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初中地理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地理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主要语言的使用地区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从图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并能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增强民族荣誉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
2、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建筑。
【教学难点】
1、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的分布。
2、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从《人在囧途》到《泰囧》再到《港囧》,徐铮导演每一部“囧”系列电影的票房成绩都十分傲人。《港囧》上映期间徐铮曾表示,他会延续囧系列搞笑风格,把“囧”做成品牌,他的下一部“囧”系列电影也正在谋划中,可是一些问题始终困扰着徐铮:
1、跟《泰囧》、《港囧》一样,下一部“囧”系列电影的拍摄地选在哪里?
2、剧情该怎样编写才会更有趣,也更加真实?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徐峥剧组决定来我们班招募一批对世界各地的语言、宗教等文化比较精通的人进剧组共商事宜。
活动2【导入】组织教学
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中,小组代表每回答正确一个问题,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最终选出得分的小组。
(设计意图:借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电影及剧组招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通过小组竞选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
活动3【讲授】一、世界的语言
提问:1、假如剧组派你去采访并邀请下列人物来友情客串,你该说什么语言?
展示人物图片:1奥巴马2齐达内3普京4阿拉伯人5梅西6姚明
提问:2、联合国的工作语言都有哪些?
学生回答。
活动4【活动】合作探究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
探究步骤:
1、在“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的图例中,找出本组语言的'代表颜色;
2、根据颜色在图中找出本组语言的分布范围,并用彩笔在导学案上的“世界轮廓图”中画出该语言的大致分布地区;
3、参照“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图”,用大洲名称及方位词归纳本组语言的分布地区,完成课本P79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找出六大语言的分布范围,给予学生明确的探究步骤,引导学生将语言的分布范围画在导学案空白图中,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分布地区的直观印象。)
活动5【活动】小组代表展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
分小组派学生代表上台展示本组画出的语言的分布地区示意图;
小组代表结合展示画出的示意图说出本组语言的分布地区;
教师用投影仪展示六种语言的分布地区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展示,找出六大语言的分布范围,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分布地区的记忆。)
思考:哪种语言使用范围最广?哪种语言使用人数最多?
过渡:边展示泰囧电影中关于佛教的图片,边提问学生能不能看出泰囧中反映了哪一个宗教的文化?——佛教。世界上共有3大宗教,除了佛教以外,还有两个。__
(设计意图:借泰囧电影中的佛教文化过渡到世界的宗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仅跟课堂导入时的情境相呼应,也可以再次借泰囧电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知识。)
活动6【讲授】二、世界的宗教
播放视频:关于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分布地区、建筑类型及一些习俗的介绍
学生边看视频,边完成导学案上的表格。
教师小结:
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分布地区、建筑类型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更形象更直观,便于学生记忆这部分知识,比教师一味的灌输效果好。)
总结:1、世界主要六种语言的分布地区
2、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及建筑特点
活动7【练习】课堂练习智勇大闯关
1、选择去教堂结婚的人多信仰()
A、道教B、佛教C、__教D、伊斯兰
2、到西亚、北非去进行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会()
A、法语B、德语C、阿拉伯语D、英语
3、下列国家中,主要信仰__教的是()
A、伊拉克B、印度C、英国D、中国
4、下列国家不是以英语为主的是()
A、澳大利亚B、美国C、加拿大D、日本
5、下列语言中不是联合国工作语言的是()
A、西班牙语B、阿拉伯语C、俄语D、葡萄牙语
6、发源于阿拉伯半岛的宗教是()
A、犹太教B、佛教C、__教D、伊斯兰
7、看投影出的人物图片,他们分别信仰什么宗教?
8、从便于语言交流的角度解释这三部电影分别在中国内地、泰国和中国香港拍摄的原因?
9、结合“世界语言的分布”,从便于语言交流的角度为下一部“囧”系列电影剧组推荐理想拍摄地。
闯关形式:学生抢答,教师给小组加分,最后算总分,评选出获胜小组
初中地理教案2
教材分析
1、本章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介绍了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和宏观分布情况,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地形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本节教材主要包括3个内容: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多样。
3、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有严重的影响着别的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1、 学生特点分析:
对中学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列表比较法,空白图指认法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位置。
(3)知道中国的名山。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和我国的主要山脉,因此中国地形的特点和山脉分布是本课的重点。
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初中地理教案3
一、分析本课在地理教学中的位置
本节课放在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一册的第一节,是为学生从小学阶段向中学阶段转换而设置的衔接课。通过给学生讲解有趣的地理现象和人地关系方面的地理趣味知识,以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新认识,提高学生上好地理课的自觉性,使学生逐步养成热爱地理科学、钻研地理科学的良好风气。
二、分析教学对象
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由于环境的巨大变化,往往给心理上造成了不适应。为了扭转这种情况,除社会、家庭、学校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外,作为地理教师也应从心理学、教育学、地理教学法上入手,从这节课开始就使学生认识地理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教育他们认识地理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三、分析教材内容
1.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的内容和意义,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强烈欲望和兴趣。
②引导学生懂得学习地理课的方法,为学生学好地理课指出正确的途径。
2.知识结构(如下表)
3.教学重点 介绍学习地理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4.教学难点 教师要用“磁性效应”强烈地吸引住学生,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5.教学思路 ①采用提问、讲解、读课文等综合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告诉学生,学习地理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②通过“想一想”,利用彩色图片、地图册、电化教学等教学方法,演示一些有趣的地理现象,让学生初步掌握从5个方面思考的学习地理方法。③课后组织课外地理兴趣小组。从课外阅读、看电视、看电影、听广播中增加地理知识的学习。办地理小专刊、黑板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地理课外兴趣小组。
6.课程类型 阅读欣赏课。
7.课时安排 1课时
8.教具准备 ①自制本课知识结构图。②自制学习地理五步法图表(贴在教室)。③收集有趣的地理知识图片2~3张。
9.学具准备 课本、地图册、填充图、红蓝铅笔。
10.组织教学(3分钟)
四、教学过程
1.教师用信任的目光,将学生看一遍,然后充满激情地向学生讲道:“宁静的夜晚,我们看到天空密密麻麻的星星,它们每一个都像地球一样,甚至比地球大得多,满天的星星组成了庞大的银行系,银河系外面还有更大的河外星系。地球仅是银河系内的一个成员,太阳系里的一颗行星。如果说,河外星系就像我们的学校,银河系就像我们的班级,太阳系则是班上一个小组,地球就是我自己”。我们今天就学习地理课第一节‘学习地理 认识人类之家’板书课题。
2.讲授新课
①为什么要学习地理(13分钟)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但对地球的真正面目还认识不清楚。例如,我国“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测量出我国大陆每年向东偏南运动8毫米;科学家预言地球轨道正面临陨石进入的高峰期,美国科学家自1994年开始利用卫星控测陨石突破大气层后的轨迹;我们附近的.小造纸厂给我们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这些问题都是地理课中要研究的问题。教科书中讲了7个地理学中学生们最感兴趣的问题,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一下,就可以对这些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
教师板书7个问题将在地理课本中的那些章节详细讲解:地球运动──气候──地形──地壳运动──资源的利用及工农业生产──人口分布──环境保护等章节。
教师小结:地理课的内容远比这些问题广阔的多,中国的、外国的、本地的,同学们在初中、高中、大学的地理专业学习的内容都有很大差别,学习研究的目的都是了解认识人类之家,让人们在地球上生活得更好。
②看彩图,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的地理知识(8分钟)
引导学生看彩图:火山喷发
东方明珠香港图片
初中地图册
让学生想一想: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中的用途。“旅行、书报、看电视、天气预报、筑路、治理环境等等”
③怎样学好地理(13分钟) 教师将学好地理应思考的5个方面贴在黑板上引导讲解。学习什么内容──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原因──同人类有什么关系──用什么方法处理好人类同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会阅读地图,掌握绘制地理图表的技能,初步形成观察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能力。
引导组织地理课外活动,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小组,办地理小专刊,收集地理自然景观图片等,以丰富自己的地理知识和才智,启发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和兴趣。
④地理小游戏(3分钟) 话说世界稀奇事。活动内容始终围绕地理题材,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课后小结(5分钟)
讲地理科学的发展前景。培养热爱“人类之家,建设人类之家──地球”的远大情怀。
初中地理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地球的运动。
2、掌握地球的地形特征和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布。
3、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和气象现象。
4、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
1、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地球的运动。
2、地球的地形特征和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布。
3、不同地区的气候和气象现象。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地球的'运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情况。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布和气象现象。
3、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和气象现象。
四、教学过程
1、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基本构造
地球是一个由岩石、水、气体等组成的行星,由地核、地幔、地壳、大气层、水圈等组成。
(2)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自转是指地球自身绕自己的轴线旋转,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
2、地球的地形特征和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布。
(1)地球的地形特征
地球的地形特征包括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海岸等。
(2)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布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等。
3、不同地区的气候和气象现象。
(1)气候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等。
(2)气象现象
气象现象包括风、云、雨、雪、雷电等。
五、教学评价
1、考试评价:通过考试来考察学生对于地球的基本情况、地球的地形特征和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布、不同地区的气候和气象现象的掌握程度。
2、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于地球的基本情况、地球的地形特征和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布、不同地区的气候和气象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更多的实验和讨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思考。
初中地理教案5
一、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二、教学目标
1、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特征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2、归纳认识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3、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气候分布特点与位置、地形的关系。
4、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北美洲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归纳亚洲的地形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2)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亚洲气候的主要因素。
2、教学难点
(1)归纳认识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2)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北美洲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
四、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论证等方法来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只需适时引导,提供资料,答疑解惑。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框架。让学生知道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并能举一反三,学会描述大洲自然环境特征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
主要侧重于探究或互动学习,灵活应用课件、地图、文字资料、视频资料等教学资源,以生动、活泼的画面,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的感知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观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气氛活跃的师生关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亚洲的具体位置,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亚洲,看看这里的自然环境。先请大家听一首歌──《亚洲雄风》……歌中唱到“山是高昂的头”,“河像热血流”。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亚洲的地形、河流是什么状况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亚洲的壮丽山河。
2、讲授新课板书:亚洲的自然环境一、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首先齐读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地形特征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2、初步掌握分析大洲特征与河流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活动一:认识亚洲的地形特征(分三步)
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阅读课本第7页图6、8亚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请仔细读图p7,找出亚洲主要地形区。
2、说说亚洲主要有哪些种地形类型?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1、按照老师的要求,找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分别指出它们在亚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亚洲地形类型多样
根据亚洲地形构成图总结亚洲的地形特点(1):地形类型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步骤2──亚洲的地形特点(2)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
1、说说亚洲主要地形区的位置并依据高度表,说说它们的大致海拔?
2、在地图上沿北纬30°画出一条纬线,观察经过的主要地形区。“图6、9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判断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地势特点。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平均海拔在3000m以上的有_________________。位于亚洲的____部。平均海拔在1000m以下的有_________________。平均海拔在1000m—3000m之间的有_____。
2、“图6、9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判断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地势特点:地势是中间高,东西低。
教师引导归纳出亚洲地形特点2、中间高、四周低。
步骤3──亚洲地形的特点3
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
1、找出死海和珠穆朗玛峰,看看它们的海拔有多高?
教师引导归纳出亚洲地形特点3、地势起伏大。
教师总结: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可以看亚洲地形特点有
1、地形类型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2、中间高、四周低。
3、地势起伏大。
活动二:认识亚洲的河流特征
科考队在考察的途中,遇到了一支在亚洲进行河流漂流的漂流队。漂流队员们向科考队员介绍了亚洲主要河流的名称、位置和注入的海洋。你能找到这些主要的河流吗?它们为什么会流入不同的海洋呢?
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
1、请仔细读图,找出亚洲主要河流和大洋。
2、对照地图,找一找汇入北冰洋、印度洋、太平洋的河流有哪些?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主要河流最终流入到哪儿?
2、看看它们的流向有何不同?
3、亚洲河流分布有何特点?这种分布与地形分布之间的关系如何?
4、亚洲河流还有哪些特点?
教师总结: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可以看河流特点有:
1、河流由中部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2、许多河流源远而流长。
活动三:如何描述一个大洲的地形、地势特点?(分两步)
1、观察高度表,说出主要地形类型,估算各部分大致比例(主要地形类型)。
2、找出主要的地形区,说说其分布状况(地形分布)。
3、观察地形剖面图,说出地势高低起伏的大致状况(地势特征)。
步骤1──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
1、在图上找出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大平原、密西西比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分别指出它们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按照“相对一致、空间上连续”的原则,将北美洲按照地形划分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区域,说出这三个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
3、读图6、12,指出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特点。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和落基山脉纵列于北美洲西部,海拔在1000米以上;
大平原和密西西比平原位于北美洲中部,海拔在1000米以下;
拉布拉多高原和阿巴拉契亚山脉位于北美洲东部,大部分海拔在1000米以下。
2、西部是高大的山地,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矮的山地、高原。
3、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是西部高,中部低,东部较高。总体上呈现出东西部高,中部低的格局。
教师引导归纳出北美洲地形特点是:地形多样,地势东西部高、中部低。
步骤2──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教师布置任务:
展示课件
1、在图上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标出它们的流向。
2、结合图6、12,分析这些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密西西比河的干流大致是由北向南注入墨西哥湾,它的主要支流由东西两侧向中间流。
2、因为北美洲东西部为地势较高的山地高原,中部是地势较低的平原,南部地势更低的平原,这使许多河流发源于东西部向中部流,汇集形成密西西比河,最终向南流入海洋。
3、课堂小结:
本节课在了解亚洲位置的基础之上,我们深入了解亚洲的基本自然特性,中部海拔较高,四周海拔较低,这种分布同时也影响了河流的分布,使得河流呈放射状分布。
第二课时
1、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亚洲自然环境的前两部分,大家还记得学了哪些内容吗?我们在上册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类型,以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那么大家还记得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吗?学生回答预设: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教师:我们这节课就按照这些因素来认识亚洲的气候特征。
初中地理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能解释巴西的多元人种文化得成因
2.能通过读图分析得方式,正确评价巴西的农业发展、工业发展。
3.通过小组讨论,认识到巴西的热带雨林需要保护性开发,保护热带雨林是全世界共同的责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巴西人种多元化的特点,掌握巴西工农业发展的优势。
教学难点:认识到巴西的热带雨林需要保护性开发。
三、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此环节,采用视频导入。在上课之初,给学生展示巴西的全民舞蹈-桑巴舞蹈,顺势引出今天的课题《巴西》。
(二)新授
1.首先邀请学生告诉老师,刚才看视频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其他不一样的呢?
学生发现里面的人肤色各不相同,有黑人,有白人,也有黄种人。
教师予以肯定,巴西确实有很多不同肤色的人,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奇特的社会环境呢?请学生带着问题,打开课本,自行阅读。
教师邀请学生来说一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并邀请举手最快的同学来回答。
学生回答到从15世纪末期开始,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进入巴西,随着巴西种植业的发展,大批非洲的黑人奴隶被贩卖到这里,随着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与黑种人以及当地土著人通婚现象普遍,他们的后代便成为混血种人。
老师予以鼓励:这位同学总结了巴西目前人种的成因。大家鼓掌。
接着老师继续提问人种的多元化,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巴西文化谁来说一下多元文化对巴西都有那些影响?邀请学生作答。
生1说到我喜欢巴西足球,我就是通过足球队认识巴西的。
生2说到:巴西的狂欢节太有趣了,我想世界各地的游客都愿意前往观赏。不同文化相互学习,一定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
教师表扬并接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很好,这几位同学说的很全面,说了这么多巴西的人种特色,那么巴西的工农业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接着看。【发展中的工农业】
并邀请学生看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的一组图片,说一下巴西的地形特点和巴西的气候类型。限时5分钟!
在固定时间结束后邀请学生回答,得出答案:巴西大部分领土位于热带,气候湿热,地形平坦,具有种植热带作物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同时邀请学生课代表进行总结:巴西盛产木材,甘蔗,咖啡,天然橡胶黄金和金刚石等农矿产品,其中一些产品的出口,给巴西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外汇,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金。
教师表扬并提出总结:看来这位同学阅读的很认真,总的来说就是巴西由于自身的优势,巴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下面教师在多媒体上播放一段关于巴西的视频,引导学生们结合课本上的知识,四个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读图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邀请学生回答: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巴西大规模的开发亚马逊地区,在热带雨林中修建公路,开辟大型的农场和牧场,采矿和办工厂,亚马逊的自然环境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不仅对巴西本土的环境造成影响,如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而且影响全球的气候。
生1回答:亚马逊的雨林覆盖率每年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降低。
生2回答:设立生态保护区和森林公园。
生3回答:采取新的手段控制亚马逊热带雨林的乱砍乱伐行为,如利用卫星遥感系统,对有关地区和城镇实行监控,提供实时高质量的信息。
师:看来大家都总结的很好,保护环境,其实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身。
(三)巩固练习
教师邀请学生们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雨林到底应该开发还是保护?
学生1回答:因为人口的增长,导致对粮食和木材需求的增加,我们必须开发热带雨林。
学生2回答:热带雨林已经比原来缩小了好几倍,造成了那么多的环境问题,现在应该停止一切开发活动。
(四)小结
老师邀请学生来回忆一下今天都讲述了什么新知识?
学生回答到主要讲述了巴西大部分领土位于热带,气候湿热,地形平坦,具有种植热带作物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并且是个人种多元化的社会。
教师提出总结并表扬同学们总结的都很好,老师也希望你们学完本课,对这个地球多彩的文化更感兴趣。
(五)作业
学生找寻一下巴西有什么名胜古迹。下节课一同分享。
五、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教案7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地面高度的两种计算方法;
通过等高线地形图简单识别各种基本地形类型。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等高线数值大小辨别地势高低;根据等高线疏密辨别坡度陡缓。
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表各种基本形态。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讨论:
地表是高低不平的,而地图是平面的,我们若想读懂地图、灵活运用地图,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就需要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地表的高低起伏。
引入:
那么,在地图上如何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特征呢?
引出课题: 一、地形图的判读,并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谈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题,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一、等高线地形图
设问: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度为8848米,而在青藏高原上测得的高度为4000米,为什么同一座山峰会出现两个不同的高度值,两个高度值又是如何测得的呢?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观察图1.34甲、乙两地高度。
引导:甲地相对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1500米,叫做甲地的海拔高度。
1)海拔高度:乙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直线和数值。读出乙地的海拔高度500米
2)相对高度:从乙地看甲地的高度是多少呢?
甲地相对于乙地的1000米垂直距离,指的是甲地相对于乙地的.高度。
师生互动:共同归纳出相对高度的概念。比较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异同。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承转:测量出各地海拔,然后把它们绘制在图上,就绘制出了地形图。
2、等高线地形图
观察图1.35等高线。
引导:在地图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的连线——等高线
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叫做——等高距。
观察等高线示意图(图1),等高线数值大小与地势高低的关系;等高线疏密与山体坡度陡缓的关系。
A、图1表示山地,图2表示凹地或盆地
B、不同的地形,等高线的表现也就不一样。
延伸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承转:根据等高线或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或者海底坡度的大小。
3、不同地表形态的等高线地形图
地表基本形态:
(教材P25图1.36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
山顶:山的最高部分
山脊:等高线弯曲的部分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出凸出
陡崖:等高线重叠的部分
形象记忆:
伸出自己的一只手,拇指放于掌内握拳: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分相当于山顶,四指从根部起的第一节的部分相当于山脊,手指间缝相当于山谷。手的小指外侧相当于陡崖。
学生活动
根据已学关于地形的知识,用橡皮泥制作山顶、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模型,在假设的各海拔高度上用小刀或细线将地形模型沿水平方向切断,然后将每一层的外轮廓线按其镶套关系描绘在一张白纸上。
步骤:详见参考教材P26活动题1。
制作过程由学生教科书上的等高线绘制过程,独立完成;教师进行和指导。
学生活动:让学生对照绘制出来的等高线轮廓和地形模型,总结: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和疏密特点,判别地形图上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形?
〖设计意图〗通过绘图、读图并且联系实际让学生理解基本地形。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
阅读用分层设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分析这种表示方法与单纯用等高线法表示的地形有什么不同?
用分层设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其着色随地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沿着某一方向画一条直线。
三、地形剖面图
地形剖面图画法的关键:剖面线与等高线的交点应垂直投射到高度相等的平行线上,并用平滑曲线连接。
阅读教材P28活动“绘制地形剖面图”,把剩下的地形剖面图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以引导学生画图为主,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画图地图能力。
1、课本28页活动图,查看图1.39、图1.40、图1.41,比较它们的差异。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基础题,主要是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在世界地形图上(见附图)找到下列地形区:青藏高原、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安第斯山脉。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基础图,锻炼学生的动手找图的能力。
课后小结
本课通过读图、绘图等方法,学习了地形图的判读,懂得了海拔高度及相对高度的含义,熟知了五种基本地形: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通过从图上获取信息,为生活提供方便,并且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课后习题
1.黄山比泰山高出349米,这是黄山与泰山的( )
A.绝对高度 B.相对高度 C.海拔高度 D.一般高度
2.某盆地底部比海拔768米的山峰低900米,盆地底部的海拔是( )
A.-132米 B.1668米 C.132米 D.900米
3.常见的地形类型有 和 等五种地形。
4.在地图上,将 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高线。用等高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 地形图。
初中地理教案8
[教学目的]
1、运用地图,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圣保罗,里约热内卢
2、运用地图,联系巴西自然条件特点,讨论该国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热带雨林
3、运用地图,联系巴西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亚马孙河水量丰富的原因,了解巴西农业和工业的基本特点
4、运用地图,了解巴西的城市建设和人种构成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巴西的地理位置、主要城市。工农业特点
难点:亚马孙和水量特别丰富的原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很多同学都喜欢看足球,也知道球王贝利,你知道球王贝利是哪个国家的人吗?
一、地理概况
1、引导学生在“世界政区图”找出巴西的位置,并指出它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世界第五大国。
2、引导学生完成P90活动2题,从纬度位置的角度了解巴西的位置特点
3、引导学生完成P90活动第1题,思考:巴西的地形以哪两种基本地形为主,各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4、结合板图,讲述亚马孙平原的范围及亚马孙热带雨林
5、学生自读材料‘地球之肺“,了解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现状
6、学生讨论完成活动第3题,
(过渡)平原一般是有河流冲积而成,亚马孙平原是有哪条河流冲积而成的呢?
二、亚马孙河
1、引导学生观察图3-41,思考:亚马孙河的`发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
2、 设问:亚马孙河在世界上地位如何?(学生阅读思考
3、思考:为什么亚马孙河能成为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大河?
4、引导学生完成活动1、2题
三、迅速发展的经济
1、学生自读教材,思考:巴西经济在南美洲地位如何?其经济强势可以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过渡)巴西工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巴西丰富的自然资源
2、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7图,了解巴西丰富的铁矿资源和水力资源
四、人口和城市
1、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7巴西人口分布图,指出巴西人口分布的特点并结合地图册上的有关资料,了解巴西人种的特点
2、引导学生阅读P90图3-41,找出巴西的主要城市并突出其特点
[小结巩固]
学生小结
[作业布置]
见基训
初中地理教案9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技能目标:
1.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问题;
2.掌握印度地形和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了解印度的工业概况。
二是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的学习,初步学会对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印度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懂得人类必须自觉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一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二是印度的农作物分布及其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本节教材的难点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我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
一是造成水旱灾害的原因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多方面的因素,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
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较差,难以将诸多的地理因素综合在一起,得出结论。
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节课我将用两个课时讲解,详讲的内容是印度的人口问题、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和利用图形展示直观教学法。
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
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二是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
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印度的人口概况,印度自然环境,农业和工业的状况"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四大问题情景、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激趣设悬导入新课,采用多种直观手段,有利于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本节课在导入过程中,首先放映幻灯片(泰姬陵、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新德里城市风光等),配以解说: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佛教的发源地,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泰姬陵、歌舞享誉世界。这是一个视牛为神明的国家,大街上牛可以自由漫步;这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已超过10亿,仅次于中国……猜一猜"这是哪一国家?"使用直观的手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揭晓答案—-印度,转入新课。教材第一部分内容是印度的位置范围及地形,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围绕印度地图进行讲解,通过读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印度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
2.印度的临国主要有哪些?它们在什么位置?(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ge)海相望的国家斯里兰卡)
3.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这样处理可使学生对印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还可以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即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
印度人口这一部分内容我采用结合图表,以问答的形式解决,这样可以训练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1.从1951年到20xx年印度人口大约增加了多少亿?
2.读图分析印度人口每隔10年的增长速度.
3.学生阅读"印度的人口政策"和数据表,分组讨论人口过度增长会给印度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合作讨论,我再做归纳总结。
印度除了人口压力外,还面临着水旱灾害威胁,我用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看待自然。
印度水旱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那水旱灾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引出下一个难点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
这部分内容我让学生读图合作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对照亚洲气候分布图,看看印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以图7.38为例分析该气候类型的特点。
2.比较分析1月、7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
完成38页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风变化的关系。这样知识点明确,条理清晰,深入浅出突破了难点。最后我做归纳总结的方法解决,这样既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又能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这部分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1、"绿色革命"
2、印度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其中"绿色革命"是次重点,而且容易理解,我采取给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印度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这部分内容是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结合动画对比分析的方法解决我先用动画向学生展示印度的农作物分布及印度的降水量分布图。让学生自己观察得出结论,我再用表格对比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可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培养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在教材中,印度工业和印度农业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这部分内容我采用引导学生自学的方式解决,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本节课,我设计了两类练习题,
一是填空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是综合题,考查学生读图、用图、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两类练习题,起到了巩固本节内容,考查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教学效果的功能。这些练习题确定的原则是:遵守教学大纲,突出思想性、基础性和教学重点、难点;训练量适中。
对于课后总结这一环节,我的理解是,总结不应该仅仅为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我设计了以下3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1.你学了什么?2.你的体验是什么?3.你掌握了什么?因而其总的设计意图是回顾知识,强化记忆。
本节课的板书我是如下设计的:这种网络式的板书设计可使知识条理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重难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更加完整。
最后是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作到学以致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有效的手段学习并积极参与。
初中地理教案10
一、教材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与技能:
能在地图中找出东南亚的两大组成部分——马来群岛和中南半岛及主要国家,并说出其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的位置;了解热带雨林和季风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能力与方法目标本:
节课通过旅游知识的讲解引入本节内容,引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并以此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分布、寻找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分析其特征和成因的能力,初步掌握认识一个区域的方法。通过学生分析地形与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用联系的眼光分析问题,并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东南亚的范围及其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位置。东南亚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难点:
东南亚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教学准备:资料图片,幻灯片,书本与地图册相关地图
二、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本节课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和资料,而后为学生提供了相关的地形图和政区图,让学生直接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并在学生获取的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归纳总结,并应用自己得出的知识进一步分析理解下面的知识,利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和实例正确引导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注意提升和点拨学生的思路和学习方法。
(二)学法:
学生已经学过一年多的地理知识,在认知上应该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在课堂上把尽量多的知识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根据教师提供相关材料,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得出结论,并应用自己得出的知识进一步分析理解下面的知识,在体现知识间的循序渐进的同时,利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等。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导入:大家好,欢迎各位同学参加海港区十七中国际旅行社,我很荣幸担当本次旅行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超导,就是超级导游的意思,我们这次旅行的目的地是风景美丽的东南亚各国。在出发之前呢有些注意事项需要注意,大家请看大屏幕,这些事大家注意的事项,好了,现在开始我们的旅程。
十字路口的位置:
师:出示东南亚位置图和东南亚政区图。
生:明确东南亚在世界的位置,并在图上找到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并结合活动找到主要的地理事物和东南亚主要的国家。
师:出示马六甲航线示意图,引领学生理解东南亚“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思考】:日本称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为什么?
生:结合马六甲航线示意图和在图上找到的主要地理事物,理解东南亚“十字路口”的位置。
并对思考题进行讨论后作答。
教师适当点拨:
(通过教材中的插图及教师提供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及其政区范围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湿热的气候与农业生产师: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东南亚位置图》生:结合教师给出的地图说出东南亚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南半岛大部分和菲律宾群岛北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分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2、师:引领学生分析这样的气候会形成怎样的农业,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直接了解东南亚主要的农产品并强调这一地区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农产品种类。
生:说出视频中看到的农作物,并根据自己的常识判断气候与农业的'关系,从而分析东南亚经济的特征。
(让学生在自我分析的前提下,认识气候和农业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并能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地理事物)
3、拓展练习,活学活用:
以陈毅的诗“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我吸江上流,君喝江下水;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山山皆向北,条条南流水”为引导,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地图,发散学生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图上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的能力。(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灵活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多媒体出示知识体系,提醒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知识反馈
(1)东南亚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a.红河b、湄公河c、伊洛瓦底江d、多瑙河
(2)东南亚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为它位于()a、五海三洲之地b、亚洲各国到达美洲的必经之地c、两大洋、两大洲的十字路口d、欧洲各国石油输入的咽喉之地
(3)东南亚地区的气候类型是()a、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c、地中海气候、热带雨林气候d、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4)一艘轮船正在泰国某港口装船外运,装船的货物最可能是()a、小麦b、水稻c、石油d、煤板
第一节东南亚
(一)重要的地理位置
1、范围及组成部分
2、主要国家:
3、重要的地理位置:马六甲海峡
(二)湿热的气候与农业生产
1、东南亚主要的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2、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四、教学反思:
此教学设计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了一定量的图片和材料,并根据提供的图片材料引领学生分析、探究得出结论,而后应用刚刚得出的结论继续下面的学习;教师力争在本节课做到知识点都是由学生自行得出。本节课还注意了学生身边事例的引入,把地理学科与学生的日常认知水平紧密结合,让学生感知地理学科的实际意义;这节课也更注意了地理学科的人文性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力图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初中地理教案1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东南亚地形、气候的一般特点,及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在地形、气候方面的差异。
2.通过指导学生使用地图,分析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3.通过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点
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东南亚的地形、气候特点。
教学用具
《东西半球图》、《东南亚地形图》、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
教学方法
讲述法与谈话法相结合。
教学提纲
第一节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一、范围、地理位置及国家
1.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联系两大洲、沟通两大洋的“十字路口”
3.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
二、自然条件
1.地形: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
2.气候:①热带雨林气候②热带季风气候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我们在学习东亚区域地理时,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东亚的?(范围、地理位置、居民及自然条件和经济特点。)
引入新课我们今天学习东南亚的区域地理,仍然是从这几个方面分析,找出它与东亚的差异,/Article/Index.html>总结出东南亚区域地理特征。
学习新教材
一、范围、地理位置及国家(板书)
[读图]读《东西半球图》,教师指图明确范围,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教师做简单介绍。
[提问]从图上看东南亚位于哪两个大陆和哪两个大洋之间?(从海陆位置看,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濒临太平洋和印度洋,正处于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从古至今一直是海上交通要道,马来半岛南面的马六甲海峡,是通过这个路口的咽喉,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1.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联系两大洲、沟通二大洋的“十字路口”
[读图]读“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图。教师介绍马六甲海峡。
[提问]日本把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这是为什么?提示学生可参看“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回答。(日本的工业原料依赖于进口,需从亚洲、非洲等地进口石油、铁矿石等,而马六甲海峡是它必经之地。日本向亚洲、非洲等地大量出口工业产品,同样需经马六甲海峡,它直接关系到日本经济的发展。)
[读图]读《东南亚政区图》引导学生思考,东南亚地区和东亚地区所占纬度有什么不同?哪些国家位于赤道两旁?(东亚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北,东南亚则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绝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位于赤道两侧。)指导学生从图上找出东南亚包括的国家和地区,参看课本附表,东南亚国家概况,做/Article/Index.html>总结归纳。
3.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
东南亚的这种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其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呢?
二、自然条件(板书)
1.地形
[读图]读《东南亚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总的看地形有什么特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略)教师指图介绍主要地形的分布。
[教师归纳]总的看东南亚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从中南半岛看,(教师边讲边绘中南半岛山河示意图,要求学生从图上找出主要山脉及河流名称)与我国西南部山水相连,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
[提问]这种山河大势给当地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什么影响呢?(上游流经山区,地势险峻,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动力。下游水流缓慢,两岸形成冲积平原,土质肥沃,灌溉便利,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提问]在图上找出中南半岛上五个国家的首都,它们所在位置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都在河流沿岸。这一带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做一做]填写课本第114页表格。
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板书)
[提问]指导学生读《东南亚地形图》后问马来群岛与中南半岛相比较,地形有什么区别?(同样多山,但大河很少,一般河流短小,平原少,地形崎岖,而且多火山。如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看景观图]指导学生看课本“坦博腊火山大爆发”图。
[读一读]指定学生朗读课本第115页的“读一读”。
[提问]为什么马来群岛多火山?提示学生参看《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并注意与日本比较。
[教师归纳]马来群岛与日本群岛一样,也是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所不同的是,马来群岛处于印度洋、太平洋两大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提问]火山爆发会给当地带来什么影响?(一方面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另一方面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富多种元素,也会使当地的土壤肥沃。)
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板书)
总的看东南亚的多山地形与其所在位置是分不开的。它不仅影响了东南亚的地形,也影响了东南亚的气候,我们来分析一下本区气候特征。
[提问]东南亚属于哪个气候带?提示学生参看“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图。(属热带多雨地带。)
[提问]这里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指导学生看《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这里年均温可达20℃以上,年降水量大部分在2000毫米以上。因此是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
[教师讲述]但由于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所在位置不同,它们之间的气候也存在差异,尤其在降水上,可以分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2.气候
①热带雨林气候(板书)
[读图]指图,明确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地区——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
[提问]这一带纬度位置特点是什么?(赤道附近。)
[提问]这一带每天的天气变化过程怎样?指导学生读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请一学生按图分析一天的天气变化情况。(日出以后,气温逐渐升高,地面上的空气受热上升,天空云量逐渐增多;午后两三点钟,天空浓云密布,雷电交加,降下大量雨水;到傍晚云量减少,天气转晴。)
[提问]这里为什么会经常产生这样的'天气变化叱?提示学生可参考“降水的分布和变化”一节的内容。(马来群岛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气温高,气压低,同时四周为广阔的海洋,水汽来源充足。日出后,地面空气受热上升,上升过程中温度不断下降,空气中的水汽容易达到饱和而凝结成水滴,产生对流雨。)讲课过程中,绘制上升气流降水示意图。
正是由于这里有充足的热量和降水,所以可以生长终年常绿茂盛的森林,我们叫这种植物类型为热带雨林。并且这里的农作物全年可以播种,都能收获。
②热带季风气候(板书)
[读图]指图,明确热带季风的分布地区——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
[提问]什么是季风气候?中南半岛的风向有什么变化?指导学生参看“亚洲东部一、七月的气压和风向”图。(季风气候是指在一年之内,随季节不同,风向有规律的变。这里一月为东北风,七月为西南风。)
[教师讲授]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每年11月到第二年5月吹东北风,是来自亚欧内陆的风,所以较干燥,降水少,形成旱季。6月到10月吹西南风,它来自湿热的印度洋,所以降水很多,形成雨季。
[提问]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而热带季风气候有旱季和雨季之分。)
[教师补充]由于热带季风气候一年有雨季、旱季之分,所以这里的农作物多在雨季播种,在旱季收获。
复习巩固按照板书,引导学生回忆本课所学的重点知识。
布置作业填写课本第116页[做一做]中表格;阅读第116页“读一读”。
初中地理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区别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学会识别卫星云图,常用天气符号,会在天气预报图上判读天气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学习天气和气候,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识别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了解常用的天气预报。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天气的变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增加生活常识的.技能,学会将所学的只是运用于实际,初步培养学生的时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认识人类生产生活与天气的关系,提高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2、能判读天气预报图包含的天气信息
3、天气对我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
多变的天气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地图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什么是天气?
2、什么是气候?
3、如何区分天气和气候。
活动一:怎样看懂天气预报
1、识别天气符号
2、解释风向并理解风力及风向标。
让学生尝试模拟电视天气预报的主持人,播报各大城市的天气情况。
活动二:
空气质量与什么有关系?
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是什么?
如何才能减轻污染保护大气环境?
课堂小结:
本节课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并通过教师的点拨把握重难点内容。
作业:
老师指导,分小组完成填充图册
板书
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
2、能够在图上标出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
3、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4、让学生知道我国地形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和特点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地形剖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景观图等地图的读图方法,学会从这些图中抽取多种信息,归纳分析相关地理特征的方法。
2、加强学生对地形特征及其意义、影响的理解能力
3、掌握通过列表记忆地理事的方法
4、建立辨证分析地理事物利弊的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念,正确理解地理现象的利弊优劣和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
2、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地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教学重点: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点,三级阶梯分界线山脉名称
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因素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主要地形区及特点教学难点: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因素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读图画图、活动讨论教学用具:PPT课件、黑板、粉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活动:
导入新课:图片引入:幻灯片投影出我国不同地形区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图片资料,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爱国热情。
讲授新课:板书: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先回顾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海拔高度,以一幅地形图为例让学生回答绿色、黄色、棕色、白色、蓝色各代表什么?
打开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通过让学生观察图中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海拔高度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部高东部低。板书:1、总趋势:西部高东部低
再让学生观察我国地形剖面图,同学们会发现一方面,我们发现我国地形总趋势是自西向东降低;另一方面,我们还发现:这种降低的趋势并不是均匀的,而是呈阶梯状下降,这也是我国地形的一个重要特征。板书:阶梯状下降
那么,我国地形的阶梯有哪几级?它们是怎样分布的呢?请同学们对照书上的图2、1、2、2看一看。我们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陆地上自西向东有三级阶梯。板书:2、三级阶梯特点及分界线
下面让我们进一步看看这几级阶梯都有哪些特点,找同学回答第一级阶梯回答后用多媒体展示三级阶梯示意图总结第一级阶梯位置、海拔高度、分界线,同样对于二三阶梯也找同学从以上几方面回答,老师来用多媒体展示总结。(教师边操作鼠标,边点击每一级阶梯,形象,直观,学生易于掌握,效果较好。)
练习:通过做三级阶梯海拔、分界线的一个练习巩固刚才讲过的内容,再找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来画出三级阶梯分界线的简单示意图及山脉名称,其他同学在自己课本23页上完成。
过渡: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地势,对我国的气候、河流、水能、交通有什么影响呢?
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活动,首先把班上学生分成三组,每一组分别就以下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①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这种分布对气候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②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对河流流向有什么影响?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
③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利弊分析)
初中地理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等基础知识,能够运用地理语言阅读地图,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
2.通过阅读各类地图、计算、比较等方式初步形成读图能力,建立地图的空间概念。
3.增强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
【难点】
比例尺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通过设置谜语:“说大不算大,小小地方放得下,说小不算小,五湖四海装得了。”通过对谜底的询问,学生能够猜得出答案是地图,并借此引出新的课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地图的用途
【提问】什么是地图?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找出地图的概念。
【总结】地图是按照一定数学法则,用规定的图式符号和颜色,把地球表面的自然和社会现象,有选择地缩绘在平面图纸上的图。
【教师活动】多媒体上展示北京动物园地图,北京城区图和中国地图。
【问题】日常生活中是否使用地图,地图有何用途?
【学生活动】用地图找路,获取信息等。
【教师总结】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进行信息的传输。
2.地图的三要素
(1)方向
【教师活动】展示地平面上的八个方位。让同学们了解地图有四个基本方向。展示“地图上的方向”这三幅地图:
【问题】三张地图上的`北方在哪边?
【学生活动】在地图上指出三幅地图的正北方向。
【教师总结】不同地图表示地平面方向的方法也不同。地图无指向标时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判别方法。地图有指向标时,指北针指示的方向是北方。第三种是利用经纬网,依据纬线指示东西,经线指示南北进行判断。
【活动】引导学生在a图中说出郑州、上海、南昌、重庆、西安各在武汉的什么方向?B图中,汽车沿什么方向行驶?c图中,甲在乙的什么方向?乙在丙的什么方向?
(2)比例尺
【教师活动】展示《动物园地图》、《北京城区地图》。
【学生活动】学生归纳比例尺的含义。
【师生总结】比例尺的含义是:指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的缩小程度。计算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有线段式、文字式和数字式三种表现形式。
【活动】学生按照地理兴趣小组分组,进行探究活动。利用直尺和动物园地图,量出图上大门口到长颈鹿园之间的图上距离,再根据图上给出的比例尺进行计算,从而得出两点间的实地距离。
【教师总结】根据公式的变形,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根据图上距离可计算出实地距离,强调要注意单位的换算统一。
(3)图例
【教师活动】展示《常用图例图》。
【学生活动】对照图例和注记在地图上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教师总结】图例是地图上用一些特定的符号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是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标记的说明。
环节三:巩固提高
【学生活动】同学结合地图,解说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和内容详略的关系。
【教师总结】在图幅相同的条件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尝试以画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本节所学内容,畅谈自己的收获。
作业:学生按照地理小组分组,利用卷尺和指北针绘制学校地图,注意地图三要素的体现。
四、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教案15
南亚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2、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3、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重点:
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难点:
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㈠、位置与国家
1、让学生通过读图找出南亚地理位置:
位于亚洲的南部,西临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南被印度洋包围。
北回归线穿过中部。
2、主要国家、城市:
印度——新德里巴基斯坦——伊斯兰堡
孟加拉国——达卡尼泊尔——加德满都
锡金——甘托克不丹——廷布
斯里兰卡——科伦坡马尔代夫——马累
3、学生阅读课文“南亚次大陆’
㈡、三大地形区
1、地形特征
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点:
⑴、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
⑵、中部是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⑶、南部是德干高原
2、在地图中找出南亚两条主要的河流——印度河、恒河
通过阅读南亚地形图,并对照南亚地形图分析河流的流向、发源地、注入的海洋和流经国家。
印度河:发源地:喜马拉雅山北麓;流经的国家:中国,印度,巴基斯坦;注入的海洋:阿拉伯海。
恒河:发源地:喜马拉雅山南麓;流经的国家:印度,孟加拉国;注入的海洋:孟加拉湾。
四、总结课文、完成作业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2、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3、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重点:
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难点:
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㈠、一年分三季
1、气候特征
指导学生从纬度位置入手,探讨南亚地区的气候类型。
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西北部有少量热带沙漠气候,南部有少量热带草原气候。
2、一年分三季
湿季——雨季6——10月份西南季风
干季——凉季11月——次年2月东北季风
热季3——5月份
3、简单介绍南亚的农作物及分布,介绍农作物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水稻——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西部和印度半岛西部沿海地区
小麦——西北部干旱少雨地带
黄麻——恒河下游地区
棉花——德干高原西部
4、指导学生完成课文44页的活动题
活动题①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季风气候分布面积广大。
活动题②该地北、西、东三面山地环绕,南部向印度洋敞开,有利西南季风的进入;湿润的西南季风受地形抬升,降下大量的地形雨。
活动题③总体上看,孟买和安拉阿巴德均为热带季风气候,但由于距海远近不同,气候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孟买比安拉阿巴德降水量多,且更集中;安拉阿巴德比孟买的气温年较差大。
㈡、宗教与社会
1、南亚是世界古文明发源地,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
佛教——斯里兰卡、锡金、不丹
印度教——印度、尼泊尔
xx—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马尔代夫
2、学生阅读课文中“泰姬陵”
㈢、人口与经济
1、南亚是世界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之一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人口超过一亿
2、南亚8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其中印度最发达,电脑软件占据重要地位
四、总结课文、完成作业
【初中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教案11-07
地理初中教案01-08
初中地理教案12-25
有关初中地理教案11-08
【精】初中地理教案12-26
【推荐】初中地理教案01-07
【荐】初中地理教案01-10
初中地理教案【荐】12-24
初中地理教案【热】12-31
初中地理教案【推荐】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