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25 17:35:51 五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教案[实用]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五年级数学教案[实用]

五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分析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2、学生找出应用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分析应用题等量关系,并会列出方程。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写出下面各题的式子

  (1)比的3倍多15

  (2)比的4倍少2

  (3)2个与34的和

  (4)5个与0.6的3倍的差

  2、出示复习题:少年宫舞蹈队有23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合唱队有多少人?

  (1)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解答。

  (3)集体订正,启发学生讲算式的意义。

  (人)

  答:合唱队有84人。

  二、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改复习为例4)

  少年宫合唱队有84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舞蹈队有多少人?

  1、读题。

  教师提问:例4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这句话没有变;

  不同点:复习题已知舞蹈队人数求合唱队人数,例4是已知合唱队人数求舞蹈队人数。

  2、教师说明:例4就是我们以前见过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今天我们学习用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师板书: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教学例4

  1、分析题意,引导学生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画出线段图

  2、启发学生填图。

  3、看图回答:舞蹈队人数和合唱队人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分组讨论。

  4、汇报讨论结果:舞蹈队人数的3倍加上15正好等于合唱队人数。

  5、继续追问:你们是怎样知道的?

  (根据:合唱队人数比舞蹈队人数的3倍多15人)

  6、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教师板书:

  解:设舞蹈队有人。

  答:舞蹈队有23人。

  小结:用方程解这种应用题找等量关系时,题中哪句话最关键?

  (“合唱队人数比舞蹈队人数的3倍多15人”这句话最关键)

  7、还可以怎样列方程?或

  引导:例题的方法最简单,解题时要用简单的方法解。

  (三)变式练习

  少年宫唱队有84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人数的4倍少8人,舞蹈队有多少人?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订正,启发学生讲思考过程,并与例题比较。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在学习中你有什么感想?

  四、巩固练习

  1、看图列方程: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86厘米,底是38厘米。

  2、只列示不计算

  3、独立练习

  学校饲养小组今年养兔25只,比去年养的只数的3倍少8只。去年养兔多少只?

  五、课后作业

  1、地球绕太阳一周要用365天,比水星绕太阳一周所用时间的4倍多13天。水星绕太阳一周要用多少天?

  2、买3枝钢笔比买5枝圆珠笔要多花0.9元。每枝圆珠笔的价钱是2.6元,每枝钢笔的价钱是多少钱?

  六、板书设计

五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况,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操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操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验问题。

  教学重点

  操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量杯、石块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况,引入新知

  1、出示石块

  问: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极书课题。

  2、以小组为单位,先制高测量方案,再实实实际测量,能直接用公式吗?

  不能怎么办?

  三、进行实验

  1、将石块取入盛有一高水的长方体容器里,测量出容器的底面长、宽和小面高分别是多少/

  2、放入石块前水高约18cm,放入石块后水面高30cm。石块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观察石块

  想一想,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学生动手测量

  水面高、底面长、宽分别是多少?

  (老师测量的让学生量出来)

  学生口算出水面升高了12cm.

  生:底面积乘高是石块的体积。

  并且列式计算

  学生可以做实验,也可以由老师做,学生观察,并说如何测量出石块的体积的第二种方法。

  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引志学生操索与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制高测量方案,并进行实验测量。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师板书:

  20×10×12=2400(cm3)

  =2.4(dm3)

  3、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

  三、试一试

  1、在一个长方体容嚣里,测量一个苹果的体积。

  2、测量一粒黄正折体体积

  学生根据题中的二倍用“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放入石块前,容嚣里的水是满的,放入石堠后,溢出的水在水槽中,倒入量西湖里,有多少这亳升,就是石块的体积。

  通过两个实验,使学生明白把不规则的石块体积转化成了测量计算水的体积的方法不只一种,让学生运用在操索活动中得到测量的方法。

  板书设计:

  有趣的测量

  小实验:测量石块的体积:小面高:30cm

  底面长:20cm、宽10cm、高18cm30-18=12cm

  底面积×高=体积200×12=2400(cm3)

  20×10×18=3600(cm3)=2.4(dm3)

五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学会解oJ土凸=c(凸表示两数之积)的方程,能正确求出方程的解。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复习解方程。

  做第9l页复习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引入新课。出示例2的方程。

  提问:这个方程与刚才解的方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说明:这个方程比刚才解答的方程要多一步计算,这就是今

  天要学习的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教学例2。·

  提问:这道题是6J减去什么的差等于207你觉得这道题开始要怎样解?为什么先算6.8乘27指名学生板演解方程,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结合提问学生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检验过程,检查方程的解对不对。

  提问:怎样检验方程的解?

  指出:解这个方程时,按运算顺序能先算的一步就先算出来,然后再求方程的解,其中又把6J暂时看做一个数。

  [评析:这里在引出例题时,让学生通过与已经学过的方程对比,认识其不同之处,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思路。在学生初步具有解法思路后,让学生自己解方程,并说明理由,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提问先算什么,再把什么看做一个数来解方程的。

  2.做“练--练”第2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课本上。

  3.做“练--练”第3题。

  小黑板出示。

  学生依次检查每一题,说明各错在哪里。结合说明一个数减几个J,要把几个J看做一个数,只有几个J减几个J时才能先算出得多少个工;在解方程时,还要正确应用四则运算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式,这是解方程的依据。

  让学生改在课本上,口答方程的.解。

  4.做练习二十第4题。

  学生分组练习,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

  提问:第一个方程是什么?按怎样的顺序解方程的?

  第二个方程是什么?按怎样的顺序解方程的?

  指出:像第一个方程,先要求出是几个工等于什么,再求方程的解;像第二个方程,要按运算顺序,先算的一步能先算,就要先算出来,再求方程的解。

  5.做练习二十第6题。

  出示线段图。

  提问:第(1)题表示的是什么意思?(3J加2J的和是95)可以列怎样的方程?(板书)

  第(2)题表示的是什么意思?(2个12加3个工的和是87)怎样列方程?(板书)

  指出:方程一定要根据题意表示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来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方程可以这样解:按运算顺序,要先算的能算出结果就把这一步先求出来,再求方程的解;不能先算的就把这一步看做一个数,去一步一步求方程的解。

五年级数学教案4

  教材分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该教学内容是以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这些知识为基础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建立在分数大小相等这一概念基础之上的。而两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并不意味着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相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和通分则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经历分数基本性质的建构过程,归纳概括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及动手实践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自主探究、归纳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出下列各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和它包含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商不变规律。

  (1)计算:120÷30 12÷3 40÷5 400÷50

  (2)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1。

  (1)动手操作:拿3张同样的正方形纸片,分别对折一次,两次,三次,平均分成2份,4份,8份,涂上颜色,分别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提示:你发现了什么?板书:(为什么相等?)

  (2)小组交流:观察它们的分子,分母各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3)汇报:随着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4)观察以上例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提问:为什么0要除外?

  小结:分子和分母如果都乘上0,则分数成为,而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又因为0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也不能同时除以0。

  (5)提问:你能不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商不变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2.教学例2。出示题目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订正时说一说根据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四习题

  第1题:按要求涂色,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第2题:比较每组中的分数大小是否相等。

  第3题:同位合作完成。

  2.作业:练习十四4、5题,选作13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怎样的?

  板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五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教材第82页练习十八第3-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及其特点,进一步学会在画有横轴和纵轴的图上绘制条形表示统计的数量成为条形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对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依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作出简单推理、判断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收集班内每个同学最爱的一门学科的数据的记录表格(让学生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或用打“√”的方法收集)。

  2.从报刊或电视等媒体收集一些条形统计图,或根据日常生活里的一些数据制作一些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让学生口算练习十八第3题。

  指名学生口算,并选择几道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2.揭示课题。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条形统计图,这节课我们练习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进一步学会绘制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二、组织练习

  1.看图分析。

  出示收集的一些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自己作初步的思考和分析。

  组织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在班内交流,要求说说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

  2.做练习十八第4题。

  让学生自己默读题目,再说一说要求。

  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出条形表示表里的数据,同时指名一人板演。

  集体订正。

  提问:现在你把统计图和统计表比一比,你认为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有什么好处?

  你从统计图里知道了些什么,能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3.统计活动。

  完成练习十八第5题。

  (1)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发给一张数据收集表。

  让学生在自己的小组里收集最爱学习的.一门科目,记录在表上,并整理出数据。

  (2)各组汇报收集的数据,进行全班汇总。

  (3)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然后制成条形统计图。同时老师也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出示,让学生进行校对。

  (4)组织学生讨论:从统计出的图表中你想到了些什么。

  [评析:统计是一个过程,统计是为人们讨论问题或作出决策提供依据的。这里第5题的练习,实际上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统计活动,使学生经历和感受了一次统计的过程。这对学生认识和理解统计,认识和体会统计的作用,是大有好处的。]

  三、练习总结

  这节课练习的什么内容?通过练习你有哪些体会?

五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掌握正方体的特征,以及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综合及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

  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空。

  (1)长方体有()个面,每个面都是()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形。长方体有()个顶点。

  (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长方体有()条棱,可分()组,()的()条棱的长度相等。

  (3)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方体的()。

  2、口答:说出每个图形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说出下面图形的长、宽、高以及每个面都是什么图形。

  教师设疑:这个图形的长、宽、高都相等,它的每个面是什么形呢?这样的长方体又叫什么形体?这节课

  要研究它的有关知识。

  教师板书:正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1、观察、操作,认识特征。

  (1)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2)让学生拿出正方体的纸盒,分组观察并讨论。

  ①正方体有几个面?各个面有什么特点?

  ②正方体有几条棱?所有的棱有什么特点?

  ③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小结: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也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都相等。正方体有8个

  顶点。由于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所以它的长、宽、高都叫做棱长。

  (3)操作:按教科书所给的图样,用硬纸做一个正方体,再量一量它的每条棱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2、观察比较,找到关系。

  (1)长正方体异同点:

  (2)长正方体的关系。

  三、反馈练习。

  1、下面图中哪个是正方体?棱长是多少?正方体有几个完全相同的面?

  2、下图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的,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3、操作练习。

  (1)用24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可以摆几种?(6种)

  每种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厘米?

  ①宽1厘米,长24厘米,高1厘米;

  ②长12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

  ③长8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

  ④长6厘米,宽4厘米,高1厘米;

  ⑤长6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

  ⑥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

  (2)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多少小正方体?动手摆一摆看。(8个)

  (3)有一块形状如图的硬纸,把它按照虚线折叠,能不能围成一个正方体?按照图中的形状,剪一块硬纸折折看。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正方体的特征是什么?正方体与长方体有什么关系?

  五、课后作业。

  1、说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分米,再说出它的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分米。

  2、分别计算出下面每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向上的面的面积。

  六、板书设计

  正方体的认识

五年级数学教案7

  练习内容:练习三十第4~9题

  练习要求:使学生初步能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选用算术解法或方程解法。

  练习重点:分析题目中数量关系的特点,确定解题方法。

  练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练习三十第4题:口算。

  6.3+3.725×0.87-1.9-4.1

  12-9.914÷281.6×9+1.6

  3×1.45×1.022.3÷5

  2.讨论。

  正确判断下列各题,哪些适合用算术方法解?哪些适合用方程解?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1)长方形周长34厘米,长12厘米,宽多少厘米?

  (2)一个工厂去年年终评奖,得一等奖的职工56人,得二等奖的职工比得一等奖的职工的2倍还多8人。得二等奖的职工有多少人?

  (3)买5支钢笔和7本笔记本,钢笔总价比笔记本总价贵1.3元。已知一本笔记本价钱是0.85元,一支钢笔价钱是多少元?

  (4)长山煤矿两个作业组,第一组10人,每天共采煤66吨,第二组15人,平均每人每天采煤7吨。两组平均每人每天采煤多少吨?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三十第5题。

  ⑴用方程解时,先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式列的方程。

  第二筐的总价-第一筐的总价=第二筐比第一筐多卖的钱数

  其方程是:27x-24x=4.8或(27-24)x=4.8。

  ⑵用算术方法解,需要理解:两筐同样的梨,第二筐比第一筐多卖了4.8元,是因为第二筐比第一筐多27-24=3(千克),所以可

  以推算出3千克梨的总价是4.8元。因此有:

  4.8÷(27-24)......平均每千克梨的价钱。

  2.练习三十第6题。

  三道题都做完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道题可以用几种方法解答,哪种方法比较简便。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确:第(1)、(3)

  题既可以用算术方法解答,又可以用方程解答,但用算术方法解答

  比较简便;第(2)题用方程解比较简便。

  3.练习三十第8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指名学生说一说这道题有几个未知数(两个未知数:羽毛球的价钱和羽毛球拍的价钱),设哪个为x(设羽毛球的.价钱为x元),另一个怎样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羽毛球拍的价钱是18x表示),根据哪个等量关系列方程(根据一只羽毛球拍的钱数+2个羽毛球的钱数=10.4列方程)

  三、课堂练习

  练习三十第7、9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1、小数加减法:教材第47~51页(例1、例2和练习八)

  2、加法运算定律的推广和用计算器计算:教材第52~55页(例3、例4和练习九)

  3、整理和复习与探索实践:教材第56~58页

  教材

  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一位小数简单加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教材先结合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继续探索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再把加法运算定律从整数范围推广到小数,并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学习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收集、整理信息,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突出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适时地将加减法运算定律从整数范围推广到小数,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规律具有的普遍意义。

  4、恰当引入用计算器计算,拓展学生学习与探索的空间,提高学习效率。

  5、让学生经历简单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单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能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运算;学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计算。

  2、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积累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问题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和自觉验算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和与整数加减法的内在联系

  难点:自主地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加法运算定律的推广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授课日期月日

  教案(序号1)

  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第一课时课型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本教时为第1教时备课日期月日

  教学目标

  1、通过“逛超市”,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2、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探求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要求:使学生学会列方程解有关求速度、时间等行程问题的应用题;学会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地寻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列方程解具有两积之和(或差)的数量关系的应用题的解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或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在相遇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板书: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2.出示复习题:一列火车从天津开出,平均每小时行79千米;同时有一列慢车从济南开出,平均每小时行40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遇,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生做完后,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师画出线段图,并板书出两种解法。

  快车相遇慢车

  每小时79千米每小时40千米

  天津济南

  第一种解法:用两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79+40)×3

  第二种解法:把两车相遇时各自走的路程加起来:79×3+40×3

  3.揭示课题:如果我们把复习准备中的.第2题改成”已知两地之间的路程、相遇时间及其中一辆车的速度,求另一辆车的速度“,要求用方程解,又该怎样解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列方程解求速度或时间等问题的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尝试

  1.投影出示例5: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一列快车从天津开出,同时有一列慢车从济南开出,两车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相遇,快车平均每小时行79千米,慢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所求,引导学生根据复习题的线段图画出例5的线段图。

  3.根据线段图学生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快车所行的路程+慢车所行的路程=天津到济南的铁路全长

  3.设未知数列方程并解答。

  解:设慢车平均每小时行x千米。

  79×3+3x=357

  3x=357-237

  3x=120

  x=40

  答:慢车平均每小时行40千米。

  4.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列方程,并说说方程所表示的数量关系。表示相遇时,两车的速度和与时间的积等于两地间铁路的长度。

  5.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例5,并把教材上的解答填写完整。

  三、应用

  1.做一做,试着让学生列出两种方程,如:

  8x+23×10=430,430-8x=23×10

  2.把题目中”共重430千克“改为”梨比苹果多30千克“,再让学生解答。

  四、体验

  相遇问题中求速度的应用题,列方程解比较简便。列方程解求速度、时间等问题时,首先要根据以前学习的相遇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再正确地解答。

  五、作业

  练习二十八第5~8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10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的再认识》

  2、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

  3、教学重、难点:求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所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本课的“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数”的方法不同,弄清“全部数据的总和”与“全部数据的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就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目标

  在学生计算出平均数的基础上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定为:

  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算术平均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二、说教法:

  “求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若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安全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构建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自己我反思,自主评价,以提高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五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平均数的再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再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难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免费乘车。1.2米这个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呢?

  2、学生质疑,说一说你的.看法。

  二、新授。

  1、解决疑惑。

  学龄前儿童,即0-6岁的儿童,而这就意味着0-6岁的儿童身高普遍不会超过1.2米,那么我们首先就要调查一下0-6岁儿童的身高数据,但是我们无法确定一个准确数值,这就需要计算出数据的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出示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具有代表性。

  2、求平均数的方法。

  出示:“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评委1 评委2 评委3 评委4 评委5 平均分

  选手1 92 98 94 96 100

  选手2 97 99 100 84 95

  选手3 90 98 87 85 90

  (1)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2)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3)按照上述的记分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3、教授解题策略。

  题中数据众多,无法直接比较,可以先求出每位选手的平均成绩,再进行比较,这样就容易排出名次。

  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选手1:(92+98+94+96+100)÷5=96(分)

  选手2:(97+99+100+84+95)÷5=95(分)

  选手3:(90+98+87+85+90)÷5=96(分)

  4、计算完毕请补充统计表,并排出最终名次。

  板书设计

  平均数的再认识

  平均数的意义。

  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五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教材P62~63及练习十四第1、2、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等式与方程的意义,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方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其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弄清方程和等式的异同。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分类、抽象、概括和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天平。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认识天平。谈谈你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天平可以称量物体的质量,还可以判断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使用天平一般是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指针在中间说明天平平衡。)

  二、自主探究

  1.探究活动一:利用天平探索认识等式和不等式

  (1)天平左边放一个空杯子,右边放一个100克的砝码,此时天平 ,说明天平左右两边的.重量 ,这个杯子的重量是 。

  (2)如果天平的左边加上一个50克的砝码,要想使天平平衡,天平右边的杯子里需加上 克的水,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为: 。

  (3)如果天平左边的杯子里加满了水,此时天平会 ,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的重量 ,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为: 。

  温馨提示:

  (4)如果继续向天平的右边加上100克的砝码,此时天平 ,说明 边重,天平左右两边的质量关系表示为: 。

  (5)如果继续向天平的右边加上100克的砝码,此时天平  ,说明 边重,天平左右两边的质量关系表示为: 。

  (6)如果把天平右边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的,此时天平 ,说明左右两边的质量 ,它们的关系用式子表示为: 。

  2. 探究活动二:认识方程

  (1)把上面的算式进行分类,并说说分类的想法和依据。

  (2)小结: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我们称其为 ,表示左右两边不相等的式子,我们称其为 。像100+x=250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 。

  3.讨论:等式和方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让学生比较50+50=100与100+x =250两个等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主思考,并交流得出:第一个等式没有未知数x ,第二个等式含有未知数x 。

  教师小结:像100+x =250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板书:方程)

  4.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不是。)

  那么,方程有哪些特点?

  归纳小结:方程的特点:是一个等式,且含有未知数。

  三、课堂达标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在方程后面的括号里打√)

  X+3.6=12( ) a×12.8<24( ) 10-2.5=7.5( ) χ+8=9×2( )

  X÷2.4=16( ) 3÷b ( ) 5y=15 ( ) χ-2.9=0( )

  32÷4>7( ) 3χ-2=4.4( ) 1.2+3.5-4=0.7( ) 4.5χ-2.6( )

  2. 判断

  (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 )

  (2)等式都是方程,但方程不一定是等式。( )

  3.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

  【学习评价】

  四、巩固拓展

  1.让学生仿照课本情境图,自己试着写一些方程。注意指导学生:方程一定是等式,并含有未知数。

  2.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再自主判断,最后集体交流。

  3.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2题。先说一说图意,再写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如:第一幅图天平的左边有两个重量是x g的球,右边是一个重50g的砝码,也就是两个x g的球的重量是50g,列方法表示为2x =50。第二幅图是一条线段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x ,一部分是73,这两部分总数是166,即x +73=166。

  4教材第66页练习十四第1、2、3题。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1.像100+x =25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方程有两个重要条件:一个是等式,一个是含有未知数。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全都是方程。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不平衡 平衡

  100+x >200 100+x =250

  100+x<300

  像100+x =250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五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六的1至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使学生在说明所表示的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揭题。

  谈话:在三年级,我们曾经分两次认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数。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中的一组图

  谈话:先来看这几幅图,请大家根据每幅图的意思,用分数表示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分数后,再想一想: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所填写的分数

  提问:你认为这些图中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一个饼可以称为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米”是一个计量单位,而左起第四个图形是把6个圆看成一个整体。

  引导比较:左起第四个图形与前三个图形有什么不同?

  说明: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提问:(1)在这几个图形中,分别把什么看成单位“1”的?

  (2)分别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几份?

  (3)从这些例子看,怎样的数叫作分数?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指出: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2、教学“试一试”

  学生在小组内说说上面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各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反馈交流时,教师请学生同桌两人合作回答,一人说分数,另一人说分数单位。在学生回答分数单位时,课件演示每个图中的一份,在学生回答分数中各有几个分数单位时,课件演示每个图中各有这样的几份。

  3、完成“练一练”

  提问:各图中的涂色部分怎样用分数表示?请大家在书上填空。学生汇报所填分数时,教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提问: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三、练习。

  1、做练习六的第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再指名读一读,并要求说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提问:每个分数的分母与分数单位有什么联系?

  1、做练习六的第2题

  先让学生在每个图里涂色表示三分之二,再说说是怎样涂的、怎样想的。

  提问:同样是三分之二,为什么涂色桃子的个数不同?

  2、做练习六的第3题

  让学生按照书上的说法,说说第一题中是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三好学生有这样的几份,再让学生按照第1题的句式说说后两题中每个分数的意义。

  指出:在研究分数时,把哪个数量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数量就是单位“1

  3、做练习六的第4题

  先让学生看图指一指直线上从几到几的这一段可以表示单位”1“。再让学生中直线上的点表示各分数。然后让学生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4、做练习六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要求学生说说所填写的两个分数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两个分数都是把12枝铅笔看作单位”1“平均分后得到的;第一个分数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12份,第二个分数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满意吗?

五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课本第71---72页。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有时需要用“去尾”法或“进一”法求近似值的实际意义,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取近似值。

  2.能根据除数判断商与被除数的大小关系,发现并探索其中的规律,熟练地解决相关的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得密切联系,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商的近似值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会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

  学会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选择合适的取值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揭示课题。(2分钟左右)

  1.足球的单价是50元,300元最多可以买多少个足球?

  2.若足球的`单价是45元,那么300元最多可以买多少个足球?

  3.明确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怎样求“商的近似值”。

  二、自学例13。(12分钟左右)

  1.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要求“300元最多可以买多少个足球”,就是求什么?

  (2)得数应精确到哪一位?为什么?

  (3)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是否合理?想一想,合理的近似值应该是几?

  2.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为什么得数要保留整数?

  (2)说说怎样取商的近似值?

  3.全班交流。

  导学要点:

  通常情况下,我们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但有时也要根据所求问题的特点,采用更加灵活的方法,这样才能保证求得的结果符合实际。

  三、练习。(18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

  1.“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根据题意独立解答,再重点讨论该怎样取商的近似值。

  提示:尽管装了13壶还剩1千克油,但这1千克油仍需要1个油壶来装,所以至少需要14个这样的油壶。

  2.“练一练”第2题,独立解答后思考:用“四舍五入”法取商是否合理?为什么?

  提示:由于做13套之后剩下的布不够做1套,所以结果只能是“可以做13套这样的衣服”。

  (二)比较练习。

  1.练习十三第12题。

  先计算,再比较商和被除数的大小,有什么发现?

  总结:通过比较商和被除数的大小,发现,一个数除以比1大的数,所得的商比原来的数小;一个数除以比1小的数,所得的商比原来的数大。这里所说的“一个数”不包括0。

  2.练习十三第13题。

  不计算,直接填写比较符号。

  提示:联系上面一题的计算规律进行思考。 如:因为0.9比1小,所以2.07÷0.9的商一定大于2.07。

  (三)整合练习。

  1.练习十三第14题。

  点拨:(1)运了3次后,余下的橘子怎么办?(2)买了8副球拍后剩下的钱能否再买1副?

  2.练习十三第15题。

  提示:要求行使100千米大约需要多少千瓦时的电,就是求100里面有多少个8.5。

  3.练习十三第16题。

  提醒:用较大的海洋面积,依次去和较小的海洋面积进行比较,并提出相应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归纳:通常情况下,还是应该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

  (四)拓展练习。

  1.练习十三第17题。

  2.自主阅读“你知道吗?”

  先用计算器计算前4题,发现规律后直接完成后5题,再用计算器计算验证所发现的规律。初步感知无限小数、循环小数的基本特点后自主阅读“你知道吗?”

  (五)创编练习。

  宋老师用800元为希望小学的孩子购买学习用品。先用438元购买了30个文具盒,余下的钱打算全部用来买钢笔,每支钢笔8.5元,还可以买到多少支钢笔?

  点拨:购买了30个文具盒,与本题的计算无关,是多余条件。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年级数学教案14

  一、教材分析

  1、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五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P83页《旋转三要素》。本课计划1个课时。

  2、教材的编写意图: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图形的旋转和平移,以后上初中也将进一步学习图形的旋转和平移,因此,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旋转的方向,明确旋转的含义和旋转的三要素,会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描述线段的旋转。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观察、讨论中,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锐眼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旋转的含义和旋转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体会旋转的含义,理解旋转的三要素。

  二、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的教学手段。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检验——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播放花样滑冰选手金妍儿的`旋转舞蹈视频。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她在不停地旋转。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旋转。

  (板书课题:旋转)

  【设计意图】 这样的设计,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很自然的就将学生带入新课中。

  二、、探究新知

  1、复习简单的旋转现象。

  A、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你还记得旋转的含义是什么吗?

  学生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B、大家能举几个例子吗?

  教师指名回答。

  C、老师身上有样东西在运动时也在旋转,你能找出来吗?

  学生认真找。找后指名回答。

  2、讲解例1,明确确旋转三要素。

  出示时钟。

  师: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那我们这节课就借住时钟进一步认认识旋转。

  (1)认识旋转要素——旋转方向

  教师:同学们都应该观察时钟的指针的旋转动运,那你们知道它是按什么方向运动的吗?

  学生小组交流,可得出:指针是按顺时针方向方向旋转的。

  教师:不在人为的干涉下,指针会逆时针运动吗?(不会)

  教师:时钟中的时针只会顺时针运动,这就是指针的旋转方向。

  (板书:旋转方向)

  教师组织学开展“听口令做动作”的活动;让学生先平伸右臂,用动作表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再平伸左臂做一次,亲身体验顺时针运动、逆时针旋转。

  (2)认识旋转要素——旋转中心

  教师指着时钟的中心。

  教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这个位于时钟的中心,时钟和分钟都沿着它转,这就是时钟的旋转中心。

  (板书:旋转中心)

  (3)认识旋转要素——旋转角度

  课件动态出示甲时钟指针从“12”到“1”,乙时钟指针从“12”到“3”。

  引导思考:

  A、注意观察,甲、乙两个时钟的指针分别是怎么旋转的?

  指名说一说指针的旋转过程。

  B、两个钟面上都是指针在旋转,在旋转过程中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教师:学习了上面的内容,同学们能描述指针从“12”到“1”的旋转吗?

  学生思考得出:当指针从“12”到“1”时,指针顺时针绕着中心转过了30°。

  教师:你怎么知道旋转了30°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指针绕点O旋转一周共360°,一共12个大格,从“12”到“1”是1个大格,即旋转了:360°÷ 12 = 30°。

  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的旋转时,要注意旋转三要素:旋转方向、旋转中心、旋转角度。

  (板书:旋转方向、旋转中心、旋转角度)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实例入手,在看似简单的变化中请学生比较不同之处,形象地感知、体会旋转的三要素。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例题。

  2、完成教材第83页“做一做”。

  (1)先出示左边的图,再出示右边的图。

  教师:左侧有车通过,左侧车杆怎么变化呢?

  预设:左侧有车通过,车杆绕点O顺时针旋转90°。

  教师:汽车已经通过,车杆又回归原位,车杆又是怎么变化的呢?

  (2)请一个学生来当车闸,演示右侧有车通过,请大家说一说车杆是怎么变化的。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左、右侧通车时旋转方向、旋转中心、旋转角度的相同和不同。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课件动态出示时钟,完成练习。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5页第1题、第2题、第3题。

  5、欣赏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图片及旋转大楼。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初步感知旋转的三要素,在这一环节中,充分给学生空间,让学生在讨论中,自己不断完善对指针旋转的描述,加深对旋转的理解。

  四、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小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五年级数学教案15

  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熟练地计算不同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教和学的过程

  一、练习

  二、总结

  一、第5题

  可以通过计算解决,也可以把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逐一进行比较。教学时,重点放在后一种方法的比较上。

  二、第6题

  要使学生画出的三角形的面积是9平方厘米,三角形底和高的乘积应是18。因此,方格纸上画出的三角形可以分别是:底6cm,高3cm;底3cm,高6cm;底9cm,高2cm;底2cm,高9cm;底1cm,高18cm。

  三、第9题

  测量红领巾高时,可以启发学生把红领巾对折后再测量。

  四、第10题

  要使学生认识到:涂色三角形与它所在的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所以每个涂色三角形的`面积都是它所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五、思考题

  每个大三角形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中等三角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每个小三角形的面积是4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和小正方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

  通过今天的练习我们对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运用就更加熟练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还要多用它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做练习

【五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教案数学教案12-27

五年级上数学教案01-14

五年级数学教案10-12

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22

五年级的教案数学教案02-17

[经典]五年级数学教案05-08

[精选]五年级数学教案05-27

五年级数学教案09-29

【经典】五年级数学教案12-12

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