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新课标数学教案

新课标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24 08:36:26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新课标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课标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课标数学教案

新课标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正确描述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有关数据。

  2.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扇形统计图反映有关数据,提高处理数据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重点:扇形统计图。

  难点:发现统计图中存在的数据不清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呈现扇形统计图

  某校学生最喜欢的文艺节目情况统计图

  1.问: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1)喜欢同一首歌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45%

  喜欢相声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18%

  喜欢小品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25%

  喜欢其他文艺节目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12%

  (2)喜欢同一首歌的人数最多

  绝大部分同学都喜欢同一首歌,小品和相声

  喜欢其他文艺节目的人数最少

  2.说一说这是什么统计图,它有什么特征?

  (1)扇形统计图

  (2)特征: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

  二、解疑合探:

  教学例

  1出示课文例题统计图

  下面是一幅彩电市场各部分品牌占有率的统计图

  (1)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A、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20%

  B、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15%

  C、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10%

  D、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8%

  其他品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47%

  (2)有人认为A牌彩电最畅销,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①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题中的.数量

  ②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汇报交流结果

  经过讨论,交流,使全体同学懂得:在“其他”里面还可能包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所以,从这个统计图不能判断出哪个品牌的彩电最畅销。

  (3)建议

  上面这幅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不清,无法全面地反映有关彩电市场各品牌占有率的情况,你有什么修改建议?

  ①通过交流,使学生懂得:“其他”所占有的份额应该是最小的部分,这样才能全面地反映各个数量占有率的情况,突出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

  ②建议:在进行数据整理时,将“其他”当中的一些品牌彩电所占份额单单独计算,在统计图中详细标出它的占有率

  三、质疑再探: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

  四、运用拓展:

  1.完成课文练习十一第1题

  (1)说一说,你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2)从图中你能判断出喜欢哪种文艺节目的人数最多吗?为什么?

  (3)你有什么修改建议?

  2.布置作业

新课标数学教案2

  3、所以我们把从0到24时的计时方法叫做24时计时法。

  4、用24时表示下午和晚上的时间:

  早上从1时到12时就用1——12时来表示。

  但时从中午12时开始,下午1时我们用24时计时法又该怎么表示呢?

  同学们讨论一下?

  5、那下午2时用24时计时法又怎么表示呢?

  6、小结方法:

  同学们怎么样很快的知道我们通常习惯的表示时间的方式,改成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

  下午以后的时间只要用12加上我们通常说的几时就可以得到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

  比如:晚上9时就用12+9=21所以就时21时。

  三、习简单的时间计算

  1、教学例三

  学生说题意:下午2时40分从北京坐火车,17时45分到达石家庄。路上用了多少时间?

  2、学生讨论。

  3、汇报:你是怎么计算的?

  4、师生共同总结:1、统一时间表示法。

  2、用图表示

  3、用24时计时法计算经过时间,只要到达时刻减去发车时刻,就是经过时间。

  四、练习:

  1、抢答比赛:老师说时间学生说24时计时法表示。

  2、完成课本P53页做一做。

  3、完成练习13的第一题。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让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24时表示法,并能准确的计算出一天内经过的时间。

  教学重难点:简单的时间计算。

  一、复习

  1、用24时计时法表示出下面的时刻:

  下午4时是()时上午8时是()时

  晚上10时是()时深夜12时是()时

  2、13时是下午()时17时是下午()时

  21时是晚上()时14时是下午()时

  3、连线

  18:06 23:38 5:00 13:00

  下午6:06晚上2:00下午5:00早上5:00

  4、和平街新设一个邮筒,需要在邮筒上标出3次信,早上8时30分第一次取信,以后每隔4消失取一次信,请你标出每次取信的时间。

  5、春雷画展每天的开放时间是8:00——17:00,这个画展每天展出多长时间?

  6、看图填空(图在课本55页)

  春风饭店晚上的营业时间是从下午到晚上。

  一天共营业多长时间?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7、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洋洋晚上9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她一共睡了()小时。

  课外小组14:30开始活动,经过1小时20分结束,结束时间是()

  8、一场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比赛什么时候结束?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活动课制作年历

  教学目的:

  通过让学生制作年历,让他们能巩固本单元所学的平润年的知识,并且让学生我国的一些节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及动手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平时我们要知道今天是几号,怎么办?

  你们见过什么样的年历呢?

  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年历好不好?

  二、活动

  要制作一个年历有哪些步骤呢?

  师生共同总结:要确定1月1日是星期几。

  休息日和一些节日要用其他颜色标出。

  如何布局,如何分工。

  让学生小组合作

  三、作品交流。

  你觉得哪组的作品好,好在什么地方?

  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内容:

  本单元基础: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20×3,200×3),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每位乘积不满十)(43×2),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时间:8课时

  口算乘法(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5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四1~4题。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学重点: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过的口算方法

  口算下面各题:

  40×4 60×5 30×3 300×7 200×8

  12×4 24×2 13×3 32×3 11×5

  自己选两题,说说口算方法。

  二、新课

  1、提出问题

  (1)仔细观察例1图

  (2)请学生提出问题。

  (3)从学生回答中选择例1的两个问题:

  邮递员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2、探讨口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

  300×10 300×30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4)评价。

  3、尝试解决问题。

  (1)请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其余的问题。如:工作10天,要送多少封信?工作30天,要送多少封信?

  (2)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尝学习的乐趣。

  4、探讨新的口算方法。

  (1)出示:42×10 23×30 14×200

  请学生思考,讨论怎么算?

  (2)组织交流,并由教师评价每种方法。

  三、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8道题。

  (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总结,发现规律。

  2、独立完成练习十四1~2。

  3、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十四3~4。

  四、总结

  请学生谈收获。

  第2课时

  教学内容:59页例2(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下面各题:

  40×10 60×20 30×40 300×70 200×80

  12×400 240×2 130×3 30×3 11×50

  2、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32 18 687 295 358 42

  选择几个数说一说是怎样求近似数的。

  3、估算:

  198×4 305×6 485×3 182×5

  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的?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1)出示例2图:请学生仔细观察。你从图中了解到什么?

  (2)把在图中获取的信息汇总,说成完整的一道题:

  大会堂里共有18排座位,每排22个座位。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

  2、探讨估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

  18×22 22×18

  (2)小组讨论:怎样估算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估算方法。

  方法一:18≈20 22≈20 20×20 = 400

  方法二:18≈20 22×20 = 440

  方法三:22≈20 18×20 = 360

  (4)比较、评价。

  3、尝试解决问题。

  (1)请学生运用估算方法解决问题。有一本书,它其中的一页有23行,每行约有22个字。一页大约有多少个字?

  (2)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尝学习的乐趣。

  三、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的第7题:

  (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

  (2)集体订正,讲讲估算的方法。

  2、练习十四第8题:

  (1)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目要求。

  (2)“已经种了的93棵树苗是几行?”这块地有几个93呢?

  (3)请独立列出算式并进行估算。

  四、总结

  请学生谈收获。

  第3课时

  教学内容:口算乘法的练习课(完成练习十四的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学生回顾上两节课学习的内容。

  2、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算练习:

  50×10 70×20 40×40 500×70 600×80

  12×300 240×2 130×2 90×3 11×30

  选择一部分题目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

  3、听算练习:

  40×10 30×20 30×50 300×10 300×80

  22×40 330×2 120×3 30×6 10×50

  4、估算:

  42×11 68×10 32×47

  45×17 26×18 36×21

  四人小组互相说说是怎样估算的?有多少种估算的方法?

  二、解决问题:

  1、养一张蚕需要桑叶约600千克,可产茧约50千克。

  (1)小明家养了4张蚕,可产茧多少千克?需要桑叶多少千克?

  (2)张村共养40张蚕,可产茧多少千克?需要桑叶多少千克?

  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目意思,并弄明白两个问题的不同。

  同桌合作完成,集体讲评。

  2、果园里有28行橘子树,每行32棵。果园里大约有多少棵果树?

  先列出算式,想一想,是求近似值还是准确的值?该怎样解决?

  学生独立完成。

  三、综合练习

  1、独立完成练习十四第5、6题,比一比,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得最好。

  2、分组进行“夺红旗”比赛(练习十四第9题)

  3、合作完成练习十四第10、12题。集体讲评。

  四、学习总结:

  生生互相谈收获。

  笔算乘法(4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63页例1、做一做,练习十五1、2题。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不进位)。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呈现例1的画面,让学生观察

  用完整的话把这幅图的内容、问题说一说。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24×12。

  二、探讨计算方法

  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24×12。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方法一:

  24×10 = 240

  24×2 = 48

  240 + 48 = 288

  方法二:2 4

  × 1 2

  48 ……24×2的积

  2 4 ……24×10的积(个位的0不写)

  2 8 8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

  三、练习

  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63页“做一做”的8道题。请几名学生上黑板板演,讲评。

  2、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四、总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第2课时

  教学内容:笔算乘法的练习课(完成练习十五的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能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口算练习:

  60×20 80×20 60×40 300×70 30×80

  12×40 330×2 240×2 60×3 33×30

  3、笔算:

  练习十五第2题:

  39×11 31×31 23×33

  22×24 12×41 21×32

  请6名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他学生每题都做。讲评。

  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该注意什么?

  4、正误辩析: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4道计算出现错误的笔算式题,让学生判断正误,并进行改正。

  二、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1)引导学生看图,获取信息。

  (2)同桌互相说:把图上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

  (3)独立列出算式,并用竖式笔算。

  (4)集体讲评。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

  三、综合练习

  完成《学案》相应的练习。

  四、学习总结:

  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第3课时

  教学内容:65页例2、做一做,练习十六1、2题。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呈现下围棋的画面,介绍有关围棋赛的事例或战绩。

  放大棋盘,让学生观察棋盘结构。使学生了解到:围棋的棋盘面由纵横19道线交叉组成。

  接着,把棋子放在纵横线的交叉点上,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19×19。

  二、探讨计算方法

  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19。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例如,估算的方法能很快算出大约有400个交叉点,但它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要求。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

  三、练习

  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65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

  2、完成练习十六第1、2题。

  四、总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第4课时

  教学内容:笔算乘法的练习课(完成练习十六的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2、能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开火车进行口算练习:

  40×20 60×20 80×40 400×70 12×30

  12×40 44×20 230×2 70×3 11×400

  3、笔算练习(进位与不进位的对比):

  23×31 33×31 43×12 11×25

  23×34 54×13 39×27 17×28

  (1)学生笔算。

  (2)请学生观察比较:上行的题目和下行的题目有什么异同?

  (3)学生讨论交流:它们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上行的题目计算时没有进位,而下一行的题目需要进位。

  (4)说说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4、正误辩析: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6道计算出现错误的笔算式题,让学生判断正误,并进行改正。

  二、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

  (1)引导学生看图,获取信息。

  (2)同桌互相说:把图上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

  (3)独立列出算式,并用竖式笔算。

  (4)集体讲评。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第8题。

  第8题:在解决这道题时,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用上?为什么“每套12张”用不上?这样的题目给了你什么启示?

  三、综合练习

  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5、6、7题。

  四、学习总结:

  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整理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

  复习要求:

  把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培养学生整理概括的能力。

  复习过程:

  一、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

  1.请学生把书本从58页看到69页,看看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

  2.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

  3.汇报: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二、练习

  1、口算练习:

  20×60 90×30 80×80 15×20

  700×30 80×40 50×70 400×20

  说说你是怎么口算的。

  2、估算练习:

  42×18 39×11 57×28 42×12 63×47

  你是怎么估算的?能有几种方法?

  3、笔算:(练习十七第2题)

  4、解决问题:

  练习十七(3、4)

  (1)读题后学生独立思考,这两道题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2)小组讨论: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3)汇报: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4)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把题目的意思弄明白在去做。

  三、学习总结:

  1、在这一单元中你学会了什么?

  2、给自己这个单元的学习态度和收获作个评价。

  第六单元面积(7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74页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3、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形成正确的“面积单位”概念。

  教学具准备: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

  教学过程:

  一、建立面积概念

  1、物体表面的大小

  (1)(出示大作文本、生字本)谁能摸一摸他们的面在哪?

  本的封面、本的底面,他们都是本的面。大作文本和生字本的封面那个大?你怎么知道?

  (2)(出示两片叶子)谁能摸摸他们的面在哪?比一比,那片叶子的面比较大?你怎么比的?

  (板书观察、重叠)

  (3)请同学们摸摸自己课桌的面。课桌与刚才那些面比,谁的面的?谁的面小?

  (4)课桌面、作业本面、树叶面这些都是物体的表面。谁还能举例说说那是物体的表面?

  (5)物体表面有的有小,物体表面比较大就说他的面积比较大,物体表面比较小就说他的面积比较小。

  2 、平面图形的大小

  (1)(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这些都是平面封闭图形,他们的大小指的是他们的那部分?

  (指名学生摸)

  (2)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封闭图形的面积。

  3、概括面积意义

  谁能说说什么是面积?阅读课本概念。(板书课题:面积)

  二、认识面积单位

  1、设疑

  (1)出示两个长宽各异的长方形(面积相同),让学生体会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难以比较他们的大小。

  (2)数格比较大小(将两个长方形背面展示出来,他们的背面画有相同的方格数)

  谁的面积大?为什么?

  (3)同一格子标准(指名三生,发给每人一个画好各自的长方形,让他们各自背着同学数出格子数,并告诉大家格子个数)

  谁手里的长方形面积大?为什么?(出示各自手中图形)

  你们发现了什么?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国际上规定好的方块叫做面积单位。

  (板书面积单位)

  (4)认识面积单位

  带着问题自学课本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5)汇报学习收获,得出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规定,形成大小概念。

  ①各自比比,那个手指甲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②同桌互相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③出示1平方米的纸,估计一下能站上多少个同学?

  ④找一找,在我们周围那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

  1、完成课本第74页“做一做”

  2、完成课本练习十八第1、2题

  3、设计比赛(回家完成)

  你还能拼摆出更多、更新颖有趣的图形吗?

  要求:(1)图案面积都是5平方厘米。

  (2)给自己设计的图案起个名字。

  第2课时

  教学内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对比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概念。

  2、通过观察、比较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3、学会合作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出下面两个图形的名称,分别指出各自的周长,面积。

  (2)计算周长常用哪些单位?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1分米、1米各有多长。

  正方形、长方形四条边长度的和,叫做他们的周长。厘米、分米、米都是计算长度用的单位,叫长度单位。

  (3)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

  二、新课

  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多了“平方”两字,但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计量单位。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

  观察、比较课本第74页例1图形,1厘米和1平方厘米有什么不同?

  汇报,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体验1厘米是指线段的长度,1平方厘米是指图形表面的大小,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请生自己先在纸上画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然后比较,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3、谁能说说1米和1平方米有什么区别?

  请生用手势比划1米和1平方米。

  三、巩固

  1、(出示物体或图形)正确选择用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

  (1)测量这根绳子有多长用什么单位?

  (2)测量这个长方形有多大用什么单位?测量它的宽呢?测量它的周长呢?

  (3)测量教室地面有多大用什么做单位?

  (4)测量讲台桌有多高用什么单位?

  2、选择合适单位填空

  课本第76页第4题。

  3、估一估、摆一摆:课本第75第2题

  4、课本第76第3题(独立完成后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四、本课小结

  跟小组同学交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知识?

  第3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77~78页(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参与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在学生实际操作,抽象概括,得出一般结论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具准备:每人1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出示长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

  (1)这两个分别是什么图形?为什么?

  (2)动手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

  2、面积和面积单位

  (1)什么是面积?请生摸摸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2)同桌合作,动手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在桌子上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有次序地将长方形和正方形摆满)

  (3)汇报结果

  二、新课

  1、导入

  上面用面积单位测量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但要测量黑板、草场或更大的地面面积,使用面积单位一排一排的实际测量行吗?今天就寻找一个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规律,推导出计算公式。

  2、猜想

  请仔细观察刚才摆的面积单位,沿长边摆了几个?长是多少?沿宽边摆了几个?宽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验证

新课标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开学第一课

  一、教学目标:

  1.知道自己是小学生,能够遵守课堂常规,对小学生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培养课前准备、听、讲、坐、写等良好的学习习惯、爱护学习用品的习惯学会使用数学学习用品(直尺,学具盒等)。

  3.通过学习,让孩子们了解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训练使用数学学习用品

  教学难点:激活学习数学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轻松谈话

  1.小朋友,从那天你牵着爸爸妈妈的手进入校门那一刻,你就是一名小学生了。当小学生说明你们已长大了,能懂得更多的道理,能学到更多的本领,这是很光荣的。

  2.小朋友,昨天我们已经认识了,还记得我姓?你们称我?知道王老师和大家一起上什么课吗?想不想让老师也认识你?把数学书翻到第1页,用最漂亮的字写上自己的姓名。指出:写上姓名表示书是你个人所有,以后要爱护它。爱护它不仅不要弄坏它,而更是要好好利用它,学习它,上好每一节数学课。

  告诉老师,你们喜欢学数学吗?在幼儿园你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

  3.玩数学游戏。

  老师看大家说得这么好,决定和小朋友一起玩一些数学猜数游戏,好吗?

  游戏1:猜数游戏。

  一个数娃娃,去头变成0,这个数是几?(6)一个数娃娃,去尾变成0,这个数是几?(9)一个数娃娃,去头或去尾都能变成0,这个数是几?(8)游戏2:数图形

  出示一张长方形纸。问:这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对折,现在这个图形里有几个长方形?

  在小学里我们将继续和这些数、图形交朋友,在学习中我们会发现数学中藏着许多秘密等待大家去探索。

  二、数学课堂常规

  大家现在是小学生了,那么我们上课时的要求也跟幼儿园有些不一样了,老师先教大家几招学好数学的好办法,想学吗?

  爱护书本。1.包好书本;2.不乱涂不乱写;

  首先,上课前做好准备很重要。首先数学书、练习本一放在左上角(教会认左上角),上课用到的时候我们轻轻拿到手边,不需要再到抽屉里去找了。接着准备文具,三样工具很重要,削好的铅笔,一个橡皮,一把直尺课前从笔袋里拿出来,靠在笔袋前面随时等待着小主人的命令,老师没有说要用的时候千万别去随便碰它,要不然老师会不高兴的哦。好,一切准备就绪,下面老师就要悄悄告诉你们学好数学的好办法了,上课要做到“四到”:

  1.耳到——认真倾听老师讲课和同学的'发言。

  2.嘴到——积极回答老师问题和提出自己的疑问。我们的小朋友要管好自己的小嘴巴,不能随便和别人说话,还要管好自己的小手,不随便摸东西,那样老师讲的话你没听到。

  3.眼到——不东张西望,眼睛紧盯着老师或书本。

  4.心到——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表现好的小朋友,老师会表扬他,还会在他的数学书上,贴上五角星。

  三、童话故事两则

  老师看你们听得这么认真,一定是把好办法记住了,是吗?好,接下来我们听两个故事来轻松一下。

  上课坐端正

  “叮铃铃”

  森林小学上课的铃声响了,小动物们有秩序地走进教室。小猴急急忙忙,走进教室,双手托着腮,坐在凳子上等老师上课。小熊则弯着腰爬在桌子上。大公鸡呢?还是那样高傲,眼睛朝天,四处张望呢!

  大象老师走进教室,一看着急了:“嘿!嘿!你们这样坐怎么能上课呢?”小动物们一听,都纳闷了,那怎样坐才对呢?

  大象老师耐心地对大家说:“上课的时候,得有上课的规矩,姿势不对怎么能学好习呢?我教大家几句顺口溜:‘两手放下脚放平,胸脯挺直眼向前,耐心听讲勤思考,学习才能有进步’,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读!”

  大象老师一句一句地教小动物们读起来。嘿!真奇怪,小动物们读着读着都坐端正了。大象老师看着,笑了!

  讲话先举手

  森林小学一年级正在上着数学课。大象老师耐心地教育每一个小学生。

  “小朋友,要使学习取得好成绩,自己一定得动脑筋,勤思考,大胆试才行!”大象老师给小朋友讲着学习的方法,小动物们听得非常入神。

  大象老师开始出题了:“下面请小朋友们试着算一算1+1等于几?”小动物们都觉得太简单了,都抢着要回答。 “我来,我来!”小动物们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自己喊!

  教室里顿时乱极了。

  大象老师听着直摇头,小动物们看着老师,心里想老师怎么啦,难道是我们算错了?

  “小朋友们,你们这样发言,老师能听得清吗?”小动物们直摇头。

  大象老师耐心地对小动物们说:“上课的时候,发言要先举手,得到老师允许后才能讲话,如果大家都各讲各的,结果谁也听不清,这怎么能学好习呢?”

  小动物们听着听着,都觉得很有道理。

  四、学一学课中操

  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拍拍手,伸伸手,打打肩,左点头,右点头,上点头,下点头,坐坐好。五、结束全课。

  找找身上的数字宝宝,(如:我有一张嘴,两只眼睛,一只手有5根手指)。

  找找教室里的数字宝宝,(一间教室两扇门等)

新课标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2、进一步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3、进一步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教学重点:

  1、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2、进一步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1、进一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2、进一步探索百数图中的排列规律。

  教具准备:

  幻灯机、幻灯片、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回答:说出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相同的两位数。

  说出十位是5的数。

  开火车答:说出27后面的5个数。

  说出各位是0的数。

  2、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指名回答:

  16〇19 8〇18 15〇15

  11〇12 10〇20 9〇6

  二、新授:

  1、出示幻灯片,学生观察母鸡下蛋图,比较左右两边图有什么不同。可以怎样比较呢?

  (1)根据鸡蛋图来比,只看最后一行,左边有3个,右边有1个,所以28大于26。

  (2)根据数的'顺序比,28在26的后面,所以28大于26。

  (3)根据数的组成比,28由2个十和8个一组成,26由2个十和6个一组成,所以28大于26。

  2、用计数器比较数的大小:

  39和45比较,四人小组讨论,怎样比能很快知道哪个数大,哪个数比较小,指名回答,说说小组讨论结果。

  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出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再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则这个两位数就大。”

  (教师板书:十位不同看十位,十位数字大的数就大;十位相同看个位,个位数字大的数就大。)

  同理,所以用同样的方法,或用老师归纳出来的方法学习比较图。

  3、教师可多写几个数,让学生直接比较(不用计数器)。

  4、教师写出三个数让学生比较大小:可先找出和最小的数,再决定中间数。

  5、教师再次总结比较数的一般方法。

  三、板书设计:

  比较大小

  一般方法:十位不同看十位,十位数字大的数就大;

  十位相同看个位,个位数字大的数就大。

新课标数学教案5

  观察比较,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4、概括

  (1)长方形的面积等于________

  要用公式计算长方形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2)想一想:同桌讨论

  正方形的面积=______________

  三、巩固

  1、完成课本第78做一做

  2、完成课本第79页1、2、3、4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面积等与长乘宽,正方形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应该注意的是计算面积单位一定要用面积单位,不要与长度单位混淆。

  第4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78页例3,第80、81页练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使用公式求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的区别。

  3、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红色涂下面图形的面积,用蓝色涂出周长。

  2、长方形周长=-------------

  正方形周长=----------------

  长方形面积=--------------

  正方形面积=----------------

  3、给第1题的长方形、正方形各边标出长度,让学生计算面积和周长。

  二、新课

  1、出示例3

  (1)学生尝试完成。

  (2)交流方法

  你从题里发现那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求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其实就是求什么?

  2、练习

  (1)摸摸数学课本的面积,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面积是多少?

  (2)摸摸数学课本的周长,请你估计一下它的周长是多少?

  (3)请测量并计算它的面积和周长。

  3、讨论交流

  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1)意义不同

  (2)计量单位不同

  (3)计算方法不同

  三、综合练习

  1、课本81页10

  学生读题,理解题目要求后独立完成启发学生看表发现,面积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越接近,周长就越短,当长和宽相等时,周长最短。

  2、学生按题目要求,自己准备图形剪一剪,观察、计算、比较三种不同减法,剩下部分的面积相同,周长不等。第一种情况周长与原正方形周长相等,后两种情况的周昌都比原正方形长,增加了哪几断?

  四、小结

  五、作业

  课本第80页6、7、8、9

  第5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82、83页(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

  2、指导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面积单位间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进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空

  3米=()分米()厘米=5分米

  米、分米和厘米是长度单位,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

  2、引入新课

  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二、新课

  1、探究例4

  (1)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一共是多少个小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3)你发现了什么?

  (4)阅读课本第83页,书空。交流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讨论,1平方米=多少平方分米?

  你是怎么想的?仿照课本,把思考过程也写下来。

  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3、小结

  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是多少?

  4、换算

  3平方米=()平方分米

  ( )平方厘米=5平方分米

  300平方分米=()平方米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强调:换算面积单位名数时,需要先弄清两个面积单位那个大。

  三、综合练习

  1、选择正确的答案的字母填在()里。

  (1)正方形边长40厘米,它的面积是( )。

  A、 160平方厘米B、 1600平方厘米C、 16平方分米

  (2)长方形长2米,宽4分米,面积是()

  A、48平方米 B、80米 C、80平方分米

  2、课本第85页第1题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6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84页(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土地面积单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2、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3、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用手势表示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二、新课

  1、引入

  同学们都到过我们美丽的南宁民歌广场吗?你们估计一下,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同学们会朝很大的数量去猜想)

  告诉学生:它的面积约是229000平方米,这个数量很大。所以在测量土地面积时,常常要用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

  2、体验

  (1)阅读课本知识,同桌交流自己的收获。

  汇报强调: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干米。

  (2)实际感受

  到操场量出边长时10米的正方形土地,让同学们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

  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100个1公顷就是1平方千米。

  3、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

  四人小组先了解课本中的“生活中的数学”,再互相说说你在那见过1公顷、1平方千米。

  4、换算(生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

  5平方千米=()公顷 800公顷=()平方米

  三、练习

  1、课本85页第2题

  2、课本第86页第4题

  四、小结

  五、作业

  1、课外知识

  有条件的学生收集有关计算土地面积的资料。

  2、课本第85页第3题。

  第7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86、87页(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2、使学生能正确的分析理解题目,从而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正确理解分析题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整理本单元学了那些知识?

  2、板书

  二、练习

  1、填空

  3米=()分米

  3平方米=( )平方分米

  9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1块塑料布长3米,宽2米,它的面积是()平方米。

  1块正方形木板,边长5分米,它的面积是( )。

  2、判断

  (1)、边长是4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相等。()

  (2)、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面积相等,周长也一定相等。()

  (3)、一个长方形宽40米,长30米,它的周长是70米。()

  (4)用8分米长的铁丝围成的正方形,要比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大。()

  (5)、用2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8分米。()

  3、课本第86页5、6、7题

  学生独立完成,讲评,交流自己的想法。

  4、完成课本第87页8、9题。

  三、学习总结: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6课时)

  第1课时

  内容: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P88---P8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分数都可以改写成零点几的形式。

  2、使学生正确掌握小数的读、写法。

  3、使学生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重点:使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难点: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几元几角几分的相互改写;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厘米的相互改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二、新课

  1、创设情景认识小数

  出示主题图

  问题:

  (1)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2)知道了什么?与同桌的小伙伴说一说它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略)

  归纳概括像5.98、2.03、0.65、4.82、2.8、6.7………这样的数叫小数。“.”叫做小数点。

  动手填一填(P88中间表格)

  2、探究小数的读法

  你们会读这些小数吗?试读一读。

  教师加以引导小数的正确读法。

  你们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探究小数的写法(教学P89例一)

  小结归总:

  (1)这节课你们认识了什么?

  (2)今天认识的小数与整数比较有什么不同?同桌同学互相说。

  三、巩固

  1、出示数字卡片(整数、分数、小数)

  2、把卡片上的小数打上钩。

  3、读出小数

  4、说一说你是怎么读小数的?

  5、老师口述小数,学生听写。

  6、完成P89做一做1、2、题。

  第2课时

  内容: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通过有小数的大小比较,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加强整数和小数的联系,分数和小数的联系。

  重点: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导入新课。

  提问: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是怎样的?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是怎样?

  老师小结:突出整数比较大小时,要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加以比较,同分母的大小比较,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把相同分数单位分数的分子进行比较。

  口算比赛:(用手势表示“大于号”、“小于号”)

  16 ○ 12 28 ○ 38 86 ○ 84

  4/5 ○ 3/5 7/12 ○ 5/12 16/20 ○ 9/20

  导入新课:前一阶段,我已经学会了比较整数大小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今天我们先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二、新课

  1、小组探究学习:P90例2

  2、补充例题(图略)请看图,说出左图和右图中有几个几分之一,用小数怎样表示?这两个小数哪个大?为什么?

  要求:从小数的含义上理解得出。

  0.4 < 0.7

  紧接着要求学生再观察下图并要求边看图边思考:

  这图和上图有什么不同?比较时应先比较哪一位,再比较哪一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时突出下图中有整数,而上图没有;有整数的情况下,小数大小的比较,要先比较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就如同比较整数大小一样,先要比较千位,再比较百位,……比较大小都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比较。

  进而说明左图的数大于2,右图的数不到2,所以圆圈中应该填“>”。

  2.5 ○ 1.8

  3、学生试练。

  2.5 ○ 2.3 8.6 ○ 8.9 0.23 ○ 0.53 3.22 ○ 1.28 …………

  使学生明确两数的整数部分,个位上都相同,就要再看小数部分哪个大。

  4、教师简单小结比较小数的方法。

  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和过去学过的整数的比较方法相同,比较大小都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比较。有整数部分的小数,要先比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再看小数部分哪个大。

  三、练习

  P90下边的“做一做”

  补充练习,在○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 > ○ > ○ > ○ > ○ > ○

  四、全课总结(略)。

  第3课时

  课题:笔算小数加法

  内容: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P9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比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的相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小数加法的理解。

  重点:掌握小数的加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做整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74+28 51+62

  (小结时,突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新课

  1、设计购物情景图。学习小数的加法计算。

  从画面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你想购买哪些商品?它们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元?

  你最少选择购买两种商品,请你计算一下你一共用去了多少元钱?

  计算结束之后说给同桌的小伙伴,你自己是怎样计算的?(给出活动时间)

  学生活动后汇报归总。得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板书)

  教师补充讲清,直接用小数计算的书写格式。(强调格式)

  2、试一试(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5 + 2.3 0.9 + 6.2 14.1 + 3.6 2.08 + 0.49

  3、师生小结,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形成文字。计算小数加法时,要使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要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加起,加得的结果要对齐加数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三、实践活动:

  1、把自己的语文、数学课本的单价找出来,计算一下语文、数学两本书一共用多少元钱?

  2、看够物信息,帮小强计算一共用去多少元钱。

  面条一包食盐一袋火腿肠味精一袋

  1.86元 1.00元 5.06元 9.47元

  四、巩固

  1、判断正、误(并说出错误的原因)

  2、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3、摘果游戏

  说明(果树图上有小数的加法算式,谁计算结果正确,摘下的果子归谁。)

  五、全课归结

  1、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2、你在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第4课时

  课题:笔算小数的减法。

  内容: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P9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比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相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小数减法的理解。

  重点:掌握小数的减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小数加法

  0.37 + 0.58 10.9 + 7.8

  2、重点复习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二、新课

  1、组织学生自学P96页例4。从例4中你学到了什么?从1.2-0.6=0.6的竖式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它与小数加法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能说一说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吗?(留时间让学生议论。)

  2、结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略)

  3、设计情景,提出问题,巩固小数减法的计算。

  出数据信息

  尺子铅笔作文本图画本笔盒彩色笔

  0.80元0.50元1.20元0.60元9.67元12.40元

  师:根据以上的商品价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它。

  4、回顾对比:

  小数减法计算与整数减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小数减法计算与小数加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什么不同点?

  三、小组活动,巩固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说明:1、两人一组。每人说出一个小数。两人同时写竖式计算,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在规定的时间内,计算题目多者为胜。

  四、练习作业。

  1、完成课本P97页第1、2题

  2、课后实践作业:P97页第3题。

  第5课时

  课题:小数加、减法混合练习。

  教学内容:课本P97~~P98第4~~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会计算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使学生能形成比较正确、熟练的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熟练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的技能技巧。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4.6 + 5.4 0.6 + 0.8 0.36 + 0.4

  0.9 – 0.7 0.8 – 0.4 1 – 0.6

  老师小结口算情况。

  二、练习笔算小数加、减法。

  1、完成P97第4题和P98第6题。

  2、评讲时突出两个带小数相减,且小数部分只有一位,十分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整数部分的个位退一的计算方法,作为重点评讲。(学生如出现错误,结合评讲)

  三、练习有关小数加减法的文字题。

  1、讨论:以下两题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1)0.95比0.58多多少?

  (2)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几?

  学生列式计算后,老师进行简单小结:第(1)小题是比较两数大小,相差多少?可用减法计算,列式计算0.95 - 0.58 = 0.37;第(2)小题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多少?(也就是乙数比甲数少1.3,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即7.4 – 1.3 = 6.1,做这类文字题一定要弄清楚谁与谁比,谁大谁小,求大数还是求小数,要分析题中两数关系,然后选择正确的算法进行解答。

  四、练习有关小数加减法的应用题。(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加深练习,补充题略)

新课标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能利用“一个加数增加,而另一个加数同时减少同样的数,和不变”和“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数,差不变”的规律进行巧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策略。

  3。激励学生去探究规律和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灵活巧算的能力。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小朋友们,请你仔细观察这些题,你能发现这几组题中的秘密吗?

  生:第一组,第一加数每次增加10,第二加数不变,和每次增加10。

  第二组,第一加数每次减少1,第二加数每次增加1,和不变。

  第三组,被减数每次减少1,减数每次减少1,差不变。

  师:你们都发现了这些题的.秘密,真厉害!

  我们今天就要来用这些小秘密!看看能不能利用这些秘密使我们的计算更加简便。

  二、新授与探究

  师:看,小胖他们看到一座美丽的海岛,他们要解决栈道上的数学题,才能登上海岛去游玩。我们和他们一起去试一试吧!

  探究一

  出示:26+18=□问:26加18怎样算可以容易一些呢?

  学生讨论,请你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尝试解答

  师:仔细观察这一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回答小结

  ①一个加数增加1,另一个加数减少1,和不变。

  ②一个加数增加2,另一个加数减少2,和不变。

  ③将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师:对,做加法时,将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这就是“巧算”。

  (出示课题:巧算)

  小结:在两数相加时,我们可以把最接近整十数的那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另一个加数相应变化,这样进行计算会变得更容易。

  探究三

  1、哪一种方法更容易计算?

  出示:82-67=□-□=师:小朋友们,这道题要怎么巧算呢?

  生1:82-67=80-65生2:82-67=85-70师:这两种都正确,那么你们觉得那一种更容易计算呢?

  生:第二种。(请同学们说说理由)

  2、师:我们再来看看,这第二种方法是怎么巧算的。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

  小结

  ①被减数与减数同时增加与同时减少1,差不变。

  ②被减数与减数同时增加与同时减少3,差不变。

  师:你们为什么觉得第二种方法容易计算呢?

  生:因为第一种方法在计算的时候,我们还要考虑退位,而第二种方法是不需要退位的,好算一点。

  师:对呀。我们将减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3、师:试一试

  归纳规律

  1、被减数与减数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差不变。

  2、把减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多了。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已经掌握了巧算的方法,我们现在就去海岛上看一看还有什么题目等着我们!

  三、练习与巩固

  1、师:请小朋友们用今天学到的巧算的方法,合理的运用,挑选六道小题中的三题完成。

  分组完成六道算式。

  师:加法的巧算方法与减法的巧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生:加法:将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减法:将减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2、师:这堂课小朋友们都学得很好,现在我们就来做个比赛。

  比一比,看谁先拿到红旗。

  请做的最快的四名学生汇报答案,并给予小红旗。

  师:你们都是小能手,请接受奖励。

  四、课堂小结

  加法:将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减法:将减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新课标数学教案7

  (1)教材分析

  《认识几分之一》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8单元第4课时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和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内容。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一次质的跳跃。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整数是单位1的叠加,而分数是单位1的均分,分数是在平均分的条件下产生的,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简单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本节教材安排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景,引出生活中的一半就是二分之一,激发学生学习分数的兴趣,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接着例1题用学生熟悉的情景分食品直观体验平均分的结果及由整数到分数的过程,感受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分数是在平均分得不到整数结果的情况下产生的。例2中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展示后逐步清晰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学情分析

  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平台,教学时应提供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分数的含义。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不同,他们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绝不是一张白纸,关于几分之一的.概念学生可能听父母或他人说起过,因为它是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数学知识,或许学生对几分之一有最初形态的认识,它表示几份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但因学生年龄所限,生活中关注了它的读法、写法和意义的人毕竟是少数,且不系统,因此几分之一的教学仍是学习分数的新篇。作为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主要有两个困难:其一是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其二是要口头表达分数的意义。

  (3)教学目标

  根据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特殊地位以及新课标对教学行为的要求,再结合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确定一下三个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经历由生活经验到认识简单分数的过程。

  2、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

  3、感受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4)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几分之一,了解分数的含义。

  难点:会用几分之一表示图形的一部分,理解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5)教法、学法

  教法:

  数学学习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情景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法观察讨论法、迁移类比法、探究发现法、教师讲授法。

  学法:

  自主探究、感悟迁移、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自学尝试,归纳梳理。

  (6)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各方面的特点,我想通过"初步感知-探索发现-巩固应用-课堂小结"四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

  一、初步感知

  首先出示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动画故事引入课题,经历由整数到分数的过程,通过问题引出课题。让学生初步感知分数是在整数不能再分成整数的情况下用分数来表示,了解分数是以平均分的前提下进行的。体会分数来源于生活。

  二、探究发现

  1、先让学生观察情景图,然后通过看图讲故事的形式理解二分之一,教师讲授二分之一就是生活中人们常说的一半,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2、用分食品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分数的意义,在独立思考、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含义。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平均分和分的份数。明白一个整体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些物体。最后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哪些地方还可以用到几分之一的分数。

  3、动手操作,用三个折长方形纸并涂色的活动。理解几分之一的实际意义。活动一,把一张长方形纸分别平均分成2份,并将其中的一份涂色。呈现学生不同的折法,介绍这张纸的二分之一记作.活动二学生探索交流后,师生完成的书写,重点介绍分数的读法。活动三,学生操作展示后,让学生试着用分数表示并读一读。

  在"试一试"的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自己写出分数。讨论"议一议"的问题时,提示学生结合平均分的操作活动加以说明,使学生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

  完成教材81页练习题

  通过写、辨、涂三道基础练习题,让学生对所学新知及时加以巩固,问题讨论则是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况,运用新知来进行实践应用。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学生交流这节课的收获,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5、说板书

  分数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

  一半也就是二分之一

  二分之一读作三分之一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书面语言,是让课堂绽放独特光芒的地方,它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对该掌握的内容更加清晰全面,记忆更牢固。

新课标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长、宽、高。

  3、能比较区别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

  4、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宽、高。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模型;长方体框架。

  课前谈话:师:老师听说我们班的孩子是最聪明的,这样,老师课前先和大家玩个游戏——猜相对词。仔细听,东——,南——,天——,上面——,右面——,前面——。难不倒大家呀,看来大家真是名不虚传。老师期待着课堂上大家的精彩表现。

 一、新课导入。

  1、看,老师带来了一些物品,都认识吧。如果我不小心触碰到桌子,哪件就不能平稳地摆在那里呢?我就取走它。如果我还想将剩下的物体分成两类,你会怎样分?(分成长方体和正方体)

  2、师:这一组叫——长方体,这一组叫——正方体。(粘贴)他们呀,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今天我们将再次拜访他们,进一步认识它们。

  二、新课教学。

  1、长方体的认识。

  (1)为什么这些物体在桌子被触碰时依旧能平稳摆放呢?原来秘密藏在它们的面上,你来摸摸?有什么感觉?(光滑平整)你也来摸摸,有何感觉?这些叫做长方体的面。(出示)长方体有几个面围成的?谁来为我们数数?他指,我们一起说出是哪个面?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评价:我发现他在数的时候做到了一对一对地数,很有顺序,这样就不容易重复或遗漏;如果我们在数的时候能做到按一定的顺序,就不容易重复或遗漏了,谁能能重新试一试吗?)我们把这些一对一对的面叫做相对面。

  (2)下面,高举你的长方体,徐老师说出哪个面,你就边说边摸它的相对面,好吗?长方体一共几个面?(板书:6个面)

  (3)孩子们,当你把手从一个面滑向另一个面时,你摸到了什么?你来摸摸。(摸一个面后,再摸一个面)老师想问问你,当你把手从一个面滑向另一个面时,你碰到了什么?这条线叫——长方体的棱。注意,它读棱。你也来摸摸。长方体的棱在哪里?(两个面相交的地方)对,两个面相交的线叫长方体的棱。

  (4)请你选择一条棱,从它的一端摸到另一端,立定。老师也选择一条棱,看,我们相遇了,相遇的地方就是长方体的顶点。顶点在哪里吗?(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5)长方体有几条棱,几个顶点呢?小组长带着大家一起数数,想想按照怎样的顺序数才能不遗漏不重复。你发现他是怎样数的?(这四条棱都是水平方向,方向相同,它们就叫相对的棱。再数纵向相对的棱,垂直方向相对的棱。)长方体一共有几条棱?(板书:12)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呢?谁来数数?(表扬数法)长方体有几个顶点?(板书:8个顶点)

  (6)6,12,8,可是非常特殊的几个数字。下面,老师快速考考大家,长方体有6个——,12条——,8个——。

  (7)长方体的面和棱还有什么特点?下面请看导学提示:

  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什么图形,相对的面还有什么特点?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有什么特点?

  友情提醒:小组成员合作,通过观察自己准备的小长方体,利用各种工具,看一看,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等多种方法发现长方体面和棱的奥秘。

  (8)下面我们来交流大家的发现。长方体的面是什么图形?(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师:对,一般情况下,长方体的面都是长方形。老师为什么要加“一般情况”,说明还有——你们发现特殊情况了吗?(出示特殊长方体)它就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长方体的面还有什么特点?(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就是说上面和——完全相同,左面和——,前面和——。你说相同就相同呀?我不信,你得拿出证据出来,说说你是是怎样验证的?(剪,量等)

  勤动脑,勤动手,真理就在勤奋的人面前呈现。这回我心服口服了。让我们睁大双眼,见证真理的`诞生。看来,长方体不仅一般情况下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而且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出示)

  (8)长方体的棱还有什么特点?(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谁来找出一组相对的棱,有几条,它们的长度怎样?谁再来找一组相对的棱,它们的长度怎样?你还能找到一组相对的棱吗?它们的长度又怎样?总之一句话,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口说无凭,你是怎样验证的?让我们一起见证奇迹。电脑展示。

  由此可见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出示)

  (9)这就是长方体的特点,你记住了吗?老师要开考了,(出示填空)学生口答。评价。

  (10)我们把长方体上相较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快速数数,长方体的十二条棱中包含几条长,几条宽和及条高?

  (11)学到这里,一个同学将长方体的特点编成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伴随着节奏快乐地读读吧。

  出示:四四方方一座城,六面八点十二棱。相对两面全相同,相对四棱长相等。

  (12)再次走近长方体,大家都学得那么快乐。想不想自己也动手做一个长方体,让美在我们手中诞生呢?组长带着组员们用老师准备的材料,做一个长方体,比一比哪一组做得又快又好。

  (13)谁来介绍介绍你们的作品?

  2、正方体的认识。

  (1)看着同学们做得这么快乐。老师心里也痒痒,看,我也数了十二条棱开动了。咦,我做了个——(正方体)我咋会做成正方体的呢?

  (2)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又有什么特点?请在小组中观察准备好的正方体,很快交流处正方体的特点,并完成导学活动单二。

  交流: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分别有多少个?它面还有什么特点?棱呢?

  出示:正方体有()个面,是()的正方形。它有()条棱,长度都()。它有()个顶点。

  (3)交流正方体的特点。

  我们同学都长着一双火眼金睛呢,你一定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4)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你一定能很快能说出它们各是什么物体,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吗?

  (4)看,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它是长宽高都相等的一种特殊长方体。(出示)

  (5)如果用一个集合圈表示所有的长方体,那么正方体应该画在哪里呢?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三、巩固练习

  1、马小虎看到大家快乐地创造长方体,他也想试试,可还没搭完,他就出去玩了。聪明的你一定能猜出他搭的是什么物体?如果想让你帮他继续搭完,你还各需要几条多长的小棒?

  为什么第三个长方体只要两种小棒?

  2、在大家的出谋划策下,一个长方体就搭成了。如果给它的前面、上面、后面都蒙上彩纸,分别需要长、宽多少的彩纸?口答。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再次见到我们的老朋友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了它们的各种特点。其实,长方体和正方体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只要仔细观察,处处都有它们的身影。(欣赏)带着一双慧眼上路,身边处处皆能发现数学的奥妙。

  看,独居老人王大爷想做点小买卖维持生活。他想做一个用铝合金条焊成一个长方体框架,做玻璃柜台。已知柜台的长5米,宽0.8米,高1米,热情的你能帮他算出一共需要多少米铝合金条吗?聪明的你一定能用本堂课所学知识助他一臂之力。

新课标数学教案9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一、教材分析:

  新课标六年级人教版这一册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本技能,应该让学生切实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也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位置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通过对曲线图形——圆的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的是扇形统计图。在前面学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会看懂扇形统计图,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乘法和除法、百分数、圆、统计等知识,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进一步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

  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

  四、教学难点:分数乘法和除法、鸡兔同笼问题。

  五、课时安排:

  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1、位置(2课时)

  2、分数乘法(12课时)

  3、分数除法(13课时)

  4、圆(8课时)

  5、百分数(15课时)

  6、统计(2课时)

  7、数学广角(2课时)

  8、总复习(4课时)

  第一单元位置

  单元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单元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单元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1、位置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一、导入

  1、我们全班有53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

  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2、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

  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

  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

  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

  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

  的位置。(投影讲评)

  三、练习

  1、练习一第4题

  (1)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3、练习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

  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

  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作业

  练习一第1、2、5、7、8题。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分数乘法

  单元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3、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4、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单元重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单元难点:

  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去解答这类应用题。

  2、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推导。

  1、分数乘法

  (1)分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

  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

  的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

  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新课标数学教案10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第一课时:分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第1~2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1-7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复习题。(投影片)

  (1)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2)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9个11是多少?8个6是多少?

  (3)计算:

  123333??????666101010

  计算333??时向学生提问:这道题的什么特点?计算时把什么做分子?使学生看到三个加101010

  数都相同,计算时3个3连加的结果做分子,分母不变。

  2.引出课题。

  分数加法是否也有简便算法?今天我们学习分数乘法。(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出示例1,指名读题。

  (1)分析演示:师:每人吃2块蛋糕,每人吃的够一块吗?(不够一块)接着出示如课本的三个扇形图。9

  222问:一个人吃了块,三个人吃了几个块?使学生从图中看到三个人吃了3个块。让学生999

  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答3个人一共吃了多少块?(教师在3个扇形下面画出大括号并标出?块)2222?2?262订正时教师板书:++===(块),(教师将3个双层扇形图片拼成一个一块999939

  2蛋糕的图片)3

  (2)观察引导:

  这道题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3个加数的分数相同。教师问:求三个相同分数

  22的和怎样列式比较简便呢?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教师板书:?3。再启发学生说出?3表99

  2示求3个相加的和。9

  2(3)比较?3和12×5两种算式异同:9

  提示:从两算式表示的意义和两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

  相同点: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2不同点:?3是分数乘整数,12×5是整数乘整数。9

  (4)概括总结:

  教师明确: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两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说出都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推导算理:

  由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导入。22222问:?3表示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的和。板书:++。学生计算,99999

  教师板书:2?2?22?362??。提示:分子中3个2连加简便写法怎么写?学生答后板书:9993(块)教师说明:计算过程中间的加法算式部分是为了说明算理,计算时省略不写。(边说边加虚线)

  (2)引导观察:2?32的分子部分、分母与算式?3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互相讨论)99

  观察结果:2?32的.分子部分2×3就是算式中的分子2与整数3相乘,分母没有变。99

  (3)概括总结:

  2请根据观察结果总结?3的计算方法。(互相讨论)9

  22汇报结果:(多找几名学生汇报)使学生得出?3是用分数的分子2与整数3下乘的积99

  作分子,分母不变。

  2根据?3的计算过程,明确指出: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约分进约得9

  2的数要与原数上下对齐。然后让学生将?3按简便方法计算。9

  (启发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习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反馈练习:

  (1)看图写算式: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乘法中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2)口答列算式:

  3333???=()×()4444

  3个13是多少?5个是多少?1010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3)计算:

  25?4?81512

  先让学生讲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然后教师提示:乘的时候如果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若乘得的结果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四)作业。

  练习一5、6题。

  第二课时:一个数乘以分数

  教学内容:课本第4-6页,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2)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53?5?1?21087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2.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二、新课。

  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人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一个数乘以分数)1.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3(1)第一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3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5

  3指名列式,板书:?35

  333问:?3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书:或求的3倍。555

  3(2)出示第二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半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怎样表示半瓶?5

  指名回答:半瓶用131表示;式子为:?。252

  3133131说明:?是求的一半是多少,也就是求的是多少。板书:求的。5255252

  32(3)出示第三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53

  323232指名回答,板书:?,问:?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书:求的。535353

  2.引导学生小结。

  ①.指出三个算式都是分数乘法,比较三个算式的不同点:第一个算式与第二、三个算式中乘数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第一个算式与第二、三个算式中乘法的意义有没有不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齐读课本的结语。

  练习:

  .课本的做一做1、2题。

  .说一说下列算式的意义。533?8?754

  3.理解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3(先出示第一个问题)。

  问:你根据什么列出式子?

  11得出:根据“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列出式子:?。25

  问:如果我们用一个长方形表示1公顷,那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例3的图(1)11问:公顷的是什么意思?251公顷怎样表示?2

  出示例3图(2)

  要求学生观察图(2),问:在图中

  111?11?引导得出:??252?51011的对于1公顷来说,是1公顷的几分之几?25

  观察这个式子有什么特点?

  出示例3的第二个问题。

  学生列式,教师再出示例3图(3)11131问:已经求公顷的是公顷,那么公顷的应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多少公顷?252?525

  131?33?板书:??公顷)252?510

  (2)引导学生小结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观察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过程,谁能说一说计算方法?

  教师归纳,再看书上结语。

  再说明,为了计算的简便,也可以先约分,再乘。323?22?例:??535?35

新课标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分数单位,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能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的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2、感受数学知识是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对把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正式进入课程内容学习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这是(一个橙子),我们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这是(六个橙子),那怎么用自然数“1”来表示呢?(可以说是一盘橙子);那有很多橙子,数也数不清,怎么用自然数“1”来表示呢?(可以说是一堆橙子)。

  小小的“1”可真是了不起,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就与“1”有着密切的联系。那现在我想把一个橙子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呢?(1/4)你是怎么得出来的呢?(学生回答)那现在每人分得的数量还能用整数来表示吗?(不能)在实际生活中,人们计算的时候结果往往得不到整数,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分数。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进一步学习分数。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分数的产生。

  2、掌握单位“1”的含义,明确分数的'意义。

  3、认识分数单位,初步了解分数单位的特点。

  三、引导自学,探究成果:

  1、师:同学们。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接下来,老师就把课堂还给大家,希望通过你们自己的努力,来发现宝贵的知识财富。请大家根据自学提纲,完成以下三个题目。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师:同学们都已经完成了自学提纲的习题,现在请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之后再将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向大家汇报。

  (小组合作,现在开始!)

  3、师:从同学们激烈的讨论情况来看,大家一定讨论出了结果,现在就请小组同学来进行汇报。

  组1成员:我们小组是这样讨论的:

  1、分数的产生(教材第45页):

  想一想:观察这两幅图,可以发现: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述的。

  试一试: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1/2)块;把一个西红柿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1/2)个。

  同学们,他填的对吗?(预设:对)你了解了分数是如何产生的了吗?你会用分数来表示一个不是整数的数的结果了吗?(预设:会)那老师要考考大家,把一个西瓜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分得(1/5块),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8个人,每人分得(1/8块)。看来同学们自学能力很强,希望同学们再接再厉。

  组2成员:我们小组是这样讨论的:

  2、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教材第46页):想一想:先感知一个物体和一些物体的1/4是多少,如下图:

  试一试: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刚把什么看成一个整体了?(一个圆、一个正方形和一条线段);我们刚把哪些物体看成是一个整体了?(六个橙子和八个面包)。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这样的一个整体我们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单位“1”的概念:

  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在生活中,你还能把哪些看成是单位“1”?(学生回答)

  任何一个单位“1”的量,只要平均分了,就可以得到分数,那谁能总结一下,什么叫分数?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1份或几份的数就叫做分数。)

  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掌握了单位“1”和分数的概念,那你知道分数有什么意义吗?它代表什么?例如,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4。老师这里有几个分数,你能说出它的意义吗?

  组3成员:我们小组是这样讨论的:

  3、分数单位的意义(教材第46页):

  想一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就叫做(分数单位)。

  试一试:把10厘米平均分成10份,1厘米处就是(1/10),2厘米处就是(2/10),8厘米处就是(8/10)。它们的分数单位是(1/10)。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过,计算长度时,我们用(长度单位),计算面积时,可以用(面积单位),那么其实分数也有单位。例如一把10厘米的尺子,每一个数字对应的就是一个分数,那根据“分数单位”的定义你能找出它们的分数单位是几吗?(学生回答)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分数,你能说出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前面学习的知识,你学会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

  第一关:填一填

  1、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来表示。

  2、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把这个整体()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3、3/4表示单位“1”()分成()份,表示其中()份的数。

  4、一堆糖,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堆糖的();平均分成4份,3份是这堆糖的();平均分成7份,5份是这堆糖的()。

  5、5/7表示把()平均分成()份,取其中的()份。

  第二关:说一说

  读出下面分数,并说说它们的具体含义。

  第三关:做一做

  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彩色部分。

  第四关:想一想

  他们吃的水果一样多吗?

新课标数学教案12

  《成数》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1.大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2.绝大多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独立思考,并能自评。

  3.在上册已经认识了百分数,并理解了单位“1”,会解答与百分数相关的一些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成数”、解答有关“成数”实际问题的过程。

  2.了解“成数”的含义,会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3.读成数问题有好奇心,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了解“成数”的含义,会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商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是折扣,我们身处农村,你知道农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是什么吗?

  学生个性化回答。

  农业收成,经常用“成数”来表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成数”的相关问题。(板书课题)

  (二)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看到这个课题(阅读了本篇文章),你想知道什么?请提出来。

  教师预设:

  1.什么叫成数?

  2.几成是什么意思?

  3.如何来计算成数?

  4.在农业生产中有什么应用?

  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很有针对性),大多都是我们本节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为(成数的意义、计算、应用)方面的内容,并据此提出自探提示,希望能为大家本节的学习提供帮助。请看:

  (三)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自探提示预设:

  自学课本9页内容,思考以下问题,并将课本中的空白部分补充完整。

  1、什么叫成数?举例说明“几成”的含义。

  2、成数除了农业上广泛应用,你还在什么方面见过?举例说一说。

  3、例2中的“二成五”是什么意思?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量?该怎样解答?

  二、解疑合探:

  (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预设):

  成数除了农业上广泛应用,你还在什么方面见过?举例说一说。

  例2中的“二成五”是什么意思?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量?该怎样解答?

  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二)全班合探。

  1.学生展示与评价预设:

  (1)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例如,一成就是十分之一,也就是百分之十。“三成五”就是十分之三点五,也就是百分之三十五。

  (2)成数在其他领域也应用广泛,如出口汽车总量比去年增加二成,20xx年某市出境游人口比去年增加两成。

  (3)“二成五”表示25%,就是今年用电比去年少25%。把“去年用电量”看作单位“1”的量。求今年用电多少就是求去年用电量的(1-25%)是多少。

  列式为350×(1-25%)=262.5(万千瓦时)

  还可以先算出节约的电量350×25%=87.5(万千瓦时),那么今年用电量就是350-87.5=262.5(万千瓦时)

  答:今年用电262.5万千瓦时。

  2.教师点拨或精讲预设:

  同学们你们真棒,我们为他们精彩展示和评价鼓掌,希望大家继续努力,如果“成数”与“折扣”相比,折扣仅仅应用于商业,而成数的应用更加广泛。都可以转化为百分数,成为解答百分数的问题,与百分数问题的解法相同。

  三、质疑再探:

  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

  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四、运用拓展:(13分钟)

  1、根据本节学习内容,学生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请你来当小老师,编一道题,考考大家(同桌)!

  对于学生中优秀的自编题予以展示。

  2、根据学生自编习题的练习情况,教师有选择的出示下面习题供学生练习。

  为了巩固本节知识,加强知识的运用拓展,老师也给大家设计了一些习题,检测一下大家对本节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请看(预设):

  (1)填空:

  一成==()%

  三成==()%

  四成五==()%

  八成五==()%

  (2)填表。

  (3)说一说下列各语句的意思。

  1、今年我省粮食比去年增产二成。

  2、今年进口车总量比去年增加三成五。

  3、今年北京出游人数比去年增加五成。

  (4)计算

  某市20xx年出境游人数为15000人次,20xx年比上一年增长两成。该市20xx年出境游人数为多少人次?

  王大爷的这块地去年产玉米3000千克,预计今年的收成比去年增加一成。预计今年可产玉米多少千克?

  某水泥厂5月份销售水泥875吨,比4月份减少二成。4月份水泥销售量是多少吨?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谈一谈.

  2.学科班长评价本节课活动情况。

  (四)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新课标数学教案13

  教材分析:

  《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节的第一课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从知识体系上分析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和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为进一步认识其它立体图形和学习有关体积计算及应用打好基础。

  《体积和体积单位》的内容是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后学习的,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怎样计量物体的体积,以及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是千进位等问题,都不易理解。为此,这部分教材加强了对体积概念的认识。体积单位教材是通过迁移类推引出来的。教材呈现两个不易看出大小的长方体,让学生想怎样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引导学生由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学习,想到要比较长方体的体积也需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教材由此指出: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并介绍了这些体积单位的字母表示法。

  学情分析:

  体积单位教材是通过迁移类推引出来的。教材呈现两个不易看出大小的长方体,让学生想怎样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引导学生由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学习,想到要比较长方体的体积也需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教材由此指出: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并介绍了这些体积单位的字母表示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使学生知道计量物体的体积,就要看它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

  3.使学生初步了解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4.通过学生对体积意义的探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

  教学难点: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盛有清水的玻璃杯一只,鸡蛋一个,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物各一个,1立方米的框架一个。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入

  1.回忆《乌鸦喝水》的故事。

  师:还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说完后,师问:“水面真的会升高吗?”

  师:看了这个故事,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乌鸦非常善于动脑。

  生2:我发现乌鸦往瓶子里填小石子,水面上升了。

  师:为什么往瓶子里填小石子,水面就上升了呢?

  生3:因为石头占了瓶子的一部分空间,把水挤上去了。

  师:体积和空间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研究研究。

  2.实验演示,揭示概念。

  老师做实验:拿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再把一个鸡蛋投入杯中,请同学观察水面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水与原来相比有没有增减?为什么水面会升高?

  从上述情况说明:水面上升是因为鸡蛋占一定的.空间。

  像我们每个人都占一定的空间,教室里每一件物品都占据一定的空间。

  让学生举生活中占空间的例子。……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板题:体积和体积单位),首先请看学习目标: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表象。

  过渡:要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还要靠大家认真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学习指导。

  二、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27至28边看边画出重点。思考:

  1、什么叫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有多大?(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自主学习

  过渡:现在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最认真,坐姿最端正!

  生看书自学,过渡:看完的请举手,指一名后进生说答案。(错了让其他同学更正)下面,老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怎么样?

  四、检测反馈

  (1)什么叫体积?

  学生回答后,教师课件出示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做物体的体积。

  课件出示电视机、影碟机、手机的图片

  师: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呢?

  师:有的物体可以通过观察来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那下面两个长方体,你们能比较出大小吗?(生:不好比较。)

  师:所以要比较物体的体积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板书: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3)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有多大?

  师:1立方厘米有多大?怎样记住它?请具体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出示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让学生观察,你知道了什么?哪些物体的体积比较适合用立方厘米用单位?

  1立方分米有多大?怎样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出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让学生感受其大小)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

  1立方米有多大?怎样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正方体框架让学生感受其大小,举例说说生活中1立方米的物体。

  (4)练一练(课件出示)

  a.数一数,下面物体的体积是多少。

  b.下面的图形是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拼成的,说出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c.说一说1cm、1cm2、1cm3分别是用来计量什么量的单位,它们有什么不同?

  (先由后进生来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更正)

  五、讨论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六、完成作业

  课本第44页1-3题

  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立方厘米(cm3):棱长1c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cm3

  立方分米(dm3):棱长1d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dm3

  立方米(m3):棱长1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m3

  物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新课标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道扇形统计图,能说出其特点;

  2.会画出简单的扇形统计图;

  3.能从扇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得到信息。

  教学准备:

  两幅扇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l.复习旧知。

  提问:在简单的统计里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其中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2.引入新课。

  出示两幅扇形统计图。说明:这也是一种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板书:扇形统计图)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这里的扇形统计图各表示的什么意思?说明:扇形统计图究竟有什么特点呢?它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教学新课

  1.说明扇形统计图及其特点。

  说明:从上面的扇形统计图可以看出:它是用一个圆表示各个部分的总数量,在圆里用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出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这种统计图清楚地反映出各个部分数量同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2.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根据扇形统计图的表示形式,讨论制成扇形统计图的步骤。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得出步骤井板书:

  ①

  ②

  ③

  ④计算百分数;计算圆心角;画出圆和扇形;标明百分数。

  (2)要求学生自己完成第一步,在练习本上计算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同时指名一1

  人板演,然后集体订正,用加法检验各部分百分比的和是不是100%。

  (3)先说明一个圆的度数是360度,再让学生按总数量的百分之几求出表示各部分数量扇形的圆

  心角度数。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算式和结果。检验几部分圆心角的和是不是360度。

  (4)分割成扇形。

  老师说明画法,同时板书:先画一个圆,说明表示总数量;再分割成3个扇形,说明各表示哪个数量。

  (5)标明各部分数量名称和百分数。

  指名学生说说每个扇形各表示哪个数量,占百分之几,老师在图中板书。让学生自己画圆、分扇形并标明各个部分数量的名称和百分数。

  (6)区分各部分并写出统计图名称。

  说明要用阴影或不同颜色区分不同的扇形,写出统计图名称,并让学生自己完成。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完成在自己的统计图上。集体订正。

  (7)小结过程。

  提问:谁来看图说说刚才制作这幅统计图的过程?你能说一说这幅统计图的意思吗?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三、课堂练习

  l.做课后习题第1题。

  提问:统计图里的圆表示什么?这个扇形统计图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计算后填写课本上的表格。出示表格,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让学生说说每一个数量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2.做课后习题第2题。

  提问:这个圆等分成多少份?每份所对扇形的圆心角多少度?请大家先计算每项收入相应的扇形圆心角度数,再画出扇形统计图。老师巡视辅导。提问学生每一部分所占扇形是图的20等份里的几份。

  四、课堂小结

  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怎样根据统计数据来制作扇形统计图?

新课标数学教案15

  (一)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

  2.通过观察分析,使学生学会看扇形统计图,并掌握它的特点。

  3.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及绘制步骤。

  教学难点:绘制扇形统计图时表示各部分数量的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什么叫圆心角?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什么方法计算?

  3.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

  4.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有哪些?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

  5.画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形。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扇形统计图。

  2.介绍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1)出示P106图,观察主题图和条形统计图。

  你从中得到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2)还有哪些信息从条形统计图中不容易表示出来?

  (3)生成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从扇形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

  (4)扇形统计图用整个圆表示什么?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什么?

  (5)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

  扇形统计图可以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3.教学扇形统计图的绘制步骤和方法。

  (1)根据上图,分析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数与各扇形圆心角大小的关系。

  (2)制作扇形统计图。

  (3)引导学生归纳绘制扇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A.先求出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B.再算出表示各部分数量的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

  C.按照纸的大小用圆规画一个合适的圆表示总数。

  D.根据圆心角的度数画出各个扇形。

  E.在各个扇形内写上相应的名称和百分数。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四、分课小结,提高认识

  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练习二十五第3题、

【新课标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新课标数学教案(通用10篇)04-06

数学教案-新课标教材第一单元:测量08-16

新课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18

新课标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11

新课标培训心得12-04

《秋天的图画》|新课标08-15

新课标下的深思08-08

新课标实施体会02-24

语文 -风筝 (新课标)08-16

语文新课标教案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