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25 15:55:23 五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教案(优)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数学教案(优)

五年级数学教案1

  (一)导入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什么叫真分数?什么叫假分数?

  学生回忆并回答。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3中的插图。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分数信息?其中一个同学说:“我吃了一个半”,怎样用分数表示一个半?

  老师随着提问,出示下图。

  学生观察图,先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回答,“一个半”是l+的和。

  老师提示:1+的和可以写成1。(板书:1)

  2.再让学生观察插图中其他几个同学吃了多少个橙子?怎样用分数表示?

  学生试着说一说,老师分另“板书:1,2,。

  3.老师指出:像1,1,...这样的分数,叫带分数。观察这些带分数都是怎样组成的`?你会读出这几个带分数吗?4,请学生独立举出一两个带分数,让学生读一读。

  5.老师小结:带分数都是由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组成的,带分数都比1大。

  6.指出:有时根据需要,要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三)思维训练

  做同一种零件,王师傅2小时做15个,李师傅3小时做20个。谁做得快一些?(化成带分数再比较)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什么是带分数,并会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五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正方体的认识(教材第20页的内容及教材第21~22页练习五的第4、5、8、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空间概念。

  【重点难点】

  1.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2.理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准备】

  正方体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操作:同桌交流,分别说出长方体的棱在哪儿?几条棱可以分别分成几组?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叫做什么?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

  (板书课题:正方体)

  【新课讲授】

  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1.想一想。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在研究时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也应该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去考虑)

  2.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

  3.集体交流。

  (1)组: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都相等,6个面都是正方形。

  (2)组:正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3)组:正方体有8个顶点。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正方体模型,按“面、棱、顶点”的特征有序地数一数,摸一摸,其他同学观察思考。

  教师问: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

  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老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请学生讨论:它是不是一个长方体?

  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

  学生甲组:这个物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乙组:长方体6个面是对面的面积相等,而这个物体是6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我们也认为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丙组:我们组有不同意见,因为我们认为它的6个面虽然都是正方形,不是长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12条棱也包括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也包括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这些条件,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长方体。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方体中包含着正方体,用集合圈表示为:

  教师: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或者叫立方体。

  【课堂作业】

  1 .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练习五的第4、5、8、9题。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教师将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教学板书:

  正方体的认识

  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面的面积相等。

  有12条棱,每条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

  教学反思:

  1.在复习长方体的特征后,让学生学会把学习长方体的特征的方法迁移到学习正方体的特征上来,使学生又快又好地掌握了正方体的特征。

  2.把猜想和探索实践紧密结合,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又让他们享受猜想的成功体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同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只是学生需对体验中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搜索、归纳、整理而已。

五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

  提高分数除法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并能正确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

  教学重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

  在小组间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分数除法的应用,同学们还记得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实施目标。

  1、练一练第一题

  指两名同学板演1、2小题,其他同学做练习,做完后全班订正,重点让同学检查板演中的错误,并找出错误的`原因。

  然后独立作其它题目。同桌订正。

  2、第二题,先让学生对照以前做过的打折的题目,两者对照,指出异同。

  独立做,指名说一说做到的过程和结果、以及想法。

  3、第三题指名读题,并说题意。和的单位“1”的量是谁?列出算式。说出列式的依据。然后独立作。

  4、第四题,由于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建议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同一想法和意见。

  三、课堂总结并评价。

  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三)的练习课

  1、找准单位“1”的量

  2、判断用什么方法或者用方程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四则运算的方法,以及含有中括号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熟练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让学生体会小数混合运算在生活、学习中广泛应用,提高对小数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2.通过练习让学生经历运算过程中的习惯,方法以及技巧的培养,从而更加明确自己在计算过程该怎样去做,懂得运算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

  3.培养学生规范书写,自觉养成认真审题准确计算的良好习惯,真正达到提高运算能力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巩固小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做到既熟练有准确的计算;并会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计算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学生题卡,小组汇报卡和草稿纸。

  教学课时:一课时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法则以及能够应用运算法则正确的进行小数口算和笔算的基础上教学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日常生活中以及未来学习混合运算时都有广泛应用,小数计算也是计算中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训练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小数的计算方法和相关运算规律的理解,提高应用混合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将利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相关知识来做一个闯关练习。同学们有信心完成这个练习吗?(揭示课题: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第一关:1.看谁算的又对又快。(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然后集体评定。)

  2.6+4.7= 1.25×8= 15.98-1.98=

  0.66÷6= 0×5.6= 15.8÷10=

  80÷0.5= 0.29÷2.9= 2.8×0.5=

  课件出示,学生快速在闯关卡上完成。教师课件公布正确答案。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让学生交流分享做题经验。(师:哪个同学愿意分享一下你是怎样做到既准确又熟练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作适当总结。

  [设计说明:通过上述练习,学生自我评价并分享经验,既培养了学生知识归纳整理的能力,又复习巩固了小数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

  第二关:

  2.按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给下面算式分类。

  ①80×0.18 ÷1.5

  ②2.9-0.4×3

  ③13.8+5.6÷0.7

  ④ 16.5-1.2+0.3

  ⑤6.4÷[(4.3+2.1)÷0.8]

  ⑥12.52 ÷[0.36+(0.74-0.7)]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考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以前学过的什么运算顺序相同?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来进行分类,教师请同学说说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展示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含有两级运算:先乘除后加减。

  含有中括号的运算: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设计说明:让学生通过分类,自己探索出为什么这样分?从而形成预设的分类标准,利于加深对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再回顾。在解读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也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基础的环节,体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第三关:

  3.找出下列算式错在哪里并改正。

  17.17-0.51÷0.3 3.2×20÷3.2×20

  =17.17-1.7 =64÷64

  =17 =1

  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先找出错在哪里,然后改正。完成后,请学生回答,注意要求学生说出错因再改正。最后集体讨论:在做计算时想要做到既准确又熟练。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作相应的归纳总结,同时出示课件)

  一看:看清数字和运算符号。

  二想:想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三算:按正确的运算顺序来进行计算。

  四查:要有步步检查的好习惯

  [设计说明:纠错的设计重视小数计算和观察计算的顺序来设计,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仔细看题,认真审题,熟练计算并会检查的好习惯。以此为例学生反思计算过程中要主要的四点,积累了活动经验,发展了学生的心智。]

  第四关:

  4.先想清楚运算顺序,再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①16.2-1.2÷3

  ②(16.2-1.2)÷3

  ③(16.2÷8.1+1.9)×0.2

  ④16.2÷[(8.1+1.9)×0.2]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教师集体讲评。最后让学生认真观察仔

  细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教师做引导:虽然它们数字和运算符号相同,但添加了括号改变了它们的运算顺序,最后计算结果就不同了。(出示课件:括号的作用)

  [设计说明:通过计算,强化巩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发现是为了使学生知道括号的作用,并清楚运算顺序不同计算结果也不同,从而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第五关:

  5.不改变数字和运算符号你能写出几个运算顺序不同的算式?(至少三个)

  18.9-4.5+7.3 ×0.8 (课件出示原题。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然后进行分组练习。)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预设几个算式:

  减---乘---加:(18.9-4.5)+7.3×0.8

  减---加---乘: (18.9-4.5+7.3)×0.8

  加---减---乘:[18.9-(4.5+7.3 )]×0.8

  加---乘---减:18.9-(4.5+7.3)×0.8

  乘---加---减:18.9-(4.5+7.3 ×0.8 )

  [设计说明:本关练习是上题练习的逆练习,也是整个练习设计的难点、亮点,是之前层次性练习的落脚点。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来完成,把一个算式改变成几个运算顺序不同的算式,加深了学生对括号的认识,不仅巩固了练习运算顺序的作用,同时启迪了学生思维,发展了智力,建立了良好的智能结构,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第六关:

  6.只列式不计算。

  (1) 4.5除3与105的和,商是多少?

  (2) 0.4与2.5的和乘它们的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然后请不同答案的学生汇报展示。

  学生1:4.5÷(3+105)

  学生2:(3+105)÷4.5

  引导学生比较观察找出正确算式。并能说出“除”和“除以”不一样。

  [设计说明:在训练学生列式计算能力的基础上,加入学生易混淆的“除”和“除以”,让学生进一步分清两者的区别,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7.两个工程队修121千米的路,甲队每天修3.8千米,乙队每天修4.7千米,甲队先工作5天后两队合修,还需要几天才能修完。(列综合算式解答)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梳理总结,提升认知。(引导学生回顾反思,教师结合板书及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梳理)

  板书设计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

  同级运算: 一看:

  含有两级运算: 二想:

  含有中括号的运算: 三算:

  四查:

  备注:作业题单设计了每一关的星级评价,利于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自我评价,便于教师关注不同层次学习的情况,从而进行有效的再练习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教学反思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乘除法后进行教学的。使学生的四则运算扩展到了小数,虽然学生已经有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学习经验但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以及算法算理的掌握仍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本节课是一节练习课。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不同的。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力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有层次,有坡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方式上也有所改变,由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化成学生自主感悟,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归纳总结出相关知识以达到巩固复习的目的。

  首先,在所有练习作业中我采用星级评价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评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把枯燥乏味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

  其次,在作业讲评中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也起到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在学生互评中还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认识问题,明确知识的要点,真正地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

  最后,在练习中我还采用了同桌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我想这样做,不但能改变以往部分“好”学生垄断课堂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学生全面参与的程度,而且还将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使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兴趣,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精神,同时也是促进其计算检查习惯的养成。

  但是,课堂上也出现了自己倍感欠缺的环节:

  1.没有很好地处理每道习题间的时间分配,导致练习时时间的不足。

  2.对学生回答问题时预设不足,导致出现问题时没能更深层次引导学生。

五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要求:使学生认识列方程解应用题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不同特点,能根据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方法解答,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人课题

  我们过去学习过用算术方法直接列算式解答应用题,现在又学习过列方程解应用题。列方程解答应用题和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有什么不同呢?怎样的应用题列方程解方便?怎样的应用题用算术方法解答方便呢?这就要把这两种方法来对比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列方程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对比。(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1)出示例5。让学生读题,弄清条件和问题。

  追问: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要求的未知数量?

  大家能列方程解答吗?能用算术方法解答吗?

  指名两人板演,分别用两种方法解答。其余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方程或算式中每一步各求的是什么。请谁再说一说,列方程解,是按哪个数量关系来列方程的?用算术方法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来列式的?

  (2)两种方法比较。

  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黑板上这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板书:用方程解:用算术方法解:)

  提问:哪种解法要求的未知数参加列式了,哪种解法未知数没有参加列式?列方程未知数参加列式时用什么表示的?(在用方程解下面出示:L未知数用字母表示,参加列式;在用算术方法解下面出示:1、未知数不参加列式)再比较一下,用方程解要怎样想,要列出怎样的式子?用算术方法解根据题目的什么来分析和列式解答?(在用方程解下面出示:2、根据题意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

  答。在用算术方法解下面出示:3、根据题里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的联系,列出算式解答)谁再看着刚才做的题说一下,列方程解应用题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有哪两个不同的特点?

  (3)你认为例5用哪种方法解比较容易想?(列方程解)为什么?(因为顺着题意就很容易想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来列方程,如果顺着题意想,不能马上用算术方法列出算式,所以用列方程的方法解比较容易想)

  2、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题,说明有一个条件不同。这道题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请大家用两种方法解答在练习本上。(指名两人板演,每人各用一种解法)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方程或算式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提问,用方程解应用题有什么特点?用方程解列出的方程与例5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用算术方法解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你认为这道题用哪种方法解比较容易想?为什么?用算术方法顺着题意能直接列一个算式吗?

  3、小结。

  用方程解要用工表示未知数,并参加列式;解答时要先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用算术方法解未知数不参加列式;解答时要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确定怎样做,再列式解答。如果顺着题意就能列出算式来求题目的结果,就用算术方法解;如果顺着题意不能直接列出算式解答,但能很快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就根据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解。所以,以后解答应用题,除了题目指定用哪种方法解,都可以根据题目中数量关系的特点,灵活地选择解题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的题。

  让学生读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用方程解是怎样想的,再看方程左边每一步表示什么;用算术方法解是怎样想的。

  提问:你认为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解比较容易想?为什么?

  上面我们都是用两种方法解答的,下面的题哪种方法简便就用哪种方法解。

  2、做练习二十三第2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

  提问:第(1)题用哪种方法解比较容易想?为什么?

  第(2)题用哪种方法解比较容易想?为什么?

  第(3)题呢?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第(1)题算术方法解每一步求的什么,结果是什么;

  第(2)题用方程解,为什么方程左边和右边相等;

  第(3)题也是按怎样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的?

  追问:第(1)题为什么用算术解法?第(2)题和第(3)题为什么用方程解?

  指出:如果顺着题意就能列出算式来求问题,这就是顺思路的题,用算术方法解比较方便一些,如果顺向思考不能直接列出算式求出问题,这样的题就是逆思考的题。逆思考的题一般可以顺着题意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按这种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比较方便一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列方程解应用题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有什么不同的特点?怎样的题用算术方法解比较方便?怎样的题用方程解容易想?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三第l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分数混合运算,I(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2、利用分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混合运算顺序,并合计算。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分数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况,引出新知:

  1、出示情悦图

  找出数字信息和数量关系。

  1、找出要解决的问题

  航模小组朋多少人?

  2、解决问题

  可能画出线段图帮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操索计算方法

  1、先让学生自主计算

  2、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

  板书:12×1/3=4(人)

  4×3/4=3(人)

  12×1/3×3/4=3

  学生观察情况图后,说一说图中的数字信息和数量关系。

  学生从图中找出相关信息,要解决的问题。

  然后解决问题,可以先分步列出算式,再用综合算式计算。

  1、说一说运算顺序

  2、独立计算

  鼓励学生分析情况中的数字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的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条件,进而进行计算。

  通过考试解决乘、除和连除使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说明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

  三、练习反馈

  1、试一试

  2、练习第1题

  3、解决问题

  ○1可以用方程,也可以用算术法

  ○2分数混合运算的应用,也可以分步计算。

  三、数字故事

  让学生说一说故事情节,明确故事中的数学问题。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既可以到综合算式,也可以到分步算式

  1、学生独立解决

  2、集体订正

  5/9×3/58÷6/7

  3/8÷1/10×4/5

  5/9×3/5×9/2

  学生说一说故事情节,明确故事中的数学问题。

  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

  在解决混合运算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设计:

  五、分数混合运算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利用它改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而使分数的大小不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等。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点:从相等的分数中看出变与不变,观察、发现、概括其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形成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统一认知

  教学准备:纸片、彩笔、各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例1种中的四幅图

  提问:看图写出哪些分数?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导入新课。进一步研究分数方面的知识。

  二、师生探究。

  1、教学例1、

  观察一下这个式子,4个分数有什么不同?你知道其中那几个分数是相等吗?

  追问:你是怎样知道这几个分数相等的?和它们相等的分数还有没有?

  2、教学例2

  1、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正方形的纸,指出:这些正方形纸都一样大。提问:你能先对折,并涂出它的吗?

  2、学生折纸。涂色。

  交流后,追问:你能通过继续对折,找出和相等的其他分数吗?

  3、学生操作。组织交流。

  在学生交流时,注意让对折方法不同的学生充分展示,引导发现:只有对折次数相同,平均分的份数就相同,涂色部分就是相等的。

  4、引导观察:请大家观察每个等式中的两个分数,它们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观察、思考,完成课本上的填空,再在小组内交流。

  5、学生交流后,教师集中指导观察。

  (1)先从左往右看,是怎样变为与它相等的的?

  (分母乘2,分子乘2。)

  根据分数的意义,”“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而现在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也就是把原两份中的每一份又平均分成2份,所以现在平均分成了2×2=4(份),现在要得跟原来的同样多,必须取几份?[1×2=2(份)]

  即原来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取1份,现在把平均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都扩大2倍,就得到。与的大小相等,分数值没变。

  (2)由到,分子、分母又是怎样变化的?(把分平均的份数和取的份数都扩大了4倍。)

  (3)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两个式子的变化规律?

  再从右往左看

  是怎样变化成与之相等的的?

  又是怎样变成的?(把平均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都缩小了4倍。)

  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两个式子的变化规律?

  6、综合以上两种变化情况,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其中的规律?你觉得有什么要补充的吗?(不能同时乘或除以0)为什么?

  7、这就是今天我们所学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出示”分数的基本性质“)。

  8、谈话:你能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再写出一组相等的分数?

  引导辨析:所写的分数是否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提出要求: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你能用商不变的规律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三、练习。

  1、练一练的第1题。

  2、练一练的第2题

  3、练习十一第3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3-114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本册教科书所学习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和统计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评价和反思本册教科书的整体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成功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调查和实践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交流问题。(10分钟)

  1.今天这节课,我们用学到的知识来解答几道综合性的实际问题。

  2.导学单

  (1)小组里依次展示组员收集到的统计图,按搜集人先说明、其他组员后补充的顺序分析;

  (2)小组选择一张统计图准备全班展示。

  3.全班交流统计图

  4.出示书本第23题,集体完成

  让学生说说有关数据的来源,如数据有差异,引导学生理解原因。

  二、核心题目解疑。(10分钟)

  (一)综合练习

  1、完成书本第24题

  鼓励学生多提不同问题,再挑选两个问题集体练习。

  例如:每束百合花盈利多少元?

  每枝玫瑰花卖出后可以获利多少元?

  每束玫瑰花比百合花零售便宜多少元?

  2、完成书本第26题

  让学生说说解决第一个问题用了什么策略。

  (二)动手操作

  完成书本第25题

  导学单:

  ①小组合作,动手拼一拼;

  ②用列表的方法一一列举

  ③小组内交流:一共有多少种?

  方法多样,边操作、边思考,能列举出各种摆的结果,有序进行列举是这道题的重点。

  注:正方形有3种,长方形有6种。

  三、拓展练习

  1.王大伯今年收获了2.4吨苹果,其中一半以上达到一级质量标准,其余达到二级质量标准。如果分等级出售,一级苹果每千克为2.4元,二级苹果每千克为1.6元;如果不分等级出售,每千克1.8元。请你算一算,怎样出售比较合算?

  通过分析明确:如果不分等级出售,总收入为“2400×1.8即4320元;如果分等级出售,至少可收入”1200×2.4+1200×1.6“,即4800元。所以,分等级出售比较合算。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8页例4和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会归纳总结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2、能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3、养成良好的计算、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你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特殊情况的小数除以整数的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4÷2 4。8÷6 9。09÷9

  8。24÷8 6÷5 1÷5

  2、填空,并说出为什么?

  (复习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为下面学习验算做好准备)

  3、列竖式计算(生板演)

  (1)7。44÷4(2)7。44÷8

  (3)102÷24(4)4。551÷5

  四道逐渐变难

  二、探究新知

  1、在评价学生的计算结果中帮助学生学会归纳和总结。

  师:通过刚才的解题,你能说出小数除以整数是怎么除的吗?

  学情预设:学生有的会把步骤在说一遍,有的会讲出前面“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除”和“除到被除数的小数末尾还有余数”两种特殊情况的小数除以整数的算法,教师一一给与肯定。

  师:做小数除以整数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四人小组讨论并归纳

  学情预设:生根据小数乘法经验说出转化乘整数除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哪一位不够商1就商0,然后继续除。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然有余数,要添0后再除。

  课件出示补充。

  2、在暴露计算错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验算。

  (1)师:为了保证我们的计算正确,怎么办?——验算

  验算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怎样验算黑板上面的小数除法呢?

  学情预设:生根据整数除法经验能说出用乘法验算除法,或估算一下,或用被除数除以商等。

  师:四人小组,一人选一道进行验算,算完在组内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门诊台

  课件出示。

  小结:用估算能知道计算有没有错;用乘法或再除一遍的方法能保证计算正确

  三、巩固练习

  1、小马虎也做了两道题,请同学们看看他做对了吗?如果不对应该怎么订正?

  37。8÷6=63 7。4÷5=1。4……4

  2、计算并验算

  43。5÷29 18。9÷27

  1。35÷15 207÷45

  3、书第20页:7、8题

  四、课堂小结

  说说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五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长、宽、高。

  3、能比较区别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

  4、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宽、高。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模型;长方体框架。

  课前谈话:师:老师听说我们班的孩子是最聪明的,这样,老师课前先和大家玩个游戏——猜相对词。仔细听,东——,南——,天——,上面——,右面——,前面——。难不倒大家呀,看来大家真是名不虚传。老师期待着课堂上大家的精彩表现。

 一、新课导入。

  1、看,老师带来了一些物品,都认识吧。如果我不小心触碰到桌子,哪件就不能平稳地摆在那里呢?我就取走它。如果我还想将剩下的物体分成两类,你会怎样分?(分成长方体和正方体)

  2、师:这一组叫——长方体,这一组叫——正方体。(粘贴)他们呀,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今天我们将再次拜访他们,进一步认识它们。

  二、新课教学。

  1、长方体的认识。

  (1)为什么这些物体在桌子被触碰时依旧能平稳摆放呢?原来秘密藏在它们的面上,你来摸摸?有什么感觉?(光滑平整)你也来摸摸,有何感觉?这些叫做长方体的面。(出示)长方体有几个面围成的?谁来为我们数数?他指,我们一起说出是哪个面?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评价:我发现他在数的时候做到了一对一对地数,很有顺序,这样就不容易重复或遗漏;如果我们在数的时候能做到按一定的顺序,就不容易重复或遗漏了,谁能能重新试一试吗?)我们把这些一对一对的面叫做相对面。

  (2)下面,高举你的长方体,徐老师说出哪个面,你就边说边摸它的相对面,好吗?长方体一共几个面?(板书:6个面)

  (3)孩子们,当你把手从一个面滑向另一个面时,你摸到了什么?你来摸摸。(摸一个面后,再摸一个面)老师想问问你,当你把手从一个面滑向另一个面时,你碰到了什么?这条线叫——长方体的棱。注意,它读棱。你也来摸摸。长方体的棱在哪里?(两个面相交的地方)对,两个面相交的线叫长方体的棱。

  (4)请你选择一条棱,从它的一端摸到另一端,立定。老师也选择一条棱,看,我们相遇了,相遇的地方就是长方体的顶点。顶点在哪里吗?(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5)长方体有几条棱,几个顶点呢?小组长带着大家一起数数,想想按照怎样的顺序数才能不遗漏不重复。你发现他是怎样数的?(这四条棱都是水平方向,方向相同,它们就叫相对的棱。再数纵向相对的棱,垂直方向相对的棱。)长方体一共有几条棱?(板书:12)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呢?谁来数数?(表扬数法)长方体有几个顶点?(板书:8个顶点)

  (6)6,12,8,可是非常特殊的几个数字。下面,老师快速考考大家,长方体有6个——,12条——,8个——。

  (7)长方体的面和棱还有什么特点?下面请看导学提示:

  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什么图形,相对的面还有什么特点?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有什么特点?

  友情提醒:小组成员合作,通过观察自己准备的小长方体,利用各种工具,看一看,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等多种方法发现长方体面和棱的奥秘。

  (8)下面我们来交流大家的发现。长方体的面是什么图形?(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师:对,一般情况下,长方体的面都是长方形。老师为什么要加“一般情况”,说明还有——你们发现特殊情况了吗?(出示特殊长方体)它就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长方体的面还有什么特点?(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就是说上面和——完全相同,左面和——,前面和——。你说相同就相同呀?我不信,你得拿出证据出来,说说你是是怎样验证的?(剪,量等)

  勤动脑,勤动手,真理就在勤奋的人面前呈现。这回我心服口服了。让我们睁大双眼,见证真理的诞生。看来,长方体不仅一般情况下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而且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出示)

  (8)长方体的棱还有什么特点?(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谁来找出一组相对的棱,有几条,它们的长度怎样?谁再来找一组相对的棱,它们的长度怎样?你还能找到一组相对的`棱吗?它们的长度又怎样?总之一句话,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口说无凭,你是怎样验证的?让我们一起见证奇迹。电脑展示。

  由此可见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出示)

  (9)这就是长方体的特点,你记住了吗?老师要开考了,(出示填空)学生口答。评价。

  (10)我们把长方体上相较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快速数数,长方体的十二条棱中包含几条长,几条宽和及条高?

  (11)学到这里,一个同学将长方体的特点编成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伴随着节奏快乐地读读吧。

  出示:四四方方一座城,六面八点十二棱。相对两面全相同,相对四棱长相等。

  (12)再次走近长方体,大家都学得那么快乐。想不想自己也动手做一个长方体,让美在我们手中诞生呢?组长带着组员们用老师准备的材料,做一个长方体,比一比哪一组做得又快又好。

  (13)谁来介绍介绍你们的作品?

  2、正方体的认识。

  (1)看着同学们做得这么快乐。老师心里也痒痒,看,我也数了十二条棱开动了。咦,我做了个——(正方体)我咋会做成正方体的呢?

  (2)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又有什么特点?请在小组中观察准备好的正方体,很快交流处正方体的特点,并完成导学活动单二。

  交流: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分别有多少个?它面还有什么特点?棱呢?

  出示:正方体有()个面,是()的正方形。它有()条棱,长度都()。它有()个顶点。

  (3)交流正方体的特点。

  我们同学都长着一双火眼金睛呢,你一定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4)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你一定能很快能说出它们各是什么物体,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吗?

  (4)看,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它是长宽高都相等的一种特殊长方体。(出示)

  (5)如果用一个集合圈表示所有的长方体,那么正方体应该画在哪里呢?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三、巩固练习

  1、马小虎看到大家快乐地创造长方体,他也想试试,可还没搭完,他就出去玩了。聪明的你一定能猜出他搭的是什么物体?如果想让你帮他继续搭完,你还各需要几条多长的小棒?

  为什么第三个长方体只要两种小棒?

  2、在大家的出谋划策下,一个长方体就搭成了。如果给它的前面、上面、后面都蒙上彩纸,分别需要长、宽多少的彩纸?口答。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再次见到我们的老朋友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了它们的各种特点。其实,长方体和正方体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只要仔细观察,处处都有它们的身影。(欣赏)带着一双慧眼上路,身边处处皆能发现数学的奥妙。

  看,独居老人王大爷想做点小买卖维持生活。他想做一个用铝合金条焊成一个长方体框架,做玻璃柜台。已知柜台的长5米,宽0.8米,高1米,热情的你能帮他算出一共需要多少米铝合金条吗?聪明的你一定能用本堂课所学知识助他一臂之力。

五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十册第75―76页“分数的基本性质”,完成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分数的基本性质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联系。

  2、学生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不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1、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教学难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发现过程。

  教学准备: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判断下面3道除法算式有什么联系?

  1÷42÷810÷40

  2、分数与除法是什么关系?

  3、讲故事,引入探究

  故事:羊村里的小羊们都喜欢吃喜羊羊做的'饼。有一天,喜羊羊做了3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美羊羊、沸羊羊和懒羊羊吃。它先把第一块平均切成2份,分给美羊羊1块;懒羊羊说:“太少了,我要吃2块。”喜羊羊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4份,分给懒羊羊2块;沸羊羊着急地说:“我力大如牛,再多点,再多点,我要吃4块。”于是,喜羊羊就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8份,分给沸羊羊4块。这样,美羊羊和懒羊羊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三只羊就大吵起来。可是,喜羊羊却说我分得很公平,你们谁都不吃亏。同学们你认为美羊羊和懒羊羊吃亏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同学们,为了探讨它们到底有没有吃亏,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活动。

  (一)教学例1

  1、直观操作

  (1)出示活动要求:请每个同学分别将桌上的三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平均分成2份、4份、8份,并把其中的1份、2份、4份涂上颜色,再用分数表示出来。

  (2)学生动手折、涂、写。

  2、分析比较、探索规律

  (1)个人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2)你认为它们谁吃的多?请到展示台上一边演示一边讲一讲。

  (3)既然它们三个吃的同样多,那么1/2 、2/4和4/8的大小怎样?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4)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为什么分数的大小却相等的?你们能找出它们的变化规律吗?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讨论这两个问题。

  (5)学生汇报讨论情况。

  (6)启发点拨。

  通过从左到右的观察、比较、分析,你发现了什么?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这里“相同的数”是不是任何的数都可以呢?请举例说明。你认为分数的基本性质中哪些词语比较重要?

  3、师生共同总结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4、现在你认为美羊羊和懒羊羊有没有吃亏?喜羊羊是根据什么既满足了它们各自的要求,又公平分饼的?

  5、你认为学习数学有趣吗?

  6、阅读课本75页,并完成填空。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指名读题。

  2、分组讨论。

  3、汇报讨论情况。

  4、小结:我们可以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或分子)不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数。

  三、巩固应用

  完成“做一做”

  四、回顾整理,反思升华。

五年级数学教案12

  一、感知规律,认识周期:

  1、初步感知激发兴趣

  (媒体出示:棒棒糖图、广播操比赛图、鲜花队1、鲜花队2)

  T:你能找到图中的规律吗?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T:生活中常常用到这样的规律,尤其是在喜庆的节日里。(出示例图)

  今天我们就一起到这里《出示课题:找规律》

  T:你发现了图中的规律了吗?

  2、理解规律明确周期

  T:从左边起,盆花是按什么顺序摆放的?(一盆蓝的,一盆红的……)

  T:总是这样排列下去吗?那我们就可以把这两盆花看作一组。然后接着一盆蓝的,一盆红的为第二组……以后的每一组都跟第一组是完全一样的!

  T:彩灯呢,你准备把它们怎样分组?(红、紫、绿,红紫绿、红紫绿……)以每3盏灯为一组,后面都是这样排列吗?

  T:彩旗呢?你会把它们分组吗?可以利用你手中的图片摆一摆,或在自备本上画一画,想好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想法。

  反馈:你是怎么分组的?生板演。

  (每4面一组,后面都一样,2红2黄,2红2黄……)

  2面一组合适吗?为什么?(后面的`都要跟第一组一样,如果2面红旗为一组,后面就应该都是2面红旗,2面红旗了)

  T:像这样的排列,后面的每一组都跟第一组的排列完全一样,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组称为一个周期。可以简单地说成是以什么为一组。谁来说说看?花:(以每2盆花为一组,以每三盏彩灯为一组,以每四面彩旗为一组),后面的每一组都跟第一组是完全一样的。

  T:看来,这些有趣的规律中最关键的是要找准它们的周期。

  3、专项训练会找周期

  T:用你的方法找周期

  (1)△○□△○□△○□△○□……

  (2)○○○△△○○○△△○○○△△……

  (3)△□○○△□○○△□○○……

  二、优化方法解决问题:

  1、T:以每2盆花为一组,你能知道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

  (生尝试解决后反馈):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你是怎么想的?

  A:列举策略(蓝红、蓝红、……)(单双数即奇偶数规律)

  B:画图策略(字母、数字等一个一个画)

  C:计算策略《15÷2=7(组)……1(盆)》

  T:你明白算式的意思吗?(要想知道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以每2盆花为一组,一共摆了7组,余下的一盆是每组的第一盆,就是蓝花。)谁再来说说每个数各表示什么?

  2、T:你觉得哪种方法简单?你喜欢哪种方法?就请你用喜欢的方法找出第15、17盏彩灯分别是什么颜色?

  (给同桌出题,但要规定最后一盏灯的颜色)

  交流:红灯起立……

  3、T:再来看看第21面、第23面彩旗分别是什么颜色的?(学生独立完成后校对。)

  4、余数是几,是红旗?余数是几,是黄旗?

  5、发现余数领会含义

  出示△○□△○□(画一画)

  T:首先要怎样?(找周期)想好了吗?和同桌交流一下,再看看你们有没有找对。(出示三个一圈的椭圆)

  (1)接着画出两组△○□△○□________________最后一个是_________

  (2)接着画出两组多一个△○□△○□_________最后一个是_________

  (3)接着画出两组多两个△○□△○□_________最后一个是_________

  T:你有什么发现?

  如果刚好画完几组,最后一个应该是每一组的最后一个,如果多画一个,最后一个应该是每一组的第一个,如果多画两个,最后一个应该是每一组的第二个,如果……

  T:同学们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用大家发现的规律来解决新的问题吧!

  三、寓练于乐巩固知识:

  1、算一算:

  先圈一圈,再算一算

  (1)我们爱数学我们爱数学我们爱数学……第99个字是()

  (2)▲●●▲▲●●▲▲●●

  排列在第19个的是(),第200个是()。

  (3)小红正在按2绿、1黄、1蓝、1红的顺序穿一串珠,第18颗和80颗会是什么颜色呢?

  (4)按规律在括号里画出每组的第32个图形

  △○□△○□△○□△○□……()

  ○○○△△○○○△△○○○△△……()

  △□○○△□○○△□○○……()

  2、玩一玩:

  伸出左手,以大拇指为1,食指为2,中指为3,无名指为4,小指为5。快速说出:第6个,第10个,第100个,第101个,并将大拇指送给自己。

  3、猜一猜:请你猜猜我是谁?

  我排在第20个呢。

  (1)_________

  (2)_________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找规律,你有什么收获?

  2、数一数游戏

  3、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规律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我国民间的十二生肖也很值得大家去研究,课后,同学之间、家人之间、朋友之间不妨互相问一问!

  板书设计:

  找规律

  找准周期

  板贴15÷2=7(组)……1(盆)画图

  17÷3=5(组)……2(盏)列举

  21÷4=5(组)……1(面)计算

五年级数学教案13

  一、教学内容

  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真分数与假分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

  最大公因数与约分

  最小公倍数与通分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三、编排特点

  1、多侧面地展现了分数的来源。现实需要和数学需要。

  2、把因数、倍数的有关知识与分数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教学。

  3、关注数学的抽象过程,从现实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知识。

  4、部分内容作了适当的精简处理或编排调整。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原来安排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之后,现在挪后。

  (2)分数大小比较,不单列一段,而是与通分结合在一起学习。

  (3)删去了原来第2节中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内容。

  四、具体编排

  1、分数的意义

  分数的产生

  通过测量与分物,引入分数,使学生感悟分数是适应客观需要而产生的。

  分数的意义

  (1)单位“1”既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体现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同一个分数可以表示不同的具体量,体现了分数的抽象性。

  (2)分数单位的概念。

  分数与除法

  (1)体现了分数的数学来源: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常用分数来表示。可从数系的扩展角度来认识分数的产生。

  (2)分数与除法的统一点:对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

  (3)为后面的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改写成整数、带分数作准备。

  例1

  把除法的意义和分数的意义进行统一:把1个物体平均分成3份,用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1÷3,根据分数的意义得到每份是。

  例2

  (1)把许多物体(3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3÷4,根据分数的意义得到每份是,在这儿,可以用两种方式来理解:A、把1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样的3份是。B、把3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

  (2)通过图示得到分数结果,方法多样:一、用操作或图示法。二、推理:1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块,3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3个块,是块。

  分数与除法关系的总结

  根据例1和例2总结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这儿,可以把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扩展,它既可以表示作为结果的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一种运算过程。

  (1)可以解决整数除法中商不是整数的情况。

  (2)分数与除法可以互逆,可看作同一种运算。

  (3)因为除数不能为0,所以分母不能为0。

  2、真分数与假分数

  以前学生只接触过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现在介绍分子和分母相等或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分数。

  例1

  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写出分数,并重点观察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并借助直观把它们和1比较,再介绍真分数的概念。

  例2

  让学生重点观察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并把它们和1的大小比较,给出假分数的概念。需指出这里的单位“1”是一个圆而不是所有圆的总体。

  例3

  (1)从生活语言“一个半”引出带分数的写法及读法。

  (2)让学生仿照着写出其他的分数。

  例4

  (1)要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是因为要培养学生对于分数的数感。

  (2)化的时候有不同的方式。

  A、根据分数的意义:4个就是1。

  B、利用直观图。

  C、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可引导学生总结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一般方法。

  3、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约分、通分的基础。

  例1(分数基本性质的推导)

  (1)通过直观图观察得出三个分数相等。

  (2)从两个方向观察三组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

  (3)通过自主举例,从具体到一般,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4)由于分数与除法的内在一致性,引导学生用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例2(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

  把分数化成分母不同(分母扩大、分母缩小两种情况),但大小相同的另一分数。

  4、约分

  与九义教材相比,把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移至此,更体现了求公因数的必要性。

  最大公因数

  例1(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1)利用实际情境(用正方形铺满长方形且必须是整块数)引出求公因数的必要性。

  (2)借助操作进一步理解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长方形长的因数,又是宽的因数,从实际问题转入数学问题。

  (3)用集合的形式表示出因数、公因数,与第二单元相响应。

  例2(最大公因数的求法)

  (1)前面没有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因此这儿不教学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只在“你知道吗”中进行介绍。

  (2)多种方法。

  A、分别列出两个数的所有因数,再找公因数。

  B、从较小的数的最大因数开始找,看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

  也可引导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如:从较大的数的最大因数开始找,然后和上面的B方法进行比较,看哪种更合适。

  (3)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之间的关系:所有的公因数都是最大公因数的因数。

  做一做

  让学生接触两类特殊数的最大公因数:两数存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两数互质。

  约分

  例3(最简分数的'概念)

  (1)通过实际情境引出两个分数(根据不同的素材引出:具体的米数、分成四段)。

  (2)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说明两个分数相等,为后面的约分设下铺垫。再给出最简分数的概念。

  例4(约分)

  (1)原理: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数改写成相等的最简分数。

  (2)方法多样:可以逐步约分,也可直接用最大公因数约。

  (3)给出约分的简便写法。

  5、通分(编排方式与约分相似)

  与九义教材相比,把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此,更体现了求公倍数的必要性。

  最小公倍数

  例1(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1)利用实际情境(用长方形铺满正方形且必须是整块数)引出求公倍数的必要性。

  (2)借助操作进一步理解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长方形长的倍数,又是宽的倍数,从实际问题转入数学问题。

  (3)用集合的形式表示出倍数、公倍数,与第二单元相响应。

  例2(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1)前面没有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因此这儿不教学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只在“你知道吗”中进行介绍。

  (2)多种方法。

  A、分别列出两个数的倍数,再找公倍数。

  B、从较大的数的最小倍数开始找,看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也可引导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如:从较小的数的最小因数开始找,然后和上面的B方法进行比较,看哪种更合适。

  (3)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间的关系:所有的公倍数都是最小公倍数的倍数。

  做一做

  让学生接触两类特殊数的最小公倍数:两数存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两数互质。

  通分

  例3(分数大小的比较)

  (1)通过实际情境引出两个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

  (2)和的比较方法多样(三年级上册已经有了一定基础)。

  A、根据分数的意义。

  B、根据分数单位的多少。

  (3)让学生通过一些特例,自行总结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三年级上册有了分子都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方法)。

  (2)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说明两个分数相等,为后面的约分设下铺垫。再给出最简分数的概念。

  例4(通分)

  (1)从实际情境引入,出现分子、分母均不相同的情况,比较大小时产生认知冲突。

  (2)原理: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两个分数改写成分母相等的分数。

  (3)通分时,可以把分母都化成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也可以不是最小公倍数。

  (4)作为比较大小的方法,还可以把两个分数改写成分子相同的分数。

  (5)区别通分与约分:约分是对一个分数的运算,通分是对两个分数的运算。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例1(小数化分数)

  (1)用小数和分数两种不同的方式表示同一个除法运算的结果,建立起两者的联系。

  (2)利用小数的意义给出小数化分数的一般方法。一位小数由教材给出范例,两、三位小数由自己类推。

  例2(分数化小数)

  (1)创设六个数比较大小的数学情境。

  (2)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多样;

  A、分母是10、100......的,利用小数的意义来化。

  B、分母不是10、100......的,可以化成分母是10、100......的,也可以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化。

  整理和复习

  分数的概念

  分数的分类

  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其运用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五、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2、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抽象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

  3、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五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68页小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联系,渗透猜想——验证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确定小数乘整数的积的小数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数乘法:

  口算:14×2 50×3 7×11 350×2 42×20 15×6 90×8 33×30 24×4 9×20 210×4 60×50

  同时指名2人板演:

  用竖式计算:624×8 35×16

  揭题:同学们能够又快又好地计算整数乘法,那你们会计算小数乘法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乘整数。

  二、新课

  1、初步感受小数乘法。

  出示:一本笔记本0.8元,老师想买3本笔记本,应付多少钱?

  (1)生列式:0.8×3=

  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指出:小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算完后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算法。

  (2)交流:

  生1:因为8×3=24,所以0.8×3=2.4

  师:为什么要在积里点上小数点?(如果不加,2.4元就变成了24元)

  生2:0.8+0.8+0.8=2.4

  生3:0.8元=8角,8×3=24角,24角=2.4元

  生4:竖式计算。

  2、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出示6.35 × 3=

  导语:刚才我们在计算0.8×3时,想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指板书),可以用小数加法解决,可以化成元角分来解决,还可以列乘法竖式来计算,那么要计算6.35 × 9这一题,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计算?(大部分学生选竖式)

  (1)探索算法

  ①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2人板演(1人末尾对齐,1人没对齐)。

  ② 集体交流。

  讲评乘法竖式计算过程:指名说说算法,强调先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在积里点上小数点。

  观察第2个竖式计算:你认为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因为要先按整数乘法的法则计算,所以末尾对齐。)

  验证:刚才同学们先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点上小数点,这样的算法对不对呢?想办法验证一下(可用计算器,也可用加法)。

  ③ 初步感知积和因数中小数位数的关系。

  师:刚才计算时你怎么知道积是两位小数?(因为因数里有两位小数)

  观察两个算式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你有什么猜想?(因数里有几位小数,积里就有几位小数)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④积的小数位数

  出示“试一试”

  先让学生猜想积是几位小数,再用计算器验证。

  指出: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同样多。

  3、归纳计算法则:

  (1)计算:3.7×5= 48×1.3=

  先指名说说:你想怎样计算?然后学生独立计算,2人板演。

  讲评,重点解决48×1.3的竖式计算格式。

  (2)归纳计算法则。

  让学生说说小数乘整数,可以怎样计算?

  师:小数乘整数,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巩固应用

  1、竖式计算:1.4×5= 35×0.24

  独立计算,2人板演。

  重点讲评积末尾0的处理:如果积的小数末尾有0,横式上一般省略不写。

  2、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十二3

  3、拓展练习:

  ①根据148×23=3404,填一填:

  14.8×23=( ) 148×2.3=( ) 148×0.23=( )

  1.48×23=( ) ( )×23=3.404

  ②( )×( )=0.42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小数乘整数,你有什么收获?

  指出:在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时,同学们运用已有知识,提出猜想,进而验证猜想,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希望同学们今后能运用这种方法发现数学世界里更多的秘密。

  设计理念:计算教学,素来比较枯燥,往往有老师会把它上成一节技能训练课。特别是本课内容,新老教材的安排、设计理念有了很大的不同,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在小数乘法的意义、算理上更显得简洁,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该如何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呢?我设计了上述教法、学法,期望学生在学到计算技能的同时,更能收获一种数学思想(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促使数学能力有所提升。

五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掌握整除、约数、倍数的概念。

  2、知道约数和倍数以整除为前提及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建立整除、约数、倍数的概念。

  2、理解约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3、应用概念正确作出判断。

  教学难点

  理解约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课件演示:数的整除下载)

  1、口算

  6÷515÷323÷7

  1.2÷0.324÷231÷3

  2、观察算式和结果并将算式分类。

  除尽

  除不尽

  6÷5=1.215÷3=15

  1.2÷0.3=424÷2=12

  23÷7=3......2

  31÷3=10......1

  3、引导学生回忆:研究整数除法时,一个数除以另一个不为零的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4、寻找具有整除关系的算式。

  板书:15÷3=515能被3整除

  5、分类除尽

  除不尽

  不能整除

  整除

  6÷5=1.2

  1.2÷0.3=4

  15÷3=15

  24÷2=12

  23÷7=3......2

  31÷3=10......1

  二、探究新知

  (一)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

  1、整除所需的条件。

  (1)分析:24能被2整除,15能被3整除;

  23不能被7整除,31不能被3整除;(商有余数)

  6不能被5整除;(商是小数)

  1.2不能被0.3整除;(被除数和除数都是小数)

  (2)引导学生明确: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a、被除数和除数(0除外)都是整数;

  b、商是整数;

  c、商后没有余数。

  板书:整数整数整数(没有余数)

  15÷3=5

  2、用字母表示相除的两个数,理解整除的意义。

  (1)讨论: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数相除,那么必须满足几个条件才能说a能被b整除?

  (板书:a÷b)

  学生明确:a和b都是整数,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

  (板书:a能被b整除)

  (2)继续讨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说a能被b整除?(板书:b≠0)

  学生明确: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也可以说b能整除a)。

  3、反馈练习。

  (1)下面的数,哪一组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29和336和121.2和0.4

  (2)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36能被12整除。()

  b。19能被3整除。()

  c。3.2能被0.4整除。()

  d。0能被5整除。()

  e。29能整除29。()

  4、”整除“与”除尽“的联系和区别。

  讨论:综合以上所学知识讨论,”整除“和”除尽“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举例说明)

  (二)约数、倍数的意义

  1、类推约数、倍数的意义。

  (1)教师讲解:15能被3整除,我们就说15是3的倍数,3是15的约数。

  (2)学生口述:

  24能被2整除,我们就说,24是2的倍数,2是24的约数。

  10能被5整除,我们就说,10是5的倍数,5是10的约数。

  a能被b整除,我们就说a是b的倍数,b是a的约数。

  (3)讨论: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整数,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a是b的倍数,b是a的约数?(在数a能被数b整除的条件下)

  (4)小结:如果数a能被数b(b≠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或a的因数)。

  2、进一步理解约数、倍数的意义。

  (1)整除是约数、倍数的前提。学生明确:约数和倍数必须以整除为前提,不能整除的两个数就没有的数和倍数的关系。

  (2)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学生明确:约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

  (3)反馈练习:

  A、下面各组数中,有约数和倍数关系的有哪些?

  16和2140和20xx和15

  33和64和2472和8

  B、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a、8是2的倍数,2是8的约数。()

  b、6是倍数,3是约数。()

  c、30是5的倍数。()

  d、4是历的约数。()

  e、5是约数。()

  3、教师说明:以后在研究约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不包括零。

  4、教学例2:12的约数有哪几个?

  (1)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分析。

  (2)汇报、板书:

  12的约数有:1、2、3、4、6、12

  (3)练习:15的约数有哪几个?

  (4)学生明确:

  一个数的约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的约数是它本身。

  5、教学例3:2的倍数有哪些?

  (1)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分析。

  (2)汇报、板书:

  2的倍数有:2、4、6、8、10......

  (3)练习:2的.倍数有哪些?

  (4)学生明确: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进一步研究整除的基础上又学到了什么?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课题: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四、随堂练习

  1、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因为36÷9=4,所以36是倍数,9是约数。

  (2)57是3的倍数。

  (3)1是1、2、3、4、5,......的约数。

  2、下面的数,哪些是60的约数,哪些是6的倍数?

  3412162460

  教师说明:一个数可以是另一个数的约数,也可以是某个数的倍数。

  3、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1)1.8能被0.2除尽。()1.8能被0.2整除。()

  1.8是0.2的倍数。()1.8是0.2的9倍。()

  (2)若a÷b=10,那么:

  a一定是b的倍数。()a能被b整除。()

  b可能是a的约数。()a能被b除尽。()

  五、布置作业

  1、先写出下面每个数的约数,再写出下面每个数的倍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各写5个)

  101336

  2、在下面的圈里填上适当的数。

  六、板书设计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五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教案数学教案12-27

五年级上数学教案01-14

五年级数学教案10-12

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22

五年级的教案数学教案02-17

[经典]五年级数学教案05-08

[精选]五年级数学教案05-27

五年级数学教案09-29

【经典】五年级数学教案12-12

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