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24——25页,例5和例6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意义。
(2)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
(3)掌握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四、教法与学法教法:
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学法:类比推理。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们又在多功能教室一起上一节数学课,你们兴奋吗?想在同学们面前好好展示自己吗?那么就请同学们带着愉快的心情和我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看谁是最棒的!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课件)
2、这两组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呢?
3、引入新课:看来同学们对于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都掌握的非常好,你能说说什么叫加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吗?用字母怎样表示呢?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运算定律吗?那么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想一下,在乘法运算中有这样的运算定律呢?(有)。看来同学们都很有胆量,敢于猜想,对,乘法也有这样的运算定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师板书课题: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二)探究新知
教学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课件)师: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植树节),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呀!你们植过树吗?那么你们知道植树要做哪些事情吗?老师这有一副同学们在植树的情境图,(课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你从这幅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栽树)。
(2)根据这些信息,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1、教学例5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想一想:怎样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呢。指名汇报:4×25=100(人)25×4=100(人)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你们有什么发现?
师板书4×25=25×4
(2)那让我们一起再看一组算式真的是像你刚才发现的那样吗?(课件)。
(3)师: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谁能总结归纳这个规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你们通过猜想、验证总结的规律对不对呢?请看小博士是怎么说的?(课件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该怎么表示呢?(课件)师板书乘法交换律axb=bxa
(4)请同学们用乘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课件)
(5)请同学们做一道题,并运用乘法交换律验算。(课件)
2、教学例6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共同探讨,得出乘法算式中同样也有交换律,那么乘法中会不会也有结合律呢?下面我们继续观察植树情境图。(课件)师:从情境图中,你还可以知道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一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新的数学问题吗?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些树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
(2)怎样列式呢?(25×5)×2或者25×(5×2)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3)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计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可以用等于号连接起来。)那么(25×5)×2()25×(5×2)中间应填什么符号呢?
板书(25×5)×2()25×(5×2)
师:我们观察一下这组算式是这样的吗?(课件)
(4)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从这些等式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发现的和小博士发现的一样吗?课件(乘法结合律)
(5)指名汇报: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就是乘法结合律。师板书:乘法结合律
(6)师: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这三个因数,你能写出乘法结合律吗?
师板书(a×b)×c = a×(b×c)。
(7)用乘法结合律填上合适的数。(课件)指名汇报
3、比一比,议一议。想一想,到现在为至,我们学习了哪些运算定律?用字母如何表示呢?看看这些运算定律公式,你发现了什么?(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交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三)巩固练习
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1、下面老师给你们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请看大屏幕。(课件)先填空,再想想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口算发现规律(课件)知道了乘法中的这三对好朋友,运用今天我们学习的新知识,我们就可以进行简便计算了。
3、下面的题怎样简便怎样计算,并说说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4、第四小学新建了一幢4层的教学楼,每层有5个教室。每个教室放映24张课桌,一共需要多少张课桌?
5、拓展练习
6、第四小学有6个年级的同学参加跳绳比赛,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班有23个人参加。一共有多人参加比赛?
(四)总结收获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课件出示并总结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8页-第90页的"方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准备:
图片,纸卡,投影仪。
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
出示88页的天平图: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天平的左边有一个药丸和5克砝码,右边有10课砝码,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天平平衡。
师:天平平衡说明了什么?
生:天平两边的质量相等。
师:如果用x表示药丸的质量,你能根据天平平衡写出一个等式吗?每人在纸上写一写,试一试。
学生汇报:
师:x+5表示什么意思?10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什么意思?
出示课本上的'月饼图: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师:你能不能写一个等式吗?
同桌讨论:
一生汇报:
生:每块月饼的质量×4=380克。
师:如果用y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你能写一个等式吗?每人在纸上写一写。
学生汇报:4y=380
出示课本上水壶图的左半幅: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根据这幅图,你能不能说出一个等式呢?(同桌互相说)
一生汇报。
师:如果每个热水瓶能装z毫升的水,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等式吗?每人在纸上写一写。
生汇报:
2z+200=20xx;
2z=20xx-200
师: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列的几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与同学交流。
师:像上面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谁能说一说方程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
二、拓展应用: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教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方程,那么怎么列方程那?
1.第89页第1题:
看图列方程。
让学生看懂图意,再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等量关系,最后列出方程。
指名回答是在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第90页第2题:
根据题意列方程:
第二题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
3.第90页第3题: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找出日历中尽可能多的规律,并尝试用字母表示出来,在讨论书上的问题。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
课本18页例1 及做一做,练习三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演示讲解。观察思考,操作交流。
教学用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大家回忆以前我们数学上学过的关于辨认物体位置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生回答。师结:一般定方向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定的。还有吗?
(引导学生回顾位置与方向的有关知识,学生汇报。学生指认地图上的方向,填充八个方位图)
2、春季是运动的最好时节,我们同学们都很爱好运动,不久我校就会举行一次越野比赛,现在老师将越野图展现给大家。
观察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
下面我们一起探究1号点、2号点、终点与起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何确定它们的位置与方向。
板书课题:确定物体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越野图,提出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
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1)小组讨论: 确定物体的位置,需要确定哪些条件?
知道在出发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吗?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么样走会更加的准确?
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在说具体位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向。——靠近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 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1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 1千米。你学会表示了吗?
(2)小组汇报。
(3)教师小结:确定物体的位置需要确定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
板书:方向 距离
4、练一练:让学生找出2号点和终点的位置。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努力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学生讨论充分,积极参与学习,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小主人的主体地位。)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做一做 。
师:这是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仔细看图
(1)学校在小明家北偏( ) ( )的方向上,距离是( )米。
(2)书店在小明家( )偏( ) ( )的方向上,距离是( )米。
(3)邮局在小明家( )偏( ) ( )的`方向上,距离是( )米。
(4)游泳馆在小明家( )偏( ) ( )方向上,距离是( )米。
指名填空,集体评议。
2、练习三第1、2题。
认真思考,独立完成,集体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师小结: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方向标。
板书设计:
确定物体位置
方向 距离
确定位置
教后反思:
1、收获: 在这节课中,学生表现积极,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大多数同学都能够掌握一个物体位置的方向与距离。
2、不足: 有的同学说了方向后忘了说物体的距离。还有的同学有时会将物体的哪偏哪与度数弄反了
3、改进措施: 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严密性,及时纠正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度数与所偏方向的一致性。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4
一、观察实物引入
1、教师手里举着一个盒子,盒子高度在胸前,师生互动游戏“比眼力”。
2、教师选择不同方位的学生“观察”盒子,并介绍所看到的范围。
3、教师近距离观察手里的盒子,并向学生介绍所看到的范围。同时宣布游戏结果:老师获胜。
4、学生由此发表争议,教师质疑: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到我们观察的范围和效果呢?引出新课,并板书。
【设计意图:由学生感兴趣的游戏互动导入课题,既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又使学生感受到观察物体要注意全面性,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活动中探究新知。
(一)、观察位置高低变化:
1、课件出示节日礼物情境图,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图片说出它所传递的数学信息。
2、课件出示贝贝四次观察的不同位置。
3、学生小组内讨论、猜测:贝贝这四次观察,它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想象它每次看到的礼物可能
是什么样子。(小组内可以用桌上的物品亲自去尝试、感受一下观察位置的变化引起的观察效果的不同。)
4、汇报交流。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在书中第56页标出贝贝四次观察的顺序。
5、交流反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教师板书。
观察位置观察对象
低→高范围扩大
6、联系生活讨论:你在生活中还有类似的经历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作为学习素材,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从教师指导到放手让学生迁移的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并学会观察的'方法,体现“动态”的教与学。在有趣生动的情境教学中,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为接下来的独立观察作好方法上的指导与铺垫。】
(二)观察位置远近变化:
1、实际观察:
(A)请坐在最后的同学看教室的前方,你能看到哪些物体。
(B)再请这位同学从教室后面向前走,边走边观察,你看到的物体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C)其他同学猜一猜,他们两次看到的画面会有什么不同?
(D)让观察的同学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解决情境问题:
(1)课件出示情境图:小明沿着小路去向树林看守人的小屋走去。
学生思考并讨论:小明越走近房子,他观察效果会有什么变化。
(2)(课件出示两幅图片)先比较这两幅图的区别,然后说出哪幅是在A点看到的,哪幅是在B点看到的?
(3)画出小明站在A位置时所能看到的树的范围。(强调画法)
(4)反馈交流后学生独立画出B位置时所能看到的树的范围。
(5)拓展应用:说说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过远近位置不同,所看到的景物有所不同的经历。
(6)小结:教师补充并板书,课件出示:
看物体时,离得越远看到的物体越(),越(),比较模糊。离得越近看到的物体越(),越(),比较清晰。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和交流机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与同伴交流的的好习惯。】
三、拓展实践。
1、摄影大赛(课件):小军、明明和亮亮对一辆轿车进行不同角度的拍摄,请找出各摄影作品的作者是谁?
2、出示几张本节课小组学习活动的照片,说一说照片是教室的哪个角度拍的?
【设计意图:以学生身边及眼前的教室和互动学习为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丰富课堂教学中的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四、总结提升:
引用我国北宋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一诗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一诗句总结本课,并对学生进行“只要我们的视野放得开阔些,我们的胸怀就会变得更宽广”的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总结环节,将数学知识和语文知识相联系,实现了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受到思想教育的同时,还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板书设计:
节日礼物
观察位置观察对象
低高范围扩大
远近范围缩小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5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以及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以上内容具体编排如下表:竖式计算,理解算理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小数连加、连减的计算
小数加减混合计算一般的小数混合加减运算
带括号的小数加减混合计算
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小数加减简便计算
加减混合计算的推广能应用合适的运算定律进行
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三、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竖式计算和加、减混合运算。
四、教学难点
能运用运算定律中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推广到小数中灵活进行简便计算。
五、教学策略
1、对于小数加减法,因为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就已经通过元、角、分的加减初步认识了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并且在第四单元学习了小数的产生及意义和
计数单位。所以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应是让学生联系整数加减法的算理和小数的意义理解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方法及法则。本单元意图让学生学会把知识的特殊性向一般性转化,遵循小学生由浅入深的`渐进式学习特点,把小数加减法剥离具体情境抽象出小数加减的计算法则,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2、本学期第一单元学生就已经学了整数混合运算,本单元让学生理解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小数混合运算中同样适用。同时学生已经在本册书第三单元学了整数运算定律,本单元主要是将整数运算定律中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推广到小数中应用。通过推广,帮助学生拓展定律的使用范围拓宽自己的知识框架,产生知识的正迁移,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和联系特性。
3、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数位不容易对齐。特别要注意数位不一一对应的加减法,小数部分不够减的情况,不少学生则容易把这种不够减的减法计算做成加法,特别是整数减小数的情况。在教学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六、教学时间
新课和练习6课时、单元测验2课时,合计8课时。
第一课时小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95—97页例1、2,“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退位减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入
1、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2)通过计算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3)养成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2、出示自学提示。
仔细看数学书95、96、97页例1、例2。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学生通过实例观察,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以及了解它们的表示方法。
2、能正确区分直线、射线和线段,掌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二、过程方法
1。引导学生利用观察和实践活动,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观察,操作学习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关于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空间概念。
三、情感态度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手电筒、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喜欢这部动画片吗?(课件出示熊大和熊二)
熊二在森林呆的太久了,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熊大就带着熊二一起去小镇看看。
从森林出发有三条路到达小镇,你认为聪明的熊大会选择哪条路线呢?
突出:(1)线段的特点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这条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
反问:另外两条路线的的长度是否是两点间的距离?
二、探索新知
1、进一步学习线段
课件出示一条线段
师:线段有几个端点?(生:两个)
师:我们现在给这两个端点做上记号,标出A、B两点。
板书:线段AB
师介绍:在数学上为了表示方便,可以用端点的字母来表示这条线段。例如:线段AB。你能用不同的字母表示这条线段吗?
学生尝试并交流
2、认识射线
(1)谈话:它们就沿着这条直直的线段路线一路走到了美丽的小镇,看到了美丽的夜景。观察这些美丽的'光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课件展示美丽的夜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小结
(它们都由一点出发,直直的射向远方,无限延伸。)
师:像这样只有一个端点,笔直的向一端无限延长的线,我们把它叫做射线。
板书:射线。
这些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作射线。
(2)电脑演示同时口述把线段的一段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你会画射线吗?试着画一下。
学生试着画射线。
学生展示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师简单介绍射线的表示方法并小结射线的特点。
(3)举生活中射线的例子。
学生举例教师小结。
3、认识直线
现在仔细看屏幕我们继续学习,刚才我们把线段一端无限延长是射线
师:那如果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你能想象出它是什么样的吗?
课件演示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
(同时想象一下两边无限延长,想象着向两边无限延长,延长出练习本,延长出学校,一直向宇宙中延长。)
教师小结: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长。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
你会画直线吗?
学生试着画直线并展示。
师将学生所画的直线变换位置,请学生思考它们是否还是直线?
师:你们准备怎么表示直线?
学生相互交流表示的方法。
师小结:只要具备了直线的特点,不管位置、角度怎么变动,都是直线。直线可以像线段一样表示,还可以用小写字母表示。例如直线AB或直线l。
大家画一画。
4、大家认识了射线、直线和我们以前学的线段,直线、射线与线段相比有异同点呢?
集体交流,教师小结。
课件展示:
三者联系: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7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2页—第43页,主要内容是“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2.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观察,学会总结。
3.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策略:
通过创设情境,通过复习整数的乘法来激趣学习小数的乘法,通过扶放结合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
图片,纸卡。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主导活动
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激趣明标
1.出示一张测量表:这是小强学习测量以后,课外测量的几组数据。你能根据这些数据算出它们的面积吗?
街心广场
长30米
宽20米
花坛
长3米
宽2米
地板砖
长0.3米
宽0.2米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出3个算式: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汇报。
街心广场:30×20=600(平方米)
花坛:3×2=6(平方米)
地板砖:0.3×0.2=?
利用数据直接引入课题。
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扶放结合
探究新知
1.讨论:街心广场和花坛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长与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2.总结:长与宽都扩大到原来10倍,面积扩大——100倍;长与宽都缩小到原来10倍,它的面积就缩小到原来的100倍。缩小到原来的100倍也可以说是缩小到原数的1/100,小数点向左移动2位。
3.这种方法得出来的结果是否正确?你能用其它的方法验证吗?)
4.引导学生总结:在小数乘法中,我们可以先把它们看成是整数来算,然后再看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位小数,就在积的'末尾数出几位小数点上小数点。
小组讨论:我们应用刚才发现的现象,来比较花坛和地板砖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地板砖与屏幕相比,长和宽都缩小到原来的10倍,它的面积也就缩小到原来的100倍。所以它的积也会缩小到原来的100倍。结果是0.06平方米。
学生从直观涂一涂的方法来验证刚材的结论是否正确。
学生总结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推力归纳,探寻算理、算法的来由,并得到直观简洁的结论。
三、反馈矫正
落实双基
1.试一试:根据第一算式求下面2个算式的积。
2.填一填:将上一题的计算结果填入表格中。然后观察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根据上面的规律,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第2题。
学生说说怎样算的。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第一个小数的位数与第二个小数位数加起来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复习新知
巩固新知。
四、小结评价
布置预习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交流收获
提出问题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梳理。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8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7-48页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投影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学例1
谈话:这是同学们在文具店购物的画面,你能从中了解哪些信息?学生交流后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相应的问题算式:
(1)、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2)、小明比小丽多了多少元?
(3)、小明和小方一共用了多少元?(4)、小方比小名少了多少元?
2、揭示课题
提问:同学们不但提出了许多的问题,还列出了很多的算式。请大家观察这些加、减法单位算式,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算式中都有小数)
谈话:怎样计算小数的加、减法呢?着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问题。(板书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二、探究
提问:你能用竖式来计算“4 ”吗?先试一试,再在小组内交流。
讨论:你是怎样计算的?把你的想法说一说。
围绕学生采用的算法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具体地解释思考过程。
小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这两个小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提问:我们刚才一起探索了小数的加法,那么怎样计算小数的'减法呢?
试做:
学生独立计算,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追问: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呢?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3、教学“试一试”
提问:这里还有两道计算题,你能用刚才学到的方法来计算吗?
学生计算后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提出把计算结果进行化简的要求,让学生说说化简的结果和根据。
4、总结和归纳
提问: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吗?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小组内交流。
归纳: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法都要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减,都要从低位算起。计算小数加减法时,都要把小数点对齐才能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说一说计算中要注意的地方。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找出题目中错误的地方,再分别改正,并组织交流。
3、完成练习八的第1题。
4、完成练习八的第2题。
5、完成练习八的第3题。
指导学生联系线段图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再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并解答。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你今天学得怎样?
五、延伸
同学们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提出了许多用小数加减法计算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其中,有些问题我们已经解决,剩下的问题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研究。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在课后先试一试。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体会整数的运算法则在小数的运算中仍然使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3、能运用小数的混和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整数运算法则仍然适用于小数运算。
教学难点:
能运用小数的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以前你们参加过“手拉手,心连心”的活动吗?这种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2、我们来看几张图片,这些是贫困山区的.孩子,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你们想不想帮助这些小朋友?
(爱的教育,做人的教育应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本课的课前谈话,结合撼人心弦的图片,用简短的语言,激发学生的爱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愿望。)
二、探究小数运算法则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2、你能帮他俩解决这个问题吗?你有几种解法?
3、针对每种方法,提问学生每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
4、大家观察第一种算法和第二种算法,能发现什么吗?(第二种方法是第一种方法的综合算式,小数的混合运算也是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5、观察第二种方法和第三种方法,大家能发现什么?(第三种方法是第二种方法的简便算法。)
总结:整数运算法则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6、以前我们都学过哪些运算律?
(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其实是完全一样的,整数运算中已经把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都会过了,而这些运算律其实在小数中都同样适用。这节课,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就成了重点和关键。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类推,在计算中进行验证,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三、巩固与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中四道算式。
(1)请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2)组织汇报,争取简便计算。
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我们也经常将算式中的部分化成整十整百或整数的结果,以使计算简便。
2、让学生完成“练一练”第1题,要求能简便计算的要简便计算。
3、引导完成第2题。
(1)引导阅读题目,提问:你读懂了哪些信息?大树有什么作用?
(2)通过计算让学生意识到树木的好处和一次性筷子对树木的浪费,培养环保意识。
4、第3题。
(1)让学生阅读题目,根据本班实际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还有哪些措施可以对资源进行再利用。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观察数字特点,合理选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的习惯。并能更好理解运算律的特点,而不是为了简便而盲目凑整。)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0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安排是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常见的数学问题,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学好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为以后学生学好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对加法的交换律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例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以前的教学中,教材对加法结合律也作了一些于孕伏。例如:通过100以内加法中出现小括号的学习,对加法结合律也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这些都是学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基础。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进行举例、观察、发现、验证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教师讲述故事《朝三暮四》,引导学生发现故事中的数学问题,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课件呈现)
《朝三暮四》故事主题图
师:同学们想听故事吗?老师今天给大家讲个《朝三暮四》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老人养了一群猴子,这一天,老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多了,要省着点吃。以后每天早上吃3颗栗子,晚上吃4颗栗子,怎么样?”猴子一听,怎么早上吃的比晚上还要少,不干,抗议!老人眼珠一转计上心头,马上改口说:“那么早上4颗,晚上3颗,好不好?”猴子一听早上多了一颗,自己占便宜了,这才开心的答应了。
师:猴子占到便宜了吗?为什么?也就是什么没变,只是什么变了?
2、引出等式:
师:早上吃3颗,板书3,晚上吃4颗,板书4,一共吃了3+4颗,也就是7颗。早上吃4颗,晚上吃3颗,一共吃4+3颗也是7颗,所以3+4=4+3。猴子占到便宜了吗?
3、猜想规律,引出课题
师:观察等号两边的算式,你发现什么?(数不变,符号不变,和不变,位置交换)
师:是不是任意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呢?
这只是我们的猜想,很多著名的理论、定律、公式最初都是由猜想开始的,猜想怎样才能变成真理呢,需要验证。怎样来验证呢?
下面我们跟着李叔叔一起出去旅行一趟,相信不但可以锻炼身体,开阔视野,还能找到其中的奥秘呢。(课件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二、学生自主探究加法交换律
1、获得信息。
师: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2、解决问题。
师: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3、观察发现
观察这两个算式,说说它们有什么联系?(两个加数相同,只是加数位置发生了变化,和不变,因此两个算式应该是相等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56+40
4、举例验证
我们可以用举例子的方式来验证一下。你还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自己在本上写几个。(学生在练习本上举例,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5、揭示定律。
师:像这样各种类型的例子越多,验证的猜想也就越可靠。比如,我们还可以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
同学们真聪明,想到了这么多的验证方法。给自己发现的规律起个名字,这句话中有“交换”两个字,我们就把这个定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定律
数学的魅力在于它的简洁和有效,数学简化了思维过程并使之更可靠!你能不能用最简单的字母或者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呢?(指名板演)
a+b=b+a
☆+○=○+☆
同学们所写的公式都可以很好的表示加法交换律,我们比较常用的是a+b=b+a。
三、巩固练习
1、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
合适的数
300+600=__ +__
____+65=____+35 b+_=_+_
2、计算并验算
325+562
四、学习加法结合律
1、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88+104+96
=192+96
=288(千米)
88+(104+96)
=88+200
=288(千米)
师:第二道算式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
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a+b)+c=a+(b+c)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五、练习巩固
1、连一连
83+315
87+42+58
64+(73+37)
315+83
64+73+37
87+(42+58)
56+78+44
78+(56+44)
2、观察每组中的两个算式,从中选择一道快速算出得数并说说你的理由。
(1) (56+88)+12
56+(88+12)
(2) 48+(75+25)
(48+75)+25
六、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计算的意识与能力,提高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课堂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难点
理解运算定律,并能进行简便计算。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凑数游戏。
师:我先说一个数,你们再说一个数,你们说的数与我说的数的和或差是整百数。
师生游戏(举例略)
同学们玩得真棒!凑整是简便计算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简便计算。
板书课题:连减的简便计算。
(二)探索发现
1、课件出示教材例题中的情境图。
提问: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想一想:怎样计算还剩多少页没有看?(用减法)
2、列式计算。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
3、汇报展示。
指名汇报,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汇报预设:
方法一:先用总页数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168-34
=134(页)
方法二: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然后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234-(66+34)
=234-100
=134(页)
方法三:先用总页数减去今天看的34页,再减去昨天看的`66页,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234-34-66
=200-66
=134(页)
4、拓展提高。
提出问题: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为什么?234-66-34与234- (66+34)哪种计算方法更简便?
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理由。
师:如果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这个时候选择哪一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
5、发现、总结规律。
(1)发现规律。
师:你能像上面这样举出连减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如:251-30-70=251-(30+70)或154-68-54=154-54-68。
(2)总结规律。
①讨论:通过刚才这道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在计算连减时怎样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②总结: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要根据数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③用字母该如何表示呢? a-b-c=a-(b+c)。
6、即时练习。
(1)528-32-68
(2)470-49-131
(3)345-67-145
(4)639-39-47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进行简便计算的。
(三)检测评价
1、在○里和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或数字。
148-55-45=148○(45○45)
656-133-367= ○( ○ )
a-b-c=a○( ○ )
213- - = ○(168○32)
2、下面各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3、这位同学计算的对吗?
325-175-25
=325-(175-25)
=325-150
=175
4、想一想,不改变运算顺序,谁会计算得快一些?
(1)126-48-52 126-(48+52)
(2)364-(153+47) 364-153-47
(3)685-(228+272) 685-228-272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收获?
教师或学生总结:学习了减法的简便计算,知道了在减法里,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五)板书设计
连减的简便计算
例1: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 234-66-34
=168-34 =234-(66+34) =234-34-66
=134(页) =234-100 =200-66
=134(页) =134(页)
【规律】在减法里: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2
学习内容:
小数的意义和产生,课本32-33页内容。
学习目标:
1、我能通过观察知道小数的产生。
2、我能通过分析明白小数的意义。
3、我知道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学习重难点:
小数的意义和计算单位及进率
学习过程:
课前谈话
孩子们们,平时喜欢猜谜语吗?(喜欢)
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大家想猜一猜吗?(可以)
请竖起你的小耳朵,认真听,看谁能猜中?
生来公平,拿在手中,要问长短,它最分明。打一度量器具。
生猜尺子。
师:他猜尺子,大家同意吗?你猜中了,给他掌声鼓励!
咱们这节课中就让尺子来帮助我们进行学习,那让我们上课吧!
一、教学小数的产生:
首先,我想先考考大家的估算能力可以吗?那好,请大家估计一下课桌高度是多少?谁先说?学生--
课桌的高度大约1米多一些,大家估计的差不多,可见咱们班同学的估算能力还是很好的!
师:那如果我们想知道课桌准确的高度该怎么办呢?生:用尺子
师:哎,尺子。孩子们,生活中我们对尺子已经非常的熟悉了吧,下面就请大家用手中的米尺测量一下身边物体的长度。请同桌两人合作测量。师:哪个孩子先来汇报测量数据。
师:还有谁愿意起来汇报,还有吗?教师有选择的板书:1米8分米,2分米5厘米等二三个即可。
教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我们可以知道,课桌的长度、高度,数学课本的长度,铅笔的长度都不是整米数,像这样不能得到整数结果时,我们常用小数来表示。例如课桌的长度可以写成1.2米,数学课本的长度为0.35米。
在生活中,人们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于是人们就发现和运用了小数。
点击出示“你知道吗?”课件展示小数的历史。
这节课就让我深入研究一下小数的意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适当复习有关记量单位的有关知识,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一定的知识和心理方面的基础。
二、探究小数的意义:
1、认识一位小数
师:孩子们,想一想米尺上面有哪些不同的长度单位,我听同学们说了很多,哪位同学能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呢,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师:我们在进行测量长度时,不够1米时,需要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用较小的长度单位来测量。孩子,请思考,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也可以说是10厘米,这一份的长度就是1米的十分之一,是十分之一米。
师:孩子们,请看你手中的米尺,观察!从0到10,这是几分米?生:1分米,师:用米做单位,用分数怎么表示呢?生:十分之一米。师: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呢?师:十分之一米也可以写成0.1米。板书
师:请同学们再继续观察手中的米尺从0到30,是几分米,十分之几米?用小数怎么表示?哪个孩子想到了?来这个孩子你说,说说你的想法?说的很好孩子,板书
师:那从0到70,是十分之几米呢?小数如何表示?孩子,你来,解释下好吗?解释的'真清楚。板书
师:孩子观察这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板书:分母是10,咱们班孩子特别善于观察,来孩子再观察这组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像这样小数点后面只有一位的小数叫一位小数。板书:一位小数。
师:请同学们告诉我,十分之一米和0.1米,十分之三米和0.3米,十分之七和0.7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果让你选择一个数学符号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你会选择哪个符号呢?说说你的想法,用红笔填写等于号。
师:说的很好,请同学们观察这组分数和小数,十分之一米等于0.1米,百分之一等于0.01,千分之一等于0.001,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分数和小数的关系非常的密切,可以把分数写成小数。
生2:我发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
师:同学们的发现可真不少,那说了这么多,请同学们思考一位小数就是表示什么呢?师:看来一位小数就是表示分母是10的分数。
设计意图:通过让生观察米尺,找出不同的几分米,让孩子在实践中体会到十分之几和一位小数的关系。
2、认识两位小数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那么请同学们猜一猜两位小数与什么样的分数有关系呢?
师:好的,我们一起来验证大家的猜想。请在米尺上面找出1厘米,
找到了吗?师:这1厘米的长度是1米的几分之几?用分数怎么表示呢?板书分数,小数可以表示为0.01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3厘米呢?是几分之几米?可以观察手中的米尺进行思考!谁来说,来你,这个孩子,说说你的想法?小数可以写为?说说你的想法孩子,说的不错!
6厘米呢?孩子!用米做单位是百分之几米?怎样用小数表示?
师:这组分数的共同特点是怎样的?这些小数又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汇报,师板书百分之一等于0.01,百分之三等于0.03,百分之六等于0.06.师:来,看这里,同学们有什么发现?生1: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生2:可以说两位小数表示百分知几。
设计意图:学生由于对一位小数有了一定的理解,在两位小数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知道分母是一百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3、认识三位小数
同学说的非常好,如果我们把这把米尺平均分成1000份,每一份是多少呢?从0到1表示1毫米,那它是几分之一米呢?(课件出示米尺放大图)写成小数呢?板书(一千分之一米,0.001米)
师:孩子,那这样的12份呢?师板书。123份呢?师板书。
师:指板书,从这里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
生2: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师:说的非常好,指板书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四位小数表示什么?五位小数呢?
生:四位小数表示万分之几,五位小数表示十万分之几。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请看这里回忆我们的探讨过程,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你都发现了什么?
生1,:我认为分母是10,100,1000等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生2:我们知道,十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两位小数。生3:还可以说,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师:同学们总结的真好!我们知道了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只是的形成过程,有意识的促进迁移,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如果我们还想在这把米尺上面找到更精确的数值怎么办呢?有同学知道吗?更小的单位还有微米,纳米,也就是说继续把1米平均分成多少份?随着我们队测量精确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你会发现这个长度单位可以越分越小,最后小的肉眼都看不到,数学就是这么神奇!
4、学习小数单位
孩子,请看这些分数,十分之一,十分之六和十分之八,这些分数都是有几个十分之一组成的?如果把这些分数用小数表示的话,我们可以这样思考0.1,0.6,0.8这些小数都是有几个0.1组成的呢?由此看来这些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就是十分之一,也可以用0.1表示;
那么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多少呢?请思考!
师:说的很对,这些两位小数都是由几个0.01组成的,所以它们的计数单位就是百分之一,也可以用0.01来表示。
师:继续思考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多少?嗯,很对!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就是千分之一,也可以用0.001来表示。
师:孩子们请看屏幕,我们会有更好的理解。师:我们刚才学习的一位小数,它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者几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计数单位,可以用十分之一表示,也可以用0.1表示,
师:那谁能说说两位小数呢?师:说的很好,三位小数,谁来说。
5、学习单位进率
以前我们学过整数的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有谁知道?
那相邻的两个小数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还会是10吗?生:是。师:说说你的理由!师:嗯!好,非常好,我们现在就来解决这个问题。孩子请思考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嗯,好的!1分米等于10厘米,相当于0.1米等于10个0.01米,所以我们可以说0.1和0.01这两个相邻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师:谁来说说0.01和0.001这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呢?1厘米等于10毫米,相当于0.01等于10个0.001,由此得出0.01和0.001之间的进率也是10.师:那三位小数呢?师:看来小数和整数一样,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三:巩固练习
学习了这么多关于小数的知识,老师想知道大家掌握的怎么样了,我们一起来做几道小练习,试一试。
1、把下面各图中涂色的部分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出来。让生分别写出分数和小数。
2、做一做,填空。
0.3里面有()个0.1
0.09里面有()个0.01。
0.35里面有()个0.01.
0.006里面有()个0.001。
0.136里面有()个0.001.
4个()是0.004.
3、练一练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马上要下课了,能跟我谈谈你们的体会和收获吗?
同学们,关于小数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有机会我们在一起探讨好吗?整理好学习用品,下课!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3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数学广角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方法。它通过生活中常见实际问题,让学生发现规律,抽取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再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课时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并且两端都要栽的情况。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植树问题”,是后继学习的准备,需要正确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目标
1、发现“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规律,建立“树的棵数=总长÷间距+1”的数学模型。
2、能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建立模型,应用模型,建立初步的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4、体会数学模型的生活意义与作用,体验到学习的喜悦。
学习重点:采取什么策略正确解决“一条线段并且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
学习难点:发现“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规律,建立“树的棵数=总长÷间距+1”的数学模型。
预设过程
一、尝试解题发现问题
1、揭题:今天我们来研究植树方面的问题。(板)
2、课件呈现学习材料,请学生尝试。
3、反馈,形成争议:
1)100÷5=20
2)100÷5+1=21
4、提出研究问题:植树棵数正好等于间隔数,还是间隔数加1呢?(板)我们来研究。
二、研究规律
1、议:在晒场的一侧(8米)种小树,两端都种,可以怎么种?
2、生述师画,发现棵数比间隔数多1。
3、自己尝试画图,完成表格。
4、议:你发现什么?
5、:当在路的一侧种树时,如果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也就是等于总长÷间距+1。(板)
6、分析尝试题的正确解法
三、练习
1、变式练习
2、扩展练习
1、完成1-1。
1)议:已知什么,求什么?(师在模型的相应地方画√)
2)尝试完成,并反馈。
2、完成1-2。
1)议:已知什么,求什么?(师在模型的相应地方画√)
2)议:怎么求总长?(板)
3)尝试完成,并反馈。
3、完成2。
1)议:已知什么,求什么?(师在模型的相应地方画√)
2)议:从间隔10米,能停41辆,能求出什么?求出总长后,怎么安排这51辆车?
3)尝试完成,并反馈。
四、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P32、33。
【教学构想】:
小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小数意义的探究和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甚至是这单元教学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小数的性质等相关知识。
本节课开始便指导学生认识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然后利用正方形、数轴、实物、米尺等环节设计,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究概括一位小数的意义,再利用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就水到渠成了,使学生经历了一个螺旋上升的小数概念的体验过程,逐步对知识进行了自我构建。再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对小数计数单位的掌握,让学生感悟到小数的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中使学生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比较,以及自主探究建立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的进率。
【教学难点】:抽象概括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显示小学生体操比赛情景图。比赛成绩如下:低年级组一年级9.3分,二年级9.5分,三年级9.4分;高年级组四年级9.7分,五年级9.6分,六年级9.8分,同学们仔细观察从资料中看到哪些数学信息?
师:请同学们介绍一下这场比赛情况。通过刚才这位同学的分析,大家知道了比赛的情况在资料中出现好些数字,大家认识吗?都是什么数?(小数)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在学生感兴趣的有关老师的资料中,提供了日常生活中的有关小数的信息,介绍时顺便复习了旧知,了解了学生的起点。
师:我知道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对不对?观察资料中的六个小数(9.3、9.5、9.4、9.7、9.6、9.8),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小数点后面都只有一个数字)在数学上我们把小数点后只有一个数字的小数叫做一位小数。
师:同学们在哪里还见过小数呢?有没有发现不一样的小数?(引导学生报出两位小数)
师:还有不一样的吗?(三位小数),当然还有四位小数、五位小数等等。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举例,我们已经把小数按数位分了类,接下来我们继续来研究小数,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小数的意义。教师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开始便将小数按小数位数分类好,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学习各类小数的意义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
1.了解小数的产生。
显示情境图并动手操作。
(1)让学生观察用工具测量课桌的情境图。在资料中你看到了什么获得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动手量课桌面的长度。(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然后分组汇报)
(2)刚才同学们都很认真地进行了测量,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出示测量钉子图,认真观察钉子的长度是多少?如果在记录测量结果时,要求用“米”作单位,不够1米怎么办?(学生可能感到很困惑,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分数表示)
(3)小结: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因为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产生了小数。
生活中,同学们在哪里还见过小数?出示生活中的小数。刚才我们看了一些小数的例子,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位小数。
2。认识一位小数
(1)正方形中
师:今天我们从研究最小的一位小数0.1开始。(板书:0.1)看到0.1你想到什么数?
师:为什么你会想到(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0.1)。
师:很好,我们学习小数初步认识的时候知道他们的大小相等,那他们的意义相同吗?
接下来认真想一想,观察空白正方形、平均分成十份和平均分成一百份的正方形各一张,用阴影表示出0.1,用哪一种最合适?为什么?(学生观察思考,分别分析)
师:太棒了!还有谁也能这样表达?
生:因为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十份,取了其中的一份画阴影,就是0.1表示十分之一。
师:说得真好,0.1就表示十分之一,十分之一就是0.1,他们的大小相等,意义也相同。
师:那空白部分表示是多少——(0.9)
师:为什么能用0.9来表示空白部分。(0.9表示十分之九。)
师:谁还想说——(0.9表示十分之九。)
【设计意图】:通过借助正方形分割为条这样的直观形式,数形结合,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0.1就是十分之一,初步感知一位小数与十分之几的关系。
(2)数轴中
显示:一个有十个单位的数轴。
师:老师这里有个图,谁上来指一下0.1在哪。
师:你说说理由为什么是这里?
师:谁告诉我0.9在哪里?你是怎么找到0.9的?0.9里面有几个0.1?
师:1里面有几个0.1。
师:数轴上还有其它的小数吗?(0.3、0.6、0.9等等)
【设计意图】:利用数学中的数轴,深层次体会一位小数与十分之几的关系。
(3)实物中
显示钱币、糖果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实物应该表示多少?为什么?(因为1角是10个1角的其中一份,表示十分之一,就是0.1;因为1份糖果是10份糖果的其中一份,表示十分之一,就是0.1。)
(4)米尺中引申
显示米尺图。
师:同学们真的很聪明,那0.1加一个单位名称米,0.1米表示多少?(老师拿出了一米的米尺)(就是把一米平均分成十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0.1米也就是1分米。)指一指
师:所以0.1米就表示十分之一米。
师:出示3分米、7分米,那么3分米、7分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分数应该怎样表示?小数呢?
师:谁能告诉大家刚才的0.1元和0.1千克实际上表示什么?
师生小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板书:一位小数十分之几)
师:出示练习。
【设计意图】:在一位小数后加上单位,将抽象的数学又添上生活的实际意义,使学生再次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最后总结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3、认识两位小数
出示米尺图。
师:一位小数学完了,接下来我们学习两位小数。猜一猜,两位小数可能与什么样的分数有关?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1份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师:4厘米、8厘米和10厘米用“米”作单位,用分数该怎样表示?用小数该怎样表示?
认真观察,合作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师生小结:同学们观察的很正确,类似刚刚学习的一位小数,像这样,小数点的右面有2个数字的小数就称为两位小数,也就是说,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板书:两位小数百分之几)
师:出示练习,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学习了一位小数的意义后,明白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利用方法类推,学生探究出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会相对容易。
4、认识三位小数
出示米尺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类推三位小数。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的1份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师:6毫米和13毫米用“米”作单位,用分数和小数分别可以怎样表示?
认真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什么样的分数可以用四位、五位小数来表示?……
师生小结:同学们观察的很正确,类似刚刚学习的一位、两位小数,像这样,小数点的右面有3个数字的小数就称为三位小数,也就是说,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板书:三位小数千分之几)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意义,学生自然就会联想到三位小数表示的意义,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会了迁移。
5、认识小数的意义
师:从上面我们已经认识的小数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组织讨论,汇报。
学生可能会发现:分母分别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的分数,用小数表示只有一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用小数表示是两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用小数表示是三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6、小数的计数单位和进率
出示小数的计数单位表。(有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教师进一步引导,使学生明确: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写作0.1;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写作0.01;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写作0.001;四位小数......
我们把0.1、0.01、0.001……叫做小数的计数单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并板书);你能说清楚0.1、0.01、0.001之间的关系吗?
课件演示观察0.1、0.01、0.001之间的变化过程,沟通三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联系。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并板书)。
7、概括小结。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对小数计数单位的掌握,让学生感悟到小数的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三、知识应用
1、鸟儿找巢
学生独立完成,想想怎样帮鸟儿找巢,教师巡视、指导。
2、我会填
组织学生填一填,想一想,集体订正。
3、我来判断对与错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引导,集体订正。
四、介绍小数的历史,拓展视野。
五、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说给大家听听自己的收获。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69~72页例1、例2和课堂活动第1,3,4题。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结合现实情境,进一步认识小数及小数的计数单位,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十进关系。
实验目标:
1、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认识小数学习小数的欲望。
2、通过直观、操作、推理等活动,让学生清楚、明确地归纳小数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课件演示:学生测量黑板的长,课桌长、高的过程
1、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黑板的长,课桌长、高这些数是不是都是整米数?
教师:在测量和计算中,有时得不到整数的结果,通常可以用小数表示。
2、回忆、练习1角=()10元=()元5角=()10元=()元1dm=()10m=()m3dm=()10m=()m
教师:关于小数,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填一填,说一说。(课件出示例1第1个图)①此图用分数、小数该怎样表示?你是怎样想的?说一说:0?7表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份,取其中()份。 0?7里面有()个0?1。②像0?1,0?3,0?5,0?7这些一位小数,都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分别取其中的1份、3份、5份、7份,也就是: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同理说一说。(课件出示后面两幅图)①第1个涂一个小格,第2个涂45个小格,用分数、小数来表示并说说是怎样想的?②讨论并归纳:百分之几写成几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
2、教学例2(认识三位小数)
(1)看一看,填一填。
课件出示①把1m平均分成10份,其中1份是1dm;平均分成100份,其中1份是1cm;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1份是1mm。
(出示图)学生填分数和用小数表示。
1mm=()1000m=()m;146mm=()1000m=()m
②把一个正方体平均分成1000份。(第70页例2图)其中1份、25份,107份用分数和小数怎样表示?
(2)课件出示:说一说0?025,0?107分别表示什么以及它们的组成。
(3)归纳:表示千分之几写成几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
3、讨论、归纳小数的.意义学生讨论:什么是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归纳:课件出示:像0?7,0?45,0?025,0?25,0?107……这样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小数。0?1,0?01,0?001……就是小数的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课件出示)数位顺序表。
学生自学数位顺序表。
三、课堂活动
完成课堂活动第1,3,4题。先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议,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困难?
《小数的意义》课后问卷
1、老师用课件演示:学生测量黑板的长,课桌长、高的过程,对你自己动手测量有帮助吗?( )
A、很有帮助 B、帮助不大 C、没有帮助
2、有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你是否加深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
A、是的 B、不是
3、你喜欢老师用多媒体课件教授本节课吗?( )
A、很喜欢 B、无所谓 C、不喜欢
统计数据分析
学生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化学习效果统计
图表
认同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的人数、认同率%
实验班(40人) 39 97.5%
对照班(40人) 33 82.5%
效果分析: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学生还是很喜欢有多媒体课件的课堂教学,实验班的认同率达到了97.5%,即使是对照班的学生,他们也希望老师能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认同率也有82.5%。
在本节实验课中,通过课件演示学生测量黑板的长,课桌长、高的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的欲望,也为学生动手测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紧接着通过课件演示“10×1”的方条图、“10×10”的正方形图、直尺图、“10×10×10”的正方体图,以便于学生更好地观察它们的特点,从直观入手把图、分数、小数有机地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小数的意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推理,从而归纳出小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推理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教案03-16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02-25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教案02-20
四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02-20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1-15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3-02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5-27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精选)05-29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5-28
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教案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