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时间:2024-07-26 14:01:13 三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经典】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5篇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经典】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5篇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进一步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能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 让学生在实践中经历观察、发现、归纳等数学学习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 情感目标: 通过与日常社会与周围环境的运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用的。

  教学重点:

  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读一读下面的速度

  80千米/时45米/分96千米/秒140千米/时

  2. 学生交流(做一做): 学校操场一圈是200米,你步行绕一圈大约用( )分钟,你的步行速度大约是( )。 说说你是怎样算的?(速度=路程÷时间)

  3.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谁跑得快(二)”。

  (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巩固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对速度单位的读和写这个难点也进一步进行复习巩固)

  二、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1. 出示媒体:

  (1)猎豹奔跑的速度是2250米/分,7分钟能跑多少路程?

  (2)绵羊奔跑的速度是3米/秒,跑774米需要多少时间?

  A、学生独立练习。

  B、反馈:口述数量关系及算式。

  C、小结: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2. 填表P11:

  路程 376千米 476米 时间 9秒 2小时 12分 速度 340米/秒 8米/秒 60米/分 (1)学生独立练习

  (2)反馈:(注意单位)你是怎样算的? (通过填表练习使学生巩固“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三、实际运用

  1. 填表:

  速度 时间 路程 骑自行车 9分 1080米 驾驶摩托车 50米/秒 500米 人行走 67米/分 1小时 2. 应用

  (1)甲船4小时行驶80千米,乙船6小时行驶96千米,哪条船行的快?

  (2)甲、乙两地相距240千米,一辆汽车上午7:00从甲地开往乙地,速度为60千米/时,这辆汽车是在什么时刻到达乙地的?

  (3)一辆轿车在高速公路上的速度是2千米/分,是一辆公共汽车速度的4倍,公共汽车的速度是多少米/分?

  A. 学生独立练习

  B. 反馈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些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2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而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分数的理解:分数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数量关系的刻画,分数是过程的记录,并不只是结果,是分数关系的表征,并不仅仅是对象的本身。

  理念与策略:

  1、找准起点。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走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以1/2为基本模型构建对分数意义的初步理解。

  2、充实素材。应用了课件的优势和学生手中的材料,让学生折一折,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从不同角度体会把一个图形“平均分”,得到的每一份都是这个图形的二分之一。

  3、充分活动。提供充分的实际操作时空,让学生选一选、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几分之一的数学意义,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4、开放选择:习题拓展,让各层次水平的.学生进行数学参与。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通过操作、比较、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过程,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过程和操作过程。

  教学准备:

  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和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经验

  师:同学们小新想邀请大家去他的生日派对,你们想去吗?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小新的好朋友妮妮和阿呆也来到了小新的生日派对,他们走进了蛋糕房,这有4个蛋糕,怎样分给他们才公平了?你能用一个整数表示出一个人有多少块蛋糕吗?

  生:每人两个。用数字2表示。

  师:像刚刚这种分法数学上我们叫做?

  生:平均分。(副板书:平均分)

  师:这两块蛋糕平均分给他们,每人分多少?你能用一个整数表示吗?

  师:这只有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他们两个每人分几个?

  师:那么“半个”就是“一半”,半个蛋糕还能用整数表示吗?

  生:不能。

  师:是的,当整数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请分数帮帮忙,这半个蛋糕我们可以用分数1/2来表示。(副板书:1/2)

  师:读分数时我们从下往上读,为什么能用1/2表示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简单的分数几分之一。(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由学生所喜爱的动画人物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回顾平均分,从整数过度到分数,初步感知分数产生的意义。“一半”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而“1/2”是生活数字化的结果。学生借助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在“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之间架构起知识桥梁。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师:一个蛋糕应该怎样平均分了?请你用课前老师发的圆片代替蛋糕试着分一分。

  师:找一个同学上来分一分。

  关注:学生操作的语言表达教师引导对折重合,虚线描折痕,为了能让大家看得更清晰,老师快速的涂色(斜线表示)

  师:你们也是这样分的吗?那好,现在请孩子们把圆放进课桌里面去。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圆,这个圆被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

  追问:这一份是谁的1/2?

  师:老师也分了一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PPT演示)

  小结:分后的两块月饼大小完全一样,这种分法就叫作平均分。

  设计意图:接下来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折1/2,让学生上台操作,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两份。全班一起说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认识后,初步感知和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

  三、认识几分之一。

  师:这个月饼被我们分成了几份?怎样分的?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这半个月饼就是?

  追问:半块月饼是谁的1/2。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师:这条横线表示平均分,那这个2表示什么?生:分成了2份。追问:怎样分的?

  师:1表示2份中的一份。(副板书:二份中的一份)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师:这根接力棒红色的部分请你用一个分数表示。这条线段的红色部分用分数表示为?

  师:孩子们,不同的三个物品,为什么都能用1/2表示了?

  生:因为都是平均分。

  师:平均分成了几份?那其中的一份就是?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

  小结;

  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分,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2。师:圆红色的部分用一个分数表示,现在圆有什么变化?红色的部分怎么表示?现在了?

  师:为什么大小不一样的圆都能用1/2来表示?

  生:因为是把圆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师:谁能像他这样有条理的再来说一说?

  师:出示不是平均分的一个圆。这个圆的阴影部分能用1/2表示吗?

  小结:看来要想用分数表示必须要平均分。

  认识1/4

  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写作( )/( )为什么填4。

  认识1/3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写作( )/( ) 。

  为什么填4?为什么填1,你是怎样想的?

  认识1/5

  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5份。指出它的五分之一。

  除了第一块,还有吗?(这三个分数结合PPT讲)思维拓展:如果分成1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5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100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如果分成9份取其中的两份是?设计意图:学生初步感知和理解1/2后,我通过月饼、接力棒、线段三种不同物体、以及大小不同的圆强调平均分成两份,理解分数意义。然后在理解1/2的基础上认识1/3、1/4、1/5,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内化分数意义的理解。从分数意义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分数的读、写法。

  四、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先写分数线,表示把月饼平均分;

  再写分母“3”,表示平均分成三份;

  最后写分子“1”,表示三份中的一份。(板书:分数各部分名称。)同桌间互相说一说1/2各部分的名称。

  五、动手折1/4。

  投影展示不同的形式。

  小结:虽然折的方法不同,但都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1/4。

  六、练习。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41页口算乘法例1、“做一做”、及第43页练习九第1~4题)。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使学生感受到口算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1.明确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2. 运用口算乘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80是几个十?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1600是几个十?14个10是多少?14个百是多少?600是几个百?

  2.口算

  5×9= 6×4= 8×7=

  10×5= 20×3= 40×2=

  师:从这些题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1:第一行都是用乘法口诀直接计算出得数的。

  生2. 第二行是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计算时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在积的末尾添上0。

  师:同学们的发现真了不起。今天我们学习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板书课题:口算乘法(1)

  二.【探究新知】

  出示水果商店情境图(见教材第41页例1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1.教学教材第41页例1。

  (1)出示情境图1。

  师:从图上发现什么?有哪些数学信息?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谁能将条件和问题完整的.说一说。

  (2)探究算理

  生:每筐装15盒草莓,3筐草莓有多少盒?

  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谁来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①学生独立思考。

  师:思维引导,每筐装15盒,求3筐有多少盒,就是求3个15是多少?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谁能列出算式。

  ②自由汇报。

  生:用乘法计算,列式:15×3

  师:如何口算15×3,小组讨论口算方法。(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

  师:谁能将自己的口算方法和大家一起分享。

  生1:先把15分成10和5,然后分别去乘3,再把两次的乘积相加。

  生2:用加法直接口算,根据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两个数相乘得出几个相同数相加即15×3就是3个15相加。

  生3:用竖式口算,在头脑中构建一个竖式,想,5×3=15,个位上

  的数相乘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是1和3相乘得3个十,加上个位上进上来的一个十就是4个十,计算结果是45

  ③教师肯定,鼓励说得好的学生,然后板书。

  方法(一)利用数的组成口算:15×3把15分成10和5,用10×3=30(盒),5×3=15(盒),30+15=45(盒)

  答:3筐草莓有45盒。

  方法(二)用加法直接口算: 15×3=15+15+15=45(盒)

  方法(三)用竖式口算:

  (3)讨论各种方法的特点。

  师:第一种方法是把15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再分别乘3后再相加,第二种方法是用连加解决问题的,第三种方法是想竖式口算,师:说一说你喜欢哪种口算方法,或者为什么不选择其他方法的原因。

  预设:第二种方法烦琐,尤其数大了。如果是计算15×8,一个一个的加,要加8次很麻烦;第三种方法容易忘记进位数;第一种方法把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计算比较简便。

  (4)小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两位数乘一位数,可以先将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分别与一位数相乘,然后把两次的乘积相加。

  2.练一练(指名回答)

  25×3= 36×2= 27×3= 15×6=

  3.拓展。思考:150×3=

  (1)学生相互讨论后交流、汇报。

  生1:也可以用数的组成口算,把150分成100和50,再分别去乘一位数,然后把两次的乘积相加。即100×3=300,50×3=150,300+150=450

  生2:先把几百几十数转化成两位数乘一位数,即先算15×3,然后在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

  (2)小结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可以把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看成两位数(几百几十数“0”前面的数)乘一位数,再在积的后面添写一个0.

  4.巩固练习。

  (1) 做一做。

  11×5= 14×4= 15×6= 23×4=

  110×5= 140×4= 150×6= 230×4=

  (2)解决问题。

  ①一辆汽车限乘21人,3辆车最多可坐多少人?

  ②80人乘坐这4辆车,能坐下吗?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通过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疑惑?(学生思考并回答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四,布置作业

  1.第43页练习九,第2题、第4题。

  五.板书 口算乘法

  15×3=

  方法(一)利用数的组成口算 10×3=30

  5×3=15

  30+15=45

  方法(二)用加法直接口算: 15×3=15+15+15=45

  方法(三)用竖式口算:

  150×3=( )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4

  【导学内容】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123~124页。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对称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测量、计算等知识的能力。

  2.经历测量、计算、设计、选择方案、探讨交流等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渗透审美教育,环保教育。

  【导学过程】

  一、观察自己的教室(或参观其他教室)

  1笨唇淌

  教师:同学们长时期在这个教室里学习,想仔细看看它吗?然后说说你看到的情况。

  学生独立观察后向同伴说说,再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有以下发现:

  学生1:我们教室墙壁旧了、脏了,抹也抹不干净。

  学生2:我们教室窗户没窗帘了。

  学生3:我们教室地板有的地方坏了。

  2苯涣

  教师:同学们真不错,发现了这么多问题。你们觉得我们的教室怎么样?

  学生4:旧了。

  学生5:不太美。

  教师:想不想美化我们的教室呢?(想)

  教师:怎样美化我们的教室呢?

  二、获取美化教室的相关信息

  1笨词

  学生独立思考后,提醒学生可看书122~123页,从中获取相关信息。

  2苯涣

  学生1:老师,我看了书,看了我们的教室,发现需美化的地方有很多,如:讲桌、窗户、墙壁、地板等,这么多地方,怎么办呢?

  教师:对呀,怎么办呢?大家想想办法吧!

  学生2:一些美化讲桌,一些美化墙壁,一些美化窗户,一些美化地板。

  教师:你的意思是说先分组,再每一组负责美化一处,对不对?

  学生2:对,这样节约时间,而且还可比比看哪组美化得好些。

  教师:大家认为呢?学生:行,就这么办。

  三、分组设计美化方案

  1比范美化的处所

  以自愿组合为原则,个别学生由老师协调安排,然后协商定出每组负责美化的处所。

  2碧教置阑方案

  以组为单位探讨美化的方案。动手测量前强调分工合作:谁测量,谁记录,怎样计算等。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测量要准确。

  设计方案时,提醒学生:可参考书上提供的信息,也可参考自己在电视、报纸、杂志、网上等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教师提醒学生可看书122~123页,从而获取相关信息。

  3.提出购买方案

  包括在哪里买、单价、总价、质量怎样等都应作出具体建议。

  4.写方案

  让同学根据自己的购买方案,用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写出方案。

  5.交流、点评方案

  其他同学点评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出设计方案好在哪里,哪些地方还可修改。在自评、同学评、师评中渗透美育教育、环保教育、消费观教育,感受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处,体验创造的乐趣、合作的乐趣,从而更加喜欢数学。

  四、修改、完善方案

  教师:刚才展示了方案,交流了方案,想调整修改吗?

  给出时间让他们修改。如有不想修改的小组,可让他们检查方案,看看有无算错的地方,以便及时纠正。

  五、小结

  教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之后提出课后建议:看看自己的家里需怎样美化,给父母提出美化建议;看看居住的小区或小院需怎样美化,给居委会或邻居提出美化建议。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辨认方向,体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在指出一个方向的条件下,会辨认其余三个方向,了解地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辨认方向的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情景,根据所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教学难点:能准确运用词语正确描述行走路线,理解地图上规定方向的方法,分辨地图上物体所处的相对位置。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喜欢)

  2.好!下面我们就一起玩一个小游戏。现在全体起立,听老师指挥,(音乐响起……)

  向前迈两步,向后退三步;

  向左弯弯腰,向右踢踢腿;

  双手向上拍拍拍,双手向下拍拍拍。

  3.同学们做的真好!你们留心刚才的活动用到哪些方向词了吗?(前、后、左、右、上、下)

  4.嗯!同学们不仅做的非常好,听的也很仔细,老师真的为你们感到骄傲!那么在生活中除了前、后、左、右、上、下这几个方向词外,还有哪些方向词呢,谁知道?(学生畅所欲言:东、南、西、北)

  5.那应该怎样辨别东南西北这个几个方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一下与它们有关的数学问题--位置与方向(一)。

  (二)愉快体验,探究新知

  1.同学们,每天早晨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的?(东方)

  2.你们想一想,教师的东面在哪呢?(学生指方向)

  3.非常棒!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自己!刚刚我们借助太阳知道了方向东,那其他几个方向该怎么辨别呢?

  (生1: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东。

  师:这个办法真好!请你把这个方法交给同学们好吗?(全班师生边说边做动作)

  生:我是用指南针辨别方向的:指南针红色的指针指向北,另一边指向南。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这个知识的?(爷爷那)看来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我们的数学知识啊。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好孩子。

  生:如果是晚上,可以根据北极星来辨别方向:面向北极星的那一边是北。)

  4.你们刚才说的那些方法都不错,其实数学知识不仅存在于生活中。

  5.现在同学们认识了东南西北,又自己体验了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现在谁能用这些方向词介绍一下我们这个教室的情况吗?

  (生站在中间介绍:2名同学)

  6.刚刚我们用方向词再一次的认识了我们的教师,那游戏中是不是也可用到方向词呢?下面我们就一起体验体验:

  7.游戏一:师叫口令,生做动作

  8.请坐在教室东边的同学起立,我们一起跺跺脚;请坐在教室西边的同学起立,我们一起拍拍手;请坐在教室南边的同学起立,我们一起摸摸脸;请坐在教室北边的同学起立,我们一起挥挥手。

  9.游戏二:学生帮助老师叫口令

  10.下面提的问题要增加难度,请同学们要仔细听。请面朝西的同学坐下,请面朝东的同学坐下。

  11.谁愿意帮助老师提出像老师一样的有方向的问题让其它两组的同学也坐下来?(请面朝南的同学坐下,请面朝北的同学坐下。)

  12.谢谢你,真能干。

  13.指名学生到教室中间做动作师:同学们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老师想请几个同学到教室中间排成一排,听口令做动作,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师:请你们面向东站好,听口令:向南一转,向西一转,向北一转。

  14.学生叫口令,老师做动作师:刚才这个游戏真好玩,老师也很想接受同学们的挑战,谁能给老师喊口令,让老师也来活动活动?生:面向南站好,向东一转,向北一转,向西一转。

  15.通过上面的学习活动,同学们已经学会辨别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那么这个四个方向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呢?(生:我发现东和西相对,南和北相对。生:我发现这四个方向是按顺时针方向排列的。)

  16.你们能发现这些规律,真聪明!

  17.请大家仔细观察我在你们组的哪个方向?并认真听同学发言,看看谁发现数学问题?(生:老师在我们组的东边。生:老师在我们组的西边。生:老师在我们组的南边。生:老师在我们组的北边。生:我发现老师一直站在中间,位置没有变。)

  18. 请同学想一想,老师站的位置没有变,但老师为什么一会儿在东,一会儿在西,一会儿在南,一会儿又在北呢?谁能回答这个问题。(生:因为我们在不同的位置看老师,从不同的位置看老师就是不同的方向。)

  19.对了,方向总是以一个地方的标准相对比较而确定的,以不同的标准相比较,就有不同的方向,如果以我们现在上课的综合楼为中心,谁能说说我们学校的东、南、西、北各有些什么?(生:东边有停车场,西边有厕所,北边有大门,南边有操场。)

  20.同学们能不能把我们学校的平面图画下来呢?请各组同学拿出学具,小组合作,在一张长方形的板块上摆出学校平面图来。摆的时候,先确定方向,再摆出建筑物,摆完后交流讨论一下,还有哪些摆法?(各组分别介绍自己组的摆法,并挑选一组把摆的作品贴到黑板上介绍。)

  21.各组摆的都有道理,有的把上面定为东,有的把上面定为南。但是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把上面定为北,也就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PPT展示、板书)

  22.下面我们就一起去我们的兄弟校看一看(PPT展示),这个是它们的平面图,那谁能准确的帮他们解决这几个小问题呢?(PPT展示问题)

  (1)教学楼在操场的()面,体育馆在操场的()面。

  (2)操场在图书馆的()面,图书馆在操场的()面。

  (3)教学楼在大门的()面,大门在教学楼的()面。

  (学生踊跃回答)

  23.看来同学们对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掌握的非常好!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下面我们就一起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一起去冒险岛闯一闯,好不好?(学生大声回答:好!)

  (三)反复练习,巩固提高

  第一关:我会填

  (1)早晨,当你面对太阳时,前面是(),后面是()面,你的左面是()面,你的右面是()面。

  (2)右图是(),它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辨认()。

  (3)地图上通常按上()下()左()右()。

  (4)小林家在超市的()面,小吃店在超市的()面。

  (省略的图案,请看PPT)

  第二关:我会判

  (1)人的影子在西方,太阳应在东方。()

  (2)东与南相对,西与北相对。()

  (3)在森林中可以利用树叶的疏密来识别方向。()

  (省略的图案,请看PPT)

  第三关:我会辨

  请你帮助他们在新建的.居民小区中找到自己的家。

  (1)小明家在中心花坛的北面;

  (2)小红家在中心花坛的南面;

  (3)中心花坛的西面是小军家;

  (4)中心花坛的东面是小兰家;

  (5)小明家的西面是小林家;

  (6)小美家在小兰家的北面;

  (省略的图案,请看PPT)

  (四)自由发言,畅谈收获

  现在你们每一位同学都成为了一名勇敢的小勇士,那各位小勇士,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吗?(学生畅所欲言)

  (五)课外延伸

  (六)课后作业:课后练习1、2。

  (七)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经过反思,我把判断方向的方法归纳为三种:

  一是:截取小学课文里的“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这段话,把已知的方向与截取的话吻合,其他几个方向就显而易见了,之后再通过几个小游戏,使学生在玩中学,加强巩固这四个方向。

  二是:利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句话,把已知的方向与截取的话吻合,从而判断其他方向。

  三是:制作一个简易的方向标,标明四个方向,把已知的方向与方向标的方向吻合来判断其他方向。

  通过教学,效果良好,学生易记、易掌握,还不会出错。

  不过,在这节课教学后,我思考了一个问题:在讲解“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这句话时,如果把学生带到操场上是不是会更好。之后也询问过学生的意见,他们都很乐意去操场感知,感觉更加的直观,而且上课的形式多样!

  总之,在教学中,教学设计的设计要充分,要符合现在学生的特点!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定要不断的完善自己!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6

  新知识点:

  1、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三个方向。

  2、会辨别地图上的方向。

  3、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

  4、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

  5、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学习要求:

  1、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建议:

  1、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运用方位知识。

  2、使学生学会辨认地图上的方位和空间方位。最初,应当根据学生自身的方位来形成辨认方位的技能,然后把这些方位和地图上的方位联系起来。教材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练习辨认东、南、西、北等方位的能力,然后让学生学习辨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等方向。

  3、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

  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部分的具体形象性。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造大量的活动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描述、表达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感知。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7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好玩--我们一起去游园”。(P63,P64)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通过解决“租车”和“购买纪念品”两个生活的现实问题,让学生掌握列表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导学生有条理的思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析:

  学生能够在大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于从低年级开始已经接触过表格,因此对表格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运用表格策略来解决问题还是有些困难。对于表格的运用,学生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对于租车问题,孩子们也并不陌生,只是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思路。本节课要求孩子们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了解到租车的租金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教学目标:

  1、综合应用“乘除法”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感受列表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分析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在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列表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用列表法有序思考方案

  教学准备:

  PPT,表格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用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师:淘气学校今天要组织同学们去游乐园玩耍(板书课题:我们 一起去游园),一起去游园要考虑哪些问题?

  (思维预设:参加学生的人数、交通工具、租车问题、出行费用、安全问题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畅谈自己的理解,逐步引入到今天的课题内容中来,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轻松自然。】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一:租车

  1、提问:如果一起游 园的共48人,现在要租车 ,应该考虑哪些问题。(预设:车型,价格,租金,安全等)

  2、作为组织者从价钱方面考虑要租最便宜的,怎么才知道哪个便宜哪个不便宜呢?(预设:多列出几种方案比较一下哪种最便宜)

  追问:怎么做才能考虑全面呢?---有序的进行思考

  3、那现在就到租车公司看看到底用什么车。

  XX汽车租赁公 司价目表如下:

  实物图景

  日租 限乘

  车型一 120元 12人

  车型二 160元 18人

  4、请同学认真看价目表,读出表中信息。

  (预设:日租就是每天租金分别是120元和180元)

  提问:你们有 什么疑问吗?如果没有老师想问一下“限乘”是什么意思?

  (预设:最多不超过,不能超载,否则会有危险)

  5、小组活动寻找方案

  6、学生交流活动

  预设:以每辆车平均每人多少钱来计算:

  120÷12=10(元/人)

  160÷18=8……12(元/人)

  可见车型二是最便宜的。

  (1)生一:全用车型二4 8÷18=2……12

  提问:这种方法怎么样?

  (余12个,有一辆车坐12个人有些浪费)

  (2)生二:全用车型一48÷12=4

  (没有剩余,但车费有些贵)

  7、同学们有这么多种租车的方案,那到底有多少种租车方案呢?

  8、独立思考:要求

  先独立思考,想一想到底有多少种租车的方案。

  用你喜欢的方法把这些方案表示在纸上。

  9、小组合作

  要求:

  (1)小组成员间互相讨论,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确定最终小组租车方案准备发言。

  (2)小组分工:噪音控制员控制同学讨论音量;发言员负责展示环节,代表自己的小组把话说明白;其他同学充当小小智囊团。

  (3)小组汇报:

  把学生的作品分层次找出来展示,使学生整体观察:有的组方案特别全,有的组排列有序,有的组方案没找全而且列表杂乱无章。

  请同学们看你们喜欢哪一个组的设计方案表:

  (预设:喜欢找全而且列表有序的组,因为有序的思考既不容易遗漏也不重复)

  请作者说说他的想法。

  车型一 车型二 可坐人数 剩余座位 租金/元

  方案一 4 0 4 8 0 480

  方案二 3 1 54 6 520

  方案三 2 2 60 12 560

  方案四 1 2 48 0 440

  方案五 0 3 54 6 480

  请各小组修改自己的方案表,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回答:所以要坐的话最好就 是这2种车刚好能把人都做满,如果坐不满,也希望空出的位置尽量能达到最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最省钱。对比方案一和方案四:同样空座位数最少的情况下,优先租大车的情况下会比较省钱等。)

  10、总结发现:

  你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本次的租车经验吗?

  (预设交流如下:1)、空座越少越省钱,空座一样多,多租大客车。 例:方案一和方案四;2)、总座位越接近人数越省钱,总座位一样多,多租大客车;3)、实际生活中选择最优的方案:最省钱最优;4)、有序的`思考问题才能更全面。)

  11、练习:如果我们40人,怎样租车最省钱?

  学生独立列表解答。

  【设计意图:在这个活动中,通过读懂情境图,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独立设计方案,小组合作讨论整理方案,全班交流展示方案,对比讨论方哪组方案更有序,到再次整理自己的方案和观察整理完善的表格这一些列的环节,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有序思考问题的必要性,发现列表法解决租车问题的优越性,感知 列表策略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二:购买纪念品

  1、师出示情境图:观 察情境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小包装里有3个玩偶,每盒5元,大包装里有4个玩偶,每盒6元。买30个玩偶,可以怎么样买?

  2、师:大小包装各需要几盒 ?独立思考问题“可以怎样买?” 请你用列表法写出3种购买方案。

  3、在小组内交流对比购买方案,讨论哪种最省钱?为什么?

  4、学生再次独立完成书上表格2后展示购买方案。

  预设表格如下

  小包装 大包装 玩偶数量 金额/元

  方案1 2 6 30 46

  方案2 6 3 30 48

  方案3 10 0 30 50

  5、比较:哪种方案省钱?讨论:省钱的方案有什么规律?

  生:观察表格,思考,交流,汇报。

  (预设让学生明白尽量购买大包装盒的省钱,因为大包装盒里每个玩偶的单价少)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的设计相对于第一个活动而 言,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的机会更多,由于有了第一个活动的引导,学生已经对列表有序解决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一个活动的目的是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列表的策略。】

  三、 总结发现,走进生活

  1、通过这节课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预设:用列表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序的进行思考,使问题考虑的更全面,另外选择最省钱的方案……)

  2、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问题,我们可以用学过的方法解决不用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让学生体验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学有用的知识是生活的基础。】

  四、课后练习,应用拓展

  P64 第3题

  【设计意图:本节课内容偏多,如果一课时完成的话, P64 第3题只能留给学生课后完成,让学生课后应用强化,得到一定的拓展。】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掌握镜子内外图形对称、左右错位的规律,能利用镜子寻找对称轴(特别是不能对折的物体)。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交流,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特征的过程,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解释生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探索镜面对称的一些特征。

  教学难点:

  感知镜面对称现象,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镜子。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引入新课

  1。讲《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猴子在路边散步,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现井边有一轮圆月,猴子以为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声叫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问题:“这是什么原因?”(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在生活中,你们好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照镜子时,出现的现象;光滑的地板也会出现倒影等。)

  2。揭示课题。

  (1)总结,说明以上几种现象的特征。

  (2)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组织活动

  1。教师示范。

  (1)在黑板上贴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

  (2)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让全班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3)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看到“王”字,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图形的对称图形。)

  (4)让学生试一试。

  2。试一试。

  第(1)题:让学生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在书上画出对称图形。说一说,这条虚线在对称图形中称什么?

  第(2)题

  (1)镜子中的小女孩是举起了左手,小女孩其实举起的是哪只手?

  (2)从镜子你能知道现在是几点吗?

  (3)小组讨论:你发现了镜子中有什么数学学问?究竟小女孩照镜子时是几时?

  (4)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

  3。小游戏

  模拟照镜子的游戏。

  师:假设苏老师站在镜子前,谁来做镜子中的苏老师呢?

  (师生表演。)

  采访镜子中的人:你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准确?

  (同桌互相做游戏,请一组学生全班展示。)

  三、归纳小结,提升认识

  师:今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你的心情怎样?

  (评析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关注学生情感。)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理解平均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难点:初步体会有余数的“平均分”

  三、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小圆片 小棒

  四、教学方法:

  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师导入语,创设故事情境

  同学们,你们瞧,小猪家打扮的这么漂亮要干什么,知道吗?(学生猜一猜)。哦,原来,今天是小猪要过十岁生日了。他特地邀请小伙伴们来家做客,准备开一个生日Part。你们瞧:前面走来了两只小猴、四只小猫、三只小狗。小猪非常热情,拿出了动物们最爱吃的食物来招

  待:有8个桃子、12条小鱼、18根骨头。可是你们瞧,小猪正皱着眉头,手抓头皮。咦,这是怎么回事?哦,原来小猪正在为该怎么分食物烦恼?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猪分食物吗?(能)

  2、揭示课题:分一分 (板书:分一分)

  那么,我们一起帮助小猪来分一分食物吧!

  (1)、指名说说,你觉得应该怎么分?

  (生答:把桃分给小猴,鱼分给小猫们,骨头分给小狗们)

  二、实际操作,体会平均分

  1、小猪听取了同学们的建议,拿出8个桃子招待两只猴子,请你们帮他分一分。用8个小圆片代替桃子。(先自己分一分,再四人小组讨论分法并在全班汇报,看哪组的分法多)

  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能使两只猴子都满意?为什么?

  生:每只猴子分4个。因为这样两只猴子分的同样多。

  师:你说的真棒!(板书“同样多”)谁还想再说一说?

  生:每只猴子分4个。因为这样两只猴子分的一样多。

  师:说的对,(板书“一样多”),分得同样多或一样多都是一样的意思,这种分法在数学王国里有一个词语叫平均分。

  谁来说说什么叫平均分?

  师:下面有一个问题,请大家用刚才学过的知识想一想:把6个木块分成2堆有几种分法?怎样分才算平均分?

  生:每堆3个木块是平均分。

  师:为什么?

  2、现在,小猪手上有12条鱼,请你帮他分给4只小猫,要求每只小猫分到的鱼同样多,每只小猫分到( )条。

  (同桌合作、全班反馈交流、在题卡上圈一圈)

  5、小狗在旁边等不急了,“汪汪汪汪”叫了起来,小猪该来给我分食物了。小猪急忙拿出18根骨头,请同学们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分到( )根。(请同学们在书上圈一圈)

  (投影出示学生分得结果,集体交流评讲)

  三、结合生活,练一练

  1、12根筷子,可以分成( )双。(师:一双筷子有几根?有两

  根就是一双,也就是说每2个圈一个圈)在书上圈一圈。

  2、投影出示14支铅笔,2个文具盒,连一连平均每盒放几支?说说你是怎样连的?

  3、实物出示20个圆圈,每5个圆圈拼成一个奥运会图标,可以拼几个?(有5个圆就可以拼成一个,那我们就要看什么?生:有几个5,也就是说每5个圈一个圈)

  4、有9个气球,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到( )个,还剩( )个。(用线连一连)这个气球还能给其中的一个小朋友吗?为什么?如果每人分一个气球行吗?

  四、同学们真是太棒了,看我们课堂上这么热闹,小蜜蜂也被吸引来了,快看飞来了多少只蜜蜂?

  16只蜜蜂在采蜜,飞走了一半,还剩( )只。请同学们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五、同学们表现真棒,老师奖励大家一个游戏,想玩吗?数学游戏——尝试平均分物体。

  师:下面请12个同学站在中间,看谁平均分得快。

  师:谁先来试一试,说一说?

  生1:(上讲台分配人数)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2组,一组男

  同学6人,一组女同学也是6人。

  师:同学们,这种分法,你们同意吗?(掌声鼓励)

  生2: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4个小组,每一组3个人。

  生3: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3个组,每组4个同学,是学习上的合作小组。

  生4:老师:我有不同的。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6个小组,每组2人,教室里2个同学坐在一起学习。

  生5:我把12个同学平均分成12组,每组1个同学。

  师:棒,棒,你们真棒!(竖起大拇指)同学们的想法太棒了,老师都没有想到这么多。这几位同学是学习上的小能手,奖给他们小星星奖章。

  六、总结:

  1、说说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

  师:你在生活中平均分过东西吗?你是怎么分的?说说看。

  2、这节课中,你觉得自己表现最出色的是什么地方?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对比活动,引导学生经历复式统计表的产生过程,并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会填写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经历复式统计表的产生过程,并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理解复式统计表,知道使用复式统计表的意义,会对复式统计表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一段:学什么

  1、同学们,知识王国的小天使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他将与大家进行一次实践调查活动,同学们欢迎吗?小天使向我们调查什么呢?(出示课件)从这个表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汇报

  2、说一说你最喜欢哪种活动?要想配合小天使完成这个任务我们该怎么做呢?有什么好的办法?

  (设计意图: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

  二段:我来学

  1、统计一下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每人只能选一项。报数的方法收集数据。

  2、观察两张统计表,说一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有什么好方法把两张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呢?

  3、将统计的数据填写在书中。

  4、师:我们把这样的统计表叫做复式统计表。板书课题

  把两个或多个统计项目的'数据合并在一个表中,这样的表格就是复式统计表。

  5、出示“自学提示”,开展自主学习。

  (1)复式统计表包含哪几项内容?

  (2)自主完成教材37页统计表下面的三道小题。

  (3)组内交流。

  6、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景,经历分析数据、统计数据的全过程,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产生及其优越性,增强统计的意识和能力。)

  三段:我来用

  1、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下面哪种电视节目,回答下列问题。

  (1)女生喜欢()的人最多。男生呢?

  (2)有女生和男生都比较喜欢的节目吗?

  (3)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和同学交流一下。

  2、关于上面三届奥运会,下面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1)中国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多。

  (2)俄罗斯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少。

  (3)每届都是美国获得的金牌最多。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巩固运用复式统计表,在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思:我来思

  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畅谈收获让学生重温回顾本课内容的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深化统计思想,享受数学的简洁美。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1

  一、教学内容: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0至74页的内容。

  二、教材简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三下第六单元《面积》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作为单元的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掌握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了“从线到面”的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更是后面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其顺序是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再归纳面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三、 教学目标:

  1. 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1. 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具。

  学具:两生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学具。

  六、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 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 (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2)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从两根尺子的比较中,引发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 “物体表面”的经验,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1. 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2. 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 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4. 运用“面积”说一说: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1. 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

  2. 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

  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4)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 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 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正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 提出操作要求:

  ① 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② 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 学生操作。

  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 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B 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长,再摆出宽,计算大小。

  5. 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准确;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简便。

  6. 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5)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 要求自学p73、p74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 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为什么?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试一试: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设计意图: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一拿、画一画、找一找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三)、实践运用。

  (1) p74页做一做第1题。

  (2) p76页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 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4) 小资料:

  ① 有关美国首都和我国首都北京的人均绿化面积资料,加拿大人均森林面积和中国人均森林面积的资料。

  ② 广州市十年前人均绿化面积资料,和广州市十年后人均绿化资料。

  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2

  教材分析说明:

  教材选择了每盒彩笔24枝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和12盒彩笔的情境,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试着解答。然后通过12盒有多少枝?怎样算?的问题,引出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首先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自主计算,一方面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同时,为用竖式计算做铺垫。在介绍用竖式计算的方法时,重点解决一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与另一个数相乘时,积的定位问题。

  素质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结合彩笔问题,经历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能力教学点】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德育教学点】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看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什么了?

  学生观察,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观察到左边有两盒彩铅、右边有十盒彩铅,每盒里有彩铅24枝。

  学生可提出问题如:

  1. 两盒彩铅有多少枝?

  2. 10盒彩铅有多少枝?

  3. 12盒有多少枝?

  二、自主探索

  重点解决第三个问题:

  12盒有多少枝彩铅?怎样算?

  请同学们试着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有会用竖式计算的吗?

  1、20xx=240(枝)

  412=48(枝)

  240 + 48=288(枝)

  2、242=48(枝)

  2410=240(枝)

  48 + 240=288(枝)

  3、竖式等

  三、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

  请同学们把你计算的方法跟你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总结一下你们小组一共有几种方法。

  2.全班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方法向全班同学说一说?

  3.重点交流竖式(讲清积的定位)

  1. 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然后共同总结算法。

  2. 各组间交流算法,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可随时进行质疑、提问或提建议。

  3.你能介绍一下竖式的书写格式吗?(学生不会老师讲解)

  四、 实践与应用

  1.用竖式计算

  3412 2511 4322

  3213 2421 3221

  2.解决问题

  一个会议室有23排座椅,每排有22个座位。召开500人的会议,座位够吗?

  3.一只杜鹃平均每天能吃掉14只松毛虫。算一算:它21天能吃掉多少只松毛虫? 1. 408 275 946

  416 504 672

  2.先独立思考解答,再交流。只要计算出2322=506(个),直接判断即可。

  3.独立思考再完成交流。同时,进行爱护鸟类的教育。

  294只。

  五、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2 4 2 4 2 4

  1 2 1 2 1 2

  4 8 4 8

  2 4 讨论这个4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2 8 8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练习更好地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以及简单的加.减计算.

  2、促进学生对小数的了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及简单的`加减计算.

  教学资源: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最近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这节课,我们就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做一些练习.

  揭题.

  二.组织练习.

  1、练习十/1

  (1)用小数表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独立填写后交流汇报.

  (2)第3幅图中的2个正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5/10合起来,它用小数表示是2.5.

  2、练习十/2

  学生独立填写有关小数,说说每个小数的含义.

  3、练习十/3

  (1)先分别说说每人储蓄的钱分别是几元几角?谁最多?谁最少?

  (2)指导比较:

  先比较李明和张圆,再比较王小军和张圆.

  先比较3个小数的整数部分,再比较9.8和9.5的小数部分.

  4、练习十/4

  先填数再回答问题.

  5、练习十/5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第一组题.集体订正. 注意竖式的写法.得数的整数部分如果是0时,这个0不要漏写.

  6、练习十/7

  (1)先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2)什么是“一套衣服”?

  (3)解决第一问.

  (4)自己提问并列式解答.

  7、练习十/8

  先找规律,再接着往下写.

  8、练习十/9

  独立填写,后交流.

  三.总结拓展.

  1、讨论思考题.

  2、订正以上的习题.

  3、作业:第107页第6题.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数

  1、周末,妈妈买了许多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对妈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办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样多?是多少?

  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

  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

  二、学习计算平均数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训练

  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

  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几下?

  班级三(1)三(2)三(3)三(4)

  踢的次数632654668646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1、2、3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2.知道并掌握1吨=1000千克,学会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学会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形成印象。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质量单位?(克、千克)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板书:1千克=1000克

  2.谈话: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去观察和了解货车的'载重量,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图片,提问: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这样的图片,码头上这些集装箱,火车皮所运送的都是很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什么作单位呢?(吨)明确:吨可以用字母t表示。

  指出:计量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不用千克作单位。今天我们就一块学习另一个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吨。

  二、交流共享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课件出示一袋100千克的大米。

  谈话:一袋大米重100千克。你平常见过这样的一袋大米吗?提过它吗?提过的说说感受。

  学生回答,交流感受。

  课件演示,一袋袋地出示,学生跟着100千克、200千克地数,贴满10张。提问:每袋100千克,10袋多少千克?(板书:1000千克)

  指出:1000千克就是1吨,即:1吨=1000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

  2.结合实际,进一步认识吨。

  (1)师:课前我们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你的体重是多少?(指名回答)

  教师请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同学站起来。

  谈话:三年级的小学生大约重25千克,4个学生的体重约是100千克。

  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把这4个学生都压在你身上,感觉怎么样?100千克重不重?想象一下,如果把40个学生全都叠在你身上,会怎样?1000千克重不重?

  提问:估算一下,小组里所有同学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全班同学的体重呢?全班同学的体重相加,有1吨吗?

  学生进行估算,并汇报。

  (2)实物出示装有10千克水的水桶,指名上来掂一掂。

  提问:觉得重吗?这是10千克的水,10桶这样的水是100千克,多少桶这样的水是1吨?

  (3)小结:称比较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1题。

  指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说说图中每种物体重1吨,各有多少?

  总结汇报:一头牛重500千克,有2头牛刚好是1吨;一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重1吨;一头猪重100千克,10头猪重1吨;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吨。

  2.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交流时,说说自己思考的过程。

  3.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说说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提问:能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学生完成后,展示学生的不同解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教案03-16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7-22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01-14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1-11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11-07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1-18

小学三年级教案数学下册07-16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6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推荐01-21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