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25 08:41:50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实用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实用15篇]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课本P19页和练习五。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渗透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

  教学难点:求倒数方法的叙述。

  教学过程:

  二、引新:开车、步行有前进倒退之分,那么,倒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的内容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先来学学。

  三、自学新课:

  自学书本P19。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叫倒数?

  2)怎么求一个数的倒数?

  3)是不是任何数都有倒数?小数有吗?带分数有吗?

  四、讨论辨析:

  1、什么叫倒数?

  2、看下面四道题,你能说一些什么有关“倒数”的话。

  3、存在倒数有那些条件

  1)两个数。

  2)这两个数的乘积是1。

  4、能不能说80是倒数,1/80也是倒数?一个数能叫做倒数吗?

  5、概括: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必须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6、总结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五、练习

  1、判断下列各组数是否互为倒数,为什么?

  和和和和

  2、同座同学相互举出几组倒数。你怎么知道同学说的对不对?

  1)5的倒数是多少?

  2)所有的自然数都有倒数吗?1的倒数是几?

  3)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

  4)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4、完成课本P19页的“做一做” 。

  5、辨析:求3/5的倒数,写作:3/5=5/3。

  五、思考:0.2的倒数是多少?

  六、小结。

  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七、作业:练习五3—8。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分析:

  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这一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接着,教材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感悟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量一量我们的课桌面有多长。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质疑:为什么大家得到的结果不一样?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的测量结果相同呢?(用同一种测量工具)看来,只有在测量时使用同一种测量工具,才能得到相同的测量结果。你知道生活中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吗?(课件出示:尺子)对了,尺子就是生活中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

  二、尝试感悟,探索新知。

  1、认识尺子。

  请你拿出自己的尺子,仔细观察,尺子有些什么?

  师小结:尺子上都有长短不同的线(刻度线),都有一些不同的数字,0刻度,还有cm两个英文字母。其实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做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1)尺上指

  1厘米有多长呢?谁来猜一猜。(点击课件,出示“1厘米”) 生:从0到1。

  师:对了,这就是1厘米。(课件出示)除了这一段,你还能找到哪段也是1厘米吗?

  师:(小结)我们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距离叫做一大格,(板书:1大格)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板书:1厘米)也可以写作1㎝(板书:1㎝)。

  其实,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这个我们以后来认识。

  (2)用手比

  请小朋友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指给同桌看。

  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比划得正确吗?用尺子去检验一下。

  轻轻地把尺子移开,手指不要动,观察比好的1厘米,你感觉怎么样?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把它记在脑子里了吗?

  (3)生活中找

  睁开你的眼睛,找一找我们生活中有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吗?

  师:现在,老师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注意听清楚,这个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我们的食指宽度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学生说一句奖励一个贴画。(田字格的边长,橡皮的厚度,数学书的厚度,文具盒的厚度--)

  3、认识几厘米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自己的尺子,你能找出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吗?3厘米呢?4厘米?

  学生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3厘米、4厘米的长度,教师巡视指导。归纳出: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板书)

  4、学习用厘米量。

  (1) 先让学生尝试自己量一量一根小棒有多长。让学生说出答案。

  师:究竟谁量得对呢?请同学们来看看老师量的。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量时,先把小棒放平,使尺的0刻度对准小棒的左端,再看小棒的右端对着尺上的刻度几,这根小棒就是几厘米。现在这根小棒的右端对着5,那么它就是5厘米长。”

  (3)学生再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一次。

  (4)判断。

  课件同步,出示几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那种测量方法对。

  (5)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板书)

  三、练习

  四、总结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板书

  认识厘米

  从0刻度到1刻度的长度是1厘米。

  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中的两个已知条件,要求学生各自画线段图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画好后,讨论:画几条线段表示这两个数量比较合适?表示哪个数量的线段应该画长一些?大约长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提出要求: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你能求出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分别从差比和倍比的角度提出如“实际造林比计划多多少公顷”“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多少公顷”“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原计划造林面积相当于实际的百分之几”等问题。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提出例1中的问题: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2、引导思考: 这个问题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

  小结: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上面的讨论,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后,进一步追问: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是怎样计算的?要求4公顷相当于16公顷的百分之几,又是怎样算的?综合算式应该怎样列?

  3、进一步引导:此前,曾有人提出“根据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求出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计划的百分之几”,你会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列式计算后追问:这里得到的125%与刚才得到的`25%这两个百分数有什么关系?

  联系学生的讨论明确:从125%中去掉与单位1相同的部分,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百分数。

  提出要求:根据上面的讨论,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还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后追问:“125%—100%”这个算式中,125%表示什么意思?100%呢?

  二、教学“试一试”

  1、出示问题: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例题中问题的答案猜一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学生作出猜想后,暂不作评价。

  提问:这个问题又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要求“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还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吗?

  2、学生列式计算后讨论:这个答案与你此前的猜想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小结:“试一试”与例题中的问题都是把实际造林面积与原计划造林面积进行比较,但由于比较时单位1的数量不同,所以得到的百分数也就不同。

  三、指导完成“练一练”

  1、要求学生自由读题。

  2、提问:你是怎样理解“20xx年在读研究生的人数比20xx年增加了百分之几”这个问题的?

  学生讨论后,要求他们各自列式解答。

  3、根据学生在解答过程中的表现,相机提问:计算中有没有遇到什么新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他们自主阅读本页教材的底注,并组织适当的交流。

  四、指导完成练习一第1~3题

  1、做练习一第1题。

  可以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如果有学生感到困难,可启发他们先画出相应的线段图,再根据线段图进行思考。

  2、做练习一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对问题的理解,再让学生列式解答。可提醒学生把计算的商保留三位小数。

  3、做练习一第3题。

  先鼓励学生独立解答,再通过交流让学生说清楚思考的过程。可提醒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五、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时,通常可以怎样思考?计算过程中还要注意些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4

  内容: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整理书”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为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计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2、会进行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践问题。

  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我们要借小红“整理书”的具体情境,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般应该怎么计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29页,认真审视问题情境,弄清楚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他已知是什么,求什么,要列什么样的算式来解决它,请你独立列出这个算式。

  1、学生列式。

  2、让学生不计算估算一下这个算式的结果。学生先在小组讨论,再让学生对自己的各种想法在全班交流。

  生1:把11看成10,18×10=180,所以结果应大于180。

  生2:把18看成20,20×11=220,所以结果小于220

  生3:20×10=200,可以知道正确结果大约是200。

  引导学生关注以上三种不同的估算过程及其特点,让学生质疑,充分发表不同的意见。

  师:根据以上三种结果,能判断“这个书架能放下200本书“吗?

  让学生通过讨论这个问题,体会解决这个问题仅靠估算还不行,要进一步探讨如何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3、让学生独立找一找有什么办法计算:18×11=?与同桌交流各自的算法后,再打开书思考: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练习四5~9.

  教学目标:

  通过加减口算,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口算方法.

  进一步巩固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指导学生正确选用条件计算所求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 练习四5。

  先估计一下下面每题的得数各是几十多,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口算出结果并与估计的.结果进行比较,集体订正

  2 练习四4。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补充六道题,先说出每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再计算.

  6+(6+4) 89—(26—20)

  87—10—5 9+(48—7)

  二.应用题练习。

  1.练习四7。

  1)出示第7题的统计表,说说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2)如果要求“小明比小红多跳几下”应选择什么条件?(学生解答。集体交流)

  3)如果要求“小红比小华少跳几下’’应选择什么条件?(学生解答,集体交流)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独立提问题解答,集体交流.)

  2.练习四8。

  1)出示第8题,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有50名同学加入少先队,有54条红领巾够不够?)

  2)“有50位同学加入少先队,54条红领巾够不够”为什么?

  3)“你知道红领巾多多少条吗?”怎样算?为什么这样算?

  3.练习四9。

  1)出示第9题,指名说图题。

  2)一共拿来40个鼠标,有46台电脑,这些鼠标够不够?为什么?(40<46,所以不够)

  3)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提问解答,集体交流。)

  三. 作业布置。

  四.教学后记:通过赛一赛的练习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微课和游戏活动,复习20以内的数数、读写、组成、顺序、比大小及区分基数和序数。

  2.通过复习,将20以内的数和认识钟表进行整合。

  3.在活动中经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认数的价值,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倾听习惯、交流能力和审题意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本学期咱们共同学习和探究了许多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共同来复习一下“20以内的数”(板书课题)

  二、归纳复习

  (一)基数与序数

  1.说一说,每个数都有几种含义,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2.学生举例说明,如:教室里有4个小组,xx坐在第4排。

  (二)数的'组成及读写

  1.口答。

  3个一是( ),写作( )。

  2个十是( ),写作( )。

  13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2.同桌互相玩游戏:一人说数,另一个说组成。

  3.说说:读数、写数要注意什么?从哪位开始?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数是( )。

  (2)个位上是7,十位上是1,这个数是( )。

  (3)比19多1的数是( ),比19少1的数是( )。

  (4)与12和14都相邻的数是( )。

  (5)18前面的一个数是( ),后面的一个数是( )。

  (6)十七写作( ),16读作( )。

  2.判断。(对的打“√”,错的打“拧)

  (1)13是由3个一和1个十组成的。( )

  (2)把9根小棒分成两堆,只有3种分法。( )

  (3)11后面的第四个数是15。( )

  (4)十八写作108。( )

  (5)个位上是3,十位上是1,这个数是31。( )

  四、巩固应用

  完成练习二十五的1、2题。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20以内的数。谁愿意来说一说通过复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六、教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7

  一、 概念解析

  1. 什么是运算律?

  2. 数学运算律的分类及其特点。

  二、 游戏引导,用语言解释运算律的内涵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解释以下运算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 加法结合律

  2. 乘法结合律

  3. 分配律

  学生随机选取一位小组代表,通过游戏比赛的方式,展开知识比拼。

  三、 应用拓展,运算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 通过比一比了解运算律的应用

  出示以下算式:

  a 56 b = ( ) 56 加法结合律

  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比较每组的两道题,它们的计算结果相同吗?各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

  2. 算一算,引导学生应用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以下题目:

  某学生生活区今年上半年用电情况:1组 623 度,2 组 656 度,3 组 567 度,4 组 589 度。求一共用电多少千瓦时,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列式计算,指名介绍自己的算法,师生进行共同评价和总结。

  3. 提出问题,探讨运算律的实际意义

  出示以下统计表格:

  四(2)班马小平同学阅读三本课外书的情况统计。

  学生根据表中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方法,通过计算、交流、反思等学习活动,进一步感受运算律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价值。

  四、 总结反思,解决疑惑

  学生和教师共同总结应用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说明: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学生能够自主发现并感受运算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并能够在实践中熟练掌握应用运算律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问题梳理:今天的'课程中,哪些内容被我们复习了?在课堂学习中,你获得了哪些经验?是否还存在一些疑惑?请同学们交流并评价彼此的表现,接下来我们进行课后延伸,挑战自我。

  交流讨论,评价彼此表现

  在今天的课程中,我们对哪些知识点进行了复习?在课堂学习中,我通过哪些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还存在一些疑惑或者困难吗?请同学们进行交流,并评价彼此的表现。

  课后延伸,挑战自我

  以下是一些简便计算题目,可以用来巩固本课程所学的知识点。这些练习题不仅有助于深化学习内容,而且可以提供挑战自我的机会。请同学们认真尝试。

  995 + 996 + 997 + 998 + 999 125 (17 8) 4

  1 + 2 + 3 + 4 + 5 + 95 + 96 + 97 + 98 + 99

  25 32 125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容量概念和认识测量工具,以及认识“升”和“毫升”,知道“升”和“毫升”怎样用字母表示;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过程和方法目标: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升”和“毫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积极参与“玩水”的实验活动,获得愉快的学习和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升和毫升的认识

  教学难点 :容量概念的形成和正确读取量杯量筒液体的多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喝饮料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瓶饮料(出示饮料),你们知道哪个瓶子里的饮料多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左手拿的瓶子里饮料多,用眼直接看出来的。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学了今天的知识,你就可以用数来表示饮料的多少了。(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实验,容量

  ⑴ 出示两杯不同颜色的水(高度不一样)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哪一杯水多呢?

  生:红色(蓝色)

  ⑵ 再出示两个杯子。(大小不同)

  师:哪一杯装水多?有什么好办法?同桌互相讨论一下。(出示课件)

  生:一样多。 左边的……

  ⑶ 提出小组合作实验,在实验中考虑有什么好的方法,让学生积极配合,共同解决问题。 师:你们都想到了哪些方法?

  生1:可以把两个杯子放在一起比一比。

  生2:可以把一个杯子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杯子里。

  生3:还可以把两个杯子都倒满水,然后再分别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鼓励的语气)

  小结:哪个杯子装水多,我们就说哪个杯子的容量大。(出示课件)

  2、实验,认识升和毫升

  ⑴ 出示两个高度一样、装着水的`高度也一样、但粗细不同的两个瓶子。(用不同颜色区分) 师:老师这里还有两个瓶子。比一比,哪个瓶子装的水多?你是怎么比较的?现在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

  师生交流:

  生1:用一个大杯子,先把一个瓶子的水倒进去,做一个记号,然后倒出来。再把另一个瓶子的水倒进去,和刚才做的记号比较。

  生2:分别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再比一比哪个多。

  生3:用量杯也可以测量出哪个瓶里的水多。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许多好方法。那现在,我们就来按刚才的方法试一试吧。 实际操作:

  ⑵ 师:如果要精确的知道液体的容量,就要用到计量液体工具。(出示、认识量筒和量杯)计量液体,如汽油、饮料、药水、等,用升或毫升做单位。

  师:升用字母“l”表示,毫升用字母“ml”表示。(出示课件并板书,学生读一读)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液体用升或毫升来计量?

  生:油,牛奶,可乐,啤酒。

  ⑶ 用量杯测量两个瓶子中液体的多少。师生一起进行实际操作。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读出两个量杯中红色液面和蓝色液面所在的刻度。

  (学生汇报,老师在黑板上记录)

  三、练一练

  1、让学生独立观察并填空。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出示课件)

  2、先请一位学生读题。

  生:找三个大小不同的玻璃瓶,分别测量它们的容量。分小组进行实验,完成后汇报结果。

  3、怎样使两个瓶子里的水一样多?

  分小组进行。(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然后全班交流)

  生1:用量杯或者量筒,准确量出同样多的水。

  生2:用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然后分别倒进水,使两个杯子液面高度相同。

  4、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哪个杯子的容量大,哪个杯子容量小。(课件展示)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谁能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把低级单位的名数聚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练习。

  2、能比较熟练的比较分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低级单位的名数聚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练习。

  2、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重量单位,和时间单位。

  二、用分数表示各题的'得数

  7分米=()米

  31厘米=()米

  309米=()千米

  119千克=()吨

  13分=()小时

  63克=()千克

  51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97平方分米=()米

  三、巩固练习

  2、比较分数的大小

  14/25和13/255

  12和5/167

  11和5/11

  7/30和7/249

  28和15/284

  27和4/31

  3、比较下面每组数的大小,并用小于号连接

  5/14、3/14和9/1411/13、

  11/12和11/146/17、

  6/23和6/19

  12/35、16/35和9/353

  5.3/4和2/54/

  15.11/15和11/12

  第4、5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四、总结归纳

  1、学生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算理和方法,再进行比较。

  2、几个分数排列是,是要求从大到小,还是从小到大,根据意思进行解答。

小学数学教案10

  一、重视审题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审题习惯的养成

  审题能力是综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一种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应用题的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培养小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并形成较高的审题能力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要有相当长的时间来强化训练,几乎贯穿我们数学教学的始终。在开始的训练阶段,教师必须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一读题目,建立表象;二读题目,明确问题;三读题目,找出关键,并作记号。其难度主要体现在“在关键字词句下划上重点标记”这一要求。教师还可以利用时常出些“陷阱题”“刺激”学生,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审好题目的重要性,这一点还是比较容易做到。

  二、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并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能力

  数学是充满模式的。现代 认知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清楚地表明:专家之所以能很快地通过知觉找出在某一情境下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因为他具备迅速地把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检索出来的能力。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如能正确地识别问题的模式,就能很快地收敛思考问题的范围,为正确选择问题解决思路就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目前小学生解决实际题的能力还是相当薄弱的,主要表现为对问题的情境语言缺乏常识性的了解,不善于利用等量关系去解决问题,即找不准问题中各数量间的关系,这方面就属于模式识别研究范围内的问题。变式训练是一良策,学生可以从题目的变更中了解与应用问题密切相关的术语,而且通过背景的变换,达到强化模式的目的。在采用变式训练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抓住引导学生实现模式识别关键性的一个环节——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详尽的剖析,决不能就题论题,要教方法?教思想,从而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概括、领悟常见的数学思想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他们有一定归类和上升为数学思想的能力。

  数学思想较之数学基础知识,有更高的层次和地位.它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它是一种数学意识,属于思维的范畴,用以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处理和解决.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具有模式化与可操作性的特征,可以作为解题的具体手段.只有对数学思想与方法概括了,才能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得心应手;只有领悟了数学思想与方法,书本的、别人的知识技巧才会变成自己的能力。像小学数学经常会出现的行程问题,学生如果掌握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

  四、重视解题策略的回顾和反思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归纳、概括、和策略反思的能力。

  在数学解题过程中,解决问题以后,再回过头来对自己的解题活动加以回顾与探讨、分析与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一个重要环节(“解后不思等于不收”,“反思是收获的黄金季节”)。这是数学解决问题过程的最后阶段,也是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最有意义的阶段。

  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目的并不单纯为了求得问题的结果,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验只有通过概括才能上层次,概括的层次越高,迁移的半径就越大),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而这一教学目的恰恰主要通过回顾解决问题的教学来实现.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解题的回顾,与学生一起对解题的结果和解法进行细致的分析,对解题的主要思想、关键因素和同一类型问题的解法进行概括,可以帮助学生从解题中总结 出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加以掌握,并将它们用到新的问题中去,成为以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

  五、适当进行开放题和新型题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开放题和新型题的训练,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必要补充。可利用学校的图书馆、教室等学生非常熟悉的地方,创设出一个个丰富的现实的问题情境,学生依据这些材料解决问题,求知欲强,并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能知道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能感受到现实世界中有广泛的应用。也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把一道题改编成几道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弄清算理,加以辨析,从而形成知识链,提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①使学生掌握以计数单位为标准的数数方法。②认识计数单位百、数位百位,以及计数单位、数位、位数之间的关系。③掌握基本的读数和写数的方法。},培养自我评价和反思的意识。

  2、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板书:100以内的数)

  下面请小朋友拿出纸,在纸上写一个100以内的数。

  二、读数和写数的复习。

  请生站起来读一读你写的数。

  读数和写数都从哪起的呢?————板书: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三、数的复习

  1、从你写的这个数开始往前数5个。再从它往后数5个。

  请个别生起来数。

  问:刚才他是怎样数的?(一个一个数的)————板书:一个一个数。

  还能怎么数?(几个几个数)————板书:几个几个数。

  2、小动物也在数数。我们一起来看看。

  瞧:出示企鹅:24、26、28、……请小朋友接下去数。

  小猫:95、90、85、……也请小朋友接下去数。

  3、你能从你写的这个数开始,喜欢几个几个数,就几个几个数,直到老师喊停为止吗?

  四、数的组成的复习。

  1、老师也写了一个数,我来介绍一下:它是由4个十和3个一组成的,它是几呢?

  (板书该数)

  2、你能有这种方法向同桌介绍你刚才写的数吗?

  3、请几生来介绍。老师板书数字。

  问:刚才大家都是用了什么方法来介绍的呢?————板书:组成。

  4、这回小猫也介绍了几个数,想请小朋友来猜一猜。

  出示:小猫。大象。小兔。让学生在练习纸中做一做。

  做完后汇报,其中,小猫:个位上的数是6,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大1。请生说一说怎样想的。

  师:哦,小猫是根据数据数位上的数来介绍的。

  除了小猫指着个位和十位以外,我们还认识哪个数位?(百位)

  它们这三位是怎样排的?

  板书:百位十位个位

  (各位上的数表示……十位上的数表示……百位上的数表示……)

  写的数是两位数的请举手,三位数的起立,一位数的招手。

  5、请个位上的数是7的同学起立。

  请十位上的数是5的同学起立。

  请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同的小朋友起立。

  (能把像这样的数都找出来吗?写一写练习纸上)

  五、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

  1、老师也想请小朋友来猜个数。

  (用大一些,小一些,大的'多,小的多提醒学生。直到猜对为止,并板书:这个数:87)

  2、你写的这个数和老师写的这个数来比一比(板书),用上大一些,小一些,大的多,小的多。

  3、师: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我们除了用刚才多一些,小一些,多的多,少的多还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连接呢?

  4、完成练习,校对。说说在比较数的大小时,先看什么,再看什么。

  5、黑板上有这么多的数,你能用>或<符号把它们连起来吗?

  ()>()>()>()>()

  ()<()<()<()<()

  请生在练习纸上写一写。

  小蜜蜂们也排着队出发去采蜜了(出示图片)它们该采哪朵花呢?

  你能帮它找一找吗?完成练习。

  六、小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师:恩,我们复习了100以内的数,复习了数数,写数,读数,数的组成,大小的比较……

  七、游戏:抢答

  在64和66的中间

  比79少1

  个位上的数比十位上的数多1

  由8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

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年历卡的活动中,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一年有12个月,分为大月、小月和二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记住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也,知道xxxx年全年有365天。

  2、使同学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运用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和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年历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年是xxxx年,说一说这一年我们中国有什么重大的活动?

  生集体说:奥运会。

  师追问:那你们知道奥运会是几几年的几月几日吗?

  生xxx年8月8日。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板书:认识年、月、日)

  二、探究新知:

  1、师:你觉得这一年还有哪些日子对你来说是重要的?

  生回答(3~4人)

  问:是几月几日,假如不是特殊的,问:为什么?

  师:你能快速在xxxx的年历上找出这个日子吗?(跟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师巡视,找一个同学完整说说。

  你找的是几月几日?为什么这么快?

  生:只要找准那个月,在其中找那一天就行了。

  再找两个同学找一找。

  2、在这张xxxx年的年历上你有什么发现?告诉你的同桌。(认识大月、小月)

  生1:一年有12个月。(师板书)

  生2:(31天):1、3、5、7、8、10、12。(师板书)

  生3:(30天):4、6、9、11。(师板书)

  生4:(xxxx年)二月:29天。(师板书)

  师明确:我们把31天的这些月称为大月。(板书)

  我们把30天的这些月称为小月。(板书)

  因为这年二月只有29天称为特殊月。(板书)

  师:全班齐说大月有哪几个月,小月有哪几个月。

  3、师迅速擦掉大月、小月的月份(记忆大月、小月)

  指名问:你能马上说出大月、小月分别有几个月吗?(大月有哪些,小月呢?)

  师:谁有好方法能快速地记住大月、小月呢?(同桌交流)

  指名交流:介绍拳头记忆法。

  指名上台演示。

  师:大家一起来学一学。(生可以边模仿,边一起念)

  师:会了吗?好,和老师一起来练一练。

  师:念给你的.同桌听听。

  生:1~7月中单数是大月,8~12月中双数是大月。(这也是一个好方法)

  师:老师准备了一首儿歌,也能协助同学们来记住大月、小月。

  补:师略介绍平年、闰年。

  师:老师来考考大家记的牢吗?介绍游戏。

  报大、小月:报到大月的男生站起来;报到小月的女生站起来。(最后一个报二月)

  师:那下面我们一起来说说大月有哪几个月?小月有哪几个月?(板书)

  4、计算全年的天数

  师:你们能快速计算出xxxx年有多少天吗?(那我们计算一下)

  生1:31+29+31+30+31+30+31+31+30+31+30+31=366(天)

  生2:317+304+29=366(天)

  生3:365+1=366(天)

  师:二月有29天,闰年时全年有366天,二月有28天时,平年全年有365年。(提问生答)

  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哪些年、月、日的知识?(论述知识要点)

小学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年、月、日

  目的要求: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认识年、月、日的知识

  难点: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教具: 年历卡,投影,电脑

  教学过程:

  出示日历册、挂历、年历卡、

  师:问他们是用来干什么的?

  谁来告诉大家自己的生日?

  谁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哪年哪月哪日诞生的?

  年、月、日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年、月、日也是时间单位,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电脑出示课题 年、月、日

  一、认识年、月、日

  1、结合实际认识一年、一月、一日的时间长短

  师:问你知道多长时间是一年?多长时间是一月?多长时间是一日?

  (让学生尽量说出自己所了解的)

  师:为了看着方便,人们把日历册制成挂历和年历卡。

  2、请同学们拿出1900年、1993年、1996年的年历卡,认真观察一下,看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

  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一年有12个月。

  大月: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

  小月:30天:四、六、九、十一;

  二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

  师:习惯上人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大月,把有30天的月叫小月。

  你知道为什么这样规定每月的天数吗?

  电脑讲述故事。

  3、计算全年天数

  生计算后汇报。

  师板演:31×7+30×4+28=365,平年二月:28天,全年365天;

  31×7+30×4+29=366,闰年二月:29天,全年366天。

  二、判断平年、闰年

  问:有的年份的二月是28天,有的却有29天,是不固定的,你知道它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吗?

  请你观察下表:

  电脑出示1981--2004年二月份天数表。

  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当二月份是29天的`这一年年份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后得出每4年出现一次29天 ,二月份是29天的这一年的年份是4的倍数。

  师:算一算1900年是4的倍数吗?但1900年的二月却是28天,这是因为公历年份是整百年时,必须是400的倍数,这年的二月才是29天。

  师:你知道为什么4年才会出现一次二月份是29天,也就是闰年。

  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情况。

  师:用电脑介绍形成闰年的原因(地球绕太阳旋转,加解释)。

  1、练习:

  判断:下面哪一年是闰年?请你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1990、1908、2000、1998、2100

  生说出想法后,师介绍可以用年份的末两位数字除以4能整除就是闰年,否则是平年。师告诉学生大家喜爱的奥运会一般在闰年举办。

  2、记忆每月天数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忆每月的天数吗?

  让知道的同学回答,师结合学生回答介绍下面的方法:

  (1)拳记法:师边示范边讲解。

  (2)歌诀法: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再把一加。

  三、巩固练习

  1、口答:

  (1)一年有几个月?

  (2)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3)平年二月是多少天?闰年二月有多少天?

  (4)闰年全年有多少天?

  (5)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是哪一天出生的?

  2、判断:

  (1)一年中大月有7个,小月有4个。( )

  (2)每年都有365天。( )

  (3)凡是4的倍数的年份都是闰年。( )

  3、游戏

  大月过生日的举起你的生日卡。

  4、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你今年几岁?算一算你是哪一年出生的,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2)老师今年38岁,算一算是哪一年出生的?

  (3)今年二月你家的电费花了多少元钱,算一算平均每天花多少元钱?

  (4)今年1--3月共花电费多少元钱?平均每天花多少元钱?

  (5)4月份有几个星期零几天?

  板书设计:

  一年 12个月(7个大月、4个小月、1个平月) 365天 (366天)

  大月 31天

  一月 小月 30天

  平月 29(28)天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熟练进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提高他们的口算技能.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今天智慧老人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演示课件“智慧老人”他给我们带来了一组题,你们想不想做?

  1、口算:3+2= 2+7= 6—3= 9—4=

  2、口答:30里面有()个十,60里面有()个十.4个十是(),9个十是().

  师:智慧老人发现没有难倒你们,他又出了一道比较难的题,你们想不想试一试?继续演示课件“智慧老人”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的加法

  (1)师:谁来读一读这道题?(板书:20+10=)

  师:20加10表示什么?(表示把20和10这两部分合并起来.)你能用小棒分别摆出20和10吗?下面就请你试着摆一摆、算一算.

  学生摆小棒算结果,并小组交流自己是怎么算的.

  (2)全班汇报: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汇报一下自己是怎么摆、怎么算的?谁和他的想法不一样?

  (先摆两捆小棒表示20,再摆一捆小棒表示10,把这两部分合并起来是3捆小棒,也就是30,所以20加10等于30.)

  (20是2个十,10是1个十,2个十加1个十是3个十,3个十就是30,所以20加10等于30.)

  2、教学例1的减法

  板书:30—10=

  (1)师:30—10表示什么?(表示从30里面去掉10)这样的减法题你知道怎样想吗?请你试着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可以摆小棒,也可以口算.

  (2)小组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

  (摆3捆小棒表示30,拿走1捆就是去掉了10,还剩2捆,2捆就是20,所以30减10等于20.)

  (30是3个十,10是1个十,3个十减1个十是2个十,2个十就是20,所以30减10等于20.)

  (想:10加20等于30,所以30减10等于20.)

  3、小结:

  刚才我们研究的题目有什么特点?(都是整十数相加减)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板书课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师:做这样的加减法,怎样想呢?(和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方法相似,只是计数单位不同,10以内的加、减法是几个一加、减几个一,得几个一;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是几个十加、减几个十,得几个十.)

  智慧老人看到同学们这么会学习,非常高兴,他奖给我们全班同学一颗智慧星,老师把它贴在黑板上,希望同学们在后面的学习中表现更出色.

  三、巩固练习

  1、看图列式计算

  出示图片“做一做(1)”.(教材第48页做一做的第1题)师:谁来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左边有40瓶墨水,右边有20瓶墨水,一共有多少瓶墨水?)

  谁会列式?(40+20=)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这幅图还可以理解成什么意思?(两边一共有60瓶墨水,右边有20瓶,左边有多少瓶?)

  怎样列式?(60—20=)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请你独立计算出这两道题的得数,把它写在书上.

  2、口算:3+2=4+5=6—4=

  30+20= 40+50= 60—40=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的.第2题.

  订正:每组题各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每组题相加或减的数相同,但计数单位不同.每组的第1题是几个一加或减几个一,还得几个一;第2题是几个十加或减几个十,还得几个十.)

  3、列式计算

  出示图片“做一做(3)”.(教材第49页做一做的第3题)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珠子,怎样列式?请你独立完成这两道题.订正:比较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第1题是40+3=43,第2题是40+30=70,注意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4、对比算:40+3=60+2=7—5=

  40+30=20+60=70—50=

  同桌一组,各做一行,完成以后互相检查,对比说不同.

  5、口算比赛: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的第2题、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前五名同学发小红旗)练习十一2.20+50= 60—20= 60+30=

  50—30= 40+10= 80—70=

  3.40+7= 30+60= 9+50=

  25—5= 90—30= 68—8=

  20+80= 6+70= 100—50=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除法的简便算法。

  2、能正确、灵活地进行计算。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除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

  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复习、整理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复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二、复习

  1、回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怎么进行简便计算的.?进行简便算法时要注意什么?

  2、全班交流:个别汇报

  当一个两位数可以分解为两个一位数相乘时,可以把两位数除法改为除数是一位数的连除式题。

  要注意:不是所以的题目都可以这样的,有些题目这样并不能很简便,做时要灵活运用。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