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7-25 18:06:35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荐)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荐)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初步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认识几分之几。

  2、发展动手操作、与人合作交流以及表达能力。

  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情景导入:小朋友,动物王国有许多小动物,看,来了4只小猴子,他们蹦蹦跳跳,玩的可开心了。正当他们玩得满头大汗的时候,妈妈给他们送来了一些水果。猜一猜,猴妈妈可能为他们带来什么水果?(出示课件)

  2复习讨论:猴妈妈肯定会把这些桃子怎么分?为什么?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

  3、课件演示:刚才我们通过复习,知道猴妈妈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四分之一。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1)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猴妈妈看见小朋友们表现这么精彩,非常高兴,他很想考考大家,敢不敢接受挑战?听,,猴妈妈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并伴随课件:我想把这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那3只小猴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2)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有困难的可借助手中的圆片代替桃子摆一摆,分一分,3只猴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3)大组交流。

  问:谁来说一说,3只小猴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4)课件演示分得四分之三的过程。

  2、教学想一想。

  (1)出示情境图:

  谈话:看见猴儿们和小朋友们相处得这么火热,兔儿们也蹦蹦跳跳地赶来了,兔妈妈说:小朋友们,听说你们个个非常聪明,我也想考考大家,你们愿不愿意接受我的`挑战。

  课件出示:把10个萝卜平均分给5只小兔,3只兔共分得这些萝卜的几分之几?

  (2)请同桌互相讨论一下,如还有困难,还可借助圆片摆一摆、分一分。

  (3)学生交流汇报。

  两种意见:一种是分得这些萝卜的五分之三,另一种是分得这些萝卜的十分之六。

  (4)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3小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板书课题:几分之几)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1。

  (1)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把几个看成一份,在图上分一分。

  (2)填写分数,并指名说出结果。

  2、做想想做做2。

  (1)引导学生看清每幅图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占这样的几份。

  (2)各自填写分数。

  3、做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涂色,然后与同桌交流。

  4、做想想做做4

  (1)同桌互相摆一摆。

  (2)交流:你是怎样摆的?

  (3)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内容:教科书P55、56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了解到什么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有32人跳绳,6人一组,可以分几组?

  二、新课

  师:这个活动有没有进行平均分?

  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小组讨论)

  汇报,师板书:32÷6

  学生独立算出结果。

  汇报:可以是横式,也可以是竖式。

  师问:得到的`5是什么意思?2又是什么意思?所以单位是什么?

  师:在解决这样的题目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来选择用什么算式解决。注意结果的单位。

  三、做一做

  出示食品饮料柜,问: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1)师:现在小丽有20元,全部买矿泉水,最多可以买几瓶?剩几元?

  思考:买同样的东西是不是把钱进行平均分?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注意对横式单位的检查。

  (2)如果你有15元,你能提出一个减法、一个有余数除法、没有余数的除法问题吗?(小组讨论、汇报)

  四、练习

  练习的第3题

  出示四月份的日历。从日历上你发

  现了什么?师提出问题:四月份有几个星期?

  要求有几个星期,必须知道什么信息?

  四月份有几天?一星期有几天?

  学生得出解决的办法。30÷7

  既然有4个星期,那么一定会有几个星期六和几个星期天?如果要使四月份有5个星期六和5个星期天,那么剩下的两天就分别是六、日。所以4月1日可能上星期六。

  五、作业:练习十三的第1、2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判别四边形。

  教具、学具:课件一套、三角尺、四边形、格子纸等。

  教学过程:

  (一)感知四边形的特征

  1.认识四边形。

  (1)师:(板书课题)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你见过四边形吗?你认为它是什么样的?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等四边形的图片。

  (2)出示下列学生没有说到的图形。

  师:那这个是四边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判断四边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一下它们是四边形吗?(书第35页中的图形补充4个图形,用课件展示。)

  说说为什么不是。那你觉得四边形光有四条边行吗?是怎样的四条边?(补充板书:直的。)

  (2)你有没有办法把这些不是四边形的图形改成四边形?(根据学生回答课件中操作。)

  (二)寻找四边形

  1.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同学们真能干,经过你们的修改,这些图形都成了四边形,那请你们找一找在你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的。请你摸给大家看。

  2.找主题图中的四边形。

  师:其实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看这是一幅校园图,你能从中找到四边形吗?(课件出示,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的四边形用红色闪一闪,提取出来放在屏幕的右边。)

  (三)小结: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四边形,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多指名学生说)

  (四)四边形分类

  1.指导分法。

  师:虽然这些都是四边形,可它们的样子还是有些不同的,你们看,这是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这些都有自己的名字,而这个是任意四边形(在黑板上边指边说)。接下来请你们拿出练习纸,你能按一定的标准给这些特殊的四边形分分类吗?先想一想你打算怎么分?需要什么工具吗?

  练习纸:

  根据学生回答师:你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些角的大小(板书:比),你还可以用尺量一量它们的边长(板书:量)。

  2.小组合作进行分类。

  师:下面就请你们分类,老师先给你们一些建议。(课件出示)

  友情提示:

  1.请你选择好工具,定好分类的标准。

  2.分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3.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你分类的理由。

  4.推荐一名同学发言。

  3.反馈、交流。

  各组派代表发言,(实物在黑板上移动展示)说说分法,并说明这样分的`理由。

  (1)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一类(四个角都是直角);

  菱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一类(没有直角)。

  (2)按边分: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梯形一类(对边不相等)。

  (3)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

  正方形、菱形一类(四条边相等);

  梯形一类(四条边都不相等)。

  4.小结:师:你们分的好极了,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再来确认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五)画四边形(书第36页做一做2)

  师:我们已经会认四边形,还会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分类,接下来我们来画一画四边形,你觉得怎样才能又标准又快的画出这些四边形呢?需要老师给你们提供什么工具吗?(尺、格子图)请你们把这6个四边形都画一画,一边画一边想一想,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

  实物投影展示,讲评。

  你觉得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长方形、正方形有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一样长,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梯形有两个角是直角,但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菱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但它的角不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一样长,但它的角也不是直角;还有一个四边形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四个角也都不是直角。)

  (六)拼四边形

  师:太棒了,你们把这些四边形看的非常透彻了。信封里有一些四边形,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请你们四人合作,选几个拼成一个四边形(信封材料准备)。

  信封里的四边形:

  交流、展示。

  还有不同拼法吗?

  (七)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太强了,老师佩服你们,在这节课里,你们认识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还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识?四边形还有很多知识,我们以后再学。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进一步建立千克、克和吨的质量观念。

  2、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和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3、初步经历质量单位的形成过程,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4、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某超市招聘售货员的考试,要求应试的人员必须掌握最基础的质量单位的有关知识,刚好我们才学过了这方面的知识,大家有没有兴趣试一试?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称物品,认秤。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为什么下面两样物品称出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

  2、贴标签。

  以给商品贴上质量标签的游戏形式出现,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千克和克的实际质量,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3、补标签。

  教师创设情境:“下面这些物品和动物的质量标签上的`质量单位漏写了,你能把它们填补完整吗?”学生用不同的手势表示“千克、克、吨”,集体完成,并请学生陈述自己的理由。

  4、比较下面物品的轻重。教师用第3题中单纯的式子变为比较两种标明质量的物品轻重,吸引学生参与。

  复试

  1、第5、6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7题。学生独立观察思考、理解图意;尝试列式解答;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3、第8题。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同桌交流。

  4、第9题。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给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后全班交流,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多。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第10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交流,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操作。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可能有:10克10克地称5次;先称30克,再称20克;先称2个20克,再称10克等。

  6000克=( )千克 3 g=( )g

  4吨=( )千克 6000 t =( )g

  4千克500克=( )克 3吨70千克=( )千克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第11题。这道思维训练题蕴含着代换的数学思想,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学具代替苹果梨子摆一摆,增强直观性。解题思路是:3个苹果和3个梨合起来刚好和9个桃子一样重,所以1个梨和1个苹果应和3个桃子一样重。学生若有其他的合理想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除法的简便算法。

  2、能正确、灵活地进行计算。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除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复习、整理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节课我

  们继续来复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二、复习

  1、回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怎么进行简便计算的?进行简便算法时要注意什么?

  2、全班交流:个别汇报

  当一个两位数可以分解为两个一位数相乘时,可以把两位数除法改为除数是一位数的连除式题。

  要注意:不是所以的题目都可以这样的,有些题目这样并不能很简便,做时要灵活运用。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过程,学会口算方法。

  2.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 培养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欢的游乐园的情境,一方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为下面学习乘法做背景。

  二、探究新知

  1.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提出问题:坐碰碰车20元,3人需要多少钱?应该怎样列式呢?

  预设:20×3=

  提出问题:要怎样计算呢?

  预设1:可以用加法计算,20+20+20=60

  预设2:2个十乘3是6个十,也就是60。

  提出问题:那200×3=多少呢?

  预设:2个百乘3是6个百,也就是600。

  2.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提出问题: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需要多少钱?怎样列式呢?

  预设1:12+12+12=36。

  预设2:把12分成10和2,用10×3=30,2×3=6,30+6=36。

  预设3:用3乘2等于6写在个位,1乘3等于3写在十位,就是36。

  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把3写到十位上呢?

  预设:因为1表示1个十,1个十乘3就是3个十。

  提出问题:想一想,12×4=应该怎样计算呢?

  预设:2乘4等于8写到个位上,1乘4等于4写到十位上。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三、巩固练习

  1. 口算下面各题,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0×7= 200×7 = 700×2=

  21×4 = 23×2= 32×3=

  2. 一辆儿童三轮车的价钱是90元。幼儿园买了4辆,一共用多少钱?

  3. 一共运来多少千克苹果?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口算算法的理解,熟悉计算方法。

  四、课堂小结

  提出问题: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预设2:两位数乘一位数,把两位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乘一位数后把乘得的积相加。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总结,帮助学生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理清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

  3.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对“整数倍”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教学时,应该通过多个层次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多次感知,在不断比较和抽象的过程中建立倍的概念。先通过对萝卜的分类计数、圈图比较,把抽象的新知识“倍”与学生已经掌握的“几个几”建立联系,初步认识倍的概念。再通过比较圆片、小棒等活动提供大量的比较两个量的倍数关系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倍的直观模型。最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助线段图,表达出倍概念的本质特征,抽象概括出基本数量关系,有效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倍”的模型,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快速判断几个几。

  同学们的回答真是又准又快,老师要给你们鼓鼓掌。同学们仔细听。

  师:请同学们也和老师一起拍拍手,要求:你们拍3个2下。

  思考:怎样能让老师一下子就听出你拍的是3个2下,引导学生试着拍一拍,引出停顿

  ②师拍3下,生拍2个3下。

  以最后一次拍手为例,老师拍了3下,同学们拍了2个3下,你能根据这两条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师:以前我们学过,我们反映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求和是多少可以求相差多少,除此之外还可以用倍来描述他们之间的关系。我们还可以问同学们拍的次数是老师的几倍。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倍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拍手游戏,巩固“几个几”的知识,为学习新知做准备,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理解概念

  1.初步认识倍的概念

  看一看

  出示主题图

  师:找找关于萝卜的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6根,白萝卜有10根。

  师:这么多关于萝卜的信息,我们先来研究红萝卜和胡萝卜之间的倍数关系

  板书胡萝卜,红萝卜

  摆一摆

  引导学生用学具代替萝卜来摆一摆,找一名同学上前面来摆。

  是引导学生观察,我们把胡萝卜的根数看做一份,你把红萝卜的根数分一分,看看红萝卜的根数里有几个这样的一份。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引导学生说出:胡萝卜2根,红萝卜有3个2根。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圈一圈

  为了让同学们看的更清楚表示胡萝卜和红萝卜的关系,我们可以圈一圈。

  学生汇报: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组织学生继续表达:胡萝卜2根,红萝卜有3个2根。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④引导学生继续用圈一圈的方法找到白萝卜和胡萝卜之间的倍数关系。

  完成自学卡一

  学生汇报: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组织学生继续表达:胡萝卜2根,白萝卜有5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设计意图:通过看一看、摆一摆、圈一圈等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倍的含义,与“几个几”建立起联系。)

  2.在变化中,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

  改变白萝卜的根数。

  师:胡萝卜有2根,白萝卜依次有12根、14根、18根、8根,白萝卜的根数与胡萝卜的根数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自主探索,再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白萝卜和胡萝卜比较,胡萝卜2根,白萝卜有几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几倍。

  改变胡萝卜的根数。

  师:兔妈妈又给小兔们带来了一根胡萝卜,现在红萝卜和胡萝卜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自主探索,再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比的标准发生了变化,倍数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

  师:你是怎样认识倍的呢?

  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数进行比较,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设计意图:通过不断改变比较的两个量的数量,在丰富的比较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认识到倍的本质是两个数量在相互比较,即用其中的一个量作为标准,另一个量包含了几个这个量就是它的几倍,感受比的“标准”的重要。)

  3、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1.圈一圈,再填数。

  .

  全班汇报交流。(明确是哪两个量比较)

  引导学生发现:当两个数量相等时,我们可以说蝴蝶的只数是蜻蜓的1倍,也可以说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1倍。

  2.完成50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思考,在书上完成。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你还能发现哪两种圆之间也存在倍数关系呢?

  学生独立思考,全班汇报。

  3.生活中的数学辩一辩。

  4.拍手游戏。

  完成课前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拍的次数是老师的几倍?

  拓展:同学们拍的次数是老师的倍,同学们拍了多少下?

  同学拍手的次数是老师的2倍,同学们拍了12下,老师拍了几下?

  (设计意图:通过增加变式练习,设计开放题等方式,加深 学生对倍的概念的理解,建立倍概念的模型。练习第1题将标准量画在下面,目的是通过变式练习,避免学生的思维定式,在辨析中深化学生对倍的认识;第3题,在学生认识了倍之后,让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发现生活中数据之间的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第2题和第4题是将“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改成开放题,在丰富的比较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倍的本质,感受比的“标准”的重要。)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师总结:同学们一节课就快结束了,回顾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怎样判定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关键看一个数里面包含了几个另一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布置作业:

  基础作业:数学书第53页练习十一,第1题。

  拓展作业:数学书54页第4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了解24时计时法的特征,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并能正确进行两种计时法的互换。

  2.经历认识、收集、应用24时计时法的过程,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

  3.在探索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换中,促进思维发展。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把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

  教学难点:

  理解和发现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钟面(上面是7时)

  1.同学们,在前边我们已经认识时钟,看看现在是几时?(7时)你们昨天7时在干什么?(看电视、吃早餐、睡觉)为什么会这样呢?

  2.揭示课题 :24时计时法

  【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数学学习,唤醒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新课伊始,设疑激趣,一方面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明确了方向。】

  二、围绕目标,合作学习。

  1.关于24时计时法你有哪些了解?

  2、.谈话交流。

  a.晚上12时 谈话:春节联欢晚会新年的钟声是什么时候敲响的呢? 思考:这是夜里12时,是旧的一天的结束,新的一天的'开始。我们把这一刻称为0时。闭上眼睛想一想,时针一天正好走几圈呢?接着演示时针是怎样走的。

  b.上午7时 思考:现在是几时?你在做什么?

  c.中午12时 追问:上午的学习结束,该吃午饭了。是几时?到中午12时为止,钟表上的时针走了几圈?经过了多少小时?

  d.晚上7时怎样用24时计时法表示?有什么电视节目?(思想教育:关心国家大事)

  e.又到晚上12时

  思考:这一天钟表上的时针走了几圈?经过了多少小时呢?1日=()时?

  3. 怎样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一天中不同的时刻吗?

  4.反馈练习

  a. 0时指什么时候?

  b.上午7时,用24时计时法怎么表示?中午12时怎么表示呢?

  c.下午1时用24时计时法该怎么表示呢?

  d.下午7时,用24时计时法该怎么表示?

  【利用钟面模型的课件,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感知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时针在钟面上转两圈,一昼夜共有24个小时,建立0时的概念。通过具体的事例,帮助学生明确一天中开始和结束的时间“0时”。认识0时是一天的开始,24时是一天的结束。】

  四、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增强学生讲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26+41= 19+41= 56+28= 83+12=

  75+11= 75+21= 67+21= 72+15=

  45+24= 58+42= 57+17= 48+37=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5-20= 35-2= 36-8=

  二、探究新知

  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

  谈话: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的例2内容,说一说从图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专线大巴票价:48元,普通快客票价:65元,动车票价:54元)

  提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

  (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

  (1)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生:用减法计算,列式65-34.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道题中的减数既不是整十数,又不是一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生1:先算65-50=15,再算15-4=11。

  生2:也可以先算65-4=61,再算61-50=11。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减数54分成50和4两部分,然后从被减数65中先后去掉50和4,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2)两位数的退位减。

  师: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生:列式65-48.

  师:请根据刚刚的口算经验,尝试算一算65-48是多少,并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然后尝试填写下列( ):

  先算65-( )=( )再算( )○( )=( )

  生:把48拆分成40和8两部分,从65里分别去掉40和8。可以先算65-40=25,然后再算25-8=17,也可以先算65-8=57,然后再算57-40=17。学生根据讨论填空。

  (3)比较算式。

  师:观察上边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去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不退位,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后者退位,计算时不能直接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填空。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接力赛。

  老师给每一组的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字,后面的同学每人给一个运算符号和一个数字,第一个同学把数字告诉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根据第一个同学的数进行计算,然后告诉下一个同学结果,以此类推完成接力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一般把减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从被减数里依次减去整十数和一位数。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江苏教育版课程标准教科书三年级上册58-60页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在探究过程中,注重学生观察、操作、猜想等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3.创设互相协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备课重点:

  长、正方形的特征,已有的学情分析都表明学生是大致认识的。这样的状况并不表明,教学就此轻松,而恰恰给教学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性因为似懂非懂,新知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吸引力;因为一知半解,教学也就更不易组织和深入。

  重点思考:

  怎么基于而又超越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在处理教学细节时,突出了特征的揭示,怎样出自学生自己,而且又是兴趣盎然的?

  验证的安排,怎样超越细枝末节而又重点突出,在取舍中凸显教学智慧?

  生活的联系,怎样从司空见惯中提炼新的题材和赋予更多的'数学思考?

  特征的运用,怎样紧扣两个图形的特征提高数学思考的含金量?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揭示长方形特征

  1.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小朋友举举手?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形是什么样的?在桌上找一找什么颜色的图形是长方形?

  学生找到了大大小小的长方形。

  2.通过以前的学习,大家对长方形已经有了大体的认识,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猜猜它是不是长方形的游戏,看看大家对于长方形的了解到底有多少?

  ①号图形(一个角是锐角的图形),是长方形吗?用手中的长方形说清楚理由。反衬出长方形内角是直角。

  ②号图形(直角梯形)这个是吗?从边和角两个方面去看,得出长方形对边相等,有四个直角。

  3.组织学生验证长方形边的特征。

  长方形真的上下边相等、左右边相等吗?用手中的长方形验证一下,再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验证,再交流汇报。由于学生手中的长方形有大有小,所以测量出来的数据各不相同,但每一个个体的测量结果都证明了长方形对边相等。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2、体会分数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你们知道平时老师喜欢做什么事情吗?(折纸)你们玩过吗?那你能折出这张纸的几分之一吗?(动手折一折)

  展示: 说说你是怎样折的?

  导入:刚才大家的折法虽然不一样,但都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板书: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一个装有苹果的果盘,果盘上用布遮盖,学生能看到苹果,但无法看到苹果的'个数。

  述:老师这里有一盘苹果,如果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6份,你们能想到什么?(1/6)如果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2份,你们又能想到什么?(一份是这盘苹果的1/2)

  一盘苹果平均分成6份,每份可以用1/6表示,平均分成2份,每份可以用1/2表示。那么这盘苹果有几个呢?平均分了以后,每一份怎样用分数表示呢?这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分数。

  取下盖布,露出6个苹果,谁能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6份?(生演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6份。)

  述:我们刚才是把谁平均分成了6份?(6个苹果)对了,我们是把这些苹果(媒体演示把这些苹果圈起来)平均分成了6份(媒体演示分6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这样的一份是几个,每个苹果就是这盘苹果的几分之几呢?是谁的1/6?

  问:现在谁来说说这里的1/6表示什么意思?

  2、问:你现在还能把这些苹果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呢?

  3、、操作体验

  (1)要求:请你拿出6个圆片代替6个苹果动手分一分,然后互相说一说每份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

  (2)交流演示:你是怎样分的,可以看出每份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1/3、1/2)是谁的1/3?这里的一份是几个苹果(2个),那每两个苹果就是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这里的一份又是几个呢?那为什么这3个苹果是这些苹果的1/2呢?

  (3)现在你能说说这里的1/3(1/2)表示什么意思?(指名说说)

  自己再轻声地说一遍。

  小结:是啊,我们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6份,其中的每一个就是它的1/6,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两个就是它的1/3,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3个就是它的1/2。刚才我们得到的1/6、1/3、1/2都是把什么来平均分的?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想想做做

  (媒体演示)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四、操作实践、巩固加深

  1、老师在材料袋中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学习材料,你们能通过不同的分法,说说每一份与这些物体的关系吗?

  2、活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每两人合作取出材料袋中的一种学习材料先分一分,并填写好活动报告,最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千米”,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千米,建立千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千米观念的建立。

  课前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一走100米长的一段路,感知100米的长度。

  教学过程

  复习引新,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师:你能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这几个长度单位排排队吗?(米、分米、厘米、毫米)

  师:能跟我们说说这“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各有多少长吗?它们之间的`进率还记得吗?好!请你填一填

  出示:练习纸第一题——10毫米=( )厘米 1米=( )分米

  10厘米=( )分米 600厘米=( )米

  说说最后一题你是怎样想的?(指名说、同桌说)

  创设情境

  师:胡老师前几天骑车回家,过了楼岩桥头,在山岭处看到一块很高的路牌,上面写着“距离尚田还有3km”。同学们,这“km”表示什么意思呢?

  师:千米!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

  揭题:我们今天就要来具体认识“千米”这个新的长度单位。

  板书:千米的认识

  简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要测量较长路程时,我们就需要用到这个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联系生活,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

  师:看到“千米”这两个字,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呢?

  (千米有多少长、千米和米之间有关系吗……)

  请生猜测一下它们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引出:1千米=1000米

  师:课前老师带大家走了100米长的一段路,大家现在脑子里有100米长度了吗?

  四人小组讨论:那么估计一下从我们校门口出发到楼岩初中这段路程大约有多少;(约300米)再从楼岩初中出发到春光食品厂大约有多少路程?(约300米)现在距离1000米还差多少米?(400米)

  师:想一想从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的路程大约是1千米?(到飞扬特钢)

  师:你还知道从我们校门口出发到哪里也是1千米左右?(到上楼岩、到项岙……)

  师:现在你的脑子里有1千米的长度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千米和米的单位换算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km”的意思就是“千米”,那么这个“3km”就可以写成(3千米)

  板书:3千米

  还可以怎么写?引出:3千米=3000米

  你怎么知道的?(指名说)

  师:好,从校门口到飞扬特钢是1千米,从山岭到尚田是3千米,那么请你算算:从校门口到尚田有多少千米呢?(先要估计从飞扬特钢到山岭还有多少路程)

  生:4千米多。

  师:多多少呢?

  生:500米左右。

  师:4千米多,多了500米,该怎么写呢?(引出:4千米500米)

  板书:4千米500米

  师:那么它还有其他写法吗?引出板书:4千米500米=4500米

  (指名说说思考过程、再同桌说说)

  这样也会写了,那这几题根本就难不住大家了,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

  出示:练习纸第二题——9千米=( )米

  6千米720米=( )米

  2千米5米=( )米

  4000米=( )千米

  师:说说最后两题的思考过程。

  师:你的脑子可真灵活,还会反过来思考!老师这儿还有一道更难的,不知大家有没有信心把它答完整!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课本31页例7、32页例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学生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学生具有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经。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20千克的水1桶,一捆10千克的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同学们,截止到目前,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两个质量单位?千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板书:1千克=1000克

  2、练习:填合适的单位。

  师:目前地球上最重的动物是什么呢?(蓝鲸)

  出示蓝鲸资料,学生阅读。

  师:课件中蓝鲸的重量用吨作单质量单位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喜爱的熟悉的动物们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又用蓝鲸的资料引出质量单位“吨”。

  二、活动体验、建构新知。

  师:你在哪里见过或听过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品吗?出示集装箱和一节火节的载质量。

  1、初步认识1吨有多重

  一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4个学生的体重是()千克,40个学生的体重是()千克,也就是1吨。

  1只北极熊约重500千克,两只北极熊约有()千克,也就是()吨。

  (出示课本图片)引导学生观察10袋大米,每袋重100千克,2袋重2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一袋大米重10千克,10袋重100千克,100袋重1000千克,就是1吨。

  2、活动体验1吨有多重

  ③一只东北虎250千克,()只是1吨。

  ④分组汇报结果。

  小组活动

  (1)每小组可以准备一桶水、一捆书、一位同学体重等不同的物品。

  (2)每位同学亲自抱一抱、抬一抬、背一背。

  (3)通过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样的物品质量是1吨。

  (4)分组汇报结果。

  同学们,这了不起,通过自己的推算,顺利解决了问题,感受了1吨。

  【设计意图】先由全班共同体验,使学生亲身感知1吨的重量,为后面的分组体验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接下来的分组体验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日常熟悉的物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经历操作、推算、交流、想象等体验过程,进一步强化对1吨的认识,形成1吨的质量观念。

  3、吨和千克的换算。

  (1)课件出示例8。

  4吨=()千克3000千克=()吨

  (2)学生立思考填空。

  (3)组内交流后,汇报换算推理过程。

  (4)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

  一只大象重6000千克,也就是(6)吨。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5000)千克。

  【设计意图】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与“千米和米”相同,难度不大,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立完成。

  三、加强练习、巩固提高

  (1)课本第34页第1题连线。

  这是一道连线题,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学生先立连线,再集体交流。

  (2)课本第34页第2题填上合适的单位。

  先让学生立练习,再交流反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对最后一题要告诉同学们要填长度单位千米。

  (3)课本第34页第3题

  学生根据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4)课本第34页第4题解决问题。

  锻练同学们的理解能力和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质量单位吨和千克的换算和简单计算的方法,进一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并能在有关质量单位的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运用吨的知识的数学实践活动,将知识的获取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五、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千克=1000克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1吨=1000千克

  5、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十单元《倍的认识》优秀教案

  “倍”的认识是后面继续学习乘法和除法计算的.基础,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好。本节复习课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在教学教材112页9题时,通过分析题意、立解决、集体反馈几个步骤,让学生经历知识运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对“倍”的认识及相关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乘法认知结构的优化。

  2.关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解决有关倍的问题时,经常会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相混淆,主要是因为对题意理解得不够透彻,所以在本节复习课中,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让学生分析、理解,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从而提高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教师准备 PPT课件

  1.课件出示教材110页1题(5):飞机从北京飞往西安大约需要2小时,飞往乌鲁木齐的时间是飞往西安的2倍。北京飞往乌鲁木齐大约需要几小时?

  (1)引导学生回顾有关倍的知识。

  ①“倍”的意义: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

  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意义:一个数中有几个相同的另一个数,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复习有关倍的问题的解题方法。

  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3)学生先立解决问题,然后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对倍的知识的回顾和问题解决,使学生对“倍”有进一步的认识,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及解题方法,为后面的练习作铺垫。

  2.结合教材习题,复习倍的认识的解题方法及二者之间的区别。

  (1)课件出示教材112页9题。

  4元16元 ()元 ()元

  ①笔袋的价钱是三角尺的几倍?

  ②一盒彩笔的价钱是三角尺的9倍。一盒彩笔多少钱?

  ③笔袋的价钱是钢笔的2倍。一支钢笔多少钱?

  (2)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分析三个问题各求的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解答?

  (第一个问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第二个问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第三个问题是已知一个数和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3)学生先立解决问题,然后集体交流。

  [第一个问题:16÷4=4;第二个问题:4×9=36(元);第三个问题:16÷2=8(元)]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要注意的问题:①倍不是单位名称,它是指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所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样的问题不用写单位名称;②两个数相比较时,把标准数看作1份,另一个数里面有这样的几份,另一个数就是它的几倍)

  (5)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并在小组内解答。

  (6)引导学生讨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有什么不同?

  (①意义不同;②计算方法不同;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有单位名称,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没有单位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几道题的训练,旨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巩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题方法和二者的区别,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奠定基础。

  ⊙拓展练习

  课件出示教材114页17题:兴华村前年只有16户使用天然气,去年使用天然气的户数是前年的4倍,今年使用天然气的又比去年增加了20户。今年使用天然气的一共有多少户?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寻找解题方法。

  (3)列式解答。

  16×4=(户) +20=84(户)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倍的认识”,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14页思考题。

  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区别:

  (1)意义不同;

  (2)计算方法不同;

  (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有单位名称,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没有单位名称。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

  教学难点:

  商中间、商末尾有0的处理方法及笔算的简便写法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你们估一估商是几位数。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633=答案

  6033=答案

  二、探究新知

  1、故事导入

  师:这天孙大圣来到花果山,看到满山遍野都是仙桃,他想:这么多的仙桃,一定要带回去给猴子猴孙们尝尝,于是大圣手一挥,所有的桃子都进入大圣的手心里了。

  2、被除数是0的除法。

  师:现在,树上有多少个桃子?(0)

  师:这时,有2只小猴子玩累了,来摘桃吃,你们说说平均每只小猴能分到几个桃子?(0)你是怎样做出来的?(02=0)

  师:又来了两只小猴子,这些猴子能分到多少个桃子呢?

  (0、04=0)

  师:要是再来一只呢?(0、05=0)刚刚是4只,那要是再来4只呢?(0、08=0)

  师:看到这两个算式,你还能说出类似的算式吗? 同桌互说一个。

  师:好,看到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0除以任何数都得0)

  师:你真了不起,其他小朋友看到这个结论你又补充吗?(0除以任何不是0数都得0)

  3、商中间有0的除法、

  师:这四个小猴子没吃到桃子闷闷不乐的回家了,大圣看到他们那么失望就拿出了408个桃子,谁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平均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

  师:瞧,你提的问题和大圣的一样,真了不起!这道题你会做吗?你是怎样列式的?(4084=)结果是多少?(102)你是怎么算的?

  重点引导学生用列竖式方法解答。

  独立解决后,同教师板书对照,比较两个竖式不同之处,说说自己的'观点。

  师:咱们看看结果和口算、估算商的位数都一样吗? 看来估算是可以检验我们计算结果的正确性的!

  [师:你们都太了不起了,老师这有两道题你们有信心做对吗?

  6033=答案

  8022=答案

  独立计算,指名板演。做完的同学说计算过程。

  师:那看看结果和我们刚才估算的位数是不是一样。

  4、商末尾有0的除法

  师:刚刚的4只小猴子拿了桃子开心的走了,听说大王在分桃子,又来了6只小猴子,大圣就又拿出840个桃子,那么平均每只小猴能分到多少个桃子?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独立计算,指名到黑板上做。8406=

  师:我们计算的结果和估算的位数也一样。

  三、巩固练习

  师:小朋友都知道孙悟空的绝招是七十二变,几个小猴子想学一学,咱们看看他们变得对吗?

  6802=34

  3093=13

  师:小朋友你们真棒,老师这还有一道思考题,看看你们会不会,不过可不要犯和小猴子一样的错误。

  思考题:哪题的商最接近150?

  9066=答案

  7455=答案

  4804=答案

  4473=答案

  四、本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的是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尽管算理和算法与不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相同,但相对比较复杂,学生计算时也更容易出错,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不仅要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给予适当引导,还要通过对比教学,突破连续进位的难点。

  1.自主探究,适时指导。

  由于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与不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相同,因此先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计算,再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给予适时指导,并帮助分析原因,加深学生的印象,促进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对算法的掌握。同时,在精确计算前,让学生估一估积的范围,培养学生用估算来检验精确计算结果的习惯。

  2.加强对比,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中,通过两个对比来突破难点。一是把连续进位与不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过程加以对比;二是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叠加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叠加进行对比。通过对比,让学生再次体会“哪一位相乘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的计算方法,同时引导学生牢记两点:一是把进位的数写在竖式相应位置的横线上;二是算前一位的积时不要漏加后面进位进上来的数。通过对比和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并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1.计算下列各题。(课件出示)

  2.说一说上面两道题的笔算方法。

  (从个位乘起,乘到哪一位,积就写在哪一位的下面,哪一位相乘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课前进行乘加两步混合计算及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训练,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62页例3。

  (1)观察情境图,收集、整理数学信息。

  (已知条件:饮料每箱24瓶,共9箱;所求问题:9箱饮料一共有多少瓶)

  2.学生独立列式。(24×9)

  (1)学生估算9箱大约有多少瓶饮料,然后汇报估算方法及结果。

  方法一 10箱是240瓶,9箱一定比240瓶少。

  方法二 因为24比20 大,比30小,20×9=180,30×9=270,所以24×9的得数在180和270之间。

  (2)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组内交流算法。

  3.课件出示24×9,24×4两个笔算竖式。

  (1)仔细观察,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集体交流。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相同,都有进位。

  不同点:第一个算式个位向十位进位,十位也向百位进位;第二个算式只有个位向十位进位。

  (2)揭示课题:像第一个算式这样的乘法,叫做连续进位乘法,也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4.引导学生总结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笔算乘法的计算法则。

  (多位数乘一位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哪一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说明:在乘法里,乘数也叫做因数。

  5.学生尝试笔算137×6。

  (课件出示,学生试做,教师巡视订正)

  (1)比较137×6和24×9两个竖式,找找异同点。

  (相同点:都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相同,都是连续进位乘法。不同点:第一个算式是三位数乘一位数,最高位没有进位;第二个算式是两位数乘一位数,最高位有进位)

  (2)学生讨论:计算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哪一位向前一位进位时,要把进位的数写在竖式相应位置的横线上;计算前一位的积时,要记着加上后面进位进上来的数)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探究,让学生经历知识迁移和抽象计算法则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两次进行对比,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笔算乘法的算理和笔算方法,突破难点。同时在精确计算前,用估算明确乘积的范围,培养学生用估算检验结果的意识和能力。

  ⊙巩固练习

  1.计算。

  69×8=   76×4=

  164×5=   245×3=

  2.完成课堂活动卡,集体交流订正。

  3.王力读一本书,每天读26页,9天读完。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

  4.学校想为三年级的6个班各配备一台录音机,每台录音机139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64页6、7、8题。

  板书设计

  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24×9=216(瓶)

  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哪一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2-29

小学三年级上册的教案数学03-05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2-04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20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精选21篇)11-09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3-09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5-27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2-14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5-30

数学上册教案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