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选)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67-68页的例5、例6及做一做,练习第1-4题
教材分析: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是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的一个难点,学生已有多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基础,经历了不进位与进位的笔算过程。本节课的关键有两点:一是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二是笔算过程中不管因数中间是否有0,都要用这个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即使是0也要乘,注意0的占位。
教学目标:
1、知道"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经历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体验推理、迁移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0的乘法算理,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生交流
师引入本课主题,学习有关0的乘法,板书课题:多位数乘一位数,回顾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师生口述,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1.师板书课题,多位数乘一位数,有"0"的乘法。
2、老师出示课件,让学生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知道"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进一步理解乘法的算理。经历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过程,能正确进行计算。体验推理、迁移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口算训练:
0+6= 8+0= 9-0= 0x5=
7x0= 10x6= 5x30= 50x8=
200x7= 1x2x3x0= 1x2x3+0=
师生交流有0的运算的特点。
二、授新互动
1、师出示课件例5:运动场的看台分为8个区,每个区有604个座位。运动场共有多少个座位?
2、生读题题,理解题意,弄清数量关系,尝试列式,生口述,师板书,604×8=
6 0 4
× 3 8
4 8 3 2
想:十位上写几?
(十位上0乘8得0,加上个位进的3,在十位上写3)
3、生完成例5中练习,完整地解决问题。
师强调解题过程。
4、出示课件(学校买了3套《小小科学家》丛书,每套280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先估算一下:大约要多少元?
5、师要求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学生汇报交流、质疑。(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做法)
2 8 0 2 8 0
× 2 3 × 2 3
8 4 0 8 4 0
想: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0前面的数,再在积的末尾添上0。
比较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一些?(第二种方法简便些。)
师板书课题: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师生交流,完成课件改错题 。
三、当堂训练:
1、 生独立完成P66"做一做"
师:想一想,0和一个数相乘与0和一个数相加结果有什么不同?
2、指3名学生演板,然后集体订正。
201×3 607×4 840×5
3、比一比,哪个算式得数大。
1+2+3+4 1×2×3×4
1+2+3+4+5+6+7+8+9 1×2 ×3×4×5 ×6×7×8×9
师:要想让加法的得数比乘法大,( )里应填几?( 括号里必须填同一个数。)
1+2+3+4+5+6+7+8+9+( ) 1×2 ×3×4×5 ×6×7×8×9 ×( )
4 、师出示课件,同步训练。
你会计算207×4与8×420吗?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收获?
谁能说一说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进行笔算比较简便?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先用第一个数0前面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笔算时应该注意:一位数应该与多位数0前面的那个数字齐,多位数末尾有向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本节课要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学生通过把各种四边形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学情分析
学生课前对一些特殊的四边形,如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有一定了解和感性认识,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可以得出四边形的普遍特征。我班学生善于在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以良好的合作探究学习习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思维活跃,因而课堂上我应充分给他们动手和表达的空间和时间。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和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找出四边形特点。
2、能够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难点:掌握长、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的校园越来越美,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图形?
二、初步感知,发现特征
1、试着说一说,你想象中的四边形是什么样子的?
2、四边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请你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形的。
三、四边形的分类
四边形是一个大家族,不同形状的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也有一定的区别。你能把它们按一定的标准分分类?先想想你打算怎样分?小组成员互相交流交流,并统一意见。提示:你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些四边形的角;你还可以用尺子去量一量这些四边形的边……
五、巩固拓展
画一画
1、画一个任意四边形。
2、画一个四个角都是直角并且对边相等的四边形。
3、画一个对边相等,但没有直角的四边形。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和整理,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通过复习和整理,进一步理解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特点的相互联系,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基本图形的拼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进一步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学具:准备一个长20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聊一聊(竖起的大拇指)
一、猜一猜,激趣引入
1、(出示一个装着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但只露出其中一部分的的信封)
师:信封里装的是个四边形,猜一猜可能是什么形状?
生1:长方形。
师:为什么?
生:长方形有四条边,有四个直角。
生2:正方形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正方形也有四条边,四个直角。
生3:梯形
师:为什么呢?
生:梯形也是四边形
2、学生抽取信封中的图形进行验证
师:为什么不猜这个图形是三角形呢?
生1:因为三角形不是四边形
生2:略
(设计意图:学生揭示谜底抽出装在信封里的长方形、正方形、梯形,重温四边性的特点,体验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乐趣)
师:小朋友们猜得准,说明你们对四边形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今天我们要一起复习第七单元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呢?
生: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是直角
师:正方形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四个角是直角
(设计意图:回顾整理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唤起学生已有经验)
二、动手操作
师:为了奖励小朋友,老师设计了一个拼一拼的游戏,可这个游戏是有要求的,大屏出示要求:
每人拿出准备好的两个长20cm、宽10cm的长方形纸板,拼一拼,看一看拼出什么图形?
(1)同桌二人合作
(2)把准备好的两个长20cm、宽10cm的长方形纸板,拼一拼(不能重叠),看你能拼出什么图形?
(3)用练习本算一算所拼图形的周长
1、引导学生理解要求
2、学生合作操作,完成要求
3、汇报交流
(1)展示不同的拼摆的方法
师:你是怎么拼的?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生:把两个长方形的宽重合得到一个大长方形。
师:这个大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哪里?能用手围一围吗?(引导学生围一围这个图形的周长)
师:怎样计算它的周长?
生1:20×4+10×2=100(厘米)
生2:(20+10)×2×2—2×10=100(厘米)
生3:20+20=40(厘米)(40+10)×2=100(厘米)(板书)
师:你是怎么拼的?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生:把两个长方形的长重合得到一个大正方形。
师:你从哪儿看出它是一个正方形的?
生:两条宽加起来就是20厘米,四条边相等,四个角是直角。
师:任意两个长方形都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吗?
生:当长方形的长是宽的2倍时,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才能拼成一个正方形。
师:怎样计算它的周长?
生1:20×2+10×4=80(厘米)
生2:(20+10)×2×2—20×2=80(厘米)
生3:10+10=20(厘米)20×4=80(厘米)(板书)
师:你是怎么拼的?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生:把两个长方形的一条宽和一条长重合得到的。
师:这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它的周长指的是哪里?(要求学生把这个图形拼摆出来,用手围一围)
师:怎样计算它的周长呢?
生1:20—10=10(厘米)20×3+10×4=100(厘米)
师:除了这种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吗?
介绍平移的方法
师:课件演示1号线向下平移,2号线向左平移
师:平移后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怎样计算周长?
生:10+20=30(厘米)(30+20)×2=100(厘米)(板书)
师:比较课件上和黑板上出示的计算周长的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1:黑板上的,因为简便。
生2:直接用公式计算,简便容易理解。
师:我们通过拼摆得到了长方形,正方形、不规则的图形,还计算了它们的周长。什么是周长呢?
生: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4、引导总结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师: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师什么呐?
生:长方形周长=(长+宽)×2
师:知道长方形的周长和长,怎样求宽?
生:宽=周长÷2—长
师: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师什么呐
生:正方形周长=边长×4
师:知道正方形的周长,怎样求边长
(大屏适时出示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深刻感受了长、正方形,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复习了计算周长的方法,并进一步了解可以把不规则图形通过平移的方法转化成规则图形,计算周长的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三、练习巩固
师:通过复习,现在将接受检验
1,判断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先认识几分之一,再认识几分之几,然后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运算和应用。
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为以后分数加减法和小数的学习打下初步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整数知识,在生活中也遇到一些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量,如一半和一多半的概念,但只能模糊地来表示,没有更深入地想怎么用数字表示。初学分数,由于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会感到困难,本节课将从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经验出发,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并通过展示、交流、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用数学语言完整的表达含义。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90-91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运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与交流。
2、通过简单几何图形的操作,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3、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运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与交流。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纸片、彩笔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周末的时候,小明和小华出去玩,(课件出示)她们带了一些东西,怎么分才能让两个人都满意呢?四个苹果(生:每人两个);两瓶水(每人一瓶)。老师发现同学们特别公平,每个人都分得同样多,数学上把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可是饼只有一张,还能平均分成两份吗?(能)师:怎样分?(生:从中间切成两半。课件演示)
师:把一张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得多少呢?(一半)师:把一张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这张饼的一半。
这一半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1、2、3、4来表示吗?(不能)那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数学王国里的一个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
环节二:认识一张饼的
师:那到底应该用怎样的分数来表示呢?先仔细观察这一半。
师:把一张饼平均分成两份,一半是两份中的几份呀?(一份)
平均分(板演:分数线)两份中的一份,(完整的)这个数就是分数二分之一。读作:二分之一
师:会读了吗?(先齐读,再指名读)
师:这一份是整张饼的二分之一,那另一份呢?(也是二分之一)我们把一张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它的。(教师板书)这个它指的是谁呀?(这张饼)
师:现在你能说一说我们是怎样得到这张饼的的吗?(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环节三:动手操作体验不同图形的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一张饼的二分之一,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张长方形纸,它的二分之一该怎样表示呢?请看要求:用你手中的图形①折一折,把它的涂上颜色。(课件出示)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你们是怎么折的?谁想展示一下你的作品。(选择不同的作品进行展示)
课件出示小练习,加强对的认识,明确只有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才能是(课件练习"你来当当小裁判","考考你")
环节四:认识其他分数
师:如果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又是它的几分之一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展示)
师:把一块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那如果我把它平均分成3份呢?每份又是它的几分之一呢?(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认识(课件展示)
师:看来完全难不倒咱们聪明的同学们,那么我这块长方形纸片平均分成5份,每份就是它的(五)分之一,那你能用彩笔在书上涂出它的吗?动手涂一涂(教师巡视指导)
师小结:像这样把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现在大家都认识分数了吗?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出示课件)
环节五:练习巩固认识几分之一
1.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一个圆的,老师还给同学们准备了一张正方形纸,它的四分之一又怎么来表示呢?请同学们再来折一折(教师巡视指导)课件展示折法
2.课件练习说一说,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请写出来,并说说理由(小组完成,指名说)
3.练一练,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吗?想一想可以填什么分数?(指名回答)
4.读一读,读出下列分数,请生读分数(出示课件)
5.写一写(出示课件)写出下列分数,请生上台写分数
6.看一看(出示课件)它们分别占了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指名回答)
7.(出示课件)比一比,小组讨论,得出结果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认识,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实践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积极地数学学习情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认识千米
(课件出示二年级小朋友的数学日记)
20xx年9月1日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我和爸爸一起去学校报到。我很高兴,因为爸爸给我买了一个长2分米,宽6厘米,高3厘米的铅笔盒,但是我也累了,那是因为我们来回一共走了2米的路程。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二年级小朋友写的一篇数学日记,我们大家来读一读。(齐读)
师:他们来回只走这么长的路程会累吗?
师:生活中你在哪见过千米?(高速路牌、表盘等)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千米,看!
(出示课件:千米 km 公里的图标)
师;这是同学们说的高速路牌,说说什么意思?
指着“限速”标志 你认识吗?说说什么意思?(学生说不出,老师解释)
师:仔细观察你还发现了什么?(千米可以用km表示,又叫公里)(板书:km 公里)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看来千米在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而且我们还发现了千米用字母km表示,又时还把它叫做公里。
二、 感受千米
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我们就从100米来研究。(出示千米) 师:你熟悉这个地方吗?猜一猜从新西巷路口到学校的什么位置大约100米?(学生讨论 交流)
师:想知道100米到底在哪吗?看!(播放录像:老师做适当的解释)
师:哦,原来从新西巷口出发,经过操场,还要路过校门口,一直走到体育器材那大约100米
师:想知道走100米大约花多长时间吗?大约花1分半,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体会一下100米有多长。(闭眼睛体会)
师:如果走10个这样的长度,你知道走了多少米吗?(1000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10个100米就是1000米)大约多长时间?(十几分钟)
师:原来我们步行1000米要用十几分钟。现在你们对千米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你估一估:从天龙到迎泽桥东走,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学生讨论)
师:老师也做了调查,发现从天龙到迎泽桥东加油站大约1千米,你想说什么?
(1千米很远,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师:如果老师站在天龙,你在加油站,我大声喊你的.名字,你能听见吗?
师:通过刚才我们了解到了10个100米就是1千米,步行1千米大约花十几分钟,而且还发现千米是比米大的单位。
师:我们感受了生活中的1千米,现在回到学校里。(出示课件:操场)
师:一圈200米,几圈是1000米?1000米还可以怎么写?(板书:1千米=1000米)
师: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单位不同,数字也不同)
师:虽然单位、数字不同,但他们表示的距离?(出示课件:操场250米、400米)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4个250米是1000米,也是1千米)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1000米,你能用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出示课件:想想做做1题)
师: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读一读,找找关键字
三、 巩固练习
师:小花参加跑步比赛,体育老师让他绕400米的操场跑5圈,小花一听,5圈?是多少米,多少千米?你知道吗?打开课本45页,你来写写。(汇报)
师:20xx米=2千米,那么(出示课件)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
师:现在我们对千米和米有了一定的了解,那老师考考大家的判断力,认为对的站起来,认为不对坐着不动。(出示课件) 汽车每小时行60米
1千米又叫1公里
跑道长400千米
50千米和5000米同样长
师:你们真了不起,那老师到想问问你们,什么时候用千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长度时用千米)
师:说得好,(老师做手势)
(出示课件:天安门城楼高、南京长江大桥、长江) 师:你会填吗?追问:为什么?
师:你们太聪明了。(老师表情)
师:这又是什么图呢?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呢?
师:谁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师:第二个问题你要怎么解决?(同桌讨论)
师:你们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四、 欣赏
(鸟类飞行速度、长江长度、地球半径等自然界有关千米这一单位的知识)
五、 小结
今天我们有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它是?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千米 (km)
1千米=1000米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一、 教材分析:
1. 分析《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2. 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部分: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教材先通过例1~例2两道例题,分别让学生认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初步建立起几分之一的表象。教材又通过例3教学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比较。
3. 分析本课内容与小学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
二、 学情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2.方法与过程目标:
在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的.学习活动中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对单位"1"的认识的渗透。
五、教学策略和手段
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同时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
直接板书"分数"。
问:你听说过他吗?在哪儿见过或者听过。学生自由发言。
你想问分数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问。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课。
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引出1/2。
(1)、创设分月饼的情境,出示题目。让学生在列出算式的基础上,回答结果。
4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几个?
2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几个?
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几个?
提问:怎样列式?分了几个?(半个)
(2)、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一半。可让学生将结果写在黑板上。
2、动手操作,认识1/2。
(1)、出示圆片,代替月饼,请一个学生,分一分。
(2)、教学1/2的读法、写法。
(3)、动手折一折,并用斜线表示出图形的1/2。完成后可以让学生多介绍自己的折出的分数。
(4)、提出讨论问题:把一个图形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这句话对吗?同桌两人讨论后,组织发表讨论意见。
(5)、引导观察展示的图片思考:不一样的图形为什么动能表示1/2。
3、认识1/4等多个几分之一的分数。
(1)、拿出正方形纸片折出它的1/4。并展示在黑板上。
(2)、你还能创造出什么分数,请学生动手做一做。并展示在黑板上,展示的时候让学生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
(3)、课件展示五分之一等分数。
4、总结
像x、x、x等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5、自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出示各部分名称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第一关:读一读。出示后指名读一读。
第二关:看图写分数。写出分数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第三关:辨一辨。判断对错,并说说理由。
第四关:找分数。
第五关:终极挑战。
(四)介绍分数的发展,传播数学文化。
(五)总结全课。
说说自己的收获。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初步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及易变形的特性。
2. 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及易变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弄清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平行四边形实物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四边形,(出示主题图) 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 同桌互相说一说。
2、出示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片。
师:它们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
师: 它们有几条边?几个角?它们叫什么图形呢?
再出市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讨论思考,看他的边有什么特点,角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 把实物抽象为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建立对平行四边形的表象,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探究新知的过程中)。
二、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 动手操作,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学生利用小棒有选择的搭平行四边形。
你是怎么搭的?谁也来说说你搭的平行四边形?
生1:我选择了四根一样长的小棒,搭好之后这么一移就可以了。
生2:我选择了两根长一点,和两根短一点的小棒也搭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3:我也是选择了两长、两短的小棒,但搭起来的和他不一样。
2、利用自己刚搭成的平行四边形,动手玩一玩,从中感知平行四边形的易变性,并能联想到其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最后拉动三角形模型与之对比,加深对平行四边形易变性的认识。
3、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小结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而平行四边形的角不一定是直角。 (设计意图: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平行四边形,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还是很模糊的,让学生看着图形模仿着做一做,在选择材料与摆放位置时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再思考。
(二) 合作交流,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 、完成练习九第1题,学生根据自己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进行判断 ,并举例说明在那些地方见到过平行四边形?
2、小组合作完成练习九第四题:引导学生讨论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课外延伸:伸缩门是利用了什么特性制作的?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认识的现有基础,通过 找生活中的实物,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再次认识,使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特点的认识和理解逐步清晰,逐步深化。最后把新学的知识及时的溶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让学生能辩证的在头脑中建立新的平行四边形体系。)
三、 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2、完成练习九第三题。
3、数一数下列图形中一共有几个平行四边形。
4、运用七巧板拼出自己喜欢的平行四边形。你有几种拼法?
(设计意图:通过画一画、改一改、数一数、拼一拼逐步完善平行四边形在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让平行四边形)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课题: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周长》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能测量、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2)数学思考: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的成功,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教学重、难点:
由于三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再加之本课内容是由面到边线,学习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体会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周长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学习者特征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多数学生的视野不开阔,认知水平较欠缺。生活中学生对于周长的认识应该说只有初步的体验,具体周长的概念还没有形成,这些给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怎样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创设直观的、形象的、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使教材"活"起来,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学生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引领学生开展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是我本节课研究的任务之一。
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概念、测量与计算相结合研究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进行教学的。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道可以怎样测量并计算出周长。本课的教学将为下节课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做准备。
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点分析:
本节课采用PPT、结合动画课件进行辅助教学。课件主要是通过直观演示"描绘图形一周的边线"这一动态过程,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周长的基本概念。除此之外,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其它图形,先让学生动手尝试描出图形的边线,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与动脑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再用课件动画展示画边线的方法,以订正纠错、引领学生领悟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周长的理解。课件采用互动交流形式使用,让学生在认真观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图形的周长,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参与机会,实现了课件资源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
数学活动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是否愿意互相合作、互相交流,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情境创设、新知学习和知识运用过程中都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具体运用如下:
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这一环节中,出示小蚂蚁爬过树叶的动画情节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在再次感知这一环节中出示在几幅日常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图片,让学生动手比划一下这些图形的周长,同时,用课件一一演示,加深学生对周长的理解,再出示一些图形,这些图形有没有周长,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并自然地过渡到下面的教学过程。在进一步感知周长概念这一环节里,为了突破"封闭图形"这一概念,多媒体课件在这一环节中起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在实际测量,深化理解这一环节中课件出示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和树叶,启发学生算一算这些图形的周长,对于曲线图形的测量方法,运用课件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化曲为直"的这一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含义。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中课件出示栅栏图,把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与生活挂上钩,很快让学生明白求需要多少栅栏也就是要求它的周长。在知识升华,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中课件出示两个彩旗方阵,让学生分组讨论哪条线路长生再汇报,但是每个班的孩子的"四维"不可能齐步走,空间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不一样,所以师用课件将彩旗队的这两条路线一一展示,这样就一目了然了。
教法与学法及教学策略: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在情境中呈现有意义的学习材料,为学生提供大量观察、操作、测量、比较等一系列活动,引到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充分的交流过程中认识周长,掌握测量常见图形周长的方法。
学法:1、观察操作法。2、合作交流法。
教法:情境法、谈话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资源准备:
1、教师准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堂来了一位老朋友,你们看,是谁?(课件演示:小蚂蚁爬过树叶一周的动画情节)
2、引导观察,建立认知:(指着画面上小蚂蚁走过的路线)仔细观察,小蚂蚁在干嘛?它是沿着怎样的路线跑步的?
3、初步感知。
我们把树叶一周的长度叫做树叶的周长。让我们再看一次(再次播放课件)
(设计说明:从学生喜欢的小动画入手,利用课件演示,出示小蚂蚁爬过树叶的动画情节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让学生观察、从而对周长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二、自主探究,再次感知
1、(出示课件中的图片)你能找出钟面、游泳池、篮球场、花园的周长吗?
生一边说一边比划它们的周长。
(设计说明:此环节在学生边说边比划的同时运用课件相机地演示出物体的周长,并且闪烁一次,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帮助学生理解了"周长"。)
2、进一步感知周长的含义。
(1)(出示课件中的多个图形)下列图形哪些有周长,哪些没有?
(此处根据学生回答运用课件相机给予判断,让学生更清楚、更明了)
(2)(用课件出示几组图形)仔细比较,谁的`周长长一些?
(最后出示一个封闭的和一个不封闭的图形)比一比?
此时,学生都认为那个封闭的图形的周长比较长,师用课件操作,将那个未封闭的图形继续扩大,生都看傻眼了,马上意识到一定要是封闭图形,才会有周长。
揭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它的周长。
(设计说明:此处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多媒体,让学生用最直观的方式清楚地看到如果一个图形没有封闭,就不能确定它的周长,从而进一步完善周长的概念,此处成功地运用课件解决了这一难点。)
3、找一找。
你能找到我们身边物体或图形有周长吗?
生汇报并比划。
(设计说明:通过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让学生去观察、交流,使学生反复体验和理解周长的含义,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周长概念源于生活实际,也为求周长作了铺垫。)
4、比较周长的长短。
(1)目测。从生刚刚找出的周长中,师随机提问,黑板的周长和文具盒的周长哪个长?你是怎样进行比较的?
(2)测量。(出示课件)这几个图形你认为哪个周长长?
生意见不一,怎么办?(用尺子量)树叶能用尺子量吗?怎么办?
生说出绳测法(师用课件演示。)
(3)学生活动。
(4)学生反馈。反馈时说出测量的方法,量出了几条边,为什么。
5、小结:怎样计算图形的周长?
(设计说明: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图形的周长求法,通过围一围、算一算等活动,巩固对周长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并且在交流中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数学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曲线图形的周长是学生最难以掌握的,如何去测量,方法是怎样的,如果光是口说,学生无法理解,所以此处,用课件展示了如果用绳测法来量曲线图形的周长,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变曲为直"的这个过程,成功地突破了这一难点。)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小花园围上栅栏,需要多少米?(课件出示栅栏图片)
仔细观察,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这里面有你不理解的知识吗?
学生分析题意,列式解答。
(设计说明:如今的孩子,也许见过栅栏,但是对栅栏这个词比较陌生,围栅栏又是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此处用课件让学生把已有的经验基础与生活挂上钩,很快让学生明白求需要多少栅栏也就是要求它的周长。)
四、知识升华,拓展延伸
1、彩旗队策划了两条路线,你觉得哪条路线长?为什么?(课件出示彩旗队路线图)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部分学生还心存疑问:真的是这样吗?(这时师用课件演示两条路线。)
(设计说明:此处学生经历由"疑问--讨论--解释--疑问"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但是每个班的孩子的思维不可能齐步走,空间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不一样,所以师用课件将彩旗队的这两条路线一一展示,这样就一目了然了。)
2、龟兔赛跑,它们跑的路程一样吗?
3、两人合作测量腰围、头围、胸围
(设计说明:练习题的设计由浅入深,逐步提高,从计算教室的周长到解决实际问题栅栏的长度,再结合学校的"金秋体育节"拓展到彩旗队中的问题以及为自己班设计标语牌的实际问题,最后还是回归到生活中,测量和比较腰围、头围、胸围既是对周长概念的巩固,又密切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玩"中用所学的周长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总结评价
回顾这节课,评价一下自己: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习的快乐吗?你觉得小组里谁在哪方面比较出色或者你有什么建议想对他说的?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这一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并能利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从而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纵观整堂课,在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学习为形式,加上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旨在突出以下几点:
一、运用生动的情境,理解周长。
"周长"虽然学生的生活中也有所听说,但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还是第一次。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我从学生喜欢的小动画入手,利用课件演示动画效果,让学生观察、从而对周长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感知。然后让学生通过指一指、说一说的方式,找出其他物品的周长。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操作、实践中让学生感悟周长的含义,发展了数学思考。
二、让儿童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感知周长,形成概念。
"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数学新课程理念之一,让学生找图形的周长,感悟周长的含义、探究周长的测量方法。让学生充分感知物体周长的含义,而这其中,为了突破"封闭图形"这一难点,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多媒体,让学生用最直观地方式清楚地看到如果一个图形没有封闭,就不能确定它的周长,从而进一步完善周长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找身边物体的周长,再次感知图形周长的含义,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学习需求。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水平,因此,课的结尾,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先估一估,再量一量,对腰围策量的实践活动,这样,努力把学生的现实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三、让儿童在优化的活动情境中积极探究,合作交流。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想法求出四个图形的周长,让学生自主探索方法,然后让学生汇报各自的发现,在多种方法的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曲线图形的周长是学生最难以掌握的,如何去测量,方法是怎样的,如果光是口说,学生无法理解,所以此处,用课件展示了如果用绳测法来量曲线图形的周长,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变曲为直"的这个过程,成功地突破了这一难点。
这样,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在生活中探究、在活动中互动、在活动中内化、在活动中应用、在活动中创造,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活动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教学理念。
纵观整节课,我感觉最遗憾还是小组合作,让学生运用手中的工具求出四种图形的周长,虽然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些分工,但仍是优等生控制着整个局面,后进生就只有看和做做助手的份,怎样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能力目标: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
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
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彩纸、彩
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情景图:星期六这天,丁丁和玲玲去郊外春游,他们带了不少野餐,两人该怎么分呢?我们一起来说说看。
1、先给两个小朋友分什么?怎样分?
像这样,每人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
2、蛋糕只有一个,怎样分给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半个)
半个用什么数表示呢?(学生自由发言)
3、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分数,这节课,让
我们一起来认识分数。
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
二、动手操作,分层探究
1.着力建构1/2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
a.出示课件:请同学看大屏幕,电脑博士是怎样分蛋糕的?
生:平均分。
师:像这样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2份),我们平常说每份是它的一半,这半个蛋糕我们就可以说是这整个蛋糕的1/2。(板书1/2)。
b.概括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分,每份是它的.1/2。
c.师:你们能在这个蛋糕中找到另外一个二分之一吗?
生:(课件展示)生指出另一个二分之
(2)、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a、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2,同学们现在拿出你们手中的长方形纸,请你在这个长方形纸上创造一个1/2,并且快速涂上颜色,好吗
b.小组活动:展示学生作品
生: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折法。
c.深究: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2?
师:明明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1/2?
(都是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3)、练习
2、类比迁移,认识几分之一
(1)完成90页填空题。
(2)集体订正。
(3)读写分数。
3、教学例2:拿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表示出它的1/4。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升。
1 、第一关:填空、判断。
2、第二关:火眼金睛。
3、第三关:动脑筋。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作业。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一、教材内容 :
教材P60 例1
二、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的算理。
四、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答题纸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提问:(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例1情境图)瞧,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从这幅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质疑:根据以上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一共有多少支彩笔?
2.口答列式 师课件出示小精灵的问题: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支彩笔?你会列算式吗? 指名回答;3×12或12×3,教师板书12×3= 3.尝试计算 提问;"12×3"该如何计算?
(1)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小组内交流算法,找出自己喜欢的.方法,写或画在答题纸上。
(3)请几名代表汇报交流,学生讲解各自的思路。
方法1:连加 12+12+12=36
方法2:分解组合 10×3=30 2×3=6 30+6=36
方法3;拆数 比如9×3=27,3×3=9,27+9=36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比较算法 讨论:以上算法哪种比较简便呢?说明原因
(1)小组内讨论
(2)集体交流,说明理由 (方法三和方法四都好理解,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一般用计算的方法来算。方法一如果因数的个数多了,算起来就比较麻烦。方法二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比较简便。方法五虽然因数不管是几都能算,但是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相乘,乘后再加,非常麻烦。)
2.合作学习,探索竖式 引导:从刚才讨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合的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可以将这三个算式组合起来,写成一个竖式。请同学们试试看。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把讨论结果写在答题纸上。教师巡逻并适当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板书讨论结果。 生1: 1 2
(3)让板书的两个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思路
生1:先用2和3相乘得6,再用10和3相乘得30,30加6得36.
生2:先用个位上的2和3相乘得6,把6写在个位上,再用十位上的1和3相乘得3,表示3个十,也就是30,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把3直接写在十位上。
(4)评一评,哪种方法更简便?
3. 规范格式,归纳方法。
(1)课件演示: 教师边用课件演示,边讲解:第二个因数要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从个位乘起,先用3乘2得6,表示6个1,写在个位上;再用3去乘十位上的1得3,表示3个十,把3写在十位上(用虚线在个位写一个0),再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就得36.因为积的十位上的3表示3个十,所以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把3直接写在十位上。
(2)小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我们把这两个相乘得数都叫做因数,最后的得数叫做积。
(3)同桌互相说一说12×3笔算竖式的过程。
4.小结:在计算时,先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位数每一位上的数,与哪一位上的数相乘,就把积对着那一位写,最后把所得的积相加。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的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竖式计算。
(2)集体交流订正
2. 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的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竖式计算。
(2)集体交流订正 师强调: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位数每一位上的数,与哪一位上的数相乘,就把积对着那一位写,最后把所得的积相加。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谁来说一说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时要注意什么?
生1: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在计算时,先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位数每一位上的数,与哪一位上的数相乘,就把积对着那一位写,最后把所得的积相加。
生2:用竖式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一般要把多位数写在上面,一位数写在下面。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63页练习十三第一题列竖式计算。
六、板书设计: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不进位)
1)连加 :
12+12+12=36(枝)
2)数的组成
10×3=30
2×3=6
30+6=36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指一指等活动感知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并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给予学生探索求周长的策略。
2、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成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并通过探索求周长的策略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通过操作活动,能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学会与他人合作。
【重难点】
理解周长的定义,掌握求图形周长的策略。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树叶、直尺、磁钉、棉线。
学具准备:三角尺、学具袋、学习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创设情境
师: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在一个农庄里住着一位王老伯,他种了许多的蔬菜,还养了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可是,这群淘气的小动物经常跑到菜地里偷吃庄稼,看着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庄稼被小动物们糟蹋了,王老伯非常着急。为了保护这些蔬菜,王老伯想了一个办法,他打算用篱笆将菜地围起来,怎么围呢?唐老鸭帮忙设计了两种方案,仔细观察一下,你认为哪种方案最合理呢?(第一种封闭,第二种没有围完,不封闭,学生交流后认识到第一种最好。)
师:经过同学们的认真分析,王老伯也选择了第一种方案。在菜地的一周围上了篱笆,保护了蔬菜。菜地一周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菜地的周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周长的认识(板书—周长的认识)
二、积极参与探究新知。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菜地的周长,现在你能找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吗?谁来试一试。
1、(重点引导学生画出树叶的周长,指出国旗的周长、数学书、钟面的周长。)
师:不管从哪里开始,只要沿着图形的边线画满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2描周长
师:刚才我们指出了图形的周长,你能用笔描出图形的周长吗?
请用红线描出下面图形的周长,看谁描的最漂亮。(老师巡视)
师:现在我们看看唐老鸭又是怎样把周长描下来的。(课件演示)
3、初步概括周长定义。
师:现在,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什么是周长,你觉得该怎么说?
生: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教师同时板书)。
3、完善周长概念。
师:米老鼠看到唐老鸭把图形的周长描得这样好,也不甘落后,找来了4个图形,我们一起看看:下面那些图形能找出他们的周长,哪些不能找出它们的周长?
生:......
师:象第二、第四这样没有围拢,有缺口的图形,我们叫做不封闭图形,它们没有周长。第一、第三这样首尾相连,围拢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他们才有周长。
师:现在你觉得"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这句话完整吗?如果不完整,还应该加上什么词语才准确。
生: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
(师适当板书封闭图形,完善周长概念,然后读一读,要求读出里面的重要词语)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师:现在我们认识了周长,现在能不能利用周长帮王老伯算一算,到底要准备多长的篱笆才能把菜地围好呢?
(引导学生计算三角形的周长)
2、小组合作完成正方形、五角星、圆的周长。
师: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们帮王老伯解决了难题,现在老师还有一个难题:下面3个图形的周长怎么计算呢?
师:同学们的量得很准确,也计算得很细心,唐老鸭想和他家比试一下,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生;敢
师:欢迎来到智慧宫,现在进入第一关"1、火眼晶晶辨真假。"
2比眼力,考智力。
四、全课总结强化新知
师:回顾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
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周长,其实周长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希望大家能多把学到的知识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数学知识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五、布置作业
回家找找一些物体的周长。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英买力中心小学:古再丽努尔.伊尔夏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从多种图形中辨认出四边形。
过程与方法:通过画一画、找一找、涂一涂、剪一剪、分一分等活动,建立四边形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四边形无处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区分辨认四边形,理解四边形的特征。
难点:发现并比较认识四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教法:引导发现法。
教学学法:研究性学习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剪刀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这是光明小学的校园图片,在这个图片上,你们看到了那些图形?
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在屏幕上出示说出的图形。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图形,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二、 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第79页例1.
大屏幕上有许多图形,你能从中找出四边形吗?找一找,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1) 学生在教材上找四边形,涂颜色。、
(2) 投影展示,交流讨论。
(3) 比较加深,说说其他图形为什么不是四边形。
(4) 老师小结:四边形是指由四条边围成的封闭图形。(板书)
2.围四边形。
请根据自己的想象,动手折一个四边形。摸一摸自己折的四边形。
老师在下面观察。
3.讨论学习四边形的特征。
师:谁再来说说,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四边形还有四个角。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谁能把他们两个人的答案完整的说一遍。
生:有四条直的边和四个角的图形是四边形。
师:你们的回答很正确,你们真是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好孩子。象这样由四条直的边围成,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板书:四条直的边、四个角,找学生说四边形的特征)
师:同学们学得真认真,这么快就掌握的新知识,现在有个新的挑战正等着你们,你们敢接受吗?(出示图片题,是四边形用Yes 回答,不是用No 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这个图形为什么不是四边形?
生:因为它的边不是直直的,所以不是四边形。
师:这个图形为什么也不是?
生:因为它的边没有围在一起。(寻找四边形)
师:同学们可真细心,找到的四边形可真不少。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教材第79页"做一做"第二题。
2. 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在校园里找出5个不同的四边形。
四、课后小结: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你最喜欢什么样的四边形?说说你的理由。
五、布置作业:练习册32页
板书设计
四边形
1.认识四边形
四边形是指由四条边围成的封闭图形。
2.四边形的特征
(1)有四条直的边。
(2)有四个角。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初步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认识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的大小。
2、发展动手操作、与人合作交流以及表达能力。
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重点难点:
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探索和学习几分之几,能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玩折纸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一玩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谈话,创设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折纸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今天的新课,学生兴趣浓,效果好。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四分之几。
(1)拿出你手中的正方形纸,把它平均分成四份,你喜欢涂几份就涂几份。
(2)学生独立折纸、涂色,然后小组交流。
(3)班交流,展示折纸的方法。
并介绍所取的份数,分别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生1:我把这个正方形纸片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的1份,每份就是它的1/4。生2:我把这个正方形纸片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的1份,每份就是它的2/4。生3:我把这个正方形纸片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的1份,每份就是它的3/4。
生4:我把这个正方形纸片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的1份,每份就是它的4/4。
[设计意图]借助折纸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来认识四分之几,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分享学习的成果。
1、认识其他分数
(1)师:拿出你的1分米长的纸条,把它平均分成你喜欢的份数,涂出你所喜欢的分数,并用分数表示出来。
(2)学生独立操作,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分法和想法。
(3)集体交流,学生汇报。
生1:我把这个纸条平均分成了10份,涂出了其中的7份,用分数表示是7/10 。
生2:我把这个纸条平均分成了10份,涂出了其中的3份,用分数表示是3/10
生3:我把这个纸条平均分成了8份,涂出了其中的5份,用分数表示是5/8 。
生4:我把这个纸条平均分成了9份,涂出了其中的4份,用分数表示是4/9 。
……
师:像2/4 、3/4 、7/10 、5/8 、4/9 …这样的数,也都是分数。
[设计意图]借助一米长的线段,引导学生将它平均分成若干等份,任取其中的几份,并用分数来表示。引导学生在认识十分之一的基础上,从而类推出十分之几就是几个十分之一。
2、教学分数的写法及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师:你会写分数吗?老师先来写一个好吗?师板书34 。同时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分数的写法。先些分数线,再写分母4,最后写分子3。
结合3/4介绍分数各部分名称。
3 ……分子
——……分数线
4……分母
师说明:中间这条横线叫做分数线;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上面的数叫做分子。
分数线、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
师:老师写的漂亮吗?你有信心比老师写得更漂亮吗?(生:有)
师:试试看。(学生试写,教师巡视指导,然后交流展示。)
3、比较几分之几的.大小。(分母相同的分数)
师抽取出学生刚才所涂的两组分的份数分别相同的图形展示。
(1)、比较2/5 、 3/5的大小
学生独立进行比较后,小组进行交流自己的比较方法。
全班交流比较方法。
(2)比较6/6 5/6的大小
学生独立进行比较,然后全班交流比较方法。
(3)学生总结比较几分之几的大小的方法。教师归纳整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折纸、涂色来学习几分之几分数的比较方法,降低了难度,更有助于学生对分数的形象感知,丰富了表象。同时也让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相同时,就表示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若干份,取的份数与分的份数同样多,就是1。为后面学习"1减几分之几"做准备。
三、理解应用
师:刚才我们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学习了几分之几的分数和几分之几的分数的比较方法,还有很多同学的没有被展示,下面我们就继续选几组分数,先分别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涂色部分表示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并有选择的比较他们的大小。
[设计意图]继续借助学生所提供的素材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识。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师:今天我们继续认识了分数王国中的其他分数和分母相同的分数的比较方法,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回顾整理,引导学生加深对几分之几的分数的认识和同分母分数的比较方法的理解。同时为今后学习分数加减法和分数基本性质、通分做好孕伏。
五、课堂检测
1、判断下面各题.对的画"√",错的画"×".
(1)把一块月饼分成6份,其中5份就是5/6.()
(2)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就小.()
(3)79读作9分之7.()
(4)把一个圆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3份是这个圆的3/5.()
拓展练习:
涂色的正方体是大长方体的几分之几?
六、布置作业
(略)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乘除混合的应用",课本71页及相关练习。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画图,形象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的进行计算。
2、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题意能正确进行乘除混合运算。
难点: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1、比一比(说一说怎样算?)
56÷7×2=8×2÷4=28÷7×3=
9×4÷6=56÷8×6=3×8÷4=
2、问题引入
观察上面的算式题你有什么发现?(乘除混合运算)
3、揭示课题:乘除混合的应用
二、探究建模
(一)、教学例8
1、阅读与理解
(1)同桌合作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意,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3个碗18元,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2)出示画图,帮助理解题意。
3个--18元8个--?元
2、分析与解答
(1)分析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关键,要算先什么?(一个碗的价钱)再算什么?(8个碗多少钱?)
(2)解决问题,3个碗用了18元,一个碗的价钱就用总的.价钱除以购买的数量(总价÷数量=单价),得出一个碗的价钱再乘8,就是8个碗需要的价钱。
(3)小组合作探究计算方法
分步计算综合算式
18÷3=6(元)18÷3×8
6×8=48(元)=6×8
=48(元)
3、回顾与反思
(1)对不对?买8个碗48元,解答正确吗?
(2)检验结果:买8个碗是48元,一个碗就是48÷8=6,一个碗是6元,3个碗就是18元,符合题目条件,解答正确,不要忘记答!
(二)想一想:18元可以买3个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
1、小组合作,读题理解题意。
2、探究算法,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分步计算综合算式
18÷3=6(元)30÷(18÷3)
30÷6=5(个)=30÷6
=5(个)
三、练习巩固
课本71页做一做,仔细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四、回顾小结
今天我们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
乘除混合的应用
3个碗18元8个碗多少钱?
总价÷数量=单价
18÷3=6(元)18÷3×8
6×8=48(元)=6×8
=48(元)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椒子小学:吴大会
学习目标:
1、 知道"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2、能用竖式计算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重难点:
1、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
2、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一.导标
集体听题比赛。
9+0= 100+0= 872-0= 3407-0=
同学们,真厉害!这么大的数你们怎么算的这么快呢?你们是不是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结:"0"和任何数相加还等于原来的那个数,任何数减"0"
也还等于原来的那个数。
"0"在加减法中扮演的是"混蛋",一点作用都没有。
这节课就在这个基础上继续研究0在乘法中的计算。
二.自主学习
同学们,老师问问你们看过《西游记》吗?,还记得孙悟空偷吃仙桃的那一段吗?
七个仙女奉王母娘娘的命令去摘仙桃,可仙桃被孙悟空吃的'吃,扔的扔,全糟蹋掉了。七仙女提着空篮子向王母娘娘复命。
七个空篮子里一共有多少个仙桃?请同学们自学教材例4
你能用加法算式表示吗?还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带着问题自学例4)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你还能说出几个类似的算式吗?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3、 归纳总结:"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0"在乘法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炸弹,一炸全没了。)
三、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例5.运动场的看台分为8 个区,每个区有604 个座位。运动场的看台共有多少个座位?
1. 读题,你知道了些什么?
2. 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3. 你会列式吗?
4.小组交流各自算法,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并在小组内纠错。
5.尝试竖式计算: 6 0 4
× 8
---------------
积的十位上写 ,为什么?
4乘8得32,个位满( ),向十位进( ),再用8乘十位上的( )得( ),加上进上来的( )就得( ),再用8乘百位上的( )得( )。所以最后积得( )
小组合作交流后,组长整理,确定每一题的中心发言人,展示自学体会和好的见解和方法,展示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6、质疑探究
你还有什么新的疑惑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7练一练,比一比(组内完成后展示)
102×4 =
小组交流:这道题中的积的十位上为什么是"0"?与上一题有什么不同?
汇报展示
三.拓展延伸
一头牛的体重是605千克,一头大象的体重是这头牛的8倍,这头大象的体重约是多少吨?
四.达标测试
1.我是医生。(判断对错,并纠错)
(1)503×8=424 809×7=5603
503 809
× 8 改: × 7 改:
2 6
------ ------
424 5603
( ) ( )
(2)406×6积的中间有一个0.( )
(3)102乘一位数,积的中间一定有个0.( )
2.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708×3= 607×5= 309×4=
总结:今天我们知道了 ,并且学会了 。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7-22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1-22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必备]07-26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经典15篇】07-24
【经典】新课标数学教案07-24
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案05-27
新课标数学教案07-24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篇)01-23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实用)07-26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必备15篇)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