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24 09:25:09 五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五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华】五年级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整数减带分数和被减数的分数部分小于减数年的分数的带分数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例3、例4介绍带分数减法中被减数是整数和被减数的.分数部分小于减数的分数部分的计算方法。在其前安排了准备题,是为这两个例分散难点,作好必要的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说一说像怎么想的?P132准备题

  二、尝试探索建立模型

  1、教学例3

  A、出示例3,看一看分数部分够不够减?怎么办?

  B、分组讨论

  C、反馈讲评

  D、看书P132

  2、试一试:先看一看分数部分够不够减,不够减怎么办?

  3、教学例4

  A、出示例4

  B、看一看分母相同吗?怎么办?

  C、再看一看分数部分够减了吗?不够减又怎么办呢?

  4、试一试

  5、小结带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基本练习P133、1——4

  2、说一说带分数减法有几种类型?要注意什么?

  3、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觉得和前面的内容比较又有什么不同?

五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认识方程的意义,知道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区别以及解简易方程的一般步骤。

  教学重点:

  掌握解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间的联系及区别。

  教学用具:

  简易天平、砝码、标有“20”、“30‘和”?“的方木块。

  画有P97页上图的挂图、小黑板或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激发

  根据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的关系,说出求下面各数的方法。

  1、一个加数=()

  2、被减数=()

  3、减数=()

  4、一个因数=()

  5、被除数=()

  6、除数=()

  二、尝试

  1、方程的意义

  (1)出示简易天平,将天平、砝码摆在讲台上,这是一台天平,它是用来用来称物品的重量的。怎样用它来称物品的重量呢?在天平的左边盘内放置所称的物品,右边盘内放置砝码。当天平的指针在标尺中间时,表示天平平衡,即天平两端的重量相等。砝码上所标的重量就是所称物品的重量。

  (2)师演示如何用天平称物品。(称出的物品同P。105页上图。)

  (3)问:那么,使天平平衡的条件是什么呢?(天平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天平的指针指在什么地方才能说明天平是平衡的?(指针必须指在刻度线的中央。)

  (4)教师强调说明:天平两边放上重量相等的物品时,天平就平衡。反过来说,天平保持着平衡,就说明天平两边所放的物品重量相等。

  (5)问:那么,我们能不能用式子来表示出这种平衡的情况呢?试试看!先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写出算式20+30=50。

  问:20+30=50是一个什么式子?(等式。)

  (6)什么叫等式呢?(等式表示等号两边两个式子的`相等关系,即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7)师改变天平上所放的物品和砝码,使之与P。105页的下图相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中的天平是否平衡?说明了什么?(图中的天平是平衡的,因为指针指在天平刻度线的中央。说明天平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

  ②怎样用式子来表示这种平衡的情况呢?再试试看!

  板书;20十?=100。

  ③”?“是不是要求的未知数?我们以前学习过,一般用什么

  字母表示未知数?(师生共同把等式”20+?=100改写成“20+x

  =100)

  ④20+x=100是一个什么式子?(也是一个等式。)

  ⑤这道等式与20+30=50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⑥左盘中这个标有”?“的方木块应该是多少克,才能使天平保持平衡呢?这就是这个等式中的x是多少才能使等式左、右两边正好相等呢?可以是一个随便的重量吗?

  生自由说,师总结:这里的x所表示的未知重量不是随便确定的,它必须是使天平保持平衡的重量,也就是说未知数所代表的数值必须使等号左、右两边正好相等。

  ⑦同学们观察一下天平,想一想,x应该代表什么数呢?(因为左边未知的方块重80克才能使天平平衡,所以x=80。)

  师在20+x=100的右边板书:x=80。

  (8)师出示P。106页上图。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①这幅图的图意是什么?(这幅图告诉我们,每个篮球的价钱是x元,3个篮球的总价是234元。)

  ②每个篮球的价钱是x元,3个篮球的总价还可以怎样表示?(还可以表示为3x元。)

  ③谁能根据图意写出一个等式来?(3x=234。)

  ④想一想,这个等式有什么特点?(这也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⑤当x等于多少时,这个等式中的等号左、右两边正好相等?(当x=78时,这个等式中的等号友、右两边正好相等。)

  师在3x=234的右边板书:x=78。

  (9)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方程的意义及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师指出:像这样一些等式:20+x=100、3x=234、x-8=5、x÷6=7叫做方程。

  师再板书几个一般的等式,形成如下的板书:

  方程一般等式

  20+x=10020+80=100

  3x=2343×78=234

  x-8=513-8=5

  x÷6=742÷6=7

  师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等式,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方程是不是一种等式?(是等式。)

  ②方程与一般的等式相同吗?你发现方程有什么特点?

  ③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方程?先指名让学生说,然后师归纳总结。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方程与等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图来表示。师请学生观察这幅图,并说一说它的含义。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明确:等式包括方程,等式的范围比方程的范围大;一切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10)练一练:做一做。

  2、解简易方程(一)。

  (1)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①请学生阅读书上的内容,回答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做解方程。

  ②指名回答,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师讲解:方程的解指的是一个数,它表示未知数等于的多少时使方程中等号的左右两边相等。例如,当x=80时,20+x=100的等号左右两边相等。而方程的解是指求出这个未知数的演算过程。我们以前做过的一些求未知数的题目,实际上就是解方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过程中的一部分,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出示例1:解方程x-8=16。

  ①x在这道减法算式中相当于什么数?(被减数)

  ②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被减数应该怎么求?

  ③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是怎样的?

  师讲解:首先要写”解“字,然后根据四则运算之间各部分的关系及运算定律进行思考;x-8=16,根据被减数等于减数加差,所以x=16+8,x=24。运算的”根据“可以不写,每个等式占一行,各行的等号要对齐。求出x的值后,还要进行检验,以判断它是不是原方程的解。

  接着,师一边板书,一边指出检验的方法及书写格式。并且强调,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

  (3)练一练:做一做。

  三、应用

  练习二十四第1、2题。

  教师巡视,注意学生解方程的过程、书写格式及检验的过程是否符合规定,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四、体验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方程的意义和解简易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知道了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先要看它是不是等式,再看它是否含有未知数。解方程时,先耍弄清x在算式中相当于什么数,再根据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求出方程的解。书写时,要注意先写”解“字,上、下行的等号要对齐,注意不能连等。)

  五、作业

  练习二十四第3、4、5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教材P50~51及P48~49练习十一第6、7、9、10、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巩固“组合”的有关知识,探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探索两个骰子点数之和在5、6、7、8、9居多的原理。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玩”中获得数学知识,在学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小组合作、实践操作。

  教学准备:多媒体、骰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骰子,师问:同学们见过骰子吗?你们在哪见过?它和数学有什么联系?(学生可能回答:在打麻将时、玩具上见过;骰子上有6个数字。)

  学生回答后,师引导:这节课我们就来掷一掷骰子,通过游戏一起探究骰子里面还有哪些数学知识。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思考:如果同时掷出两颗骰子,它们出现的点数之和会有哪一些7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3、4、5……12。

  追问:可能有1和13吗?为什么?

  学生自主思考,通过组合知识得出结论。(不可能,因为两个数的和最小是2最大是12。)

  2.游戏探究。

  规则:把这11种结果分成两组:A组:1、2、3、4、10、11,B组:5、6、7、8、9。一共掷20次,总次数多者为胜。

  (l)选择一组结果与教师进行比赛。

  (2)两个小组为一个单位比赛,自由选择结果组别,4人轮流掷骰子,由组长记录试验数据,最后比较实验数据,分出胜负。

  学生操作时,组员轮流掷骰子,组长负责填写数据。掷骰子时要注意先在手中晃几下再投入杯子中。

  3.汇报比赛数据和结论,师汇总并引导学生比较总结。

  比较发现:两数和为5~9出现的次数较多,说明B组获胜的可能性大。

  引导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两数和的统计表,并通过举例说明:如和是6的情况:1+5,2+4,3+3三种情况;和是2只有1+1这一种情况。

  比较总结:和是7出现的次数最多,和是5、6、8、9出现的次数比较多,和是2、3、4、10、11、12出现的次数比较少。

  三、指导练习

  1.教材第47页练习十一第9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再组织全体不生参与演示,完成表格,验证猜想。

  2.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十一第10题。

  组织学生理解题目信息,让学生独立思考作答,小组订正。

  3.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十一第11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小组内合作完成,集体订正。

  (2)组织学生设计卡片,鼓励方案多样化。

  四、拓展延伸

  1.根据客观事实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出示:明天的篮球比赛,我们班一定会赢。这种说法正确吗?

  思路引导:篮球比赛的结果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我们班赢,另一种是我们班输。也就是说,我们班可能会赢。这个结果不是按照我们班同学的意愿而实现的。

  规范答案:这种说法不正确。明天的篮球比赛,我们班可能会赢。

  教师小结:生活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要根据客观事实进行判断,与个人的意愿无关。

  2.根据图形区域大小判断可能性的大小

  下面是百草园文具店的.投资活动规则,看图想一想,抽到哪种奖品的可能性大?抽到哪种奖品的可能性小?

  (满100元抽奖一次)

  指针所在区域

  奖品

  红色区域一个文具盒

  黄色区域一个笔记本

  绿色区域一支铅笔

  思路导引:区域越大,指针停在该区域的可能性就越大。从图中看出,绿色区域的面积最大,则指针停在绿色区域的可能性最大,所以抽到一支铅笔的可能性最大;红色区域的面积最小,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最小,所以抽到一个文具盒的可能性最小。

  规范解答:抽到一支铅笔的可能性最大,抽到一个文具盒的可能性最小。

  教师小结:区域最大,指针停在该区域的可能性就越大;区域越小,指针停在该区域的可能性就越小。

  3.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第114页第5题。

  五、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说一说事件的发生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作业:教材第48页练习十一第6、7题。教材第117页第11、12题。

  板书设计:掷一掷

  A组:2、3、4、10、11、12 B组:5、6、7、8、9

  (可能性小)(可能性大)

五年级数学教案4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30~51页的“例1~例12”以及练习五~七。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因数和倍数,以及公因数和公倍数等内容。本单元内容大体分三段安排:第一段,认识因数和倍数,学习在1~100的自然数中有序地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以及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探索2、5、和3的倍数的特征,学习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同时认识奇数和偶数。第二段,认识质数、合数和质因数,学习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第三段,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探索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探索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最后,安排了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亿以内的数,以及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本单元内容,又为后续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四则运算打下基础。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非0自然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知道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知道2、5和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了解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的含义,会分解质因数。

  2.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会求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1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使学生在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感受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发展数感。

  4.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数学学习活动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倍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等概念的联系和区别,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数的特点合理灵活地确定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根据对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理解正确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

  六、课时安排

  因数和倍数…………………………………………1课时

  2和5的倍数的特征………………………………1课时

  3的倍数的特征……………………………………1课时

  因数和倍数练习……………………………………1课时

  质数和和合数………………………………………1课时

  分解质因数…………………………………………1课时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2课时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2课时

  因数与倍数整理与练习……………………………2课时

  和与积的奇偶性……………………………………1课时

五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页综合应用: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让学生认识到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表面积与它的长、宽、高的相差程度有关的道理。

  2、通过数学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方法以及成功的体验。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策略意识、实践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到,在体积相等的情况下,要使表面积较小,长、宽、高应越接近的道理。

  【教具学具】

  为每组学生准备8个规格为16×8×4(单位:cm)的长方体纸学具盒,包装纸,直尺,透明胶,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

  师:观察自己桌上的学具盒,你发现这些学具盒有什么特点?

  生:形状都是长方体,每个盒子的规格都是16×8×4(单位:cm),每组都有8个。

  师:如果我们要将这8个长方体盒子包装成1盒,怎样包装更省包装纸呢?今天我们就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设想与摆放

  1、设想与摆放

  设想:

  (1)要将这些长方体的盒子包装起来,在包装的过程中要考虑哪些问题呢?

  (2)要达到节省包装纸的目的,应该考虑哪些问题?学生思考后发表意见:要想节约包装纸,学具盒中间不能留空隙,表面要平整;摆法不同,所用的纸的大小不同;接头处尽量不要浪费等等。

  (3)明确长方体盒子的摆法不同是造成包装纸用量大小的主要原因。

  2、记录与计算

  (1)你认为造成所需包装纸大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所需包装纸的面积=所摆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接头部分用纸量(按2dm2计算)

  生:摆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越大,所用的包装纸越多,反之就少。

  (2)究竟哪种摆法会更节约包装纸呢?

  师:你们可以先将几个盒子摆一摆,量出所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计算出摆成的不同长方体的表面积,从而算出所用包装纸的面积,并将数据和计算过程记录下来。

  (3)小组合作:记录3种不同摆法下的包装纸用量,并选择一种用纸最少的方案。

  为什么这种方案的用纸量会最少?在全班进行交流。

  三、交流与比较

  比一比谁的方案用纸少,并分析出用纸量不同的原因。

  重点思考并讨论:

  为什么同样是将8个学具盒打捆包装,表面积的大小会不相同?影响表面积大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将分析的原因记录下来。

  四、发现与思考

  通过本次包装设计,你有什么发现?

  1、物体重合的面积越大,表面积就越小,包装用的纸也就越少。

  2、同样的体积下,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它的长、宽、高的长度有关,长、宽、高的长度越接近,表面积就越小,当长、宽、高相等时,它的表面积最小。

  五、知识拓展

  师:解决用料省的问题在生活中有什么意义?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想法。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20本数学书,想想看,怎样摆表面积最小?为什么?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年级数学教案6

  知识目标:

  了解体积和容积,进一步能够有效区分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初步学会比较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大小的方法。

  能力目标:

  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常识和已有的经验,探究并掌握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能力,具有解决物体体积和容积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思路。

  情感目标:

  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进一步能够有效区分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初步学会比较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策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两个量杯、土豆、红薯、水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让学生能够观察教室的物体,哪些物体比较大?哪些物体比较小?哪些容器放东西多?哪些容器放东西少?

  学生纷纷回答,教师对回答的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和鼓励。

  二、讲授新课:

  1、感受和测量物体的体积。

  教师出示土豆和红薯让学生比较一下哪个大一些?

  学生观察后纷纷回答。

  教师提问学生你有什么样的方法能够测出土豆和红薯的体积?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交流各自得想法。

  教师和学生共同选出同学们设计的最佳方案。

  让学生分组分小组测一测土豆和红薯的体积。

  教师提问学生测量的步骤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量杯里的水一定要完全能够浸泡土豆和红薯。

  教师提问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物体的.体积?

  对描述有困难得学生及时帮助。

  2、比较物体的容积。

  教师出示一个量杯和一个水槽,并问学生哪个装水装的多一些?

  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来证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

  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提问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设计方案。

  学生小组内演示自己的设计方案。

  3、感受物体的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师提问学生这两个方案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体验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三、课堂练习:

  让学生做课本42页的课后练习题。

  教师巡视并学生的小组活动进行参与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体积和容积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板书设计:

  体积与容积

  体积:物体占空间的大小

  容积:容纳物体的大小

  体积和容积的联系与区别:

  体积大不一定容积大;容积大一定体积大。

五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2-113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作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2.能对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自己熟悉事例的调查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作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了解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揭示课题。(3分钟)

  1.口算练习

  1.2÷2= 4.2÷7= 0.21×100=

  10×10.3= 4.5÷0.15= 4×0.6=

  2.揭示课题,认定目标

  今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统计这个单元的知识。

  二、整理复习,成果分享。(12分钟)

  1.根据导学单进行自主整理复习。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回忆一下本学期,在统计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说说这个学期研究的统计表和统计图同以往的比较,各有什么特点?

  (3)在画复式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4)你能举出一些用统计表或统计图描述数据的例子吗?

  2.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 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2)在画复式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3)说说你举出的一些例子。

  3.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仅便于对同类数据进行比较,而且便于对两类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三、多层练习,内化提升。(15分钟)

  1. 基本题练习(整理与复习第21题)

  独立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再回答书上的问题。

  说说统计表和统计图的优缺点。

  指出:表和图各有优缺点,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把统计结果以什么形式呈现出来。

  2. 实践操作(整理与复习第20题)

  (1)讨论方案,确定调查方法。

  (2)分组活动,调查记录。

  ①由组长负责,依次指定每人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动物。

  ②每人按动物种类分类整理出男女生人数。

  ③各组最后核对、统一收集的数据,确定结果。

  (3)交流数据,全班汇总。

  (4)制作表图,分析数据。

四、课堂总结(10分钟左右)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掌握循环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扩展数的范围。

  教学重点:循环小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分清各概念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说说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4.8÷126.3÷0.924.6÷0.630÷40

  0.8÷0.021÷1007.5÷0.7553.8÷5.38

  2、笔算:(指名板演,其余自练)

  297.696÷243.86879÷0.92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得数精确到百分位)

  二、新授

  1、出示例7,学生自做:10÷3

  学生做后发现除不尽,这时让学生停下来观察一下竖式中每除得一位商和余数的关系。启发学生想一想为什么商里总是不断地出现3?

  如果继续除下去能不能除尽?为什么?

  商该怎么表示呢?师板:10÷3=3.33......

  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能否不写呢?

  2、出示例8

  计算58.6÷11=5.32727......

  让学生独立计算到商的第三位小数后停笔,引导学生观察一下余数是多少?然后再接着除两位,商是几?余数是多少?

  想一想如果继续除下去商会怎样?

  (学生板书算式上的商)

  3、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里的商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商是无限的;不同点:①式重复数字是3,②式第二位始重复数字是2和7)

  小组讨论:从上面的例子概括出商的'特点。

  再指导看课本第26页最后一节的循环小数的概念,默读一遍。

  4、练习

  课本第27页的第一行(做一做)

  小结:一个数是不是循环小数,要根据循环小数的意义来判断。

  5、讲解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

  (1)师生共同回忆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会有几种情况?(两种)

  (2)小结:板书

  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

  小数

  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

  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3)大家练,课本第28页做一做(上)

  三、巩固练习

  全班练:指名板演,说出商是什么小数,依据是什么?

  19÷111.08÷3.313.25÷10.6

  四、板书

五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教材P14练习三第4、6、7、8、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练运用小数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过程与方法:经历小数乘法运算定律的运用过程,熟练掌握小数乘法运算的简便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计算策略进行简便运算,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质疑引导,讲解。迁移推理,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回顾问题

  1.回顾问题,加深认识。

  上节课我们共同探究了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那么在计算中你有什么感受?(指4-5名学生回答:包括学困生、中、优生)

  学生说在小数的`混合运算中运用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也就是说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出示练习

  ⑴1.25×7.7×8=□×□×7.7

  ⑵6.1×5.4+3.9×54=(□+□)×5.4

  ⑶2.5×(10+4)=□×□+□×□

  ⑷13×10.1=13×(□+□)=□×□+□×□

  让学生在独立填空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让学生说一说填空的依据,加深对乘法运算律的认识和巩固。(交流时找中下等学生回答)

  2.运用定律,快速判断。

  每组题中你只需在A或B中选一题来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你会选哪题呢?请你做在练习纸上。

  A、(8×5.27)×1.25 A、4.5 × 99 A、2.3×0.6+2.3×0.4

  B、(8×5.27)×1.24 B、4.5×100-4.5×1 B、2.3×0.6+0.4

  为什么选?运用什么定律?(汇报时指名中等学生回答)

  二、分层练习

  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出示练习。

  0.25×368×40 1.7×101 7.8×9+7.8

  5.5×9.8 12.5×2.5×0.8×4 19.7×5.3+4.7×19.7

  学生独立练习的同时,指名板演,做后共同订正。

  2.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⑴出示教材第14页练习三第6题。

  组织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分析:每箱有24瓶,每1.3元,则每箱要(24×1.3)元,图中一共有5箱,一共需要(24×1.3×5)元,该算式用交换律计算比较方便。

  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⑵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三第7题。

  完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练习,并指出板演学生是否正确。

  ⑶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三第8、11题。先理解题意,获取题目所给的已知信息,再由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解题方法。

  三.拓展新知。

  (1)说一说:7.69×101 2.5×(3.8×0.04) 0.125×72

  观察这三道算式,哪个数最引起你的注意?你马上想到了几?它的好朋友8在哪里?你能找到吗?

  小结:我们要找出能凑整的数时,要根据它不同的“藏”法,采用不同方法把它“找”出来。

  ⑵试一试:1.5×0.8+1.5×0.2 1.5×0.8+15×0.02

  第一小题:能直接说出得数吗?运用了什么定律。

  第二小题:能直接说出得数吗?还能直接用运算定律吗?为什么?。

  利用积不变,因数变化规律进行变形15×0.02=1.5×0.2,1.5×0.8+15×0.02=1.5×0.8+1.5×0.2出现了相同因数再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小结:在不同的情况下,要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技巧把数进行凑整,使计算简便。

  ⑶根据实际情况求近似数

  每千克白菜0.45元,妈妈买了3.7kg,一共要付多少钱?

  学生思考:

  分析解答:根据“单价×数量=总价”列出算式0.42×3.7≈1.67(元)

  教师提示:因为人民币的最小面值是“1”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中,“分”所对应的是百分数。所以在计算有关钱的问题时,即使没有要求取近似数,如果最后结果的小数位数多于两位,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保留两位小数。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练习三

  24×1.3×5

  单价×数量=总价

  0.42×3.7≈1.67(元)

五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教材第88-89页实践活动“到社会上调查”。

  教学要求:使学生通过调查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掌握收集数

  据的方法,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体会生活与数学的联

  系,并逐步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1.根据学生居住的实际情况,课前让学生自由组成调查小

  组,了解10户人家的`相关的数据,并填写相应的调查表。

  2.班内按座位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包括求平均数。这节课,我们要

  到社会上进行调查。(板书课题)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要进一

  步学会调查和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并能从中提出一些数学问题,或进行数据的分析,对调查统计的结果作出一些推理和判断。

  二、整理数据

  1.交流调查情况。

  (1)谈话:事先,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在社会上调查

  了一些数据。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你是怎样进行调查的,调查了哪些人家,调查的是哪些情况。

  你在调查中遇到了哪些具体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让学生根据要求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2)指名几名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调查情况。

  提问:哪位同学愿意来说说你们小组调查的完成情况,以及

  在调查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2.组织讨论。

  再请同学们在自己小组里讨论:

  (1)你在调查中收集到哪些数据7.

  (2)从你收集的数据中,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提问:谁来把自己小组里讨论的情况向全班作一个汇报?

  3.解决问题。

  请各个小组根据刚才的交流,在小组里提出能解决的问题,然

  后解答。

  各组汇报解决了哪些问题,怎样解决的,结果如何。

  从你们解决的问题中,你能得出一些什么结论吗?

  三、课堂小结

  谁来谈谈这节课的体会?

五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比大小的方法,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2.让学生经历从具体—表象—抽象的学习过程,获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并发展迁移能力。

  3、让学生感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是有价值的。

  教学重点: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从具体—表象—抽象的学习过程,获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并发展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

  全免费中小学课件、教案、试题尽在“八佰教育网”

  一.复习导入:

  1、在数射线上放一放下面各数,并选两个数比一比大小。

  502510055

  2、在○里填上“><=”

  ○○○

  3、揭题:小数的大小比较

  二.自主探究新知。

  (一)、数射线上比大小。

  1、出示情景

  这是四(3)班同学在进行跳远比赛呢?

  徐夏豪的成绩是:2.90米。

  沈珺的成绩是:3.60米。

  夏陈的'成绩是:3.45米。

  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2、学生操作交流并排出名次

  3、练一练:

  用数射线上的点表示下面各小数,并比较每组数中两个数的大小。

  (二)、脑子里比大小。

  1、出示

  沈佳妮的成绩是:2.98米。

  徐璐婕的成绩是:2.89米。

  顾雨菲的成绩是:3.05米。

  (2)、离开数射线,把三张卡片在桌上排一排。

  (3)、交流说出她们排列的名次。

  (三)、归纳比较小数大小的一般方法

  1、还有其他的方法排出名次吗?

  2、小组讨论

  3、交流并出示: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再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4、小结: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与多位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是相通的。

  三、巩固运用

  1、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小数的大小。

  3.14○4.130.473○0.46

  5.0192○5.01297.281○8.001

  2、综合运用。

  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10m栏决赛真激烈!

  加西亚的成绩是13.20秒

  刘翔的成绩是12.97秒

  特拉梅尔的成绩是13.18秒

  (1).提问:刘翔(中国)、加西亚(古巴)、特拉梅尔(美国)跑在前三位,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2).独立思考:有哪些好办法能很清楚地比较出这三个小数的大小?

  (3).学生交流。

  思考:跑步比赛与跳远比赛的成绩排名有什么不一样?

  四、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本设计注意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运用大量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培养学生的初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

  2、体现了活动是学习的载体,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3、联系实际,灵活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通过学生间的合作探索,并将学习成果展现,使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建立学习自信心。

  教材分析:“分数比较大小”这部分内容是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教材改革的新变化之一。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说明:“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并给出了具体例子。我在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取了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从而培养其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材处理:兴趣是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采用了“以情激学、导入新课——引导观察、探究规律——实践操作、合作互动——联系生活、开放应用——评价体验、畅谈收获”这一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索,通过找一找、摆一摆、涂一涂、演一演等活动去发现事物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五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理念:

  让学生在广泛的探究时空中,在明主平等、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应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自主预习、质疑问难、释疑解惑、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知道等式和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辨析,学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建立分类的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疑

  学生课前认真预习课文内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感知本课内容,提出疑难问题。

  二、课始集疑

  1、揭题

  2、集疑:同学们课前都进行认真的预习,现在请同学们把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需要在本节课上请老师、同学们帮助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过渡:刚才这些问题都提的非常好,我们这节课就重点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先请同学们认识一件物体。

  三、课中释疑

  认识天平:课件出示天平,同学们说天平的作用、用法。认识等式1、演示课件写出式子

  在左边放二个40克的物体,右边放一个50克的法码,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40+50<100

  再在左边放一个30克的物体,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40+50+30>100

  把左边的一个30克的物体换成10克的,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40+50+10=100

  再把左边的10克与50克的物体换成未知的,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40+x

  再把左边的`未知的物体换成另一个未知的,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40+x=100

  再把左边的物体换成二个未知的,右边另加上一个5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x + x=150

  2、分类

  刚才我们写出了这么多的式子,大家能把这些式子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分类吗?请小组讨论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分?并把分类结果写在卡片上。

  展示同学们不同的分类,并说说你们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的?

  师: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有不同的结果。刚才同学们的分类都是正确的,为了解决刚才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我们今天就研究这一种分法。(分成等式与不等式两类的)

  3、理解概念

  师:为什么这么分?你们发现了这一类式子有什么特点?左右两边相等

  揭示:像这样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板书:等式)

  谁来举一些例子说说什么是等式?

五年级数学教案13

  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1、长方形:

  @ 周长=(长+宽)×2--【长=周长÷2-宽;宽=周长÷2-长】

  字母表示:C=(a+b)×2

  @面积=长×宽

  字母表示:S=ab

  2、正方形:

  @周长=边长×4

  字母表示:C=4a

  @面积=边长×边长

  字母表示:S=a2

  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字母表示: S=ah

  4、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底=面积×2÷高;高=面积×2÷底】

  字母表示: S=ah÷2

  5、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字母表示: S=(a+b)h÷2

  上底=面积×2÷高-下底,下底=面积×2÷高-上底;

  高=面积×2÷(上底+下底)

  6、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剪拼、平移、割补法

  7、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 、拼凑法

  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

  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

  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8、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拼凑法

  9、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

  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梯形面积的2倍,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10、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11、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小。

  12、组合图形面积(或阴影部分面积):转化成已学的简单图形,通过加、减进行计算(整体-部分=另一部分)。

五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理解通分的意义,理解和掌握通分的依据、方法,能正确地进行通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正确地进行通分是重点;理解和掌握通分的依据、方法是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教 学过程

  备 注

  一、复习铺垫

  1、求下列各组的最小公约数

  2和45和44和6

  7和811和3310和15

  2、3和412、6和3

  2、出示准备题

  把3/4和5/6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1)读题理解题意,并将题意简明表达如下:

  ×3×2

  3/4=()/125/6=()/12

  ×3×2

  (2)教师归纳: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把3/4、5/6化成分母都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也就是可以把分母不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分母相同的分数。这个相同的分母,如12就是3/4和5/6这两个分数的公分母。

  (板书:相同分母--公分母)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1。

  把1/6和2/9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的分数。

  (1)例1与准备题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这个相同的分母(也就是公分母)应该是多少?你是怎样确定的?

  讨论后得:这个相同的公分母可以是18、36、54......也就是6和9的公倍数。为了计算简便,一般取6和9的最小公倍数18作它们的公分母。

  板书[6和9]=18(公分母)

  (3)怎样把1/6和2/9化成分母都是18,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教学过程

  备 注

  1/6=1×3/6×3=3/18

  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

  2/9=2×2/2×2=4/18

  2、归纳通分的意义。

  观察例1板书得:把异分母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出示课题“通分”。

  3、通分的方法。

  (1)观察板书,同桌四人小组讨论。

  ①异分母分数通分,必须先求什么?

  ②然后根据什么,把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2)归纳通分的方法。

  先求出原来几个分母的(),然后把各分数化成用这个()作分母的分数。

  (3)强调通分过程的书写格式。

  三、练习反馈

  1、课本P100第1题。

  2、课本P100“试一试”

  (1)学生独立练习。

  (2)练习后反馈。

  (3)小结:三个分数通分的方法与两个分数通分的方法相同,先求出原来三个分数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把这个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4、6、8]=24(公分母)

  3/4=3×6/4×6=18/24

  2又1/6=2又1×4/6×4=2又4/24

  7/8=7×3/8×3=21/24

  3、把下面各组中的分数通分。

  7/8、4/5和2/92又4/7、5又1/4和1又3/5

  四、课堂作业

  课本P100第2题、第3题前两列。

  五、课后作业《作业本》

  通分以分数的基本性质为基础,关键要找准公分母(一般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但有好多学生往往把带分数的整数部分漏写了。

五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以及结果与原分数的比较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探究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再通过观察比较算式得出规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拓宽了生活实用性,进一步提高了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以及结果与原分数的比较规律。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二、新课引入

  1、计算

  (1)我国古代著名哲学著作《庄子·天下》 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说,一尺长的`木棍,每天截一半,永远也截不完。

  (2)3/4x1/4=? 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一折,想一想,再算一算。

  2、两个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3、一个数与分数相乘,积一定小于这个数吗?举例说明你的想法。

  5/76/77/78/79/7

  x14/3

  70/2184/2198/21=14/3112/21126/21

  说一说你的发现。

  4、总结归纳

  两个分数相乘,分子乘以分子,分母乘以分母,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

  一个数如果乘一个小于1的分数,积一定小于这个数。

  一个数如果乘一个等于1的分数,积一定等于这 个数。

  一个数如果乘一个大于1的分数,积一定大于这个数。

  5、练习

  三、例与练

  例1:淘气过生日,妈妈买来一个蛋糕,切了1/3给淘气,淘气只吃了其中的1/2,淘气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

  答:淘气吃了蛋糕的1/6。

  四、课堂小结

  五、拓宽延伸

  一个西瓜,八戒吃1/3,悟空吃剩下部分的1/2,八戒和悟空谁吃得多?

  答:八戒和悟空吃的一样多。

【五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教案数学教案12-27

五年级上数学教案01-14

五年级数学教案10-12

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22

五年级的教案数学教案02-17

[经典]五年级数学教案05-08

[精选]五年级数学教案05-27

五年级数学教案09-29

【经典】五年级数学教案12-12

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