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时间:2024-07-26 17:49:04 三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锦集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锦集15篇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P108例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韦恩图”解决重叠问题的价值,掌握用“韦恩图”解决一些简单的重叠问题题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进一步渗透集合的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及解决简单问题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课件、带有学生姓名的小贴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下面统计表

  师:朝阳小学三(1)班选出8人参加学校的语文活动小组,又选出9人参加数学活动小组。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8+9=17人,

  师:同意吗?一定吗?

  生:齐说同意、一定。

  师:出示图1集合圈,

  语文组 数学组

  师:你能把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人的姓名图片贴在下面两个圈里吗?

  师:相机出示带有17个同学姓名的图片。

  【评析: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的衔接点,为新知的学习巧搭“脚手架”,也使问题的引出顺理成章。】

  二、探究新知

  1、问题的引出

  师:出示例题中的统计表

  师:仔细观察这张表格提供的信息与前面的表格提供的信息有什么不同?

  生:有几个同学重复了。

  生:有三个同学既参加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重复”是什么意思?

  生:重复,就是一个人参加了两项活动。

  师:在实际生活中你们遇到过这种情况了吗?

  生:遇到过,比如我既参加了象棋小组又参加了绘画小组。

  生:我参加了三个兴趣组。

  师:如果还用两个圈来表示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的人数你认为下面那幅图能代表你们的意思?

  生:图2。因为图2有重复的部分。

  师:只能用图2来表示来表示重复的关系吗?

  生:两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交叉在一起也行。

  师:谁来说说重复的部分是什么意思?

  生:重复部分就是两项活动都参加人。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参加语文组的有几个人?参加数学组的呢?

  生:语文组有8人,数学组有9人。

  师: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你觉得用哪副图来表示参加两个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比较合适?请同学们贴一贴。

  【评析:把学生探究“集合图”的过程,变为教师直接给出两幅“集合图”,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两个集合图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同时又拓展了学生对集合图的认知,为建构抽象的数学模型搭建了平台,也体现了基于学生认知基础出发的教学理念。】

  2、交流汇报

  师:展示学生的作品并强调不管圆圈中学生姓名怎么放,但这三个重复的同学都放在重叠的部分上。

  师:怎样计算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一共有多少人?

  生:一共是14人,我是数出来的。

  生:8+9=17 17-3=14

  师:第一个表格为什么直接用8+9=17就算出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而这一次8+9后还要再减去3呢?

  生:因为如果还是17的话就把杨明、李芳、刘云多算了一次,因此要减去3。

  生:第一个表格没有重复参加的,第二个表格有重复参加的。

  师:不管用数的方法还是用算式计算都要注意什么?

  生:不能把重复的三个人多算了一次。

  【评析:在展示学生的`作品时,对圆圈中学生的姓名位置不同的贴放,教师引导学生及时归纳、小结,这既能让学生体会出集合图本身各部分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又能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各个数据与集合图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反思、比较由前后两个表格所出现的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既沟通了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间的联系,又彰显出解决新问题的关键点。】

  3、明确“韦恩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感受其的价值。

  师:刚才我们通过数一数,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现在谁来说说这个集合图有几部分组成?每部分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三部分,左边一小部分表示只参加语文组的人数,中间一部分表示两个小组都参加的人数,右边一小部分表示只参加数学组的人数。

  师:相机在集合图上标示出“只参加语文组”、“既参加语文组又参加数学组”、“只参加数学组”的字样。

  师:简单介绍“韦恩图”来历。

  师: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提供的信息不会像表格中那样的。

  师:相机把例题呈现在统计表中的学生姓名打乱。

  师:如果给的是现在这样的信息,你觉得“韦恩图”和文字所提供给的信息,哪一个更能清晰地表示出只参加“语文人的”、“只参加数学的”、“两项都参加的”这三者中间的关系呢?

  生:用“韦恩图”来表示。

  师:用“韦恩图”不仅能清晰的表示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便于我们计算。

  师:你认为在什么样情况下使用“韦恩图”来解决问题呢?

  生:有重复关系的,

  师:相机板示课题:数学广角——重叠问题。

  【评析:让学生表述“韦恩图”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给了学生一个完整的认知,同时使学生对“韦恩图”中的认知更趋于明朗化。而把例题中提供的信息打乱,让学生在反思中比较,就为学生体会“韦恩图”的价值提供了更具有说服力的素材。】

  三、巩固应用,落实“双基”

  1、教材p110练习二十四第1题

  2、教材P110练习二十四第2题

  四、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师:改动教材例题中提供的信息方式为:三(1)班由8人参加语文活动小组,有9人参加数学活动小组,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请同学读题,并与原例题进行比较

  师:请同学拿出第二组供贴图用的学具片

  师: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在教师提供的集合圈中摆一摆,之后再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并算出每一种情况下,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共多少人?

  交流回报:

  生:8+9=17人,我是把两个圆圈分开摆的

  生:8+9=17人 17-2=15,我是把两个圆圈交叉在一起的,并且交叉的部分是2人。

  生: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只有9人,我是把参加语文组的人数全部圈在数学组里面的。

  师:结合学生的口述,相机展示学生的作品

  师:重点引导学生交流结果是9人的集合图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师:为什么同样是8人参加语文组、9人参加数学组结果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呢?

  生:因为上一道题告诉我们有几人重复的,而这道题没有告诉有几人重复的,结果就有几种可能性。

  生:这个题目没有前面两个题目讲的清楚,不知道会有什么情况。

  师:也就是说这道题没有确定语文组和数学组之间的具体关系。

  师:那你认为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注意什么?

  生:搞清重复的人数。

  生:在画图时要确定相交的部分应该是几人。

  生:考虑问题要全面些。

  师:通过刚才我们解决的这个题目,比较一下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生:重复的部分越多,参加两项活动的人数就越少。

  生:要想参加两项活动的人数多最好互不交叉。

  生:当参加两项活动的人数最少时,这个数就是其中一个较大的数。

  师:配合学生的讲解,相机用课件动态演示两个集合图变化的过程。

  五、全课总结

  师生交流: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用到了什么策

  略?这一策略以前你用过吗?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巩固用一位数除的口算、估算的方法,提高计算能力,会用除法估算和

  口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能根据倍的意义,解决有关倍数关系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巩固用一位数除的口算、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合理地进行除法估算;正确解决有关倍数关系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前两节课我们分别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口算和估算,这节课我们专门来进行有关练习,来进一步巩固除法口算和估算的方法,另外还要用口算或估算

  的办法解决实际问题,看谁最有收获。

  二、组织练习

  1.专项练习

  (1)口算

  第一组:

  30÷3400÷29000÷3

  60÷2800÷45000÷5

  学生先口算,再从各列中任选一个算式说说口算方法。

  第二组:

  16÷2=30÷5=21÷7=

  160÷2=300÷5=210÷7=

  1600÷2=3000÷5=2100÷7=

  第三组

  6÷2=8÷4=9÷3=

  72÷9=36÷6=32÷8=

  先口算,再观察每列中三道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比一比第一、第二列,说说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2)估算

  第一组:

  71÷8181÷2359÷6

  440÷9138÷7323÷4

  先独立估算,有困难的可以找老师帮忙,或把难题直接写到黑板上。集体交流,如果出现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第二组:用你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297÷4378÷5435÷7469÷8194÷6

  学生练习后交流。

  2.解决问题

  (1)教科书第17页第4题。

  学生读题后问:本题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可以用哪种计算?(口算、估算)

  指名板演,集体校对。

  (2)教科书第18页第6题。

  学生独立填写空格后,交流各自的想法。

  小结:有关倍数关系的问题中,求一倍数的要用除法去计算。

  (3)第18页第7题。

  有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你会计算56÷4和64÷4吗?我们后面将学习他们。

  (4)挑战题:a第18页第8题。

  B找规律填数

  481632()

  24381279()

  25112347(),

  824123618()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又有什么收获?你现在是怎样看待除法口算、除法估算的?

  四、作业布置

  完成《课堂作业本》第9页。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辨认方向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平面图,培养学生利用方向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同时,在学生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引入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利用“东南”等表示方向的词语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2、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指南针示意图培养学生认识八个方向,并根据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利用“东南”等表示方向的词语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能够用表示方向的词语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谁愿意说一说我们上学期都认识了哪些方向?再说一说位于自己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二、新授

  (一)师:在生活中,除了听说过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之外,还听说过哪些方向词?(板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现在就让我们继续认识这些方向。

  1、出示主题图,看看平面图上都有什么?读一读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对话。

  2、通过看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看图提出问题,集体解决,复习巩固八个方向,培养学生利用方向来描述物体相对位置能力。)

  3、出示指南针图,认识八个方向的准确位置。(培养学生认识八个方向,并根据一个方向能够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二)做一做。

  1、利用附页上的圆形纸制作“方向板”。参照指南针示意图。

  2、巩固对八个方向的学习。

  (三)说一说。

  1、在天安门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向各有哪些建筑物?(观察图,用表示方向的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练一练。

  1、利用“方向板”描述一下你家的周围都是哪些地方?分别在什么地方?(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描述物体位置的能力。)

  2、说一说下面几个城市分别在北京的什么方向?

  (1)出示图,观察图。

  (2)汇报。

  三、课后反思

  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培养学生利用方向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同时,在学生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引入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利用“东南”等表示方向的词语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并根据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学生利用方向来描述物体相对位置能力。

  四、作业

  数学一日一练。

  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 认识路线

  教学目标:

  1、通过认识地铁路线图培养学生认识路线。

  2、通过借助认识路线的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通过认识地铁路线图培养学生认识路线。

  教学难点:

  通过借助认识路线的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辨认了方向,同学们认识了方向后就可以利用方向来认识路线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路线吧!

  二、新授

  1、出示地铁路线图,学生观察图,说一说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观察图,汇报。)

  2、书中小朋友都说些什么了呢?(指名读一读。)

  3、观察图,回答:鼓楼大街站在阜成门站的东北边。从阜成门站上车,现向哪个方向?再向哪个方向?一共坐四站就到鼓楼大街站了?(观察图,认识路线。)

  4、我要从五棵松站到崇文门站,怎样换乘比较好呢?(认识1号线和2号线,进一步认识路线。)

  三、试一试

  四、练一练

  (观察图,设计合理的路线,使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信心,培养学生更多的关注生活中的数学。)

  五、课堂小结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在地铁中辨认方向,认识路线。我们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对首都北京的地铁认识的较少,通过本节课,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增强自信心。

  六、作业

  1、必做:数学一日一练。

  2、选做:阅读知识窗。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培养实际生活中的创造性,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2、通过参与创作,合作交流,启迪灵感,感受生活。

  3、通过欣赏剪纸作品,感受古今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创作美丽的

  教学过程:

  一、作品欣赏。

  1、谈话:同学们,我手中有一把剪刀和一张普通的纸。我国劳动人民就是运用他们创造出了民间艺术——剪纸,又叫做窗花。这古老的传统有1000多年的历史,风格独特,深受内外人士的喜爱。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古代与现代艺人之手的部分代表做品。(板书:奇妙的剪纸)

  2、利用课件与实物投影仪教师和学生共同准备的剪纸作品。

  3、提问:你最喜欢哪一幅剪纸?(学生对喜爱的作品进行谈话交流)

  4、教师对部分作品进行解说(主要针对古老的吉祥图案)。剪纸艺术是生活化的'艺术,尤其体现在古代。剪纸都应用于生活的哪些方面?(服装、瓷器、皮影居家装饰等)

  二、作品分类。

  1、观察分析。

  (1)谈话:今天,我们一起看到了这么多的剪纸作品,在民间艺人的创作中,这些剪纸是分不同种类的。那么你们能进行分类吗?

  (2)小组讨论。

  学生的分类只要合理就予以肯定。比如:分为人物、动物、花草、文字等或以颜色分类。

  (3)。

  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从创作内容上看可以分为这几类,我们还可以从创作的方法进行分类。比如有的剪纸图案是由一组或几组完全相同的图案组合而成的,大家来看看有哪些。

  (4)学生从作品中找出部分符合要求的剪纸图案。

  2、研究方法。

  (1)引导观察:你们再来看现在这些作品,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教师出示以对折形式剪成的枫叶图案。

  提问:这张剪纸是什么图形?

  这样漂亮的图案,你们知道是怎样剪成的吗?

  (3)谈话:大家想不想做一名巧手小艺人,用剪刀来创作漂亮的图案?

  三、作品创作。

  1、尝试创作。

  学生观察书上两种正方形剪纸的步骤,并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具体做法。

  指名说说并演示两种方法如何折纸、剪纸。

  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剪法试着剪一剪。

  学生独立完成后互相交流,教师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展示学生的作品,师生共同点评。

  2、独立创作。

  谈话:想想正方形纸还可以怎样折?你们还可以折成几折来剪?

  学生独立进行设计创作,后交流各自的做法。教师对学生新颖的设计给予肯定和夸奖。

  3、提高阶段。

  让学生自学课本上63页用长方形纸剪纸的做法,并模仿剪一剪。

  提问:用长方形纸你还能剪出什么漂亮的图案?

  学生思考,独立动手剪一剪,教师巡视学生活动情况,并参与讨论交流。

  四、全课。

  谈话:同学们,你们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瞧,你们创作出了这么多的精美图案,真令人佩服!请选择一件你最为满意的作品,将它贴在白纸上,并写上你的名字,然后放到讲台上展示,让我们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与创作的乐趣吧!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结合欣赏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

  2、参与、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3、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设计思路:先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再让学生模仿画图案,进一步强化感知:美丽的复杂图案可以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平移、对称的现象,探究图案和进行图案设计,获得一种以简驭繁的思想。

  教学准备:各种图案、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欣赏图案

  1、欣赏美丽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美无处不在,请同学们欣赏这几幅图案(出示书上的四幅图案),你能说一说看到这些图案的感受或知道哪些图案代表的意义吗?

  2、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美丽的复杂图案。

  (1)每一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在书上把这个图形涂上颜色。(和同桌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2)哪幅图案是对称的?(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汇报。)“紫荆花”是由一个花瓣绕中心旋转四次得到的。“风筝”是由一只燕子平移后得到的。

  “花边图案”是由一组小图案平移后得到的。“雪花图案”是由一瓣雪花然中心旋转五次得到的。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图案是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生活中有这么多美丽的复杂图案,它们都是怎样得到的?

  二、解释画法,动手操作

  1、你想不想也来设计一幅美丽的复杂图案呢?

  (1)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图形(教材第23页画一画1)。(学生在书上独立画图,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作品,请画得又快又好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在画图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对称图形有哪些特点。)(设计意图将感知转化为设计理念,亲身体验应用平移、对称的现象进行图案设计,并掌握必要的绘图策略和技能。)

  (2)继续画下去(教材第23页画一画2)。淘气也画了一幅图案,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画完了吗?观察图案,它是由哪个简单图形运用什么现象,经过怎样的'变化过程得到的。(学生汇报。根据自己观察的规律把图画完。)

  3、作品展览、鉴赏全体同学一起欣赏大家的作品,寻找作品中的平移、对称和旋转现象,并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作品奖、巧手奖、互助奖等,使学生得到美的启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平移、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图案和进行图案设计,理解并掌握复杂图案是由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获得一种以简驭繁的思想。)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利用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的方法设计的图案,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他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如果有兴趣你也可以成为一个杰出的设计师。

  教学反思:结合欣赏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

  参与、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价值观。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知道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大小。

  2.能根据物体表面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并能运用面积单位估计物体表面的面积。

  3..通过观察、比较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空间观念,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教材分析〗

  “面积单位”是在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能够初步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的“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是本节课学习面积单位的知识基础。本节课教材通过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使学生认识到测量工具不同则测量结果不同,引出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于是引入面积单位。因为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所以要根据需要认识不同的面积单位,即: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与面积单位有关的常识,如:我家的面积是100平方米,每平方米的房价是5000元等,但学生头脑中并没有形成面积单位的概念,在学生看来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更抽象、更不易理解。因此,在认识面积单位时要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体上或者生活中找到与面积单位大小相近的面,这样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和记忆面积单位,会让学生较快地在头脑中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学生建立面积单位表象后,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面积单位估计生活中物体表面的大小,在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更加深刻。

  〖课堂实录〗

  教具准备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及电脑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1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每人一张统一大小的邮票。

  (一)导入面积单位

  师:老师给同学们每人发了一张邮票,你喜欢邮票上的图案吗?你知道这张邮票的面积有多大吗?请同学们在邮票的背面画上格子,再数一数这张邮票的面积是几个格子。

  (让学生自由地在邮票背面画格子。学生根据自己画格子的情况汇报自己的邮票面积是几个格子。)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比较一下你们的邮票大小相同吗?为什么有的同学的格子多,有的同学的格子少?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

  (通过讨论让学生意识到,因为每个人画的格子大小不同,因此不能根据格子的多少来判断面积的大小,只有格子的大小相同时才能根据格子的多少判断面积的大小。)

  师:如果把一个格子看作一个面积单位,那么只有统一了面积单位才能更准确地知道面积的大小。

  (二)认识面积单位

  (让学生试说自己知道的面积单位,并试着用肢体语言说说这个面积单位有多大。在学生试说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认识平方厘米

  (1)让学生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并测量它的边长。

  师: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写作1厘米2,或者1cm2。

  (2)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比一比,你身体哪一部分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在比较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1平方厘米的大小。)

  (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通过列举生活中1平方厘米的面积让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的表象,在列举的时候要注意让学生把面积单位同长度单位和体积单位区分开来。)

  (3)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测量一下邮票的面积是几平方厘米。

  (4)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应该用平方厘米做单位?

  (让学生体会到测量较小的面积可以用平方厘米做单位)

  选择身边一个较小的物体测量它一个面的面积。

  (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测量一下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在学生露出为难神色或提出有困难的时候教师指出:“测量课桌面这样较大的面积,用平方厘米不是很方便,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大一点的面积单位平方分米。”)

  2.认识平方分米

  (1)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那么你知道1平方分米有多大吗?

  (如果学生能说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并剪一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1平方分米写作:1分米2或1dm2

  (2)在你的身体上找一找,哪一部分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分米?

  (用双手的'手指比一比1平方分米大约有多大。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3)用1平方分米测量一下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4)测量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可以用平方分米做单位?

  师:如果用平方分米测量教室地面的面积你觉得好不好?测量更大的面积可以用更大的面积单位。

  3.认识平方米

  (在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根据思考题,通过小组讨论自己认识平方米。)

  (1)思考题

  A.边长是()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1平方米可以怎么书写?

  B.举例或表演说明1平方米有多大?

  C.测量哪些面积时可以用平方米做单位?

  (2)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时把重点放在举例或表演说明1平方米有多大。除举例说明外,还可以用几个小朋友拉手或几个小朋友站立等表演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1平方米有多大。)

  (3)估计比赛

  以小组为单位估计教室的黑板、地面、前面的墙和侧面的墙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

  (三)巩固面积单位

  1.用适当的面积单位(m2,dm2,cm2)填空。

  (1)一间房屋地面的面积约50 ( );

  (2)一张邮票的面积约6 ( );

  (3)练习本的面积约212 ( );

  (4)单人床的面积约2( );

  (5)游泳池的面积约1250( )。

  2.写出下面各图形的面积。(每格1cm2)

  图①面积是cm2,图②面积是cm2,图③面积是cm2。

  3.先估计下面图形的面积。再用1cm2的面积单位量一量。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出现两个难点。第一是学生的空间观念正在初步发展阶段,因此学生容易把物体表面的面积与周长混淆,对于面积和周长这两个概念,部分学生的认识处于模糊状态,由此对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不能很好地区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地让学生动手去触摸和感知物体的面,体会面和边的不同,从而对“面积”的意义加深理解。第二是面积单位比较抽象,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表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以身体的某一部分或熟知的事物的表面做参照物,让学生将面积单位与自己熟知物体的表面的大小联系起来进行记忆,将抽象的面积单位具体化、生活化,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在头脑中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案例点评〗

  本节课从实际测量产生测量结果的矛盾来引导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又从测量的可操作性产生需要,认识不同的面积单位,设计既合理又巧妙,既展现知识的原始形成过程,又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建构知识。空间观念的建立仅凭想像是很难建立的,在本节课中教师特别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操作和感知认识面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教师注重让学生联系身体的某一部分或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来理解和记忆面积单位,学生更容易在头脑中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7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大小的实际问题,理解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形成正确的表象,并会应用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3、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面积的含义、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袋、实物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新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动画片,不过今天看动画片和以前不一样,是要带着问题去看的,老师的问题是:大头儿子真的获胜了吗?

  课件演示

  师:大头儿子真的获胜了吗?你有什么想法?

  生:……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墙面的大小,在我们数学领域有个名字,叫做“面积”。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

  板书:面积

  二、探索面积的含义

  1、认识物体的面积

  师:像老师这样摸一摸课桌面,再摸一摸凳子面

  生:凳子的面小,课桌的面大。

  课件演示:做课桌和凳子的表面切割,闪动物体的表面。

  师:像这样的面在数学中我们把它们叫做“物体的表面”。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理解的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课件演示

  师: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帮帮忙,瞧,一只害虫跑进了农民伯伯设计的陷井里,谁来帮助农民伯伯它围起来不让它跑掉?

  生:上台操作

  师:看,害虫被围了起来,它跑不掉了。像这样周围都封闭了的图形我们叫它封闭图形。

  那么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中都有那些是封闭图形呢?

  生:……

  师:你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生:……

  看来,封闭图形也是有大有小的,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它们的面积。

  板书:封闭图形

  3、请学生归纳面积的'含义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三、合作探究、认识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

  1、观察法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做面积,同学们看看我们的周围,你能找出哪两个物体并且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

  生:……

  2、重叠法(出示两个封闭图形)

  师:你能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吗?

  生:……

  3、数格子(出示两个封闭图形)

  师:看看它们的面积能不能用我们刚才学到的方法进行比较?

  (1)小组合作交流、探讨

  (2)汇报:不行,比不出来。

  师:小明想了一个办法,你们看看好不好?

  课件出示

  生:……

  师:小明听了同学们的话马上改正了错误,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改对了没有?

  课件演示

  看来同学们的想法的数学家的想法一样,都认为要用统一的标准来表示面积的大小,那么该用怎样的标准来表示呢?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73-74页,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板书:面积单位

  四、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自学课本,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2、在读书的过程中,你知道了什么?

  3、汇报:(板书)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出示实示大小是1平方厘米正方形)

  你能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测量身边那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动手试一试

  你还认识了那个面积单位?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出示实物大小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你能用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来测量身边的那些物体的表面?动手试一试

  如果要测量黑板表面的面积你认为用那个面积单位最合适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出示实物大小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

  1平方米到底有多大?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看看一平方米的图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五、教学反馈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到面积单位?(用哪个面积单位)你还想学习那些和面积有关的数学知识?

  同学们说的真好,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数学问题等待着我们,让我们一起去发现、去解决。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与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了解可以用图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材分析〗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本单元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本课是在学生认识对称图形之后学习与研究的内容,是从运动变化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教材注重挖掘和利用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充分感知平移、旋转两种运动的不同特征及其普遍存在性。教材通过“移一移、说一说”“填一填”“画一画”3个数学活动,让学生发现和体会:观察一个图形的平移过程,只需观察该图形上任意一点的平移过程。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市商业区,学生大多来自个体户或单位职工家庭,部分家庭所给予孩子学习的关注及创造的学习机会很少。我校从20xx年就加入了“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课改实验。经过几年的教学实验,教师创设的课堂氛围轻松和谐、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学习的热情日益高涨,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

  〖课堂实录〗

  (一)构建平移、旋转概念

  1.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师:你知道游乐园有什么好玩的吗?我们到游乐园去看看吧!

  (多媒体显示:缆车、小火车、滑滑梯、大风车、摩天轮、转椅、荡秋千、跷跷板。)

  师:你喜欢哪个游戏活动,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汇报后,教师提问:这些游戏的运动都相同吗?你们能给它们分分类吗?小组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

  小组汇报。

  生:缆车、小火车、滑滑梯是一类;大风车、摩天轮、转椅是一类;荡秋千、跷跷板是一类。

  2.理解平移、旋转的概念

  A.分析归纳,揭示概念

  师: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生:缆车、小火车、滑滑梯它们都是平平的、直直的运动把它们分为一类;大风车、摩天轮、转椅都是在转圆圈归为一类;荡秋千、跷跷板不是直直的动也不是转圆圈所以把它们分出来。

  师:我们把缆车、小火车、滑滑梯这样所做的直线运动叫做平移,用符号 表示。把大风车、摩天轮、转椅这样围着固定点所做的圆周运动叫做旋转 ,用符号○表示。

  B.联系实际,理解概念

  (出示电梯图、升国旗、扶梯的运动过程)

  师:日常生活中平移的现象随处可见,像电梯、升国旗、扶梯的运动都是平移。

  (学生举例。)

  师:看来物体不仅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还可以斜着平移。

  (出示飞机螺旋桨、旋转的小风车)

  师:瞧,这些都是旋转,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学生举例。)

  C.实践活动,深入理解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平移和旋转,你能用手势或动作把它们表示出来吗?可以利用你手中的学具。

  (汇报展示:推拉窗户;向前推课桌;旋转的舞蹈动作;用绳子一头将橡皮系住在空中旋转。)

  (二)教学平移距离

  1.激趣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平移和旋转(板书),他们可高兴啦!邀请笑笑和淘气到他们的王国去参观,笑笑坐第一节车厢,淘气坐第五节车厢,请看火车开动了!(演示火车平移)它是作什么运动的呢?

  生:(异口同声)平移。

  2.设疑

  师:对,那么我们再来看火车原来的位置。(电脑显示)这时笑笑和淘气为谁经过的路长一点发生了争吵。同学们,你们评评理,究竟谁经过的路长一点呢?

  生1:笑笑走得远。

  生2:一样远。

  3.实验

  师:到底谁经过的路长一点呢?我们一起做个实验吧。

  (四人一小组,看看笑笑和淘气分别走了多远,你是怎样想的?组长做好记录,填写记录卡。)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笑笑在第一节车厢,如果她向前走1格,那么淘气在第五节车厢也向前走1格,所以是一样多。

  生2:笑笑和淘气从开始到结束都向前走了3格,所以是一样的。

  师:对,用数格子的方法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大家想想,如果笑笑和淘气坐在车厢其他的地方,经过的路又是多少呢?

  (学生亲自演示。)

  师总结:不管笑笑和淘气坐在什么位置,他们经过的格数都一样。

  (电脑显示:将笑笑和淘气去掉,演示每一个点的平移,数移动的格数。)

  4.小结

  师:为什么会出现坐的位置不同,走的路程却是一样的呢?

  生1:他们在同一辆火车上。

  生2:火车走笑笑和淘气也在走。

  生3:他们同时在移动,双方位置没有变。

  师小结: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格,只需看某个点移动了多少格。

  5.练习

  (1)教材21页第2题“填一填”。

  (2)画房子。画出房子向左平移5格后的图形。

  (三)拓展创新

  师:平移和旋转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请欣赏――古老的上海音乐厅整体平移了约66米;舞蹈演员运用平移和旋转跳出欢快的舞蹈;体育健儿运用平移和旋转提高自己的竞技技巧,为国争光; 艺术家们运用平移和旋转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师:你们想设计出这样美丽的图案吗?课后,同学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我相信你们的作品会更出色。

  〖教学反思〗

  我在引导学生首次感知概念时,力求感知对象的.典型性。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对游乐园游戏的运动方式进行分类,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平移和旋转,在头脑中初步形成这两种运动的表象。对平移、旋转的理解没有停留在概念的表面,而是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平移、旋转现象,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习、生活一体化。我引导学生用手势、动作、学具表示平移、旋转,充分调动学生头、脑、手、口等多种感观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境中学习,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和儿童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从而对平移、旋转有较深刻的理解。

  在教学平移距离时,从建构主义观看,学生很难想到要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只要去数某个点移动的格数。因此,我注意将问题情境化、童趣化,巧妙地设计笑笑、淘气的比较,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点的移动。当学生面对一些数学现象或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时,都会产生猜想,在这里我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测,并引导其进行验证,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会数学探索的方法。

  〖案例点评〗

  1.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为了让学生主动建构,理解平移和旋转,教师设计多种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亲历观察、归纳、分类、猜测、实验、推理等探究发现的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感知、理解平移和旋转。整个教学过程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

  2.动手实践,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联结主客体的桥梁。”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猜想、实验感知平移、旋转的奇妙。整个数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经历市场调查、消费、家庭消费情况、与同学交流的全过程。

  2、会搜集、记录信息,并进性,能应用掌握得计算技能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

  3、在“今天我当家”的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劳动的乐趣和光荣,增强做家庭小主人的'自主意识。

  教具准备:

  纸、笔、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市场调查:

  1、老师出示小黑板,提出做一天家庭小主人的要求,并帮助学生看懂统计表和要完成的事情:(1)、让学生到菜市场调查,记录各种蔬菜的价钱。(2)、让学生记下自己买东西花了多少钱,然后填在表中。

  2、老师与家长联系,请他们协助搞好这项活动。

  二、消费:先让学生完成下面几个问题。

  1、把自己亲手花的钱记录下来。

  2、了解家中其他人花的钱,并记录下来。

  3、完成“算一算”的要求。如果自己计算问题(2)有困难,可请家长帮助一起算。

  4、写己的实践。

  三、课内交流: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当家庭小主人的生活经历、解决的问题、获得的感受。

  二、议一议:

  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父母的辛苦,增强做家庭小主人的自主意识。

  三、:交流教法和学法。

  教学反思: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正确运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例3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复习解决一步乘法的.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想,看谁能很快解决下面的问题。

  三(1)班同学,在做广播操时需站4队,每队12人,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读题,并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124=48(人)

  答:三(1)班一共有48人。

  教师引导: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学习教材第52页例3.

  出示例3.

  教师:观察情景,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生共同探究解题思路。学生汇报如下

  1、可以先求一箱保温壶能卖多少钱,再求5箱卖多少钱。

  4512=540(元) 5405=2700(元)

  2、也可以先算出5箱共有多少个保温壶,再根据每个保温壶的价格求出一共卖了多少钱。

  教师指名学生列式解答。

  125=60(个) 6045=2700(元)

  教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教师引导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

  45125=2700(元) 12545=2700(元)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每盒有2个球,每排5盒,求3排一共有多少个球。

  2、每辆汽车每次运货物9吨,有6辆汽车,这些汽车4次运货物多少吨?

  3、一中高级瓷砖每块13元,每箱有25块。小刚家装修时买了3箱一共要用多少元?

  四、思维训练

  1、菜市场运来5车黄瓜,每车70袋,每袋20千克。一共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2、光明小学教学楼有3层,每层有12间教室,每间教室安装6盏日光灯。这些教室一共安装多少盏日光灯?

  3、在一条公路的一边种树,先在一头种一棵树,以后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24棵就种到另一头了,这条路长多少米?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1)

  解决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要根据已知

  条件找间接量,确定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学反思:

  本课引导学生学习解决乘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确了三步解决问题的方法

  1、阅读与理解;

  2、分析与解答;

  3、回顾与反思。

  在仔细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再让学生自己列出综合算式,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经历比较、归纳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平年和闰年,会计算平年和闰年的天数。

  2、发现并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3、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并掌握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判断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年份是否是闰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习: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年、月、日的哪些知识?一年有几个月?几个大月?几个小月?分别是哪几个?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月份是?(学生回答)

  2、引入:前不久,老师碰到一件奇怪的事,亮亮12岁的生日,却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学生自由发言,预设两种可能,知道或不知道,揭示本节课我们就去学习有关二月的一些知识)

  3、揭题:学习了本节课之后,你就会明白原因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平年和闰年

  (1)课件出示2005~2016年2月份的月历引导:这是2005~2016年2月的天数,依次观察,每年的2月有多少天?填在下面的表格里。(学生说,教师填写,你汇报我记录)

  (2)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交流)2008、2012、2016年的2月有29天,其他年份的2月有28天。

  (3)揭示平年和闰年的含义:2月只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有29天的年份是闰年。(板书)

  2、再观察比较28和29出现的有规律吗?(初探,生发现每四年里会出现一个29即出现一次闰年)

  3、这样的出现规律在年份也有吗?收集1994——2003年2月的天数统计表,汇报归纳: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即我们常说的“4年一闰”。大胆猜测闰年可能与哪个数字有关,列式计算平闰年的年份÷4,观察比较得出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现学生计算后,教师引导小结:公历年份数除以4没有余数的一般是闰年,有余数的'则是平年,由此确定平闰年的判定方法。

  4、活学活用判定今年是哪一年,是什么年。

  5、学习计算平年、闰年的天数。学生自己试着计算平年、闰年全年各有多少天,然后汇报自己是怎么算出来的。

  (1)31×7=217(7个大月)30×4=120(4个小月)平年:217+120+28=365(天)闰年:217+120+29=366(天)

  (2)平年: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闰年:31+29+31+30+31+30+31+31+30+31+30+31=366(天)

  小结: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板书)

  1、了解数学科普知识(你知道吗?闰年的产生及来历)。

  2、探究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渗透爱国主义情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2008年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3、学生计算后交流,师再出示1900年2月份的月历卡,让学生从中发现,用1900除以4,能整除,但并不是闰年,是方法错了吗?

  4、数学科普知识(你还知道吗)

  5、小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板书百年不闰,400年又闰,并让学生解释“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意思),

  6、再算1900除以400(想:19除以4有无余数),计算得出1900不是闰年是平年。

  三、游戏贯穿,巩固练习

  (1)搭桥过河(第4题,呼应引入题目亮亮生日的秘密,教师指名回答,并出示答案:他的生日是2月29日)。

  (2)我们一起摘苹果吧

  四、分享收获

  五、老师寄语(珍惜时间教育)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经历回顾和整理多位数除一位数的除法口算、估算、笔算方法的过程,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掌握这些知识。

  2.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探索归纳、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提高简单的归纳整理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简单问题。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的口算除法,笔算除法,并掌握了口算与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提出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但个别学生还是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的要求,仍需加强辅导。

  教学重点:如何有序地整理知识,构建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如何有序地整理知识,构建形成知识网络。教学媒体:教学课件,卡片,归纳总结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第二单元学习了哪些内容,还记得吗?

  生:除数是一位数除法。

  (揭示课题: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整理和复习)

  师:那在这一单元中,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呢?

  生:口算除法、笔算除法、解决问题。(板书出示)

  二、整理复习。

  (一)口算除法(一位数除整十数,整百数,表内除法)

  师:那什么样的除法题能用口算呢?

  生:被除数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这样的题可以用口算。

  师:对,这样的题用口算计算比较快,比较方便。那让老师来考考你们。(老师手持算式卡片找学生说出答案)60÷2= 500÷5= 8000÷4= 280÷7= 88÷2=

  师:在做8000÷4=时,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把8000看成8个千,然后用8除以4,然后再把零补到商的后面。

  师:你们回答的棒极了。

  师:那口算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生:用笔算。

  (二)笔算除法(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

  师:在笔算除法时,你要给同学们哪些提示呢?

  1.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笔算除法的'方法。

  2.小组组长汇报。

  3.教师再次总结笔算除法的方法,并总结成九个字板书在黑板上。?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比除数小就看被除数的前两位。(高位除)

  ?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商对正)?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余数小)

  【设计意图】通过在小组内组织交流、展示,培养学生交流、倾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对笔算除法的方法进行完整的回顾。

  4.检验

  师:同学们,刚才的这些提示你们都记住了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

  出示题目:

  ①96÷3= ②78÷2= ③432÷2= ④327÷4= ⑤615÷3= ⑥750÷5=

  学生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师追问商当中0的作用以及重要性;验算的方法及重要性。

  (三)解决问题

  师:咱们不能只会算,还得会应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今天学校遇到了一个问题,想请大家来帮忙解决问题。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师出示课件。

  1.学校买来287根跳绳想分给5个班,每班大约有多少根?

  生:287÷5≈60(根)

  师:怎么计算的呢?

  生:把287估计成300,300÷5=60

  师:回答的真好!

  2.学校想在开运动会时再分发,现在把287根跳绳装箱,每箱装9根,28个箱子够吗?

  生1:28×9=252(根)所以287根够。

  生2:28≈30 28×9≈270(根)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并不是只有在“大约”“大概”这样问题的情况下才能用估算,在解决“够不够”这样的问题时也可以选择估算的方法。三、课堂总结。师:今天我们对除数是一位数除法这一单元知识进行了复习与梳理,那么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呢?你可以说咱们掌握了哪些知识或方法,也可以说提高了哪些能力。

  四、拓展提高。

  师:今天同学们表现非常好,老师奖励给你们一道题。(出示课件)通过主题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呢?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口算除法,笔算除法题吗?生回答。

  五、板书设计

  《除数是一位数除法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

  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整理与复习是三年级数学下册学生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除法后的一节复习课。本单元的知识点主要有口算、估算、笔算三大部分。我们在课前让孩子们进行了回顾与梳理。所以在这节的开始我们直接就对整个单元进行了梳理。然后通过三个问题将这节课进行了连接:

  1、什么样的除法题可以用口算的方法。

  2、口算解决不了的问题应该用什么方法呢?

  3、咱们不能只会算,还得会应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通过练习从而得出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口算除法、估算除法、笔算除法三种计算方法。本课重点复习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笔算的计算方法,在这一环节我们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总结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再汇报,最后老师以“9个字”进行总结。回顾完后由学生完成老师事先准备的练习题,面批面改效果好,包括交流时在黑板前的讲解,总的来说这节课我在复习时有效的抓住了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学得比较扎实。

  本节课后我发现了自己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对于课堂时间的掌握不够合理,数学知识的整理和复习要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

  总之这节课有不足也有收获,从不足中让我找到了自己下一步的突破点,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地学习与改进,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在积极参与和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能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各是多少吗?

  39.74.68.99.17.44

  2、下列算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么想的?

  28×4 62×7 89×7

  12×8 37×3 81×6

  二、亲身经历,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

  2的主体图。

  引导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叙述一下主体图向我们提供了有关多媒体教师里的哪些信息?

  2、教学例题

  2.

  教师:根据画面的内容,口头编一道应用题。

  出示例题2:多媒体教室一共有18排,每排22个座位,现在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

  (1)教师:这一道题只要我们判断多媒体教师能否坐得下350名同学,因此不用大家计算,只要估一估就可以了,大家想应什么方法估算?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2)汇报:要判断350名学生能否坐得下,必须估算出多媒体教室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方法一:18≈20 22≈20 20×20=40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二:18≈20 22×20=44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三:22≈20 18×20=36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小结:大家根据已学在估算知识,想出了三种方法,通过这一道我们知道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3)总结出估算的方法:

  估算时,先把两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然后再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完成教科书第

  59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清题意,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讲评。

  提问:你是怎么估算的。

  2、完成教科书第

  61页练习十四的第7题。

  (1)引导学生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2)独立完成,将估算结果写在课堂本上。然后教师讲评。

  3、完成教科书第

  61页练习十四的第8题。

  (1)理解题意,根据题目画面的内容说说从“学生已经种了93棵树苗”中,你可得到什么信息?

  (2)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能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格数;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指定方向和格数平移。

  2. 通过具体的学习和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提问:同学们每天都要上学,能说一说平时你是怎样来上学的吗?(学生交流)

  小结:步行、骑车、坐汽车时人和车的移动都是一种运动,谁知道生活中还有什么物体也在运动?(学生举例)

  二、 感受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1. 引出课题。

  谈话: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段录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的运动方式也就是运动的样子相同吗?请你们边看边用手势表示出它们的运动方式。

  课件播放:电动门、电梯、汽车、电扇叶片、风车等物体的运动录像。

  提问:回忆刚才看的这几段录像,再想想你们做的手势,能把它们按运动的方式分分类吗?

  学生可能将自动门、电梯、汽车的运动分为一类,它们的运动路线都是直的;风扇、风车、指针分为一类,它们都是转动的。

  如果学生在分类的同时说出平移、旋转这两个词,教师直接给予肯定,并板书:平移、旋转。

  如果没有出现平移、旋转这两个词,教师讲述:像自动门、电梯、汽车这样的运动是平移;像风扇、风车、钟面上的指针这样的运动是旋转。(板书:平移、旋转)

  谈话: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平移和旋转这两种不同的运动现象。(把课题补充完整)

  2. 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

  提问:现在谁能说说平移是怎么运动的?它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沿直线移动)

  谈话:旋转是怎么运动的,它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再来看录像(演示风扇的转动)。

  提问:风扇在旋转的时候是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在动呢?有没有不动的地方?(让学生到屏幕上指出不动的地方)风车旋转时哪个地方不动?钟面呢?

  小结:旋转都是物体绕一个固定的点转动。(板书:绕定点转动)

  3.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

  谈话: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平移和旋转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判断下面哪些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是平移的在括号里画,是旋转的画○,教师巡视。

  反馈:谁愿意把自己的'判断结果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展示,遇到有分歧的问题课件演示)

  谈话:你们判断得对不对呢?我们让手中的画面动起来。(电脑按顺序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让学生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达:如开关推拉窗时,窗户的运动是平移;升国旗时,国旗的运动是平移)

  4. 举例。

  提问:除了这些现象之外,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平移或旋转现象?(学生举例)

  三、 探究平移方法

  1. 探究方法。

  电脑出示:小鸟平移图。

  谈话:谁能到前边来指一指,小鸟原来在什么位置,现在在什么位置,它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

  学生可能回答:

  ① 向前平移6格。(教师指出:一般情况下,图形在平面上的移动方向用上、下、左、右表示)

  ② 向左平移3格。

  ③ 向左平移6格。

  谈话:那么到底是平移几格呢?同桌合作,拿出小鸟卡片,在方格图上移一移,看平移了几格。

  学生拿出卡片操作,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得出的结果。

  谈话:我们用移图的办法研究了平移的距离。(板书:方法:移图)用这种方法虽然能准确地得到结果,但是比较麻烦,我们可不可以只观察小鸟图的一部分,例如一条线或一个点来研究呢?请同桌讨论。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并板书:移线、移点。

  谈话:这个点在平移前是鸟嘴的点(课件演示),那么它会平移到哪儿呢?(学生指出后,课件演示)平移后它还是鸟嘴的点,像这样的两个点,我们称它们为小鸟图平移前后的一组对应点(板书:对应点)。数一数这组对应点中间有几格?你还能找出一组对应点并数出中间有几格吗?再找一组试试看。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

  谈话:看来,图形平移前后相对应的点的距离相等,这是图形平移的又一个特点。(板书完整:对应点等距离)

  谈话: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验证了平移6格,那么判断错误的同学能说出错误的原因吗?(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并纠正)

  3. 练习。

  谈话:请拿出发给你们的第2页纸,看一看,小房图、金鱼图和火箭图分别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共同校对)

  谈话:观察这三组图形,在平移前与平移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小结:物体或图形在平移后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大小和形状以及图形自身的方向都没有变。

  四、 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1. 探索画平移后图形的方法。

  出示教材第25页试一试第1题。

  谈话:方格纸上有一个三角形,要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你们打算怎样画?先和小组内的同学讨论,再试着在第3页的纸上画一画。

  提问:谁愿意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画法?

  学生中可能出现的画法有: ① 先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都向右平移6格,再将三个点连线。② 先把一个点向右平移6格,再根据三个点的位置画出另外两个点,最后连线。③ 先把一条线段向右平移6格,再按这条线段的位置画出图形。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各种不同的画法。

  2. 练习。

  谈话: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吗?(学生在第4页纸上完成)

  谈话:怎样判断平移得对不对呢?(看对应点的距离是不是相等)

  学生展示完成的图,注意纠正错误的画法。

  五、 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六、 课堂练习

  想想做做第4、5题。(略)

  评析

  本节课主要有两个教学内容,一是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二是平面图形在方格纸上的平移。这一内容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本课教学设计对这一问题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教学物体的平移和旋转,教者并不是只限于引导学生对运动现象进行观察,而是在观察的同时用手势比画运动状态,体会运动方式的变化,继而再思考同类运动方式的共同特征先发现平移是物体沿直线移动,再组织观察电风扇、风车等转动时有没有不动的地方,发现旋转是物体绕定点转动。这样,经历图像感知动作把握言语表述的过程,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认识就有了较深入的思考。有了这种思考,对于两种运动方式的判断就会建立在更加自觉的基础上。

  教学平面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格数,先让学生观察静态画面,出现不同的看法,形成认知冲突;再让学生用实物图形操作,然后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从而使学生在认识上达成一致。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研究图形中的线段和点平移的格数,发现图形平移多少格,平移前后图形中的对应线段或对应点也都相距相同的格数。这一认识不仅使学生对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距离的判断实现了面线点的简化,而且为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提供了依据及方法的指导。这样,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对图形平移基本特征的认识,是一种既必要,又可行的教学处理。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5

  认识路线

  ●教学内容

  认识路线。教材第8页例4,“做一做”及练习二第5、6、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2.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了解到达同一目的可以有不同的行走路线。

  3.进一步感受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方位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方位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准确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难点: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过程设计

  ●情境启发明确目标点

  同学们,在星期天的时候,爸爸妈妈都带你们去过哪些公园?当你走到陌生的公园,要去参观公园的某景观,或某一游乐项目时,你会怎样找到这个地方?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试一试,有没有信心?走,那我们就出发吧!

  ●合作探究达成目标点

  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参观动物园。可是老师对动物园的.布局不够了解,你们谁愿意来当小导游,带领大家一同游览新奇的动物园呢?

  2.动物园平面图

  (1)辨认平面图

  动物园里有哪些主要场馆?每个场馆都坐落在什么位置?

  (2)了解学生的参观意向

  你们最想参观哪个地方?从大门出发可以怎样走?

  (3)认识游览路线

  根据不同的需要,说说我们去不同的位置怎么走,全班交流。

  师生共同评价,同桌二人各选角色参与,再换角色,多次练习。

  小结:我们在说行走路线的时候,要用上我们学过的方位词语,这样就可以说得很清楚。

  (4)教学时,既可以利用此图,也可以让本班同学进行实地演习。先给定一个方向,让学生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说一说动物园内各场馆的位置。再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小结:一般我们到某个地方旅游的时候,总是要先看看游览的路线图,要游玩什么景点,怎样走才能不走重复的路线,路线图都会告诉我们,因此认识路线图十分重要!

  ●变式练习检测目标点

  1.完成练习二的第5、6、7题。

  2.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厦门的位置,说说厦门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厦门的什么方向,从武汉到北京怎样走。

  接下来让学生独立填写:

  (1)厦门在北京的________方向。

  (2)________大致在北京的西北方向,________大致在北京的西南方向。

  (3)北京的东南方有________省市。

  (4)从武汉到北京的火车经过________省。

  ●评讲总结升华目标点

  通过这次游园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吗?说给大家听听。如果再给一次机会给你单独出去游玩,你还会有信心吗?将它写成数学日记,让全班同学分享你的快乐与成功,好吗?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教案03-16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7-22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01-14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1-11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11-07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1-18

小学三年级教案数学下册07-16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6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推荐01-21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