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数学的教案

数学的教案

时间:2024-07-24 10:23:16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数学的教案[汇总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的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的教案[汇总15篇]

数学的教案1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二)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三)在分析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是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是学习的难点(学生往往语言表述不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问题情境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加以概括,使已经获得的感性认识加以提高.(板书课题:)

  口算:

  7×5= 9×6= ( )×4=32

  35÷5= 54÷6= 32÷( )=8

  35÷7= 54÷9= ( )÷4=8

  (二)学习新课

  1.教学.

  (1)出示一组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①四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一共有多少人?

  ②四年级有160人,平均分成4个班,每班多少人?

  ③四年级有160人,每40人分一班,可分成几个班?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思考讨论:

  (1)观察,比较上面的3道题,为什么列式和计算方法都不同?

  (由于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了调换,因此列式和计算方法不同.第①题是已知每班人数和班数,求总人数,用乘法计算;第②、③两题都是已知总人数和分成的班数(每班的人数),求每班的人数(分成的班数),用除法计算.)

  (2)40,4和160在三个题中分别叫做什么数?

  (40和4在第①题中叫做因数,160叫做积,40和4在第②、③题中分别叫做除数和商,160叫做被除数.)(板书)

  (3)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师继续启发:根据上面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联系看,除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在此基础上,教师用准确的语言描述除法的定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学生阅读课本结语(73页).

  引导学生说出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

  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什么?(被除数)

  已知的因数叫做什么?(除数)

  求出的未知因数叫做什么?(商)

  (2)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从而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反馈:做74页的“做一做”(联系说明怎样改写算式和直接写得数)及练习十五第3,4题.

  (3)关于0和1在除法中的特性.

  启发同学想:

  ①一个数除以1得什么数?

  自己举例,如 8÷1=8,100÷1=100,…

  得出:一个数除以1,还得原数.

  ②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得什么数?

  学生自己举例,如0÷5=0,0÷24=0,…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才得0,所以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商都是0.

  ③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

  以5÷0为例.如果0可能作除数,根据,商乘以除数0,一定等于被除数5,即商×0=5.根据“0与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定,商乘以0一定等于0,而不可能等于5.这说明,用0作除数时,商是不存在的.

  如以0÷0为例.根据,商乘以除数0一定等于被除数0,就是商×0=0,那么按照无论“什么数与0相乘都得“0”的规定,商可以是任何数,即无论商是什么数,它与除数0相乘一定等于被除数0.这说明用0作除数,商是不固定的.

  由此可知,用0作除数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在除法中0不能作除数.这一点很重要.

  2.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1)口算:

  ①4×5 ②320÷8

  20÷4 320÷40

  20÷5 40×8

  (2)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乘法里最基本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样求因数?

  从而概括出(并板书):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3)观察第②组算式,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

  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最基本的是什么?怎样求被除数和除数?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4)我们学过这些关系后,可以解决哪些计算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验算方法后,学生按照书上第75页的例子自己验算,并说明应用什么方法验算的.

  引导学生概括:

  过去我们验算乘法时,用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今天我们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用算出的积除以一个因数,看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因数.

  应用除法各部分间关系,可以验算除法.以前学过的用乘法验算除法,就是应用被除数=商×除数,现在应用“除数=被除数÷商”也可以验算除法,也就是用除法验算除法.

  反馈:

  试算第75页中间的“做一做”,并说出根据.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五第1题.(讨论、口答)

  2.练习十五第3,4两题.(做在本上)

  3.引导学生总结.

  总结性提问:

  (1)你今天学习了什么?

  (2)是什么?

  (3)乘、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什么?

  (4)乘、除法的两种验算方法各是什么?

  (5)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

  (四)作业

  练习十五第2,5,6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的意义以及对除法意义有一定感性认识基础上,对除法意义加以概括,在已学过的乘、除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及应用.

  新课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利用3道有联系的应用题,由学生列出算式,把第②、③题与①题比较.通过讨论,明确,并在比较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变化中,理解了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还提出了在除法中应注意0和1的问题.

  第二部分,通过两组口算题,引导学生总结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并利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本节课的练习采取边讲边练的形式,对课本上的习题,适当指导,减轻学生课外负担.

  本课最后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抓住本课所学内容的重点进行小结,培养归纳能力.

  板书设计

  ①四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一共有多少人?

  ②④年级有160人,平均分成4个班,每班多少人?

  ③④年级有160人,每40人分一班,可以分成几班?

  4×5=20 320÷8=40

  20÷4=5 320÷40=8

  20÷5=4 40÷8=320

  积=因数×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一个数除以1,还得原数

  0除以一个非零的数还得0

  0不能作除数.

数学的教案2

  活动目标:

  1、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感知、比较和讲述5以内两组物体数量的多与少。

  2、培养幼儿参加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ppt

  2、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引出活动话题。

  今天小兔家特别热闹,因为小兔要过生日了,兔妈妈请来小兔的许多好朋友,并且准备了很多好吃的。

  师:你们想不想看看兔妈妈请来了谁,还有准备了什么好吃的。

  2、出示课件,引导幼儿一一对应进行比较。

  小猫来了,看看有几只小猫。

  来了两只小猫。兔妈妈准备了多少条鱼呢?

  三条鱼。

  引导幼儿通过一一对应比较三条鱼比两只小猫多一。

  来了四只小猴。兔妈妈准备了多少个桃子呢?

  五个桃子。

  引导幼儿通过一一对应比较三条鱼比两只小猫多一。

  汪汪汪,来了一群小狗,兔妈妈不知道准备的骨头够不够。

  让幼儿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把一只小狗一块骨头对应进行比较,发现有四只小狗,三块骨头。小狗比骨头多。

  3、情景引导,幼儿动手操作,一一对应比较多少。

  兔妈妈也想邀请小朋友们来参加兔宝宝的生日宴会,她想请小朋友们做一张生日贺卡,来送给小白兔。

  幼儿动手操作,比较数一数贺卡上的'兔子和胡萝卜,谁多谁少。回答正确的就可以参加游戏小白兔的生日宴会啦。

数学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教学重点:

  税额的计算。

  教学难点:

  税率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课件展示课本中的4件主题图。

  2、提问:

  (1)这些设施的费用是从哪儿来的'?(政府投资的,国家出钱建设的。)

  (2)国家的钱又是从哪里来的?国家的起源主要来自于税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纳税的有关知识。

  二、新知探究

  (一)纳税的意义和项目。

  1、学生自学98页有关纳税的内容。

  讨论(课件出示):

  (1)什么是纳税?

  (2)为什么要纳税?

  (3)你认为国家的哪些事是国家用税款做的。

  (4)你对纳税人有什么看法?

  (5)税收有几类?

  (6)什么叫应纳税额?

  (7)什么叫税率?

  2、汇报:

  (1)纳税是根据国际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例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际家。

  (2)税收是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3)公路的建设、医院、学校、国防科技等都是国家用税款做的。

  (4)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5)税收主要分为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几类。

  (6)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

  (7)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

  3、试说以下税率表示什么。

  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5%表示什么?

  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20%表示什么?

  (二)税款计算

  1、出示例5(课本99页)

  一家大型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

  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2、理解:这里的5%表示什么?(应缴纳营业税款占营业额的百分比。)

  3、要求“应缴纳营业税款多少”就是求什么?

  4、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小组内讲评。

  30×5% = 1.5(万元)

  答: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为1.5万元。

  三、当堂测评。

  练习二十二第4题。(要点:5%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额,7%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税。)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2、“培养纳税意识、从我做起”我没应该做些什么?

数学的教案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

  2.能将已知数在上表示出来,能说出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二)能力训练点

  1.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2.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画,给学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到和谐美的享受.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发情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教学方法.

  2.学生学法:动手画,动脑概括的三要素,动手、动脑做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难点:有理数和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师生同步画,学生概括三要素,师出示投影,生动手动脑练习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大家知识温度计的用途是什么?

  生: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

  (出示投影1)

  三个温度计.其中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上20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下5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

  师: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生:2℃,-5℃,0℃.

  我们能否用类似温度计的图形表示有理数呢?

  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

  【教法说明】从温度计用标有读数的刻度来表示温度的高低这个事实出发,引出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再从温度计这个实物形象抽象出来研究.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培养了用数学的意识.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的画法

  与温度计类似,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原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为正方向那么相反的方向(从原点向左)则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相当于温度计上每1℃占1小格的长度).

  【教法说明】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跟着一起画图.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把类比作为一种重要方法贯穿于概念形成过程的始终,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领悟这种思想方法.

  让学生观察画好的直线,思考以下问题:

  (出示投影1)

  (1)原点表示什么数?

  (2)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

  (3)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点在什么位置?

  (4)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原点向左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

  根据老师画图的步骤,学生思考在一条水平的直线上都画出什么?然后归纳出的定义。

  学生活动:同学们思考,并要求同桌相互叙述,互相纠正补充,语句通顺后举手回答.大家思考准备更正或补充。

数学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学生正确理解面积和周长的意义,能运用概念正确地计算面积和周长。

  2.提高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区别面积和周长的意义、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地进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师:我们已学习过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1.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2.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那么,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面积和周长的比较)

  二、学习新课。

  出示图形,这是一个长方形,长4厘米,宽3厘米。请同学提出问题,可以求什么?(周长、面积各是多少?)

  师:请同学在自己作业本上,分别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订正时,老师板书)

  通过计算你能发现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吗?请根据下面几个问题进行思考。

  投影出示思考题:

  1.周长和面积各指的是什么?

  2.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3.周长和面积各用什么计量单位?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讨论。

  集体讨论归纳:

  1.长方形周长是指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和,而它的.面积是指四条边围成的面的大小。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求周长计算出的结果要用长度单位,求面积计算出的结果要用面积单位。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那么我们能不能简单地概括出面积和周长究竟有哪几点不同呢?

  (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归纳、概括)板书:

  面积和周长的区别:

  1.概念不同;

  2.计算方法不同;

  3.计量单位不同。

  师: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要向同学们请教,愿意帮忙吗?

  如果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是不是也存在这3点不同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也具备这3点不同)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假如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4,会求它的周长和面积吗?

  (学生叙述列式过程,老师写在黑板上)

  师:这两个算式都是“4×4”,这不是完全相同吗?你们怎么能说它们不同呢?

  (讨论一下,然后再回答)

  待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老师再归纳。

  师:周长的4×4是4个边长,式子中的第一个4是4厘米。面积的4×4是4个4平方厘米,所以两个算式虽然都是4×4,但表示的意义不同。

  说明面积和周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做题时要特别注意区分,要认真审题。

  三、巩固反馈。

  1.请你用手指出桌面的周长,摸一摸桌面的面积。

  2.出示正方形手帕,请同学指出它的周长和面积。

  3.计算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投影出示:

  4.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 )里。

  (1)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在花坛的四周围上栏杆,栏杆长多少?( )

  (2)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李欣每天早晨围着花坛跑5圈,他每天早晨要跑多少米?( )

  (3)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在这个花坛里种草坪,这个草坪的面积是多少?( )

  A.20×20=400(米) B.20×4=80(米)

  C.20×20=400(平方米) D.20×4×5=400(米)

  5。计算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投影出示

  单位:厘米

  (由学生口答,老师写在投影片上)

  投影演示,把上面两个图形,抽拉成下图。

  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比较一下,组合后图形的周长、面积,与组合前两个图形周长之和、面积之和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面积相同,周长不同)

  能说说为什么周长不同吗?组合图形的周长指的是哪部分?

  师生共同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面积和周长有三点不同:1.概念不同;2.计算方法不同;3.计量单位不同。

数学的教案6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用什么称呢?

  学生:秤、电子秤

  老师:那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出示天平

  二、介绍天平

  它有两个托盘,中间有刻度,两天刻度相等,中间刻度为0.这就是天平。

  三、探究新知,观看课件

  (一)等式

  1、在天平的两边放入砝码,左盘:20克和30克,右盘:50克,中间刻度指向0,那么说明天平平衡了。

  提问:你能根据此列出一个式子吗?

  学生:20+30=50

  2、观看课件,列式子。

  30+X=80X+20=702X=100

  3、何为等式?学生一起说: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举例:60+X=8070+20=9050-20=30

  4、总结:我们刚刚说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关系,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5、举反例:5X>2930<70是等式吗?学生:不是。

  6、齐说两遍等式的概念。

  (二)方程1、像30+X=80、X+20=70、2X=100这样的式子又叫什么呢?

  学生:方程老师:看来这位学生已经预习了本节内容,值得表扬。

  2、对,就是方程,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反复读。举方程的例子。

  3、等式和方程的关系。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三)板书20+30=50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30+X=50X+20=702X=100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四、练习

  1、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为什么?

  2、看图列方程,并说一说表达的意思。五、总结:何为等式?方程?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听课意见:

  1、从生活中事物导入,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

  2、在课堂安排上具有逻辑性:等量关系——→等式——→方程

  3、在板书上,注重用彩笔区分,清晰的描绘出了概念。

  4、在课堂中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

  5、在强调重点时,采用多读、多念的方法,加深学生们的印象。

  小学听课记录数学

  一、教学构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要求解它们的表面积,例如:计算做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需要多少材料。虽然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由于学生缺少生活实践经验,导致计算出来的结果不符合实际要求:多加了一个上面的面积。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似懂非懂:鱼缸的外形是什么样的?长方体吗?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是否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鱼缸没有哪一个面,所以实际上是计算哪几个面的总面积?如何计算这些面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认识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解决鱼缸制作的问题来开展教学。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里几个面的总面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回忆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表面积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2.联想:

  (拿起一个正方体的模型,手摸着面)提问: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指什么?正方体里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所以可以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3.归纳引入新课:

  正方体的6个相同的正方形面的总面积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4.教学例2

  提问:题目条件是什么,让我们求什么?求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就是求正方体的什么?你会算吗?

  (课堂实录:有同学提出可以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因为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正方体,所以可以这么做。有小部份同学同意这个观点,但是通过计算后认为方法太繁,可以用简便方法。)

  (点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是否有好的开头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进行导入,先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接着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推导,从而引出新的计算方法,使得学生愉快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新的知识进行探索。通过教学的导入,明确了教学的目标,确定了研究方向,这时再引导学生学习就事半功倍了。)

  师: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所以求它的表面积只要用棱长乘棱长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6。

  二、鱼缸的制作问题

  说明: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实际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时不需要计算6个面的饿总面积,只需要计算某几个面的总面积。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思考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和,并思考每一个面的面积怎样算。如例3。

  1.帮助学生回忆鱼缸的形状(长方体,但是没有上面)

  2.如何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要减去上面的面积)

  3.教学例3

  (出示长方体模型,把它看成鱼缸的模型)

  (1)鱼缸缺少哪个面的玻璃?(上面)

  (2)要求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要算几个面的面积和?哪几对面有相同的两个?哪个面只有一个?如何计算每一个面的面积?(5个面,没有上面,左面=宽*高前面=长*高底面=长*宽)

  (3)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点评: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较熟悉的`物体“鱼缸”启发学生如何计算制作一个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也就是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这个事例在生活中较普遍,再加上利用一些模具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联系实际情况进行学习。以上这一系列的活动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教学的探究过程。)

  (4)改变题目要求,使得长方体的宽和高长度相等,观察模型,你发现了什么现象?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学生1: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左面和右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学生2: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前、后、上、下四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学生3:这个长方体没有上面,所以只要算5个面的面积,它的前面、后面、下面这三个面完全相同

  说明:宽和高长度相等时,长方体的前面、后面、下面这三个面完全相同(鱼缸没有上面),所以只要算出一个面的面积乘以3就可以了,在加上左面和右面的面积,就是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数量。

  (点评:数学是很严谨的,所以在学生叙述的时候要规范学生的语言。我在教学的时候还注重评价,运用语言和体态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第三位同学回答地最完善,所以我表扬了他在叙述数学问题时所具有的严谨性,同时要求全班同学在这方面要向他学习。)

  4、练习

  书P42页练习二的第一、二题。

  (点评:要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关键是要知道如何计算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这些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巩固,而且通过指名学生口答练习,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有利于以后教学的实施)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反思:

  一、积极参与,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教学中必定要注重学生经历学生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一方面要巩固学小学听课记录数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从日常生活中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商店的冰箱里有两种香芋冰淇淋,圆柱形冰淇淋每支3元,圆锥形的冰淇淋每支0.8元,已知这两种冰淇淋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你认为买哪一种冰淇淋比较合算?。

  3.导入:那么,到底谁的意见正确呢?通过今天这节课学习圆锥的体积计算之后,相信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答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动手测量,大胆猜想

  1.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的名称,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一下你们手中的圆柱和圆锥,看看能发现什么?(按四人小组动手测量)教师巡视学生测量方法是否正确,不对的给予指导。

  2.量后交流发现,得出结论:每个组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等底等高的。

  3.大胆猜想:估计一下,这个圆锥的体积与这个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可能是这个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给学生充分猜想的时间和机会)

  (三)、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谈话:下面请大家利用你们手中的圆柱体和圆锥体来做实验,验证一下

  你们的猜想对不对。(你们打算怎样做实验,先在小组内商量好办法)

  2.学生分组做实验,师巡回指导。

  3.交流汇报。

  (1)你们小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2)通过做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师相机板书: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4.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

  教师出示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让两学生上台操作实验。

  提问:通过这个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

  5.启发引导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提问:那么我们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

  板书: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先让学生试着写一写,然后师板书,学生进行对照)

  6.提问: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

  7.练习(口答)

  (1)一个圆柱体积是27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个圆锥体积是150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运用公式,拓展训练

  1.教学“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报答案,共同评议。

  2.做“练一练”第1题。

  (1)指定2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3.判断

  (1)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

  (2)圆柱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积大。( )

  (3)圆锥的底面积是3平方厘米,高是2厘米,体积是2立方厘米。( )

  4.做“练一练”第2题。

  提问:①谁能说一说做第2题的思路?

  ②计算圆锥体积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5.完成练习八第2题。

  (1)学生尝试做题。交流解答方法。

  (2)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12÷3”可以直接得到答案?

  (3)做实验加深理解。

  6.考考你

  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12厘米。要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形,削去的木料体积是多少?

  7.现在你能回答本课开始时那个问题了吗?

  (五)、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这节课你还有什么收获与心得?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八第1、3题。

数学的教案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活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得计算问题得体会,体验成功得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得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得笔算方法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学具卡片

  学生学习活动

  一、创景引新,促进迁移

  1、谈话:这几年,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很多小区最近新建了一些楼房,可漂亮了,我们来看一看我们住的小区好吗?

  2、媒体出示情景图,并出示文字:彩田村有14栋楼,平均每栋楼住154户,彩田村一共住了多少户?

  3、提问:从题目里你知道哪些信息?求彩田村一共住了多少户,你会列式计算吗?这道算式和我们学过的乘法有什么不一样的.?那前面学过的乘法你还记得怎么算吗?(笔算:24×1345×6715×47)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那这道算式你试一下看,会不会算?

  2、集体反馈并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全班交流并集体反馈,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算式。

  4、让学生口述答句,教师板书。

  5、总结算法

  三、拓展练习,深化理解

  1、竖式计算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指名板演,完成后及时反馈。

  (2)指名说说中间一题的计算过程,明确乘数中间有0时应怎样计算?

  2、找错改错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让学生在书上独立找错改错。

  (2)小组交流,找出错误的原因,并认真订正。

  3、列竖式计算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4、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默读题目,分析题中所给的信息,并独立在书上填写结果

  (2)组织交流,你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计算总价的?

  (3)全班反馈计算有无错误,如有错误共同订正。

  四、课堂总结

数学的教案8

活动目标

  1、学习按照大小正逆排序三个物体。

  2、用语言讲述排序结果,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对排序的兴趣。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比较概念

2、小熊玩具三个;礼物三盒;球三个(大小不同);玩具(大小不同)每人一套。

  活动过程

一、导入情境引入课题,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今天有几位小客人到我们幼儿园来玩了,你们想不想知道是谁呀?

  (出示三只熊)是谁呢,谁能告诉大家?这些熊大小一样吗?

  (不一样)

二、展开

1、复习区别大小,找出哪个最大,哪个最小(1)引导幼儿观察小朋友看一看,哪只熊最大?

  (请一幼儿来抱一抱最大熊)小朋友一起说这只熊怎么样?

  (这只熊最大)哪只熊最小呢?

  (请一幼儿上来亲一亲最小的熊)(手指着)这儿还有一只熊呢!它比小熊怎么样?

  (大一些)它比大熊呢?(比大熊小一些)(2)教师:小朋友看,熊还给小朋友带来了礼物呢!

  (出示礼物盒)引导幼儿观察:

  哪盒礼物最大,哪盒礼物最小?

  (出示大小不同的三个球)熊还给小朋友带来了玩具球,请一位小朋友来拍一拍最小的球?拍一拍最大的球?

  2、学习大小排序教师:熊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礼物,让我们一起说"谢谢!"(1)三只熊想请小朋友帮它们排排队,小朋友最爱帮助别人了,谁愿意来帮它们排队呢?

  (请1--2名幼儿)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并讲述:它们是怎样排的?谁排在最前面?

  我从有花的这边开始排。

  小熊最小,排在前面;这只熊比小熊大一些,排在小熊后面;这只熊最大,排在最后面。

  (请个别幼儿讲述排序的结果,语句完整)

小结:最小的排在前面,后面的一只比一只大,这就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

  (2)教师:除了按照从小到大顺序排队,还可以怎么排呢?谁愿意来排一排?

  (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这次它们是怎样排的?从有花的.这边开始排,谁排在前面?

  (最大的熊)谁排在它的后面,谁排在最后面?

  小结:最大的排在前面,后面的一只比一只小,这就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队。

  (3)请小朋友给礼物盒、球排队,进一步学习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排序方法,重点掌握从大到小的逆排序。

  (4)幼儿操作练习小朋友,这些具大小一样吗?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请小朋友把最大的举起来;把最小的举起来。

  请小朋友给玩具排排队,从戴花的手这边开始排,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队。

  (教师个别指导)教师验证:谁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的?请举手。

  谁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的,请举手。

  3、游戏:大家一起拍拍手小朋友,请你找一位老师一起随着幸福拍手歌玩拍手游戏好吗?

  比一比谁的手大,谁的手小?

  三、延伸活动

请幼儿观察比较周围环境中哪些物体相比,谁大、谁小一点、谁最小,给它们也排排队。

  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理念是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活动中,我紧紧把握这个理念,使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轻松地认识、理解了学习内容。课上的气氛也是很活跃的,发言也很积极,较好地达到了预期设计的活动目标。

数学的教案9

  预设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2、能清楚地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学重、难点:

  对圆柱特征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的周长公式。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⑴半径是1 米 ⑵直径是3厘米

  ⑶半径是2分米 ⑷直径是5分米

  二、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体,提问:我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它有什么特征?

  由此引导学生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

  教师出示几个圆柱形的物体,“大家注意,你们看看这些物体跟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一样吗?请你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跟老师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感觉它们与长方体有什么不一样?

  三、探究新知:

  ㈠认识圆柱的特征

  1、整体感知圆柱的特征:

  谈话: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

  (美观、实用、安全、可滚动……)

  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的物体。

  2、圆柱的表面:

  摸一摸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指导看书: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

  板书: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3、圆柱的高。

  初步感知: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

  深化感知:老师引导学生操作分析,动手测量哪条边上圆柱体上的高,哪条最为简捷。

  4、圆柱的侧面展开:

  ⑴动手操作:请同学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板书:沿高剪(长方形、正方形) 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教师强调:我们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

  ⑵寻求发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小组合作,操作展开的长方形图并观察。

  同学交流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是圆柱的高。

  ⑶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讨论:平行四边形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

  引导小结:通过割补的方法,也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四、巩固深化:

  1、投影出示: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圆柱,哪些不是圆柱:为什么?

  2、完成练习二十的第1题,引导学生利用圆柱的特殊来解释。

  3、完成第75页,学生自己操作完成。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能说出几个?今天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来说一说吗?

  创意作业:

  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圆柱形的平台。

数学的教案10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1~53页化简比。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难点】

  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蜂蜜、水、量筒、水杯和自制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说明

  一、制蜂蜜水的活动:哪一杯更甜?

  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活动:各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蜂蜜、水、量筒、水杯等实验物品,动手调制蜂蜜水。

  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议一议哪个小组调制蜂蜜水更甜。

  [课件出示]课本P51图片,同时配上画外音:

  一个男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40毫升蜂蜜、360毫升水。

  一个女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10毫升蜂蜜、90毫升水。

  师:他们俩调制的蜂蜜水哪一杯更甜?请估一估,再试一试。

  我们先分别写出它们的比。

  40:360

  10:90

  就这样直接比较他们俩谁调制的蜂蜜水更甜还是有困难,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请分组讨论一下。

  40:360= = =1:9

  10:90= = =1:9

  得出结论:两杯水一样甜。

  二、化简比。

  分数可以约分,比也可以化简。

  0。7:0。8:

  师:刚才我们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整数与整数的比。现在请同学们先自己尝试一下化简小数与小数的比和分数与分数的比,然后请同学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来化简的。

  0。7:0。8:

  =0。70。8 =

  =78 = 4

  =7:8 =

  =8:5

  完成书上试一试化简下面各比。

  15:21 0。12:0。4:1:

  请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化简比的方法,全班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课件出示]课本P52第1题:连一连

  在学生中开展比赛,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课件出示]课本P52第2题:写出各杯子中糖与水的质量比。

  1)写出四个杯子中糖和水的质量比。

  2)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

  3)还能写出糖与糖水的质量比吗?

  [课件出示]课本P52第3题:

  (1)(2)题自己独立完成;

  (3)题投球命中率同学讨论完成。

  四、总结

  师:同学们一起来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阅读数学课本P51比的化简。

  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化简比的呢?

  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的。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化简比?或者说我们用化简比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五、独立完成课本P53第4题和第5题。

  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动手调制蜂蜜水。通过调制蜂蜜水的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哪一杯更甜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学会化简比的方法。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整数与整数的比。

  这是小数与小数的比和分数与分数的比,还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目的是让学生在不同题目中巩固化简比的方法。

  进一步巩固化简比的方法。

  巩固化简比。

  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这个问题需要化简比或求出比值后才能确定投球命中率的高低,其实就是比值大小的比较。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完成(1),(2)两题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讨论完成(3)题,然后在班级交流每组的情况,从而让学生明白判断投球命中率的高低要看比值的大小。

数学的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25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中掌握一些数学的思想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掌握并理解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圆规、直尺、课件、圆纸片、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谁的铁环滚一圈的距离长一些?为什么?

  教师:铁环滚动一周的距离我们就叫做铁环的周长。

  教师: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

  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二、感知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1.老师出示一个圆(实物)。谁来指一指这个圆的周长?课件出示一个圆。谁来指一指这个圆的周长?

  学生指出并回答。(略)

  2.观察。

  课件演示右图:

  问题:这两个圆周长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直径相等,圆的周长就相等。

  3.课件演示右图:

  问题:这两个圆的周长哪一个长一些?为什么?学生回答后,课件演示由曲变直,对学生的推断进行检验。

  4.小结。

  问题: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系。

  三、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

  圆的周长和直径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一起来作一个实验,测量学具中圆形的周长和直径,然后再用周长除以直径得出它们的商。

  1.小组讨论,制定探究步骤。

  出示探究建议:

  (1)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2)记录数据;(3)进行计算;(4)得出结论。

  2.说明活动要求。

  每个组的同学先测量出学具中圆形的周长和直径,然后再用周长除以直径,并把这些数据和计算的结果填在表里。

  圆的直径圆的周长周长除以直径的商(保留两位小数)

  3.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4.汇报交流。

  (1)交流测量的方法。

  提问:谁来介绍一下,你们组是怎样测量圆的周长的?

  学生汇报测量的方法。(绳绕法、滚动法……)

  教师:在这些方法中,最欣赏哪个组的方法?

  小结:不同的材料,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无论是哪一种方法,都是在想办法把圆这个曲线图形转化成直线来进行测量的。(课件出示绳绕法、滚动法……的动画测量过程)

  (2)交流计算方法和结论。

  提问:观察这些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你还有哪些了解?

  学生汇报: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叫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

  5.介绍圆周率。

  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对于圆周率我国古代的数学家就对此有了研究了,他们把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近似的看作圆的周长,因为正六边形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所以近似的看成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出示课件,展示圆内接正六边形周长是圆直径的3倍)可是大家可以发现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与圆的周长的误差太大了。因此把它的边数加倍,得到正十二边形,再加倍到正二十四边形。我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刘徽用圆的内接正96边形,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而祖冲之用圆的内接正16384边形,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是世界上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第一人,他在数学上的伟大贡献得到了世界的公认。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呢?(分得的边数越多,精确的数位越多)到了现代,人们用计算机对圆周率进行计算,1999年日本的两位科学家把π值精确到20xx亿位。

  6.总结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问题:你怎样理解周长/直径=π?你还能知道什么?

  结论:c=πd,d=c/π,c =2πr,r=c/2π。

  说明:为了计算方便,我们把π近似的取为3.14。

  7.教学例2。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提示用估算检查计算结果。

  [评析:有前面数学活动的基础,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已经是水到渠成,整个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习例2这既是验证刚发现的圆周长计算公式,又是初步运用,巩固刚发现的公式,更是让学生经历科学发现的完整过程。]

  四、巩固练习

  (一)判断。

  1.π=3.14。()

  2.计算圆的周长必须知道圆的直径。()

  3.只要知道圆的半径或直径,就可以求圆的周长。()

  (二)选择。

  1.较大的圆的圆周率()较小的圆的圆周率。

  a.大于b.小于c.等于

  2.半圆的周长()圆周长。

  a.大于b.小于c.等于

  (三)实践操作。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画一个周长是12.56厘米的圆。先讨论如何画,再操作。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六、课堂作业

  1.课堂活动第1、2题。

  将课堂活动第1题的直径扩展到9cm为止,当学生算完后,除了观察直径、周长的变化外,还要能让学生将直径与周长对应的值记一记。第2题的图形周长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索这个图形的周长指哪些线,怎么算,最后概括出半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2.练习五第1~5题。

  在学生理解半径、直径、周长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教学时,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分清每题的条件和问题,合理地运用公式,同时注意每题的单位名称。其中,练习五第3题,可以用教具进行演示,说明计算分针尖端走过的路程,就是求半径是15厘米的圆的周长。

  七、课后作业

  1.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1)d=2米(2)d=1.5厘米(3)d=4分米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1)r=6分米(2)r=1.5厘米(3)r=3米

  [评析:创设生活情境,密切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再通过观察发现圆周长与直径有关,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接着就引导学生做实验,探索出圆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概括的数学学习过程,不仅对于掌握数学知识有用,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的教案12

  活动名称:

  认识高矮

  活动目标

  1.知道在同一平面上进行比较物体的高矮,初步感知物体的高和矮。

  2.愿意动手操作,并能大胆讲述比较的结果。

  3.喜欢和同伴一起活动,感受学习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

  教具:

  教学挂图32—1,楼房叉子卡(两张楼房图卡,一高一矮),粉笔。

  学具:

  幼儿用书P2、3,楼房叉子卡(两张楼房图卡,一高一矮),黑笔。经验准备

  幼儿认识麦斯的一家人。

  活动过程

  一、热身游戏:高人、矮人走。

  1.教师:如果你是高人,你会怎么走?如果你是矮人,你会怎么走?

  2.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游戏玩法。

  教师说出信号“高人走”(矮人走),幼儿做相应的动作——幼儿踮起脚尖走(幼儿半蹲下走)。

  二、问题解决

  1.看楼房。

  教师呈现任意摆放高矮不同的楼房:这是什么?他们有什么不一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请幼儿目测并说出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2.比高矮

  教师:让我们来给房子搬家吧,把它们一起搬到同一个地面上,看看有什么不同?

  教师画出一条地平线,引导幼儿学习说说并比较高和矮的方法。

  师幼一起小结:比较两个物体的高、矮,一定要放在同一水平面上,然后再看另一端,多出来的就是高的,另外一个就是矮的'。

  三、操作与拓展

  1.出示挂图左半面,介绍操作内容和方法。

  教师:图上有些什么?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同清楚要求:请你将每一个矮的东西用笔圈出来。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与指导,提醒幼儿将矮的物品圈出来。

  3.出示挂图右半面,介绍操作要求与方法。

  教师:麦思一家也在比高矮,他们分成几组,你能看的出谁高吗?请你把每组中高的人用笔圈出来。

  4.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与指导,提醒幼儿将高的人用笔圈出来。

  5.师幼一起检查操作结果。

  展示一张正确的操作单,请幼儿将自己的操作单和其进行对比,

  检查是否是一样的。

  活动延伸

  1.日常活动:摘果子

  玩法:在场上布置高矮不同的小桥、围墙,场地另一端悬挂一些高矮不同的果子,请幼儿按照教师得要求去摘果子(教师可任意更换桥的或果子的高矮的要求)

  2.可收集一些筷子、吸管、瓶子来比一比谁高谁矮。

  3.亲子活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一家人两两在一起,让幼儿观察、比较说出谁高谁矮。

  活动建议

  教师展示的房子高矮相差不能太多,摆放时可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样才有需要比较验证目测的结果。

数学的教案13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

  合理安排时间

  执教者:东郊中心小学罗文英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统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自主碳素、合作交流中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合理安排时间的过程,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难点:1、掌握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并用流程图表示出来。

  2、增强合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沏茶工序卡片、水彩笔、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引用格言导入。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方法。

  (一)创设情境,获取信息。

  1、师生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那些信息?

  2、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

  (二)合作探究,设计方案。

  1、看一看,说一说。

  (1)课件展示沏茶工序图。

  (烧水8分钟、洗水壶1分钟、洗茶杯2分钟、接水1分钟、找茶叶1分钟、沏茶1分钟)

  (2)指名说一说烧水所需做的事情和所需的时间。

  怎么样才能使老师尽快喝上茶呢?请你们帮小明设计一个最佳方案。

  2、摆一摆,算一算。

  小组合作要求:用准备好的工序图片摆一摆,设计出你的最佳方案,每道工序之间用箭头连接,并计算出一共用去多少时间。

  教师巡视指导,收集设计方案,并将不同方案展示在黑板上。

  3、说一说,评一评。

  小组派代表解说本小组设计方案,师生集体观察,并进行评价。

  对这些方案,你认为哪种方案最合理,又省时间?为什么?

  4、排一排,找一找。

  (1)我们怎么排列沏茶过程才能又美观,又能让大家一眼看出哪些是同时完成的呢?

  指名上台排列,并用箭头连接。

  (2)找一找:在哪里节省了时间?省了几分钟?横向图表示什么?纵向图表示什么?

  板书:1+1+8+1=11(分钟)

  (3)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流程图"的优点:表达这种做事情顺序的图示叫做"流程图",用流程图表示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做事的先后顺序和所用的时间,还可以很快地知道节省了多少时间。

  (4)小结:我们在做多件事情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好做各件事情的先后顺序,另一方面要考虑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特别是考虑做哪件事情的时候是长时间空闲的,在空闲时可以做什么。不一定要按照一个程序接一个的程序地做下去,几个程序同时完成,就可以节省时间。

  三、拓展延伸,解决实际问题。

  (一)做一做。

  1、小明的妹妹小红感冒了,小明心里很着急,他想要妹妹吃完药赶紧休息。我们快来帮助小明设计一个方案吧!请大家独立思考,设计出流程图,并算出至少需要多久。

  2、指名解说自己的.流程图。师生点评。

  (二)想一想

  1、时间过得真快,一下就到了中午,大家肚子都有点饿了,怎么样才能让老师尽快吃上饭呢?请你帮小明设计一个最佳方案,既合理又省时,用流程图表示出来。

  2、指名解说自己的流程图,师生点评。

  3、小结:如果同时做的事情超过空闲下来的时间,计算总时间时,就要按照流程图空闲时间下面几件事情的时间相加。

  (三)判一判。

  1、联系生活实际,判断案例是否合理。

  (1)小丽边写作业边吃零食。

  (2)叔叔边开车边打电话

  (3)芳芳边听音乐边搞卫生。

  2、你在生活中看到过或者是做过不合理安排时间的事情呢?你以后会怎样做?

  小结:合理安排各项事情能节省时间。做多件事情时,既要节省时间,又不能影响做事情的质量,才叫合理。

  四、归纳总结,提出殷切希望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合理安排做事情的方法。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伟大的英国作家培根告诫我们的一句话,请大家齐读:"合理安排时间,就是珍惜时间。"把这句话送给大家,希望大家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科学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做一个合理安排时间的人。

  板书设计:

  合理安排时间

  洗水壶-->接水-->烧水-->沏茶

  洗茶杯

  找茶叶

  1+1+8+1=11(分钟)

数学的教案14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1--3,学习将数字与相应数量的实物匹配。

  2、能按要求参加小组活动,学习自己整理操作材料。

  3、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4、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活动难点:

  认识数字1--3,学习将数字与相应数量的实物匹配。

  活动准备:

  1、动物卡片(分别为1只象,2只猴子,3只小兔子),数字卡1--3。

  2、幼儿人手1份动物卡(分别为1只鸭子,2只鹅,3只小狗),数字1--3,小筐,幼儿用书,笔。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物体的数量。

  ⑴师:黑板上有什么?出示动物卡,引导幼儿观察。

  ⑵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每种动物有几只?带领幼儿感知卡片上动物的数量并点数。

  2 、幼儿按序排卡片。

  ⑴师:请小朋友按数量多少的顺序给小动物们排排队,想一想谁排在最前面?引导幼儿给实物卡排序。

  ⑵师:他是怎么排的?请一位幼儿操作,其他幼儿观察排的过程。

  ⑶师:他排得对吗?(1只象,2只猴子,3只小兔子)师生共同检查并带领幼儿从前往后地读一读小动物排队的顺序。

  3、认识数字。

  ⑴师:今天动物卡片想找数字卡片做朋友,1只象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这就是数字1,1是什么样的?(教师依次小结:1像棍子、2像鸭子、3像耳朵)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引导幼儿认识数字1、2、3,及其代表量。

  ⑵师:1除了可以表示1只象,还可以表示1个什么?(1还可以表示1只鸭子、1个苹果……教师再依次引导幼儿感知、了解数字2、3的实际意义)。

  4、幼儿个别操作。

  ⑴师:请小朋友拿出你的动物卡,数数每种动物有几只,给它们排排队,然后分别把它们的数字朋友放在它们的下面。

  (2)教师观察幼儿操作情况,个别指导幼儿。

  ⑶师:做好后,请你把动物卡按刚刚排队的顺序收齐放在小筐里,数字卡也按同样的顺序收齐放在小筐里面。

  5.完成幼儿用书。

  ⑴幼儿用书完成后,教师展示个别幼儿"圈数字"的操作卡,请其他幼儿共同看看他圈出的'数字是对是错。

  ⑵师生共同检查各种操作材料是否已收放整齐(用过的材料摆成了原来的样子),表扬会自己整理操作材料的幼儿。

  教学思:

  今天我对我园中班的小朋友上了一节数学《数字找朋友》的活动,重点是:认识110的数字。体验操作游哮来的乐趣。在活动前我做了量的准备工作,给每位幼儿准备了操作卡片,教具也做了精心的准备。活动中也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如:直观教学法、演示法……就幼儿在活动中的学习效果来看,我本人认为这节活动还有待修改、完善的地方。

数学的教案15

  按照教导处的安排,本周三下午对全体数学教师进行了教案检查,现将大概情况总结如下:

  一、整体检查情况

  1、总体检查情况良好,绝大多数老师能根据所任学科教材及所在班级实际,认真制定教学进度。

  2、大部分老师的教案具有内容详细规范、项目填写齐全、突出重难点等优点,还体现了学习方法、课后小结具有实效性,学习形式多样性的特点。

  3、每位教师都有教学反思,部分教师的教学反思质量较高,真实准确的记录、分析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今后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4、每位教师的教案都有切合实际、针对性强的补充内容,这些补充内容既强调了概念、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的`形成及过程,还有针对拓展思维、发散思维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应用。

  二、存在的问题

  1、有的教案教学过程过于简单,教学活动无体现,文字性表述偏少,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且字迹不够工整。

  2、个别教师备课余粮不足。

  3、教学反思的书写不及时,而且大多数的课后反思过于简单,一句话、两句话结束,反映出对反思的认识不深,教师自身的思想工作没做通。

  4、教学反思有一定的量,但教学的反思存在形式化,针对性不强,不能很好地起到反思调整改进的作用。提倡教师课后如发现有更好的上课思路、方法,应及时写在备课本上,补上去或修改好。

【数学的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教案-数学教案08-16

数学教案-数学08-17

数学的教案07-15

数学的教案01-02

数学教案-数学儿歌08-16

数学教案-数学广角08-16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01-07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经典】03-05

数学大班教案04-01

数学函数的教案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