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

二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26 07:17:29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热)二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二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二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课本P23页例1,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多种方法求商。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学生交流想法。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为下面的'抽象思维作准备,使学生由直观向抽象过渡。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达到共同发展的效果。让学生在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完成第24页的“做一做”第1题。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2、3题。

  【设计意图】:寓学习于游戏中,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体会被除数和除数一样时商是1。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教科书P20—P21“填一填”、“说一说”及“练一练”第1-4题,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小熊请客》。

  教学目的:

  1、在学习2、3、5乘法口诀的基本上引导学生学习4的乘法口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

  2、掌握4的乘法口诀,能运用4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开火车口算卡片:5×8 5×5 5×3 6×2 9×5

  3×4 2×8 4×5 7×2 3×6

  (个别说说应用哪句乘法口诀)

  二、学习新课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小熊请客”图。

  师:今天小熊家来了许多客人,小熊采了许多红果,要把它们串成糖葫芦请客人们吃,我们一起来算一算小熊准备了多少红果吧。

  2、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贴出一串糖葫芦图和表格。

  师:小熊想把4个红果串成一串,那么2串有多少个红果呢?3串、4串……9串分别有多少个呢?你能用所学的方法列式解答,并编出乘法算式吗?

  (可先请一名基础较好的学生说出4×2=8或2×4=8,再编出口诀。)

  (1)独立思考,填写表格。

  (2)小组交流填表结果和自己的思路。

  (3)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小熊请客》》。

  板书算式和口诀。

  (学生通过前面5、2、3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已对此类新知的学习过程及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填表,写乘法算式和编口诀的工作。)

  (4)学生齐读口诀。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记忆口诀。

  独立背诵4的乘法口诀;同桌互背;师生对口令;小组选代表比赛对口令,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2、说一说。

  可采用小组接龙游戏,引导学生用数桌腿来记忆口诀。

  3、“练一练”第1题“连一连”。

  学生理解题意,再独立完成,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4、“练一练”第3题。

  此题也应先让学生弄懂图意,再独立填写算式,说说自己列算式的思路和算式的含义。

  5、“数学游戏”

  先算出每个算式的结果,小组合作找出复数的规律,按规律走出迷宫。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小熊请客》

二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米尺、1分硬币、钱币若干(按小组分)。

  学具:学生用尺、长约1分米、1毫米的物品。

  切入举偶

  谜语引入。

  身穿花衣裳,

  个子细又长。

  写出漂亮字,

  需要他帮忙。

  同学们开动小脑瓜,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铅笔)

  对了,这节课我们一起量一量铅笔有多长。(板书课题)

  对话平台

  玩中学

  一、认识分米。

  1.估一估。

  先利用已有经验估一估,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a)课前老师在每个学习小组的书桌里悄悄地放了一支铅笔,赶快把它找出来,放在桌面上,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结合已有的测量经验估测一下,这支铅笔有多长,填在书中表格中。

  b)交流、汇报。说说你是怎么估出来的。

  2.量一量。

  在估一估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测量,验证估测结果。

  (1)看来同学们估的长度都不一样,要想知道这支铅笔到底有多长,你能想出有根据的好办法吗?(用尺子量)

  (2)动手实践。亲自用尺测量铅笔的长度,并把结果填在书中的表格里。

  (3)汇报结果。验证于估测的差距。

  3.说一说。

  通过交流,熟练掌握1分米的实际长度以及分米与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1)你们知道10厘米是多长吗?用手表示出长度来。

  板书:10厘米就是1分米。

  (2)介绍分米。

  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长度单位,在国际上可以用符号表示出来,谁给大家讲一讲。(指名介绍)

  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你们会用符号表示出来吗?指名上前写,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完成。

  全班齐读公式。

  (3)活动。

  a.让我们用分米为单位量一量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b.再拿出格尺,快速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之间的距离也是1分米?

  c.指名汇报。

  (4)观察直尺,然后讨论出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汇报、板书、齐读。

  二.认识毫米。

  1.量一量。

  引导操作,设下疑问。

  每个人的书桌上都有橡皮,请你用直尺量一量橡皮的长度是多少?

  用厘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有时不是整厘米数,因而得不到准确的结果。

  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物体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办法?

  那么谁知道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是多少?

  2.议一议。

  让学生尝试探究新知,牢固地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形成表象。

  (1)1毫米到底有多长?它与厘米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一起在观察和操做中获得这些知识。

  (2)观察直尺,完成表格,然后讨论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3)指名汇报。

  3.说一说。

  进一步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请大家继续观察直尺,1毫米到底有多长?估计一下桌面上的学具,哪一个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动手量一量,检验一下你的判断准确吗?

  2.量一量。

  解决疑问,让学生真正感受毫米的作用。

  大家已经认识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现在我们以毫米为单位再量一下橡皮的长度。

  这次量的结果与开始比,哪一个数据更准确呢?

  学中做

  1.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请同学们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比比看,谁估测的最接近?

  2.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可充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检。在做前,教师要给予适当提示:画线段时勿忘记画出两个端点。

  3.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4.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3.判断

  4.请为同一种物体选择不同的单位。

二年级数学教案4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习内容主要是第三册学习的乘、除法的有关概念,乘、除法计算以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两步式题,以及学过的一些应用题。

  计算的复习,突出已经学过的两步计算式题的顺序和100以内的加减法,为本学期学习万以内的加、减法和混合运算进一步打好基础。教材在安排口算和笔算时,突出了运算顺序的对比,让学生更加明确已经学过的两步计算式题的顺序。

  重视乘、除法含义和应用题的复习,让学生掌握好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数量关系及其内在联系,以利于进一步学好应用题。通过学生口头编题,沟通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好地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必将有利于进一步学习应用题。

  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寒假小朋友对上学期学的一些内容有些遗忘,教师要分析班级里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从实际出发组织复习。学生掌握得不牢固的要重点复习,成绩差的要重点辅导,对遗忘的知识要作适当补缺。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有关感念,进一步熟练表内乘、除法的计算,巩固已经学过的乘、除法计算方面的有关知识。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的方法,更加明确学过的`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为本学期学习有关知识打好基础。

  3、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一些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为本学期学习相差关系应用题和连续两问应用题作进一步的准备。

  课题一:乘、除法及两步计算式题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期初复习第1~8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有关概念和熟记乘法口诀,更加正确地、熟练地进行表内乘除法的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已经学过两步计算式题的顺序,进一步熟悉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为学习新知作一定的准备。

  3、使学生进一步巩固长度的观念和单位长度的表象,巩固米、分米、厘米之间的进率,进一步掌握量线段和画线段的方法。

  4、教具准备:乘法口诀表、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复习乘、除法的有关知识

  1、复习乘法口诀。

  (1)小朋友还记得乘法口诀吗?(指名背乘法口诀)

  (2)请小朋友一起背一遍。

  (3)抽背。

  (4)对口令。

  (5)出示口诀表,让学生说出得数相同的几句口诀。

  2、复习乘、除法的一些概念。

  请小朋友看第2题,根据题目说出算式和得数。

  问:为什么列成9×5或5×9?为什么用除法算?

  3、复习乘、除法计算。

  请大家算第1页的第3题。第一个表里是要用什么方法算?为什么?第二个表呢?学生做在书上,集体校对。

  三、复习两步式题和加、减计算

  1、完成第4题。(用小黑板出示)

  (1)请小朋友口算第一组:乘加和乘减的算是要先算哪一步?

  (2)请大家来算第二组:乘、除两步计算的题要按怎样的顺序算?

  (3)让学生口算第三组,学生说出口算过程。

  2、完成第5题。

  (1)请小朋友看第5题后两组题,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什么不同的地方?上面一道题先算什么?下面一道题呢?

  (2)学生分两组计算在练习本上,指名四人板演。要求能口算的用口算,不必列竖式。

  (3)检查订正。提问:用竖式是怎样算的?

  四、复习长度单位极其进率

  1、复习长度和长度单位。

  (1)请小朋友说说教室的地面的长,黑板两条不同边的长,书本面两条不同边的长。

  (2)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米是多少厘米?师完成板书:

  1010

  米分米厘米

  100

  (3)口答第6题。问:70分米为什么等于7米?

  2、完成第7题。

  先让学生量一量,然后填数,再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作业:教材第1页第5题第一组题,第2页第8题。

  教学随笔:

  课题二:应用题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期初复习第9~13题。

  教学要求:

  让学生进一步地方认识一些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巩固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加深理解乘、除法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准备:第12、13题里编出的各道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整理归纳,巩固解题方法

  1、出示乘、除法应用题组,让学生解答、比较。

  (1)有3个金鱼缸,每个缸里有5条金鱼,一共有几条?

  (2)一共15条金鱼,每5条养在一个金鱼缸里,要几个金鱼缸?

  (3)一共15条金鱼,平均样养在3个缸里,每缸养几条?

  学生口头解答,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小结。

  2、完成第9~11题。

  (1)指名3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检查订正。提问:第9题为什么用乘法算?第10题是怎样想的?第11题为什么也用除法?得数6和余数2表示什么意思?

  3、思考第12题。

  (1)读题,你能找出有几个数量?

  (2)你能选两个条件提一个问题吗?试试看。

  三、口头编题、沟通联系

  1、请小朋友先看第13题里的图,然后告诉大家是什么意思?

  2、谁来编乘法应用题?为什么这是乘法应用题?

  谁来编一道除法应用题?编题后再出示。和第1题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是除法应用题?

  指名编另一道除法应用题。第2和第3题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黑板上编出的三道应用题要求做在作业本上。

  教学随笔:

二年级数学教案5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指一指,初步感知角。

  1.学生小组合作,在主题图中指出角。

  2.汇报交流时课件呈现有色线标示出角。

  (二)描一描,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1. 从主题图中提取教学素材,课件出示例1(先不出示红线):

  2.让学生仔细观察,分别找出角并在图上描画出来。

  3.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4.比较观察:这些角有什么相同之处?

  5.交流归纳: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图文结合板书)

  (三)折一折,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1.动手操作:用圆形纸片折角。

  2.同桌合作:比一比谁折的角大?你是怎么比的?(重叠)

  (四)做一做,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 动手做一个活动角。

  2. 用活动角做“变大变小”游戏。

  3. 引导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张开的大小程度有关。

  (五)画一画(例2),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1.小组合作,尝试画角。

  2. 师生交流,完善画法。

  3. 教师范画,小结画法。

  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设计意图:创设“指一指、描一描、折一折、做一做和画一画”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也使角的形成具体化、动态化,加深对角的直观体验,进一步认识角,进而使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一)教材第43页练习八第2题

  1. 课件出示: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 学生独立判断,师生交流时强调判断的依据。

  3. 在图上标上角各部分的名称。

  (二)教材第43页练习八第3题。

  课件出示题目,判断这些平面图形中有多少个角。

  (三)教材第39页“做一做”第1题。

  1. 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

  2. 把你找到的角画出来。

  (四)用角组成自己喜欢的图案。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在观察、判断、画图等数学活动中,加深对角的认识,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到生活中找角的活动,又让数学知识回归于现实生活,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美。】

  四、课堂小结

  (一)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二)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谈收获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二年级数学教案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解决含有减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会解决含有减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教学资源:

  例题插图,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兔妈妈买了10个萝卜,小兔一天吃了7个,还剩下几个?

  2、小免妈妈买了10个萝卜,小兔上午吃了2个,下午吃了5个,还剩下几个?

  小结:刚才的题目,都是求它吃了几个后还剩下几个,大家都反应很快,真是不错。今天我们就要用刚才这股热情来解决一些实际。

  二、互动探索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1、教师引导:图书馆里的`书架上共有民间故事书185本,上午借出36本,下午借出52本。

  根据这些信息,你准备解决什么问题呢?怎么解决呢?

  对于学生的回答要进行评析。

  教师引导:要解决“还剩多少本这一问题该怎么办?

  你能想一个办法吗?想好后试着将算式写在自己的本子上,然后和你的同战术交流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185-36=149(本) 36+52=88(本)

  149-52=97(本) 185-88=97(本)

  教师追问:你们是怎么想的?

  2、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比较

  重点突出每种解法先算出的表示什么。

  3、小结: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先算出上午借出36本后还剩下多少本?也可以先算出上午和下午一共借出了多少本,再求还剩下多少本?

  这样从不同的方面,选择了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但得到的结果是相同的。这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我们在解决有些像今天所碰到的这类问题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中第1题

  出示情境放大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答。

  完成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解答时怎样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名回答后小结:买东西如果在一个柜组中购买的一般先算出所购物品一共需要用多少钱?这儿就是先算出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共用多少钱,再算出应找回多少钱?

  2、完成“想想做做”中第2题。

  出示情境图。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答,指名两个板演。

  集体评析。让板演的同学说说解答时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算,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小朋友做了哪几种颜色的花。

  做了黄花24 朵,紫花15朵,做的红花呢?那么做的红花跟黄花、紫花有什么关系?

  现在你能列式求出做了多少红花吗?

  独立解题。指名口答,解题时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新的想法?

  五、综合运用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二年级数学教案7

  【学习内容】:课本P12例2做一做练习二的1、2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加法;

  2、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

  重、难点: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

  【学习过程】:

  一、解决情景中的问题

  1、教师出示主题图

  师:怎样能知道这两个班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列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35+34=

  2、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计算“35+34”,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还是用竖式计算还是口算。

  3、请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

  (1)先请摆小棒的学生讲

  提问:为什么把5根小棒和4根小棒和起来,3捆和3捆和起来?

  (2)再请列竖式的学生讲

  提问: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3)请口算的学生讲。

  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做一做: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

  指名将题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投影片上的题目,进行评价。

  同位相互检查,相互评价,三、练习:

  练习二第1题:

  先请学生看图,说图意,再列竖式计算。

  第2题:笔算下面各题。

  学生将题目写在练习本上,同位相互检查。

  提醒:

  新学期军训、分班卷、课本同步试题

二年级数学教案8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千以内数的认识。

  教材分七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段,教材第8~10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认、读、写整百数和一千,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

  第二段,教材第11~13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认、读、写几百几十,口算几百加几十及相应的减法;

  第三段,教材第14~16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认、读、写几百几十几;

  第四段,教材第17~18页的练习二,是前三段内容的综合练习;

  第五段,教材第19~20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第六段,教材第21~22页的练习三,是千以内数大小比较的练习。

  第七段,教材第23~25页的复习,是本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让学生经历由方块表示的数算珠表示的数认、读、写的过程,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计数特点,掌握读、写方法。

  除小棒之外,方块(小正方体)是学生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另一种好的学具。由10个小方块拼成一条、10条方块拼成一板、10板方块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不仅能使学生具体感知千以内数的多少,而且也直观地显示了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进一的基本特点。算珠表示的数,则介于直观与抽象之间,说它直观,每个数位上的数看得见、摸得着;说它抽象,相同颗数的算珠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数值是不一样的。借助这一中介,再进行相应的认、读、写的活动,学生的抽象思维便能顺利展开,对相应的千以内数的认识也就更加清晰。

  2.重视数(shǔ)数在认数中的作用。

  教材第8页,在认识整百数时,让学生借助方块图(或拼成的整板正方体实物),一百一百地数,数到一千;教材第11页,在认识几百几十时,让学生借助计数器,一十一十地数,从370数到430,从890数到1000;教材第14页,在认识几百几十几时,又让学生借助计数器,一个一个地数,从598数到611,从988数到1000。这样的安排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第一,有利于学生从数序的角度丰富对千以内数的'认识;第二,有利于学生丰富对一千的认识,逐步形成对一千的良好数感;第三,有利于为进一步学习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提供思考的基础:甲数和乙数,如果按顺序数数,甲数在乙数的前面,则甲数小于乙数,反之,则甲数大于乙数。

  3.选择丰富的认数素材,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丰富对数的认识,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拓宽知识视野。

  教材在选择认数素材时,既注意了学生熟悉的事物,也注意了学生能够理解的、感兴趣的事物;既强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又重视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究。把素材的趣味性、前瞻性及其数学内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具体来说,本单元的认数素材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日常生活素材。如书的页码、方格纸上每页的方格数、电表上的读数、公路边的路程提示牌、门牌号码、自行车价格、身高的厘米数等。第二,环保素材。如,我国野生亚洲象的头数、世界上龟的种类数、我国人工饲养的东北虎的只数等。第三,自然奇观。如,世界上最大的圆形叶子的直径、世界上最大的花的直径、世界上最高植物的高度等。

  4.引导学生根据对数的理解探索有关的口算方法;通过口算进一步巩固对有关数的理解。

  教材第9页,在认识整百数后,安排例题教学整百数加整百数的口算,并让学生在练习中自主探索整百数减整百数的口算方法。教材第13页,在认识几百几十后的想想做做中,先让学生借助直观和对几百几十的已有认识探索几百加几十以及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再通过适当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口算方法。上述安排,把对数的认识和相关的口算联系起来,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在探索和掌握口算方法的过程中加深对整百数和几百几十的理解。

  5.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用不同方法比较数的大小。

  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其基本规则与百以数的大小比较是一样的,都是要从高位起,一位一位地比。考虑到新旧知识间的这一内在联系,教学时,主要应抓住两个环节。第一,不出数的大小比较的法则,而是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先用不同方法去比较,再在交流中逐步掌握比较方法。如第19页例题比较312与285的大小的教学,可以启发学生分别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因为312比300多,285比300少,所以312大于285;如果数数的话,312在285后面,所以312比285大;如果在计数器上拨数,312的百位拨3,285的百位拨2,百位上3比2大,所以312大于285;把百以内数大于比较的方法进行类推,从最高位开始比,因为百位上3比2大,所以312大于285等等。第二,启发学生用不同方式描述数的大小。如教学第20页的第3、4、5题时,一方面要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呈现的对数的大小的不同描述方式;另一方面,也要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进行有关数的大小比较。

  6.结合认数过程,灵活安排估计。

  对小学生来说,估计是一种需要着力培养的意识,是一种需要逐步掌握的技能,也是一种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估计的过程,有时侧重对数的大小的判断,有时侧重进行以相应口算为基础的粗略计算,有时则是为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种策略。本单元教材安排的估计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结合数的认识进行的估计。如,第17页第5题估计哪几个数比较接近600,把它们圈起来。第二,结合数的大小比较进行的估计。如第22页第7题,第8题等。第三,结合简单推理进行的判断。如,第10页第6题,第25页第12、13题等。

  7.通过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巩固对数的认识。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的数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在应用中巩固对数的意义、大小、读写方法的认识,教材在想想做做和练习里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实际问题。如第10页第7题,以学生非常熟悉的走路上学为题材,让学生根据已走的米数和还要走的米数,求从家到学校的总米数;根据总米数和已经走的米数,求还要走的米数;根据总米数和还要走的米数,求已经走的米数。学生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进一步认识整百数的意义,而且还能体会数量间相依互变的函数关系。又如,第18页第9题,让学生根据几种果树的棵数解决一些有关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选择信息、组合信息的过程中,培养对数的特点及大小的直觉判断能力。

二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的结果。

  2.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交流开展统计活动的体验与技巧,提高数据处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练习统计表的有关知识。

  二、练习巩固

  1.“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张力在班上调查的原始材料。

  提问:张力同学调查了自己班级中的同学的什么情况?一共调查了多少位同学?

  (2)根据这个调查表,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怎样进行分类?出示书中的两个统计表。

  (3)让学生独立分类,并填写。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如画“○”或画“正”字等。

  (4)组织学生在组内进行交流,说说自己在这两张统计表里分别知道了什么,回答菜椒先生的问题,回答第一个问题要看第一张统计表,回答第二个问题要看第张统计表。

  (5):同样一张调查表,但根据不同的分类,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统计结果。分类后的数据比原始数据更清楚地反映相关的信息。

  2.“想想做做”第4题。

  (1)根据张力同学的调查,我们了解了他班同学的一些情况,我们也来进行一个类似的调查。

  (2)以小组为单位,先调查组内每位同学的年龄及出生月份。

  (3)全班汇总,算出合计数,请学生完成第97页上的统计表。

  3.“想想做做”第5题。

  启发学生提出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按图片颜色分为彩色和黑白两类,可以按图片上动物的只数分为1只、2只和3只三类,也可以按拍摄照片的方式分为横拍和竖拍两类。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填写统计表,并正确算出相应的“合计数”。

  三、课堂

  通过今天的练习,我们学会了分类统计并填写统计表格,这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是非常有用的。

二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通过看、说、摆、分、画、等形式的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4、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难点]:

  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区分锐角、钝角和直角的特征。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活动角、三角尺、双面胶、课题、磁铁。

  学具:三角尺、直尺、活动角、卡片6张、小棒12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

  “大家喜欢去游乐园玩吗?(生:喜欢)在游乐园里你喜欢玩什么?”

  2、引导学生从主题图中找出角。

  [出示P37的主题图]“游乐园里除了有许多好玩的东西外,里面还藏有很多的角呢!你能把它们找出来?”

  二、自主探索,比较分类。

  (一)、明确要求。

  1、摆一摆。

  小组合作用小棒表示角的两条边,粘在卡片上,分别摆出6个大大小小的角,每张卡片摆一个角

  2、分一分。

  小组互相商量分类的方法,得出统一的分类标准,然后小组合作分一分。

  (二)、学生动手操作。

  (三)、小组汇报。

  1、分为直角和非直角。

  2、分为直角、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

  (四)、检查验证。

  找一组学生把他们分好的结果贴在黑板上,并验证。

  得出结论:能用眼睛判断的可以不需要用三角板验证,如果一眼看不出来,就需要用三角尺中的.直角来验证。

  板书:直角、比直角小、比直角大。

  (五)、认识三种角的名称。

  “谁能给分好的角起个名字?”“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看书P38页验证--学生齐说,教师板书:锐角、钝角)

  (六)、让学生闭着眼睛想一想锐角、直角、钝角的特征。

  (七)、说一说。

  (出示P38主题图)“角在建筑上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出示桥图)这是什么?大桥中也有许多的角,大家能很快地说出这些角的名称吗?(能)好,请知道的同学站起来大声说。”(出示三种角)

  (八)、质疑。

  三、知识应用,强化理解。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摆角,并说一说是哪种角。

  2、感知三种角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用活动角摆出直角,把它变成一个锐角。

  摆出直角,把它变成一个钝角。

  3、找一找生活中的锐角、直角和钝角。

  4、完成P39练习九,第1题。

  5、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九,第2题。

  6、选择一些自认为有用的工具,在练习本上分别画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四、四、活动激趣,灵活运用。

  画人物简笔画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锐角和钝角

  锐角直角钝角

  比直角小比直角大

二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课时安排:

  2课时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0页例1~例3,练习三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把11厘米长和10厘米长的纸条,分别横着和竖着贴在小黑板上,举起来让学生观察看哪根纸条长哪根纸条短。学生一般会认为竖着的纸条长,这时教师可以提问:

  “怎样才能知道究竟这两根纸条哪根长呢?”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一把米尺,要知道两根纸条的长度可以用尺去量一下。然后开始量纸条的长度,用红粉笔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把横放的纸条的长度标出来,用白粉笔把竖放的纸条的长度标出来。分别告诉学生从0刻度到红色标记这一段是横放的纸条的长度,从0刻度到白色标记这一段是竖放的纸条的长度。然后提问:

  “哪根纸条长?”(横放的纸条长。)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要知道一个东西的长度只凭眼睛看往往是不准确的,需要用尺去量。接着再问:

  “要想知道我们用的铅笔的长度该怎么办?要想知道粉笔的长度该怎么办?”

  “对,要想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要用尺来量。如果要量像铅笔、粉笔这些比较短的东西,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厘米,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新课

  1、认识米尺。

  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的线叫刻度线,然后提问:

  “你们的尺上有几种刻度线?”

  “有哪些数字?”

  “每个数字都对着哪种刻度线?”

  “尺的左端的刻度线对着几?”“对着0,这叫做尺的0刻度。”之后,教师在尺上边比划边告诉学生:

  “从0到1的长度是1厘米,从1到2的长度也是1厘米?每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2、认识1厘米、几厘米。

  (1)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

  教师在米尺上从0指到1,说:“刚才我们知道了从0到1是1厘米。”

  再从0指到2,从0指到3,提问:“那么从0到2是几厘米?从0到3呢?”让学生在自己的尺上先找到0刻度,再在尺上指出1厘米、2厘米、3厘米的长度,要说出从哪儿到哪儿。

  (2)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先让学生在自己尺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然后让学生打开教科书,说明例1下面的那条线段的长度就是1厘米。

  ②教师拿出一颗图针,也让学生拿出一颗,与1厘米长的线段比一比,通过比使学生看到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③让学生在尺上比一比自己手指的宽度,看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④让学生用手指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

  教师小结:我们认识了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那么怎样用厘米作单位去县物体的长度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3、用厘米量。

  (1)估量纸条长度。

  教师出示5厘米长的那根纸条,同时让学生也拿出比较短的那根纸条,说:“刚才你们量过自己的食指大约有1厘米宽,现在估计一下你们拿出的纸条是几个食指宽,也就是有几厘米长。”

  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讲解:“你们估计得对不对,我们可以用尺量一量,那么怎样用米尺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呢?”

  (2)用尺量纸条。

  ①教师边示范边讲解:“量时,先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尺上的刻度几,这根纸条就是几厘米。现在这根纸条的右端对着5,那么它就是5厘米。”

  ②让学生看例3,把纸条的长度填在书上的括号里。

  ③让学生照老师的方法量自己的纸条。学生量时,教师要注意巡视,看学生是否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对于不正确的量法要加以纠正。

  ④启发引导学生说说量纸条的方法。

  厘米的认识[教学过程]今天咱们继续进行星星闪烁榜的评比活动,比一比哪个组的小朋友会倾听、会合作、会动脑筋解决问题,摘得的星星最多。

  一、故事情境导入。

  1、导入:小朋友们,老师知道同学们最喜欢看动画片了,今天就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部,想看吗?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要注意仔细观察片里有哪些人?发生了什么事?

  2、多媒体播放:阿福做新衣。

  师: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能不能帮小徒弟解答一下这个疑问呢?小组讨论,充分交流。师傅和徒弟的手不一样)

  师生表演。(从大拇指的指尖到中指的指尖的一段就是一扎。)

  4、师:怎样才能避免师傅和徒弟测量中出现的问题呢?9用尺子、用同一个人的手去量)

  小结:测量的时候要有一定的标准,人们通常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这样既准确,又便于交流。

  生活中,你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呢?尺子的种类很多,作用各不相同。

  二、认识刻度尺,感知1厘米。

  1、认识刻度尺子。

  小朋友的尺子是什么样的?请你赶快把它拿出来,我们重新认识一下它,好吗?师: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和自己身边的小伙伴交流一下。(课件展示尺子。)

  组内交流。看屏幕汇报。

  重点指导:(1)数字。

二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分米、毫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科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借助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并关注了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学习。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通过寻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际测量,知道1分米、1毫米有多长,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难点:通过实际测量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估一估”、

  “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

  学具:米尺,卡片,吸管,铅笔,剪刀,测量单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温故引新。

  1、观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

  师:请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看看在这个数学故事中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数学思考?你有什么好办法?

  2、回忆在测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师:你觉得在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周老师带来了现场留下的脚印,谁来测量?

  生:测量并汇报,这个脚印的长度是10厘米。

  3、揭示“分米”。

  师:10厘米还可以用另一个长度来表示,它就是——1分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米的认识。

  师:你知道分米用字母怎么表示吗?

  二、认识分米。(11:00之前必须结束)

  1、在直尺上找出“分米”,揭示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现在请你拿出直尺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PPT 活动一:

  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生汇报

  师小结:借助直尺,同学们充分的感受了1分米的长度,如果要把1分米和10厘米用一个符号来连接,你会选择哪个符号呢?

  师:很好!1分米=10厘米。

  2、自主学习,进一步认识分米。

  师:现在,我们对1分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请你拿出桌上的吸管,估一估这根吸管的长度比1分米长,还是短?

  师:现在我们就利用这根吸管来继续研究1分米。请看活动要求!

  PPT 活动二:

  估 估一估1分米的长度。

  量 用直尺量一量,进行调整后剪下1分米长的吸管。

  找 用1分米长的吸管比一比,量一量长约1分米或几分米的物品。

  生汇报

  师小结:在今后的.估计中,这些1分米、2分米、7分米(分别拿出吸管、文具袋,指出课桌的高)的长度都可以作为我们估计的标准和依据。

  3、发现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上学期我们还认识了米,那米和分米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试着在米尺上找一找,也可以借助吸管来研究。

  PPT 活动三:

  小探究

  1米 ? 分米

  生汇报

  师小结:真棒!我们通过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用手指来比划1分米,还找到了生活中的1分米,相信同学们对分米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和感受!

  三、认识毫米。

  1、通过“量一量”,揭示毫米。

  师:请用直尺在测量单上“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生汇报

  师:不是6厘米吗?铅笔的长度比6厘米长,但是又不到7厘米,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它就是刚刚——毫米,用字母来表示。

  2、通过自学,发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一起对分米进行了研究,接下来请同桌之间用研究分米的方法,展开对毫米的独立学习吧!

  PPT 活动四:

  找一找 在直尺上找出1毫米。

  比一比 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

  看一看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或几毫米。

  想一想 1厘米=?毫米。

  生汇报。

  师小结:看来同学的收获可真多,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1厘米=10毫米。

  3、通过摞卡片,感受毫米、厘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师:刚刚我们说一张卡片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现在请你将3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3毫米,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3毫米,现在把5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5毫米,再用手摸一摸!如果同桌两个人把所有的卡片合在一起,这时候大约是——10毫米,也就是1厘米,用手指感受一下10毫米的长度吧。

  师:现在请看,周老师吧20张卡片摞在一起,这就是?30张卡片呢?90张卡片呢?再添10张卡片就是?

  师: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那看来1分米就是10厘米,也是100毫米!看来1毫米实在是太短了!不细心都注意不到,所以,在测量时一定要认真仔细!

  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并且在老朋友米和厘米的帮助下,发现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接下来就请你带着这些满满的收获,赶快帮黑猫警长找到偷吃红土的小象吧!

  四、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1、测量脚印

  师:你觉得案发现场的这个脚印是哪只小象留下的?

  生独自测量

  师:看来确实是小象嘟嘟偷吃了红土,可是,你知道小象为什么要偷吃红土吗?

  师:红土中有小象所需要补充的矿物质铜和盐,但是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东西,不劳而获是不对的。

  2、修改日记。

  师:小马虎最近也学习了长度单位,他已经迫不及待的写了一篇数学日记,一起读一读吧!

  今天早晨,我从2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洗了洗脸,

  用70米长的毛巾把脸擦干,吃过早饭去上学。来到学校,我坐在5分米高的凳子上,

  拿出7厘米厚的语文书准备开始语文课。

  3、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师:这两个算式请同学们今天回家后想一想,并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爸爸妈妈听!

  1( )-9( )=1( ) 1( )-99( )=1( )

  4、全课小结。

  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收获了很多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其实长度单位不只是我们现在认识的这四个,还有比米更长的单位,也有比毫米更短的单位,这些长度单位都等着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去探索、去发现!

  五、板书。

  分米、毫米的认识

  米

  1米=10分米 分米 d

  1分米=10厘米 厘米 cm

  1厘米=10毫米 毫米 mm

二年级数学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1时,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分,1时=60分

  2、结合熟悉的事情,经历看图说话,观察钟面,拨动表针等认识时和分的过程。

  3、结合具体事例,体验1分有多长,培养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知道1时=60分。建立1小时、1分钟的时间观念。

  三、教学难点:

  理解时与分之间的进率,知道1时=60分。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新课开始,我为学生出示了猜谜语。(小马不停蹄,日夜不休息,滴答滴答响,催人早早起。谜底(闹钟)你们早上几点起床?几点上学?中午几点吃饭?晚上几点睡觉?我们的小伙伴亮亮一天中做的六件事情按时间的顺序排上序号,然后讲给学生听。老师我来说:亮亮早上六点半起床,吃完饭去上学。八点钟时正在上课,中午12时刚过的时候吃午饭。下午快5点的.时候在操场打羽毛球,回家后六时刚过开始看电视,九时刚过上床睡觉。同学们说的真好,像六时刚过这样的时间,到底六时过了多长时间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认识时分

  (二)实际操作,探索新知。

  1、观察钟面。首先请同学们观察钟表、在小组内一起说一说。

  1、数一数:钟面上有()个大格

  2、每个大格里面有()个小格。

  3.钟面上共有()个小格。

  2、拨针抢答。首先我会展示课件4时整,让学生说一说4时整,时针走了几个大格?4大格就是4时,从而得出走1大格就是1时;接着我出示4时5分,得出5分,就是分针走了5个小格得到的,从而得出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钟。

  3、深入理解。同学们看课件拨动钟表的时针从12时走到1时,你能发现什么?老师我发现了: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也就是走了60个小格。接着请同学们,自己试一试。可以从3时拨到4时,你能发现什么?老师我发现了: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1时=60分。

  板书:1时=60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把1时叫做1小时,你知道1小时有多长吗?老师我知道:一节课加一个大课间是1小时,夏天中午大概要睡1小时。

  三、尝试应用,体验1分钟。

  我们知道了1小时有多长,那1分钟又有多长呢?1分钟你又能做哪些事情呢?首先我让学生静静感受一分钟有多长。在让学生体验1分钟你能做几道口算题;又能从1数到多少……同学们1分钟虽然很短,却能做很多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

  四、分层练习,拓展提高。

  1、钟面上有()个大格,()个小格

  2、时针走1大格是()时。

  3、分针走1小格是()分,走1大格是()分。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圈,1时=()分。

  五.作业。

  1、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2、与父母合作,父母记时一分钟,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看看一分钟内你能做哪些事情。二年级《认识时分》教学反思“时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并且还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很多孩子对于认识时间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并会看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快几时了。所以,我用看图说话唤醒学生的记忆,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师生谈话中引入新知再次让学生观察钟面,找出了钟面上的知识: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

  二、培养合作能力、体验感悟

  教学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以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学生通过“看一看”“拨一拨”等操作活动,观察认识钟面,突破了“认识时分的关系”。学生在操作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在感悟中建立了时间的模型。在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学生创设合作的机会,如:同桌合作“一人拨钟,同桌互说。这些有趣的合作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机会,此时,教师关注的是孩子的差异,师帮生、生帮生,这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学生经历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学习了知识就要学会运用。毕竟,课堂只有短短的35分钟,能留给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我还给学生布置了一道生活作业,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回到家里以后拿出自己家里的钟,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让学生对钟面有更为深刻地认识。我还让学生和父母合作,父母记时一分钟,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看看一分钟内你能做哪些事情。相信,这样的生活作业,不仅学生很感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

二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P47例2、例3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乘法的含义,并知道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难点:

  乘法含义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讲故事。

  小猴一家到果园里摘桃子,它们把自己摘下来的桃子放了几堆,下面是它们摘桃子的情况:

  第一堆

  第二堆

  第三堆

  第四堆

  第五堆

  猴妈妈

  5

  5

  5

  5

  猴爸爸

  4

  6

  6

  6

  猴哥哥

  4

  4

  4

  小猴

  3

  4

  5

  猴弟弟

  2

  2

  2

  2

  2

  你能帮忙算一算他们各摘几个桃子吗?列出算式。

  提问:哪些题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乘法计算?

  把加法式改写成乘法式。

  提问:为什么这些题能改写成乘法式?

  提问:4+6+2+5=173+4+5=12为什么不能改写成乘法式?

  教师说明:有相同加数的除了可以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乘法计算。

  二、新课

  1、认识乘法式中各部分名称。

  出示课本例2

  指导学生看图说图意。(要注意图意的两种说法)

  提问:怎样求一共有多少个汽球?

  列式:5+5+5=15

  5×3=15

  3×5=15

  观察式子后问:加法式表示()个()连加?乘法式表示什么?

  教师说明:看一幅图列出的加法式和乘法式表示的意思都是一样的。

  提问:在三个算式中的“5”都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15”表示什么?

  教师讲解:在乘法算式中,各部分都有各自的名称。乘号前和乘号后面的数都叫因数,乘得的结果叫做积。

  板书:5×3=15

  3×5=15

  因数因数积

  2、指猴子摘桃子题中的几个乘法式,请学生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3、学习例3。

  出示小鸭图,说图意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鸭?怎样计算?(鼓励学生多说出几个列式)

  比较: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鸭,有的同学列加法式,有的同学列乘法式。你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口述学生列式计算。

  提问:求100个4相加的和是多少,怎样列式?

  问:为什么只列乘法式,而不列加法式?

  提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都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乘法和加法比,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4、P47做一做看图写算式。

  三、练习

  1、P48练习九N1、N4、N5、N9

  教师说明:先让学生看图说图意,培养学生看图思考的能力,熟悉应用题中的语言,为学习解答乘法应用题做铺垫。

  2、练习九的N2,读一读。

  提示:读乘法式时要从左往右,注意方向。

  3、把加法式改写乘法式。

  (1)4+4+4+4+4

  (2)6+6+6

  (3)7+7+7+7

  (4)1+1+1+1+1+1+1

  提示:注意改写的方法:一看:相同加数是几,一个因数就是几,二数:数相同加数的个数,另一个因数就是几。

  4、写出乘法式。

  (1)3个5相加。

  (2)6乘2。

  (3)3和8相乘。

  (4)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是7。

  提示:6乘2只能写出6×2

  5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P51例1-P53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在理解乘法口诀含义的基础上,了解乘法口诀的结构。

  2、熟记5的乘法口诀,能正确地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5的乘法口诀的推导过程,知道口诀的来源。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我们已初步认识了乘法,谁知道什么情况下用乘法计算?

  教师说明: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1、把下面加法式子改写成乘法式子。

  3+3+3+3+3

  8+8+8

  4+4+4+4+4

  2+2+2+2+2+2+2

  2、列出算式。

  (1)5个3相加

  (2)8个6相加

  (3)7个4相加

  3、师生用乘法算式进行口算比赛。

  二、新课探讨。

  1、准备题。

  教师出示用5根小棒摆的伞图

  提问:摆一把伞用几根小棒?

  每组5个同学,每人各摆一把伞。

  数一数,摆1把伞用()根小棒,是()个()。

  摆2把伞用()根小棒,是()个()。

  摆3把呢

  摆4把呢

  摆5把呢

  互相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请同学看书P5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提问:第一个□填几?怎样得来的?10是几个5的和?

  第二个□里填几?它是怎样得来的?

  15是()个()的和?

  20是()个()的和?

  25是()个()的和?

  2、新课。

  教师谈话:刚才我们通过用小棒摆伞,知道了1个5是5,2个5是10,3个5是15,4个5是20,5个5是25。

  提问:你能根据乘法的含义列出乘法式子吗?

  提问:你能知道1×5=()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教师说明:通过动手摆图形和填□的练习,你们知道1个5就是5,所以根据这个算式的含义,一个五得五,把中间的个字去掉,就是一句乘法口诀:一五得五。

  提问:2×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

  2个5是多少?

  提问:从二五一十这句口诀,你能知道什么?你能编出其它几句口诀吗?互相说说,你是怎样编的?

  观察乘法口诀,每句口诀有几个字?

  教师说明:乘法口诀一般是四个字或五个字。为了读起来顺口,又便于记忆,凡是积一位数时,口诀中要加个“得”字,如一五得五;凡是积是两位数或三位数时,口诀中不要写“得”,直接写出积就可以了,如:三五十五、五五二十五。乘法口决一般都用汉字表示。

  整理找规律。

  请同学把5的乘法口诀读、背一遍,说说每句口诀各表示什么意思?

  观察乘法算式: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因数有什么规律?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规律?

  教师说明:在这组乘法式中,一个因数是5,另一个因数是1、2、3、4、5,后一个因数比前一个多1,这里的“1”是1个5,所以各就比前一个多5。

  问:为什么一个因数多了1,而积却多了5呢?

  提问:假如你计算3×5时忘了口诀了,你有什么好办法把它想起来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观察5的乘法口决。

  提问:5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口诀的前两个字表示什么?

  口诀的后两个字或三个字表示什么?

  三、练习

  1、读、背5的乘法口诀。

  2、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对口令记5的乘法口诀。

  3、把口诀补充完整。

  一五()三五()二五()

  四五()五五()

  4、P51“做一做”看图说图意,列式计算并写出乘法口诀。

  5、想一想,再填□。

  一只手有5个手指,2只手有□个手指。

  4只手有□个手指。

  5只手有□个手指。

  3只手有□个手指。

  2、3、4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P54例2、例3,P55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2、3、4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在理解乘法口诀含义的基础上初步掌握2、3、4的乘法口诀的推导方法。

  2、使学生熟记2、3、4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乘法口诀进行有关的计算。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和迁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2、3、4乘法口诀的推导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我们学过几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有几句?你们会背吗?

  1、读口算卡。

  2、把口诀补充完整,并说出口诀的含义。

  一五()五五()四五()

  三五()二五()

  二、新课

  1、出示例2的主题图。

  教师讲述:春天到了,同学们在校园里种下了向日葵,同学们天天给向日葵浇水,一天,同学们发现,他们种的向日葵发芽了,大家特别高兴。这时有一个同学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你们看书能发现是什么有趣的问题吗?(每棵向日葵的幼苗上都张开了两片叶子)

  提问:根据这幅图和你们有趣的发现,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提问:一棵幼苗张开2片叶子,有一棵幼苗,就是()个(),你会列式吗?

  提问:一个2是几,你能说出一句乘法口诀吗?一二得二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根据同样的方法推出2的乘法口诀)

  2、学习3的乘法口诀。

  引导学生看书。

  教师讲述:过了一些时候,向日葵长高啦,这时同学们发现每行有3棵向日葵。

  提问:你能根据每行有3棵向日葵,提出数学总是吗?同桌的同学互相说说。学生汇报。教师适时引导。

  提问:1行有3棵向日葵,有1行是()个(),列式:

  2行是()个(),列式:

  3行是()个(),列式:

  根据算式,引导学生编出3的乘法口诀。

  请同学说说每句口诀各表示的含义。

  提问:这三句都是几的乘法口诀?

  3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3、学习4的乘法口诀。

  (1)学生动手摆正方形,两人合作摆出4个正在方形。

  提问:摆一个正方形用几根小棒?

  请你看着你摆的图形说一说:

  摆1个正方形用几根小棒,是()个()。

  摆2个正方形用几根小棒,是()个()。

  摆3个正方形呢?

  摆4个正方形呢?

  然后请学生独立动手在书上填□。

  最后根据所填的□中的结果,在书上把乘法算式填完整,并编出乘法口诀。

  提问:你们自己编的是几的乘法口诀?

  4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请同学汇报每句口诀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2)想一想:1×1=()口诀是:一一()

  问:为什么一一得一?

  4、观察整理并找出规律。

  (1)读1、2、3、4的乘法口诀。

  提问:几的'口诀有几句?

  (2)指3和4的乘法口诀,发现了什么?

  提问:一个因数是3,另一个因数一个比一个多1,积为什么一个比一个多3?

  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一个比一个多1,积为什么一个比一个多4?

  教师说明:虽然一个因数一个比一个多1,但积却是一个比一个多1个3,或1个4。

  提问:如果你把4×3=()给忘了,你有什么好方法想起来吗?

  提问:今天学习了什么?学的是几的乘法口诀?

  三、练习

  1、读、背1、2、3、4的乘法口诀。

  背乘法口诀时,可让学生加不同的手势拍手背,适时把5的乘法口诀加上。

  2、对口令。

  三三()一二()一四()

  二四()二五()二三()

  三五()三四()四四()

  二二()一三()五五()

  3、带学生做练习十一中的部分内容。

  让学生看题思考,弄清题目的要求。讨论清楚后,再让学生练习。在讨论过程中注意数学语言的正确使用。

  乘加、乘减

  教学内容:P56例5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帮助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为后面推导相邻的乘法口诀打下基础。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教学重、难点:

  1、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顺序。

  2、让学生通过计算形如4×3+4、4×4-4的题目,使学生看到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一句口诀说出两道乘法式。

  三四十二()

  二五一十()

  二四得八()

  2、听老师口述,学生说得数。

  (1)3乘2得多少,再加上3得多少?

  (2)5乘4得多少,再加上4得多少?

  (3)2乘4得多少,再加上2得多少?

  二、新课

  1、看P56图形。

  提问:从这幅图你能年出小熊到玉米地干什么去了?

  小鸟提出了什么问题?

  青蛙是怎样帮助小鸟解决问题的?

  怎么求还剩几个玉米?用什么方法?

  请同学们说说看。

  讨论:3+3+3+2=11,结合图形说说这个算式的意思?

  提问:3×3+2这道题怎样读?请你试一试、读一读,教师订正。

  提问:3×3+2=11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

  提问:4×3-1=11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

  提问:不管用什么方法,最的结果怎样?

  教师说明:所以解答一道题时,有时从不同的角度支思考分析,就会有几种不同的解法。

  2、看图列式并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图略)

  竖看:4×4+3=4×5-1=

  横看:5×3+4=5×4-1=

  提问:这样的题,我们管它叫做“乘加、乘减”运算。

  教师讲解并提问:有两个运算符号,就要分两步计算。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算出得数的?

  提问:这些题你们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P56“做一做”N1,看图填等式。

  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列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提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得多少?

  4、尝试练习P56“做一做”N2

  (1)说每道题得多少,你是怎样算的?

  (2)你们在试算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怎样计算?

  三、练习

  1、看图列式,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

  ○○○○○○○○○○

  □×□○□=□

  □×□○□=□

  2、P57练习十一

  (1)通过青蛙、小兔、袋鼠跳远的形式的练习,巩固3、4、5的乘法口诀。让学生看这样叙述,从而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使用。

  (2)小动物过河,请学生为每只小动物选择过河路线,从而在趣味游戏中巩固乘法计算。

  (3)P57N4-N6,让学生观察图上提供了什么信息和问题,想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注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并组织交流。

  乘法应用题

  教学内容:P59例6

  教学目标:

  1、借助图形,根据乘法的含义和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用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用乘法解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明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要用乘法计算,初步明白题中的数量关系,会列乘法算式解答。

  2、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数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分析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根据乘法含义掌握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式计算。

  5个3相加是多少?

  2个4相加是多少?

  2个5是多少?

  3个4是多少?

  2、学生动手摆小棒。

  (1)摆3个正方形用多少根小棒?

  提问:摆1个正方形用几根小棒?

  摆3个正方形用()个()根

  列式:

  (2)摆5个三角形用多少根小棒?

  摆1个三角形用几根小棒?

  摆5个三角形用几根小棒?

  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二、新课

  1、学习例6。

  (1)看图弄清题意。

  提问:这是一幅什么图?

  从图上我们知道了什么信息?

  明明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

  请同学完整地叙述题意,并板书在黑板上。

  “一头大象运2根木头,3头大象一共运多少根木头?”

  列式:3×2=6(根)或2×3=6(根)或2+2+2=6(根)

  (2)比较:

  (3)提问:哪种方法简便?

  2、P59“做一做”

  提问:图中都有什么动物?

  请同学分小组从图中先出其中的一种动物,说出知道什么,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然后再解答。

  小组内互相说,然后再向全班汇报。

  3、比较总结:

  提问:这几道题为什么都用乘法计算?

  教师说明:“只要是求几个几的实际问题,都可以用乘法计算。

  4、请同学举一些生活中能用乘法解答的实际问题。

  四、练习。

  1、看图说图意。

  P60N1、N2

  同桌的同学互说题意,然后独立解答,个人汇报,全班订正,并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2、做P60N3

  先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独立解答书上的两个问题,教师巡视检查,集体订正,并问:求每个问题你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提问: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你还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培养学生完整叙述应用题的能力。

  6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P61例7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及观察图形,利用乘法的含义推导出6的乘法口诀,知道每句口诀的含义。

  2、熟记6的乘法口诀,能正确地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类推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6的乘法口诀的推导及熟记6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出下面口诀的含义。

  一五得五二四得八三五十五

  2、谈话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今天继续学习乘法口诀。

  二、新课

  1、学习6的乘法口诀。

  (1)提问:每条金鱼是由()个同样大的△组成的?

  观看金鱼图下面的统计表。

  提问:从统计表上你知道什么?

  上面格里的数字表示什么?

  下面格里的数字表示什么?互相说一说,然后把后面表格中的空格填上。

  (2)学生汇报。问:你怎么知道3条金鱼是由18个△组成的?怎样算的?

  (3)观察统计表格。

  提问:每条金鱼由6个△组成,1条金鱼是()个6?

  2条呢?3条呢?4条呢?......

  (4)学生试推导6的乘法口诀。

  同学试编6的乘法口诀

  小组交流,口诀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2、巩固6的乘法口诀。

  (1)利用读、背、对口令等形式记忆。

  (2)P67做一做,动手摆六边形,边摆边说算式,边说口诀。

  3、了解乘法口诀上下句的关系。

  口算下面各题,观察下面每组算式之间的关系。

  6×3+6=6×4+6=6×5+6=

  6×4=6×5=6×6=

  (1)计算每道题。

  (2)观察每组算式之间的关系。

  提问:为什么每组两题的得数是一样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讨论)

  通过讨论,从中你还知道什么?

  4、熟记乘法口诀。

  三、练习

  1、P62N2

  摘苹果游戏,算对了这个苹果就被你摘下来。

  学生摘一个苹果,说出得数和乘法口诀。

  2、P62N3让学生一边背1-6的乘法口诀,一边填表。

  3、把口诀补充完整后,再说出两道乘法算式。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P65-P6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熟悉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2、熟记1-6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3、能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乘法含义的理解和应用。

  2、乘法口诀的熟记。

  教学过程:

  一、复习乘法含义。

  1、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动手摆图形、说图意并列出算式。

  (1)每堆摆3根,摆5堆。

  (2)摆4堆,每堆6根。

  提问:知道每堆摆的和摆几堆可以提什么问题?

  求一共摆多少根小棒,怎样计算?

  提问:哪种方法简便?

  什么情况下用乘法计算?

  (3)请同学自己随意摆出一个能用乘法计算的图形。

  2、65N2

  看图说图意,列式。

  问:求一共做多少朵,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二、复习整理乘法口诀。

  1、P65N1

  请同学竖看、横看读一读,看一看。

  提问:从这幅乘法口诀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能找出表中口诀排列的规律吗?

  2、利用乘法表进行练习。

  (1)两个同学对口令练习。

  (2)教师说一句口诀,学生列出两个乘法式。

  (3)教师出示乘法算式,学生说出积是多少,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4)做P66N1

  三、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1、P66N2

  (1)提问:小朋友要去干什么?一张门票多少元?

  买2张票用多少钱?你会算吗?

  买2张票用多少钱?列式:

  买3张票用多少钱?列式:

  买4张票用多少钱?列式:

  买5张票用多少钱?列式:

  (2)小英拿出20元钱,买5张门票够吗?请说出理由。

  2、请同学联系身边的事,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1)先分小组互相说说。

  (2)请每个小组说出一道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二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

  2、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回顾。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大家都掌握了没?现在老师出几道题让同学做,看看你们到底有没有学会。板书:

  23+45= 12+25= 24+55= 26+13= 41+52=

  教师点名让几个同学上讲台做题,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计算。强调要求:列竖式并且竖式要写规范。

  点评每位同学所写的,并再次巩固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强调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

  2、复习20以内的加法计算。

  师:同学们,大家曾经学过20以内的加法,在这里老师带着大家复习一遍。

  教师口述20以内的加法如:“5+7”、“6+6”、“8+9”等,让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问答过程大约持续5分钟,为的是让同学们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巩固这些知识,为这节课所学的进位加法计算打下基础。

  二、教授新知。

  1、教学例3。

  师:同学们,记得这个单元最开始的那幅图么,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也是从那副图里得出的,大家翻到课本的第14页,看例3。

  在同学读题的同时板书:“例3、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师:同学们都看完题了没有?好,现在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引导同学审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找出需要的数据。

  师:现在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这道题怎么列算式呢?

  同学举手回答,教师根据同学的回答,板书算式:35+37=。

  师:好,我们现在把算式列出来了,怎么计算呢?既然我们已经学习了列竖式的方法,为什么不用这个办法来试一下呢?同学们看黑板,跟着老师一起列竖式。

  35

  +37

  教师边强调竖式的书写规范边列出竖式。

  师: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算,应该先从个位开始算,5+7是多少?(同学答:12)我们发现,个位上加起来的和大于10了,我们之前学的不进位加法中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现在怎么办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怎样用竖式计算进位加法。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同学们先看书上,看怎样通过数小棒计算这个题。

  同学看完后,教师加以指引和解说。

  师:我们看到,5个小棒和7个小棒放在一起,一共是12个小棒。我们把其中的10个捆成一捆,剩下了两个小棒。再回过头看看竖式,我们不妨将数小棒的办法挪过来,也用“捆起来”的方法解决我们刚才的'问题。就是将5+7得出的12中的10“捆成一捆”,向十位进1,然后剩下的2写在结果的个位上,这样,我们的个位就算好了。现在再算十位,十位上3+3得6,但6不是最后的结果,还应该加上之前进上来的那个1,也就是在数捆数的时候还应算上后来加上的那一捆。这样,我们就把十位也算出来了,结果就是72。

  板书:

  35

  +317

  72

  教师解释清楚计算原理后,继而强调进位加法竖式的规范书写,只要有这几点:依然是各位对齐;加号横线缺一不可;进的“1”是小小的1而不是点;“1”的位置应在下面那个加数的十位与个位之间。

  2、随堂练习。

  师:好的,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进位加法竖式的计算方法。大家都学会了没有啊?为了检验大家到底有没有真正掌握今天的新知识,同学们拿出练习本动手计算课本14页做一做的三道题。

  56+37= 46+24= 29+5=

  教师请三名同学上讲台计算,并在教室来回巡视,观察同学做题的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师:好,同学们应该都已经做好了,我来看看这三位同学做得怎么样。

  教师点评,并及时纠正错误,再次强调进位加法竖式的书写规范和计算方法。

  三、课堂作业。

  师:我们今天所学的是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学们都掌握了没有?通过老师的讲解和练习,相信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10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作业本,开始做作业,完成教材练习二的4、7、10、11题。希望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大家都能够仔细、认真地写,写整齐、写规范、写正确,注意竖式的书写规范和计算方法。不要粗心大意算错了。

【二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08-16

二年级的数学教案12-21

二年级下数学教案08-31

二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1-11

二年级数学教案08-16

二年级下数学教案11-14

二年级的数学教案(通用)01-09

二年级数学教案11-06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08-27

二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