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26 08:56:48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热门】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热门】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第八单元 垂线与平行线

  第8课时 垂线与平行线(认识平行线)

  教学内容:

  教材第92-94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具体生活场景的观察,让学生认识到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地认识平行线,学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学会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培养一定的操作技能,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借助三角尺、直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教具准备:

  三角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认识平行线

  1、认识相交与不相交

  谈话:同学们,生活处处皆数学。下面这些设施里你能找出哪些可以看作直的线?

  出示书上情景图(电线塔架、铁轨、双杠)

  在学生交流时,教师画出三组直线。

  提问:这三组直线是什么关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并在全班交流。

  活动发现:左边一组直线延长后会相交,右边两组直线无论怎样延长也不会相交。

  2、认识互相平行

  联系第二、三组直线说明互相平行。

  像第二组直线这样的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3、练一练第1题。

  下面哪几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为什么?

  闭上眼睛想一想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是什么样的。

  4、回归生活,提问:你能举一些生活里见到的互相平行的.例子吗?。

  提问:谁能用手势比划出两条直线的相交或平行。

  5、小结: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就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二、画平行线

  1、探索画平行线。

  谈话:刚刚我们一起认识了平行线(板书课题),那你能利用一些材料和直尺,想办法画出一组平行线吗?

  让学生尝试画一画,展示所画的一组平行线,交流自己是怎么画的。

  2、教学平行线的画法

  结合学生介绍的方法,提出问题:如果要画一组更宽、更窄的平行线,该怎么办?设置问题,学生利用已有经验难以解决问题时,让学生看多媒体展示是怎样画平行线的。

  师生交流,教师示范画平行线的步骤、方法。

  提炼方法:

  一、画(线)

  二、靠(直尺)

  三、平移 (三角尺)

  四、再画(线)

  学生用这种方法画出一组平行线,再给同桌说说画的方法。

  3、完成“练一练”第2、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五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判断,再说说是怎样判断图形中互相平行的线段的。

  2、练习十五第7题。

  学生按要求操作。

  交流: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例2。

  【教学目标】:

  理解和掌握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简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提高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算方法。

  难点:理解在积的末尾添0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10×5= 210×4= 200×3=

  20×3= 130×5= 240×2=

  教师用卡片出示口算题,指名口算,并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2.口算时有什么简便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让学生初步感知因数末尾有0时,可以先把0前面数字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0。

  3.在笔算因数末尾有0的或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怎样计算呢?

  (板书课题:因数末尾、中间有0的乘法)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2。

  (1)160×30=

  (2)106×30=

  2.160×30怎样算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汇报。

  学生可能想到以下几种算法:

  (1)先口算出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

  (2)笔算:

  1 6 0

  × 3 0

  4 8 0 0

  (3)3个160是480,那么30个160就是4800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出笔算过程:

  1 6 0

  × 3 0 为什么在积的末尾

  4 8 0 0 添上两个0 呢?

  使学生明确:添上一个0表示是160×3的积,添上两个0就是160×30的积。在因数的末尾一共有两个0,所以在积的末位添上两个0,这样计算很简便。

  3.106×30怎样算?自己试一试。

  (1)让学生独立试算,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2)讨论:在算得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使学生明确:只有因数末尾的0没有参与运算,直接在积的后面添上去,因数中间的0要参与运算,不能添在积的后面。

  4.教材第48页“做一做”。

  第1题:指四名同学板演,余者练习,然后集体订正。教师注意强调计算时,要把末尾0前面的数字数位对齐。

  第2题:小组分工完成,互相检验,然后集体订正。

  5.师生共同小结: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算简便?

  组织学生议一议。

  (1)把因数末尾有0前面的数字相乘。

  (2)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八”第3题。

  快速写出每题的.结果,并在小组中交流口算的方法。

  2.教材“练习八”第4题。

  投影出示“神舟九号”飞船的图片。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3.教材“练习八”第5题。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适当点拨,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教材“练习八”第6题。

  你能很快比较出每组算式的大小吗?小组或同桌之间交流一下,然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教学反思】: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牢固掌握已学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去分析、探究相似内容的知识,即用已知来探讨未知。本节课并没有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而从口算乘法迁移到笔算乘法,小组讨论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进行类比,把过去遇到的知识技能用到将来可能遇到的情境中去,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是新课程理念最好的体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第八单元 垂线与平行线

  第7课时 垂线与平行线(画垂线)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9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过直线上一点作直线的垂线和过直线外一点作直线的垂线的方法。

  2、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明白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

  3、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教学重难点:

  垂线的画法。

  教具准备:

  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

  (1)你还记得什么叫垂直吗?

  (2)生活中哪里有互相垂直的现象?

  2、提出学习目标:

  (1)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画垂线。

  (2)什么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个人展示

  学生独立学习,完成书上第91页例题8(教师相机的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重在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思维方法和错例,特别是引导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完成后在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小组内互相交流、帮助、质疑问难。

  2、全班展示(以小组为单位)

  (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学生汇报画法:

  三角板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来画垂线。

  ①先画一条直线。

  ②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是垂足)。

  提醒学生一些画图的技巧,如,将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已知直线上的点重合时,要稍离开一些,才能使画出的直线正好经过直线上的点。

  (2)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学生汇报画法:

  ①用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

  ②然后沿着已知直线移动三角板,用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紧靠已知点;

  ③最后沿着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师强调:一般用左手持三角板,右手画线。当要求直线通过其一点时,要考虑到笔画的粗细度,三角板的边与已知点之间可稍留一些空隙。最后让我们标注上垂直符号。

  三、激发知识冲突

  1、针对同学的展示,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2、教师引导学困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在学习中碰到困难了吗?能把你遇到的确困难说给大家听吗?那你对同学的展示会有什么时候想法与建议吗?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完成练习十一第3、4、5题。

  第5题:右图(略)是人行横道线。如果从A点穿过马路,怎样走路线最短?为什么?把最短的路线画出来。

  五、全课小结

  通过练习,你有那些收获?

  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大数的认识p14~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能正确的写出整万的数和含有两级的数。

  2.掌握大数中间有“0”和末尾有“0”数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辨析比较能够正确掌握大数的有关知识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

  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比较、分析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 难点:

  中间、末尾有 零的大数的读写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常规积累

  1.请学生说出亿以内数的顺序表,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级的。

  2.读出下面 各数,并说一说怎样读亿以内的数。

  659200 60027800 230060400

  3.写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七 七十 七百零八

  4.根据学生回答,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板书)

  学生回答整理出数位表。

  学生个别准备, 集体反馈

  总结:

  (1)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写;

  (2) 几千 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

  (3)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引导学生小结:整万的数的写法。

  设计意图:

  通过对数位顺序表的复习,梳理知识结构。

  二、大数的读写、大数的比较大小

  (一)学习新知

  1.谈话导入:我们已经学会了万以内数的写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的数的写法。(板书课题)

  2.学习写整万的数。

  (1)媒体出示: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四十四万

  请同学们在数位表上试一试,写一写

  (2)提问:你们是怎么写的?

  (这个数都是整万的数,只要在万级上写44,然后在个级上写四个0就可以了。)

  (3)练习:

  出示:七万、七十万、七百零八万呢?这些都是整万的.数, 请同学们在数位表上试一试,写一写。

  2.学习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写法

  (1)媒体出示:西藏自 治区人口:二百六十一万六千三百

  福建省人口:三千四百七十一万

  (弹性处理:如果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有困难,教师可以提示:二百六十一万在什么级上写?然后再写六千三百)

  (2)师:写数的顺序和读数的顺序是一样的,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3)练习写数:

  三十二万零六百 二千零五十万七千

  3.引导学生小结。

  师:那大数应该如何进行写数呢?可以类比万以内数的读写,想想方法。

  (独立思考,知名回答)

  学生尝试练习

  学生小结:

  (1)先分级,从高位起,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2)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三、大数的大小比较

  1.出示:书p13/6

  西藏自治区云南省浙江省福建省2616300428800004676980034710000

  师:比一比,下面哪个省的人口最多?你是怎么想?(指名回答)

  2.小结大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数就大, 位数相同时要从最高位开始比。

  3.练习: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5011140○6314240

  72605○102800

  3823456○3823546

  410200○409300

  学生交流讨论。

  独立练习,反馈答案。

  四、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上做一做,写在书上p13/5(下的写数)

  2.补充:判断下面的数写得对吗?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四万五千二百 写作: 45200( )

  三百零六万 写作:3 06( )

  一千零二万四千百 写作:1024500( )

  3.补充:写出下题横线上的数

  (1)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克粮食,那么全国每天可节约一百三十万千克的粮食。

  (2)某省今年共栽树一千零五十万零八百棵。

  (3)钢铁厂今年共炼钢四十万零七百吨。

  4.在○里填上“>”、“<”或“=”,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58140○62140 70265○120800

  410200○409300 850010○850001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小结

  1.沟通读数与写数,并小结写数的方法

  写数是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读数时,每级末尾 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或者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2.思考延伸: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同学们都理解了,那么含有三级的数的又应该怎么写呢?

  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26页例1及练习四的1、2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邮政编码的作用,探索发现邮政编码的规律。

  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分析研究、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与编码有关的信息,走访当地邮政局的叔叔、阿姨,了解当地邮政编码及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和调查了身边一些与编码有关的信息,谁来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字编码?

  (学生自由发言:邮政编码,车牌号,身份证,电话号码,门牌号,银行帐号……)

  教师:老师也搜集到了一些用数字表达信息的资料,多媒体? ?

  [点评: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以最短的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数字编码的问题。

  二、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和邮政编码的作用

  1。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

  教师:同学们寄过信吗?

  (多媒体出示例1的信封)

  教师:这封信是寄往哪里的?

  学生:重庆市巴南区鱼洞镇的。

  教师:你们谁知道左上角的这组数字在信封中叫什么?右下角的这组数字在信封中叫什么?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寄信人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

  学生:左上角的这组数字是收信人的邮政编码,右下角的这组数字是寄信人的邮政编码。

  教师:那你们了解邮政编码每个位置上的数字表示的什么意思吗?

  学生1:邮政局的阿姨说,邮政编码是全国统一的,都是6位数,不同数字表示不同的地方。

  学生2:……

  [点评:邮政编码的作用是什么?编排有什么规律?学生知之甚少。为此,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走访当地邮政局的叔叔、阿姨,了解当地邮政编码及方法对本节课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这是我们重庆市巴南区部分乡镇、街道的邮政编码,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邮政编码有什么规律?先小组讨论,再汇报。乡、镇街道?

  巴南区石岗车站401348 巴南区一品新街401349 巴南区鱼洞镇黄溪路401320

  巴南区南彭镇南湖路401347 巴南区圣灯正街401349 巴南区百节百正街401322

  巴南区界石镇界新街401346

  学生1:我发现这些邮政编码的前面4位的数字是一样的,都是4013。

  学生2:我发现他们的后两位数字不同,这两位数字应该代表巴南区不同的乡镇、街道。

  教师:接下来我们再看看重庆市部分区县的邮政编码。比较一下,你又有什么发现?

  区县名 邮政编码

  渝中区 400000

  江北区 400000

  南岸区 400000

  大渡口区 400000

  沙坪坝区 400000

  九龙坡区 400000

  北碚区 400700

  万盛区 400800

  双桥区 400900

  渝北区 401120

  长寿区 401220

  巴南区 401320

  綦江县 401420

  合川市 401520

  永川市 402160

  江津市 402260

  大足县 402360

  荣昌县 402460

  学生1:我发现前两位的数字是相同,都是40开头。所以我想40应该代表重庆市吧。

  学生2:我发现第3、4位应该代表各区、县,00代表的是市区,而07,08,09,11,…,24这些代表县。

  学生3:通过观察,我猜想其他省市中,邮编的前两位的`数字是不相同的。

  教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来看看其他省市的邮政编码。省市名邮政编码省市名邮政编码省?

  太原 030000

  沈阳 110000

  上海市 200000

  大同 037000

  大连 116000

  天津市 300000

  阳泉 045000

  鞍山 114000

  重庆市 400000

  长治 047100

  抚顺 113000

  石家庄 050000

  长春 130000

  哈尔滨 150000

  保定 071000

  吉林 132000

  齐齐哈尔 161000

  教师:通过以上观察,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1:现在我发现邮政编码的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

  学生2:我发现直辖市的邮编第二位都是0,例如:北京是100000,上海是200000,天津是300000,重庆,400000。

  教师:现在你们知道邮政编码的六位数字分别表示什么吗?

  学生:前两位的数字表示省、直辖市,第3位的数字代表市(地区),第4位的数字代表县(区),后两位代表乡(镇)。

  [点评:向学生提供大量的邮政编码信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得出邮政编码6位数字表示的意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

  2、邮政编码的作用。

  教师:邮政编码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1:每天邮局的叔叔、阿姨要收到许多寄往全国各地的信件,有了邮政编码后,就可以使用自动分拣机按照邮政编码进行自动分拣,不用叔叔、阿姨进行人工分拣信件,累得满头大汗?邮政编码能使大家尽快地收到信。

  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学校所在地区的邮政编码是多少呢?

  [点评:该环节让学生明白邮政编码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分拣信件速度慢、费时又费力的矛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社会需要的关系。]

  三、认识身份证编码

  (师生游戏)

  教师:拿出你课前搜集到的家人的身份证号码,随便给老师一个我就能猜出他的出生年月日、性别和那个地方的人,相信吗?试试看?

  学生读身份证号,老师猜测,学生判断验证。

  学生惊叹,跃跃欲试。

  教师:谁知道老师是怎么猜到的?

  学生:我查阅了资料。身份证的前两位上的数字表示省(直辖市),第3、4位的数字代表市,第5、6位的数字代表区县,第7~10位的数字代表出生年份,第11、12位的数字代表出生月份,第13、14的数字代表出生日子,第15~17位的数字代表编号顺序号,末位加了个检验码。但倒数第2位的数字双数代表女性,单数是男性。

  四、完成练习四第二题。

  教师:你们打过长途电话吗?

  学生:打过,打长途电话要拨区号。

  教师:你知道我们重庆的区号吗?

  学生:知道,是023。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区号?

  学生:北京是010,上海是021,天津是022……

  教师:你熟悉的电话号码有哪些?从中你还了解了哪些信息?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体会?你认为数字编码有什么好处?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教材第47页例1。

  【教学目标】: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笔算乘法的步骤和方法。

  难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对位和进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16×4= 230×4= 19×3= 180×4=

  140×7= 24×5= 210×5= 136×32=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口算,口算136×32的学生会有困难,教师顺势引出课题。

  2.引入: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我们用口算就可以算出正确的结果来,如果因数是两、三位数而又不是整十整百的,口算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因此我们要学习笔算。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指名读题。

  (2)怎样计算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指名列出算式:145×12=

  (3)讨论:怎样计算145×12呢?

  学生讨论中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A.145接近150,12接近10,所以145×12≈1500。

  B.直接用计算器计算:145×12=1740。

  C.用笔算:

  (4)说一说笔算的方法和步骤,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笔算的过程,完成答题。

  (5)议一议。

  A.计算中“5”为什么同十位对齐?

  B.计算中十位上为什么是“9”呢?

  使学生明确:

  A.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去乘另一个因数的个位时,得到的积表示几个十,因此要同十位对齐。

  B.计算中,哪一位上满了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2.教材第47页“做一做”。

  指名板演,余者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3.师生共同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怎样计算呢?

  (1)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所得积的'末位同个位对齐;

  (2)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所得积的末位同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八”第1题。

  (1)先笔算,再用计算器验算。(提醒学生注意54×145这样的算式怎样笔算比较方便)

  (2)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工完成,然后用计算器验算。

  2.教材“练习八”第2题。

  指名学生读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再自己列式、计算、解答,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步骤和方法。

  在笔算中应注意什么呢?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大数的认识 p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巩固多位数的计数单位及相应数位

  2.能够较熟练的按照四位一级的分级方法,正确读出多位数

  3.掌握多位数各个数级中末尾“0”及中间“0”的正确读法

  过程与方法

  1.以旧引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2.引导学生大胆探索,掌握规律,培养学生抽象、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亿级数的读法。

  2.读中间和末尾有零的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常规积累。

  填空1:

  (1)10个一万是( )10个一百万是( )

  (2)10个一亿是( )10个十亿是( )

  (3)一百万里有10个( )有100个( )

  填空2:

  (1)2100350里有( )个一

  (2)1023003405里有( )个亿 ( )个万和( )个一

  师:你是怎么想的?

  回忆数位顺序表。

  生归纳:上节课所学的`计数单位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复习从右起每四个数是一级, 个级表示多少个一;万级表示多少个万;亿级表示多少个亿

  设计意图:

  为学生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二、核心推进。

  1.师:认识了数位顺序表,我们一起来尝试读读这些大数。

  出示:上海人口16767700

  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

  1.分级1676,7700

  2.从高位读起

  3.每级按个级读法读

  4.万级读完加万字

  教师板书:一千六百七十六万七千七百

  出示:5600000000

  按步骤做

  (1)分级;

  (2)5和6在什么级上? 怎么读?读完之后加什么字?

  (3)试读;

  (4)总结:亿以上的大数怎样读?

  3.难点练习

  ①103|0000 ②13|0030

  ③3693|0000 ④1005|0432

  师:哪些0要读,哪些0不需要读?为什么?

  4.读一读 填一填

  60000006 60006000

  60600606 60000060

  60060006 600600665

  只读一个零( ),读出两个零( ),读出三个零( ), 一个零也不读( )。

  师: 你认为读哪些数的时候大家可能遇到困难?

  2.想一想,读一读

  8500和85000000

  805 0和80500000

  8005和80050000

  (1)小组讨论:“万以内的数中”0“的读法是怎样的?而在多位数中出现一个或若干个”0“该怎样读?得出规律后,读一读每组数体会一下

  (2)生归纳:

  (3)全班读一读这3组数,体会一下多位数中”0“的读法

  师:第一组数中为什么一个”0“也不读?(在末尾)

  第三组数中为什么中间的”0“只读一个?(是连续的)

  小白兔的话:每一级末尾所有的”0“都不读。

  设计意图:

  理解万以上两级大数的读法,体会亿以上三级大数 的读法。

  按照0在各个数级中的不同位置进行大数的读数,突破读数难点。

  三、巩固练习

  1.先分级,说出最高位,读一读:

  370500 5108000

  2030082400 135648

  20100590 100140000060

  2.完成书本p15/5

  学生回答交流。

  学生独立练习。

  设计意图:

  练习巩固

  四、总结

  1.说说今天你学会哪些读数的方法?

  2.关于大数中0的读法,你有什么方法记住它?

  同桌互相说一说。

  设计意图:

  梳理知识点。

  教学反思:

  补充练习:

  1.判断

  1) 个位、十位、百位……都是计数单位。 ( )

  2) 7040600读作:七百零四零六百。 ( )

  3) 1个万、1个千和1个十组成的数是10000100010。 ( )

  4) 读404000时,一个零也不读。 ( )

  2.选择题

  1) 由4个百万、6个万组成的数是 ( )

  (a)4060000 (b)4600000 (c)4006000

  2) 个级包括 ( )

  (a)个、十、百、千 (b)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c)都不对

  3) 687000是由  ( )

  (a)6个十万、8个万、7个千组成的 (b)68个万组成的 (c)68个十万、7个千组成的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难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下列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靠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靠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

  使学生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角的度量单位

  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课本第58-60页例2和“练一练”,第61页第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进一步感受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的过程;体会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的策略;能按一般步骤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现象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归总和归一两类问题的内在联系,建立结构化、模块化的知识系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导,揭示课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初步学会了整理条件,归纳了解决问题的步骤,还学会了灵活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大家要能依据解题步骤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学会列表整理条件,继续用不同策略和方法分析数量关系,认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有信心吗?(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解决问题,感悟策略

  1、探究问题解决。

  (1)理解题意。

  交流:题里表格中怎样表示条件的,问题是什么?

  引导:请仔细观察表内条件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表里条件说明的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你是怎样理解表内条件的,它让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明自己的理解,引导发现每2小时下降12厘米) . .

  指出:我们观察例题表里的条件,能直接看出都是每隔2小时观察一次,每次水位都下降12厘米,也就是每2小时水位下降12厘米。(板书:2小时一12厘米)

  提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照这样的速度”是什么意思?

  (2)分析数量关系。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可以怎样算?请把你的想法和算法和大家交流、分享。

  追问:回顾一下分析过程,你觉得黑板上这样列表整理条件,对我们分析数量关系有什么好处?(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了哪几种算法?

  (3)列式解答并检验。

  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每一步计算的什么?不同的算法呢?(板书算式)

  2、完成“想一想”。

  提问:现在要求的是什么问题?(与前面条件、问题对应板书:12小时--?厘米)看看条件和问题的联系,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答?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解答,教师板书算式。

  提问: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你是从哪里很快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的?

  指出:这里把条件、问题对应起来整理,就能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知道要先求出什么新条件,找到解答方法。

  3、比较异同,体会联系。

  提问:比较上面两个问题的解答过程,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交流:交流一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有哪些体会?

  三、练习巩固,内化策略

  1、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阅读,在表格里整理条件和问题。

  提问:求小军用的元数和小丽买的本数,都要先求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觉得这样列表整理的策略,有什么作用?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

  提问:你是怎样算的?(板书算式)

  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想的?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吗?

  四、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提问:通过这节课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可以总结出哪些体会?

  作业设计:

  1、练习九第4题和第5题。

  2、练习九第6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34页例1,练习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口算整万数加减法。

  2、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初步培养学生迁移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用迁移的方法探索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较为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同学们看,农民伯伯们又迎来了一个丰收的金秋。

  (多媒体出示金秋的收割画面)

  教师:丰收的喜悦已经让农民伯伯们忘记了收割的疲惫,他们兴冲冲地将刚收割下来的粮食运到了粮库,准备卖个好价钱。

  (出示主题图)

  教师:仔细观察这幅情景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1:我知道了星光村今年卖稻谷大约260000 kg,柑树村今年卖稻谷大约320000 kg。

  学生2: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

  教师:了解了这些信息以后,你们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学生1: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稻谷多少千克?

  学生2:柑树村比星光村多卖稻谷多少千克?

  学生3:他们俩只是问法不同而已,实际上算法是相同的。另一个村的稻谷产量是多少千克?

  教师:聪明的孩子们根据了解的信息,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然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用到多位数的加减法,今天我们就先从简单的入手,一起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板书课题)

  [点评:创设了农民丰收送粮的情景,让学生了解农民的生活,感受多位数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巧妙引入课题。]

  二、运用迁移,探究新知

  教学例1。

  教师: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怎么列式?

  学生:260000+320000=?

  教师:能口算出这道多位数加法的结果吗?

  学生:能。教师:谁来说说看?

  学生:260000+320000=580000。(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为什么能那么快地报出答案呢?你们是怎么口算的?在4人小组里先说一说。(4人小组交流)

  学生1:260000和320000的末尾都有4个0,我在计算的时候先暂时不看0,就算26+32=58,然后再在58的后面添4个0,就是580000了。

  教师:省去两个数末尾相同数位的0,计算以后再添上,不错的方法啊!

  学生2:因为26+32=58,所以26万+32万=58万。

  教师: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能看出你是认真思考了的`。

  学生3:我把260000看成26个万,把320000看成32个万,26个万加32个万就是58个万,也就是580000。

  教师:哦,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以后再计算,很好的主意!

  教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教师:同学们的这些口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这些方法中,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而且不容易出错呢?

  (4人小组讨论)

  学生:我们小组认为,把这些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计算,这样既不容易出错,也比较简便。

  教师:那么我们再试几道题来看一看,这种方法是否比较简便。

  教师:现在要算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多少千克稻谷,怎样列式?

  学生:320000-260000=?

  教师:谁会计算?

  学生:因为32万减26万等于6万,所以320000-260000=60000。

  (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很好,同学们马上就会学以致用了。如果我们还要计算另一个村的稻谷总产量,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大家试一试。

  (学生自主列式计算,然后全班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小结:

  我们在做整万数加减法的口算时,通常把这些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进行加减计算,这样比较简便。

  [点评:教学例1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旧知识推出整万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对各种口算方法进行交流比较,再进行小结。通过自主性的探究活动,展示了学生各自真实的思维活动过程,既让学生探索了口算方法,同时又体现了口算方法的多样化。]

  三、尝试运用,加深理解

  1、完成练习六第1题——小猴摘桃。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计算“4000+3000”和“9000-20xx”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六第2题。

  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教师: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材第96页例2。

  【教学目标】:

  经历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制作过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难点:理解和掌握用1格代表2个单位,并能正确完成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调查了全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早餐是什么(出示例2统计表)。这是统计的结果,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你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吗?教师准备了两种条形统计图,请你选择一个,并把统计结果表示出来。

  学生自己选择统计图并涂色完成。

  二、自主探究

  1、指名展示完成的统计图。

  2、从学生制作的两种统计图里各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统计图一起展示。

  3、我们一起来看这两个统计图。

  (1)他们表示数据的竖条对吗?

  (2)为什么表示同样的数据他们所涂的竖条不是同样高呢?下面小组讨论:

  ①两个图的每格分别代表几个人?

  ②如果最喜欢牛奶的是5人,在右图中怎样表示?

  ③你认为哪个图表示这里的数据比较合适?为什么?围绕这三个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

  (3)小组代表汇报各组的看法。

  (4)教师归纳小结。

  因为这里的数据比较大,为了方便我们可以用1格代表2人,用半格表示1人。

  (5)请选择第一种图的学生,现在用第二种图表示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97页“做一做”。

  (1)引导学生将例1中8月的数据和这里9月的'数据正确填在一张统计表里,再把统计表里的数据分别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提醒学生注意,两个月的数据不能看混淆了,各月的数据要在相应的统计图里表示,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可以小组合作完成,互相交流检查。

  (2)比较表示8月份天气的两个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教材“练习十九”第3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把第一组和全班的调查结果用条形图表示出来。注意比较两种统计结果,想一想:每格代表几人才合适?可以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学生完成统计图,并小组交流:通过条形统计图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3、教材“练习十九”第4题。

  引导学生先观察这个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向学生说明这个统计图是横轴表示人数,纵轴表示统计图的项目,这样的统计图是横式条形统计图。组织学生先调查同学的上学方式,再完成统计图。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新的收获吗?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27页例2及练习四的3、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学会对身边的事物进行编码。

  2.培养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这是重庆市高新区歇台子片区的邮政编码400041。你知道这个编码中各个数字表示的.意思吗?

  学生:我知道,40代表重庆市,00代表市中心的几个区,41代表歇台子片区。

  教师:这是老师的身份证,从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1:我知道老师来自×地方。

  学生2:我知道老师出生于×年×月×日……[点评:复习邮政编码、身份证的编排规律为本节课自己设计编码做好了铺垫。]

  二、编排学号

  教师:生活中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地方用到了数字编码。希望小学给每位学生编学号时,设定末尾用1表示男生,用2表示女生。如20xx年入学的5年级10班的24号男同学的学号就是0310241。

  教师:学号0310241的各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吗?

  学生1:03表示入学年份;10表示班级,24表示所在班内学号;末尾的1表示男生。

  学生2:为什么5年级的5没有编入学号呢?

  学生3:我知道,因为年级每年都会发生改变,可我们学号为了方便统一管理,从入学时就应该是不变的,要是编入年级号,那么每人每年学号都要修改,就很麻烦。

  教师:从0502402这个学号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1:这是20xx年入学的2班40号同学。

  学生2:并且还是一个女生。

  教师:这个班有45人,并且最后一位是男同学,你能编出他的学号吗?

  学生:能,前两位表示入学年份05,第3、4位表示班级02,第5、6位表示班内学号45,末尾表示男生1,连起来就是0502451。

  教师:那你们可以按上面的方法给自己编一个学号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点评:本环节通过分析学号的编排方法,让学生初步学会自主设计学号。]

  三、课堂活动

  1.教师:我们这两天学的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你们能否自己设计一个编学号的方案,给组内同学编学号?

  学生1:我打算一个数字编年级,一个数字编班级,一个数字编组号,还有一个数字编组内同学。

  学生2:……

  学生确定方案后,完成自我设计,展示并进行交流。

  2 .教师:同学们想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吗?

  学生:想。

  教师:好,我们就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

  学生动手尝试,选1~2人上台展示并说说是怎么编的。

  教师小结并指出:其实在你们的户口簿上已经预留了一个身份证号码,回家去核对一下,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3.完成练习四第3题。

  [点评:本环节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人人参与,这样既突出了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问题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四、全课小结教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编码,比如楼牌号、街道门牌号、车牌号等,希望你们用心去观察、思考,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去研究,你们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能正确理解和区分“计数单位”和“数位”两个概念。

  2.掌握数位顺序表,类推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了解数位的意义,利用数位顺序表体会“位值”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较大计数单位的产生过程,感知位值制。

  2.让学生经历在计数器上拨珠、数数的过程,加深对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和对国情的了解。

  2.在认数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和“亿”;掌握数位顺序表;能结合实例具体说出“位值”的意义。

  难点:能正确理解和区分“计数单位”和“数位”这两个概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走进生活,走近大数

  1.提问: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请看大屏幕,看图猜一猜,这是我们祖国的哪些地方?(课件出示北京、西藏、四川、河南、新疆、黑龙江的情境图,学生根据图片展开竞猜活动)

  2.师:我们的祖国不仅风景优美,而且人口众多,同学们请看!(课件出示)

  20xx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

  师:这些数你们认识吗?能试着读一读吗?看到这些数你们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说一说,读一读)

  活动2提出疑问,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结合我们已经学过的万以内数的认识,说下你想学习哪些有关大数的知识?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自由说一说)

  预设

  生1:我想学习怎样读这些大数。

  生2:大数中每个数字的含义是什么?

  生3:它们各是几位数?

  生4:计数单位分别是什么?

  生5:这些大数分别是由几个数字组成的?

  2.导语:同学们想学习的有关大数的.知识和感兴趣的问题值得我们一起去探究,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亿以内数的认识”,去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操作指导

  在这个板块中,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引导,如果有的学生预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强,可以正确读出大数,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果大部分学生对学习这些大数感到困难,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万以内数的知识,帮助他们完成知识的迁移。

  板块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1

  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1.课件出示计数器。

  出示探究提纲:

  (1)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多少?十万十万地数,10个十万是多少?一百万一百万地数,10个一百万是多少?一千万一千万地数,10个一千万是多少?请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

  (2)有比十万大的计数单位吗?分别是什么?

  (3)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2.生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展示汇报探究成果。

  预设

  生1: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生2:比“十万”大的计数单位有百万、千万、亿……

  生3: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活动2认识数位顺序表,了解数级和数位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3页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独立尝试探究。

  出示探究提纲:

  (1)你看懂了什么?

  (2)试着说下个级和万级分别包含哪些数位?每级有几个数位?

  (3)说一说19612368这个数中每个数字分别在哪个数位上,各表示多少。

  (4)什么是计数单位?什么是数位?

  2.学生充分探究后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预设

  生1:目前学到的数位顺序表分三级:个级、万级、亿级。

  生2:个级包括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级包括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每级都有四个数位。

  生3:19612368中,前一个“1”在千万位上,表示1个千万。“9”在百万位上,表示9个百万。前一个“6”在十万位上,表示6个十万。后一个“1”在万位上,表示1个万。“2”在千位上,表示2个千。“3”在百位上,表示3个百。后一个“6”在十位上,表示6个十。“8”在个位上,表示8个一。

  生4:个、十、百、千、万、十万……亿这些都是计数单位。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3.小结:数位是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时所占的位置,从低位开始每四位为一级,分别是个级、万级和亿级。一个大数中同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意义就不同。

  操作指导

  在板块二的教学中,运用多种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如计数器等模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给予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的机会,把思维表象与思维表达联系起来。

  板块三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1.完成教材4页“做一做”1题。

  先让同学在小组内完成,再找同学汇报。

  2.完成教材4页“做一做”2题。

  (1)生独立填写数位顺序表并回答问题。

  (2)教师巡视指导,并抽取几名同学进行展示汇报,集体订正。

  3.任意写一个亿以内的数,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

  独立写数后同桌同学互相说数的组成,再找两桌同学汇报。

  4.知识拓展。

  师:打开教材看4页“你知道吗?”,请同学们自己阅读,并在集体交流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预设

  生1:我知道了每秒画1个点,一刻不停地画,需要3年2个多月才能画完1亿个点。

  生2:我知道了如果1亿个小学生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

  生3:通过这些,我感受到一亿确实是个大数。

  操作指导

  在这个板块中,练习方式要灵活多样,要求学生既要动手操作,又要动口表达;既可以独立完成,又可以与别人合作完成。每个学生在不同的练习方式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

  板块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师:说一说你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

  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谈学习收获。

  预设

  生1:我知道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

  生2:我学会了填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生3:我懂得了每个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各不相同,例如:百位上的7表示7个百,千万位上的7表示7个千万。

  生4:我知道了我们的祖国不但风景优美,而且人口众多。

  2.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8页练习一1、2题。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

  例1 数位顺序表

  教学反思

  1.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大数的概念,体会大数的意义,从而建立数感。大数经常出现在新闻、经济、科技等方面,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可学生对大数却缺乏体验。因此,在教学时,充分运用主题图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

  2.借助动手操作理解数的意义。在万以上数的认识教学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揭示数位和数级的概念十分重要。通过拨珠数数帮助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了解这些计数单位所占的数位,体会“位值”的意义。

  3.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要遵循学一程,展一程,点一程的规律,当学生独立自学和小组交流遇到问题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及时、准确地进行点拨,使学习的过程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目标:

  1.增加用计算器计算是近几年来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趋势之一。计算器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学生适时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2.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体验到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感受到使用计算器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星期天,李强和爸爸妈妈到商场购物。李强买了4支彩笔,每支2元,买彩笔需付多少钱?(同学们一下就口算出来了)李强的爸爸妈妈还给家里添置了电器,分别是电视机、洗衣机和微波炉;价格如图(出示图),你能一下口算出爸爸妈妈应付多少钱吗?为什么?那这时候该怎么办?(用计算器计算)可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课题

  二、深入了解计算器

  1.认识计算器。

  a、同学们手里都有一个计算器,你能向你的同桌介绍一下你的计算器上有什么?(同桌介绍)谁上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生上台介绍)

  b、各个键的`作用、开机键、关机键。

  c、这位同学介绍的可真好。其实常用的计算器有显示屏和键盘两大部分组成。这是显示屏。键盘上又有数字键、运算符号键、功能键(配合多媒体课件介绍)1

  2.尝试用计算器计算。

  a、会用计算器计算么?好,现在先把计算器开好,我们尝试计算一下这题:128×43=?

  b、请学生说说是怎么摁的?你是先摁…显示…再摁…显示………(注意每摁一次屏幕上显示的数据)你们算出来也是这么多?看来计算器算对了。

  现在屏幕上显示的是5504,那要进行别的计算,该怎么办?(a、继续摁b、介绍归零键ac)归零,请同学们继续计算下面两题。

  c、继续计算37500-267

  41600÷128

  首先看第一题:结果?第二题呢?

  都算对了?刚才三题,数据很大,可是利用计算器我们很快就算出了答案。你们觉得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点啊?可是赵老师发现,还有个别同学算错了,这是怎么回事呢?那以41600÷128为例,怎样才能算得既对又快呢?谁来介绍自己的经验之谈。出示:看清数据,准确输入。

  3.师示错,介绍清除键。

  恩,刚才的同学说的很有道理。赵老师也想用计算器计算一下我们四年级的总人数,请同学们帮我报数,我来计算:40515050515052

  哎呀,赵老师把四(7)班的人数给输错了,重来吧!(学生反对)

  介绍ce键退格键

  用这两种方法会不会有错呢,赵老师请同学们再来算一遍,我说,你们算。恩,这键还真管用。希望同学们不要像老师那么马虎,计算时要看清数据再输入。

  4.灵活使用计算器

  下面还有任务等着大家算呢。一定要看清数据再输入哦!

  76560+4695

  3201-296

  589×76

  62500÷25

  (过渡:看来同学们已经能很熟练地运用计算器计算了,接下来就要来比一比谁算得快了)

  946×57×0(多少?你怎么你们快知道结果?哦!原来这题不用计算器口算更快!)

  99+199≈(298还是300呢,说说你的理由。哦,这题不能用计算器计算,用了就是精确值了,而这里是约等于,估算)

  看来,有了计算器,在计算时也要灵活应用,并不是每个题都需要、都能计算器的。)接下来我就要看看哪些同学能灵活运用计算器计算了。看练习纸第一大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两流程图题)渗透灵活使用计算器

  看来同学们用计算器计算掌握得很好。现在你能算出李强的爸爸妈妈要付多少钱了吗?一起算一算。

  三、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刚才让大家计算的题数据还比较小,还有更大数据的计算等着你们呢!请看练习纸第二大题算一算:

  142857×1=

  142857×2=

  142857×3=

  142857×4=

  注意:汇报时完整独题

  算了这4题,你有没有什么发现?每题的积与前面的乘数是怎么变化的?(同桌说发现)(好像饶了一圈)是呀,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我换种写法:(一圈写)只要知道什么就能知道整个结果是多少?那第一个数该怎么定?那142857×5、×6、×7分别等于多少呢?那×8有没有这个规律了?(没)但也请大家用计算器算出它的结果。多少?你觉得142857这个数有趣吧。其实这个数很神秘,请看:神奇数字142857的介绍。其实他的神奇之处还不止这些,课后大家可上网查找相关知识。

  2.数学上像这样充满规律的数还有很多,请看下面一个:(先完成在练习纸上)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①学生说出结果

  ②交流规律,由几个1的几位数相乘,就写到几再依次减1写到1

  ③那7个1与7个1相乘呢?

  那10个1与10个1相乘的结果会是多少呢?是么?因为我们用的计算显示的位数太少,我们用电脑上的计算器来检验一下。

  看来这个规律的只能到9个1与9个1相乘,其他的就不成立了。

  刚才用计算器不光解决了很烦的计算,而且还让我们找到了一些数学上的一些规律。计算器的作用可真大。

  四、解决课始问题。

  现在你能帮李强算一下他们要付多少钱了吗?算一算。

  五、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不光认识了计算器,还了解了计算器上一些键的功能,并且用计算器帮助我们计算,找到了一些数的规律。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和十亿等计数单位及相应的数位。知道个级、万级、亿级的含义,掌握整数数位顺序表。

  2.知道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3.掌握多位数的读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在交流探讨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学习多位数的必要性,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使学生获得正确读数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各个数位的含义,掌握整数数位顺序表。

  2.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学生交流收集生活中的大数。

  2.出示媒体:

  师:小胖和小亚在谈论全国人口有多少的问题,你们知道我国现在人口大约是多少吗?

  从这幅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将以上这些数据进行分类。

  3.揭示课题: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大数的认识。[板书:大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

  为引出本堂课所要学习的新知做准备,而且使学生感受到今天所学的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同时激发了学生对这些大数学习的求知欲望。

  二、认识数位名称及计数单位

  1.师:要认识这些大数必须要一些辅助工具。想想还需要什么工具?我们以前学的够吗?

  1)我们曾经学习了哪些数位?计数单位又是什么?(师按数位板书)

  2)一万一万的数,10个一万是多少?计数单位又是什么呢?

  3)10个十万呢?10个一百万呢?……

  师按数位顺序依次板书

  4)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几?也叫什么计数法?

  板书:『十进制计数法』

  5)小知识介绍:古代,人们用双手十 指计数,成语“屈指可数”就是这样得来的。但超过十的数,双手的手指用完时,就在地上搁一块石头或一根树枝,让手指伸直再数。经过长期实践和总结经验,人类就发现了十进制了。

  2.练一练:

  1)口答;5个一万是( )……

  2)数一数:

  从九十五万起,一万一万地数,数到一百一十万。

  从八百六 十万起,十万十万地数,数到一千万。

  从四千万起,一千万一千万地数,数到一亿。

  3)算一算:

  十万里有( )个一万,一百万里有( )个十万。

  一千万里有( )个一百万。

  一亿里有( )个一千万。

  设计意图:

  进行知识迁移,掌握万以上数位的计数单位,形成整数数位顺序的整体感知。

  练习巩固

  三、数级的认识

  1.为了读数方便,按照我国习惯,把数位进行了分级。

  介绍四位分级法。

  2.试读:P11表中读数。注意每级读数要加计数单位。

  说说读数按照什么方法读?

  3.数的组成

  16737700里有( )个万和( )个一。

  1295330000里有( )个亿和( )个万。

  学生通过读数讨论交流读数方法,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

  较少思维分级法,帮助学生掌握读数方法。

  四、拓展并总结

  1.针对练习

  1)读读第10页中北京市、河南省、台湾省、浙江省、西藏自治区、澳门特别行 政区等地的人口数。

  2)说说上述这些数的组成。

  2.介绍国际3位一级法。

  3.总结:计数单位和数级

  注意与四位分级法的.区别。

  教学反思:

  练习:

  1.与万位左边相邻的是( )位,右边是( )位。

  2.亿以内的计数单位有(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 )。

  3.50003700有( )个万和( )个一。69847320000有( )个亿和( )个万。7461598000有( )个亿 ( )个万和( )个一。

  4.7045800是( )位数,其中“7”、“4”、“8”分别在( )位、( )位和( )位,这个数读作( )。

  建议:

  1.第一环节的大数分类目的为了什么?

  2.大数的认识最好在已有较大数认识的基础上,拓展到万,再到十万、百万、…让学生体会十进制,在构建数位表的同时把数的组成在这一环节进行铺垫,从而发现数越来越大,有分级的必要。再观察进行自主研究总结四位分级,最 后是读。

  提醒:

  新学期军训、分班卷、课本同步试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5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9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3-28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07-26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04

【热】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9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荐】12-12

【荐】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8

【精】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9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热门】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