评分标准是:每做对一题得5分,每做错或不做一题扣1分.小华参加了这次竞赛,得了64分.问:小华做对几道题?解析:假设全是对的﹙20×5—64﹚÷﹙5+1﹚=36÷6 =6(道)10—6=4(道)
答:小华做对了4道题。
【例题5】有一些鸡和兔,共有脚44只,若将鸡数与兔数互换,则共有脚52只。鸡兔各是多少只?
【题干】鸡脚+兔脚=44只互换后=52只
【答案】鸡有10只,兔有6只
【解析】首先用鸡兔互换的数相加,大家想想,那出来的结果是什么,是不是鸡兔的数都变成了鸡兔的总数,已经是变成了鸡兔总数只的六条腿的小怪物,所以(52+44)÷(4+2),得出的是鸡兔的和,这时其实就变成了一道普通的鸡兔同笼问题了,但如果我们再看看用鸡兔互换的数相减得到的是什么数,为什么交换了会有差捏,因为兔子4条腿,鸡2条腿,所以每把一只鸡换成一只兔子就会多出两条腿,所以(52—44)÷(4—2),得出的是鸡兔的差。那么这是不是就变成和差问题了,下面大家就能很容易的解答了。鸡数:〔(52+44)÷(4+2)+(52—44)÷(4—2)〕÷2=20÷2=10(只)兔数:〔(52+44)÷(4+2)—(52—44)÷(4—2)〕÷2=12÷2=6(只)答:鸡有10只,兔有6只、
变式训练:
鸡、兔共有脚100只,若将鸡换成兔,兔换成鸡,则共有脚86只.问:鸡、兔各有几只?解:兔数:〔(100+86)÷(4+2)+(100—86)÷(4—2)〕÷2=38÷2=19(只)鸡数:〔(100+86)÷(4+2)—(100—86)÷(4—2)〕÷2=24÷2=12(只)答:鸡有12只,兔有19只。
四、课堂运用
【基础】
1、小梅数她家的鸡与兔,数头有16个,数脚有44只。问:小梅家的鸡与兔各有多少只?
解:有兔(44—2×16)÷(4—2)=6(只),有鸡16—6=10(只)。答:有6只兔,10只鸡
2、小强爱好集邮,他用1元钱买了4分和8分的两种邮票,共20张、那么他买了4分邮票多少张?
解析:假设去全是8分的则共有8×20=160分,比实际多出60分是因为把1张4分邮票当成了8分的就会多出4分,60分相当于15张4分的,所以列示为(20?8—100)?(8—4)=15(张)答:4分的有15张、
3、某校有100名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平均分是63分,其中男生平均分是60分,女生平均分是70分,男同学比女同学多几人?
解析:假设100名全是男生,则总分是6000分,比实际分数少了6300—6000=300分,因为我们把其中的女生当成男生了,总数就会少10分,300分相当于30个女生,列示为:
女生:(63?100—60?100)?(70—60)=30(人)男生:100—30=70(人)70—30=40(人)
答:男同学比女同学多40人、
4、松鼠妈妈采松子,晴天每天采20个,雨天每天可采12个,它一连采了112个,平均每天采14个,这几天中有几天是雨天?
解析:题目中它一连采了112个,平均每天采14个,可以算出一共采了112÷14=8天,题目就变成松鼠妈妈采松子,晴天每天采20个,雨天每天可采12个,一共采了8天,共采了112个松子,这几天有几天是雨天?
列式为:(112?14?20—112)?(20—12)=6(天)答:这几天有6天是雨天、
【巩固】
1、 100个和尚140个馍,大和尚1人分3个馍,小和尚1人分1个馍。问:大、小和尚各有多少人?
解:假设100人全是大和尚,那么共需馍300个,比实际多300-140=160(个)。现在以小和尚去换大和尚,每换一个总人数不变,而馍就要减少3—1=2(个),因为160÷2=80,故小和尚有80人,大和尚有100-80=20(人)。答:大和尚有20人,小和尚有80人。
2、乐乐百货商店委托搬运站运送500只花瓶,双方商定每只运费0、24元,但如果发生损坏,那么每打破一只不仅不给运费,而且还要赔偿1、26元,结果搬运站共得运费115、5元。问:搬运过程中共打破了几只花瓶?解析:假设500只花瓶在搬运过程中一只也没有打破,那么应得运费0、24×500=120(元)。实际上只得到115、5元,少得120—115、5=4、5(元)。搬运站每打破一只花瓶要损失0、24+1、26=1、5(元)。因此共打破花瓶4、5÷1、5=3(只)。
(0.24×500-115.5)÷(0.24+1.26)=3(只)。答:共打破3只花瓶。
3、小朋友们去划船,大船可以坐10人,小船坐6人,小朋友们共租了15只船,已知乘大船的人比乘小船的人多22人,问大船几只,小船几只?解析:大船:(6×15+22)÷(6+10)=7(只);小船:15—7=8(只)或者小船:(10×15—22)÷(6+10)=8(只)大船:15—8=7(只)答:大船是7只,小船8只、
4、有黑白棋子一堆,其中黑子的个数是白子个数的2倍,如果从这堆棋子中每次同时取出黑子4个,白子3个,那么取出多少次后,白子余1个,而黑子余18个。
由黑子的个数是白子个数的2倍,假如每次取出白子2个(黑子的一半)的话,那么最后余下黑子18个,白子应余下18÷2=9(个)
现在只余下一个白子,这是因为实际每次取3个比假设每次多取一个,故共取(9—1)÷(3—2)=8(次)答:取出8次后
课程小结
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1)引导学生整体回顾:先提出假设,假设后的总人数与实际人数不一样,这时就需要进行调整,我们可以借助画图、列表等方法帮助我们进行调整,从而推算出正确结果,最后还要对结果进行检验。(逐一板书:1、假设2、调整3、检验)
(2)突破难点回顾:
a、在借助画图和表格进行调整时,我们又是怎么想的呢?我们先算出假设与实际总数相差多少,再算算每一份相差多少,最后算出调整数量。
b、你是如何确定需要把大船调整为小船,还是把小船调整为大船的呢?(结合板书使学生明确:人数多了,需要把大船调整为小船;人数少了,需要把小船调整为大船。)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一位数乘二、三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书写,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掌握计算顺序。
(二)难点:掌握计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课前准备
口算卡片、小黑板、3个正方形长条(每条画10个小正方形)和6个小正方形、投影片。
教学过程计算
(一)复习准备
1.口算:(出示口算卡片)
300×2=
20×4=
13×3=
320×3=
130×3=
210×4=
2.笔算:(投影片打出)
以上笔算式题全班动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纠错。
3.口算12×3.让学生说出得数和思考的过程。(请两三位同学说说)
(二)学习新课
现在,教师把这题的要求改一下:(板书)计算12×3,这就是今天学习的内容,笔算乘法。(板书课题:一位数乘二、三位数笔算)
1.(1)请同学读算式,说意义,并用直观图表示。
(2)同桌二人互相说口算的过程,以进一步巩固算理。
(3)写竖式计算。(试一试)
(4)展示学生的正确算式:
教师边板书边强调:写竖式时要把乘数的个位与被乘数的个位对齐。
(5)小组讨论:
①计算时,先从哪一位乘起的?
②积的个位是6,它表示什么?怎样得来的?
③积的十位是3,它表示什么?怎么得来的?
④积是36,是哪两部分合起来的结果?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出表示计算过程的乘法算式。
⑤教师说明计算过程时,中间过程可以简化,直接写成:
⑥看着算式再想一想,互相说一说计算时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
(6)练一练:
订正,指定学生说个别题的计算过程。
2.教学例2:234×2=468.
(1)叫学生读出算式:
(2)老师将百位上的“2”盖住,使其成了 ,全班动笔计算。请两名学生说一说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
(3)老师将被乘数百位上的“2”显露出来,引导大家讨论:如果百位上有数,怎么办?(用2乘被乘数百位上的2,得4,在积的百位上写4)
(4)指一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例2.
234×2=468
(5)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例1和例2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算理与算法完全相同,不同点是:例2比例1被乘数的位数多。例1是一位数乘两位数,例2是一位数乘三位数)
(6)教师强调: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我们要再乘一遍,来验证一下得数。
(7)练一练:(说一说乘的顺序)
(三)反馈练习
1.笔算下面各题:
42×2
112×4
123×3
33×3
111×7
432×2
2.列式计算:(投影打出)
(1)被乘数是233,乘数是3,积是多少?
(2)342乘以2,积是多少?
(3)3乘331,积是多少?
第(3)小题要求学生们做在小黑板上,找两位同学展示出来。(有一个是正确的,有一个是错误的,在这里,提醒同学注意“乘”和“乘以”的.区别)
3.动物园里有一只东北虎重213千克,一只野牛的体重是东北虎的3倍。这只野牛有多重?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在讲授之前的复习抓住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着重复习了刚刚学过的乘法口算以及以前学过的甲竖式形式计算表内的乘法式题,以便为教学例1做好准备。
例1的教学,从口算引入,以旧导新,紧紧地抓住了一位数乘两位数式题,不论是口算还是笔算,其算理完全相同这一关键问题。
例2的重点是放在了用乘数去乘被乘数的首位数字时,积写在什么位置上。
讲授例题之后,紧接着进行“练一练”以便巩固新知,及时纠错。体现了讲练结合的层次。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重难点:找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
1、玩具,英文字母一盒。
2 、多媒体课件;贴图片和找书
3、 看卡片,找位置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齐说儿歌;眼不离老师,脑不离问题,勤思多动脑,智慧数第一。
二、前提测评
小朋友,前面我们学习了方向,想一想,还会吗?先练习一下:上下前后左右
三、引入:
再说,爸爸妈妈经常带我们去看电影,进到电影院,能不能随便坐呀?你想不想自己来找位置呢?这节课老师就来领着大家一起来找位置。板书课题;找座位
四、新课达标
1、 认识第几组
一般从左往有数,第一竖行是第一组。师让第一组的小朋友拍拍手,第二组的点点头,第三组的伸伸手......
2、认识第几排
一般从前往后数,讲桌的后面是第一排,请第一排的`小朋友站起挥挥手,第二排的摇摇头,......
3、让生介绍坐在第几组第几排,并说一说前后左右是谁?
4、介绍你坐在谁的前谁的后?
5、四人一组说一说自己的位置
6、全体学生动手在黑板上贴画:学生座位平面图
先找哪个位置是你的?再贴
请第一组生来贴,第四排生找你的位置,......第三排第四组的小朋友和他的前后左右的小朋友一起上来贴
五、课间休息看动画片猫和老鼠
六、达标训练
1、连线;帮小动物找家
2、帮小动物找书
3、找字母
4、说一说你住在几楼几号
小学数学教案7
《分数与有限小数的关系》是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中的例3,原教材安排与例1、例2合并成一节课,教学例3时,先把3/4等5个分数化成小数,接着把5个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最后发现并归纳出结论。如果按照这样的安排,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比较平淡、枯燥、抽象,无法突现出分数和有限小数的这个关系的规律性,也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缺乏灵活性和探究性,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本节课我只安排例3这部分内容,重点突出:一个最简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这个规律,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对为什么要分解分母的的质因数及结论中“一个最简分数”的出现不会感受到突然,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掌握住的规律才是“牢固的规律”,才是“理解的规律”。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1、 知识性目标:使学生掌握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并能应用规律灵活、熟练地进行判别。
2、 发展性目标: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创新性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小组合作等学习策略的应用,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模式的更新
本节我选用了“猜想――探究――发现――引伸”的教学模式来教学。以猜想提出为起始,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动”,检验――质疑――发出1――举例――质疑――发现2――最后引伸。我力求突出学生的“亲历性”,即知识让学生去探索,规律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归纳,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不仅掌握规律,还学会数学的思想。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课本第6、7页。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体会数的意义,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数数、读数、写数,初步体会数序的含义。
教学重点:正确数出物体的个数。
教学难点:正确书写数字。
课前准备:数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创设情境。
(一)引入。
1、开学这几天,你认识了几个新朋友?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1)同学之间互相介召、互相说。
(2)指名回答。
2、有认识一位新朋友的吗?谁认识了两位新朋友?有更多的吗?这2个新朋友是谁?
3、板书:1 2 3 4 5
4、有一位小朋友叫“淘气”,他也认识了一位新朋友“笑笑”。有一天,“淘气”请“笑笑”到家里做客。
(二)出示主题图。
1、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些什么?
2、他们在玩些什么玩具?请你数一数,说一说。引导学生说出图上的物体数量。(他们在玩玩具,有5个积木、4辆汽车、3个皮球等等)
二、尝试探索。
(一)教师提问:
1、你是怎样知道这些物体的数量的?(数出来的)
2、你是怎样数的?(一个一个的数、两个两个的数)
(二)指名数一数,说一说。
1、小组讨论:你认为怎样数数比较好?为什么?
思考:如果有更多的物体,又可以怎样数数呢?
(三个三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
2、小组合作:数出铅笔盒里文具的个数。(指名展示,全班交流。)
3、如果你想请你的新朋友到家里做客,你准备怎样做?
(1)我准备拿2个洋娃娃请好朋友玩。
(2)我准备拿4辆小汽车请好朋友玩。
(3)我准备拿5把玩具请好朋友玩。
(三)揭示课题。
1、刚才同学们准备了那么多的玩具,你们真是一个好客的小主人。同时我也听出来了,你们说出了许多数量是1 、2、3、4、5的物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2、板书:玩具(1、2、3、4、5)
(四)指导书写。
1、我们会数出数量是1、2、3、4、5的物体,这些数该怎么写呢?谁会写1?2怎么写?
2、指名板书。
3、你们觉得他们写的怎么样?那么怎样写才能写的又漂亮又规范呢?
4、出示田字格及示范字。
看到这些字你有什么感觉?
5、让我们一起来练习怎么写的。(生描示范字,师巡视指导。)
6、你认为哪儿写的比较好?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三、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最高兴的事是什么?
第二节
一、数数、读数、写数练习:
1、游戏。“用掌声告诉同学”。
(1)教师站在教室后面出示数字卡片“3”,一个小朋友站在讲台前面对老师,看到数字后以击掌的形式告诉下面的小朋友,小朋友们听掌声报数。学生报数后,老师贴出数字卡片3。
(2)依照(1)继续出示“1”、“2”、“4”、“5”的`练习。
2、教师请学生把黑板上的数字按一定的顺序排好。
(学生有的会按从大到小,有的会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3、数数。(数小棒)
教师指着黑板上的数字卡片,学生根据卡片上的数字拿小棒。比一比谁拿得又快又对。
4、写数。(课本第7页第1题)
(1)教师引导学生看第一幅图,问:“这幅图画着什么?”生:
3个苹果。
师:用数字几来表示?
生:用数字3。
(2)接下去,小朋友自己数数物体的个数,然后想想用哪个数字来表示,把它写在田字格中。
小学数学教案9
设计说明
结合本节课的知识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采用猜想、设计实验验证、迁移类推、实践应用等主要形式进行教学。
1.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新课伊始,设计了“抢答比赛”的游戏,以游戏的形式导入,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课堂的学习中来。
2.引导自主探究新知,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探索与发现的过程要让学生切实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设计首先引导学生猜想、讨论“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有什么关系”,然后通过操作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最后利用迁移类推的规律,明确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学生在猜想、操作、探究的过程中,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取了新知识,树立了自信心,增强了克服困难的能力,提高了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
学生准备 直尺 一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 100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吧。(出示课件)
1.抢答比赛1。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1米=( )厘米
师:同学们,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常用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学生思考后回答)
2.抢答比赛2。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什么是1平方厘米?什么是1平方分米?什么是1平方米?
师:看来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板书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设计意图:用游戏的方式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学习新知识作铺垫,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感知,并能够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
⊙探究新知,实验验证
1.教学教材70页例6。(课件出示)
(1)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把一个同学的学具与老师手中的正方形比较一下,确定大小是相等的,老师把这个正方形学具贴在黑板上)用直尺量一量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再计算它的面积。
有的同学以分米为单位,量得边长是1分米,面积是1平方分米。
有的同学以厘米为单位,量得边长是10厘米,面积是100平方厘米。
(2)提问:想一想,计算的是同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什么会出现两个答案,并且两个答案都是正确的呢?(用的单位不同)
(3)猜想、讨论: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①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因为1平方分米和100平方厘米都是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②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又因为1分米=10厘米,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10=100(平方厘米),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4)小结: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知道,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小学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教科书练习一的第3—6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利息的有关知识,掌握利息的简单计算。
教具准备:将下面的复习题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储蓄的一些初步知识,知道什么是本金,什么是利息和利率,还学习了怎样计算利息。下面我们一起看一道复习题。
复习题:李力把120元钱存入银行,存定期3年,年利率是6.21%。到期时李力可得利息多少元?本金和利息一共是多少元?
“李力存款的本金是多少元?”学生说出120元后,教师指出:存人银行的钱就是本金。
“李力的存款在银行存了三年到期后,他不仅可以取回本金120元,还可以得到银行多付给他的一些钱.这些钱叫什么?”学生回答利息后,教师指出:取款时银行多付的钱叫做利息。
“银行在计算利息时是根据什么计算的?”学生回答利率后,教师指出:银行付给的利息是根据利率算出的。
“题目中年利率是6.21%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存款到期后,每年每100元可得利息6.21元。
“李力的存款到期时,他可以得利息多少元?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120×6.21%×3 ≈ 22.36(元)
“本金和利率一共多少钱?”让学生列式计算。教师板书:120十22.36=142.36(元)
教师:由此可以看出参加储蓄,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对自己也有好处。我们要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
二、课堂练习
做练习一的第3、4、6题。学生先独立做,教师注意了解学生做题情况,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1.订正第3题时,教师可以提问:你知道国家建设债券是什么吗?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可以简要地向学生说明:国家建设债券是国家为了发展国民经济建设,发行的一种证券。这种债券跟定期存款一样也是有时间期限和利率的。计算债券的利息的方法和储蓄存款利息的算法是一样的。
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教师板书算式:
1500×7.11%×3十1500
2.订正第4题时,可以提问:赵英去年11月1日存入银行800元钱,定期2年。到明年11月1日取出时,一共存了几年?到期了吗?使学生明白,从去年的11月1日到明年的11月1日正好是两年,所以解答这道题的算式应是:800×5.94%×2十800
3.订正第6题时,教师可以提问:
“题目的问题是‘增长百分之几?’,它实际要求的是什么?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的?”(实际求的是1997年比1996年增加的存款数是1996年存款数的百分之几,是以1996年的存款为单位“1”的。)所以解答这道题的算式应是:32÷(147—32)×100%
三、提前做完上面题目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练习一的第7*题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先计算出两种储蓄办法各得到多少利息,再进行比较。用第一种储蓄办法,利息是500×5.94%×2=59.4(元);用第二种储蓄办法,第一年后可以得到本息合计500×5.67%×l十500=528.35(元),把528.35元再存入银行第二年的本息合计528.35×5.67%×l十528.35=558.31(元),减去500元,两年共得利息58.31元。所以采取第一种方法得到的利息多一些。
四、作业
练习一的第5题。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凑十法计算6加几的题目,理解6加几的计算过程并会口述.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迁移能力.
3.渗透函数思想,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和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6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进行6加几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9加几,8加几和7加几的题目,你们还记得怎么算吗?出示口算卡片: ,指名说口算过程.(想:把8凑成10需要2,把5分成2和3,
8加2等于10,10再加3等于13.)
依次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口算.
投影出示
指名回答.
师: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9加几、8加几和7加几的题目,猜一猜今天我们该学习什么了?(6加几)
板书课题:6加几
二、指导探索.
1.教学例1.
(1)板书: □
师:这道题该怎么算呢?请你们试着做一做.
学生尝试着完成.全班进行交流:
随学生口述的过程,教师演示课件6加几.
师:同学们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这道题,说明你们很会学习,谁愿意再用凑十法说说这道题的计算过程?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问:为什么要把5分成4和1?
(2)板书: □
指名回答.(如果有学生很快说出结果,要问他:你怎么算得这么快?学生可能是由上一题 推算出来的,在此要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用凑十法进行计算.如果没有上一题的`结果,怎么算6加6等于多少?)
学生分组交流.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2.教学例2【继续演示课件6加几】.
板书: □, □, □
师:这几道题你会做吗?请你试着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可能会出现几种做法:① ②想: ,所以 )
比较:哪种方法能很快说出得数?(用交换加数的位置, 来推算 比较简便.)
三、巩固练习【继续演示课件6加几】.
1.
指名叙述图意:左边的叶子上有6只七星瓢虫,右边的叶子上有5只七星瓢虫,一共有多少只七星瓢虫?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订正:你是怎么计算的?
2.
学生自己叙述图意列式解答.
订正:你是怎样计算的?
3.指名口算.
4.学生独立完成下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游戏:投篮【详见探究活动】.
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本P57~~P58上的内容,第4~8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事物、解决问题。(P57第4题)
二、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P57第5题,开放性题目,讲出道理既可)
三、根据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1)P58第6题。
(2)P58第7题。
(3)P58第8题。
四、学生汇报各自解决问题的`思路。
五、全课总结。(略)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13
课后反思又称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批判地观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示和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考虑、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和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身缺陷,扬长避短,不时改进教学。下面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应用课后反思的几点做法。
一、公开课教案的反思
教师设计教学方案,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设计教学设计时,要预测同学遇到的问题,那些地方同学不容易理解,根据同学要遇到的问题,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战略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反思自身或他人以前在讲授这一教学内容时曾遇到过那些问题,有那些经验,应该采用什么战略和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然后进行新的公开课教案。
在设计新的教学设计时,要根据自身所教班级同学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遇到那些新问题,针对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可采取那些战略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根据以往经验,同学对“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不够理解,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在公开课教案时,为加深同学的理解,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让同学分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进行分铅笔试验,并引导同学观察、比较、讨论,最后让同学在操作实验中自身得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
二、课堂课后反思
再好的教学总有它缺乏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不时地反思,反思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和时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战略,只有这样,才干更好地掌握教材,设计出一套以同学为中心,培养同学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不时完善教学方法,顺应同学的发展需要。
在同学学习过程中出现思维障碍时,教师应和时反思,如何启发引领同学克服思维障碍,当同学发生意外事情时,教师和时进行反思,如何机智地处置发生的意外,使同学和时恢复到正常的思维状态。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有这样一道题:一梯形上底是3米,下底是5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积。在解答此题时,有一同学列式为:3+5=8(平方米),当同学都笑他错误时,他却理直气壮地说:“梯形的高是2米,可计算面积时,公式又要除以2,乘以2再除以2,可以相互抵消,所以只要把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加起来就行了。”听他这么一说,感觉还有道理,此时我顺势引导:“是不是所有梯形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呢?”同学展开讨论,分析得出:假如梯形的高不是2米,就不能用这个方法了。
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类似这些我们不能预料的问题,我们要和时地反思,启发引导同学克服思维障碍。
三、课后总结的反思
教学反思主要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行为过程进行反思性回忆,包括对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同学表示、教学的胜利与失败等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胜利和缺乏之处,研究发生缺乏的原因,考虑今后改进优化的方向。课后总结反思,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反思教学胜利之处
每一节课螳都是师生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依照预先设想的教学方案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如各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巧妙地新课引入,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教学中的亮点,精彩片断,以和教师在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示、情境的创设而发生的灵感,与同学发生强烈的共鸣处等,课后进行认真反思,记录下来,为今后教学提供参考。
2. 反思教学失败之处
再完美的公开课教案也可能有疏漏、失误之处,把这些课堂教学中的失败教训,如对教材理解出现的偏差,对教学重点、难点处置不当,演示、实验有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某种原因,同学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等记录下来,并对其原因作深刻的分析的探究,成为今后教学吸取的教训。
3. 反思同学的反馈
同学是教学的对象,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以同学为中心进行的,将同学在学习过程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独特见解或是同学的问题,如能力缺陷,思维障碍,以和同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作业存在的问题等记录下来,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实施弥补,特别是在课堂上同学提出的一些老师解决不了的奇特问题,记录到课后去研究。
课后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学会如何教学和从教学中学会什么的有效途径,勤反思,也是现代教师在研究状态下进行课堂教学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因此,在教学中不时反思提炼,从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就一定能拉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促使自身生长与进步,使自身成为一名反思型、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成为新时代的教学能手。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36—37页
教材分析:
“分糖果”是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3课,也是第三次“分一分”的活动,分数量比较多的物体。此前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对小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经验。“把20块糖果平均分5个小朋友”,是本节课承上启下的实践活动,通过具体操作及与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分的策略的多样性、合理性;还要“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为“把40根小棒平均分给小组的小朋友”提供分步完成的经验与策略。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操作,感受大数目物品平均分方法的多样化与合理性。
教学难点:
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活动,在实践和交流中,培养优化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糖果一袋,糖果图片,小棒若干根,统计表若干根。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复—均分。
1、老师带来了8个糖果,分给两个小朋友,怎样分他俩都高兴?什么是平均分?
2、猜猜我用20根小棒摆了几个正方形?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星期天,几位小朋友到乐乐家给乐乐过生日,乐乐拿出了一些糖果与大家分享。可是遇到难题了,他们不知怎么分了,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这节课我们和乐乐一起分糖果。(课件出示图片)
师:仔细观察图片,从图中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获取信息。能够发现“有5个小朋友”和“20块糖果”。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出问题,可能会提出“如果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也可能是“分一样多,怎么分?”“够分吗?”“能正好分完吗?”等等。
教师接着学生说:“这正是乐乐遇到的难题,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思考:创设情境不但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更是为了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以帮助小朋友分糖果为情境,让学生本能产生互动,同时能让每个学生得到参与。]
三、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示范分一分并记录。
教师提出,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和记忆,可以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出示表格)
师:现在通过这个表格,你能了解老师分的过程和结果了吗?是不是看上去更方便,更清楚呢?
2、用学具代替糖果小组内分一分。
师:我们就用5个圆片代替5个小朋友,20个糖果图片代替20糖果。先想想你准备怎样分?然后,动手分一分。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之上的,先让学生想一想怎么解决,引发学生思考,使下面的活动为解决问题而进行。同时,用统一的学具代替实物分一分,为脱离一切物质属性,抽象出除法算式打下基础。]
师:同学们都很快地利用学具分一分,可是老师发现你们的分法并不一样,谁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组分的过程?
[设计意图:给每个孩子动手操作的机会。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学生分法会不相同,正好可以从中体会分法的多样性及结果的一致性。对于记录这样复杂的活动过程,学生是有困难的。所以,先让学生感受到做记录在活动和交流中的优势。让所有学生试着记录自己的过程,既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有序,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运用“枚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也为后续的小组活动打下重要基础。]
3、交流方法,比较、反思。
师:请观察不同分法,哪种方法和你的一样,你能来介绍一下吗?
生介绍分的方法。
师小结:同学们的分法不同,可能分的时候有一次分完的,有多次分完的,你更喜欢哪一种?
预测:更多的学生会喜欢一次分完。理由是简便快捷。也不排除会有喜欢多次分完的,教师要给学生时间,等待学生从下面的大数目的分小棒活动中,自己发现用乘法口诀帮助平均分的好处。
师:那好,你能根据你所喜欢的分法,再分一次数目更大些的吗?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交流、倾听,体验分法的多样化与结果的一致性。及时表扬利用口诀一次平均分的学生,同时引导学生比较和反思,优化自己的策略,提升数学认知,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四、拓展活动,巩固提升。
1.提出问题。
要把40根小棒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怎么分呢?
2.活动准备。
(1)小组分工,明确要求。
师:一会儿大家要在小组内分一分,并把分的过程记录到这张表格上(出示表格)。
(2)小组商定方法。
师:请各小组先商量一下,想想怎么分,第一次分几块比较合适。每个人都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共同选择一个分法。动手分一分,做好记录。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有了分糖果活动的基础,学生会想到用口诀来平均分,但40根小棒相对于20块糖果,是一个大数目。让学生先商量一下分法,能够避免盲目、无效的活动。另外,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经历不是很多,缺乏经验,需要教师引导分工和组织示范。]
3.小组活动
学生小组内分一分。
4.汇报交流。
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本组的学生做补充,其他组的学生做检查。
[设计意图:展示一些小组的记录,让学生感受分法的多样性,同时,引导学生交流,意在让学生评价一下哪些分法更简便、更合理,给学生反思、调整的机会,进一步促进学生反思、优化自己的策略。]
五、数学游戏,活动延续。
师明确游戏规则。
抓一抓,分一分,算一算,比一比。
师:这个游戏有趣吗?课后可以和家长、同学继续进行。
[设计意图:此游戏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继续进行平均分的活动。也是给学生一个自主经历不定的数目平均分的过程,为以后除法中有效试商打下坚实基础。]
六、总结收获,课外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进行了许多分一分的活动,都是怎样分的?从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师小结:在分糖果和分小棒的活动中,都是平均分的;可以有多种方法,结果却是一致的;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帮助快捷地完成任务;有时会正好分完,也可能会有剩余……
七、布置作业
1、课后找一些大数目的物体分一分,利用表格记录分的过程。
2、回去后和家长继续玩分糖果的游戏,可以自定游戏规则。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本课的活动,说一说收获,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梳理,再次提升。实践性作业是与生活中的平均分现象联系起来,是对大数目的平均分活动的延伸。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和亲身操作,完全能够获得最终结果,并记录下来,积累平均分的经验,为下节课学习除法奠定基础。]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教材第51页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摆小圆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观察、猜想等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3.培养学生间合作能力、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感悟位值思想。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感悟有序思考的价值。
【教具准备】两位数的数位表,4个小圆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1、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用珠子和数位表上一节数学课。
2、复习。
[教师:在数位表中,右边起第一位叫什么位?(个位)第二位叫什么位?(十位)
教师拿出一个数字卡片“1”放在个位表示多少?(一个一)
若数字卡片“1”放在十位上表示多少?(一个十)
教师强调:“1”放在不同的数位就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可以表示一个一,一个十,一个百……]
二、在操作中感受位值思想
[1.出示两个小圆片,(学生拿出相应学具)现在大家四人一小组进行分工协作,三个人摆不同的数,一个人负责记录,然后每组派代表汇报。]
2.为什么两个圆片放人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数不同?
因为放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不同,个位上的两个小圆片表示2十一,十位上的两个小圆片表示2个十。如果一个小圆片放在个位、一个放在十位表示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数是11。
看来小圆片在数位表中所在的位置太重要了,我们把圆片挪来挪去就表示大小不同的三个数,分别是2、11和20。
3.出示三个小圆片,(学生拿出相应的学具)分小组学生动手操作,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后汇报:用3个圆片可以摆出5个数。分别是3、12、21和30。你知道怎样摆能表示最小的数吗?怎样摆能表示最大的数?]
4.若4个小圆片呢?(学生继续动手摆)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
5.在操作中学生体会有序思考
[教师提问,学生摆后回答:
(1)两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3个数)
(2)三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4个数)
(3)四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5个数)
(4)谁能说一说五个小圆片可摆出不同几个数?(6个数)
教师:圆片的个数和所摆出的数的个数有什么联系呢?
圆片的个数十l=摆出的数的个数
提问:用8个小圆片,可以摆出几个不同的数?(9个数)
提问:不用摆,你能说出用9个圆片可以表示出哪些数吗?]
6、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摆一个圆片表示2个数,2个圆片表示3个数,3个圆片表示4个数......摆9个圆片表示了10个数,那么摆10个圆片能表示几个数?学生猜测,教师: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请学生课外去进行探索。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虽然只用几个圆片和一个数位表,但却进行了一些深入的探索,如果让大家给这节课起个名字,你们打算叫xx的圆片。其实,这节课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这节课中学到什么,悟出什么。]
四、课堂作业
[在○里填上””、“/SPAN”或“=”。
35○5378○6913○31
70+9○7963-3○701+80○81
65○65+537○37-1100○90+9]
四、课外实践作业
每个同学回家后分别拿9个和10个小圆片,摆出不同的数给爸爸、妈妈看,看谁摆的又快又对。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鉴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该实践活动能够充分利用儿童喜欢动手操作的`心理,设计一些有层次的“玩法”:尝试摆、探究摆、运用摆、模仿写,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悟100以内的数和相关的基础知识。在让学生体验知识的过程中,不仅注重了“基础知识的感悟”,而且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些数学的意识,如猜想、验证等。学生在猜测用“不用摆,你能说出用9个圆片可以表示出哪些数吗?”后,教师质疑:“到底对不对,我们可以怎么办?”、“那好就动手摆摆看。”……设计的意图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这个知识,而是有一种“验证”的体验,逐步培养学生检验的意识。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