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1
知识网络
列方程解应用题最关键是前两步:设未知数和列方程。有的同学说解方程的部分不是篇幅很长么,为什么不是关键部分呢?其实,只要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虽然篇幅很长,但只要注意到符号变化、分配律等基本运算技巧,解的过程是较容易掌握的。相反,前两步篇幅虽然短,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精华和难点却大部分集中在这里,需要用以体会。
一般地,设什么量为未知数,最简单明了的想法是设所求为x(复杂的题目有时要采取迂回战术,间接地设未知数),当所求的数较多时,把这些所求的数量用一个或尽量少的未知数表达出来,也是很重要的。
设完未知数,就要找等量关系,来帮助列出方程。这时需要认真读题,因为许多等量关系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中文有很多字、词、句表达相等的意思,如相等、是、比多、比少、是的几倍、的总和是、与的差是等等,根据这些字句的含义,再加上其中的量用未知数表达出来,就能列出方程。
重点难点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用字母来代替未知数,根据等量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也就是列出方程,然后解出未知数的值,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点在于可以使未知数直接参加运算。解这类应用题的关键在于能够正确地设立未知数,找出等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而找出等量关系又在于熟练运用数量之间的各种已知条件。掌握了这两点就能正确地列出方程。
学法指导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
1)弄清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依题意确定等量关系,设未知数x;
3)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方程;
5)检验,写出答案。
(2)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要养成多角度审视问题的习惯,增强一题多解的自觉性,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于变量较多并且变量关系又容易确定的问题,用方程组求解,过程更清晰。
经典例题
例1 某县农机厂金工车间有77个工人。已知每个工人平均每天加工甲种零件5个或乙种零件4个或丙种零件3个。但加工3个甲种零件、1个乙种零件和9个丙种零件才恰好配成一套。问:应安排生产甲、乙、丙种零件各多少人时,才能使生产的三种零件恰好配套。
思路剖析
如果直接设生产甲、乙、丙三种零件的人数分别为x人、y人、z人,根据共有77人的条件可以列出方程x+y+z=77,但解起来比较麻烦 如果仔细分析题意,会出现除了上面提到的加工甲、乙、丙三种零件的人数为未知数外,还有甲、乙、丙三种零件各自的总件数也未知。而题目中又有关于甲、乙、丙三种零件之间装配时的内在联系,这个内在联系可以用比例关系表示,而乙种零件件数又在中间起媒介作用。所以如用间接未知数,设已种零件总数为x个,为了配套,甲种、丙种零件件数总数分别为3x个和9x个,再根据生产某种零件人数=生产这种零件的个数工人劳动效率,可以分别求出生产甲、乙、丙种零件需安排的人数,从而找出等量关系,即按均衡生产推算的总人数,列出方程 解 答
设加工乙种零件x个,则加工甲种零件3x个,加工丙种零件9x个。
答:应安排加工甲、乙、丙三种零件工人人数分别为12人、5人和60人。
例2 牧场上长满牧草,每天牧草都匀速生长。这片牧场可供10头牛吃20天,可供15头牛吃10天,问可供25头牛吃几天?
思路剖析
这是以前接触过的牛吃草问题,它的算术解法步骤较多,这里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
设供25头牛可吃x天。
本题的等量关系比较隐蔽,读一下问题:每天牧草都匀速生长,草生长的速度是固定的,这就可以发掘出等量关系,如从供10头牛吃20天表达出生长速度,再从供15头牛吃10天表达出生长速度,这两个速度应该一样,就是一种相等关系;另外,最开始草场的草应该是固定的,也可以发掘出等量关系。
解 答
设供25头牛可吃x天。
由:草的总量=每头牛每天吃的草头数天数
=原有的草+新生长的草
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头数天数-新生长的草
新生长的草=草的生长速度天数
考虑已知条件,有
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020-草的生长速度20
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510-草的生长速度10
所以: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00-草的生长速度20
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50-草的生长速度10
即: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00-草的生长速度20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50-草的生长速度10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00草的生长速度20+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50-草的生长速度10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00-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50
=草的生长速度20-草的生长速度10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00-150)=草的生长速度(20-10)
所以:每头牛每天吃的草50=草的生长速度10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5=草的生长速度
因此,设每头牛每天吃的草为1,则草的生长速度为5。
由: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5x-草的生长速度x
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020-草的生长速度20
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5x-草的生长速度x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020-草的生长速度20
所以:125x-5x=11020-520
解这个方程
25x-5x=1020-520
20x=100
x=5(天)
答:可供25头牛吃5天。
例3 某建筑公司有红、灰两种颜色的砖,红砖量是灰砖量的2倍,计划修建住宅若干座。若每座住宅使用红砖80米3,灰砖30米3,那么,红砖缺40米3,灰砖剩40米3。问:计划修建住宅多少座?
解 答
设计划修建住宅x座,则红砖有(80x-40)米3,灰砖有(30x+40)米3。根据红砖量是灰砖量的2倍,列出方程
解法一:用直接设元法。
80x-40=(30x+40)2
80x-40=60x+80
20x=120
x=6(座)
解法二:用间接设元法。
设有灰砖x米3,则红砖有2x米3。根据修建住宅的座数,列出方程。
(x-40)30=(2x+40)80
(x-40)80=(2x+40)30
80x-3200=60x+1200
20x=4400
x=220(米3)
由灰砖有220米3,推知修建住宅(220-40)30=6(座)。
同理,也可设有红砖x米3。留给同学们练习。
答:计划修建住宅6座。
例4 两个数的和是100,差是8,求这两个数。
思路剖析
这道题有两个数均为未知数,我们可以设其中一个数为x,那么另一个数可以用100-x或x+8来表示。
解 答
解法一:设较小的数为x,那么较大的数为x+8,根据题意它们的和是100,可以得到:
x+8+x=100
解这个方程:2x=100-8
所以 x=46
所以 较大的数是 46+8=54
也可以设较小的数为x,较大的数为100-x,根据它们的差是8列方程得:
100-x-x=8
所以 x=46
所以 较大的数为100-46=54
答:这两个数是46与54。
小学数学教案2
一、试题分析
二年级数学试题较好体现了人教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目标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内容全面,覆盖广泛,各部分分值权重合理。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本卷注重考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培养情况,也适当考查了学生学习过程。试题内容全面,共计八个大题。试题整体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性。
2、取材比较贴近生活,评估了学生联系生活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素材应来源于自然、社会和生活。本试卷题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况和知识经验出发,选取源于孩子身边的事和物,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3、体现了灵活性。
看图列式计算,从不同角度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体现了灵活性。
二、质量分析
从整体上看,这次期末测试基本上反映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本次测试结果与学生平时的表现情况相符合,学生在测试中基本发挥正常。
1、题目类型全面,呈现形式多样。试卷能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填空、选择、判断、计算、解决问题等结合起来编入试题,让学生从实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在熟悉的事务和具体的`情境中解题,提高学生解题的兴趣。
2、填空题完成的不好。这部分的题目主要是一些基本的知识和计算,学生就完成得不大理想,笑脸有条对称轴(原本是1条),许多同学填了无数条,我想这同样说明了学生没有认真读题目,还有一题是汽车的正面和后面,分别是谁看到,很多同学没看清座位,说明同学没有理解题意审题不认真。再有就是数一数有()个直角,不少同学数错了说明他们没有认真的读过题目并且也没有仔细数。
3、第三大题画一画:该题考察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答题比较理想,学生掌握得较好,个别学生画线段时线画不直,角的边画不直也就是没有严格按老师要求的步骤来画。
4、算一算、:口算部分数的题目,是考查学生的口算能力,用竖式计算是最基础的知识,这部分内容学生训练比较多,掌握得比较好,学生在平时的练习算式下面留的空隙大了,就用竖式,让学生养成认真读题,做题,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一部分马虎大意的同学把加减符号看错,还有的是把数看错,导致答案错误。
5、解决问题:这里主要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检测结果却是不大理想的。大部分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都相对较弱,导致错误率相当高。我想可能大部分学生都还没有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再加上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比较弱。
统计表。这道题也是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出错。原因是基础太差,不会读题或没认真审题。
三、取得的成绩及经验
1、学习习惯良好。
从整个年级的试卷中,90%的字迹工整规范美观,没有乱画现象,说明大多数学生日常书写习惯较好,态度比较认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提供了保证。但并不能排除个别学生书写的潦草。
2、学生的计算能力强。口算与笔算是二年级学习的重点,同时是学生认为最简单又最容易出错的内容。试卷中设计的口算与笔算,90%的学生计算得了满分,说明老师们教学扎实,训练到位,学生的课堂练习保质保量。
3、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学会先分析,再去解决。应用题能够和生活紧密相连,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小学数学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已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经验,自主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估算、验算方法进行估算、验算,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使学生经历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提升知识技能的迁移水平,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道理。
四、教学具准备:
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复习引入。
1.口算热热身。
32×3= 23×3= 23×30= 47×20= 42×19≈ 58×41≈
学生快速说出计算结果,简单说一说估算方法
2.竖式练练手。 145×2= 45×12=
用竖式计算乘法你有哪些心得?
学生动笔独立完成,汇报计算方法,总结笔算方法(课件展示)。
3.挑战自己。
看来同学们对以前学习过的多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的非常好。
课件出示(三步台阶):145×2= 45×12= 145×12=
这道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估算。
你能不能先估计一下 145×12积大约是多少?说说你的想法。(我们可以进行估算,把145估成150,把12估成10,积应该约等于1500千米。)(150×10,一个估大一个估小,结果比较接近准确数)
2.探讨笔算方法。
要想知道准确值该怎么计算呢?
先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1)引导独立计算。你能根据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准确算出145×12的积吗?学生尝试独立计算。
(2)组织交流计算方法。
师:谁介绍一下笔算的过程?
生1:2×145=290,10×145=1450,290+1450=1740
生2:个位上的2×145=290,十位上的1×145=145对齐十位,再相加得1740。
师:重点交流:竖式笔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十位上1乘另一个因数时,积的末位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生1:先算个位上的数乘一个因数,积的个位对齐因数的个位,用十位上的数乘一个因数,积末尾对齐因数的十位,最后再把两次乘的积加起来。
生2:因为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1乘145得145个十,所以用十位上的1乘145的末位要和十位对齐。
你真像个小老师,说得头头是道。你说的太清楚了,你很棒的!
(3)比较异同。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验算:
我们计算的对不对呢?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来检验呢?
学生反馈;(预设)
1、交换两个数上下的顺序算一遍。
2、利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3、利用除法验算。
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相同数位要对齐;要注意到进位问题)
(三)巩固练习。
1、笔算。322×24= 145×27=
2、改错。
3、选择。
(1)在计算234×35的时候,2×5表示( )。
①2×5 ②20×5 ③200×5 ④200×50
(2)下面第( )个算式中2×5表示的意思是200×50。
①209×15 ②209X52 ③ 325X52 ④152×5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生: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师:那现在哪个同学可以来小结一下三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的步骤和要注意的地方啊? (先分位相乘,再将两次乘积合并相加,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
布置作业:课下出5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计算题考考你的同位。
小学数学教案4
圆的复习课教案
—、学习内容
有关点、直线、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复习。
二、学习目标
1、了解点和圆、直线和圆、圆和圆的几种位置关系。
2、进一步理解各种位置关系中,d与R、r数量关系。
3、训练探究能力、识图能力、推理判断能力。
4、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并能解决简单问题。
三、学习重点切线的判定,两圆外切、内切与两圆圆心距d、半径R、r和的数量关系的联系。四、学习难点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及灵活应用。
五、学习活动概要问题情景引入――基础知识重温――综合知识应用
六、学习过程
(一)、图片引入,生活中的圆。
(二)、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1、问题引入: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怎样判定。复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点到圆心的距离d与半径r的数量关系与三种位置关系的联系。
2、练习反馈如图,已知矩形ABCD的边AB=3厘米,AD=4厘米。
(1)以点A为圆心、4厘米为半径作圆A,则点B、C、D与圆A的位置关系如何?
(2)若以A点为圆心作圆A,使B、C、D三点中至少有一点在圆内,且至少有一点在圆外,则圆A的半径r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3)、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1、知识回顾: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及交点,三种位置关系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的数量关系间的联系。
3、分组活动:全班分为三组,各代表相交、相切、相离。
当出示的问题是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哪组代表的,那组的同学起立,看那组同学反应最快。已知⊙O的半径是5,根据下列条件,判断⊙O与直线L的位置关系。
(1)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是4
(2)圆心O到直线L的垂线段的长度是5
(3)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是6
(4)圆心O到直线L上的一点A的距离是4
(5)(圆心O到直线L上的一点B的距离是5
(6)圆心O到直线L上的一点C的距离是6
4、要点知识重温:圆的切线出示图形,同学们重温切线的有关性质及判定。
5、知识应用
1、已知AB是⊙O的直径,BC是⊙O的切线,切点为B,OC平行于弦AD,求证:DC是⊙O的切线。
(1)、在以点O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弦AB和CD相等,且AB与小圆相切于点E,求证:CD是圆的线。
(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1、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列举反应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实例,以投篮为例。
2、知识回顾:1圆和圆的五种位置关系2)两圆外切、内切时,圆心距d与半径R、r的位置关系。
3、抢答1)两圆圆心距为4㎝,两圆半径分别是1㎝、3㎝,则两圆位置关系是———— 2)两圆外切,半径分别是1㎝、3㎝,则圆心距为―― 3)两圆半径分别是1㎝、3㎝,圆心距是2㎝,则两圆位置关系是―― 4)两圆相切,半径分别是3㎝、1㎝,则圆心距是―― 5)两圆内切,圆心距为4㎝,一圆半径是5㎝,则另一圆的半径是―― 4、活动与探究已知图中各圆两两相切,⊙O的半径为2R,⊙O1、⊙O2的半径都是R,求⊙O3的半径。 。
3。求圆的认识教案一篇
《圆的认识》教案设计教学目的:
1、掌握圆各部分名称以及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2、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掌握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圆的特征。圆的画法的掌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等学具准备:各种不同的圆形实物、剪刀、彩笔、直尺、圆规、圆形、纸片等教学主要过程一结合实际、谈话引入新课。
谈话引入: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六(五)班同学一起来学习、研究一个数学问题。
我们以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圆,你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形状是圆的吗?(生举例师强调——指物品的表面)师:看来大家平时非常留心观察。
课前请同学们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并把它们剪下来,你们准备好了吗?师:把它们举起来,大家互相看一看。
回想自己画圆、剪圆的过程,你能说说圆是什么样子的吗?(师一手拿一个圆)(圆是没有棱角的,边是弯的;圆的边是一条曲线。)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圆的边是弯曲的,跟以前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边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平面上的曲线图形。
(板书课题)二、引导探究新知识
1、导:圆里究竟藏有什么秘密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把你的圆对折,再对折,多折几次,把折痕画出来,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并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汇报。
最后看看谁的收获多。(1分钟)
2、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
几分钟后分别从圆心、半径、直径各方面纷纷展示汇报。(5分钟)师:你们组观察得真仔细!大家的发现可真不少,现在我们就把刚才的发现整理一下。
3、展示探究结果。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完整认识圆的特征(8分钟)谁来告诉老师,你有哪些新发现?那是什么原因呢?你怎样发现的?结合学生交流、汇报探究结果,及时引导梳理。
主要从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等方面来认识。这里特别要注意通过板书帮助学生进行新知的有目的的整理。
预设板书:圆的认识——平面曲线图形圆心(o)圆中心一点确定圆的位置半径(r):线段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确定圆的`大小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直径(d)线段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d=2r r=d/2 4、学习画圆(5分钟)你是如何画圆的?课件展示如何画圆。然后学生动手练习,并强调画圆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揭示圆大小位置的确定学校要修建一个直径是20米的花坛,你能帮学校画出这个圆吗?生演示操作三应用拓展1、基本练习(4分钟)〈1〉投影出示找出下列圆的半径直径〈2〉半径直径的相关计算〈3〉概念的判断和识别2、应用练习。(10分钟)〈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轴应安装在哪?如果车轮制成方形的、三角形的,我们坐上去会是什么感觉呢?结合课件演示〈2〉你能用今天学习的圆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吗(举行篝火晚会时,人们总是不知不觉会围成一个圆形,为什么?平静的湖面扔一小石子,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月饼为一般都做成圆形的,为什么?)看来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蕴含着丰富的道理,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来认识它,解释它、运用它。
〈3〉同学们学到现在,已经很累了,我们来轻松一下吧。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迷语。
有一个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钉了一根木桩,用一根绳子拴了一只羊在那里。(利用电脑配上画面)先请同学们猜测一个字。
(很多学生都说可以猜“样”)再学生猜两个字的水果名,学生在启发下猜出草莓(草没的谐音)师:羊吃草的情况与今天学的知识有关吗?我们来看一看羊吃草的最大范围有多大好吗?(用电脑演示羊拉紧绳子旋转一周的情况,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原来羊能吃到的草的最大范围是一个圆,拴羊的绳子与这个圆有什么关系吗?(是这个圆的半径)钉在那儿的木桩是这个圆的什么呢?(是这个圆的圆心)如果要让这个羊吃草的范围更大一点可以怎么办?(把绳子放长一点,也就是把半径扩大)如果要让羊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吃草,可怎么办?(可以把木桩移动一个地方,也就是移动圆心的位置),这说明圆的半径与圆心与圆有什么关系呢?(圆的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而圆的圆心可以决定圆的位置。)四总结全课(3分钟)1、质疑(篮球是圆形吗?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字母可以随意改变吗?)2、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不管怎么说,老师觉得同学们的学习表现是不错的,所以我提议:我们一起伸出手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句号是圆形的)延伸:1、用圆作画2、谈谈我眼中的圆。
小学数学教案5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小学数学的教案应该怎么制作?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笔算.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书写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竖式和计算顺序.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红、黄色圆片及数位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70-30 42-20 79-6
85-40 67-31 65-3
65-3这道题的竖式应该怎样写?
2.想一想笔算加法时都应注意些什么?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65—3=_______________
教师说明也可以写成竖式进行笔算.
(1)出示图示,使学生明确:
十位上6个○表示6个十;个位上5个○表示5个一,读作65.
(2)说明:要从65里减3
启发学生思考:3表示什么?应该从哪里去掉?
引导学生明确:3表示3个一.应该从65里个位上“5个一里去掉3个一.”
教师同时在个位○中划去3个.
(3)说明:笔算竖式怎样写呢?
要求学生在稿纸上写数字65,在65的个位数5的下面写上3,也就是3要对着65的个位数5.
写上减号和横线.就是数位对齐,与笔算加法的道理一样.
(4)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提醒学生,在横式等号后面也要写上得数.
2.教学例2.
(1)比较例2和例1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2)请学生独立操作学具,注意去掉的23应该怎样去掉?
(3)学生试写竖式,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你在写竖式时,其中写减数中的“2”,你是怎样想的?(2是在十位上,应与65的十位上的6对齐.)
(4)学生对照数位圆片图,进行尝试计算.
(5)集体订正,请学生说一说计算时的思维过程.
3.小结计算方法.
说说笔算减法的方法是怎样的?笔算方法和口算方法相比,主要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三、加深理解,形成技能
填空:
69-27=99-8=70-40=
5、用铅笔圈出这首诗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读一读,记一记。
6、出示生字卡片齐读、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7、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回诗中再读一读,齐读诗歌。
8、师: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生自由说)
三、借助画面,再读感悟。
1、出示课文插图,听师范读。刚才脑海里出现这幅画的小朋友请起立,掌声表扬自己。你们不仅会读课文,而且读懂了课文,多能干呀!
2、看图。师:中国有句话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们能读着诗看到画,能不能看着画读出诗呢?
老师指着行走的孩子,学生读“一去二三里”
老师指着炊烟袅袅的房屋,学生读“烟村四五家”
老师指着亭子,学生读“亭台六七座”
老师指着路边的花,学生读“八九十枝花”
老师指着整幅画学生读整首诗。要求读流利、读正确。
3、情趣练读,读出节奏感。
老师以什么样的速度读前一句,学生也以什么样的'速度读后一句。
一学生以什么样的速度读前一句,另一学生也以什么样的速度读后一句。
4、当小诗人,有感情的读一读。试背。
四、巩固生字。
1、全班交流:这篇课文里,你已经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表扬自主识字的学生)
2、打乱顺序开火车巩固生字。
3、给生字排排队。(一至十是数字,去和里不是)
五、认识田字格,学习田字格歌
1、小朋友我们已经知道拼音的家在四线格,那汉字的家在哪儿呢?这就是生字的家(出示田字格),就是这样四方方的,中间有横中线和竖中线分割成四个一样大小的小格。你们知道它们有什么用吗?
2、了解作用:有了它们就知道笔画的位置了,可以帮助小朋友把字写工整、写匀称,
3、读儿歌
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
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
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
六、指导书写“一”:先师范写,生描红
1、写字姿势歌。
写字时要注意,头摆正,肩放平,腰挺直,脚踏实。还要做到三个一……
2、指导写字。
介绍笔画名称:“一”由一笔组成,这个笔画叫横,生书空。
书写要领:师范写,边写边讲述,横的写法从左到右,起笔时稍重,有一点向上斜,收笔时向右稍按一下。
字的位置:“一”写在横中线上,字要居中。
3、学生描一个、写一个,教师巡视,讲评。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复习生字,背诵歌谣。
2、会写生字“二、三”。
【课时重难点】
背诵歌谣,会写生字“二、三”。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
1、唱对数歌。师:我说一,谁对一,哪个最爱把脸洗?
生:你说一,我对一,小猫最爱把脸洗。
师:我说二,谁对二,哪个尾巴像把扇?
生:你说二,我对二,孔雀开屏像把扇。
师:我说三,谁对三,哪个驮着两座山?
生:你说三,我对三,骆驼驮着两座山。
师:我说四,谁对四,哪个满身都是刺?
生:你说四,我对四,刺猬满身都是刺。
师:我说五,谁对五,哪个头上长小树?
生:你说五,我对五,小鹿头上长小树。
师:我说六,谁对六,哪个爱在水里游?
生:你说六,我对六,鸭子爱在水里游。
师:我说七,谁对七,哪个叫人早早起?
生:你说七,我对七,公鸡叫人早早起。
师:我说八,谁对八,哪个唱歌呱呱呱?
生:你说八,我对八,青蛙唱歌呱呱呱。
师:我说九,谁对九,哪个会用头顶球?
生:你说九,我对九,海狮会用头顶球。
师:我说十,谁对十,哪个学话有本事?
生:你说十,我对十,鹦鹉学话有本事。
2、你能把他们与数学数字一一对起来吗?师出示卡片,再板书1-10,让学生连线。
12345678910
四五一三二七九六八十
3、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汉字的?(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
辨析字形:九—几,去—云,八—入
4、读一读《咏雪诗》;与书里的诗有哪些地方相似。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梅花都不见。
二、朗读课文,试背。
1、小朋友们生字学的真好,那课文更要读得既有感情又有韵律。
2、自由读、同桌读
3、指名读、全班读。
三、书写指导
1、“二”:观察字形,发现什么?横的长短,田字格的位置。
两横上短下长,先写上横后写下横。上横写在上半格,下横写在下半格。
师范写,生描红
2、“三”;第三横长,第二横写在横中线上,稍短
,横与横之间距离要匀称。
3、师范写,学生描红,再在田字格上练写。
4、把优秀作业放在实物投影上让学生看,并加星。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求两数多少的实际问题”可以用减法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活动方法,积累数学学习经验。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以及相互合作的意识。
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两数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的算理。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比一比,说一说。
12和7、15和21、35和30、42和37
( )比( )多,( )比( )少。
一、情景导入,引出新知。
师:小朋友们,五一节快要到了,你们知道五一是什么节日吗?(劳动节)说对了,为了迎接五一啊,我们学校的各个兴趣小组都在积极做着准备。让我们先到手工制作组去看看吧!瞧,两个小朋友正在抓花片呢,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红花片有13个,蓝花片有8个。
师:那你知道哪种花片抓得多呢?(红花片)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个呢?(板贴)
生:5个。(板书:5个?)
师:5个是怎么来的?能不能把你的想法展现给大家看一看呢?想一想,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你觉得可以怎样表示出你的想法?
二、探索方法,展示思路。
1.预设:(1)可以用花片摆一摆;
(2)可以在草稿本上画一画;
(3)还可以列算式。
师:下面就请小朋友们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试一试。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预设:(1)无序地摆 ;(2)一个对一个地摆 ;(3)用不同图形代替雪花片画一画;(4)列式解决。
3.交流。
层次一:
(1) 无序地摆和“一一对应”摆进行比较:
这两个小朋友都是用花片摆的,你更喜欢哪种摆法呢?(用手势表示)为什么?
生:喜欢第()种,因为第()种能让我们一眼就看出红花片比蓝花片多5个。
师:哦,你说第()种摆法一眼就能让我们看清红花片比蓝花片多5个,为什么呀?
生:因为第()种摆法是一个对应一个地摆的,而第()种摆放是一团一团摆的,看不清。
师:其他小朋友也这么想的吗?
师:是呀,通过摆一摆,(板贴花片图)我们发现一个红花片对着一个蓝花边,一个红花片对着一个蓝花片(边说边指),这样一个对应着一个地摆,(边说边画虚线)我们就能一眼看出哪一部分是红花片比蓝花片多的?小手举起来指一指。(生指)多几个?(5个)闪烁。
师:也就是说,这里我们把13个红花片分成了2部分,一部分是红花片比蓝花片多的,还有一部分是——红花片和蓝花片同样多的部分。
(红花片和蓝花片分别做闪烁效果)
师:说得真好,谁再来完整地说一说。指名2-3名学生说,师生齐说。
(左边是红花片和蓝花片同样多的部分,右边是红花片比蓝花片多的部分。)
层次二:
师:我们再来看这位小朋友的方法。这位小朋友师用画一画的方法,可是他既没有画蓝花片,也没有画红花片,那他是怎么想的呢?你们看得懂吗?
生:他把()当成了红花片,把()当成了蓝花片。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
追问:他为什么不画红花片和蓝花片,而用()和()代替呢?(难画,用图形代替简单)
师:哦,这样用图形代替花片就更加简单、方便了。
师:通过画一画,把一个()对应一个(),一个()对应一个()……我们也能很清楚地看出红花片比蓝花片多5个。
第三层次:
(1)比较沟通方法。(比较“一一对应”摆花片和用图形代替花片“一一对应”画一画的方法。)
小朋友们仔细看,这两种方法(摆一摆、画一画)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生:都是一一对应的。
师总结:嗯,小朋友们观察的真仔细,它们都用了一一对应的方法。
4.引导列式,理解算理。
师:刚才有小朋友说还可以用列算式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谁列出了算式?
生交流。板书:13—8=5(个)
师:同意吗?那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呢?你能不能结合图来和大家说一说?
指名生上台说。
生如果说不上来,教师进行引说:
(1)这里的13是指什么意思?(有13个红花片)
(2)减去的8是哪8个?(是和蓝花片同样多的8个红花片)
(3)算出的5指的就是——红花片比蓝花片多的5个。
(若学生说不到去掉的8个是什么意思,就将蓝花片隐去,帮助学生理解。)
师:你们认为去掉的8个十蓝花片的个数?那我去掉蓝花片,你能看出红花片比蓝花片多的5个吗?
师:所以这里去掉的8个应该是指——和蓝花片同样多的8个蓝花片。
师:谁能来完整地说一说。指名2-3个学生回答。
师:小朋友们会说了吗,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吗?
师:看大屏幕,红花片有13个,蓝花片有8个,要求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个,其实就是求13比8多多少?(屏幕出示)我们可以用减法算式来解决。(出示:11—8=5(个))
5.反思回顾,梳理思路。
师:好,小朋友们,刚才我们一起解决了“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个”这个问题,解回忆一下,决这个问题我们用了哪些方法?
指名生说。
师总结:是呀,有的小朋友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一摆、画一画、有的小朋友用列算式的方法,无论哪种方法,我们都得出了蓝花片比红花片多3个。(屏幕出示三种方法,板贴:红花片比蓝花片多3个。)
6.尝试运用,深化理解。
师:知道了“红花片比蓝花片多5个”,那你能迅速告诉我“蓝花片比红花片少多少个吗?”(板贴:蓝花片比红花片少多少个?)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1:红花片比蓝花片多5个,所以蓝花片就比红花片少5个。(直接看出来得)
预设2:13—8=5(个)(直接算出来)
师:是的,红花片比蓝花片多5个,反过来我们就可以说蓝花片比红花片少5个,也可以用减法计算。(板贴:蓝花片比红花片少5个。)
师:仔细观察,刚才我们解决的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不管是求“多多少”还是“少多少”其实都是在求红花片和蓝花片相差了多少个,像这样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都可以用减法来计算。(板书课题)
7.灵活运用,优化方法。
师:看,两个小朋友还在抓花片,这次他们又分别抓了几个呢,想知道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哇,这次男生摸了50个蓝花片,女生摸了40个红花片,那么蓝花片比红花片多几个?(10个)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列算式)
师追问:为什么这次都是用列算式的方法,而不是用画一画、摆一摆的方法呢?(太麻烦)
(2)小结:摆一摆、画一画能帮助我们思考,而列式计算能帮助我更快地得到答案!
三、练习巩固
1.试一试。
师:瞧,校园合唱队的小朋友正在抓紧排练,让我们去参观一下。
师: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问题?
指名生完整地表述。
师:请小朋友们想一想,然后打开书本59页算一算。
教师巡视,搜集不同答案。
预设:(1)20+24=44(人)(2)20—24=4(人) (3)24—20=4(人)
师追问(1):你们有什么想对这个小朋友说的吗?(这个算式算出来的是一共的人数)
追问(2):那这个算式呢?(20减24不够减)那你们觉得应该怎么列式?同意的点点头,我们一起来看。
(一一对应出示男女生人数)瞧,一个男生对应一个女生,这样一个对应一个,谁多?(女生多)求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就是求什么?(20比24少多少)要求20比24少多少,就要从24里面去掉20,所以列式是24—20=4(人)
师:一起来口答。
2.想1.
师:为了庆祝五一,动物王国正在举行各种比赛呢!瞧,小猴和小熊正在进行掰玉米比赛。
师:谁来完整地说一说图上的意思。
指名生说。
师:会列式吗?翻到书本60页,写一写,算一算。
师: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列式的?(53—30=23(个))为什么这么列式?(要求小猴比小熊多收多少个,就是求53比20多多少,要求53比30多多少,就要从53里去掉30个,用减法计算。)
师:这个问题还可以怎么问?(小熊比小猴少摘多少个?)怎么列式?
生:53—30=23(个)
师:为什么还是这样的算式呢?
生:因为多多少个就是少多少个。
师:是呀,其实这两个求的是一样的问题,所以可以用一样的算式来计算。
3.想2 。
师:(直接出示图片)小猴又来挑战小兔跳绳了,你们看得出是谁赢了吗?为什么?
师:老师给你们一个算式,从算式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小兔跳了23下,小熊跳了2下。
师:那根这个算式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小熊比小兔少跳多少下?小兔比小熊多跳多少下?
师:根据这个算式我们能提出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都可以用这一个算式来解决。
4.补充。
师:让我们再去河边看一看。两只小猫正在比赛钓鱼呢!看小花猫钓了几条?小白猫呢?问题是什么?(齐读)
师:怎么求它们相差多少条?
生列式。
师:这里为什么也用减法计算?
师:问题中的相差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其实还可以这么问?
生:小黑猫比小白猫多钓多少条?小白猫比小黑猫少钓多少条?
师:是啊,求两数相差多少,其实就是求()比()多,()比()少的问题,所以要用减法来计算。
追问:你小白猫再钓多少条才能和小黑猫一样多呢?
小学数学教案7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根据给定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问题,并能根据解出的数据结合现实问题提出解题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审题,读懂表格和题意,列方程,体会方程是描述现实世界有效的数学模型,结合小组讨论,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提高数学思想方法,增强环保意识。
二 重点、难点
重点:读懂题目中的表格和题意,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解出(1)(2)班各有多少人,这是问题的核心部分。
难点;正确的构思出盘活资源的`方法,以及最后的脑筋急转弯式的提问
三 教学流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请大家回忆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其中关键步骤是什么?
(二)新授
1 今天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是课本第34页习题7.3的第2题。
长风乐园的门票规定如下表所列:
某校初一(1)(2)两个班共104人去游长风乐园,其中(1)班人数较少,不到50人,(2)班人数较多,有50多人,经估算,如果两个班都以班为单位分别购票,则一共应付1240元,如果两个班联合起来,作为一个团体购票,则可以节省不少钱,问两班各有多少名学生?
购票人数
1-50
51-100
100人以上
每人门票价
13元
11元
9元
2由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找出已知量、未知量,分析等量关系,讨论解题方法:
x+y=104
13x+11y=1240
设:初一(1)班有x人,初一(2)班有y人,由题意得
x=48
y=56
(三)展开
1在同学门解出问题的前提下再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假如一瓶饮料3元,空瓶回收价为13个1元,聪明的你能出一个点子盘活这1240元,让两个班的学生都有门票和饮料吗?请你简要说明一下你的好点子!
两个班104人作为一个团体购票,需要 1049=936 元,
节省了 1240-936=304 元,
买饮料需要 1043 =312 元,相差8元
喝完之后将空瓶收回,则回收价为10413 =8元,刚刚好!
反思:这是纯数学的思考方式,没有实际意义,饮料是进去后边玩边喝的,不应当像在完成任务似的在门口就喝完回收,如果由老师(或班长)先垫上8元,同学们就能把饮料带进公园了,但不能随手乱丢,必须带到门口兑换(环保教育)。
2脑筋急转弯:
假如(1)班想要单独买票,请你帮他想出一个比较经济的购买方案:
简单说明
初一(1)班48人原想买48张票需要:4813= 624 元,
但若买51张票,每张只需11元, 只要:5111=561 元,节省了 624-561=63元,更经济
至于多出的3张票想怎么办就怎么办,无所谓
四 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什么数学知识?
(2)对你影响最深的问题是哪一个,你有什么看法?
小学数学教案8
复习内容:课本第22页练习六。
复习目的:
1、使学生进一你好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进一你好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分数,并能应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3、使学生进一你好理解倒数的意义并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复习过程:
(一)导入:板书:整理和复习
(二)整理。
1、启发学生回忆整数乘法的意义:5个12是多少?怎样列式。
使学生明确:5×12或12×5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启发学生回忆本单元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
使学生明确:8/15×5,5个8/15的和,
8/15+8/15+8/15+8/15+8/15=8/15×5
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3、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使学生明确:24×3/8就是求24个3/8是多少,7/18×9/14就是求7/18的9/14是多少,是对整数乘法的的扩展。
练习:练习七的第3题。
板书:
分数和整数相乘,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
一个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为了计算的简便,也可以先约分再乘。
使学生明确: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板书:
应用乘法交换律应用乘法结合律应用乘法分配律
练习:练习七的第4、5题。
5、口算
练习七1、10题。
6、分数应用题。
(1)把谁看作单位“1”
六年级参加数学小组的有36人,语文小组的人数是数学小组的,体育小组的人数是语文小组的倍。体育小组有多少人?
(2)练习。
①打字员打一部书稿,每天完成,5天完成这部书稿的几分之几?
×5
②立新小学六年级有学生155人,其中的参加科技活动小组,参加科技活动小组的有多少人?
155×
④党校食堂九月份用煤560千克。十月份计划用煤是九月份的,而十月份实际用煤比原计划节约,十月份比原计划节约用煤多少千克?
560× ×
7、倒数:整理和复习第7题。
堂上练习:
1、练习七第2题,抢答,小组练习。
2、练习七的第3、11题。
3、练习七的第16、17题。
作业:
练习七的第12—15题。
小学数学教案9
【教材分析】
《认识时、分》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教学内容。一年级的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能认读整时,对时间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等。这节课是认识时、分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认识时、分的第一课时,要掌握的知识很多,而时间单位具有抽象性,时间进率具有复杂性,低年级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学生接受。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知道时针、分针是怎样计时的;知道1时=60分。
2、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养成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l时=60分。
教学难点:时针、分针是怎样计时的,理解时与分的关系。
【教学方法设计】
小组探究式学习,教师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进行辅助教学。
设计理念:数学《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因此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低年级学生的年龄、认知特征,紧紧抓住课堂知识的结构关系,遵循直观认知――操作体会――感悟知识特征――应用知识的认知过程,设计出包括:观察、操作、想象、思考、交流等内容的教学流程。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交互式电子白板提高教学效率。以此使学生获取知识,给学生独立操作、探索规律、合作交流的机会。
【教学媒体与资源选择】
白板课件,设计好制作钟面所需的圆、时针、分针等,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以及音频文件和视频文件。
【课堂教学用工具和软件】
教学用工具:教师机。
软件:1.电脑安装Activstudio Professional Edition V3.6
2.教室软件(极域,或者华鹏等)
【教学实施过程】
一、情景导入
谈话:小朋友你们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儿举行吗?(北京)看福娃们正在进行训练呢。出示福娃训练的情景,让学生说说几时,福娃在做什么。
谈话: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认识了钟表,今天我们要和福娃的一起继续学习看钟表的方法。(板书: 认识时和分)
[这样的'设计既使学生回顾了已有的知识---认识整时,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钟面
师:看晶晶带来了什么?他想考考你们,钟面上有些什么?(学生回忆)我们边回忆边把钟面画出来,好吗?
师:我们先画一个圆。(钟面上有些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的在白板上画出。
▲生:有时针、分针。
师:我们怎样区别他们呢?
生1:又粗又短时针,又细又长分针。
生2:时针走得慢,分针走得快。
师在白板上拖出时针和分针。
▲生:12个数。
师在白板上书写12个数。(最上面是12,最下面是6,最右面是3,最左面是9。补全其余的数。)
师:12个数字均匀地排成一圈,他们把钟面平均分成了几个大格呢?
生:12大格。(一起数一数。)
小结:原来钟面上的这12个大点把钟面平均分成了12份,也就是12个大格。
抢答:12――1是几大格?125是几大格?从14又是几大格?
▲生:有小格
师:每个大格中有几个小格?
师:白板拖出一个钟面,放大,让学生任选一大格数一数有几个小格。
师在白板画小格。121之间有5小格,122之间有几小格?那么钟面上一共有几小格呢?拿出钟面数一数。
交流:你是怎样数的?
生1:我是一小格一小格数的。
生2:我是5小格5小格数的。
比较方法,带领学生一起5小格5小格数,边数边在钟面的外围写出5、10、15、20
运用白板的聚光灯,去掉外围的数,提问:123有几小格?126有几小格?129呢?
[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观察,把自己所看到的说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在白板上写出学生所汇报的内容,并且通过白板的绘制、放大、聚焦等功能,使学生加深了对钟面知识的认识。]
(二)认识时、分。
1、认识时
(1)谈话:一个漂亮的钟面就画好了,在画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了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中有5小格,一共有60小格,时针和分针就是通过走多少大格,多少小格来计时的?那么时针走几大格是1小时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白板演示)
生:时针从12走到1,走了1大格,就是1小时。(板书)
(让学生相互说: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
师:你能在你的钟面上也拨出1时吗?
生操作。
师:时针从几走到几也是1小时。
生:时针从2走到3也是1小时。
师:时针在钟面上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也就是时针走了1大格,经过的时间就是1小时。
(2)时针从12走到2是几小时?时针从12走到3呢?时针从12走到12呢?
3、认识分。
(1) 认识1分。
师:那么分针怎样走表示1分呢?(白板演示并放大)
生:分针走1小格是1分。(板书)
生在钟面上拨出1分。同桌互相检查。
(2)认识几分。
师:分针继续走一小格,是几分?(2分钟) 你怎么知道的呢?(分针再走1小格是2小格,就是2分。)
师:那么分针从12走到1是几分呢?你是怎么看的?
生:分针从12走到1是5分。分针走了5小格。
师:现在分针走了几分,告诉同桌,并说说怎样看的?
生:分针从12走到2走了10分钟。
生:一共走了10小格。
师:分针从12走到6,走了几分?(30分,我们平时生活中还可以说半小时。)
师:分针走1圈呢?
生1:60分。
生2:1小时。
[采用时针和分针分开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主要原因是力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分清楚时针及分针所表示的意义,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认识时与分间的关系
师:怎么有的小朋友说1时,有的朋友说60分,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让时针和分针一起走一走,请你们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
(白板演示)
学生交流:
生1: 分针走得快,时针走得慢。
生2:分针走了1圈。
生3:分针走了60小格。
生4:分针走了60分。
生5:时针走了1大格。
生6:时针走了1时。
师:是的,它们同时走同时停的。拨动你们的小钟,我们再来观察一下。
指导学生拨钟:把分针拨到12,分针走1圈,看看时针走了多少?
师小结:分针走1圈(60分),时针正好走1大格(1时),他们经过的时间是一样的,所以1时=60分。(板书)我们再来体验一下。(白板演示,让学生再次观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现成结果,还要包括这些结果的形成过程,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安排学生仔细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亲自经历、体验做数学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准确的理解1时=60分,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三 、体验1分钟,1小时有多长。
1 、体验1分。
师:我们已经知道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那么1分到底有多长呢?我们静静坐着,感受一下。(学生静坐1分。)教师看白板中的计时器进行计时。
师:你感觉1分钟长还是短?(学生自由交流。)
师:我们静静地坐着,感觉1分很长,有的小朋友快坐不住了。现在我们轻松一下,来欣赏迎迎带来的一首歌。(播放福娃的主题歌。)
师:欣赏完了福娃的主题歌,你感觉1分钟长还是短?(学生自由交流。)
师:是啊,1分钟,如果小朋友做喜欢的事情,一会儿就过去了。1分钟还能学习呢,比如做口算,写字,我们来体验一下吧。
分组活动:口算,写字。(播放1分钟音乐,音乐开始时开始做,音乐结束时停。)
全班交流1分钟做了多少事。
谈话:1分钟还能做很多事情,看:
教师补充:①银行点钞机1分钟能点1500张人民币。
②中央电视台播音员1分钟播180个字。
③人每分钟步行约70米,汽车每分钟约行驶1400米,飞机每分钟约飞行30千米。
1分钟虽然很短,但充分利用却能做很多事。因此,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直接体验与间接感受,引导学生了解1分钟的,珍贵,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又使学生受到珍惜时间的教育。]
2、感受1小时。
谈话:刚才我们体验了1分钟有多长,你知道1小时有多长吗?就拿我们上课来说吧。
你知道一节课( )分钟,课间休息( )分,再加( )分是1小时。
(白板上逐句出示,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白板上书写。)
师:1小时能做什么事呢?
介绍:①一场篮球赛大约1小时。
②我们刚才欣赏了福娃的主题曲,一集福娃动画片大概13分钟,看4-5集福娃的动画片大概1小时。但是我们看电视的时间不能太长哦。
1小时还能做些什么?可以回家问问你的爸爸妈妈,也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家务事体验一下。
四 、总结升华
师:小朋友,从上课到现在已经过了( )分,还有( )分就要下课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生自由交流,师根据学生的回忆教师在白板上拖出相应的内容。
[这节课,我还加了个细节,也是发挥了白板中时钟的功能,设置了正计时,把它放在一角,快下课时,我把它拖出,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一节课有40分钟。]
谈话:时间对每个人都是珍贵的,工人叔叔抓紧时间生产,就会创造出更多的产品;农民伯伯抓紧时间种地,就会收获累累硕果;科学家抓紧时间科研,就会产生许多发明创造;小朋友们抓紧时间学习,就会获得更多知识。时间是一名神奇的魔法师,他使勤奋的人越来越聪明,使懒惰的人越来越愚蠢,你们愿意做什么样的人?那就合理安排好时间,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吧。
小学数学教案10
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引导观察
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交流、汇报
(1)问: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
(4)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cháng duǎn
板书:长、 短
[ 设计说明: 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 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让学生参与知识 的形成过程。]
学生可能说出:
(1)看出来的。
(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3)两头儿都不对齐。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
(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短 的认识,培养学生言语 表达能力。]
三、反馈练习
1.教师谈话:现在, 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
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学生结组活动,用日常 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 体的某个部位比长短, 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 处有数学。]
四、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练习一第6题图,先让学生说出图意,然后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一说想法。
2.投影出示练习一第5题,并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订正时说一说比的方法。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说出比长短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五、整理学具
教师提出要求:
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
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整理学具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组成部分,有序地操作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六、全课小结(略)
小学数学教案11
不同点:共同点:
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平面的
正方形4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不断开的
圆没有角(即封闭的)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在课上引导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物体,发现它们身上存在的平平的面,然后在纸上把它们拓下来,从而得到要认识的平面图形,再仔细观察,发现这些图形的特点,能够在找出它们,并能用这些平面图形拼组新的图形,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2课时
【教学课题】拼一拼。
【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例2,做一做的内容,练习一4-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4.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重点难点】
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教法设计】引导观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一个风车,并以谈话引入: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你们喜欢风车吗?谁动手做过这样的风车?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要用哪些东西?]
二、感受新知,观察比较
1.提问:你们说得很对,作风车的风叶要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正方形上个学期跟我们见过面了,是个老朋友了,回忆一下,上学期除了正方形你还认识哪些图形?
[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和正方形最相似?为什么?]
2.讨论交流:它们都有四个角,四条边,先来看看长方形,它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
[上面的边对着下面的边,这样相对的边我们把它叫做对边。]
3.引导学生继续观察长方形的边。
提问:我们能想办法证明长方形对边相等吗?
[生可以自由选择证明方法,如对折、测量等,并请用不同的方法的学生上台演示。(教师板书:对边相等)]
4.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有什么发现?
[你能证明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吗?]
5.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通过你的观察,动手验证了两种图形边的特点,那你能不能利用手中老师发给你的长方形的'纸做一个风车呢?(全班同学动手做风车,教师给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说一说你在做风车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图形?
[6.一个简简单单的风车,就让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你能试着用这些图形来拼更多的图形吗?大家来试试!]
三、动手实践,检测反馈
1.学生独立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
你还能拼出什么图形?
2.第6页的第4题。
[(1)小题教师可示范对折方法,再让学生剪开,在引导学生比一比所剪出的两个图形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2)小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一个正方形可以可以分成两个同样的长方形或三角形、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3.第6页的第5题。
[建议学生可以自己的选择用估计、画一画、摆一摆的方法探究出答案。缺了8块砖。]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图形的拼摆,同学们学得很投入,课下请大家留心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基本的图形拼成的图案,说不定会有更多更好的发现。
【板书设计】
拼一拼
对边相等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拼组,使学生发现了这些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认清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效果很不错。
第3课时看谁拼得多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一第6-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七巧板,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物体。]
【重点难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教法设计】引导观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长方形的特点。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说长方形的特点。结论?长方形有四条边?是长长的。
2、正方形的特点。出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说正方形的特点。结论?正方形有四条边?是方方的、正正的。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交流汇报。
1、第7页练习一第6题。
仔细观察,用那个物体能画出左边的图形?圈一圈。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知道平面图形经常是某个立体图形的表面。]
2、第7页练习一第7题。
[出示长方体,谁来说一说:长方体有几个面?
各个面分别是什么图形?
是不是长方体的每个面大小、长短都一样呢?]
3、第6页练习一第4题。
昨天我们用相同或者不同的图形,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图案,今天我们继续来玩拼一拼的游戏。
动手。
介绍七巧板,了解有关七巧板的历史知识。
[用手中的七巧板拼摆图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活动。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图案供参考,以激发孩子们拼摆的兴趣,便于他们不断地创新出新的图形。]
汇报。
三、巩固新知,检测与反馈:
1、第7页练习一第8题。
[让学生在头脑中先对左侧的图形进行“折叠”,再找出“4”对面的数字。]
2、思考题:
[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成大小相等的两块,你能想出几种剪法?]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生充分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园的特征的基础上,利用一副七巧板去拼摆自己喜欢的图形,孩子们动手的兴趣被激发了出来,他们同桌合作,不断地拼出不同的图案,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兴致很高,学得快乐!
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材第7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复习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运用除法解决了简单的实际问题,还记得吗?
指名说一说。
小结:大家掌握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通过除法计算发现计算中有趣的规律,大家有兴趣吗?(板书课题:复习)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复习第6题
要求观察每组题的`前后两个算式,判断每组题的大小。
2、完成复习第7题
观察每组算式:先估算,猜猜每组算式的结果相等吗?
学生独立计算后,在小组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结: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3、完成复习第8题
独立计算并核对,说说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被除数有什么共同特点?(被除数的三个数字都是1、2、6)你能再选三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使它们除以9都没有余数吗?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复习第9题
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列式计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教师小结评价。
2、完成复习思考题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补全竖式。
左题:可根据除数和十位上的商求出它们的积,填在相关的方框内,再根据十位上余数2算出被除数的前两位,然后根据个位上的余数2,填出被除数个位上的数9 。
右题:商百位商只能是1,十位上只能是0,个位上可以是2、4、6、8中任何一个数,对应的被除数是5 1 2 、5 2 2 、5 3 2 、5 4 2 。案不唯一。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6. >
7. 106 106 150
150 101 101
8. 14 24 68
18 29 69
(1)没有余数。
(2)都是由1、2、6三个数字组成的。
用2、3、4这三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它们除以9都没有余数。
(65+5)÷6=11(顶)……4(人)至少搭12顶帐篷。
思考题
教学反思:
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所谓体验性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并通过体验与感受,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可见,体验性学习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它旨在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的知识和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一,做一做,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
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正方体)等物品。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找原因:小猪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他帮妈妈锄地。他干了一整天,饿极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饭。第二天,他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他吃了8碗饭。这可能吗?(碗有大有小)
2、矛盾冲突:
(1)、我们先做一个量铅笔的游戏吧!游戏分两个小组,一组男生,一组女生,女生先来1人,男生捂上眼睛不许偷看,你们量的铅笔的长度有几根小棒那么长,记住了吗?先别说。女生捂上眼睛男生来1人,你们量的铅笔的长度有几根小棒那么长,记住了吗?别说。
(2)、女生说你们的铅笔有几根小棒那么长?男生呢?
(3)、你们说哪支铅笔长?
(4)、出示两支铅笔,你们看怎么样?这是怎么回事?
二、小组合作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探究
1、量数学课本的宽,(1)4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3)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
(4)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5)然后再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如每组中都有用曲别针量的同学,他们测量的结果都是: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这说明什么呢?
(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身边不同物体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等去量桌子、铅笔盒、椅子等物体的长度。
(2)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够怎么办?(可以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用一个物品进行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量的时候可以作上记号。
(3)然后针对测量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5把小刀长?
(4)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怎样才会避免这种情况呢?
3、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块学具)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1)用同一物品量,既可以量书上提供的,也可以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2)做一做第3题,用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正方体作标准(为过渡到用厘米作长度单位
做准备)。先看图估计所测物体大约有几个正方体长。再用正方体进行实际测量。
三、做一做。
四、课后延伸
:要想准确的进行测量要用什么测量工具?什么单位?怎样测量呢?
小学数学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理解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并能正确找出圆的对称轴,能根据圆的对称轴确定圆心。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圆的对称性的探究过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圆的对称性,会找圆的对称轴。
【难点】确定一个圆的圆心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带领学生复习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组织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
由上节课学习的圆,引出圆的对称性的探究。
(二)讲解新知
1.圆的对称性
教师组织学生以同桌之间交流的方式,利用准备好的学具圆形卡片,通过折一折,探究圆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又有几条对称轴,圆的对称轴有什么特点。
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将圆沿直径对折,正好两边完全重合,所以圆是轴对称图形,且圆有很多条对称轴。
师生总结:圆是轴对称图形,圆的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圆的对称轴经过圆心。
2.对称性的再理解
带领学生回忆所学习过的所有平面图形,并通过大屏幕展示,例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梯形、等腰梯形、平行四边形……
组织学生以数学小组为单位,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分别有多少对称轴?并填写书上表格。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针对较难理解的平行四边形,教师进行整体展示,讲解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3.圆心的确定
组织学生思考如何确定一个圆的圆心,并提供学具圆形卡片,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找同学汇报结果。
师生总结:将圆对折两次,两次对折的折痕有一个交点,交点即为圆心。
(三)课堂练习
找出下列图形的.对称轴。
针对较难理解的平行四边形,教师进行整体展示,讲解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3.圆心的确定
组织学生思考如何确定一个圆的圆心,并提供学具圆形卡片,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找同学汇报结果。
师生总结:将圆对折两次,两次对折的折痕有一个交点,交点即为圆心。
(四)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轴对称图形?并数一数它的对称轴有几条,之后与父母分享。
四、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183页,练习十八的第2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读、写数。
2.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数的改写。
3.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数的读写
1.整数的读法和写法。
(1)指名说整数的读法。对说得不完整的,让其他同学补充。学生说时,不必要求与书上的叙述完全一致,只要意思正确就可以了。
出示:52000803100
先让两名学生试读,然后问他们是怎么读的。如这个数有几级?哪些0是在数级末尾不必读出来,哪些0要读出来?8前面为什么只读一个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对数进行分级,并用彩色粉笔把不同0区分开。
(2)指名说整数的写法。要求与整数读法一样。
出示:四十亿六干零六十万零五十
全班学生在练习本上写数。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是怎样写的。
2.小数和分数的读写法。
指名分别说一说小数、分数的读法和写法。并让学生比较小数、分数的读法和写法与整数的读法和写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课堂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82页中间做一做的第1、2题。
第1题,指名读数。可以有意识地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一说。
第2题,学生独立写数,集体订正。
二、数的改写
1.较大的.多位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数。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个较大的多位数,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它进行改写。
想想,有几种改写的方法?指名回答,使学生明确一般有两种方法:(1)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2)省略这个数某一位后面的尾数,写成近似数。然后,教师用书上的例子进行说明。如果班里学生掌握的比较好,也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
在说明第(2)种情况时,要使学生明确是用什么方法省略的。还可以进一步提问:如果根据需要省略干位后面的尾数,求得的近似数的单位应该是多少?
接着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82页下面做一做的练习题。
2.求小数的近似数。
出示例题,让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对于4.629754.630,要特别提问:4.630末尾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3.假分数与带分数或整数相互改写(互化)。
教师:我们在进行分数四则运算时,经常要根据需要把假分数与带分数或整数相互改写。大家还记得改的方法吗?指名说一说。如果学生说得不清楚,教师可以适当提示:
什么样的假分数可以改写成带分数?
什么样的假分数可以改写成整数?
带分数怎样改写成假分数?
整数怎样改写成假分数?要使学生明确,整数可以根据需要化成不同分母的假分数。
出示教科书中例题,让学生独立改写,集体订正。
4.分数、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
(1)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教师:根据小数和分数的关系.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小数化成分数,原来有见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学生回答进时。只要把意思说正确就可以了。关键是使学生明。确,小数化成分数,要先把小数改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约分。教师按教科上的图解分步画图。
改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约分:
教师可以根据分数化成小数的两种情况,先引导学生分别回忆,再概括总结。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怎样化成小数?(可以直接去掉分母,看分母中有见个0.就从分子的最后一位起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这实际上是应用了什么知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分母不是10、100、1000朗分数怎样化成小数?(要用分母去除分子:除不尽时,可以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几位小数。)
通过分析上面两种情况.谁能概括出分数化成小数的一般方法?(用分母去除分子。)教师板书。
改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约分。
用分母去除分子
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并且记住这些结果。
1 1 3 1 2 3 4 1 1 1
2 4 4 5 5 5 5 8 20 25
(2)小数和百分数的互化。
指名说一说小数和百分数互化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按照教科书的图解进行板书。
(3)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
指名说一说分数和百分数互化的方法。教师板书完成图解。
(4)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十八的第3题的第(2)、(3)小题,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可以让做得比较快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有没有比较简便的方法。
三、数的大小比较
先让学生独立做教科书第83页做一做的第l、2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师:怎样比较整数、小数的大小?
比较分数的大小有几种情况?(三种:分子相同,分母相同,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
分母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分子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分母、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四、小结(略)
五、作业
练习十八的第2题,第3题的第(1)小题,第4题。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思考练习十八的第5题和第6题。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