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7-25 09:19:20 三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品(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品(15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环节:

  1.情景引入:观察一个立体图形的各个角度,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不同。

  2.例题讲解:观察汽车全景照片后,对不同位置看到不同形状讲解。解决书上的相应练习加上茶壶的上、侧、正的观察。

  3.情景练习:针对空间中3个不同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来体会不同角度观察的不同。(选不同位置的照片)

  4.扩展练习:欣赏风景在空间中的视角变化引起的物体形状变化。

  本次教学我认为采用计算机网络自主教学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教学形式结合,能够在实物观察、空间抽象、转变视角的3个层次上得到提升。

  教学目标:

  1.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几何图形、同一个实物,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够根据提供的不同位置的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进行综合,找到物体完整的表象。

  3.初步了解到空间中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多个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4.建立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立体的长方体纸箱一个(每一个面粘贴不同的学生熟悉的卡通动物形象),遮盖布一块,实物图片若干,屏风一个,桌子上有的茶叶筒等3种物体,网络课件,计算机10台。

  分组:4个学生一组(选出组长、信息员)。分配一台计算机。

  学具准备:白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观察长方体物体,初步感知不同位置看到物体不同

  (场地布置:凳子在6个不同的地点,看到一个面的3个,两个面的3个,看见3个面的一个人)

  1.情景设置:今天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请大家研究。这放置了一个长方体物体在各小组派来的代表中间,请从一号开始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什么?请你们自由交换位置,再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什么?(请回到自己的小组)

  2.同时点击对应的课件,出示1~6号角度看到的物体。

  3.提问:为什么你们都观察的是同一个长方体,每个人两次看到的.却不一样呢?

  4.小结: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

  二、观察实物,综合表象找实物。

  1.提问:那么你们能判断站在一个物体的不同位置,看到的是什么吗?

  2.出示:小明、小红、小东在商店买鞋,他们在不同位置看到了同一只鞋。他们站在鞋的什么位置?(填空)你能把他们看到的鞋和他们对应用连线表示吗?(连线)

  3.小结:你们真厉害呀!能根据他们站在鞋的正面、侧面、后面的位置想象出看到鞋的形状。

  三、综合表象,找寻实物

  1.我这里还有一个更加困难的问题。你有信心解决吗?

  2.提出问题:我弟弟家要购买一辆新车,他有这辆车的正面、侧面、后面的图片资料,可是他不知道这辆车是什么牌子和型号。请你们利用网络上的汽车资料和图片帮助他找到这辆车。

  3.出示汽车的不同位置图,提供网络资料。

  4.学生自主活动。

  5.判断和小结:要了解一个物体必须从它的每一个部分入手,综合考虑它的全局。

  四、判断空间中多个物体之间的关系

  1.有时我们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美术的素描课上有这样的3样物体(出示)这是还有一张从空中俯视的平面图。以及4台摄像机在不同位置拍到照片。

  2.可是粗心的摄像师助理在连接数据线时出现了错误。那么在A、B、C、D这四个点的摄像机分别拍到的画面是怎样的呢?请你连接上摄像机的线。

  3.提供帮助:在屏风后边有这三样物体的实际情况和4个对应的点。你们可以自由进去观察找到帮助。

  4.学生自由活动。集体订正。

  5.提问:为什么4张图片中茶叶盒一会在杯子的左边,一会又在右边呢?这说明了什么?

  6.小结: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不同位置观察空间中的物体不仅是形状不同,而且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也不同。

  五、欣赏空间中角度变换的风景

  1.同学们在这节课上学的非常的好。在这节课结束的时候,我想请你们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2.自由欣赏,配背景音乐。

  3.提问:在欣赏中你感觉到什么?

  4.总结:在实际生活中,除了改变位置观察同一物体,还有一种在定点变化视角的观察,这就象我们刚才看到风景是从一个点观察周围。希望以后同学们能利用这两种观察方法观察你看到的周围。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设计说明

  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本节课的教学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掌握运用列表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过程和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1、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培养理解能力。

  教材例9要求学生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弄清题意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因此,首先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究算法,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用列表法解题,学生虽有过接触,但往往容易出现遗漏,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在列表时让看的人更容易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空白的表格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几位同学的学情检测卡。

  2、课件出示例题,导入:通过课前的检测,看来同学们对我们学过的知识掌握的都很好。那么今天,我们将要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你们有没有勇气接受这个挑战呢?

  设计意图:复习学过的质量单位,创设相应的情境引出学习内容,在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同时,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充满期待和好奇心。

  ⊙阅读与理解

  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1)引导学生思考:有多少吨煤需要运走?有哪几种车可供选择?每辆车每次能运多少吨煤?

  (2)学生讨论后交流汇报:要恰好运完8吨煤,有两种车可供选择:一种车的`载质量是2吨,另一种车的载质量是3吨,要求每次运煤的车都装满。

  2、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如果你来派车,有什么好的方案呢?下面我们分组来讨论一下。

  (2)出示讨论的任务:①你们小组有几种派车方案?把每种方案填在表格里。②你们认为哪种方案比较合理?

  3、出示表格。

  (1)让学生说一说要填的是哪些内容。

  (2)明确要填的每个项目的意义。

  (3)引导学生在列举方案时,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填,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4、小组讨论,边讨论边填表格。

  5、各组汇报填出的方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

  6.请同学们说一说哪种方案是合理的,为什么?

  预设:第一种方案和第四种方案都是合理的,因为这两种方案都能恰好把8吨煤运完,符合题意。

  7、师小结:为了保证把所有的方案不重复、不遗漏地列举出来,我们可以先尽可能地选一种车,然后依次递减。最后看哪种方案满足题目的要求就选哪种方案。

  设计意图:先给学生提出讨论的任务,并出示表格,提供明确的指导,然后让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列举出所有的派车方案,使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素材,努力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知识。

  1.巧设情境,轻松导学。

  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需要运用估算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参与估算的过程,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好估算的强烈愿望,树立学好估算的自信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让学生体会估算的价值。

  教学中,先让学生自主解答,在肯定笔算精确结果的同时,通过交流让学生认识到这样的问题用估算就可以快速解决,不需精确计算,体会估算的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估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427+275 814+691

  2.揭示课题:在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需要用估算的方法去解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乘法估算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复习加法估算的方法,为学习新课做好知识铺垫。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估算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新知

  1.阅读理解,收集信息。

  (1)课件出示教材70页例7情境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已知条件:29人去参观,门票8元/人。所求问题:带250元买门票够吗)

  (2)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9×8。

  2.分析解答,探究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2)展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 笔算。

  方法二 估算。

  因为29接近30,就把29看作30,30×8=240,29×8<240,所以带250元买门票够。

  (3)介绍约等号:刚才估算出的得数不是准确值,因此在列算式的时候,算式和得数之间不能用“=”连接,而要用“≈”连接,29×8≈240(元),希望同学们在估算时注意。

  3.回顾反思,总结方法。

  (1)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方法哪种简便?(估算)

  (2)讨论:为什么估算简便?

  (因为这道题问带250元买门票够不够,不是问买门票需要多少钱,所以不需要算出准确结果,这样用估算解决就非常简便了)

  (3)小结估算方法:把29看作30,估大了,说明即使有30人去参观,买门票才需要240元,因此带250元一定够。我们在估算时,通常把多位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整百数,再与一位数相乘。估算的结果要用约等号连接。

  4.拓展。

  (1)如果92人参观,带700元买门票够吗?应该怎样估算?

  (2)如果92人参观,带800元买门票够吗?应该怎样估算?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整体感知:

  长度计量单位,特别是用毫米测量比较小的物体长度,主要通过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对学生加深对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认识是有帮助的。因为长度单位是抽象的,靠教师很难使学生建立长度观念。这就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教学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等手段,增加学习兴趣,体会成功的喜悦。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形成表象,让学生在课堂多活动、多操作。同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了解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学目标:

  (一)知识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 1 厘米10 毫米 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

  (二)能力点

  1.能正确运用毫米、分米表示长度。

  2.能用手势表示 1 毫米、1 分米。

  (三)德育点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厘米10 毫米,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 书的封面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

  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 1 厘米。

  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厘米;厚不到 1 厘米,20 厘米多,多多少?不到 15 厘米,差多少?不到 1 厘米,那是多少?20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垫,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教学例 1。

  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 20 厘米多,14 厘米多,不到 1 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 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 长是 20 厘米还多 7 个小格; 宽是 14 厘米还多 5 个小格; 厚是 8 个小格。

  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 1 厘米小,它的名字叫 1 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 厘米中间从 0 到 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 2~3、5~6、9~10 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交流,从而知道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 10 个小格,都是 10 毫米。 3教师板书:1 厘米 10 毫米

  3.请同学们想一想,1 厘米和 10 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总结归纳:1 厘米10 毫米板书: 1 厘米10 毫米是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感知的,学生感到高兴。这也体现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己学会知识。

  4.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①老师表示 1 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学生将 1 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 1 毫米的长度观念。

  ③用手势表示 1 毫米、1 厘米 借助形象直观的手势表示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概念。 6测量分组操作并填书 做一做66 页 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手势——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一一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1 毫米。教师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

  (二)认识分米。教学例 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 10 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 1 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数一数 1 分米中有多少个 1 厘米?板书 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

  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 将米、分米、厘米、毫米 4 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 将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时也区别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三)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米有多少分米? 1 米、1 分米、1 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板书 4.测量,做一做67 页 分米的认识思路与毫米的认识基本相同,教学过程可以简化,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两次认识,掌握 4 种长度单位,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巩固发展

  巩固发展是在学生学习了新知,并进行了反馈练习,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的综合巩固练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以提高学习质量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同桌互相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4.练习十七第 1 题。分组练习

  5.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 蜡笔长 6 毫米。 跳绳长 2 厘米。 课桌高 7 米。 粉笔长 75 分米。

  三、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 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1 厘米10毫米。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

  里程表(一)

  教学目标:

  1.会看里程表,能从里程表中获取数学信息。

  2.对照路线图,能解决求两地之间路程的问题。

  教学重点:

  从里程表中获取信息。

  教学难点:

  对照路线图,解决求两地之间路程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482-167+456863-(285+578)428+(547-398)

  【探究展示】

  下图是“北京—西安”沿线各大站的火车里程表 。

  二、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任务。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完成,教师适当点拨。

  三、达标训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觉得

  这节课哪个组表现得最棒?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教师抽查。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认识正多边形,感受到生活中组合图形的美,利用拼图挖掘美。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正多边形。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小朋友,童话的世界真奇妙,看,今天我们请来了一些特殊的小伙伴,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

  新课探索

  探究一

  师:“你们发现了这些小伙伴有什么特点吗?”

  生:“是长方形的,圆形的,正方形的,三角形的。”

  师:“关于这些图形你们知道什么小秘密吗?”

  生①:“正方形四条边相等长方形对边相等,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生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

  探究二

  师:“大家说的真好,现在一位神秘嘉宾到来了。你们认识吗?”

  录像:魔毯

  师:“这位朋友从印度远道而来,让我们靠近好好认识以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飞毯都是由各种图形组成的,有正方形,有三角形,有六边形,有五边形。”

  师:“:这下我们的图形小伙伴都到齐了,请为这些小伙伴分分类,并说说为什么那样分,四人小组讨论。”

  生①:“按边分,分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生②:“按边的特点分,分为每条边长度相同,每条边长度不相同的。”

  师:“这些图形,如果它们每条边长度相同,他们分别叫做正多边形。”如:五边形的五条边相等称正五边形。……(不相同的也要交待一下)

  师:“这些正多边形还有什么秘密呢?”

  生:“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他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请小朋友动手折一折,并完成工作表。”

  师:“通过工作表,正多边形的对称轴有什么特点?”

  生:“正多边形的对称轴根数和边的根数一样。”

  探究三

  师:“小朋友,生活中的这些图形美不美?老师找来了一些美丽的图形,你们看,这些是什么?”

  出示三角形,四边形,紧接着出现三角形和正方形拼起来的组合图形。

  师:“看,这是小丁丁为新家厨房间设计的新地转,你们看懂了什么?”

  生:“它由三角形和正方形组合而成。”

  师:“小朋友,在用两种不同的图形拼地转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两个不同的图形边的`长度要一致。”

  课内练习

  练习一

  师:“接下来我们来创造美吧,小朋友,你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用不同的图形组成一张画,也可以用老师为大家准备的不同的图形拼一张图。最后在小组里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评选!

  课后小结

  本课小结

  今天你们又学习了哪些新本领?

  ⑴每条边长度相同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

  ⑵正多边形的对称轴条数和边的条数一样。

  课后习题

  课后作业

  练习册76、77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总结方法:先把钱两数相加,得数再加第三个数,求出结果。三、新课1、3+2+1=6 2、常识完成下列题,并说出做法2+1+4= 1+3+4=

  3+3+2= 5+2+3= 3、小结:今天学习的连加法,在计算时先算出前面个数的得数,再加上第三个数求和让幼儿进行部分口算练习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一、谈话情景导入

  师:朋友们!你们去过遵义吗?去过哪些地方?

  生1:去过,去过遵义会议会址。

  生2:去过遵义姑妈家。

  生3:去过遵义游乐园。

  课件出示遵义游乐园的一处场景

  师:这是遵义游乐园,你们从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木马、风车。

  (利用学生喜欢的游乐园场景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

  二、复习角

  师:你们能在这幅图中找出角吗?

  生积极主动的找到了很多角。

  师:你们生活中哪里还有角呢?

  生:桌子上有角;

  生2:窗户上有角;

  生3:安全出口牌上也有角;

  生4:书本上也有角

  (让学生在图中找角,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角,大幅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师:这个角是什么角,老师手中拿的这个图形的角是什么角呢?

  生:直角(师把直角图形贴在了黑板上并指书上也有直角)。

  师:前面我们认识了直角,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锐角和钝角。

  揭示课题并板书:锐角和钝角二、探究锐角和钝角

  出示不同三角形的图片

  师:请同学们把这些图片进行分类(学生进行分类活动)

  师:请一个同学上来分一分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分呢?

  生:按照角的大小来分的;

  (让学生动手操作对这几个图形进行分类,让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初步熟知锐角与钝角有什么特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师:现在我们把这两组角与直角比,有什么发现呢?

  生:这组角比直角小,这组角比直角大。

  (老师将这其中的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画了出来,同时也把直角描了出来。)

  2、引导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咱们给它们取个名字叫老大和老二,那你们认为哪个是哥哥那个是弟弟好呢?

  生:这个是弟弟,这个是哥哥。

  师引导学生论得出:这个就叫锐角,这个就叫钝角。

  3、深入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同学们真聪明,知道了锐角和钝角,请看这是什么角呢?

  生1:直角

  生2:钝角

  生3:锐角

  师:有三种结果,那到底是什么角呢?同学们想个办法准确的判断一下。

  生: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量一量;

  师:请一个同学上来量。(用投影仪展示)

  通过学生测量反复2次,这个角的一条边与直角板上的一条边重合后,另一条边在直角板上的'另一条边的外边,说明这是一个角是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让学生用肉眼观看,判断得出了三种不同的结论,让学生出现了矛盾,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样更积极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完成的欲望)

  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找游乐园里的锐角与钝角(课件出示游乐园,场景图)

  (先找出了很多)

  2、找游乐园里物体中的锐角和钝角

  (生找出了相应的锐角和钝角)

  3、找出生活中哪里有锐角和钝角

  生1:红领巾的三个角有一个钝角和两个锐角。

  生2:老师眼镜框上有钝角;

  生3:凳子上有锐角

  生4:文具盒上有锐角

  生5:玩具上有锐角和钝角

  4、说说这些角的名称

  (生说得很好)

  5、用纸折角

  (学生折出了各种各样的锐角和钝角)

  6、用手臂比划角

  (学生用身体的很多部位比划出了不同的锐角和钝角,在生活中找角、物体中找角、用纸折角、用手臂比划角、用身体划角)

  四、总结

  师:小朋友们,如果你是锐角、钝角或直角,你想向在座的朋友说点什么?

  生1:大家好,我是锐角请大家多多关照。

  生2:我是钝角,请大家为我准备更多的三角板,让我认识更多的角。

  生3:我是锐角,请大家别碰我的尖,会刺手的。

  生4:大家好,我是钝角,我愿意和大家交朋友。

  师:小朋友们好,如果我是锐角,我比直角小,如果我是钝角,我比直角大。(拓展小结,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把自己溶入到了知识中,又起到了化龙点睛的作用)

  课中体现了以下特点

  1、从资源开发的角度看

  教师能充分利用挖掘资源(情境中找角、生活中找角、图片中找角、手臂中找角、人体中找角)帮助学生抽象和构建各种角的特征,使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认识各种角。

  2、从三维目标角度看

  (通过让学生指出角,分类,描角,比大小等)使学生对锐角、钝角有了非常明确的概念,从而使学生技能达标率较高(如能正确量角、判断角、比划角等特别是人体上找角)

  3、知识构建的过程与方法来看

  表面上似乎是少了一些,看上去只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上学生的思想过程与方法是突出非常清晰的,就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参与意识较强,特别在练习部分中的游戏部分更为突出。

  较好地渗透了品德教育内容(如遵义会议会址,教后的你想对老师谈点什么)。

  更好地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又为生活服务,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属于数学学习生活化特点。

  4、突破误区(即一说到任务深,就要用多媒体,就要怎么样、怎么样,但这节课中多媒体的出现并不多,却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总之,课中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教学中体现了学生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观察能力和组织能力,教学中双边活动非常到位,真正实现了课堂中学生爱学习,乐学数学的效果。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设计说明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数与代数内容的安排,小学阶段笔算加、减法的最高要求就是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估算能力和选择合适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复习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注重复习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计算回顾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再结合教材提供的资源,进一步加强计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算理的同时,提高计算能力。

  2.重视从实际生活情境中提炼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把计算融入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取信息,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计算的实用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课件出示:计算下面各题。

  175+62=  985-423=  259+148=

  806-714= 325+464= 310-207=

  2.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

  3.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当10,加上本位上的数再减)

  4.组内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计算加法时要注意哪一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每一位相加时不要忘记加上进位的1。计算减法时要注意哪一位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被减数中间有0的减法,要连续退位,0被退位以后要当作9来计算)

  设计意图:复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时,重点突出加、减法中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点,使学生在计算万以内的加、减法时,注意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从而有效地提高正确率,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巩固运用

  1.课件出示教材109页1题中的表格及问题:一架飞机先从北京飞到广州,再飞行690千米到三亚,一共飞行了多少千米?比从北京直接飞到三亚多飞多少千米?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内容:第五册第100~102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能读写几分之一,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能力目标: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并交流思想方法的能力。

  3、情感目标: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对数学充满好奇心,喜欢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比较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一根长1分米的线。

  设计理念: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的内容,让学生在动手做分数的过程中认识几分之一,能较好地理解分数的含义。

  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分数是人们在长期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它不仅代表一个数,表示分得的结果,更是一个包涵丰富思维的活动过程。因而要全面地认识分数,就必须让学生经历这个产生的过程,在动手做数学过程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在积极探索交流的氛围中不断完善对几分之一的认识,扶放结合,相得益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小明和小红这对好朋友来到了郊外进行野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准备了哪些好吃的?(四个苹果、两瓶矿泉水、一个蛋糕)

  那你们决得怎么分才最公平呢?(平均分)

  下面请同学们帮帮忙,用手势告诉我怎么分?引导学生将各种食物平均分。

  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分得的结果不是整个的情况,为了表示这样的结果,我们需要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设计意图: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单刀直入。设疑激趣,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不受约束地展现自我,此时的他才会把所有的热情投入学习之中。]

  二、新授

  1、认识1/2

  我们用圆片来表示这块蛋糕,刚才我们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一半,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其中的一份是这块蛋糕的1/2。那右面这一份该用什么表示呢?为什么?(得出结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教学1/2的写法。

  那你能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折一折,分一分,表示出它的1/2吗?

  问:刚才大家折的方法不一样,却都折出了这个长方形的1/2,这是为什么?

  你还能将生活中的哪些物体平均分,得到它的1/2?

  [设计意图:认识1/2是重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必须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作支撑,因此,采用操作、演示、讨论、说理等方法,让学生通过表示蛋糕、长方形纸片的1/2等活动,在脑海中建立起1/2这个分数与多幅图象之间的对应联系,并突出1/2的本质属性,使它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以此吸纳和同化更多的知识。]

  2、认识几分之一

  刚才我们一起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请大家想想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三份、四份、五份,我们又该怎样表示其中的`一份呢?

  完成第1题。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叙述。

  创造一个分数.

  活动要求: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四种材料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长1分米的线,四人一组每人各选一种材料来表示它的几分之一,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完成第2题

  有四个小朋友也表示出了四分之一,请大家看看对不对?(用手势判断)

  [设计意图:在认识1/2的基础上,由感性经验作背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放手让学生借助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长1分米的线等学具,自己去创造分数、研究分数。学生不仅顺利地认识几分之一,而且还可创造出几分之一。由此,让学生理解分数与平均分的份数有关,从而把握分数的本质属性。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3、自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1/2、1/3等,它们都是分数。你还能说出一些分数吗?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让学生自学各部分名称。

  [设计意图:分数各部分名称,让学生自学、尝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4、比较分数的大小

  轻松一下,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经过火焰山,那天气可真是热.猪八戒直喊:渴死我了! 于是孙悟空买了一个西瓜,他们把这个西瓜分成了它的1/2、1/4、1/8、1/16,如果你是嘴馋的猪八戒,你会选最大的一块?还是最小的一块?那你会选择这个西瓜的几分之一呢?先猜一猜,说说你的理由。

  四人一组合作,每人选择四个分数中的一个,在圆片上用水彩笔表示出来,再进行比较.

  考考你:那四分之一和八分之一哪个大呢?和一比较呢?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经过猜测、操作、讨论、发现,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应用

  1、元旦快到了,三(1)班的同学出了一期新的黑板报,看看有哪几个栏目,大约各占黑板报的几分之一.

  2、介绍生活中的分数

  3、今天你有些什么收获?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一、教材分析

  《多位数乘一位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60页的知识。是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第一课(不进位乘法),是本册的重点内容。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乘法的算理;熟练掌握了口算乘法。本节课的教学安排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和熟练,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综合教材编排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师生共同探究,学生会用笔算乘法(不进位乘法)进行计算,并会把该方法运用于更多位数的乘法。

  2、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自主观察、引导演示,动手操作,体会自主探究问题,获取知识,获得自主体验知识带来的.乐趣,体验数学学习中的成功感。

  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情景再现,动手操作等活动,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培养与人沟通交流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列竖式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算理,会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地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情境图、学生分组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美术课画图情景图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在美术课上绘画吗?

  学生:喜欢。

  教师:三位小朋友们正在做手工,大家看看,小明、小敏、小丽正在做贺卡呢,大家看看他们做卡片时都用到些什么?

  学生:彩笔,纸板,铅笔。

  教师:对,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大家看了之后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学生会带,教师选择性板书:一共有多少支彩笔?

  (二)、合作探究

  1、解决问题

  教师:小精灵呀和大家一样,也是想知道桌子上一共有几支彩笔,大家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吧。(教师再约学生一起分析情景图,图中一共有三盒彩笔,每盒有12支彩笔。)大家知道了这些,要怎样列式呢?分小组讨论。

  学生1:12+12+12=36,每盒彩笔12支,一共有三盒,就是三个12相加。

  学生2:123=36,因为12=10+2所以123=103+23=36

  学生3:123=36,因为12=9+3,所以123=93+33=36

  教师:大家真了不起,想起这么多的方法,真是人多力量大,一下子就把小精灵和大家想知道的问题解决了。除了以上方法大家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吗?以前大家学过列竖式使加法变得更简单,那么乘法可不可以用列竖式的方法使计算更简便?

  引导学生讨论研究笔算乘法这个问题。

  教师:用竖式计算加法是用怎么列呢?谁来说说。

  学生回顾:加数加上加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总结乘法的竖式计算

  教师:在乘法中,规定两个相乘的数叫因数,和加法竖式一样,因数乘以因数,相同数位对齐(教师列出乘法竖式,边列边讲解)。那具体要怎样计算呢?大家分组讨论。让学生到黑板上板书。

  学生1:先把个位上的2和3相乘得6,把6写在个位,再用十位上的1和3相乘得3,表示3个十,把3写在十位上。

  学生2:先用十位上的1和3相乘得30,把3写在十位上,再用个位上的2和3相乘得6,把6写在个位上。

  教师:大家的想法呢,统一起来就133=30,23=6,30+6=36,和刚才开始时的第二种方法是一样的,只是现在用竖式表示。

  3、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乘法竖式计算过程

  4、小结

  大家来说说今天学到什么?

  学生:多位数乘一位数,把这个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乘这个一位数。

  (三)、巩固提高

  学生在黑板演示教材60页做一做第一第二题,集体纠错。

  (四)、回顾总结

  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2、你今天的表现怎么样?你觉得同组中组员的表现怎么样?

  3、对全班学生给予表扬。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经验,认识24时记时法,使学生发现和理解24时记时法与12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够对两种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换算。并能结合具体情境,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2、过程与方法: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24时记时法,发现和理解24时记时法与12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把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相互转化。

  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有所悟,在问题情境中学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学有所乐。

  2、直观教学法。“百闻不如一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表象信息,激发学习,突破重难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实践操作法。学生利用学具钟对钟面进行观察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在一天时间里,时针正好走两圈,体会钟面外圈与内圈的数的关系,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理解24时计时法。

  4、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张扬个性,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实现资源共享,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链接生活,初步感知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有两个条件,即认知基础和情感动力。课始,播放学生熟悉的“新闻联播”片头音乐,让学生说说这个节目播出的时刻,学生可能说晚上7时或19时,随机板书在黑板上,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播放“新闻联播”,在屏幕右上角会出现的“19:00”,让学生知道19时就是晚上7时,接着询问学生像19时这样的记时法你知道叫什么记时法吗,知道的学生可以回答是24时记时法(板书),那晚上7时呢,12时记时法(板书),初步感知两种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存在。

  然后联系生活经验,说说生活中还在哪见过24时记时法,通过老师的收集演示,了解在一些公共场合,一般都要用24时记时法,使学生认识到24时记时法简捷明了。从而导入新课,激起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

  二、实践探索,自主建构

  1、一天从什么时刻开始。

  首先让学生讨论一天从什么时刻开始,出现争议后,课件出示央视春晚倒计时的场面,当我们倒数到1的那一瞬间,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秒针都指到了12,这个时刻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新的一年开始了,新的一天开始了。让学生了解一天的开始,在24时记时法里记作0时,12时记时法里记做夜里12时。

  2、学生动手拨钟感受一天的作息时间,知道在一天里时针正好走2圈,一天有24小时。

  3、课件演示,感受一天的24时

  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随着钟面的变化,周围环境的变化,让学生整体感受一昼夜从0时到24时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探索24时记时法的记时规律,强化对0时的理解,知道今天的开始0时就是昨天的结束24时。

  4、观察钟面上第一圈、第二圈分别从几时走到几时,把钟面变成两种记时法的时间轴,直观比较,引导学生发现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深入学习,记时转化

  通过利用刚才发现的两种记时法的区别与联系,首先让学生试着把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很快的用12时记时法表示出来。然后寻找规律,发现24时记时法转化成12时记时法需要分两种情况进行考虑,12时以前的不减12,直接加时间词;12时以后的要减12,再加时间词。

  再学习12时记时法转化成24时记时法,让学生自己举例体会转化的方法,加深对两种记时法之间区别与联系的认识。

  最后练习两种记时法的转化,从把24时计时法记录的电视节目预告改写成12时计时法,到生活中的不同计时法互换,层层递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记时方法,突破重点,体验成功。

  四、理解应用,推算经过的时间

  1、阅览时间

  9:00—12:00 14:00—16:30观察图书馆中的阅览时间。看到这些,你知道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自己试着算一算:图书馆全天开放多长时间吗?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利用拨钟,结合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变化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经过了多长时间。

  2、确定乘火车时刻

  (课件出示:车票)从车票中你知道了些什么?小明从家到火车站要20分,开车前5分钟停止检票。小组讨论:他最晚在下午几时几分从家里出发才不会误火车?这时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火车发车时刻、加到车站所需时间和开车前5分钟停止检票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五、课堂小结,回归生活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建构,用自己的语言理解为什么叫24时记时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并在课后用24时记时法做一份作息时间表,教育学生要合理利用时间,珍惜时间,争做时间的小主人。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设计说明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不仅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而且理解了三位数加减法的算理。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1.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在教学中,当学生明确题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之后,教师不再过多地讲解,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三位数连加的计算,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2.注意培养学生细心计算的良好品质。

  由于三位数连加数目较大,步骤较多,有时还会遇到连续进位的情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同时应对这么多的问题还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不刻意追求计算速度,适时提醒学生在计算中要注意的问题,鼓励学生耐心细致地计算,力求计算准确。帮助学生养成细心计算的好习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互动游戏,导入新课

  小游戏:找邻居。

  (1)找出与下列数最接近的几百几十数:327,213,482,194。

  (2)找出与下列数最接近的整百数:203,197,517,808。

  (找出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进行比赛,看谁找得又快又准,其他同学当裁判,胜利者奖励漂亮的贴纸)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这个游戏有关。

  设计意图:在新课的开始做“找邻居”的游戏,让学生练习找与某个数最接近的'几百几十数或整百数,为新知识的学习进行预热,为接下来的估算打好基础。

  ⊙创设情境,实践探究

  1.课件出示教材17页情境图,请学生独立观察,从图中找出数学信息,并尝试提出数学问题。

  师:图中呈现了哪些信息?

  预设

  生1:三年级的捐书情况是:三(1)班118本,三(2)班104本,三(3)班95本。

  生2:四年级的捐书情况是:四(1)班103本,四(2)班109本,四(3)班98本。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

  生1: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生2:四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生3:哪个年级捐的书多一些?

  2.尝试估算,探究估算方法。

  师:你能看出哪个年级捐的书多一些吗?说说你的想法。

  (1)学生尝试独立估算,并与同伴说说自己的估算方法。

  (2)集体交流估算结果及估算方法。

  预设

  生1:我是先把相对应的班级逐一比较,再看比较后的数据。118比103多15,104比109少5,95比98少3,总体来看三年级比四年级多捐了7本书。

  生2:我是把各班捐书的数量按照四舍五入的方法看成几百几十数再相加,三年级120+100+100=320,四年级100+110+100=310,所以三年级捐的书多一些。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估算初步确定是三年级捐的书多一些,接下来我们要仔细算一算,用准确的数据来说明到底哪个年级捐的书多一些。

  3.解决问题: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1)课件出示问题,请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师:求三年级学生一共捐书多少本,应该怎样列算式。

  生:118+104+95。

  师:你们能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算出这个算式的得数吗?

  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能想到的方法进行计算。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

  3.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对“整数倍”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教学时,应该通过多个层次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多次感知,在不断比较和抽象的过程中建立倍的概念。先通过对萝卜的分类计数、圈图比较,把抽象的新知识“倍”与学生已经掌握的“几个几”建立联系,初步认识倍的概念。再通过比较圆片、小棒等活动提供大量的比较两个量的倍数关系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倍的直观模型。最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助线段图,表达出倍概念的本质特征,抽象概括出基本数量关系,有效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倍”的模型,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快速判断几个几。

  同学们的回答真是又准又快,老师要给你们鼓鼓掌。同学们仔细听。

  师:请同学们也和老师一起拍拍手,要求:你们拍3个2下。

  思考:怎样能让老师一下子就听出你拍的是3个2下,引导学生试着拍一拍,引出停顿

  ②师拍3下,生拍2个3下。

  以最后一次拍手为例,老师拍了3下,同学们拍了2个3下,你能根据这两条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师:以前我们学过,我们反映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求和是多少可以求相差多少,除此之外还可以用倍来描述他们之间的.关系。我们还可以问同学们拍的次数是老师的几倍。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倍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拍手游戏,巩固“几个几”的知识,为学习新知做准备,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理解概念

  1.初步认识倍的概念

  看一看

  出示主题图

  师:找找关于萝卜的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6根,白萝卜有10根。

  师:这么多关于萝卜的信息,我们先来研究红萝卜和胡萝卜之间的倍数关系

  板书胡萝卜,红萝卜

  摆一摆

  引导学生用学具代替萝卜来摆一摆,找一名同学上前面来摆。

  是引导学生观察,我们把胡萝卜的根数看做一份,你把红萝卜的根数分一分,看看红萝卜的根数里有几个这样的一份。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引导学生说出:胡萝卜2根,红萝卜有3个2根。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圈一圈

  为了让同学们看的更清楚表示胡萝卜和红萝卜的关系,我们可以圈一圈。

  学生汇报: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组织学生继续表达:胡萝卜2根,红萝卜有3个2根。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④引导学生继续用圈一圈的方法找到白萝卜和胡萝卜之间的倍数关系。

  完成自学卡一

  学生汇报: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组织学生继续表达:胡萝卜2根,白萝卜有5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设计意图:通过看一看、摆一摆、圈一圈等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倍的含义,与“几个几”建立起联系。)

  2.在变化中,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

  改变白萝卜的根数。

  师:胡萝卜有2根,白萝卜依次有12根、14根、18根、8根,白萝卜的根数与胡萝卜的根数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自主探索,再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白萝卜和胡萝卜比较,胡萝卜2根,白萝卜有几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几倍。

  改变胡萝卜的根数。

  师:兔妈妈又给小兔们带来了一根胡萝卜,现在红萝卜和胡萝卜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自主探索,再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比的标准发生了变化,倍数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

  师:你是怎样认识倍的呢?

  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数进行比较,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设计意图:通过不断改变比较的两个量的数量,在丰富的比较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认识到倍的本质是两个数量在相互比较,即用其中的一个量作为标准,另一个量包含了几个这个量就是它的几倍,感受比的“标准”的重要。)

  3、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1.圈一圈,再填数。

  .

  全班汇报交流。(明确是哪两个量比较)

  引导学生发现:当两个数量相等时,我们可以说蝴蝶的只数是蜻蜓的1倍,也可以说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1倍。

  2.完成50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思考,在书上完成。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你还能发现哪两种圆之间也存在倍数关系呢?

  学生独立思考,全班汇报。

  3.生活中的数学辩一辩。

  4.拍手游戏。

  完成课前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拍的次数是老师的几倍?

  拓展:同学们拍的次数是老师的倍,同学们拍了多少下?

  同学拍手的次数是老师的2倍,同学们拍了12下,老师拍了几下?

  (设计意图:通过增加变式练习,设计开放题等方式,加深 学生对倍的概念的理解,建立倍概念的模型。练习第1题将标准量画在下面,目的是通过变式练习,避免学生的思维定式,在辨析中深化学生对倍的认识;第3题,在学生认识了倍之后,让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发现生活中数据之间的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第2题和第4题是将“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改成开放题,在丰富的比较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倍的本质,感受比的“标准”的重要。)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师总结:同学们一节课就快结束了,回顾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怎样判定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关键看一个数里面包含了几个另一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布置作业:

  基础作业:数学书第53页练习十一,第1题。

  拓展作业:数学书54页第4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设计说明

  本节课围绕“混合运算”“加与减”“乘与除”等数的运算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要让学生切实掌握。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对以下几个方面比较关注:

  1、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数的运算这部分内容的知识点比较多,在复习时必须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知识体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算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复习巩固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的同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对自己以往练习中出现过的错误进行回顾和整理,反思自己在计算中经常会出现的错误,组织学生思考如何避免这些错误的再次出现。

  3、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广泛搜集各种类型的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回顾本学期学习的知识。

  师: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小数的相关知识,本节课我们复习“数的运算”部分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本学期你都学过哪些运算?

  预设

  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的运算顺序;整十、整百、整千数乘(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师:小数的加减法我们上节课已经复习过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一下整数的相关运算。

  2、结合教材习题,复习“数的运算”的相关知识。

  (1)复习两位数乘(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课件出示教材92页3题。

  师:请同学们圈一圈,算一算,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师巡视指导)

  个体汇报。

  师相机指导,学生结合点子图和小棒图重点说清每步计算的.实际意义,巩固算理。

  (2)复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的运算顺序。

  课件出示习题:

  327+46-135   (126-62)×6

  1000-582-10472÷8+75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运算顺序。

  让全做对的学生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

  (3)复习整十、整百、整千数乘(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课件出示习题:

  80×3=70×9=40×6=500×9=

  100×5=6×300=420÷7=630÷7=

  900÷3=2×20xx=7×60=400÷8=

  学生开火车计算。

  指名说算法后,一起回顾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先把整十、整百、整千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计算出积后,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回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92页7题。

  师:请同学们根据题意独立解决问题,并根据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思考问题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师巡视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体辅导。

  指名汇报思考问题的方法。

  预设

  生1:我从问题入手,要求应找回多少元,要用付的钱数减去买篮球花的钱数。

  生2:我用画示意图的方法表示数量关系,先求出4个篮球一共花的钱数,再用200减去买篮球一共花的钱数,所得的就是应该找回的钱数。我认为解决实际问题时应该弄清数量关系后再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按部就班地复习,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2-29

小学三年级上册的教案数学03-05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2-04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20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精选21篇)11-09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3-09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5-27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2-14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5-30

数学上册教案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