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地理教案>八年级地理教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时间:2024-07-22 13:29:17 八年级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经典]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典]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1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3.1自然资源概况

  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

  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海洋资源等。

  自然资源的特征:自然资源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自然界,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自然资源的质量各个地区是有差异的。我国自然资源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自然资源由于受大某些成因的制约,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他们在地区分布上一般都是不均匀的。自然资源的状况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

  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多的地区是青藏高原。新疆、内蒙古等地由于深处内陆,水气少,云雾少,光照强,太阳辐射总量较多,而青藏高原除上述原因外,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二者共同作用,使之成为太阳辐射量最大的地区。年太阳辐射量最小的地区是四川盆地,该地区处在东南及西南暖湿气流交汇的地区,年降水量多,云雾量大,造成该地区太阳总辐射量少。

  3.2中国的土地资源

  6月25日世界土地日,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类型齐全: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齐全,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种土地类型,这有利于因地制宜。我国草地面积广达、居世界前列,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我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我国耕地面积不到一亿公顷。

  区域差异明显:我国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的区域差异明显。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我国的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部山区的林地多为人工林和次生林。我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东部、青藏高原的东部与南部。

  我国土地资源的质量的区域差异

  地区土地资源区域差异自然原因

  东部季风区北方地区集中了全国90%的耕地和林地,土地生产力高以旱地为主雨热同期,土壤肥沃平原广阔,耕地多,但热量较少,降水较少

  南方地区以水田为主多丘陵、山地,但热量高,降水丰富

  西北内陆区以草地和荒漠为主光照充足,热量较为丰富,但干旱少雨,水源不足

  青藏高原区土地生产力较低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

  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土地类型存在问题主要原因采取的措施

  耕地耕地面积减少人均耕地少,可开垦的土地资源不多,工业、交通和城镇的发展占用了一部分耕地,使用不合理,乱占耕地现象严重一方面切实保护耕地,另一方面适当开垦荒地。

  林地滥伐森林,面积减少管理与利用不尽合理严禁滥伐,盗伐森林

  草地1/3的草地遭受不同程度的退化,草地生产力大幅度下降超载放牧或弃牧,毁草开荒,再加上管理不善划区轮牧

  3.3中国的水资源3月22日世界水日

  1、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

  时间分配不均及解决措施:

  具有夏秋多、冬春少解决措施修建水库

  和年际变化大的特点

  地区分布悬殊及解决措施

  解决措施

  南丰北缺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引黄济青)

  2、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

  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原因: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匀;人口增长,工农业用水量大大增加;不合理用水,浪费、污染现象严重。节约用水,科学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是缓解缺水问题的有效途径。

  3、南水北调

  水北调的总体布局确定为: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建成后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联接,将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

  东线: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抽引长江水,沿京杭运河北上,在山东西部穿过黄河,进入河北抵达天津、北京。

  中线:从长江支流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沿太行山山前平原开渠输水,终点北京。中线工程具有水质好,覆盖面大,自流输水等优点,是解决华北水资源危机的一项重大基础设施。

  西线:从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引水入黄河,解决西北地区的缺水问题。

  3.4中国的海洋资源

  多样的生物资源: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海产。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沿岸渔场和北部湾渔场是我国的四大渔场,其中,以舟山渔场最大。

  丰富的矿占资源:我国沿海的大陆架上,蕴藏着相当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巨量的化学资源:我国海盐总产量的85%集中在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北方以长芦盐场(渤海西岸天津和河北境内)最为著名,南方有海南的鹰歌海盐场等。

  保护“蓝色国土”:我国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取得巨大成就,目前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问题。如过度捕捞、石油污染、赤潮等。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1.农业是指利用动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工人培育来获得生活和工业生产所需的动植物产品的各部门;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林业等主要部门。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为人类提供衣、食、住等物质资料,为工业提供原料和市场;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2.我国农业东西部差异(东西部以400㎜等降水量线为界):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以畜牧业为主,那里有我国四大牧区(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优良畜种是三河马与三河牛;新疆牧区,优良畜种是新疆细毛羊;青海牧区,优良畜种是滩羊;西藏牧区,优良畜种是牦牛);因为降水稀少,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种植业、林业、渔业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其中,东部半湿润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3.我国农业的南北差异:

  农作物熟制耕地类型农作物

  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棉花

  北方两年三熟(华北)一年一熟(东北)旱地小麦花生

  (黄河中下游)甜菜

  (东北平原)三大棉区: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秦岭—淮河

  南方一年两熟至三熟水田水稻油菜

  (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甘蔗

  (南部沿海)

  4.造成我国农业生产与农作物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等)和社会经济条件。

  ※5.我国的九大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淮平原、太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珠江三角洲。

  ※6.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农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实现了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我国的农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人口增加、耕地不断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问题严峻挑战。人口和资源的矛盾将长期困扰我国的农业。因此,防止滥伐、滥垦、超载放牧;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植树造林、种草等都是十分艰巨的任务。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低耗的可持续农业,是21世纪世界农业发展的方向。

  7.工业是指采掘自然资源、对工业品原料和农产品原料进行加工,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生产工具、技术装备和原材料,为人民提供日用品的产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工业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工业部门按产品类型可分为钢铁工业、机械工业、造船工业、纺织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电力工业、电子工业等;按产品用途可分为轻工业(生产生活资料的工业)和重工业(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

  ※8.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沿线、沿江、沿河、沿海

  沿铁路线分布;京哈、京广、京沪等铁路沿线,形成了很多具有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

  沿江沿河分布;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攀枝花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区。

  沿海分布;沿海地区集中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9.四大工业基地:辽中南——北方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京津唐——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珠三角——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10.影响工业分布的条件:矿产资源、交通运输、消费市场、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劳动力成本以及所在地区的农业基础等。

  11.高新技术产业以电子、信息类产业为支柱;其布局一般依托于沿海发达地区或内陆的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点状分布特征。北京、上海成为我国高新技术核心地区。

  12.我国工业的发展: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人口少、交通不便、工业基础薄弱、资源和工业配置不合理)和东南沿海地区(支柱力量雄厚、市场经济发达、经济水平高、矿产资源缺乏)互补;沿海侧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内地多发展与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边境地带发展以边境贸易为主的产业。

  13.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14.现代交通运输五种基本方式: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和管道运输。从运输价格上看,空运最高,陆运其次,水运最低;从速度来看,飞机最快,火车汽车次之,船舶最慢;从运量来看,火车,轮船最大,汽车次之,飞机最小。

  ※15.铁路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重要的铁路线:五纵三横(“纵”:京哈-京广、京沪、京九、焦柳、宝成-成昆;“横”:京包-包兰、陇海-兰新、沪杭-浙赣-湘黔-贵昆)、青藏线、大秦线、南昆线等。

  重要的铁路枢纽:北京、郑州、徐州、株洲、兰州、成都

  16.我国公路交通网由国道、省道、县乡道组成,基本实现每个县城都通汽车;高速公路总里程居世界第二位。

  17.我国航空业发展迅速,运输总周转量居世界第十位。北京、上海、广州等是重要的航空港。

  18.我国的水路运输按航行区域可分为远洋运输、沿海运输、内河运输和湖泊运输。沿海各大海港中,大连、上海和广州是我国的海运中心。

  19.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各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差异、风俗习惯不同,在饮食文化、建筑艺术、节日庆典、衣着礼仪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形成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

  20.我国地理环境复杂,气候类型齐全,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种;但要注意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2

  教材分析

  “多民族的大家庭”中蕴涵着丰富的国情教育内容,课文通过图片以及设计的问题和活动使学生了解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其中汉族占百分之九十二,民族分布呈现出“大杂局,小聚居”的特点。我国民族数量多,分布不均,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在衣、食、住、行、节日等方面,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习俗,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绚丽多彩。这些都是中国人文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况,本部分内容对学生今后的区域地理知识的学习,树立正确民族观,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生们好奇心强,对中国的民族风俗感兴趣,有的学生还会表演民族舞蹈,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会基本的电脑操作,如浏览网页,复制和粘贴。教学设计中具体方案的难易程度,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能力相适应,同时也顾及程度较好的学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民族数量、构成及分布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自主进行意义建构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在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占有资料,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通过任务驱动式的课堂活动,创设积极互动的情境,展示个性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我国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激发民族自豪感

  2、在学习中,产生对祖国各族人民及文化的.热爱之情,学会尊重各族人民的不同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民族的构成和分布特点,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难点: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爱我中华”MTV,渲染气氛,让学生置身优美的音乐和画面中,引起学生注意,集中学生思维,使学生放松心情,为上课做好准备。

  在学生课前欣赏了“爱我中华”优美的旋律和各民族风情的情景中导入新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华,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美丽动听的歌曲把我们带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二、自主学习

  1、中国有多少个民族,其中汉族和少数民族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

  2、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和最少的分别是哪个民族?哪些民族人口超过了400万?

  5、中华民族的分布有什么特点?汉族主要分布在哪里?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三、释疑解惑

  1、中华民族的数量共有56个,汉族人口数量最多,占中国人口总数的91%,所以其他55个民族被成为少数民族,约占中国总人口的9%。

  2、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约有1500万,主要集中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另外,还有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满族、苗族、彝族、土家族的人口数量也较多,超过了400万。

  3、我国各民族在地区分布上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汉族人口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在边疆,汉族多与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东北的边疆地区。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集中的省份,有20多个少数民族。

  课堂体验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3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一、山脉纵横交织

  1、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1)山脉纵横交错,把全国分成若干地形区

  (2)山脉成为地形区的界线P27的表格1

  2、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P21

  (1)东西走向的山脉:最北一列:天山和阴山;中间是昆仑山和秦岭;靠南的一列是南岭。

  (2)南北向的山脉:位于中国中部的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3)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西侧的一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的一列:长白山-武夷山等;东侧一列:台湾山脉

  台湾山脉的主峰玉山是中国东部最高峰。

  (4)西北—东南向的山脉:阿尔泰山、祁连山

  (5)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6)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分界线:

  河北和山西(太行山)福建和江西(武夷山)湖北和重庆(巫山)

  青海和甘肃(祁连山)西藏和新疆(昆仑山)广东和湖南(南岭)

  3、中华五岳:泰山(山东)、华山(陕西)、衡山(湖南)、恒山(山西)、嵩山(河南)

  我国山脉两侧地形区名称一览表

  一、地形复杂多样

  1、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和山地。

  2、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主要地形区特征:

  (1)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大江大河发源地;

  (2)内蒙古高原——开阔坦荡,地面起伏和缓。

  (3)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黄土广布;

  (4)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地表崎岖

  (5)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最大的内陆盆地;内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丰富的油气资源

  (6)准噶尔盆地——绿洲和垦区,受大西洋湿润气流影响。

  (7)柴达木盆地——内陆高原盆地和“聚宝盆”;平均海拔最高

  (8)四川盆地——紫色,红色盆地,内有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9)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林业和牧业

  (10)三大平原:东北平原——最大,黑土广布;

  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地势低平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湖泊众多,鱼米之乡

  (11)山地面积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3.山地的优缺点:p28

  (12)山区: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合称山区,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2/3

  (13)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一、地势西高东低

  1、我国地势的突出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三级地势阶梯的概况:P20

  1、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经济、水能的影响:

  (1)对气候:使海洋湿润气流从东至西深入内地,形成降水;

  (2)对河流:许多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入海洋;

  (3)对交通:东西向的河流沟通了东西交通;

  (4)对经济: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

  (5)对水能:在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水能丰富,有利发电。

  读图p30三个阶梯的分界线及地形区。

  第一节中国的气候

  我国气候特征:①气候复杂多样;②季风气候显著;③多特殊天气;④多旱涝灾害。

  一、气候复杂多样

  1、气候复杂多样,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

  (1)气温分布与温度带

  ?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成因:纬度位置、冬季风的影响。

  ?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气温都较高。成因:纬度位置

  我国冬季气温最低处是黑龙江省北部的漠河地区;气温最高处是海南省南部

  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最冷的地方是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夏季温度低的原因是海拔高。

  (2)我国习惯从北到南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这样划分是根据≥10℃的积温来划定。另外,青藏高原为高原气候区。

  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P35的表格,记图2-22、23、24、25、26、27、28

  (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与干湿地区

  ?空间上分布即地区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成因:受夏季风影响。

  ?时间上分布即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降水集中在夏秋季,降水年际变化大。(由南往北降水的月数渐少,总量渐少,但集中在7、8月;降水年际变化渐大)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台湾省的东北部的火烧寮(雨极),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

  我国的干湿地区:P37表格

  科学家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将我国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四种干湿地区类型。

  干湿地区的植被类型

  1、季风气候显著,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二

  (1)什么是季风:夏季——偏南风(西南季风来自印度洋,东南季风来自太平洋;)冬季——偏北风

  (2)夏季风的影响是导致中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降水和时空分布(降水分配不均,集中于夏季,且年际变化大;年降水量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夏季风影响雨带推移及带来的旱涝灾害,P40第二段

  (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以东为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大致和我国的一月份( 0℃ )等温线,(800mm)等降水量线,(暖温带)与(亚热带), (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一致。

  我国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青藏高原)、西部高原山地表现出明显的垂直气候特征。我国是唯一一个拥有三种季风气候的国家。

  (5)季风区指的是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

  (6)回答问题:我国为什么没有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气候类型?

  答:地中海气候位于中低纬度地区大陆的西岸,而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岸;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中低纬度地区大陆的西岸,且终年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而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岸,且仅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

  一、特殊天气

  多特殊天气: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

  多气象灾害:洪涝、干旱、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危害及预防措施

  一、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旱涝灾害

  1、洪涝:夏秋季节

  2、干旱:影响最大、最常见、范围最广。

  第一节中国的河流

  一、外流区为主

  地表和地下径流最后注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外流河分布区域,成为外流区。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即河水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荒漠之中的河流,叫做内流河。内流河分布的区域,叫做内流区。

  1、外流区

  (1)主要外流河及注入的海洋

  注入太平洋:黑龙江、乌苏里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闽江、珠江、澜沧江

  注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怒江。

  注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2)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是珠江;结冰期最长的河流是黑龙江

  (3)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长度最长的运河。它北起北京,南到杭州,经过6个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5大水系。

  2、内流区

  (1)主要内流河:塔里木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

  3、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对比

  1、我国的主要湖泊

  (1)青藏高原湖区:青海湖是我国最大咸水湖,也是我国最大的湖泊。

  (2)东部平原湖区:鄱阳湖(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一、滚滚长江

  1、长江的源流概况

  1. (1)发源地: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干流先后流经青海省(青)、西藏自治区(藏)、云南省(云)、四川省(川)、重庆市(渝)、湖南省(湘)、湖北省(鄂)、江西省(赣)、安徽省(皖)、江苏省(苏)、上海市(沪)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最终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也是亚洲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

  2. (2)上、中、下游的划分:宜昌(湖北省,上中游划分地)、湖口(江西省,中下游划分地)。

  长江上游的特点是:多峡谷、多支流、水量大、富水力;

  中游的`特点是: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下游的特点是:江宽水深、江海相连、航运便利。

  中游段荆江被称为“九曲回肠”。这样弯曲的河道对航运和水流有哪些影响:不利于航行,水流不畅,极易泛滥成灾,因此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说法。解决办法:裁弯取直,建分洪工程,建水利枢纽工程等。

  (3)长江干流流经的地形区: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4)主要支流及湖泊:主要的支流和湖泊: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赣江、汉江(长江最长的支流)、鄱阳湖、洞庭湖、太湖

  2、长江的水能开发:“水能宝库”

  (1)水能最集中的河段:集中在上游河段?源头至宜宾段?三峡段;原因:落差大,降水丰富。

  (2)长江三峡:由矍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位于第二和第三阶梯的交界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具有防洪、发电、航运、水产养殖、供水、灌溉、旅游等功能,世界最大的水电站。

  (3)葛洲坝

  1、黄金水道:航运价值高

  (1)有利条件:降水丰富,江阔水深,终年不冻,干支流通航里程长约7万千米。

  (2)运输价值:水运成本低;流域经济发达,资历源丰富;与南北向的铁路线相交,联系广泛。

  (3)货运量占全国的60%。

  4、长江之害在于中下的洪涝灾害:上游地区植树造林;中下游地区兴建分洪蓄洪工程,加固江防大堤。

  二、滔滔黄河

  1、黄河的源概况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省(青)、四川省(川)、甘肃省(甘)、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山西省(晋)、陕西省(陕)、河南省(豫)、山东省(鲁)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全长5500千米,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1)上、中、下游的划分:河口(内蒙古,上中游划分地)、桃花峪(河南,中下游划分地)。

  黄河上游的特点是:多峡谷、多支流、水量大、富水力;

  中游的特点是:多支流、多泥沙;

  下游的特点是:“地上河”。黄河“地上河”成因:黄土高原土层疏松,中游地区夏季降水集中导致泥沙的大量淤积使黄河下游的河床不断抬高

  (2)主要支流:洮河,湟水(上游),汾河、渭河(中游)

  2、黄河的水能开发

  (1)水能集中在上游、中游

  (2)主要水电站:龙羊峡、三门峡、小浪底等

  3.黄河的治理:①在上、中游特别是在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泥沙下泄;②在下游修筑堤坝,加固黄河大堤。

  4.黄河的奉献:①塑造了肥沃的华北平原;②提供大量的水能资源;③提供了水源进行灌溉。

  长江与黄河的对比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4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征。

  2、了解我国各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3、学会分析地势对我国气候和河流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北纬36?剖面)”图,了解我国地势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我国地势特征,了解我国国情,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重点

  读图分析总结我国的地势特点。难点

  读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对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

  我国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纵横交错的山脉之间镶嵌着众多的地形区。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也就是哪边高,哪边低的.问题。读我国地势分布图,分析我国地势有何特点。

  二、讲授新课

  读图讨论:读图2.9“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北纬36?剖面)”,讨论以下问题:

  (1)这是一张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海拔大约是多少?

  (2)请同学们读图分析中国地势哪边高,哪边低。

  (3)谈谈你是如何分析的。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请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指导订正,学生派代表展示讨论的成果。

  学生:西部棕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4000米以上,中部浅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1000~20xx米,东部绿色的区域代表海拔500米以下。西部的海拔高,东部的海拔较低,所以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教师总结:西高东低就是我国的地势特点。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教师用学生的教材展示说明西部高,东部低)。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通过读图分析、探究讨论,大家掌握了读图的方法,理解了我国地势的特点。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5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们了解什么是工业,及工业生产,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和类型。明白工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是国家独立、自主、现代化的保证。结合同学的日常生活实际,了解工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享受工业带给我们的幸福。

  通过本节教学和学生的表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工业分布特点:不能分析出分布的原因,沿线、沿海、沿江、沿河分布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便利的交通,再次体现交通运输的作用,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2对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缺少综合的认识和分析,如:资源的分布对工业的影响,联系学习印度的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理解辽中南发展重工业的基础和有力条件。

  3识图能力有待提高,读图分析能力单一。学习上海的工业,尽管没有发展工业所相关的资源,但不能从社会需求、市场空间、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城市特点等优势方面分析。

  4联系生活实际,说己了解的家乡的一些工业,哪些是轻工业,哪些是重工业,他们的原料、生产过程、产品、对生活的作用等方面是否一样。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图表认识东北地区的人口、民族和城市分布。

  2、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培养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获取、处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4、培养学生人地协调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运用“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图和“东北地区的面积与人口统计”表,归纳东北地区人口的分布特点。

  2、运用“东北地区城市与铁路分布”图,归纳东北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

  难点:掌握本节教材所渗透的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

  三、教学流程设计

  【揭示课题,直入主题】

  【提出学习目标】

  1、运用图表了解东北地区的人口、民族和城市分布,能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地理计算能力。

  2、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能学以致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指出学习重难点】

  重点:

  1、运用“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图和“东北地区的面积与人口统计”表,归纳东北地区人口的分布特点。

  2、运用“东北地区城市与铁路分布”图,归纳东北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

  难点:掌握本节教材所渗透的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

  【人口分布】

  教学过程:

  【自学指导】看图思考(同桌之间互相协作)

  完成课本P31活动题(大致5分钟)

  活动第一、二题由学生直接计算。第三题引导学生先看图例明确不同颜色代表不同人口密度,然后让学生再来看东北地区人口分布图。首先找出人口密集区,人口稀疏区,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学生归纳总结出人口分布特点后,叫几名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读图分析,请说出东北地区人口密度大于100人/km2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

  老师强调:中部、南部平原区,主要的平原是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

  2、想一想,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最后老师总结。影响一个地区人口的主要因素有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交通运输条件,工业与城市分布、资源分布等。

  分析完这个题之后呢,让学生齐读31页课文,指导学生划出重点知识点。

  教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东北地区以前被人们叫做“北大荒”,人烟稀少,那么昔日的荒凉之地如何成为今日的人口稠密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呢?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造成东北人口急剧增长的原因。(我选的是一部热播电视剧《闯关东》的片头部分,它刚好讲述的是闯关东的时代背景,这样更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大家都知道东北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区之一,请同学们在课本32页东北地区主要民族分布图上找出东北主要的少数民族所分布的位置。师生互动:老师说哪个民族让学生找哪个民族,通过看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出分布最广的民族。完成师生活动之后,让学生看多媒体,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各个民族的分布。让学生对各民族的.分布,有更深刻的印象。给出一张满族特色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找一名学生朗读《旗袍与旗装》,增加学生课外知识。

  课堂活动:

  课本33页活动题以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为主,由学生小组间进行讨论,最后由一名学生代表回答相关问题。学生们回答完后,最后由老师总结归纳前面学生所回答的情况,带领学生看多媒体课件,看两个民族的习惯和传统文化以增长课外知识。

  教师总结:通过我们前面的学习,我们现在会用地图和相关图表来分析一定的地理方面的问题,另外我们了解了不同少数民族它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色,为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城市分布】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东北有哪些城市吗?你们知道这些城市是怎样分布的吗?

  学生自由发挥

  教师:好,同学们说了那么多,说的都不错,但是比较杂乱,那么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从地理角度来系统分析学习东北地区的城市分布,学完之后你将有所收获。

  课堂活动

  合作探究:老师给出一幅东北地区城市与铁路分布图,结合课文35页活动题让学生找出相关城市。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思考课件给出的前两个问题。第三个问题,给出一张铁路分布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出东北地区主要铁路干线——京哈线、哈大线、滨州线、滨绥线,强调每条铁路干线的起止城市名称。老师引导学生总结东北城市的分布特点:东北地区是中国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集中在交通干线沿线分布,特别是哈大线、滨州线、滨绥线沿线地区。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及小字部分文字,归纳出哈尔滨、长春、沈阳三个省会城市的主要特点。出示课件加深记忆。

  思维升华:大连是一个北方城市,为什么“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呢?在大连举办国际服装节,有哪些优势条件?

  老师提示:结合前面学习人口分布特点的方法从地理位置、气候、交通运输条件等方面分析。出示课件,加深理解。

  小结:给出本节课的一个学习框架,让学生填空,目的是对本节进行梳理,加强记忆。

  课堂检测:

  一、猜猜我是谁

  1.在东北的三大平原中我的人口密度最小。我是__三江平原xx。

  2.我是东北三省中人口密度的省区。我是xx辽宁省xx。

  3.我是东北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我是xx满族xx。

  4.我连接了哈大线、滨洲线和滨绥线。我是xx哈尔滨xx。

  二、能力提升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东北地区中南部人口较稠密的原因。

  教师总结:中南部以平原为主;农耕发达;工业和交通运输发达;开发历史悠久等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学习目标(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能学以致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以及重难点(理解本节教材所渗透的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的掌握程度。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7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主要讲的是地形与地理,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地形复杂多样就需要学生在读地形图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概括,而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需要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经过计算感知。

  1.教材用中国地形图引入新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非常形象、直观。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利用颜色的深浅不同可以大致判断出这个地区的地势走向。不难看出,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

  2 .图2.1和图2.2是关系十分紧密的两幅图像,学生从图2.2转化到图2.1有一定的困难,应该结合以前学过的地形剖面图的形成指导学生观察。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沛的降水。

  地势对河流的影响: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

  河流流经阶梯交界处: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水能资源。

  地势对交通的影响: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3.地势是指地面的高低起伏,而地形我们讲常见的五种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结合图2.4中的景观图,请学生归纳五大地形的特征:山地的绝对高度较大,顶部高耸,坡度很陡,沟谷幽深;丘陵的相对高度较小,地势起伏和缓,坡度较小;高原的绝对高度大于500米,相对高度小,顶面面积较大,起伏和缓,四周较陡;平原的绝对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起伏小;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内部是平地或和缓的丘陵。只有理解了,才印象深刻。

  4.我国的主要地形,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知识点也较多,老师必须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条理清晰。我的思路是先讲山脉,因为山脉是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有了地形的基本网格后,再嵌入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

  5..中国地形的特点是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这里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适当介绍下山区的概念,它不是仅指山地,还包括崎岖的高原和丘陵。在同学们以前的认识中,往往觉得山区是不适宜生存和发展的,学习本课之后,他们发现其实山区还有一些优势,比如山区虽然不适合发展农业,但为农业的多种经营提供较好的条件。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待事物、分析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来自农村,学生在认知目标,学习方法,活动开展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1.对地理学科没有兴趣。 认为地理学科不是中考学科,学不学没多大关系,只要及格就行,久而久之,对主要学科兴趣越高,对一般学科兴趣很低。

  2.学生学法不恰当。地理学科不同于其他科目,必须学会看地图来学习,而学生会读图,识图,填图,用图的能力较差,也就不能很好独立完成作业,学生“死记硬背”。

  3.本节的学生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由感性到理性,有特殊到一般的认识。

  4.本节要通过看地形剖面图和地势三阶梯示意图学习我国地形的阶梯状分布,任何看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障碍点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分布的特点,知道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知道我国五种地形的分布比例。

  2.了解我国地形的特点,知道我国五种地形的分布比例。

  3.理解我国地形地势特征对我国气候和交通等的影响。

  4.发展学生读图的能力和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读图,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过程,了解我国的地形地势及对我国交通、气候的影响。

  情感与态度:

  了解祖国的基本国情,培养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地势的特征,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教学难点:读东西地形剖面图和地势三阶梯图、地势分布图,并从中获取效果信息。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与增长,理解我国人口数量过多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2.培养学生阅读《中国人口的分布》和《中国人口的增长》等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计算和分析能力.

  3.使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难点

  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人口过多对资源和环境的诸多负面影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画面——城市一景:街上人流如潮,摩肩接踵,异常拥挤.

  你遇到过类似的由于人多给你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和烦恼吗?谈谈你这方面的遭遇和体验.同学们或许只是从平时这些小事中深感我国人口之多,但具体深入的情形并不是很清楚,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教师指导读图1.10《中国人口增长示意》,根据人口增长曲线,引导学生分析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

  (1)我国人口基数大.20xx年有12.66亿,20xx年达到13.40亿.

  (2)增长速度过快.由该图可知,我国人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2.学生讨论:

  (1)新中国成立以前为什么人口增长缓慢?

  (2)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什么人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3)1982年至20xx年人口增长曲线明显变缓,主要原因是什么?

  3.算一算,想一想

  结合课本P12图1.11和图1.12,了解实行计划生育和晚婚晚育对控制人口增长的显著成效.算一笔账,假设你们是三口之家,年收入是10000元,如果你的父母又超生一个弟、妹,你们家的人均收入是多少呢?对你的成长有没有影响?

  让学生从“国家”到“自身”真切地感受到实行计划生育的好处.坚决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将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降低;晚婚5年,100年可少生一代人;多一个弟、妹,会使家里人均收入下降,影响自己的成长质量.

  4.用一系列漫画(或做成课件)分析人口数量过多对资源和环境、经济的影响:

  (1)第一幅画:原始自然环境,其中有森林、草场、河流、小鸟等各种动物,有一个人在一小块田地里劳作.

  (2)第二幅画:若干年后,人口数量增加,环境不变,如果人们要生存,他会怎么做?(完全自然条件下,没有现代科技)(砍树、开荒)

  (3)第三幅画:如果人口继续增加,人们如何生存?生活水平如何提高?

  (4)第四幅画:此地变成一片沙漠,人类离开生活栖息地,另寻生存环境;人们生活水平还能提高吗?

  此四幅漫画说明人口数量的增长对环境、经济产生的影响.回到第二幅漫画,提问:如果人们不通过开荒增加耕地,能不能采取其他方式来养活自己?(依靠提高单产来解决).

  教师:人力资源是宝贵的`,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发挥这一优势,可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人又是消费者,过多的人口,过快的人口增长,势必给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5.举例说负面

  我国人口数量过多,会产生哪些负面影响,补充更多的实例.

  学生回答提要:农民外出找活难,闲居在家导致赌博成风;农村基础医疗、卫生设施差,就医难;城里下岗人员多,社会就业压力大;大量废弃物造成城市垃圾污染;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世界排名靠前,但由于人口多,我国人均GDP仍较低……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人口的增长必须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必须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尤其要提倡晚婚晚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三、人口东多西少

  1.读教材P13图1.13《中国人口的分布》.从黑龙江的黑河至云南省的腾冲画一条直线,将我国划成东部和西部,人口密度在400人/平方千米和人口密度在1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各主要分布在哪里?提问:为什么东部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人口密度比西部地区要大?

  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可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开发时间的长短等方面来总结.

  2.(师问)感受我国东西部人口密度差异,比较江苏和青海的人口密度.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说说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原因.

  (生答)东部的江苏省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自然条件优越;位于沿海,基础设施好,城镇和产业密集,经济发展较快,因此人口密度大.而青海位于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滞后,所以人口稀少.

  3.(讨论、交流)针对课本P14“活动2”中的不同观点,进行交流讨论,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小结:人口的分布有其必然的自然、经济原因,人口的流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合理的人口流动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不能用行政命令,强行搬迁.政府应加强管理并正确引导,使人口有序流动.

  四、课外作业

  1.【人口调查汇报】请各活动小组的代表介绍你们所作的村组的人口资源调查,提供以下数据:人口数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

  2.【分析】说说家乡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率虽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每年新增人口仍较多;人口密度大,有的村组每平方千米超过千人.)

  3.【举例】这种人口状况给家乡带来的不利影响.(学生回答:人多,耕地少,农民增收难;农村闲散人员多,麻将泛滥,成为社会治安的一大隐患;村镇进入入学高峰期,教师缺编,教学设施落后,大班教学,影响教学质量……)

  4.【想一想】针对以上人口问题,同学认为根本的解决措施是什么?(学生回答: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于国于乡于己都有利.)

  5.【宣传活动】近期进行一次“介绍计划生育好处,唤起民众的人口忧患意识”的宣传.(说明: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如黑板报等,要以浅显的道理,身边的鲜活事例,通俗生动的语言进行宣讲.)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知道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继续培养学生使用地图和相关图表、材料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本节课对地图和图表的综合分析,引导学生用过去所学和教师提供的资料,自主探究和分组讨论等方式学习新知识,并使学生认知知识的连续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节约用水,有意识的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保护有限的水资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教学难点:分析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造成影响及解决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对淡水资

  源危机的意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做节水、护水的模范。

  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和我们日常生活较为密切,许多内容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事。为了保证课堂

  教学效果,主要采用“角色扮演”和“讨论法”。通过“角色扮演”和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并通过活动设计,有意识地让学生亲自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分组,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准备课堂讨论。

  2.教师收集相关资料数据、图片,准备相关投影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背景音乐——高山流水。教师:听着这美妙的音乐,请闭上眼睛想象:青

  山削翠,流水潺潺,飞泉瀑布,水天一色,相映成趣,好不惬意,我们好像听到高山对流水说:高山仰止,流水不断;流水对高山讲:万流归宗,生命永恒!(学生听音乐跟随老师一起体会。)

  板书课题:第三节水资源

  一、时空分布不均

  新授:

  (1)水资源的概念和作用。(学生看书并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教师总结。)

  明确:水资源概念

  广义:包括海水在内的地球水量总体。

  狭义:是指地球上的淡水资源。

  作用:人的生命活动和动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水。水不仅维持地球一切生命,而且对一切经济问题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2)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径流量分布示意图”,让学生观察我国河流径流量的南北、东西差异,教师总结。

  明确:我国水资源在空间上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另外我国水资源从时间 配上来看:夏秋多冬春少。

  (3)思考: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先给学生展 资料,学生举例并讨论,教师总结。)

  明确: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如:南、北方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差异明显,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地为主。我国将水和径流的季节、年季节变化大,是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在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的不足更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教师展示我国各地水资源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

  板书二、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

  (4)如何缓解我国的缺水状况?(提示学生根据我国水资源问题寻找解决途径和方法)

  明确: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我国自古以来一直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兴修水库是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措施之一;(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提示学生我们周围的水库的意义,引导学生通过类比理解水库的作用。)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多媒体出示南水北调示意图,并简单解说引滦入津、引滦入津、引黄入晋工程的作用及意义,从而提示学生分析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5)我国水资源总量大,但人均仅为世界水平的1/4,总体上我国缺水情况日益加剧。然而在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水污染和是浪费的状况也很严重,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有不合理用水的`状况?(学生回答)引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话题。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角色扮演:从以下角色中任选一个,从角色出发,谈谈如何节约用水,你现在的身份是:农民、水利工程师、政府官员、造纸厂厂长、家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寻找节水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节水是社会各部门各方面需要进行的共同的工作。节水是社会问题。)

  明确:

  A、我国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所做的努力:?制定法律、法规;?有偿使用;?制定“中国水周”;?制定“节水标志”。

  B、农业节水:帮助学生了解我们周围的农业用水情况,并把几种主要的灌溉方式提供给学生。

  C、工业节水:提示学生根据教材了解。

  D、城市节水:简单了解。

  E、家庭节水:调查学生的家庭用水情况,并评出家庭用水小模范,使学生找到身边的榜样。

  F、出示节水标志,并通过让学生介绍这一标志,强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节水意识。(观察节水标志图,通过观察你有哪些想法,这些会不会对你今后的生活产生影响?记住节水标志,时时不忘节约水资源。)

  (6)动画“没有水我们还有什么”。

  结束语:不要让我们的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祝愿我们美丽的地球,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播放音乐:《竹林晨曲》。

  教学反思

  1、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对于水资源的现状问题以及如何保护水资源有更深入的理解。初步形成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观。

  2、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发现并解决问题等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的实践和我们的理想可能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在不断的探索与思考。这节课我和我的学生一起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相信我们会走得很远。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10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资源概况

  一、什么是自然资源:存在与自然界、能为人类提供福利;

  1、主要类型: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

  2、自然资源的特征

  (1)自然资源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科学技术进步不断拓展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空间:空气、风景

  (2)自然资源数量巨大,但又是有限的。

  3、可再生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应有计划,有限制地加以开发利用。

  4、非可再生资源: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煤炭,石油,天然气。应综合利用,注意节约,避免浪费和破坏。

  5、新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核能、氢能等。特点:污染小、储量大、分布广等。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

  第二节中国的土地资源

  一、人多地少

  1、土地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2、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不及世界的1/3。

  一、类型齐全

  1、各类土地资源齐全:耕地、林地、草地等(各类土地利用类型比例图)

  2、草地面积较广,所占比重大。居世界前列。而耕地、林地所占比重相对偏小。

  3、中国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的干旱荒漠,以及青藏高原上的高寒荒漠等。

  二、区域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区域差异明显

  1、耕地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以及低缓的丘陵地区

  2、林地分布在东北、西南(天然林)、和东南山区(人工林和次生林)。

  3、草地分布在北部、西部内陆地区。

  4、土地资源质量的区域差异

  一、珍惜每一寸土地

  1、耕地存在的问题:人均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工矿与建筑用地占用及乱占耕地,使耕地面积减少——对策:提高耕地的生产力;适当开垦荒地,提高利用率。

  2、林地存在的问题:管理不力,滥伐现象严重—对策:营林、护林、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

  3、草地存在的问题:超载,管理不力,造成退化——确定合理的'载畜量,划区轮牧,防灾。

  4、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第一节中国的水资源

  一、“东多西少,南多北少”,中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特点。

  1、南方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0%,却占全国总流量80%以上。

  2、黄、淮、海流域面积占全国耕地的38%,以上但水资源只占6%。

  3、水资源空间分布的五个带:P73;图3-20

  我国水资源供需情况对应地区

  二、时间分配不均及其对生产的影响。

  1、中国水资源时间分配上:夏秋多,冬春少和年际变化大。

  2、对生产的影响——易造成干旱和洪涝灾害。

  三、节约每一滴水

  1、地区分布不均——兴建跨流域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最大规模)。把长江流域富余的水调入缺水的华北、西北地区。

  2、时间分布不均——兴建水库。(小浪底)(三峡水利枢纽)。

  3、小浪底水利枢纽是黄河干流上的最大水利枢纽工程;三峡水利枢纽是目前长江干流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1.我国各大水系中,水资源最丰富的水系是长江水系,其次是珠江水系。

  6、污染和浪费——节约和防治

  7、缓解缺水问题的根本途径: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节水型社会”。

  8、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条路线:P76图3-24.

  第一节中国的海洋资源

  一、多样的生物资源

  1、优越的海洋自然环境

  (1)地跨多个温度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2)大陆架面积宽广。

  (3)海水温度适中。

  2、四大海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

  3、四大渔场: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最大)、南海沿岸渔场、北部湾渔场。

  2.我国海水养殖产量占海洋水产品产量的1/3以上。

  3.我国海水养殖品种有海带、紫菜、虾、扇贝、牡蛎、鲍鱼等。

  4.我国沿海的大陆架上,蕴藏着相当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我国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海洋矿产资源有锆石、钛铁矿、石英砂等

  5.我国开发利用的海洋化学资源主要是从海水中提取海盐和镁、溴、碘等化学元素。

  二、巨量的化学资源

  1、长芦盐场(最大)、淮北盐场、布袋盐场、莺歌海盐场。

  三、保护“蓝色国土”

  6.海洋资源存在的问题:海洋灾害频繁、局部海域环境污染加剧、近海渔业资源衰竭,如过度捕捞、石油污染、赤潮。我国海洋总污染量的80%来自陆地。

  成因:沿海工厂和城市向海洋排污、石油污染处于严重、赤潮的频频出现。

  治理: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力度,防止海洋污染,并对海洋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1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中国地理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重要的组成部分。教材主要安排了“土地资源的利用,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三个内容,其意图是让学生认识土地

  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和分布以及人类面临的诸多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人类合理利用土地

  资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并

  从自身做起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在接受知识上

  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情内容,所以在处理

  教材内容上,让学生实际操作练习实际生活,展开讨论,使其

  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土地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理解

  人类所面临的土地资源问题以及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 初步学会阅读土地资源类型分布图

  2 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审美标准,从而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审美观,并以此来衡量人类活动的正确与否及善恶美丑。

  2 通过我国在保护土地资源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学生树立起信心,相信祖国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1)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和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含义。

  2难点: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分布的原因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和对策。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12

  黄河与长江重点复习:

  黄河的主要贡献:(1)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2)提供丰富的水能资源(原因:流经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在各级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大。师引导学生推出答案。指图说出黄河干流上的主要水电站及建站)(3)塑造平原和灌溉作用

  (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和华北平原:说明华北平原主要是由黄河、淮河和海河冲积而成。)(4)提供旅游资源(点明主要的旅游资源。)

  第三幕“忧黄河、救黄河”假黄河上中下游出现的危机(险情),并因地制宜,分别提出治理方案

  症状治理方案上游:荒漠化问题、凌汛建设大型水库中游:水土流失问题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根本)下游:地上河加固黄河大堤

  长江概况:

  ⒈发源地: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

  ⒉注入海洋:东海。

  ⒊长度:6300多千米。

  ⒋流经11省区: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

  ⒌流经四大地形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⒍上、中、下游的划分:上游:宜昌以上。中游:宜昌至湖口下游:湖口以下。教师引导]联系前面所学的知识,分析长江上、中、下游河段的突出特征:上游:多峡谷、水流急,落差大,水能丰富中游:多曲流,河道蜿蜒下游:水流平稳,江阔水深

  ⒎主要支流及湖泊:北岸:岷江、嘉陵江、汉江。南岸:乌江、湘江(洞庭湖)、赣江(鄱阳湖)

  二、水能宝库

  ⒈水电站及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多修建在哪部分河段?为什么?上游,多流经高山峡谷,落差大,水能丰富,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1/3,所以被称为“水能宝库”。长江干流航运能力强,称为“黄金水道五长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⒈原因自然原因:降雨丰富,支流湖泊众多。社会原因:围湖造田,植被破坏严重。

  ⒉治理措施:退耕还湖,植树造林。

  一、黄河:源头、注入海洋、分界点、经过省区和地形区的位置

  1.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呈“几”字形.

  2.发源——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

  3.上游、中游分界点——河口(内蒙古)中游、下游分界点——孟津(河南)由西往东依次经过9个省区: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和豫鲁由西往东依次经过的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利用黄河水修渠灌溉,使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成为“塞上江南”。

  4.其他:支流—汾河(山西)与渭河(陕西)的位置;主要水电站—三门峡、小浪底

  5.黄河的开发与治理:中游的水土保持是治理黄河的根本。

  6.黄河的忧患上游:荒漠化严重、凌汛;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地上河、凌汛、断流、水污染二、长江:源头、注入海洋、分界点、经过省区和地形区的位置

  1.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我国第一大河V+W形2.源地——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

  3.上游、中游分界点——宜昌(湖北)中游、下游分界点——湖口(江西)由西往东依次经过11个省区: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由西往东依次经过的地形区: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4.其他:各主要支流的位置;主要水电站—三峡和葛洲坝位置;下游的淡水湖泊位置;四个沿江城市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的位置

  5.长江有航运价值高,有“黄金水道”之称。水能资源丰富,被称为“水能宝库”。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包括从源头到宜宾和三峡河段。三峡自西向东有瞿塘峡、巫峡、西陵峡。6.治理川江(滩多流急)与荆江(荆江河段从湖北枝城到湖南城陵矶一段,“九曲回肠”)。

  7.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是中下游平原地区江水的三个主要来源。

  由西往东依次经过9个省区: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和豫鲁由西往东依次经过的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利用黄河水修渠灌溉,使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成为“塞上江南”。

  4.其他:支流—汾河(山西)与渭河(陕西)的位置;主要水电站—三门峡、小浪底长江(1)源自唐古拉山,是我国第一长河,是世界第三长河,注入东海.上中下游分界点:--宜昌--湖口--

  (2)流经的地形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通常是与黄河比较,如两河都流经的地形区是?,出选择或填空)

  (3)地区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长,降水充沛

  (4)上游特点:水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中游特点:地势低平,重点:“九曲回肠”下游特点:地势更低平,江面开阔,水网如织,湖泊多

  (5)总括特点:支流多,流量大

  (6)有“黄金水道”之称的原因:货运量占全国内河货运量的60%

  (7)最长的支流是汉江

  (8)鄱阳湖是长江流域面积最大的湖泊,它也是全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

  长江

  1.长江有“黄金水道”之称

  2.流经省份: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市自治区

  3.中上下游分界线:中上游:宜昌;中下游:湖口

  4.支流方面:上游支流: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中游支流:汉江、赣江、湘江:下游没有支流

  5.重点水利枢纽:两个(均在上游,二三阶梯交界处):三峡(建设中),葛洲坝(目前最大的水利枢纽)

  6.淡水湖:3个:中游:鄱阳湖、洞庭湖;下游:太湖

  7.源头:唐古拉山;注入:东海8.游段(其他方面):上游:支流多,经一二阶梯交界处,特别是从源头到宜宾段,水流最急,落差最大,水能资源最丰富。适宜发展水电事业中游:支流、湖泊多

  中游:水流量最小,无支流。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13

  教材分析

  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黄河的问题较多,如果处理不当,易引起学生怒黄河、恨黄河,所以应该尽量用录像和教师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实事求是等方面的教育。

  学情分析

  通 通过自主收集有关黄河的地理信息,开展小组合作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何有效利用并且治理黄河提出设想,对黄河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探讨;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

  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

  4、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5、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辨证的认识

  2、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3、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辨证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难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

  2、黄河的治理措施。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14

  第二章第三节河流

  【课题】义务教育教科书广东人民出版社地理八上第二章第三节河流【所需课时】3-4课时【课标要求及分析】

  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课标分析:

  1、本条标准是在运用《中国水系图》,了解我国主要河流的位置、流向、最终归宿,能根据我国主要河流的最终归宿判断河流所属的水系,并将其分为外流河和内流河两类。结合《中国内、外流区分布图》,归纳其分布特点。

  2、本条标准是分别运用长江和黄河的水系图,了解长江和黄河的基本概况。其次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整理、归纳长江、黄河的水文特征,理解长江、黄河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开发利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利、弊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八年级中国地理下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的内容,在本册书中上承地形、气候,启下水资源。

  本节教材从我国的河湖概况、母亲河——黄河、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等三大方面介绍中国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和对人类的影响,体现了河流在中国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展现了地形、气候及人类活动与河流之间的相互影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

  教材在介绍长江、黄河时,采用了例举现实材料的方式,能从实际生活出发,清楚的表现长江、黄河的问题所在。对于课文中所给材料虽然典型,但不够新颖,可适当补充一些近年的相关资料,来让学生意识到河流流域环境岌岌可危。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思想开放活跃,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已掌握一定量的.世界地理知识和中国地理基本概况,能从网络、电视、科普书籍等信息渠道,对中国的河流有一定的了解。在中国自然地理的学习中,学生较为熟练的掌握了学习自然地理的方法,具有一定归纳总结自然地理知识的能力,并能初步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然而,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认识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还有一定困难,需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入手进行推理分析。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根据河流的归宿区分外流河、内流河,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运用资料,比较我国南、北方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3、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以及各河段的主要特征。4、举例说出长江、黄河的开发

  利用;感悟它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5、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知道长江、黄河存在的问题与治理的对策,感悟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特征;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和利用。难点:长江、黄河开发和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式与方法】启发式教学、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在结构安排上,主要分为我国的河湖状况、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三大部分。在学习新课中首先是通过直观材料来激发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兴趣。并围绕内、外流河分布、长江黄河特征及开发利用等核心内容整合相关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源于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并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在情境体验和合作探究中认识我国的河流的分布特点,及河流开发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感悟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的重要性。每节的课后拓展借助热点问题,引发学生对我国环境的关注,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能力和关注现实的精神。使学生的认知过程是由浅到深,由基础到提高,循序渐进,逐步突破的。

  【教学资源】课本、图册、多媒体课件、空白水系图。【教学过程设计】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从地图上找出我国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外流河,以及最终未注入海洋的主要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从河流流量、水位、汛期、冰期、含沙量等方面描述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水文特征,理解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读图归纳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以及水文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展示:河流航运、灌溉、旅游等图片,洪水泛滥图片,思考讨论:河流和湖泊能给我们生活提供哪些便利?也给我们造成了哪些灾害?

  讨论回答:利:灌溉、航运、渔业、盐、旅游、水能等;害:洪水灾害等。

  我国疆域辽阔,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巨川,奔腾不息,它们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既可兴利,又可作害。我们研究河流,就是为了在今后的生产活动中,兴利除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河流的概况。

  出示板书课件第三节-河流

  二、自主研读,初步感知

  同学们自主预习教材42~44页内容,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教材42页2.30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图,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

  结合教材图,找出主要河流:长江、黄河、松花江、黑龙江、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怒江。引导学生阅读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图,提问:

  1.我国所有河流都东流吗?

  2.有没有流入其他大洋的河流?(提示:流入北冰洋和印度洋的河流),请说出该河流的名称及所注入的海洋。

  3.塔里木河最终流向哪里?

  (教师点拨)纠正学生指图缺点。着重指出:在图上指河流或观察河流,要顺着从源头到下游的方向指或观察。把这些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叫作外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叫作内流河。我国河流以外流河为主,大多数外流河曲折东流,注入太平洋,少部分河流注入印度洋,注入北冰洋只有唯一的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地势对我国的河流流向有何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河流向东流。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内流河的流域称为内流区。

  内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部,外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为什么内、外流区的水量有这么大的差异,主要是什么因素带来了影响?

  【学生回答】是降水。仔细读图,你会发现内、外流区的分界线与哪条年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

  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我国东部外流河河流的水量受什么气候的影响很大?为什么?它的主要补给水源是什么?我国西北内流河主要的补给水源是什么?外流河受季风气候影响很大;夏季风盛行时,降水多,河流流量大,反之,河流流量就小;东部外流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天然降水。内流河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流速、汛期与枯水期、含沙量、水量水位、结冰期等。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流体积,它反映河流水资源多少,通常以米3/秒为单位。水位指河流在某地某时段的水面高度,它是反映水体水量大小的最直观的重要标志。含沙量指单位体积水中所含泥沙的重量。结冰期指河流封冻的时间长短。接下来我们重点学习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河流在汛期容易泛滥成灾,在枯水期,水量减少,人们生活用水能以满足,轮船不能正常航行。

  三、小组合作,深化探究

  河流有无结冰期是以哪条线为界?主要影响结冰期的因素是什么?

  以秦岭—淮河为界。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河流冬季有冰期,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河流冬季无冰期。

  以下面四条河为例,教材43页图2.31,注意这四条河的分布情况。我们把它们按自北向南的顺序编号。松花江、黄河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长江、西江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这幅图是什么图?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单位是什么?能用来分析哪些水文特征?怎样分析?水量、水位、汛期、结冰期。

  1.四条河流什么季节流量最大?什么季节流量最小?(夏季流量大,冬季流量小;夏季盛行夏季风,降水多;冬季盛行冬季风,降水少。我国外流河大都流经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多,形成汛期,汛期径流量一般占全年径流量的60%~80%;而冬季降水少,形成枯水期。)

  2.黄河、松花江为什么在冬季出现枯水期,甚至断流?(黄河、松花江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流量小,冬季出现枯水期,有结冰现象,甚至断流。)

  3.从北到南,河流汛期开始和结束时间有何不同?汛期长短有何变化?(一般北方河流汛期开始较晚,结束时间较早,汛期较短;南方的河流汛期开始较早,结束时间较晚,汛期较长。)

  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除了众多的天然河流外,还有许多人工开凿的河流——运河,从古至今,它们为我国的航运、灌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举世闻名的京杭运河就是一个典型实例(教材44页阅读材料)。

  四、知识梳理,释疑解惑

  板书设计

  水量

  汛期

  结冰期

  含沙量

  秦岭—淮河以北

  较小

  较短

  有

  大

  秦岭—淮河以南

  丰富

  较长

  无

  小

  外流河共性

  大

  夏季

  五、当堂检测,提高升华

  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教师讲解答案。

  六、课后作业测评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第2课时?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运用流域图和相关水文资料,描述长江的主要水文特征,能够说出长江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治理问题,进一步理解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说出长江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治理问题。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1-24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2-29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热门]07-13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12-27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湘教版10-16

八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教案9篇11-27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通用20篇)09-01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土地资源12-1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水资源》教案01-03

八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教案(通用10篇)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