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案范例[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地理教案1
世界居民和国家
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是要让学生知道生活在地球上的主要种族和民族,以及他们的分布状况;了解世界各地区语言的使用与宗教的信仰情况;了解世界各大洲的国家数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各大洲的分布。
2、本节还介绍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
教学方法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让学生观看世界各地风土民情、宗教、人种方面的录像,然后巩固重要知识点,在随堂作业中反馈。
2、按教材顺序讲解课堂知识的同时,穿插讲解一些风土人情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世界人口、人种、
2、了解世界民族和语系的分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种族的特征、分布、三大宗教的起源与分布;
2、教学难点:按具体情况区分种族和民族这两个概念。
三、教学准备
世界人口分布地图、地球仪、投影片、世界地图光盘、世界人种图。
四、教学过程
(一)世界人口:
1、增长速度很快;
⑴1987年7月11日是世界50亿人口日;
⑵1996年6月底,世界人口已达57、7亿;
2、人口分布很不平衡:
⑴亚洲东部、南部和欧洲大部分地区人口稠密,占全球1/3;
⑵极地、沙漠和热带森林地区人口稀少,南极地区目前无人定居。
(二)种族和民族:(参考《人文地理》种族篇,P、8)
1、种族:
⑴白色人种(欧罗巴人种):人数世界第一,占54%;
①特征:肤色、眼色、发色较浅,头发呈波状,鼻梁高、嘴唇薄;
②分布:欧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北部。
⑵黄色人种:(蒙古利亚人种)人数世界第二,占37%;
①特征:皮肤呈淡黄或棕褐色,眼珠黑、头发黑而直,面庞扁平;
②分布:亚洲东部、东南部、美洲(印第安人、因纽特人)。
⑶黑色人种(尼格罗人种):人数占8、5%;
①特征:皮肤黑、头发卷曲、鼻宽唇厚;
②分布:非洲中部、南部,大洋洲、美洲也有一部分;(故乡在非洲)
⑷混血种人种占0、5%,南美洲最多。
2、民族:
(1)民族是由于经济、生活、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历史发展的不同而形成的;
(2)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3)大多数国家是多民族,也有单一民族;
(4)犹太人、吉卜赛人遍布于许多国家。
(三)小结:
语言人种
居民(板书)
宗教民族
课后作业
1、作业本:P、2—3第1—9题
2、填图册:P、5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世界三大宗教的名称及分布;
2、了解国家的分布,世界上和最小的国家;
3、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
4、了解中国的`国际交往,浙江省主要的友好省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世界三大宗教及居民和国家。
2、教学难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三、教学准备
《世界政区图》、世界各地的录像、中国的国际交往图
四、教学过程
(一)语言与宗教:(参考《人文地理》宗教篇)P、20
1、语言
(1)语言是区分民族的主要标志;
(2)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其次是英语;
(3)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汉语、英语、俄语、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
2、宗教(社会现象)、
(1)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流传于亚洲东部、东南部、南部(印、中、日、缅、斯里兰卡)《人文地理》P、25;
(2)xx:起源于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传入欧、美、大洋洲。《人文地理》P、22
(3)xx:起源于公元前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西部,盛行于西亚、北非、南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东南亚(印度尼西亚、中国称回教及清真教)。
(二)国家和地区: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非洲53个、亚洲48个、欧洲43个、北美洲14个、大洋洲14个、南美洲12个、南极洲无人居住);
2、面积的国家是俄罗斯(S=1710万K2);
3、面积最小的国家是梵蒂冈(S=0、44K2);
4、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国,人口12亿;第二是印度,人口9亿多;
5、人口最少的国家是梵蒂冈,只有1000人左右。
(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发达国家:工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高,经济发达;
(1)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
(2)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
(3)发展中国家:历曾经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独立后经济发展虽然快,但经济实力薄弱。
A、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
B、不少发展中国家是发达国家的原料供应地和产品销售市场,
(四)国际交往:
1、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五项基本原则):
(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2)互不侵犯;
(3)互不干涉内政;
(4)平等互利;
(5)和平共处。
2、友好省州:
(1)1995年底中国与15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友好省州:浙江省—美国的新泽西州、澳大利亚的西澳大利亚州、日本的静冈县;
(3)姐妹城市:杭州市—日本的岐阜市、菲律宾的碧瑶市、美国的波士顿;
(4)绍兴市—日本的福光町、芦原町。
(五)小结
佛教
1、宗教
xxx
发达国家
2、世界国家和地区
发展中国家(中国)
3、作业布置:
作业本:第二节
填图册:P、2、3,
课本P、3,P、6想一想、议一议
初中地理教案2
教材分析:
对一个省区的介绍,其自然环境的概述是必不可少的,是介绍其他各方面的基础。本区首先介绍了海南省自然环境。从教材左上角的一幅小图介绍海南省在我国的位置,结合地图,可看出其地理位置特征,随后介绍了其范围和海南岛面积。教材通过"海南岛地形图"结合文字描述介绍了海南岛的地形特征和水系特征。地形和水系特征是相辅相成的,中高周低的 地形特点使海南岛水系呈放射状流人南海。海南省地处热带,属热带季风气候,同时又受海洋影响,具备一定的海洋性气候特征。总的来说是以冬季暖热,夏季高温多雨为主要特征。这种气候特征决定了海南省农业以热带作物为主,加之风景秀丽,使其成为我国热带风光旅游胜地。从这一角度看,海南气候特征是本节难点。海南省独特的。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和"丰 富的旅游资源"是本节的重点。浓郁的民族风情,是与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相关联的,也是海南旅游资源的一部分。
教学建议
新课导人:
方案①:
在我国南部有一 岛屿,因交通闭塞,人烟稀少,历代封建帝王都将此作为流放犯人的地方,内陆的.,人们把它视为天之涯,海之角,有去无回,故有"天涯海角"之称。你知道它是我国的哪一岛屿吗?
方案②:
用多媒体播放海南的蓝天碧海、沙滩椰林、红树林、珊瑚礁等热带风光及具有海南特色的黎村苗寨、篝火欢歌等民族风情的录像片。引人对海南省新课的讲授。
在讲述海南省 "自然环境"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中国 政区"图(或出示"中国政区"挂图X请一个学生指出海南岛、中沙群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
2.结合地图说出海南岛的地理位置。(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位于 祖国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相对,东部和南部濒临南海,是我国最年轻省份,也是省级经济特区。
3.展示"海南岛地形"挂图,进行以下练习:
(1)找出五指山、万泉河、黎母岭、昌化江、南渡江。
(2)海南岛地形有何特点?水系有何特征 ?
(3)这种地形特点同水系特点有何关系?(海南岛中高周低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海 南岛水系呈放射状流人南海。
3.结合 "中国政区"图,请学生描述一下海南所处纬度区域、当地的气候特点。(海南岛属热带季风气候,同时又深受海洋影响,高温多雨为其主要气候特征。全年无冬,最冷月 的平均温度为16~24℃。
在讲述海南省"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时,按下列步骤进行:
方案①:
(1)为什么海南省农业以热带经济作物为主?
( 2)海南省有哪些主要热带作物?
(3)海南省有哪些热带水果?
(4)为什么海南渔业资源丰富?你知道有哪些水产品吗?
(5)完成教材 p.67活动题1,了解海南丰富的盐业资源。
方案②:
2.用多媒体展示天然橡胶、椰子、胡 椒、咖啡、腰果、剑麻、槟榔、菠萝蜜、芒果等热带作物画面 。
3.出 示椰子、胡椒、腰果、摈榔、菠萝蜜等实物。(教师可去超市预先购买)
讲述海南省"旅游资源"时,可按以下步骤:
1.用多媒体播放海南的蓝天碧海、沙滩椰林等热带迷人风光,及黎村苗寨,黄火欢歌的民族风情片段。老师可补充讲述:在现代旅游业中,有所谓"三S"指的是太阳、海洋和沙滩这三种最受人 们欢迎的旅游资源,而此三者都与海 滨有关。中国海滨旅游最大的潜力在海南,这里一年四季都适宜海水浴。
2.讨论:海南有哪些丰富的旅游资源?(对照教材"海南岛地形"图)
3、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66活动题3和P67活动题2。
附板书:
一、自然环境特征
1.地理位置
2.范围面积
3.地形特点
4.水系特征
5.气候特点
二、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
三、丰富的旅游资源
1.秀丽的热带风光
2.浓郁的民族风情
初中地理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南亚主要农作物的种类与分布及印度主要工业区与工业部门;能根据分布图分析农业分布与降水量的关系及工业区与矿产资源分布的关系。
2.通过观察分布图,掌握提取和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合作交流能力与探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农业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初步认识人地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南亚主要农作物的种类与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及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部门。
【难点】
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导入。播放视频《摔跤吧,爸爸!》田地里练习摔跤片段,提出问题:印度属于南亚,三大地形区与两大河流分别是什么?引导全班共同知识点,教师展示南亚地区空白挂图,指名不同学生上台作图,用不同彩色笔描出三大地形区域两大河流,全班共同指正。教师提问:印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都有哪些工业部门呢?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工业
教师展示图7.35工业及矿产分布图与图7.36农产品与降水量分布图。
【提问】印度有哪些矿产资源?有哪些工业区?工业区的位置以及主要的工业部门是什么?
【学生活动】同桌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多媒体展示展示印度工业视频资料,并出示表格,师生共同填写:
工业区 | 位置 | 主要工业部门 | 矿产资源 |
---|---|---|---|
孟买工业区 | 西海岸中部 | 棉纺织 | 煤、石油 |
加尔各答工业区 | 东北部 | 麻纺织、机械工业 | 煤、铁、锰 |
班加罗尔工业区 | 南部 | 航空、电子、机械工业 | 铬 |
【提问】工业区与矿产资源的分布关系?
学生思考后回答:矿产资源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
2.农业
教师展示教材图7.33南亚地形图。
【提问】三大地形区依次对应种植林业、棉花、粮食作物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活动】读图回答并谈谈地形与河流对农业分布的影响。
教师展示图7.36农产品与降水量分布图并介绍南亚的气候特点。
【提问】南亚主要农作物类型有哪些?
学生通过读图得出黄麻、棉花、茶叶、小麦。
【问题】
(1)完成表格:农作物种类以及分布区的年降雨量表格。
(2)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是什么?你有哪些启示?
【学生活动】四人为一小组,思考并讨论完成表格。学生得出;
(1)黄麻1000mm-20xxmm、棉花500mm-20xxmm、茶叶20xxmm以上、小麦200mm以上;
(2)农作物分布受到地形、水源、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
【教师总结】南亚七国都是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黄麻、茶叶、棉花等农产品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这都取决于南亚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气候炎热湿润,有利于农作物的种植。
环节三:巩固提高
举办活动:南亚的工农业讲解员,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向全班介绍对南亚农业和工业的了解。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作业:预习南亚的民族、宗教与习俗,查找相关资料。
四、板书设计
略
初中地理教案4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制作地形模型,使学生了解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图。
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的精神,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锻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
2.进一步提高阅读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教学难点
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及教材中的各种景观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引课)多媒体展示五幅景观图,它们的形态如何?(形态差异很大),我们把地表的各种形态总称地形。人们把地形分为上面的五种基本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你能把他们区分开吗?
你能描述这五种地形的特征吗?
(学生活动)观察这几幅图?找出它们的主要差异?如果比较两个人的身材,要从哪几个方面考虑?(高矮、胖瘦和身段)。所以,地形的差异:一方面是高低不同,另一方面是地面的起伏状况不同。
那么判断地面高低依据什么?(海拔)地面的起伏大小呢?(用相对高度来表示)。我们可以根据地面的高低起伏的状况,来判别各种各样的地形。
(影像资料)珠穆朗玛峰,我们知道它是世界的最高峰。首先,先看一段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影像资料,然后,再归纳山地的形态特征。
(学生活动)山地的特征:1.海拔高
2.险峻,也就是坡度较大。
山体往往是成组分布的,常用峰峦起伏,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的方向延伸很长,叫山脉。世界有哪些著名的山脉呢?
(计算机演示)世界上有很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有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有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学生活动)那么平原有什么特征呢?由同学来分析。
平原的特征:(海拔低,平坦,坡度小)。
那么高原呢?(海拔高,高原面上平坦,边缘陡峭)。
它们之间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海拔高度)
(计算机演示)盆地和高原的'地表形态差异很大。(高原特点: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盆地的特点:四周高,中间低。它们的形态差别很大。)
(学生活动)4—6人小组做五种基本地形的模型,比一比哪个小组做的好?
大家已了解了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学会了区分它们的方法,下面我们做一个总结。请填下表:
地形类型
海 拔 高 低
地表起伏特征
山地
平原
丘陵
高原
盆地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有高山、高原,也有平原、盆地,还有广泛的丘陵。通常我们把山地、丘陵和崎岖不平的高原称为山区。
(学生活动)读中国地形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约占我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讨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在发展经济方面,山区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承转)我们知道海洋中分布着许多岛屿,这些岛屿是海底隆起高出水面的部分。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推测海底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读图P67图3.14底地形示意图,和陆地地形相比更简单吗?
(1)看“海底地形示意图”,找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2)看着海底地形示意图,试着解释什么是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并和书中的定义比较。(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大陆架和我们人类活动的关系最大。
(总结反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它们是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这里有许多故事,还有很多的迷没有揭开,希望你们做一个勇敢的探索者,继续探索着美丽的世界。
板书设计
地形的类型
一、地形
二、地形的种类
地形类型
海 拔 高 低
地表起伏特征
山地
较高
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平原
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平坦广阔
丘陵
较低
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高原
较高
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
盆地
没一定标准
四周高,中间低
初中地理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知道地平面上的八个基本方向,并且学会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中判断方向的不同方法。
(2)了解图例和注记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在地图上判断方向,能在野外辨别方向;会绘制教室平面图和校园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所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中判断方向的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
在经纬网地图和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断方向。
二、教学过程: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讲演法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学生打开绘图本,标注当天的日期,依惯例写出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昼夜长短的情况。
2.问上课的此时我们看太阳是往哪个方向看?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提问】养成记地理日记的习惯;复习旧知,从生活中引出今天的课题。
过渡:
在陌生的地方(野外)怎样判断方向?学生交流
我们今天主要来研究地图上的方向。
【学习目的】体验生活中的地理。
新授:
(一)一般地图的方向判断
你会在地图上判断方向吗?你会判断不同地点的相对方向吗?教师板图。
学生说明判断方向的步骤和关键点。
【设计】1.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判断方向的方法。2.一般地图方向的判读对学生来说最大的难点是“参照点”问题,所以,讲清楚参照点是关键。
(二)有指向标地图的方向判断
1.所有地图的方向都可以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吗?(展示学生中秋节搜集的门票地图,用箭头标注了北方。)
2.为什么有的地图要标注指向标。
3.怎样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断方向?
学生同桌交流、回答。
4.通过学生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判断指向标地图方向的方法。
(三)经纬网地图的方向判断
1.还记得经线和纬线指示的方向吗?(经纬仪教具展示不同角度看经线纬线的指示方向)
2.怎样在画有经纬线的图上判断方向呢?板图展示。(复习旧知,期待做错的同学说出或画出自己的想法)
4.学生练题
学生回答。学生板图画方向。
【设计目的.】1.经纬线地图方向的判读是难点,尤其是两极地区的地图判读,毕竟,对于七年级的小孩子来说,空间想象力是很有限的,教具的适当运用,可以化难为易,直观、生动的展示难点内容。2.鼓励学生说出错误答案,对他和其他同学都有好处,老师能从中发现问题所在,使教学更有针对性。3.编题可锻炼学生从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是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四)小结
生活中有这样一句话:“找不到北了。”来说明找不到方向、摸不清头绪、不知怎么做等等。这句话对你今天学习方向有没有启发呢?
初中地理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教具准备
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
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播放极地区的景象录像)
总结: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二、讲授新课:
两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展示北极地区图和南极地区图。
思考:
1.南极洲被哪些地理事物包围?
2.北冰洋几乎被哪几个大洲包围起来?
解答:
同学们在课前都搜集了很多关于两极地区的自然景观图片和资料,结合黑板所展示内容及书本,完成相应题目。
小结:南北极的地理位置(包括基本的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纬度位置等)
接下来,按照书本顺序,分别对两极地区进行学习。
首先,南极地区
1.地形(图片展示)
为什么被称为“冰雪高原”?
2.气候特征(图片展示)
思考:
为什么南极地区被称为“寒极”?(所处纬度高,太阳高度很小;为冰雪高原,海拔高,表面被冰雪覆盖,反射了部分太阳辐射。)
为什么又被称为“白色荒漠”?
为什么有“风库”之称?
3.南极的“主人”
引导学生总结南极的自然环境特点,教师加以补充。
接着,北极地区
利用课件图片进行展示,然后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发言。
总结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特点。
活动课:展示南北极地区对比表格
地区纬度位置形态年平均气温平均风速年平均降水量
北极66.5°N以北海洋-18℃左右10m/s 100~200mm
南极66.5°S以南陆地-50℃极限低温
-89.2℃ 17~18m/s
极限风速100m/s 50mm以下
根据北极熊和企鹅的对话,归纳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酷寒,干燥,烈风
三、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极地地区第一课时,初步了解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课后请大家积极预习,我们下节课将继续学习第二课时内容,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
初中地理教案7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及由此产生的人口问题;
2、理解我国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
3、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和人口分布特点;
4、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制作统计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2、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3、通过让学生收集计划生育标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关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实行计划生育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2、正确处理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3、培养学生参与国家大事的意识和辨证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分布特点;
2、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对策。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制作统计图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在《中国的疆域》一课中我们知道了我国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居世界第三。那有谁知道我国的人口情况?有多少人?居世界第几位?
生:我国人口已超过13亿,总数居世界第一。
一、世界人口大国
师:这位同学说中国人口世界第一,到底是不是呢?下面我们用数据说话。(指导学生完成课本11页活动题1:根据表1-2,分别计算不同年份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并绘制成形象统计图。)
(知识拓展):同学们知道形象统计图有哪几种吗?
生:主要有饼状图、条形图、折线图。(根据回答,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的种类,指导学生画图,对制作规范的进行展示)
(学生亲手制作统计图,掌握制作方法和技巧,并在自己制作的图中找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结论:中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总数一直处于世界首位,人口在世界总人口的比例一直保持在1/5以上。
过渡:知道了我国人口的比例,下面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五十年以来我国的人口数量。我国已经进行了五次人口普查,请同学们根据我国五次人口普查人口数绘制“人口数折线统计图”。
(老师到学生中间指导学生画图,对制作规范的进行展示,根据折线图得出结论。)
结论:
二、我国人口增长快。
我国自七十年代以来就开始了计划生育,为什么人口增长这么快,是不是计划生育没有作用?
课件展示:中国、叙利亚、阿曼三国自然增长率和年净增人口数的对比图。 1 、我国人口增长原因:人口基数大。
众多的人口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讨论:人口众多且增长迅速对我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2、我国的.人口问题
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资金积累困难。
2、资源人均占有量少,资源压力增加。
3、对生态环境也造成巨大压力。
4、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
5、就业形势严峻,由于人口整体素质较低,结构性失业突出。
6、老年人口增多,社会负担加重。
7、流动人口增多,交通压力增加,也导致社会治安问题日益严重。
3、我国的人口政策——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数量 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
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实行计划生育
提高人口素质
过渡:人口的数量会影响经济的发展,那么人口的分布会不会对经济也产生影响呢?
三、人口分布
课件展示“中国分省区人口密度图” ,引导学生根据图例看图,思考问题:
1、人口密度如何计算?
2、从沿海到内陆人口密度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
3、你认为人口密度的这种分布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课堂小结(略)
[教学点评]
我国的人口,是中国地理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识,是同学们学好中国地理,尤其是学好我国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知识以及分区地理知识的基础。本节内容是学生比较了解和熟悉的,执教老师让学生在统计、绘图等活动中认识我国的人口问题,培养学生绘制图表的能力。特别是通过课件中三个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年净增人口数统计对比图的展示,得出: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这一结论,可谓水到渠成,课堂活动学生参与度高。
本课的导入可采用视频材料,让学生对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有切身感受,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关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如:了解家庭祖辈人口的变化,从小家延伸到国家,体会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出的意义。)本课教材中活动的篇幅很大,许多结论可让学生通过活动进行认识(如:众多人口给中国发展带来的沉重负担),一些记忆性的知识也要在活动中得到落实。(如:从图中观察我国从沿海到内陆人口密度的变化,让学生自己得出: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东部多、西部少这一结论。)
初中地理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2. 能力目标 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3. 情感目标 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2.使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假说以及其提出的过程
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海陆是变迁的
导入:地中海曾经有座美丽的小岛,它有一个神秘而古怪的名字“幽灵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岛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
幽灵岛究竟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
今天我们就揭开幽灵岛的神秘面纱.
师: 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歌曲<东方之珠>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变成耕种田,耕种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其实古人久已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
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课件。(可以出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
活动:(观察、分析、讨论)
提示:1、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2、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3、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古井等人的总称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已往是什么状态?)
4、荷兰的国土面积在已往的百年中为何在不停扩大?
师:请同学们总结海陆变迁的方式?
(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更;2.海平面升降;3.人的总称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是就是固定不变的呢?
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思考的人。宛如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1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下面咱们来阅读一下《魏格纳与大陆飘逸假说》。
生:阅读。
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
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何?同学们都学过剪纸可否用这种剪纸的办法证明一下你的观点。
生:讨论,用剪刀、白纸活动。
师:到各处观察,指导。
师:谁能把你们讨论的方法演示一下呢?
生:上前演示。
师:结合学生演示评价。事实表明不能看到轮廓吻合就主观认为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咱们同窗做事也是一样,要注意认真求证,不能想当然。谁来介绍1个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
生:(简单介绍)魏格纳终身为科学而献身。
师:从魏格纳发现并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生:认真观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四、大陆漂移假说观点
师:魏格纳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假说的建立,现在咱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假说。(出示大陆漂移课件)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四周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结构。
师:对照现在的`世界地图看一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活动:分组讨论。
总结:
生:之前没有大西洋,后来非洲、欧罗巴洲与南北美洲逐步漂移开才形成大西洋。
生:太平洋在逐渐缩小。
师:太平洋将来会怎样呢?
生:会消失。
师:据科学家考证,在白雪皑皑的南极洲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煤矿,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总结:
生:煤是树在高温高压下经过很长时间形成的,树是生活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说明南极大陆之前不在这里,而是在1个温暖多雨的地方,后来才漂移到这里的。
师:所有刚才咱们讨论的问题都可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成立,魏格纳用生命代价收集证据,验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性。这给咱们以很大启迪,同学们前面讲的都很好。咱们对大陆漂移假说探讨这么多还有什么怀疑吗?
生:大陆为何会漂移?是什么推动它漂移的呢?
师:提的很好。大家回去后收集质料,下节课咱们一起讨论,好吗?
练习:1、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有哪几种?
2、大陆漂移学说是谁提出来的、在什么时候?
3、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依据是什么?
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依据和验证过程,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验证假说的正确性。最后由老师总结得出结论。
初中地理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和分布,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认识我国主要农业部门及其分布,初步认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原则。
2、通过统计数据、图表等资料,学会分析归纳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提高读图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
3、正确认识土地资源和人类的关系,形成合理开发,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难点】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三、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土地是一种自然资源,是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建设房屋、种植作物、修建道路、开采矿产都离不开土地,尤其是种植庄家,放牧牛羊等农业活动没有土地则无法进行。那么,我国土地资源有怎样的特点呢?农业优势如何发展的呢?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我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和分布
【展示素材】展示《我国土地资源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读图。
【问题】我国主要土地资源类型有哪些?如何分布的?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思考,回答主要类型有:耕地、林地、草地、戈壁、沙漠等。耕地、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草地,戈壁、沙漠等主要分布在西部内陆区。
2、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活动】展示《中国与部分国家及世界土地资源对比图》、《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读图,并要求结合课本对应的内容,6人小组,5分钟时间探讨:
【问题】
(1)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陆地面积大小如何?耕地、草地、林地人均占有面积呢?
(2)我国耕地、林地和草地的`比重如何?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小组代表汇报:
(1)我国陆地面积世界第三,但耕地、草地、林地的人均占有面积少;
(2)草地和林地的面积较大,耕地面积较小。
【补充总结】我国土地资源表现出: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山地多,平地少,以及后备耕地资源匮乏的特点。我国农耕历史悠久,可供开垦的土地不多,且都分布在新疆、黑龙江等边远地区,随着人口的增加,可增加的耕地面积极其有限。
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过渡】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多样,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形成了多样化的农业。主要的农业部门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在农业生产中,根据不同自然条件,将农业生产部门布局在最适宜它发展的地方,称为“因地制宜”。
【创设情境】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分别代表水稻种植业、小麦种植业、畜牧业和林业,请各小组同学共同探讨,将自己代表的农业类型安排在最适宜它发展的地区。时间为5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分享成果。水稻种植业在我国南方地区,小麦种植业在北方地区,畜牧业在西北内陆区,林业在东部季风区。
【教师总结】我国南方北方的分界线为秦岭—淮河一线,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存在差异,因此主要的农业生产部门也有所不同。我们在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要因地制宜,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和推广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环节三:巩固提高
利用教材第13页的“活动”,请再写出三个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
根据学生的具体完成情况进行指导。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试分析你家乡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怎样的?农业生产类型又是怎样的?
初中地理教案10
河北省
教学目标:
(1)了解 河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在发展农业过程中的优势和问题。
(2)了解河北省利用其区 位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发展新型农业的意义。
(3)了解唐山大地震的历史,认识美丽壮观的新唐山。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爱我家园,建设家园"的情感教育。
教学建议
新课导人:
方案①:大家都学过历史上 的"战国七侯",即齐、楚、燕、韩、赵、魏、秦。你们知道当时赵国和燕国所在的地理位置吗?今天, 我们就来进行我们沿海万里行的第三站:"燕赵大地"--河北省。
方案②:设问:在"中国政区"图上,环抱北京、天津两中央直辖市 的省份是哪个?
讲述河北省"自然环境"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出示"中国政区"挂图,请学生说出河北省地理位置:环抱 北京、天津,东临渤海,四周与辽宁、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为邻。
2.用多媒体展示"河北地形"图,或出示"河北地形"挂图,请学生回答河北省的主要地形特点:西北多山地,东南以平原为主。并让学生在图中找出黄河、海河、燕山、华北平原、太行山和长城。
3.出示课前搜集的资料:"元明清时期的国都位置"。说明河北省长期邻近国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4、 在河北省城市与交通图上,找出穿越河北省的铁 路干线及海港。
5.小结河北的`区位优势:环渤海、环京津、水陆交通便利。
讲述"唐山大地震"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让学生学习"唐山大地震"的阅读材料。
2、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地震后被夷为废墟的唐山,随后切换画面,展示高楼林立,环境优美的新唐山,并对学生进行"奋发图强,爱国爱家"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讲述"以农业为主的省份"时,可按下列步骤:
1.设问:河北省的自然条件如何?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河北省属温带季风气候,其中南部为华北平原一部分,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多,土地肥沃,光照条件好,是我国的小麦和棉花的重要产区;但华北平原也存在着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劣势:地表排水不畅,土壤盐碱化,由于是季风气候,春旱夏涝,农业生产不稳定。)
2 讨论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北省 ,除了自然条件外,有哪些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促进了河北农业的发展?要指导学生列举一些社会经济因素如:区位优势、市场需求、农业结构调整等。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作如下讲解:(1)环京津一一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2)交通发达--农产品外运销售便利;(3)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反季节蔬菜、花卉、草皮、中高档水果。物以稀为贵,经济效益高。
3.让 学生完成教材P.37活动题,教师可补充说明反季节蔬菜的含义:
我们知道,一年中有的季节寒冷 ,有的季节炎热,有的季节温暖。对于蔬菜来说,有的种类怕冷,有的种类怕热。在通常情况下,怕冷的蔬菜在寒冷季节难以生长;怕热的蔬菜在炎热季节不适合种植,从而形成蔬菜生产和市场供应的季节性。所谓反季节蔬菜,就是通过一定技术,使炎热或寒冷季节能成功种植怕热或怕冷的蔬菜种类供应市场。反季节蔬菜由于是在 市场缺乏某种类型菜时上市这种类型蔬菜,由于物以稀为贵,所以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课后活动:
1.在互联网上查询:反季节蔬菜栽培方式有哪些?经济效益如何?
2、查询资料_了解人们在华北平原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克服农业生产中的不利因素。
3.搜集资料了解河北省的矿产资源及其主要工业部门。
4.走访附近的集贸 市场,调查一些反季节蔬菜和水果来源。
附板书:
一、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2)地形特点
(3)区位优势
二、唐山大地震
三、以农业为主的省份
1.自然条件
2.社会经济条件
(1)市场的需求
(2)发达的交通
(3)农业结构的调整
初中地理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地理位置。
2、能通过地图和其他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洲位置和范围的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简述某一地区位置和范围的方法。
2、通过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亚洲的位置、濒临的大洋、相邻的大洲及分界线、范围大小。
2、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地理位置特点的方法。
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和知识特点,科学制定目标,准确指导学生学习方法,通过情景联想、资料搜集等感性知识的积累,逐步达到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策略。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课前搜集有关亚洲位置特点、亚洲范围和居民生活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亚洲的景观图片激趣导入,用找同学启发引导,体现从地理事实和身边教起的教学新理念
教师:课件播放亚洲的景观图片(如喜马拉雅山、长城、富士山、泰姬陵等)。你知道这些景观在哪个大洲吗?
学生:亚洲。
教师:同学们,我们提到亚洲的时候,你还能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因为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了有关亚洲的资料,所以应该给他们在课堂上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言,最后可以总结:同学们知道这么多有关亚洲的知识,可还有不少知识是大家不知道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亚洲的知识,看看会有哪些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心中有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也是实际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深入自主学习,完成以下导学题:
1、一般从哪些方面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
2、怎么详细描述亚洲的位置?
第一步:师生共同总结亚洲的半球位置及判读的方法:亚洲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即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两条经线对应的'经线圈。判读时要注意半球划分和经纬度划分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步师生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通过观察图验证学生的答案
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详解
学生展示1略
学生展示2略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亚洲在世界的位置图。
师生共同验证答案:亚洲北、东、南三面环绕着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亚洲西面虽濒临大西洋的属海黑海和地中海,但并不直接濒临大西洋。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分别相邻北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
第三步:观察课件找到亚洲的四至点,验证学生答案
亚欧分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苏伊士运河。
亚、北美分界:白令海峡。
欧洲与亚洲同处于一块大陆,即亚欧大陆。亚洲占据了亚欧大陆的大部分。
面积4400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一位
设计意图:注意图文结合,充分利用地图,解读地理信息,在调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实现新内容的发现和突破,这既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又同时体现了地理学科的课程理念和特点。
教师小结1:通过自学,读图观察练习,我们已经学习到如何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现在我们运用所学方法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以下几个活动]
合作1:运用地图,简述北美洲的地理位置?
初中地理教案12
【教学分析】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制作简易地球仪》这节课,将地理学科知识建构在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基础之上,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更加形象化,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不仅效果更佳,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收获更加丰富,增强了学生实践的能力,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也更加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的能力。
本文以“制作简易地球仪”实践活动为例探析通过创设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来理解、运用知识,增强学生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学了两个周的地理,地理知识不是很丰富,学生动手能力也不强,要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除了具备知识储备和动手能力外,还需要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需要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开动脑筋去思考,如何能够做好,如何把我们学到的理论的地理知识落实到自己制作的地球仪上。
【教学目标】
学会制作简易地球仪。
1、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进一步理解地球仪蕴含的相关地理知识。
2、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增强想象力、创造力、动手操作能力、审美
3、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我们居住的地球太大,人们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教师展示地球仪,并出示活动目标。学生观看地球仪,并思考地球仪的构造。
【设计意图】
出示活动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将所学的地理知识落实的动手实践中,体现综合实践与地理学科整合。通过观察地球仪,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发学生探究欲望。
第二环节:问题探究,设计步骤。
同桌讨论:制作简易地球仪的材料及工具。
1、(课堂预设:材料主要包括作为主体部分的球,作为支撑部分的铁丝,用作底座的材料等,并提示学生还可以用其他材料代替;工具主要有钳子、用于打孔的锥子及用于画线的笔,并提示学生在使用过程中注意安全。)
小组合作,探究制作简易地球仪的步骤。
2、(课堂预设:学生设计的步骤无非包括打孔—画线—做支架—组装,只是学生的设计顺序可能不同,提示学生不同的设计方案都能完成,只是完成效果不同,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制作,也可以参考其他小组的设计进行制作。)
【设计意图】
本环节符合动手实践的思路,首先是观察地球仪的构造,再到思考制作地球仪需要哪些材料,最后是自制简易地球仪的步骤,由易到难,步步深入,符合学生的思维,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过程。在分析制作地球仪的'材料和工具时,学生还需要了解这些材料和工具主要的用途是什么,在此学生脑中就初步具备自制地球仪的雏形。在本环节中,还通过同桌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第三环节:尝试制作,发现难点。
指导学生根据制定的制作方案进行尝试制作。学生找出制作过程中的难点,先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在班级中提出。(课堂预设:学生一动手制作,就会发现制作简易地球仪不是那么简单的,及时引导发现自己制作中的困难,并试着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尝试制作,学生能够迅速发现自己制作地球仪存在难点,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积极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先自己解决,在组内解决,直至班级解决,养成自觉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挖掘学生自身潜力。
第四环节:难点突破。
1、学生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制作难题。
——(课堂预设:难点一极点确定不准确。先让图1学生来描述,在此老师也预设解决方案:微视频—先画出沿球体的中缝画出赤道,把赤道放置在与视线平行,找到最高、最低点既分图别是北极和南极。
——难点二画纬线画不直、画的位置不准确。先出示在尝试制作中画线比较好的同学作品,让学生描述如何可以画好。在让学生考虑还有哪些方法可1、:以画的又直又准确?在此老师也预设解决方案:方案徒手绘制要求美术功底比较深厚,不借助任何工具、不使用其他方法的情况下就可以绘制2.1的很好。 方案借助其他工具,如铁丝或者透明胶带(如右图),沿透3、明胶带一测画出相应的纬线。 方案利用数学方法,两点连线的方法2(如下图),以绘制低中高纬分界线为例,具体步骤为在已有赤道和极点的基础上,从极点到赤道画几条垂线,在线上找出三等分的点,然后两点连线,减少画线的难度。
【设计意图】
将学生在自主尝试制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班级内解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多动脑就会有很多方法。
第五环节:自主制作,提出新要求。
教师鼓励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力争使作品美观、科学、准确,包括地球仪要稳、地球仪能转动,地轴是倾斜的,倾斜66·5°角度是。学生自主制作。
【设计意图】
根据学生在自主尝试制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要求,并在自主制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审美能力。
第六环节:展示评价。
以小组形式汇报交流作品。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汇报展示作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学会正确地评价事物,同时让学生有集体荣誉感。
第七环节:拓展延伸。
今天制作的地球仪只是包括底座、支架、球体,还有一些重要的经纬3线,后面我们还会学到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如图),我们也可以把海洋和陆地绘制在自制的地球仪上!
【设计意图】
注重培养学生学无止境的学习意识。
3图
【活动评价及反思】
本节课教学环节设计非常简单,但是学生想实现活动目标,突破
1、重点难点有一定难度。在本节课中,学生主要的学习目标是学会制作简
2、易地球仪。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进一步理解地球仪蕴含的相关地理知
3、识。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动手操作能力、审美观、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看第一个目标还似简单,其实在教师看来,这些目标确实都比较简单。但在多次的试课中,我发现想制作一个准确的、美观的地球仪貌似不是那么简单。准确代表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美观代表了学生较好的审美能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这也是我在本节课中主要的德育目标。想达到这一目标,难度确实较大。因为首先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地理知识,而我们初一的孩子们只学习了两周的地理,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大家应该对现在孩子的动手能力都有所了解,确实不太强。除了具备知识和动手能力外,还需要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需要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开动脑筋去思考,如何能够做好,如何把我们学到的理论的地理知识落实到自己制作的地球仪上。但是在本节课中,没有预先告知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要求:底座要稳,地球仪要能转,地轴要66.5°保持,如果提前告知的话,学生可能会完成的更好。
纵观整节课,将学生所学地理知识建构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动脑解决问题,再进行制作,在制作中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用心做了一次研究,对他自身的求知欲望的影响更加深远。
初中地理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现行三级行政区划。
2.能够说出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3.能够识别一些重要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形状。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识图、拼图等活动,初步形成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分布的空间想象能力,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关心祖国,盼望祖国统一,树立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位置。
【难点】
34个省级行政区的简称、行政中心及空间分布。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设置疑问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幅员辽阔的大国,还讨论了疆域辽阔的优势。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国疆域辽阔会有哪些不足?(不利于管理)那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行政区划的级别和意义
【展示事例】包裹投递:一位同学在网上买了个东西,地址如下三种写法,哪个能成功投递?
(1)宽城区明珠小区5号楼1006室。
(2)吉林省5号楼1006室。
(3)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明珠小区5号楼1006室。
【学生回答】第三个地址可以投递到。
【提出问题】结合上述实例和教材内容,请大家提炼总结一下行政区划的意义和级别。
【总结】为了便于行政管理,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将全国划分为一些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域,主要分为省、县、乡三级。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另外还有根据需要设立的特别行政区。
2.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
【教师活动】展示教材P7“中国的省级行政单位图”,让学生读图思考以下问题。
(1)我国共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单位?(34个)
(2)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分为哪几种?(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四种)
(3)它们各有多少个?(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学生活动】阅读“中国的省级行政单位图”。
3.省级行政单位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记忆活动】(1)结合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表熟悉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用歌谣法进行巩固。
【展示歌谣】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福吉安,四市两特藏二岛,陕甘青蒙云贵川。
(2)掌握一些省级行政单位的特点和分布——分类法。
【展示地图】展示“中国28省区轮廓图”。
【提出问题】你能说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个省级行政单位吗?进行巩固。
【竞赛活动】把学生分成6个学习小组,按教师提出的要求进行小活动,时间共10分钟。
【学生活动】每小组内结合“中国28省区轮廓图”进行组内讨论,想象各省区轮廓形状有什么特点,看哪个小组想得最多最贴切,时间为7分钟。
【教师总结】比如:黑龙江像展翅高飞的丹顶鹤、云南像一只美丽的孔雀、内蒙古像一只翱翔于天空中的雄鹰,这些与该省区的动物有关;台湾岛像香蕉、海南岛像菠萝,这些与该省区盛产的水果有关;陕西省像蹲着的兵马俑,这与该省区的历史文化有关。还有一些仅仅是轮廓形状有特点的情况。比如:广东省像小象的头,山西省像平行四边形,山东省像骆驼等。
环节三:巩固提高
【拼图游戏】每个小组分发打乱的中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拼图,最快将打乱的拼图拼完整的组为胜利者。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分享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省级之最。(面积最大的省份、人口最多的省份、海岸线最长的省份、华侨最多的省份等)
四、板书设计
中国的行政区划
一、行政区划的级别和意义
三级行政区划:省、县、乡
二、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
23个省、5个自治区、4各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三、省级行政单位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初中地理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洋、海、海峡的概念;
(2)通过读图掌握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3)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
2.过程与方法
阅读海、洋、海峡地图及各大洋轮廓记忆图,来识记四大洋的特征和分布,并结合七大洲的位置识记海陆分布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海陆分布,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地理的兴趣,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体系。
【教学重点】
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相互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学方法】
读图、绘图、填图、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排】
2课时(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复习提问:说出下列字母所代表的大洲名称和大洲分界线名称
(学生读图回答)
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七大洲,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四大洋。
二、新课学习
(一)四大洋
提问:洋、海、海峡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
明确:
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离大陆较远,面积广阔;
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
沟通两个海域之间的'狭窄水道叫海峡。
展示“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指导学生找出四大洋
明确: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展示“四大洋面积和平均深度比较图”
提问:四大洋按面积大小和平均深度排列,谁大谁小?(学生回答)
明确:太平洋面积为18000万平方千米,深度最深(补充:太平洋中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4米,是世界大洋最深处。);大西洋面积为9300万平方千米,;印度洋面积为7500万平方千米,北冰洋面积为1300万平方千米。用一句顺口溜来概括:太、大、印、北。
播放视频:马里亚纳海沟
提问:你知道太平洋名称的由来吗?
展示:太平洋的由来
1519年9月,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向西航行,寻找通往东方的航线。他们一路上乘风破浪,横渡大西洋,绕过南美大陆南端,进入一个新的大洋。这时天气晴朗,洋面平静,因此这片水域被命名为“太平洋”。
列表比较四大洋的主要特征:
播放视频:四大洋
展示“七大洲和四大洋图”让学生熟悉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相互位置 提问:太平洋、北冰洋、印度洋、大西洋沿岸各有哪几个大洲?(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
太平洋沿岸: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
印度洋沿岸:亚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
北冰洋沿岸:欧洲、亚洲、北美洲
大西洋沿岸: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
填图活动:在下面全球海陆轮廓略图中的适当位置上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画图活动: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世界四大洋,按照面积大小排列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需要熟练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相互位置关系。
四、课堂练习
1.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是( a)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2.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洋是( d)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3.轮廓呈“s”的大洋是( b)
a.太平洋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4.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所环绕的大洲是( c)
a.亚洲 b.非洲c.南极洲d.南美洲
五、作业布置
1.识记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画图、填图能力,比如:绘制七大洲的几何简图,将复杂的地图化难为易,大提高了学生的识记效率。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课堂效果很好。本节课读图活动较多,难度并不大,注意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
初中地理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澳大利亚的地形与气候特点;
2、会解释澳大利亚的气候地形与牧羊带分布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提高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澳大利亚牧羊带的`分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体会因地制宜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澳大利亚地形、气候与牧羊带分布之间的关系。
【难点】
体会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的理念。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教师播放澳大利亚剪羊毛比赛的视频,引出为什么澳大利亚牧羊业发达,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察“颜”观“色”——看地形
教师PPT展示《澳大利亚地形图》,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
(1)澳大利亚有哪些地形单元?分布有什么特点?(提醒学生注意不同地形区的颜色不同)。
(2)就地形而言,那些地区适合放牧?
【学生活动】
(1)澳大利亚的地形有高原、平原和山地。在分布上西部为广阔的高原,中部是平原,东部为大分水岭。
(2)平原地区、中部高原地区。
【教师总结】从澳大利亚的地形图我们看到,大部分地区以绿色和浅褐色为主,而且颜色变化少,根据图例可知澳大利亚地势较低,起伏较小,平原和高原广阔,从地形方面考虑对农业是非常有利的。那么除了地形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对澳大利亚发展农业有利呢?
2、明眸慧眼——找气候
教师PPT展示《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图》和《澳大利亚年降水量分布图》,学生读图回答。
【问题】
(1)澳大利亚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2)澳大利亚降水分布规律?
【学生回答】澳大利亚以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降水南北多,中部少。
【教师总结】从图中我们能读到,澳大利亚气候以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东南部、西南部降水较多,利于农牧业发展,中部地区虽降水少,但地下水丰富,也适合畜牧业发展。所以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对农牧业发展提供了优良条件。
3、做一个精明的农场主——因地制宜
【情境创设】如果你是位澳大利亚牧场主,从地形、气候角度考虑,你会把牧场布局何处?引导学生进入澳大利亚地形和气候的认识。
多媒体展示: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并展示。
【教师总结】
大家的介绍都很精彩,从刚才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东南沿海和西南沿海地区,降水条件较好,土壤肥沃,所以,澳大利亚70%的羊,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南部沿海的混合经营带,而其他地区的羊只数量很少。澳大利亚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了农牧业,形成了三个牧羊带。
学生活动:阅读下图资料,填写下表: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的知识要点。
作业:澳大利亚除了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这个美誉外,还有另外一个称谓“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澳大利亚哪些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呢?课后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资料。
四、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教案11-07
地理初中教案01-08
初中地理教案12-25
有关初中地理教案11-08
【精】初中地理教案12-26
【推荐】初中地理教案01-07
【荐】初中地理教案01-10
初中地理教案【荐】12-24
初中地理教案【热】12-31
初中地理教案【推荐】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