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7-26 10:33:38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实用)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实用)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教科书P55、56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了解到什么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有32人跳绳,6人一组,可以分几组?

  二、新课

  师:这个活动有没有进行平均分?

  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小组讨论)

  汇报,师板书:32÷6

  学生独立算出结果。

  汇报:可以是横式,也可以是竖式。

  师问:得到的5是什么意思?2又是什么意思?所以单位是什么?

  师:在解决这样的题目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来选择用什么算式解决。注意结果的单位。

  三、做一做

  出示食品饮料柜,问: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1)师:现在小丽有20元,全部买矿泉水,最多可以买几瓶?剩几元?

  思考:买同样的东西是不是把钱进行平均分?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注意对横式单位的检查。

  (2)如果你有15元,你能提出一个减法、一个有余数除法、没有余数的.除法问题吗?(小组讨论、汇报)

  四、练习

  练习的第3题

  出示四月份的日历。从日历上你发

  现了什么?师提出问题:四月份有几个星期?

  要求有几个星期,必须知道什么信息?

  四月份有几天?一星期有几天?

  学生得出解决的办法。30÷7

  既然有4个星期,那么一定会有几个星期六和几个星期天?如果要使四月份有5个星期六和5个星期天,那么剩下的两天就分别是六、日。所以4月1日可能上星期六。

  五、作业:练习十三的第1、2题。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汕头市潮阳区铜盂小学吴少君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学、互学、小组讨论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培养交流与合作的探究意识与能力。通过课件动态展示活动,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际操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严谨求真、刻苦钻研的学科精神。

  学情分析:学生对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的形状,已经建立了初步的表象,能识别各种图形,并能在常见物体上找到这些形状的面,知道了这些图形可按边的多少进行分类。学生对它们的特征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各有4条边、4个角。另外,学生已经有了长度观念,形成了一定的测量技能,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且积累了一定的有关图形折、拼、摆等操作的经验,所有这些都为本单元的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和保证。

  教学重点:

  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推导。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幻灯片、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识

  师:同学们,老师手里有一些不同图形的卡片,请大家指出它的周长,并说说什么叫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课件同时展示卡片的周长。

  2、师:课件展示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物品,请同学们指出它们的周长,说一说它们的特点。

  二、探究新知

  1、通过卡片指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从而引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2、 小组合作学习。

  (1)师:这两张卡片,一个是长方形的,另一个是正方形的, 它们的周长是多少?哪个周长比较长?(指名说)

  学生讨论回答:

  ①长方形的长;

  ②正方形的长;

  ③两个图形同样长。

  师:到底是谁说的正确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它们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3、探究长方形的周长。

  (1)师:课件展出一个长方形的图画,如果现在老师告诉同学们这个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4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怎么求周长?学生经过自学、互学和小组讨论后出现的方法有:

  ①长方形的周长=6+4+6+4=20(厘米)

  ②长方形的周长=6×2+4×2=20(厘米)

  ③长方形周长=(6+4)×2=20(厘米)

  小结:通过观察,求长方形周长,同学们想出了3种方法。一种是四条边长连加的和;第二种方法是用两个长的'和加上两个宽的和;第三种方法是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的2倍来求周长。第三种方法运用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那么你们认为那种方法比较简便呢?你喜欢哪一种呢?

  (2)师用多媒体动态、随机演示把长方形拆成四条边又合并起来的过程,展示学生的三种不同算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第③种方法无论是书写还是计算都比较方便。并总结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老师带领同学齐读长方形公式:"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加宽的和乘于二"。

  (3)师:我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在实际练习时,要根据具体题目选择合适的方法。但无论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知道什么条件?(长方形的长和宽)

  (4)练习

  出示课件:用我们探究出的公式算一算。

  ①做一做1、一个长方形的花坛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②用一根铁丝做一个长是9厘米,宽是7厘米的长方形,铁丝多长才够?

  4、探究正方形的周长。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师:课件展出一个正方形,边长是5厘米,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学生探讨:

  同学1:5+5+5+5=20(厘米)

  同学2:5×4=20(厘米)

  (2)师用多媒体动态、随机演示把正方形拆成四条边又合并起来的过程,展示学生的两种不同算法),学生通过理解说出这些算式的意思。

  方法一: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方法二: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3)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正方形周长=边长×4

  想一想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必须要用到什么?

  (学生经过思考知道,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它的边长。)

  老师带领同学齐读一边公式:"正方形的周长等于边长乘于四"。

  (4)练习

  出示课件:用我们探究出的公式算一算。

  ①做一做2、一张正方形桌子,边长是20分米,要在它的四周缝上花边,花边的长是多少分米?

  ②用4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这个大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三、巩固提高

  1、用6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周长是( )厘米。

  2、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它的边长是( )厘米。

  3、张大伯要利用一面墙围一个长方形鸡圈,如果这个鸡圈长10米,宽8米,围这个鸡圈最少需要多少米塑料网?

  4、一张长方形纸片,长4分米,宽3分米,用这张长方形纸片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余下部分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四、作业

  1、课本87页 2、3题。

  2、课本88页 6、7题。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一、教材内容 :

  教材P60 例1

  二、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的算理。

  四、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答题纸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提问:(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例1情境图)瞧,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从这幅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质疑:根据以上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一共有多少支彩笔?

  2.口答列式 师课件出示小精灵的问题: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支彩笔?你会列算式吗? 指名回答;3×12或12×3,教师板书12×3= 3.尝试计算 提问;"12×3"该如何计算?

  (1)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小组内交流算法,找出自己喜欢的方法,写或画在答题纸上。

  (3)请几名代表汇报交流,学生讲解各自的'思路。

  方法1:连加 12+12+12=36

  方法2:分解组合 10×3=30 2×3=6 30+6=36

  方法3;拆数 比如9×3=27,3×3=9,27+9=36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比较算法 讨论:以上算法哪种比较简便呢?说明原因

  (1)小组内讨论

  (2)集体交流,说明理由 (方法三和方法四都好理解,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一般用计算的方法来算。方法一如果因数的个数多了,算起来就比较麻烦。方法二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比较简便。方法五虽然因数不管是几都能算,但是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相乘,乘后再加,非常麻烦。)

  2.合作学习,探索竖式 引导:从刚才讨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合的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可以将这三个算式组合起来,写成一个竖式。请同学们试试看。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把讨论结果写在答题纸上。教师巡逻并适当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板书讨论结果。 生1: 1 2

  (3)让板书的两个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思路

  生1:先用2和3相乘得6,再用10和3相乘得30,30加6得36.

  生2:先用个位上的2和3相乘得6,把6写在个位上,再用十位上的1和3相乘得3,表示3个十,也就是30,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把3直接写在十位上。

  (4)评一评,哪种方法更简便?

  3. 规范格式,归纳方法。

  (1)课件演示: 教师边用课件演示,边讲解:第二个因数要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从个位乘起,先用3乘2得6,表示6个1,写在个位上;再用3去乘十位上的1得3,表示3个十,把3写在十位上(用虚线在个位写一个0),再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就得36.因为积的十位上的3表示3个十,所以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把3直接写在十位上。

  (2)小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我们把这两个相乘得数都叫做因数,最后的得数叫做积。

  (3)同桌互相说一说12×3笔算竖式的过程。

  4.小结:在计算时,先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位数每一位上的数,与哪一位上的数相乘,就把积对着那一位写,最后把所得的积相加。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的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竖式计算。

  (2)集体交流订正

  2. 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的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竖式计算。

  (2)集体交流订正 师强调: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位数每一位上的数,与哪一位上的数相乘,就把积对着那一位写,最后把所得的积相加。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谁来说一说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时要注意什么?

  生1: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在计算时,先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位数每一位上的数,与哪一位上的数相乘,就把积对着那一位写,最后把所得的积相加。

  生2:用竖式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一般要把多位数写在上面,一位数写在下面。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63页练习十三第一题列竖式计算。

  六、板书设计: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不进位)

  1)连加 :

  12+12+12=36(枝)

  2)数的组成

  10×3=30

  2×3=6

  30+6=36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指一指等活动感知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并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给予学生探索求周长的策略。

  2、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成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并通过探索求周长的策略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通过操作活动,能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学会与他人合作。

  【重难点】

  理解周长的定义,掌握求图形周长的策略。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树叶、直尺、磁钉、棉线。

  学具准备:三角尺、学具袋、学习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创设情境

  师: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在一个农庄里住着一位王老伯,他种了许多的蔬菜,还养了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可是,这群淘气的.小动物经常跑到菜地里偷吃庄稼,看着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庄稼被小动物们糟蹋了,王老伯非常着急。为了保护这些蔬菜,王老伯想了一个办法,他打算用篱笆将菜地围起来,怎么围呢?唐老鸭帮忙设计了两种方案,仔细观察一下,你认为哪种方案最合理呢?(第一种封闭,第二种没有围完,不封闭,学生交流后认识到第一种最好。)

  师:经过同学们的认真分析,王老伯也选择了第一种方案。在菜地的一周围上了篱笆,保护了蔬菜。菜地一周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菜地的周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周长的认识(板书—周长的认识)

  二、积极参与探究新知。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菜地的周长,现在你能找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吗?谁来试一试。

  1、(重点引导学生画出树叶的周长,指出国旗的周长、数学书、钟面的周长。)

  师:不管从哪里开始,只要沿着图形的边线画满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2描周长

  师:刚才我们指出了图形的周长,你能用笔描出图形的周长吗?

  请用红线描出下面图形的周长,看谁描的最漂亮。(老师巡视)

  师:现在我们看看唐老鸭又是怎样把周长描下来的。(课件演示)

  3、初步概括周长定义。

  师:现在,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什么是周长,你觉得该怎么说?

  生: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教师同时板书)。

  3、完善周长概念。

  师:米老鼠看到唐老鸭把图形的周长描得这样好,也不甘落后,找来了4个图形,我们一起看看:下面那些图形能找出他们的周长,哪些不能找出它们的周长?

  生:......

  师:象第二、第四这样没有围拢,有缺口的图形,我们叫做不封闭图形,它们没有周长。第一、第三这样首尾相连,围拢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他们才有周长。

  师:现在你觉得"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这句话完整吗?如果不完整,还应该加上什么词语才准确。

  生: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

  (师适当板书封闭图形,完善周长概念,然后读一读,要求读出里面的重要词语)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师:现在我们认识了周长,现在能不能利用周长帮王老伯算一算,到底要准备多长的篱笆才能把菜地围好呢?

  (引导学生计算三角形的周长)

  2、小组合作完成正方形、五角星、圆的周长。

  师: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们帮王老伯解决了难题,现在老师还有一个难题:下面3个图形的周长怎么计算呢?

  师:同学们的量得很准确,也计算得很细心,唐老鸭想和他家比试一下,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生;敢

  师:欢迎来到智慧宫,现在进入第一关"1、火眼晶晶辨真假。"

  2比眼力,考智力。

  四、全课总结强化新知

  师:回顾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

  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周长,其实周长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希望大家能多把学到的知识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数学知识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五、布置作业

  回家找找一些物体的周长。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用简单方法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因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添上几个0。

  关键:让学生自己探索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一)直接说出得数

  60×3 14×2

  600×3 140×2

  6000×3 1400×2

  1、你能直接说出这些题的得数吗?

  2、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组题,你有什么发现?

  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添写几个0。

  3、这样的口算乘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呢?

  小结学生的回答:计算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用另一个因数去乘第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后面添上几个"0"。

  (二)用最快的速度口算下面各题:

  220×3= 230×2= 400×3= 6000×5=

  1、谁能用最快的速度口算这些题?

  2、最后一道题的末尾怎么出现了4个"0"?

  (三)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58×6= 703×5=

  1、你能用竖式计算这两道题吗?

  2、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小结: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要从个位算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设计意图:通过准备题复习已学过知识,将学生引进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习新知理清思路,做好准备。)

  过渡: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

  2、能熟练用简便方法计算。

  二、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一)、设疑,引入新课

  1、问:你去过图书室吗?进了图书室,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2、读书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谈谈读书有什么好处,读了哪些书,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增长见识。

  (二)﹑合作学习,探讨算法

  为了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学校图书室买了3套《小小科学家》丛书,每套280元,请同学们算一算,一共要付出多少元?

  1、出示学习提纲:

  (1)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每套280元"是什么意思?怎么求"一共需要多少元?"

  根据学生的分析回答,列出算式:280×3 =?

  (2)请同学们估计一下结果。

  (3)实际"一共需要多少钱"请同学们自己先来试着算一算。(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算完后和同桌的同学交流自己的算法。

  2、学生汇报,展示不同的算法,说出算理。

  280×3=840(元)

  第一种算法:第二种算法:

  2 8 0 2 8 0

  × 3 × 3

  ----- -----

  8 4 0 8 4 0

  (设计意图:利用知识的迁移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自主探索不同的算法,重点是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再通过比较、优化算法。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两种算法得数一样,你喜欢哪一种算法:

  如果用第二种算法,笔算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列竖式时要怎样对齐?

  (第二个因数要和第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

  (2)怎样相乘?(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

  (3)乘完后怎样写0?(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4)小组汇报。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谁能把刚才的计算方法总结一下?

  小结:计算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时,所列竖式的第二个因数要和第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概括,加深学生对简便算法的认识和理解,能够熟练正确进行计算。同时,鼓励学生能多发表自己的想法,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很快探究出了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且找出了比较简便的方法,老师觉得你们表现得太棒了!现在让我们共同来做练习:

  (一)、我会做(学生独立完成,个别学生板演)

  420×6 370×5 130×9 260×7 1500×3

  (二)、我是小法官。

  (1)计算230×4时,积的末尾有一个0。()

  (2)计算25×6时,积的末尾没有0。()

  (3)150×4=60()

  (4)26×0 =26+0 ( )

  ( 5 )4800×5的积的末尾至少有2个0()

  ( 6 )一位数乘多位数时,多位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一定有几个0。()

  (三)、我来当医生

  下面的计算对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208×4=8032 350×6=210

  208 350

  × 4 × 6

  --- ---

  8032 210

  (四)、设计广场,请你当小小设计师。

  ()×()=2400

  (设计意图:练习题形式多样,覆盖面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

  四、整体回顾,总结评价

  谈话: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觉得你们组表现怎么样?

  (设计意图:通过自我总结和自我评价,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以便于及时整理自己的学习思路,更快地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五﹑板书设计: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例6学校图书室买了3套《小小科学家》丛书,每套280元。一共花了多少钱?

  280×3=840(元)

  第一种算法:第二种算法:

  2 8 0 2 8 0

  × 3 × 3

  ----- -----

  8 4 0 8 4 0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本节课要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学生通过把各种四边形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学情分析

  学生课前对一些特殊的四边形,如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有一定了解和感性认识,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可以得出四边形的普遍特征。我班学生善于在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以良好的合作探究学习习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思维活跃,因而课堂上我应充分给他们动手和表达的空间和时间。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和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找出四边形特点。

  2、能够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难点:掌握长、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的校园越来越美,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图形?

  二、初步感知,发现特征

  1、试着说一说,你想象中的四边形是什么样子的?

  2、四边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请你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形的。

  三、四边形的分类

  四边形是一个大家族,不同形状的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也有一定的区别。你能把它们按一定的标准分分类?先想想你打算怎样分?小组成员互相交流交流,并统一意见。提示:你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些四边形的角;你还可以用尺子去量一量这些四边形的边……

  五、巩固拓展

  画一画

  1、画一个任意四边形。

  2、画一个四个角都是直角并且对边相等的四边形。

  3、画一个对边相等,但没有直角的四边形。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案背景: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85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我拟订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通过算一算、议一议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和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张扬学生的个性,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并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最优化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创立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运动会吗?那天,同学们都比赛的很激烈,玩得很开心!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也在进行着运动会,你猜,什么运动会?(森林运动会)

  师:森林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可多了,有:(骑车、跨栏、拳击、射击)。下一项运动项目马上就要开始了,想不想看?

  2、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这项比赛是龟兔赛跑。1号选手是兔子小姐,2号选手是乌龟先生。比赛马上就开始了,这时狮子王就说了:"请兔子小姐绕第一块草坪跑一圈,乌龟先生绕第二块草坪跑一圈。"听狮子王这么一说啊,兔子小姐就急了,说:"不公平,不公平!我跑得路线比乌龟先生跑得路线长。"

  师:诶,同学们,到底谁跑得路线长呢?谁来猜猜?

  师:如果想比较他们谁跑得路线长,就是在比较这两个图形的什么?

  生:周长。

  师:嗯,第一个图形是--(长方形),第二个图形是--(正方形)。

  师:那么今天啊,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探索新知

  师:你看啊,刚刚兔子小姐都急死了,我们先从兔子小姐开始可以吗?我们来看兔子小姐这一块草坪,要求出这个长方形草坪的周长,首先需要知道什么?--(长方形的长和宽)

  师:狮子王也采用了同学们的方法,量出了长方形的长是6米,宽是4米,那么,另外两条边需要量?--(不要)。因为长方形--(对边相等)。

  师:现在你们知道了这个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你能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吗?这样,老师给你点时间,请你在草稿本上先独立计算。

  教师巡视,挑选三位同学上黑板板演。

  生1:6+4+6+4=20(米)

  生2:6×2+4×2=20(米)

  生3:(6+4)×2=20(米)

  师:现在请你们看看黑板上三位同学的做法,我们先请他们介绍一下自己的方法。

  生1:长方形有四条边,将四条边加起来就得到了长方形的周长。

  生2:因为长方形有两条长,有两条宽,用两条长的加两条宽就得到了长方形的周长。

  生3:先将一条长和一条宽相加,有两组这样的长和宽。

  师:刚刚同学们真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想到了这么多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那现在老师想问大家,在这三种方法里,你觉得那种方法最简便?步骤最少?

  师:因为它很简便,其实在我们数学里讲究的就是简洁美。那么,另外两种方法也对,但是没有第三种简便,所以我们以后再计算的时候采用第三种方法。老师把第三种方法移到正中间来,现在请你看看,6是这个长方形的`什么?4呢?那这个小括号又表示什么呢?

  师:有几组这样的长加宽呢?(2组)。所以,还要×2,表示有两组这样的长加宽。

  师:那么,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同学们就总结出来看,就是(长+宽)×2。现在请你读一遍。

  师:你们都会了吗?现在老师想出两道题目考考你们,可以吗?请你用刚刚总结出来的方法计算。一二大组做第一个,三四大组做第二个。

  师:那么刚才,我们已经帮助兔子小姐计算出了第一块草坪的周长,现在该轮到谁?

  师:乌龟先生应该等不及了。吴贵先生的草坪是块正方形草坪,需要我们计算出什么--(边长),正方形有一个特点--(四边相等)。

  师:狮子王量出了边长是5米,你能求出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吗?请你在草稿本上独立计算。

  学生上讲台板演

  生1:5+5+5+5=20(米)

  生2:(5+5)×2=20(米)

  生3:5×4=20(米)

  师:那么哪种更好呢?

  生:第三种

  师:老师将第三种移到中间来,谁能说说,5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现在你能像刚刚总结长方形周长公式一样总结出正方形周长吗?小组进行讨论。

  生: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师:嗯,同学们真厉害,总结出了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就是:边长×4 ,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师:都明白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两道题来练一练!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了,那么我们通过计算,发现这两块草地的周长--一样长。所以狮子王安排的比赛公平吗?比赛马上开始了!谁赢了啊?我猜:兔子小姐肯定又在路上睡大觉啦!

  三、练习巩固

  师:那么今天咱们不仅看看比赛,而且还掌握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你们都会了吗?让我们一起去冒险岛冒险吧!Are you ready?

  1、第一关:解密游戏

  你的朋友被困于冒险岛,你必须在一分钟之内说出密码,才能解救你的朋友!准备好了吗?

  长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

  2、第二关:火眼金睛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2)一个长方形长是5厘米,宽是2厘米,它的周长是7厘米。

  (3)一个正方形边长是6厘米,周长是24厘米 。

  (4)用同样长的两根铁丝围成的长方形周长比正方形周长长。

  (5)正方形的周长是8米,则边长是2分米。

  3、第三关:小能手

  黄小鸭一块边长为20厘米的正方形手帕,用90厘米的丝带能围一圈吗?

  教师引导:用丝带围一圈,就是要求这个正方形手帕的什么?(周长)

  如果周长小于90厘米,就能围一圈;

  如果周长大于90厘米,就不能围一圈。

  4、第四关:小小数学家

  运动会结束后,羊村的羊羊们邀请狮子王来自己啊做客,狮子王首先来到了美羊羊家,接着去了沸羊羊家,再去懒洋洋家,又去了沸羊羊家,最后回到了美羊羊家。已经知道美羊羊和喜洋洋的加相距60米,美羊羊和沸羊羊的家相距40米,现在请问你,狮子王一共走了多少米?

  师:第四关是最后一关看,恭喜你们冲出冒险岛闯关成功!

  四、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呢?

  点评:

  1、在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时,有些操之过急,探究的力度还不够,未讲透公式,还要再详细讲解,先理解再使用。

  2、重点突出,但难点未突破,而且学生板书未指出错误。

  3、在新授时学生的兴趣不是很高。

  4、在习题时,要带学生读题。

  5、课堂激励手段多样,有效到位。情境贯穿始终,很有童趣和吸引力,流程清晰,逻辑性强。

  6、练习题有梯度。

  7、有教学机制,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强。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一、 教材分析:

  1. 分析《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2. 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部分: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教材先通过例1~例2两道例题,分别让学生认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初步建立起几分之一的表象。教材又通过例3教学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比较。

  3. 分析本课内容与小学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

  二、 学情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2.方法与过程目标:

  在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的学习活动中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对单位"1"的认识的渗透。

  五、教学策略和手段

  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同时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

  直接板书"分数"。

  问:你听说过他吗?在哪儿见过或者听过。学生自由发言。

  你想问分数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问。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课。

  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引出1/2。

  (1)、创设分月饼的情境,出示题目。让学生在列出算式的基础上,回答结果。

  4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几个?

  2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几个?

  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几个?

  提问:怎样列式?分了几个?(半个)

  (2)、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一半。可让学生将结果写在黑板上。

  2、动手操作,认识1/2。

  (1)、出示圆片,代替月饼,请一个学生,分一分。

  (2)、教学1/2的读法、写法。

  (3)、动手折一折,并用斜线表示出图形的1/2。完成后可以让学生多介绍自己的折出的分数。

  (4)、提出讨论问题:把一个图形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这句话对吗?同桌两人讨论后,组织发表讨论意见。

  (5)、引导观察展示的图片思考:不一样的图形为什么动能表示1/2。

  3、认识1/4等多个几分之一的分数。

  (1)、拿出正方形纸片折出它的1/4。并展示在黑板上。

  (2)、你还能创造出什么分数,请学生动手做一做。并展示在黑板上,展示的时候让学生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

  (3)、课件展示五分之一等分数。

  4、总结

  像x、x、x等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5、自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出示各部分名称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第一关:读一读。出示后指名读一读。

  第二关:看图写分数。写出分数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第三关:辨一辨。判断对错,并说说理由。

  第四关:找分数。

  第五关:终极挑战。

  (四)介绍分数的发展,传播数学文化。

  (五)总结全课。

  说说自己的收获。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67-68页的例5、例6及做一做,练习第1-4题

  教材分析: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是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的一个难点,学生已有多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基础,经历了不进位与进位的笔算过程。本节课的关键有两点:一是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二是笔算过程中不管因数中间是否有0,都要用这个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即使是0也要乘,注意0的占位。

  教学目标:

  1、知道"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经历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体验推理、迁移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0的乘法算理,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生交流

  师引入本课主题,学习有关0的乘法,板书课题:多位数乘一位数,回顾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师生口述,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1.师板书课题,多位数乘一位数,有"0"的乘法。

  2、老师出示课件,让学生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知道"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进一步理解乘法的算理。经历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过程,能正确进行计算。体验推理、迁移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口算训练:

  0+6= 8+0= 9-0= 0x5=

  7x0= 10x6= 5x30= 50x8=

  200x7= 1x2x3x0= 1x2x3+0=

  师生交流有0的运算的特点。

  二、授新互动

  1、师出示课件例5:运动场的看台分为8个区,每个区有604个座位。运动场共有多少个座位?

  2、生读题题,理解题意,弄清数量关系,尝试列式,生口述,师板书,604×8=

  6 0 4

  × 3 8

  4 8 3 2

  想:十位上写几?

  (十位上0乘8得0,加上个位进的3,在十位上写3)

  3、生完成例5中练习,完整地解决问题。

  师强调解题过程。

  4、出示课件(学校买了3套《小小科学家》丛书,每套280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先估算一下:大约要多少元?

  5、师要求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学生汇报交流、质疑。(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做法)

  2 8 0 2 8 0

  × 2 3 × 2 3

  8 4 0 8 4 0

  想: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0前面的数,再在积的末尾添上0。

  比较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一些?(第二种方法简便些。)

  师板书课题: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师生交流,完成课件改错题 。

  三、当堂训练:

  1、 生独立完成P66"做一做"

  师:想一想,0和一个数相乘与0和一个数相加结果有什么不同?

  2、指3名学生演板,然后集体订正。

  201×3 607×4 840×5

  3、比一比,哪个算式得数大。

  1+2+3+4 1×2×3×4

  1+2+3+4+5+6+7+8+9 1×2 ×3×4×5 ×6×7×8×9

  师:要想让加法的得数比乘法大,( )里应填几?( 括号里必须填同一个数。)

  1+2+3+4+5+6+7+8+9+( ) 1×2 ×3×4×5 ×6×7×8×9 ×( )

  4 、师出示课件,同步训练。

  你会计算207×4与8×420吗?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收获?

  谁能说一说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进行笔算比较简便?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先用第一个数0前面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笔算时应该注意:一位数应该与多位数0前面的那个数字齐,多位数末尾有向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能力目标: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

  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

  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彩纸、彩

  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情景图:星期六这天,丁丁和玲玲去郊外春游,他们带了不少野餐,两人该怎么分呢?我们一起来说说看。

  1、先给两个小朋友分什么?怎样分?

  像这样,每人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

  2、蛋糕只有一个,怎样分给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半个)

  半个用什么数表示呢?(学生自由发言)

  3、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分数,这节课,让

  我们一起来认识分数。

  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

  二、动手操作,分层探究

  1.着力建构1/2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

  a.出示课件:请同学看大屏幕,电脑博士是怎样分蛋糕的?

  生:平均分。

  师:像这样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2份),我们平常说每份是它的一半,这半个蛋糕我们就可以说是这整个蛋糕的1/2。(板书1/2)。

  b.概括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分,每份是它的1/2。

  c.师:你们能在这个蛋糕中找到另外一个二分之一吗?

  生:(课件展示)生指出另一个二分之

  (2)、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a、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2,同学们现在拿出你们手中的长方形纸,请你在这个长方形纸上创造一个1/2,并且快速涂上颜色,好吗

  b.小组活动:展示学生作品

  生: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折法。

  c.深究: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2?

  师:明明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1/2?

  (都是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3)、练习

  2、类比迁移,认识几分之一

  (1)完成90页填空题。

  (2)集体订正。

  (3)读写分数。

  3、教学例2:拿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表示出它的1/4。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升。

  1 、第一关:填空、判断。

  2、第二关:火眼金睛。

  3、第三关:动脑筋。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作业。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材分析:《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是91、92-93页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情境,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孩子,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已经表现出创造力倾向,他们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具有较强的具体性,概念形成主要依赖对感性材料的概括,因此教学中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获取知识。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操作、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难点 重点: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

  难点:理解几分之一所表示的意义,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资源平台:

  1、多媒体课件。

  2、正方形、长方形纸片及彩色笔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让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让学生大胆说,寓情境于活动的教学方法。

  问题生成单:

  1.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 )。

  2.把10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 )。

  3.12里面有( )个6.

  四步三环 导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 出示苹果)

  1、把这4个苹果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几个?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1

  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一半

  提问:一半苹果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引出并板书课题:分数。

  (二)探究活动一:学习例1认识二分之一

  教师:1.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块,每块是这个月饼的一半,也就是二分之 一,写作:1/2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板书: ),读作:二分之一。伸出你的手指和老师一起写,先写横线,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用1/2表示,边读边写。

  2.把它平均分给四个同学,每个同学又分到几分之几呢?下面用小组里的'圆形平均分给本组四个同学,并将名字写在自己的一份上。

  学生:活动一:学习例1

  1、看课件分月饼。

  2、跟老师读写分数。

  3、动手分圆片。

  (三)活动二:学习例2生动手操作折出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

  教师:怎样表示出一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发的正方形纸片试着表示出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用你喜欢的颜色涂出来。

  小结:揭示分数概念。 像1/2、1/4"",这样的数就叫做分数。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认识几分之一

  学生:活动二:学习例2

  1.学生自由读要求。

  2、动手折,并给其中的一份涂色。

  3、小组合作: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分?

  4、展示成果。

  四:总结

  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五、 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1. P93做一做:

  (1)填一填。(2)组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 P96 2:

  (1)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涂色部分的表示方法对吗?为什么?

  (2)你在操作过程中想到了什么?

  (动手做题、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一

  读作:二分之一 读作:四分之一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90-91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表示的意义。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会理解会说分数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PPT、正方形纸、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听歌)

  师:同学们,刚才听的是哪部动画片的主题曲?你们喜欢《西游记》里的哪个人物?有一天,孙悟空和猪八戒去郊游,他们带了一些食物,看--(出示课件)

  师:他们该怎么分呢?

  生: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2个。(板书:2)

  师:2瓶水呢?

  生:要把两瓶水平均分给他们俩,每人1瓶。(板书:1)

  师:蛋糕呢?

  生:要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他们俩,每人得半个。

  师:半个,那要怎么分呢,这样行不行?(不平均分)恩,这样八戒可就不同意了。

  生:不行,要平均分。

  师:没错,要平均分。

  二、新授

  (结合课件导出分数二分之一的写法、读法、、各部分名称及分数表示的意义)

  1.揭示课题

  师:我们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这蛋糕的一半。表示一半的数要怎么写呢?(板书:?)

  我们以前学过吗?那我们就需要一种新的数来表示它,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个新朋友分数(板书:分数)。

  师:刚才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一半是其中的几份?(一份)对,在数学中用这个分数来表示一半。那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呢?

  2.折长方形的.二分之一

  师:下面,我们也用这种方法分一分。请同学们拿出长方形纸,折一折,用斜线涂出长方形的二分之一,并和同桌说说它表示的意义。

  师:谁来展示一下?说一说表示的意义。(阴影部分是这个长方形的二分之一)

  师:空白部分应该怎么表示?为什么?(因为它也是长方形的一半)

  小结:折出长方形的二分之一有3种折法。(出示师折的长方形)

  老师也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出示),我们用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在横线下板书2),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二分之一。(在横线上板书1)

  谁观察到老师是怎么写这个分数的?

  生:先写横线,再写2,最后写1。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掌声送给她。想不想跟我一起写个1/2呢?请同学们拿起笔。(边板书)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平均分成2份,就在下面写2,表示分成的份数;一半是其中的1份,就在横线的上面写1,表示其中的一份。

  师:这个分数你会读吗?生指名读

  师:读的时候你注意到他是怎么读的啊?生:从下往上。

  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预备起。(齐读2遍)板书(读作:二分之一)。

  师:谁来帮老师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正方形的二分之一)。

  师:同学们真棒!

  师:你们知道吗?分数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你们想知道吗?

  (教学各部分名称:分数线、分母、分子)

  师:你们知道分母和分子是什么关系吗?(母子)为什么?

  同桌讨论:分母2是什么意思,分子1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是母子关系?(分母2是表示平均分成2份,分子1是表示其中的1份。这1份是从里面拿出来的,就好像是它的孩子一样,所以是母子关系。)

  3.判断

  师:刚刚我们认识了分数1/2,接下来你能判断一下这些图形的涂色部分能用1/2表示吗?生反馈 及时表扬

  (判断后导出:四分之一除了这种折法,还有其他折法吗?拿出正方形试试看。)

  4.学习四分之一

  师:请拿出正方形纸,先折一折,然后把它的四分之一用斜线的方式涂上颜色。

  (展示4种折法-说意义)

  讨论: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正方形纸的1/4?

  生:因为它们都把这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1/4.

  师:谁再来完整地把这句话说一说?

  小结:不管怎样折,只要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正方形纸的1/4。

  师:像 1/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无论一个图形的形状如何,只要把它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板题)。

  师:你能说出其他分数吗?

  5.小结:这节课相关内容在课本第90页,请回顾一下这些知识,填一填,涂一涂。(反馈)

  三、巩固练习

  看图说分数

  师:刚刚我们接触了这个新朋友,下面我就得考考你们了,你能找出这些图所表示的分数吗?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

  师:下面,我们再一次创造一些分数,好吗?(师提供各种图形纸张,学生自由折出各种分数,并和同桌说说分数的意义。)

  四、总结

  师:下课前,谁来说说你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

  师:看到同学们收获这么多,老师很开心。其实呀,分数的家族可大了,除了我们今天提到的这些,还有很多很多,下节课我们再学习。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认识,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实践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积极地数学学习情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认识千米

  (课件出示二年级小朋友的数学日记)

  20xx年9月1日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我和爸爸一起去学校报到。我很高兴,因为爸爸给我买了一个长2分米,宽6厘米,高3厘米的铅笔盒,但是我也累了,那是因为我们来回一共走了2米的路程。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二年级小朋友写的一篇数学日记,我们大家来读一读。(齐读)

  师:他们来回只走这么长的路程会累吗?

  师:生活中你在哪见过千米?(高速路牌、表盘等)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千米,看!

  (出示课件:千米 km 公里的图标)

  师;这是同学们说的高速路牌,说说什么意思?

  指着“限速”标志 你认识吗?说说什么意思?(学生说不出,老师解释)

  师:仔细观察你还发现了什么?(千米可以用km表示,又叫公里)(板书:km 公里)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看来千米在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而且我们还发现了千米用字母km表示,又时还把它叫做公里。

  二、 感受千米

  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我们就从100米来研究。(出示千米) 师:你熟悉这个地方吗?猜一猜从新西巷路口到学校的什么位置大约100米?(学生讨论 交流)

  师:想知道100米到底在哪吗?看!(播放录像:老师做适当的解释)

  师:哦,原来从新西巷口出发,经过操场,还要路过校门口,一直走到体育器材那大约100米

  师:想知道走100米大约花多长时间吗?大约花1分半,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体会一下100米有多长。(闭眼睛体会)

  师:如果走10个这样的长度,你知道走了多少米吗?(1000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10个100米就是1000米)大约多长时间?(十几分钟)

  师:原来我们步行1000米要用十几分钟。现在你们对千米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你估一估:从天龙到迎泽桥东走,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学生讨论)

  师:老师也做了调查,发现从天龙到迎泽桥东加油站大约1千米,你想说什么?

  (1千米很远,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师:如果老师站在天龙,你在加油站,我大声喊你的.名字,你能听见吗?

  师:通过刚才我们了解到了10个100米就是1千米,步行1千米大约花十几分钟,而且还发现千米是比米大的单位。

  师:我们感受了生活中的1千米,现在回到学校里。(出示课件:操场)

  师:一圈200米,几圈是1000米?1000米还可以怎么写?(板书:1千米=1000米)

  师: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单位不同,数字也不同)

  师:虽然单位、数字不同,但他们表示的距离?(出示课件:操场250米、400米)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4个250米是1000米,也是1千米)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1000米,你能用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出示课件:想想做做1题)

  师: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读一读,找找关键字

  三、 巩固练习

  师:小花参加跑步比赛,体育老师让他绕400米的操场跑5圈,小花一听,5圈?是多少米,多少千米?你知道吗?打开课本45页,你来写写。(汇报)

  师:20xx米=2千米,那么(出示课件)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

  师:现在我们对千米和米有了一定的了解,那老师考考大家的判断力,认为对的站起来,认为不对坐着不动。(出示课件) 汽车每小时行60米

  1千米又叫1公里

  跑道长400千米

  50千米和5000米同样长

  师:你们真了不起,那老师到想问问你们,什么时候用千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长度时用千米)

  师:说得好,(老师做手势)

  (出示课件:天安门城楼高、南京长江大桥、长江) 师:你会填吗?追问:为什么?

  师:你们太聪明了。(老师表情)

  师:这又是什么图呢?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呢?

  师:谁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师:第二个问题你要怎么解决?(同桌讨论)

  师:你们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四、 欣赏

  (鸟类飞行速度、长江长度、地球半径等自然界有关千米这一单位的知识)

  五、 小结

  今天我们有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它是?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千米 (km)

  1千米=1000米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在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中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灵活运用多种估量的方法,提高估计的精确度。

  2、通过活动,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养成估计的意识和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长度单位

  师:同学们,大家已经认识了很多长度单位,谁来说说?

  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2、比划

  师:谁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也可以从你的身上找出这些长度。

  3、猜一猜

  师:出示1米长的彩带。

  猜:有多长?你是怎样猜出来的?

  4、揭题

  预计学生可能说是看出来的,也可能是用自己的一庹长比出来的等,即“估计”出来的,根据学生的反馈,适时板书课题“估计”。

  二、展开活动

  1、画一画

  (1)不用尺子,你能画一条长8厘米长的线段吗?大家一起来试一试。

  谁觉得自己画的8厘米最准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反馈2个学生的作品) 大家画得准吗?请同桌用尺子互相量一量。

  汇报:你是怎么画得这么准的呢?有什么好办法吗?

  师:刚才大家都谈了不用尺子怎么画,如果现在请你来画,你能画得更准确吗?

  还想再试试吗?

  (2)不用尺子画一条长12厘米的线段和一条长2分米的线段。

  同桌互相量一量,说一说自己的`方法,眼力有进步的同学请举手,恭喜这些同学过关。

  2、估一估

  (1)估计铅笔的长,你觉得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

  (2)估计一下课桌的高,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谁来量一量?

  (3)估计一下把铅笔盒围一周是多长,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再量一量。

  (4)估计一个同学的身高。

  (5)出示:一个盒子,现在要用彩带围盒子一周,需要多长的彩带呢?小组中讨论一下,然后把你认为需要多长的彩带剪下来。看看哪一组的同学眼光最准。 学生反馈,说说是怎么想的。

  (6)拿出小组中课前准备好的包装盒,先估计一下用彩带围一周需要多长,然后剪下来,实际围一围。最后汇报。

  3、找一找

  找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并记录下来。

  三、联系生活

  1、围一围

  (1)请5个同学手拉手围成一圈。

  师:5个同学手拉手围一圈,周长大约是多少?先估计,再测量。

  (2) 估计一下,如果要拉成周长是10米的圈,至少要有几个同学?

  (3)师:人们经常用这种方法估计出大树或是大柱子的周长,你能估计出来吗

  2、比一比

  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你能说出哪条路近,哪条路远吗? (出示课件)

  3、想一想

  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6 米,宽3米。如果一面靠墙,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四、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2、在生活中,你还想进行哪些有趣、有挑战性的估计呢?比如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长度、雷峰塔的高度等,课后再去实践研究,好吗?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英买力中心小学:古再丽努尔.伊尔夏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从多种图形中辨认出四边形。

  过程与方法:通过画一画、找一找、涂一涂、剪一剪、分一分等活动,建立四边形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四边形无处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区分辨认四边形,理解四边形的特征。

  难点:发现并比较认识四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教法:引导发现法。

  教学学法:研究性学习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剪刀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这是光明小学的校园图片,在这个图片上,你们看到了那些图形?

  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在屏幕上出示说出的图形。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图形,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二、 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第79页例1.

  大屏幕上有许多图形,你能从中找出四边形吗?找一找,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1) 学生在教材上找四边形,涂颜色。、

  (2) 投影展示,交流讨论。

  (3) 比较加深,说说其他图形为什么不是四边形。

  (4) 老师小结:四边形是指由四条边围成的封闭图形。(板书)

  2.围四边形。

  请根据自己的想象,动手折一个四边形。摸一摸自己折的四边形。

  老师在下面观察。

  3.讨论学习四边形的特征。

  师:谁再来说说,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四边形还有四个角。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谁能把他们两个人的答案完整的说一遍。

  生:有四条直的边和四个角的图形是四边形。

  师:你们的回答很正确,你们真是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好孩子。象这样由四条直的边围成,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板书:四条直的边、四个角,找学生说四边形的特征)

  师:同学们学得真认真,这么快就掌握的新知识,现在有个新的挑战正等着你们,你们敢接受吗?(出示图片题,是四边形用Yes 回答,不是用No 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这个图形为什么不是四边形?

  生:因为它的边不是直直的,所以不是四边形。

  师:这个图形为什么也不是?

  生:因为它的边没有围在一起。(寻找四边形)

  师:同学们可真细心,找到的四边形可真不少。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教材第79页"做一做"第二题。

  2. 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在校园里找出5个不同的四边形。

  四、课后小结: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你最喜欢什么样的四边形?说说你的理由。

  五、布置作业:练习册32页

  板书设计

  四边形

  1.认识四边形

  四边形是指由四条边围成的封闭图形。

  2.四边形的特征

  (1)有四条直的边。

  (2)有四个角。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7-22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1-22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经典15篇】07-24

【经典】新课标数学教案07-24

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案05-27

新课标数学教案07-24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篇)01-23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必备15篇)07-26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篇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