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21 11:50:30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目标:感知冬季特征,发现冬季的小动物有没有变化,从中使幼儿感受冬天里的小动物的变化。

  准备:

  1、平时多给幼儿机会观察动物的活动。

  2、有关的图片、玩具

  3、有关小动物过冬的有趣故事

  过程:

  1、感受气温变化:用小手摸一摸自己的脸颊、鼻尖、张开小嘴向外呼气,会看见一股股“白雾”。再用小手摸摸院子里的大型玩具、石凳、栏杆等,都会感觉“凉凉的'”。

  2、到院子里找一找,小蚂蚁、小虫、小鸟它们都去那里了?

  3、从幼儿自身对冬天的感受,引出小动物如何过冬的话题。请幼儿说一说,你知道小动物冬天是怎么过冬的(配合图片或玩具)。

  4、给幼儿讲有关动物过冬的短小故事,请幼儿学一学小动物过冬的样子。

  5、游戏:教师发问:“小熊(虫子、小蚂蚁等)小动物怎样过冬?”幼儿边答边用动作来表示,看谁答的又快又学的像。

语文教案 篇2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带着美好的情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苏教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单元教案。

  2、能品赏散文精彩生动的语言,加以点评与积累,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

  3、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力求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

  4、能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学会抓住景物特征状物抒情的写法。

  5、能以“多彩四季”为背景,确定各种主题并展开相应的探究活动。

  6、能积极参与说话活动,使语言具有针对性,有吸引力,打动别人。

  二、单元课时安排: 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春》 2课时

  《三峡》 1课时

  《济南的冬天》 2课时

  《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 1课时

  单元专题小结 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描写大自然的。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这些作品不但描绘了迷人的景色,而且蕴涵着作者真挚而又浓烈的情感。色彩明丽、诗意盎然的《春》就是一曲“春”的颂歌;《济南的冬天》,山美,水美,树美,雪美……一切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三峡》篇幅虽短,却充溢着对大自然的叹服和赞美之情;《夏》用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赞美作者心目中黄金的夏季,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苏教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单元教案》。《古代诗歌四首》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精美的景物描写、独特的思想感情,让我们与诗人同喜共悲。

  学习这个单元要指导学生欣赏美的景物,体会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培养他们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以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本单元的诗文文质兼美,是绝佳的朗读材料,要在朗读中体味感情。

  本单元的写作目标是要求学生带着对大自然的爱与敬畏,走近大自然,去观察,去感受,把观察到的景物和内心的感受写出来,具体、生动,就会是一篇感染人的'好文章。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一块:

  明确单元专题含义(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后反思 )

  1 导语:明确任务 听讲

  2 布置活动:让学生阅读单元提示 阅读、做好批注。 教后反思

  3 布置活动:谈谈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准备3—5分钟,然后口头作文,注意要说出真实而独特的感受,若能情景交融就更好。 讨论,结合阅读提示,谈谈自己对四季的理解。

  第二块:

  了解单元大概内容(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后反思)

  1 导入: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 明确任务

  2 巡视、指导 浏览目录、课文

  3 布置讨论:本单元的内容结合你的兴趣、爱好及你的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如探究中外文学作品“春夏秋冬”所蕴涵的生活哲理等等) 讨论、组建学习小组

  第三块:

  确定单元活动方案(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后反思)

  1 布置学生商定单元的活动主题及计划(活动要有广泛性和趣味性要结合单元专题,如从四季中选取感兴趣的专题,收集各方面的材料,编制一期 “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师】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又是个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当然毕竟是初中的学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2、(稍停)找几位同学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记实报道。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登月成功后所表现出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于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这篇记叙文将记叙的要素和顺序交代得清清楚楚。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准确地概括课文内容的要点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同时要通过对本文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这是本文的教学目的。

  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前半节课进行常规教学,以学生自读为主,后半节重点讨论课文最后一句话,补充一些有关太空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兴趣、增长知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激趣,引人课题。

  教者出示宇航员拍摄到的月球地貌的图片。有条件的,也可以播放一段宇宙飞船探访太空的录相资料。先简要解说图片内容。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图片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对,是我们的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或是通过人造卫星拍摄的)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月亮上的足迹})。

  (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习词语,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畅谈:尽情地谈。

  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着。

  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指名学生用上列词语造句。

  三、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指名学生回答第1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择其要点板书。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升空前的准备(3、4)升空前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一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一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登月感受

  指名学生回答第2题,其他同学在书上作好标记。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

  ③树立登月纪念碑。

  ④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⑤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⑤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提问: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将有关表示时间的短语在书上圈点。

  提问: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作者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四、组织讨论:

  1、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2、阿姆斯特朗谈到登月的意义时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第1题。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第2题,先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稍作归纳。

  “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已是三十一年前的事了。时光飞逝,时至今日,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没停止过,你知道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其他成果吗?让学生谈谈,互通有无,增长见识,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五、小结。

  这篇记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语文教案 篇5

  一、课文解读:

  本文出自六朝志人小说《世说新语》,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周处年少时,粗暴强悍,好争强斗气,被同乡认为是本地“三害”之首。当他知道自己“为人情所患”时,“有自改意”,“乃自吴寻二陆”,“具以情告”。陆云的一番话,使他痛改前非,自勉自励,“终为忠臣孝子”。文章借陆云的话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陆云说:“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这个道理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文章剪裁得体,详略得当,不事雕琢,叙事简练,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二、设计依据:

  1、教学理念依据:新的教学理念注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创新。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探讨性、创造性;学习方式要灵活、多样,突出实践创新。

  2、教学大纲依据:语文教学《新大纲》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3、课文依据:本文虽然是一篇自读课文,但语言文字对初二学生有一定困难。文中的主人公形象鲜明生动,周处的年龄与学生差距不大,虽然少年时危害乡里,但后来改过自新,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对学生很有教育意义。文中所讲道理对学生很有启发。课文故事性强,剪裁得体、详略得当。是学生进行复述故事、口头作文训练,进行创造性的片段描写和课文改写的好材料。

  4、学生依据:初二学生正处于少年时期,虽没有像周处那样凶强侠气,但也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相仿的年龄、相似的经历、相同的无知,会使学生很容易走进周处的生活和感情世界。周处的勇于改过自新,会使学生受到很多的启发和教育。学生会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内容:

  1、了解《世说新语》的主要内容及作者。

  2、朗读、翻译课文,理解内容,复述故事情节。

  3、分析周处的性格,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4、进行创造性的片段描写和课文改写。

  5、、由周处改过自新联想自己,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四、课 型:

  自读课、活动实践课

  五、课 时:

  二课时。

  六、教学策略:

  1、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特点,增加说和写的训练,进行课型创新、教法创新。

  2、第一课时,让学生多读,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内容。

  3、第二课时,让学生多说、多写,用说和写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感悟和创造。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介绍作品,导入新课。

  我国南北朝时宋朝的刘义庆,写了一部志人小说《世说新语》,这部书记录了从汉末到东晋士大夫阶层的遗闻轶事,反映了当时社会一些上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况,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雏形。

  周处是晋朝人,据《晋书·周处传》记载,周处在做御史中丞时,纠察弹劾官员的错误,即使皇亲国戚也不避讳。氐人齐万年造反,朝廷派周处出战。有人知道周处有去无还,劝他以母亲年老为由,不去出战。周处说:“忠孝之道,安得两全?”后来,周处孤军深入,斩敌甚多,弦绝箭尽,临危不退,壮烈牺牲。就是这样一个刚直不阿、战死沙场的国家栋梁,在少年时期却曾是一个被乡人憎恨的祸害。《周处》一文用极富传奇色彩的笔调,记叙了一个知错改过的少年周处形象。

  二、朗读

  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读课文。

  要求:动口、动手。

  (1)读第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老师纠正读音中的'错误。

  (2)老师纠正错误之后,学生读第2遍。

  (3)课文中要认读、掌握的字音有:(出示幻灯胶片一)

  处 狭 蛟 冀 蹉 跎 彰 横 说

  (4)注意下列词语的意思:(出示幻灯胶片二)

  凶强狭气 并皆 尤剧 更相 蹉跎 令名 改励 彰 冀

  (5)揣摩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出示幻灯胶片三)

  为乡里所患 或说处杀虎斩蛟 始知为人情所患

  终为忠臣孝子 蛟或浮或沉 人患志之不立

  (6)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注意朗读停顿。

  (7)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出示幻灯胶片四)

  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并云/欲自修改

  古人/贵朝闻夕死 且/人患志之不立 或/说处杀虎斩蛟

  (8)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三、译读

  (1)结合注释,自读自译。

  (2)学生质疑,问课文中不懂的内容。

  (3)老师集中答疑,指导翻译下列句子:(出示幻灯胶片五)

  A、周处年少时,凶强狭气,为乡里所患。

  (“为……所……”,被动句式,“为乡里所患”,就是“被本乡的人认为是祸害。”)

  B、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

  (“平原”、“清河”是以为官地称呼陆机、陆云。“具以情告”就是“以情具告”的倒置。)

  C、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朝闻夕死”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早晨听到真理,到傍晚死去也无遗憾,形容对真理的渴望。可直译为“古人以朝闻夕死为贵”,或意译为“古人很看重‘朝闻道夕死可矣’这种追求。”)

  D 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耶?

  (这个句子中间省略了一层意思:“若已立志”,翻译时应补上。)

  (4)女生读课文,男生说译文。

  (5)男生读课文,女生说译文。【(4)、(5)掀起课堂第一次高潮。】

  (6)齐声表情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7)指名复述故事情节。

  (8)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掀起课堂第二次高潮。】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二、研读

  1、指名朗读后,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是怎样写周处在乡里危害之大的。

  明确:首先用概括的语言直接叙述,“周处年少,凶强狭气,为乡里所患。”接着将周处与蛟、虎并称,“义兴人谓为三横”,并特别点名周处“尤剧”。这充分说明了周处在乡里危害之大。

  (2)课文结尾写周处同陆云的谈话,有何用意。

  明确:用意有三:一是说明周处已有悔改之意,二是说明周处改过自新的重要原因是接受了陆云的劝告,三是借此阐述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2、讨论:【掀起课堂第一次高潮。】

  (1)说说周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怎样看待周处的“凶强狭气”?如何全面地评价周处?

  (3)周处改过自新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以上三个问题,让学生自由畅谈,老师适当点评。)

  (4)课文在剪裁、叙事方面有何特点?

  明确:剪裁得体、详略得当,不事雕琢、叙事简练。

  三、迁移创造。

  1、片段描写。

  要求:根据提示,选择其一,展开想象,写一个片段。提示如下:

  (1)周处如何危害乡里?

  (2)周处怎样与老虎展开搏杀?

  (3)乡里人以为周处已死,互相庆贺的具体场面。

  2、小组内互相交流。【掀起课堂第二次高潮。】

  3、改写课文。

  要求:既要尊重原文的基本情节,又不能拘泥于原文,展开适当的联想和想象,用现代汉语把课文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4、指名写得好的男女同学各一人在班上交流,其余课下交流。

  5、口头作文。【掀起课堂第三次高潮。】

  承认错误是需要勇气的,你有没有犯过错误?请向同学说说你的故事。

  (1)先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后自由发言。

  (2)老师激励、点评。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以《勇气》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附、板书设计:

  周 处

  刘义庆

  危害乡里

  凶强侠气

  杀虎斩蛟

  少年周处

  有改意、寻二陆

  改过自新

  听劝告、遂改励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阅读短文《爸爸的.咳嗽》。

  教学步骤

  一、提出阅读要求。

  学生读短文和文后的练习题。

  二、再读短文

  1.边读边思考文后的题。

  2.给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做记号。

  三、学生自学后,讨论交流。

  1.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短文讲自从搬进新居后,我发现父亲的咳嗽病,经过仔细观察和咨询,终于找到了病因——硫酸厂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从中应该懂得:a.遇事要动脑筋,仔细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b.环境污染威胁着人类健康,应早日治理。

  2.短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1)文章层次清楚,写了发现病情——仔细观察——找到病因——希望治理。

  (2)形成新颖活泼。采用观察日记的形式记叙,因果关系清晰明了。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散文诗,作者运用准确的词、句,抓住了瀑布景色的特点,描绘了鲜明动人的画面,抒发了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全诗分为三节,第一节讲没见到瀑布,先听到瀑布的声音;第二节讲远望瀑布所见到的样子,着重写其色彩;第三节讲仰望瀑布是什么样子,着重写其形状。全诗构成如下的思路:

  (观察层次)

  (写作思路)

  这首诗以描写的对象为题,突出主体,简洁醒目。诗句使用叠句、对偶和排比,十分富于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

  第三单元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用词要准确,它比第二单元要求要高,难度要大,体现出了反复训练,螺旋式上升的原则。本课是单元的开篇文,以描写景物而见长,比喻手法的运用尤具特色。作者用词准确,使读者闻声见形。例如一个“啊”加上感叹,把令人惊喜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一座珍珠的屏”,一个“屏”字再加上“珍珠”两字使一座晶莹透明,酷似珍珠,在阳光下熠熠闪烁的壮观瀑布跃然纸上。最后的“如烟,如雾,如尘”更是把风中的瀑布写得白茫茫,轻飘飘的一片。

  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的确定如下:

  1.感受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习有顺序地观察事物的方法。

  《瀑布》是一首饱含深情的风景诗,通过对瀑布的生动描写,突出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之情。据此,我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领略美好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通过三个由远到近的观察点:远听瀑布声,遥望瀑布状,近观瀑布形,写出了瀑布“声、色、形”三个方面不同的特点。其间,作者用了确切的比喻写出了瀑布给人的感受,因此,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和理解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句,这是文中语文知识的教学要求。对于这样一篇富有节奏感,韵味十足的现代诗,是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中饱含的深情的好教材。

  根据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作者运用准确的词语描绘瀑布的壮丽景象的手法。大多数学生对瀑布是陌生的,对比喻句的认识也是有限的,因此,讲清诗文中如何运用比喻句来写瀑布的声音和样子,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是——有写景抒情诗歌的特点,教程设想如下:

  音像感知——感情朗读——理解内容——掌握方法——体会感情——熟读成诵。

  课堂教学设计如下:

  一、理清作者思路。本课对瀑布的描写,是让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思路清晰,引导学生追踪作者足迹读第一节诗,边读边思考:

  ①诗的第一节写作者在什么地方看瀑布?

  ②诗的.第一节写瀑布的什么?

  ③诗的第一节用了哪些比喻句描写瀑布?

  从第一节的学习中,推测作者观察瀑布的过程。理清思路,了解诗的文路。

  二、欣赏比喻句。巧用比喻是本课语言特色,比喻句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突破难点,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会瀑布的形象。教学第一节,设计填空题:瀑布的声音像(叠叠的浪),又像(阵阵的风)。这样的声音说明了(瀑布气势磅礴)。

  教学第二节,设计填空题,瀑布好像(一道白银)。说明瀑布(色彩鲜明)。教学第三节设计填空题,仰望瀑布又像(珍珠做的屏风)。运用电脑多媒体播放瀑布画面,出示填空题:一阵风吹过,水珠像(烟一样)轻飘,像(雾一样)白茫茫,像(尘一样)纷纷扬扬。

  教法与教学手段

  根据这首诗特点,可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

  1.运用多种媒体,创设情境。

  “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无形的诗”,教学时除教师的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能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外,教《瀑布》我还在以下两方面作了努力: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前让学生背一背《望庐山瀑布》,再放《瀑布》配乐朗诵,由旧知迁移到新课《瀑布》;使学生脑子里呈现诗中描绘的画面概貌,感受《瀑布》的画面美。

  (2)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受景物,如教到“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这里可播放浪涛声、松涛声让学生用耳去感受瀑布的声音。“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这里放投影片,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瀑布的磅礴气势;“如烟,如雾,如尘”,播放录像片,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多种感官领略大自然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把学生带入情境。

  (1)整体阅读,理清思路。

  叶老先生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理清散文的文路有利于领会作者的立意。

  本文可从课题入手,提挈文章中心“奇”,展示全文脉络。设问“瀑布”的“奇”表现在哪里?接着引导学生迅速而有序地捕捉到“瀑布”奇表现在:声势磅礴、色彩明丽、形状奇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三方面划出课文层次,让学生明白这是以作者所见所闻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2)抓住重点,品析词句。

  作者在生动准确的使用语言文字的前提下,积极修辞,文中几处比喻具有特殊的审美效应。品析文中的比喻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在教学时,务必“咬”住这几个句子,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文中比喻句的理解,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教学比喻句子,首先让学生掌握作者将什么比作什么,然后着重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作比?

  (3)表情朗读,入情入境。

  一首散文诗,就是一杯作者用自己的人生经验酿成的酒,我们读散文诗,也就是饮这杯好“酒”,越是细细品味,越能够体会出其中丰富的滋味,得到美的享受,这必须要善于朗读,由“细读”到“精读”,所谓“精读”即读课文精彩片断、章节,读出神韵。读瀑布的声音时,指导学生读出声音的气势雄伟,这里“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吹过松林/”注重重音与停顿。让学生在朗读想象诗中描绘的三幅画面,从而达到领会诗中意境的目的,把握诗作的内容与主题。

  学法指导

  因为诗歌具有感情强烈、语言精炼、意境优美、音韵和谐等特点,因此教学时要通过指导朗读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和想象的能力。

  (一)反复朗读,自学质疑。

  这首诗生字不多,一开始就让学生反复朗读,根据朗读的要求进行吟诵,并教给朗读方法:本文是首现代自由诗,呈长短句式,且抒情性强,指导学生掌握以意群为单位划分音步的特点,如:

  第一节:

  还没/看见/瀑布,

  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朗读时,结合语感,考虑朗读音步,指导学生运用“意群”为单位划分二、三节的音步,反复朗读,并完成直译,试讲诗意,鼓励学生质疑,初知诗中大意。

  (二)授之以渔,教给方法。

  根据诗歌的教学要求,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引导学生掌握学诗的方法:(朗读)分词——解句——描述——欣赏——背诵

  1.分词。分词就是把一句句诗分解成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意群。学生得心应手地解析句子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意会诗意,开动脑筋的积极思维过程,通过反复朗读,揣度上下诗句,学生对诗句得以初步掌握理解,并进行准确划分。

  2.解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如“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设问:(1)“这般景象”指的是什么?(瀑布的全景)(2)把“这”换成所指代的事物,说说前句的意思。(瀑布的全景没法比喻)(3)读下句,想想,没法比写的是一幅什么景象?(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4)为什么先说“没法比喻”接着又将瀑布比作“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呢?(再看上句,找出原因)(5)用“虽然……但是……”的句式把这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3.描述。描述是把诗歌改成散文,是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方式,是我们教学中常常提到的“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节诗的意思”的提法。

  4.欣赏。讲析完诗意让学生再回味全诗,把自己最理解,最喜欢的地方说出来,并陈述依据。

  5.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最后一个环节是熟读成诵,学习积累。

  课堂训练和作业布置

  作业练习的设计采取“易——难——较易——难”。

  1.培养朗读能力,训练朗读技巧。本课是一首充满画意的短诗,课堂训练以朗读为主,从而培养学生想象力和朗读能力。读的形式可听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读的方式有“读出惊喜的感情”“用高昂,激动的语气读出感叹的感情”,“通过读理解作者对瀑布的壮丽景象的心情”,让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读出“只可意会,不会言传”的感受。

  2.根据课文中的语句填空,再读一读,想想这样写的好处。

  (1)瀑布的声音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瀑布的全身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站在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来一阵风的时候,瀑布被风吹得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诗句的意思,解释带点词的意思。

  (1)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瀑布》诗的内容填空。

  作者按____的顺序观察瀑布,全诗描绘了瀑布____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____的深厚感情。

  5.背诵课文。

  上面设计的作业,第一题是在通过课堂的指导,分析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技能训练,是“易”,通过了第一题的检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第2题则有一定的难度,需学生认真思考才能做出。这时,学生已得到了语文知识的训练,因此第三题填空题,仅是课文现成的词句填空。它再次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最后两题练习有一定的难度,这时,胜利在望,学生会有信心向难题冲刺,整个作业设计,主要想引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动机,把老师的作业布置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设计如下:

  12.瀑布

  山路上

  听

  瀑布的声音

  浪涌,风吹

  远

  瀑布的全身

  一道珍珠的屏

  近

  伟大,壮观

  如烟,如雾,如尘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弄清作者在不同观察点,抓住特点,形象比喻的手法,作者正是抓住瀑布声音、色彩、形状的特点,运用比喻手法进行描绘,所以板书时要注意把作者的观察点,瀑布的声、色、形,这一比喻的本体列出,再把喻体分别突出,这样就把作者的观察点、事物特征和比喻特征排列出来,起到了突出重点的作用。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重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激发兴趣

  1.结合课题质疑、解疑。(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白小苗指的是苗苗,大树指的是季羡林。

  2.为什么要把苗苗比作小苗,把季羡林比作大树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出答案来的。

  3.交流课前对季羡林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1999年8月21日,苗苗同学采访了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让我们去听听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尤其注意多音字),读通句子。

  3.检查自读情况。

  4.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爷爷都交流了哪些问题?他们对读书各自有何见解?

  2.学生先自己思考,再与同桌交流。(主要有以下 方面: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读了他们的对话,你有什么感受?

  他们之间的交流亲切自然。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爷爷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季爷爷: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他们的对话,使我们懂得了多读书、读好书的必要。)

  4.本文是一篇访谈录,通篇都是对话,你认为应该怎样朗读?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要像说话一样自然,不做作,争取做到亲切与自然。

  5.同桌分角色对话交流,朗读课文。

  6.在苗苗与季爷爷交谈的内容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问题?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来谈一谈。

  学生自己先做准备,再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7.重点引导“闲书”的问题:

  (1)在苗苗对季爷爷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是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2)其实,我们已经从他们两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走过爱读书的童年和少年,我想说,“是阅读,为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学生自由交流,如果自己说不出来,还可以谈谈自己搜集的关于阅读的名言警句。

  (3)看来,“闲书”不闲,杜甫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四、品味题目,理解深化

  1.再读课题,为什么要把苗苗比做小苗,把季羡林比作大树呢?

  (1)与二人名字有关。

  (2)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爷爷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2.文章把季爷爷比作根深叶茂的大树,其理由是什么?

  (1)季爷爷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2)季爷爷平易近人,关心下一代,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

  3.启发思考:怎样才能从一株小苗长成为一株参天大树?

  五、学习访谈技巧,提高实践能力

  1.访谈是与人交流,通过阅读这则访谈录,你对访谈技巧有了一些什么新的认识?

  (1)要有礼貌地请教,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要倾听对方的表述。

  2.结合以上两个方面,再细读课文,加深对访谈的认识和了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的教案08-05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项链》教案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