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的教案(热)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理的教案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理的教案 1
教学目标
1.阅读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图等有关图表资料,认识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
2.利用有关图文资料,探究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海岸、水循环、农业等的影响。
3.通过讨论交流,归纳全球气候变暖的适应对策,树立合作意识和全球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
播放视频
从北半球的哥本哈根到南半球的德班,从西半球的坎昆到东半球的巴黎,云集各国首脑,聚焦全球目光,关注一个问题,全球气候变化。
那么,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表现?对人类活动带来什么影响?我们如何应对?带着这三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板书】
【活动】教学过程
活动一
请同学们拿出学案,按照要求,完成活动一。
活动二
完成了知识的`准备,让我们穿越时间,去探知全球气候变化的历程。
请大家完成活动二。
活动三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又有着怎样的特点。
这幅图同学们能看懂么?
懂,那老师来考一考大家~
不懂,那我们一起来研究怎么读这一副图~
活动四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活动五
是谁?让北极熊哥哥如此忧郁?
是谁?让乞力马扎罗山的帽子不翼而飞?
又是谁?让马尔代夫阵地不保,眼看着就要香消玉殒?
不仅仅是马尔代夫,世界各地的阵地都保不住了。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着人类,下面,我们将走进非洲的肯尼亚,看一看气候变化带来了哪些影响?
接下来,我们要去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请同学们拿好笔,一边观看视频,一边记录下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集中注意力,仔细聆听,快速记录,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记得最多!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
美妙的歌声把我们带入了地球的第三极——神奇的青藏高原。
原本“高处不胜寒”的青藏高原经历气候的变化,成为全球气候变化最典型的受影响地区之一。
监测和研究表明,过去半个世纪,西藏地表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31℃,极端高温频次显著上升,而年降水量累计增加33mm,高原冰川面积在30年级退缩15%。
气温上升,降水增加利于牧草生长,增加了牧草产量,牲畜成活率得到提高;也改变了农区种植制度,作物适宜种植区域扩大,拓展了农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
降水增多,冰川面积增加,高原湖泊和沼泽湿地面积不断增加,生物增多,高原景观视觉效果更好。
高原生态环境整体改善的同时,融雪径流有时也引发了洪水、滑坡、泥石流灾害。影响生产和牧民生活。气候变暖还导致冻土消融,高原公路冻土病害加剧,许多跑运输的司机反映,一些路面起伏的情况越来越明显。
归纳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同学们是否明白气候变化影响人类活动的过程呢?请同学们完成第3问,运用整体性的原理,将选项填入合适的空格。
从这两个关联图中,我们来归纳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人类活动的过程。
据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
地理的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2)分清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
(3)、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4)、能简单地说出大洋与海的区别,记住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其各自的主要特点
能力目标:(1)、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初步了解如何用统计图表表示地理事物。初步学会绘制简单几何图形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2)、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在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3)、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4)、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及报告的撰写能力的培养。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逐步体会学习和生活必须具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重点:海陆分布情况,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识记和相对位置的空间关系
难点:学生空间感的建立
关键点:灵活运用地图掌握各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关系及海陆分布是关键
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册、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理解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4.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教学难点:海陆分布情况及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学生进入中学后,首次接触世界地理教学内容,海陆分布可以做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七分海洋、三分陆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较熟悉,关键在于通过读图直观感受,并理解其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引入新课:
我们前面几节课讲的是“地球”,为什么叫“球”,讲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从今天起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地球”的“地”。为什么叫地球呢?回忆、思考,讨论,交流、探索被称为地球的原因
设疑,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创设情境:
我们叫地球叫的很习惯,顺理成章,但是有人却偏偏认为,叫“水球”才合理。为什么呢?引导学生看图,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通过看图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地球总是以蓝色作为主色调的,这说明,除了我们脚下所踩的陆地外,地球上面积更大的是广袤的海洋。
读图,分析卫星图片或各种地图上的颜色
思考、看地图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过渡,对新旧知识承上启下
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印象,将孤立的知识点穿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海洋与陆地的分布
组织游戏,任意抛出一个有海陆轮廓的气球状地球仪,接住时记录右手大拇指接触到的是陆地还是海洋,抛接10次以上,统计接触到的海洋和陆地的面积。做游戏、统计,得出结论: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海陆面积比为7:3。学看世界海陆面积比较(饼状图)引起学生兴趣,直观、形象。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指导学生读图总结地球上水多于陆。
设疑
任意划分地球仪为两个半球,海陆分布情况如何?引导学生总结:无论怎样平分半球,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半球上,都是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观察、讨论、总结
提出疑问,调动学生好奇心;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陆地与陆地的差别,海洋与海洋的差别:
介绍: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
大洲: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大洋:海洋的主体部分,离大陆较远,面积广阔,深度多在20xx米以上;海:海洋的边缘部分,靠近大陆,面积小,深度浅。海峡: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通过阅读书上的课文及教师的讲解理解各概念的含义,并落实到图上。
文字与图结合。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学习七大洲
指图了解世界七大洲,引导学生观察各大洲的轮廓、形状、位置。把七大洲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启发学生勾画大洲轮廓略图。观察各大洲的面积、轮廓,交流讨论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各有那些大洲,达成一致意见。试勾画大洲的轮廓简图
对大洲有个完整的认识。
学习四大洋
指图了解世界四大洋,把四大洋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读图观察、讨论,给四大洋排序。了解四大洋的分布初步了解四大洋
板书设计海洋与陆地:1、地球、水球。2、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大陆、岛屿、海峡、大洲、大洋、海
七大洲:名称、面积大小、轮廓、分布
四大洋:名称、面积大小、分布
地理的教案 3
【过渡】图片中展示多种自然灾害,有一些是自然现象。那么,从图中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自然灾害和自然现象之间有什么不同点?我们课本例举了哪些自然灾害?台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经常受到的一种自然灾害,为什么我们称它为一种自然灾害?下面,就老师提的这些问题,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本找到答案。
【阅读课本】P54
【板书]】第四节,自然灾害
【提问】什么是自然灾害?
【学生回答】自然环境经常发生异常变化,其中有些会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这样的异常变化叫做自然灾害。
【多媒体】那么像图片中的太平洋海底发生火山喷发属于自然灾害吗?如果不是,如何来解释?
【学生回答】不是(或是)
【引导过渡】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灾害,首先它必须是发生在自然界,自然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其次,它必须是对我们人类造成损失或者资源破坏的这些自然现象,我们才可称之为灾害。太平洋海底的火山喷发并未对人类造成伤亡或损失,因此它不属于自然灾害。
【提问】如果是化工厂因使用操作不当引发爆炸属于自然灾害吗?
【学生回答】不是,因为它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因此不属于自然灾害。
【活动】完成P55认识身边的自然灾害
【过渡】我们已经了解并清楚地知道什么是自然灾害,那么我们的身边有没有自然灾害发生?或者你见过哪些自然灾害?它们造成了哪些危害?
【学生回答】地震、台风、洪涝等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各种自然灾害,这说明,在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很多,在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分为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还有如海洋灾害(海啸等),但课本里不作描述。我们福建地区经常遭受台风的侵袭,台风是属于气象灾害还是地质灾害?
【学生回答】气象灾害
【提问】我国的气象灾害包括哪些?
【阅读回答】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
【多媒体】展示各种气象灾害的图片,学生观赏并回答是哪些气象灾害。
【承接】通过观察各种气象灾害的图片,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每一种气象灾害对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么这些气象灾害是不是遍布全国各地,每一个地方是不是如我们沿海地区都受到台风袭击呢?请同学们根据课本P54,结合P56图2.48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图思考我国台风、干旱、洪涝等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分布特点?
【活动】P58活动题1、2
【学生归纳】从P56图2.48中可以看出台风主要是在东南沿海地区较多。
【教师提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台风的入径和我们学过的哪一个季风(冬季风或夏季风)的路径很像?
【学生回答】夏季风
【承接】台风的入径跟夏季风的入径很像,这说明台风也是在夏季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在我国,常见于夏秋季节的东南沿海地区,从图中也可以看出台风主要发源于太平洋的热带洋面,是由低纬度海洋侵入,登陆后会减弱。台风最大的风力可以达到12级。(补充:我们也经常听过飓风,飓风和台风是同样性质的,不过是因为地点不同,所以名称不同而已。通常把在大西洋洋面形成的热带气旋称为飓风,比如美国也经常遭受飓风袭击)
【过渡】台风过境时会造成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大风、下大雨。
【讲解】台风过境时常常伴有大风或暴雨。这往往会造成一个本来多雨的地区发生洪涝灾害,但是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它并不是百害而无一利,如果台风经过的这个地区常年较为干旱,台风一旦过境将会缓解当地的旱情,所以我们看事物要看到它坏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它好的一面。
【展示图片】近几年的台风过境时对我国的影响
【承接】刚才我们讲到台风时提到,台风过境时常会给这个地区带来大量降水,有时还会造成当地发生洪涝灾害。洪涝灾害发生有必要条件,同学们观察课本P54图,思考,什么情况下才会发生洪涝灾害?我国是不是每一个月份都发生洪涝灾害?
【读图回答】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都可能形成洪涝。
【阅读课本】P56洪涝灾害分布的范围和时间
【活动】P58第1、2题
【教师归纳】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秦岭-淮河以南)。那么,洪涝灾害集中分布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展示图片】我国的地形图和降水分布图
【教师引导】在我国南方地区年降水量大,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且雨季长,多暴雨和连续性暴雨,在一些平原和河谷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
【提问】一个地区是不是发生了洪涝灾害就不会再发生了?
【学生回答】不会
【再提问】那么是不是发生洪涝灾害的同时还会不会有别的自然灾害发生?
【学生回答】会(或不会)
【引导】有一个成语叫“祸不单行”,同一地区,不仅会出现多种自然灾害,而且不同的自然灾害有时还会连续发生,在我国最常见的灾害除了洪涝灾害还有干旱。
地理的教案 4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2.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3.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2.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四、教学重点
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五、教学难点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六教学方法
谈话法、比较法
七、课时
(一)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前一节,我们了解到利用地形、气候等综合指标,把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谁能说出这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名称。答:略。
我们所划分出的区域是:两个区域间差异性较强,两个区域内则具有更多的共同性。今天我们来具体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这些特点。
[讲授新课]
图5. 9: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
[提问] 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范围?
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黄海。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肃省东南部和江苏,安徽的北部。
南方地区大体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南临东海和南海。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区)。
在图中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提问]: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都位于地形的第几级阶梯?
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
[提问]: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分别是什么?
北方地区高原、平原,山地。
南方地区: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在图中找出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等地,[提问]说出以上四个城市位于南方地区或北方地区?
哈尔滨、北京——北方地区;武汉、广州——南方地区。
同学们请看书第7页图5. 9中四地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填表
区域最热月均温最冷月均温年降水量季节分配
南方7月 30度1月 0度以上较多较均匀
北方7月 25度1月 0度以下较少集中在7至8月变化明显
北方地区较少最冷月均温低于0℃
南方地区降水较多最冷月均温高于0℃
[活动]课文第8页活动第1题
归纳比较秦岭一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自然地理状况,并填写下表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一月平均气温低于0度高于0度
年降水量低于800毫米高于800毫米
主要地形高原,平原,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活动]在5.9图中找出长江、黄河.它们分别属于哪个区域(南方地区,北方地区)
[提问]哪条河流径流量大?
北方地区:河流流量小
南方地区:河流流量大
[引申]水到0℃以下会发生什么现象呢?(结冰)那冬季南方河流与北方河流有何差异呢?
南方河流一般不结冰。
北方河流冬季普遍有结冰现象。
下面请同学们看图5 9中两幅植被景观图。比较南、北方地区植被类型的差异。 南方:常绿林 北方:落叶林。
这是在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下,长期适应环境的表现,典型植被类型
北方地区:温带落叶阔叶林
南方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活动]课文第8页活动第2题
分析形成北方和南方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植被类型 有什么不同 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 为什么 主要原因
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冬季气温差异
共同的影响因素:气候差异 归纳
(或水热组合差异)
河流流量 有什么不同 北方:流量小 为什么不同 主要原因
南方:流量大 降水差异
[承转]我们了解了南方与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是不是它们区域内部就没有差别呢?
看图5.9:哈尔宾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相同吗?答:不同。
图5.10:东北林海雪原森林景观与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相同吗?答:不同。东北地
区典型植被为针叶林。
比较图5.11海南岛植被与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相同吗?答:不同。
2、[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明确了解了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植被类型等方面存
在的显著差异,并了解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另外,同学们也了解到同一区域内部也有一定的差异。
3、[板书设计]
地理区域分界线
及其意义地形最冷月均温年降水量河流流量典型植被
南方地区秦岭—淮河一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等)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0度以上
较多小
一般不结冰温带落叶阔叶林
北方地区高原,平原,山地 0度以下
较少大
冬季普遍结冰亚热常长绿阔叶林
(二)第二课时
1、[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南、北方的自然差异有哪些?(答-略)今天我们在此基础上,了解两区域在人文方面的差异。
[讲授新课]
比较图512和图513,分别介绍北方、南方地区的耕地类型、主要农作物及熟制、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交通工具、民居的特点等。
[活动1] (课本第10页活第1题)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农耕
制度土地利用类型旱地为主水田为主
主要农作物小麦,大豆等水稻,油菜等
作物熟制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一年二熟至三熟
传统运输方式陆路运输为主,多用汽车,马车水运
传统民居坡度较小,墙体较厚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其他不同
在完成“其他不同”这一项内容时,分成几个小组,最后由组长发表组里的集体观点,学生们会从饮食、服饰、音乐等方面说出两区域的差异,教师总结,点评。
[提问]造成这些人文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答略
[总结]
南方,北方差异类型差异特征主要原因
农耕
制度土地利用类型北方:旱地为主
南方:水田为主地形,气候
主要农作物北方:小麦,大豆等
南方:水稻,油菜等气候
作物熟制北方: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南方:一年二熟或一年三熟气候
传统运输方式北方:陆路运输为主
南方:水运地形,气候
传统民居北方: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南方:屋顶坡度大,墙体高气候
其他不同
在”其他不同”这一栏中,主要针对前面提出的`几项,分析其形成原因,关于这些原因,首先由同学回答,之后点评,“去伪存真”。
[活动2](课本第10页活第2题)
橘树是喜温作物移栽到淮河以北,因地理环境发生了变化,热量不足,所“树木本身及果实发生了变化。
[活动3](课本第10页活动第3题)
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所以寒假较长。
南方地区夏季更热,所以暑假较长。
2、[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了解到人类活动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由于南、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两地人文方面的差异也较大.这些反映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3、[反馈练习]
1).完成表格
地理区域地形降水最冷月均温河流流量典型植被类型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农作物作物熟制传统运输方式传统民居特点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2).判断
(1)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作物熟制的差异主要是由两地的热量差异引起的。(√)
(2)北方传统民居的墙体较厚,主要是因为此地冬季寒冷。(√)
(3)南方传统民居墙体高.而屋顶坡度与北方地区传统民居相同(×)。
(4)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在南、北方地区基本没有差异,说明自然环境对现代建筑没有影响。(×)
4、[板书设计]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主要原因
农耕制度土地利用类型旱地为主水田为主地形,气候主要农作物小麦,大豆等水稻,油菜等气候
作物熟制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一年二熟至三熟气候传统运输方式陆路运输为主,多用汽车,马车水运地形,气候传统民居坡度较小,墙体较厚屋顶坡度大,墙体高气候其他不同
地理的教案 5
一、课标要求
分析工业的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极其变化。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主要由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的变化两部分组成。
区位理念贯穿了高中人文地理中有关人类活动的章节,从农业、工业、交通、、、、、,把各章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人文地理的主要部分。所以,工业的区位选择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也是对后面知识的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的工业区位理念在本章后面的各节的学习中要多次、反复应用,是理解其他章节内容的基础,所以工业的区位选择是本章内容的核心。
三、学生情况分析
工业的区位选择对学生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地理事物。所谓熟悉,不前面学习家业区位因素分析后,有一定的基础,对区位因素有了一定的认识。所谓陌生是学生对工业的区位选择还是一片茫然。没有接触过,因为这些基本上还上一个全新的知识,此外,学生对地理学科比较忽视,往往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
教学目标
依据本节内容在本册教材是的地位与作用,经及新课标中的要求,本节课主要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实例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学会根据主导区位因素进行工业区位选择,理解主导区位素变化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工业区们分析注重多要素综合分析和评价,突出对实际问题的区位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法、对比法、讨论法等,提高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取并加工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加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情景案例的创设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在学习中建立科学的发展观、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难点:判断影响某个工厂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案例教学、体验学习等教学方式。教师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农业,知道我国的三大产业,第一产业是农业,而第二产业就是工业,工业与我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今天我们旧来学习工业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
一、工业区位因素?
1、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新课学习??
活动:学生阅读教材1、2段并展示课本图4.1,说出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提示:与农业相比,从生产场地、投入——产出要素等方面分析)
生(回答):略??
师(小结):工业生产主要在工厂中进行,工厂建在什么地方是工业的区位选择的主要任务。??
生(小组合作探究):假若你是一位工厂厂长,让你在贵阳市范围内选一个地方建厂,你要考虑哪些因素?(引导学生利用导学案)
板书:2、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师:进一步结合课本图4.1和图4.2,分析工厂建设要考虑哪些因素???
(提示:从投入要素的来源、产品的销售、工业三废的影响等角度讨论)
生(回答):略??
师(小结):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环境因素。??
板书:二、工业的区位选择?
(一)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不同的导向型工业)?
生(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分别讨论制糖厂、家具厂、炼铝厂、电子装配厂和飞机制造厂的选择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学案)
学生讨论组一、二、三….各小组发言人分别发言…….
师(总结)引导学生填表
主要位因素
工业生产特点
布局原则
举例
原料导向型工业
市场导向型工业
动力导向型工业
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技术导向型工业
师(过渡):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区位因素及其所起的作用也在不断变化,那么工业区位选择将会怎样变化???
板书:(二)工业区位选择的变化??
师(引导学生)案例探究:读教材P59案例及图4.3,对比鞍钢和宝钢的区位差异,完成表:
项目
鞍钢
宝钢
地理位置
煤炭来源
铁矿来源
主要运输方式
主导因素
消费市场
师(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阅读):结合P60阅读材料和图4.5,将图上信息转化到表格里,试解释钢铁工业区位选择变化的原因
(提示:从生产技术改善、交通运输能力提高的角度分析)
生(思考回答):略??
师(小结):交通和科技的发展,降低了工业区位选择对原料、动力等区位因素的依赖程度。??
板书:1、科学技术的发展
师生共同完成教材p59页活动1、2、3题
师(承转): 工业区位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应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除了上述各种区位因素对工业的影响外,还会有其他区位因素的影响。
2、社会需要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1)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
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沿海地区工业的大发展,到21世纪初我国对西部地区的大开发。如现在西部大开发,给予西部一定的优惠政策,有些人就会选择西部地区,(2)国防的需要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主要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3)个人偏好的影响
大批华侨和海外华人在家乡投资办厂。
3、环境保护需要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师(承转): 工业在产出产品的同时,也会产出各种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在工业(特别是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位的选择时,应充分考虑工业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图片展示图4.6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的选择,指导学生读图并完成活动(利用学案)
地理的教案 6
(一)加强集体备课,优化课堂教学
在新的高考形式下,高三地理怎么去教,学生怎么样去学?尤其是针对我们这样的基础较差的学生应该怎样去教与学?怎样让学生少做无用功,提高学习效率,在未来高考中取得成功?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今后将通过加强集体备课。在备课活动中,我们认真研究 20xx年高考试题和考试说明,统一复习进度、复习的方式、方法,统一训练。
(二)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注重课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能够为学生打下坚实基础。解决问题也好,创新也好,都要以知识作为基础,没有知识的备考,只能是空想。另外地理的知识点很多,没有头绪的教学不可能是有效的。争对这个现象,我们将采取以下策略。在高三上学期基本完成一轮基础知识的基本梳理,在接下来的复习中,考虑这些学生已有了知识,但是掌握的'又不够牢固,为了避免“炒剩饭”,又要巩固基础知识,我们决定在复习中,以专题为主干,而又比专题复习要详细,这样进一步巩固知识,又避免重复复习。
(三)开拓创新,提高学生能力 我们在回归课本,狠抓“三基”的同时,又不过分依赖复习资料,对资料中过时、过偏、过难的内容,进行大胆舍弃,同时在练习中补充一些有新意的题目,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课本内容进行加工、组合,对课本知识进行挖掘、引申,提高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四)培优补差,加强辅导是提高成绩的关键
做好尖子生和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根据年级的统一部署,我们坚持每周一次的尖子生辅导,精心组织,学生学习得到一定提高。对于后进生,我们一对一耐心地进行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辅导,提高学习积极性,寻找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动力。
(五)培养非智力因素
关心学生,在课后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纠正不良的答题习惯、优化答题策略、强化一些注意事项。
地理的教案 7
教学目标
1.能读图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主要气候特征(重点)
2了解巴西的人种构成,知道南美拉丁文化的形成过程及鲜明的文化特色。
教学重难点
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主要气候特征
教学过程
出示巴西世界杯海报图片,问:
xx年是20xx年,有什么重要的体育赛事?(世界杯)
20xx年世界杯,在哪个国家举行?(巴西)
谁知道,巴西世界杯,哪天开赛?(6月13日)
今天我们学习:南美洲最大的国家
第二节 巴西
二、新课讲解:
(一)、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
1、位置:
出示图9.15的PPT,简略总结巴西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1)半球位置:
西半球、南半球
(2)纬度位置:
大部分处于热带。
(3)海陆位置:
南美洲东部临海国,东临大西洋。
(4)国旗:
出示巴西国旗的PPT,指出巴西国旗的特点:
绿、黄色是巴西的国色。绿色象征该国广阔的丛林,黄色代表丰富的矿藏和资源。
2、人种构成:
出示P9.16卞卡一家的PPT:
问:
为什么在卞卡一家,有不同的人种。
指出,巴西有许多象卞卡一家这样多种不同人种构成的家庭,形成混血种人的社会。
出示巴西人种构成图的PPT,学生总结巴西人种构成特点:
白种人占一半多,黑白混血种人约40%,黑种人约6%,印第安人不到1%,还有不数日本人和华人等黄种人。
出示PPT,指出:
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曾经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因此,巴西人,多数是葡萄牙人的后裔,通用葡萄牙语,多信奉天主教。
3、巴西文化:
在我国,每年1月或2月,人们在一片喜庆的红色中度春节,春节是汉族最隆重的节日。而对于巴西,每年2月下旬,就会迎来他们最盛大的节日——狂欢节。下面,我们看看他们怎么过狂欢节的。
(1)狂欢节
出示巴西狂欢节的PPT,
化妆舞会、彩车游行、假面具和宴会是狂欢节的几大特色,它起源于的节日庆典。
节日虽为短短的四天,但早在节日前的一两个月,巴西的各大城市和各界团体就着手准备节日的庆祝活动了。城市的主要街道也早早披上了节日的盛装,街道两边搭起高高的看台,里约热内卢大看台最佳的包厢票价虽高达千余美元,但被早早地抢购一空。
狂欢节那四天,狂欢的热浪席卷整个巴西,男女老少披红挂绿,艳装浓抹,载歌载舞,春潮决堤般地涌向大街。市面上除了药店、医院和酒吧之外,工厂停工,商店关门,学校放假。人们忘掉了富裕和贫穷,忘掉了忧愁和烦恼,忘掉了紧张和疲劳,只剩下欢和乐。此时,全国上下不分高低贵贱,不分种族肤色,都似一朵朵欢乐的浪花汇入了欢乐的海洋。
(2)桑巴舞
狂欢节中,人们的疯狂的庆祝,跳热烈激烈的舞蹈——桑巴舞。
桑巴舞被称为巴西的“国舞”。在拉美这个最大的国度,桑巴舞之普及,有这样的说法:人不分男女老幼,平时跳,节假日更跳;在舞台上跳,在大街上也跳;白天跳,通宵达旦地跳。每当激越的音乐声起,人们总是激情难抑,不禁摆腿扭腰,跳将起来,如醉如痴,欲罢不能,欲休难止。
(3)、足球:
提巴西,不能不提足球,足球对于巴西,就和乒乓球对于中国一样,是男女老少都比较喜欢的`运动。现在巴西的足球运动水平堪称世界一流。不论在巴西的街头还是海滩,到处都可以看到各种肤色的青年和孩子在踢足球。
因此,巴西是足球的国度,下面我们看看巴西足球。
在出示巴西足球队全家福时,学生感受巴西人不同的人种。
活动:
P83页巴西多元文化特色。
课后小结
1、位置:
(1)半球位置:西半球、南半球
(2)纬度位置:大部分处于热带。
(3)海陆位置:南美洲东部临海国,东临大西洋。
2、人种构成:
白种人占一半多
黑白混血种人约40%
黑种人约6%
印第安人不到1%
3、巴西文化:
狂欢节、桑巴舞、足球:
课后习题
1.“玛雅文明”的创始者是:( C )
A.印度人 B.西班牙人 C.印第安人 D.因纽特人
2.巴西人口40%的人种是:( B )
A.白种人 B.黑白混血种人 C.黑种人 D.黄种人
3.拉丁美洲的开发历史具有浓厚的殖民色彩,最早来到拉丁美洲的殖民者是 ( D )
A亚洲人 B 非洲人 C 大洋洲人 D 欧洲人
4.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位于( C )
A.美国 B.英国 C.巴西 D.俄罗斯
地理的教案 8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重点,是学好世界地理的基础。七大洲是人类的居住地,人地关系的研究又是地理研究的重点,所以这一节的内容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二、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
由于初一的学生在小学中已学过一部分地理知识,所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并不陌生,但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等方面都存在着欠缺与不足。针对这些情况,在学生学习时,主要利用课件和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三、课程目标:
⑴教学目的:
①让学生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的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③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的具体位置。
⑵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初步养成读图、填图、绘图等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的习惯,培养用图能力。
⑶情感目标:通过对地球的名称“地球”与“水球”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全球海陆分布特点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分布。
五、教学用具:
⑴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⑵地球仪
⑶自制的大洲和大洋的拼图
六、教学方法:
参与式开放型教学,“以学生参与为标志,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根据教学进度的需要,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七、教学过程:
〖老师〗向学生展示“太空之旅”照片
这是人类第一次登上太空的宇航员,他是谁呢?(学生回答)他在宇宙中看到一个美丽的、呈蔚蓝色的星球,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星球吗?
〖老师〗接着向学生展示“在太空中地球”照片
然后,指着照片问,这颜色代表什么?(海洋)那颜色代表什么?(陆地)那么,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到底是如何分布的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世界的大洲和大洋的知识。
【板书】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
〖课件〗通过对比“人类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和“人造地球卫星所拍摄的卫星照片”,然后提问:两幅图中的陆地面积都比海洋面积小,为什么还要叫它“地”球?
〖活动〗指导学生先把地球仪上的“地球”拆下,然后随意地把“地球”抛向上空,让地球仪转动,当用手接住“地球”后,注意观察你右手大拇指的位置――是按在了陆地上还是按在了海洋上,另一位同学统计分别按住陆地和海洋的次数,并计算出海洋、陆地各占的比例。
〖教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知道按在了海洋上的次数要多一些,当然,由于我们班只有几十个人,加上抛地球仪的次数有限,所以我们算出的海陆比例是不准确的,那么根据科学家的计算,海洋和陆地各占全球面积的多少呢?
〖课件〗展示“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承转〗人类是如何了解海陆分布的呢?尤其在过去交通不发达而各种勘测、探测手段还很落后的情况下。
只能靠远行:丝绸之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郑和七下西洋;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等等。这些古代的远行活动,可以说对人类认识世界做出了贡献。目前我们已经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那么分布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板书】一、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⒈海洋占全球面积的71%
陆地占全球面积的29%
〖课件〗接着出现提问“地球?水球?”
〖教师〗问:同学们对地球的名称有什么不同的看法?(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为学生的奇思异想加油。)
〖教师〗根据人们的计算,我们知道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29%,按这个比例来说,地球其实应该叫作“水球”,对吗?那为什么我们还叫它地球呢?
〖师生〗由于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占71%)大于陆地的面积(占29%),概括地说“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所以可以将地球改叫为“水球”;称它为地球是因:古人当时并不了解地球的整体面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体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所以叫“地球”。
〖课件〗依次展示“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水陆半球”上海洋与陆地的分布特点。
〖教师〗通过刚才课件的演示,我们知道世界上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板书】⒉世界海陆分布特征
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则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课件〗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
〖过渡〗从地图上看,全球的陆地都被海洋包围着,并被分割成几块面积广大的部分和许多面积较小的部分;面积广大的海洋也被陆地分割成几大片。我们也经常听到大洲、大洋、大陆、半岛、岛屿、海峡等众多的称谓,这些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课件〗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接着展示自已绘制的“大陆、半岛、岛屿、海峡”图以及某地区的立体示意图,两图上均标有注注记。
〖教师〗让学生从图上自学“大陆、半岛、岛屿、海峡”等地理名词的意义。
〖课件〗依次点击画面上的.大洲、半岛、岛屿、海峡、海洋等地理名词便会进入相应的地图以及各地理名词的解释,直到再次出现“世界海陆分布图”
〖教师〗世界上有哪几大洲和哪几大洋?
〖学生〗
七大洲
学生边看图,边回答。
四大洋
〖课件〗展示世界七大洲的面积比较图
【板书】二、七大洲、四大洋
七大洲: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洲
面积从大到小: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四大洋: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北冰洋
〖补充〗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欧洲是欧罗巴洲的简称,意为“西方日落之地”;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简称,阿非利加在希腊文中有“阳光灼热”的意思;美洲是亚美利加洲的简称,是以第一个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亚美利哥的名字命名的;澳大利亚拉丁语原意是“南方大陆”;直到19世纪初,俄国探险队首次进入南极圈,发现新大陆,南极洲意为“地球最南端”。
〖教师〗让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快速记住这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以及它们的位置后,教师指图上的大洲或大洋的位置,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课件最后给出它们的正确答案。
〖教师〗让学生注意各个大洲的轮廓,以及它们各个大洲对应的简单的几何图形,练习画出它们的形状。
〖课件〗展示世界七大洲的几何图形,“一笔画”世界。
〖练习〗
⒈用铅笔在教材P53的图3.17中填出七大洲的名称。
⒉让学生在课件上练习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填图
⒊用自制的七大洲的几何图形,再给定了南北回归线、赤道、00经线、1800经线的情况下,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拼图。
〖备注〗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安排以下问题,也可将以下问题放到该节的第二课时去
〖读图回答〗
①太平洋、北冰洋沿岸各有哪几个大洲?
②东半球主要有哪些大洲?
③西半球主要有哪些大洲?
④赤道穿过了哪些大陆?穿过了哪些大洲?
⑤世界上最大的大洲和最大的大洋分别是什么?
⑥世界上最小的大洲和最小的大洋分别是什么?
⑦完全在北半球的大洲是什么?
⑧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什么?
⑨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什么?
〖答案〗
①太平洋沿岸有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北冰洋沿岸有亚洲、欧洲、北美洲;②大洋洲、亚洲、欧洲、非洲;
③南、北美洲;
④穿过了南美大陆、非洲大陆;穿过了南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 ⑤亚洲、太平洋;
⑥大洋洲、北冰洋;
⑦欧洲、北美洲;
⑧南极洲、北冰洋;
⑨南极洲、北冰洋。
板书展示
一、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⒈海洋占全球面积的71%;
陆地占全球面积的29%。
⒉世界海陆分布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则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二、七大洲、四大洋
七大洲: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洲。
面积从大到小: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四大洋: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北冰洋。
地理的教案 9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掌握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地区。
2.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重要特点。
3.树立科学的种族观,各种族之间一律平等。
教学重、难点:
掌握人种征,培养学生准确辨识各人种的能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和方法:
一、导入新课:
世界人口的分布各不相同,有的地方人多,有的地方人少,而且世界各地的人模样也各不相同。都有哪此不同呢?肤色、头发……。
二、师由此总结出人种概念及分类:
1、人种: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所划分的人群。这些特征包括肤色、(人的第一特征)、眼色、毛发、头型、脸形等。
2、人们依据这些不同把世界上的人划分为哪几大人种?
3、互动学习:根据自己头脑中三大人种的印象和观察P45页三大人种照片,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并填下表:
类别
人种
特 征
分布
皮肤
眼睛
头发
鼻梁
嘴唇
身材
4、讨论:①是什么原因造成各人种的不同?
新闻记者“人种与地理环境”,皮肤中的色素细胞越多,肤色就越暗。从地理分布来看,人种肤色大致由赤道向极地逐渐变浅。赤道地区,太阳辐射强,皮肤中色素的增加,使人免受紫外线伤害。
介于高低纬度之间的人种皮肤呈黄色。
②你能再举出一些各色人种适应环境的外貌特征吗?
总结:各人种的长相区别是由于适应环境的结果,并不能说哪种肤色的人高贵,哪种朊色的.人低贱,各种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
三、三大人种的地理分布:
1、黑色人种一定分布在热带吗?三大人种到底是怎样分布的?
2、观察地图,分组讲座并继续完成上表中“分布栏”。
3、小结:美洲分布有一部分黑色人种,那是主义造成的,贩卖“黑奴”。
四、巩固练习:
将人种与地理分布用直线连接起来:
黄色人种,非洲中部
亚洲南部
白色人种 大洋洲南部
欧 洲
黑色人种 北冰洋南岸
五、探究
1、你想对“种族优劣”论者说些什么?
2、各人种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
附:板书设计:
白色人种
三大人种特征 黄色人种
黑色人种
世界的人种 人种与地理环境的联系
人种没有优劣之分
三大人种的地理分布
地理的教案 10
【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宇宙探测的现状和发展,人类认识宇宙的范围不断扩大。
2.了解探测开发宇宙和保护宇宙环境的重要意义。
3.了解中国在航天方面取得的成就。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归纳教材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资料,训练学生运用资料、完善知识结构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探测的发展,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探索精神。
2.通过学习保护宇宙环境的有关内容,认识保持太空清洁的重要性,增强保持宇宙环境的意识。
关于“宇宙探测的发展”的 教学建议
关于宇宙探测的发展,涉及到许多概念:如航天飞机、载人飞船、空间站等等。这些概念不需要学生掌握,若学生感兴趣,或者问到某些相关问题,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给予适当的补充。本期扩展资料有相关内容。
这部分内容关键应该说明这样几点:
一、人类借助越来越先进的天文望远镜,对宇宙的观测范围增加了许多倍。尤其是各种探测器对一些天体的近距离观察甚至直接取样等,使人类对于宇宙环境中的很多天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人类不断增强的宇宙探测能力,不仅仅是满足认识新事物的好奇心,而且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例如空间通信、气象观测、军事侦察、飞机导航、地球资源遥感等。
三、中国在航空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关于这点, 教师可以参考“媒体素材”中的课件类素材。扩展资料也有相关内容。 教师通过这部分 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 教育。
当然,人类执著地向宇宙进军过程中,也经历了不少痛苦的灾难。比如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时发生爆炸,7位宇航员全部遇难,成为迄今最大的一次航天灾难。对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教师可以参考扩展资料中的“世界载人航天大事”,选择性地介绍,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历程是艰难的。
关于开发宇宙的 教学建议
关于开发宇宙这部分内容, 教师可以从本资源库提供的媒体资料着手,让学生从录像中了解一些人类为开发宇宙做出的各种努力。比如如何建立太空生态系统,让宇航员可以更长时间停留在太空。
学生很容易认为,在当前条件下,开发宇宙离我们很遥远,而事实上,人类在这方面已经取得很重要的成果。尤其空间资源是生物学家和物理学家很理想的资源。而太阳能资源的利用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目前很多飞行器和人造卫星都利用太阳能作为能源的供给。发电后送回地球在目前是科学家的设想。对于矿产资源,目前还处在采样分析阶段。但毫无疑问,人类开发宇宙的步伐会越来越快,国际合作也越来越密切。
【 教学重点】
本节内容是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为线索,由探测宇宙、开发宇宙和保护宇宙环境等内容组成。充分体现了人类活动和宇宙环境的关系。人类探测宇宙的目的是为开发宇宙资源,开发宇宙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宇宙环境的保护,因而在 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开发宇宙资源和保护宇宙环境的重要意义是本节的重点。本节的知识难度不大,但思想性比较强,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资料或补充一些课外资料,运用读图、阅读分析资料和讨论等方法,有利于掌握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受到正确的思想观念 教育。
【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料库,多媒体课件
【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要求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世界和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资料,不同小组负责不同的领域。 教师也可以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分发给学生。
【导入新课】通过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和日、月、地的关系,已认识到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然而人类对宇宙的探测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探测宇宙的意义是什么呢?
【活动】①由学生把课前收集、了解的关于航天发展的资料内容做简要介绍。②阅读教材P11文字和插图,强调学生注意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新”在哪里,并加以说明。
【提问】人类借助航天器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克服重重困难,穿过地球大气层,进入宇宙太空,开创了探测宇宙环境的新时代。在进入宇宙太空的新探索中,探测器、探测方式、探测内容和意义上,有哪些发展和变化?
【多媒体课件演示】展示相关的航天科学知识。如航天飞机、空间站、宇宙飞船等。
【视频播放】播放“人类对火星的探测过程”视频。
【视频播放】播放“拓荒者号火星探测”视频。
【讲述】通过教材和刚才播放的视频片断,我们了解到,航天飞机的试航成功,使人类对宇宙空间的认识,已经从空间探索进入到空间开发和利用的新阶段。这是因为航天飞机能重复使用,是地球表面和近地轨道之间运送有效载荷的飞行器。在轨道上运行时,可以完成多种任务。航天飞机的出现是航天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使人类自由往返宇宙空间、开发利用宇宙资源成为现实。
【多媒体演示】课本“中国向宇宙空间进军大事记”说明我国已步入世界航天技术先进国家的行列。多媒体课件中介绍我国航天领域的重大事件。
【提问】宇宙太空有哪些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资源?如何进行开发?开发宇宙资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活动】学生分组,根据所了解的知识和教材有关内容,进行议论。(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不仅限于书本内容,要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可举实例说明,也可大胆想象未来开发宇宙的广阔前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讲述】美国的整个阿波罗工程包括(1)确定登月方案;(2)准备了四项登月飞行辅助计划—“徘徊者”号探测器计划,发射9个探测器;“勘测者”号探测器并发射5个自动探测器在月面软着陆;“月球轨道环行器”计划,发射三个绕月飞行的探测器;“双子星座”号飞船计划,先后发射10艘各载2名宇航员的飞船。(3)研制运载火箭;(4)进行实验飞行;(5)研制阿波罗号飞船;(6)实现载人登月飞行。这项工程历时11年,耗资255亿美元。参加该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这一切说明探测开发宇宙资源需要以强大的国力做基础,以科学技术做支撑,否则是难以实现宇宙空间探测和开发的。
【视频播放】播放“太空殖民”、“太空生命维持系统”、“人类登陆火星”等视频。
【总结】宇宙太空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后备空间,在人类面临人口增长、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诸多问题的情况下,探索开发宇宙资源,有着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宇宙开发离我们并不遥远,目前人类的技术完全能够利用地球周围的资源,如何利用以及什么程度上的利用取决于经济上的可行性。宇宙开发对现在的社会生活逐渐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多媒体课件演示】保护宇宙环境部分。
【提问】发展航天事业固然重要,但这些空间垃圾,每年以10%的速度增加,且体积越来越大,对航天器造成极大的威胁。(可举实例说明对航天器的破坏),太空垃圾是怎样产生的?如何将其清除掉?
【活动】学生讨论上述问题,提出清除太空垃圾的必要性和具体清除的办法(发散思维)。
【总结】对宇宙环境开发利用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强保护,重视实现宇宙空间探测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地理的教案 11
教学目标
1、了解巴西经济发展的历程,分析现在工农业特征,进一步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健全独立经济体系的必要性。
2、分析亚马孙雨林现状和遭受破坏的原因,找到保护森林的相应措施,帮助学生树立保护意识。
3、通过巴西迁都事例的学习,认识到当今世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及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巴西经济发展的历程,分析现在工农业特征
难点:认识热带雨林的生态作用,找到保护环境的措施。
教学过程
巴西面积851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五大国,人口2亿,也是世界第五大国。同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一样,有着丰厚的自然资源,还有优越的自然条件,那么,巴西的经济发展如何呢?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节巴西
二、新课讲解:
(一)、发展中的工农业
1、农业:
(1)、地形气候:
出示PPT,总结巴西的地形气候特点:
两大地形区: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
相对应的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出示PPT,介绍亚马孙平原:
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面积达560万平方千米。大部分在海拔150米以下。
总结:
地形和气候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农业发展
出示含动画的PPT,学生了解巴西农业的发展。
出示PPT,总结巴西农业的发展:
耕地面积广大,约有可耕地3、7亿公顷;丰富的水资源。
盛产咖啡、甘蔗、柑橘、木材、天然橡胶
巴西农作物大量出口(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3)、咖啡王国
出示咖啡生产的PPT,总结:
咖啡王国”——巴西是世界上最大咖啡生产国和出口国。20世纪初,巴西的咖啡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从而赢得了“咖啡王国”的美称。咖啡是巴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2、工矿业:
出示PPT,学生了解巴西自然资源的丰富。矿产口出口量很大。
学生从书中找出描述工业发展的语句,总结:
自巴西独立来,工业发展迅速,现已建立了部门齐全、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的工业体系,其中钢铁、汽车、飞机制造业等工业都居南美洲首位。
指出,巴西是南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是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快速的国家之一。但是,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和俄罗斯、中国、印度、南非,合称“金砖国家”。(特点是经济增长快)。
3、巴西利亚
出示PPT,认识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亚。
巴西利亚,是巴西的首都,位于巴西高原海拔1158米处。该城市以飞机状的大胆设计及快速增长的人口而著名。巴西利亚气候宜人,四季如春,人均绿地100平方米,是世界上绿地最多的都市。
虽然是首都,但不是最大城市。最大城市是里约热内卢。指出,2016年奥运会,在里约热内卢举行。
活动:
P86页活动。
(二)、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
1、亚马孙河:
出示PPT,学生认识亚马孙河
世界第二长河,流向大西洋。流量是尼罗河的100倍,是世界第一大河。
讨论:亚马孙河水量丰富的原因是什么?
结论:
亚马孙河发源于安第斯山脉,流经赤道地区,赤道地区是全年多雨区,流域内全年降水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干流水量极大。亚马孙河的河面相当宽广,流域以内平原广阔,流域面积大,洪水季节流量极大,河口地区一片汪洋,有“河海”之称。
2、热带雨林:
亚马孙河是世界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在亚马孙流域也分布着地球上最广的热带雨林。
亚马孙的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为什么呢?
出示PPT,学生理解:
热带雨林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地吸收二氧化碳,向大气中补充氧气。据估计,亚马孙热带雨林所产生的氧气,至少可占到地球氧气供给量的20%以上。因此,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
热带雨林,除了提供氧气,还有什么作用呢?学生看书总结:
3、热带雨林遭受破坏:
巴西热带雨林是世界上面积最广大的热带雨林,它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森林储量占森林总储量的30%以上,植物种类和鸟类各占世界的一半,河里还有2000多种淡水鱼,是人类非常珍贵的生物资源宝库。可惜的是,这个宝库目前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这个“地球之肺”功能正在减弱,这是怎么回事呢?请看下一个话题——雨林危机
n原始农业:印第安人,原始的种植方法,砍倒树木,开垦荒地。不断的迁移,破坏雨林,但人口少,破坏较小。
n开辟牧场,发展畜牧业,使得越来越多的雨林消失。
n发展矿业:巴西热带雨林中公路旁的铝矾土加工厂正冒着滚滚浓烟。
n开辟农场,种植大豆,向国外出口,获取高额的经济利益。
总结:
非法采伐是森林消失的主要原因。
在亚马逊地区,农业开垦也吞噬着珍贵的原始森林。由于国际市场对大豆和牛肉需求的增长,这片地球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正在逐渐被大片的大豆种植园和牧场所替代。大豆种植者唆使农民砍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然后大规模种植单一物种的大豆。这些大豆成熟后,又被运往欧洲等地区作为鸡、猪等养殖场的饲料。最后,这些动物的肉品被供应快餐店作为食物的原料。
同样,牧场的过度开垦也是亚马逊地区雨林破坏的重要原因。这些大型的牧场也在蚕食着大面积的原始热带雨林。
总的来说,是人极端追求经济利益,破坏生态环境的结果。在这一点上,我们也需要吸取教训,调整心态。追求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融合。
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的破坏。
热带雨林的生态意义,远大于经济利益。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礼物,我们不能放弃,转身追求其它。
地理的教案 12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
2、知道我国主要地形区的特点和分布
3、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掌握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布。
4、掌握我国气候的三个特征,知道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
5、了解黄河,长江的概况和开发治理情况。
【教学重点】
我国气候的特征,长江,黄河。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回忆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征。
板书:一、地形和地势特征
强调:重点掌握我国的地形剖面图,这是一个经常考察的内容,要能在上面找出各个地形区。
2、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我国主要地形区,分组比赛。
板书:二、地形地势的分布
3、在我国气温分布图上找出一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区。总结冬季和夏季的气温特点。
找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分析其位置和地形的关系。
复习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4、找出我国气候的三个特征: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
补充:这是本节一个重点内容,需要结合地图掌握每种气候的位置和特点。
5、列表比较长江和黄河的概况
讲述:长江重点是开发,黄河重点是治理。
长江的开发:航运,灌溉,水能。
黄河的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治理。
强调:这是另外一个重点内容,在以后的考试中经常出现,重点掌握两个水系图,和几个重点水电站的位置。还有长江的几个城市的位置。
地形: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分别代表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上黑板找地形,说特点。
冬季:越向北气温越低,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
时间:夏秋多,冬春少
空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读图分析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和季风区的界限。
在气候类型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分析其特点。
从发源地,入海,上中下游划分,主要支流,流经省份和地形区列表比较。
【作业设计】
黄河水系图,长江水系图
地理的教案 13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知识和能力]
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3、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以备将来能用在生活和生产上。
4、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6、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7、能够使用目的(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8、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
2、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4、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5、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难点
1、比例尺大小的判别以及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2、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和方向,但是,要和地图“对话”,获取我们所需的信息,这是不够的,还必须认识和熟悉地图的“语言”——图例。
板书
地图的基本因素——图例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
什么是图例?
指导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图1、22中有关图例的文字说明,以及课本p14第3自然段,使学生知道图例是指: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文字和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数字,又称注记。
组织活动
1、让学生看课本p14图1、24“一些常用图例”,自己想办法尽快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
2、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记忆的好方法。教师给予指导启发,如点状的符号有哪些?分别表示什么地理事物?线状的呢?面状的呢?等等。
3、教师可用电脑逐个展示各种图例,让学生辨认,也可用课前准备的“图例卡片”,进行“找朋友”或“对号入座”等游戏。
4、组织学生进行绘制自己居住房间平面图的比赛,看谁画的又符合实际又美观,图上要有比例尺、方向以及自己设计的图例等要素。
评价点拨
展示若干学生绘制的平面图,点拨评价后说明记住图例固然很好,但地图一般都附有图例,所以也不需去死记硬背,关键是要掌握识图的方法和步骤。结合绘图中的问题,强调在绘图和填图时,图例要规范准确,特别是注记,应该字体清晰匀正,大小合适,排列应“横写自左向右,竖写自上而下”,点状事物不离点,线状事物也是线,面状事物不出面。
小结过渡
同学们,比例尺、方向、图例是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阅读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很好地与地图“对话”,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板书
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提出问题
1、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需要什么样的地图?
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
利用地图之外,还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够更加快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
讨论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9第1和第3自然段以及阅读材料“地图家族一览”,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列举说明。
评价点拨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评价后小结点拨。
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地图,如气候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工业区或工业城市分布图、铁路、公路分布图、旅游景点分布图、商业中心分布图、政区图、军事地图等。
②根据地图的内容,通常可以划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两类。普通地图是反映自然和社会经济一般特征的地图,概括程度高,多为小比例尺地图。专题地图则是根据专门用途着重反映一种或几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地图。
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在地图绘制中的广泛应用,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地图,地图家族中新贵族不断涌现,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使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成了现实,人们能够更快、更准确地传输和获取地理信息,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大的方便。
④根据目的和需要,选择和使用地图,查找和获得所需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好习惯。特别是地理课的学习过程中更是离不开地图,正如人们说的那样:“地图是地理的眼睛”,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地图学好地理呢?
讨论引导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地图在自己学习地理过程中的体会后进一步引导:
1、运用地图的方法——上课时要做到左图右书,图文结合,养成读图、用图的好习惯。
2、运用地图的步骤:
①看和指——在图上找到所学地名,指出它的位置。
②读和写——生疏地名反复读,同音、近形、近义的地名要多写。
③想和说——看到的事物要多动脑想,想好以后要表达出来,能够“看图说话”,把“哑图”变为“活图”。
④变和画——变是指在地图上获取的信息,要善于迁移应用(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画是指要多动手进行画图练习。如照着画、默着画、反着画(如图上画的是南半球某种现象,你就画北半球相反的某种现象)、繁化简、图配文、创新画等。
总之,学地理,在脑海里时时、事事都要装有一幅活地图,逐步建立空间概念。
反馈练习
1、电脑展示下面三件事,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件事,让各小组去组织分配的活动,看看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图,为什么?
2、各小组再去韩国汉城乘坐地铁,让学生完成课本p21活动2。
[课堂小结]
根据以下电脑展示,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地图基本要素的内容,强调养成运用地图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每个学习小组,用16开纸把学校的平面图设计出来,以“我为学校提建议”为形式设计未来的学校建设方案;或以“我浪费时间了吗”为主题,结合现有城市地图分析本组同学上学的路线是否最为简捷。地图上要有自己设计的图例及其他要素,以及绘图小组同学的姓名,一周后,大家评比,看哪个组绘的最准确、最美观。
地理的教案 14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及由此产生的人口问题;
2、理解我国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
3、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和人口分布特点;
4、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制作统计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2、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3、通过让学生收集计划生育标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关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实行计划生育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2、正确处理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3、培养学生参与国家大事的意识和辨证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分布特点;
2、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对策。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制作统计图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在《中国的疆域》一课中我们知道了我国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居世界第三。那有谁知道我国的人口情况?有多少人?居世界第几位?
生:我国人口已超过13亿,总数居世界第一。
一、世界人口大国
师:这位同学说中国人口世界第一,到底是不是呢?下面我们用数据说话。(指导学生完成课本11页活动题1:根据表1-2,分别计算不同年份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并绘制成形象统计图。)
(知识拓展):同学们知道形象统计图有哪几种吗?
生:主要有饼状图、条形图、折线图。(根据回答,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的'种类,指导学生画图,对制作规范的进行展示)
(学生亲手制作统计图,掌握制作方法和技巧,并在自己制作的图中找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结论:中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总数一直处于世界首位,人口在世界总人口的比例一直保持在1/5以上。
过渡:知道了我国人口的比例,下面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五十年以来我国的人口数量。我国已经进行了五次人口普查,请同学们根据我国五次人口普查人口数绘制“人口数折线统计图”。
(老师到学生中间指导学生画图,对制作规范的进行展示,根据折线图得出结论。)
结论:
二、我国人口增长快。
我国自七十年代以来就开始了计划生育,为什么人口增长这么快,是不是计划生育没有作用?
课件展示:中国、叙利亚、阿曼三国自然增长率和年净增人口数的对比图。 1 、我国人口增长原因:人口基数大。
众多的人口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讨论:人口众多且增长迅速对我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2、我国的人口问题
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资金积累困难。
2、资源人均占有量少,资源压力增加。
3、对生态环境也造成巨大压力。
4、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
5、就业形势严峻,由于人口整体素质较低,结构性失业突出。
6、老年人口增多,社会负担加重。
7、流动人口增多,交通压力增加,也导致社会治安问题日益严重。
3、我国的人口政策——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数量 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
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实行计划生育
提高人口素质
过渡:人口的数量会影响经济的发展,那么人口的分布会不会对经济也产生影响呢?
三、人口分布
课件展示“中国分省区人口密度图” ,引导学生根据图例看图,思考问题:
1、人口密度如何计算?
2、从沿海到内陆人口密度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
3、你认为人口密度的这种分布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课堂小结(略)
[教学点评]
我国的人口,是中国地理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识,是同学们学好中国地理,尤其是学好我国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知识以及分区地理知识的基础。本节内容是学生比较了解和熟悉的,执教老师让学生在统计、绘图等活动中认识我国的人口问题,培养学生绘制图表的能力。特别是通过课件中三个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年净增人口数统计对比图的展示,得出: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这一结论,可谓水到渠成,课堂活动学生参与度高。
本课的导入可采用视频材料,让学生对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有切身感受,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关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如:了解家庭祖辈人口的变化,从小家延伸到国家,体会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出的意义。)本课教材中活动的篇幅很大,许多结论可让学生通过活动进行认识(如:众多人口给中国发展带来的沉重负担),一些记忆性的知识也要在活动中得到落实。(如:从图中观察我国从沿海到内陆人口密度的变化,让学生自己得出: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东部多、西部少这一结论。)
地理的教案 15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一、山脉纵横交织
1、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1)山脉纵横交错,把全国分成若干地形区
(2)山脉成为地形区的界线P27的表格1
2、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P21
(1)东西走向的山脉:最北一列:天山和阴山;中间是昆仑山和秦岭;靠南的一列是南岭。
(2)南北向的山脉:位于中国中部的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3)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西侧的一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的一列:长白山-武夷山等;东侧一列:台湾山脉
台湾山脉的主峰玉山是中国东部最高峰。
(4)西北—东南向的山脉:阿尔泰山、祁连山
(5)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6)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分界线:
河北和山西(太行山)福建和江西(武夷山)湖北和重庆(巫山)
青海和甘肃(祁连山)西藏和新疆(昆仑山)广东和湖南(南岭)
3、中华五岳:泰山(山东)、华山(陕西)、衡山(湖南)、恒山(山西)、嵩山(河南)
我国山脉两侧地形区名称一览表
一、地形复杂多样
1、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和山地。
2、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主要地形区特征:
(1)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大江大河发源地;
(2)内蒙古高原——开阔坦荡,地面起伏和缓。
(3)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黄土广布;
(4)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地表崎岖
(5)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最大的内陆盆地;内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丰富的油气资源
(6)准噶尔盆地——绿洲和垦区,受大西洋湿润气流影响。
(7)柴达木盆地——内陆高原盆地和“聚宝盆”;平均海拔最高
(8)四川盆地——紫色,红色盆地,内有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9)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林业和牧业
(10)三大平原:东北平原——最大,黑土广布;
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地势低平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湖泊众多,鱼米之乡
(11)山地面积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3.山地的优缺点:p28
(12)山区: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合称山区,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2/3
(13)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一、地势西高东低
1、我国地势的突出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三级地势阶梯的概况:P20
1、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经济、水能的影响:
(1)对气候:使海洋湿润气流从东至西深入内地,形成降水;
(2)对河流:许多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入海洋;
(3)对交通:东西向的河流沟通了东西交通;
(4)对经济: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
(5)对水能:在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水能丰富,有利发电。
读图p30三个阶梯的分界线及地形区。
第一节中国的气候
我国气候特征:①气候复杂多样;②季风气候显著;③多特殊天气;④多旱涝灾害。
一、气候复杂多样
1、气候复杂多样,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
(1)气温分布与温度带
?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成因:纬度位置、冬季风的影响。
?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气温都较高。成因:纬度位置
我国冬季气温最低处是黑龙江省北部的漠河地区;气温最高处是海南省南部
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最冷的地方是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夏季温度低的原因是海拔高。
(2)我国习惯从北到南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这样划分是根据≥10℃的积温来划定。另外,青藏高原为高原气候区。
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P35的表格,记图2-22、23、24、25、26、27、28
(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与干湿地区
?空间上分布即地区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成因:受夏季风影响。
?时间上分布即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降水集中在夏秋季,降水年际变化大。(由南往北降水的月数渐少,总量渐少,但集中在7、8月;降水年际变化渐大)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台湾省的东北部的火烧寮(雨极),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
我国的干湿地区:P37表格
科学家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将我国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四种干湿地区类型。
干湿地区的植被类型
1、季风气候显著,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二
(1)什么是季风:夏季——偏南风(西南季风来自印度洋,东南季风来自太平洋;)冬季——偏北风
(2)夏季风的影响是导致中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降水和时空分布(降水分配不均,集中于夏季,且年际变化大;年降水量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夏季风影响雨带推移及带来的旱涝灾害,P40第二段
(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以东为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大致和我国的一月份( 0℃ )等温线,(800mm)等降水量线,(暖温带)与(亚热带), (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一致。
我国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青藏高原)、西部高原山地表现出明显的垂直气候特征。我国是唯一一个拥有三种季风气候的国家。
(5)季风区指的是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
(6)回答问题:我国为什么没有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气候类型?
答:地中海气候位于中低纬度地区大陆的西岸,而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岸;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中低纬度地区大陆的西岸,且终年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而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岸,且仅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
一、特殊天气
多特殊天气: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
多气象灾害:洪涝、干旱、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危害及预防措施
一、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旱涝灾害
1、洪涝:夏秋季节
2、干旱:影响最大、最常见、范围最广。
第一节中国的河流
一、外流区为主
地表和地下径流最后注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外流河分布区域,成为外流区。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即河水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荒漠之中的河流,叫做内流河。内流河分布的区域,叫做内流区。
1、外流区
(1)主要外流河及注入的海洋
注入太平洋:黑龙江、乌苏里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闽江、珠江、澜沧江
注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怒江。
注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2)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是珠江;结冰期最长的河流是黑龙江
(3)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长度最长的运河。它北起北京,南到杭州,经过6个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5大水系。
2、内流区
(1)主要内流河:塔里木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
3、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对比
1、我国的主要湖泊
(1)青藏高原湖区:青海湖是我国最大咸水湖,也是我国最大的湖泊。
(2)东部平原湖区:鄱阳湖(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一、滚滚长江
1、长江的源流概况
1. (1)发源地: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干流先后流经青海省(青)、西藏自治区(藏)、云南省(云)、四川省(川)、重庆市(渝)、湖南省(湘)、湖北省(鄂)、江西省(赣)、安徽省(皖)、江苏省(苏)、上海市(沪)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最终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也是亚洲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
2. (2)上、中、下游的划分:宜昌(湖北省,上中游划分地)、湖口(江西省,中下游划分地)。
长江上游的特点是:多峡谷、多支流、水量大、富水力;
中游的特点是: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下游的特点是:江宽水深、江海相连、航运便利。
中游段荆江被称为“九曲回肠”。这样弯曲的河道对航运和水流有哪些影响:不利于航行,水流不畅,极易泛滥成灾,因此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说法。解决办法:裁弯取直,建分洪工程,建水利枢纽工程等。
(3)长江干流流经的地形区: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4)主要支流及湖泊:主要的支流和湖泊: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赣江、汉江(长江最长的支流)、鄱阳湖、洞庭湖、太湖
2、长江的水能开发:“水能宝库”
(1)水能最集中的河段:集中在上游河段?源头至宜宾段?三峡段;原因:落差大,降水丰富。
(2)长江三峡:由矍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位于第二和第三阶梯的交界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具有防洪、发电、航运、水产养殖、供水、灌溉、旅游等功能,世界最大的水电站。
(3)葛洲坝
1、黄金水道:航运价值高
(1)有利条件:降水丰富,江阔水深,终年不冻,干支流通航里程长约7万千米。
(2)运输价值:水运成本低;流域经济发达,资历源丰富;与南北向的铁路线相交,联系广泛。
(3)货运量占全国的60%。
4、长江之害在于中下的洪涝灾害:上游地区植树造林;中下游地区兴建分洪蓄洪工程,加固江防大堤。
二、滔滔黄河
1、黄河的源概况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省(青)、四川省(川)、甘肃省(甘)、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山西省(晋)、陕西省(陕)、河南省(豫)、山东省(鲁)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全长5500千米,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1)上、中、下游的划分:河口(内蒙古,上中游划分地)、桃花峪(河南,中下游划分地)。
黄河上游的特点是:多峡谷、多支流、水量大、富水力;
中游的特点是:多支流、多泥沙;
下游的特点是:“地上河”。黄河“地上河”成因:黄土高原土层疏松,中游地区夏季降水集中导致泥沙的大量淤积使黄河下游的河床不断抬高
(2)主要支流:洮河,湟水(上游),汾河、渭河(中游)
2、黄河的水能开发
(1)水能集中在上游、中游
(2)主要水电站:龙羊峡、三门峡、小浪底等
3.黄河的治理:①在上、中游特别是在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泥沙下泄;②在下游修筑堤坝,加固黄河大堤。
4.黄河的奉献:①塑造了肥沃的华北平原;②提供大量的水能资源;③提供了水源进行灌溉。
长江与黄河的对比
【地理的教案 】相关文章:
地理的教案12-12
地理的教案05-23
地理教案-《长江》教案08-17
高中地理中国地理教案03-05
初中地理教案11-07
地理《疆域》教案02-19
地理《民族》教案02-17
地理教案-日本08-17
地理教案-长江02-27
地理初中教案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