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个知识点,它是在学习了比算乘法和笔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与旧教材相比,本知识点作了适当调整:旧教材中只研究了商不变的规律,而新教材中却改为了商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探讨被除数不变上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和除数不变商虽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这就使是这一部分知识更加系统、更加全面。
本节课从乘法变化规律入手,利用乘除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不由自主的想到: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这样的变化规律?它们可能是什么?从而激起学生一探究竟的兴趣。但只有猜测是不够的,要想证明猜测是否正确,就必须予以事实证明,通过对三次验证过程不同角度的指导,促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本课知识点的同时,经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数学研究过程,尝试大胆合理猜测、举例加以验证的数学研究方法。这既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目标,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3页例6。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一般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现、积极探索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利用迁移、大胆猜测。
师: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谁还记得?
生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随之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生2: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印数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师:我们都知道乘法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我们发现了乘法中有这样的规律,大家有什么想法?
生: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规律呢?
师:对呀,我也有这样的疑惑。那么我们能不能大胆的猜测一下:除法中有没有类似的规律?如果有会是什么规律呢?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我认为一次成功的教学活动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化教材,建构生命课堂
教学是一门艺术,一节好课更是一个精雕细琢的艺术品。可见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但教材是静态的,作为知识点的载体—教材,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照本宣科,而应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使课堂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本节课内我创设了“通过闯关进入除法王国的城堡”的童话式故事,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新知的学习,故事情境贯穿课堂始终,这样引起他们探究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兴趣。
2、提供充分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的前提,只有经过独立思考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他们独立思考,同位交流和小组合作几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合作归纳出商不变的规律,并让学生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体验探究与成功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以情感激励为导向贯穿全课
宽松的氛围,愉快的心境,和谐的交流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保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评价多是关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除此之外,我也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认识自我,学会评价欣赏他人,使评价成为他们主动发展的动力。
4、适当的游戏,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一节课40分钟,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一直认真坐着听课,再加上教材的枯燥无味,无然会开小差,影响学习激情。在教材设计过程中,适当的游戏有利于教学,所以在设计练习时,我主要让学生采用比赛形式,这样,学生既可以放松,又能如愿完成教学任务。 这次教学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关注课堂的活,关注学生的学,才能使课堂教学由单一传输转向双向的互动;才能由重知识的落实转变为重人的发展,由重学习结果转变为重学习过程,这样才能真正上好一节课。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能正确理解和区分“计数单位”和“数位”两个概念。
2.掌握数位顺序表,类推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了解数位的意义,利用数位顺序表体会“位值”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较大计数单位的产生过程,感知位值制。
2.让学生经历在计数器上拨珠、数数的过程,加深对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和对国情的了解。
2.在认数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和“亿”;掌握数位顺序表;能结合实例具体说出“位值”的意义。
难点:能正确理解和区分“计数单位”和“数位”这两个概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走进生活,走近大数
1.提问: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请看大屏幕,看图猜一猜,这是我们祖国的`哪些地方?(课件出示北京、西藏、四川、河南、新疆、黑龙江的情境图,学生根据图片展开竞猜活动)
2.师:我们的祖国不仅风景优美,而且人口众多,同学们请看!(课件出示)
20xx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
师:这些数你们认识吗?能试着读一读吗?看到这些数你们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说一说,读一读)
活动2提出疑问,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结合我们已经学过的万以内数的认识,说下你想学习哪些有关大数的知识?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自由说一说)
预设
生1:我想学习怎样读这些大数。
生2:大数中每个数字的含义是什么?
生3:它们各是几位数?
生4:计数单位分别是什么?
生5:这些大数分别是由几个数字组成的?
2.导语:同学们想学习的有关大数的知识和感兴趣的问题值得我们一起去探究,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亿以内数的认识”,去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操作指导
在这个板块中,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引导,如果有的学生预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强,可以正确读出大数,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果大部分学生对学习这些大数感到困难,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万以内数的知识,帮助他们完成知识的迁移。
板块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1
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1.课件出示计数器。
出示探究提纲:
(1)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多少?十万十万地数,10个十万是多少?一百万一百万地数,10个一百万是多少?一千万一千万地数,10个一千万是多少?请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
(2)有比十万大的计数单位吗?分别是什么?
(3)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2.生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展示汇报探究成果。
预设
生1: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生2:比“十万”大的计数单位有百万、千万、亿……
生3: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活动2认识数位顺序表,了解数级和数位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3页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独立尝试探究。
出示探究提纲:
(1)你看懂了什么?
(2)试着说下个级和万级分别包含哪些数位?每级有几个数位?
(3)说一说19612368这个数中每个数字分别在哪个数位上,各表示多少。
(4)什么是计数单位?什么是数位?
2.学生充分探究后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预设
生1:目前学到的数位顺序表分三级:个级、万级、亿级。
生2:个级包括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级包括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每级都有四个数位。
生3:19612368中,前一个“1”在千万位上,表示1个千万。“9”在百万位上,表示9个百万。前一个“6”在十万位上,表示6个十万。后一个“1”在万位上,表示1个万。“2”在千位上,表示2个千。“3”在百位上,表示3个百。后一个“6”在十位上,表示6个十。“8”在个位上,表示8个一。
生4:个、十、百、千、万、十万……亿这些都是计数单位。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3.小结:数位是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时所占的位置,从低位开始每四位为一级,分别是个级、万级和亿级。一个大数中同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意义就不同。
操作指导
在板块二的教学中,运用多种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如计数器等模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给予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的机会,把思维表象与思维表达联系起来。
板块三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1.完成教材4页“做一做”1题。
先让同学在小组内完成,再找同学汇报。
2.完成教材4页“做一做”2题。
(1)生独立填写数位顺序表并回答问题。
(2)教师巡视指导,并抽取几名同学进行展示汇报,集体订正。
3.任意写一个亿以内的数,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
独立写数后同桌同学互相说数的组成,再找两桌同学汇报。
4.知识拓展。
师:打开教材看4页“你知道吗?”,请同学们自己阅读,并在集体交流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预设
生1:我知道了每秒画1个点,一刻不停地画,需要3年2个多月才能画完1亿个点。
生2:我知道了如果1亿个小学生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
生3:通过这些,我感受到一亿确实是个大数。
操作指导
在这个板块中,练习方式要灵活多样,要求学生既要动手操作,又要动口表达;既可以独立完成,又可以与别人合作完成。每个学生在不同的练习方式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
板块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师:说一说你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
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谈学习收获。
预设
生1:我知道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
生2:我学会了填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生3:我懂得了每个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各不相同,例如:百位上的7表示7个百,千万位上的7表示7个千万。
生4:我知道了我们的祖国不但风景优美,而且人口众多。
2.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8页练习一1、2题。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
例1 数位顺序表
教学反思
1.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大数的概念,体会大数的意义,从而建立数感。大数经常出现在新闻、经济、科技等方面,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可学生对大数却缺乏体验。因此,在教学时,充分运用主题图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
2.借助动手操作理解数的意义。在万以上数的认识教学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揭示数位和数级的概念十分重要。通过拨珠数数帮助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了解这些计数单位所占的数位,体会“位值”的意义。
3.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要遵循学一程,展一程,点一程的规律,当学生独立自学和小组交流遇到问题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及时、准确地进行点拨,使学习的过程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教科书的第111页的第4题,教科书的第114、115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2、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条形统计图。
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5.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根据统计图开放性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教学准备】
多媒体、题卡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本节课对“统计”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统计。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七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课堂作业】
1.统计
画条形统计图需要注意什么?
2.练习二十一第12题。
根据统计表画条形统计图,注意找出纵轴上的数据要准确,然后回答问题。
3.练习二十一第16题
画梯形,并且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4.读出下面各数,然后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604009024700695200305076000
5.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七百八十万零二十
十五亿三千零八万零九
四亿零五十万零三
6.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127×63=3276÷84=74×59=
7.估算。
297×3≈789×4≈5392÷9≈
8.(1)125的40倍是多少?
(2)756里面有多少个18?
(3)把800平均分成40份,每份是多少?
(4)884是34的多少倍?
9.分别画一个50度、90度、135度、180度、360度的角
10.你会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11.你会用一张长方形纸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12.解决问题。
(1)一只山雀5天大约吃800只害虫,30天大约能吃多少只害虫?
(2)有624人乘船游玩,每条船可坐50人,要同时出游至少需要多少只船?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小结:掌握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课后作业】
完成《创优作业100分》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板书
第4课时统计
知识点总结
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复习让学生体会到条形统计图在统计中的作用,它能清楚直观反映各数据间的联系,同时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开放性地提出问题,能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简单运用。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和十亿等计数单位及相应的数位。知道个级、万级、亿级的含义,掌握整数数位顺序表。
2.知道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3.掌握多位数的读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在交流探讨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学习多位数的必要性,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使学生获得正确读数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各个数位的含义,掌握整数数位顺序表。
2.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学生交流收集生活中的'大数。
2.出示媒体:
师:小胖和小亚在谈论全国人口有多少的问题,你们知道我国现在人口大约是多少吗?
从这幅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将以上这些数据进行分类。
3.揭示课题: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大数的认识。[板书:大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
为引出本堂课所要学习的新知做准备,而且使学生感受到今天所学的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同时激发了学生对这些大数学习的求知欲望。
二、认识数位名称及计数单位
1.师:要认识这些大数必须要一些辅助工具。想想还需要什么工具?我们以前学的够吗?
1)我们曾经学习了哪些数位?计数单位又是什么?(师按数位板书)
2)一万一万的数,10个一万是多少?计数单位又是什么呢?
3)10个十万呢?10个一百万呢?……
师按数位顺序依次板书
4)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几?也叫什么计数法?
板书:『十进制计数法』
5)小知识介绍:古代,人们用双手十 指计数,成语“屈指可数”就是这样得来的。但超过十的数,双手的手指用完时,就在地上搁一块石头或一根树枝,让手指伸直再数。经过长期实践和总结经验,人类就发现了十进制了。
2.练一练:
1)口答;5个一万是( )……
2)数一数:
从九十五万起,一万一万地数,数到一百一十万。
从八百六 十万起,十万十万地数,数到一千万。
从四千万起,一千万一千万地数,数到一亿。
3)算一算:
十万里有( )个一万,一百万里有( )个十万。
一千万里有( )个一百万。
一亿里有( )个一千万。
设计意图:
进行知识迁移,掌握万以上数位的计数单位,形成整数数位顺序的整体感知。
练习巩固
三、数级的认识
1.为了读数方便,按照我国习惯,把数位进行了分级。
介绍四位分级法。
2.试读:P11表中读数。注意每级读数要加计数单位。
说说读数按照什么方法读?
3.数的组成
16737700里有( )个万和( )个一。
1295330000里有( )个亿和( )个万。
学生通过读数讨论交流读数方法,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
较少思维分级法,帮助学生掌握读数方法。
四、拓展并总结
1.针对练习
1)读读第10页中北京市、河南省、台湾省、浙江省、西藏自治区、澳门特别行 政区等地的人口数。
2)说说上述这些数的组成。
2.介绍国际3位一级法。
3.总结:计数单位和数级
注意与四位分级法的区别。
教学反思:
练习:
1.与万位左边相邻的是( )位,右边是( )位。
2.亿以内的计数单位有(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 )。
3.50003700有( )个万和( )个一。69847320000有( )个亿和( )个万。7461598000有( )个亿 ( )个万和( )个一。
4.7045800是( )位数,其中“7”、“4”、“8”分别在( )位、( )位和( )位,这个数读作( )。
建议:
1.第一环节的大数分类目的为了什么?
2.大数的认识最好在已有较大数认识的基础上,拓展到万,再到十万、百万、…让学生体会十进制,在构建数位表的同时把数的组成在这一环节进行铺垫,从而发现数越来越大,有分级的必要。再观察进行自主研究总结四位分级,最 后是读。
提醒:
新学期军训、分班卷、课本同步试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好玩《编码》。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了解数字在编码中所表示的具体含义,体验编码中的一些规则和方法。
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编码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探索身份证编码的特点,体验编码中的一些规则和方法。
【教学难点】
在利用编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编码的合理性、规范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课前老师请大家收集了爸爸、妈妈、奶奶、爷爷和自己的身份证号,大家都完成了吗?
2.谁来考考老师?
师:只要你把收集的这几个身份证号给我,老师就能猜出,哪个身份证号码是谁的。
3.师: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猜的这么准吗?秘密藏在这18个数字编码中。板书:编码。你们想知道吗?不告诉你!
二、自主探索,讨论交流
1、巧了,黑猫警长正好遇到一个比较棘手的案子,在这起案件中,黑猫警长在现场只找到了一张残破的身份证复印件,这可把警长难住了?你们想帮助他妈?要想成功告破这起案件,必须得了解身份证号码中隐藏的秘密。你们能找到这个秘密吗?你们有这个自信,我还是很愿意帮助你们的。
2、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的提示和老师发给你们的几张表,研究一下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有需要的话可以和小组成员探讨一下。
3、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身份证号码中的秘密呢?
谁还愿意来?
(教师适时提问:出生的月、日为什么用两位来表示?)
4、我的本领你们还是没学会啊!(教师随意从学生中取出几个身份证号码)现在我把他们的身份证号码打乱,你还能知道这几个身份证号码的主人是男孩还是女孩吗?
(知道: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不知道:课件出示方法)
5、介绍顺序码和校验码(唯一)
(出示双胞胎图片)这是一对双胞胎,他们长得一模一样,又在同一天同一个地方出生,是不是他们的身份证号码也是一模一样的呢?我们来确认一下吧!(课件逐个出示号码)
哪不一样?(后几位顺序码和校验码不一样)
看来就算是双胞胎也不会拥有同一个身份证号码,身份证号码和我们每一个人是一一对应的,真的是唯一的。
6、刚才同学们说到最后一位是验证码,有的验证码是数字,有的验证码是X。是罗马数字的10。那就用10就好了,为什么用X?这也是我们在数字编码时要遵循的一个原则——统一性。【板书:统一】
我们刚才在这一串数码中发现了这么多信息,咱们总结一下【课件演示规范】那么,你在这个身份证号码中知道了什么信息呀?
7、你们通过自己和伙伴的力量找到了藏在身份证号码中的秘密,真了不起!你们已经具备了小侦探的能力了!现在就让我们准备好,出发,帮助黑猫警长去破案吧!
三、解决问题
(屏幕出示银行卡编码信息)这是银行卡的编码信息,请各组小侦探们根据银行卡的编码方式和甲、乙两家银行标识代码以及现场找到的这张不完整的身份证复印件,分析一下谁会是犯罪嫌疑人呢?(小组讨论)
哪个小组找到了犯罪嫌疑人?
师:你是怎样做到的?
生:通过身份证中的出生日期码确定犯罪嫌疑人出生于1972年。犯罪嫌疑人可能是:B、C、E。
生:通过发卡银行标识代码666543,确定犯罪嫌疑人持甲银行的银行卡。在B、C、E中只有E持有甲银行卡,所以犯罪嫌疑人是E。
师:第一次执行任务,你们就完成的这么出色!
四、运用
咱们的校长看见你们表现的这么好,正好学校准备为每个同学建立成长手册,所以刚才悄悄地和我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想聘请咱们班同学给学校每个学生编一个号码。
你认为在这个编码中应该体现哪些信息?(所在班级、区分男女、不与其他年级重复)
1、小组讨论内容:
①怎样才能使学号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一直不变?
②怎样才能使学号体现出是男生还是女生?
试写出我的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
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引导学生将不同的设计方式进行比较,让学生说一说那种编码最为合理。
3、(1)师:为什么不能用年级编码?
生:年级每年会发生变化,而入学时间不会变。师:编码规则要使编码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不变。
(2)即使我们年级只有6个班级,但是我们要为后续班级的增加,超过10个班预留出
编码的位置。
(3)现在对于我们学校来说,20xx可以表示为13,如果我们学校发展壮大百年之后,2113年入学的学生就会和我们发生冲突了。
就像我们国家之前的身份证号码就是15位的,咱们看看,和我们现在的身份证号码区别
在出生年份这里,比如1956,只用56表示了,那么就会出现和20xx年出生的人混淆了,所
以后来身份证号码就改用我们现在的形式。
4、我们新的学号就这么定了!板书:学号编码:入学时间码+班级码+顺序码+性别码
5、大家再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范围再扩大,咱们全世界变为一个地球村,让你给全世
界的.每一个人编一串数码,可以怎么办呢?可以借鉴我们的身份证号码。只需要在咱们身份
证号码之前再添加国家码就可以了。
6、校长,他们的这样来编码,您看行吗?得到校长的认可,你们可真让我羡慕嫉妒恨啊!
数字编码的文化
像刚才我们研究的身份证号码,学号这样的,用数字来编码的情况,在生活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像这样用数字去编码的你还见过吗?
【邮编】看来数字编码确实是充实在我们的周围,我们愿意用数字来表示,【出示我们学校地址和邮编】有什么好处呀?简洁!那么我们都用数字来表示好了,用文字表达就一点好处都没有了吗?通俗易懂。
我们的文字历史已经有8千多年,在古代我们就是用文字去编码的,比如我们客栈的编号方式是比较典型的,“天字房”、“地字房”、“玄字房”……是依据用什么编码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就用《千字文》作为客房的代号。因为那时阿拉伯数字没有引用到我们国家,而古代人对于《千字文》是非常熟悉的,就用大家都容易懂的方式去编码。而如今,特别是计算机时代,我们对数字更加的熟悉,同样数字也是世界上通用的一种表达,既方便也很简洁,所以我们越来越多用数字去编码。
比如我们现在更常见的二维码【出示图片】它是条形码的升级版,能够表达的信息更多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都可以)
有的同学说二维码也没有数字呀,但其实计算机读取信息、传送信息和存储信息的方式用的都是数码,用一个解码器就实现了信息和数码的转换。再比如我们的光盘,也看不见数码,但是这种凹凸实现了信息的存储,这样的一张光盘可以存储5000本书呢。再扩大一下范围比如数码相机,U盘,数字电视等等,这些我们称之为数码产品,它们都是用数码实现信息的管理的。
现代这些数字化都是数学的功劳,都离不开数学。
五、总结
1.师:同学们,数字编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未来的社会是一个信息数字化的社会,还有许多数字编码的秘密在等待大家发现,希望你们能运用所学到的方法、知识去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2.课外实践活动:调查感兴趣的编码,并想办法了解其中所蕴含的信息。
【板书设计】
编码
身份证编码:地址码+出生日期码+顺序码+校验码
学号编码:入学时间码+班级码+顺序码+性别码
简洁规范合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包括以下内容
1、面积与面积单位。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直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正确的表象。教材还特别安排了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比较,以免混淆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部分内容很重要,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积计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从而总结出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里教材内容包括单位间进率和简单的换算,学好这个内容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每个面积单位大小的印象,而且又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公顷、平方千米。这一内容主要是介绍教大的面积单位,它常用测量土地面积,我们有时称它为“地积单位”。认识这两个面积单位,对以后的生活、生产劳动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正确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解答,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增强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4、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建立正确的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单位的推导过程。
教学关键:
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
第五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
课本第82、8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3、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重点难点:
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要准备好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白纸一张,一面画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小格,学生每两人准备一张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和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100多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测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学生回答,同时依次在屏幕上出现表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师: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请同学们猜测一下。(分四人小组,猜测,然后反馈)
生1:我们认为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生2:我们认为是100。
师:看来各小组讨论,得出意见难以一致,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动脑,探究一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请同学们把学具袋拿出来。
二、自学反馈,教师点拨
(一)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红色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1分米,谁来说一说它的面积是多少?
生: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1=1(平方分米)。
师: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四人小组合作的力量,动手做一做实验(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
生1:我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红色的正方形上,横排每排摆10个,竖排每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10=100个,所以这个红色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
师:你们是用推导长方形面积公式用的“摆”的方法,主意不错!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2:我觉得这种方法太慢了。
师:有什么好的办法,请你告诉大家。
生2:我们用直尺去量红色正方形的边,边长正好是10厘米,所以它的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师:果然方便了不少,你们真聪明,大家同意他们的意见吗?
生3:我们还有更快的。
师:哦?说出来大家听听。
生3:老师告诉了我们这个红色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这个红色正方形面积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师:这种方法真妙!
师:刚才大家想的方法都很好,有的用摆,有的用量,还有的直接将分米换算成厘米来计算。同学们真聪明。但不管用什么方法,这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如果用平方厘米做单位都是?
生:100平方厘米。
师:同一个正方形,我们用平方分米作单位是1平方分米,用平方厘米作单位是100平方厘米,那么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
生: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二)知识迁移
1、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师:从上面的实验过程中,我们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那么同学再想一想:边长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以分米作单位,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分米?教师出示边长1米的正方形,并按照例题的要求提问两个问题
(1)边长1米的正方形纸,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把它划分成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划分多少个?它的面积多少平方分米?你们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讨论,自行解决,进行汇报。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那么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2、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一步强化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长度单位: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进率是10。面积单位: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是100。
3、反馈练习
(1)练习填空(课件出示)
1米=()分米1分米=()厘米1平方米=()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83页做一做题目。
8平方分米=()平方厘米5平方米=()平方分米3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订正时请学生说出想法。
(3)改错:7平方分米=70平方厘米1800平方米=18平方分米
三、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长度单位: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进率是10。
面积单位: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是100。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角的计算
教学目标:
1.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2.在独立探索中掌握角的加减计算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难点: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测量∠1的度数并说说你是怎样量角的?
2、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角的计算。揭示课题:角的计算。
新课探索
探究一
已知∠1=45度,∠2=90度,求∠AOB=?
请你们试着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指导书写格式。
小结:∠AOB是由∠1和∠2组成的,所以要求∠AOB的度数只要用∠1的度数加上∠2的度数。
练习:书P73/1练习
已知∠1=650,∠2=150,求∠AOB=?
已知∠3= ∠ 1+ ∠ 2, ∠ 1=180,∠2=720,求∠3=?
探究二
已知∠AOB=63度, ∠1=30度, 求∠2=?
(1)请你们试着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AOB是由∠1和∠2组成的,所以要求∠2的度数只要用∠AOB的度数减去∠1的度数。
已知∠AOB=1520
已知∠AOB=1520 ,∠1=700,求:∠2 =?
已知
已知∠3= ∠ 1+ ∠ 2, ∠3=800 ,∠2=500,求∠ 1 =?
课内练习
1、练习一 填空
(1)若∠AOB+600 =平角,则∠AOB=( )度;若周角-∠1=600 ,则∠1=( ) 度。
(2)从12时10分到12时20分,分针转了( )度。
2、练习二 下面都是用两块三角板组成的角,算一算它们各是多少度?
3、练习三 计算下列角的度数。
如下图,已知∠1=650 ,求∠2的度数。
如上右图,已知∠1=600 ,求∠2的度数。
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角的计算
解:∠
解:∠AOB= ∠1+ ∠2
=450+ 900
=1350
解:∠2 =∠AOB- ∠1
=630-300
=330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例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准确数、近似数的含义,知道它们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2.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亿以内数的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
难点:省略尾数时怎样进行“舍”和“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班有48名同学,有多少人去过万里长城?你们对万里长城有哪些了解?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出示:
长城距今大约有2500年的历史,长城大约有1万里长。我们班有48名同学,去过长城的有13人。
2.观察上面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有的数据前面加了“大约”,说明不是准确的数据;有的是准确的数据)
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运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1)理解“四舍五入”法。
A.投影出示:光明小学有1105名学生,红华小学有1920名学生。
教师:如果以“千”作单位,你认为光明小学和红华小学各大约有几千名学生?为什么?(光明小学大约有1千名学生,红华小学大约有2千名学生。因为1105接近于1千,1920接近于2千)
B.教师: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可以根据要求舍去这个数某一位后面的尾数。如果尾数的最高位小于5(如4,3,2,1,0),就直接把尾数舍去,改成0;如果尾数的最高位大于或等于5(如5,6,7,8,9),舍去尾数改写成0后,还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
例如:1105≈1000
↑
尾数的最高位小于5,把尾数舍去,改写成0。
1920≈20xx
↑
尾数的最高位大于5,把尾数舍去改写成0,向前一位进1。
(2)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3250 4608 7432 6501 3849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相互交流,再指名汇报,并说明求近似数的.过程。
教师: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法。
(板书:“四舍五入”法)
2.教学例7。
教师:如果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又该怎样求呢?
(1)投影出示例7。
先指名读出地球和太阳的直径各是多少,再引导学生理解“大约是多少万千米”的意思,就是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指名汇报求近似数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2756≈10000=1万1389000≈1390000=139万
(2)教师指出:第一步是求近似数,改变了数的大小,使用的是约等号,而第二步是改写成用“万”作单位,大小没有变,因此用等号。
3.教材第13页“做一做”。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题目中不同的要求,应怎样求近似数,再共同练一练,然后组织汇报,集体订正。
4.讨论:怎样求亿以内数的近似数呢?
引导学生归纳出求近似数的方法和步骤:先找到要省略的尾数,再找到尾数的最高位,用“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去还是向前一位进1。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二”第2题。
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再在小组中议一议。
2.教材“练习二”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
3.教材“练习二”第4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从课堂上学习的反应来看,大家对这部分知识理解是比较轻松的。在教学中,教师始终将学生当学习的主人,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00页例1,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十九第1~4题。
【教学目标】
1.掌握整百数及几百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2.联系已有知识经验理解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3.体验整百数及几百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片、视频展示台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知铺垫
出示主题图:学校组织大家秋游,如果每辆车限乘40人,每2人乘坐一排,你知道每辆车有多少排座位吗?
1.口答列式:40÷2=
2.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抓两个要点:(1)因为20×2=40,所以40÷2=20。
(2)因为40里面有20个2,所以40÷2=20。
3.小结:这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今天我们继续探讨口算除法。
(板书:口算)
[点评:切实抓住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找出知识的'生长点和最近发展区。为本课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充分的认知准备。]
二、独立尝试、合作研究
1.呈现主题图。教师:如果将题目改为“有200名师生。”
(出示主题图)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1)一共要坐多少辆车? (2)平均每人花车费多少元?
2. 学生自主探索算法。
(1)探索200÷40=教师:一共需要租多少辆车?该怎样列式?学生独立尝试解决
(板书:一共需要租多少辆车)。
(2)交流:同桌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汇报:集体交流——分两个层面。
第一,为什么要这样列式?(这是求200里有多少个40)
第二,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答案的?
(借助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抓两个要点:①因为40×5=200,所以200÷40=5。②因为20÷5=4所以200÷40=5。)
2.如果再增加一个条件“每辆车的租车费为840元”并将问题改为“平均每人需要车费多少元”你们能列式吗?
(1)解释:为什么“÷40”?(这是将840元平均分成40份求每份是多少)
(2)交流:同桌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汇报:集体交流——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答案的?(借助学生已有基础知识,抓两个要点:①因为21×40=840,所以840÷40=21。②840÷4=210,840÷40=21。)
方法二可利用生活实例进行解释,把40人分成10组则每组有4人,他们一共需要交纳840元,则每组为840÷10=84元,每人为84÷4=21元,练一练。先口算,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600÷30=450÷90=640÷40= 都可以利用想乘法算除法来解释,也都可以利用先“÷10”再除以一位数来进行计算。
[点评:建构主义认为“在实际有意义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本环节的教学问题与情境紧密结合,注重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去自主探索口算方法,凸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练习巩固、熟练口算
1.教科书第100页课堂活动,完成计算后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第102页练习十九1~4题。
(本案例由黄世鱼提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第六单元可能性
第2课时可能性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67—69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列举出简单随机事件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能正确判断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和与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能对简单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
教具准备:
数字卡片、红、蓝铅笔、正方体、红、黄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本课练习内容,板书课题。
二、完成练习十第5—9题。
1、第5题。
先让学生看图说说转动每个转盘,指针落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分别是怎样的,再逐一回答书上的问题。
2、第6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思考放铅笔的方法,再按要求完成操作。
展示、交流。
3、第7题。
摸出的结果可能有多少种?
(共有9个样本,因而就是9种)
摸出单数的可能性大,还是双数的可能性大?
(单数几个?双数几个?)
4、第8题
学生做这样的正方体,同桌合作,试一试,并填写统计图。
5、第9题。
先估计再实验。
三、思考题
列举出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再进行判断。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教材P25例2、例3及练习六第5、7、8、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除和除到被除数的小数末尾还有余数的两种特殊情况。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整数除法的验算知识迁移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验算,养成及时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 点:能正确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难 点: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中的两种特殊情况。
【教学方法】:利用教材情境,结合学生在例l中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归纳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结果。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如下题目)竖式计算下列各题:62.7÷3= 29.4÷21=
2.提问: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小数除以整数的知识。板书课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2)
二、互动新授
(一)教学例2。
1.情境引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热爱运动的学生,王鹏。看,在他的带动下爷爷也要开始锻炼身体了。(出示教材第25页例2)王鹏的爷爷计划16天慢跑28km,平均每天慢跑多少千米?
2.先让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列式:28÷16,再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当学生计算完成第一步,被除数末尾有余数12时,教师提问:接下来怎么除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并在小组内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根据小数末尾添上或去掉O,小数的大小不变的性质,在12的后面添上O看成120个十分之一再除。
教师提问:计算时被除数的末尾有余数时该怎么办?在余数后面添O继续除的依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时被除数的末尾有余数时,在余数后面添O继续除。它的依据是小数末尾添上O小数的大小不变的性质。由于被除数28是整数,小数点没有写出来,因此要在商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后,再写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演示。
3.追问:现在除完了吗?为什么?(因为还有余数,所以还没有除完。)
引导学生利用刚才总结的方法,将8的后面添上O看成80个百分之一,再除以16。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完成算式。
师进一步明确:在计算除法时,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要在余数的后面添O继续除。使学生知道:小数除法除到最后没有余数了,叫做除尽了。
4.引导总结:通过例1和例2的学习,谁能说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引导学生说一说,并出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O继续除。
(二)教学例3。
1.(出示教材第25页例3)王鹏每周计划跑5.6km,他每天要跑多少千米?
生独立列式:5.6÷7。
提问:观察这道算式与学习过的例l、例2有什么不同?
(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商会出现什么情况?
(不够商1)
3.追问:不够商1怎么办?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并总结: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不够商1,就应该在被除数的个位上方,也就是商的个位处写0,用0来占位。
引导:现在把被除数的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的数合起来看作56个十分之一,再除以7够不够除?商应该写在哪里?
引导学生明白商应该写在商的十分位上,教师板演,完成算式。
4.验算。这道题怎样验算呢?想一想整数除法是怎样验算的?能不能把这种验算方法应用到小数除法上来?学生独自试一试,再小组交流讨论。
集体汇报:用乘法验算,即0.8×7=5.6。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25页“做一做”第(1)题,并说一说当除到被除数的末尾还有余数时,怎么办?(添O继续除)
2.完成教材第25页“做一做”第(2)题。通过观察算式及结果,引导学生得出:只要被除数比除数小,个位上就不够商1,这样的除法得到的商都比1小。
3.完成教材第25页“做一做”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完成教材第27页练习六第12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1.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引导归纳:
(1)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继续往下除;
(2)除到被除数的末位仍然有余数,要在后面添O继续除。
2.师:谁能完整地总结一下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应该怎样计算?
引导归纳: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如果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继续往下除。
五、作业:教材第26、27页练习六第5、7、8题。
【板书设计】: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例2:28÷16=1.75(千米) 例3:5.6÷7=0.8(千米)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教材第81页例5。
【教学目标】:
1.掌握把除数看作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2.掌握灵活试商的技巧,提高试商速度。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把除数看作15、25进行试商的方法。
难点:灵活选择试商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算。
15×4= 15×6= 25×4=
24×5= 15×8= 25×8=
2.笔算。
188÷24= 245÷49=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后小结:在试商中当商大了或小了时,要用调商的方法,找到合适的商。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笔算除法。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5。
240÷26= ,怎么计算?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小组交流,看看有没有不同的试商方法,再汇报算法。
2.学生汇报试商方法和计算过程,教师将三种不同的试商方法和竖式板书出来:
3.这几种方法都对,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4.教材第81页“做一做”。
把你试商的`过程说给同学听听。
5.小结。
在计算除法时,可以把除数14、15、16和24、25、26分别看作15和25来试商比较简便。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十五”第2题。
小组内说一说、议一议,再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十五”第3题。
小组内分工完成,每人做4道,做完后互相交流、检查,同时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3.教材“练习十五”第4题。
小组内议一议,说说自己的发现。小组代表汇报,教师概括:被除数的前两位是除数的一半时,这些题的商都是5。
4.教材“练习十五”第6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想想该怎么解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小组讨论交流后,独立完成,小组汇报。
5.教材“练习十五”第1、5题。
学生独立练习,小组内互相检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地运用试商的方法。在教学时,可以结合具体练习巩固和复习前面学习的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的方法,然后通过举例子让学生用“四舍五入”法来计算,感受多次调商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用不同的方法试商,培养学生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试商的方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四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74-76
教学目标:
1、从生活中的圆形物品出发,感受生活中圆形物品的特征。
2、认识圆心和半径,并会用字母表示。
3、通过正确使用圆规画圆,建立圆的初步概念。
4、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法,培养合作意识,培养空间观念,感受到几何图形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圆上所有的点到固定点O都有相同的长度r”,认识圆心、半径,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圆的概念和画圆的技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单、视频、圆规、绳子、圆形物体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情景引入
同学们,一滴水滴到平静的水面上,会形成怎样的波纹呢?(圆形的波纹)
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圆、发现圆,你在哪些地方看见过圆?
(先小组交流,后全班反馈)
2.欣赏生活中的圆
(媒体展示)你们看,这是老师搜集的一些素材,请大家欣赏。
3.学生交流对圆形物体的感受和对圆的认识
4.揭示课题
看来,生活中圆真是无处不在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走进圆的世界。(板书:圆的初步认识)
二、尝试探究
(一)尝试用各种工具画圆,认识圆心和半径
1.交流画法
①利用圆形物体画圆。
②利用细绳、图钉画圆。(机动)
2.介绍生活中如何画圆,认识圆心和半径
①展示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
师:体育老师经常在操场上画圆,他是怎样画圆的呢?(媒体演示)
②老师演示用绳画圆。
师:那老师也试试看,在黑板上画圆。
(一端用图钉固定在黑板上,另一端用细绳扎上粉笔,拉直绕一圈。)
师:借助绳子画圆,只要固定一点,确定长度,旋转一周就可以得到一个圆。
(板书:固定一点,确定绳长。)
③认识圆心和半径。
师:我们把这个固定的点给它取个名字叫“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这根细绳的长度就是这个圆的“半径”,用字母“r”来表示。
(板书“圆心O,半径r”)
3.引出圆规:生活中除了用这些工具来画圆,聪明的数学家们早在很久以前就发明了一种专门用来画圆的工具——“圆规”。
(二)尝试用圆规画圆
1.介绍圆规的构造
(圆规有两只脚,一只是带针尖的脚,一只是带有铅笔的脚,还有一个把手,是用来旋转的。)
学生第一次尝试画圆
师:想不想自己来试一试画圆?画一个圆不成功可以在旁边再画一个。会的同学可在小组内传授经验,互相交流学一学。(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师巡视指导。)
3.老师示范用圆规画圆
师:请看老师是怎样规范画圆的?边看边思考你刚才的画法和老师的有什么区别?
4.学生再一次尝试画圆(画在作业单上),并交流画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
5.师生边交流画法,边尝试第三次画圆。
(先用铅笔在画纸上画一个“×”,再把圆规两脚分开一定的距离,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上,握住圆规的把手,把带有铅笔的.脚绕固定的点旋转一周。)
交流总结:画圆三步骤:固定圆心、确定半径、旋转一周。
6.学生第四次画圆
请大家再一次拿出圆规画一个最漂亮的圆,画完后标上圆心“O”和半径“r”。
学生展示,纠错
师:画圆还要注意哪些地方?
师:如果手捏住圆规的两个脚来画,会怎么样?画圆会成功吗?
师生小结:就像体育老师用的绳子要拉直,不能改变绳子的长度一样。在画圆时,应保持圆规的两脚距离不变,即半径不变。
(三)探究圆的半径的特征
1.小游戏:比一比:在同一个圆上,谁在30秒内画的半径最多?你发现了什么?
(圆有无数条半径。)
2.师:请你再量一量这些半径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同一个圆内,半径的长度是相等的。)
(四)问题解决
师:小胖他们小队正准备做夺宝游戏呢!
出示游戏图:×××××××××(队员)
(宝藏)
①对于这样的队形,你觉得怎么样?
②要使这个游戏公平,你能设计出一个好队形吗?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学会了哪些本领?你有什么收获吗?
四、课后作业
完成综合与实践活动作业单“我是数学小博士”和“我是小小设计师”中的任务。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上教版四年级第一学期P74~75
教学目标:
1、经历主动探索、操作画圆等活动,理解圆的本质特征。
2、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认识圆心、半径并知道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理解圆的本质特征。
教具准备:
圆规、课件、三角尺
学具准备:
圆规、直尺、A4纸、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丰富表象,初步感知圆的形成过程。
1、寻宝游戏:
师:小胖得到一张纸条,宝物藏在距离小胖3米远的地方。请你在这张纸上点上一个点,这个点就是小胖,这个宝物在哪儿呢?在纸上表示出你的想法,纸上1cm表示1m,请你表示出距离小胖3m远的宝物可能所在的位置。
揭题:带着这个问题走进我们今天的学习,齐读课题。(板书:圆的认识)
2、对比认识:
师:图形不同他们的特点也不一样,所以确定他们大小所需要的数据也不一样,我们今天学习什么?圆的大小究竟是谁确定的呢?
二、尝试画圆,揭示圆的本质特征。
1、认识圆心,半径
师:请你在空白纸上,画出3个圆,可以同样大,也可以画3个大小不一,边画边体会,圆的大小有谁确定?
师:要画出大小一样的'圆,有什么窍门,怎么样保证画出的圆的大小完全相同?
(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点)
师:只要保证圆规两脚的距离不变,画出的圆大小就一样的,同意吗?
师:要想画出大小不同的圆,有什么窍门?
师:圆规开口的两个脚或者两个针尖的距离不一样。
师:这样看来,圆的大小是谁确定的呢?
师:圆规开口的大小决定圆的大小。
师:我们就以这个圆为例,针尖在这里,圆规两脚的距离,指的是从哪儿到哪儿的距离?(书空)
师:你能用一条线段把他表示出来吗?(呈现作品
师:像这样,一端在圆的中心,一端在圆上的线段,数学中把他叫做什么?
师:中间这个点叫圆心,用字母0表示,连接圆心0与圆上某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
师:找到圆心O,标上半径r。
总结:现在看来,圆的大小是由半径决定的,半径越长,圆越大,半径越短,圆越小。
2、探究圆的有无数条,半径都相等
师:小组讨论,看看那个小组认识最深刻,方法最多元。
师:先解决第一问题,半径真有无数条吗?
师:圆的半径有无数条都相等,都相等吗?拿出理由啦,没有理由的都只能成为猜想。
师总结:得出结论了圆的半径有无数条,同一个圆里面半径都相等。
3、深化对比
真因为这样,200多年前,我们伟大的思想家墨子,说了“圆,一中同长也”
,一中指,同长呢?正因为一中同长,虽然有无数条半径,但只要几条就能知道圆的大小?
师:难道以前的这些图形不是一中同长吗?
4、认识直径
师:在圆里面,除了半径能决定圆的大小,还有一条线段也能决定圆的大小,找一个圆画出心目中的直径。
展示作品:直径
师:是不是圆里面的随便画一条就是直径?怎样的线段是直径?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师:穿过圆心,两个端点在圆上。
半径有无数条,长度相等,猜猜直径有什么特点?
师:直径有无数条我们就不在研究了,和我们刚才的半径无数条的想法差不多,那为什么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呢?除了测量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说明?
师:同一个圆里面,直径是半径的2倍。
想圆猜物。
师:那我就来点线索,当我线索出来的时候,第一独立思考,第二,同桌前后迅速碰撞,猜一猜我带的是什么?
半径:15cm
师:仔细观察这个钟面,你在这个钟面上,你找到圆了吗?他指完了,还有别的圆的,你可以继续补充?
师:哪根针转出的圆大?
说明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圆的大小和半径有关,既然圆的大小和半径有关。谁决定了圆的位置?
师:他在没有圆的地方,他发现了3个动态的圆,这就是数学的洞察力。
直径:135cm
师:数据太大了,我再给点提示。
师:全球最大的摩天轮,知道在哪儿吗?伦敦眼,杨老师为了上好这节课,专门跑了一趟伦敦,拍了张照片我就回来了。话说那天去啊,杨老师和杨老师的朋友一起去的,他知道杨老师是数学老师,就给杨老师出了一道题,他说我们俩这次做摩天轮分开来坐,而且坐得越远越好,他蹭蹭蹭的爬上去了,你猜我在哪儿?
师:谁能用数学的语言描述一下,我究竟坐在那儿?
原来我在直径的那里,他在直径的那里。
师:当我们把这些线段连起来,圆里面发现了许多的线段,仔细发现,哪条线段最长?(直径最长:原来小小的游戏里面,蕴含着朴素的道理,直径是一个圆里面最长的线段)
总结回顾
师:最后,千金难买回头看,距离小胖3米的宝物为什么是圆呢?又真的是圆吗?
师:你能说说球和圆有什么区别?
学习到这儿,我们的数学课将要结束了,杨老师希望在座所有的同学都能拥有一双数学的眼睛,你会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圆,了解更多圆的奥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的读写,并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为以后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大数,并计算大数奠定了知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概括的能力,喜欢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渴望获得成功的体验。
根据教材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三、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数位表以及读、写亿以内数的过程。
2、认识亿以内的数为顺序,知道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能读、写亿以内的数。
3.对现实生活中与大数有关的事物感兴趣,体会大数在表达和交流信息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总结概括的能力,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四、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读写法。
难点:亿以内数读写的方法。
五、教具、学具
在教学中我准备了如下的教具:多媒体课件(PPT)
六、教学、学法
这节课我运用的教法有:情境导入法、操作发现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有:自主探究法、观察比较法、合作交流法
七、教学手段
? 教学中借助电子白板展示例题、练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体现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八、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从趣味读数导入,借助学生会读的典型数据,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再联系生活,引入生活中的亿以内的数,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信息读给大家听。 目的是让学生深切地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我安排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探究亿以内数的读法
我首先出示数位表,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数位表的分级特点以及个级和万级数位排列的特点。这一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观察交流数位表,为读写亿以内的数做好准备。
课堂上先引导学生利用数位表读数,初步体会亿以内数的读法;再让学生在没有数位表的情况下读数,使学生感受到分级的必要性;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亿以内数的读法。这样设计使每一位学生既深刻体会到了亿以内数的读法,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为了巩固亿以内的读法,我又设计了读数大比拼的游戏。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继续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并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此时,孩子们正处在成功的喜悦中,我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出:这样的数怎样写呢?激起学生想继续探究的兴致,这样就自然的进入活动二的教学环节。
活动二:探究亿以内数的写法
首先提出活动要求:你能试着写出这些数吗?
在学生试写、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的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我又设计了写数比赛。
这个活动的设计意图是:既能让好学生吃得饱,又能让差学生够得着。给了学生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又在快乐中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本节课的新知。
(三)发散思维,拓展延伸
以上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了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但学生仅仅会直接的读数和写数。为了让学生在掌握亿以内数读写法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我进一步设计了写数的游戏。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又达到了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课堂小结,反思提升
这一环节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引导学生从知识、过程、情感三方面进行总结。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在直观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观察、推理、总结的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5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9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3-28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07-26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04
【热】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9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荐】12-12
【荐】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8
【精】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9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热门】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