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生物教案>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时间:2024-07-23 08:42:39 生物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生物教案(精品)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生物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生物教案(精品)

初中生物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草履虫的取食、运动、趋性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2、能力目标:

  ⑴熟练使用显微镜。

  ⑵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作出假设

  教学重点:

  ⑴熟练使用显微镜观察一些单细胞生物体。

  ⑵通过“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的探究实验,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作出假设、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实验。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教学准备:

  1、显微镜、放大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池塘水

  2、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 复习上节课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中

  1、课件展示一些单细胞生物体的图片,提问:这些生物体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2、单细胞生物体是否也能像多细胞生物体那样进行生命活动呢?今天我们一起探究草履虫是怎样进行生命活动的。

  ( 1)、观察并说出一些单细胞生物体的名称。并明晰这些生物体的共同点是身体只有一个细胞构成。

  (2)、思考并产生兴趣,进行探究草履虫知识的学习情境中。

  二、认识草履虫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展示草履虫的模型及结构的动画,组织学生进行认真地观察。

  2、组织学生通过比赛认识草履虫的结构名称。

  (1)、观察、思考、自学草履虫的结构名称。

  (2)、分组比赛说出草履虫的各部分名称。

  三、思考并分析、说明草履虫可以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1、提问:草履虫是动物,它是如何进行运动、取食、消化、呼吸及生殖的呢?

  2、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并分析,总结草履虫是如何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

  (1)、思考并产生学习的兴趣。

  (2)、分组观察、自学并相互交流,师生共同归纳出草履虫是如何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

  四、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

  1、课件展示一只动物对外界刺激会产生反应,组织学生观察并思考。

  2、提出问题:草履虫是动物,它是否也会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呢?它会对外界刺激作出怎样的反应呢?

  3、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知识作出恰当的假设。

  4、视频播放实验过程,组织学生通过认真的观察并分析得出结论。

  5、同学间相互交流实验结论。

  6、帮助学生再次明晰单细胞生物体可独立地进行各项生命活动。

  (1)、感受动物对外界刺激会产生反应。新 课 标第 一网

  (2)、思考并产生探究草履虫知识的兴趣。

  五、单细胞生物体与人类的关系

  课件播放有关视频,组织学生通过观看更深刻地理解单细胞生物体 了解单细胞生物体与人类的关系,从而感受生命的奇妙,从而产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六、课后小结

  1、 认识了草履虫是如何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

  2、 培养了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板书设计:

  第3节 单细胞的生物体

  一、 单细胞生物体的名称

  二、 草履虫的结构及功能

初中生物教案2

  教学目标:

  1、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说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3、关注鱼类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说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难点: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说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教材分析:

  有无脊柱是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但学生在生活经验中根本没有这种概念,只有首先通过直观图片了解脊椎动物的骨骼,再进一步归纳脊椎动物概念,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再通过实例列举,让学生掌握脊椎动物概念。

  鱼类是学生常见的生物,但从未仔细观察。学生利用探究实验了解鱼类运动和呼吸,其中重要的方法是观察法。首先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的环节,了解鱼类的外形和外部结构。再通过观察,了解鱼类的运动和呼吸,但是单一的观察,无法了解具体的运动过程和呼吸过程,因此需要辅助实验来证明鱼类的运动和呼吸过程。鱼类的运动需要利用模拟鱼鳍的运动来证明鱼尾部摆动的作用,鱼的呼吸需要墨汁来指示水流的运动。鱼类的呼吸中鳃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知识点至关重要,利用合作讨论来理解其结构适于气体交换,再进一步归纳总结根毛、小肠绒毛、肺泡等结构的相似点。在呼吸过程中,血液和水的成分改变也十分重要,通过探究实验的演示来了解其成分变化。

  鱼类的利用和保护是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直接以情境问题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最直接的了解鱼类的生存环境及保护措施,再通过自主阅读了解多姿多彩的鱼类及其利用保护。

  后反思:

  本次公开课的本意是探讨将实验教学与知识教学相结合的课堂实验教学的基本模式。我们探讨的内容主要是如何确保实验教学的有序有效进行,如何将实验动手与知识学习紧密结合,成为掌握知识重点难点中的有利帮手,并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最终做到寓教于乐。

  一、教学反思

  1、导入环节简单明了,渗透知识与情感态度教育。首先利用鱼类作用的知识导入新课,节约大量时间。学生对鱼刺卡人致死的新闻感兴趣,且紧扣教学知识。

  2、本堂课教学环节流畅,学生活动和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学生通过实验能直观了解鱼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实验前的约定,让课堂实验有序进行,避免了实验过程中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维持课堂秩序。本堂课有三次实验活动与知识讲解的交替,这三次交替都能迅速有效的完成。

  4、鱼的运动观察不能明确各部位的作用,当使用鱼模型的'游动时,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尾部摆动能产生前进的动力,因此在这个教学内容方面,鱼的模型必不可少。

  5、实验准备不充足。本实验中,墨汁指示水流方向的实验基本没有成功,原因在于鱼过于活跃,会躲避墨汁甚至向墨汁吐水。如果能够对实验装置进行进一步创新,应该效果更好。

  6、由于学生活动比较多,内容比较紧凑,因此缺乏深层次思维的问题。可以将鱼呼吸后,水分成分的改变和血液成分的改变交与学生讨论回答会更好。

  7、小组合作还需强化训练。真正的小组合作应该是分工合作,人人平等,信息交流有效,但课堂中大多存在的只是表面的交流。

  二、课例研修反思

  (一)个人反思

  1、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是保证课堂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的前提。正是由于本堂课预先进行了实验行为约定,从而确保实验教学有序有效进行。

  2、实验教学应该先从预实验开始进行备课,只有充分了解实验材料、实验处理过程、实验结果预测等环节,才能在课堂上有效调控。本堂课中,正是由于对墨汁指示水流方向的预实验没有取得良好效果,导致在课堂实验教学中,该环节的目标基本没有达成。如果能在预实验的时候就发现问题,并选择合适方法解决,那么就不会出现实验失败的现象。

  3、应该准备充分的实验教学素材,从预实验到官方的演示实验,这些素材虽说没有学生在课堂实验中直接参与,但却能帮助学生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4、实验教学不能仅仅关注学生有没有兴趣,有没有动手,而应该关注学生在动手之余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推断出实验结论,从而从根本上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5、课堂观察量表准备比较仓促,课堂观察量表应该更加细化,能够定性、定量分析实验教学。

  (二)专家点评

  胡校长:较好,量表要向“定量”发展。学生的基础与深度均要延伸。

  必须让学生时不时再做笔记。

  要有深度,深入思考,提高难度,培养高科技人才,培养智商素质,从学生长远发展考虑。

  邓主任:这是一堂生动,高效的生物实验课,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启迪了学生,充分发挥了实验的作用。

  小组合作问题,每科老师都要对其进行强化。

初中生物教案3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及其重要性。

  2、了解生态工程的特点。

  3、简述生态工程遵循的五项基本原理及相应的实例。

  二、能力目标

  尝试运用生态工程原理,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

  三、情感目标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态工程的建设。

  四、教学重点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五、教学难点

  1、生态工程的五大原理

  2、生态工程的实例及其所蕴含的生态工程的具体原理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

  八、教学思路

  “为什么需要生态工程建设?”——引出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利用课本上的两个资料分析强调生态工程建设的必要性——科学建设生态工程所遵循的五大基本原理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地球上森林数量的变化对比,近年地球的污染情况,让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需要生态工程的建设?”

  (二)讲授新课

  1、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

  人们为了追求利益上的最大化,不择手段的索取自然界中的资源,不断的将废物排放到环境中。这样的结果导致了地球的不堪重负,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严重破坏。生态工程建设是基于这个时代的需要而出现了,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自由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2、生态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传统的经济模式带来了一些问题——

  ①.导致1998年长江洪水泛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洪灾的发生反映出经济发展模式存在什么问题?

  ③.可以采取什么措施解决长江洪水泛滥的问题?

  ◆引入20xx年海南强降雨,让学生简单说一说家乡环境发生什么变化。

  ①.你对“石油农业”是如何理解的'?

  ②.“石油农业”的优势和弊端?

  ③.如何理解“污染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句话?

  3、生态工程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生态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不是盲目的,要科学的、系统的遵循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这些原理分别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

  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本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物质循环再生和物种多样性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的优点就是:不产生废弃物,没有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稳定发展。这个理论基础是利用了物质的循环,那么这个物质循环是在什么范围内循

  环的呢?——生态系统

  提问1:如果这个“无废弃农业”的作物和牲畜之间的链断了,会出现什么结果?——这个物质循环再生就不可能实现,食物链断了,生态系统

  就会瓦解。

  提问2:为什么生态系统这么脆弱,和什么因素有关?——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关,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当物种

  越丰富,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从两个资料分析(正面和反面)

  ①(反面)为什么樟子松林的松毛虫会肆虐,天牛会将几十亿株杨树毁于一旦?

  ②(正面)为什么珊瑚礁区却能够在养分稀少的深海中,保持着很高的生物多样性?

  (三)课堂小结

初中生物教案4

  教学目标:

  1、在阅读课本的基础上,学生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归纳总结出生态系统的范围及类型。

  2、通过阅读、讨论课本、结合生活实例,学生说出生态系统的四种组成成分,概述四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认同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3、在阅读课本、分析相关实例的基础上,学生掌握食物链的书写,能分析各营养级和消费者级别之间的关系,提高学习过程中观察分析的能力,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草原图片,请同学们回答:在这片广袤的大草原中,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

  教师组织和引导:由生物群落和它们所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生态系统的结构。

  【学习内容1】生态系统的概念、范围和类型

  阅读课本,准确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理解概念中的关键词,并能对生态系统做出判断。

  通过列举其他生态系统的例子,归纳总结出生态系统的范围和类型。

  【学习内容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部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食物链和食物网。

  探究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阅读课本,并结合所列举的草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几种?分别是什么?

  2.草原生态系统中哪些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中哪些是物质?哪些是能量?

  3.哪个是生产者?如何判断?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是什么地位?我们该如何保护生产者?

  4.哪些属于消费者?消费者如何获得自身需要的有机物?消费者有什么作用?

  5.哪些属于分解者?分解者有什么作用?若没有分解者,生态系统会变成什么样?

  教师总结:因此,生态系统中的各个成分都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为进一步完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教师做进一步提问:

  6.除了绿色植物,大自然中的生产者还有哪些?

  7.所有微生物都是分解者吗?

  8.分解者还有哪些?

  9.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吗?

  10.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吗?

  学生活动:整理笔记,完成学案中的问题

  探究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间因食物而形成的联系,就是食物链,高中阶段涉及的是捕食链。

  学生活动:在黑板上写书一条食物链,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教师组织和引导:在书写食物链时,只写出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介绍营养级,区分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级别的关系。

  学生活动:观察食物网,并回答问题:

  1.该食物网中共有多少条食物链?

  2.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吗?

  3.蛇在食物网中占有几个营养级?

  4.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是唯一的吗?

  教师归纳并总结: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能占有不同的营养级,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以是捕食或竞争。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初中生物教案5

  步骤:1)将一个完整的猪肾置于解剖盘中,先观察肾的外形和颜色(外形似菜豆,内侧凹陷,红褐色),再用手捏捏(表面光滑,手感柔软),问一问气味。

  2)用户解剖针将肾纵切,观察内部结构。

  3)用显微镜观察肾单位的玻片标本。

  通过上面对观察肾的结构实验知识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对上面的内容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学习的'更好的哦。

初中生物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男女性生殖系统组成和功能;

  2、简单描述受精、胚胎发育和分娩的过程;

  3、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交流表达能力。

  4、学会关爱生命,关注自身健康和发展,热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男女生殖系统的.主要结构及功能。

  三、教学难点

  1、男女生殖系统的主要结构及功能

  2、感受生命的宝贵,体会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的意义。

  四、电教手段实验教具

  多媒体、男女生殖系统模型

  五、教学模式

  导学

  六、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第19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生物产生后代和繁衍种族的过程。

  2、生长:生物体的体积增大,体重增加的变化。

  3、发育:生物体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功能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变化。

初中生物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3、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结构与功能相统一、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讲台展示由贝壳制作成的工艺饰品,组织学生制作材质。设疑长有贝壳的动物有哪些呢?评价后简单介绍这类生物为软体动物,顺势导入本节课教学。(河蚌、蜗牛、扇贝、田螺等。)

  (二)新课教学

  1、组织学生观察课前分发的.实物小河蚌,教师询问:它有什么结构特点?(河蚌壳内柔软的身体表面包裹着一层薄薄的膜。)

  教师顺势讲解外套膜,及外套膜和贝壳之间的关系。追问贝壳的作用,讲解双壳类软体动物。

  2、组织学生观看河蚌运动的相关视频,思考以下问题:

  (1)河蚌靠什么结构运动的?又是靠什么结构呼吸的?

  (2)试着想一想,它是如何获取食物的?

  学生结合教材,小组讨论总结后回答。

  (学生1:河蚌用足缓慢地运动,利用鳃与水流进行气体交换。学生2:河蚌通过身体后端的入水管吸入水,水流经身体一些器官后,再通过出水管排出体外。在这个过程中,摄取水中的食物颗粒并排出未消化的残渣。)

  教师总结河蚌这类双壳类的主要特征。

  3、展示乌贼,章鱼等软体动物,组织学生观察并思考与河蚌的区别是什么?教师顺势讲解特殊的软体动物。(没有贝壳)

  4、引导学生观察所有软体动物,总结得出主要特征,并进行板书。

  (三)巩固提升

  通过给生物进行分类的方式对本节课所学进行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

  (五)布置作业

  课下动手利用贝壳制作小礼物,送给自己最好的朋友。

初中生物教案8

  1.掌握花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明确花蕊是花的主要部分。

  2.了解花的种类及雌雄同株植物、雌雄异株植物的概念。了解花序的概念及种类。

  3.通过解剖桃花和观察各种植物的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4.通过识别不同种植物花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5.通过学习“花的结构及其主要功能”,使学生树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

  6.通过学习“花的种类”,继续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1.“花的结构”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因为:

  (1)前面几章的教学讲的是植物的营养器官。植物生长到一定时间就要进行繁殖。花、果实、种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只有把花的结构弄清楚,才能更好地理解植物开花后才能结果,种子才能形成。

  (2)花实际上是变态的枝条。花的各部分与枝条的组成从来源上讲是一致的。通过“花的结构”的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前后联系及进一步探讨事物从一般到特殊的辩证关系,都是有帮助的。

  2.观察实验材料的准备,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因为:讲“桃花的结构”时,新鲜的桃花已经过季,这就需要教师在春天的时候,准备好秋季用的桃花,并把它们浸泡在酒精溶液里备用。也可以事先培养白菜花或油菜花进行教学,北方的冬天吃完的白菜留下的“白菜疙瘩”种在花盆里或浸泡在水中,一个月左右就能抽出花莛、开花。还可以选择一些秋季盛开的花卉备用。

  3.解剖花并做成粘贴花标本,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因为:

  (1)桃花也好、白菜花也好,对于学生来说,操作起来都显得小了。学生进行解剖时,往往显得“笨手笨脚”,容易弄丢一个部分或弄断一个结构,所以要注意提醒学生,认真谨慎地从外至内地一层层把花的各部分用镊子镊取下来,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然后再粘贴在台纸上。

  (2)做粘贴花标本的过程,学生也往往容易把台纸弄得很脏,而且粘出的花摆放不够科学和美观。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正确的操作过程,要设法引导学生粘贴出来的标本,既科学又美观。

  4.单性花、两性花、雌雄同株、雌雄异株及花序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从上节的教学内容知道:花蕊是花的最主要的结构。花若无花蕊就不能称其为花。因此,根据花中花蕊的种类而定名的单性花和两性花是最基本的两类花。只有理解了这两类花的区别,才能明白雌雄同株和雌雄异株的概念。

  花序的概念是对单生花而言的,理解了花序的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总状花序、头状花序等各种植物的花序。

  5.单生花与单性花概念的区别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因为:

  ①从字面上看,二者只有一字之差,而且“生”与“性”,字形也很相似。学生很容易把两者弄混。

  ②从概念上讲,“单生”与“单性”学生也容易混淆,特别是对“单性”的理解。所以教师在处理这两个概念时,要强调“生”与“性”的区别。“单生”就是单独着生;“单性”是对“两性”而言的,指的是:只有一种花蕊的花,即雌花和雄花。

  3.让学生明启头状花序不是一朵花,也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

  ①头状花序从外形上看,往往使人认为它是一朵花。

  ②组成头状花序的小花有两种,舌状花很像一朵花的花瓣;管状花又很像一朵花的花蕊。这样就造成了认识它的难度。所以教师在讲解头状花序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头状花序的组成,要使学生认识,组成头状花序的舌状花和管状花。最后要紧扣在“花序”的概念上。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二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关于引言:由于前几章己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了根、叶、茎的结构和功能,所以在本章教学前,可以这样引入:大家知道,根、茎、叶是绿色开花植物的营养器官,植物靠着这些器官逐渐地生长起来,当植物体生长到一定的时期就要开花、结果和产生种子。植物为什么要开花,为什么开花后才能结果和产生种子呢?这些是我们这一章所要研究和学习的内容。

  2.关于“花的基本结构”的教学,应采取实验(实验十二)与教学同步的教学方法。

  ①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先放一段录像,没有条件的学校可用花卉的图片或摆放几盆已开花的植物,向学生展示或描述自然界中各种植物的花千姿百态、万紫千红、争先斗妍的美丽景色。然后话题一转:各种植物的花,虽然它们的形态、大小、颜色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结构却是基本一致的。花的结构怎样?下面我们来观察一下植物的花(课前把准备好的花放在学生面前)。

  ②观察和解剖桃花的'过程可以在教师的提示下,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利用解剖工具,参照教材上的图注,把桃花的各个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弄清楚。事后,教师可以请学生说明桃花的结构或教师指着图让学生说出名称和功能。在学生回答问题和说明的过程中,教师可做补充。〕

  在学生观察桃花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促使学生动脑去观察。如①桃花是由几部分构成的?②哪个部分是最主要的?为什么?在学生解剖花之前,教师要告诉学生正确的解剖方法和步骤,避免造成花损坏了,而花的结构又没有看清楚的现象。在学生制作粘贴花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提醒学生:不要丢失花的结构;台纸要干净。至于怎么贴,贴成什么样的都不要管,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最后可以让大家评判。教师也可做为学生中的一员提出自己的意见,使学生明白怎样贴更科学、更美观。

  当学生解剖完桃花后,教师可以请一名学生到前面向大家讲明桃花的结构。教师可以把桃花的结构图制作成剪贴图,让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把所观察到的结构贴在黑板上,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和功能。如果这名学生没有说全,可请其他学生补充。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检查学生是否把桃花的结构弄清楚了,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如果有遗漏的地方教师再做补充说明。

  最后,可让学生用镊子夹开一个花药,用放大镜观察内部有什么结构;再用镊子从花的中央将子房取出,用刀片将它纵向剖开,用放大镜观察子房里面有什么结构,当学生说出:花药里有花粉、子房里有胚珠后,教师可以马上追问:花粉和胚珠各有什么用呢?这个问题学生不会说得很清楚,需要教师告诉学生:只有当花开后,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子房里的胚珠才能发育成种子了,而整个子房就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就发育成果皮了。讲到这里如果再问:花的哪个部分最重要?学生一定会说是“花蕊”或“雌蕊和雄蕊”,而且也不难回答出其中的原因了。

  3.关于“花的其他结构”的教学,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花粉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落到雌蕊的柱头上呢?”学生一般能够回答出:靠风、靠昆虫传粉。教师可接着问:“昆虫是怎样帮助花传粉的呢?”有些学生会提到昆虫采蜜的问题,教师可以就势引出花的其他结构。

  昆虫采花蜜无意中给花传粉,学生是能够理解的,但需要告诉学生:不同的植物吸引昆虫前来“传粉”的方式是不同的,如枣花,它的花冠并不好看,但是它的花蜜很香甜,这样也会招引昆虫。总之,花瓣的美丽颜色和香气,蜜腺产生的花蜜,都能招引昆虫前来帮助传送花粉,这是植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4。就花的结构,引出新课:桃花的各部分结构较完整,是典型的完全花。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花都像桃花这样完整的。它们有的缺少花萼、有的缺少花冠、有的缺少雄蕊、有的缺少雌蕊,凡是结构不完整的花就叫做不完全花。

  教师可以发给学生一些黄瓜花或柳树花或其它易观察的单性花(浸制过的),组织学生观察这些植物的花与桃花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从外及内地逐层观察,使学生认识到:这些花是缺少一种花蕊的。教师可以说:花有许多种类,如果从花蕊的情况看,花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单性花和两性花。

  5.关于“单性花”和“两性花”的教学,可以紧接引言,问学生:什么样的花叫单性花?什么样的花叫两性花?由于刚刚观察了黄瓜花,所以学生是会说出单性花的概念的。在学生说出单性花的概念后,接着启发:单性花中如果只有雄蕊,这种花就叫做——雄花;如果只有雌蕊,这种花就叫做——雌花。然后再请学生观察发给自己的花,分别是雌花还是雄花,为什么?教师还可以说明:有些黄瓜花、丝瓜花、西瓜花等开花后结不了瓜,而有些花能结瓜,能结瓜的花是雌花。平时我们所说的“谎花”,实际上指的就是雄花。

  讲完了单性花,教师可以再问:像桃花那样,雌蕊、雄蕊都有的花应该叫什么花呢?学生会很自然他说出:两性花。教师还应补充说明:大多数植物的花是两性花。

  讲完了两性花,教师可以试着问学生:如果一棵植物体上所开的花都是雄花,另一棵植物体上(同种)所开的花都是雌花,这种现象应该叫什么?有些学生能够答出:雌雄异株。只要有学生能回答对,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并重新说明雌雄异株的定义,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给出雌株和雄株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像杨树、柳树、银杏树都属于雌雄异株的植物。最后,教师间:黄瓜的雌花、雄花是生长在同一棵植物体上呢?还是分别生长着?这个问题,对于有生活经验的学生来说不难回答,是同在一棵植物体上的。教师应很自然地问:这种现象称为——雌雄同株。除了黄瓜花是属于雌雄同株的,还有哪些植物的花属于雌雄同株?有些学生会很快地想起:玉米、高梁、蓖麻等。一些城市的学生,没有接触过这些植物,需要教师用图片、实物等来启发学生理解雌雄同株和雌雄异株的概念。

  6.关于“单生花”和“花序”的教学,教师可以在讲完雌雄同株和雌雄异株的概念后,就问学生:黄瓜的花是一朵一朵地单独着生在茎上呢?还是许多黄瓜花排在一起?在提问的同时,教师可以出示黄瓜植物体的挂图,提示学生能正确地回答出教师的问题。当学生回答出黄瓜花是单独生在茎上时,教师要马上给出“单生花”的概念。特别强调是单独着生在茎上。然后,教师可以出示白菜或萝卜花序、串红花序(或挂图)问学生,这些植物的花是怎样着生的呢?学生会说出:花都长在一个轴上了。教师在学生的回答后,给出花序的概念。随后可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有的花单独生在茎上,而一些植物的花排成花序集中着生在茎上呢?或者说:花序对植物体的生长、发育有什么益处?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具花序的植物的图片、标本或实物,同时也出示一些单生花的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得出:单生花一般有:花朵较大,颜色鲜艳,很容易招引昆虫的特点;具花序的植物,它的每朵小花都很小,颜色很不明显,若许多这样的小花聚集起来成为一体,是便于招引昆虫传粉的,这些特点是植物体长期进化的结果。

  应该告诉学生,花序有许多种类型,根据花序的不同类型,可作为鉴定植物的一种依据。如萝卜、白菜、油菜的花序叫总状花序。总状花序的特点是:每朵小花都有一个花柄与花轴有规律地相连,在整个花轴上可以看到不同发育程度的花朵,着生在花轴下面的花朵发育较早,而接近花轴顶部的花发育较迟。再如:向日葵、蒲公英的花序叫头状花序。它的特点是:花轴缩短而膨大,上有许多小花。从外形上看,好像是一朵花。它的外围有些绿色的小片,这是花序的总苞。向日葵花序外圈黄色的瓣状物,是舌状花冠,这种小花叫舌状花,其内无雌雄蕊,是退化的无性花。花序中央的小花,花冠呈筒状,叫管状花,它是两性花,在小花里可以找到雌、雄蕊(可以结合挂图或实物进行说明)。

  在教师说明头状花序的特点后,可以问学生:菊花是一朵花呢?还是一个花序?为什么?最后可以告诉学生,“菊花”实际上是一个头状花序,由于它的舌状花很鲜艳,经过人工培育,使其中的管状花减少,舌状花增多,“花冠”变得更加绚丽多姿,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最后,教师可以稍加说明:我们常见的花序还有伞形花序,如洋葱、韭菜、胡萝卜的花序。还有穗状花序,如大麦、水稻、车前草的花序。

  各种植物的花,不论形态、大小、颜色,不论结构缺少哪部分,其中花蕊是最重要的结构,是绝对不能缺少的,为什么呢?这就是下节课所要讨论的问题。

  小资料

  无花果真的不开花吗?

  从无花果的名字看起来,无花果好像没有花的。事实究竟怎样呢?,

  典型的花,由花托、花萼、花冠、花蕊四部分组成。这四部分完全具备的叫完全花,如桃花;这四部分不完全具备的叫不完全花,如桑树花。

  一般植物,是花托把花被和花蕊抬得高高的,因此鲜艳夺目,引诱人们欣赏,蜂来蝶往。无花果的花却静静悄悄地隐居在新枝叶腋间,它的雌花、雄花躲藏在囊状肥大的总花托里面。总花托顶端深凹进去,造成一问宽大的房子。由于总花托把雌花、雄花从头到脚包裹起来了,人们看不见,因此,认为无花果是不开花的。

  说起来你或许不信,无花果还会一年开两次花,结两次果呢!当大地回春,草木欣欣向荣的时候,它就朝气蓬勃地抽枝发芽。叶腋间生出花来;在秋高气爽,雨水充足的时候,它的枝条又向上延伸,叶腋间又生出花来。第一次花结的果在当年秋季成熟;第二次花结的果要等到第二年春暖花开才能成熟。

  无花果的老家在亚洲西部。新鲜的无花果,果实肉质柔软,味甜,是良好的水果;还可以制成果干、果酱和蜜饯。

初中生物教案9

  1、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亲自实践,从而使书本知识迁移深化为一定的能力、素养,同时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情感价值观。

  ①知识目标:正确说明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

  ②能力目标:能独立、规范地使用显微镜,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在认识、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③情感目标: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养成爱护显微镜的习惯,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①教学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②教学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

  2、教学策略

  作为本册教材中第一个技能性的操作实验,该课内容寓理论与实际于一体,是非常基础和重要的一节内容。但由于显微镜较昂贵,学生之前又没接触过显微镜。过去教师在教学微镜使用时总是把显微镜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步骤、注意事项讲的十分详细,然后才让学生动手,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也不符合新课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理念。结合本校学生生源较好和好奇心强的特点,我试着把本节课设计成自学+讲授+探究课,给学生创设情境,将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为中心,整个学习过程以此为出发点,及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因难在课堂中解决。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和部分探究,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与合作在教师引导下,获得新知与能力的提高,同时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3、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三种标本(写有“上”字的玻片;写有数字的透明纸;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擦镜纸,纱布,显微镜的使用录像带或课件;课前每班培训几名学生,以便课上帮助教师辅导其他学生。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4、教学程序

  4、1走进新单元指导学生阅读二单元开语,观察书上细胞彩图,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细胞。

  4、2导入新课(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细胞非常小(提示图中物象之所以看的很清楚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而且形状各异。提问,引出观察细胞的工具──显微镜。

  巩固练习

  1.写有“上”字的玻片标本,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字。

  2.显微镜的目镜5×,物镜10×,放大倍数是( );目镜10×,物镜10×,放大倍数是();目镜10×,物镜40×,放大倍数是()。

  3.如果物像偏左,你应将标本向()移,才能使物像居中。

  课后反思

  上好本节课的关键是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和操作,教师最好课前培训几位学生作助手,这样看似麻烦,实际在上课时解决了不少问题,以后的学习中还会用到显微镜,所以在开始就要强调规范操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初中生物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鸟类适应飞行的结构特征,理解鸟类进行双重呼吸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互助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制作类比模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汇报发言环节增强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看鸟类被迫害的视频短片,唤起学生保护鸟类保护环境的决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鸟类适应飞行的结构特征。

  难点:鸟类适应飞行的结构特征。

  三、教学用具

  纸飞机、多媒体软件、羽毛、鸟类骨骼标本等

  四、教学过程

  引入:播放鸟叫声音频。吸引学生注意。

  师:我们经常会听到各种鸟发出婉转的叫声,不禁为我们的校园增添了一番姿色。今天就让我们来一同学习这些空中的精灵——鸟类。老师想考考你们,你们认识这些鸟类吗?(一个人回答)

  生:回答教师问题。

  师:同学们确实很博学,那么你们知道这些鸟类都是以什么为食的,生活方式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回答教师问题。(喙和脚——食性和活动方式)

  师:同学们不难发现,生物体经过长时间的进化,结构与功能往往是相互适应的。那么作为鸟类最重要的'结构特点就是他们的翅膀。

  师:那么是不是有了翅膀就一定能飞呢?

  生:举例。(教师进行补充教学)

  师:那么是不是没有翅膀就不会飞了呢?

  师:同学们,请看这几张图片,他们都是鸟类,也有翅膀,但是很可惜他们却不能展翅飞翔。可见,若想飞行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做个小实验,探究飞行需要哪些条件。

  师:演示实验1.纸片和飞机——体型

  演示实验2.轻掷和用力投掷——动力

  同学们觉得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飞行呢?

  生:重量。

  演示实验3.质量大和小的飞机哪个飞的远——质量

  师:除了这三点,你们觉得还有什么条件可以帮助鸟类飞行吗?比如一张纸片和一个纸团,哪个更容易下落呢?

  演示实验4.借助空气

  生:回答探究结果即可。

  师:那么鸟类作为飞行健将又是如何满足这些条件的呢?老师希望同学们能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所给出的问题。

  活动要求:根据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阅读锦囊后,挑选一点特征进行分析,并整理发言稿。尽量利用所给材料,自制模型增加讲解的直观性。注意控制实验变量。最后整理关键词写在黑板贴上。

  (一共分6个小组,每个组有任务卡和知识锦囊。通过小组合作回答任务卡中的问题,组织语言进行表达交流。)

  师:通过小组学习,我们了解到鸟类为了适应飞行生活,具有很多适应飞行的结构。从古自今我们一直在向鸟类学习着(展示人类研制飞行器的图片),无论从鸟类给予人类飞向蓝天的灵感,还是增加了物种多样性方面亦或是消灭病虫害方面,鸟类都可谓使我们的好朋友。但是,这些空中精灵的种类和数量却在锐减,并且遭受着来自各个方面威胁。播放视频

  师:相信看了这个视频后同学们一定会有很多感想,你们想如何保护鸟类呢?

  生:发言。

  师:通过学习完这节课后大家都能认识到保护鸟类已经迫在眉睫,而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能将保护鸟类付诸于实际行动,就从不乱丢垃圾,随手拾起一片纸屑做起。

初中生物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2.说出真菌的主要特征。

  3.尝试运用对比的方法找到真菌区别于植物和细菌的特征。

  4.进一步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真菌的主要特征。利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霉菌,总结归纳真菌的结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先请大家来看一小段视频(播放视频《肉被分解》),(学生纷纷提出猜想,教师对其中有创造力的想法和正确的想法给予鼓励。)

  教师解释:其实事情的开端仅仅是一粒肉眼看不到的小“尘埃”落在了它的身上,这可不是普通的灰尘,而是一种真菌的孢子。

  【设计意图】用简短而精彩的视频资料,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2.教师提问:对于真菌你们了解些什么?你能用最精炼的词语说说你所知道的真菌吗?(教师将学生提到的关键词简要记录在副板书上)

  【设计意图】用这样自由发言的.形式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快速地检测,无论对错都简要记录,然后在学习过本节知识后让学生对自己原有的认识进行审视和修正。

  二、自主学习

  任务一:(通过学习课本,完成下列问题,并展示学习成果)

  1、青霉和曲霉都是真菌,它们的直立菌丝的顶端长有成串的,都是靠进行繁殖的。

  2、真菌的特征是:

  任务二:小组讨论

  1.认识日常生活常见的真菌

  2.用放大镜观察培养皿中培养好的青霉和曲霉,注意它们的形态和颜色

  3.归纳真菌的结构特点

  4.了解真菌的繁殖特点

  5.总结真菌的特征

  三、真菌的形态

  1.过渡:同学们对真菌的了解不少,但这些都是正确的吗?我们先来看看真菌到底长什么样子。

  2.实物观察: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材料──发霉的橘子、面包、蘑菇,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尝试用语言描述它们的形态特征。(提示不能将塑料袋打开,可以用手撕取少许进行深入观察)

  3.显微镜观察:引导学生取一滴发酵馒头的溶解液,滴碘液观察酵母菌,用镊子在发霉馒头上取少许霉菌涂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观察青霉的孢子和透明的菌丝。强调取材一定要少,否则堆在一起不透光,不易观察。

  4.图片:教师通过PPT补充各种形态的真菌,并对图片进行简要介绍(图片是实物还是模式图,是显微图还是原图等)。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真菌形态差异很大为什么说它们都是真菌?)

  【设计意图】第一,展示形态各异的真菌让学生感性地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第二,形态不同但是却属于同一个大的类群,说明它们还是有相同的地方,让学生感受辩证地思考问题。

  四、真菌的结构特征

  1.教师:如果我们不能直接从外部的形态找到这几种真菌的共同特征时你还有什么办法?(引导学生说出从细胞结构和生活方式上寻找共同点。)

  2.教师给出几种典型真菌的细胞结构示意图和生活方式相关资料。(学生阅读资料尝试着从图和文字中提取信息。)

  3.教师对学生提取到的信息进行总结记录在板书中。

  4.教师提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真菌是植物吗?和细菌有什么不同?教师用PPT出示植物和细菌的细胞模式图、营养方式、生态系统组成等相关资料辅助学生进行对比,找到三者间的异同。(学生回忆植物和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和营养方式,并与真菌进行对比。)

  5.得出结论:真菌有真正的细胞核,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因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是异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是分解者。

  【设计意图】子曰:温故而知新。我们在教学中不断让学生回忆旧知识,进行横向的对比。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学会构建知识网络,找到知识间的关联。另一方面,比较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对于学生思维的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五、真菌的繁殖和生活中的真菌

  1.过渡:还记得刚刚上课时我们看到的那只蝗虫吗?真菌是怎样把它化为乌有的?是一个真菌在起作用吗?

  2.出示霉菌的菌落,它们是怎样繁殖的?播放视频,风力作用下大量飘散的孢子和雨滴落后喷射出的孢子。提出问题:孢子要想萌发需要什么条件?

  3.出示图片:冬虫夏草,灵芝,葡萄酒,酱豆腐(腐乳),馒头(面包)、青霉素等出示另一组图片:发霉的食物,可能引发的一些疾病。

  六、反思

  1、正确的理解了教材,把握住了这篇文章在所在单元的地位以及重难点。有示意图和动画课件。

  2、能够根据学情选择教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教学目标的确定抓住了要点,符合课标要求,三维目标明确。每课时完成哪些环节有明确计划。

  4、教学流程的安排有逻辑性,由浅入深,各个环节有目标任务,能体现教学目标。教师预设问题能抓住知识重难点,具体有代表性。

初中生物教案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

  1、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2、描述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3、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

  (二)能力: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树立环境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1、描述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2、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

  绘制人口增长的曲线,预测人口数量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请同学们谈谈我们身边出现的各种环境污染现象,为什么会有

  如此严重的污染问题呢?

  (二)新课学习:

  1、人口增长过快(第一课时)

  师:请同学们分析教科书上的图13—1,从图中你能找到什么信息?

  请同学们根据表13—1中的`数据,绘制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

  生:讨论,交流从图中发现的问题,绘制曲线图

  师:巡回指导

  师:请同学们将所绘制的曲线图中的曲线延伸,推测中国在21世纪中叶

  即20xx年的人口数量

  生:讨论,计算,交流

  师生交流:讨论我国自然资源状况和我国人口状况的有关问题

  师:人口压力很大,请同学们讨论如何有效得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过人口增长过快问题有无作用?

  生:分组热烈讨论,发表看法

  2、环境问题严峻(第二课时)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中国和世界人口的增长及人们的活动给生物圈带来了很多跗面影响,最大的问题就是环境问题。请同学们谈谈我们周围环境污染的例子

  生:积极讨论,交流,发言

  (1)实验探究:酸雨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2)对照实验过程

  (3)汇报交流结果

  (4)学生补充,教师总结

  师:除了酸雨,大家还知道哪些环境污染现象吗?

  生:讨论,交流,发表看法,互相补充

  (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自我评价:1、2思维拓展

  板书设计:

  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

  一、环境恶化:

  人口增长过快

  二、环境问题严峻

  1、酸雨

  2、臭氧层空洞

  3、温室效应

  4、水污染

  5、噪声污染

  6、农药、化肥污染

  7、生活垃圾

初中生物教案13

  《细菌》这一课题是人教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生物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部分,第四章的第二节,下面我从五个方面阐述说课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细菌是单细胞的生物,所以必须以前面学过的动植物细胞的知识为基础,细菌的营养方式需要植物体内的叶绿体以及光合作用的知识来引导,细菌的个体微小,需要借助显微镜,又必须有显微镜的知识,而学习了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方式才能为理解细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续前辅后的作用。本课安排在学习了动物、植物细胞的基础上来进行,通过与动物植物细胞的比较来进一步学习细菌的结构。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菌类是分解者,菌类虽然多数个体较小但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菌类和动物植物一起构成了整个生物界。

  (二)、本节的学习目标及依据:

  依据: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及学生实际。

  知识目标:

  1、让学生掌握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现需要以技术的进步和精细的实验

  做基础;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思考,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德育目标:

  1、通过点出日本侵略者惨无人寰的行径激起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对细菌繁殖速度的认识,减少细菌的感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本节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1、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二、教材处理:

  (一)学情分析:

  由于班内学生成绩相差悬殊,且初二学生的形象思维仍占优势,注意力容易转移,学生对细菌的发现史、形态结构较为陌生,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注意直观性原则,用不同层次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不失时机的作出鼓励的肯定,使全体学生能保持较大的学习兴趣,从而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设计:

  本节课安排一课时;课堂教学中,应通过阅读细菌的发现史,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出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的进程,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介绍巴斯德的科学研究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的讨论题“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在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时,教师可以有目的'地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在进行观察与思考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描述出细菌的基本结构特点。同时要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对“细菌营养方式”的推测。

  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是通过分裂完成生殖后,教师可以利用技能训练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细菌个体小但数量很多”这个说法的认识。在学生了解了细菌是如何度过恶劣环境的内容后,可引导学生完成练习第一、二题的讨论和交流,然后,让学生回忆人的呼吸等内容,思考并回答练习第三题,发展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教法: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本节课采用观察法,结合比较归纳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二)学法:

  1、通过学生对“细菌的发现”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在上述教法的指导下,利用一环扣一环的问题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归纳知识结构,思考分析,得出结论,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掌握学习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的实施:

  (一)新课导入:采用抗战期间日本人以细菌作为生化武器导入新课:日本人用抓来的中国人来做细菌试验,使无数的中国军民惨遭毒害;从来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二)细菌

  的发现:从学生阅读书本资料入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注意小结,引起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通过对列文虎克发现细菌和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这段的阅读,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成功需要以技术的进步和精细的实验做基础,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三)细菌的形态结构:

  本部分通过观察挂图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细菌的三型,通过具体的数字形象的比喻理解细菌个体的大小。通过和老师一起绘细菌结构图,加深对细菌结构的认识,然后再通过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和细菌的比较来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四)细菌的生殖:

  通过计算让学生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之快,四个小时后100个细菌将繁殖成25600个通过这一活生生的数字引起学生注意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并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强调芽孢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而是休眠体,是对不良环境的适应,从而认识细菌的适应能力强,分布广泛。

  (五)练习巩固

  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了细菌相关知识,为了反馈课堂掌握情况,让学生对课后P61的技能训练和练习进行知识巩固。最后让学生绘制细菌结构图,加深对细菌结构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细菌

  一、细菌的发现

  1、列文虎克:发现细菌

  2、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二、细菌和形态和结构

  1、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

  2、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

  特殊结构:荚膜(保护)、鞭毛(运动)

  3、营养方式:异养(寄生、腐生、共生)

  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芽孢:细菌的休眠体

初中生物教案14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利用与所学概念有关的实物材料,如蛇、龟、鳖的实物或挂图、鳄的模型请学生观察,并进行探索研究,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把探究活动中对爬行类的感性认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通过相互交流、补充和启发,达到异中求同,归纳出爬行类的主要特征,从而使学生对爬行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课时安排

  本节课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理解蛇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外部形态、结构和生理等的特点。

  2.了解其它爬行动物。

  3.掌握爬行类的主要特征。

  4.了解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

  (二)技能目标

  1.通过对爬行动物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对爬行动物特征的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爬行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对珍稀爬行动物的介绍,提高学生保护动物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爬行动物适应陆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 :归纳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准备

  蛇、龟、鳖的挂图或实物,蛇的浸制标本,扬子鳄模型(最好有蛇爬行、蛇卵孵出小蛇的录像)。

  四、教学过程

  两栖类已开始适应陆地生活,但由于生殖、发育等的特点,它们没有彻底摆脱水的`环境,所以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

  出示蛇的浸制标本,并告诉学生以蛇为代表的爬行类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今天我们以蛇为代表来探讨爬行类是真正陆生动物的原因。

  (一)蛇

  1.观察记录

  展示蛇的标本,并播放蛇爬行及卵孵出小蛇的录像,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表格内。

  外部特征 身上有鳞,有各种花纹,舌头分叉,两端细,中间粗,腹部一节节。

  行走特点 身体紧挨着地,弯弯曲曲地爬行,一边爬,一边不时地向前伸出分叉的舌。

  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事? 蛇会生蛋,即卵生,也有的卵胎生;蟒蛇会把人缠死;蛇吃青蛙、田鼠等小动物;蛇怕人伤害它,常生活在石堆、草丛等较隐蔽的地方;蛇肉可吃,很鲜美。

  2.引导讨论

  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蛇的身体覆盖角质鳞片,与陆地生活有关吗?蛇用什么呼吸?蛇卵的外面有什么?它与陆地生活有关吗?蛇怕冷吗?它如何过冬?教师提出与教学概念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对刚才观察的结果作进一步地探讨。

  3.师生共同归纳

  ①角质鳞片可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并起保护作用。②蛇终生用肺呼吸。③蛇卵生,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适应复杂多变的陆地环境。④蛇变温,所以冬天要冬眠。

  (二)龟、鳖、鳄

  展示龟、鳖的挂图或实物,鳄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形特征,并进行相互交流,认识到它们的身体都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都用肺呼吸,卵生。介绍我国特产的珍稀爬行动物—扬子鳄,为了使扬子鳄繁衍发展,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并获成功。最后归纳出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爬行类的主要特征

  身体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可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并起保护作用,用肺呼吸,多数在陆上生活,而且幼体的发育彻底摆脱了水的环境,成了真正的陆生动物。

  (四)毒蛇与无毒蛇

  展示毒蛇与无毒蛇的挂图或投影,重点观察外形特征,并记录。

  毒蛇 无毒蛇

  外形特征 头呈三角形, 身体粗短, 尾骤细。 头椭圆形, 身体较长, 尾渐细。

  其它特征 有毒牙和毒腺 无毒牙和毒腺

  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特征,并得出:有无毒牙和毒腺是毒蛇和无毒蛇的本质区别。

  讨论:毒蛇咬伤后如何处理?

  学生阅读教学材料,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发表见解,教师适当补充。学生了解这些知识,有益自身保护。

  简单介绍毒蛇养殖,让学生认识到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师简单小结。

初中生物教案15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

  2、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3、何防止呼吸道疾病。教学难点: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1知识与能力

  (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2)概述肺泡与血液的交换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测量、比较肺活量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1教学重点

  (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2)概述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2教学难点

  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1.测量胸围差

  2.外界气体是怎样进出肺的

  呼吸运动时胸廓容积的变化

  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胸腔扩大,腔内气压降低,膈肌收缩,顶部下降

  呼气时:肋间外肌舒张,胸腔缩小,腔内气压升高,膈肌舒张,顶部上升

  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4.气体交换的原理:通过气体扩散作用来完成。

  5.呼吸的全过程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知识目标:

  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能力目标: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作出推想的过程中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体验肾脏结构的精巧,感悟生命的宝贵和人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肾单位——尿液形成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

  尿液形成的两个过程和排出的过程

  [难点分析]

  尿液形成过程中物质的变化,血液,原尿,尿液(无葡萄糖蛋白质和血细胞)。成分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导入:血浆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代谢废物。引出代谢废物的排出,从而引出尿液的排出。尿液血液化验单比较。

  总结:1.肾小囊中有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小分子蛋白质等。肾小球的血液中有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蛋白质和血细胞等。2.肾小囊中的液体只能来自肾小球中的血浆。3.由此推测肾小球和紧贴肾小球的肾小囊壁起过滤作用。4。原尿在下行的过程中会经过肾小管,因为它的周围定分布着毛细血管,所以在这儿可能发生物质的重新吸收。

  细菌

  知识目标:

  1、让学生掌握细菌的主要特征;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现需要以技术的进步和精细的实验

  做基础;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思考,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点出日本侵略者惨无人寰的行径激起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对细菌繁殖速度的认识,减少细菌的感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是:

  1、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初中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生物教案03-07

【精选】初中生物教案07-18

初中生物的教案11-11

初中生物教案06-13

初中生物教案模板11-10

初中生物教案【精】12-19

【推荐】初中生物教案02-01

初中生物教案【推荐】12-12

【精】初中生物教案12-11

【荐】初中生物教案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