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

二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27 07:28:36 二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合集】二年级数学教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合集】二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二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比较熟练地应用口诀求积。

  教学难点:

  根据图意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课件显示:小朋友划船

  每只船上坐5人,一共有多少人?

  小组合作画一张表,并算一算。

  船的只数 1 2 3 4 5

  人数 5

  二、合作探究

  以前大家知道了1-4的乘法口诀,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来研究学编5的乘法口诀。

  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是怎样编出口诀的?

  2、生汇报教师板书;

  1个5是5 5×1=5一五得五

  2个5相加5×2=10二五得十

  3个5相加3×5=15三五十五

  4个5相加4×5=20四五二十

  5个5相加5×5=25五五二十五

  3、你发现这些算式或口诀中,乘数、积有什么特点?

  点拨:同学们真聪明自己发现规律编出了5的乘法口诀,还知道了5的乘法算式中,随着乘数一个比一个大,积就一个比一个大5。

  三、形成应用

  1、将5的`乘法口诀读一读。

  2、同桌互背5的乘法口诀。

  3、师生对口令

  4、游戏:翻一个数马上说出它与5的积,比一比谁最快。

  5、讨论:“想一想”中的算式各用哪一句口诀?

  秘密:积的个位是0,乘数应填双数,积的个位是5,乘数应填单数。

  四、完成想想做做

  1、第1题

  学生同桌互相对口诀,以游戏形式完成。

  2、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交流。

  3、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讨论订正。

  4、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5、第5题

  老师引导学生读懂题意,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二年级数学教案2

  一、教学内容:

  北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第44-45页 “什么是周长”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景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

  知道周长的含义

  四、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

  五、教学关键:

  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景,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在体验、交流中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六、教学过程:

  (一)描一描、画一画:

  生一起唱“郊游”这首歌,天气越来越凉爽,美丽的秋天已经来了,秋天是树叶飘落的季节。老师从网上搜集到了各种各样的树叶图片,向欣赏一下吗?(出示课件)

  师:这些树叶漂亮吗?

  师:大脚看这些美术作品中的树叶漂亮吗?(出示课件)

  师:美术大师说这些树叶的形状全是一笔划出来的。

  师:想不想把刚才那些漂亮的树叶的形状描下来呢?

  师:请你拿出一张纸,选择一片最喜欢的树叶,用彩笔沿着树叶的边线一笔描出它的轮廓来,开始吧!

  师:大家描的都很漂亮,谁愿意来给大家展示一下是怎么描的?描完后,请用笔指着说清楚是从哪里开始的,又到哪里结束的。(表达得非常清楚,请回)(实物投影)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片树叶,谁愿意来描一描呢?说一说你的描法。

  问:他们的描法一样吗?

  生:不一样

  看来,不管从哪里开始的,大家都是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我们把这一周的`长度,就叫做树叶的周长。

  师:同学们,树叶的周长我们都找到了,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图,(教材45页,第一题)你能描出他们的边线吗?下面请同学们从三幅图中,选出自己喜欢的一幅,用彩笔描出它的边线来。(谁愿意到前面来描一描)(实物投影)

  咱们来比一比,看谁描的又对又快!

  师:同学们的话化水平可真高,这么快就妙好了!

  同学们,我们刚才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叫树叶的周长。现在,我们描的这些图形的一周叫图形的……(周长)

  对!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周长! (出示课题:周长)

  关于周长,你想知道那些知识呢?

  生1:什么是周长?

  生2:周长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

  生3:在生活中,哪里有周长?

  生4:周长有大小吗?

  很好!大家都是善于提出问题的好学生,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认识周长!

  (课件出示:周长的定义)到底什么是周长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图形的周长”

  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二)找一找、摸一摸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在我们的身边,其实有很多物体上面都有周长,比如我们的课本,这一周的长度就是课本的周长(边讲解边演示)现在,你们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像老师一样也找出一些自己身边的物体的周长吗?

  要求:下面请你们同桌合作一起找一找,摸一摸他的边线,找出它们的周长来。谁来说一说你们找到的结果?可以边说边指一指。

  师:看这个图形有没有周长?(出示,一个角的图形)

  生:没有,因为它有开口

  师:也就是说不是封闭图形,就没有周长。

  (三)量一量

  刚才大家找到了很多周长是吗? 看来周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周长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比如:我们去做裤子时,裁缝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长,也就是平时说的腰围。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大家估计一下他的腰围是多少厘米?……

  找个小裁缝量一量,(说一说量的方法)

  师:根据这个结果,你估计一下自己的腰围是多少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谁来说一说自己的腰围?

  看来,同学们的腰围大约在60厘米左右。

  (四)算一算

  同学们,我们的腰围是圆形的,我们可以直接测量出它的周长,那这些图形我们可以直接测量出他们的周长吗?(出示:教材45页,第二题)

  生:不行

  我们怎样才能知道他们的周长呢?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题目要求,然后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量一量、算一算他们的周长。

  (出示结果,集体校正,强调出:三角形的周长是三条边的长度和。长方形和梯形的周长是四条边的长度和)

  (五)比一比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发现咱班同学既善于观察又爱动脑筋思考。那前几天,老师在准备教具的时候遇见一个有关周长的难题,你们愿意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出示:教材45页 第三题)

  师:这是两张一模一样的正方形纸片,你们说他们的周长一样长吗?(一样)

  结果老师从其中的一块上减去这么一小块,变成了这个形状,你说现在他们的周长还一样吗?(生讨论,汇报结果 )

  师:大家的眼里真好,老师对大家真是既佩服又感激,谢谢大家!

  (六) 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周长,并且用周长的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你有什么感受吗?

二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梨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小棒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使学生感受探索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习教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2÷2= 18÷6= 8÷1=

  6÷6= 56÷7= 54÷6=

  要求生口算并说出口诀

  二、观察比较引入新课

  1、出示

  (1)有6个梨,每两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

  ①指名生摆一摆

  师:一共可以摆几盘?摆完了吗?

  (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

  ②能用刚才摆的过程,用 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汇报,师板书6÷2=3(盘)

  ③请你再说说这个算式表示 什么意思?

  (2)有7个梨,每两个摆一盘,可以怎样摆?

  ①指名生摆一摆

  问题:观察比较这次摆的和上次摆的`有什么不一样吗?这一个梨怎么不摆了?(讨论)

  ②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7÷2=3(盘)…… 1(个)

  余数

  (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③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 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2、出示教材61页例2

  师:同学们手中都有学具小棒摆,按老 师的要求来摆。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

  根据学生的回答写出相应的算式:

  8根 8÷4=2(个)

  9根 9÷4=2(个)……1(根)

  10根 10÷4= 2(个)……2(根)

  11根 11÷4=2(个)……3(根)

  12根 12÷4=3(个)

  13根 13÷4=3(个)……1(根)

  14根 14÷4=3(个)……2(根)

  15根 15÷4=3(个)……3(根)

  16根 16÷4=4(个)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道题中的除数和余数,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教师小结

  三、巩固练习

  1、教材60页“做一做”第1题。

  指名生圈一圈、写一写。

  2、教材60页“做一做”第2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教材61页“做一做”。

  指名生回答。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会了哪些新知识呢?

  五、板书设计

  6÷2=3(盘) 8根 8÷4=2(个)

  7÷2=3(盘)……1(个) 9根 9÷4=2(个)……1(根)

  10根 10÷4=2(个)……2(根)

  11根 11÷4=2(个)……3(根)

  12根 12÷4=3(个)

  13根 13÷4=3(个)……1(根)

  14根 14÷4=3(个)… …2(根)

  15根 15÷4=3(个)……3(根)

  16根 16÷4=4(个)

二年级数学教案4

  第2课时 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

  课本第61-6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教学难点:

  能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

  二、知识新授。

  1、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的“厘米”刻度。

  出示米尺图,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声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一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板书:1厘米)那么从0到3的长度就是3厘米,从0到7的长度就是7厘米。

  (2)看刻度回答:“0”在哪里?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是几厘米?从0到10呢?

  (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2、教学量一量。

  (1)出示一支铅笔。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铅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请学生说一说铅笔的长度。

  (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铅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

  (4)打开书第62页,学生看书将例题中括号填完整。

  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蓝线呢?为什么接近8厘米?

  (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

  4、教学例4。

  (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分三步画: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

  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4。

  (2)学生按这样的方式试一试,画一画。

  (3)提问:我们怎样画一条线段?

  5、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估计。

  (2)再测量。

  (3)同学间交流数据。

  2、完成“想想做做”第5、6、7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 识 厘 米

  测量较短的物体:厘米 cm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通过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每一环节,进而深刻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厘米是今后学习测量和估测的重要基础,利用多种形式丰富学生对1厘米实际长度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二年级数学教案5

  设计说明

  1.重视对教材情境图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的不竭动力,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学生喜欢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引导他们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的过程,使他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上课伊始,借助情境图引入新知,让学生通过看图,发现并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及解决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作铺垫。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在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本教学设计鼓励学生通过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如摆小棒、横式、竖式等。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经历解决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而突破笔算中“相同数位对齐”这一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设置情境,生成问题

  师: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学生去参观博物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想一想,根据你发现的信息,可以提出哪些加法问题?

  预设

  生1:二年级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去参观博物馆?

  生2:一共有多少位去参观博物馆的老师?

  生3: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生4:二(1)班的学生和老师一共有多少人?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这么多不同的问题,现在我们就开动脑筋,认真思考,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吧!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境图,提高学生主动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师选取其中与例1类似的问题,让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想办法解决。

  师:现在请同学们进行小组交流,探讨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第四个问题。

  (学生小组交流,探索方法)

  2.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解决方法。

  方法一:用横式计算。35+2=37。

  方法二:摆小棒。先摆出3捆零5根,再摆2根,合起来是3捆零7根。

  方法三:用竖式计算。

  3.引导学生说一说用竖式计算的过程,教师重点强调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4.用同样的方法解决教材12页1、2题。

  5.解决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2)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师:根据我们刚才做的那道题的解题方法,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讨一下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时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

  (3)引导学生说一说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时应注意什么。

  预设

  生1:应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生2:应注意从个位开始计算。

  生3:应注意个位与个位相加,十位与十位相加。

  (4)师小结:通过刚才大家的讨论,我们学会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方法,即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设计意图:采用尝试、交流、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并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读一读,算一算。

  42+7=59+40=25+34=

  35+53=31+12=22+11=

  2.完成教材13页1、2题,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5页1~3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35+2=37(人)35+32=67(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年级数学教案6

  第10课时 乘法口诀表

  教学内容:

  课本第83-84页。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整理乘法口诀表的过程中,培养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通过应用1-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逐步熟记乘法口诀。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同学合作的态度以及积极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熟记1-9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乘法口诀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小朋友,你们看,这些鸽子在干什么?信件太多了,你们能帮帮他们吗?那你知道这些信件应该分别送到哪里去呢?小组讨论一下,看谁的任务完成的最出色!

  二、整理乘法口诀表

  1、 让学生先想一想已经学习了哪些乘法口诀,再仔细观察书上这幅图,想一想,自己打算按照怎样的顺序去填。

  2、小组讨论:怎样填写比较快?

  3、学生独立填完口诀表。

  4、独立思考:你能发现哪些规律?

  5、小组内交流,用规律帮助记忆。

  6、试着背一背。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出牌游戏

  (1)规则:同桌各出1-9中的一个数,一起说出这两个数相乘的的'积。

  (2)学生活动,完成第1题的填空。

  2、“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计算,集体校对。

  3、学生同桌进行比赛,完成第3题。

  4、指导学生完成第4题。

  四、课堂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板书设计:

  一一得一 一二得二 一三得三 一四得四 一五得五 一六得六 一七得七 一八得八 一九得九

  二二得四 二三得六 二四得八 二五一十 二六十二 二七十四 二八十六 二九十八

  三三得九 三四十二 三五十五 三六十八 三七二十一 三八二十四 三九二十七

  四四十六 四五二十 四六二十四 四七二十八 四八三十二 四九三十六

  五五二十五 五六三十 五七三十五 五八四十 五九四十五

  六六三十六 六七四十二 六八四十八 六九五十四

  七七四十九 七八五十六 七九六十三

  八八六十四 八九七十二

  九九八十一

  教学反思:

  本课系统认识乘法口诀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的能力。复习巩固1-9的乘法口诀以及有关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认识,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地检查学生对“乘法口诀表”的掌握情况,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填一张不完整乘法口诀表”的做法,复习了“九九歌”,让学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熏陶,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5-5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和加减法的验算过程,体会验算的必要性和认真计算习惯的重要性。

  2、探索加减法验算的多种方法,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教学重点:探索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认真检查、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快过“六一”儿童节了,大家高兴吗?淘气和笑笑用自己的零用钱买了一些课外书,准备送给贫困山区的'孩子,希望他们能和我们一样过一个快乐的“六一”儿童节。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去看看他们买书的场景,看看在买书的过程中售货员阿姨算的对吗?(板书课题:算的对吗)

  二、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1、学习加法的验算(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售货员阿姨说的共256元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18+138=256(元)

  师:笑笑买一套科普丛书和一套中外童话共256元,也就是应付256元,售货员阿姨算的对不对呢?你有什么方法可以判断?(指名回答)

  师:请你用你刚才听到的方法和你想到的方法,来判断阿姨算的对不对?请你在作业纸上这个问题的下面用一种加法和一种减法来进行判断,并写出竖式。

  展示学生方法并交流自己的算法:

  118 138 256 256

  + 138 + 118 - 138 - 118

  256 256 118 138

  师小结:在判断阿姨算的是否正确,我们有的同学是重新用竖式算了一遍,有的是交换了加数的位置算了一下,还有的是用一共花的钱数减去其中一套书的价钱,看是否等一另一套书的价钱。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售货员阿姨算的是否正确,这就是验算(板书副课题:验算)。

  2、学习减法的验算。

  师:验算可以帮助我们减少计算的错误,现在淘气和笑笑要去付款了,大家来看(课件出示问题2:付给售货员阿姨300元,找回44元,对吗?)。

  师:你能自己去判断吗?请大家在这个问题的下面和刚才一样也用一种加法和一种减法计算来判断,并写出竖式。

  展示学生方法并交流自己的算法:

  300 300 256 44

  - 256 - 44 + 44 + 256

  44 256 300 300

  师小结:大家来看刚才这两次的判断,大家在对加法、减法进行验算的过程中,我们既可以用加法来验算,也可以用减法来验算,一般情况下,我们选择一种方法来进行验算就可以了,大家听明白了吗?那你愿不愿意自己来算一算,并验算自己算的对不对。

  3、课件出示计算并验算。

  367+254= 732-186=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交流。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57页练一练第1、2题,集体讲评,纠错。

  四、全课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验算,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缺乏验算,没有及时发现计算错误,发生了严重的错误,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生活中由于计算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事例)

  师: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计算后,请自觉验算!

  板书设计:

  算的对吗(验算)

二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出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经历求商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议中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乘法口诀和会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然后让学生收集图画中的数学信息,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感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再引导学生提炼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法:

  迁移法,观察讨论、比较分析法。

  学法:

  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重、难点:

  1、能较熟练地用7、8、9的乘法口诀正确求商。

  2、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以旧引新,激发学生兴趣。

  1。对口令。

  二七()六九( )

  ()八五十六 六八()

  ()八三十二九九( )

  ()九四十五()七二十一

  2。口算。

  12÷6=( ) 36÷6=( )

  30÷5=( ) 24÷6=( )

  18÷6=( ) 8÷2=( )

  3÷1=( ) 12÷4=( )

  师:你们用的'是什么方法求商的?

  生:想乘法口诀。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

  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师:看来同学们基本掌握了用“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这些方法来求商。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法,一起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你们有信心学会吗?(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知道属于你们的节日吗?

  生:(六月一日儿童节)

  师: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小朋友正在布置他们的教室呢,同学们,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情境图

  2。引导观察,收集信息

  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有的在做彩旗,有的在做五角星,还有的在准备爱心气球。)

  通过观察,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指名回答)

  (生:第一组做了56面彩旗,要挂成8行。

  生:第二组做了49颗五角星,分给7个小组。

  生:第三组带来27个爱心球,每9个摆一行。)

  3。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同桌互相说一说)

  4。学生汇报

  指名汇报问题,教师板书“平均每行几面?”“平均每组几个?”“可以摆几行?”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探究56÷8的口算方法。(从主题图中点取出例1)

  (1)请一人读题,提问:56÷8=?怎么解答列式?你能不能独立试着做做?(学生独立试算,并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算的?)

  (2)指名汇报(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3)问:“用哪种方法最简便?(用乘法口诀求商)

  引导学生小结:求56÷8的商,想()乘八得五十六,用乘法口诀想,就是()八五十六,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的商是7。

  师:我们平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列玩算式要在后面写上什么?(单位)一起说这道题的单位是什么?(面)今天我们要探究学习的是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所以它的单位同学们在口头上说出来就可以了。下面的题目也一样,清楚了吗?

  2。(1)师:这56面小旗,要是挂成7行,平均每行几面?

  怎么列式?

  列出算式:56÷7= ,能用乘法口诀求出这个算式的商吗?

  让学生独立试算。

  (2)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3。比较56÷8和56÷7两个算式的联系。

  (让学生明白,用一句口诀可以列出两个除法算式)

  4。完成主题图中另外两个数学问题。

  (1)男生一道,女生一道。教师巡视。

  (2)说说你是如何求出商的?

  5。小结: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我们把求商的方法编成了一首儿歌。(课件:乘法口诀求商歌: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一起读读。

  三、反馈练习(课件出示)

  1、选择题:用“七九六十三”这句口诀求商的算式是:

  A、7+9B、7×9C、36÷9D、63÷7

  2、请大家完成书上49页做一做的习题。

  (学生汇报)

  师:通过这一组习题,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呢?

  生:我发现,乘法算式里的积,在除法里做被除数。

  生:乘法算式里的因数在除法里做除数和商。

  生:这3个算式可以用一句乘法口诀来计算。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发现真了不起!乘法和除法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继续学习。

  3、巩固练习

  (1)练习:小猴摘桃子(课件9)

  师:其实,儿童节不仅是我们小朋友们喜爱的节日,就连森林里的动物宝宝也喜欢出来看热闹。这几只可爱的猴宝宝想在“六一儿童节”上给同学们送上又大又红的桃子,可是当他们来到桃树下面正准备上梯子的时候,才发现梯子上早已站好了除法算式,要算对了才能往上爬,小猴子怎么也算不出来,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帮帮小猴子?

  (2)练习:小猪吹泡泡

  出示课件10:小猪吹泡泡的情境

  师:小猴的问题解决了,小猪被同学们助人为乐的精神感动了,它特别吹了一些泡泡来送给大家,如果你们把提算对了泡泡会飞的又高又远。

二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千克.

  2.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认识案秤,了解案秤称物品的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并体验到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建立1千克重量的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建立1千克重量的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一台案秤、一些苹果、2袋精盐(每袋500克)、一些鸡蛋、一些沙土、2捆挂面(每捆500克);1克、10克、100克、1000克的大米,分别装在塑料袋中(每组10袋),10袋大米(每袋1千克)、天平.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教师:前面我们学了重量单位克,你们都会用了吗?可有一位小朋友因为上课没听讲,不会做下面的题目,正在打电话求助呢,你们能帮帮他吗?(演示课件千克的初步认识下载)

  一只乒乓球约重3()一杯牛奶重300()

  一个西红柿重250()一个鸭蛋约重60()

  二、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那位小朋友在大家的帮助下已经学会了怎么用克这个单位,可他又遇到了一些问题(出示下面的题目)

  一袋大米重25()一个大冬瓜重10()

  一头牛重420()小明体重28()

  2.教师: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时,常用克做单位.可是称一些像牛、人这样比较重的东西,用克做单位就太小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比克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板书:千克).1千克到底有多重?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把课题板书完整:千克的初步认识)

  (二)千克的初步认识:

  1.感知1千克有多重.

  讲述: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做单位.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每组有一袋大米,每袋都是1千克,同学们亲自掂一掂.初步感知1千克有多重.

  2.使学生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师出示1克重的大米,每组中的1号同学拿出1克重的大米给本组同学看一看,掂一掂.

  (1)提问:10个1克是多少克?100个1克是多少克?1000个1克是多少克?

  引导学生明白:10个1克是10克,100个1克是100克,1000个1克是1000克

  (2)教师重述:1000个1克也就是1000克,可以称为1千克.(板书:1千克、1000克)

  (3)指板书,提问:1千克和1000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用天平称一称(左边托盘中放1千克,右边托盘中放1000克)

  引导学生明白:1000克就是1千克,所以1000克=1千克

  教师板书:1千克=1000克

  (4)体会1千克的'实际重量

  引导学生左手拿1克的大米,右手拿1千克的大米掂一掂,两只手的感觉有何不同?进一步认识1千克=1000克.

  同学们拿出1袋精盐(每袋标有500克)、两袋精盐,亲自掂一掂,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看看每袋标明重量,两袋重量是多少?

  教师说明:1千克又叫1公斤,千克也是我国法定的计量单位(出示图片法定计量单位).

  3.进一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1)认识案秤,了解案秤称物体的方法

  ①出示图片台秤,师简单介绍构造.

  ②教师介绍使用方法:案秤也叫做台秤,使用时先把案秤刻度盘上的指针(或游标)定在0位,然后将所称物品放到托盘上,观察秤指针所指的数字,指几就是几千克,教师称1千克的苹果演示给同学们看.

  (2)实际操作,具体感知1千克有多重.

  ①称出1千克的沙子,装在塑料袋里,用手掂一掂有多重.

  ②将1大袋洗衣粉放在托盘里让学生称一称有多重(正好1千克),顺次传递让学生掂一掂.

  ③把称过的和课前准备好的物品拿出来,再次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说明它们的重量相等都是1千克.

  4.完成43页的做一做

  (1)引导学生分别称出1千克的苹果,同学们一起数一数有多少个?思考为什么都是1千克,而苹果的数量却不一样?如果苹果的数量相同,重量一定相等吗?

  引导学生明白:重量相同物体的个数不一定一样多;数量相同,物体的重量不一定相等.

  (2)学生举例说明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3)在下面表里填上合适的数目.

  教师重点指导______个鸡蛋重1千克.提问:9个鸡蛋一定重1千克吗?为什么?(因为鸡蛋的大小不一样,所以同样个数的鸡蛋重量不一定相等,同样重量的鸡蛋个数不一定一样).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一个重量单位千克.1千克也叫做什么?千克和克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四)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时,常用______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重量时常用______单位,1千克也叫().

  2.1千克=()克1000克=()千克

  3.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千克克

  4.手势判断对错:

  2千克<20xx克 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 2500克>3千克

  题中两边单位不同,判断前提醒学生注意

  5.填空:

  (1)小明体重25千克,小青体重21千克,小明比小青重______千克.列式为______.

  (2)一筐水果重30千克,6个人合买一筐后平均分,________?(先口头提出问题,再口头列式,注意问题的单位)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到现在你共学习了几个重量单位?分别是什么?克与千克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五、布置作业:第44页第4题.

二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P51例1、例2,课堂活动1、2、3题。

  教学目标:

  1、会用竖式计算三位数的减法。

  2、能结合计算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方法与过程。

  3、结合学习活动,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及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作10再减的.道理。

  教具准备:实物图、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13-828-930-542-20xx+535+5074-23

  450+400450-40070-30420-20350+500880-800880-80

  二、创设购物情境,探索新知。

  ㈠、学习例1

  1、师:出示一个计算器,让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现在老师身上有340元钱,要买一台120元钱的计算器,请小朋友帮老师算一算,还剩多少元钱?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再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指名回答,并板书。

  第一种:300-100=200,40-20=20,200+20=220。

  第二种:用竖式算340

  -120

  240

  第三种:340-120=340-100-20=240-20=220;

  第四种:340-120=340-20-100=320-100=220;

  ......

  ㈡、学习例2

  1、生看例2的表格图,说出题意:前卫小学一共有学生876人,其中女生438人,男生有多少人?

  2、生独立列式后,先估算男生大约有多少人,再计算男生有多少人。

  3、师指名上台板算:876

  -438

  438

  4、观察这两道例题,再想一想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作10再减。

  三、课堂活动:

  1、P52-1题,看图填数。(先让学生看图说出题意,再直接填在书上)

  2、P52-2题,学生看表格后,指导理解“相差”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李红已经写的字比王峰写的字多多少个?或者王峰已经写的字比李红少多少个?)然后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在作业本上。

  3、P52-3题,比一比,谁的家离学校近?近多少?

  生独立看图后再列式计算。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后记:

二年级数学教案11

  全册教材分析

  一、班级情况分析

  从上学期的期末学习检测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差,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经过前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课堂学习方式,有小部分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课后认真练习巩固的良好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上课认真听讲,注意倾听他人发言,遇到不懂得地方及时向老师和其他同学请教,会通过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小组交流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较好,能独立思考问题,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读书、写字姿势正确。

  数与代数这部分知识:90%学生都掌握了10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以及表内乘除计算,初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整体上的估算意识较薄弱,同时个别学困生计算速度较慢,出错率也比较高。对于空间与图形的这一大部分知识掌握的比较好,而统计方面的知识,学生已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会收集数据、简单处理数据,会看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对统计活动具有较浓的兴趣。

  二、本学期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除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商是一位数)。结合分物的实操活动,是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把一些物体 2

  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进一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和正确求商,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第二单元《混合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加减混合以及两步有括号式题)。结合实际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及“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并掌握相应的运算。

  3、第四单元《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会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能结合实际,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认识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会读、会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4、第六单元《加与减(一)》、第八单元《加与减(二)》。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加减的口算,探索计算万以内数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估算意识,并能运用估算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确定,形成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三单元《方向与路线》,借助实践活动,认识八个方向;能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线路图,能根据线路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第五单元《测量》,通过动手测量操作和实际活动,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有多长,以及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3、第七单元《认识图形》,通过生活情境认识角,会借助三角尺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三种角;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能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设计图案

  (三)统计

  第九单元《统计》,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另外本学期的学习,还安排了一系列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教学具体措施

  1、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采取课前速算、听算、对手互考等形式.

二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养成计划和决策的能力,逐步发展创新思维。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学习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1、师:学校组织小朋友去郊游,游玩前我们应考虑到哪些问题呢?(出示:时间安排、车辆安排、春游收费、游乐项目)

  2、出示课题:小练习

  3、——郊游

  二、计划决策、解决问题1、时间安排。

  (媒体出示时间图)

  (1)看图说一说时间。

  (2)这天我们将在外面度过多长时间?你是怎样想的.?

  (3)多媒体演示。

  2、安排车辆。

  (媒体出示:1班31人,2班28人,3班30人,每辆客车能乘坐50人)

  (1)收集数学信息,思考解题思路,可以考虑班级总人数、车辆载重人数。

  (2)渗透估算:从最邻近的整十数进行估算。

  (3)学生独立计算:可以列竖式。

  (4)渗透巧算:观察数的特点,可以先凑整。

  (5)请你安排,3个班级如何坐这2辆车?可以把一个班级进行分拆。

  3、春游收费。

  在学校收的费用1、往返车费:4元1角2、入场费:5元8角3。

  师:学校发下一份通知,你们能看懂吗?

  (1)计算:往返车费与入场费是多少?(4元1角+5元8角=9元9角)

  (2)学校准备一份食品,价钱一共是多少?

  4元+3元5角+5角+8角+1元3角=10元1角

  (3)在学校,一共要收费多少呢?(9元9角+10元1角=20元)

  (4)20元,你打算付给老师()张()元?

  4、游乐项目。

  (媒体出示游乐园图)

  (1)找一找,有哪些游乐项目?(介绍项目及单价)

  (2)如果每一项都能玩,那需要多少钱?(50元)

  (3)根据要求设计方案:给你25元(全部用光,可以重复玩),你可能怎样玩?①最多可以玩几次?(5次)②最少可以玩几次?(2次)③如果想玩3次,你可以怎么玩?④如果想玩4次,你又可以怎么玩?

  三、课堂总结:今天你学到什么新本领?

二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课本P32例5

  【教学目标】:

  1、理解有两个连续性问题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2、学会先解决一个稍简单的问题后,运用所得的数据解决另一个稍难的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看,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写生,从图上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二、合作探究

  1、提出问题

  男生有多少人?

  美术兴趣小组有多少人?

  2、知道了什么?

  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

  3、怎样解答?

  我们有两个问题,应当先解答哪一个问题呢?

  生:先解答男生有多少人这个问题。

  为什么呢?

  因为知道了男生有多少人就能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怎样求男生人数呢?说说你的想法。

  14—5=9(人)

  一共有多少人呢?

  9+14=23(人)

  4、解答正确吗?

  5、小结解答方法

  先解答比较简单的问题,再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检验效果

  1、完成做一做

  全班交流解决方法

  2、完成P33练习六第1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学生汇报,并说明是怎样思考的。

  3、完成练习六第2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并说明解答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梳理。

二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进一步熟悉平时学过的图形。

  2、发展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认识、辨认各种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拼图。

  教学过程:

  一、借助七巧板,认识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七巧板,讲解,这叫做七巧板。

  2、5号图是什么形?————号图是三角形。

  3、3号图是平行四边形

  4、说说七巧板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5、这些图形中有几个正方形,几个三角形,哪些图形比较大,哪些图形比较小,哪两个图形一样大?

  二、拼一拼

  1、剪下附业页中的'七巧板,完成七巧板的制作。

  2、引导学生进行拼图。

  (1)拼出正方形

  (2)拼出三角形

  3、你还能有不同的拼法吗?

  三、练一练

  1、拼出书中图形,想一想这些图形像什么?

  2、讲“守株待兔”的故事,并拼一拼。

  3、你还能拼出哪些有趣的图形。

  四、小结

  这节课你觉得有趣吗?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图形游戏,它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二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P63-P64例1、例2,P65课堂活动1、2题,练习十第1、2、3题。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说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3、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具准备: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产生探究欲望

  1、小朋友,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学生自由发言)

  2、请你将你最感兴趣的一次买东西的经历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3、请各组推荐一名代表,说说买东西的经历。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探索过程

  1、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合作探索,解决数学问题

  三、内化加深,学会应用

  师:彭远小朋友得到了大家的帮助,非常高兴。同时他也非常感谢和敬佩小朋友。

  师:刚才小朋友们开动脑筋,帮助彭远解决了问题。那么,这两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㈠、学习例2

  1、生独立看例2表格,再算出结余。(指导理解“结余”的意思)

  2、学生做在作业本上,再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指名学生上台板算。再集体订正。

  ㈡观察小结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题都是两步计算的问题,小朋友要弄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选择合理的算法进行计算。

  四、课堂活动:P65第1、2题。(生做在作业本上)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第1、2、3题。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七、课后记:

【二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08-16

二年级的数学教案12-21

二年级下数学教案08-31

二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1-11

二年级数学教案08-16

二年级下数学教案11-14

二年级的数学教案(通用)01-09

二年级数学教案11-06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08-27

二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