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五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要求 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正方体的异同点。
教学用具①教师准备:教材第22页的正方体实物和一个长方体纸盒、投影仪。②学生准备:上节课做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请大家拿出昨天做好的长方体,边观察边填写下表:(投影显示)
形体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长方体
2、填好表后请回答:(投影显示)
(1)什么叫做棱?
(2)什么叫做顶点?
(3)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这个长方体的什么?
以上是长方体的特征及有关知识,(拿出一个正方体)你知道它有什么特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并板书课题。
二、探索实践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小组合作学习。
(1)观察并回答:
①它们的形状都是什么体?(正方体)
②正方体还有一个名称你知道吗?(立方体)
(2)小组讨论。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正方体,观察和讨论一下正方体有什么特征。然后选一个代表说出你们观察讨论的结果,最后将学生的发言归纳在下表中。(投影出示)
形体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正方体
(3)用填空的形式小结。
正方体是由个的正方形围成的图形。正方体也有条棱,它们的长度。正方体也有个顶点。
(4)做第22页的“做一做”。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展开图的硬纸片,动手将它折、贴成一个正方体,再量出它的棱长,并标出它的棱长。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
首先将复习与新课的两张表合在一起如下图:(投影显示)
形体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长方体
6
12
8
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每组互相平行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正方体
6
12
8
都是正方形
都相等
都相等
(1)请你观察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完上表。
(2)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结论:正方体可以说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用图表示。(投影显示)
长方体
正方体
三、课堂实践
1.练习五的第5题。
2.练习五的第6题。
3.练习五的第7题。先让学生口述出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的的长和宽,再让学生观察后归纳出相对的两个面的长和宽。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1)正方体的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五、课堂作业
1.练习五的第8题。
2.练习五的第9*、10*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公式以及推导过程,并能运用这些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钻研的学习品质,渗透理论来源于实践以及变与不变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能正确运用体积公式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
教学难点:
能正确理解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公式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复习旧知
1、出示问题:“小明要用橡皮泥捏一个长3cm宽2cm高1cm的长方体,但是它只有4立方厘米的橡皮泥,不知道用不用再去买一些?”
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求什么?
2、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呢?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呢?”
3、拿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模型各一个;请你分别指出哪个是1立方厘米,哪个是1立方分米?
用手比划一下1立方米的大小?
“看样子,在实际生活中,仅仅知道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不够的,很多时候都需要我们计算物体的体积。这节课我们便一起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积的大小?”
猜测一下哪些因素决定了长方体的体积大小?
下面,就请你们亲自动手去验证一下体积和长、宽、高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①指导学生填写表头
长方体体积大小的决定因素有哪些?将这些因素写在表头中。板书:长、宽、高
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什么知识?板书:体积
②4个人为一小组,每组有12个小正方体,任选其中几个摆成一个长方体,将数据填在相应位置,比一比看哪组在规定时间内写出的数据最多?
③汇报数据:每组汇报一组数据
(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④选择几组数据读一读,说一说你们读过这些数据后,有什么发现?
板书:长×宽×高=体积
⑤用字母表示公式
我们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 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那么长方体体积公式写成:V=abh(板书)
提问强调:要求长方体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⑥利用公式、解决问题
“现在你们可以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了”:
“小明要用橡皮泥捏一个长3cm、宽2cm、高1cm的长方体,但是它只有4立方厘米的橡皮泥,不知道用不用再去买一些?”
探究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公式:
强调V=a3读作a的立方
表示3个a相乘。
二、实践操作、探究体积公式
实践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左右手各拿一个大长方体和小长方体“请你们比较一下这它们体
三、巩固练习
1、一个一根长方体木料,长2.5米,宽0.3米,厚0.4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2、一个魔方的棱长是6厘米,它的体积和表面积相等吗?
演示课件:突出6的不同,以及单位名称的不同
四、质疑总结
教师质疑:一个长方体的体积由什么决定?正方体呢?
用彩色粉笔圈画出两个体积计算公式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五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教材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已经初步学习过,并且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了单式条形统计图特点。这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本课教材编排力图体现以下两个特点。
一、注重知识发生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感悟与总结。
“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是学习统计的核心目标。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地方都需要用到统计,而统计观念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材在开课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比较单手投球远还是双手投球远。”由于条件原因,不能够使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所以我录制了其他孩子实验视频,尽力拉近材料与学生的距离,以帮助学生形成统计意识,体会统计价值。
二、加强习题的开放性,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有不同的提高与发展。
教材安排的练习题,具有一定的时间及地域局限性。我把第一个练习题换成郑州市20xx年和20xx年9—12月空气质量达到优良统计图,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根据统计图能发现更多的信息,使每个学生学会思考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课下作业选取的是教材中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养成“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学习习惯,同时通过亲身实践与切身体验,再次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全过程,从而体会数据可以用来描述现象,回答问题。以帮助学生形成统计意识,体会统计价值。
【学生调查】
调查对象调查方式调查内容调查结果全班学生随机访谈喜欢上什么课?
做过投球游戏吗?70%的学生喜欢上体育课
20%的学生做过投球游戏在以前的统计学习中有哪些收获?80%的学生对统计图的特点掌握较好。
70%的学生会绘制统计图。
60%的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一定的认识。
【学生分析】
这节课教学之前我对学生进行了学前知识调查,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投球游戏这一体育活动项目很感兴趣。对于复式条形统计图,虽然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学习过。但间隔时间较长,且我校处于北方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学生来源复杂。我班的学生有三种情况,个别中途转学来的学生没学过统计,部分学生忘记了前面所学知识和大部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因此,关于本节内容的学习,主要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建构。让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真正深入到统计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形成统计意识,体会统计价值。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数据中蕴含着信息)。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用途。
2、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方法与过程: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审美、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统计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进一步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
【教法学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结合五年级的学生实际,我主要采用“直观体验,操作感知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看活动实践———合作交流———尝试动手制作———掌握特征———分析数据等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与分析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脑,磁铁,练习卡,彩笔(不同颜色的笔),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课吗?
生:喜欢。
师:操场上也可以发生与数学有关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播放投球视频)
师:你们看明白了吗?谁来说一说他们在干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多找学生说)
生:找几个学生,他们在做投球试验,看哪种方式投球远,分别用两种方式投球,测量并记录投球结果。
师:那你觉得在投球的时候,用单手投和用双手投,哪样投的远?
想不想知道他们投球结果?
师:这里用到了我们学过的统计方面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统计。(复式条形统计图)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提出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二、探究新知。
师:这是五一班孩子整理的数据(贴黑板上)。
投球者1号2号3号4号5号6号7号单手投球的距离/m12、513、012、511、512、010、513、0双手投球的.距离/m11、09、511、013、09、010、512、5
师:你能从表格中能比较出结果吗?思考一下,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可以。1号单手是12、5,双手是11、0,所以1号单手远,依次类推……,单手投球距离比双手投球距离远。和你的想法一样吗?
师:怎么更直观地表示上面数据呢?
生:画统计图。
师:我们之前学过单式统计图(PPT展示以前的方法,这是单手投球,这是双手投球的,不好比较),能不能合成一张图来表示两组数据呢?(可以2人为一组,或者独立尝试在练习纸上完成统计图),动手试试吧!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建构新知识,通过让学生自己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本班学生经验层次不一,差异较大,所以学生在讨论交流,绘制统计图中引发认知冲突。所创作品会有很大差异。)
三、展示作品,评价交流。
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你们的作品。
(实物投影展示各小组制成的统计图。学生设计出的统计图各式各样,有的小组条形全都挨在一起制成条形统计图;有的在同一个条形统计图上,把每人两种情形的条形摞在一起,用颜色区分;有的用不同颜色的条形分别表示两种情形。还有图例。有的没有想法。)
师:出示一副,让学生说说能否看懂,你怎么知道他就是这样想的?
师;请同学们对作品进行评价,哪幅统计图能正确清晰地表达出统计表的信息,并且便于比较?谈谈你对这几幅图的看法。
生:众说纷纭
师:选出优秀作品,请作品主人简单叙述绘制思路。
师:PPT展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横轴竖轴,数据,介绍图例,我们把像这样的统计图叫“复式条形统计图”,竖着的叫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横着的叫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1:1号、2号、3号、5号、7号5位同学,都是单手比双手远等。
师:通过图中的信息我们很直观清楚地看出,大多数情况下,单手投球远些。老师收集了一些原因:1、这可以从物理的角度分析,单手是一个方向,双手是两个力的合成,由于两个力不可能方向相同或者两个手作用于球的力量不相同,都会使球的方向发生改变。所以就会出现一只手没有两只手投的远的情况,1+1有时会小于2。再比如投铅球时,一般用单手投。
总结:对比复式统计图我们发现优点是:直观清楚、便于比较。
师:只要留心,生活中处处用到统计,比如天气,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设计意图: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在作品展示,对比,分析中,感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更能清晰地比较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数据的优势,通过从图中获取信息,使学生更加体会统计图的优势,直观清楚,当得出结论时,老师适当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激发起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良好的数学习惯。)
四、我会解决问题。
1、
(1)如何比较今年和去年哪年的空气质量好一些呢?与同伴说说你的想法。
(2)下面是郑州市20xx年和20xx年两年9~12月空气质量达到优良情况的统计图
郑州市20xx年和20xx年两年9~12月空气质量达到优良情况的统计图月份9月10月11月12月20xx年17161592016年182682
从统计图上看,这几个月中,哪一年的空气质量情况更好?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息息相关的问题出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品质。)
五、实践活动。
这是他们小组的情况,我们班的情况不知道和他们一样不一样,最好我们也实际投一投,将数据收集起来再进行比较。
在体育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做双手投球和单手投球的活动并将数据记录下来,把得到的结果与第82页中提供的数据相比较,与同伴交流。
(设计意图:不盲目相信课本的知识,要有亲口尝梨知酸甜的精神!)
六、回顾反思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年级数学教案4
一、学情分析:
五(2)班共有学生38人,从整体上来看,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大多数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能积极回答问题,敢于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对数学学科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爱钻研,敢于探索,爱提问和质疑。五(1)班共有学生38人,相比之下,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成绩也不好;近10名成绩过差,勉强达到四年级水平,主要表现在知识欠账过大,接受能力差,学习不够积极主动,有时有照抄作业现象。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这些内容:分数乘法、长方体(一)、分数除法、长方体
(二)、分数混合运算、百分数、统计和总复习,共计7个单元。另外还安排了“数学与生活”、
本册教材中的教学重点有: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2.重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针对分数应用题);3.了解长方体的几何结构,掌握其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4.认识百分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5.认识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以及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本册教材中的教学难点有:1.整数乘法的意义与分数乘法的意义之间的联系;2.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要结合具体情境与操作来理解;3.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是从被除数中能够分出多少个除数的角度来理解的);4.感受1立方米(m3)、1立方分米(dm3)、1立方厘米(cm3)以及1升(L)、1毫升(mL)的实际意义,能形象地描述这些体积单位实际有多大。
三、本学期主要教学任务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其计算法则,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能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2.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结构,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掌握其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其表面积和体积,并运用所学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的一些基本问题。
3.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掌握分数乘、除法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较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4.认识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的读、写百分数,探索并掌握百分数与分数、
小数互化的方法,能在理解百分数的含义和题目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的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5.认识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以及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学会选择使用;懂得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从一组数据中找出中位数和众数,并能针对具体问题选择使用。
四、主要教学措施:
1、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课、上好课,批改好作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来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
2、积极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学的轻松快乐,使学生有学会向会学转变,有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学习的效率。
3、充分把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等现代化教育资源引进课堂为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4、抓好每月一次的单元测试,以激励表扬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展开竞争,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对他们的作业争取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全班教学质量的提高。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单元要点分析:
一、单元教学内容
分数乘法(一)(分数乘整数)、分数乘法(二)(整数乘分数)、分数乘法(三)(分数乘分数)、练习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其计算法则,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能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2.经历观察、猜想和证明等数学活动,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运用分数乘分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有条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通过观察、猜想、实验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认识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借助分数乘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达和交流,从而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单元教学重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与计算法则。
四、单元教学难点
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五、单元课时划分
共7课时
第1课时分数乘法(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原理,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分数乘以整数。
能力目标: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分数乘以整数
教学难点:
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启发引导、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分数加减运算题。(临时定题)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先通分,再进行分子与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注意更正学生的错误和表扬回答问题的同学。
二、讲授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习一种新的运算:分数乘法。
让学生想一想什么是分数乘法?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板书例题,让学生想一想如何计算?
学生列出算式:1/5×3=
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1/5×3表示什么(表示求3个1/5的和是多少)?该如何计算?
教师提问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1:1/5×3=1/5+1/5+1/5=3/5;
学生2:1/5×3=??
教师和学生总结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分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分子作为分子,分母不变。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2页涂一涂,算一算。
让学生熟练计算,教师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计算方法。
2、做课本试一试1、2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五、布置作业:
课本2页3题;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
1/5×3=1/5+1/5+1/5=3/51/5×3=??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整数乘以分子作为分子,分母不变。
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折纸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引导学生利用学生自主折纸得到的算式,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建模等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折纸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利用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理解先通分,再加减的算理。
三、教学设计
(一)动手操作,明确目标
1.谈话导入,开门见山板书课题: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
(1)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
加减法。
(2)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师:听说咱们班的同学个个都是折纸高手,这节课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通过折
纸研究解决解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有信心吗?
2.请看要求
①折一折:平均折出你喜欢的份数。②画一画:用斜线画上你想画的份数。③说一说:画斜线部分是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3.动手操作
师:老师已经给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两张大小一样的正方形纸张,请你拿出其中的一张按照要求动手操作。开始。(学生明确要求后,进行折纸、涂色、交流等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展示。
师:谁能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折的,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学生汇报,老师将学生的'折纸和涂色情况贴在黑板上并在纸旁板书相应的分数)
5.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要把黑板上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加起来你可以列出哪些加法算式?(学生口述算式,教师分别将学生提出的算式书写在黑板上。)
想一想你能把这些算式分成几类?你是根据什么分的?(同分母、异分母)(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黑板上的算式进行整理。)
还记得如何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吗?谁来说说?(齐读同分母分数加减数的计算方法。同时将同分母分数加法让学生进行练习,口算出每道题的结果。)
师:从学生汇报的异分母加法算式中任意选择一道问:异分母分数如何加减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
(二)自主探索,理解算理
1、自主探索进行算理探究。
师:出示生自编算式(1/2)+(1/4),请大家猜猜看,这道题的结果会是几呢?独立尝试,汇报各自的计算过程与结果。预设:可能出现的情况如下:
结论1:(1/2+1/4=1/6)
结论2:(二分之一加上四分之一等于四分之三)
结论3:(二分之一加上四分之一等于六分之二)
2、讨论验证
师:为什么同样的算式,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到底谁对谁错呢?
生:在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
3、理解算理。
师:刚才有人说结果是(---),有人说是(---),还有人说是0.75,到底谁对谁错呢?送给大家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请同学们用手中的纸折一折,一起来验证一下到底谁对谁错。开始。
注意通过展示学生的折纸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通分过程,明确()+()=()=()是错误的,感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不能将分子分母直接相加减。
师:在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不能直接将分子、分母直接相加或相减呢?
出示小数加法算式“4.21+5.3”,提问:“可不可以将百分位上的1加上十分位上的3”感受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不能直接将分子、分母相加。
师:可不可以将百分位上的1加上十分位上的3?
生1:不可以。因为相同的数位没有对齐。
生2:小数点没对齐。
师:小数点没对齐也就是什么没对齐?——数位没对齐
师:数位不同也就是什么不同?(计数单位)
师:也就是说当单位不同时不能直接相加减。我们在来看这道分数题,他们的什么不同?(分母),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可以直接相加减吗?(生:不可以。)
师:通过大家的交流,现在大家明白在做异分母分数加减时为什么不能直接将分子、分母相加、减的原因了吗?
4、小结算理
谁来说究竟该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呢?
生汇报:先要通分,(也就是统一分数单位),把异分母的分数变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三)迁移应用,巩固提高
1.迁移应用,解决减法问题:
1/2-1/4=
2.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与-,再次为学生提供尝试机会。
(学生练习后全班回馈交流,并规范书写格式。)
四、总结规律,内化提升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应怎样计算?
生: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再加减。(随着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异分母分数通分转化同分母分数
五、作业布置
五年级数学教案6
第6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7课时 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教材P99例4及练习二十二第1~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并掌握用分解法或添补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自身条件,选择有效的计算方法进行面积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运用组合图形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组合图形的多种面积计算方法,会找出计算每个简单图形所需的
条件。
难 点:根据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各种平面图形。
生:七巧板、简单图形学具、少先队中队旗实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导入:同学们都玩过七巧板吧,在七巧板里都有哪些图形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2.你能用七巧板拼出什么图形来?指几名学生用七巧板拼出图形,并展示。
通过学生拼出的图形引出组合图形的定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图形组成的大的不规则图形叫组合图形。
3.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板题: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互动新授
l.谈话: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图形都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出示教材第99页的各种图形。
这些组合图形里有哪些是学过的图形?同学们试着找一找。
小组合作,尝试找出情境图中的组合图形是哪些图形组成的,并交流汇报。
汇报时学生可能对相同的图形有不同的组合方法,特别是对队旗的组成,在此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学生可能会想到:队旗是由两个梯形组成,或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组成,还可以看成由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组成。小房子的表面是由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组成的。风筝的面是由四个小三角形组成的,2.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组合图形?请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想到:厨房里的三角架、房子的分布图、桌子等。
3.引导思考:关于组合图形,你还想研究它的什么知识?
学生可能想到研究它的周长,也可能想到研究它的面积。
适时点拨:它们的.周长就是围成图形的所有线段的长度。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组合图形的面积。
4.出示教材第99页例4: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并思考:怎样计算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说一说是怎样分的,然后再算一算。
集体汇报,学生可能会想到两种方法:
(1)把组合图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先分别算出三角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再相加。
教师可将学生的分法用多媒体展示:
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5+5×2÷2
=25+5
=30( m2)
(2)把这个组合图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先算出一个梯形的面积,再乘2就可以了。
教师可将学生的分法用多媒体展示:
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5+2)×(5÷2)÷2×2
=12×2.5÷2×2
=30(m2)
教师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1题。
先让学生对组合图形分一分,说一说是如何分割的,再计算。
学生可能会把组合图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也有的可能分成两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这时要让学生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从而选择较简便的方法解决问题。
2.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2题。
本题图形是队旗,在例题里已经对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这里可以让学生思考“能用几种方法计算”,拓展学生的思维。
学生可能会想到:把队旗分成两个梯形,求两个梯形面积的和;或者把队旗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求它们的面积之和;或者用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减去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求队旗的面积。
3.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3题。
先独立思考如何计算,再自主算一算。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让学生知道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不只是能用加法计算,有时也可以用一个图形面积减去另一个图形的面积。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
1.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图形组成的大的不规则图形叫组合图形。
2.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可以把它分割成我们学过的简单图形,计算出简单图形的面积后再相加。
3.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不只是能用加法计算,有时也可以用一个图形面积减去另一个图形的面积。
五、作业: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4、5、6题。
【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图形组成的大的不规则图形叫组合图形。
5×5+5×2÷2 (5+5+2)×(5÷2)÷2×2
=25+5 =12×2.5÷2×2
=30(m2) =30 (m2)
五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解决问题、学习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 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分数乘整数的乘法。
3. 体验用乘法解决连加问题的价值,激发学习新知识的愿望。
教学重点:
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先约分,再相乘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设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铺垫
1.让我们先来做几道口算题,你能直接口算出结果吗?
出示:
3/8 +1/8= 1/3+1/5= 7+9=
1/4+1/4+1/4= 2/9 +2/9= 3+3+3+3+3+3=
2.学生口答。
3.最后一题你是怎么口算的?还可以怎样口算?--引导学生说出用乘法3×5或5×3来计算。
4.师小结:是啊,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可以用乘法。
二 自主探究
1. 质量问题
教师口述问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交流学生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2/5+ 2/5+ 2/5 2/5 ×3
=(2+2+2)/5 = (2*3)/5
= 6/5( 千克 ) = 6/5( 千克 )
2.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联系: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
区别:一种方法是加法,另一种方法是乘法。
教师板书: 2/5+ 2/5+ 2/5= 2/5×3
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
加法表示3个2/5相加,因为加数相同,写成乘法更简便。
2/5×3表示什么?怎样计算?
表示3个2/5的和是多少。
2/5+2/5+2/5=(2+2+2)/5 =2*3/5 = 6/5 用分子2乘3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3.提示:为计算方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
三 归纳概括
分数乘整数,用分子和分母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观察图并列式计算。交流时,说一说是怎样列式的,怎样算的。
练一练
总结
回顾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总结及应用过程。
2. 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的含义,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问题。
3. 在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的含义,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问题。
教学设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整数,谁来说说应该怎样去计算分数乘整数呢?
出示复习题
2/5×2 3/4×9 2/7×6 11×7/12
全班交流。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分数乘法的知识。
二 自主探究
草莓问题
1.师口述:每千克草莓5元,我要是买2千克应该付多少钱呢?买3千克呢?
2.自己列式并算出结果。
3.全班交流。
(1)5×2=10(元) (2)5×3=15(元)
4.谁能告诉老师,刚才做的题我们用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个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
5.师:说的很好,那么下面这个该怎么解答呢?
我要是买1/2千克、 2/5千克草莓呢?
6.自己试着列出算式,并说说算式求的是什么?
7.交流,让学生明白:
5×1/2求的是5的二分之一是多少。 5×2/5 求的是5的五分之二是多少。
8.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并交流。
9.师生共同总结: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三 巩固练习
1.5元的3/4是多少? 7元的2/3是多少? 5元的1/7是多少?
2.作品展
(1)教师口述,写出相关数据
五(1)班举行庆"十一""我爱祖国"作品展,共收到45件作品。其中,绘画作品占2/5,赞美祖国的文章占1/3,各种图片占4/15,三种作品各有多少件?
(2)讨论:求"三件作品各有多少件"是什么意思?
(3)师生共同算出绘画作品的件数。
(4)鼓励学生自己解决其他两个问题,再交流。
练一练
总结
回顾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并能正确解答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中国学习联盟胆尝试,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找到与求路程应用题的内在联系.
2.正确分析解答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掌握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出示复习题
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3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远?
1.画图,列式解答.
2.订正答案
3.小组讨论:试着改编一道求相遇时间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
例4.两地相距270米.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1.讨论:复习题的线段图该怎样改一改.并试着画一画.
2.联系复习题的解法,尝试解答
3.订正思路
想法一:两人相遇时,所走的路程是270米.几分走270米,就是几分相遇.
270÷(50+40).
想法二:根据复习题“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依据乘法的因积关系可得:
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和.
三、反馈调节
两人同时从相距64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一个人骑摩托车每分行600米,另一人骑自行车每分行20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1.学生独立分析解答.
2.订正答案.
3.质疑:对于“求相遇时间”应用题还有什么问题?
4.教师提问
(1)要求“相遇时间”题目中需告诉我们哪些条件?
(2)例4与复习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四、巩固练习
(一)从北京到沈阳的铁路长738千米.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北京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59千米;沈阳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64千米.两车开出后几小时相遇?
(二)两艘军舰同时从相距948千米的两个港口对开.一艘军舰每小时行38千米.另一艘军舰每小时行41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艘军舰可以相遇?
教师提问:怎样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三)两个工程队合开一条670米的隧道,同时各从一端开凿.第一队每天开12.6米,第二队每天开14.2米.这个隧道要用多少天才能打通?打通时两队各开凿多少米?
(四)长沙到广州的铁路长726千米.一列货车从长沙开往广州,每小时行69千米.这列货车开出后开往广州,每小时行69千米.这列货车开出后1小时,一列客车从广州出发开往长沙,每小时行77千米.再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五、课后小结
我们今天所学的相遇问题与以前学习的行程问题有什么主要联系和区别?通过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探究活动
猜两位数
活动目的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方法
表演前请观众心里想好一个两位数,再请观众将自己想的两位数乘167,然后加上2500,请观众把最后得数报出来,表演者就知道观众心里想的是哪一个两位数.
例如:观众想的是59,他按规定计算出
59×167+2500=12353
表演者根据报的得数计算
53×3=159
于是就知道观众想的是59.
活动过程
1.教师进行表演
2.学生探讨其中的奥妙
3.学生自己设计这样的几个游戏.
猜数方法
将得数末两位乘3,取乘积的末两位就是观众心中所想的两位数.
六、板书设计
五年级数学教案9
一、教学内容:
P9-10例7“做一做”练习三4-7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用于小数乘法的计算;
2、使学生能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一些小数乘法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的推理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用于小数乘法的计算。
难点: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一些小数乘法进行简便计算。
四、教学具准备:
投影仪、小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按运算定律填空:
15×12= ×
(18×4)×25=18×( × )
(36+64)×7= × + ×
2、用简便方法计算:
25×478×4 65×201
3、计算下面各题:
2.5×4.78×4 0.65×201
4、引入
这两道题用竖式计算要很多时间,谁能想个办法使这两道题计算比较快呢?
(二)、教学新课
1、刚才几位同学说的对不对呢?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乘法是否适用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2、出示:
下面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0.7×1.2〇1.2×0.7
(0.8×0.5)×0.4〇0.8×(0.5×0.4)
(2.4+3.6)×0.5〇2.4×0.5+3.6×0.5
学生口头回答后提问:“把上面几题与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比较,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应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比较简便。
3、利用运算定律计算复习中第三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说在怎样计算简便?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三)、课堂练习
1、基本练习
完成练习三第4题。说出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把左右两边结果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0.25×89×4 65+65×0.01
1.25×68×0.8 4.5×10+4.5×0.1
65×1.01 100×4.5
78×4.5+22×4.5 0.25×4×89
4.5×9.9 12.5×0.8×68
(四)小结:
学生相互之间讨论,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五)作业:
练习三第5、6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1.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联系及其区别。
2.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奇数的区别。
【教学指导】
由于本单元内容较为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进行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应注意以下两点:
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本单元中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对于后面的公因数、公倍数等概念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方法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
2.由于本单元知识特有的抽象性,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虽然我们强调从生活的角度引出数学知识,但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一些老师往往忽视概念的本质,而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概念或结论,导致学生无法理清各概念间的前后承接关系,达不到融会贯通的程度,而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提高,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结论,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等等。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7课时
1.因数和倍数2课时
2.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
3.质数和合数2课时
【知识结构】
因数和倍数(1)
学习内容认识因数和倍数(教材第5页内容,以及第7页练习二的第1题)。第1课时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教具运用课件
教学方法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教师用课件出示口算题。
10÷5=16÷2=12÷3=100÷25=150×4=
220÷4=18×4=25×4=24×3=20×86=
学生口算
2.导入:在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相乘,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积。乘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乘的关系,在除法算式中,两个数相除,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商。除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除的关系,在整数乘法和除法中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探讨的内容。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1)
【新课讲授】
1.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1,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算式,把这些算式分为两类。
学生说出自己的分类方法,商是整数的分为一类,商不是整数的分为一类。教师以商是整数的第一题为例,板书:12÷2=6。
教师:在这道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商也是整数,这时我们就可以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谁来说一说其他的式子?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2)说一说第一类的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学生回答,如:在20÷10=2中,20是10和2的倍数,10和2是20的因数。或:20是10的倍数,20是2的倍数,10是20的因数,2是20的因数。(3)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2.举例概括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包括0。
教师:在自然数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每个同学都在心中想一个,想好了说给大家听。学生举例,并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教师同时板书。
教师小结:像这样的例子举也举不完,那能不能用比较简洁的方式来叙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呢?
引导学生根据“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表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如:m÷N=P,m、N、P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N和P是m的因数,m是N和P的倍数。
A×B=c,A、B、c、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
你能从这些数中挑出两个数,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3、9、15、21、36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1题。
3.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16和24和2472和820和5
4.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因数和倍数(1)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因数和倍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包括0。
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教学反思
【作业设计】
五年级数学教案11
目标
①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②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③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及训练
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仪器
教具
投影片(教材第78页的饼图)
教学内容和过程
教学札记
一、创设情境
1.填空。
(1)表示()。
(2)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计算。(1)5÷8(2)4÷9
二、揭示课题
我们知道,在计算整数除法时经常遇到除不尽或得不到整数商,有了分数,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2
(1)读题后,指导学生根据整数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板书:
1÷3=
(2)讨论:1除以3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3)教师画出线段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把1米平均分成3份,其中一份应是1米的,就是米。
(4)写出答语。
2.教学例3。
(1)读题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4。
(2)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拿出三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把它看作3块饼,用剪刀把它们分成同样大小的4份。
(3)请几名学生口述分法及每份分得的结果,教师总结几种不同的'分法。
(4)归纳。从上面的操作可以知道,把3块饼平均分成4份,无论怎样分,每一份都是3块饼的,即3个块,把3个块拼合起来就是1个饼的,即块。因此,3÷4=(块)。
由此可见,不仅可以理解为把1块饼(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的数,也可以看作把3块饼组成的整体(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3、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引导学生观察1÷3=、3÷4=这两道算式,想一想:
①两个自然数相除,在不能得到整数商的情况下,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②用分数表示商时,除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分别是分数里的什么?
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2)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归纳出以下三点:
①分数可以表示整数除法的商;
②在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要用除数作分母、被除数作分子;
③除法里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里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里的分母。(强调“相当于”一词)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表示成下面的形式:
板书:被除数÷除数=
(3)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那么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发怎样表示?
板书:a÷b=(b≠0)
(4)想一想:这里的b能为0吗?为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在整数除法里,除数不能是零,在分数中分母也不能是零,所以这里b≠0。
(5)再想一想:分数与除法有区别吗?区别在哪里?
着重强调:分数是一种数,但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除法是一种运算。
4、学生阅读教材,质疑问难。
四、课堂实践
教材第79页中间的“练一练”。
五、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全课,说说学到了什么,自我总结,教师作补充。
六、课堂作业。练习十四第1-4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结合具体实物说出体积的含义。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并且能用体积单位合理估计物体的体积的大小。
2.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比较、思考交流、感悟体验等学习活动,经历物体体积概念的形成过程,逐步建立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交流倾听,善于比较的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
在原来知识结构里:学生学习了线段的长度、面积的大小及相关的计量单位,学生初步建立了一维二维的空间观念。这些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基础。
体积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我对北师大版、苏教版、人教版的本课内容做了比较。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通过实验演示或操作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体积的含义,构建体积单位的表象。因此,我由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回顾、感知、操作、想象,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在对比中学习,逐步达到对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在观察思考、感知体验、操作想象等活动中建立体积概念及体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体验活动中理解体积的含义,经历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的表象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体积和体积单位
一、对比引入新知。
学生汇报:分别是线段,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体或正方体。
教师引导:
线段有长短之分,长(正)方形和长(正)方体有大小之别。
为了表示物体的长短,我们认识了长度。
为了表示物体平面部分的大小,我们学习了面积。
如果要表示整个物体的大小,那又将产生什么呢?
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块来学习。
【设计意图】对比引入,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同时又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三者相互之间有联系吗?
活动2【活动】体积和体积单位
二、活动揭示概念。
活动一:体验书包里的空间。
提出问题:观察一下自己的书包,是不是还可以再放些东西?
学生汇报:有的已经装满,有的还可以再放些东西。
教师引导:书包没塞满说明它还有一定的空间。书包已经塞满,说明它没有了空间。它的'空间被占据了。(板书:空间)
追问:书包的空间被谁占据了?
学生汇报:书占据了书包的空间,学习用具也占据了一定的空间,还有一些喜欢吃的食品,同样也可以把书包的空间占据了。
追问:这说明什么?
学生汇报:任何物体都会占据一定的空间的。(板书:物体占空间)
教师进一步引导:大家可以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物体占有空间的现象。
学生交流:我们占据教室的空间教室占据学校的空间学校占据小区的空间……
【设计意图】学生身边引入,通过引导观察和思考,让学生体验书包里有“空间”。并随之拓展,将空间这一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丰富学生的空间表象。
活动二:观察演示实验。
1.盛水的杯子装入石头,水面升高。
2.装满沙的杯子倒出沙子,放入石块,结果沙子不能全部被装入。
3.与第一个实验相比,盛水的杯子装入一块较大石头,水面升高的幅度较大。
提出问题:你能解释实验现象吗?
学生交流:水面升高,是因为石头把水的空间占据了。
沙子不能被装入,是因为石头占据了沙子的空间。
石头较大,占据的空间就较大,水就升的高。
教师归纳:物体要占据空间,并且所占的空间大小是不一样的。(补充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教师引导:粉笔盒与电脑桌比,粉笔盒占据的空间小,电脑桌占据的空间大……为了更加简洁地表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我们引入了“体积”(板书)
引导学生叙述:书包的体积是书包所占空间的大小,电脑的体积是指……教室的体积是指……
引导概念:物体的体积是表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设计意图】为了进步加深学生对“空间”的理解,以及对概念的完善,继续通过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步步相扣,层层推理,逐步引出物体的体积概念,较好地处理好了体积概念的抽象。
三、多角度认识单位
1.认识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所占空间大就是体积大,所占空间小,就是体积小。
下面的电冰箱、小水杯和篮球,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
学生交流:电冰箱体积最大小水杯的体积最小。
问题引导:上面的物体,体积大小非常直观,若是像这样的两个物体,你能一子比较出它们体积的大小吗?
学生建议将它们分成若干个大小相同的小立方体。教师课件演示。
结论:要想比较它们的大小,必须要有统一的体积单位。
2.对比加深记忆。
同学们打开课本第39面,自学书上内容,看看常见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书上是怎样描述的。
学生汇报: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填写表格:通过比较,使学生能够感受单位的共同结构与特征。从而加深记忆。
意义
常用单位
简写符号
长度
面积
体积
3.建立单位表象。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模型和其它实物。
辨认:让学生找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并说说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举例:一个手指尖的大小、一个筛子的大小、一个键盘字母按键的大小等。动手摸一摸,亲自学生感受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
操作:用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有几种摆法?
想象: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2个这样正方体,体积是2立方厘米,10个呢?100个呢?1000个呢?那么1000立方厘米又有多大呢?
②找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说说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
感受1立方分米实际大小或几立方分米。
认识1立方米
先让学生比划。看看教室里面那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米。
学生体验:三把米尺借助教室的一个墙角共同来做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老师想让几个同学站到我们做的这个1立方米的空间里去,看一看可以站多少同学?”
教师可进一步举例:一个橱柜的大小,一个电脑柜的大小约是1立方米。
1立方米的水可以装满500个暖瓶。
【设计意图】学生对一个新的概念的接受和形成需要不断地体验和强化,本环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感知、操作、想象等活动逐步建立单位的表象,较好地渗透了单位化的思想。
活动3【练习】体积和体积单位
四、巩固运用提升。
1.结合具体实物说一说体积的含义。
电脑的体积是指电脑所占空间的大小。
2.在下面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五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数学第九册教材P27页例7和例8
教学要求:
认识循环小数的特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计法。
教学重点:
循环小数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板书课题:循环小数
二、出示学习目标
认识循环小数的.特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计法
五年级数学教案14
一、创设情境
填空:
1、叫做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3、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
师:我们已经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那么怎样计算任意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出示:一块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橡皮泥,用刀将它切成一些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提问:请你数一数,它的体积是多少?有许多物体不能切开,怎样计算它的体积?
实验:师生都拿出准备好的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块,按第17页的'第(1)题摆好。
观察结果:
(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板书:长方体:长、宽、高(单位:厘米)
含体积单位数:
体积: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
同桌的同学可将你们的小正方体合起来,照上面的方法一起摆2层,再看:
(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同上板书)
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用字母表示:V=a×b×h=abh
应用:出示例1,让学生独立解答。
2.小组学习--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思考并回答: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正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呢?
结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V=a3
说明:a×a×a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
应用:出示例2,让学生独立做后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做第19页的“练一练”的第1题。
(1)先让学生标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再根据公式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
(3)集体订正。
2、做第19页的“练一练”的第2题。
3、做练习三的第4、6题。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三的第5、7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用字母表示:V=a×b×h=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V=a3
a×a×a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
五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课本第71页。
教学目标:
1.掌握在小数除法运算中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值。
2.在计算过程中,能有条理地说出自己思考的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并提高的计算能力。
3.经历探索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取值。在探索的过程中,能逐步学着将已有的知识方法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能较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
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计算下面各题:
7.3×0.315(保留两位小数)
0.27×0.45(保留三位小数)
0.54÷3.6 69.01÷0.67
2. 完成后集体交流。
说说小数乘法取近似值的方法。
说说小数除小数的计算方法。
3.揭示课题。
二、自主学习例题12(预设7分钟)
出示例12的表格,学生根据导学单独立完成。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1、自主学习导学单
(1)说说你从表格中读到了哪些信息?你都想到了什么?
(2)如何求海狮游速是每分钟多少千米?(独立计算出结果)
(3)在计算时遇到了什么问题?
(4)要保留两位小数,除到商的哪一位就可以了?
2、小组合作探究。
3、集体交流
(1)怎样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值?
(2)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值要注意些什么?
总结:要保留两位小数,只要除到商的千分位(比要求的位数多一位),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写出结果。
横式上要用“≈”,答语中要写“大约”。
三、组织练习。(预设13分钟)
基础题:
1.完成“练一练”。
(1)学生任选一种自己喜欢的海洋动物求出它每分钟的速度。
(2)集体订正,说说是怎么想的?
专项题:
2.练习十三第9题。
集体订正,说说每个近似值是如何得到的?
追问:谁能来说说怎样来求商的近似值?
3.练习十三第10、11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方法。
教师巡视。教师充分让学生说说每一题的思考过程。纠正巡视中发现的错误。
创编题:
人造地球卫星每小时大约运行30000千米,衣架超音速飞机大约飞行2200千米,卫星运行的速度大约是这架飞机的多少倍?(得数保留整数)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教案数学教案12-27
五年级上数学教案01-14
五年级数学教案10-12
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22
五年级的教案数学教案02-17
[经典]五年级数学教案05-08
[精选]五年级数学教案05-27
五年级数学教案09-29
【经典】五年级数学教案12-12
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