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一、铺垫孕伏(投影出示,抢答)
1.板演:40000简写成();70000简写成()。
2.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定一名学生口答,并说一说口算过程。
27+38= 670+80= 520+400= 64-38= 530-400=
730-300= 80-54= 540-200= 360-80= 250+400=
二、探究新知
(一)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整百的口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口算加、减法.(板书课题:口算加、减法)今天学习的口算加、减法与过去的有什么不同呢?
教师把最后一道口算题250+400改为250+470(即例1)
1.提问:同学们会口算250+400,那么怎样口算250+470呢?请大家试一试.
(1)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加数有什么特点?怎样把这道题化成以前学过的口算?
(2)同桌小声商量。
2.学生交流汇报,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演示课件“口算加、减法”)
板书汇报结果.(设想三种方法)
A.200+400=600,50+70=120,600+120=720
B.250+400=650,650+70=720
C.25+47=72,250+470=720
(第三种方法是把250看作25个十,470看作47个十,25个十加47个十得72个十,所以250+470=720)学生说出这种方法应给予鼓励.
3.请学生打开书本,看哪种方法和课本中小明、小华的想法是一样的,然后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
4.讨论后,教师提示:以后做这样的口算题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口算方法,怎样算得快就怎样算。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口算:540-370
2.小组讨论:怎样口算才能又对又快.
3.汇报结果,说出思路.
540-370=170
A.540-300=240,240-70=170
B.540-340=200,200-30=170
C.540-70=470,470-300=170
D.54-37=17,∴540-370=170
教师肯定这四种方法正确,同时说明第四种方法:把540看作54个十,370看作37个十,54个十减37个十得17个十,所以540-370=170
4.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
5.练习
(1)口算(要求说出口算过程,方法自选)
360+180 410-240 520-150 370+58
(2)一个数是590,另一个数比它多750,另一个数是多少?
(三)教学例3
1.准备题:把下列各数简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60000简写成(),80000简写成()
60000+80000简写成()+()得()
2.出示例3、口算:
(1)17万+8万=_________万
由学生自己说思路
(2)27万+19万=_________万
因为27+19=46,所以27万+19万=46万
(3)27万-4万=_________万
因为27-4=23,所以27万-4万=23万
(4)35万-28万=_________万
因为35-28=7,所以35万-28万=7万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是怎么口算的?(让学生各抒己见,讲出自己采用的方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情况。(课文第58页的例4,“做一做”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4、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8×125=6×20=24×125=6×200=72×125=组织小组交流。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8×4=25×160=
40×4=25×40=
20×4=25×10=
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3)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17×12=
26×24=17×24=
26×12=17×36=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3、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18×24=(18÷2)×(24×2)=(18×2)×(24÷2)=105×45=(105÷5)×(45×5)=(105×3)×(45÷3)=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三、巩固新知
1、书上练习九的1、2、3。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五、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第59页4、5。
第六课时
课题:乘法估算
教学内容:乘法估算的基本方法。课文第60页的例5、相应的“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中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学习乘法估算的全过程,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学校组织秋游活动,我们四年级同学去××公园,去那里的费用是每人49元,包括客票和公园门票,四年级全年级共有104人,老师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呢?
出示图片:
二、探究方法,学习新知:
1、师:你们能帮老师估算一下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吗?
1)独立估算,并写出估算过程
2)小组内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并说明理由。
3)全班交流。反馈学生估算结果。
4)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想法。对估算结果进行评价。
师:你认为谁估计得更接近准确的钱数呢?为什么?在估算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小结: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2、运水公司为居民运送纯净水,一月份运送718桶,照这样计算的话,估算一下,全年可以运水多少桶?
三、巩固新知
1、你是怎样估算的?
《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页。
小明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个。
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约是()千克。
2小明同学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62cm,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了252步。操场大约长多少米?
a1800米b1200米c1500米
3沙坪小学有学生612人,全乡有这样的小学19所,全乡约有多少名小学生?
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他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到吗?
4、第62页的5、6、7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第63页8、9、10、11、12。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商一位数的除法。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小组交流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的方法。
3、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试商、调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和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郊游吗?告诉老师你们到哪里秋游.实验小学举行了一次秋游三四五年级都参加了。出示图。
二、新课:
1、你从图上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公交车站有两种车可供大家住租用大客车限乘客46人,小客车限乘客34人。实验小学三年级师生共192人,四年级师生共184人,五年级共有师生230人.。
2、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与除法有关的数学问题。
(1)出示:三年级都坐小客车,需要几辆车?
怎么列式呢?学生:192÷24=因为····所以····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学生回答
师:在练习本上用竖式算一算。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除数与商的积大了,说明什么?该怎么办?明确把除数“24”看作“20”来试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2)四年级师生共184人都坐大客车,需要租几辆?
①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84÷46=
②请你算一算等于几?
③学生试着独立计算,(一名学生板演)
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余数等于除数,说明什么?该怎么办?
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46”看作“50”来试商,初商“4”小了,改商“5”的`原因。
(设计意图:从情景图入手,让学生猜数,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问题由学生提,方法让学生找,还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
4、想一想试商时遇到了哪些困惑?是如何解决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3)小结,师引导学生说出:我们在试商的过程中遇到商大了就调小,商小了就调大,这就叫做“调商”(板书“调商”)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四舍法,商偏大,要改小;五入法,商偏小,须调大.翻倍法,积要接近被除数.(设计意图:规律由学生总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三、应用拓展。
2、完成“练一练”
第1题:不用计算,在○里填入“>”、“<”或“=”.263÷27○10
602÷31○20 487÷18○30第2题:森林医生。
第三题:竖式:361÷54
216÷27
第四题:练一练:73页第2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学生质疑
对于本节课的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课本第45---46页练习七第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练习,能进一步正确填写统计表和完成条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调查、收集数据并分段整理、统计,能根据统计结果进行简单分析。
2、使学生经历统计活动和统计过程,获得活动过程的经验,进一步掌握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会数据蕴含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统计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体会统计是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培养尊重数据、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条形统计图和分段统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主要练习统计的内容。
二、图表练习。
1、做练习七第3题。
(1)填写统计表:交流课前收集的长江、黄河等4条河流的长度,统一数据。提问:统计各条河流长度时,统计表里为什么不需要合计?
(2)完成统计图。
学生看图,说说这里的图形统计图和前面学习的不同在哪里?
提问:这里每格表示的长度是多少?图上怎样确定长江的长度是6397千米的?
学生完成条形统计图交流画法。
提问:你觉得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四条河流的长度有什么好处?你从图上可以知道些什么?
2、做练习七第4题。
(1)完成统计图。
学生阅读第4题,要求学生看懂统计图:统计项目是什么?有哪些项目,图上哪里表示数量,一格高度表示多少?
学生根据调查数据完成统计图。 你从图中知道些什么?还能想到什么?
(2)填写统计表。
交流统计表。这里的'合计数表示什么意思?
(3)表图比较。
呈现统计图和统计表。
提问:这里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各是怎样表示数据的?和统计表比较。条形统计图由什么特点?
三、实践提升。
1、提出问题。
引导:如果用单脚站立,你知道自己能坚持多长时间吗?你知道其他同学能坚持多长时间?
要知道你和同学的单脚站立时间,必须完成什么工作,怎么做?
2、收集数据
估计:以秒为单位,单脚站立你能坚持多长时间?把你估计的时间记录下来。
提出活动要求:
(1)各组组长负责,定好全组同学测量顺序,按序在记录表上写好姓名。
(2)每位同学按记录表上的顺序轮流测量单脚站立时间,以秒为单位。
(3)组长负责用秒表测定和报告每人测量结果,各人在记录表里记录数据。
(4)全部测量结束后,全组核对、统一记录结果。
3、完成统计表 独立整理、填表
交流:按表里的要求统计,是我们学过的什么内容?分段整理统计要注意什么?
4、分析数据。
根据第5题的问题,讨论、交流,了解统计结果和发现的结论。
5、交流体会。
交流:通过这次统计活动,你有哪些体会可以和大家交流的?
四、练习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问题需要和大家商量 或者说明的?
板书设计:
统计表------------直接填写数据 反映数量多少
条形统计图--------直条表示数据 反映数量多少 直观形象
单脚站立时间?
收集数据 统计结果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难点:数位上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读出下面各数。
2308560070091567
2.说说你是怎样读的。(小结万以内数的读法)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1)出示例2。
组织学生先试读例2中一个数的两种读法,想一想:哪种读法比较简便?然后小组讨论:万级的数和个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引导学生试读例2剩下的两个数。
(3)练一练: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1题。
组织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教学例3,含有两级的数的读法。
(1)出示例3。
像这样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该怎样读呢?小组中互相试读,并讨论、总结两级数的读法。
(2)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5页的填空。
(3)说一说:读亿以内的.数时,应该注意什么?
三、巩固新知
1.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2题。
(1)组织学生分小组练习。
(2)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存在什么问题。
2.如果没有数位顺序表,只出现数字你会读吗?(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3题)
(1)尝试完成。
小组中互相试读,注意倾听同伴读的是否正确。
(2)反馈交流。
说说你是怎么读的,你有什么办法可以使读数又对又快?(先分级画出比较容易读,或者利用数位顺序表)
3.正确地读出教材第2页上各省的人口数。
(1)组织学生独立练习。
(2)教师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你能谈谈怎么读含有两级的数吗?
小结:含有两级数的读法: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教学反思】: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既让学生懂得了亿以内数的读法,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2、学会速度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到宇宙方面)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行速度等等
2、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学生展示搜集的信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我们把人骑自行车1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还可以说成: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千米。可以写成16千米/时。(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
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
小林每分钟走60米
师:还可以怎么用数学语言叙述?
这些用每秒、每日等等
3)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符号怎么写呢?
师: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
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
独立计算并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者求速度。
问: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三、巩固新知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
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4、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5、练习八第8、9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八第10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第19页例6和“练一练”,练习四第5-8题。
教学目标:
1、在计算的过程中,学生探索在“五入”法试商的基础上,学会调商的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方法进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计算。
2、学生在不断调商的过程中,养成主动探索、互动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
3、在对自己和他人计算的过程中增强辨析、归纳的能力。
4、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进一步体会、感受计算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能学会用五入法的方法试商后进行调商。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指名板演192÷32 272÷34,其他学生同时计算。
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板书:初商太大,需要调小。
2、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呈现情境图,提问:怎样求四年级二班平均每人借书的本数?
2、学生口答算式,教师板书。
3、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同桌商量。
4、让学生在黑板上边写边说说你在试商过程中碰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教师强调:余数等于除数,说明了初商太小了。原因是在被除数不变的情况下,除数用五入法看大了,商就小了。所以需要把商调大。(板书:初商太小,需要调大)
5、比较:今天学习的例题和复习的题目,在试商过程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你对试商这个词有什么新的认识?
教师说明:试商,顾名思义是用试验的方法找商,我们采用的是把除数看作整十数的办法找商,这样找到的商有时正好,一次试验成功,有时不合适(太大或太小),就需要对找到的商进行调整,一般一次可以完成,有时还需要调整两次。像这种试验、调整的办法也是人们解决复杂问题常采用的办法。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四第5题。计算后进行比较。
2、练习四第6题。独立找出错误,再全班交流。
3、笔算并且演算
198÷28 540÷67
四、课堂总结
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一般怎样试商?试商后会出现哪些情况?你怎样解决?
五、课后作业
练习四第7-8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比较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合作、交流等方法获得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3、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4、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自主探索,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灵活的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我们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先请大家任意写两个分母相同的分数,而且分母是10以内的数。
2、师:请你猜一猜,让你们写这样的两个分数,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新本领、新知识呢?
3、生:分数大小的比较。
4、板书:
分数大小的比较
【说明:通过猜一猜今天学习内容的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一)同分母分数的比较
1、师:大家观察一下,你们写的这组分数有什么特点?
2、生:分母相同,分子不同。
板书: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
3、师:现在先请你猜测一下,你写的两个分数谁大谁小呢?
4、生:填符号。
5、师:仅仅靠猜测是没用的,先请你独立想办法来验证一下,你的结果是否正确。
6、学生独立思考。
7、师:谁来把你的思考成果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1:我是通过画图的方法得出结论的。
生2:我是通过画线段的方法得出结论的。
生3:我是通过分数单位来得出结论的。
生4:我是通过折纸的方法得出结论的。
略
8、师:请大家看一下这些分数大小的比较,从中你能找到什么规律吗?
9、学生小组讨论。
10、生: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板书: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二)小练习:
1、师:请你们用手势表示大于或小于?
2、师: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得又快又准呢?
(三)同分子分数的比较
1、师:我们一起研究了分母相同分数的比较方法,你还想研究什么类型的分数比较方法呢?
2、生: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和分子都不同的分数。
3、师:先让我们来研究分子相同分数的比较方法?
板书: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
4、师:我先写两个分数。
板书:1/3 1/5
5、师:你们觉得谁大谁小呢?
6、生1:我认为是1/3小于1/5,因为根据刚才的推测,分子相同,分母大这个分数就比较大,7、生2: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我认为1/3大于1/5。因为整体平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8、师:好,我把小于改成大于,旁边打个“?”。
9、师:分子相同的分数,分子只能是1吗?可不可以是其他的数?(生:可以)如果分子相同而不是1,是不是也符合这样的规律呢?那么就请你们小组合作研究,多举例来验证你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呢?
10、学生小组合作进行验证。
11、学生反馈:画图,折纸等略。
12、师:通过大家的努力,现在能证明通分子相同的分数应该怎样比较呢?
13、生: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板书: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14、师:那谁来帮助刚才那位同学分析一下,判断错了是什么原因呢?
15、生:可能那位同学只看分母,认为分母大的分数就大?
16、师:为什么说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17、生:整体平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虽然取的份数相同,但是得到的结果却越小。
三、巩固练习:
(一)判断题:(用手势表示,并说明理由)
1、6/9 > 4/9()
2、1/5 < 1/8()
3、31/33 > 1()
(二)把下面的分数从小到大排列:
1、 2/9 2/3 2/7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5/8 3/8 5/6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下面的括号里还能填哪些数?
1、7/9 > ()/9
生:我认为分子可以填1到6。
2、()< 5/7 <()
生:我认为左边可以填(),右边可以填()。
3、 小结
师:学习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
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四、拓展:
1、小丁丁和小胖一起吃12寸的匹萨,小丁丁一次能吃2/6个匹萨,小胖一次能吃5/8个匹萨。谁一次吃的匹萨多?
2、小巧、小亚同时喝355毫升的饮料,小巧喝了饮料的7/8,小亚喝了饮料的5/6。谁喝的饮料多一些?
3、学生小组合,作解答。
4、反馈交流。
5、 小结。
五、总结:
师:你对今天的学习如何评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第9单元总复习
第1课时多位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110页第1题,“练习二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数位顺序表,计数单位以及多位数的读、写,能正确熟练地读、写多位数。
2.会正确将多位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地读、写多位数。
难点:数位上有0的数的读、写。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1.本学期中,我们对多位数有哪些认识呢?
让学生翻阅第1单元教材,回顾多位数的认识,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并共同进行整理。(教师提示:可采用结构图或表格进行归纳整理)
2.各小组汇报各自的归纳整理。
3.师生共同整理数位顺序表。
(1)区别数位与计数单位。
(2)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二、复习应用
出示教材第110页第1题。
1.在上面的数位顺序表中,写出一个数,让同桌读出来。再任意指出这个数中的数字,说出它的含义。
同桌两人交换,互相读同桌写的'数,说数字的含义。
2.写一个数并读出来,让同桌写出来,看看与你写的是否一样。
同桌两人交换进行。
3.说一说:你是怎样读、写多位数的?
4.怎样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亿”或“万”作单位的数?
你能将写出的数改写成用“亿”或“万”作单位的数吗?
三、综合训练
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一”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换检查。
四、课堂小结
关于多位数的读、写,你还有什么问题?
相关链接:小学1-6年级各个版本数学教案汇总
提醒:
新学期军训、分班卷、课本同步试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一、单元分析:
本章包括“大数的认识”、“四舍五入法”、“平方千米”、“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从克到吨”、“从毫升到升”六个小内容。
“大数的认识”是在第四册“万以内数的认识和表达”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结合20xx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是较好的切入点,在进行数学知识学习的同时,了解我国的人口状况;“大数的认识”的编排不仅结构合理,而且内容的安排和素材的选择突出了数学的文化特色。渗透了数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并相互促进的思想,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数学不仅是有用的工具,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人类的进步;数学是人类共同的文化。
“四舍五入法”是在学生已经学习“相邻的整十(百、千)数”和“邻近的整十(百、千)数”的基础上,结合大数的认识,引入常用的“凑整”方法--四舍五入法,对大数进行近似处理;
“平方千米”、“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从克到吨”、“从毫升到升”这些内容主要介绍了新的面积单位--平方千米以及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新的重量单位--吨以及各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容积单位--毫升和升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和十亿等计数单位及相应的`数位。初步掌握根据数级读写多位数(以万级为主)。
2.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把一个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3.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千米(km2),知道所学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4.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
5.知道表示较重物体的轻重时一般使用吨作单位,了解1吨的实际重量。知道克、千克、吨之间的进率。
6.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毫升和升。初步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知道可以使用毫升和升描述液体的多少。知道毫升和升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认 识十万、百万、千万、亿和十亿等计数单位及相应的数位。初步掌握根据数级读写多位数(以万级为主)。
2.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把一个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3.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千米(km2),知道所学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4.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
5.知道表示较重物体的轻重时一般使用吨作单位,了解1吨的实际重量。知道克、千克、吨之间的进率。
6.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毫升和升。初步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知道可以使用毫升和升描述液体的多少。知道毫升和升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四、学生情况分析
学 生已经学习过的计算单位由个、十、百、千,学生在读书时,一千一千地数,数到10个一千,利用满10向前一位进1,10个一千时一万。同样的方法,碰到更大的数时,可以一万一万地数。由此,把各个数位写出来,形成一张数位顺序表,再按数位把全国人口和上海人口这两个数据填写在数位顺序表中。学生在教师的适当启发下,先分级,再来读书,写数。级中0,级末尾0,级首0(各种零的情况)是学生在读数和写数中,比较困难的地方,可以引发学生的讨论,启发学生自己找到正确的读法,并进行归纳、总结。
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面积的概念,知道了面积的单位平方厘米和平方米,通过具体操作初步具有了平方厘米和平方米的量感。已经会用面积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由于平方千米面积大,学生不容易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因此这个阶段可以先将低阶单位量――米累积至高阶单位量――千米的方式,即借用学生1平方米的经验和表象,来感知1平方千米。学生对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不能死记硬背,应该和长度单位联系起来帮助理解。
二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已经通过了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了克与千克,初步具备了克与千克的量感,感知了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但对于吨,学生不能 通过肌肉感觉建立1吨的表象。要将1吨具体化必然要透过很多重物的积累。所以有些只能从特意去 寻找的图片中看到,丰富学生的知识。也可以使用日长见的汽车的重量,货车的载重量等来丰富学生吨的量感。
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常用升和毫升描述液体物资的多少,而用克、千克来描述固体物资的多少。在儿童阶段,孩子是借 助液体的多少来了解容量的概念,为此 在此只介绍液体物资多少表示方法,为今后学生学习容量、容积做准备。通过大量材料感知,帮助学生建立升和毫升的量感。
关于凑整,学生已经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有了一定的意识,关于大数的凑整,学生先利用数射线, 直观的找最接近的整万数,这样比较容易, 为学习四舍五 入法做准备。然后脱离数射线的支撑,如何找到最接近的整万数是值得学生思考的,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得出,只需看千位是否大于5就能做出判断了。学生再次利用数射线,解决一系列的凑整问题,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四舍五入的过程和方法。
五、分课时教学建议
大数的认识:3课时
四舍五入法:2课时
平方千米:1课时
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2课时
从克到吨:3课时
从毫升到升:3课时
教学内容:大数的认识 p10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授课时目标
1.在读统计表、交流信息、自主计算的教学活动中,经历进一步认识“平均数的”过程。
2.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单问题。
3.在用平均数描述具体事物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单问题。
教具学具两个队员身高的表格和两次问题的小黑板。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平均数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一、问题情境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姚明吗?他是干什么的?谁知道姚明的身高是多少?如果学生答不出,教师可以介绍:姚明的身高是米,并找个参照物比一比有多高,如和门比还高出半米多等。
师:打篮球的运动员,身体都比较高。在20xx年,某市举办了一次小学生篮球友谊赛,我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二、求平均身高们来看一下进入决赛的两支球队队员身高和体重的情况。贴出两个队的身高表格。师: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师:估计一下那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高一些?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
师:到底那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高一些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实际计算一下吧!教师进行巡视,关注学生的计算过程是否正确。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角度发现信息,除了教材上的信息,学生可能还会说出:
●两队人数相等,每队都是9人;
●除李斌外,体重都在50千克左右;
●谁最高,谁最矮……学生可能有不同的估计思路和答案。如:
●银河小学有一个队员身高超过170厘米,这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可能会高一些。
●银河小学队有两个队员的身高是140厘米,这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可能低一些。
●红星小学队有一个队员身高才138厘米,这个队的平均身高可能低一些。
教后感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三、求平均体重师:谁愿意把你计算的方法和结果与同学们交流。
对于第二种情况,教师要特别给与表扬,若学生没有出现第二种情况,教师可作为参与者提出来。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计算出了每个队队员的平均升高。现在有两个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
出示教材第98页议一议的内容。
师:谁能就这两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师:刚才我们求出了两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那么两个队队员的平均体重又是多少呢?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结果是多少?学生交流中,教师给予启发交谈。
师:谁还有其他方法?师:刚才我们计算出两个队队员的平均体重,现在我们再来讨论两个问题。
出示教材说一说的两个问题。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用身高和÷人数●身高后两位数的和÷人数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四.扩展应用师:就这两个问题,谁来说一说你的看法。知道“本队”意思吗?师:先来说说第一个问题,你是怎样考虑的?师:两个队的平均体重和平均身高有关系吗?学生可能回答:
第三种情况,学生没有说到,教师可作为参与者指出。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两个篮求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体重的问题,下面再来看新华小学四(1)班两个小组同学的体重情况。(出示体重表)你了解到了什么?师:如果要比较那个组同学的平均体重重一些,该怎么办?师:好!就按你们说的办法,自己算一算吧!注意观察学生求平均数的方法。
生:就是自己的队。
学生可能回答:
●红星小学队最重的运动员是56kg,超过本队平均体重6kg;
最轻的是35kg,比本队平均体重少15kg。
●银河小学队最重的运动员是58kg,超过本队平均体重8千克;
最轻的是40kg,比本队平均体重少10kg。
●红星小队的'身高是158cm,体重是50kg;
银河小队的身高是157cm,体重是49kg。各相差1;
●红星小队的队员平均身高要高一些,体重也重一些;
●一般情况下,平均身高越高,平均体重就越重……生1:五组有7个人,六组有8个人。
生2:五组最重的同学有50千克……生:分别求出两个组的平均体重,进行比较。
教后感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五、课堂练习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结果是多少。
让学生展示不同方法。
师:计算出的42千克和40千克分别表示什么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出示练一练第1题师:“平均每个组”和“平均每个人”是什么意思?
1.练一练第3题师:我们再来看第3题,拟从表中了解哪些信息?谁知道表中“售完”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
师:从表中的销售情况看,你认为哪种书的销量好?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都有一定的道理,有没有更科学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呢?生:求百科全书平均的销售量。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提问题并解答,看谁提出的问题多。
学生可能说出:
●42千克表示五年级7名同的平均体重;
●40千克是六组8名同学的平均体重;
●六组8名同学的平均体重是40千克。
学生可能会说:
●平均每个组就是按6个组平均。
●就是用总棵树÷6学生会有不同意见:
●百科全书销量好,因为五天中,用4天都比童话世界卖的多;
●童话世界销量好,从五天卖得总数看,比百科全书卖得多。
教后感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生可能提出的关于平均数的问题有三个:
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都有一定的道理,有没有更科学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呢?师: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提问题并解答,看谁提出的问题多。3.练一练第2题,师:请同学们读第2题,然后自己解答。
生:求百科全书平均的销售量。
学生可能提出的关于平均数的问题有三个:
(1)《童话世界》平均每天销售多少册?
(2)《百科全书》平均每天销售多少册?
(3)销量最多的一天销售的册数超过平均每天销售量多少册?教后感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第6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74~75页练习十三第4、7、9~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并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估计商所在位置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难点: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教师: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谁能说说它的计算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二、指导练习
1.课件出示教材第74页练习十三第4题。
指名学生先回答,再上台将竖式计算写出来,然后集体订正。
2.课件出示教材第74页练习十三第7题。
(1)指名学生读一读题目,并指出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
(2)想一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小组议一议,再写出答案。
(3)一个小组派出代表向其他学生演示笔算的过程。
3.课件出示:小学四年级463名同学到科技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每辆车可坐60人,要租几辆车?
教师要求学生读题并指出有用信息,随便抽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答案,其他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学生可能有两种做法:
(1)463÷60=7(辆)……43(人)
答:一共要租7辆车,还剩43人。
(2)463÷60=7(辆)……43(人)
7+1=8(辆)
答:一共要租8辆车。
让第二种做法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要肯定并向学生强调这种结合实际灵活解题的做法。
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第75页练习十三第9题。
引导学生看清题中信息和问题,再独立完成,指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75页练习十三第10、11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75页练习十三第12?*题。
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四、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教学反思】: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是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中难度并不大的知识点。学生在学习中,如果通过练习,是可以强化计算方法的理解的.,但是往往就是有许多学生在笔算的过程中出现以前的法则中所描述的错误,特别是确定商的位置。问题是教材中没有文字计算法则,教学中要不要归纳?这个问题要依据具体的课程中的内容才能确定,但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归纳出计算的规则。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一、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好玩的玩具?(每只手拿出一个溜溜球)
学生:溜溜球。
教师:想来玩玩吗?
学生:想。抽两个学生上台玩溜溜球。
教师:(问玩溜溜球的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溜溜球的绳子很有弹性,可以伸很长很长。
学生2:在玩的时候线总是直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用溜溜球来研究线段、直线和射线。
(板书课题)
[点评:玩具“溜溜球”与线段、直线和射线都有相通之处,体现了生活中的数学;用“溜溜球”引入新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体现“在玩中学”和“在学中玩”的思想,还能让学生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二、教学新课
1.发现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师:溜溜球真顽皮,一跳就跳到了我们的纸上,(课件显示两个点)变成了两个点。你们能用一条直直的线把这两个点连在一起吗?
学生:能。
教师:但请注意,开动脑筋,尽量想出和别人不同的连法。请拿出你的卡片在小组里一边讨论,一边连。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操作后交到讲台上。估计学生操作的结果大概有四种情况:图4 3
[点评:这个教学片断体现了数学内容的抽象过程,体现了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的紧密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师:同学们连线的结果大概分为三类。我们先研究第1类。(拿出一张学生连成的线段放在视频展示合上)像这样连的同学请举手。
相应的学生举手。
教师:我们把它画到黑板上。(教师在黑板上画线段)你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是从1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直的线到第2个点。
教师:(课件根据学生的意思再演示一遍)是这样吗?
学生:是。
课件出示图4?4:图4?4比较一下
教师:这4条线段中哪一条线最短?
学生:第①条线最短。
教师:对,在两个点之间可以画很多线。但只有我们画出来的这条线最短。在数学上,这条线叫“线段”。
(板书:线段)线段两端的点叫“端点”。
(课件闪烁端点)
教师:你能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吗?
学生:能。请一个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量。
教师:通过量,我们知道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我们接着看第2类。
(拿出学生画出的直线放在视频展示台上)像这样画的举手.
相应的学生举手。
(把直线画在黑板上)
教师:你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是把线段的两端延长后得到的。
教师:这条线段的两端还能延长吗?
学生 :能。
教师:对,还能延长。(课件再无限延长两端)这样无限延长后,就成了一条“直线”。
(板书:直线)
教师:教师刚才我们量出了线段的长。你能量出直线的长吗?
学生:不能。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直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是无限长的。
教师:同学们开动脑筋一画,就画出了线段和直线。我们接着看第3类。看还画出了什么?
(拿出学生画出的两条不同方向的射线)像这样画的举手。
相应的学生举手。
(把射线画到黑板上)
教师:你又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是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
教师:(课件根据学生的意思再演示一遍)是这样吗?
学生:是。
教师: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后就是“射线”。
(板书:射线)
教师:你能找出生活中的射线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认识了线段、直线和射线,你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点评:从学生探究出的表象出发分类研究线段、直线和射线,从一般到特殊,结构明显、层次清晰,学生容易理解。学生成为参与研究的主体,更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学习数学的快乐。]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教材第87页例8。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并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难点: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口答。
(1)50本练习本,分给10位同学,平均每人几本?
(2)200本练习本,分给40位同学,平均每人几本?
(3)500本练习本,分给100位同学,平均每人几本?
从上面三道应用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从算式看,被除数、除数虽然改变了,商却没有变,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商的`变化规律”。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8第(1)、(2)两题。
(1)计算出来,并仔细观察它们的变化情况。
(2)提问:左边一组题中,从上往下观察,被除数变没变?除数呢?商有什么变化?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你的发现吗?
(3)你能用上面的方法发现右边一组题中算式的规律吗?
指名说一说。教师归纳:
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商反而除以几。
(4)从下往上观察这两组算式,你又能发现什么?
小组内议一议,互相说一说,学生汇报,教师归纳。
2.出示例8第(3)题。
计算并观察下面的题。
6÷3=2
60÷30=2
600÷300=2
6000÷3000=2
(1)从上往下观察,被除数有什么变化?除数有什么变化?商呢?
(2)从下往上观察,被除数有什么变化?除数有什么变化?商呢?
(3)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4)学生汇报小组发现的规律,教师板书: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都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5)强调:
A.要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
B.乘或除以的数要相同。
C.同时乘或除以的这个数不能是0。
(6)你能举例验证这些规律吗?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87页“做一做”。
根据每组第1个算式的商,写出下面的商,你是怎么?想的??
2.教材“练习十七”第1题。
很快说出下面各题的得数,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说算法和得数,集体订正并归纳简便算法。
3.教材“练习十七”第4题。
小组讨论、交流,再汇报结果,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说一说。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知道什么叫等腰梯形以及等腰梯形和梯形的关系
2、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并会画高。
教学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梯形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梯形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具:图形,剪子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受新知
1、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同学们已经学过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那么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呢?
(1)教师演示。
教师拿出一个用四根木条钉成的长方形,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为什么没有变?
(2)动手操作。
学生自己把准备长方形框拉成了平行四边形,并动手测量一下两线对边是否还平行。
(3)归纳。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4)对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它容易变形,也就是不稳定性。
你能举出例子日常生活中应用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这一性质的应用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2)找出相对应的底和高。
(3)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师讲解后,学生动手画高,72页“做一做”第2题。73页1题。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1)结合图说明,说一说梯形个部分的名称。
提问:梯形的高是从哪一边到哪一边的垂线?高能不能画在腰上?
总结:梯形的高只能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中任意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梯形的底和腰是根据对否平行来区分的。
(2)认识等腰梯形。
1:小组研究:每组一个等腰梯形,研究它的特点。
2:小组交流汇报。
对折后两腰相等,并且重合。
用尺子测量后,也同样得到两腰相等的特征。
(3)概括。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三、巩固练习
1、73页2题,在点子图上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分别画出它们的高。
2、73页3题。剪一剪
在平行四边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都是梯形。
在梯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有一个是平行四边形。那么另一个图形是什么形呢?
四、课堂小结:
你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
74-76页4、8、10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5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9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3-28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07-26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04
【热】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9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荐】12-12
【荐】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8
【精】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9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热门】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