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教案优秀【15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的教案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教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51~52。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认识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并知道它们实际的大小。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用不同的单位测量同一平面等活动,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建立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
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探究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获得成就感。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难点: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各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正方形纸片各一个,每两人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组织抽纸涂色比赛:教师为学生准备大小各异、形状不同的纸放在信封中,当学生代表抽出纸片并髙高举起示意时,学生们的反应可能是截然相反的,抽到大纸片的一方感情激愤认为这样不公平,而抽到小纸片的一方则兴高采烈。
为什么不公平?(引导学生说出纸的面积的大小不同)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游戏让学生初步感受什么是面积,并对面积的大小有初步的感知,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认识面积单位。
1.计算课本的面积。
师:刚才大家认为不公平,是因为面积的`大小不一样。现在同学们看我们的数学课本,它们的大小应该一样吧?
生:一样。
师:现在我们用画方格的办法,看看课本的面积有多大。
生:用方格衡量课本面积。
师:说说你们画的课本有多少个方格?
生1:12个。
生2:14个。
师:为什么画出的格数不一样呢?
生:方格大小不一样。
师:要是我们规定的方格大小一样,是不是大家画出的格数就一样了呢?
生:那样就会一样。
师:看来,为了计算面积的大小,需要我们统一面积单位。
2.认识面积单位。
认识1平方厘米。
师:大家能画出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吗?
数学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和整理,我能够掌握前三个单元所学到的知识,能熟练掌握小数意义,正确、迅速地计算。
2、我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巩固前三单元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
我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
归纳总结法
学法:
练习法、测试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复习前三单元的内容,分类整理。(自学)
二、情景导入:
呈现目标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进行小结、导入新课,并出示学习目标。揭示课题
三、探究新知
(一)交流自学情况。
1、复习、整理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2、复习、整理认识图形。
3、复习、整理小学乘法。
(二)可以让学生翻阅课本中的第一、二、三单元,然后通过表格、网络图或列举的方法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三)分层练习,完善认知。
1、完成课本P50页第1题。
2、教材P50页第2题。
四、点拨升华
当乘数大于1时,积就大于被乘数。
当乘数小于1时,积就小于被乘数。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六、达标检测
完成学案中的课内巩固练习题目。学生独立做
七、拓展提高
1、教材P50页第3题
(1)两个乘数相乘,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就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2、教材P50页第4题。
两个相邻整数之间有无数个小数。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列式。
八、作业布置:
教材第50页的第6题,完成相关配套练习。
数学的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0页,练习九的'第7~11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熟悉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因数和因数在乘法算式中的位置。会正确地写出乘法算式。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要准备学具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出示小黑板)
1)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
4个2相加5个4相加2和7相乘
2)3个9相加,和是()。
一个因数是9,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根据要求,写出乘法算式,并及时校正。
二、读一读。
4×56×35×23×4
三、看图写算式
算式是()×()算式是()×()
读作()乘()读作()乘()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直观图形写出乘法算式,理解乘法意义。
四、指导完成书本7~11题
数学的教案4
教学内容:P19-20页例5、例6及补充例题,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
3、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
数学的教案5
1、班数学礁认识立体思
活动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圆柱体,搜集生活中多种长方体和圆柱体。
2.能熟悉长方体何圆柱体的形状特点。
3.积极的参与活动,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搜集长方体和圆柱体的玩具及物品
2.同等的长方体,圆柱体若干
3.一张圆柱体和一张长方体的图片
4.问卷表格两张
5.音乐
难点:
知道长方体和圆柱体的特点
活动过程:
一、幼儿在玩中探索发现玩具的特征,并组织幼儿分类
二、用游戏“谁的眼睛最雪亮的游戏”方法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们第一场比赛开始了,现在我们来看看谁的`眼睛最雪亮请你们看屏幕上有什么东西?
三、教师提问
1.请小朋友们比较一下这些东西有什么不一样?
2. 他们能滚动吗?
3.你们可以把它们进行分类吗?可以分几种呢?哪两种呢?
四、让幼儿观察物体特征
1.游戏“谁的脑袋转的快”让幼儿思考并欣赏能滚动的玩具的什么样子,不能滚动的玩具是什么样,并能找到能滚动与不能滚动的区别。
2.让幼儿自己选择一个玩具并说一说自己的见解和玩具的特征
3.完成表格
4.让幼儿观察教室里有什么东西是长方体有什么东西是圆柱体
五、用游戏“搭房子”让幼儿更加深入的了解长方体与圆柱体的特征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用自己手上的玩具搭一个房子并说出你们房子都是用什么形状搭出来的。
六、 活动延伸
1.巩固练习:小朋友们今天都很厉害哦!那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圆柱体有什么不一样的啊?那长方形呢?
2.布置家庭作业
课堂作业
圆柱体
长方体
两边 一样 不一样 一样 不一样
高矮
粗细
家庭作业
小朋友找一找自己家里有几个圆柱体的物品,有几个长方体的物品请把数字写在后面。
教学思:
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数学的教案6
活动目标
1、愿意和同伴一起参加老师组织的《找朋友》游戏。
2、学习按颜色分类,有初步的与人交往意识。
活动准备
1、苹果标志(红、绿两色)每人一个,魔术袋一个。
2、苹果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拿出魔术袋,让幼儿摸摸、闻闻、猜猜、看看魔术袋里是什么?
二、谈话
1、苹果是什么颜色的?苹果的气味怎样?味道怎样?
2、学说:红的、绿的、香喷喷、酸酸的.、甜甜的。
三、游戏-找朋友
1、让每位幼儿拿一个自己喜欢的苹果标志,请老师帮助粘贴在手背上。
2、弹奏歌曲-找朋友
(1)幼儿边唱边找朋友,找和自己颜色相同的苹果朋友。
(2)找和自己颜色不同的苹果朋友。
四、游戏结束
大家一起吃苹果。
数学的教案7
猴子搬香蕉
一个小猴子边上有100根香蕉,它要走过50米才能到家,每次它最多搬50根香蕉,(多了就被压死了),它每走1米就要吃掉一根,请问它最多能把多少根香蕉搬到家里?
解答:
100只香蕉分两次,一次运50只,走1米,再回去搬另外50只,这样走了1米的时候,前50只吃掉了两只,后50只吃掉了1只,剩下48+49只;两米的时候剩下46+48只;...到16米的时候剩下(50-2×16)+(50-16)=18+34只;17米的时候剩下16+33只,共49只;然后把剩下的这49只一次运回去,要走剩下的33米,每米吃一个,到家还有16个香蕉。
河岸的距离
两艘轮船在同一时刻驶离河的两岸,一艘从A驶往B,另一艘从B开往A,其中一艘开得比另一艘快些,因此它们在距离较近的岸500公里处相遇。到达预定地点后,每艘船要停留15分钟,以便让乘客上下船,然后它们又返航。这两艘渡轮在距另一岸100公里处重新相遇。试问河有多宽?
解答:
当两艘渡轮在x点相遇时,它们距A岸500公里,此时它们走过的距离总和等于河的宽度。当它们双方抵达对岸时,走过的总长度
等于河宽的两倍。在返航中,它们在z点相遇,这时两船走过的距离之和等于河宽的三倍,所以每一艘渡轮现在所走的距离应该等于它们第一次相遇时所走的距离的三倍。在两船第一次相遇时,有一艘渡轮走了500公里,所以当它到达z点时,已经走了三倍的距离,即1500公里,这个距离比河的.宽度多100公里。所以,河的宽度为1400公里。每艘渡轮的上、下客时间对答案毫无影响。
变量交换
不使用任何其他变量,交换a,b变量的值?
分析与解答
a = a+b
b = a-b
a= a-b
步行时间
某公司的办公大楼在市中心,而公司总裁温斯顿的家在郊区一个小镇的附近。他每次下班以后都是乘同一次市郊火车回小镇。小镇车站离家还有一段距离,他的私人司机总是在同一时刻从家里开出轿车,去小镇车站接总裁回家。由于火车与轿车都十分准时,因此,火车与轿车每次都是在同一时刻到站。
有一次,司机比以往迟了半个小时出发。温斯顿到站后,找不到
他的车子,又怕回去晚了遭老婆骂,便急匆匆沿着公路步行往家里走,途中遇到他的轿车正风驰电掣而来,立即招手示意停车,跳上车子后也顾不上骂司机,命其马上掉头往回开。回到家中,果不出所料,他老婆大发雷霆:“又到哪儿鬼混去啦!你比以往足足晚回了22分钟??”。温斯顿步行了多长时间?
解答:
假如温斯顿一直在车站等候,那么由于司机比以往晚了半小时出发,因此,也将晚半小时到达车站。也就是说,温斯顿将在车站空等半小时,等他的轿车到达后坐车回家,从而他将比以往晚半小时到家。而现在温斯顿只比平常晚22分钟到家,这缩短下来的8分钟是如果总裁在火车站死等的话,司机本来要花在从现在遇到温斯顿总裁的地点到火车站再回到这个地点上的时间。这意味着,如果司机开车从现在遇到总裁的地点赶到火车站,单程所花的时间将为4分钟。因此,如果温斯顿等在火车站,再过4分钟,他的轿车也到了。也就是说,他如果等在火车站,那么他也已经等了30-4=26分钟了。但是惧内的温斯顿总裁毕竟没有等,他心急火燎地赶路,把这26分钟全都花在步行上了。
因此,温斯顿步行了26分钟。
付清欠款
有四个人借钱的数目分别是这样的:阿伊库向贝尔借了10美元;
贝尔向查理借了20美元;查理向迪克借了30美元;迪克又向阿伊库借了40美元。碰巧四个人都在场,决定结个账,请问最少只需要动用多少美金就可以将所有欠款一次付清?
解答:
贝尔、查理、迪克各自拿出10美元给阿伊库就可解决问题了。这样的话只动用了30美元。最笨的办法就是用100美元来一一付清。
贝尔必须拿出10美元的欠额,查理和迪克也一样;而阿伊库则要收回借出的30美元。再复杂的问题只要有条理地分析就会很简单。养成经常性地归纳整理、摸索实质的好习惯。
一美元纸币
注:美国货币中的硬币有1美分、5美分、10美分、25美分、50美分和1美元这几种面值。
一家小店刚开始营业,店堂中只有三位男顾客和一位女店主。当这三位男士同时站起来付帐的时候,出现了以下的情况:
(1)这四个人每人都至少有一枚硬币,但都不是面值为1美分或1美元的硬币。
(2)这四人中没有一人能够兑开任何一枚硬币。
(3)一个叫卢的男士要付的账单款额最大,一位叫莫的男士要
付的帐单款额其次,一个叫内德的男士要付的账单款额最小。
(4)每个男士无论怎样用手中所持的硬币付账,女店主都无法找清零钱。
(5)如果这三位男士相互之间等值调换一下手中的硬币,则每个人都可以付清自己的账单而无需找零。
(6)当这三位男士进行了两次等值调换以后,他们发现手中的硬币与各人自己原先所持的硬币没有一枚面值相同。
(7)随着事情的进一步发展,又出现如下的情况:
(8)在付清了账单而且有两位男士离开以后,留下的男士又买了一些糖果。这位男士本来可以用他手中剩下的硬币付款,可是女店主却无法用她现在所持的硬币找清零钱。于是,这位男士用1美元的纸币付了糖果钱,但是现在女店主不得不把她的全部硬币都找给了他。
现在,请你不要管那天女店主怎么会在找零上屡屡遇到麻烦,这三位男士中谁用1美元的纸币付了糖果钱?
解答:
对题意的以下两点这样理解:
(2)中不能换开任何一个硬币,指的是如果任何一个人不能有2个5分,否则他能换1个10分硬币。
(6)中指如果A,B换过,并且A,C换过,这就是两次交换。
数学的教案8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操作、描述、讨论的活动中,经历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2、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3、在拼长方形和用语言描述图形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教具准备: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引入本课。
二、新授: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
1、自主操作。提出教材中的拼图要求,鼓励学生拼出不同的图形。
2、交流拼出的图形。先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拼出的长方形,再展示拼出的图形。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只要表达清楚,就可以。
3、讨论“议一议”。启发学生根据拼的'图和表中的数据去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学生充分交流不同发现的同时,要使每个学生了解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的关系。
4、公式。先让学生试着,再交流。
三、试一试:
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实际应用。让学生先自己试着算一下,再全班交流。
四:练一练:
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二、三题,是关于学生身边实际物品表面面积的计算,按教材中的要求进行。
五、: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
数学的教案9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是3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3。
2.使学生知道3以内数的数序,会比较3以内数的大小,掌握3的组成。
3.结合插图使学生知道尊敬工人。
教具、学具准备:3的主题画挂图、绒板、计数器、小棒、点子图、方木块、1和2的数字卡片,2和3的组成。学生准备3根小棒,1、2、3的点子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出示1和2的数字卡片。提问:
"这是几?"
"2和1比,准大?2大于几?"
2.教师出示用点子图表示的数的组成卡片。
提问:"1和1组成几?"让学生举点子图。
二、新课
1.数数量是3的物体。
(l)出示主题画挂图或让学生看教科书第9页工人生产电视机的一面。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认真看图。然后提问:
"图上的`工人阿姨在做什么?你们喜欢看电视吗?"
"图上有几位工人阿姨在生产电视机?"
"图上还有什么东西的数量也是3?"
(2)学生操作。
提问;"拿出3根小棒,举起来给我看一看。"学生拿出以后,教师给予肯定,让学生把小棒放在桌子上。
教师出示绒板,上面贴好一个三角形,告诉学生这个图形叫三角形。提问:
"谁能用小棒摆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摆。如果有的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摆。
"数一数,你摆的三角形用了几根小棒?"
教师:刚才我们认真观察了主题图画,数出画上有3位工人阿姨,有3台电视机;又用3根小棒摆了一个三角形,这些人和东西的数量都可以用3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3,板书"3"。
2.认数字3。
教师手指黑板上的3字,提问:
"谁认识这是几?"
"我们一起来看看3的字形像什么?"老师指出3的字形像耳朵。
领读两遍3字。
3.教学3以内数的数序。
①出示计数器。教师边说边在计数器上拨珠,先拨两个珠子,再拨一个珠子。提问:
"先拨两个珠子,再拨一个珠子,一共拨了几个珠子?"
"2个珠子添上1个珠子是几个珠子?"
"3个珠子去掉 1个珠子是几个珠子?"
②学生操作。先摆2根小棒,再添1根小棒,一共摆了几根小棒?请一名学生回答:"2根小棒添上几根小棒是3根小棒?"
③出示绒板。教师在绒板上贴点子图,先贴1个点子,提问:
"这是几个点子?"学生回答后,教师在1个点子的图的下面写1。
再分别贴出2个点子和3个点子的图,并在点子图的下面分别写2和3。
教师:现在这3个数排好队了,请一个小朋友按顺序把这3个数读一读。再提问:
"按照数的数序, 2的后面一个数是几? 2添上几是3?"
"3的前面一个数是几? 3去掉几个是2?"
4.比较2和3的大小。
①出示方木块。左边摆3块,右边摆2块。提问:
"左边有几块方木块?右边有几块?"板书:"3 2"
"3和2比,谁大?"
教师:3和2比,3大。也就是3比2大,那么我们可以在3和2中间写一个大于号,开口朝着3,边说边写出"3>2"。提问:
"这个式子表示3大于几?"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个式子就读作3大于2。带领学生读两遍。
②出示方木块。左边摆2块,右边摆3块。提问:
"左边有几块方木块?右边呢?"板书:"2 3"。
"2和3比,是2比3大还是2比3小?"
教师:2比3小,那么我们在2和3的中间也可以写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叫做小于号,尖的一边对着较小的数2,边说边在2和3的中间写一个"<"。指"2<3",这个式子表示2比3小,读作"2小于3"。领读两遍。
5.3的组成。
让学生摆出3根小棒。提问:
"你能把这3根小棒分成两堆吗?"学生动手分,教师注意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同时说明每个人分的不一样没有关系。
"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当学生回答左边摆2根右边摆1根时,教师板书"2 1";当学生回答左边摆1根右边摆2根时,教师板书"1 2"。
教师:刚才大家分小棒分得很好。从分小棒可以看出,3可以分成2和1,3还可以分成1和2,也就是2和1组成3,1和2也可以组成3,同时把前面板书写成和。
领读,3可以分成2和1,2和1组成3。
领读,3可以分成1和2,1和2组成3。
6.写数字3。
教师边说边在四字格中示范"3"的写法。3要写在田字格的左半格里,要一笔写成,3是由两个半圆组成的,上半圆稍小些,下半圆稍大些,口向左开。
带领学生照着黑板上的"3"字书空两遍。
让学生在桌于上用手指空写3,把笔顺练熟。
让学生在教科书的写数字练习格里练习写3。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做练习二的第1、2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看着猫图,然后问学生:图里画了几只小猫?学生回答以后,再让学生在图下面的括号里写1。第2题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想每个括号里应该填几,再集体订正。第2题的教学方法可以参考第及题的做法。
2.指导学生做练习二的第3题。
先按虚线描1、2、3,再独立写。
数学的教案10
1、在理解分数除法算理的基础上,正确熟练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2、运用所学的分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一、基础知识练习
1、计算:
⑴2/13梅28/9梅43/10梅35/11梅522/23梅2
⑵3/10梅223/24梅2617/21梅518/9梅713/15梅4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通过计算下面的题,请你想一想,除数是整数和除数是分数的除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小结: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H这个数的倒数、
二深入练习
1、计算下面各题,比较它们的计算方法。
5/6+2/35/6-2/35/62/35/62/3
2、练习。
(让学生计算后分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请你把你发现的规律完整地讲给大家听听。)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板书:
一个数除以小于1的数,商大于被除数;
一个数除以1,商等于被除数;
一个数除以大于1的数,商小于被除数。
三、解决问题
练习八第7至8题。
1、第7题学生独立解答。
2、第8题学生解答时提示学生需要先统一单位。
3、小结三道题的共同特点:都是求一个量里包含多少个另一个量,都用除法计算。
四、作业练习
1、33页第5、9题。
2、一个商店用塑料袋包装120千克水果糖、如果每袋装1/4千克,这些水果糖可以装多少袋?
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方法正确计算。能够自己归纳总结计算规律,并且运用规律进行判断,能够学以致用。能够正确理解除法的意义。
数学的教案11
活动目标:
1、学习数字1个和许多的区别
2、给水果栏子放入小动物要的水果数量。
3、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4、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活动重点:
配合小动物的要求放入水果栏
难点:
1个和许多的区别
活动准备:
PPT课件、水果的图片若干、水果栏4个、小老鼠图片。
活动过程:
1、请出主角小老鼠
猜,这是谁啊?几只小老鼠?1只小老鼠开了1家水果店
2、幼儿给水果送数字
出示水果店图片:“小老鼠开了一家水果店,有几种水果啊?恩。3种。
3、小动物买水果,分别请出4种小动物
一个一个请出4种小动物,让幼儿猜是什么小动物。在一起是几个小动物。
4、分别播放4种小动物想要买几个水果的录音
让幼儿听完后重复小动物说的话,并把水果放在水果栏子内。也可以让幼儿操作
5、拿出道具,请每个小朋友去买水果。分别买1个水果
6、把小朋友买到的水果回到到1个篮子里。
结束。带小朋友去吃水果。
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数学的教案12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过程与方法
能综合运用有理数及其加法,减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学习过程
----------前置准备
计算
⑴8﹢(-3)+(-5)
⑵0.95+(-1.8)+(-0.2)-2.65
⑶7.25-2(13)-27.75+(-7(23)
⑷3.5-(-(12)+(52)-0.25
自主学习
看书思考p72-----73如何表示水位的高低变化.
1水位的高低与“+”“-”的关系是什么?
2感受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
水位变化转化为加减混合运算
3认识折线统计图的构造及意义
------合作交流
-----学生发表见解
①在水位表示中正数.负数的意义是什么?
②求周末的水位的方法是什么?
③说说折线统计图的特征,你如何画折线统计图?
---------归纳总结
师生共进
1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体验数学转化的思想和方法.
2.符号的处理方法.
----------例题解析
小明的爸爸买了一种股票,每股8元.下表纪录了在一周内股票的涨跌情况.
则该股票本周中最高价格为____元
星期一
二
三
四
五
涨跌0.20.35-0.15-0.40.5
----------课下训练
1.-(13)-(-3(12))+(-2(14))-(+5(16))
2.-|-(12)+|-(13)|-|-0|-(-(14))-(-19)
3.若摩托车厂T本周计划能生产450辆摩托车.由于工人实行轮休,每次上班人数不一定相等.实行每日生产量与计划量相比情况如下表(增加的.辆数为正,减少的辆数为负)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增减数-5+7-3+4+10-9-25
①根据纪录可知,本周三生产了___辆.本周总生产量与计划辆数对比增减数为___辆.产量最多的一天比产量最少的一天多生产了___辆.
②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本周七天的生产情况
数学的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建立图形的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表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能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格数。
教学难点:
学生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平移后的简单图形。
教学准备:
微视频、微练习。
课前准备:
1、将《平移与旋转》微视屏发布到班级QQ群,请家长督促孩子观看学习。
2、根据微视频内容进行学习,并完成微视频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根据微练习1、2、3小题的讲评复习图形的运动—平移。
2、导入语:图形的运动除了前面学的平移,还有一种图形的运动—旋转
3、出示课题:旋转
二、新课学习
1、在观看微视频,观察图中的物体运动。
2、小组探究:和昨天的知识对比,物体的运动有什么不同
3、小组讨论。
三、提升训练
1、寻找身边的平移和旋转。
孩子们,我们的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生说。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旋转?
2、孩子们找到的可真多呀,老师也找到了一些,你能准确地判断出下列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还是旋转吗?(课件展示)
3、孩子们判断得可真准确,现在想请一个孩子到黑板上来平移小汽车的卡片。老师先贴在黑板上,听老师的.口令,平移这张卡片,如果上面的孩子平移正确了,请你送给他掌声,明白吗?指任1名同学发口令,1名同学平移卡片。小结:细心的学生仔细观察,我们每次平移后,物体的什么有变化吗?什么没变?想一想旋转时呢?
4、课间小活动。
让学生当小小设计师。拿出准备的学具,线和纽扣。小组合作,设计纽扣的运动方式。
四、课堂作业
通过学习,谈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寻找身边的平移与旋转事例,讲给同学们听。
板书设计:
平移与旋转
平移: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方向运动,而本身的方向不发生改变时,这种运动现象就是平移。
旋转:物体或图形绕着同一个点(或同一条直线)转动,这种运动现象是旋转。
数学的教案1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万以内加减法(二)》,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的内容。课本P15~P17。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而本节课主要学习连续进位加法,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法的一个重、难点。这节课也为例2的学习“哪一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打好基础,让学生充分的体会“个位、十位满十都向前一位进1”。
根据《标准》中提出的要求“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所以本节课将实际的统计表与计算有机结合,既培养学生的读表、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标准》中还提出“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所以在本节课在教学时先估后算,并且鼓励学生用多种算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方法,掌握“十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运用加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3、经验目标: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利用学过的旧知,通过自主思考、迁移学习新知。
4、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小组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连续进位加的计算方法,也就是“十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理解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纠正学生在遇到连续进位往往容易遗漏加上个位上进上来的1,养成认真做题的好习惯。
设计思路
在课堂的开始,谈话导入,与学生交流所了解的珍奇动物,并且出示《中国特有动物种数统计表》,让学生在统计表当中寻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共同解决“中国特有动物鸟类和爬行类共有多少种?”。根据《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先估后算,并且交流自己不同的估法,估算结束后,进行计算的教学环节;我在设计本节课时,依照“个人尝试计算—小组交流算法—展示计算成果”进行教学此环节,在全班展示计算结果时,先让学生充分的说自己的想法,然后生生互动,生提问题,生解答,在此环节解决本节课关键问题“十位相加满十怎么办?”让学生充分展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比新旧知的差别,揭示本节课题“连续进位加法”。练习我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个层次“做一做”,学生练习两道给出竖式的进位加法题,做完后学生间交流算法;第二个层次“连一连”,根据横式写竖式进行计算,找出反例,强调学生易出错点,同位两人交流算法;第三层次“解决问题”,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放手给学生。
最后,小结交流此课收获,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去过动物园吗?动物园里有很多珍奇的动物,你都知道哪些?生:我知道大象,老虎,熊猫??
师:我们国家地大物博,有很多独有的动物,是别的国家所没有的,比如:熊猫、东北虎、丹顶鹤等??课前,老师对我们国家的特有动物做了一项调查(出示《中国特有动物种数统计表》),通过观察统计表,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知道了哺乳类动物有110种;鸟类有98种;爬行类有25种;两栖类有30种?
师: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生1:哺乳类比鸟类多多少种?生2:两栖类比鸟类少多少种?
师:我们刚才提的是一些有关于“比多少”的解决问题,你能不能提出其他类型的解决问题?
生1:哺乳类和鸟类一共有多少种特有动物?生2: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特有动物?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中国特有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
【设计意图:创设了一个同学们喜欢的生活情境,自然的通过统计表为连续进位加法作知识铺垫;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迁移渗透,尝试计算
1、估算
师:你能列出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生:98+25师:让我们先来估一估“98+25”大约是多少?并且说一说你估的方法。生1:把98估成100,100+25=125,所以98+25大约是125。
生2:把98估成100,25估成30,100+30=130,所以98+25大约是130。
【设计意图:自然的引出“估算”,展示学生不同的估算方法,为下节学习估算作铺垫。】
2、计算
师:刚才我们估出了大约的结果,如果我们想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可以用口算和笔算两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选择一种喜欢的方法,写到练习本上。 (生尝试计算)
师:很多同学都算完了,请同学们把自己计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小组内交流算法)
师:有谁愿意展示一下你计算的方法?生:5+8=13 90+20=110所以110+13=123师:这位同学计算的方法真巧妙,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计算十位90+20=110,再把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合起来。还有其他计算的方法吗?生:(学生讲解计算过程)
师:他讲完了自己的计算方法后,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他?生:8+5=13,向前一位进1,也就是8+5满十该怎么办?师:谁能帮他解决问题?生:个位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师:还有其他问题吗?
生:9+2=11 11+1=12十位相加满十了怎么办?师:谁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生:十位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师:他说的语言既简练又清晰,谁能再来说一说十位相加满十怎么办?师:请同位两人互相说一说十位相加满十怎么办?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根据预设去生成,如果在过程中出现了多种算法,只要有理就及时肯定,这样注重开放与生成,才能构建生动的课堂;让学生在研讨,交流中体验成功,感到知识的原汁原味,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教师始终是平等的、合作的、相互尊重的,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3、统一计算要求
师:现在,老师想把这个竖式重新的`在黑板上列一次,请你说,老师来写。在老师列竖式之前,你有什么想提醒老师的?
生: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横线要用尺子画,进位1要写好。
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重新的写一遍竖式。(师引领学生说:98+25,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8+5=13,写3进1;十位上9+2=11,11加上进上来的1等于12,写2进1;我们把这个1写在百位上;所以98+25=123。请同学们记得要把横式上的答案写上,单位名称不要落下。让我们一起口答一下。)
师:同学们的声音都非常洪亮,现在请同位两个互相说一说98+25竖式的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师生合作完成加法竖式,规范学生的语言,提醒学生在运算时注意的事项,对知识进行再次梳理。】
4、对比新旧知识,揭示课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今天我们学习的笔算加法,和以前所学习的笔算加法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的笔算加法和都是两位数,而今天的笔算加法和有三位数。师:你知道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两个加数相加,和变成三位数了吗?生:十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师:还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学习的只有一次进位,而今天学习的有两次进位。
师:他观察的可真仔细,个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十位满十也像前一位进1;连续发生了两次进位。今天我们研究的知识就是“连续进位加法”(揭题)。 【设计意图:知识往往在对比中学习会记忆的更加深刻,通过学生纵向的知识对比,更能突出今天所学知识的主题,既“十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中既巩固旧知,又逐渐的形成知识体系。】
(三)练习
1、做一做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新的知识,想不想挑战自己?下面请你把这两道题写到练习纸上。
师:有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计算的结果,并且和同学们分享一下是如何计算的?
(教师在教学此部分内容时,分别找两名同学说一说计算方法,在两名同学说的过程当中,进一步明确计算的方法。)
2、连一连
师:找位同学解释一下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生:把两个叶子上的数加起来,找一找哪个花朵是叶子上两个数的和。师:请同学们把竖式列到花朵旁边,帮助叶子找到他的花朵朋友。
(学生在展示此部分内容时,找三位同学的作业进行实物投影,在评价之前,引领学生先发现优点,在提出不足。第一位同学是忘记写进位1的,通过集体的强调,再次提醒学生不要忘记写进位1;第二位同学是十位上的数相加忘记加上个位上的进位1,通过互相提醒,达到强化提醒的作用;第三位同学书写规范工整,对于低年级的同学以做到榜样的作用。)
3、解决问题
师:刚才我们做了那么多计算题,都做的非常好!王阿姨为了奖励我们,邀请同学们去她的养鸡场参观一下,请你看一下,你在她的养鸡场当中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小鸡有85只;母鸡有77只;公鸡有59只。
师: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让我们提出一些能用加法解决的问题?)
生1:公鸡和母鸡一共多少只?生2:母鸡和小鸡一共多少只?生3:小鸡和母鸡一共多少只?
师:现在就请你选择一个喜欢的问题解决一下?在解决问题之前,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的?
生:横式不要忘了写,单位名称不要落下,答要写完整。
(学生展示的时候,找同学上来直接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有错误的话拿出来及时提醒,反复强调,特别是在解决问题当中经常出现的错点。比如:横式上答案陋写,抄错;答写不完整等?)
(四)课堂小结师
我们今天学习了“连续进位加法”的内容,知道了个位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十位相加满十也要向前一位进1;并且我们可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希望同学们课下能够加强计算练习,做一名计算小能手!
数学的教案1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72-73页
教学目标: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掌握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并体会算法的多样性。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在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生活中离不开数学。
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加法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具准备:牛奶瓶14个,磁板小棒,课件。
教学过程:
一、有趣动画,激趣导入
1、导语:小朋友,刚才你听到的是什么歌曲啊?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就象一对好朋友快乐的生活在一起,今天在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2、课件演示动画。(大头儿子去商店买奶的过程。)
妈:大头儿子,家里没有牛奶了了,下楼买两盒吧.
儿:买牛奶啊,没问题,走喽.
(来到商店)
儿:阿姨,我买两盒牛奶.
阿姨:对不起,小朋友,没有两整盒了,只剩下这么多了.
儿:恩?这盒有9瓶牛奶,这一盒只剩下5瓶了.
(设计意图:开课由动画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的情节安排,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二、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1、师:看着这些牛奶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
生:一箱剩5瓶、一箱剩9瓶,商店里一共剩下几瓶牛奶呢?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生:9+5=14
师:说的对吗?你怎么知道等于14的呢?请小朋友用你手中的牛奶图边摆边说一说。
2、生汇报(到前面利用师的牛奶瓶边演示边说)
(1)生:用数的方法,9、10、11、12、13、14。
(2)生:从这里(5瓶的盒里)拿出一瓶,放到这个盒子里,加上这盒的9瓶就是10瓶了。再与剩下的4瓶和起来就等于14。(师板书:9+5=14)
(3)生:从9瓶的盒子里拿出5瓶,放到5瓶的盒子里。10瓶加上剩下的4瓶就是14。(师板书:9+5=14)
3、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4、小结:我们在计算9+5的时候,可以一根一根接着往下数;也可以从5里先拿出一个1与9相加,凑成10,再用10+4就等于14;还可以从9里先拿出一个5与5相加,凑成10,10+4=14。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想一想,得到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5、摆一摆,算一算
(1)出示9+3
师:请小朋友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可以结合小棒,边摆边说。
生汇报得数和算法。
(2)出示7+99+4
师:这两道题你会算吗?请你自己算一算,有困难的小朋友还可以用手中的小棒来帮忙。
(做完后与同桌交流算法。)
三、多种活动,巩固新知
(一)圈一圈,算一算。
1、出示9+8=
师:刚才小朋友用小棒摆得不错,我们再来看一道题,你会算吗?刚才算题时小朋友是用你手中的小棒来摆的,现在我们来看这个小棒图,请你用铅笔在小棒图上圈一圈,算一算。
生自做。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圈、怎样算的`?(视频)
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2、出示书73页第一题
师:这四道题请小朋友自己圈一圈、算一算,就在书上的第73页。
(做完后)师:请你和组内的小朋友说说你是怎样做的,一人说一道,其他小朋友认真听。如果你的想法和别人不一样,可以说出你的想法。
(交流完后)师:小朋友在和组内人说想法的时候有没有问题需要老师帮忙?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师:大头儿子买完牛奶回到了家里。你看这是他们家的客厅。你能看着他们家的客厅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并把算式填完整吗?(拿出答题单)
生逐一汇报。(师板书算式。)
师:请小朋友看着这些算式,从中选出一道和组内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通过圈小棒图计算,巩固凑十法;旨在引导学生掌握比较简便的方法。)
2、数学游戏
师:大头儿子回到家在干什么?我们来看看。(课件演示动画)
儿:小头爸爸,我想玩一会,你还陪我玩翻牌游戏好吗?
爸:没问题。
儿:这些是0-9的数字卡片,我拿出一张9放在这,剩下的都扣过来,我们在这些卡片中一人拿一张和9相加,谁翻谁就说得数。把这些卡片都翻过来,看谁一道也不错。
(父子俩开始玩)
师:小朋友,这个游戏你想玩吗?那就快拿出你的数字卡片和老对一起玩吧。如果你们俩的题都算对了,就往下进行,如果一个人算错了,就让他改过来在继续,开始吧。
反馈:一道也没错的小朋友举手。大头玩得怎么样呢?
(课件演示:爸:我的大头真了不起,一道也没错。)
(设计意图:通过玩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在玩中不知不觉巩固了知识,不感觉到枯燥、乏味。)
3、检测(课件演示动画)
儿:哎呀,光高兴了,到点了该做作业了,作业我可得定要按时完成哦。
爸:我的大头习惯不错嘛。
师:大头儿子的作业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十道9+几的计算)你会做吗?咱们也来做一做大头的作业吧。拿出你的答题单。
师读大头的答案,生交换检查。
(设计意图:在课后安排了检测的环节,旨在了解本节课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情况;用大头儿子作业的形式引出检测让孩子感到有趣,没有紧张感。)
4、师:刚才,大头做错题了,他非常难为情,不过爸爸鼓励他说:“没关系,只要下一次认真、仔细,不在犯同样的错误,就是好孩子。”大头一听,又开心的笑了。这不,爷俩高兴的唱起了歌呢。(课件演示动画,学生拍手唱歌。)
(设计意图:这样的结尾使本节课在结束时又掀起一个高潮,让孩子高兴的下课。)
【数学的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教案-数学教案08-16
数学教案-数学08-17
数学的教案07-15
数学的教案01-02
数学教案-数学儿歌08-16
数学教案-数学广角08-16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01-07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经典】03-05
数学大班教案04-01
数学函数的教案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