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地理教案>八年级地理教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时间:2024-07-23 10:09:35 八年级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精品[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精品[15篇]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1

  一、教学内容分析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是八年级上册的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内容,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对后面的河流、自然资源、农业、区域地理的学习都非常有利,所以我对本节内容及时给以巩固。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读图、利用地图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能力;在技能训练方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和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三、设计思想

  结合我们中考的大纲要求,这章节是学好中国地理的基本章节,在这章节中我认为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相对容易,而知识和能力的实现比较难。因此,在落实知识目标方面,我设计了三个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比较归纳得出结论,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培养能力的目标方面,我重点训练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以及通过阅读某地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描述其气候特点的技能。由于我们学校学困生人数所占比重大,因此,问题的设计尽量简单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兴趣。在教学中注重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由于本节中有些知识点是年年中考必考的,因此在复习时特别强调。

  四、教学目的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划分地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我国季风气候的基本规律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及不利影响。

  难点: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六、教学过程

  提倡探究式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多媒体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能力。

  导入:播放几张反映气候与人们生活生产密切联系的图片。以此引入本节课的教学。

  探究一:我国气温分布特点是什么?影响因素是什么?

  互动一:出示“我国1月份平均气温图”指导学生阅读等值线图的方法,共同分析、归纳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出示)阅读等值线图的步骤是:

  (1) 根据图例,读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2) 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3) 根据等温线的疏密了解气温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变化幅度;

  (4) 阅读南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

  (练习一)阅读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讨论回答下列问题。(让学生根据以上方法阅读“7月份气温图”,总结7月份气温分布特点,从而达到技能训练的目的。)

  (1)夏季最北的气温在 ℃以下,最南的气温在 ℃以下,我国南北气温大约相差 ℃。

  (2)与1月等温线分布特点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 (密集或稀疏)。说明夏季我国气温南北温差 (大或小)。主要是受 因素的影响。

  (3)等温线在 出现向南的弯曲,并且 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受 因素的影响。

  (4)泉州夏季气温大约是 ℃。

  互动二:出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观察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与我国1月0°C等温线的对应关系。

  小结:(学生完成练习二)归纳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探究二:我国降水分布特点是什么?影响因素是什么?

  互动一:学生阅读“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在图上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并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相吻合,加深秦岭-淮河自然地理分界线的印象。说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互动二:出示“我国的干湿地区”图,问: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什么?(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湿润,降水量小于蒸发量——干燥。);出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和“我国的干湿地区”图,学生观察各干湿地区之间的界线大致与哪条等降水量线相吻合,了解不同干湿地区的降水量状况。

  学生完成练习三:归纳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探究三:分析总结我国的气候特征,说说你对我国气候特征有何评价?

  互动一:教师讲清描述气候特征的方法,出示图2。26,学生阅读四幅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说出四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出示泉州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说出泉州的气候特点。在“不同的气候类型图”中找出这五个地区,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我国的气候特征之一——气候复杂多样。

  互动二:学生阅读“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及“不同的气候类型图”,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我国的气候特征之二——季风气候显著。

  互动三:学生完成练习四,(阅读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完成:从图上可以看出,季风区内哪几个月降水量较多?哪几个月气温较高?这种降雨和热量的配合特点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总结季风气候的特点:雨热同期。

  互动四:讨论我国的季风气候会带来哪些灾害性天气?

  学生完成(练习五):总结我国的气候特征,说说你对我国气候特征有何评价?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2

  第二章第三节河流

  【课题】义务教育教科书广东人民出版社地理八上第二章第三节河流【所需课时】3-4课时【课标要求及分析】

  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课标分析:

  1、本条标准是在运用《中国水系图》,了解我国主要河流的位置、流向、最终归宿,能根据我国主要河流的最终归宿判断河流所属的水系,并将其分为外流河和内流河两类。结合《中国内、外流区分布图》,归纳其分布特点。

  2、本条标准是分别运用长江和黄河的水系图,了解长江和黄河的基本概况。其次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整理、归纳长江、黄河的水文特征,理解长江、黄河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开发利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利、弊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八年级中国地理下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的内容,在本册书中上承地形、气候,启下水资源。

  本节教材从我国的河湖概况、母亲河——黄河、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等三大方面介绍中国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和对人类的影响,体现了河流在中国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展现了地形、气候及人类活动与河流之间的相互影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

  教材在介绍长江、黄河时,采用了例举现实材料的方式,能从实际生活出发,清楚的表现长江、黄河的问题所在。对于课文中所给材料虽然典型,但不够新颖,可适当补充一些近年的相关资料,来让学生意识到河流流域环境岌岌可危。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思想开放活跃,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已掌握一定量的世界地理知识和中国地理基本概况,能从网络、电视、科普书籍等信息渠道,对中国的河流有一定的了解。在中国自然地理的学习中,学生较为熟练的掌握了学习自然地理的方法,具有一定归纳总结自然地理知识的能力,并能初步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然而,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认识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还有一定困难,需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入手进行推理分析。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根据河流的归宿区分外流河、内流河,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运用资料,比较我国南、北方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3、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以及各河段的主要特征。4、举例说出长江、黄河的开发

  利用;感悟它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5、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知道长江、黄河存在的问题与治理的对策,感悟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特征;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和利用。难点:长江、黄河开发和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式与方法】启发式教学、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在结构安排上,主要分为我国的河湖状况、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三大部分。在学习新课中首先是通过直观材料来激发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兴趣。并围绕内、外流河分布、长江黄河特征及开发利用等核心内容整合相关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源于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并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在情境体验和合作探究中认识我国的河流的分布特点,及河流开发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感悟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的重要性。每节的课后拓展借助热点问题,引发学生对我国环境的关注,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能力和关注现实的精神。使学生的认知过程是由浅到深,由基础到提高,循序渐进,逐步突破的。

  【教学资源】课本、图册、多媒体课件、空白水系图。【教学过程设计】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图表认识东北地区的人口、民族和城市分布。

  2、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培养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获取、处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4、培养学生人地协调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运用“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图和“东北地区的面积与人口统计”表,归纳东北地区人口的分布特点。

  2、运用“东北地区城市与铁路分布”图,归纳东北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

  难点:掌握本节教材所渗透的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

  三、教学流程设计

  【揭示课题,直入主题】

  【提出学习目标】

  1、运用图表了解东北地区的人口、民族和城市分布,能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地理计算能力。

  2、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能学以致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指出学习重难点】

  重点:

  1、运用“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图和“东北地区的面积与人口统计”表,归纳东北地区人口的分布特点。

  2、运用“东北地区城市与铁路分布”图,归纳东北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

  难点:掌握本节教材所渗透的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

  【人口分布】

  教学过程:

  【自学指导】看图思考(同桌之间互相协作)

  完成课本P31活动题(大致5分钟)

  活动第一、二题由学生直接计算。第三题引导学生先看图例明确不同颜色代表不同人口密度,然后让学生再来看东北地区人口分布图。首先找出人口密集区,人口稀疏区,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学生归纳总结出人口分布特点后,叫几名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读图分析,请说出东北地区人口密度大于100人/km2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

  老师强调:中部、南部平原区,主要的平原是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

  2、想一想,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最后老师总结。影响一个地区人口的主要因素有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交通运输条件,工业与城市分布、资源分布等。

  分析完这个题之后呢,让学生齐读31页课文,指导学生划出重点知识点。

  教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东北地区以前被人们叫做“北大荒”,人烟稀少,那么昔日的荒凉之地如何成为今日的人口稠密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呢?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造成东北人口急剧增长的原因。(我选的是一部热播电视剧《闯关东》的片头部分,它刚好讲述的是闯关东的时代背景,这样更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大家都知道东北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区之一,请同学们在课本32页东北地区主要民族分布图上找出东北主要的少数民族所分布的位置。师生互动:老师说哪个民族让学生找哪个民族,通过看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出分布最广的民族。完成师生活动之后,让学生看多媒体,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各个民族的分布。让学生对各民族的分布,有更深刻的印象。给出一张满族特色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找一名学生朗读《旗袍与旗装》,增加学生课外知识。

  课堂活动:

  课本33页活动题以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为主,由学生小组间进行讨论,最后由一名学生代表回答相关问题。学生们回答完后,最后由老师总结归纳前面学生所回答的情况,带领学生看多媒体课件,看两个民族的习惯和传统文化以增长课外知识。

  教师总结:通过我们前面的学习,我们现在会用地图和相关图表来分析一定的地理方面的问题,另外我们了解了不同少数民族它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色,为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城市分布】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东北有哪些城市吗?你们知道这些城市是怎样分布的吗?

  学生自由发挥

  教师:好,同学们说了那么多,说的都不错,但是比较杂乱,那么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从地理角度来系统分析学习东北地区的城市分布,学完之后你将有所收获。

  课堂活动

  合作探究:老师给出一幅东北地区城市与铁路分布图,结合课文35页活动题让学生找出相关城市。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思考课件给出的前两个问题。第三个问题,给出一张铁路分布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出东北地区主要铁路干线——京哈线、哈大线、滨州线、滨绥线,强调每条铁路干线的起止城市名称。老师引导学生总结东北城市的`分布特点:东北地区是中国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集中在交通干线沿线分布,特别是哈大线、滨州线、滨绥线沿线地区。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及小字部分文字,归纳出哈尔滨、长春、沈阳三个省会城市的主要特点。出示课件加深记忆。

  思维升华:大连是一个北方城市,为什么“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呢?在大连举办国际服装节,有哪些优势条件?

  老师提示:结合前面学习人口分布特点的方法从地理位置、气候、交通运输条件等方面分析。出示课件,加深理解。

  小结:给出本节课的一个学习框架,让学生填空,目的是对本节进行梳理,加强记忆。

  课堂检测:

  一、猜猜我是谁

  1.在东北的三大平原中我的人口密度最小。我是__三江平原xx。

  2.我是东北三省中人口密度的省区。我是xx辽宁省xx。

  3.我是东北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我是xx满族xx。

  4.我连接了哈大线、滨洲线和滨绥线。我是xx哈尔滨xx。

  二、能力提升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东北地区中南部人口较稠密的原因。

  教师总结:中南部以平原为主;农耕发达;工业和交通运输发达;开发历史悠久等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学习目标(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能学以致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以及重难点(理解本节教材所渗透的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的掌握程度。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从地图上找出我国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外流河,以及最终未注入海洋的主要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从河流流量、水位、汛期、冰期、含沙量等方面描述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水文特征,理解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读图归纳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以及水文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展示:河流航运、灌溉、旅游等图片,洪水泛滥图片,思考讨论:河流和湖泊能给我们生活提供哪些便利?也给我们造成了哪些灾害?

  讨论回答:利:灌溉、航运、渔业、盐、旅游、水能等;害:洪水灾害等。

  我国疆域辽阔,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巨川,奔腾不息,它们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既可兴利,又可作害。我们研究河流,就是为了在今后的生产活动中,兴利除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河流的概况。

  出示板书课件第三节-河流

  二、自主研读,初步感知

  同学们自主预习教材42~44页内容,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教材42页2.30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图,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

  结合教材图,找出主要河流:长江、黄河、松花江、黑龙江、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怒江。引导学生阅读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图,提问:

  1.我国所有河流都东流吗?

  2.有没有流入其他大洋的河流?(提示:流入北冰洋和印度洋的.河流),请说出该河流的名称及所注入的海洋。

  3.塔里木河最终流向哪里?

  (教师点拨)纠正学生指图缺点。着重指出:在图上指河流或观察河流,要顺着从源头到下游的方向指或观察。把这些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叫作外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叫作内流河。我国河流以外流河为主,大多数外流河曲折东流,注入太平洋,少部分河流注入印度洋,注入北冰洋只有唯一的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地势对我国的河流流向有何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河流向东流。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内流河的流域称为内流区。

  内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部,外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为什么内、外流区的水量有这么大的差异,主要是什么因素带来了影响?

  【学生回答】是降水。仔细读图,你会发现内、外流区的分界线与哪条年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

  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我国东部外流河河流的水量受什么气候的影响很大?为什么?它的主要补给水源是什么?我国西北内流河主要的补给水源是什么?外流河受季风气候影响很大;夏季风盛行时,降水多,河流流量大,反之,河流流量就小;东部外流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天然降水。内流河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流速、汛期与枯水期、含沙量、水量水位、结冰期等。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流体积,它反映河流水资源多少,通常以米3/秒为单位。水位指河流在某地某时段的水面高度,它是反映水体水量大小的最直观的重要标志。含沙量指单位体积水中所含泥沙的重量。结冰期指河流封冻的时间长短。接下来我们重点学习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河流在汛期容易泛滥成灾,在枯水期,水量减少,人们生活用水能以满足,轮船不能正常航行。

  三、小组合作,深化探究

  河流有无结冰期是以哪条线为界?主要影响结冰期的因素是什么?

  以秦岭—淮河为界。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河流冬季有冰期,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河流冬季无冰期。

  以下面四条河为例,教材43页图2.31,注意这四条河的分布情况。我们把它们按自北向南的顺序编号。松花江、黄河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长江、西江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这幅图是什么图?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单位是什么?能用来分析哪些水文特征?怎样分析?水量、水位、汛期、结冰期。

  1.四条河流什么季节流量最大?什么季节流量最小?(夏季流量大,冬季流量小;夏季盛行夏季风,降水多;冬季盛行冬季风,降水少。我国外流河大都流经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多,形成汛期,汛期径流量一般占全年径流量的60%~80%;而冬季降水少,形成枯水期。)

  2.黄河、松花江为什么在冬季出现枯水期,甚至断流?(黄河、松花江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流量小,冬季出现枯水期,有结冰现象,甚至断流。)

  3.从北到南,河流汛期开始和结束时间有何不同?汛期长短有何变化?(一般北方河流汛期开始较晚,结束时间较早,汛期较短;南方的河流汛期开始较早,结束时间较晚,汛期较长。)

  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除了众多的天然河流外,还有许多人工开凿的河流——运河,从古至今,它们为我国的航运、灌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举世闻名的京杭运河就是一个典型实例(教材44页阅读材料)。

  四、知识梳理,释疑解惑

  板书设计

  水量

  汛期

  结冰期

  含沙量

  秦岭—淮河以北

  较小

  较短

  有

  大

  秦岭—淮河以南

  丰富

  较长

  无

  小

  外流河共性

  大

  夏季

  五、当堂检测,提高升华

  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教师讲解答案。

  六、课后作业测评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第2课时?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运用流域图和相关水文资料,描述长江的主要水文特征,能够说出长江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治理问题,进一步理解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说出长江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治理问题。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5

  一、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其特点,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2、知道我国的面积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学会在亚洲地图上查阅我国陆疆和陆上邻国、海疆与濒临的海洋及海上邻国;

  3、学会运用世界地图及有关统计资料,比较中国和其他面积居世界前列的国家的面积大小和位置优劣。

  二、重点难点

  要求学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空间分布

  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

  步骤问题设计、知识要点(含分工)点拨

  导入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最大洋,尾靠全球最大陆。指的就是我国的地理位置。

  三、自主学习

  1、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半球、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半球。

  2、我国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xx带,少部分位于xx带,没有带。

  3、我国位于xx洲的东部,东部濒临xx洋,有许多的海岛,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4、我国的陆地领土面积平方千米,仅次于和,居世界第位。

  5、自北向南我国频临的海有海、海、海、海。独立自学完成

  四、团队合作

  1、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的优越性。(从所属地区的气温对农业影响去思考)

  2、与蒙古、日本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的优越性。(从海陆位置对国家对外贸易、海洋事业及国土范围的影响去思考)

  3、阅读图1.4说出我国四至点

  头上顶着黑龙江,脚踏曾母暗沙岛;嘴喝两江汇合水,帕米尔上摆摆尾。

  4、在图1.4中国疆域示意图找出陆上邻国、海上邻国,其中陆上邻国中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海上邻国中亚州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是日本。

  5、阅读图1.5.1.6,说说我国东西端的晨昏差异和南北的季节差异,试分析原因。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6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末知识点

  一、地势和地形

  1、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⑴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多为山地、高原和盆地,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⑵三级阶梯概况

  阶梯名称海拔高度主要地形类型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阶梯4000米以上高原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东缘

  第二级阶梯1000~米高原、盆地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500米以下丘陵、山地、平原、盆地相间分布东南丘陵、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⑶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产生的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②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入海洋;河流从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的水能。

  ③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但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2、地形复杂多样(P24中的图2.4)

  ⑴四大高原的特点: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黄土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黄土分布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不平。

  内蒙古高原:我国第二大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垠。

  ⑵三大平原特点:

  东北平原:我国面积的平原,地势坦荡,黑土广布。

  华北平原:我国最完整的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最低平的平原,河湖密布,的“鱼米之乡”。

  ⑶四大盆地特点:

  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盆地,有我国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我国内流河——塔里木河。准噶尔盆地:我国面积第二大盆地,相对湿润。

  柴达木盆地:我国地势的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四川盆地:也称“紫色盆地”,西部有面积较大的成都平原,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⑷主要山脉(P26中的图2.6)

  ①东西走向的三列:北列:天山——阴山;中列:昆仑山——秦岭;南列:南岭。

  ②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长白山——武夷山;东列:台湾山脉。

  ③西北——东南走向的三列:北列:阿尔泰山;中列:祁连山;南列:巴颜喀拉山。

  ④南北走向的三列:北列:贺兰山;中列:六盘山;南列:横断山区。

  ⑤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是世界第一高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境。

  ⑥中国五岳: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南岳衡山(湖南),北岳恒山(河北),中岳嵩山(河南)。

  ⑸主要丘陵:自北向南依次是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地理八年级上册期末知识点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形和地势

  1、我国地形的特点(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纵横交错的山脉就像大地隆起的脊梁,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

  3、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

  4、我国地势的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5、我国陆地的最低点(艾丁湖)。

  6、我国陆地海拔地方是(珠穆朗玛峰),它位于我国和(尼泊尔)交界处,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

  第二节气候

  1、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2、我国大部分地区1月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漠河和海口的1月平均气温相差约(50℃)。

  3、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

  4、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黑龙江漠河县的北极村),最热的地方(新疆的吐鲁番)。

  5、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从北到南,可以将我国划分为5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另外,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青藏高原)区。

  6、从总体上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7、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火烧寮)、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是(托克逊)。

  8、一个地区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干湿状况)。

  9、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气候(干旱)。

  10、根据气候的干湿状况,可以将我国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干旱)、和(半干旱)四类地区。

  11、我国东南部以(湿润)、(半湿润)为主,西北部以(干旱)、(半干旱)区为主。

  12、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

  13、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

  14、我国东部地区为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气候)区,由北向南分布着(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季风气候的类型齐全。

  15、我国西北部分布着(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地区分布着独特的(高原山地)气候。

  初二地理复习方法

  以课本为主,构建知识结构,精讲重、难点?

  首先,教师按照教材编排的章节顺序给学生进行全面贯通讲解。在这一轮里要求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分清主次。对教材中学生普遍掌握的一般性内容点到为止;针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和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以及近几年会考试题中多次考查的知识热点,一定要讲清、讲深、讲透。如:《地球和地图》里的(1)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等部分内容,都需要精讲。?

  其次,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做到一边讲,一边辅之适宜难度的课堂同步练习题,以章为单元,以讲带练,面面俱到,把讲的知识点通过试题形式加以记忆巩固、转化迁移,使知识点之间的纵横联系、重点内容的融会贯通落实到实处。让学生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这一轮的复习,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跟随教师讲解的.思路,重新构建章节知识结构的框架,形成总体轮廓。?

  第二轮复习:以专题形式整合初一、

  初二教材内容,提高复习效率???????

  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初中会考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可以将初一与初二的有关知识点进行整合。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两大角度重新分类、归纳、编组成专题知识块,然后以专题形式有序地让学生寻找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对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汇集吸收、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综合梳理,形成网络化的地理知识结构体系。?

  关注社会热点??热爱乡土地理?

  回顾近几年的地理会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每份试题里,都会涉及到有关社会的焦点与新闻的热点问题,以及乡土地理的内容。这类地理知识具有“内容新”、“时效强”、“跨度广”等特点。?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复习时,就必须培养学生平时多关注全球事实形势,关注社会经济生活实际和自然环境等问题,增强学生的全球意识和环境意识。让学生学会用地理的眼光对其进行观察、思考、分析,以培养他们关注国家的发展、关注民族的未来、关注自己的生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7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主要讲的是地形与地理,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地形复杂多样就需要学生在读地形图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概括,而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需要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经过计算感知。

  1.教材用中国地形图引入新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非常形象、直观。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利用颜色的深浅不同可以大致判断出这个地区的地势走向。不难看出,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

  2 .图2.1和图2.2是关系十分紧密的两幅图像,学生从图2.2转化到图2.1有一定的困难,应该结合以前学过的地形剖面图的形成指导学生观察。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沛的降水。

  地势对河流的影响: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

  河流流经阶梯交界处: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水能资源。

  地势对交通的影响: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3.地势是指地面的高低起伏,而地形我们讲常见的五种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结合图2.4中的景观图,请学生归纳五大地形的特征:山地的绝对高度较大,顶部高耸,坡度很陡,沟谷幽深;丘陵的相对高度较小,地势起伏和缓,坡度较小;高原的绝对高度大于500米,相对高度小,顶面面积较大,起伏和缓,四周较陡;平原的绝对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起伏小;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内部是平地或和缓的丘陵。只有理解了,才印象深刻。

  4.我国的主要地形,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知识点也较多,老师必须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条理清晰。我的思路是先讲山脉,因为山脉是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有了地形的基本网格后,再嵌入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

  5..中国地形的特点是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这里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适当介绍下山区的概念,它不是仅指山地,还包括崎岖的高原和丘陵。在同学们以前的认识中,往往觉得山区是不适宜生存和发展的,学习本课之后,他们发现其实山区还有一些优势,比如山区虽然不适合发展农业,但为农业的多种经营提供较好的条件。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待事物、分析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来自农村,学生在认知目标,学习方法,活动开展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1.对地理学科没有兴趣。 认为地理学科不是中考学科,学不学没多大关系,只要及格就行,久而久之,对主要学科兴趣越高,对一般学科兴趣很低。

  2.学生学法不恰当。地理学科不同于其他科目,必须学会看地图来学习,而学生会读图,识图,填图,用图的能力较差,也就不能很好独立完成作业,学生“死记硬背”。

  3.本节的学生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由感性到理性,有特殊到一般的认识。

  4.本节要通过看地形剖面图和地势三阶梯示意图学习我国地形的阶梯状分布,任何看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障碍点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分布的特点,知道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知道我国五种地形的分布比例。

  2.了解我国地形的特点,知道我国五种地形的分布比例。

  3.理解我国地形地势特征对我国气候和交通等的影响。

  4.发展学生读图的能力和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读图,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过程,了解我国的地形地势及对我国交通、气候的影响。

  情感与态度:

  了解祖国的基本国情,培养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地势的特征,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教学难点:读东西地形剖面图和地势三阶梯图、地势分布图,并从中获取效果信息。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特点与人口增长;

  2.使学生理解人口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相关数字资料和图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人口的数量及增长;

  2.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我国存在的人口问题及对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那么,“众多”到底是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讲授新课]

  (板书)一、人口数量

  请大家看课本第11页第一行,并齐读这一行.

  (板书)12.95亿(20xx年),占世界1/5,最多

  (承转)大家还记得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大约是多少吗?

  (活动)大屏幕展示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的比较图,请大家:

  1.算一算中国的人口数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人口的多少倍?

  2.算一算这四个国家的平均人口密度.

  (归纳讲述)中国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口却超过俄、加、美三国人口总和的两倍,与面积和我国差不多的加拿大、美国相比,我国人口是加拿大的42倍,是美国人口的4.7倍;与比我国面积大得多的俄罗斯相比,我国人口是俄罗斯的9倍,可见我国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大国.在世界上,人口在5000万以上的国家就被称为人口大国,而我国的河北、山东、河南等九省的人口就超过5000万,如果全中国人手拉手站成一列,就能环绕地球赤道50圈.

  (承转)为什么我国的人口数量如此庞大呢?这与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不无关系.

  (板书)二、人口的增长速度过快

  (活动)阅读P11我国人口增长图,分析以下问题.

  1.从公元初到1578年前,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如何?

  2.从公元初到20xx年,我国人口有几次人口增长高峰?哪一次增长的更快?为什么?

  (小组讨论后,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归纳总结)自中华大地有人类以来到1578年这漫长的岁月中,我国人口增长的速度可以说是比较慢的.大家读图可知,这个时间段这条增长曲线的坡度很小.但到1578年后,这条曲线的坡度开始急剧加大,这表明我国人口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这就是我国人口增长的第一次高峰.到1949年以后,人口曲线可以说呈直线上升,到20xx年达12.95亿,这就是我国人口的第二次增长高峰.

  为什么解放后我国人口增长如此之快呢?

  主要是因为解放后,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从而使我国的人口死亡率大大下降,而与此同时,人口出生率还保持较高水平,因此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高.从70年代末以来,我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才开始下降.到1999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为0.88%,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每年仍新增人口1200万,超过了希腊、比利时、葡萄牙等国家的人口总数.

  我们经常说“人多力量大”,人口数量越多越好吗?请大家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也可让两个小组就此问题展开正反两方的辩论)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代表陈述观点,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或反驳,教师归纳小结.

  (活动)大屏幕展示下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讲述)人是生产者,但同时人也是消费者.作为生产者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人的一生都是消费者,而且要维持人的生存条件和劳动能力,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的.正如表中所列内容,我国每年的新增财富中,很大一部分被新增人口所消耗,我国所拥有的各种自然资源的总量,很多都居世界前列,但是按人口平均计算,每人占有的数量就不多了,在世界各国的名次中,也就排在后面了.

  人口数量过大,势必给国家、社会、家庭、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增加沉重的负担,势必限制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进一步改善.人口的增长要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所以我国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大屏幕展示投影片明确重点):

  人口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基本内容: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请大家读P11页课文最后一段及P12图1.10“晚婚5年,100年可少生1代人”,思考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会带来哪些好处.

  (教师归纳小结)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按1970年的生育水平推算,到1988年底,近30年全国少生2.5亿人,仅抚养费一项就为社会节约3万亿元,同时也使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提高了.到20xx年底,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80%,我国的粗文盲率为6.72%,比1990年下降了9.16个百分点;同时我国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以上程度的人数也由1990年的1422人上升为3611人,增长了154%.计划生育带来的好处已经使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

  (承转)我国不仅人口多、增长快,而且人口分布在不同地区也不平衡.

  (板书)三、人口的分布不平衡(东部多西部少)

  (活动)大屏幕展示投影片

  国家面积(万平方千米)人口(亿)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中国 960 12.95

  俄罗斯1700 1.5

  美国930 2.5

  让学生计算我国、俄罗斯、美国、巴西的人口平均密度并比较分析我国人口平均密度情况.

  (教师归纳小结)我国人口密度达125人/平方千米,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39人/平方千米)的3倍多.不仅如此,我国各地区的人口密度还有很大差异,同学们阅读P14图1.12“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说说哪些省区的人口密度大,哪些省区的人口密度小?

  (活动)大屏幕展示投影片:我国人口密度图,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出黑河——腾冲一线,观察:

  (1)此线东南和西北的人口密度有何不同?

  (2)找出成都、上海、武汉、北京的人口密度大约在多少人以上?西部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在多少人以下?

  (3)东部和西部的人口、面积各占全国的百分比是多少?

  (4)总结一下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教师归纳小结)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有些地方可达500~600人/平方千米,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多数地区人口密度在10人/平方千米以下.人口东部多,西部少.

  (活动)学生讨论:

  (1)人口东西分布不均的原因是什么?(从气候、地形、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讨论)

  (2)能否用迁移的方法改变人口分布不均的现状?(从人口分布应与生存环境相适应角度讨论)

  学生各抒己见、引发争论,教师给以鼓励并小结.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我国的人口数量、人口增长、人口政策和人口分布四方面问题.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虽然近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下降,但净增人口数仍很庞大,因此计划生育工作仍不得放松,同时应积极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板书

 一、人口数量

  12.95亿(20xx年),占世界1/5,最多

  二、人口的增长速度过快

  三、人口的分布不平衡(东部多西部少)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9

  第五节 寒潮 台风和水旱灾害

  一、水旱灾害

  1、原因和危害

  2、措施

  二、寒潮

  1、寒潮及其运行路径

  2、寒潮的危害及其防治

  三、台风

  1、台风的形成及其运动路径

  2、台风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加强学生对前后知识紧密联系,树立学生辩证、全面看待问题的意识。

  活动方式:

  在整个学习完成之后,安排学生再次客观的评价季风和台风,并写成小论文。参考题目:“我眼中的季风”、“台风真的很可怕吗”

  提示:前一节主要侧重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而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季风给我国带来的不利方面,所以应该能够更全面地评价季风的影响。台风是作为灾害性天气来介绍的,但它也确实给安徽、湖南、江西等距离海洋较远的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说明三江源地区高海拔的地势,高寒的气候,广布的雪山冰川,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能据此说明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河源头的原因。

  2、分析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三江源地区保护江河源地与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学习区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拓宽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对区域生态环保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分析三江源地区是大河源头的原因 ;

  2、 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直接引入:同学们知道长江、黄河是i我国两条重要的大河,但你们知道他们发源于同一个地区吗?这个地方除了孕育了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之外,还孕育了国际河流澜沧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和认识这片伟大、神圣的土地--三江源地区。(展示三江源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板书: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讲授新课]

  展示三组图片:①高海拔,高寒气候影响下的地貌景观--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②高原湿地景观--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③生物多样性及独特的高原生态系统--细草如毯、羽族炫翎、蹄类竞骄。

  通过图片的展示,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教师:介绍“三江源”名称的由来。“三江”为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即源头,发源地;“三江源”就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

  板书:

  一、江河的源地:

  1、包括: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区。

  展示:青藏高原和青海省区域图,请学生描述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

  学生:利用地图找出三江源大概位置,教师指导并板书。

  板书:

  2、地理位置:青海省南部。

  阅读:结合图9.17、9.18阅读教材92页文字,引导学生了解“三江”水量数字,感受并理解三江源地区海拔之高、水系之多,被称为“中华水塔”,是我国巨大的蓄水池和河流的输水管。(板书)

  转折:既然被称为“水塔”,就要有水源;(展示中国年降水分布图)请同学们阅读我国年降水分布图,从干湿状况来看,我国说与半干旱地区,降水量比较少,那么三江源水塔的水是从哪里来的?(板书)

  3、水源。

  学生:发表见解,教师指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青藏地区的高寒环境下的地貌景观--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高原湿地景观: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结合教材的资料,我们知道水源除了少量的降水还有雪山和冰川的融水。

  讨论:冰川、高山积雪和湖泊、沼泽是怎样发挥作用,使“三江”水源源不断地流向大海的。

  学生:阅读、小组讨论并发言。最后教师总结:温暖季节,“固体水库”的冰雪消融,形成涓涓细流,最后汇集成江河的源流;湖泊和沼泽是河流天然的调蓄器,雨季和冰雪融水丰盈时,湖泊起着消减洪峰的作用;冬、春季节时候。冰雪封冻,河流水量减少,湖泊讲存储的水补给河流,保持河流流量的相对稳定,因此湖泊和河流是天然的调蓄器。(板书)

  二、三江源地区的保护

  1、意义:

  ①对三江源地区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②对下游地区的意义。

  讲述:但是,目前的三江源地区正经历着令人担忧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展示几组图片:淘金挖矿、树木砍伐、源区污染、冰川消融、虫鼠破坏、过渡放牧。从上面的图片中我们了解到,三江源区受到不同程度的环境破坏。主要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导致的环境问题。(板书)

  2、三江源地区的环境问题:

  ①自然原因:冰川消融、湿地缩小、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

  ②人为原因:过度放牧、乱采滥挖、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等。

  讲述:三江源地区的问题不仅会影响它本身,也会给长江、黄河等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带来不利影响。下面我们来完成96页活动题:三江源如果遭到严重破坏,会对我国长江、黄河中下游带来哪些影响?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堂指导;学生整理讨论结果,并反馈小组讨论成果,教师指导并评价以及总结。

  转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你有什么好方法去保护三江源地区啊?

  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见解,教师知道并归纳板书。

  3、措施与对策: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 禁采砂金 休牧育草。

  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主要了解三江源地区,那么你有收获吗?

  学生分享个人收获,教师适当指导。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10

  第二节 人 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人口增长与分布特点。

  2、使学生理解人口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中国人口的分布”等地理图表的能力。

  2、通过报刊、上网查询、调查采访等途径找出相关资料,初步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和处理信息,进行辩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1、我国人口的数量及增长。

  2、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我国存在的人口问题及对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方法比较法、小组讨论辩论等。

  教具准备中国人口的分布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前一节我们学习了我国辽阔的疆域,真正认识了地大物博的祖国。其实在这片辽阔的国土上,还繁衍生息着众多的中华儿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第二节人口

  讲授新课

  (板书)<一>、人口数量

  大家都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众多”到底是多少呢?请大家看课本第11页第一段文字,请大家齐读这一段。

  (板书)13、40亿(20xx年),占世界1/5,最多。

  (活动)挂出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的比较图,请大家算一算:

  1、中国的人口数量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人口的多少倍?

  2、这四个国家的.平均人口密度本别是多少?

  (可以请几个同学上黑板上分别计算)

  (归纳讲述):中国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口却超过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三国人口总和的2倍,与面积和我国差不多的加拿大、美国相比,我国人口是加拿大的42倍,是美国人口的4.7倍,与比我国面积大得多的俄罗斯相比,我国人口是俄罗斯的9倍,可见我国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大国。

  (承转)为什么我国的人口数量如此庞大呢?这与我国的人口增长不无关系。

  (板书)<二>、人口增长

  (活动)阅读P11“中国人口增长示意”图,分析以下问题。

  1、从1850年到20xx年前,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如何?

  (小组讨论后,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归纳总结)自1850年到1950年这一百年中,我国人口增长的速度可以说是较慢的,大家读图可知,这个时间段这条增长曲线的坡度很小。但到1950年后,这条曲线的坡度开始急剧加大,这表明我国人口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人口曲线可以说呈直线上升,即是我国人口增长的高峰,到20xx年我国人口达13.40亿。

  为什么解放后我国人口增长如此之快呢?

  我们知道,人口增长过快主要是因为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造成的。祖国经济得以飞速发展,医疗条件大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从而使我国的人口死亡率大大下降,而与此同时,人口出生率还保持较高的水平,因此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高。

  我们常说:“人多力量大”,人口数量越多越好吗?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辩论——中国人口多好还是少好?

  活动过程:

  ①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资料确定自己的观点,分为正反两个小组,即“多而强”和“少而精”组。

  ②小组内交流各自搜集的观点。

  ③正反方各选出4人小组代表,并确定主辩手、副辩手、三辩手和四辩手。

  ④双方展开辩论。

  ⑤教师综合评价辩论双方的观点及论据。

  ⑥辩证统一。

  辩论结论:人多有人多的好处,人少有人少的优势,合理的人口发展是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人口的发展必须以建设和谐人口为目标,促进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承转)那么人口应如何发展呢?我国是怎样做的呢?

  (板书)<三>、人口政策

  请大家读P11课文最后一段及P12图1、11“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回答上述两个问题。

  (教师归纳总结)人口的增长应与经济发展相一致,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人口东多西少

  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明确: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大体以黑龙江省的黑河市到云南省的腾冲县划一直线为界。

  东西部人口密度呈现差异的原因;

  明确:我国东部地势平坦,地形以平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耕地多,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发展种植业,生产的粮食多,能够养活的人口多,加之东部地区工商业发达,交通便利,城镇多,城镇人口集中,所以人口密度大。而西部地区地势高亢,多高原、山地,地形崎岖,耕地少,气候为干旱、半干旱气候,多沙漠、草原,加之西部工商业落后,交通不便,城镇少,因此西部人口稀疏。

  课后作业:

  掌握我国人口的特点,并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对自己家乡的人口状况进行调查。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11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中,找出我国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难利用的土地的名称,并能运用数据,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类型的构成特点。

  2.能运用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和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说出我国耕地、草地、林地和难利用的土地的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观察活动,探究发现并归纳总结出我国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资料获取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认识和评价,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

  2.通过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人地和谐、因地制宜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特点。

  2.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

  【教学难点】

  如何做到因地制宜的利用我国的土地资源,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上课就利用多媒体大屏幕示高尔夫球场的漂亮画面,吸引学生。

  老师简单介绍:

  “高尔夫”是一种以棒击球入穴的球类运动,它是一种把享受大自然乐趣、体育锻炼和游戏集于一身的运动。教师提出问题:你喜欢打高尔夫球吗?学生大都回答,喜欢。

  知识链接

  ①20xx年初,国务院下发《关于暂停新建高尔夫球场的通知》。20xx年底,高尔夫球场项目又被列入《禁止用地项目目录》。

  ②云南省交通厅副厅长因批地建高尔夫球场被免职

  教师引导,既然大家都喜欢,高尔夫也是一项不错的运动。那我们国家为什么要禁止建设高尔夫球场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就会明白。

  讲授新课

  一、土地资源的利用

  (一)展示图片

  从图中你能发现什么信息?学生读图思考。发现土地资源的一个特点: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承转:针对这种情况,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显得尤为重要。

  (二)问题引导

  我的地盘我做主:大家将如何利用A、B、C、D四地来发展未来的事业?(友情提示:请结合各地的地形、气候及社会经济等条件考虑。)

  讨论交流四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引导学生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来描绘四地的未来。

  引出土地利用类型山区──林地、高原──草地、平原──耕地、城市──建设用地、难利用土地,展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

  问题引导:根据你的观察,家乡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学生交流。

  阶段小结:由于自然环境等的差异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径也就不同,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状况,我们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和难利用土地,耕地、林地、草地是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由土地利用类型总结出土地资源的第二个特点:土地利用类型齐全。

  (三)展示地图

  你能从图中发现什么信息?比一比谁发现的信息多。

  学生自主读图,从“部分国家人均耕地的比较图“可以看出我国的.人均耕地少;从“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图”可以看出可利用草地占的比例最多,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多,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由此总结土地资源的第三个特点:比例构成不合理。

  承转:我国各类土地资源构成比例不合理,那么我国的耕地、林地、草地又是如何分布的呢?

  二、土地资源的分布

  (一)学生自主读图:我国土地资源分布是否均匀?

  阶段小结:我国土地资源的第四个特点:地区分布不均。

  (二)合作探究:我国各类土地资源是如何分布的?请结合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图、中国的地形图和中国年降水量图,说出我国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寻找答案,然后由学生总结归纳: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问题引导:你能尝试说明家乡土地所处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吗?我们家乡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有什么特点?启发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加深对家乡的土地资源的认识。

  三、组织辩论赛

  主题: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劣

  正方:优

  反方:劣

  分好组,确定正反方人员,了解各方的观点依据,然后学生搜集资料,进行辩论。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

  ■课堂小结

  学生把土地资源分优劣两方面进行整理,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课后调查

  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身边的土地利用类型都合理吗?你发现了哪些不合理的行为?咱们自己有没有直接或间接破坏土地资源的行为?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12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一、山脉纵横交织

  1、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1)山脉纵横交错,把全国分成若干地形区

  (2)山脉成为地形区的界线P27的表格1

  2、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P21

  (1)东西走向的山脉:最北一列:天山和阴山;中间是昆仑山和秦岭;靠南的一列是南岭。

  (2)南北向的山脉:位于中国中部的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3)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西侧的一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的一列:长白山-武夷山等;东侧一列:台湾山脉

  台湾山脉的主峰玉山是中国东部最高峰。

  (4)西北—东南向的山脉:阿尔泰山、祁连山

  (5)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6)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分界线:

  河北和山西(太行山)福建和江西(武夷山)湖北和重庆(巫山)

  青海和甘肃(祁连山)西藏和新疆(昆仑山)广东和湖南(南岭)

  3、中华五岳:泰山(山东)、华山(陕西)、衡山(湖南)、恒山(山西)、嵩山(河南)

  我国山脉两侧地形区名称一览表

  一、地形复杂多样

  1、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和山地。

  2、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主要地形区特征:

  (1)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大江大河发源地;

  (2)内蒙古高原——开阔坦荡,地面起伏和缓。

  (3)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黄土广布;

  (4)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地表崎岖

  (5)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最大的内陆盆地;内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丰富的油气资源

  (6)准噶尔盆地——绿洲和垦区,受大西洋湿润气流影响。

  (7)柴达木盆地——内陆高原盆地和“聚宝盆”;平均海拔最高

  (8)四川盆地——紫色,红色盆地,内有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9)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林业和牧业

  (10)三大平原:东北平原——最大,黑土广布;

  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地势低平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湖泊众多,鱼米之乡

  (11)山地面积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3.山地的优缺点:p28

  (12)山区: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合称山区,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2/3

  (13)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一、地势西高东低

  1、我国地势的突出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三级地势阶梯的概况:P20

  1、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经济、水能的影响:

  (1)对气候:使海洋湿润气流从东至西深入内地,形成降水;

  (2)对河流:许多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入海洋;

  (3)对交通:东西向的河流沟通了东西交通;

  (4)对经济: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

  (5)对水能:在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水能丰富,有利发电。

  读图p30三个阶梯的分界线及地形区。

  第一节中国的气候

  我国气候特征:①气候复杂多样;②季风气候显著;③多特殊天气;④多旱涝灾害。

  一、气候复杂多样

  1、气候复杂多样,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

  (1)气温分布与温度带

  ?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成因:纬度位置、冬季风的影响。

  ?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气温都较高。成因:纬度位置

  我国冬季气温最低处是黑龙江省北部的漠河地区;气温最高处是海南省南部

  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最冷的地方是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夏季温度低的原因是海拔高。

  (2)我国习惯从北到南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这样划分是根据≥10℃的积温来划定。另外,青藏高原为高原气候区。

  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P35的表格,记图2-22、23、24、25、26、27、28

  (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与干湿地区

  ?空间上分布即地区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成因:受夏季风影响。

  ?时间上分布即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降水集中在夏秋季,降水年际变化大。(由南往北降水的月数渐少,总量渐少,但集中在7、8月;降水年际变化渐大)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台湾省的东北部的火烧寮(雨极),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

  我国的干湿地区:P37表格

  科学家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将我国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四种干湿地区类型。

  干湿地区的植被类型

  1、季风气候显著,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二

  (1)什么是季风:夏季——偏南风(西南季风来自印度洋,东南季风来自太平洋;)冬季——偏北风

  (2)夏季风的影响是导致中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降水和时空分布(降水分配不均,集中于夏季,且年际变化大;年降水量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夏季风影响雨带推移及带来的旱涝灾害,P40第二段

  (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以东为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大致和我国的.一月份( 0℃ )等温线,(800mm)等降水量线,(暖温带)与(亚热带), (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一致。

  我国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青藏高原)、西部高原山地表现出明显的垂直气候特征。我国是唯一一个拥有三种季风气候的国家。

  (5)季风区指的是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

  (6)回答问题:我国为什么没有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气候类型?

  答:地中海气候位于中低纬度地区大陆的西岸,而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岸;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中低纬度地区大陆的西岸,且终年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而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岸,且仅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

  一、特殊天气

  多特殊天气: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

  多气象灾害:洪涝、干旱、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危害及预防措施

  一、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旱涝灾害

  1、洪涝:夏秋季节

  2、干旱:影响最大、最常见、范围最广。

  第一节中国的河流

  一、外流区为主

  地表和地下径流最后注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外流河分布区域,成为外流区。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即河水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荒漠之中的河流,叫做内流河。内流河分布的区域,叫做内流区。

  1、外流区

  (1)主要外流河及注入的海洋

  注入太平洋:黑龙江、乌苏里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闽江、珠江、澜沧江

  注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怒江。

  注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2)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是珠江;结冰期最长的河流是黑龙江

  (3)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长度最长的运河。它北起北京,南到杭州,经过6个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5大水系。

  2、内流区

  (1)主要内流河:塔里木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

  3、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对比

  1、我国的主要湖泊

  (1)青藏高原湖区:青海湖是我国最大咸水湖,也是我国最大的湖泊。

  (2)东部平原湖区:鄱阳湖(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一、滚滚长江

  1、长江的源流概况

  1. (1)发源地: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干流先后流经青海省(青)、西藏自治区(藏)、云南省(云)、四川省(川)、重庆市(渝)、湖南省(湘)、湖北省(鄂)、江西省(赣)、安徽省(皖)、江苏省(苏)、上海市(沪)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最终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也是亚洲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

  2. (2)上、中、下游的划分:宜昌(湖北省,上中游划分地)、湖口(江西省,中下游划分地)。

  长江上游的特点是:多峡谷、多支流、水量大、富水力;

  中游的特点是: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下游的特点是:江宽水深、江海相连、航运便利。

  中游段荆江被称为“九曲回肠”。这样弯曲的河道对航运和水流有哪些影响:不利于航行,水流不畅,极易泛滥成灾,因此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说法。解决办法:裁弯取直,建分洪工程,建水利枢纽工程等。

  (3)长江干流流经的地形区: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4)主要支流及湖泊:主要的支流和湖泊: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赣江、汉江(长江最长的支流)、鄱阳湖、洞庭湖、太湖

  2、长江的水能开发:“水能宝库”

  (1)水能最集中的河段:集中在上游河段?源头至宜宾段?三峡段;原因:落差大,降水丰富。

  (2)长江三峡:由矍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位于第二和第三阶梯的交界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具有防洪、发电、航运、水产养殖、供水、灌溉、旅游等功能,世界最大的水电站。

  (3)葛洲坝

  1、黄金水道:航运价值高

  (1)有利条件:降水丰富,江阔水深,终年不冻,干支流通航里程长约7万千米。

  (2)运输价值:水运成本低;流域经济发达,资历源丰富;与南北向的铁路线相交,联系广泛。

  (3)货运量占全国的60%。

  4、长江之害在于中下的洪涝灾害:上游地区植树造林;中下游地区兴建分洪蓄洪工程,加固江防大堤。

  二、滔滔黄河

  1、黄河的源概况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省(青)、四川省(川)、甘肃省(甘)、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山西省(晋)、陕西省(陕)、河南省(豫)、山东省(鲁)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全长5500千米,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1)上、中、下游的划分:河口(内蒙古,上中游划分地)、桃花峪(河南,中下游划分地)。

  黄河上游的特点是:多峡谷、多支流、水量大、富水力;

  中游的特点是:多支流、多泥沙;

  下游的特点是:“地上河”。黄河“地上河”成因:黄土高原土层疏松,中游地区夏季降水集中导致泥沙的大量淤积使黄河下游的河床不断抬高

  (2)主要支流:洮河,湟水(上游),汾河、渭河(中游)

  2、黄河的水能开发

  (1)水能集中在上游、中游

  (2)主要水电站:龙羊峡、三门峡、小浪底等

  3.黄河的治理:①在上、中游特别是在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泥沙下泄;②在下游修筑堤坝,加固黄河大堤。

  4.黄河的奉献:①塑造了肥沃的华北平原;②提供大量的水能资源;③提供了水源进行灌溉。

  长江与黄河的对比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1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们了解什么是工业,及工业生产,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和类型。明白工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是国家独立、自主、现代化的保证。结合同学的日常生活实际,了解工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享受工业带给我们的幸福。

  通过本节教学和学生的表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工业分布特点:不能分析出分布的原因,沿线、沿海、沿江、沿河分布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便利的交通,再次体现交通运输的作用,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2对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缺少综合的认识和分析,如:资源的分布对工业的影响,联系学习印度的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理解辽中南发展重工业的基础和有力条件。

  3识图能力有待提高,读图分析能力单一。学习上海的工业,尽管没有发展工业所相关的资源,但不能从社会需求、市场空间、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城市特点等优势方面分析。

  4联系生活实际,说己了解的家乡的一些工业,哪些是轻工业,哪些是重工业,他们的原料、生产过程、产品、对生活的作用等方面是否一样。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14

  空间分布规律: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渐少影响我国降水的主要来源是夏季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大,降水多;西北内陆地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稀少东南部湿润,愈向西北部内陆越干燥

  时间变化、季节变化: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月到9月的夏秋季节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降水丰沛;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燥空气的影响,降水少使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的早,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的晚,南涝北旱

  年际变化:

  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所造成的

  降水的南北差异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长由夏季风形成锋面雨带进退规律决定的。形成北方的春旱、夏涝;江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台湾省的东北部的火烧寮,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4、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干湿地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

  关系:干湿地区影响地面植被,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因而森林繁茂;干旱地区,降水稀少,因而草木短小,农业类型不同,农作物(经济作物)也不同,人们的饮食习惯和身体状况也不同。

  5、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复杂多样。原因:我国既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又有多种多样的干湿地区,加上我国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更增加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主要的气候类型:东部地区主要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地区形成独特的高山气候。

  气候多样,可以使世界上大多数动植物在我国都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及其丰富。在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

  6、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二。季风是指一年内盛行风向随着季节变换而显著变化的风;季风气候则是指一年内因盛行不同风向的季风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在我国季风区内,冬、夏季风有规律地更替着。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冬季吹来自亚洲大陆内部的偏北风。

  冬季风

  成因:由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

  发源地: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高原一带

  风向:陆地→海洋

  性质:偏北(西北、东北)寒冷干燥

  影响范围:我国西部、东部广大地区(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台等)

  夏季风

  太发源地:平洋、印度洋的热带海面

  风向:海洋→陆地

  性质:偏南(东南、西南)温暖湿润东南季风:

  影响范围:我国东部广大地区西南季风:我国西南华南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

  季风的形成原因: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差异对比显著。季风气候特点:冬季风寒冷干燥,夏季风温暖湿润。雨热同期,水热条件配合得当,使农作物和林木在旺盛的生产期内,能够得到充足的热量和水分,因此中国喜温作物的种植界限,比世界其他地区的纬度要高得多。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是以夏季风能够影响的地区为标准划分的':其界线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7、夏季风我国降水的影响

  夏季风对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影响: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夏季风对我国降水季节分布的影响:夏季风的进退决定着我国雨带的推移。5月份,夏季风开始在南部沿海登陆,我国南部沿海进入雨季。6月中旬,夏季风进一步增强北跃,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时正值梅子成熟季节,称为“梅雨”。7、8月份,雨带随夏季风北移到东北和华北地区。9月份,冬季风增强南下,夏季风开始南撤,雨带也随之迅速南移,10月份退出我国大陆。

  8、多特殊天气: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多旱涝灾害。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危害及预防措施

  灾害季节原因危害预防措施

  台风夏秋热带气旋强烈活动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加强预报,建防护林

  洪涝夏连续性降水洪水泛滥加强预报,修水利工程

  寒潮冬强冷空气入侵严寒、大风、霜冻预报及时,及早准备

  干旱全年降水异常偏少粮食减产、用水困难节约用水,修水利工程

  2.3中国的河流

  1、外流区为主:流域是指河流或水系的集中区域。水系是指流域内所有大小河流以及湖泊、沼泽、地下暗河等组成的水流系统。地表和地下径流最后注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外流河分布区域,成为外流区。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即河水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荒漠之中的河流,叫做内流河。内流河分布的区域,叫做内流区。

  流域区域分界线占全国总面积主要大河

  外流区域

  北段大致沿着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大体相近) 2/3

  流入太平洋: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海河、辽河、澜沧江(境外称湄公河)。

  流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在印度境内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怒江。

  流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内流区域

  流入沙漠或内陆湖泊:塔里木河

  2、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

  夏季风

  盛行时水文特征水量水位结冰期

  水量大水位上涨形成汛期无结冰期

  成因降水量大气温高

  冬季风

  盛行时水文特征水量小水位下降

  形成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

  的河流有结冰期

  成因降水量小1月气温在0℃

  以上是外流河的共性,外流河在干湿状况、降水、有无结冰情况、植被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a干湿状况,说明河流流量大。如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位于湿润地区,降水丰富,水量大;以北地区的河流流经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降水少,水量不大。

  b分析降水季节分配情况,说明河流的汛期。如秦岭-淮河以南地区雨季长,汛期长。例如珠江流域雨带最早到达,最后离开,汛期为4-9月,长达6个月;以北地区降水集中在8-9月,汛期短。值得指出的是我国东北的河流因春季集雪融化,形成春汛。

  c、分析冬季气温情况,说明河流有无结冰现象。在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上,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河流都有结冰现象,而且越往北,冰期越长。秦岭-淮河以南地区,1月平均气温高于0℃,河流无冰期。

  d、分析植被状况,说明河流的含沙量情况。湿润地区植被好,河流含沙量少;半干旱或半湿润地区植被不好,水土流失严重,河水的含沙量大,特别是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更严重,河水的含沙量最大。

  3、与外流河相比,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明显不同。内流河的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夏季冰雪大量融化,成为丰水期,冬季有河流出现断流。所以内流河多为季节性河流。

  4、我国的湖泊分布不均,分为青藏高原和东部平原两大湖区,其中青海湖上我国最大的湖泊和最大的咸水湖泊,鄱阳湖是最大的谈水湖泊。洞庭湖17世纪中期号称“八百里洞庭”,居中国第一大湖,以后因大量泥沙入湖,围湖造田,是湖泊迅速淤塞萎缩,现退居第二大淡水湖。

  5、滚滚长江

  概况:长江源自唐古拉山,干流先后流经青海、西藏等11个省,最终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长江流经了四大地形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上、中、下游的划分:上游:源头—湖北宜昌;中游:宜昌—江西湖口;下游:江西湖口—注入海口。中游段被称为“九曲回肠”。这样弯曲的河道对航运和水流有哪些影响?不利于航行,水流不畅,极易泛滥成灾,因此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说法。解决办法:裁弯取直,建分洪工程,建水利枢纽工程等。

  长江最长的支流是汉江;流域内面积最大的湖泊是鄱阳湖;最大的内河港口是南京港;长江是我国年径流量最大的河流也是我国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长江自古以来就有“黄金水道”的美誉。

  由于长江落差主要集中在上游,因此长江水能资源也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1/3。可利用水能资源约占全国一半。新中国建立后在长江干流和支流上相继建起了许多水电站如葛洲坝水利枢纽、长江三峡水电站。长江的落差主要集中在源头到宜宾这一段,而水利枢纽、水电站则主要集中在宜宾-宜昌的干支流。因为宜宾以上这一段地形复杂,工程困难,投资大。

  长江三峡由瞿唐峡、巫峡、西陵峡组成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水产养殖、供水、旅游等综合利用效益,其中防洪是该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

  6、滔滔黄河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它源自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径流青海、四川等9省区,全长5464千米,黄河的形状像汉字的几字形。黄河流经的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黄河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划分:上游:源头—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中游:河口镇—河南旧孟津;下游:河南旧孟津—注入海口。

  黄河的水文特征:

  (1)、水量不大

  (2)、中游含沙量大。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缺乏植物保护是导致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大的主要原因。

  (3)、地上河。形成的原因:黄河出孟津后,水流平稳,大量泥沙淤积,使河床逐年抬高,形成“地上河”。 “地上河”的危害:河床高出地面,河水只能靠人工筑堤约束,一遇暴雨,河水猛涨,两岸河堤随时随地有决口的危险。

  (4)、易泛滥

  (5)、凌汛。形成的原因:水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由于较高纬度河段秋冬季节封冻早,冬春季节解冻迟,容易形成冰坝,阻塞低纬度的河道来水,导致河水泛滥,河堤决口。

  (6)、断流。形成的原因:自然(降水较少);人为(上游和中游人口增多,工业及农业用水量过大,超过了自然限度)。解决措施:统一管理,计划调配。

  黄河的奉献

  (1)、提供丰富的水能资源(原因: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大。师引导学生推出答案。指图说出黄河干流上的主要水电站及建站:)

  (2)、塑造平原和灌溉作用(塞上江南: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和华北平原:华北平原主要是由黄河、淮河和海河冲积而成。)

  (3)、提供旅游资源(点明主要提供旅游资源,也有水能资源。)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黄河多灾的原因是下游形成地上河,易泛滥成灾,但其根本原因是来自中游的泥沙,所以治黄的关健是治沙。

  下游:加固大堤:(这是应急措施,是治标。)

  中游:①保持水土,植树造林;(是治黄的根本措施,是治本)

  ②打坝淤地,修筑梯田;

  ③修建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治黄的关键性工程。

  附:京杭运河:

  起、终点地位长度经过省、市沟通水系航运量

  北京到杭州世界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1800千米京、津、冀、鲁、苏、浙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浙江、江苏境内的运河段,仍是重要的运输线,年运输量在内河航运中仅次于长江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15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中国地理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重要的组成部分。教材主要安排了“土地资源的利用,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三个内容,其意图是让学生认识土地

  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和分布以及人类面临的诸多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人类合理利用土地

  资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并

  从自身做起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在接受知识上

  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情内容,所以在处理

  教材内容上,让学生实际操作练习实际生活,展开讨论,使其

  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土地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理解

  人类所面临的土地资源问题以及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 初步学会阅读土地资源类型分布图

  2 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审美标准,从而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审美观,并以此来衡量人类活动的正确与否及善恶美丑。

  2 通过我国在保护土地资源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学生树立起信心,相信祖国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1)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和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含义。

  2难点: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分布的原因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和对策。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1-24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2-29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热门]07-13

[经典]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07-22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12-27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湘教版10-16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优选】07-22

八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教案9篇11-27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通用20篇)09-01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土地资源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