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时间:2024-07-24 09:39:57 四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过程与方法:能够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动手实践,认真观察、思考归纳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

  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学习难点

  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填空:含有_______的_______叫做方程。

  判断:下列这些是方程吗:

  1.x=10 ( )

  2.32+x ( )

  3.16+4=20 ( )

  二、自学指导。

  仔细观察下列图片,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先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课本左边主题图 )

  提示:

  (1)现在的天平处于什么状态?_______,说明两盘的质量_______。

  (2)从左往右观察每组两幅图片,天平的左右两盘有什么变化?天平有什么变化吗?现在你能把天平的规律描述出来吗?换成等式呢?

  2.现在再来观察一组,和上面的 一组有什么不同吗?(课本右边主题图。)

  对比上面一组 天平图片的规律,你能说出这 一组图片中有什么规律吗?用一句话来描述等式的规律。

  请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对这个规 律进行举例说明。

  三、实践应用。

  利用刚刚学习的方法,求出方程中的x。

  x+2=10

  思考:在这个方程里,未知数x属于这个加法算式的哪部分?根据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能想到这个方程的不 同解法吗?试一试吧。

  练习巩固:

  解方程:y-7=12 23+x=45

  四、课堂小结。

  总结一下,我们这节课学习 了什么内容呢?

  1.会解一些方程了。

  2.注意算数准确。

  五、目标检测。

  1.通过研 究我们明白了:等式两边都_______(或_______)同一个数,等式_______。

  2.解方程:x-12.3=3.8。

  3.结合我们身边的事例,编一道题,列出方程并解出来。

  六、作业布置。

  课本P69页第2题、第5题。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小数的产生过程,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知道0.1、0.01、0.001……分别表示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2、使学生初步认识小数里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知道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初步认识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各数位上有几个计数单位。

  3、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探究小数与分数、整数的内在联系,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分数与小数的联系从而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真正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小组长方形长2分米,宽1分米。彩带一个长8厘米,一个长14厘米。一支铅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实际测量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些东西,你们看有长方形纸、彩带、铅笔。我想请你们当回小小测量师,小组合作先确定选择其中一样东西,然后量一量它的长度,再把测量的结果填到相应的表格内。

  刚才我发现在填表时有同学皱起了眉头,是不是有什么困难?(用米做单位不会填写)在测量时,2分米不够1米,不能正好用整米数表示。这可怎么办呢?(有学生说用分数表示,师及时肯定,对,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可以用分数表示,还可以用小数表示。)(如果没有学生回答,提醒大家,运用前面学到的知识想想,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数家族中的一位新朋友——小数。板书课题:小数。

  同学们看了课题可能也会产生一些想法或者问题,现在把你们的想法和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来研究。

  提出问题怎样读小数?怎样写小数?小数的意义是什么?……

  这些问题需要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探索。

  小数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大家看。你还在生活中找到的小数了吗?谁向大家介绍一下。

  看来大家很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而且我知道大家很聪明,下面就要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来研究小数究竟表示什么意义。

  二、认识一位小数

  刚才已经有同学提出不够1米,我们可以用分数表示。我们就举长方形纸为例来研究。哪个小组测量了长方形纸的长和宽,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几分米?

  1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米?你是怎么想的?也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由学生交流后出示课件演示一把米尺平均分成10分……)

  师小结:分米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分米是其中的份,可以用分数1/10米表示。板书:1/10米

  除了用1/10米表示以外,还可以用小数表示。板书:小数再板书慢0.1米小数点红色表示

  这个小数读作:零点一

  那么长2分米又是几分之几米,板书:2/10米表示什么?(课件演示同上)

  用小数又怎样表示,谁会了,谁上黑板来写出这个小数?他写得漂亮吗?写时要注意什么?

  这个小数读作:零点二那么这个0.2米也表示把……

  请看大屏幕,在这把米尺上还能找到零点几米这样的小数吗?它们又表示什么?如0.3米(强调单位名称)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十份,表示这样的三份。

  (请一位指后再请一位)谁能找得更多?

  仔细观察:这些分数有什么共同特征?分母是10,所以都读作十分之几。大家请看黑板十分之几分数写成小数又有什么特点?(零点几或者小圆点后有一位)零点几的这些小数小圆点右面有一位,我们把它称为一位小数。板书:十分之几一位小数

  小结:十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也就表示十分之几。

  三、认识两位小数

  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测量彩带的长,然后想想用米做单位怎么写,完成表格二。

  用整数表示

  用分数表示

  用小数表示

  红色彩带

  ()厘米

  ()米

  ()米

  绿色彩带

  ()厘米

  ()米

  ()米

  (如果有困难可以寻求表格下面的帮助)一副图1厘米小数0.01米。15厘米=15/100米,也可以写成小数0.15米。

  学生小组研究。

  交流,这个小数读作零点八。和零点零八。看来你有不同的想法。现在出现了两种声音,请你选择一下,并摆出你的理由。

  零点一四

  小结这两个分数都读作百分之几,板书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两位小数)板书。

  四、认识三位小数

  1、刚才通过研究长方形纸和彩带用米做单位,我们发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2、那么猜想一下象0.001米、0.051米(板书)这些是几位小数?(三位小数)板书

  怎样用分数来表示?你是怎么想?

  951/1000米这个分数怎样用小数表示?

  交流后师小结:确实三位小数可以表示成千分之几。板书:千分之几三位小数

  请你测量你们数学书本的封面的宽是几毫米?交流

  146毫米用分数怎么表示?用小数表示是()米呢?

  五、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刚才我们在测量认识了小数,那么下面的图中你也能找到小数吗?(出示)并用分数表示?

  象1个圆、1张正方形纸、1个正方体……我们都看作整数“1”。

  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几份就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也可以用小数表示。

  请大家观察这些小数跟我们以前学的整数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小数中间的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把小数分成了两部分,小数点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小数点右边有哪些数位呢?请大家自学书本111页第一段。

  交流:通过自学你获得什么知识?在黑板上的这些小数中能不能选择一个说说你的收获。如0.14的1在()位。计数单位是()。

  六、展开练习,拓展延伸

  刚才上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小数的意义是什么现在你知道了吗?真的吗?那我要检验一下。现在我们一起来勇闯三关好吗?

  第一关:下面张老师想带大家去文具店转转,好吗?(出示)练习本7角、橡皮筋5分、铅笔3角5分(拿出练习纸)

  你们能用小数表示出它们各是多少元吗?

  ①学生自主探究,再在小组中合作交流。完成练习纸一

  ②投影学生作业汇报

  7角还可以写成0.7元你是怎么想的?

  5分还可以写成0.05元,你认为他正确吗?为什么?

  3角5分还

  可以写成0.35元,(以上结合元角分联系分数说明)

  第二关:哪两只手套是一副?用线连一连。

  第三关:张老师最近去新开的联华超市买了一样东西,一把小尺,漂亮吧。现在就请你大胆猜猜它的价钱。

  我告诉你这把小尺不低于5角,不高于1元,请你猜猜小数表示是多少元?

  现在我告诉你它是两位小数。你猜可能是多少元?

  如果我告诉你它的十分位上是6。你估计是多少元?

  它的百分位上的数表示5个0.01。你说我买的小尺多少元?

  通过大家的努力,成功猜测出了商品的价格。恭喜大家。

  三关练习都没有把大家难住。你们真不错。

  七、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大家知道了什么?

  那你们知道是哪个国家的数学家最早发明和最早使用小数的呢?

  我们真为古代的数学家的聪明才智感到自豪和骄傲。我想你们也很聪明,只要大家好好学习,开动脑筋,也可以成为一个有创造的人。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3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24——25页,例5和例6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意义。

  (2)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

  (3)掌握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四、教法与学法教法:

  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学法:类比推理。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们又在多功能教室一起上一节数学课,你们兴奋吗?想在同学们面前好好展示自己吗?那么就请同学们带着愉快的心情和我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看谁是最棒的!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课件)

  2、这两组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呢?

  3、引入新课:看来同学们对于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都掌握的非常好,你能说说什么叫加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吗?用字母怎样表示呢?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运算定律吗?那么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想一下,在乘法运算中有这样的运算定律呢?(有)。看来同学们都很有胆量,敢于猜想,对,乘法也有这样的运算定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师板书课题: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二)探究新知

  教学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课件)师: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植树节),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呀!你们植过树吗?那么你们知道植树要做哪些事情吗?老师这有一副同学们在植树的`情境图,(课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你从这幅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栽树)。

  (2)根据这些信息,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1、教学例5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想一想:怎样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呢。指名汇报:4×25=100(人)25×4=100(人)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你们有什么发现?

  师板书4×25=25×4

  (2)那让我们一起再看一组算式真的是像你刚才发现的那样吗?(课件)。

  (3)师: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谁能总结归纳这个规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你们通过猜想、验证总结的规律对不对呢?请看小博士是怎么说的?(课件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该怎么表示呢?(课件)师板书乘法交换律axb=bxa

  (4)请同学们用乘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课件)

  (5)请同学们做一道题,并运用乘法交换律验算。(课件)

  2、教学例6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共同探讨,得出乘法算式中同样也有交换律,那么乘法中会不会也有结合律呢?下面我们继续观察植树情境图。(课件)师:从情境图中,你还可以知道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一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新的数学问题吗?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些树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

  (2)怎样列式呢?(25×5)×2或者25×(5×2)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3)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计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可以用等于号连接起来。)那么(25×5)×2()25×(5×2)中间应填什么符号呢?

  板书(25×5)×2()25×(5×2)

  师:我们观察一下这组算式是这样的吗?(课件)

  (4)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从这些等式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发现的和小博士发现的一样吗?课件(乘法结合律)

  (5)指名汇报: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就是乘法结合律。师板书:乘法结合律

  (6)师: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这三个因数,你能写出乘法结合律吗?

  师板书(a×b)×c = a×(b×c)。

  (7)用乘法结合律填上合适的数。(课件)指名汇报

  3、比一比,议一议。想一想,到现在为至,我们学习了哪些运算定律?用字母如何表示呢?看看这些运算定律公式,你发现了什么?(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交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三)巩固练习

  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1、下面老师给你们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请看大屏幕。(课件)先填空,再想想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口算发现规律(课件)知道了乘法中的这三对好朋友,运用今天我们学习的新知识,我们就可以进行简便计算了。

  3、下面的题怎样简便怎样计算,并说说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4、第四小学新建了一幢4层的教学楼,每层有5个教室。每个教室放映24张课桌,一共需要多少张课桌?

  5、拓展练习

  6、第四小学有6个年级的同学参加跳绳比赛,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班有23个人参加。一共有多人参加比赛?

  (四)总结收获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课件出示并总结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4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以及这五条运算定律的一些比较简单的运用。

  二、教材分析: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将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于一个单元,加以系统编排,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这样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同时,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单元的第三小节,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乘法运算定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乘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重点突破乘法的分配律。

  2、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对于乘法分配律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做到熟能生巧。

  五、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大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和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全部是学生学习本单元的认知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加法和乘法运算的理解,提高学生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同时也是后续计算知识不可或缺的基础。

  六、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促进学习的'迁移。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第一学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与活动经验。

  2、强调形式归纳与意义理解的结合。实际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采用不完全归纳法抽象概括运算定律时,不妨引导学生从运算意义的角度理解定律模型的正确性,引导学生从更加深入的角度理解与掌握相应的运算定律。

  3、把握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联系与区别。教学中,因为运算定律本身固有的性质,也是后续代数知识学习的必备基础,因此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简便计算教学。但运算定律的学习过程也是为后续灵活处理计算问题累积起来相应的活动经验,因此,教学时尽可能将过程拉长,注意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李叔叔在旅行途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3.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教师:李叔叔记录了他第一天骑的路程,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请大家帮他算一算,他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2)指名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可能会有以下两种计算方法:

  40+56=96(km)56+40=96(km)

  (3)教师:他们算得都对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使他们明确:上午骑的路程加下午骑的路程或下午骑的`路程加上午骑的路程,就能计算出李叔叔一天一共骑的路程。

  (4)提问:观察这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分别指名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填出下面的等式并板书:

  40 + 56 = 56 + 40

  2、归纳定律。

  (1)你还能举出这类等式吗?

  学生会依次举出很多这样的等式,教师选择其中一些写在黑板上。

  (2)从这些等式中,你又发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你的发现吗?

  组织学生先观察等式,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互相讨论,然后教师指名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教师指出:这叫加法交换律。(板书并出示课题)

  3、加法交换律的表示方式。

  (1)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吗?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学生可能会想到很多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教师可选择其中一些板书在黑板上。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 + a + b = b + a

  (2)教师:同学们想到的方法都对,他们都可以表示加法交换律。你们认为这些方法中哪种方法最简便?

  引导学生认同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比较科学、简便,教师将用字母表示的方式画上着重号。

  a + b = b + a

  4、练习:教材第18页“做一做”第一题。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填在教材上,然后指名说一说怎样填,为什么可以这样填。

  5、运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

  (1)教师:其实加法交换律,我们早就用到过,在哪里用到过呢?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

  (2)算一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27+365 181+238 423+175 324+56

  指四名学生板演,余者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根据加法交换律,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或字母。

  289+346=()+()235+()=128+()45+36=()+()

  a + b =()+()()+137=()+63 415+185=()+()

  2、教材第19页练习五第2、3题。

  指名学生板演,余者练习,集体订正。

  四,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40+56=56+40

  五、课后小结

  结合学习内容说说这节课的学习收获。学生对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真解读题意,在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借助树状算图和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

  2、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从不同的角度,建立正确的数量关系;并对两种不同解题方法的进行对比。

  难点:理解“有些用三步计算来解决得实际问题,也可以用两步计算来解决”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简便计算:38000÷125 5400÷36 798-(245+298)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 回忆各自的寒假生活并进行交流和阐述活动的意义所在。(出示课题:愉快的寒假)

  2、 交待丁丁、小胖、小亚和小巧的寒假生活:在寒假中,闵行的北海道滑雪

  场开设了学生免费专场,为期两天。上海的许多小学生都积极参加了这次滑雪活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两天的情况吧!

  探究阶段

  二、出示例1,旨在审清题意。

  滑雪场第一天接待学生650位,第二天接待学生875位。如果每25位学生需要一名保洁员,滑雪场第二天要比第一天多派几名保洁员?

  1、 通过读题,你了解了哪些信息?(信息既指条件,也指问题。此处加以重申)

  2、 你们对其中哪个信息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或要作补充说明?

  (1)这句话说明了学生人数和保洁员人数之间的关系;

  预测:如果学生对以上这个问题难以解答。

  对策:可换个角度提问:对“如果每25位学生需要一名保洁员”这个句子,你们是怎样的理解的?

  (2)第一天与第二天派出的保洁员的标准是一样的。

  三、独立探究,建立正确的数量关系。

  1、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条件和问题,我们可以怎样寻找解题突破口,建立正确的数量关系来解答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尝试解答。

  2、汇报交流。

  (1)讨论小组内部交流,共享思考过程。

  (2)班级汇总:

  〖方法一〗

  从问题出发来解决:

  综合算式:875÷25-650÷25

  强调:每一步计算结果所表示的意义

  把条件和要求的问题结合起来思考

  〖方法二〗

  把条件和要求的问题结合起来解决问题:

  综合算式:(875-650)÷25

  强调:第二步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提问:每多派出一名保洁员,要增加多少名学生。

  3、两种解题方法的对比,得出结论。

  (1)提问:通过刚才的讨论和交流,我们列出了两种不同的算式得到第二天要比第一天多派出9名保洁员。比较这两道算式,它们之间的'区别体现在哪些地方?

  (2)独立思考、汇报:

  角度一: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

  角度二:解决的方法不同

  角度三:计算的步数不同

  (3)小结: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法。因此有些用三步计算来解决的实际问题,有时也可以用两步计算来解决。

  四、学会充分思维,领会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1、根据算式,灵活、科学地改编例题。

  提问:如果将算式875÷25-650÷25 875÷25+650÷25

  我们将如何改写这道应用题呢?改什么?怎么改呢?

  2、算法多样化的运用。

  要求的问题改编为:两天总共派出多少名保洁员?

  提问:这个用三步计算来解决的实际问题,能不能用两步计算来解决呢?

  五、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可以借助树状算图或线段图来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有条理地、周密地思考问题,才能真正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解决问题例1

  875÷25-650÷25 (875-650)÷25

  = 35-26 =225÷25

  = 9 =9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归纳推理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

  2、理解分数几分之几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几分之一,你能用你手中的长方形纸表示你喜欢的一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吗?

  学生折纸、涂色,表示出长方形纸的几分之一。

  展示,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如果在你们刚才的纸上涂2份或3份又该用哪个分数表示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几分之几”。(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

  (1)学生4人小组,每人将手中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你喜欢涂几份就涂几份,然后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向小组同学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

  (2)谁能上来展示一下,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多媒体演示图片。

  问:你能发现他们是怎样表示出来的吗?它与四分之一有什么不同?

  (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1份是它的`四分之一,2份是它的四分之二,3份是它的四分之三,4份是它的四分之四,取几份就是四份之几,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2、拓展思维,认识分数名称。

  (1)让学生用尺子在本子上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尺子上的刻度1、2、3……把线段平均分成10份。(学生画线段)你能说出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吗?

  (2)同桌互相取其中的几份,说出相应的分数。

  (3)你能仿照这些分数,自己说出一个分数来吗?

  (4)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分子、分母、分数线)

  3、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出示例6的一组分数,让学生小组讨论怎么比较?

  反馈。

  用相同的方法比较第二组。

  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基本方法。

  三、巩固练习。

  P95页做一做1、2。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下课后,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数。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学生通过实例观察,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以及了解它们的表示方法。

  2、能正确区分直线、射线和线段,掌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二、过程方法

  1。引导学生利用观察和实践活动,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观察,操作学习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关于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空间概念。

  三、情感态度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手电筒、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喜欢这部动画片吗?(课件出示熊大和熊二)

  熊二在森林呆的太久了,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熊大就带着熊二一起去小镇看看。

  从森林出发有三条路到达小镇,你认为聪明的熊大会选择哪条路线呢?

  突出:(1)线段的特点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这条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

  反问:另外两条路线的的长度是否是两点间的距离?

  二、探索新知

  1、进一步学习线段

  课件出示一条线段

  师:线段有几个端点?(生:两个)

  师:我们现在给这两个端点做上记号,标出A、B两点。

  板书:线段AB

  师介绍:在数学上为了表示方便,可以用端点的字母来表示这条线段。例如:线段AB。你能用不同的字母表示这条线段吗?

  学生尝试并交流

  2、认识射线

  (1)谈话:它们就沿着这条直直的线段路线一路走到了美丽的小镇,看到了美丽的夜景。观察这些美丽的`光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课件展示美丽的夜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小结

  (它们都由一点出发,直直的射向远方,无限延伸。)

  师:像这样只有一个端点,笔直的向一端无限延长的线,我们把它叫做射线。

  板书:射线。

  这些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作射线。

  (2)电脑演示同时口述把线段的一段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你会画射线吗?试着画一下。

  学生试着画射线。

  学生展示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师简单介绍射线的表示方法并小结射线的特点。

  (3)举生活中射线的例子。

  学生举例教师小结。

  3、认识直线

  现在仔细看屏幕我们继续学习,刚才我们把线段一端无限延长是射线

  师:那如果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你能想象出它是什么样的吗?

  课件演示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

  (同时想象一下两边无限延长,想象着向两边无限延长,延长出练习本,延长出学校,一直向宇宙中延长。)

  教师小结: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长。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

  你会画直线吗?

  学生试着画直线并展示。

  师将学生所画的直线变换位置,请学生思考它们是否还是直线?

  师:你们准备怎么表示直线?

  学生相互交流表示的方法。

  师小结:只要具备了直线的特点,不管位置、角度怎么变动,都是直线。直线可以像线段一样表示,还可以用小写字母表示。例如直线AB或直线l。

  大家画一画。

  4、大家认识了射线、直线和我们以前学的线段,直线、射线与线段相比有异同点呢?

  集体交流,教师小结。

  课件展示:

  三者联系: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第71页《求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目标:

  1.借助已有经验,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小数近似数的方法,能够正确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初步学习用猜想、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学习数学知识。

  3.通过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解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谈话:同学们,本单元前面几个信息窗我们学习了形形色色的鸟蛋和龟蛋带给我们的数学知识。本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本单元最后一个信息窗绿毛龟蛋带给我们的数学知识。

  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画面,你知道了什么?你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合作交流。

  2.谈话:这节课重点解决他们说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和绿毛龟蛋的宽径约是多少这两个问题。其他问题放在问题口袋里以后解决,可以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通过清晰生动的情境图中出现的两位同学不同的测量结果让学生观察讨论,学生意见不一,于是需要寻找正确的判断方法,由此激起学生探寻新知的强烈愿望。

  二、探究新知

  1.学生独立思考他们说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这一问题。

  谈话:观察两位同学说的结果,你能发现什么?

  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小华读出的结果是一个一位小数,小明读出的结果是一个整数。

  谈话:对,求3.94的近似数,根据不同的要求,既可以保留一位小数,也可以保留整数。请同学们选择一种情况,根据我们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研究一下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学生独立研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

  谈话:哪位同学愿意说说你是怎样求3.94的近似数的?把你的方法向大家介绍一下。

  谈话:你的方法很正确,还有哪位同学与他求得的近似数不同?

  谈话:你的方法也很正确。因此,我们在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依然运用了四舍五入法,关键是看精确到哪一位。

  2.学生独立思考绿毛龟蛋的宽径约是多少?这一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时候小数的近似数的2,什么时候小数的近似数的2.0。

  讨论得出: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保留小数的数位不同,精确程度也不同。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探究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观察讨论过程中教谈话为学生创设自由选择的空间,让学生体会自由选择的轻松和快乐。

  三、巩固应用

  1.黄河的流域面积是75.14万平方千米。(保留一位小数)

  2.把1.463保留整数、把1.463保留一位小数和把1.463保留两位小数这三种说法的结果是否是一样的'?

  3.小华的体重保留整数是45千克,他的体重可能是多少千克?

  [设计意图]练习中让学生交流不同的思考方法,鼓励学生思维的创新,方法的简洁,但也照顾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感悟收获

  谈话:今天大家学得愉快吗?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自由说说说本课的收获及体验)

  课后反思: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解题的指导者。本节的教学我通过几个问题,几句话做适当的引导,而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让他们去观察,去思考,去交流,在观察中探究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自由选择的空间,引导学生敞开思维,多角度探索,实现高效率学习。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放大,培养类比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生自己出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并笔算。算完后互相检查。

  指名一人板演,看板书,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主要说清楚分别要用第2个乘数的个位、十位上的数去乘)。

  二、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图:

  让学生看图后,读读题目的意思,说说怎么列式?

  随学生回答板书:144×15

  指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三、探索算法:

  1、学生自主探索:每人在本子上自己算一算,算完后和同桌交换算法,说说自己怎么算的?有问题么?

  2、找几个学生的做法板演,分别说说各题错在哪里?正确的该怎么算?

  [课堂中出现的问题:(1)直接一次乘。指出:乘数是两位的,要分两次乘。

  (2)分别用第一个乘数三个数位上的'数去乘,乘了三次。指出:一般用第二个乘数分别去乘]另外再指出:个位乘得的积末尾和个位对齐,十位乘得的积和十位对齐。

  总结:(1)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2)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四、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4题

  1、做想想做做第2题(做在书上)

  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中很容易出错,除了上面说的错,还有哪些呢?一起看第2题:说说错在哪里?怎么改正?

  特别要注意三位数中间有0时,不能漏乘;还要注意不能忘记每次计算时的进位。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 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征。

  2、 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3、 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教学重点: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出示:

  24+0= 13-13= 0×8= 0÷9=

  0+504= 70-0= 392×0= 0÷36=

  问题:具体描述一下这些有关0的运算。

  二、探究新知

  (一)总结: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1、 加法:一个数和0相加仍得这个数(0能作加数、和)。

  2、 减法:一个数减去0仍得这个数,当被减数和减数相等时差为0(能作被减数、减数、差)。

  3、 乘法: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能作因数、积)。

  4、 除法:0除以一个非0的数仍得0(0能作被除数、商)。

  问题:在这里为什么不说一个数除以0?

  (二)讨论: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第一种情况:被除数不是0,例如:

  5 ÷ 0=( ) 乘除互逆 0×( )=5 ()里没有

  被除数 除数 商 --------> ---> 合适的数

  0乘任何数都得0 5÷0无商

  第二种情况:被除数和除数都是0,例如:

  0÷ 0=( ) 乘除互逆 0×( )=0 ()里可以

  被除数 除数 商 --------> ---> 填任何数,0乘任何数都得0 0÷0的商不确定

  结论:0作除数无意义,所以0不能作除数。

  三、巩固新知

  (一)、填空

  1、一个数和0相乘,得( ),一个非0数和1相乘得()。

  2、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 ),0除以任何非零的数都得( )。

  (二)、判断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0除以任何数还得0。 ( )

  2、两个不等于0的相同的数相除,商一定1。 ( )

  3、0可以作加数、因数、被减数、除数、和、差等。 ( )

  4、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 )

  5、0除以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 ( )

  6、综合算式: 12×10÷0=0 ……………………… ( )

  (三)竖式计算

  406×21= 370×43= 528÷5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五、布置作业

  脱式计算:

  (1)(45-5×9)+732

  (2)651-[(342-178)×0]

  (3)713×[26-(78÷3)]

  (4)(32-4 ×8) ÷(104 ×23)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正确理解“小数末尾”的含义,并会用小数的性质将小数化简和把一个数改为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

  2、在引导学生发现小数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数学探究活动中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性质。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请位老朋友和大家一起上课,看看他是谁?(出示孙悟空图片)孙悟空的兵器是什么?(金箍棒)我们知道孙悟空的金箍棒,能长能短,变化无穷,下面我们来让它变一变,金箍棒现在长度是1米,我在1的末尾添上1个0,变成10米,我来喊“金箍棒”,你们喊“变”,看它怎么变(动画演示金箍棒1米变成10米);在10的末尾添1个0,变成100米(动画演示金箍棒10米变成100米)。有意思吧!现在把100末尾的两个0去掉,变成1米(动画演示金箍棒100米变成1米);用小数来试一试,输入0.1米,在0.1的末尾添上1个0,变成0.10米(动画演示金箍棒0.1米变成0.10米),啊,怎么没反应。再在0.10的末尾添上2个0,变成0.100米(动画演示金箍棒0.10米变成0.100米),啊,还是没反应,这是怎么回事?谁想说说看。

  生1:法术失灵了。

  生2:0.1,0.10,0.100米这三个长度一样长。

  老师板书:0.1米,0.10米,0.100米

  二、主动探素,体会领悟

  1、初步感知小数的性质。

  师:如果你认为这三个长度相等,用你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它们为什么相等,如果你对这三个长度相等有疑问,就把你想到的东西写下来。

  拿出老师提供的空白练习纸,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1)学生动手写下来。

  (2)学生汇报。

  生1:因为0.1米=1/10米=1分米,0.10米=10/100米=10厘米,0.100米=100/1000米=100毫米,而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生2:因为0.1米里有1个1分米,0.10米里有10个1厘米,0.100米里有100个1毫米,而1个1分米、10个1厘米、100个1毫米相等,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老师适时板书:0.1米=0.10米=0.100米。

  (3)观察0.1=0.10=0.100初步认识小数的性质。

  师:0.1米=0.10米=0.100米,三个数的单位相同,也就是0.1=0.10=0.100(板书),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和你同桌说一说。

  生1:在小数的后面加上一个0或加上两个0,小数大小是一样。

  生2: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

  生3:在小数的末尾去掉0,大小是一样的。

  2、深化认识小数的性质。

  (1)纯小数中比一比

  师:确实是这样的,是不是其它小数也有这样的特点呢?这样吧,你在心中想一个这样的数,拿出1号练习纸,把你想的小数表示出来,比一比它们是否有这样的特点,当然你也可以用其它的办法比一比。

  练习纸:

  两个大小相等的正方形,一个平均分成10份,另一个平均分成100份。

  三个大小相等的正方体,分别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

  生动手写小数,涂一涂,比一比,师适时板书。

  (2)混小数中比一比

  师:同学们,你们写的小数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点?下面看看大屏幕上的小数是不是有这样的特点?

  出示一组混小数,让学生写小数,比一比。

  师:大屏幕上的涂色部分应该用哪两个小数来表示?

  生:1.2和1.20

  师:它们相等吗?

  生:看涂色部分是一样大的。

  师动态演示两个阴影部分相等。师: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生举例:如1.5=1.50,2.6=2.60

  师:还能说吗?(能)这样的数说得完吗?(不能)能说这么多,你能说出这么多这样的小数,说明你发现了某种规律,这样吧,你把你的'发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3)小结小数的性质,揭示课题。

  生1:小数的后面无论添上几个0,它都不变。

  生2:小数的末尾添上0,去掉0,大小都不变。

  根据学生的汇报完善,归纳,总结出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来学习的内容:小数的性质(板书课题)

  3、探究小数性质的内涵

  师:下面请看到大屏幕,

  这是我们熟悉的数位顺序表,如果一个整数,在它的末尾添上0,那它表示的大小就不同了,如5,变成50,同样在整数的末尾去掉0,它表示的大小也不同了,如700;如果是一个小数,在它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它的大小就不变,如0.3变成0.30,0.300,15.20xx变成15.2。(借助数位顺序表,动画演示添0,去0的过程)

  4、教学小数性质的应用

  (1)化简小数

  师:现在脑子里想一个数,想一想,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生汇报,如:109.900中末尾的2个0可以去掉。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使小数更简洁,这个过程我们称为把小数化简(板书:化简),

  出示例3,化简小数:0.70 105.0900

  生独立完成,汇报,师讲评。

  0.70=0.7 105.0900=105.09

  (2)改写小数

  师:根据小数的性质我们可以去掉小数末尾“0”,也可以在小数末尾添上“0”,有时我们需要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板书:改写)

  出示教学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2 4.08 3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做一做

  (1)化简下面各数。

  0.40 1.850 2.900 0.080 12.000

  (2)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9 30.04 5.4 8.18 14

  2、辨一辨:

  因为0.2=0.20,所以0.2和0.20没有区别。

  3、填一填

  把0.9改写成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的数是(),把800个0.001化简是()。

  四、总结交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0.1米=0.10米=0.100米

  0.1=0.10=0.100

  0.3=0.30

  1.2=1.20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情景操作认识平角和周角,使学生建立平角、周角概念。

  2.通过操作活动,知道周角、平角形成过程及与各种角的关系,把钝角范围补充完整。

  3.能正确画平角和周角,找出生活中的平角、周角。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平角、周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

  知道平角、周角形成过程并会叙述。

  教学准备:

  活动角、纸扇、一张纸。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1、 ①师:老师想考考同学们的记忆力,拿出一张白纸,在黑板上演示,像老师这样对折一次,再对折一次。指着角问同学:这是什么角?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回答:1、量角器量的 2、三角板对比的

  板书:直角等于90度

  ②师:比90度角小的角是什么角? 生回答后,板书 :锐角 小于90度

  ③师:比90度角大的角是什么角? 生回答后,板书 :钝角 大于90度

  2. 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两位新朋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角并板书:平角、周角(彩笔)。

  快来打声招呼吧!

  3.读一读,平角、周角。你知道什么?生回答:角的度数! 边在哪边?今天我带同学们一起走进平角周角。

  二、探究新知

  1.学习平角

  你们想当魔术师吗?

  举起纸,这是90度角,翻过来,指着角,这是什么角?你是怎么知道的?

  板书:画上直角符号,让同学们也画上直角符号。

  变!这就是平角,听!平角大声跟同学们说:我是平角,我愿意跟同学们交朋友。同学们,你们也变,认真看平角,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快说给同学们听,一定要认真听,互相补充。

  学生展示,板书:一平角=2直角=180度。两条边在第一次折痕上引导学生说,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这样的角就叫做平角。

  让学生拿出活动角,转动时,注意角的一边不动,另一边绕着角的顶点旋转成平角。让学生指出平角的'顶点和两条边,板书:画平角。让学生也跟着画平角,齐读两遍平角的特征。

  2.学习周角

  我还会变呢,翻动平角纸,这又是什么角?说理由。画上符号,要求学生也画上两个直角符号,变!这就是周角,听!同学们好 我是周角,我愿意和同学们交朋友!

  讨论:和同桌说说你的发现!生按顺序展示后,教师板书:1周角=4直角=2平角=360

  定义:有四个直角组成一个新的角,这样的角叫做周角。

  让学生试着用活动角转动周角,画周角,然后,指出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齐读周角的特征,再齐读平角和周角的特征。

  三、进一步感受平角、周角。

  1.伸出一条胳膊。旋转平角、周角。同桌互相转,展示转。学生评价。

  四、补充钝角范围

  师:老师有个问题,180度,360度都比90度大,但他们不叫钝角,再平角上展示活动角,活动角的一条边,在0度90度区域形成的角是锐角,在90度180度形成的区域形成的角是钝角,请学生说一说钝角比谁大?比谁小?

  生回答后, 板书:而小于180度。

  五、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周角、平角。

  互相说,展示说,评价。

  六、巩固练习.

  1.游戏,用纸扇摆角,同桌说角,老师摆角,考同学说角

  2.判断:⑴平角是一条直线,⑵周角是一条射线,⑶一个周角等于四个平角,

  3.抢答题:⑴从小到大排序:直角、钝角、平角、锐角、周角,⑵从大到小排序:直角、钝角、平角、锐角、周角。

  4.再出一个难一点的题:(要求说清理由)

  1=752=? 3=? 4=?

  七、总结

  你们知道了平角、周角,现在让你扮演角色,平角、周角,做个自我介绍吧!

  板书设计:

  角

  锐角 直角 钝角 平角 周角

  比90角小 比90角大 1平角=2直角=180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自学与交流中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的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目标:在自学与交流学习中,用联系、发展的观点观察分析知识的规律性,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熟练应用,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现在来复习一下,看大家掌握的怎么样。

  课件出示复习题:

  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说它们分别用了哪些乘法运算定律?

  (1)15×16=16×

  (2)(60×25)× =60×(×4)

  (3)125×(8×)=(125×)×14

  (4)3×5×7×8=(3×7)×( ×)

  师:其实,乘法还有一种运算定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主题图,例7:

  参加种树的一共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解读题目分析信息,明确问题;

  2.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解答;

  3.指明两位学生板演解答方法,并说明自己的做题思路;

  4.引导学生观察板演的两种方法,建立等式关系:

  (4 + 2)× 25 = 4×25 + 2×25

  学生比较等号两边算式有什么联系,同组内讨论寻找规律,指明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教师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5.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乘法分配律,教师板演:

  (a + b)×c = a×c + b×c

  a×(b + c)= a×b + a×c

  6.完成做一做:计算下面各题(指明两位学生板演)

  (1)(6+5)×36 (2)25×40+25×4

  集体订正,发现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时的注意事项,注:乘法分配律,可以顺向用,也可以逆向用。

  三.巩固练习

  1. 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并说一说你的判断理由。

  (1)56×(19+28)=56×19+28 ( )

  (2)32×(7×3)=32×7+32×3 ( )

  (3)64×64+36×64=(64+36)×64 ( )

  2. 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1)117×3+117×7=117×(3+7)

  (2)24×(5+12)=24×17

  (3)4×a+a×5=(4+5)×a

  (4)36×(4×6)=36×6×4

  3、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

  (1)25×(4+9) (2)22×13+78×13

  (3)103×12 (4)20×55

  4. 李阿姨购进了60套这种运动服,花了多少钱?(用两种方法解答)

  四.教师小结,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五.教学板书

  乘法分配律

  (a + b)×c = a×c + b×c

  a×(b + c)= a×b + a×c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5

  一、教材

  《三角形边的关系》这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导出所要研究的问题,接着介绍以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而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原理。教材篇幅简短,但思路清晰,要点突出,教法学法寓于其中,方便教师教学。

  分析教材可以看出,教材编写者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探索过程,自己发现和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获得更深的感受和体会,我遵循编写意图,对教材还做了适当的扩充处理,增加了一些环节,让教学过程更显层次性和动态性。这一内容的教学,能使学生在已经建立三角形概念和知道三角形稳定性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另一个重要特性,丰富三角形的知识。同时,也为以后继续学习三角形与四边形及其它多边形的关系打下基础。

  二、教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贯彻直观性、实践性、趣味性的原则。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我将实践性原则摆在重要位置,将教学过程设置为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谈话法、实验法、演示法、发现法等。教学中我将把这些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灵活运用,期望实现最佳效果。

  三、学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化的过程。”遵循这一理念,考虑与上述教法相适应,突出主体性和实践性,本节课我引领学生立足“三自”,主动学习,即:自由探究,自我总结,自主运用。安排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登封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

  2.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三角形三条边的之间的关系

  难点:在探索中发现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

  这节课以“让学生主动学习”为教学指导思想,为突出重,突破难点,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个环节:

  (一)谈话导入

  1.出示一个三角形。(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

  2.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强调首尾相连的封闭图形。)

  3.那你们想不想知道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关系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

  来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1.合作用小棒摆三角形

  请同学们将我们课前准备好的四组不同长度的小棒拿出来,同桌两个相互合作,看看哪组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哪组小棒摆不成三角形?

  2.小组汇报

  3.小组讨论:

  同样是用三根小棒来摆三角形,为什么有的能摆成,有的却摆不成呢?观察、比较一下这两组实验结论,你能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4.全班交流

  (1)怎样的三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呢?各小组派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组的发现。

  组1:三根长度不相同的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组2:两边长度加起来大于第三条边的长度的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组3:…………

  根据学生回答,举出反例:引导学生辨析,逐步完善学生认识,达成共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

  (2)这边的各组小棒为什么不能摆成三角形呢?(强调“任意两边的和”)

  5.教师小结

  同学们,祝贺你们探索和发现了三角形边的关系,让我们自豪地再说一遍这个结论。

  (三)看书巩固自己看教材第27页的内容

  (四)拓展应用

  1.教科书第28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2.出示小明上学的路线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明上学可以怎样走?有哪几条路线?在这两条路线中,走哪条路线最近?请你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这种现象。

  集中分析,总结汇报

  3.课本第28页练一练第2小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

  (五)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课本28页练一练第3,4小题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教案03-16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02-25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教案02-20

四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02-20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1-15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3-02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5-27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精选)05-29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5-28

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教案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