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案优选(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数学教案1
重点难点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教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一、导入
二、新授
出示教科书第101页例1的场景图。
提问:同学们,这是青云小学五年级四个兴趣小组的活动情况,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提出要求:你能把这四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吗?
提问:哪个组的男生最多?哪个组的女生最少?
指出:这里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反映一个兴趣小组的男、女生人数,如果要对不同小组的男、女生人数进行比较,就显得不很方便。所以,人们就想到把这些简单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
(出示例题中的复式统计表)
1、谈话: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这张表,再想一想,表中各个栏目各是什么意思?
提问:(指航模小组男生格)你知道这一格该填哪个数吗?(指航模小组女生格)这一格又该填哪个数?(指航模小组合计格)这一格呢?(分别指男、女生总计格)这两格分别应该怎样填?
出示“表头”,提问:“表头”被分成了几个部分?“性别”代表的是哪几个栏目?“组别”代表的是哪几个栏目?表中所填的数据都叫-?(人数)
2、提出要求:现在请同学们把刚才几张单式统计表中数据合在这张统计表中.会不会?学生尝试填写,指名板演.
3、提问:(指总计格)谁来说说"总计数"是怎样算出来的?
学生回答后提问: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各自填写,老师提醒学生注意核对数据。
三、练习
4、启发:从现在的这张统计表中,你又能知道些什么?
你觉得这张统计表与刚才的'几张统计表比较,有那些特点?
5、小结:刚才的每张统计表都只能反映一个小组的男、女生人数;用刚才的统计表不便于比较不同小组的人数,这张统计表不仅便于比较各组人数,而且能看出四个小组的整体情况。
6、引导:如果把刚才的几张统计表叫做“单式统计表”,你觉得这张统计表该叫什么名称?学生讨论后揭题。(板书课题)
7、提醒学生进一步核实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并写上填表日期。
(1)指导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的是什么数据,在指名介绍一些与这些数据有关的事。然后让学生把上面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里。
学生完成后,提问:你能分别说说金牌合计数、银牌合计数、铜牌合计数以及总计数吗?“总计数”是怎样算出来的?还有不同算法吗?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2)指导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
简单介绍“农村固定电话”“城市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含义。
提出填表的要求,并提醒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合计数”和“总计数”。
讨论教材提出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分别解答。
(3)指导学生分小组调查小组里同学家中拥有的电话数量。
四、总结
五、课堂作业
组织交流,指导学生记录各小组收集的数据,并完成统计表。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适当组织交流。
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统计表?你知道复式统计表有哪些特点?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并能正确解答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中国学习联盟胆尝试,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找到与求路程应用题的内在联系.
2.正确分析解答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掌握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出示复习题
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3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远?
1.画图,列式解答.
2.订正答案
3.小组讨论:试着改编一道求相遇时间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
例4.两地相距270米.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1.讨论:复习题的线段图该怎样改一改.并试着画一画.
2.联系复习题的解法,尝试解答
3.订正思路
想法一:两人相遇时,所走的路程是270米.几分走270米,就是几分相遇.
270÷(50+40).
想法二:根据复习题“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依据乘法的因积关系可得:
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和.
三、反馈调节
两人同时从相距64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一个人骑摩托车每分行600米,另一人骑自行车每分行20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1.学生独立分析解答.
2.订正答案.
3.质疑:对于“求相遇时间”应用题还有什么问题?
4.教师提问
(1)要求“相遇时间”题目中需告诉我们哪些条件?
(2)例4与复习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四、巩固练习
(一)从北京到沈阳的铁路长738千米.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北京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59千米;沈阳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64千米.两车开出后几小时相遇?
(二)两艘军舰同时从相距948千米的两个港口对开.一艘军舰每小时行38千米.另一艘军舰每小时行41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艘军舰可以相遇?
教师提问:怎样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三)两个工程队合开一条670米的隧道,同时各从一端开凿.第一队每天开12.6米,第二队每天开14.2米.这个隧道要用多少天才能打通?打通时两队各开凿多少米?
(四)长沙到广州的铁路长726千米.一列货车从长沙开往广州,每小时行69千米.这列货车开出后开往广州,每小时行69千米.这列货车开出后1小时,一列客车从广州出发开往长沙,每小时行77千米.再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五、课后小结
我们今天所学的相遇问题与以前学习的行程问题有什么主要联系和区别?通过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探究活动
猜两位数
活动目的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方法
表演前请观众心里想好一个两位数,再请观众将自己想的两位数乘167,然后加上2500,请观众把最后得数报出来,表演者就知道观众心里想的是哪一个两位数.
例如:观众想的是59,他按规定计算出
59×167+2500=12353
表演者根据报的得数计算
53×3=159
于是就知道观众想的是59.
活动过程
1.教师进行表演
2.学生探讨其中的奥妙
3.学生自己设计这样的几个游戏.
猜数方法
将得数末两位乘3,取乘积的末两位就是观众心中所想的两位数.
六、板书设计
五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2)学生把一个分数化成用指定的分母(分子)做分母(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为学习约分和通分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理解、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复习
1、说出3/4所表示的意义。
2、说出下面各式的商,并说出是根据什么知识?(根据商不变的性质)
150÷50=3
(150×2)÷(50×2)=
(150÷2)÷(50÷2)=
(150×5)÷(50×5)=
(150÷5)÷(50÷5)=
二、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了商不变性质,又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那么分数有没有类似整数除法的`性质呢?今天我们来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三、教学新课
1、教学例1,比较3/4、6/8和9/1的大小。
(1)折一折
用同样大小的三张纸条,分别折出3/4、6/8和9/12。
(2)比一比。
比较3/4、6/8和9/12这三个分数的大小。从折纸和课本图中可看出:3/4=6/8=9/12。
9/12→6/8→3/4,分子、分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9/12=9÷3/12÷3=3/4,6/8=6÷2/8÷2=3/4
你从上面的计算中发现了什么?
(4)联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性质,怎样证明这几个分数的大小不变?
3/4=3÷4=(3×2)÷(4×2)=6/8
3/4=3÷4=(3×3)÷(4×3)=9/12
6/8=6÷8=(6÷2)÷(8÷2)=3/4
9/12=9÷12=(9÷3)÷(12÷3)3/4
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过程
备注
(5)议论。
3/4的分母和分子都乘以或者都除以0,会得到怎样的结果?分数的大小会变吗?
0乘以任何数都得0,如果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0,分子、分母都得0,但分母不能是0。因为0不能做除数,所以分数的分子、分母不能除以0。因此,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时,0必须除外。
(6)师生共同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见课本)。
(7)尝试练习。
“练一练”第1题,“把下列分数的变化过程写完整。”
1/6=()/()3/()4/7=()/()=()3/5
8/24=()/()2/()25/60()/()=()/12
第2题,在下面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2=()/9,5/15=()/3,8/12=()/6,3/5=()/207/9=()21/()12/60=(),7/8=35/(),4/36=2/()
2、教学例2。
(1)把1/3和16/24分别化成分母是6,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A、启发学生思考:这道题的要求是什么?分母变了,分数大小怎样才能不变?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B、学生演算:1/3=1×2/3×2=2/6
16/24=16/4/24÷4=4/6
(2)试一试,把5/30和4/28分别化成分子是1的分数。
5/30=5÷5/30÷5=1/6,4/28=4÷4/28÷4=1/7
四、巩固练习
1、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分母是60,而大小的分数。
(“练一练”第3题)
2/3、1/5、11/12、4/15
2、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分子是1,而大小不变的分数。(第4题)
4/12、7/28、9/45、17/513
3、在下面分数中找出的分数,用线连起来。
1/2、8/20、4/12、2/5、10/20、13/39
五、课堂总结(略)
六、作业《作业本》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分数知识的重点。教学中充分利用图形,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到分子、分母变了,但分数所表示的大小没有变,再通过研究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从而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此外,要把分数的基本性质和以前学过的商不变性质联系起来了,加深对性质的理解。
五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要求在知道两数特殊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重点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求出特殊情况下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算练习:将练习十五的`第五题做在书上,做完后集体修订正。
2.回答问题: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是最小公倍数?
3.求24和32的最小公倍数。
4.说说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数有什么关系?
12和364和5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求特殊情况下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板书课题:求特殊情况下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3
(1)先让学生用上节课学的方法分别求出这两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2)观察结果:通过这两组数的最小公倍数,你发现了什么?
(3)归纳方法:先让学生讲,再指导学生看教材的结论。
(4)尝试练习。
做教材下面的“做一做”,先让学生判断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再解答出来集体订正。
四、课堂实践
1、做练习十五的第6题,先让学生写,再让学生说,最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五的第7题,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再让学生正确、熟练地说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并订正。
3、做练习十五的第9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对的打√,错的打×,再点几名学生讲打√或×的理由。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方法。
六、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五的第8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的:
1、整理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
2、理解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结果与第二个因数和除数的关系。
3、能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简便运算。
4、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会用循环小数表示商。
5、能用进一法和收尾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概念回顾。
1、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计算小数乘法和除法要注意什么?
3、计算结果有几种取近似值的方法?
4、什么叫循环小数?
二、在判断中辨析概念。
1、两个因数都是两位小数,它的积是两位小数。
2、m×0.98的积一定小于m.
3、3.636363是循环小数。
4、2.5×17+2.5×13=2.5×(17+13)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5、小毛看一本120页的故事书,每天看35页,要看4天。
三、在计算中理解法则。
3.25×4.83.6÷0.25
四、简便计算。
0.25×32×1.252.85×5.2+2.85×5.8-2.85
3.6÷0.25÷0.43.69-(1.69-5.8)
五、在运用中掌握方法。
1、李老师用200元买字典,每本48.5元,可以买几本?
2、工地上有160吨货物,用载重8.5吨的汽车要运多少次?
六、作业。
1、总复习第1、2题。
2、练习二十五第1---5题。
板书设计:
课后记:
第二课时
课题: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
复习目标:
1、能从观察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并画出平面图。
2、回顾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3、能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会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复习过程:
一、基础再现:
s=abs=ahs=ah÷2
s=(a+b)h÷2
二、基本练习
1.一个长方形框架,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不变,()变小。
2.两个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它的底边等于梯形的()。
3.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60米,底边是12米,高(),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4.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和底边都相等,三角形的高是12厘米,平行四边形的高是()
5.想法计算图形的面积。
6.一块梯形的果园,上底是250米,下底是350米,高100米,平均每公顷收苹果2.5吨,这个果园可以收多少苹果?
三、作业
1.总复习第6、7、8题。
2.p 124第7、8、9、10、11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课题:简易方程
复习目标:
1.会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定律和计算公式。
2.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方程。能解方程并验算。
3.能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过程:
一、概念回顾。
1.什么叫做方程?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什么叫做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2.用字母表示数应该注意什么?
3.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二、基本练习:
1.方程0.6x=3的解是()
2.a与b的和的一半是()。
3.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是(),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是()。
4.判断。
(1)a×b×8可以简写成ab8。
(2)x+5=4×5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
(4)a的立方等于3个a相加。
(5)a÷b中,a、b可以是任何数。
5.解方程。
10.2-5x=2.23×1.5+6x =335.6x-3.8=1.8
3(x+5)=24600÷(15-x)=200x÷6-2.5=1.1
6.解决问题。
(1)一个三角形的高是6米,底是20米,求面积。(用公式计算。)
(2)妈妈有200元钱,是小红的4倍多20元,小红有多少元?
(3)爸爸的年龄比儿子大32岁,是儿子年龄的9倍,爸爸和儿子各多少岁?
(4)学校买10套课桌用500元,已知桌子的单价是凳子的.4倍,每张桌子多少元?
三、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课题:可能性和编码
复习目标:
1、认识简单的可能性事件。
2、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用分数表示。
3、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一、基本练习。
1、盒子中有红、白、黄、绿四种颜色的球各一个,只取一次,拿出红色球的可能性是多少?白色呢?
2、商场促销,将奖品放置于1到10号的罐子里,幸运顾客有一次猜奖机会,一位顾客猜中得奖的可能性是多少?
3、盒子中有红色球8个,蓝色球10个,取一次,取出红色球的可能性大还是蓝色球?
4、说出下面各组数据的中位数。
(1)35896
(2)25141318201
(3)姓名李明陈东刘云马刚王明张炎赵丽
成绩/米6.84.75.84.74.64.13.2
5、介绍你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并说出各数字代表什么意义?
6、游戏:妈妈的卡片写有2、3、4、5、6,妹妹的卡片写有1、8、9、10、7,
(1)每人任意出一张,有多少种可能?
(2)每人出一张,和为单数妈妈胜,和为双数妹妹胜,这公平吗?为什么?
(3)你能设计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吗?
二、作业
1.p122
2.p125第12——17题。
板书设计:
略。
课后反思:
略。
五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的道理
2、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正确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利用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教学难点:小数点的移动。
教具学具:小黑板、卡片、幻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卡片)
8.1÷34.84÷40.56÷43÷5
1÷80.75÷150.25÷50.045÷9
五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苏教版国标本28—29页)
教学目标:
1、利用生活中熟悉、现实的素材,继续认识小数的意义,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分数的关系。
2、能在认识小数的过程中,进行简单、有条理的推理思考。
3、能主动地参与有关的操作和探索活动,对小数和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感受,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昨天老师到学校新开的文具店逛了一圈,下面是老师收集到的一些文具价格
(师出示:橡皮、本子、信封等价格)
师:谁能把这些单价读给大家听听?
(师指导生朗读两位小数)
师:读的时候小数部分应该从左往右依次读出各位上的数。
师:这两个小数和我们以前学的小数有什么不同?
师:今天我们就要继续来认识和研究小数的有关知识。(师板书)
二、自主探索,教学新知
1、初步认识两位小数和分数的关系
师:谁能用角或分作单位,说出以上商品的价格吗?
(师趁机板书:3角 5分 48分
0.3元 0.05元 0.48元)
师:其实0.3元就是1元的几分之几?
(师继续板书:3/10)
师:能你是怎么想的吗?
预设生:把1元平均分成了10分,1角是1/10,3角就是3/10。
师出示思考过程:
1元是10角 把1元平均分成了10分 1角就是1/10 3角就是3/10。
师:按照这样的思路,你知道0.05元是1元的几分之几呢?0.48元呢?
师:先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和小组中的成员说说。如果有困难,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份提示卡,必要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看看。
提示卡:1元是( )分,把1元平均分成了( )份,取了其中的( )份,所以1分是1元的——
0.05元是( )分,把1元平均分成了( )份,取了其中的( )份,所以0.05元是1元的——
0.48元是( )分,把1元平均分成了( )份,取了其中的( )份,所以0.48是是1元的——
师生交流:
2、教学例2,进一步认识小数与分数的关系
(1)认识两位小数表示的意义
师:刚才我们通过元、角、分又一次认识了小数,下面我们来看看这把尺子会带给我们什么知识。(师出示一把米尺)
师:观察这把米尺,你知道了什么?(师课件放大出示)
预设1:这把尺每一大格代表1厘米;预设2:每一小格表示1毫米
预设3:一共有100个大格;预设4:一共有1000个小格
师:这把尺把1米平均分成了100份,每份长1厘米,1厘米会用米来作单位表示吗?
师板书:1米是100厘米 把1米平均分成了100份 11厘米是1/100米
1/100米是0.01米
(如果出现冷场,师提示:1厘米就是几分之几米,就是零点几米?)
师:你会把4厘米和9厘米改写成以“米”作单位的分数和小数吗?
师根据生的回答依次板书:
1厘米 4厘米 9厘米
1/100米 4/100米 9/100米
0.01米 0.04米 0.09米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表示其中的1份就是0.01,即1/100。
师:你会用米作单位来表示其它的厘米数吗?每人任意挑选2个,和你的`同桌互相说说。
师:能把你们交流的说给大家听听吗?(师依次板书)
师:说了这么多,类似的还有吗?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吗?
师小结: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2)认识三位小数表示的意义
师:刚才已经有同学发现了,在这把米尺上,还平均分成了1000小格,每一格就代表1毫米,1毫米你会用米来作单位表示吗?
师板书:1米是1000毫米 把1米平均分成了1000份 1毫米是1/1000米 1/1000米是0.001米
师:按照这样的思路,你能把7毫米和15毫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分数和小数吗?
(师依次板书:)
1毫米 7毫米 15毫米
1/1000米 2/1000米 15/1000米
0.001米 0.007米 0.015米
师:谁愿意第一个和大家交流?
师:观察这些分数和小数,你又有什么发现?
师小结: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3)概括分数与小数的关系
师:谁能把这两次的发现合并成一句话?
(师出示,生齐读)
三、巩固强化,拓展运用
1、画一画
下面每个图形都表示整数1,涂色表示它下面的分数,并在括号里写出小数。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师:9/10对应的小数是多少?它表示什么意思?
0.9表示把整数1平均分成了10份,表示这样的9份。(师出示)
那0.07表示什么意思呢?
0. 07表示表示把整数1平均分成了100份,表示这样的7份。(师出示)
师:0.52呢?
※同桌练习
(1)0.8是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表示这样的( )份,用分数表示是( )。
(2)0.45是把整数1平均分成100份,表示这样的( )份,用分数表示是( )。
(3)0.137是把整数1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份,用分数表示是( )。
2、写一写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小数,你能把它写出来吗?同时用手势告诉老师,这是一个几位小数。(师依次出示)
零点九 零点四六 零点二八 零点三零零
师:0.9表示说明意义呢?0.28呢?0.300呢?
3、连一连
3角 3/100米
3厘米 23/1000米
8分 0.30元
23毫米 0.08元
7角8分 0.18米
18/100厘米 0.78元
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23毫米,为什么用米作单位时要在小数点和2之间加个0?
四、全课总结,谈谈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小数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师:最后老师想给大家讲个故事,名字叫“一个小数点和一个大悲剧”。
一个小数点与一场大悲剧
1967年8月23日,前苏联著名宇航员费拉迪米尔?科马洛夫一个人驾驶着“联盟一号”宇宙飞船的返航。当飞船返回大气层后,科马洛夫无论怎么操作也无法使降落伞打开以减慢飞船的速度。地面指挥中心采取了一切可能的措施帮助排除故障,但都无济于事。经请示中央,决定将实况向全国人民公布。电视台的播音员以沉重的语调宣布:“‘联盟一号’飞船由于无法排除故障,不能减速,两小时后将在着陆基地附近坠毁。我们将目睹宇航英雄科马洛夫遇难。”
永别的时刻到了──飞船坠地,电视图象消失。整个苏联一片肃静,人们纷纷走向街头,向着飞船坠毁的地方默默地哀悼。
同学们,读到这里,你是否被这悲壮的场面所感染了!“联盟一号”当时发生的一切,就是因为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让我们记住这一个小数点所酿成的大悲剧吧!让我们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科学,以更加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吧。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启发?
师:是呀,今后我们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科学,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
五年级数学教案8
课题:研究长方体课型:新知探究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在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并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我能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探索出长方体的具体特征,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我有信心学会本节所学内容,我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重点: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和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难点: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过程
☆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幻灯片,让同学们从长方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球体、圆柱、圆等图形中,找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然后在立体图形中找出长方体。
2、孩子们,你能找出长方体吗?
☆学海探秘探究一:火眼金睛
1、长方体有()个面,每个面是()形。指一指哪些面是相同的?
2、长方体有()条棱,指一指哪些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个顶点。
4、你还能发现什么?
探究二:制作长方体框架图我发现
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几组?
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探究三:借助“产品”我能认
1、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和()。
2、我能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走进知识大本营填一填
1、长方体有()个面,都是()形,特殊情况可能有一组相对的面是()形,相对的面的面积()。
2、长方体有()条棱,相对的棱长度()。
3、长方体有()顶点。
4、相交于长方体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和()
辨一辨
1、长方体的6个面不可能有正方形。()
2、长方体的12条棱中长宽高各有4条。()
3、一张长方形的纸是一个长方体。()
4决定长方体的大小是长、宽、高。()
☆拓展延伸:我能自己制作一个美观的长方体玩具箱。
☆谈收获、写反思(梳理成数学日记)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五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教材P42及练习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整理和复习小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熟练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循环小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练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整理回顾
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42页整理和复习的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计算,然后教师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结果,再集体订正。
师:同学们完成得都很好!这些都是小数乘除法的有关计算,你们知道小数乘除法与整数乘除法有什么联系吗?
生1:小数乘法可以先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最后加上小数点。
生2: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先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进行计算。
师:对!那么整数的运算顺序是否适用于小数运算呢?
生:整数的'运算顺序同样适用于小数运算。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下面我们继续看教材第42页整理和复习的第2题。
教师多媒体出示该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情境图,你们能利用题中的信息解决这些问题吗?
生:图中提供了20xx年8月28日的中国银行外汇牌价,1美元可以兑换6.34元人民币,1港元可以兑换0.82元人民币,1日元可以兑换0.08元人民币,1欧元可以兑换7.96元人民币。
师:100元人民币可以兑换多少美元呢?保留两位小数。
生:100÷6.34≈15.77(美元),所以100元可以兑换15.77美元。
师:同一块手表在香港标价500港元,在日本标价5500日元。它在哪儿的标价低呢?
生:500港元兑换成人民币是500×0.82=410(元),5500日元兑换成人
民币是5500×O.08=440(元),440>410,所以这块手表在香港的标价低。
师:一个玩具2.8美元,用100美元可以买几个这样的玩具呢?
生:2.8×6.34=17.752(元),100÷17.752≈5.63(个),所以用100元可以买5个这样的玩具。
师:同学们完成得都很好!我们在用小数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要考虑结果是否符合实际,结合实际选取合适的结果。下面请同学们两人一组进行合作,根据题中的信息,看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并加以解决。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十的第1题。
教师分别找两组学生板演,每组三个学生,其他学生在草稿纸上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十的第2题。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并汇报自己的结果,再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十的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表格,然后集体订正。
4.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十的第4题。9.7÷1.5≈6.5(分钟/千米),所以李大伯跑lkm平均需要6.5分钟。
5.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十的第7题。学生独立思考,根据题中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给予解决。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可以与大家分享一下吗?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40.32÷24=1.68 111÷ 0.3=370 6.92×0.84=5.8128
2.8×6.25=17.5 2.07÷0.023=90 1.23÷0.03=41
五年级数学教案10
第6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6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97~98练习二十一第1、5~1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较为熟练地运用梯形的相关知识去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小组的互助合作精神,体验在这种互助中取得成功的愉悦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助和互助的能力,学会与同伴合作、交流,提高自己提问求助以及指导别人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运用梯形的相关知识求梯形的面积以及底和高。
难点:提高整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学练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梯形。
(l)我们已经学过了梯形,什么是梯形?
(2)谁来说一说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3)在梯形中比较特殊的梯形是什么?(出示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2.梯形的面积。
(1)我们在前一节课里利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的梯形面积公式是怎样的?
出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2)已知梯形的面积以及上底和下底,如何求得高呢?
二、探究新知
灵活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出示:一块梯形麦田,上底是35m,下底是25m,面积是1140m2,高是多少m?
思路导引:
方法一:根据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a+b)×h÷2,可以推导出h=S×2÷(a+b),代入已知条件直接计算。
方法二:设高为x m,列方程求解。
学生尝试解答,小组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方法一:1140×2÷(35+25)
方法二:解:设高为x m.
=2280÷60 (35+25)x ÷2=1140
=38(m) 60x ÷2=1140
x =38
答:高是38m.
提问:求高除了用上面的公式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学生自主发言,再由其余同学和教师来判断是否可行。
三、指导练习
1.教材第97页练习二十一第1题。
(1)教师出示水渠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水渠横截面面积就是梯形的面积,渠口宽就是梯形的上底,渠底宽就是梯形的下底,渠深就是梯形的高。
(2)学生独立完成习题,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指名板演,再讲解。
2.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6题。
注意让学生观察图示找到计算所需条件。花坛的三面围篱笆,形成一个直角梯形。20m就是它的高,用46m-20m可以得到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
2.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8题。
(1)观察这堆圆木的横截面,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提示:横截面是梯形,因此可以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来计算圆木的总根数。
(2)学生计算验证。
(3)圆木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各是梯形的哪一部分?
教师引导学生,并归纳:圆木顶层根数就是梯形的上底,底层根数就是梯形的下底,层数就是梯形的高。
3.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9题。
(1)学生汇报自己测量的数据和计算结果。
(2)集体交流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
4.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11题。
(1)先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组织学生比赛,看谁的方法最多。
(3)汇报交流,全班集体订正。
首先要考虑如何剪去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应该是以梯形上底长度为底长的平行四边形。 剩下的是三角形,可以用两种方法求面积。
方法一:梯形的面积-剪去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3.5)×1.8÷2-2×1.8=1.35 (cm2)
方法二:用梯形的下底长减去梯形的上底长得到剩下三角形的底长,乘梯形的高,再除以2,得到剩下的三角形的面积。
(3.5-2)×1.8÷2 =1.35(cm2)
四、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在哪些方面又有了提高?
五、作业:教材第97~98页练习二十一第5、7、10题。
【板书设计】:
练习课
h=S×2÷(a+b)
方法一:1140×2÷(35+25)
方法二:解:设高为x m。
=2280÷60 (35+25)x ÷2=1140
=38(m) 60x ÷2=1140
x =38
答:高是38m。
梯形中剪去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求剩下的面积(即三角形的面积)
剩下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剪去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五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教材P25例2、例3及练习六第5、7、8、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除和除到被除数的小数末尾还有余数的两种特殊情况。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整数除法的验算知识迁移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验算,养成学生及时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教学难点: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中的两种特殊情况。
教学方法:利用教材情境,结合学生例l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归纳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结果。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温习旧知
1、 快乐口算。
4.2&;divide;3= 7.2&;divide;6= 2.8&;divide;2= 6.3&;divide;3=
16.8&;divide;8= 5.5&;divide;5= 4.8&;divide;4= 3.8&;divide;2=
2、笔算,并结合竖式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93.6&;divide;24= 117.5&;divide;25=
3、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2.4= 117= 5= 18=
我是根据( )把上面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的。
一.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自学教材第25页的例2
(1)读题,理解题意并列式:( )
(2)观察竖式并想:按( )法则去除,余数是( ),表示余 ( )个1;在( )的后面添0,表示( )个十分之一后继续除,同时在( ) 和( )的后面点上小数点,余数是( ),表示 ( )个十分之一;再在( )后面添0,表示( )个百分之一后继续除。
28&;divide;16,再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当学生计算完成第一步,被除数末尾有余数12时,提问:接下来怎么除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并在小组内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根据小数末尾添上或去掉O,小数的大小不变的性质,在12的后面添上O看成120个十分之一再除。
提问:计算时被除数的末尾有余数时该怎么办?在余数后面添O继续除的依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时被除数的末尾有余数时,在余数后面添O继续除。它的依据是小数末尾添上O小数的大小不变的性质。由于被除数28是整数,小数点没有写出来,因此要在商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后,再写商。
追问:现在除完了吗?为什么?(因为还有余数,所以还没有除完。)
引导学生利用刚才总结的方法,将8的后面添上O看成80个百分之一,再除以16。
强调:师进一步明确:在计算除法时,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要在余数的后面添O继续除。使学生知道:小数除法除到最后没有余数了,叫做除尽了。
总结:通过例1和例2的学习,谁能说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引导学生说一说,并出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O继续除。
(3)尝试独立用竖式计算.
重点提示: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要对齐。
(4)练一练:
72&;divide;15= 29&;divide;4=
(5)交流、小结:小数除以整数,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位还有余数,要在( )
整数部分的后面点上( ),在余数后面添( ),继续除。
2、自学教材第25页的例3:
(1)独立分析,列出算式。( )
(2)想:先用5.6的整数部分5除以7,( ),要在被除数( )位数字5的上面商( ),对齐被除数的小数点点上商的小数点,再继续往下除,56个十分之一除以7等于( )个十分之一,在商的十分位上写( ).
提问:观察这道算式与学习的例l、例2有什么不同?
(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
提问: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商会出现什么情况?(不够商1)
追问:不够商1怎么办?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并总结: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不够商1,就应该在被除数的个位上面,也就是商的个位上写0,用O来占位。
引导:现在把被除数的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的数合起来看作56个十分之一,再除以7够不够除?商应该写在哪里?
引导学生明白商应该写在商的十分位上,教师板演,完成算式(见图3):
验算。这道题怎样验算呢?想一想整数除法是怎样验算的?能不能把这种验算方法应用到小数除法上来?学生独自试一试,再小组交流讨论。
集体汇报:用乘法验算,即0.8&;times;7=5.6。
我发现:小数除以整数,如果小数的整数部分不够除,在个位上商( ),点上商的( )后继续除.
3、口头整理一下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25页&;“做一做&;”第(1)题。并说一说当除到被除数的末尾还有余数时,怎么办?(添O继续除)
2.完成教材第25页&;“做一做&;”第(2)题。通过观察算式及结果,引导学生得出:只要被除数比除数小,个位上就不够商1,这样的除法得到的商都比1小。
3.完成教材第25页&;“做一做&;”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完成教材第27页练习六第12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1.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引导归纳:
(1)整数部分不够除,商O点上小数点继续往下除。
(2)除到被除数的末位仍然有余数,要在后面添O继续除。
2.师:谁能完整地总结一下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应该怎样计算?
引导归纳: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如果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继续往下除。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五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独立探索、互动交流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 让学生体会对比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养成认真审题、细心计算、规范书写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上写例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孩子们,五个重庆建设目标中的五个重庆指什么?(……)谁能告诉大家你眼中的森林重庆的模样?(……)
森林重庆的建设,让城市与自然融为一体,使我们身处闹市区也能观赏到自然的美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今天我也带你们走进一个城市森林公园。
二、探究新知
1、 教学例1
出示例1,学生看题。从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知道什么是乔木?什么是灌木吗?
乔木林和灌木林都是森林,那么“森林部分比草地部分多占公园面积的几分之几?”(板书)
怎样列式:
1/2+3/10-1/5
还可以怎样列式?
1/2-1/5+3/10,3/10-1/5+1/2
会计算吗?选择第一个算式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方法一:
1/2+3/10-1/5
=5/10+3/10-2/10
=6/10
=3/5
方法二:
1/2+3/10-1/5
=5/10+3/10-1/5
=4/5-1/5
=3/5
回报交流。
对比,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用你喜欢的方法从另两个算式中选一个计算。
小结、过度。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分步通分,也可以一次通分后计算,这要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孩子们,知道吗,树木和花草可以清洁环境的空气,还可以保持水土。请看例2。(出示例2)
2、教学例2
学生看题后质疑。
引思:题中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7/20是什么意思?
学生解答“裸露地面储存的地下水占降水量的几分之几?”
汇报交流
方法一:
1-(11/20+2/5)
=1-(11/20+8/20)
1-11/20-2/5
=20/20-11/20-8/20
方法二:
=1-19/20
=1/20
对比两种解法思路有什么不同?带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应先算什么?
孩子们,回头看一看这些数据,你又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3、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知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这部分知识在书上第117~118页上,请看书并结合刚才的学习思考: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计算的方法、书写格式是什么?
交流小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没有括号的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运算;计算时通分可以分步通分,也可以一次通分;书写格式递等式。
三、练习巩固
1、118页,做一做,分组完成。(先完成自己任务的可以做其他组的题)
2、120页,第3题。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1、2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学会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具、学具准备
教 学过程
备 注
一、问题情境引入
师:五(2)班小天使出鹰假日小队有甲乙两个小组,他们约定甲组每6天到社区参加一次劳动,乙组每9人到社区参加一次劳动,今天他们第一次同时在社区劳动,经过多少天他们还会再次相遇?
(问题情境的材料可视学生实际情况作调整)
二、新课展开
1、建立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1)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可能有难度)四人小组可以讨论,合作完成。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指导,反馈。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解法:
生甲:我们画了一条表示天数的数轴然后分别找出甲组、乙组第一次同时去后过几天再去,标上不同的记号,于是发现经过18天后,他们再次相遇。
可由学生边讲边画出示图,也可由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图略)
教师在充分肯定和表扬后提出,18天后他们还会再次相遇吗?
生甲:还会相遇,不过画图找太麻烦了。
生乙:我们有更好的办法,只要分别算出第一次同时劳动后,甲组经过几天劳动,乙组经过几天劳动,就可以找出经过多少天他们再次相遇了。
教师板书学生思路:
甲组经过:6天、12天、18天、28天、30天、36天......
乙组经过:9天、18天、27天、36天、45天......
所以经过18天、36天......他们再次相遇。......
(2)师:(指板书)请同学们观察一下,甲组经过的天数、乙组经过的天数实际上是什么数?
生:甲组、乙组经过的天数分别是6的倍数和9的倍数。(教书调整板书)
6的倍数:6、12、18、24、30、36......
9的倍数:9、18、27、36、45......
教学过程
备 注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公约数,最大公约数。那么请同学们猜猜看,这里的18、36可以称什么数?
生讨论得出:18、36既是6的倍数,又是9的`倍数,是6和9的公约数,即是6和9的公约数,18和9的公倍数中最小的,可以称为最小公倍数。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的就是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板书课题)
师:那么什么叫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学生讨论后得出;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师:有没有最大公约数,为什么?
生:没有最大公倍数。因为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所以永远找不到最大公倍数,6和9的公约数还有54、72、90......无穷无尽。
2、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公约数、最小公约数。
(1)师:刚才我们找了6和9的公约数、最小公约数,你能再找一找6和4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吗?
做课本第57页练一练第1题,学生试算后,反馈。
生:先找出6的倍数,再找出4的倍数,然后再找出6和4的最小公倍数。
教师随学生记叙板书;
6的倍数有:6、12、18、24......
4的倍数有:4、8、12、16、20、24......
6和4的公约数有:12、24......
6和4的最小公约数是12。
(2)师生共同方法。
(3)练习: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3、4、5题。
三、课堂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除什么是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等关概念外,还应注意学习方法,情感等方面的。)
四、作业《作业本》
从倍数着手,层层深入,得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教学过程中运用集合图,不但形象直观,而且渗透了集合。
课后反思: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要,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乐园是我们每位教师应努力的方向。还有对学生的,包罗万象,既有对学习方法的,又有对学习情感的,也有对自己的鞭策鼓励。这样的,教师只需适当点拨、启发,便能让学生在被他人肯定的同时得到极大的满足感,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自信心,从而把主动探究学习作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乐趣。这节课我在设计上注重这两点,来设计和展开教学。
五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运用多种方法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书P16)
教学目的:
1、能借助方格纸,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
2、通过交流,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3、形成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等。
学具准备:
方格纸、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你都认识哪些图形?你能画出这些图形吗?
1、看一看,画得对不对。
2、比较任意两个图形,说一说哪个图形面积大。
3、板书课题:比较图形的面积。
二、观察比较,探索新知。
1、呈现主题图。
2、提出问题。
师:这些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请你与同学进行交流。
3、交流讨论。
4、全班反馈、交流。
(1)图①和图③面积相等。
(2)把图①平移到图③位置,两个图形重合。
(3)图⑨和图⑩合起来与图12的面积相等。
(4)图⑤和图⑥合起来与图⑧的面积相等。
(5)图11和图12的面积相等。
(6)图④和图⑦的面积相等,也都比图⑧小。
(7)板书配合说明: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方法;
①直接比较(两图面积大小相差明显);
②运用重叠的方法;
③借助参照物进行比较;
④借助方格,利用数方格的方法进行比较。
5、小结: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对比较面积大小的几种方法有了一定的饿认识,这时,教师应重点揭示和说明数方格的方法。
三、练习。
1、书P17“练一练”的第1、2题。
2、书P17“练一练”的第3、4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明确组合图形的意义,掌握用分解法或添补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自主探索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探索活动中,理解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多种方法,会利用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些平面图形面积来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根据图形特征采用什么方法来分解组合图形,达到分解的图形既明确而又准确求出它的面积。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 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师:生活中有许多图形,老师今天准备了4幅,大家观察一下,这些图形是由哪些简单图形组成的?如果求它们的面积可以怎样求?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课件逐一出示图一、图二、图三,图四让学生发表意见。
生1:小房子的表面是由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组成的。
生2:风筝的'面是由四个小三角形组成的。
生3:队旗的面是由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组成的。
生4:七巧板是由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组成的。
师:这几个都是组合图形,通过大家的介绍,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是组合图形?
生1: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组成的是组合图形。
生2:有几个平面图形组成的图形是组合图形。
师小结: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
图一:是由三角形、长方形、加上长方形中间的正方形组成的,
面积= 三角形面积+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
图二:作辅助线使它分成一个大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方法一:分割法:将整体分成几个基本图形,求出它们的面积和。
是由两个梯形组成的。
师:为什么要分成两个梯形?怎样分成两个梯形?
引导学生说出将它转化成以学过的简单图形以及在图中作辅助线。
师:是的,可以用作辅助线的方法将它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简单图形来计算。
(板书:转化)
大家想想,用辅助线的方法还有不同的作法吗?
方法二:添补法:用一个大图形减去一个小图形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作辅助线补成一个长方形,使它变成一个大长方形减去一个三角形
图三:是由四个三角形组成的。
面积 = 三角形面积+三角形面积+三角形面积+三角形面积
2 新知探究
(一)右图表示的是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 三角形+正方形 )
右图表示的是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二)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般是把它们分割成基本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再计算它们的面积。
3 巩固提升
(一)这是学校教学楼占地的面积平面图,你能用几种方法求出它的面积?
(二)一张硬纸板剪下4个边长是4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可以做成一个没有盖子的盒子。这张硬纸板还剩下多大的面积?
(三)下面各个图形可以分成哪些已学过的图形?
(四)学校要油漆60扇教室的门的正面。(单位:米)需要油漆的面积一共是多少?
(五)求下列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六)求下列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七)如图,有两个边长是200px的正方形放在桌面上,求被盖住的桌面的面积。
课后小结
(一)学生总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小组说--组内总结--组间交流)
(二)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组合图形,并能将组合图形分割成已经学习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
板书
组合图形的面积
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
【五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教案数学教案12-27
五年级上数学教案01-14
五年级数学教案10-12
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22
五年级的教案数学教案02-17
[经典]五年级数学教案05-08
[精选]五年级数学教案05-27
五年级数学教案09-29
【经典】五年级数学教案12-12
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